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护理的基本知识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设备选购;成本核算制度;施工机械
近些年我国在施工及工厂产业链运转中机械设备得到越来越多的应用,机械设备为经济发展作出了极大贡献,与此同时机械设备的成本管理工作也逐渐被提上了日程。机械设备成本控制方面有自己独特的特点,它总会受到一些因素的干扰和制约,探究、分析出成本控制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问题采取一定的措施就能很好地节约成本,帮助企业做好日常管理工作,提高经营效益。
1提高设备成本重视程度,全面开展机械设备成本管理工作
现阶段,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与现代工程建设要求的提高,机械化施工被广泛应用到了各工程项目中,通过各种类型的施工机械的应用,有效减轻了施工人员的劳动强度、加快了施工进度,同时在一定程度上也提高了施工的规范性、精确性,有利于保证施工质量满足相关规范、设计要求[1]。施工机械作为工程项目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成本管理情况也直接影响到工程造价,关系到施工企业的经济效益,由此必须要提高设备成本重视程度,从设备购置(建造)开始到报废处置均要做好各项费用的管理工作。例如在工程开始阶段,可以参照和以前施工条件、结构相似的工程,利用成本评估方式分析得出需要预测的工程项目的预算成本,以便购买适合工程使用的产品设备;在设备的使用上要注意设备性能的变化,发现问题及时上报,及时维修,以免发生不必要的伤害,增加额外成本;及时报废维修成本过高的机械设备等。通过全面落实机械设备成本管理工作,有利于提升施工企业设备管理的整体水平,为企业发展中机械设备更新、施工成本制定等提供有效的经验支撑,促进施工企业稳定、健康发展。
2制定可操作性强的制度,为成本管理提供制度保障
良好的制度能够为企业的日常管理工作提供规范,保证企业的运作活动在科学、合理的范围内进行。成本控制依据过于简单和表面化会导致部分企业机械设备成本管理工作不能发挥有效的作用,因此,企业很有必要设立可操作性强的制度,具体如下:(1)构建完善的机械设备、零部件的采购、验收制度,保证机械采购价格合理、质量合格;(2)构建制定操作人员持证上岗制度、人机定位制度以及机械档案管理,编制《设备操作指导书》、《设备维修保养手册》等,有效保证机械设备使用操作的规范性,减少因为操作不当导致的不必要的成本增加;(3)构建设备集中检修管理制度、零配件管理制度、设备大修和报废制度,有效维护施工机械设备的技术性能,维持其正常使用寿命,确保机械设备保值、增值;(4)构建施工机械设备成本核算制度,通过落实相关核算、分析工作,明确施工机械成本盈亏情况与影响因素,由此为施工机械成本管理、控制工作的开展提供依据,
3增强设备管理人员及操作人员培训、考核
施工机械设备的使用者、管理者均是人,因此对施工机械设备成本管理归根结底还是要落实在相关人员的管理上,包括操作人员、维修人员以及管理人员。在施工机械设备相关员工管理工作主要集中在培训和考核两方面:(1)要制定出完善的业务技术培训制度,定期对员工进行技能培训,确保工作人员掌握管理、使用和修理设备需要的专业技术知识。(2)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我国工程机械领域中微机技术、电液控制技术等均得到了广泛应用,此类技术较为先进,要想用好、管好、保养好这些机械,发挥机械效率、控制机械使用成本,则必须保证相关人员全面了解机械设备的技术特性、使用性能等,实现科学操作、维修养护与管理。机械设备操作、维修、管理人员的培训主要分为3种:(1)不定期的培训,根据项目现场施工、管理需求安排培训工作,如:由设备商、厂家针对某一系列或是型号的设备的使用管理进行培训,从而保证工程项目的顺利实施,避免出现不必要的损坏,影响机械设备使用成本;(2)定期培训,包括短期集中培训、分期轮训等方式,主要是根据员工实际工作需要,按职务层次确定培训内容,以业务知识为主,根据经营管理和生产技术发展需要,更新员工知识体系,通过培训要求管理人员业务知识水平提升,实践能力增强;操作人员熟练掌握机械设备的操作规程,具备必要保养、维修能力,做到“四懂、三会”,即懂机械原理、构造、性能、用途,会操作、维修、排除故障;维修人员则是做到“三懂、四会”,即懂技术要求、质量标准、验收规范,会拆检、组装、调试、鉴定。(3)在员工的薪酬方面,应制定出完善的的绩效考核制度,让薪酬与绩效挂钩,多劳多得,鼓励员工在工作中开动脑筋,大胆创新,提高员工工作的积极性。
4及时淘汰落后设备,增加工程所需的关键设备
在日常工作中要对机械设备进行实时的监控,闲置设备要定期检查,确保设备的完好率。(1)建立对设备进行可靠性、操作性强的分析调查的规范流程,将单位所有的机械设备都纳入监控的范围内,监察机械设备的性能和运作状况,一旦发现设备老化、性能异化时要及时维修或更换,及时淘汰落后设备,这样就能够避免施工、生产过程中发生故障,造成不必要的损失或浪费。(2)在设备的选购上也应当把好关,按照施工的实际需要选择实用性强、性价比高的机械设备,确保设备选型的科学、合理。在保证减少设备老化带来损失现象的同时,也要尽量避免因为选购的设备不适用而导致的闲置浪费现象。及时淘汰落后的机械设备能够保证企业保证其生产效率,在单位时间内安全、高效地完成施工及生产任务,同时也能杜绝因为设备老化而导致施工、生产停工的现象发生。
