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企业危机化解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其实,“中国制造业将面临危机”一说并非始于今日。从早些年珠三角制造业往内地大迁移,到近几年国内制造业纷纷迁往周边经济欠发达国家,中国制造业日呈颓势一直令人担忧。在人力成本提高、租金上涨、原材料价格上升、国际市场竞争激烈等影响下,中国制造业的利润每况愈下。虽然国家多年前就倡导“转型升级”,并且陆续投入不少资源加以扶持,同时鼓励产学研联盟等创新模式,但一直成效甚微,难以振兴制造业。
众所周知,知识和创新是制造业品牌竞争的核心。只有通过不断创新,制造业才能保持市场竞争力。但是,中国制造业却罕有通过创新走出发展困境的。笔者认为,这并非制造业经营者们不愿意倾听采纳逆耳忠言,而是难以落地执行。
中国虽然早已建立了国家创新体系,政府与企业携手创新的成功案例也不胜枚举,但对于国内数以万计的私营企业主而言,政府的扶持力度和照顾范围极为有限。由于创新的风险太高,成本也不菲,私营企业普遍缺乏创新的实力;与此同时,国内目前的知识产权尤其是工业产权保护力度较为有限,即使企业家创新成功了,其成果也极易被竞争者所复制,并和自己在市场上进行恶性竞争。因此,更多的制造业主们不愿意去尝试创新,而更愿意通过代工甚至抄袭模仿等急功近利的手段,去参加市场竞争,获取短期利益。
但是,在世界制造业竞争越来越激烈的今天,中国的企业家们如果不创新,将面临着关门歇业的命运;如果要创新,却普遍面临缺少资源、势单力薄的难题,怎么办?
笔者认为:通过内部创新机制,获得产品和服务质量的突破,从而占领更大的市场份额,这条路并不适合中国众多的个体制造业,特别是中小型制造业。要知道,在一个企业里,建立技术创新小组、新事业发展部或企业技术中心等技术创新组织模式,需要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对于利润本来就不高的制造企业而言很难承受。
但是,如果制造业主们通过企业联盟的创新模式,既可减轻企业单打独斗的压力,也可赢得更多成功的机会。特别是在产品研发方面,更易取得成功,并通过专利法等法律保护,共享创新成果。
国际上不乏值得借鉴的这一创新模式。比如,耐克品牌的星型模式:耐克充当联盟盟主,通过垂直供应链专注于产品技术研发,而将生产制造、销售等业务外包,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创新,进而保持了恒久的市场竞争力;苹果的成功模式也大同小异,其将生产制造交给了富士康,手机壳等零部件的制造也外包给了一些知名企业。
当然,中国的私营制造业主们也可以通过伙伴地位平等的平行模式,或者利用技术外包或标准件供应关系,组建核心团队的联邦模式展开技术创新。
在技术创新过程中,产品的创新固然重要,市场创新特别是渠道创新则必不可少。实际上,众多私营企业早已通过企业联盟的方式,建立了强大可靠的营销渠道。比如,当今较为新型的垂直分销系统、水平分销系统以及多渠道分销系统,都被实践证明为市场竞争的新型利器。
关键词:企业;非环境道德行为;环境无主性
中图分类号:F27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772(2012)17-0148-02
一、问题的立论及提出
在不同的人类文明形态下,人和自然的关系呈现巨大的差异。显然,畜牧文明和农业文明时代,人和自然的关系呈现相对和谐的状况。虽存在局地生态危机,却不致于促成人类对于人和自然关系的重新认知,及社会发展模式的相应变革。然而,以技术和理性为内核的工业文明事实形成对自然的毫无节制的掠夺,形成了经济发展与生态危机相伴而生的窘境。外源式现代化的中国本可发挥后发优势,嫁接西方国家的成功经验,避免其发展教训,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良性互动。然而,历史、现实和人多种因素交互作用下的中国亦陷入了总想避免又无力回头的“先污染、后治理”的状况[1]。
二、企业的非环境道德行为的根源
(一)企业的获利冲动与企业社会责任的淡薄
企业是赢利性经济组织,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使企业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法人,企业行为的首要目标是利润的最大化——以最小成本获取最大的经济利润。为了达到这个目标,设法使成本外溢是企业的重要途径。成本外溢于环境之中就是企业的外部性经济行为。这种行为能否发生取决于产权明晰与否。明晰的产权由于具有明确性、排他性、可转让性和可实施性,因而避免了外部性的发生,但模糊的、无主的产权则允许外部的存在。环境资源作为一种公共财产,由于其不确定产权为外部的大量发生提供了条件和空间。
现代企业虽然引入了“企业全面质量管理”这一包含环境伦理精神的管理体系,但其中的道德维度没有得到合理张展,非环境道德行为的发生首先在于企业“无力适当地用道德语言来理解、交流产品责任和环境保护的必要性”,具体而言,P.普拉利把其中原因概括为:第一,产生道德健忘;第二,对道德概念的狭隘理解——企业经理们倾向于对道德问题避而不谈,其方式是将这些问题看作是操作管理中的非道德问题;第三,给经理人带来的压力——不能以更加平衡、更加公开的方式表达出道德期望,最终将反弹回来影响经理本人(道德交谈的缺失将加剧道德压力);第四,道德滥用的忽视——正如对抗的规范可导致道德缄默的产生,反过来道德缄默也能强化那些规范,从而出现一种忽视道德的文化;第五,道德标准的下降——全面质量管理中道德缄默的持续存在对于那些坚持将道德标准纳入质量要求中的人可能会产生讽刺意味,因为道德标准常被看作外在的干预[1]。
(二)环境的无主性与环境责任的界定难题
新制度学派的重要代表科斯在著名的论文《社会成本问题》(1960年)中认为,当人们在面对污染问题时,往往是考虑如何制止污染方,阻止的办法无非是要求污染方进行赔偿,对其征税或者要求它停止生产。但这些办法都不尽如人意,因为它在使一方免受污染的同时,却使另一方即生产方受到损害。要使当事人所遭受的损失都尽可能小,正确的思考逻辑应该是:一方是否有权污染另一方,或者另一方是否有权要求赔偿。按照科斯的产权理论,在应对环境污染中最重要的是界定权利。例如,一企业在河流上游排放污水影响了下游居民的饮水,使其不得不为喝到干净水增加费用。为了消除污染带来的外部不经济性,重新确定河流水体的使用权是必要的。如果首先规定了受害者的产权,那么当局可以根据受害方的申请强制污染方把外部不经济性减少到零,这对于污染方来说要付出巨大代价。这样,他会提出补偿受害方损失的方案以继续取得排污资格。这种方案既要使受害方在得到补偿后接受一定程度的污染水平,又要使自己的补偿支出小于把污染减少为零的费用。同样,污染方也可以获取河流水体的产权,受害方要想免受外部不经济性的影响就需要斟酌情况。
三、企业生态保护意愿和行为的塑造:环保收益与污染成本
(一)产权界定条件下的外部成本内部化
企业是社会共同体的一员,当社会选择具有环境价值取向时,当经济活动与环境保护相结合才能有利可图时,企业履行环境道德义务就必然会在外生压力和内生取向的因素作用下成为其经济行为的合理组成部分。从外生压力看,企业是社会共同体的一员,这就决定着它必须服从共同体的规则。
从内生取向看,企业履行环境道德责任并不全是由外在压力的被动作为,更多的是因其内在的利益动机的自觉选择。首先是绿色经济的驱动。1999年10月因在环保领域的突出贡献而荣获诺贝尔特别奖、被誉为“太阳的辩护士”的德国经济学家和社会学家赫尔曼·舍尔(Herman Scheer)认为,20世纪的经济是以生化能源为特征的生化世界经济,“核能和生化能源代表20世纪的工业现代化。它们把世界文明带入了一个生态的死胡同,现在又把世界文明引入一个经济的死胡同,同时摧毁了文化。”因此,世界文明必须立即摆脱对生化资源的依赖,以代表21世纪及未来现代化的可再生能源——阳光经济取代生化世界经济。这样,经济全球化才能从生态角度被承载,才能遏制生化世界经济以及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制度化所构成的破坏力,实现一种持久的、多样性的、公正的发展动力[1]。
(二)政策创新条件下的“成本—收益”调整
环境问题是典型的外部性问题,像污染这样的外部不经济性将会导致经济的无效率。为了避免环境污染,企业若采用环保措施防治产生污染,就会增加企业的生产成本,在产品价格不变的情况下,导致企业的内部不经济性。在这个时候,企业若通过提高产品的价格,避免内部不经济性,就会出现像理查德·波斯曼在《法律的经济分析》中指出的那样:在竞争性市场中,用于污染防治的成本,公司并不能从消费者那里得到补偿。因为经营成本增加、价格上涨,消费者会选择不从事环境保护而产品价格较低的企业。因此,作为理性的企业的经营者,为了达到利润最大化的目的,—般会选择将污染物直接排入环境中舍弃治理,节省治理废物所要花费的私人成本,造成经济损失(即社会成本)。环境作为一种公共资源,环境问题的实质,是私人的生产对公共资源的无偿掠夺和肆意破坏。私人的生产、分配、交换、消费,是按照清晰的产权思路进行的,每一环节都是按照等价交换原则展开的。企业为了追求更高的利润,而忽略环境保护,对环境造成严重的破坏。厂商的环境成本无条件地转嫁到了所有的社会成员身上。显然这是一种不合理的社会成本分担,是典型的环境成本的不公平转移。企业环境成本是指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对自然环境造成的各种经济损失的总和,包括自然资源耗减成本、环境维护成本和环境损失成本三大部分。企业环境责任管理成本效益分析如下图:
由上图可见,基于“污染者负担”原理企业承担环境责任,其实质也是企业对造成社会成本的负担。这就意味着企业成本投入的增大。企业承担环境责任后获得的效益按照期限的长短可以分为短期效益和长期效益。从短期效益看,企业环境责任的承担导致企业成本增大,经济收益减少;从长期效益看,企业环境责任的承担,提高了其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因为其公众形象提高,社会认知度提高,从而提高其社会竞争力。
四、结语
现代社会分工特征赋予了企业追逐利润最大化的合理性,这种合理性并不意味着经济体系与社会体系的简单分离。“社会体系与经济体系之间存在着价值重叠的事实使得企业必然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从而产生了企业自愿承担社会责任的现象。”[2]当然,“使用自身尚不明晰的‘超道德’概念来看待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行为,就进入了‘现象解释现象’的困境。”[3]因此,企业社会责任的培育,既需要政府层面的积极引导,侧重于法律法规的完善与实施,又需要企业对自身社会责任的理念认知和行为调适[4]。
参考文献:
[1] 郁建兴,高翔.企业社会责任中的经济因素与非经济因素[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8,(2).
