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学校体育管理的方法范文

学校体育管理的方法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学校体育管理的方法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学校体育管理的方法

第1篇:学校体育管理的方法范文

关键词:学校体育管理 调查问题 评价 原则 措施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

1.有些学校的主要领导对体育工作不够重视,总认为体育教学是可有可无的,体育课只是让学生玩一玩,放松一下就行了,因此就出现了课时开不足,甚至还出现提前停课的现象。

2.农村小学,由于各学科教师欠缺,学校领导又有重文轻体的倾向,便指令性的让部分体育教师转了“型”(放弃体育从事文化课教学),致使教师资源流失,影响了体育教学质量。

3.体育教师的待遇得不到充分落实,被边缘化。存在合理计算工作量、评优、晋升等问题,这样就挫伤了体育教师的工作积极性。。

4.体育经费投入少,常用体育器材远远达不到教学需求,致使应开设的教学内容无法进行。

5.部分学校每天1小时的课外体育活动时间不达规定要求,经常出现“缺斤短两”现象,学生的体质健康状况受到了影响。

二、制定评价方法应遵循的原则

1.目的性原则

主要是为了转变部分学校领导的不良办学行为,从此引起学校领导对体育工作的重视,促使学校体育教学管理工作有新的变化和起色。

2.纠错性原则

主要本着“有错必纠”的原则,对常见问题、集中出现的问题、涉及面比较广的问题、大家反应突出的问题进行了锁定,加大了评价中的权重。

3.针对性原则

制约学校体育发展的主要因素,关键是校长对体育工作的重视程度。校长是令行禁止的主使者、倡导者,若校长不重视的话,就会收效甚微,所以将学校领导作为了重点评价对象。

4.多元性原则

采取了诊断性评价、过程性评价、成果性评价相结合的多元性评价形式;在评价指标、评价权重、评价内容、评价方法等方面,考虑到了评价的全面性、科学性,合理性。

三、评估细则(如下表所示)

四、结果运用

一是将评估分数纳入教学工作专项评估中去,并作为“教学工作先进单位”的评价指标之一。

二是将获得前三名的学校与教研组,分别认定为“体育教学工作先进单位”和“优秀体育教研组”。

三是将评价结果分别作为评选“教学成果奖”“教育创新燎原奖”“教育创新项目奖”的重要参考依据。

四是将评价结果以教研信息的形式通报全市,对成绩突出的单位进行肯定性评价,对存在问题的学校提出合理化建议,并限期整改,进行复查。

第2篇:学校体育管理的方法范文

高校体育教育既是我高等教育和终身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体育事业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但是在我国社会的转型时期,在素质教育全面化的背景下,传统的高校体育教学的指导思想、内容、模式、评价体系已逐渐不适应学生的发展。因此,本研究总结高校体育发展的历程,总结其中的问题,提出高校体育教学的改革的走向。本研究对加快高校体育的改革,对培养大学生健康理念的形成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高校体育教学改革发展的历程

教学方法方面。高校的体育教学一直照搬前苏联的教学理论,强调知识的传授,过分注重技术的细节,忽视人性化和个性化的培养。教法以讲解示范为基础,辅以错误动作纠正方法,显得严谨有余而活力不足,挫伤了学生锻炼的积极性,使很大一部分学生对体育课失去了兴趣。改革开放后,各高校进行了很多尝试,其中打破自然班由学生自主选择运动项目的选项课占了很大的比重,曾一度推行循环练习法,之后是学习西方的发现法、程序教学法、成功体育教学法、快乐体育等,但都因没有得到广大教师的认可而逐渐销声匿迹,高校体育项目具有多样性,技术动作具有复杂性,所以轻易否定一种教学方法或过分地赞成一种教学方法的行为都是错误的,关键是如何科学地运用。

教学模式方面。各地高校通过不断的学习探索和实践,总结出并列型、三段型、分层次型、俱乐部型等教学模式,其中一些教学模式非常受学生们的欢迎,但对场地器材和师资力量要求较高,目前,像分层次型和俱乐部型的教学模式只有在场馆设施较为完善的重点高校才能实现。

在教学评价方面。建国初期,高校的教学评价方式以往单纯采用终结性评价的方式为主,以后逐渐采用诊断性和形成性评价,以及形成性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诊断性评价主要关注学生在学习某一教材前的准备状态,以确定教学起点和采用何种教学方法;形成性评价即在教学的过程及时发现问题,获取反馈信息,及时改进教学工作;终结性评价指对某一阶段的教学工作所进行的综合全面的评价,以确定教学的最终水平,已作为下~阶段诊断性评价的依据。

综上所述,我国的教学的改革正在从一个不成熟到逐渐成熟的过程,是在摸着石头过河,走过了不少的弯路,从开始的模仿、引进国外的理念到逐渐根据我国的国情,探讨适合当代大学生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发展的改革之路。当然,在改革的过程中不可避免的出现了:培养目标的定位发生偏差,体育教材的创编缺乏时代性和实用性,教学模式缺乏以人为本的理念,教学方法没有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学评价方式单一等诸方面的问题。

2我国高校体育改革努力方向

2.1树立“健康第一”和“终身体育”思想

大学生接受体育的最终目的是增强体制,增进健康,而不是以追求更高、更快、更强为目标。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提出学校教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思想,这就需要我们在教学中把体育锻炼和健康教育结合起来,通过体育教学的原理、手段、方法达到学生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的目的。体育课程目标的多元化必然会带来教学指导思想的多元化的格局,高校体育课程改革应该在“健康第一”和“终身体育”思想指导下,根据《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教学指导纲要》规定的体育课的基本目标,树立相对适应的体育教学指导思想,淡化竞技运动的教学模式。当然,并非忽视运动技能的教学,关键是在教学中选择什么样的技能,用什么样的手段方法来教学,对运动技能学习的侧重点是什么,是否由利于学生身心的发展。 2。2贯彻‘‘以人为本”的理念

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学生只是按照教师的安排进行练习以掌握某种技能,并且学生毫无准备的来到课堂,由于不重视学生的感受和体验,很容易让学生厌恶和反感,也就达不到体育锻的效果,因此,在高校体育教学改革中,要特别关注满足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和学生的情感体验,特别注意体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过程中进行体育训练,从而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注重教材体系改革和创新。优化教学方法