5结束语
综上所述,机械设备的维护和管理水平影响着生产任务和企业的经济效益,成本管理在机械设备管理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位置,文章通过一系列的措施,能在提高机械设备的使用效率的同时实现工程企业的可持续发展。细节决定成败,机械设备在一个企业的生产链中占据了比较重要的位置,对其成本进行管理能促使企业将成本控制落到实处,促使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保持较好的竞争优势。
参考文献
关键词:高职护理 实习学生 基本情况 调查报告
1、目的
此次调查为在于为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提供理论依据,树立高职护理教育"以人为本"的理念,使学生既有专业技术知识,还有良好的职业态度和较强的职业能力,同时加强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用以体现现代护理专业的特色,并使学生能够适应职业岗位任务的要求和未来职业发展的需求,帮助学生尽快完成由"准社会人"向"社会人"的转变,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作者展开此次调查。
2、范围
3+2护理专业实习学生215人参与,回收有效试卷211份。
3、方法
本次调查采用问卷的形式,试题分两大部分,选择题部分和问答题部分。选择题20小题,属封闭性问题,即学生必须在规定的答案范围内做出选择。问答题部分设4个小题,所设问题全部是开放型问题,可以说是一个采访提纲,即学生可以根据看法各抒己见,采取无记名方式,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内心的真实想法。调查由实习科统一组织试卷发放与回收,然后再对调查试卷进行统计与分析。
4、内容
本次调查涉及实习生概况、实习生对本专业的认知程度、人际关系与协调沟通能力、理想与现实的反差等四大项的20小项内容。
4.1 实习生概况
(1)实习生性别;(2)实习医院;(3)实习生活的适应状况;(4)对实习工作的态度
4.2 对护理专业的认知程度
(1)是否喜欢本专业;(2)对护理事业的了解程度;(3)对实习现状的满意程度;(4)对学校护理专业教育教学质量的满意程度;(5)对实习中转科室实习的态度。
4.3 人际关系与沟通、协调能力
(1)能否与医务人员、患者关系和谐相处;(2)和带教老师的关系;(3)与他人交往上是否存在障碍及出现障碍后的调节方式。
4.4 理想与现实的反差
(1)对实习环境满意程度;(2)对自己的就业前途是否感到困惑和担忧;(3)对理想与现实的冲突的感受。
5结果与分析:
通过对调查内容的统计和分析,结果表明:
5.1女性护士绝对占优,实习场所单一,适应实习生活但缺乏吃苦精神
实习生中女生占93.4%,属绝对优势。实习地点分布在32家医院,其中市级三甲医院8个,二级综合医院24个。从实习医院可以看出,实习场所单一,不利于学生将来从事基层工作。能适应实习的生活,并按照规定上下班,但缺乏吃苦耐劳精神,有28%实习生认为实习场所脏、乱、差,从而不愿实习。(见表1)
表1 生源概况的调查
5.2 喜欢所学专业,但不能正确认识所学专业,对就业前景抱悲观态度
调查中回答喜欢自己所学专业的占93.8%,但对自己将来的就业环境和工作性质了解的只占65.4%,认为专业能力欠缺的有85.3%,而以南丁格尔为偶像的仅占58.3%,这表明学生既对自己的专业能力没有信心,也缺乏精神上的动力支持。认为学校的专业课程设置认为合理的占84.4%,但在开放性问题回答中认为理论脱离实际工作,应用困难。再有对将来从业所必需的护士职业资格证书比较重视,有75.4%的人能正确认识,92.4%的人准备考取护士资格证。但实习学生的法律意识有待加强,只有31.8%的人知道《护士条例》。(见表2)
表2 对护理专业的认知程度的调查
5.3实习生与医患沟通存在障碍,能配合带教老师工作,但关系淡漠
在人际关系方面,有60.2%的实习生表示与医患沟通存在障碍。在开放型调查中,在回答你如何处理医患纠纷时,多数同学表示要讲道理,将不通或被误解就不去解释,保持沉默或自我调节。实习生认为自己能配合带教老师工作的占86.7%,但由于转科室时间短,师生关系淡漠,交流少,相互之间不了解。他们心目中的理想带教老师的形象,是和蔼、可亲、朋友式的,且业务能力强,道德品质高。(见表3)
表3 人际关系与沟通、协调能力的调查
5.4理想与现实反差大,对自己的人生前途感到渺茫
在调查中,有95.7%的学生对所学专业将来的就业前景认为有压力,理想与现实的冲突感到困惑很大的占87.7%,只有45.5%的学生经常思考人生意义、目标。在开放型试题调查中,学生认为母校在加强专业理论培养的同时,应给她们更多地实践机会,以增强专业技术能力,并且要使职业生涯等课程更接近就业实际,对将来的职业生涯的开启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见表4)
表4 理想与现实反差的调查
6、建议
通过对实习生基本情况调查结果的分析,提出以下建议:
针对实习生现状,学校要加强高职护理专业思想教育和宣传力度,扩大男性护士的招生培养力度,改变女性护士一边倒状况,满足医院对男性护士的需求。增加学生实习、见习的机会,采取措施改变学生只在三甲医院实习的现状,让学生有机会了解乡镇卫生院及社区医疗机构的状况,培养吃苦耐劳精神,从心理上做好思想准备,为将来做好基层医疗单位工作奠定基础。