[2] 沈承诚.政府生态治理的三重困境:理念差异、利益博弈与技术障碍[J].江海学刊,2012,(3).
关键词中小企业 金融危机
另一方面取决于国内刺激
中小企业是社会稳定的前提和经济发展的基础。为充分了解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下中小企业的经营困难及其政策需求,更好地为相关部门提供决策参考,国家发改委经济研究所调研组于2008年11月25日--28日赴广东省进行了调研,与省发改委、经贸委、中小企业局、劳动和社会保障厅以及广州市、东莞市、佛山市顺德区的相关部门进行了座谈,并走访了纺织服装、建材、电子、有色金属加工、电工材料等不同行业的多家中小企止。
一、当前中小企业生产经营的主要困难与问题
改革开放30年来,广东省的中小企业快速发展,在发展经济、促进就业、扩大对外开放等方面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目前中小企业已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企业户数占全省企业户数的99%以上。2008年以来,全省中小企业继续保持平稳增长态势。1--9月,规模以上中小工业企业完成增加值8079.7亿元,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72.8%。近期,受相关因素及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很多中小企业的生产经营面临前所未有的困难。
(一)市场萎缩,出口大幅下滑
危机对一些外向度较高的中小企业出口产生较大负面影响。由于美、欧、日等经济体增速放缓、订单减少,导致企业出口萎缩,并将面临更多的贸易保护壁垒。广东属加工贸易大省,美国是广东企业产品出口的主要目的地国,美国经济衰退必将使企业的出口受到影响。从统计数据看,2008年1--10月全省出口增长回落近10个百分点,环比近乎零增长。2008年1--9月全省私营企业出口511.5亿美元,同比增长5.6%,比上年同期增速下降了30多个百分点。全省2007年有出口而2008年没有出口的中小企业有9000多家。尤其是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出现明显回落势头。如2008年1--9月,广东玩具出口增幅同比回落16.2个百分点,有出口实绩的企业2191家,同比减少1391家,仅占2007年的六成;其中,取消出口退税的商品出口同比回落了57.7个百分点;民营企业出口只增长5.6%,比2007年全年增速低30多个百分点。2008年1--8月东莞市企业签订加工贸易合同出口总值同比下降了近16个百分点,其中对美国出口仅增长10.35%,比上年同期增幅回落近8个百分点。
(二)成本上升,企业效益整体下滑
多种成本上升因素叠加,挤压了企业的利润空间,导致了一些中小企业无利可图,甚至出现亏损。一是原材料价格等生产经营成本大幅上涨。2008年1-9月份,广东省原材料燃料及动力购进价格同比上涨9.4%,与同期工业品出厂价格剪刀差达5.3个百分点,企业生产高进低出的格局没有改变,部分企业陷入生产越多亏损越多的局面。原材料年初涨价,企业买进了,但是产品还未卖出去,最近又跌了,加大了合同履约的难度。虽然当前原材料成本已经出现下降的趋势,但企业要完全消化掉在高能源价格、高原材料价格下的较高的生产成本,还需要一段时间。在产品销售不畅的情况下,企业的库存成本、资金占用成本以及筹资成本都将进一步增加,导致其总体经营成本上升。二是人民币汇率、出口退税率大幅调整。2008年以来国家在人民币汇率、出口退税、利率调整等方面出台了一系列政策。由于这些政策调整力度过大、范围过广、适应期过短,有不少中小企业一时难以消化。2008年上半年,人民币升值直接导致广东省一般贸易出口和进料加工出口结汇少收入261亿元。很多企业不接单怕失掉客户,接了单又怕招致亏损,处于两难境地。三是劳动力成本上升明显,导致效益下滑。新《劳动合同法》规定合同期满员工不再续签合同要给予经济补偿,但没有设定补偿年限和补偿上限,存在重复补偿和过度保障状况,增加了用工成本,加重了企业尤其是劳动密集型中小企业的负担。加班费用和社保缴费的增加也给企业尤其是劳动密集型企业产品成本带来了较大的增幅。
成本上升导致企业效益下降,亏损面上升。从行业来看,以外向型企业为主,中小企业比例达到90%以上的玩具制造和纺织服装企业所遭受的打击无疑是首当其冲的。2008年上半年以来,广东有不少中小企业倒闭,其中主要是玩具和纺织服装出口企业。东莞玩具业巨头合俊玩具厂的企业主甚至弃厂逃匿。造成了非常坏的社会影响。根据广东省经贸委的数据,1月至9月全省企业关闭总数为7148家,包括关闭、停业、歇业和搬迁。其中东莞市以1464家倒闭企业列居榜首,其余依次为中山、珠海、深圳、汕尾和佛山等地。就连情况稍好的顺德区,2008年1--9月份中小企业对工业总产值增长的贡献率从2007年的64.4%下降到2008年的44.6%。全区约有20%的企业出现账面亏损。
(三)生产经营资金短缺,企业融资更加困难
广东省很多中小企业由于出口受阻,产品库存加大,由于现金无法回流导致生产经营资金紧张,资金链断裂的危险加大。这些问题对小企业而言更为严重。另一方面,融资难是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当前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更加突出。受银行信贷紧缩、贷款实际利率上浮等影响,前段时间国有银行普遍减少了对企业的授信额度,缺少抵押物而又不符合担保贷款条件的企业首当其冲,往往成为信贷挤压的对象,或者银行减少中小企业贷款规模,或者中小企业生产资金被其他企业拖欠,不少中小企业为获得资金不得不以各种渠道接受高成本融资。广东省2008年1--10月对中小企业实际货款利率普遍上浮了30―40%。加上因广东省大力推进产业结构调整,有的银行相应增加了对贷款的管控,提高了中小企业获得贷款的难度。虽然有关部门取消了信贷规模的限制,但由于中小企业在融资能力上的天然劣势,这些政策措施仍然难以惠及中惠及中小企业。
(四)《劳动合同法》实施对中小企业影响较大
《劳动合同法》有些规定现阶段尚不符合中小企业发展的实际,如最低工资标准及其增长机制、不续约员工的经济补偿等,危机时期更是难以做到。受劳动合同
法约束,一方面带来用工成本的直接上升,据东莞市外商协会的材料,劳动合同法实施增加企业用工成本约30%,最低工资标准逐年提高增加企业用工成本约30%,两项因素造成企业总体成本上升8%左右;另一方面,更带来企业经营机制方面的影响,使员工中优胜劣汰的竞争机制难以发挥作用,企业主一般不敢轻易辞退工人,一是经济补偿很高,中小企业难负担;二是劳资关系更为紧张,雇主不安全感加强。因此也就不难理解目前存在大量隐性失业,农民工提前返乡,长期放假,未来取决于市场回升情况,否则这部分失业会成为显性失业。劳资关系存在不稳定因素,这些异地民工的权益无法保证。但让危机重重的中小企业承担失业工人高额的经济补偿,无疑是雪上加霜。而且相关法律法规需要一个适应期,企业需要,工人也需要。有些企业主反映劳工的意识形态变了,他们的劳动议价能力增强了,但很不规范,动不动就把工厂围起来或是把道路堵死,造成企业生产经营秩序的混乱。劳资关系紧张使潜在社会不稳定因素压力加大。
(五)政府在结构调整、环境保护、节能降耗等方面的政策力度,使中小企业难以适应
这些政策从长远来看是利国利民的,但由于政策力度大、范围广、适应期短,叠加效应日益明显,短期内对中小企业的冲击效应较大。加之广东省中小企业中很大一部分是从事高消耗、低附加值生产的劳动密集型产业,随着环境保护、节能降耗、劳动保护等政策的不断推进实施,中小企业面临着两难境地:不调整、不转移,就面临原所在地生产成本不断增加和产业发展政策的制约;调整、转移,又难以与原有产业集群、产业链条相衔接。要在新的经营场所重新组织产业链配套,成本反而会上升更多。由此造成有些企业不得不停业。
二、地方帮扶中小企业应对危机的主要措施
为应对危机的冲击,缓解中小企业的经营困难,国家已从财政、税收、融资等方面采取了相应的措施。广东省也积极贯彻落实总理调研广东时的四点意见,积极酝酿出台《广东省促进中小企业平稳健康发展的意见》,加大政策措施和财政投入力度,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促进中小企业自主创新,积极帮扶中小企业克服困难和转型升级。
(一)完善政策体系,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调研期间,正值广东省酝酿召开全省中小企业工作会议之时。12月5日出台的《广东省促进中小企业平稳健康发展的意见》,从宏微观多方面着手梳理各项政策,缓解当前中小企业的经营困难。省委书记强调:抓住世界经济新生的倒逼机制机会,抓住中央加大对中小企业的支持机遇,帮助中小企业克服困难和转型升级。除了采取应对危机的各项政策,还尤其重视营造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外部环境。一方面大力宣传和贯彻实施《广东省促进中小企业发展条例》,把各地发展以中小企业为主体的民营经济列为重要的考核指标之一,明确将其列为《广东省市厅级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落实科学发展观评价指标体系及考核评价办法(试行》的重要内容,还专门制订了《广东省民营经济工作考核暂行办法》及《广东省民营经济工作考核评分标准》。与此同时,制订了《关于促进民营经济政策落实等七个行动方案》,从政策落实、技术创新、产业集群、市场开拓、企业融资、人才服务、信息化等七个方面,务实推动解决当前阻碍中小企业发展重点难点问题。最近,有关部门还将联合出台针对中小企业公平竞争市场待遇的指导意见,旨在营造更加有利于中小企业发展的外部环境。