在高校课程的安排上应相应的减少必修课的比例,增大选修课比例,应该加强课外体育锻炼的组织和实施,建立以健身内容为主的新体系,使学生体会到运动的价值不仅在于提高运动及水平,重要的是要掌握健身运动的科学方法;为增进自身的健康服务,增设学生喜爱的体育休闲项目,提高其参加体育活动的兴趣,激发锻炼的动力,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改变过去以“教、灌”为主的教学体系,注意引导和启发,做到以学生为主,让学生从“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完成从“学会”到“会学”的转变,同时注意教学方法和手段的多样性,确保学生在已有的水平上继续提高。并创造条件使学生体验到运动乐趣、成功的满足,引导学生增强体育意识和养成自觉锻炼的良好习惯。

4健全学生体育课的评价体系

评价标准应围绕着健康这个核心目标,从心理、生理、社会三个方面来评学生。应建立健全学生体育课成绩的动态评价体系,考试内容应加大体育锻炼的过程性评价,重视身体素质达标和体育理论知识的考评,加强体育教学的评价和考核方法的研究,使之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根据学生差异来确定目标和评价方法,并提出相应的建议,应确保大多数学生都能完成学习目标,使之成为学生学习的动力。考试的形式也应打破传统的教学的单一化,应采取如技术测试,体能测试,体质测试、比赛的实践测试,技战术理论测试;在评价中,也可采用学生自评,同学互评,小组评价,教师评价等多种形式相接合的评价,依此促进学生开放性个性和创新精神的形成。

第3篇:学校体育管理的方法范文

关键词:学校体育;体育管理;管理理念

中图分类号:[G40-013.9]

青少年学生是国家未来的主人,学生的体质强弱及锻炼习惯的养成对青少年成长有重要的意义,重视学校体育也是重视国家未来的前途和命运。教育部曾颁布了《全日制中学体育工作暂行条例》、《中小学体育工作暂行规定(试行草案)》、《中小学卫生工作暂行规定》、《中学体育教学大纲》以及经国务院批准、国家体委公布施行的《国家体育锻炼标准》等,都充分证明了国家对学校体育的重视程度,学校体育工作的深入开展必须建立在科学的管理之上,而科学的管理应该建立在良好管理科研之上,学校体育管理研究的目的就是为管理实践提供有力理论依据。因此,学校体育管理科研的层次是制约管理科学性的重要因素之一,管理者或被管理者缺乏管理的相关知识,可对学校体育管理资源造成浪费,管理目标不能实现,同时也无法产生实际效益。研究认为,不同行业的管理工作都有其共同的特点[1],他们都是为了实现本单位的既定目标,通过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创新等职能进行着任务、资源、职责、权力和利益的分配,协调着人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学校体育管理的具体内容可分为:体育教学的管理、课外体育活动的管理、学校体育卫生工作的检查和评定、学生体质健康检查与测试、体育场地器材的管理等。[2]

1学校体育管理研究状况

通过查阅中国知网,以“学校体育管理”为关键词,共检索2008年至2011年发表在正式刊物上的论文48篇,年平均发表12篇。48篇论文中,定性研究38篇,占79%;定量研究10篇,占21%。调研的文献中只有31%的研究有相关理论为支撑,而大部分研究停留在经验总结,流于形式。有近一半的研究相对而言较具特色,其中8篇涉及到其他领域的学科知识,如经济学、心理学等,其他较具特色的研究中,其特色主要体现在研究对象上,如研究农村学校管理、研究学校体育管理法规、研究国外学校体育管理等。从作者来看,3人和3人以上合作研究者占19%、2人者占19%、独立研究者占63%。从发表的期刊来看,23%的文章发表在体育相关期刊和体育学院学报上;17%的文章发表在普通高校学报上;25%的文章发表在教育教学相关的期刊上;35%的文章发表在其他与体育或教育教学无关的期刊上。通过文献分析的结果可发现,就总体而言,对学校体育管理的研究还相对较少,跨理论的研究就更少,高质量的研究不多;研究有一定的广度,但研究的对象不清晰;对科学的理论重视不足,研究方法单一,科学性不强,其研究结论参考价值不大;学校体育管理实践者缺乏理论指导。

2学校体育管理技术拓展

文献研究的结果表明,学校体育管理工作实践者大部分依靠经验管理。由于科研水平不高,跨理论研究的深度和广度不够,导致先进的管理理念、管理技术无法到达具体的管理者。有研究认为[3],灰色系统预测模型适合于学校体育教学、场馆建设、人才培训等。这也提示,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学校体育管理科学化、规范化得到发展,实现科学的、高效的教育管理必须需要现代化的管理工具和管理理念,比如计算机及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和普及运用,传统的学校体育管理手段和方法也必将进行相应的改进和完善。学校体育管理是用尽可能少的人力和物力,以最佳的手段和方法,遵循学校体育的基本规律,对学校体育工作进行计划、实施、检查、评定的工作过程。科学化管理,能最大限度地保证学校体育的目标在实施过程中,在有限的条件下,以尽可能小的人、财、物的投入获取尽可能大的效益。

3学校体育管理的理念

学校体育管理是一个复杂的控制过程。因为学校体育是一个含有多因素而且是可变因素的大系统,它包含多个子系统,其管理的基本内容包括对学校进行旨在体育教育的人力、物力、财力的合理使用以及有效、协调的运转;对学校体育教学思想、教学工作、体育活动(如课外体育活动、课间操、眼保健操、达标、运动队训练、竞赛等)和作息制度等的管理。按照控制的原理,要实现有效能、效率的管理,除了使控制部分本身处于正常工作状态之外,还必须:第一,对被控制部分施加有目的、有意识、有计划、有步骤的控制信息,同时使这种信息的传送畅行无阻,并且达到相当频率;第二,据反馈信息实行新的调控。

4学校体育管理的框架建设

学校体育管理过程实际上是一个“制定计划——实施——再制定计划——再实施”的连续过程。管理过程的基本要求是:决策、执行、监督、反馈。决策是管理的核心:执行是为了决策方案的有效实施,必须各部门协同配合,对全体体育教职员工提出明确的要求,通过信息反馈对信息进行分析及加工处理,在此基础上进行再决策并制定规划,是对系统实施有效控制的关键;多渠道的监督是指管理系统的各个层次,都必须受到严格有效的监督,因为失去监督实际上就失去了控制。现代化的管理既是一种控制,也是一种文化,其实质是提供一种氛围与保障,促进学校体育现代化目标的生成与实现。

