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有关台湾的资料范文

有关台湾的资料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有关台湾的资料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有关台湾的资料

第1篇:有关台湾的资料范文

有关台湾新闻媒体的地位有多种说法,有赞颂者说是“无冕之王”,有批判者称其为“文化流氓”,有学者说是“传播工具”,还有人称媒体为制衡政府与民众的“第四种势力”。这些多元化的称谓表达了人们对台湾新闻媒体的复杂感情,而这些情绪来源于台湾新闻媒体对于影像信息存储与开放的精密化管理。

台湾的新闻资料素材调用十分便捷,这成为文化视频传播经验中的一大亮点。在台湾,各大新闻媒体都用自己研发的软件来管理数据库。比如中天电视台的“中天视频资料搜索系统”,当新闻编辑需要历史性的视频素材时,只需输入关键字,资料就能够信手拈来。该系统首先按照七要素原则对每日历史性素材进行数据库录入工作,即时间、地点、人物、起因、发展、和结局,因此可以通过事件或数个人物之间的形式来搜索人物关系镜头。比如,输入“――蒋经国”,便可找到70年代与马、蒋二人所有相关的影像素材,如“蒋经国在草山行馆会见美国客人,时任英语秘书的担任翻译工作。”按照数据库所写标号,文字编辑便可以借出磁带,画面中的年轻英俊,坐在白发苍苍的蒋经国后面翻译对话。这段素材入当选后视察两蒋陵寝的画面之中,使得新闻时空不拘一格,也令观众对两者的关系有所了解。

台湾刚刚内定江丙坤担任海基会会长,几家电视台便将有关已逝的前海基会会长辜振甫的纪录片制作成型并在一周内播出,与其说是纪录片不如说是超长的历史性时效专题片。由于面临媒介“战国时代”白热化的频道竞争和资本运作恶性循环的压力,高效缜密的影像素材数字化管理,使台湾新闻界拥有奇高的发稿效率,在快节奏的信息时代如鱼得水。5月20日下台的当天,台湾新闻收视率最高的TVBS新闻台用很短的时间制作了揭示分子丑恶嘴脸的《跨越520――启示录》。片中出现四次的演讲:一、2000年“就任”时的“本人保证在任期内,不会宣布独立。”二、几年后,高喊:“台湾要独立!”三、2000年:“没有废除与的问题。”四、几年后,叫嚣:“国家统一委员会从今天开始正式终止运作。”两组八年前和若干年后的演讲被对接,一副分子狡诈多变、首鼠两端的嘴脸被袒露无余。

无论是新闻媒体还是公共服务机构,台湾对于其他需要影像资料的境外媒体,一律采取开放的态度。值得一提的是,台湾新闻界在争夺收视率彼此竞争极为白热化的程度之下,居然能以社会影像“公正公开”的社会责任为重,将重要的影像信息与竞争者共享。相比之下,大陆目前的素材由于一些大媒体或地域性、专业性宣传媒体的特殊关系,许多稀缺电视素材成了特殊垄断商品。同时为低级别或有地域局限性的电视台设置了很高的制作门槛,使其无法在影像上实现自己的目标。

监控影像素材的开放使用也为台湾文化创意产业提供了丰富的内容。除新闻视频素材外,台湾法律要求全部的重点公共场所和私人营业场所必须安装影像监控系统,并进行24小时监控录像。重大涉案事件发生时,所有场所必须无偿将监控影像素材提供给媒体及警方使用。因此,在台湾的涉案类新闻中,观众总是可以在第一时间看到现场的监控影像。

图书馆成为影像资料存储管理

及开放的重要阵地

鉴于视听媒体已成为资讯时代传播的重要工具,为保存影音资料,为读者提供多元化的服务,台湾“国立图书馆”早在1992年2月便成立了视听室,筹备之初的馆藏视听资料包括照片、幻灯片、录音带和录影带,其中以录影带为主录音带为辅。经多方筹募,“国立图书馆”的收藏日渐丰富,增加了许多以政府出版品为主的录影带、录音带、幻灯片、镭射唱片等赠送资料,另外还藏有非常丰富的微缩资料,包括期刊、报纸、善本与各种研究报告等。视听资料以呈交的样本为主要来源,再辅以采购出版的视听资料。由于来自民间捐赠与政府计划经费补助,视听室馆藏快速成长。台湾的许多公共图书馆还专门建立了“影像人物志”及“影像人类学”等有关影像人文的资料素材库。

与大陆公共图书馆零散化、碎片化的影像存储不同,台湾“国立图书馆”的影像库存和调用颇为专业化,其中包括世界各国出版有关台湾研究的各种档案。1973年10月1日至2002年底,台湾“国立图书馆”已完成超过14万部新闻影音资料数字化转档工作。新闻杂志以及电视台的新闻专辑带等新闻资料,原件多为专业母带,为了方便受众选取新闻并阅读,该图书馆配备了专业播放设备。为了配合馆藏数字化典藏的发展要求,自2002年起,该馆视听室积极将以上新闻资料与馆藏节目带进行数字化转档以及新闻内容的诠释等资料分析工作。通过视讯随选系统(VOD),使用者可以自由地利用电脑设备和网络选择视听资料。

台湾“国立图书馆”在1993年2月正式启用光碟网络,有效地减少资讯检索服务中必须经常更换光碟片的困扰。在系统开发方面,为了协助学术界与文艺界研究台湾当代文学发展的轨迹,该馆于1992年起和财团法人工业技术研究院电脑与通讯研究所合作开发“当代文学史料影像全文系统”,该系统收录台湾地区当代作家的生平、传记、手稿及名句、相片、作品目录、评论文献、历届重要文学奖获奖记录等,以全文影像方式输入电脑并向全球资讯网络开放,方便各界人士自由查询。截至2002年3月,该系统共收录台湾当代作家2014人资料,上网利用人次约20余万,已经成为台湾主要的视频文献库之一。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中国大陆的县(市)级电视台大多成立于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后期,记录了无数社会变革、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发生巨变的影像资料,但绝大部分县(市)级电视台根本无图像资料库,现存的图像资料凤毛麟角,即使有也是非常零乱。在日常新闻管理中出现重采编轻资料、重现在轻过去的现象。图像资料积累成为真空带,导致大量影像资源在“一次性”使用后便石沉大海。如果通过公共图书馆,当地的政治、经济、文化诸领域的影像志可以落地生根,并面向全体大众开放,从“知”、“情”、“意”上全方位提升民众的影像理解能力和知识占有。

第2篇:有关台湾的资料范文

这是一部反映福州和台湾血缘相连的历史人物传记,但它不同于一般的人物传记记述传主一生形状,也异于简略的个人履历,罗列大致的任职任事情况。本书所写人物,是来自首善之区、省会之地而入于台湾的往哲今贤,书中涉及人数逾千,涵盖领域广泛,人之多、时之长、业之精、劳之勤,为认识福州人在推动台湾现代化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开辟出广阔的视域。

福建师范大学社会历史学院高俊教授对此书作出高度评价。他说,这本书从历史纵向介绍了近现代福州人奔赴台湾、建设台湾、戍卫台湾的珍贵史实。其中,用大量详实生动的史料叙述了对台湾发展作出卓越贡献的福州籍贤达哲人,有被史学家连横在所著《台湾通史》中褒扬为台湾“立富强之基,沈葆桢缔造之功,顾不伟欤”的沈葆桢;有修筑横贯中央山脉公路,从此结束了台湾东西不直通历史的林则彬;有在一片原始沙滩上担纲建造台中国际大港的陈鸣铮等等。此外,作者挖掘大量史料,用大幅笔墨对福州籍的抗日志士进行叙述和讴歌。高教授特别指出,台湾为何能在上世纪五十到七十年代实现经济起飞,社会各项事业蓬勃发展进步,至八十年代跃升成为“亚洲四小龙”之一?固然与台湾所处的有利外部环境有关,与台湾的内政外部政策顺应时展的需求有关,但更与台湾民众的锐意进取和拼搏奋斗密不可分,这其中福州在台杰出人士的奉献彰显突出。由此可见,福州人在台湾的现代化建设中立了很大的功劳,作了很大的贡献。

福建省台湾事务办公室前副主任韦忠慈先生仔细阅读本书之后,由衷表达了自己的感动之情。感动之一,作者郑宗乾老先生,以一位退休的对台工作者对祖国统一大业执着的情怀和崇高的使命感,退而不休,笔耕不辍,历经八年,催生这部大作;感动之二,郑老先生完成这本书的写作过程,可以说是极尽艰难,这几年来重病缠身,加上经费困难,出版几经波折,但他矢志不渝,坚持不懈,终于完成自己的夙愿;感动之三,这本书以鲜活珍贵的资料反映了众多福州先贤在台湾的过去和今天,记录了他们不畏艰险、筚路蓝缕,和广大台湾同胞一道为开发、建设和保卫台湾作出的不可磨灭的贡献,同时也载录了为数众多的福州籍乡亲这几年克服困难,在推动闽台乃至两岸各领域交流合作尽心尽力,为促进祖地福州的经济文化发展谱写了异彩纷呈的新篇章。

