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绿色建筑基本要素范文

绿色建筑基本要素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绿色建筑基本要素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绿色建筑基本要素

第1篇:绿色建筑基本要素范文

(西北大学 哲学与社会学学院,陕西 西安 710127)

摘 要:《周易》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自然哲学与伦理实践的根源,对中国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中国的传统建筑也深受易学思想的影响。以传统宫殿建筑的代表--故宫,阴阳五行思想深入其中。以《周易》思想为根基,追踪故宫建筑中所深寓的哲学意蕴,探究中国传统建筑的思想根源和卓异品貌,对当前中国建筑文化的守护和发展来说,当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 :易学,阴阳;故宫

中图分类号:B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596(2015)01-0085-02

中国哲学,源远流长。纵观中国古代哲学的发展历程,大体可以分为先秦百家之学、秦汉经学、魏晋玄学、隋唐佛学、宋明理学、清代朴学这样几大阶段。先秦哲学是中国哲学的发端,为中国哲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公元前11世纪的殷周之际,《周易》古经成型,《周易》古经中出现了中国哲学所特有的阴阳观念和变易观念,对后世哲学与文化艺术产生了深厚的影响。中国哲学的基础是阴阳五行学说,阴阳五行学说是我国古代哲学思想的结晶,历朝历代对它遵循不悖,宫殿建筑是最典型、最集中地代表。中国传统建筑蕴含着最丰富的哲学理念,要领会它的丰富内涵,必须首先分析其哲学基础。

中国哲学的核心问题是天人之学,也是中国哲学的根本特征。庄子说:“知天之所为,知人之所为者,至矣”。天人关系,实则是人与自然的关系,易学最早强调人与自然的协调统一,也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特征,其中蕴含着对宇宙人生全面而深刻的把握。《周易》是最能体现中国文化的经典,它认为世界万物是发展变化的,其变化的基本要素是阴和阳,《周易·系辞》中说:“一阴一阳之谓道”。世界上千姿百态的万物和万物的千变万化都是阴阳相互作用的结果。如《说卦》:“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兼三才而两之,故《易》六画而成卦。分阴分阳,迭用刚柔,故《易》六位而成章。”乾为纯阳之卦,坤为纯阴之卦,乾坤是阴阳的总代表,也是阴阳的根本”。《易纬·乾凿度》中说:“乾坤者,阴阳之根本,万物之祖宗也。”乾、坤是《周易》中最重要的两卦,也是《周易》阴阳辩证法的基础。

作为传统文化代表之一的中国传统建筑——故宫,其发展也受到易学思想的深刻影响。故宫,也称紫禁城,作为明清两代的宫城,全部宫殿分“外朝”和“内廷”两部分。外朝由天安门——端门——午门——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组成的中轴线和中轴线两旁的殿阁廊庑组成。外朝以太和、中和、保和三殿为主,前面有太和门,两侧又有文华、武英两组宫殿。从建筑的功能来看,外朝是皇帝办理政务,举行朝会的地方,举凡国家的重大活动和各种礼仪,都在外朝举行。内廷是皇帝后妃生活的地方,包括中轴线上的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御花园和两旁的东西六宫等宫殿群组成。内廷位于紫禁城的后部(北部),包括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是帝后居住的地方,这组宫殿的两侧有居住用的东西六宫和宁寿宫、慈宁宫等;以及分布在内廷各处的四座御花园。宫城内还有禁军的值房和一些服务性建筑以及太监、宫女居住的矮小房屋、宫城正门午门至天安门之间,在御路两侧建有朝房。朝房外,东为太庙、西为社稷坛。宫城北部的景山则是附属于宫殿的另一组建筑群。