5学校体育管理的评价

现代化的管理控制除了包括合理的管理结构外,科学的评价体系也是实现有效管理的重要一环。一是学校体育管理制度和评价体系具有“指挥棒”的作用,是学校体育现代化的关键性;二是学校体育教学管理评价,如学校每周体育课学时数和体育教学文件齐全、规范、落实到位情况等,代表的是学校体育教学管理的控制程度;三是体育课外活动管理评价,学校每年参加各种各类竞赛的次数、人数,代表学校体育活动开展的程度,也是学校体育现代化学校体育管理评价的重要内容之一。这样用多项指标,用科学的计算方法来评价学校体育现代化发展的各个侧面及整体发展水平的指标群,来检查实现学校体育现代化发展的根本目标,使全体学生的体育需求都能够得到满足,提高看全体学生对满足体育需求所提供条件的满意程度。

参考文献:

[1]周三多,陈传明,鲁明鸿.管理学:原理与方法[M].2009,6.

第4篇:学校体育管理的方法范文

关键词:目标管理;中职体育教学;原则

增强和发展学生的体质、健全学生心理素质、帮助学生掌握运动技能、全面提高学生身心健康水平是当今中职体育课程的基本目标,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推动学校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管理中职体育的手段有很多,各个学校都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体育教学的科学性、长期性、专业性和创造性等方面都契合目标管理的基本条件,本文就是在体育教学的管理中应用目标管理的一个简单尝试。

一、中职体育教学目标管理的概念

目标管理指在组织内员工自上而下地、积极参与确定工作目标,并在日后的工作中实行“自我控制”,是一种自下而上地保证目标实现的管理办法。中职体育教学的目标管理是指在中职学校中校级领导、中层管理者和体育教师一起协商,根据党和国家教育方针,学校的实际情况和发展目标共同决定各级的责任和分目标,并把这些目标作为学校工作、监督、检查和奖励的标准。它的特点是:高度重视学校中人的因素,是一种把体育教师的个人需求与学校发展的目标结合起来的管理制度;将个人目标和整体目标有机结合,管理有效地将学校目标分解到部门目标最后到教师个人目标;控制的重点在目标实现的能力上,目标管理以制定目标为起点,以目标完成情况的考核为终结,比通常管理方法的监督的成分很少,减轻被管理者的对抗情绪。

二、中职体育教学管理的一般状况

在现实的基层的中职学校中,各种不适应体育教学特点的管理方法长期存在,这对于体育学科的发展构成了极大的负面影响。首先,管理等同于其他学科管理,体育教学的特点是:以身体运动为主,以室外教学为主,这些特点跟其他学科有本质的区别,体育课是笑声和汗水的结合,能做到表情严肃、悄无声息是对体育课本质的亵渎,管理体育课要有别于其他学科,应该根据体育课特点和本质进行。其次,忽视体育教学艰辛取得的成绩,中职阶段,学生各项素质发展的敏感期已经接近尾声,学会运动技能、提高的体育成绩难度很大,在通常的管理方式中常常会忽略这些成绩,长此以往就会降低体育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再次,管理等同于管制,一些中职学校的体育教学管理中行政命令色彩浓重,个别学校的管理长官意志表现相当严重,不切合实际对体育教师和体育工作提出各种要求。最后,管理不尊重体育教师成长规律,体育教师的职业生涯漫长又艰辛,新入职的教师缺乏经验但富于主动性,快退休的教师体力不支但经验丰富,一些中职学校的管理实行“一刀切”往往既打击了年轻教师的主动性又忽视了老教师的经验。

三、中职体育教学目标管理的建议

1.体育教学目标管理的实施原则。首先,目标制定必须科学合理,科学合理的目标是目标管理的前提和基础,脱离了实际的工作目标,轻则影响工作进程和成效,重则使目标管理失去实际意义,影响学校发展大局。其次,督促检查必须贯串始终,作为管理者,必须随时跟踪每一个目标的进展,发现问题及时协商、及时处理、及时采取正确的补救措施,确保目标运行方向正确、进展顺利。再次,执行标准控制必须严肃认真,既要保证目标的顺利实现,又要把执行标准和工作程序控制预定范围。最后,考核评估及时、到位,考核、评估、验收工作必须按照目标管理方案或项目管理目标,逐项进行考核并作出结论,真正达到表彰先进、鞭策落后的目的。

2.体育教学目标管理的程序。体育教学目标管理的具体做法分三个步骤:第一个步骤为各级目标的设置;第二步骤为目标实现过程的管理;第三个步骤为总结和评定成果。在第一个步骤中,校级领导根据学校的实际和长远目标,在客观评估的基础上提出学校体育工作发展总的预定目标;中层管理者根据总目标分解和调整成体育教学相关的分目标;体育教师针对总目标和分目标制定自己的目标,个人目标与分目标和总目标协调一致,促进学校工作总的发展;各层级对目标进行充分讨论,最终敲定目标。第二个步骤是目标实现的过程,管理重点在于结果如何,强调体育教师的自主、自治和自觉,用进行定期检查工作,相互协调相互沟通,及时解决可能出现的问题。在第三个步骤中,总结和评估时体育教师首先进行自我评估,然后校领导和中层管理者一起针对目标和完成情况进行评估,进而进行奖惩。同理,校领导层和中层管理者接受另两个群体的评估,并适当进行奖惩。本轮目标管理完成后可以按照取得的成绩和经验进行下一循环。

3.实践中体育教学目标管理应注意的问题。目标管理是一种脱离传统管理观念的新的管理制度,它借助全体教职工的政治觉悟,事业心,教学能力,教学态度,教学效果以及个性的需要。动员全体体育教师为实现体育教学过程,确定目标、指定措施、事教学实体内部富有成效的管理体制。在实际操作中,由于各种原因影响,会出现各种常见的困扰,根据笔者的经验,建议做好如下解释工作:首先,应明确体育教学目标管理是学校、体育教师个人发展统一的最佳途径,不是约束体育教师自由的铁链。其次,体育教学目标管理是一种手段,而不是目的,是为了更好地调动体育教师的积极性,推动各方面工作而采取的自我控制、自主管理的一种管理模式。再次,实行目标责任管理可以作为考核和评定工作的依据,对体育教师日后的发展有重要意义。最后,目标责任管理是一种动态的管理,体育教师可以通过管理完善自身教学、提高个人素质、积累经验、为体育教师的职业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董玉成.《试论体育教学的目标管理》[J].新疆石油教育学院学报.2004,01.