4月8日,海风版图书《福州人在台湾》面向两岸同步首发。

第3篇:有关台湾的资料范文

一、台湾科学史学的建制

(一)台湾“中研院科学史委员会”的成立

台湾的“中研院科学史委员会”成立于1981年7月。它的成立是台湾科学史学发展的大势所趋。自20世纪50年代开始,经过三十年的发展,台湾科学史学事业已经初具规模,在科学史研究与教学等方面都取得较大的发展。但是一直以来都没有一个正式的机构或是团体来组织和领导学者们的科学史研究。正是由于这种状况使学者觉得有组织起来的必要。1981年成立时,共有委员22人,选王萍为主任委员。

“科学史委员会”成立后,极大地推动了台湾地区科学史学的发展。首先,在成立大会上,该委员会就明确规定每年要举行委员会议及学术演讲两次,出版“科学史通讯”等重要的措施,这是台湾科学史学建制的发端,是台湾科学史学发展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其次,该委员会成立后,积极筹划和组织台湾科学史学者参与各项学术交流活动,这对整合和凝聚台湾科学史的研究力量具有重要的影响;在它的组织下,台湾科学史学才真正地作为一股学术力量步入正轨而得到健康发展。

(二)台湾地区的科学史研究的相关机构和团体

台湾地区至今没有拥有像中国大陆“自然科学史研究所”这样的专门性科学史研究机构,除了依靠“中研院科学史委员会”进行学术活动外,学者们的科学史研究活动多是依托自己的工作单位得以进行的,其中在中研院各所以及各高校进行科学史研究的学者居多,其中台湾清华大学的科学史研究最为着名。

1、台湾地区科学史研究的重镇——台湾清华大学(新竹)

台湾新竹的清华大学历来对科技史的研究有着浓厚的兴趣,孙方铎、沈君山、陈良佐、杨翠华等台湾知名的科学史学者都曾在这里工作过,而该校的学报从台湾科学史学开创时期至今都时有刊载科学史学方面的文章。就该校科技史的研究范畴而言,早期的研究包括数学史、农业史、天文记录、天文与政治和社会的关系、术数等;近期的研究还包括科学史与其他学科的关系、科学史教育、西方科学史以及中外科学交流史等方面。

该校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就“有科技史专业的教授一位、副教授二位、硕士班学生约十位”,①并在该校的历史研究所设“科技史组”——台湾地区第一个以科技与社会互动为主要研究领域的学术机构。该机构经过十余年的发展,为推动台湾科学史事业的发展做出很大的贡献。从2000年10月起,历史研究所增设“科技与社会组”,并将原有的“科技史组”更名为“科技史与科技传播组”。在这两个学术机构进行授课的师资力量在整个台湾地区乃至世界上都具有相当的影响力,其专职教师有傅大为、黄一农、徐光台、雷祥麟等;兼职教师有张嘉凤、林崇熙等。②

另外,该校的科技史资料中心,藏有台湾甚至亚洲各大图书馆均罕见的科学史原着、已绝版的二手研究论着以及最新的相关出版物,可以为台湾地区科学史、科学哲学、科学社会学三个领域的学者提供研究和教学所需的基本的书籍、期刊与文献。该资料中心,不仅收藏各类书籍、期刊与文献资料,而且还建设网站为相关学者提供丰富的动态资讯。该资料中心已经日益成为科学史学者的多功能的服务中心。

2、其他与科学史研究的有关机构

(1)台湾中研院的各个研究所,尤其是数学研究所、历史语言研究所、近代史研究所的学者对科学史的研究和探讨颇多。此外,其他各所也曾有过数位与生物学史和医学史研究有关的研究员。万家保、陈良佐、王萍等着名学者都曾在中研院工作过。

第4篇:有关台湾的资料范文

    摘要]:本文系根据“县市立(文化中心)图书馆推展地方文献服务调查问卷”所得之结果,将目前各县市立(文化中心)图书馆办理地方文献的情况,做一概要性的描述。同时归纳出一些相关的问题,以供图书馆进行地方文献服务工作时参考。最後并建议必须结合政府与民间的力量,才能够做好此顼工作。

近年来在“本土化”议题的推波助澜之下,台湾地区各地的公共图书馆,不论是国立、市立、县(市)立、乡镇(市)的公共图书馆,甚至还包括一些私立的公共图书馆,多致力於有关地方文献的服务工作。

不过由於国立级公共图书馆的服务辖区较大,与强调“地方”性的精神略有差异;而乡镇(市)立、私立等公共图书馆,一般而言其规模多不太大,不论人员、经费等仍有待继续充实,在有关办理地方文献服务工作方面,也就比较难有具体的成就。因此,就现况而言,目前台湾地区各级公共图书馆中,推展地方文献服务较有成效者,乃是以县(市)立(文化中心)图书馆为主流。

兹就“县市立(文化中心)图书馆推展地方文献服务调查问卷”所得之结果,将目前各县市立(文化中心)图书馆办理地方文献服务的现况,简述如下。(注)

一、搜集地方文献方面

各图书馆搜集地方文献的情形,可以区分为:搜集的概况、搜集的范围、搜集的方式等项目。

(一)搜集的概况

首先,就是否搜藏地方文献而言,目前各县市立(文化中心)图书馆有搜藏地方文献者,占百分之八十二点三三。未搜藏地方文献资料之图书馆则表示,因为当地已经有如:县史馆、县政府民政局礼俗文献课等单位在办理地方文献之相关工作,因此不再办理,以免重复。

至于开始进行搜藏地方文献的时间,有自日据时期即开始;有百分之五十二点八五是在民国七十一年至八十年间,文化中心新建馆舍陆续完成以後才开始;其余则是在民国八十一年以後才开始。

有关各图书馆搜藏地方文献数量的多寡,最多者有一万七千八百九十六册(件),最少者有三百零五册(件),平均数是三千七百零三册。如果将馆藏地方文献数量的平均数与各县市立(文化中心)图书馆馆藏总量的平均数相比,则可以发现,各馆所搜藏的地方文献数量仅占其全部馆藏数量的百分之二点六六而已。不论是从馆藏地方文献数量的平均数或是占馆藏数量总数的比例来看,与国外公共图书馆动辄数万或数十万册(件)的收藏量相较,在数量或是比例方面似乎都仍偏低。

(二)搜集的范围

地方文献的搜藏范围可以区分为:地区的范围、主题的范围、类型的范围、语文的范围等四项。

1.地区的范围

各图书馆搜藏地方文献的区域范围,有百分之七十三点三三是“以本县(市)为限”。不过,有百分之六点六七是“包括本县(市)及临近县(市)”,另外还有百分之二十“包括全台湾地区”。

就地方性之观点而言,所谓地方文献就应以所辖服务区域的相关资料为范围,各县市立(文化中心)图书馆所要搜藏的地方文献,也即应是以本县市为限。由於台湾地区的地方行政辖区自古以来迭有变革,又因现今日常生活的交流频繁,因此,在有些情况下会将临近县市的相关资料亦纳入地方文献范畴,这是可以理解,也是免不了的情况。但是不宜以全台湾地区为范围。

2.主题的范围

图书馆所搜藏文地方文献的内容主题,涵盖了以中国图书分类法为准的九大类(外国史地不计)知识范围。就问卷调查结果显示,九类主题范围最常被搜集之多寡的次序为:史地类、美术类、语

文类、社会科学类、自然科学类、宗教类、应用科学类、总类、哲学类。

其中又以史地类所占之比例最高,为百分之百。有关美术类者占居第二位,至於其他主题范围被搜藏之情形,则多只在百分之三十左右。

3.类型的范围

图书馆所搜藏之地方文献资料的类型,依最常被搜藏的情形排列,为:图书;地方志书;剪报资料;当地报纸、期刊;地图;照片;手稿;选举资料;幻灯片;图画;家谱、讣闻;碑碣拓片;传

单、海报、小册子;古文书、古契约;录音资料;录影资料;实物、模型;私人日记、笔记。

其中又以图书所占的比例最高,达百分之百;其次是地方志书,占百分之八十:剪报资料占第三位,为百分之五十二点三三。其余各项所占的比例,都在百分之五十以下;而电脑磁片、光碟片、微缩资料等类型资料,则无图书馆搜藏。

4.语文的范围

各图书馆中除了搜藏中文的地方文献资料以外,还有搜集其他语文之相关资料者占百分之六十。其中以日文最多,其次是英文。

(三)搜集的方式

如何进行搜藏地方文献,最常见的方式是购买,占百分之六十六点六七;其次依序是:交换赠送或是向当地各机关、组织、团体、个人徵集资料,都是占百分之六十;接受寄存,占百分之五十二点三三;接收其他单位的收藏资料以及到其他图书馆或资料收藏单位影印或复制有关的资料,都是占百分之四十。另外有一所图书馆表示,系委托学术单位搜集。