(二)运用财政手段,加大资全扶持力度
广东省财政加大了对中小企业的投入力度。其中包括,从2008年起连续三年,每年投入1.8亿元作为省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用于引导支持中小企业发展;2009年全省安排了22亿元资金用于支持中小企业发展。包括一次性新增10亿元中小企业专项资金、注资lO亿元成立政策性担保机构、安排2亿元扩大出口专项资金等。2008--2012年省财政安排的装备制造业、中小企业专项等资金60亿提前在2008--2009年预安排。针对当前中小企业困境,各地也在加大资金扶持的力度。如,东莞市财政专门出资10亿元,用于中小工业企业贷款贴息和帮助加工贸易企业转型升级;广州市开发区将设立10亿元创业投资引导基金,重点投资处于种子期、初创期及成长期的科技型中小企业。
(三)完善担保体系及授信机制,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
到2012年前,广东省将完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扶持建立政策性担保机构,鼓励发展商业性担保和互助担保机构。目前,广东省财政已明确出资10亿元组建省级再担保公司,正在考虑吸纳社会资金的加入。广东省政府已经通过《关于开展小额贷款公司试点工作的实施意见》,正准备进行相关试点。还将申请开办两家村镇银行试点,以各种手段以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题。同时,加快完善信用担保体系,努力完善中小企业授信机制,建立小企业贷款专门管理部门和队伍。目前广东省辖内小企业授信户数为18万多户,比年初增加1.6万多户。全省21个地级以上市都建立了信用担保机构。在工商部门注册登记的担保机构有441家。纳入备案管理的176家担保机构平均注册资本1.03亿元,累计为6万多家中小企业提供了2160多亿元融资担保。此外,积极发展直接融资,支持中小企业上市直接融资,2008年上半年全省上市公司新增了13家,面对目前的困境,对中小企业上市的前期辅导工作仍在进行,为未来早做准备。
(四)实行税收优惠政策,减免部分收费
广东省还积极用税收优惠政策帮助企业渡过难关,促进企业健康发展。对中小企业从事技术转让、技术开发业务和与之相关的技术咨询、技术服务业务取得的收入,免征营业税;对正常纳税确有困难的中小企业,可由企业申请,当地税务机关审批,减征或免征房产税、城镇土地使用税;对符合一定条件的从事非限制类和禁止类业务的中小企业,所得税按20%征收。同时,简化行政审批手续和环节,适当减免如堤围费等相关收费,全面清理并取消涉及企业的不合理收费。广东省还将对省内大量的港澳台中小企业在税费方面实行特别优待政策。
(五)健全服务体系,改善对中小企业的服务
广东省加快了中小企业服务体系建设,大力培育发展和健全社会化服务体系,不断完善政府服务,提升各类服务机构的服务能力和水平。首先是完善机构设置。各市、县、区综合服务机构覆盖率达88%,并基本健全了中小企业技术支持、融资服务、信息咨询、市场开拓、人才培训等五大服务平台及网络。其次,积极帮助中小企业开拓国内外市场。举办了中小企业服务项目推介咨询、开展服务日巡回推介、开通邮政服务中小企业绿色通道、开通全省中小企业服务热线等活动。主办了中国国际中小企业博览会,努力为广大中小企业构建展示、交流、交易、合作平台。第三,积极搭建中小企业自主创
新服务平台,推动产学研合作,帮助中小企业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第四,做好相关善后工作,全力维护社会稳定。发生企业欠薪逃逸事件后,当地政府快速拟定解决方案,防止形成新的社会不稳定因素。例如,在东莞合俊玩具厂倒闭清算之后,东莞市樟木投镇政府及当地劳动部门立即组织27家企业提供了近2000个工作岗位分流员工,及时化解了1600多名职员的失业压力。
三、几点认识和思考
(一)中小企业经营状况的未来走势不容乐观
中小企业面临内忧外患,内忧是主要矛盾,中小企业融资难是老问题,近两年来人民币升值、原材料价格上涨、劳动力成本上升的问题逐步累积,使企业盈利能力趋于恶化,再加上面临9月中旬以来的金融危机,全球经济衰退和外需疲软,市场定单骤减和不确定因素加大,这些外部因素使矛盾迅速恶化。目前中小企业普遍反映最紧迫的问题是生存问题,与过去圣诞节到来之前加班赶工相反,今年是订单少,开工不足,普遍低迷。雇员、用电、企业订单、开工能力等都是反映企业经营业绩的关键指标,目前看前景都不乐观。虽然失业统计数字还不高,主要是许多企业采取无限期放假的措施;从原来的用电严重短缺到现在过剩,用电量下降也间接反映出企业开工不足;2008年秋季广交会,出口成交额仅为315.5亿美元,比上届下滑了17.5%,超过七成企业订单下降;大宗商品价格的大起大落给相关中小企业带来致命的打击。财务状况进一步恶化,成本上升,由于企业本身已经微利或无利,出现经营亏损难以避免。
基于以上因素,明年上半年经济依然在下行通道中已经成为许多人的预期,且何时到达谷底并不乐观,形势趋缓一方面期待以美国为首的国际经济复苏,另―方面取决于国内刺激经济的政策见效,但要显现在中小企业身上可能还有一个相当的滞后期,企业主普遍担心明年的发展态势进一步恶化。这一时期,中小企业投资和经营都非常谨慎,有些已关门歇业,有些正在收缩经营范围和规模。他们捂紧钱袋子,不允许有决策失误;盯紧价值链条的上下游企业,供货方和客户只要一方出现回款方面的问题,相关企业都会到牵连,信心普遍不足,因此未来走势仍不乐观。很多中小企业经过长时间的繁荣期,没有应对危机的经验,不排除由于反应过度而造成的信心不足,使经济发展的后劲进一步减弱。
(二)对中小企业经营困难的原因要客观分析
对中小企业出现经营困难的原因要客观分析,有些是受危机直接影响的,如出口贸易型企业;有些主要是受《劳动合同法》出台等政策调整的影响,如纺织服装等劳动密集型企业;还有些是自身经营不善或投资决策失误所致,危机只是雪上加霜;但当前经营品可难的原因还应更多地从企业的发展水平和产业结构中去寻找。一是发展方式粗放、产业层次不高。很多中小企业大都集中在传统的第三产业和加工制造业,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益的发展模式尚未根本转变;二是具有核心技术、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还较少,自主创新能力不高。广东省IT领域的专利85%来自国外,高新技术对外技术依存度达70%以上;研发投入占GDP的比重仅为1.2%,低于全国1.4%的平均水平。全省鞋类和皮具箱包类产量虽然分别占全国的1/2和2/3,占世界的1/3左右,但知名品牌却屈指可数。这些销往国内外市场的广东货大多是以贴牌的形式变成了外国货。三是管理手段落后、管理效率低的中小企业还比较多,包括相当一批20世纪90年代进入广东的港资和台资企业,整体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
我们在广东所走访的两家企业的情况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以上两家企业,甲企业濒临关张,乙企业正在调整出口市场结构,积极化解危机的影响。这充分说明拥有创新能力、先进管理理念、市场开拓能力等核心竞争力的企业应对危机、抗风险的能力强,危机相对为他们提供了更多的机遇。
(三)靠中小企业自身实现结构调整不太现实
中小企业在目前的国际分工体系中只是某个产业链条中的一个环节,尤其是广东省众多的出口加工型贸易企业,只是在价值链条的最低端,靠出卖劳动力赚取微薄的加工利润,到终端市场有其它许多环节以及中间商,他们不掌握市场和技术,靠自身结构调整不现实。同样,让这些加工型企业直接面向国内市场也不现实,他们一般不具备营销方面的能力。中小企业普遍反映目前关键不是升级转型,而是如何生存下来,很多小企业在危机时刻用于工艺、技术改造方面的研发投入和人才的引进或是没有能力进行,即使有能力也暂且滞后。
我们认为。中小企业整体上看规模偏小,素质不高,管理水平欠缺,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生产装备、生产方式、产品技术含量都处在低水平,要从根本上转变发展方式还需要一个过程。因此调整应有一个缓冲期,是一个相对漫长的过程,不能靠一纸之令或一句口号就能完成。急功近利只能带来难以负担的社会成本。与结构调整相关的就业问题涉及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关系。短期看,与全球救市策略相一致,防止失业过多是政策的着力点,因为失业直接影响着消费者的信心和支出水平,对拉动经济增长不利。从长远看必须坚持结构调整为主线,在结构调整中逐步解决就业、再就业问题。因为只有结构优化升级才会产生新的增长点,并带动其他产业发展,提供新的劳动岗位。已饱和的传统产业受市场制约,就业难以扩大,且利润空间小,职工的福利状况也难以改善。