第5篇:学校体育管理的方法范文

关键词:学校体育;教学;训练管理

一、学校体育教学训练管理的必要性

1.提高教学效率

任何管理都有计划、组织、控制和领导等基本功能,协调人、财和物资源,以期更好地达到既定目标的过程。目前,管理作为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受到了越来越多人们的重视,并运用到实践工作中。学校的教学管理也不例外,对学校体育教学开展有目标性的管理,同样是实施素质教育和实现新课改的目标的重要手段方法。学校体育教学管理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学校教学质量的高低。一旦体育教学管理中存在漏洞,学校的体育课程实施是会出现问题的。因此,改善和加强学校体育教学训练管理是有积极意义的。

2.解决教学中的问题

在体育教学中存在诸多管理问题。领导管理意识不强,主观随意性较大;没有合理的安排教学及保障训练开展,开展体育训练受到学校条件的制约;体育运动会受到诸多原因未能如期召开,体育健身宣传力度不够;体育学术交流和职称评定时,相对于其他学科带有明显的被歧视现象;在组织学生上体育课时,学生参与率有时候很低,体育训练时间被其他课程占用的现象常常发生;部分体育教师对工作热情不足,信心不够,等等。

以上这些现象明显都影响到体育教学训练管理工作的开展,影响学生身体素质的提高。但在新课标和素质教育的要求下,需要学校提升体育教学管理能力,提高体育教学质量。同时加快体育教学训练管理步伐,是培养新时代人才的有力保障。

总之,对于学校教学管理而言,体育教学训练管理是一个重要方面,也是一项复杂的工程,而且将体育教学训练管理看作是影响学校教学管理工作的重点来抓,是有意义的。

二、体育教学训练的管理内容

(1)教学组织的管理。学校教师组织是体育训练得以顺利进行的重要保证。依据学校体育教学要求和任务确定具体的学校训练项目、选拔优秀的运动员,构建出与学校教育资源、能力相匹配的教学管理体制。

(2)教师队伍的管理。体育教学训练的质量和水平是学生和教师共同努力的结果,尤其是教师的体育经验对于学生体育训练的兴趣和效果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学校要注意选拔出一批技术技能过硬、专业理论知识扎实、热爱学生的体育教师,同时,要有计划地评估出教师的业务水平、训练业绩。

(3)科学管理运动员。学校体育训练管理的主体应该是学生运动员,要管理好学生首先要调动他们的兴趣和热情,开展有目的的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训练习惯,激发他们体育训练的潜能。其次是抓好训练质量,尽管学校体育教训不像竞技体育那么激烈,但抓好教学质量要放在重中之重。

三、体育教学与运动训练的融合性

第6篇:学校体育管理的方法范文

[关键词] 高等学校 体育组织 管理 运行机制

基金项目:陕西省教育厅人文社科项目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12JK0229。

随着中国的高等学校体育的深入改革和不断发展,高等学校除了需要一支具有较强责任心、高素质、专业技术精湛、知识结构合理和丰富教学经验的教师队伍外,更加需要建立起一个具有完善的体育组织管理与运作的体系。人们已开始利用各种学科的知识,从不同的角度审视高校体育发展的规律,以发挥高等学校体育教育的最大功能。高等学校体育教育如何在素质教育中发挥更加重大的作用,这不仅需要解决长期禁锢人们的思想认识问题,还需要进一步改革高校体育教学内容陈旧、教学方法落后等问题。随着新的科技成果不断被引入到高等学校体育管理领域,这就更加迫切需要对高校体育组织管理的进一步认识和探讨。高等学校体育管理是高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我国高校在教育模式上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转型,高校体育组织形式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综合运用不同学科和科学的知识来探讨高等学校体育组织管理规律及其运作机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高等学校体育组织形式

学校体育的目的就是以学生运动和身体练习为基本手段,对其机体进行理想培育,并提高其生物潜能,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从而达到学校体育教育的目的。它的任务就是强健学生的机体,传授体育的基本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意志和品质,发展心智和培养高尚情操。高等学校体育组织的管理是依据高校体育的特点、规律和目标,通过运用管理学的相关知识和方法,对高校体育工作进行的科学管理和合理运作的管理。高校体育组织形式主要有基础的形式和专业的形式两种情况,基础的组织形式主要有体育课、体育竞赛、竞技运动(含运动训练和运动竞赛两种形式)等;专业的体育组织形式主要针对高校的体育专业,同时还有相对应的体育公共专修和专业课程。高校体育组织管理强调的是管理上的程序化、规范化和制度化,是高校稳定教学质量、保证教学秩序和完成教学任务的重要保证。[1]目前,中国的高等学校体育组织形式主要是体育课、课外活动和代表队训练等相结合的形式,他们总体还能够适应目前高校体育组织管理的状况,但是这对构建符合21世纪的高校素质教育所要求的体育组织管理还有一定的差距和不足:一方面不利于培养高校学生的创造力和创新精神,不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另一方面不利于培养学生进行体育锻炼的爱好和习惯,达不到国家实施终身教育的目标。在高校体育组织形式改革与发展的认识上要进一步分析其利与弊,运用系统论的发展来研究,这样才能得到较公正的评价[2]。2002年颁布和实施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及《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试行方案)》,标志着中国高校体育管理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参与运动、养成习惯、掌握技能、学会保健、提高素质、增进健康等技能的学习,将成为体育组织管理的目标取向。

进入新的世纪,高等学校体育组织形式将会引入新的内容和形式,其中,大学生体育俱乐部将会成为高校体育组织工作的主要发展方向。未来的体育组织形式将更趋于诱发学生的积极性、自主性、灵活性和创造性的发挥,这使得体育组织工作将更好地为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和能动性而服务,同时也要求高校体育教师加强自身素质的提高和知识的更新,及时了解并吸收最新的知识,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增强培养身心俱佳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高校体育组织的管理及其运作机制