二、整理地方文献方面

图书馆所收藏的每一笔图书资讯都必须经过处理,才能够便利读者使用。地方文献的情况也不例外。

(一)资料整理

根据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有百分之七十三点三三的的图书馆有将每一件搜藏的地方文献,都经过分类、编目的处理手续;然而却还有百方之二十六点六七的图书馆并未将每一件搜藏的地方文献,都经过分类、编目的处理手续。

(二)记述编目

为了增进馆藏地方文献资料的被使用率,学界已陆续研订出针对各种不同类型文献需要的“诠释资料”(metadata)。虽然目前各图书馆尚未全面正式使用,不过,值得重视其未来在整理地方文献时的应用。

(三)主题编目

有关馆藏地方文献的主题编目问题,不论是所使用的分类表或是标题表,全部都是沿用各馆现有的分类表与标题表,并无任何一所图书馆为了馆藏地方文献需要而另创新表。而且多是加注各种特藏符号以示区别。

三、保存地方文献方面

如何确保地方文献资料的完整,有赖完善的保存措施。兹将相关的问题归纳为:存放的位置、存放的环境、资料的维护、应变的计划等项目。

(一)存放的位置

由於地方文献多属珍贵的资料,因此,一般而言多要有特别的存放空间以及安全维护措施。根据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有百分之八十六点六七的图书馆有针对馆藏地方文献另辟专区或专室存放。此外,有百分之八十的图书馆表示,对於馆藏地方文献有特别的安全防护措施。

(二)存放的环境

就馆藏地方文献的存放环境而言,只有百分之二十的图书馆表示有特别的环境控制,例如温度、湿度、光线控制等。比例偏低的原因,可能是因为各图书馆多将馆藏地方文献存放于参考室中,因此,也就少有特别针对地方文献的环境控制。

(三)资料的维护

为了确保地方文献的完好,尤其是一些单张散页的资料,必须要有适当的维护。根据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只有百分之二十的图书馆表示有针对地方文献进行例如拷贝、裱装的处理。至於是否将馆藏地方文献拍摄成微缩片或是转换成数位化的型式以利保存,则各只有一所图书馆表示有部分是。

(四)应变的计划

为了得以在意外发生时,防止或减轻地方文献可能受到的损害,图书馆应订定特别的应变措施或是计划。然而各图书馆中仅有一所表示有此项计划,

四、利用地方文献方面

图书馆所搜藏的任何资料,其最终的目的乃在於提供读者使用。如何能够便利读者使用,而且又能确保地方文献资料的完好,则必须要有配合的调节措施来规范。以下就:使用的规定、版权的规范、索引的编制、书目的控制、推广的服务等要项,逐一陈述各县市立(文化中心)图书馆有关利用地方文献之现况。

(一)使用的规定

根据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各图书馆对於地方文献的使用,均无特别的手续,但是都不能外借,而且只限制在某个区域阅读。至於使用规定方面,有百分之七十三点三三的图书馆表示并无特别的规定,不过,却有将近一半的图书馆对於地方文献的使用有特别的限制。

(二)版权的规范

有关使用地方文献的版权规范,最主要的目的有二,一是对於私密性之资料的保护,一是翻拍或是复制的限制。根据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各图书馆对於属私人之资料,在公开供读者使用前,有取得原作者同意者占百分之七十一点四三。此一现象显示国人越来越重视个人隐私的保护。在影印或翻拍复制地方文献资料方面,仅有一所图书馆不允许,其余的在征求馆员同意后,均得以影印、翻拍或复制。不过,均未要求支付使用费。

(三) 索引的编制

有无编制馆藏地方文献资料的索引,乃是评鉴图书馆地方文献工作成效的重要指标。然而各图书馆中,只有百分之二十的图书馆表示有编制馆藏地方文献的书目或是索引。

(四)书目的控制

图书馆除了编制各种的索引、书目之外,如果还能够再将分散於各地图书馆或期刊上的文章,整理成为“地方的研究书目”或是“地方的研究指南”就更有意义。不过由於此项工作还要结合专家学者的协助,才会有具体的成果,所以,目前还未有图书馆进行此项工作。

(五)推广的服务

良好之推广服务的相关问题可以归纳为以下四顶:宣传方式、配合活动、编印资料、满足需求。

1.宣传方式

要吸引读者前来利用馆藏地方文献,就必须要有各种的宣传方式。根据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各馆最常利用的宣传方式是新闻及刊登广告,占百分之六十一点五四。近年来由於各单位已逐渐建立网站,因此透过网路宣传者占百分之四十六点一五,为第二位。第二是透过海报、传单的发送,占百分之三十八点四六。透过广播者,有百分为三十点七七;透过电视者,仅有百分之十五点三八。另外,有些图书馆是透过本馆的简介、期刊等方式进行宣传。不过,亦有图书馆表示并无特别的宣传。

2.配合活动

而在利用馆藏地方文献办理相关活动方面,只有百分之二十六点六七的图书馆表示有利用馆藏地方文献办理相关活动,例加:族谱展、古契约展等等。另外有百分之三十三点三三的图书馆表示有

配合当地的各项活动,推广利用馆藏地方文献。

不过,较可惜的是,只有一所图书馆表示有与学校合作,推广利用馆藏地方文献。事实上近年来各级学校均陆续在推广乡土教育,此乃是图书馆宣传馆藏地方文献的良好时机。图书馆应该主动与各级学校联系,鼓励师生前来利用相关的资料,以发挥馆藏地方文献的最大功效。

3.编印资料

编印地方文献的相关资料,不仅有助于读者使用,而且也能够达到保存地方文献的目的。首先就有无编印馆藏地方文献之简介而言,仅有百分之二十六点六七的图书馆有编印。比例偏低的原因是因为有的已于文化中心的简介中提及,有的则是因为馆藏的地方文献并不多,还不足以构成编印简介的需要。

有些单张或是散页的地方文献资料并不方便读者使用,因此,图书馆可以将之编辑成册以便利用。各图书馆中有将馆藏地方文献编辑整理并出版发行者,占百分之三十五点七一。此种做法不仅便於使用,而且有助保存、推广。

很多文化中心或是图书馆经常会办理地区性的各种活动,若是能将这些活动的过程、成果汇集成册,日后将也是一份珍贵的地方文献资料。根据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有针对该县(市)之历史、发展等主题,办理征文、摄影、创作比赛等活动,并将成果汇集成册备供保存者,仅占百分之四十。不过比例并不高,有必要再宣传、鼓励此类做法。

编印资料的进阶服务做法则是编纂有关当地之发展史、地名辞典、百科全书、年鉴等等。各图书馆中,有编印此类之资料者,占百分之四十六点六七。由於编印此种近似研究用的资料,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所以经常是要结合专家学者以及有关单位的合作才能够成功。

4.满足需求

由於地方文献的内容包括一个地方的各种事物与发展,因此,经常成为解决民众疑难问题的好帮手。根据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曾利用馆藏地方文献解决民众之咨询问题者,高达百分之九十以上。由此也可以显现出地方文献的重要性与价值。为了更便利民众、读者能够与图书馆联系,增进彼此的互动机会,图书馆应结合时代潮流的趋势,建置电脑网站。目前已有百分之六十的图书馆有建置网站,提供民众二十四小时上网查询资料的服务。

至于是否将馆藏地方文献亦建置於网站中,以便民众、读者利用,则只有不到四分之一的图书馆表示有进行此顶服务。

五、支援地方文献服务工作方面

任何一项成功的事业,其背後必定要有充足的各种支援,图书馆的地方文献服务工作也不例外。分析目前各县市立(文化中心)图书馆办理地方文献服务之过程中,最大的困难是经费不足,其次是空间不足,第三是人员不足以及没有适当人才。

以下就经费问题、人员问题、协调合作等事项,分述各图书馆有关支援办理地方文献服务相关工作之行政支援的现况。

(一)经费问题

经费问题是各图书馆办理地方文献服务的最大困扰。由于图书馆是属公务机关,公务机关办事就是要依照预算办理。然而根据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有针对地方文献工作编列特别预算者,只占百分之四十。换句话说,有百分之六十的图书馆对於地方文献的工作,是处於不稳定的状态,可能是有钱时才做,没钱时就无法做了。

而从问卷调查结果也可以发现,各图书馆有向其他单位、机构或组织,寻求经费支援以办理地方文献工作者,占百分之五十三点三三。其中接受上级补助者最多,其次是各种基金会的赞助。上级补助的最大来源是指文建会及前台湾省政府教育厅、文化处。

(二)人员问题

人员问题也是公共图书馆营运的老问题。有关人员的问题可以分为两方面,一是人员不足,一是没有适当人才。

就人员不足之问题来看,各图书馆中有百分之二十六点六七的图书馆并无专人负责地方文献的相关工作。有专人负责的图书馆中,一人者有五所,两人者有四所,三人者有两所。由於目前各图书馆普遍呈现人员不足而且流动率大的现象,因此,如有专人负责就属不错的情况。