针对要根据实习学生学习和就业的实际,探索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改革,缩短在校所学知识与临床实际应用的差距,学校应和医院结合,经常邀请临床护理工作者到学校开讲座和座谈,传授临床经验。护理专业课教师要定期到医院接触临床,提高临床工作能力,以便应用于日常教学。并结合实际,为实习学生分期制定目标,不断积累经验。实习初期:老师应先试教,使她们掌握要领,及时加以指导纠正,采取多鼓励少批评的教学方法,使护生在短时间适应环境。实习中期:老师应适时激发她们的积极性,尽量给她们提供操作及书写机会,但必须做到放手不放眼,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加以分析,加强道德素质培养,使她们养成良好的工作作风和学习习惯,了解工作职责及核心制度。实习后期:在实习中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后,可增加她们的工作量,鼓励参加重症及疑难病例的讨论,书写标准护理计划,培养沟通和语言表达能力,使其尽快适应即将担任的护士岗位,培养独立工作能力,以便更好地开展工作。同时在专业教学中引入医学人文知识教学,增强学生的法律意识,并帮助学生通过其专业资格证书考试,使学生的专业自豪感和归属感的内容充实有物,从思想上和专业能力上坚定从事并热爱护理工作的信心。
针对学生人际关系与沟通、协调能力方面存在的问题,要疏通师生沟通的渠道,建立校园心理疏导园地,为学生的身心健康全面发展创造更加有利件。同时针对实习生实际建议采用情景教学,让学生模拟医生、护士、患者等角色扮演,练习如何接诊、如何鼓励患者、如何交代注意事项等,让学生学会语言的组织、语气的使用、动作神态的展示。练就自然得体的交往技巧。提高学生的交往能力、沟通能力,增强自信心,使其以良好的心态进入实习。在实习过程中,鼓励学生主动与老师、患者及其家属接触、沟通,锻炼口头表达能力,在实践中培养其主动沟通、协调的能力。
针对理想与现实的反差问题,以“治病救人、救死扶伤”为基本点,学校要采取学生易于接受的各种形式,把“三观”教育贯穿到学生日常的生活和学习中,教师可结合实例,请优秀护士进行护理工作先进事迹讲座;组织护理专业学生开展怎样做一个合格的护士专题讨论等活动。让她们认识到护理工作的重要意义和作用,且要从新生入学开始直到毕业,进行学生就业观教育,使其能够准确定位,立志在社会需要的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业绩。
参考文献:
[1]闫瑞芹,沈宁.护士核心能力的研究与发展现状[J].护理研究,2004(2)
[2]比忠梅.关于加快高职高专教学改革的思考[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3(1)
关键词 保障性住房 日本 户型设计
中图分类号:F830.5 文献标识码:A
保障性住房是指政府为中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提供的限定供应对象、建设标准、销售价格或租金标准,具有社会保障性质的住房。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住房保障制度尚不完善。
一、我国保障性住房建设的现状
目前,我国保障性住房主要分为廉租房、公共租赁房、经济适用房和限价房四种。
(一)廉租房建设。
廉租房是指政府以租金补贴或实物配租的方式,向城镇低收入家庭提供租金相对低廉的保障性住房。这是一种针对困难群体的非市场化住房保障方式。经过近些年的试点探索,目前已初步形成了以租金配租为主、实物配租为辅、多种方式并举的廉租房制度,对解决最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保证市场机制的良性运作和社会稳定具有重要作用。但是,廉租房制度在整体发展态势上与居民的期望和长远目标之间仍有不小的差距。
(二)经济适用房建设。
经济适用房是一种针对中低收入群体的半市场化方式的住房保障制度,由政府通过减免土地出让金或提供土地补贴、减免税费等方式建设。1991年6月,国务院出台《关于继续积极稳妥地推进城镇住房制度改革的通知》,首次从国家政策层面提出经济适用房的设想。1998-2003年,经济适用房建设进入高速发展期。2005年以来,一些地方出现了各种违规现象,经济适用房的存废因此也成为社会和学术界争论的焦点。此后,经济适用房建设增长放慢。2008年以后,这种情况出现改观。
(三)公共租赁房建设。
公共租赁房是指政府提供政策支持,限定户型面积、供应对象和租金水平,面向城市中等偏下收入、住房困难家庭提供的保障性住房。从2006年开始,各地纷纷开始进行公共租赁房试点探索。2009年以来,针对城市中等偏下收入家庭的住房需求,一些城市大力推动公共租赁房建设。2010年11月,住建部等三部委明确提出,从2010年起,各地在确保完成当年廉租住房保障任务的前提下,可从土地出让净收益中安排不低于10%的廉租住房保障资金等,统筹用于发展公共租赁住房。
(四)限价房建设。
2006年5月,建设部等九部委出台《关于调整住房供应结构稳定住房价格的意见》,首次提出“限价房”的概念,即“中低价位、中小套型”的“限套型”、“限房价”的普通商品住房,又称作“限价商品房”或“两限房”。与一般商品房不同的是,限价房在土地挂牌出让时就已被限定房屋价格、建设标准和销售对象,政府在对开发商的开发成本和合理利润进行测算后,设定土地出让的价格范围,从源头上对房价进行调控,因而带有明显的住房保障性质。