高校体育组织发展的历史还很短,在内外部的管理模式上还不够完善,需要借鉴国外体育组织管理的经验模式来发展我国高校体育事业。高校体育组织管理首先要明确体育组织管理的原则。所有的管理都是以提高效益为目的,因为管理的效益是考核管理工作优良的价值标准,高校体育组织管理工作同样要重视效益的提高。高校体育管理就是要围绕高校体育组织这个核心,科学、高效地安排和调度人、财、物等各种资源,有效地实现高校体育组织管理的目标和效益的提高。人是高校体育管理的最重要的元素,现代的管理就是要处理好管理者和被管理者之间的关系。在高校体育组织管理中就需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力促管理者与被管理者间的平等和尊重,充分调动每个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是做好高校体育组织管理的重要保障。评价一个高校体育管理组织结构的合理性和有效性,就是要判断其结构能不能用最小的成本或代价来实现高校体育工作的管理目标。

第7篇:学校体育管理的方法范文

关键词:体育教师;管理;非理性因素

学校的管理者在对20世纪80年代掀起“理性主义”为基石的科学管理理论运用的同时发现了一些问题。由此,人们把视角转向其相反的方向――非理性主义。

所谓理性,阿马泰亚・森 (Amartya Sen)将其定义为:在确定性情况下,强调内在的一致性。我国学者刘世铨认为:理性不是一个概念,而是一个描述性的用词,它所描述的是人的一种思维能力,或称思维工具。而非理性则是精神活动中的正当现象,并不是洪水猛兽,并不可惧可怕。因此他将“非理性”定义为:指主观精神世界中与理性相对的范畴,是理性思维所不能理解的、逻辑概念所不能表达的,主要包括意志、本能、直觉、无意识的力量。人际间的磨擦、碰撞、调节、竞争、合作,很多也属于非理性问题。

通过对相关文献的研究,笔者了解了非理性主义管理理论主要的观点:管理不仅仅是一个物质技术过程或制度安排,而是和社会文化、人的精神密切相关的;管理的根本因素是人, 因此应当以人为核心,发掘出一种新的以活生生的人为重点的、带有感彩的管理模式来取代传统的纯理性模式;在管理手段和方法上,应当重视对情感、宗旨、信念、价值标准、 行为标准等因素的长期培育,从而提高凝聚力和竞争力。

1 理性主义管理理论与体育教师管理现状

1.1管理现状概述

现在学校比较注重管理的科学化,强调制定完善、严密的规章制度,强调定量评价。但我们也不难发现,教师的积极性并未随规章制度的完善而提高。不少的学校管理者只重视学校管理中的理性因素,只相信严密的组织结构、周密的计划方案、严格的规章制度和明确的责任分工,将理性作为学校的全部本质属性,进而人为地漠视非理性及其非理性教育,因而学校管理的效能也大打折扣。在学校管理实践中,除了理性、科学之外,还有大量的非理性因素在发挥作用。

我国教育事业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教师队伍的素质也有了质的飞跃。教师的思维越来越活跃,对事物的认识也越来越深刻,追求个性化和自我价值实现的要求也越来越强烈。其具体的现象表现是,教师越来越难以控制。从学校的管理结果看,理性的管理只能解决“不可这样做”, 而不能解决“如何做得更好”的问题。学校教育和管理围饶科学的目的而忽略了非理性及其教育、管理,在管理目的、过程、内容、方法等方面暴露了许多局限性。这种管理的现状显然是不能适应教育改革的需要的。

l.2 目前体育教师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学校的管理者们对体育教师的管理依据,是以我国的教育方针为指导,以学校体育工作指导纲要为依据,并根据上级教育、体育部门关于体育工作的要求、规定和学校工作计划对体育教师实行系统管理,这种管理体现了规范化和理性化。但是,经过二十几年教育改革,在上述的管理模式下,我们体育教师在学校的实际地位与其他文化课教师相比并没有提高、我们体育教师的待遇与其他文化课相比是较低的、我们体育教师的自我发展在所在学校的教师中也是最缓慢的一族,而我们的教育方针“三育”并举依然震耳欲聋。另外,对体育教师学科特点,比如工作环境、时间、教师年龄等, 大部分学校管理者的认识是不足的。因此,在这样表面理性化的管理氛围中,很难想象要大部分体育教师长期乐于奉献,满怀激情并有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从工作结果看,体育教师是“我做了工作”,而并非“我要更好地工作”。

2 体育教师管理中非理性因素作用透视

正是在实际教学管理中,学校管理者运用理性理论管理体育教师,取得的效果没有想象中的好。学校管理者经过认真地思考、摸索,把思维转向了相反的方向,即非理性管理。

2.1 直觉

直觉,是指思维者对介于前提和结论之间的思维过程没有感知。直觉思维具有自由性、 灵活性、自发性、偶然性、不可靠性等特点,但对体育教师管理中,从学校管理者培养运用直觉思维的必要性来看,笔者认为直觉思维以下的三个特点:简约性、创造性、自信力, 将具启发性。

2.1.l 简约性

直觉思维是对思维对象从整体上考察,调动自己的全部知识经验,通过丰富的想象做出敏锐而迅速的假设、猜想或判断,它省去了一步一步分析推理的中间环节,而采取了“跳跃式”的形式。它是一瞬间的思维火花,是长期积累上的一种升华,是思维者的灵感和顿悟,是思维过程的高度简化,但是它却清晰地触及到事物的“本质”。根据体育教师学科特点、性格特点,简约性管理思维更能创造出意想不到的效果。

2.1.2 创造性

现代社会需要创造性的人才,我国目前绝大部分学校管理者都是过去传统教育培养出来的,重逻辑思维,习惯于按部就班、墨守成规,缺乏创造能力和开拓精神。直觉思维是基于研究对象整体上的把握,不专意于细节的推敲,是思维的大手笔。正是由于思维的无意识性,它的想象才是丰富的、发散的,使人的认知结构向外无限扩展,因而具有反常规律的独创性。

2.1.3 自信力

学校管理者对体育教师的管理的动机有两种,一种是学校管理者的职责,其二是来自管理本身的魅力。不可否认职责的重要作用,但笔者的观点是,魅力更多来自管理本身。成功可以培养一个人的自信,直觉发现伴随着很强的“自信心”。相比其它的物资奖励和情感激励,这种自信更稳定、更持久。当一个问题不用通过逻辑证明的形式而是通过自己的直觉获得,那么成功带给他的震撼是巨大的,内心将会产生一种强大的学习钻研动力,从而更加相信自己的能力。