其次是没有适当人才的问题。由於有关地方文献的相关工作是以历史之主题为大宗,所以承办人员如果不具备历史的相关素养,而且对於当地的发展历程也不了解的话,是比较无法胜任此项工作。

(三)协调合作

有关地方文献的相关工作,除了是公共图书馆的本职之外,还与许多的单位有关联。因此,图书馆在进行地方文献服务工作时,应该秉持协调合作的精神,舆各有关单位合作,以发挥最大之功效,并为读者提供最好的服务。

根据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各图书馆曾经与其他单位合作办理地方文献相关工作者,占百分之七十三点三三。最常合作的单位是本地的文史工作室,其次是上级单位及学术单位,第三是民政局礼俗文献课和本地的文献委员会。另外则有图书馆表示曾经与县史馆合作,还有的是曾经与乡镇图书馆合作搜集地方文献。

六、问题与评析

目前台湾地区各县市立(文化中心)图书馆办理地方文献服务的现况如前所述,其中不乏积极作为并且著有成效者,然而,也隐含著一些问题尚待解决,兹将相关问题综合归纳如下。

(一)国情不同,做法不同

在欧美国家里,尤其是英美两国,公共图书馆在当地地方文献服务工作上,占有极重要之地位。然而在国内的情况却是以文献会或编纂方志为地方文献工作的主导力量。

在国外,有关谱系、寻根的问题是公共图书馆地方文献咨询问题的大宗。但是在国内,由於长久以来国人多有编修家谱的传统,因此,此类问题并不大多。

比对国内外公共图书馆在地方文献服务方面的差异,可以发现因国情不同,而在做法上以及所著重的要点也就不一样。

(二)认知有别,事权不一

目前有兴趣於地方文献工作者,不只图书馆而已,还有民政、文献系统、档案系统、当地文史工作室、以及博物馆等等之机关与组织,然而,各有各自的做法,事权并不统一。

其中对於公共图书馆办理地方文献工作有直接影响者,当为各县市所极欲设立或已设立的县史馆。

如果非设县史馆不可,则在成立县史馆以後,有关当地的各种地方文献资料是否就要集中到县史馆?图书馆是否也就不需要再搜藏地方文献?即使图书馆不再被赋与搜藏地方文献的责任,如何统整县史馆、图书馆以及特色文物馆所搜藏之地方文献的书目资料,以为读者提供统整的服务,则是必须事先详加规划。

有关地方文献的服务工作并非图书馆不可,但是如果是因为长久以来未重视图书馆的功能,并且未给予必要的支援,如今才又以图书馆无能力为由,再另设新机构以进行地方文献服务的相关工作,似乎并不是理想的做法。因为,与其一直设立新机构,然而却一样资源不足,倒不如将有限的资源,集中於充实原有的机构,所得的成效应该会更大。

(三)馆藏差异,未成规模

整体而言,各图书馆多已了解到收集、保存地方文献的重要性,而且多已实地进行此项工作。不过就各馆的馆藏量而言,数量都不算多,而且有极大的差异,有的多至近两万册(件),有的只有两百余册(件)。

详细查看各馆的地方文献资料可以发现一种现象,就是有关该地区的系列性资料通常都是不齐全的。例如曾经收藏有关该县市若干年前或某一年份的综合发展计划书、年度施政计划等等,但是就只有那一年份而已,之后却都没有继续再收藏,读者也无法再进行前后的比较与研究,价值也就减低了。

而在资料的地区范围方面,有的是以有关该县市之资料为主,但是经常也可以发现有些图书馆对於所谓的“地方文献”,却是以整个台湾地区为范围,有些甚至加一些书名有“台湾”两个字的普通书籍也都在列,似乎不妥。

(四)资讯文献,理应并重

目前各图书馆所收集的地方文献多是已出版的各种出版品,若问为何资料如此之少,所答的原因是因为没有这方面的出版品。事实上图书馆进行搜藏地方文献时,不应坐等有无相关的正式出版品,还有其他的管道与方式可以取得相关的资讯或是文献。

如果以资讯的特质来检视图书馆所收藏的地方文献的话,可以发现目前图书馆所搜藏的地方文献是偏重在定型、有形方面的资料,例如图书、期刊等等。而对於一些未定型,不论是有形或是无形的资料或是资讯,例如传单、折页、海报,或是传说、民谣、俗谚等等,则是较少进行收藏。

然而,一些未定型的资讯,常常也是当地极重要的资料,图书馆应如何进行搜集、整理,则是一值得慎重考量的问题。例如如何处理各地的海报、传单、小册子等等即是。这些资料若是基於保存当地之各种发展历程轨迹的观点而言,似乎不应淘汰,但是如果不定时淘汰的话,久了之後堆积过多又该如何处置?

又如当地的各种生活资讯,例如当地有何机构?办理那些活动?这些资讯目前大家并不大重视,但是若干年後,如果有人问起当年有何活动及其办理情况,则恐怕很难再找到相关资料。因此,对於现代的资讯和留传下来的文献,理应同等重视才是。

第5篇:有关台湾的资料范文

关键词:台湾地区 基因组医学 科技计划

2000年人类基因组计划工作草图完成。次年2月,工作草图的具体序列信息、测序所采用的方法以及序列的分析结果公布。当时全世界的科学家都意识到一个全新的科技世纪已经开启,同时也认识到致力于基因组功能的研究已经是大势所趋。许多研究显示,人类的一般疾病与遗传疾病和基因变异有相当的关联。研究基因序列,使人类有机会对生命个体有更深的了解,除了可以搜寻疾病基因,进行研究预防、诊断和治疗的方法之外,同时也可以经由物种间的基因相互交叉比对,进一步了解环境与进化的关系。

随着对基因学研究的进展,科学家提出了一个医学研究的新概念――基因组医学。它是以人类基因组为基础,将生命科学与临床医学整合在一起,使基因组的研究成果迅速高效地转化并应用于临床医学实践,是后基因组时代最重要的研究方向。因为基因组研究不仅提供科学家们窥探自然,以及了解生命基础奥秘的方法,同时所衍生的知识,包括使用的技术(如基因芯片和生物信息技术等)与所开发的产品(如疫苗、诊断药剂和治疗医药等)都可以产生很高的经济价值,并有可能为生物技术产业拓展新领域带来曙光,世界各国无不视此为生物技术产业发展的重大机遇。

在当局的推动下,我国台湾地区也将生物技术及其相关领域列为了科技研发和产业化推动的重点领域。台湾“国科会”最先设立的6个“国家型”科技计划,即:“防灾”、“农业生物技术”、“电信”、“制药与生物技术”、“基因组医学”和“数字典藏”科技计划,其中三个计划项目都涉及生物技术相关领域,目的是通过加大对包括基因技术在内的生物技术发展的投入,从而在台湾创造出新的产业或者推动现有传统产业的升级改造。

一、台湾推动基因组医学“国家型”科技计划的背景

台湾“行政院”于1995年通过了《加强生物技术产业推动方案》,确定有关医、农等生物技术产业为政府全力推展的重点,并由“行政院科技顾问组”协同各部会进行横向整合组成生物技术产业指导小组。1996年举行的全台第五次科技会议将医学方面的生物科技推动列为主要议题,同时通过决议将基因医药相关的研究整合成跨部会的大型合作计划。为此,台湾“国科会”和“卫生署”于1998年起开始推动“基因医药卫生科技尖端研究计划”,整合台湾医学中心与研究单位的近百位科学家、医师投入“基因医学”研究行列,针对基因组基础研究、基因治疗、基因药物开发、遗传疾病、实验动物供应、环境毒理遗传基因与科技对伦理、法律、社会影响等进行研究。

台湾“国科会”于2002年设立基因组医学“国家型”科技计划(台湾称为“基因体医学”),2003年开始执行。该计划整合跨部会资源,由“国科会”、“经济部”和“卫生署”共同参与执行。计划的目标以基因组研究为基础,运用人类基因组序列中所隐含的知识,发展疾病预防、诊断与治疗技术,同时结合基础研究、动物模型测试、临床试验等技术,完成台湾基因组医学科技的开发,进而通过技术转移、业界发展等力量,建立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医学科技产业。计划的第一期为时三年(2003―2005年),主要目标是构建完善的基因组研究基础设施;计划第二期(2006―2010年)的目标是“集中资源,以特定疾病研究为导向,加速成果导入医学生物技术产业”。基因组医学“国家型”科技计划于2010年正式结束。