从调研的情况看,只有形成以大企业为龙头的产业集聚和分工协作关系,才能完成中小企业结构升级的使命。在广东顺德以美的、格兰仕等企业为龙头的家电产业为例,由于形成了家电产业链条上下游企业的有机联系和垂直一体化的分工模式,这样就避免了同质性企业之间的恶性竞争,实现了产业集聚功能倍增和溢出,大企业先进的技术和管理方法通过产业协作链条传递到中小企业中去,在这个过程中带动中小企业和民营经济发展,使它们走“专、精、特、新”之路。因此对中小企业创新和结构调整方面的政策,要实施龙头企业工程,重点支持这些企业发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及商标,增强核心竞争能力,最终形成以大企业为骨干、大中小企业相互配套、专业化分工协作的产业群体。
(四)促进中小企业发展要政策和环境双管齐下
目前中央、地方都密集出台了一些刺激经济的政策,但真正惠及到点多面广的中小企业效果相当有限,时间上还有一个滞后期。直接面对中小企业的支持政策,如广东成立担保公司、小额贷款公司、地方财政贴息、产业引导基金等,还有其它一些贯以财政扶持下的专项资金,名目很多,但金额很有限,洒胡椒面,即使充分放大其效应,更多是象征性的支持,解决企业目前的困境还远远不够。
走访的中小企业普遍反映,支持的政策最好是普惠的政策,或门槛公开的政策,达到标准就能享受,否则,由于信息不对称,中小企业寻求政策扶持的成本非常高,也可能使相关部门产生寻租腐败的机会。与其出
台繁多的财政扶持政策,不如实施对中小企业减免税的政策,明租正税,轻徭薄赋,以保证中小企业渡过危机。借鉴国外对小企业的扶持政策,对限额以下小企业予以免税,规模以上中小企业下调所得税等,还要清理不合理收费,为企业维持正常经营提供空间。金融方面的支持政策要有惠及面较广的包括担保公司、小额贷款公司、村镇银行、股权基金、上市筹资等相关机构和政策在内的立体金融支持体系,而非单一的或适用面较窄的支持政策,否则是形象工程,样子工程,仍起不到整体促进作用。此外,政策的稳定性也是一个重要方面。调研中企业反映政府要审慎出台相关政策,切忌“政策的大起大落”,忽左忽右,朝令夕改,如从调低出口退税来抑制出口,现又调高出口退税来鼓励出口,或是人民币加速升值或贬值,企业经营外部环境不确定性太大,未来难以预期,新增或外来投资信心减弱。希望提供稳定的可以预期的政策。
从根本上说,应对危机要政策和环境双管齐下,最终要落在发展环境的改善上。创新体制,提供良好的环境,中小企业发展最终要靠市场和中介组织的服务,而不是靠政策。因为对中小企业的扶持政策与大型骨干企业择优择强不同,众多企业难以鉴别,择优缺乏一定的评价标准,且这个过程成本太高,也会引导中小企业寻求支持的寻租行为,不利于企业之间的公平竞争,扭曲资源配置的环境。对中小企业更重要的是创造公平竞争、健康有序的外部环境,设立简单公开的门槛而非审批的支持政策,通过市场竞争优胜劣汰发挥作用。
(五)企业雇主逃匿暂为个案现象,恐引起示范效应且影响极坏
企业雇主逃匿拖欠工资及债务,虽然在广东目前属个案现象,但影响极坏。这些企业的工人工资暂由当地政府垫付,并协调引导安排其它企业吸收就业,雇主的责任追究不到。若形成示范效用,其它企业主效仿,则局面难以控制。广东省有关部门正在研究酝酿成立欠薪保障基金制度,规定企业交纳一定数额的欠薪保障金,再加上各级财政出资,政府日后视具体情况用这笔资金来解决恶意欠薪逃匿,以维持金融危机下新的劳资矛盾恶化状况。我们认为这种政策是事后应对之策,一人有病大家吃药,一定程度上加重了企业的负担,且补偿不应仅是对工人欠薪的影响,还有对上下游供应体系的影响和补偿,关乎整个社会的生产体系和信用体系,必须从源头上加以解决。
可采取疏堵结合的措施,一方面通过减税等措施尽快缓解中小企经营困难,暂时降低中小企业对辞退员工的经济补偿,因为过高的标准脱离中国的实际。并且要从根本上在社会保障制度方面对员工的权益予以保障,劳动合同法的实施,要同解决农民工在内的社会保障体系建立结合起来推进,建立企业、政府共同承担责任、义务的体制机制,而不是只让企业感到负担很重的政策。更为紧迫的是,加大对欠薪逃匿雇主法律和经济方面的惩罚力度是必要的,必须采取严厉的警示措施以防止这种现象的蔓延,如公布相关责任人的姓名,建立黑名单,不良记录录入企业及个人信用体系,必要时要采取市场禁入和启用司法程序等方面的措施。
(六)化解危机更主要靠企业自身加强能力建设
首先,企业应有针对性地加强自身核心技术的研发和市场风险抵御能力,着力推进自主创新,加大对核心技术的人才和资金投入,要有自身的产品、品牌、技术。调研中了解到东莞和顺德受危机冲击的程度大不相同。东莞的企业所在行业多处于产业链的低端,产品附加值不高,大部分中小企业以贴牌生产为主,技术含量不高,依靠土地、劳动力等要素价格优势换取低微加工利润。“两头在外、大进大出”,企业对外依存度高,经济自主性差、产业根植性弱,易受到国际市场和国家宏观经济政策变化的影响,抗外部风险能力差,因而这次受冲击的程度就比较深。而顺德则有一批有自有品牌的名牌产品和名牌企业,比如美的电器、格兰士、万家乐、华宝等,这使得顺德受危机的冲击相对较小。
其次,市场结构多元化才能船小好调头。从调研的情况看,产品市场拓展到新兴市场,如南美、俄罗斯、中东等地,或是从外需转向内需,积极扩展内销市场,在广大的农村寻找市场,以国内市场的增长弥补外部市场的下降,才能在经营方面有更多的灵活性。
第三,需要具备一定的金融手段和工具来减轻实体经济的亏损。既然汇率变化过快,既然原材料等大宗商品具有了金融属性,应对其涨落必须借助于金融工具,如采取锁定汇率的手段减轻汇率变化带来的损失,在期货市场做套期保值操作以减少原材料价格涨落的亏损,这些工具手段需要专业方面的知识和人才。在苦练内功的同时,盯住上下游客户也是重要的,否则业务相关企业的连锁反应对中小企业的打击也是致命的。为防止由于个别企业经营问题造成整个产业链条的断裂,建议仍要进一步创新金融服务工具,对应收账款提供保险服务,起防火墙的作用,免除一方受损给关联企业的灭顶之灾,这种信用保险过去国外机构曾提供相关服务,但目前国际金融秩序动荡之时,国外机构的信用体系发生问题,国内无机构能够替代服务,与美国金融泡沫过多相反,我国是金融工具短缺、服务不足的问题,希望政策引导建立相关的支持服务体系。
四、进一步的政策建议
为了更好地帮助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应对危机,政府需要在前期出台一系列政策的基础上进一步增强政策措施的针对性,加大政策的执行力度。同时要注意政策的长短结合。从短期来看主要是化解企业的经营困难,从长期来看则是要完善政府管理体制,加强服务体系建设,形成有效的风险防范机制。
(一)短期对策
1、采取积极措施缓解中小企业资金短缺
一是要进一步清理不合理的收费,切实减轻企业负担;二是有条件的地区可对固定资产投资和流动资金贷款给予一定的贴息补助等措施,增加出口信用保险补贴力度,以减轻企业负担,防止企业资金链断裂;三是考虑设立技术创新、技术改造和结构调整配套补助资金,对购置先进技术设备的企业给予定额补助;对于国家产业政策鼓励、一次性投资较大的重大工业项目和高新技术产业项目,可酌情给予一定的前期经费补助;对于中小企业科技成果转化给予一定的资金支持,鼓励企业加大对核心技术的人才和资金投入,通过技术创新增强市场风险抵御能力。
2、适当调整部分产品的出口退税率
在上调部分纺织品、服装、玩具、家具和高附加值机电产品出口退税率的基础上,要进一步改善外贸环境,支持优势企业和产品出口。可再考虑适当调高部分劳动密集型和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商品的出口退税率,以更好地缓解企业经营压力。这个过程中要加快退税款回款速度,以解企业的燃眉之急。当然,这仅是缓解国内就业压力的应急对策,长远看,还应从根本上改变外贸依存度高且附加值低的状况。
3、出台相应的就业扶持政策
做好年底前农民工的工资和其他正常利益的兑现,防止出现拖欠,导致新的社会矛盾出现;加大对单
位招用失业人员的引导力度,有条件的地区可采用包括社会保险补贴、工资性岗位补贴等措施,鼓励用人企业招用登记失业人员。
4、政府采购方面适当向中小企业倾斜
制定对中小企业的专项扶持政府采购计划,适当降低政府采购对中小企业注册资金的门槛要求,对中小企业的产品在采购价格、品种、数量等方面给予政策倾斜,在保证质量和交货期的前提下将更多的中小企业产品纳入到政府采购范围内,为中小企业提供得到更多政府资源的机会,促进其更好地生存和发展。
(二)长期对策
1、建立促进中小企业融资的长效机制
要继续加强对中小企业担保体系建设的支持,建立起全面的中小企业金融服务体系。同时,探索建立针对中小企业的企业信用征集评价和信息制度,以帮助中小企业规范经营行为,得到更好的金融支持。积极搭建银企合作平台,协调财政部门建立贷款担保风险补偿金。帮助中小企业解决融资难题。适当给与国有商业银行在经济发达地区,经济总量较大的县级市(区)如顺德的分支机构市级分行的贷款审批权限,以便其更好地服务于当地的中小企业。
2、理顺中小企业政府管理体制
一是在政府机构设置中建立中小企业服务总局,管理范围覆盖三次产业,而不是目前的仅限于工业领域;二是放宽市场准入。2005年颁布的“非公经济36条”,为包括中小企业在内的广大非公经济提供了发展的基础,但由于缺少细则,进入垄断行业还存在明放暗不放的“玻璃门”,设置较高的行业准入门槛,要求从业经验或很高的规模,民营企业难以进入,以石油领域为例,南于新制订的门槛奇高,民营批发油企、加油站纷纷关闭,或者转卖给国企。可见,放宽市场准^政策上要落在实处,体现非禁即准的原则;三是政府管理上尽快转型,按照管宏观不管微观,管外部不管内部,管市场不管企业,管服务不管事务等原则,转变政府工作的观念,把管理转到服务上来。按照市场机制要求,加快市场、各类社会保障和服务支撑体系的构建。减少政府管理的随意性,增强决策的科学性,增加政府的透明度。