2.1.4 个案分析

爱因斯坦曾说,“真正可贵的因素是直觉。”我们在学校管理中可以凭直觉抓住思维的“闪光点”,直接了解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比如直觉在体育教科研中的作用就非常显著,直觉可以判断什么是好的、新的和重要的课题。有了好的教科研直觉,我们在听了一个报告后或观摩一堂体育课后,在头脑中可能会产出一个想法或问题,在实验中观察到一个新现象,我们便立即抓住这个现象或问题,这是一名优秀的体育教师和学校管理者都必须具备的素质。体育教科研往往是通过直觉抓着新现象、新问题,然后通过详细的研究将现象升华为一种理论,一种规律,再将新理论传授给其他体育教师,他们再创造出新的知识。

再比如对于体育教师业余训练的评价问题,很多学校领导往往也是凭直觉在做判断。因为学校学生体育业余训练通常在非工作时间,训练的场所又比较复杂,工作检查有一定难度。通常做法是挑选几个天气条件和环境不同的时间点去抽查训练工作。当你在天气条件比较差或一个比较特殊的时间出现在训练场上时,你面前的体育教师和训练学生那一刻的精神面貌会给你一个答案,而这种直觉往往就是准确的评价。

2.2 本能

人的本能是怎么来的?与生俱来的不叫本能,那叫生存技能。本能是靠长期的培养和重复而来的。根据科学家的研究,人的绝大部分行为是不由自主的,是发自本能的,而不是我们刻意的。一个习惯方式在我们身上的产生,一个习惯方式在我们身上的消亡,是本能与外界交互的过程,而不是理性与外界交互的过程。不是我们的理性想要什么样的行为就有什么样的行为,不想要什么样的行为,什么样的行为就会消失。这由人的本能在起作用,本能具有选择性,它会选择人的有效的行为。但这是要有一个过程的,由试探,到反复,到固化。人们身上之所以有某些行为,是人的本能实践的结果。这样在实践过程中得出的结论,是有效的、是能让人感受到快乐,所以人的本能就采纳了它。

目前,对我国体育教师的管理中,最重要的管理理念就是“以人为本”。从学校管理理论来讲,管理者和被管理者之间固然存在着哲学意义上的主客体关系,从而体现为领导和被领导的关系。但是,由于学校管理系统的目的性和层次性的特点,使得学校管理系统内的所有个体都具有管理他人、被管理和自我管理三种状态。教师也具有被管理者和管理者的角色身份,但教师们有较强的自主性倾向。因此,在现代学校管理中更应凸现其管理者的身份。

笔者认为,学校管理者真正要落实“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必须对体育教师以及他们的工作有一个较全面的认识。这个认识过程必须经过了解,试探,反复,固化,到基本熟悉掌握的程度,这也即是人行为本能的形成过程。从目前体育教师的现状来看,我们的管理者对体育教师以及他们所从事的工作的认识是不够的。这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体育教师占学校管理层人数的比例很低;二是学校管理者,特别是学校校长主观上努力不够。我们希望学校管理者主观上能努力去认识他们的体育教师以及其所从事的工作。只有这样,学校管理者才能实现从认识到理解,到行为本能的过程,真正体现“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在非理性世界理解人比最好的想法更重要。

2.3 环境和氛围

2.3.1 营造一个互相尊重的环境

营造一个互相尊重的环境,这是充分发挥学校非理性管理作用的必要条件。在以权力与 服从为主要管理方式的学校理性管理中,体育教师得不到精神上的尊重,工作中只能 是被动的服从,难于发挥主人翁的作用,也不可能真正发挥出创造性。非理性因素对人行为的影响是以共识和情感为基础的,在这个基础上营造一个平等、团结、尊重的组织氛围,这对于主体意识突出的体育教师们,将具有极大的感召力。

在学校管理中,关心、爱护体育教师是最起码的要求,但仅有关心爱护是远远不够的,现代管理中越来越强调对教师的尊重。体育教师大部分性格比较直率,好胜,坚强,“讲义气”。因此,学校管理者在管理中只要充分尊重体育教师,那么“士为知己者死”在体育教师身上体现得更为充分。对教师的尊重与信任是调动教师积极性的重要因素,领导与教师在人格上是平等的,尊重他人和为他人尊重相互的。学校管理者必须要学会尊重,尊重体育教师的人格、尊重体育教师的工作、尊重体育教师的合理需要。

2.3.2 塑造崇尚体育锻炼,生机勃勃的校园氛围

校园氛围是一个多层次、立体的有机的整体,作为这个整体重要组成部分的校园体育氛围, 可以说是推动校园氛围发展的最有力的催化剂,是校园氛围的重要组成部分。校园体育氛围是指以校园为空间,以学生、老师参与为主体,以运动动作为手段,以多种多样的体育锻炼项目为主要内容,具有独特表现形式的一种群体文化。它不仅包括体育设施、体育活动、 体育竞赛、体育表演等表象内容,也包括体育精神、体育的价值观、体育的道德观、体育的行为风尚。而这些也都是营造学校人文气息和文化氛围重要的且不可缺少的内容。学校校园体育氛围是维系学校团体的一种精神力量,并具有校园特色的一种团体意识和精神氛围。为此,学校管理者要充分利用自身的体育文化资源,要从整体上把握校园体育氛围建设的规律,积极探索适合学校特点、满足素质教育需要的校园体育氛围建设途径与方法。

3 小结

对学校体育教师的管理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目前正值各类学校进行课程改革、教学改革之际,要求体育教师更富有创造性的工作,因此管理难度也随之更大;另外当今体育教师追求个性发展的愿望和民主意识越来越强烈,非理性管理作用将越来越明显。但是,非理性管理也有其局限性。它在管理中注重人性的因素,但同时也存在着忽视甚至排斥科学管理的倾向。因此在现代体育教师的管理中,应该将理性管理与非理性管理结合起来。可以说,理性管理和非理性管理的相互融合,是今后我国学校管理者值得关注的课题。

参考文献 :

[1]刘世娃,等.理性非理性[M].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2 .7

[2]陈小野.潜在的逻辑:非理性思维形式的理性本质[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1996.2