二、基因组医学科技计划概况

1.一期计划的总体情况

基因组医学“国家型”科技计划规划有短、中、长期阶段性目标。第一期计划执行期为三年,由“国科会”推动实施。计划第一期的目标着重于基因组研究的基础建设及自由探索基因组相关研究。规划范围则是包含:基因组医学、蛋白组学与结构基因组学、生物信息学以及伦理、法律、社会的影响(ELSI)四个领域。包括:探讨基因多形性与常见重要疾病感受性的相关性,鉴定及分析与台湾人体常见重要疾病相关的新基因,应用基因技术预防或治疗台湾人体常见重要疾病,开发新的基因科技进行基因组的分析与测序,开发新而灵敏的基因诊断试剂与治疗模式,评估基因科技对伦理、法律与社会的冲击影响,以及建立核心设施与研究团队等。目标推动如下:

(1)基因组医学:寻找三种疾病的10个分子目标;对无机砷的人类易感基因更进一层的了解;台湾人体特殊病毒的宿主易感/抵抗基因的鉴定;建立台湾地区特殊族群基因库及相关性状数据库;建立台湾人体疾病诊断用的遗传体数据库;建立特殊疾病的单核苷酸多态性(SNP)、蛋白质图谱等可作为未来临床诊断与个性化疾病诊断的参考;建立台湾人体疾病的相关基因及危险因子;建立台湾人体疾病的辅疗法;建立基因治疗临床试验使用的GMP/GLP设施;建立台湾人体疾病的动物模型3~5个;在ENU突变小鼠中发现3~5个疾病基因及其机转与导向化合物(Lead compounds)的筛选;及利用移植人类癌细胞和免疫细胞的NOD/SCID作人类治疗基因的功能鉴定。

(2)生物信息:结合基因组研究加速其进展,促进医学科技产业的发展;建立台湾人体重要疾病的基因医药数据库;建立人类遗传疾病并维护加值数据库;建立基因组知识经济基础;培养高质量的生物信息研发人才。

(3)蛋白组与结构功能:完成3个细胞膜蛋白的结构,有助于新药的开发;设立低浓度转录因子蛋白组的研究程序,作为医疗途径;建立3个逆境蛋白质,以及嗜热蛋白质的功能图;了解传染病有关的蛋白质;以台湾有关的细菌或病毒的蛋白组,发现新的蛋白质折迭模式。

(4)伦理、法律、社会影响:建立相关学术研究所需的基础架构,及国内外相关研究社群的互动网络;建立基因组医学科技的议题发展追踪与信息交换;建立基因组医学科技的意向调查与分析;建立基因组医学科技的学术论坛与社会教育;对基因科技发展及其在伦理、法律和社会方面所造成的冲击背景信息与讨论议题通俗化。

(5)核心设施:建立全台基因组医学高速核心设施及高科技研究团队,服务基因组研究计划;加速台湾研究计划执行效率。

(6)产学合作:开拓创新研究成果的知识产权,协助申请与维护专利权益;建立产学合作及GLP/GMP规格设施;加速进行癌基因/细胞治疗的临床试验;推动岛内基因与蛋白诊断产品的商业化发展;培育研发人才,促进产业活力。

2.二期计划的总体情况

为了聚焦并吸引产业界的投入,计划第二期设定的目标是:“集中资源,以特定疾病研究为导向,加速成果导入医学生物技术产业”;以台湾本地重要的四大疾病(肝癌、肺癌、高遗传性疾病与传染病)为聚焦主题,持续加强创新研发与基因组医学对伦理、法律与社会的影响,同时建设核心设施以支持基因组研究,提供基因组研究所必须的基础设施与技术,进一步加强与产业界和各国间的合作与交流,将本计划的研究成果迅速导入生物技术医疗产业,提升国际能见度。

计划第二期较第一期更具有整合性,加强了各行政主管部会的直接参与。“国科会”补助上游的基础研究计划,建设营运核心设施,提供必需的基础建设与技术支持;依据研究领域及导向,计划实施分为肝癌组、肺癌组、传染病组、高遗传性疾病组、创新研发组、伦理法律社会影响组(ELSI)、产学合作组及国际合作组。“卫生署”的重点在法规、遗传咨询、与国民健康相关的癌症、传染病以及中医药基因组相关研究,推动“肺癌基因组研究及临床应用”、“基因组医学的健康服务应用”、“建立台湾病原体基因数据库”、“中医药基因组相关整合性研究”及“建立严谨的基因组医学临床试验与相关产品的评估与审核机制”等五大研究项目,希望从法规及公共卫生层面,重要的卫生医药问题。“经济部”则从较具产业发展潜力的基因药物技术等方面进行规划,建立产业发展所需的重要环境,并同时以业界科专机制补助生物技术医药业者投入基因组相关研发与应用,以研发带动周边产业发展,创造生物医药产业经济效益。

各专业组的研究范围包括:

(1)肝癌组:寻找肝癌致病基因,研究开发检验试剂及检测设备,致力于早期诊断与治疗的成效,整合并建设台湾肝癌资料库技术平台,并延伸到乙型、丙型肝炎,以期成为未来亚洲最大的肝癌资料库。

(2)肺癌组:利用基因组学或分析流行病学等相关技术,进行肺癌遗传流行病学、药物基因组学等研究,探讨致病因子与肺癌转移机制,涉及个性化临床诊断与治疗策略,并利用已建立的肺癌临床研究网络提供防治肺癌的有效工具。

(3)传染病组:探讨肝炎病毒、登革热病毒、肠病毒、克雷伯氏肺炎杆菌及肺结核分枝杆菌的致病基因及致病机制,研究新颖的抗病毒策略,并结合“卫生署”行政单位,使研究成果落实到公共卫生领域以开展疾病防治。

(4)高遗传性疾病组:研究多种高遗传性疾病的致病基因(如精神性疾病、糖尿病、先天性心脏病、自闭症及代谢症候群等),建立公共卫生研究及公共卫生应用的互动管道,发展相关筛验工具及预防性医疗,增进民众健康。

(5)创新研发组:结合“基因组医学”、“蛋白组与结构生物学”、“生物信息学”,并鼓励其他具有创新性的研究,如系统生物学、肝细胞及中医药相关的基因组研究。

(6)伦理社会法律影响组:推动台湾有关人类基因资料库ELSI议题的研究,与欧美、亚洲地区学者进行学术交流与合作,共同打造基因组医学研究及其产业化所需的ELSI环境。协同行政机构建立台湾基因或遗传咨询机制及相关法规的订立与改革。

(7)国际合作组:鼓励岛内学者与其它国家研究学者在与基因组医学相关课题上开展研究合作,提升台湾基因医药领域的研究品质及国际能见度;通过科技交流,间接促进与国际制药或生物科技公司的实质性合作。

为提升生物技术产业的经济效益,加速基础研究成果商品化,基因组医学计划鼓励学界与业界的互动与合作,使业界即时掌握基因组医学研究的重要进展。为积极促进产学双方合作,与生技制药“国家型”科技计划合作进行“桥接计划”,整理并挑选具有产业发展前景的成果,进行专利及市场分析,进一步协助计划主持人研拟商业模式规划及取得知识产权保护。同时,由医药品查验中心针对研发所需的医药法规提供咨询,以解决商品化过程中所遭遇的问题,推动产业化的进程。

3.计划各阶段的执行结果

基因组医学“国家型”科技计划在致病基因的发现步骤、功能及致病机转的研究、开发疾病的动物模型、基因芯片技术、基因细胞治疗方法、疾病预防方法等方面都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第一期计划的重要成果如下:

(1)砷与移行细胞癌的毒理基因组研究:证据显示二甲基砷酸盐(DMA)可能为膀胱癌的致癌砷种类,且细胞还原能力降低可能和致癌有关;建立体外培养及裸鼠膀胱癌形成模型,发现第九号染色体缺失及第四号染色体增幅现象;和砷代谢有关的砷输送蛋白基因OATP-2、MRP1及MRP2,呈现显著单一碱基多型性区域和膀胱癌相关基因,包括雄激素接受体及血红素氧化酵素-1,显示遗传多形性区域。

(2)肠病毒整合性计划:完成建构第一阶段肠病毒数据库,包含4,000多种从GenBank所收集的肠病毒序列及解析,并建立鉴定肠病毒71型的特异序列比对区域图谱;找出157种寄主易感基因,包括趋化激素接受体、细胞凋亡、干扰素及补体相关途径的基因;于细胞培养中显示可利用RNAi抑制病毒复制;TNF-α启动子的遗传多型性和肠病毒71型的易感有关。

(3)利用核磁共振技术,完成3个幽门螺旋杆菌蛋白质构造研究;建立高效能蛋白质表现系统;建立X光高分子结晶技术;以昆虫细胞─杆状病毒系统表现具活性的幽门螺旋杆菌蛋白质;鉴定出一种幽门螺旋杆菌的酸诱导蛋白质,可促进其生长及活动。

(4)中医药基因组相关研究计划:进行过敏性鼻炎患者中医寒热体质类型与基因及蛋白质表现、中医寒与热性体质实用药对细胞基因表现;收集完成病人相关数据、各种辩证指标记录的统计资料分析,并建立起基因的多样性分析模式。