故宫的建筑基本上是附会《礼记》《考工记》及封建传统的立志来规划的,为体现帝王至高无上的权利,显示庄重威严的气概,采用了突出中轴线,主要建筑由南北纵深发展,次要建筑则严格对称地布置在中轴线两侧的手法。故宫这样的布局是与阴阳宇宙观密切相关的。过景运门、乾清门、隆宗门的一条东西中轴线讲宫城分为前后阴阳两区,外朝为阳,内廷为阴。外朝建筑布局疏朗,气势雄伟,体现阳刚之美;内廷建筑布局严谨,内檐装修纤巧精美,体现阴柔之美。外朝前三殿在阳区,最前端是太和殿,“太和”二字出自于《周易》中的:“保合太和,太和殿是举行大典的地方,在外朝中是“阳中之阳(太阳)”。保和殿位于前三殿最后,是“阳中之阴(少阴)”,太和殿与保和殿中间是中和殿,“中和”取自《礼记·中庸》“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是阴阳之和,故称“中和”,是“中阳(阳明)”。《论语·学而》:“礼之用,和为贵”。三大殿名称中均有“和”字,是为体现天地阴阳和谐,万物有序,国泰民安。

内廷宫寝为阴区,乾清宫、交泰殿及坤宁宫为后三宫。在《周易》八卦中,乾即天,坤即地,乾清、坤宁两宫法相天地,“天地定位”前者为“阴中之阳(厥阳)”,后者为“阳中之阴(太阴)”,两宫之间的交泰殿,是“中阴(少阴)”,体现天地交泰,阴阳平和。乾清、坤宁两宫名源自《周易》乾、坤二卦。按乾坤卦的解释,“乾”是天的代表,《彖传》曰“大哉乾元,万物资始,乃统天。”《象传》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坤”是地的代表,《彖传》曰“至哉坤元,万物资生,乃顺承天。”《象传》说“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乾清”、“坤宁”可寓意为天地清宁,天下太平。交泰殿名称出自泰卦,泰卦由乾卦和坤卦合成,乾上坤下,乾内坤外。《彖传》曰“泰,小往大来吉亨,则是天地交而万物通也,上下交而共志同也,内阳而外阴,内健而外顺。”《象传》曰“天地交泰,后以财成天地之道,辅相天地之宜,以左右民”。古人说,天地不变而万物不生,天地交泰可使四时运转,万物滋生。天为阳,地为阴,天地之道即阴阳之道,天地交泰,阴阳和合,万物有序寓意其中。

故宫在色彩应用上,它反映了五行学说的思想。宫墙,殿柱等属喜庆之物用红色,在五行体系中,红属火,属光明正大。屋顶用黄色,黄色属土、属中央,皇帝必居中。皇宫东部屋顶用绿色,属东方木绿,属春,是皇子居所。皇城北部的天一门,墙色用黑,北方属水,为黑;平民建筑中的门户、立柱等也用黑,其又为“恐",象征着对君主的诚惶诚恐。单体建筑中,也因性质的不同而选用了不同的颜色,藏书的文渊阁,用黑墙、黑瓦,黑为水,可克火,利于藏书。二层的文渊阁内,上层为通问一大间,下层分隔为六间,体现“天一生水,地六成之”的《易经》思想。天安门至端门不栽树,意为南方属火,不易加木。明清北京帝都,可以说是完全在风水理论指导下规划建设的。都邑的选址,既是与中国风水大势相合相顺;全城布局取象于天、地、人三才齐备;一条贯穿南北,统领全城的“中轴线”。使明清北京城成为世界上最具文化特色的都城之一。城市形制的确立,不光要靠已有的规定,更需要结合都城的客观需要。从都城的位置几经迁移,以及明清北京城城墙的平面形状均为不完全的圆形,中轴线东移近200多米,可见一斑。

中国古代建筑布局规划的理念、方法始终受到政治制度、社会经济、科技发展及其传统文化的强烈影响。明清故宫的规划建设,是奉承了“法自然,尚和谐”的规划理念,及《周易》《尚书》《礼记》《考工记》《孙子》《大学中庸》等古代著名典籍的深刻影响。宫殿营造所坚守的中轴线便是“天人合一,象天设都”这一理念高度抽象表达的方式,在建筑空间布局规划上得到了最完美的体现。

参考文献:

(1)董仲舒.春秋繁露[M].北京:中华书局,1983.

(2)礼记[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3)梁海明译注.易经[M].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1999.

(4)陈鼓应.庄子今注今泽[M].北京:中华书局,1983.168.

(5)程建军.中国古代建筑与周易哲学[M].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1991.

(6)李道平.周易集解纂疏[M].北京:中华书局,1994.