[3]体育理论教材编写组.体育理论[M].高等教育出版社,1986.5

[4]熊川武.学校管理心理学[M].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

[5]周三多等.管理学―原理与方法[M].复旦大学出版社,1996

[6]萧宗六著.学校管理学[M].人民教育出版社,1992

第8篇:学校体育管理的方法范文

【关键词】

高校;体育管理;存在问题;解决对策

一、前言

随着教育改革的进一步深化,涉及到管理的新思想、新方法及新模式逐渐渗入高校体育管理领域,通过高效的体育管理协调、处理好各方面关系,从而使得高校体育管理工作正常有序地进行,最大限度地实现人尽其才,物尽其用。因此,新时期如何提高高校体育工作的管理水平,将直接影响到党的教育方针能否得以全面贯彻执行。根据多年的实践经验,笔者从高校体育管理的内容、原则及方法展开阐述,旨在建立一套科学的、现代化的管理体系,力求为有效提高高校体育管理的科学化水平,实现体育管理工作的高效地运行提供有益参考。

二、认识高校体育管理

1、内涵

高校体育管理指的是遵循高校体育及教育的基本规律,充分利用有限的人、财、物、信息和时间等因素,以最佳的手段与方法,对高校体育进行计划、组织、控制和评估等一系列的综合活动。

2、内容

高校体育管理工作涉及内容广泛,只有系统划分,有针对性开展管理工作,方能确保管理工作的科学性和高效性。

(1)体育教学管理:包括:教学常规管理、教学过程管理和体育科研管理。

(2)教师业务管理:包括:教师业务学习管理、教师业务进修管理和教师业务素质考核管理。

(3)大学生综合素质管理:包括:身体素质管理、运动能力管理和心理水平管理。

(4)课外体育管理:包括:课余训练管理和群体与单项竞赛管理。

(5)体育设施管理:包括:经费筹措管理、经费投入管理和场地器材管理。

3、原则

(1)以学生为中心:首先,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其参与运动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其次,重塑新型的师生关系,改变传统的以教师机械“教”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强调学生在动作学习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2)唯才适用:高校体育管理工作必须遵循“人尽其才,才尽其用”原则。首先,工作安排时应综合考虑,确保人得其事,事得其人;其次,在公正公平的前提下运用“绩效”原则,采用合理的奖惩措施,充分调动部门人员的工作积极性,提高工作效率。

(3)教学科研并重:体育教学与科研两手都要抓都要硬,这样才能不断掌握学科前沿知识,更新课程内容,才有利于学术的交流,有助于知识的创新和发展。

三、高校体育管理工作的现状

近几年来,高校体育管理工作已取得可喜的成绩,然而,高校体育由于受传统办学理念和培养目标等方面的影响,使得高校体育管理体制仍存在部分过去的管理模式,管理目标不明确,各项工作之间还没有建立起科学的管理机制,仍缺乏一套富有成效的管理规章制度和实施办法,目前,许多高校领导对高校体育管理工作并不重视,一些原本制定好的计划难以执行,这阻碍了高校体育管理工作的开展与发展。

四、高校体育管理工作中的问题分析

1、管理理念落后

就高校体育管理的特点而言,采用综合管理的方式更具科学性与实效性。然而,当前,在此理念上表现为定量不足、定性有余,评价学校体育总体工作时,会以经验为主体的定性分析上寻求根据,缺乏实事求是的态度,尚没有建立一个科学的论证及管理机制。

2、管理制度不健全

在体育管理工作中轻目标、重过程,对管理体制的科学性和实效性等问题缺乏必要的论证,故通常表现为过于夸大事实,此外,一些管理者在确立工作目标时,将过多的注意力集中于工作过程的运作上,而缺乏对工作目标制定的科学分析、论证和检验。

3、缺乏完善的评价体系

目前,众多高校体育管理尚停留在面子管理上,除了对教学计划、教案、听课及查课等管理,很少对体育课程进行评价分析;此外,教师评教及学生评教也流于表面形式,缺乏完善的体育管理评价体系。

4、体育经费不足

近年来,随着高校扩招,学生人数剧增,这对体育健身器械和活动场地的需求大量增加,器械损耗速度加快,很多高校体育经费严重不足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学校体育场地、器械的建设,制约了各项体育活动的顺利开展,使高校体育管理工作难以发挥出其应有的积极作用。

五、高校体育管理工作的对策

1、建立全面合理的认知体系

高校体育管理工作的全面性体现在两个方面:首先,是认识主体的普及性,即任何一个普通高校体育工作者都必须以系统认知体系充实头脑,要有一种全局的和系统的整体思想;其次,是认识客体的全面性,即不论是对普通高校体育工作的整体宏观规划,还是对一堂课。

更新管理理念。管理理念作为高校体育管理和发展的基础,学校体育管理若想适应发展需求,则必须解放思想,充分考虑学生特点,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同时,加强高校体育的目标管理,摒弃传统的教学理念,坚持“健康第一,终身体育”的指导思想,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体育活动,调动学生积极性和主动性。

2、建立健全各项管理制度

若想做好管理工作,必须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做到管理有章可循,有法可依, 依法治教。制定规章制度时需遵循以下原则:(1)合理、科学且有一定高度,有利于激发进取意识;(2)条文规范,词语清楚,切忌模棱两可;(3)规章制度要稳定,不能说废就废。

3、实施科学化管理

科学化体育管理应体现四大原则:(1)开放原则。首先,要积极探索,敢于尝试,借鉴一切先进的管理方法;其次,体现公平、公正,实现自我约束、自我激励;再次,努力培养公众的团队意识,鼓励和引导他们参与管理。(2)效率原则。没有效率的管理是没有意义的,因此,需建立精干的管理机构,加强部门间的沟通和协调,切实提高管理效率。

4、充分调动体育教师的积极性

体育教师队伍作为高校体育工作的主力军,学校在体育管理的过程中要加强对体育教师责任心的培养,努力为体育教师制定一些优惠政策,为其创造一个优越的教学、训练和科研环境,切实改善体育教师待遇,此外,鼓励青年教师进修学习,提高个人综合素质。

5、提高管理者的素质与能力

管理者的能力具体体现在很多方面,如组织能力、创造能力、决策能力和知人善任能力等,随着社会的发展,管理者必须紧跟时代步伐,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和业务水平,采用科学的管理方法调动全体人员的积极性,高效地完成体育管理工作。

六、结论

在高校体育管理的过程中,需切实提高学校领导对学校体育工作意义的认识,理性分析高校体育管理战略,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提高高校体育管理工作的质量,才能实现高校体育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 刘明昌. 我国高校体育管理现状及对策研究[J]. 贵州体育科技, 2010.03.