(5)发现DNA甲基转移酶(DNMT)的过度表现与台湾地区“非小细胞肺癌”有关,且与许多抑癌基因5'CpG island过度甲基化、cytosine突变亦有关。

(6)完成正常人类肝蛋白组图谱的建立,及人类/小鼠胚胎干细胞蛋白组图谱的建立。

(7)基因药物开发完成多项活体外分析系统的建立,包括:重组腺病毒rAd/AGL载体病毒颗粒感染GSDIII病人初级培养细胞的方法、蛋白质转染系统、重组蛋白质AGL在细胞内的功能分析;完成腺病毒活体递送方法的建立与活体内分析系统,确认基因递送方法与递送载体在动物体内组织分布的相关性;并建立了活体内基因转录分析与蛋白质功能分析法,提供基因载体活体递送系统的基盘分析技术。

第二期计划的执行情况

基因组医学“国家型”科技计划第二期的规划延续了第一期的成果,第二期计划的重要成果如下:

(1)重要致病基因、蛋白质的发现

a.药物不良严重反应的基因:包括最常引起台湾人体发生致命药物过敏(史蒂文生琼森症候群)的抗颠痫用药(Carbamazepine)的危险基因,降尿酸药(Allopurinol)引发严重过敏反应的危险基因等。

b. 家族性肝癌的基因:乙型肝炎导致家族性肝癌的连锁相关分析,证实在第4对染色体长臂(4q)上,有1个基因座的LOD score在3.5。

c. 肺炎杆菌的致病基因:发现克雷伯氏肺炎杆菌,它是造成院内泌尿道感染、肺炎感染以及免疫机能不全病患肺炎、败血性休克的常见致病菌,还会造成菌血症,化脓性肝脓疡及脑膜炎等。

(2)关键动物模型的建立:先后建立了肝癌的动物模型、糖尿病致病动物模型、代谢疾病的动物模型、乙型肝炎的土拨鼠及基因转殖鼠模型等。

(3)肝癌、肺癌、高遗传、创新研发、ELSI五组研究成果

a.乙型肝炎病毒的HBx基因参与活化:男性荷尔蒙信息传递路径,经由活化基因的表现,可能增加肝细胞的癌化能力。未来将有可能就此信息传递路径,发现肝癌的重要标靶分子,而应用于临床预防或治疗上。

b.完成台湾肝癌病患(约800例)临床数据及组织样本的合成网创设,提供肝癌研究的共同资源库。

c.完成台湾人体肺癌病患临床数据库、组织、血液检体的收集,提供肺癌相关研究学者的研究共同资源。此外,发现的致病或转移因子,可应用于肺癌诊断、治疗、或预后评估等。

d.抑癌基因HLJ1的发现:抑癌基因(HLJ1)可预测肺癌病人存活及复发,本研究发现可应用于临床检验试剂、药物开发与生物技术服务相关产业。

三、核心研究设施的建设及相关产学合作计划

基因组医学“国家型”科技计划在管理过程中还增加考虑了相关核心设施的统一建设管理,以及促进产学合作。

本计划开始后就规划了相关核心研究设施的建设问题,对研究项目所需购置的高速、贵重仪器进行“整合资源”和“统一管理”,解决了重复购置、人员与管理等问题。为基因组研究所需的核心设施涵盖的领域包括了以下五项:动物疾病模型、表现型鉴定及造影核心设施,临床样品研究与组织库,基础基因组研究设施,蛋白组血与结构基因组研究设施,生物信息核心设施。

在本计划执行过程中,还在产学合作方面特别加以推动。如:符合台湾生物技术产业所需并且具有商品化潜力的技术和产品,包括药品、疫苗、检验试剂、生物医药技术、基因治疗方法、保健食品开发及基因咨询服务等;促进台湾生物技术信息发展的产业;办理产学合作计划的审查及后续项目追踪管理和考核;促进参与产学合作厂商对相关法规与知识产权的了解,利用产学说明会开展产学合作辅导;协助导入核心研究设施至产业界,提高业界的生物技术研发水平;协助推广本计划产生的优秀研究成果,营造学术界与产业界对话机会,扶助研究计划主持人所属机构申请与获得专利,协调与产业界完成技术转让事宜并建立与相关部会的良好合作与互动。

参考文献

[1] 罗勇.台湾科技计划的管理及其特点分析[J].科技管理研究, 2013(22): 38-42

[2] 基因组医学“国家型”科技计划[EB],http://nrpgm.sinica.edu.tw/content.php?cat=agtc,(2013.1.10)

第6篇:有关台湾的资料范文

海峡两岸关系协会与财团法人海峡交流基金会于2010年6月29日签署了《海峡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简称“ECFA”)。目前,台方已完成ECFA相关审议程序,根据协议有关规定,ECFA货物贸易早期收获计划将于2011年1月1日起实施。

在早期收获计划中,内地降税清单涵盖农产品、化工产品、轻工产品、纺织品、冶金、机械、电子、汽车零部件、仪器仪表及医疗产品等十大类共计539项内地2009年税则8位税号产品,占2009年自台湾进口货值的16.1%;台湾降税清单涵盖石化产品、机械产品、纺织品、及其他产品等四大类共计267项台湾2009年税则8位税号产品,占同期自内地进口货值的10.5%。有关产品关税均将在两年内分三次降至零。

ECFA第四章规定,原产于一方的早期收获清单产品,另一方在进口时应给予优惠关税待遇。判定货物是否原产于一方的标准是《ECFA临时原产地规则》。所谓“临时”,是指该原产地规则是为货物早期收获清单量身制订的。临时原产地规则是享受关税优惠的重要依据,其规则共17条,除了原产地规则的共性条款外,重点需了解的有以下几项:

原产货物

原产于一方货物是指在一方完全获得的货物,或者该货物完全是在一方或双方仅使用原产材料生产的,或者该货物是在一方或双方使用非原产材料生产,但符合临时原产地规则中的“产品特定原产地规则”。

完全获得货物

完全获得货物包括:在一方出生并饲养的活动物;从一方出生并饲养的活动物中获得的产品;在一方收获、采摘或采集的植物或植物产品;在一方狩猎、诱捕、捕捞、耕种、采集或捕获获得的货物;在一方采掘的矿物;一方在相关的水域、海床或底土获得的产品;在一方注册的加工船上加工、制造在一方相关的水域、海床或底土获得的产品后得到的货物;在一方加工过程中产生且仅用于原材料回收的废碎料,或在一方消费后所收集且仅用于原材料回收的废品;在一方完全从上述货物获得的货物。

产品特定原产地规则

产品特定原产地规则是指对特定产品制定特定的原产地判定标准。ECFA产品特定原产地规则由双方原产地规则磋商小组另行商定,并将作为ECFA临时原产地规则的附件。ECFA产品特定原产地规则规定,在一方或双方使用非原产材料生产的早期收获清单产品时,货物符合税则归类改变、区域价值成分、加工工序或者其他标准的,该货物获得一方原产资格。

税则归类改变标准

税则归类改变标准是目前国际上优惠和非优惠原产地标准中常见的原产地判定标准,是指货物生产过程中使用了非原产材料,在一方或双方经过生产后,发生了规定的协调制度商品编码中某一级税号改变。例如,两位税号改变(章改变)或四位税号改变(品目改变)等。

区域价值成分标准

区域价值成分(RVC)标准是按照最终产品与原产材料价值之间的比例关系来衡量货物的加工程度,以确定最终产品是否应具备原产地资格。 ECFA区域价值成分计算公式为:

RVC=FOB-VNM/FOB×100%

其中FOB是指出口货物船上交货价格;VNM是指非原产材料的价格,以到岸价格(CIF)为基础进行确定。公式中的FOB价和CIF价均依据《海关估价协定》及公认会计原则进行核定。

加工工序标准

加工工序标准是原产地规则常见标准之一,是指有关产品在一方生产过程中,必须经过特定的制造或加工工序才能取得原产地资格。这一标准在临时原产地规则中有详细规定。

累积规则

内地的原产材料在台湾构成台湾生产早期收获清单产品的组成部分时,内地材料应视为原产于台湾。反之亦然,台湾的原产材料在内地构成内地生产早期收获清单产品的组成部分时,台湾原产材料应视为原产于内地。

该规则旨在鼓励内地与台湾更多地使用对方原产材料生产货物,也使双方生产的早期收获产品更容易享受关税优惠。

微小加工

微小加工是指对货物的本质特性影响轻微的简单加工或处理,无论是单独或合并进行,都不赋予货物原产资格。这里所称“简单”是指既不需要专业技能,也不需要专用的机器、仪器或设备即可进行加工或处理。比如,为便利托运而对货物进行的拆解、组装等处理以及对动物进行的屠宰、冷冻、分割、切片等加工都属于微小加工。