二、日本的住房户型设计理念
(一)精致户型。
日本的住宅空间一般都很小,被人称为“火柴盒式的家”或“兔子窝”。基于本国国情,日本人在住宅户型设计上坚持小而实用的理念,着重发展50-80平方米的中小户型,通过对角落空间和可折叠家具的使用,提高小空间的实用性。日本集合住宅布局一般是小面宽(4-6.6米)大进深(≥10米) ,住宅平面布局紧凑,空间多变、连贯、舒展。住宅多是外廊式结构,从北侧入门,户型平面呈十字形,即户型中间为走廊,卧室在住宅入口玄关附近,沿走廊两侧布置,并不强求南向。住宅中部一般为卫浴空间和厨房;起居室则位于最南端,一般与餐厅相连,共同构成就餐起居空间;和室作为日本特有的第二起居空间,一般与起居室相邻设置,推拉门可以打开、摘下,可间接采光而不必直接临窗,从而节省了面宽。
(二)精心设计。
精细化设计是中小户型住宅具有高水准的保障,能够在有限空间面积下,创造出宜人的居住环境。由于日本人多地少的基本国情,日本的住宅设计非常注重对空间的精打细算,开间一般在 6-8米之间,正面的南向面宽不大,进深采用外廊式的比较多。日本住宅的精细化设计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储藏为先,设计个性。日本的住宅设计与居民的生活需要有相当高的契合度,如门口的玄关,除了设计成换衣服的空间,有些还设计成细致的储藏空间,既能充分利用空间,也能给人家庭的温馨感。(2)功能引路,构件标准。日本人一般很少设计有明确区别的主次卫,卫生间中的洗浴池、盥洗台和马桶都是区分开的,这样既不影响使用也不会造成空间浪费。构件的工业化程度高,标准化程度也高,构件的精细不仅体现在材料上,而且还体现在连接、构造处理的巧妙与精致上。每一个构件的铆合、交接都经过精心的处理,在设计中还会考虑到构件的维修、管理以及使用寿命等。同时在设计中也非常注重节能,能够综合考虑声光热、日照等多方面因素。
(三)时尚设计。
虽然保障性住宅属于国家公有住宅,是解决社会低收入群体住房问题的一种住宅形式,但它本身具有整体社会财富的属性,是整个社会财富、智慧与创造力的象征,具有社会意义。另一方面,由于保障性住宅属于政府项目而非私人项目,就更便于在设计过程中充分发挥设计者对生活便捷、个性生活的理解与追求,加入时尚元素,创造出时尚空间。(1)个性化设计。在现代日本的住宅改造中也能体现出设计师对使用者个性需求的考虑。在住宅的改造项目中,设计师会根据整个家庭的家庭结构、成员的兴趣爱好、成员的年龄等特征,设计并打造出与家居格局相适宜的生活设施和储存空间。(2)潮流设计。在设计材料不断更新的今天,个性鲜明的建筑表皮、材料质感都成为新住宅设计的有利支撑。无论是室内涂料特性、构件形式还是外表皮色彩、质感都增加了保障性住宅的时尚感。
三、对我国保障性住房建设带来的启示
(一)提倡个性简朴的生活理念。
政府应引导择居观念的改变,在广大民众中宣传具有个性且简朴的生活理念,引导年轻人务实的生活观念,倡导健康的生活态度,减少因过度追求奢华而产生的不切实际的择居观念,以此控制民众对高档奢华住宅的追求。日本住宅的套型面积和开间进深与我国一味“求大”、“求洋”、“求面子”的住宅设计大异其趣,其切合生活需要、精细、舒适的小空间设计都值得我们借鉴。
(二)住房要标准化和规范化。
应制定规范、明确的住房标准和规范,对住房市场与保障性住房的设计和使用人群做出明确界定。除住房的面积标准外,对家庭成员的年龄、职业等也应有相应的限定。针对不同收入、年龄、家庭状况的人群应制定出人性化的住房标准。对于租用条件、年限、出租房的退出条件也应有详尽的规定。
(三)保障性住房要注重实用性。
突出保障性住房的设计感和实用性,让保障性住房成为全民生活与消费理念的时尚先锋。虽然公共住房的主要目标是解决民众的基本住房需求,但是作为主要针对社会低收入群体的住房建设,其更应当体现和代表时代特征。在保障性住房的设计中,通过对隐藏空间的精致设计以复合、高效地利用住房中的每个角落,以拆装方便的构件的使用,为每个使用者提供个性化、多样化的生活空间。当保障性住房也能够成为设计精品时,相信低收入群体对社会的满意度也会随之提升,有利于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
(四) 要注重配套的完善。
针对保障性住房普遍区位条件较差、使用人群混杂的情况,应建设完善的配套与环境。在我国,常见的保障性住房建设不是在落后区块“见缝插针”就是被甩到城市边缘的未开发地区,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居民的居住问题,不能为居民提供舒适、便捷的生活条件,如不便捷的公共交通、缺少医疗卫生与教育机构等。在这种情况下,保障性住房的用户只能与周边的其它社区共用一套配套设施,这必然给日益膨胀的城市基础设施带来更大的负担。加之保障性住房的高容量,一定范围内的人口激增也会造成局部地区的供水、供电及排水等问题。因此在保障性住房的建设中,必须采用独立规划、整体配套的方法才能解决整个居民群体的基本生活需求。
(五)配建公共交通体系。
应完善保障性住房在紧凑格局下对大运量高速交通运输工具的需求。为了解决社会问题、节约空间、高效整合资源而建设的保障性住房必然带有高密度、高容积率、高人口流动性的特点,因此只有配建快捷便利的轨道交通和快速交通,才能使整个保障性住房开发片区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许超声.保障房建设资金存缺口,地方政府要加大投入力度.新民晚报,2011-06-02.