3、加快中介服务体系建设
中小企业在生产经营活动中除了要面对市场,还要兼顾信用、环境等许多企业没有能力顾及的其它问题,因此应加强中介服务的功能,在信用服务、金融服务、人才培训服务等方面为中小企业建立更为全面的服务体系。可考虑在条件较好的地区先进行中小企业服务示范基地和融资服务创新试点,并将先进经验向全国推广。
笔者在《从全球金融危机看中国个人与社会关系伦理之维》中论证了“研究特定经济运行环境中的人”[1]已经成为从根本上化解金融危机的“历史与逻辑的双重必然选择。”因为,“任何经济发展模式本质都是由一定的人与社会关系所支撑的”,[1]而在现时代的中国,“人”则以更加不可替代的身份成为了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因。因而,现时代中国经济运行体系中人的问题的消解路径选择框架,必将深刻影响中国经济未来发展趋势。
一、全球金融危机与自我伦理危机
当下的全球金融危机以空前的破坏力涤荡着人类的物质生活世界,经济滑坡、工厂倒闭、工人失业、通货膨胀严重地困扰着人类的物质生活世界,然而不可否认的是,金融危机所危及到的不仅仅是这些看起来纷繁芜杂的物质生活世界,它还以一种更严重的破坏力危及到了人类的精神生活世界,一场空前的自我的伦理危机正在不期而至。问题在于,是什么导致了现代社会的物质财富、科学技术的高歌猛进并没有自然带动现代人的精神境界得以相应提升呢?在马克思或福柯看来,殖民主义性质的财富增长或科技进步方式不但不可能带来人的精神境界提升,相反则有可能使人与自身之间的鸿沟愈陷愈深,进而将人类卷入一场空前人与自身极度分裂的自我的伦理危机。所谓自我伦理危机指的是由于人类自我主体价值的被剥夺或重构,所造成的人与自身(灵与肉、身与心、主体性与客体性)内部伦理秩序的混乱状态,换句话说,就是由于人类自我权利驾驭失控造成的精神折磨或肉体纷扰。由此可见,自我伦理危机一方面表现为理性屈从于欲望、经验所造成的人对自身主体价值缺席的焦虑,另一方面又表现为被欲望、经验重新塑铸的人对自身客体价值有限性的焦虑。事实上,所有焦虑的实质并不在于获得、占有或经验多少“最为丰富的外在善和过度”才能获得人类自我的满足感,而在于人类应如何在道德层面摆脱由于自我权利驾驭失控造成的精神或肉体困扰,进而达致“灵魂的宁静与肉体的无纷扰”,实现人与自身的和谐。这些问题构成了现代人进行自我伦理规划所要解决的核心议题。可以说,当下日益加剧的全球金融危机对于进入现代社会以来的人类自我的伦理危机无疑起到了推波助澜作用,当下,自私、虚荣、嫉妒、贪婪、背信弃义、股市非理性繁荣等现象的流行难道不是最有力的明证吗?最困难的问题在于,其消解路径应该如何构建。
二、自我公正:自我伦理危机的道德化解路径
就自我伦理危机的产生原因而言,自我伦理危机的化解是个系统工程,它需要政治、经济、法律等诸多方面的合力共同应对方可奏效,但就作为人类终极自我关怀的伦理规划视角而言,自我伦理危机的化解则需要诉诸于人的内在德性力量。那么,怎样的德性才能起到化解自我伦理危机的功效呢?纵观人类伦理思想史,在自我权利驾驭方面的德性是什么问题上,各种伦理学派莫衷一是,各有千秋。笔者在综合美德论、功利论两大伦理学派关于自我权利驾驭方面的道德理论基础之上,认为消解自我伦理危机的德性应该是自我公正。虽然美德论与功利主义论伦理学体系中都没有直接提及自我公正这一概念,但在亚里士多德的伦理学代表作品《尼个马可伦理学》关于公正的“总体德性”与“具体意义上的”[2]区分;穆勒的伦理学代表作品《功利主义》对作为“作为正义的一项义务”的公正研究中间,关于这一概念的思想已经初见端倪。
实际上,美德伦理学派中的自我公正指的是“在比喻和类比意义上”相对于“总体德性”的“具体意义上的”公正。那么,什么是“具体意义上的”公正,它与“总体德性”的关系怎样,“在比喻和类比意义上”的自我公正又是什么呢?美德伦理学派代表人物亚里士多德指出:“‘公正的’就是守法的和平等的,‘不公正的’就是违法的和不平等的。”[2]“事实上,这种守法的公正是总体的德性,但它不是总体的德性本身,而是对于他人关系上的总体的德性。由于这一原因,公正通常被看做德性之首”。[2]“然而,公正在这个意义上不是德性的一部分,而是德性的总体。不公正不是恶的一部分,而是恶的总体。”[2]
由此看来,亚里士多德所谓的“总体的德性”实质是一种相对于人与自身关系相对的“对于他人关系上的”德性,但亚里士多德也指出,研究“总体的德性”只是为研究“具体意义上的”德性提供一种理论铺垫,后者才是他的真正研究目标。那么“作为德性的一部分”或者“具体意义上”的“公正”是什么呢?在亚里士多德看来,这种“德性”或“道德品质”就是“一个人在积极和他人之间分配时如果对于那些有益的事物,不是自己获得较多的一份、使他人得到较少的一份,而对于那些有害的事物,不使自己受损害过少,使别人受损害过大,而是使彼此达到比例的平等;如果在其他两个人之间进行分配时也这样做,他表现出来的品质就是公正。”[3]因此,美德伦理学派的自我公正实质上应该是保持作为体现人类自我主体价值的理性对于自身非理性部分相对优势或优先地位的一种道德张力。
在功利主义学派理论体系中,自我公正指的是“个体正义”的“一项义务”,即每个人保持其所得与“应得”之间平衡的一种道德行为品质。问题在于,公正为什么是“正义”的“一项义务”,自我公正又是在何种意义上成为“个体正义”的“一项义务”呢?
在功利主义学派代表人物穆勒看来,公正是正义美德的题中应有之意,因为“在涉及权利时,保持公正毫无疑问是义不容辞的,但其中体现的只是一种更广泛意义上赋予每个人权利的义务。”穆勒进一步指出,正是由于“公正”具有“坚持给予每个人应得之物的原则,即以善报善和以恶治恶”的特征,因而“司法的第一美德,公正,作为一种正义义务成为履行其他正义义务的必要条件,部分原因便是基于上述内容。”[4]但穆勒也指出,公正之所以是正义美德一项义务,最根本的原因还不在于上述理由,而在于公正是功利原理的最高道德原则的体现,即每个人的幸福与所有人的幸福都具有同等价值。因为,“倘若根据‘应得’信条以善报善和以恶治恶是每个人应尽的义务,那么必然意味着我们对所有应当得到我们同等待遇的人都一视同仁(当没有更高层次的义务来禁止这种行为时),同样社会也对所有应得到它的平等对待的人(即应当得到绝对平等对待的人)一视同仁。这是个体正义和社会正义的最高抽象标准。一切社会制度、所有有德公民都应尽最大努力向这一标准靠拢。然而,事实上这种伟大的道德义务基于的是一种更深的基础,即它直接源于道德的基本原理,而不是某些从属或衍生教义的逻辑推理。由此涉及的便是‘功利原理’或‘最大幸福原理’的确切含义。功利原理之所以成为具有理性意义的原理,最根本的一点是承认一个人的幸福与其他人的幸福拥有完全平等的价值(在程度上被视为是同等的,种类上允许有所差别)。”[4]综上所述,在穆勒看来,公正能够成为正义的一项义务,最为根本的原因在于,它体现了每个人的道德价值的同等性或不可通约性。那么,自我公正何以成为了“个体正义”的一项义务呢?穆勒认为,“个体正义”的“最高抽象标准”在于整体意义上的即“所有应当得到我们同等待遇的人”的公正,但是其逻辑起点在于每个人对自我的公正。也正是在这一层面,笔者以为,自我公正被赋予了“个体正义”的一项义务的含义。
从笔者对美德论与功利论两大伦理学派在自我公正概念思想史层面的梳理当中不难看出,在这一概念应该成为自我权利驾驭方面的道德的认识层面,两者保持了高度一致性。但我们在研究当中也发现,在对这一概念理解方式方面,前者带有明显的动机论色彩,而后者则带有明显的效果论倾向。因为,在亚里士多德所著《尼个马可伦理学》整个理论体系来看,作为一种德性的自我公正实质上只是“灵魂”的“合乎理性的”“实现活动”,即精神领域的。因而,美德伦理学派的自我公正不像功利主义学派一样具有鲜明的强制性;而在穆勒所著《功利主义》一书整个理论体系中间,作为“个体正义”的“一项义务”的自我公正,也只是在个体行为效果层面才具有合理性依据。因而,与美德伦理学派相比较而言,功利主义的自我公正缺少了含情脉脉的道德情怀。正因为如此,在看来,道德的合理性依据应该是动机与效果的有机统一。正是在这一层面,笔者以为,所谓自我公正,就是人类自我在驾驭权利时保持的自身主、客体价值之间内在平衡方面的一种张力,这种平衡不是一方对另一方的优势地位的保持,而是一种主客双方的和谐状态。就是说,自我公正德性对自我的伦理危机的化解需要社会公平正义呵护,更需要人类自我内心信念坚守,因为这种坚守的价值不仅仅在于社会秩序的和谐,更重要的还在于,它提供了一种使深陷于现代社会泥淖中的自我为自身更好地构建起美好精神家园的现实路径。
综上所述,就作为经济发展根本动因、目的的人而言,全球金融危机对人类精神生活世界所产生的负面效应消解,需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公民对驾驭自我权利失控所需要的自我公正德性涵养,其可能性在于它是人性需要。
参考文献:
[1]齐小军.从全球金融危机看中国个人与社会关系伦理之维[J].改革与战略,2009,(7).
[2] [古希腊]亚里士多德,王旭凤,陈晓旭译.尼个马可伦理学[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
[3] [英]查尔斯·库利,包凡一,王源译.人类本性与社会秩序[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9.