微小含量

含有非原产材料的货物虽未满足产品特定原产地规则规定的税则归类改变标准的要求,但其所含非原产材料的价值成分,不超过该货物离岸价格的百分之十,则该项货物仍应视为原产货物。

可互换材料

可互换材料是指为商业目的可互换的货物或材料,其性质基本相同,仅靠视觉观察无法加以区分。在确定货物是否为原产货物时,可互换材料可以通过货物的物理分离或出口方公认会计原则所承认的库存管理方法加以区分。在应用库存管理方法进行区分时,企业应在整个会计年度连续使用该方法对相关货物或材料进行管理。

中性成分

在确定货物是否为原产货物时,下列中性成分的原产地不予考虑:燃料、能源、催化剂及溶剂;用于测试或检验货物的设备、装置及相关用品;手套、眼镜、鞋靴、衣服、安全设备及用品;工具及模具;用于维护设备和建筑的备用零件及材料;在货物生产过程中使用,虽未构成该货物组成成分,但能合理表明为该货物生产过程一部分的其他货物。

成套货品

按《协调制度》归类总规则三规定可作为成套货品归类的货物,如果各组成货品全部原产于一方,则该成套货品应认定为原产于该方;若部分组成货品为非原产物品,依据临时原产地规则,只要所确定的非原产物品价值不超过这一成套货品离岸价格的百分之十,该成套货品仍应认定为原产于该方。

包装材料及容器

对于适用产品特定原产地规则所列税则归类改变标准的货物,如果零售用包装材料及容器与该货物归在同一税号,则在确定该货物的原产地时,零售用包装材料及容器应不予考虑;但对于适用区域价值成分标准的货物,在确定该货物原产地时,零售用包装材料及容器的价值应视实际情况认定为原产材料或非原产材料后予以核计。在确定货物原产地时,用于货物运输的包装材料及容器应不予考虑。

配件、备用零件及工具

对于适用特定原产地规则所列税则归类改变标准的货物,如果其配件、备用零件、工具、说明书及信息资料等物品在进口时与该货物一并报关,并归入同一税号,且不单独开具发票,其原产地不影响货物原产地的确定。

对于适用区域价值成分标准的货物,如果配件、备用零件、工具、说明书及信息资料等物品与该货物一并报关且不单独开具发票,则在计算该货物的区域价值成分时,上述物品的价值应视实际情况认定为原产材料或非原产材料后予以核计。

上述配件、备用零件、工具、说明书及信息资料等物品的数量和价值应符合该货物的惯例。

第7篇:有关台湾的资料范文

作为一个奇石收藏爱好者,除了对宝岛的秀丽风光心驰神往以外,我也很想借此机会与台湾的石友们进行一些交流和切磋,结交一些台湾石友。所以,去台湾前,我特意做了一些功课:一方面准备了洛阳特色的河洛玉和牡丹画册,以备交流之用;另一方面,认真查阅了《中华奇石》等有关刊物,细致了解了台湾奇石收藏、赏玩情况,并收集整理了台湾石友的相关资料(包括住址、通讯方式等)。《中华奇石》2014年第3期刊登的雨花石“神龙”的收藏者张永城先生,是我要重点拜访的对象。

2014年4月10日,在我的热切期盼中,飞机徐徐降落在台北桃园机场。我和夫人在欣赏沿途风光的同时,仍时时不忘与台湾石友结缘。从阿里山返回时,路过一家古中华树石园,我和夫人迫不及待、大步流星地跨了进去。里边精美的木雕、奇石可谓琳琅满目。主人洪祯先生听说我们是大陆来的,格外热情,让座倒茶之后,还一一介绍了他的收藏。临了,洪祯先生还主动与我合影留念,并赠送了一本介绍他奇石收藏的画册。

台湾花莲县曾举办过“海峡两岸赏石文化交流展”,且是台湾奇石石种分布较多的地方,又是张永城先生的故乡,是我此次台湾行的必到之地。4月12日,刚到花莲,我即刻与张先生取得了联系。张先生亲自驱车30多公里来到我们下榻的酒店,与我促膝畅谈,相互交流各自了解的奇石石种、石质、产地以及收藏体会等,仿佛久别重逢的老朋友。随后,张先生还主动邀请我和夫人参观了他的奇石馆。

第8篇:有关台湾的资料范文

石化事故影响岛内石化业发展

石化产业是基础性产业,也是国民经济最重要的支柱,产品广泛用于国民经济、人民生活各个领域,对促进相关产业升级和拉动经济增长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台湾自1968年兴建第一轻油裂解工厂至今,每年可创造新台币2万亿的产值,占台湾制造业产值的15%,是台湾经济发展最重要的基石。同时,石化业是高危险产业,一旦发生重大事故就会造成重大损失及环境污染,甚至危及人体健康让民众产生疑虑,因此石化产业也成为很多台湾民众及相关团体反对的产业。

1997年9月,“中国石油”发生气爆事故,当时高雄市前镇区镇兴桥一带进行管线切割更换工程,因为大量液化石油气的外泄发生了严重气爆,造成11人死亡、17人轻重伤;2014年7月,高雄市前镇区与苓雅区再发生气爆事件,最终造成321人受伤、32人死亡的惨剧,并严重损坏多条重要道路。事后调查表明,是李长荣化学工业的4寸丙烯管线错误包覆于排水箱涵内,致使管壁由外向内腐蚀、日渐变薄,无法负荷输送中的压力而破损,造成丙烯外泄、引起爆炸。

2014年高雄气爆事件发生后,连带影响民生、交通、工业、政治等各层面,工业方面高雄当局下令清查行经高雄市区的所有石化管线并全面关闭,使多家中游石化业者因缺料面临停产或减产危机,李长荣化学工业聚丙烯厂也被勒令停工。

石化业近5年首次出现衰退

根据中华征信所“台湾地区大型企业排名TOP5000”资料显示,台塑石化、台湾中油、台湾化学纤维、台湾塑胶多年蝉连1至4名,5至10名也是入榜常客,仅在名次上稍有变动。前4名业者资本额皆高达新台币百亿元以上,其他业者资本规模也在数十亿元之间,可见石油化学制品产业进入门槛高、大者恒大的现象明显。

TOP10总营收自2009年的新台币1.95万亿元,逐年增长至2013年的新台币2.29万亿元,2014年首次呈现衰退。除了高雄气爆直接影响李长荣化学工业致使其业绩衰退19.52%,台塑石化、台湾化学纤维、中美和石油化学、亚东石化的业绩也均下滑,衰退原因包括面临中国大陆经济增长趋缓、产能过剩等问题,以及国际油价崩跌,导致面对高价原料库存跌价损失。

岛外市场变化影响台湾石化业发展

第9篇:有关台湾的资料范文

【关键词】生命教育 课程实施 台湾

生命教育(Life Education)最早源于20世纪初在西方兴起的死亡学(Thanatology)和死亡教育(Death Education),主要关注自杀、吸毒、艾滋病和暴力等社会问题。随着社会的变迁和物质生活的富裕,我国青少年中出现一些极端生命行为,如自残、自杀、伤害他人生命等,生命教育因而受到关注。我国台湾地区对生命教育的关注较早,已日渐走向成熟。而大陆地区的生命教育起步较晚,目前仍处于探索阶段。台湾的中学生命教育课程实施独具特色,从中可以提炼出可以借鉴的经验。

一、台湾地区生命教育的兴起与发展

台湾地区的生命教育最早于1976年由民间团体从日本引入,并以伦理课程的形式在一些学校中实施。1997年台湾教育部门成立“生命教育推广中心”,组织有关专家和学校规划《 生命教育实施计划 》,设计生命教育课程、编写相关教材和培养师资队伍等,生命教育逐渐受到重视。为推动生命教育的全面实施,台湾正式成立了“生命教育推动委员会”,并将2001年定为台湾的“生命教育年”,至此台湾生命教育进入相对成熟的发展阶段。从以“预防自杀”为主,逐渐发展为以匡正社会风气、提升生活品质和重建社会价值为目标,生命教育呈现多元化的价值取向。[1]

二、台湾地区中学生命教育课程的目标和内容

1.台湾地区中学生命教育课程的目标

台湾地区的生命教育有“从生论生的生命关怀伦理取向”和“从死论生的死亡体悟生死取向”两大主流。“伦理取向”的生命教育从生的层面引导学生了解生命,体验生命活着的意义,陶冶健全的人格,其课程的目的在于认知群己关系、增进人我和谐相处,提升对人、事、物的关怀。[2] 其课程目标可表述为:认识生命—关怀生命—珍惜生命。“生死取向”的生命教育从死的层面引导学生认识死亡的本质,进而体会到生命的价值。其目标为认识死亡、建立正确面对死亡的态度和有效的适应方式,以理性的态度省思生命与死亡的真谛,建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了解生命的意义,珍惜生命,努力提升生命的价值。[3] 死亡取向的生命教育课程目标可表述为:认识死亡—尊重生死—珍惜生命。可见,不同取向的生命教育课程其实施路径不同,但其终极目标都旨在引导学生珍惜生命。