湖北省贯彻《国务院关于建立统一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决定》的实施意见
为落实《国务院关于建立统一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决定》精神,现结合我省实际,在贯彻《湖北省深化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实施方案》(鄂政发〔1995〕111号文件)基础上,提出以下实施意见。
一、企业缴纳基本养老保险费的比例,一般不得超过企业工资总额的20%,凡超过的,力争3至5年内逐步降到20%。目前企业缴纳的基本养老保险费的比例尚未达到20%的地(市)、县,不得借统一制度之机,擅自提高企业缴费比例。少数地、市、县(市)因离退休人数较多、养老保险负担过重,目前确需超过企业工资总额20%或调整原有企业缴费比例的,须报省人民政府审批。
二、职工个人缴纳基本养老保险费率从1998年元月1日起为职工本人缴费工资的4%,以后原则上每两年提高一个百分点,最终达到本人缴费工资的8%。有条件的地方,可适当加快个人缴费比例提高的速度。
三、从1998年元月1日起按本人缴费工资11%的数额为职工建立基本养老保险个人帐户,个人缴费全部记入个人帐户,其余部分从企业缴费中划入。1997年12月31日前已为职工建立的个人帐户储存额予以保留,并与统一制度后职工个人帐户储存额合并计算。从1998年元月1日起职工调动时个人帐户全部随同转移,1998年元月1日以前的只转移个人帐户中个人缴费部分。
四、凡1996年元月1日以后参加工作的职工,单位和个人同时缴费累计不满15年的,退休后不享受基础养老金待遇,其个人帐户储存额一次性支付给本人。
五、1996年元月1日以后参加工作的职工,单位和个人同时缴费累计满15年的,退休后按月发给基本养老金。基本养老金由基础养老金和个人帐户养老金组成。退休时基础养老金月标准为当地上年度职工月平均工资的20%,个人帐户养老金月标准为本人帐户储存额除以120.六、1996年元月1日前参加工作,1996年元月1日以后退休且单位和个人同时缴费(含视同缴费)累计满10年的人员,其基本养老金由基础养老金、个人帐户养老金、过渡性养老金三部分组成。
基础养老金按当地上年度职工平均工资20%的比例计发。鄂政发〔1995〕111号文件规定的基础养老金高出20%的部分,纳入过渡性养老金仍按省政府111号文件规定标准和办法计发。从2001年开始,对基础养老金仍按鄂政发〔1995〕111号文件规定调整,直到20%为止。
七、进一步扩大基本养老保险覆盖范围,尽快适应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需要。要抓紧落实国家提出的扩大覆盖面计划,重点加快三资企业、城镇私营企业和个体经济从业人员基本养老保险步伐,有关部门要配合劳动部门,尽快制订《湖北省城镇私营企业员工和个体经济从业人员养老保险办法》。
八、加快基本养老保险省级统筹步伐,力争2000年实现省级统筹。
九、劳动行政部门要认真履行职责,严格执行国家现有的退休政策,各地不得自行放宽退休条件,任何企业都不能自行办理职工退休审批手续。企业职工凡没有经过当地劳动行政部门办理退休审批手续的一律无效。
十、加强对养老保险基金的管理。基本养老保险基金要保证专款专用,全部用于职工养老保险,严禁挤占挪用和挥霍浪费。基金结余额,除预留相当于2个月的支付费用外,应全部购买国家债券和存入专户,严格禁止投入其他金融和经营性事业。要加强养老保险基金的收缴。要建立健全社会保险基金监督机构,财政、审计部门要依法加强监督,确保基金的安全。
1、护理:主要是分布在各级各类综合医院、专科医院、急救中心、康复中心、社区医疗服务中心,并且从事临床护理、护理管理工作。
2、主要学习相关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和医学基础、预防保健的基本理论知识,受到护理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临床护理技能的基本训练。
3、具备人社会科学、医学、预防保健的基本知识及护理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能在护理领域内从事临床护理、预防保健、护理管理、护理教学和护理科研的高级专门人才。
4、总学时数3727学时,其中两课占282学时,外语280学时,临床实习48周。学生毕业授与护理学学士学位。就业方向为各级各类医院、医药院校、康复机构、卫生行政部门。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就业领域从医院扩展到社区、家庭等场所,就业前景十分广阔。
(来源:文章屋网 )
【关键词】疗养院;在职培训;护理管理
随着护理学科的飞速发展,护理模式改革的进一步深入,对护理人员的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为了提高护士综合素质,使护理队伍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护理继续教育的力度必须加强,而有计划地开展在职培训已成为护理继续教育的重要途径。近年来,我院根据疗养护理工作特点,积极开展在职培训,提高护理队伍的整体素质,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1在职培训的方法