第2篇:绿色建筑基本要素范文

关键词:智能化;建筑;技术;发展对策

中图分类号:G26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智能化建筑的兴起与发展, 主要是适应社会信息化与经济国际化的需要, 也是人类社会进步生产力发展的必然需求。智能化建筑是建筑技术与电子信息技术相结合的产物, 也成为21 世纪房地产投资开发的主导方向。智能化建筑正是当代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 建筑) 产业本身, 带动产业优化升级与产业结构调整, 最典型、最具体、最直接的体现形式。

一、智能建筑的含义

智能建筑,是指通过对智能建筑的四个基本要素,即结构、系统、服务、管理以及它们内在联系,以最优化的设计,采用最先进的计算机技术、控制技术和通信技术,建立一个计算机系统管理的一体化集成系统,提供一个投资合理,拥有高效率的优雅舒适、便利快捷、高度安全的环境空间(包括人类的生产、生活等空间)。其中,结构和系统方面的优化是指将4C 技术(即Computer 计算机技术、Control 自动控制技术、Communication 通信技术、CRT 图形显示技术) 和集成技术(Integration)综合应用于建筑物之中,在建筑物内建立一个计算机综合网络,使建筑物智能化。

二、智能化的建筑技术

智能建筑的发展, 是建筑技术与信息技术相结合的产物, 是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而逐步发展和充实的, 现代建筑技术( Architecture) 、现代计算机技术( Computer) 、现代控制技术( Control) 、现代通信技术( Communication) 和现代图像显示技术( CRT) , 即A+ 4C 技术是智能建筑发展的技术基础。

1、 现代计算机技术( Computer)

当代先进的计算机技术应该首推并行的分布式计算机网络技术。该技术是计算机多机系统联网的一种新形式, 是计算机网络发展的高级阶段, 它是计算机技术发展的方向之一。该技术的主要特点是采用统一的分布式操作系统, 把多个数据处理系统的通用部件有机地组成为一个具有整体功能的系统, 各软硬件资源管理没有明显的主次管理关系。分布式计算机系统强调的是分布式计算机和并行处理, 不但要做到整个网络系统硬件和软件资源的共享, 同时也要做到任务和负载的共享。这种系统对于多机合作系统重构、冗余和容错能力都有很大的改善和提高, 因而系统具有更快的响应, 更大的输入/ 输出能力和更高的可靠性, 系统的造价较为经济。

2、现代控制技术( Control)

目前, 先进的自动控制系统是集散型的监控系统( DCS) 。该系统采用具有实时多任务、多用户、分布式操作系统, 组成集散型控制系统的硬件和软件则采用标准化、模块化和系列化的设计。系统的配置具有通用性强, 系统组合灵活, 控制功能完善, 数据处理方便, 显示操作集中, 人机界面友好, 以及系统安装、调试和维修简单化, 系统运行具备高度容错等可靠。

3、现代通信技术( Communication)

现代通信技术主要体现在具备ISDN/ B- ISDN 等功能的通信网络。它能在一个通信网上同时实现语音、数据及图像的通信。

4、现代图像显示技术( CRT)

现代图像显示技术主要体现在计算机的操作和信息显示的图像化, 可完成开关量或模拟量控制、信息状态和参数变化的形象显示

三、智能化建筑的发展现状

1、智能化建筑热潮悄然掀起, 智能化水平逐步提高

目前, 国内楼宇建设中流行一股“智能化”热潮,冠以“3A 智能建筑”、“5A 智能大厦”的广告屡见不鲜, 而建筑物智能化水平也在逐步提高, 智能化建筑的发展可以分成三个阶段:六、七年前的智能建筑只有一些智能功能如消防自控, 其它方面的设备根本没有自控。四、五年以前的智能建筑基本具有楼宇、消防、保安等自控功能,计算机为主控机,多采用集中控制方式和DOS 操作系统,监视和控制多为简单模式,软件水平较低。近一、二年落成的智能建筑很多都具有较完善的建筑设备自动化(BA)、通讯自动化(CA)和办公自动化(OA)系统简称3A 系统。这些系统多以计算机网络为基础,采用集散式甚至分布式控制,监视和控制可以采用精确方式,且有较先进的Windows、OS/2 操作系统及中文图形方式界面,软件编程方便,面向对象。可见近年来建筑的智能化水平有长足的发展。