2.台湾地区中学生命教育课程的内容

生命教育取向的多元性和内涵的丰富性使得生命教育课程的内容呈现多样化特点。“从生论生的生命关怀伦理取向”生命教育课程包含社会教育、伦理教育、家庭教育、生涯教育和心理教育等方面的内容。“从死论生的死亡体悟生死取向”生命教育课程包括生死教育、哲学教育和宗教教育等内容,具体包括认识死亡、失落与哀伤的心理调试辅导、特殊死亡议题的探讨(如安乐死、艾滋病)、丧葬仪式与死亡禁忌学习等。归结起来,台湾中学生命教育课程的内容包含人际关系、伦理、生死学、宗教、殡葬礼仪五大课题。

三、台湾地区中学生命教育课程的实施

课程的有效实施涉及教材选择、教学方法、教学评价、教学资源的开发利用和外部支持等方面。台湾地区的中学生命教育课程实施有以下特色。

1.教材选择方面

台湾地区许多中学参照生命教育课程纲要自行编制教材,强调教材应与国民中小学九年一贯课程的衔接,教材内容应与时俱进。同时教材内容要尽量与学生生活经验和时事相结合,以帮助学生在具体生活中做判断和抉择。教材各章节之后,提供各种“启发式问题”“思考性问题”或“讨论性问题”,使学生在思辨过程中学得并尊重多元价值,亦提供相关辅助读物或媒体资料,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渠道。[4]

2.教学方法方面

台湾地区的生命教育包括活动课程与理论课程,强调体验、省思和实践。理论课程部分教师采用讲演法、启发法、讨论教学法、问题教学法、价值澄清教学法等进行,而活动课程部分采用座谈、参观、访问、演练、调查、辩论、竞赛、服务学习、角色扮演、分组讨论等形式进行。总之要做到所采用的教学方法能够提高学生学习兴趣,营造融洽的学习氛围,可结合采用多媒体和各种影像资料辅助教学。另外强调教师授课必须遵循“态度必须开放、立场不必中立”的原则,并协助学生遵循此原则来学习。[5] 因为中学生心理发展尚不成熟,对人、对事、对物缺乏准确的判断,若教师授课中持模棱两可的立场,不利于培养学生对事物的判断能力。

3.教学评价方面

教学评价涉及怎么评价、谁来评价和评价什么等方面的问题。在台湾地区《 普通高级中学选修科目“生命教育”课程纲要 》中指出,生命教育课程的成绩评定以“能达成课程目标”为原则,评价的范围包括行为、态度、知识与技能等方面,可在教学前、教学中、教学后及每堂课教学中进行,而评价方法倡导适当多元,以形成性评价为主,采用主观与客观相结合的评价方式。[6] 可见,台湾地区生命教育课程的评价注重过程性评价,突出对学生行为、态度、知识和技能的全面评价,倡导评价方法多元化,反对采用单一量化手段对学生分等划类的评价方式。

4.教学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方面

教学资源的有效开发和利用对课程实施起着重要的作用,这些教学资源包括教材、辅助读物、影像资料和其他校内外课程资源等。台湾地区许多中小学设立了专门的生命教育研究委员会,承担着生命教育发展研究的功能,负责生命教育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的研究、教材的编制、校内外课程资源的开发等,如聘请生命教育专家到学校做报告,组织不同学校之间进行生命教育教学经验分享和交流会,等等。[7] 这些做法提高了生命教育课程教学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效率。

5.外部支持力量方面

课程的有效实施还受到外部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制约,如政府重视程度、师资水平、社会舆论导向、学生家长的态度等。在台湾,地区政府的推动在生命教育实施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台湾地区政府从政策精神的倡导、资源的整合与提供两个方面推动生命教育的实施 [8] ,成立了“生命教育推动委员会”,并规定中小学成立“生命教育中心”。同时,政府组织相关专家进行课程的开发和教材的编写,组织师资培训等。如今,台湾地区大部分中小学配备了生命教育的专职教师或兼职教师,这无疑有效地推动了台湾地区生命教育的发展。同时台湾地区的非营利组织通过开展研习活动和相关活动、出版宣传品、组织学生夏令营和家长研习活动等,有效地推动了台湾地区的生命教育。上至政府部门,下至学校、非营利民间组织,均做出有效行动,这让台湾中学生命教育在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中不断发展。

四、台湾地区中学生命教育课程实施对大陆的启示

1.重视教育行政部门的推动作用

台湾地区生命教育课程的有效实施与地区政府和教育部门的高度重视是分不开的。前述的台湾地区教育部门采取的举措都体现了台湾地区教育行政部门对生命教育的高度重视。而大陆地区的教育行政部门对生命教育的重视明显不足,当前只有部分省、市出台了相关的指导纲要。为推动生命教育课程的实施,笔者认为应重视教育行政部门的宏观调控作用,国家教育部应出台相关的指导纲要,使地方教育部门有据可依。各地区可结合当地实际,成立“生命教育研究委员会”,负责生命教育课程的开发研究,如编制教材、培养师资等。各学校应成立“生命教育教研室”,负责本校生命教育课程的实施工作。总之,国家层面、地方层面和学校层面都应重视,真正落实课程的“三级管理”体制,重视生命教育课程的实施。

2.构建完善的生命教育课程体系

生命教育的课程体系包括生命教育的目标体系、内容体系、保障体系和评价体系等方面。在构建目标体系上,笔者认为,不管实施何种取向的生命教育,其终极目标应是一致的,即应促进学生自我实现。应构建“认识生命(认识死亡)—关怀生命(尊重生死)—珍惜生命—发展生涯—自我实现”的生命教育目标体系。生命教育的基础目标是培养学生珍惜生命,体会生命的意义,认识生命的基本议题,了解生命的来之不易,并转化为生命正能量,珍爱生命,获得尊严。中级目标为帮助学生发展生涯,当学生认识生命的可贵并体验到生命的意义时,应帮助学生提升生命的价值。通过引导学生进行自我生涯规划,构建生命的愿景,让学生明确努力的方向,彩绘亮丽的人生。生命教育的最高目标是促成学生达到自我实现,学生在不断的学习、思考和体悟中,不断调和理想与现实的差距,达到人格和心灵的成长。

在内容方面,笔者认为大陆地区中学生命教育课程应包含生死教育、伦理教育、道德教育、性教育、婚姻家庭教育、生涯教育、心理教育等内容。大陆许多学生对宗教文化不了解,也无,因而在生命教育课程中加入宗教教育的内容可能难以引起学生的兴趣和热情,可考虑删除这方面的内容,或融入哲学教育的内容中进行。构建生命教育的保障体系,笔者认为学校在师资配备、教材选择、经费使用方面都应有一定的保障。学校可成立专门的教研室,配备分管领导,负责生命教育课程的研究和实施工作。应组织相关人员结合本校实际编制校本教材,并组织教师进行课前培训,使教师充分理解生命教育的内涵和教学方法。同时应完善生命教育课程的评价体系,对学生的评价注重过程性评价,倡导评价方法、评价主体和评价内容的多元化。除了对学生进行评价外,也应对教师、学校进行评价,形成完整的评价机制。对于教师,在计算教学工作量的基础上,对其教学情况进行客观评价,并给予一定的激励。

3.开发生命教育校内外课程资源

台湾地区在“生命教育推动委员会”之下设立了“课程与教学推广组”专门负责课程资源的开发和教学推广工作。大陆地区在教学资源的开发力度上明显不足,教育部应组织相关专家学者进行生命教育课程资源的研发,编写一些典型的教辅教参、生命教育读本、音像资料等,供各地学校参考。而学校更应注重本校实际,组织教师进行课程资源的开发。除此之外,加强学校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可促进校外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改善课程实施的效果。

4.建设生命教育课程的师资队伍

生命教育课程的顺利开展需要一支有力的师资队伍,台湾地区非常重视培养生命教育的师资队伍。成立了“生命教育推动委员会”,负责教师的培训工作。各学校指派一定的教师或自愿报名参加课程培训,包括理论培训和实践指导。通过专家讲解、现场教学观摩、观看视听教学资料、举办交流会等方式加深教师对生命教育理念的认识,并指导教师的具体教学。大陆地区可借鉴这些做法,除了聘请有关专家进行理论讲解外,更应注重实践指导,使教师真正学有所用。

【注: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项目编号:11XSH023)、“广西哲社规划课题”(项目编号:11FSH024)的研究成果。】

(作者单位:广西大学教育学院,广西 南宁,530004)

参考文献:

[1]冯建军.生命教育的内涵与实施[J].新德育·思想理论教育:综合版,2006(11).

[2]钱永镇.校园推动生命教育的具体做法[J].上海教育研究,2006(10).

[3]刘香.不同取向生命教育课程对高中生自我概念、人际关系及生命意义影响之研究[D].南华大学,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