1.1在职培训规划根据全院发展规划、学科发展方向及动态,拟开展的各项新业务、新技术等情况,制定在职培训内容。包括:疗养康复基本理论、护理基本知识及技能培训、相关知识培训三部分。依据疗养护理工作特点及工作年限和受教育的程度,首先对年轻护士加强基本知识的普及与提高,在此基础上注重护理技能的培养,以达到具备基本知识及技能,提高护理人员质素的目的。
1.2 基本知识的学习我们充分利用全军远程医学网,定期组织护理人员收看“全军护理新业务新技术远程教学讲座”,了解国内外学科发展动态及先进技术。要求全院护理人员参加院里定期组织的教学查房及各种讲座,巩固基本知识。结合疗养护理工作内容强化理论学习,有目的地指定课题,指定人员进行专题讲座。根据讲课内容进行测试,将结果记入业务技术档案,作为以后工作考评资料。
1.3基本技能训练护士工作是一项动手能力很强的工作,熟练地操作是护士工作质量的重要指标。我们采取不定期抽查15项基本操作技术,对临床护士进行静脉穿刺术、氧气吸入术、无菌技术等考核,合格率达98%。针对考试中的问题进行讲评,使全体同志能引以为戒,提高工作效率。利用组织护理查房的机会请业务能力强的护士进行健康教育示范,由感性认识来加深理性认识,多渠道加强基本技能训练。
1.4护理人员整体素质的培训根据院里工作安排,拟定每年送出进修、学习深造的人数及时间。根据工作实际,安排护士进行轮岗培训,如安排疗养科护士到门诊部轮转学习,提高了疗养科护士的静脉穿刺技术;安排门诊部护士到疗养科轮转培训,提高了门诊部护士的服务意识。有条件时,选派人员出去短期进修或参加学术会议等。配合全院工作安排,积极支持护士参加各种形式的文化补习班或业务技能提高班。如:护士礼仪、仪表、整体护理、医院感染知识讲座、计算机培训班、普通话培训班等。
1.5科研兴趣的培养 在加强基础理论知识的条件下,提高科研意识,学习借鉴学术期刊学术论文特点及内容,请医生或高职人员进行辅导,鼓励积极撰写学术论文,踊跃投稿,将实践上升为理论进行再创造劳动。
1.6考核制定一系列考核标准,采取随机抽查与定期检查的方式,对各级护理人员进行业务训练考核,并将每次考核、考试成绩与年终评功评奖、晋职晋级挂钩。基础理论知识定期组织考核,由护士长每月考核一次,护理部每年考核一次。护理技术操作由各科护士长负责每月组织考核,聘用护士定级或晋升时由护理部组织考核。每年对全院护士进行一次业务技术综合考评。将每个护士的资料,包括学历、工作年限、继续教育情况、完成论文数、进修情况、每次考试成绩、每季度护理质量检查结果、奖罚情况等记入业务技术档案,作为衡量全院护理专业技术水平的依据。
2效果评价
2.1增强了服务意识随着医疗改革和军队编制体制改革的深入,护理队伍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中,护理人员的培训已不仅限于基本技能的提高,还应通过培训使护理人员了解护理工作的宗旨、价值观和发展目标。在培训过程中,我们强化“以疗养员满意为标准”的服务意识,努力提升“以疗养员为中心,全心全意为疗养员服务”的服务理念,从而转变护理服务模式,探索个性化的护理。通过培训,护理人员增强了主动服务的意识,能真正做到想疗养员所想,急疗养员所急,服务在疗养员未开口之前。
2.2提高了专业知识和技能水平在培训过程中,我们注重培训对象护理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提高。根据培训目标,将目标分阶段分解细化实施,使培训对象对专业知识及技能的掌握有一个从简到繁、从易到难、循序渐进的过程,从而提高了培训效果。制订护理理论和操作考核方法对培训对象起到了督促和指导作用。
2.3提高了工作和学习能力在培训过程中,培训对象要在科室间轮转,为了适应新的工作,必须尽快熟悉轮转科室的人员、环境、布局、物品放置、工作日程与安排等;在培训过程中,培训对象养成了虚心学习,多看别人长处以取长补短的习惯;在培训过程中,培训对象学会了正确处理工作与学习的关系,使她们深深懂得学习是为了更好地工作,工作离不开学习,从而利用业余时间参加自学考试,提高自己的学历层次,以更好地服务于疗养员和病人。
2.4提高了科研意识通过系统的在职培训,各级护理人员科研意识明显增强,积极结合工作实际撰写学术
论文。2007年,我院护士在全院学术年会上共交论文26篇,在国家级刊物上6篇。
3经验总结
临床营养被公认为21世纪十大进展之一,广泛应用于临床疾病的诊疗,通过对病人进行营养支持干预,对提高痊愈率、降低死亡率、减少并发症和减少治疗费用等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1-2]。在当今的医疗实践中,护士的工作常态已包括:对病人进行营养状况评价和教育,对肠外、肠内营养支持方案的具体实施等,因此,加强护理专业学生临床营养课程的学习,树立临床营养意识有重要意义。
1 我校护理专业《临床营养学》的教学存在的问题