摘 要:电气线路是电力拖动课程的核心内容,该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和应用性都较强的专业课。而电气线路的学习是该课程的重点,因此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破解在现行学情下,老师感觉“收效慢”,学生感觉“学习难”等问题,就成为了当务之急。作者结合多年教学实践和反思,根据实际情况,运用“两化”教学策略,即项目化、视频化策略,按照认知规律,构建直观教学,突破课程关键内容和技能,以适应现代社会岗位要求。本文主要围绕教学问题的产生、原因分析、“两化”教学策略实施之道等几方面展开论述。
关键词 :两化 认知规律 项目化 电气线路
由于控制技术的快速发展,电力拖动课程在机电专业中的地位逐步从技能型专业课程演变成了介于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技能课之间的一门重要课程。因此,能否掌握课程中电气线路原理分析,其直接反映了电气技术人员培养必需的低压电器常识和线路分析、检修的一般能力,还会对后续的电气线路检修技术、可编程控制技术等重要专业课的学习产生最直接的影响。该课程开设时间较长,但随学情和技术的不断变化,教学方法和手段也要随着学情变化,这样才能让学生适应现代社会岗位的要求。
一、中职电气线路教学存在的问题
传统教学方法,由于其教学方法的传统性以及教材编排的原因,一般先进行较大篇幅的理论教学,之后再进行实践教学。由于学生基础薄弱,容易在前面枯燥的理论基础学习中产生厌学情绪,从而失去了对该课程学习的动力和兴趣,其主要存在以下一些不足。
1.在为期近一年的学习后仍然有不少学生不会分析原理——老师感觉慢
这门课程学习时间为一年。在这一年的学习时间里,教师反复地讲解和运用原理,教材上也有原理分析的要点,但是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听懂的人很少,效果很不明显,并且学生仍然不会分析原理。久而久之,学生没有了积极性,老师也感觉效果差,收效慢。
2.在维修电工专业证书考试时很多学生不会分析原理图进行故障排除——学生觉得难
在维修电工专业证书考试中,有线路安装、机床故障排除等环节,但是在各环节中,总是出现学生不懂原理,只按记忆机械地接线、排除故障,培养学生的“维修电工”岗位能力不尽如人意。同时,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总觉得原理太难,不知道从哪里开始分析。
“难”和“慢”的原因,导致恶性循环,从实际统计来看,有40%~60%的学生对原理分析一知半解,甚至根本不懂从哪里开始分析。从中职现有学情来看,基础较好的班级仍然出现这样的问题,这让教师的专业教学水平受到了进一步的挑战,专业教学出现了瓶颈。
二、“难”和“慢”问题产生的原因
1.既定因素——学生基础薄弱,思维习惯养成不到位
中职学生基础薄弱,学习工科知识效果相对较差。而且,大多数学生在初中时并没有形成较好的独立思考习惯,预习复习环节也相对做得不到位。因此改变既定因素的最好办法是有效学习专业知识的手段,即使用通俗教学方法,恰当地控制每节课的知识容量、上课模式和节奏让学生能够适应,让学生觉得有明显收获,有明显进步。
2.教师因素——教学手段过于传统
通常而言,教师的教学往往“取信”于教材,但是我们要相信一点,教师应该将教材的地位放在参考书的位置,而不应该过分地依赖教材,真正地做到因材施教。如有的教材用整章节篇幅介绍器件的理论知识、结构、工作原理等内容,可是教学与实践经验表明,长时间的理论教学对基础薄弱的中职学生是不适宜的。这样不但没有效果,反而容易使学生失去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职业学校的教师必须直面教学中出现“大范围效果差”的通病,积极尝试课程改革,或者教学方法的改革,通过反复地比较、对照新旧方法的效果,从而产生更好的教学方法。
三、通过“两化”对策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法
1.对策之一,项目化策略旨在于分解难度
(1)选内容、选知识点,整合项目,打破传统教材的编排体系和讲述办法。打破教材的传统编排,在第一章元器件认识内容中,教师的讲解遵循“用什么、讲什么”的实用性原则。中职学生大多对理论知识的接受能力相对较差,而感官上的、简单的东西相对容易接受和理解。教师应抓住这个突破点,扩大学生的兴趣范围,引导他们学习相关的专业知识。在教学中,教师在理论教学时恰当地采用“够用”原则,尽可能避免为完备而出现繁琐的教学课堂,这样学生不但不能很好地接受这些理论知识,最后还有可能影响他们学习本课程的信心。例如教师可组织编排能构建简单继电线路的必备器件开始,如以交流电动机、接触器、按钮、熔断器入手,侧重讲怎样用,同时配备必要的理论知识做支撑,从而贯穿以“技能训练为主线,能力培养为核心”的思路。第一个项目可以是交流电动机的认识和控制,让学生知道如何启动、改变方向等常识。教师先安排10分钟左右的时间进行“怎样用,怎样标识”的讲解,然后再发展到体验使用。在体验后,学生就会反问是“怎样工作的?”。在使用过程中,教师宜适当、逐步地渗入必要的理论知识。这样就有效避开了长期的、枯燥的元器件理论教学,防止学生失去兴趣和注意力。
(2)从学会安装线路,过渡到懂原理的项目积累——增强对线路的感性认识和理解。线路安装、原理分析往往会被安排在一个项目中,这种传统教学的做法对有基础、适应能力较强的学生群体来说可以采用,然而,这对于现有的学生而言困难很大。事实上这种方法的结果是降低了大部分学生继续学习的积极性,以至于放弃重要的专业课学习。如果在一开始时,我们就把这一传统的教学模式分开,对难点进行分解,即在将原理简单说明后,先讲怎么安装、接线,接线中按线号走线,搭建线路模型,侧重于体会和搭建这个电路;然后教师在适当的时候根据具体的电路,渗透必要的理论知识,使学生主动“反问式或疑问式”接受,并增强对基础理论知识的理解。这样对线路原理的讲解和学生的理解都能够起到很好的铺垫作用,还可以让学生有充分的感性认识和熟练过程。这样的教学流程在教学实践中效果明显。对学生的问卷调查表明,这样的模式能够较快地学会线路安装。在经过接线、安装训练一段时间后,学生在接下来的原理分析学习中,就会觉得有很大帮助。同时,学习难度已经从传统方法下“接线难,原理难”的两个难变为一个难。这样难度大大降低,学生能够有信心适应课堂教学,也为以后分析、检修继电线路做好了准备。
2.对策之二,视频化策略旨在于突破难点
(1)视频化手段在安装接线教学中的运用,可以让学生较快掌握接线方法。现在的中职生比较容易接受直观的讲解,在一开始继电线路配线板接线讲解时,很多老师都希望通过亲自演示及一次或几次接线操作,按接线编号连接就不容易出错。但是就是这样一个简单的接线过程,也往往成为学生刚开始学习的拦路虎,甚至有不少学生不能掌握,从而导致线路安装结束试车时频频出错。笔者在教学中发现,如果建立一个以配线板实物照片为背景,并附有原理图,用不同颜色的连接线来布线的flash视频,其教学效果要胜过使用实物布线板操作演示的方法,而且要比老师操作演示接线方便得多。这样一方面图片接近实物,大部分学生能够看得清楚,视角较大;另一方面线路可以用不同颜色的连接线显示,既容易区分,也能够引起学生的注意。再者,教学过程既省时间,针对性好,可操作性强,而且成本低。这样,教师对几个典型线路进行演示布线后,学生基本能够听懂,能够按照原理图安装接线。暂时听不懂的学生,还可以反复观看视频。
(2)设置简单的故障,提高学生线路原理的分析能力。当学生有了过程性知识和经验性知识之后,教师再讲解电气线路原理。这时,学生就会发现,自己也能够理解了,感觉像接线一样容易,甚至可以无师自通了。当然,前提是要求学生过程性知识和经验性知识要掌握到位,只有这样才能让感性认识在“行动体系”的理论学习中发挥作用。在学生能够简单分析线路原理的基础上,老师再设置一些“断点”故障,让学生结合原理分析,确定故障可能发生的范围,进而进行故障排除。这样,一方面可以让学生认识到线路原理分析的重要性,另一方面,也在分析和运用线路原理。到这一阶段,教师就可以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分析原理了,因为理解困难的问题已经解决了。随着“练习”过程的积累,学生在维修电工专业证书考试时,就会有信心应对线路故障排除的相关科目。
通过采用上述方法连续几年的教学实践,我们发现,该方法有效地激发了中职学生被“埋没”的积极性,能够较大程度地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通过连续多次的比较、对照传统的教学模式和“两化”教学策略的效果可见,“新”策略能够让更多的学生尝试到成功,并在维修电工专业证书考试中,有较好的通过率和优秀率。我们随着学情变化调整教学策略,创新和改革教学模式,通过通俗的讲法和科学的手段,让学生在轻松的节奏下,既掌握了专业技能,又学到了专业理论知识。
参考文献:
[1]李敬梅.电力拖动控制线路与技能训练[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13.
[2]赵艾青.《电力拖动控制线路》课程的教学改革与实践[J].职业,2010(2).