[2] 朱洁. 新时期高校体育管理工作研究[J]. 沙洋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0.02.

[3] 尹方波. 高校体育管理工作初探[J]. 科教导刊,2010.12.

[4] 胡美兰,黄日权. 高校体育管理要适应教学改革[J]. 教育与职业, 2008.03.

[5] 卞利亚,吴 琨. 对高校体育管理工作的新认识[J]. 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08.12.

[6] 王会勤,宋保华. 浅谈高校体育管理[J]. 科技信息,2008.29.

[7] 黄世华,王胜.加强普通高校体育管理的调查与思考[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01.

[8] 胡美兰.高校体育管理改革与思考[J].教育与职业,2007.36.

第9篇:学校体育管理的方法范文

关键词:学生管理 体育社团 问卷调查 中图分类号:G80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5)05(c)-0000-00

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有效运行是推进学生成长的重要环节。大学生体育社团在学生管理中起到了重要作用。高校学生社团是由大学生根据兴趣爱好自愿组成的学生组织。随着国家对职业院校发展的重视,如何在新形势下发挥学生管理的功能,开展好高职学生管理工作,为高职院校培养身心健全的高素质人才是当前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课题。本文通过研究体育社团在高职学生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探索高职学生管理的合理路径,以期发挥好体育社团的作用,为学生管理质量的提高提供参考。

1 研究方法

本研究在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规划课题的理论框架下构思。研究中选取科教城部分体育社团为研究对象,采取了访谈法和问卷调查法,设计了《学生体育社团管理现状调查问卷》,分为教师问卷和学生问卷,采用分层抽样方法,共计调查学生879人,调查社团91个。

2 学生管理工作中体育社团的发展现状

2.1 学生体育社团发展现状

调查可知,高校体育社团无论对学生个人还是对学校、对社会来说都具有重要作用,对学生个人来说,通过多种多样的活动以满足学生对体育的兴趣爱好,达到健身、教育及社会适应的目的;对学校来说,通过体育社团活动丰富了校园文化建设,提升了学校影响力;对学校体育来说,可以扩大学校体育人口,推进高校体育改革,加速学校体育的社会化进程等,因此,我们可以把体育社团组织称为高校体育教学的载体和学生身心发展的“第二课堂”。

2.2 学生体育社团的发展规模

在大学生管理过程中必须要发挥好体育社团的作用,近年来学生体育社团的种类和数量都在不断增多,通过调查发现大学生体育社团的年增加率在21%左右,随着社会发展,尤其是一些益智类和健美、休闲类社团不断增多,如交谊舞、羽毛球、休闲与健美等社团组织,一些社团的人数超过了几百人,这些大型体育社团对于学生管理工作的开展起到了很高的带动作用。

2.3 学生体育社团的人员构成

通过对科教城高职院校大学生体育社团组织的调查发现,目前高职体育社团组织的人员构成程多样性,一些打球类社团如篮球、足球、排球等男生占到了72%以上,一些休闲类社团如健美操、交谊舞、瑜伽等协会组织的女生占到了67%以上。在年级构成方面,发现大一学生参与社团组织的人数最多,占到了总数的57%,大二学生居次,占到了28%,大三、大四学生参与社团的人数较少,这可以说明在学生管理工作中大一与大二学生是活跃团体,必须加强对新生的管理力度。

2.4 社团活动频度与时间

体育社团每月开展3次活动的较多,总体上社团活动开展的频度较低,大学生体育社团活动开展次数较少,不能满足学生日益增长的体育文化需求。总体来看,多数体育社团的活动频次低,活动时间长,活动时间段较集中,安排不合理,这可能由于近年高校不断扩招后,体育设施资源紧张,并且各类社团的数量不断增多,导致生均体育场地面积偏低,而且一些场地的利用效率较低,一些社团为保证活动的开展,只得按次排队或减少活动频次,延长每次活动的时间。

2.5 活动场地器材

学生社团活动使用的场地主要运用校内免费的场所,如田径场、篮球场、羽毛球场地等。调查发现学生租借校外场地的社团较少,占到了社团总数的32%,多数社团囿于经费不足,不能对场地器材进行合理购置。另外学生参与社团的志愿方式所占比率较小。学生对社团活动的满意度较低,多数学生对社团都意见重重,这可能与学生社团的活动内容形式单调、社团的物质资源匮乏、体育社团种类单一 及社团的组织理念较差等因素有关。

2.6 体育社团组织管理状况

近年高校学生体育社团的外部管理部门主要是学校团委,并且外部管理主要集中在了两种模式,一类是由校团委下设的校社团联合会、校体育社团分化、校体育单项协会,占到了总数的34%,另一类是校团委下设的校学生会、校学生会体育部,占到了总数的25.1%,还有的高校涉及校体育单项协会的分管,多数体育社团没有成文的制定条例。

2.7 体育社团发展的影响因素

制约学生体育社团发展的外部因素多种多样,缺乏必要的社会支持和学校不够重视、科学定位不准认同社团数超过30个外其他方面的分布较均匀,这说明各因素都是制约社团发展的通病,社团间差异较小。影响学生体育社团发展的内部因素是多种多样的,其中学生认同率较高的主要集中在了经费不足、会费偏高,成员流动性大、稳定性差等方面。

3 结论与建议

3.1 结论

(1)大学生体育社团组织在学生管理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目前大学生体育社团种类和新兴社团数量不断增多;社团人员中男生居多,学生年级分布差距较大,大一、大二年级参与人数最多;学生社团管理人员不足。 (2)社团活动内容多是组织锻炼、组队参赛、培训、指导和自由活动;活动竞赛参与方式多是组队参赛和组织学生观看比赛;活动开展频度多是一周一次,活动场地器材严重不足,校内的免费场所利用最多。

3.2 建议

(1)明确大学生体育社团对学生管理的促进作用。提高学校领导对素质教育和学生体质重要性的认识;加大校领导对体育社团活动的支持力度,使校领导加大对社团活动的投入。 (2)要支持和引导学生体育社团组织依据国家的法律法规;要充分调动专业教师的积极性;要建立社团指导教师工作考核制度,对工作成绩优秀的指导教师进行奖励。

参考文献

[1] 赵文杰,姚武,王文胜,等.大学生体育社团课程化管理的实践与研究[J].体育科研,2004(6):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