2、智能建筑市场洋货充斥, 国货难于立足除了消防、保安等系统的设备有部分国产名牌外, 楼宇自控设备则完全被外国产品垄断。调查中用户普遍反映国外产品质量较好,售后服务较完善。经调查,认为进口消防自控产品运行状况“好”的和“一般”的各占用户的50%,没有认为差的。而对国内产品缺乏信任感, 认为产品可靠性差,误报动作较多,维修率高。尤其一些用户对消防、保安产品被有关部门指令性购买的做法意见很大,XX 大厦被有关部门强迫购买的乡镇企业产品,其质量十分低劣。在调查的大厦中, 消防自控系统多采用美国西伯乐斯、爱德华,日本的能美,日探,楼宇自控产品主要采用美国霍尼维尔、江森、安德沃等。

四、我国智能化建筑的发展对策

1、提高认识才能顺应其发展规律

首先要提高认识改变以往对建筑智能化技术是个大杂烩、不正统, 不够深度不够研究档次等偏见。实际上, 建筑智能化学科有若千特有的问题和许多重大的研究难题等待我们去攻克, 只有把建筑智能化当作一个新学科来认识, 才能顺应其发展规律从国家到地方的科研机构都应该加以重视并对其的发展给予大力支持无论是计划项目还是自筹项目。

2、加快研究开发具有中国特色的适应信息时代

发展需要的智能建筑技术在高度信息化的当今世界, 智能土木建筑将成为建筑业的龙头产业, 带动建筑设计􀀁建筑施工及其它的建筑产业的发展, 建筑智能化将是建筑业发展的必然趋势。所以加快研究开发具有中国自己特点的适应信息时展需要的智能土木建筑, 从智能大厦到智能土木建筑群, 甚至智能城市的发展, 是当代建筑设计师的艰巨的使命。智能土木建筑同时也为建筑设计师们突破传统的设计思维, 开辟了新的建筑设计创作道路展示了一种广阔的前景。近几年来, 我国的智能化建筑逐渐得到了发展, 北京、上海、广东、深圳等地相继兴建了许多大型的公共型智能土木建筑, 而且已经显示了巨大的技术优势。

3、加强开放式可互操作性系统技术的规范化、标准化

由于智能化建筑系统是多学科、多技术的系统集成整体, 因而开放式可互操作性系统技术的规范化、标准化, 就成为实现智能化建筑及其产品设备与系统的产业化技术水平的核心关键。

4、“可持续发展技术”才是智能建筑技术发展的长远大方向

智能建筑作为一个整体建筑物业产品的技术发展来说, “可持续发展技术”才是21 世纪智能建筑技术发展的长远大方向。因而, 除继续利用上述现有智能化高技术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外, 新兴的环保生态学、生物工程学、生物电子学、仿生学、生物气候学、新材料学等等技术发展, 正在渗人渗透到建筑智能化多学科多技术领域中, 实现人类聚居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目标。从而在国际上也形成所谓“可持续发展技术产业” 。很多智能化系统将会引进生物智能技术, 绿色建筑的建设也将推动更多新领域新技术的发展。生物技术在现代建筑中的应用包括:生物技术与建材的融合, 使建筑物更节能;环境检测技术􀀁希望将来生物智能芯片的感知能力更接近于人, 生物技术将对有害物的处理发挥功效。

建筑智能化技术的可持续发展是人们共同关注的焦点。同时, 推进我国建筑智能化的健康发展也是建筑工作者共同的责任。高度关注和思考行业的技术状况和发展, 并继续为行业做出积极的努力和贡献也是建筑行业内的专业人士共同的任务。

参考文献:

[1] 黄身煌. 浅谈我国智能化建筑技术现状与对策[J]. 科技风, 2009,(06) .

[2] 吉星,赵飞. 智能化的建筑设计理念分析[J]. 黑龙江科技信息, 2010,(14) .

[3] 成建设. 浅谈智能化建筑技术的发展趋势[J]. 科技资讯, 2008,(18) .

[4] 伍海峰. 浅谈智能化建筑系统集成[J]. 铁道工程企业管理, 2007,(0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