一、双管齐下,鹿化危机有望化解
一方面,我部协助鹿化公司切实加强内部管理,重点在节能降耗、达产达标、销售等环节推行整改,使鹿化公司下半年生产出现良好转机。另一方面,我们积极向区政府及有关部门汇报,并多次撰写专题报告,拟定了鹿化公司的资产重组方案。在信达公司提起法律诉讼后 ,鹿化工作小组多次赴京到发改委等部门反映鹿化问题,陈述我们的观点和要求,争取这些部门对鹿化问题的理解和支持;与此同时,多次与信达公司进行沟通和协商。经过我们的多方努力,国资委形成了"鹿化公司的债务问题暂不通过法律手段解决,由发改委尽快研究提出具体政策措施"的意见。目前,发改委正准备出台对国家五大磷肥企业实施债转股和资产缩水、企业改制的方案,与我们提出重组鹿化的思路基本一致,鹿化危机化解在望。
二、管理着手,企业价值逐步提升
我部充分应用信息管理技术,对企业进行动态跟踪管理,及时掌握和分析企业内外环境,有针对性地提出企业整改意见,从而实现对企业的动态控制和协调。重点围绕贺达公司达产、降低成本和减亏等经营目标,从利用贺达公司的现有资源着眼,走"林浆纸"相结合的道路,努力提升资产质量,贺纸公司今年减亏成效明显。
一场意想不到的金融危机把整个世界搅了个大乱局。在这场金融危机中,我国的司法机关和司法工作人员能否有所作为地加入到应对这场危机的行动中,这是当前司法工作面临的一个新问题。
我们认为,司法工作涉及社会的公信力和公平正义度,因此必须严格依法办事,这是司法机关和司法活动的应有职责。但在金融危机前面,也不能是纯粹被动应对、无所作为。这里有一个在不同领域的司法机关和司法工作人员,应具有不同职责与不同行为取向的问题,具体体现在三个字上:进――对于广大律师来说,应当要做到一个“进”字
进,是指主动出手、积极进取。由于律师属于社会的法律工作者,相对来说作为一种当事人出谋划策,规避风险、保障利益的角色,本是他的职责所在。所以在这场金融危机前面,律师应当采取积极主动的态度,走进企业,深入厂家。对于那些陷入债务危机的企业,在清偿债务、破产保护-兼并等方面,在需要法律救济途径时,律师应当积极参与化解企业债务危机。
对于律师工作者来说,接受当事人的委托,维护当事人的利益不仅只在法庭上。律师与当事人形成一种委托关系以后,其职责就是全过程的依法全力维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因为,在一般情况下,律师职业本身就是应社会成员维护自身利益的需要而产生的,维护当事人利益是律师职业产生的直接原因,律师的直接功能也应当是维护当事人利益。律师运用社会成员、公司企业所不具备的法律知识和法律思维,将社会成员和公司企业的权利或利益要求及其所依据的客观事实纳入到法律框架内,转换为诉讼请求,使得这些利益请求得以进入法的空间,进而实现与法官或对方当事人之间的信息沟通与交流,并获得法律的认同和保护。
在当前金融危机的情况下,一些企业经济纠纷不断增加,律师当然需要在法庭上面对法官陈述理由,极力维护当事人的利益。但企业同样还会面临经营环境恶化、资金周转困难,生产利润减少或者经营亏损,甚至面临破产风险等非讼事件。此时,律师能够依仗他对法律的娴熟了解,帮助企业化解矛盾,规避风险,寻找必要的出路,是金融危机下律师主动出击、有效进取的一个重要体现。
律师参与危机化解,可以通过非诉讼手段配合各级政府帮企业实现重整重组,避免引起不必要的诉讼。按照破产法规定,推进司法部门尤其是律师介入企业债务危机化解,可以实现规避政府风险、留住企业、安定员工、保障债权的多赢局面。
“退”――对于公,检机关来说,应当把握一个“退”字
“退”,是指谦抑,就是指有所“退让”。经济犯罪在我国,主要由公安机关和人民检察院分别侦查处理的。经济犯罪在刑法理论上属于“法定犯”,它一般首先违反了经济、行政法规,进而又违反了刑事法规,正因为如此,一种经济行为要构成犯罪,就具有二次性的违法特征,经济犯罪与经济违法之间往往存在犬牙交错的现象。为此,在处理解决经济犯罪案件时,我们的司法机关遵循“先民事、先经济后刑事”的谦抑原则就变得极为重要。
在现代法治社会中,存在着多方面、多层次的法律规范,它们有机组成了一个完整的法律体系,并存在严格的阶梯关系。在这个阶梯关系中,刑法是保证各种法律规范得以实施贯彻执行的最后一道屏障,它始终处于保障法的地位。如果说犯罪行为是各种具有社会危害中一种最极端的表现形式,那么适用刑罚不过是社会为了自身生存而进行防卫所采取的最后手段。只有当违法行为已经超越了其他法律,当其他法律制裁手段再也不能也不足以制止和惩罚触犯其规定的行为时,社会公共机构才不得已而需要动用刑法来宣布这种行为是犯罪,并动用刑罚来加以惩罚。
因此,在对金融危机下的各种经济纠纷案件进行刑事处理时,只有经过层层筛选,排除了前置法调整的可能之后,才能纳入刑法的视野之中。不然过分放大刑法的作用,让刑法跳跃式地进入到社会的各领域,在一个法治社会里,也会加大社会的司法成本。正因为如此,适当地限制刑法的干涉领域,对于我们解决涉及经济犯罪嫌疑的买卖合同、借款合同、建筑工程承包合同、劳动合同争议案件以及房地产纠纷等类型的案件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对于那些介于刑法与其他法律之间的经济违法行为,我们应当通过犯罪的二次性违法特征理论加以深入分析,能用民法、经济法或者其他行政法律处理解决时,就不能运用刑法做跳跃式的分析认定。
守――对于人民法院来说,就应当体现在一个“守”字
守,即守平。是指坚守公平,守住司法公平的最后一道防线,这是人民法院的生命线。人民法院是司法机关,是社会各种矛盾冲突、经济纠纷的裁判者,它的社会角色和法律地位决定了它必须具有明显的内敛性、被动性。在涉及民事、经济与行政纠纷的各种法律关系和诉讼过程中,人民法院没有自己的任何私利,它是社会矛盾的超脱者,它与各种法律关系、各种纠纷当事人保持着一种等距离的平衡关系。因此人民法院必须守住公平、守住社会正义的底线。不然一旦司法公正受到怀疑,社会公正便荡然无存。
但是,在我国现阶段的人民法院依然染有明显的中国特色,即人民法院还必须服从、服务于整个国家的整体利益和大局需要。司法公正能促进经济发展是不争之理,但司法公正亦存在局限性。在目前的金融危机下,人民法院就有一个如何“为大局服务、为保障经济稳定司法”的问题。这也是我国社会主义法治不同于其他社会法治对司法角色的一项特殊要求。
据了解,面对企业困境,江苏省高级人民法院制定出台了《关于妥善审理破产案件维护经济社会稳定若干问题的讨论纪要》等一批司法文件和具体工作措施,江苏各级法院还为此成立了“金融危机司法应对工作领导小组”。这些都是人民法院在应对金融危机时服从大局和服务大局有所作为的具体表现。
通过这种司法活动,对经营不善且不可逆转的破产企业,要促其迅速“退出市场”;既维护劳动者权益,又均衡保护各方债权人利益;对经营暂时困难、有拯救希望的破产企业,则要充分利用破产重整、和解等法律手段给其一线生机,助其“起死回生”。人民法院的这种司法活动被社会舆论称之为是“放水养鱼”。其实“为大局服务”不是一句空话,在具体处理案件时,人民法院采取“放水养鱼”,不是“竭泽而渔”的做法,尽量让企业能正常运转。否则法院查封了企业账户,工人可以暂时拿到补偿的薪水,但是企业倒了,工人也会失去工作岗位。这实际上是一个“双输”的局面。而人民法院通过调解、帮助重整,减少企业的动荡,维护了社会的和谐稳定,就可以实现企业和职工的“双赢”。
例如,在吉林省,法院在处理解决一起热力公司拖欠银行3000万元贷款的案件中,作为债权人的银行向法院提出热力公司已有2500万元现金可供执行。法院在执行过程中发现,这2500万元是热力公司向居民和单位收取的供暖费。如果法院马上去执行,就会造成热力公司停止供热,老百姓的利益会受到很大损害,这等于让老百姓承担了连带责任,这对老百姓是不公平的。在这种情况下,人民法院把民生、社会稳定放在重要位置,把司法公正与民生、社会稳定有机结合起来,统筹考虑。最终,在法院的调解下热力公司和银行通过协议方式,只做部分还款,这样既保护了银行的利益,又不损害热力公司正常的生产和供热,从而做到各方面都基本满意。这就是在金融危机下,法院的司法活动服从和服务于国家大局的具体表现。
关键词:辩论话语;企业;危机传播;作用
在当今的社会环境下,市场主体日渐丰富,主体间的竞争自然也不断加剧,与之相伴随的是企业危机的出现。做好企业危机传播工作,考验着企业的每一个管理人员,同时也直接关系到企业的生存发展。辩论话语是一个相对比较新的理论,主要针对日常交往而言。企业危机传播的本质就是一场交流博弈,也正是因为如此,将辩论话语应用于企业危机传播中,具有一定的先天性条件。目前,很多企业努力尝试将辩论话语更好地融入企业的危机传播中,以最大限度地发挥辩论话语的作用,做好企业的危机公关工作。
一、辩论话语基本概念
杨娜、吴鹏在《辩论话语分析视域下的批判性思维研究》一文中,对辩论话语和批判性思维的关系进行了深入剖析。而通过对改编文章的解读,笔者认为,在某种程度上,辩论话语是批判性思维的外在表现形式,或者说是实现途径。我们知道,批判性思维理论中,态度和技巧是语言表达的两个基本环节,不管是态度的确定,还是技巧的应用,在交际场所中,都表现成了“辩论话语”。Van Eemeren曾指出,辩论话语是交际双方为证明己方立场或反驳对方立场而展开的特定话语交际互动。交际者通过辩论话语表达对某种观念或价值的态度,也通过策略性的辩论技巧掩饰这种态度,以达到消除意见分歧的最终目的。根据Van Eemeren的观点我们可以看出,辩论话语存在的目的,就是要将批判性思维的观点传播出来。除了Van Eemeren的观点,目前学术界对辩论话语的定义,基本是认为辩论话语和批判性思维是同一理论的不同表现形式。辩论话语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出社会性和辩论性两个属性,这实际上与批判性思维理论中的态度性和技巧性相吻合。社会性,即一个人对于某一事件的社会性判断,是观点和态度的形成;辩论性,是与他人交换观点态度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无法避免地应用各种技巧。由此可,不管从整体方向把握方面,还是从具体特征方面,辩论话语和批判性思维都是紧密相连的两个概念。辩论话语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出了现代交际的理论精髓,不管是一般的普通交流,还是达到一定层次的官方对话,事实上都是对辩论话语的应用,有些是套用,有些则是灵活应用,这也正是当前学术界研究辩论话语的目的。
二、企业危机传播理论
企业是现代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现代经济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现代社会是多元化的社会,企业的发展离不开社会。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出现各种问题,特别是在当前的社会环境下,国际发展一体化逐步实现;企业在发展中面临的竞争日趋激烈;计算机及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更是带来了信息的飞速传播。在这样的现实环境下,企业的危机传播变得尤为重要,不管是万科的“捐款门”事件,还是康师傅的“水源门”事件,都让我们看到了危机传播的危害。那么,具体什么是企业危机传播?当前不同学者对此的界定存在一定的差异,本文观点认为,企业危机传播属于信息时代危机传播领域中的一个分支或者特定的领域,与一般危机传播相比,其对象具有特定性,即企业。也就是说,企业危机传播,一般是指企业采取一定的手段或者措施,利用当代企业管理理论,为企业现有危机的传播加以有效控制的过程。可以说,企业危机传播对树立企业形象或降低企业形象风险等都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信息技术成为新时期社会发展的主要推动技术的背景下,今天的企业危机传播,也多通过互联网实现,这极大地提高了企业危机传播的成效,同时也有效地维护了企业的形象。