我校与其它部分兄弟院校一样,《临床营养学》在护理专业是以选修课的方式进行[3-4]。学习课时有限,上课时间主要是在晚上或周末进行,学生对非本专业的学习内容兴趣不高,其结果学生所掌握的临床营养知识和基本技能不足,很难满足临床营养护理的实际需求。调查表明,我国医护人员获取营养学知识最主要的途径是在校期间的学习,学生可通过在校期间完整的营养学课程学习提高他们的临床营养实践技能[5],因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以提高教学效果就显得尤为重要。
2 护理专业《临床营养学》教学的改革与实践
2.1 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和教学时数
如何提高学习的效率,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和教学时数是关键。我们认为,学生在学习《临床营养学》之前,已学习过无机化学、有机化学、生物化学、预防医学等基础课程,对营养学的基本知识已有初步了解,若再按部就班将营养学的基本知识讲授一次,容易让学生无新鲜感而失去学习兴趣。因此,我们从2010年起,在安排教学内容和教学时数时,营养学的基本知识和临床营养知识以3:7比例进行安排,把学习的重点放在临床营养基础和常见疾病的营养方面,目的是使学生充分掌握临床营养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了解临床营养在现代医学的地位及意义,以及目前护理人员在临床营养方面的工作职责等。学生通过系统地学习临床营养学的知识,有助于将来更好的为患者服务。
2.2 善用多种教学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传统 “满堂灌”授课模式容易让学生昏昏欲睡,适时改变教学方法,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我们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灵活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如进行营养学基本知识教学时,通过提问、启发、讨论和总结的方式进行,既复习了原来所学知识,又强调了新的知识点。在常见疾病的营养教学时,适时采用以病例为引导的教学(Case based study,CBS)方法进行教学。以病例为引导的教学(Case based study,CBS)方法指在教师的指导下,以临床病例为引导,启发学生研究、讨论有关的问题,同时让学生理解这些问题的实际意义并获得完全准确的理论知识[6],如讲授糖尿病病人的营养治疗时,用临床病例启发学生思考、讨论和研究其营养护理原则并制订出膳食食谱。将抽象的理论知识与临床问题结合起来,培养了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了学生综合素质。
2.3 充分利用多媒体、实物展示等教学手段
医学教学是特点是强调客观性和实践性,多媒体教学手段充分弥补了纯理论课教学的抽象性和枯燥感。在授课过程中,我们合理利用多媒体课件,以图文并茂的形式生动、形象地展示营养素对人体健康及疾病发生、发展和预后的影响。同时,在课堂中大量运用食品实物的展示,使学生在食物品种和重量有了深刻的认识,对他们将来开展膳食指导和健康教育活动都有极大的帮助。学生对这样的教学方式有很强的认同感,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2.4 强化临床营养基本技能的训练
高职教育的特点是培养适应社会需要实用型、技能型的高素质人才。我们根据实际情况,加强学生对临床营养基本的技能训练,如学会对病人进行营养风险筛查及营养状况评价、为糖尿病和高血压等慢性病病人编写食谱及对对食谱中食物营养成分的计算。利用课余时间组织学生到社区、街头对群众进行营养基本知识的宣传等等,把技能训练的成绩列入总评成绩构成。为他们将来在工作中,正确评价病人的营养状况,对病人进行健康教育和营养治疗和护理打下良好的基础。
在护理专业开设《临床营养学》课程是是近些年逐渐才开展的工作,如何进行临床营养学教学中面临的问题各国医学教育研究的热点,也是我国培养医学人才面临的问题之一[7],我们通过对《临床营养学》教学改革方式的摸索,已逐渐形成教学体系,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然而作为一门新兴的边缘学科,我们在《临床营养学》的教学过程中面临着诸多问题,如:教学课时过少、教学资源不足、无法进入临床见习等诸多问题,对培养综合型高素质护理人才尚有一定的差距。因此,有必要加强《临床营养学》课程的建设,如将《临床营养学》列入护理专业的必修课、增加授课课时、完善实验室建设,与临床营养科室密切联系并设立教学实习基地,让学生直观的了解临床营养的工作程序和要求,使其在未来的医疗服务中,能积极主动地配合临床营养科室工作打下基础。
参考文献
[1] Marik PE, Zaloga GP. Early enteral nutrition in acutely ill patients:A systematic review[J]. Crit Care Med, 2001,29: 2264-2270.