通过对当前企业实际情况的分析,我们可以发现,当前企业危机除了突发事件外,比如食品企业的食品安全问题带来的危机、电器生产企业的安全使用问题带来的危机等,随着互联网的深入发展以及社会关注范围的变大,企业领导层的行为也可能给企业带来一定的危机。不管是何种危机,都可能直接损坏企业形象,影响企业效益。因此,做好企业危机传播工作,对于企业的长久发展而言,尤为重要。当前,企业危机显示出传播速度快、影响面积大、破坏性强、真假难辨等特征,所以企业危机传播工作的开展,也应该着重这几点。
三、辩论话语在企业危机传播中的作用
通过以上对辩论话语基本理论的解释以及对企业危机传播的一些基本情况的介绍,我们可以发现,在企业危机传播中,应充分发挥辩论话语的作用,通过辩论话语化解企业危机。笔者认为,辩论话语在企业危机传播中的作用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1.辩论话语是企业危机传播的基础
从本质上说,企业的危机传播是一次语言上的交流和博弈,如何在负面信息出现之后通过一定的言语形式来对外解释、遏制谣言、稳住社会情绪,最终为企业树立良好的品牌形象,是现代企业危机传播的根本任务。企业危机传播的过程,在某种程度上,就是辩论话语的过程,更是语言技巧应用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如果没有基本的个人观点(主要是企业自身观点),无法运用一定的技巧进行语言交流,企业的危机传播将无法实现,所以说,辩论话语是企业危机传播的基础。目前,企业危机传播的方式主要包括新闻会、官方网站宣传、官方微信平台推送以及微博公众平台宣传等,可以说是以现代信息平台为主。不管采用怎样形式,其主要过程都是一个表达和说服的过程,比如在新闻会上,企业的发言人往往需要首先表明企业对于危机事件的态度,之后再对态度进行阐明和深入阐述。这样的过程,也正好与辩论话语相吻合,在辩论话语理论中,表达观点、解释观点和消除意见分歧正好为企业危机传播提供一整套完整的思路。总之,如果完全脱离辩论话语,企业危机传播将无法实现,辩论话语是企业危机传播的基础。
2.辩论话语促进企业危机传播与现代技术的融合
是否能够利用最新技术解决企业问题已经关系到当前企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在今天的社会环境下,技术更新速度不断加快,而技术与企业发展的融合也在不断增强,可以说,企业发展中的任何一个环节,都与新技术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其中危机传播也不例外。上面我们已经提到,目前企业危机传播也逐步转向现代媒体平台,而在这个转变的过程中,同样离不开辩论话语,辩论话语可以促进企业危机传播与现代技术的融合。一方面,在辩论话语理论中,社会性始终是一个重要的属性,语言的交流离不开周围的社会环境,所以企业危机传播中应用辩论话语,自然需要与社会融合,接受社会中的新技术、新信息,无形中辩论话语就在为企业危机传播与现代技术的融合创造条件;另一方面,辩论话语的应用,本身需要交流的全面性和及时性,在说服对方的过程中,需要不断了解对方的想法,根据对方的想法选择恰当的话语,而现代社会,面对面的交流很少,特别是很多企业的业务都是面向全球的,出现危机时,其需要沟通的对象具有不确定性,并且在空间上,也是不统一的,利用辩论话语完成企业危机传播,必然要选择现代技术。所以,辩论话语可以促进企业与现代技术的融合。
3.辩论话语可以实现企业危机传播与形象重塑的结合
现代企业的资产组成,包括有形资产和无形资产,其中的有形资产多指企业当前在产品、设备等有形物方面的资产;无形资产则指凝结在企业品牌和形象中的资产,包括企业的知名度、消费者的认可度等。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企业的生存环境也发生着巨大的变化,消费者的消费理念与传统消费理念产生了巨大差异,在这样的环境下,企业的无形资产在不断攀升,特别是信息传播速度的提升,使消费者在信息掌握上由过去的劣势地位逐渐向平等地位甚至优势地位转换。在基本的消费之前,消费者可以事先了解企业相关信息,了解产品的信息,这种背景下,企业一旦有未妥善处理的危机问题,将直接影响企业形象和消费者的信赖,导致企业无法正常盈利。辩论话语在企业危机传播中的另一个作用就是,辩论话语可以实现企业危机传播与形象重塑的结合。传统的企业危机传播,更多的侧重点是针对公关危机而公关,针对问题解决问题,一般都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即使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危机,但是常有牵强之嫌。而辩论话语,要求在表明观点态度之后,利用一定的语言技巧说服对方,让自己的观点潜移默化地影响对方,甚至可以在一定期限内持续影响对方。应用辩论话语,可以让企业在化解基本的公关危机之后,在语言和观点的渗透过程中,再重新为企业树立更好的形象。在辩论话语的应用过程中,需要在向对方表达自己的观点之后,说服对方接受自己的观点,这个过程需要随时掌握对方的情绪的变化,并不断输入新的信息,这样有关树立企业形象的信息自然也可以渗入其中。辩论话语在企业危机传播中的作用还体现在其可以实现企业危机传播与形象重塑的结合。
四、结语
辩论话语在企业危机传播中的应用,正是当前企业发展与新理结合的结果。辩论话语本身在言语应用技巧中的优势,也为企业危机化解提供了良好的参考。对于现代企业而言,危机无可避免,如何化解危机、利用危机是关键,所以说,合理吸收和借鉴辩论话语是非常重要的。让语言交流与企业发展相融合,最终充分利用语言技巧,这样来促进未来的企业发展,其发展空间也将更为广阔。
参考文献:
[1]杨娜,吴鹏.辩论话语分析视域下的批判性思维研究――以《高级商务英语》教学为例[J].外语界,2016(1).
[2]张保英,丁茜茜.新环境下企业危机传播的特征及策略研究[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5(17).
一、危机领导力的内涵
危机领导力的相关研究只是散见于一些文献中,大多更聚焦于企业危机管理的研究。管理学者罗伯特.希斯(2003)在其《危机管理》一书中提出认为有效的企业危机管理主要包括转移或缩减危机的来源、范围和影响;提高危机初始管理的地位;改进对危机冲击的反应管理;要完善修复管理,迅速有效地减轻危机造成的损害;重视提高有效生存与反应的恢复力五个方面的内容,他强调企业领导者对危机事件的高度重视和直接参与,并指出企业领导者要对处于危机中的组织有清晰的认识,在下属面前要表示出高度的自信来稳定内部气氛,快速做出有效决策,将企业损失降至最低,并从危机中吸取教训,在做好企业修复工作的同时加强企业应对危机的能力。皮尔逊等人(1998)则根据危机发展三阶段来划分企业领导者应对企业危机的措施,即危机前把潜在的风险降到最小;危机中相关利益者立即行动,重塑个人和全体的领悟认知、共有观念和角色作用;危机后进一步调整行为和情绪及企业核心理念,他们认为有效的企业危机管理要求领导者具备敏锐的危机嗅觉,同时要联合企业内外部利益相关者共同应对危机,危机后对恢复工作 做有效的整体规划,使企业及其利益相关者尽早从危机状态中解脱,通过危机找出企业存在的问题并加以改进,进而调整企业的企业核心理念。
综合上述学者企业危机管理的认识并做进一步的延展分析,可以认为,学者们所探讨的企业危机管理主要包括以下五个要素:危机预见。大部分学者都强调了危机预见,通过危机预见减少危机原因事件的发生,并做好危机的预警和准备工作。
危机识别。有效进行企业危机管理的关键是危机识别,只有对危机事件性质、情景有了全面的了解,才能制定与之相对应的危机处理决策。
危机反应。危机的反应包括危机控制和危机解决,只有危机的影响及进展进行最大限度的控制,才能在危机解决中占有更多的主动权,从而更有利于危机事件的处理。
危机恢复。在危机后尽可能消除危机对企业的影响,使企业尽快恢复正常。
危机学习。对危机事件全面反思,完善企业内制度,推动企业变革,提升企业应对危机的能力。
基于上述五个企业危机管理要素,本文给出危机领导力的定义:危机领导力指企业领导者对危机事件能准确预见,通过对危机事件的全面深入的识别和了解提高企业的危机反应能力从而促进企业的尽快恢复,通过对危机事件的反思提高企业的危机学习能力最终使企业对危机有更强的免疫力的能力。
二、危机领导力要素和模型
第一,危机领导力要素构成。危机领导力包括五个要素,其具体内涵如下:
危机预见。危机预见指危机发生前对危机的预测和预防,任何危机发生前都有预兆,可用若干定性和定量的指标对企业危机进行预测。定量的预测指标包括营运资本/资产、留有收益/资产等财务指标。定性的预测包括信息沟通状况、组织运行秩序等。预防潜在危机,就必须对危机事件的各种预兆进行监测并加强防范。对潜在危机早发现、早控制是企业能否及早采取行动、消除危机的关键。成本最低的危机管理方式是将危机化解于萌芽状态。对领导者而言,不仅要准确捕捉到危机的预兆信息,还要及早采取相关措施将潜在危机消除。
危机识别。危机识别是指在危机爆发后立刻对危机事件进行调查,了解危机事件的诱因和性质。首先要确定导致危机爆发是企业外部因素还是内部因素,外部因素包括政治因素、社会因素、自然环境因素等等。内部因素包括员工道德败坏、企业内管理水平低等。了解危机的诱因有利于企业在危机损害扩大之前控制危机,在危机处理中掌握更大的主动权。对领导者而言,要在危机爆发后全面地获取危机事件的信息,深入了解其本质,为危机控制和处理工作提供依据,使企业尽快进入正常状态。危机恢复工作处理得当,才会减少企业损失,为今后的发展扫清障碍。对领导者而言,一方面,要在对前期危机处理工作评定的基础上提出整改措施,提升企业危机管理能力。另一方面,要做好对企业利益相关者的安抚工作,通过访问或经济援助等具体措施消除他们的焦虑感和紧张感,促进企业步入常规和企业形象的恢复。
危机学习。危机学习指通过对整个危机事件管理的过程的评价,分析危机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总结经验的过程。通过对危机诱因的分析找出存在的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对企业进行彻底的变革。通过对危机管理工作的评价总结企业危机处理的经验,提升企业的危机处理能力。对领导者而言,要具备较强的学习能力,通过学习危机管理的理论知识,结合对危机事件的处理经验,不断地提高危机意识和危机识别能力,并根据本企业特点总结出应对危机的规律。
第二,危机领导力要素关系及概念模型。危机预见可以使企业有充分的准备应对危机,最大限度地减小危机事件对企业的冲击。危机识别是危机反应的基础,只有对危机事件充分识别,才能做出有效的决策来控制和处理危机。危机处理的结果直接影响到企业危机后恢复工作的效果和进度。危机学习统领整个企业危机管理的其他四个要素,通过危机学习,对企业危机有更深入的了解提高企业的危机预见能力和危机识别能力,通过对整个危机事件处理过程的反思摸索经验,提高企业对危机的反应能力。
三、提升危机领导力水平的关键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