[2] 黎介寿.瞻望我国的临床营养支持[J],肠外与肠内营养,2008,15(1):1-3.
[3] 宫雪鸿.非预防医学专业临床营养学教学方法探讨[J] 包头医学院学报 2011,27(5): 83-84
[4] 陈润,杨艳,苏红卫.护理专业学生临床营养学教学现状调查分析[J].现代医药卫生 2011,27(14):2237-2238
[5] 田玉慧,卜勇军,王绪刚,等.影响临床营养学教学效果的因素分析[J].西北医学教育,2009,17(2):304-306.
[6] 王林静,方少瑛,刘冬英.营养与食品卫生学试题库的建立和应用[J].医学教育探索,2007,6(4):318-319.。
[7] 厉芳红,方芳,余清,等.临床营养学教学现状及在医学教育中的作用[J].中国健康教育,2009,25(5):332.
1、基础医学:培养具备自然科学等基本理论知识的高级专门人才的一门学科。
2、预防医学:是制定公共卫生策略与措施,提高生命质量为目标的一门医学科学。
3、临床医学:是学习基本理论和医疗预防的基本技能的一门学科。
4、口腔医学:是学习口腔医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的一门学科。
5、中医学:是研究人体生理病理,疾病诊断与防治以及摄生康复的一门医学科学。
6、护理学:是学习相关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和医学基础等基本理论知识的一门学科。
1对象与方法
1.1调查对象
某医学高职院校大一新生315人,大三学生315人,共计630名学生。
1.2调查方法
本研究采用自行设计的“医学高职院校学生艾滋病相关知识调查问卷”。问卷包括两部分,内容为:(1)艾滋病的基本知识;(2)对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及艾滋病患者的态度。设置“能”“不能“”不知道”3个答案选项。问卷不记名,当场发卷,当场收卷。统计分析采用Epidata3.1录入问卷数据并建立数据库,利用SPSS17.0软件进行分析,采用描述性统计方法研究预防艾滋病知识、态度在年级和专业上的差异。
2结果
2.1不同年级学生对艾滋病基本知识回答正确率
被调查的两个年级的学生对艾滋病基本知识的回答正确率各有不同,且随着年级增高,回答正确率也随之增高。问卷中对于“艾滋病能否被根治”,两个年级回答正确率均最高,分别为95.4%和96.7%;对于“蚊虫叮咬能被感染”,两个年级回答正确率均最低,分别为65.3%和80.1%。由此可见,无论年级高低,对艾滋病的主要传播途径认识率较高,日常接触认识率次之(见表1)。
2.2三年级不同专业学生对艾滋病基本知识回答正确率
调查针对三年级临床医学专业(90人)、护理专业(90人)、医学检验专业(35人)、药学专业(35人)、卫生信息管理专业(35人)以及预防医学专业(30人)学生对艾滋病基本知识回答正确率进行了比较。总体来看,除预防医学专业外,临床医学专业、护理专业学生在回答正确率方面优于其他3个小专业。由此可见,不同专业学生对艾滋病的主要传播途径认识率均较高,日常接触认识率次之(见表2)。
2.3学生对艾滋病、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及艾滋病患者的态度
在被调查的学生中,对艾滋病的态度、对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及艾滋病患者的态度大多处于中高水平,说明被调查的学生有一定的正向积极态度,尤其是希望依靠社会力量帮助患者。但在“对艾滋病患者具有恐惧感”和“是否想成为援艾志愿者”这两题的正向态度率低于50%,说明被调查的大多数学生在直接面对艾滋病患者时都很恐惧,有躲避心态,依然存在对艾滋病患者的负向态度(见表3)。
3讨论
3.1学生对艾滋病知识的认知
调查显示,从不同年级及专业来看,对于艾滋病相关知识的认知有一定差异。按年级比较,三年级学生整体知晓率明显高于一年级新生,说明随着年级升高,在校接受的医学知识不断增多,对艾滋病的认识自然就提高了;按专业比较,临床医学专业、护理专业、医学检验专业整体认知明显高于药学专业和卫生信息管理专业,说明不同专业学生对艾滋病的认识有明显差异。因为不同专业在课程设置上会有不同,临床医学、护理、检验3个专业的课程都偏重于对此病相关知识的讲解。就问卷不同问题的回答正确率来看,学生对主要传播途径掌握较好,但对蚊虫叮咬、共用刮胡刀、共同游泳等问题,认知并不理想。说明现阶段在预防艾滋病教育过程中,对于艾滋病预防知识的宣传和普及还存在不足,应进一步加大对高危行为以及艾滋病知识的宣传力度,使学生对艾滋病认识更深刻、预防更全面。
3.2学生对艾滋病的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