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软科学课题研究范文

软科学课题研究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软科学课题研究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软科学课题研究

第1篇:软科学课题研究范文

关键词: 软件工程课程教学 问题 对策

一、引言

软件工程是建立在计算机科学基础上、指导计算机软件开发和维护的工程学科。本课程已成为计算机及信息学科相关专业最重要的专业基础课之一,在计算机科学专业和软件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上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软件工程是一门研究研究软件开发与维护的普遍原理和技术的工程学科,其研究的范围非常广泛,包括技术方法、工具和管理的等多个方面,软件项目的过程、组织和管理涉及面广,理论性、技术性、工程性都很强。软件工程自身的抽象性与应用性都很强,在目前教与学的双向过程中存在不少问题,致使教学效果很不理想。如何提高“软件工程”的教学水平和学生的学习效果,是国内外学者广泛探讨的话题。我从软件工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出发,在更新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改进教学方法与手段、加强实践环节、改革考试方式等方面提出了一些具体的建议。

二、目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教学内容陈旧。

近年来,软件工程中的WEB应用开发技术、软件重用技术、原型开发方法、软件构件、集成化CASE工具与环境等领域取得了显著的进展,而国内各高校使用的教材,因编写时间的限制,在先进技术的跟进、知识结构、内容取材及实践环节等方面或多或少存在缺陷,有的甚至还停留在对面向过程的结构化方法上,却忽略了目前更适用更流行的面向对象方法,有的教材连项目组织、软件成熟度、软件构架、项目风险等十分重要的内容都未给予足够的论述。同时,软件工程作为一门正在飞速发展的学科,目前大部分教材难以及时、全面、准确地反映当前一些新方法新技术和新工具。

2.教学方法不当。

目前有些高校仍然把软件工程列为纯理论课程,教学的工具就是一张嘴、一支粉笔和几乎是教课书内容翻版的教学课件,使得学生往往是被动地接受知识,非常地枯燥乏味,很难激发学习兴趣。另外软件工程课程的教学内容是针对较大规模的软件项目开发而设计的,十分庞杂,涉及面非常广,很多知识建立在实践经验基础之上,这种“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对于尚未踏入社会、没有项目经验的学生而言,很难理解该课程的精髓,很容易对该课程产生虚无缥缈的感觉,使整个教学过程流于形式,该课程变成需要死记硬背的课程,学生在学习完课程后将一无所获。

3.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

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软件工程往往是一门独立的理论性课,学生对软件工程的抽象理论容易感到枯燥乏味。这门课不涉及具体软件项目,不怎么涉及软件算法,没什么逻辑推理,不像程序设计课程那样能带给学生智力上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不少学生认为软件工程就是一些条条框框,由于缺乏实践经验,缺乏合作开发软件的感性体会,他们在学习过程中难以理解软件工程的精髓,很难在头脑中将软件工程的抽象理论和实际联系起来,因此较难对这门课程产生学习兴趣。

4.教学实践环节薄弱。

软件工程的理论并不是空洞的理论,它的许多理论及规范均来自于实际需要和前人的经验总结,它的目标是实实在在地做出一个满足用户要求的系统出来,这是一个很具体的实践过程。通过学习,学生应该具备从事工程实践的技能,包括软件项目的系统分析、编写文档、源码设计与控制、使用工具等基本技能。因此,教师需要将基本概念、原理和实现技术与具体的软件项目相结合,以实例增进学生理解,以实践锻炼学生的工程能力。然而,在当前的教学中,普遍存在理论教学与具体实践脱节的现象,有时甚至缺乏进行教学实践的场所与环境,这样势必造成学生无法真正理解软件工程的精髓,更难以做到学以致用。

三、软件工程教学改革建议

以上分析了当前软件工程课程在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软件工程的教学改革在迫在眉睫。下面我就软件工程课程的教学改革谈一些建议。

1.更新教学内容。

在教学实践中,应该结合软件工程的发展和国内外软件企业的人才需求现状,不断更新教学内容,更要注重一些新方法新技术的讲授。例如,关于软件工程方法学,重点讲授面向对象方法学,略讲传统的结构化方法,注重面向对象方法在内的一些新方法新技术,让学生尽快熟悉和掌握软件重用、快速原型、集成化CASE环境等,同时要保持教学内容对先进技术的跟进,介绍一些目前已经推出或比较成熟的新方法,如:基于组件的方法、面向Agent方法、敏捷软件方法等。而对一些没有长久生命力的,并且在今后的项目实践中又很少用到的知识,尽量少讲,这样既有助于开拓学生的视野和培养创新意识与开发能力,又能使他们步入工作岗位的时候而不落伍。

2.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求知欲的源泉,是思维发展的动力。教师应从教材实际出发,讲究教学方法,激发出学生对本课程的学习兴趣,这对于教学效果的保障具有重要的意义。“软件工程”包含了较多的理论内容,且大多数学生都是第一次接触,是一门理论联系实际的综合性很强的课程。所以教师应通过多媒体动画等教学手段生动地剖析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并以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贯穿软件工程知识体系的方式组织教学内容,让学生深入理解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背后的深刻内涵,并让学生系统地掌握各知识点之间的逻辑关系。要鼓励学生主动地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激发学生的主动学习兴趣。

课堂讨论也是一个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途径。教师在每堂课讲完之后应该给学生留出5分钟时间,要求学生通过讨论对所学知识进行总结归纳,然后进行评价。评价方式可以是学生相互交换自己总结的内容并进行讨论,最后由教师补充、纠正和提炼知识点。这种方法不仅能提高学生总结归纳能力,而且能激发出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主动地参与到教学当中。

3.加强实践和工程训练,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软件工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实践环节能使学生对整门课程中的方法、技术、工具等有亲身的体验和系统理论知识的梳理,对整个教学质量的检验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抓好实践环节,对培养新型的合格的软件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在努力提高课程教学质量的同时,还应该加强实践环节的管理。

软件工程的实践以课程设计为主,教师可根据学生的能力,设计一套完整的课程设计方案。课程设计的目标是通过在课程实践的一系列环节中,如需求分析、设计、编码和测试,让学生提高其综合运用软件工程的方法、技术、工具、过程进行软件开发和软件项目管理的能力,并培养其团队协作的精神。

课程设计要求完成的项目必须具有一定的规模和复杂性,教师可将学生划分为6―8人的项目小组,项目组成员相互合作共同来完成一个项目。各项目小组应严格按软件工程各阶段的要求来完成该项目,在项目开发的各关键阶段(可行性研究、需求分析、总体设计、详细设计、测试和项目开发总结),各小组都要进行报告,由老师和其他小组现场提问,最后教师给出点评,这种阶段评审有利于各小组开发进度和质量的保障。

在课程设计结束时,每个项目组应提交软件产品和规范的软件开发文档(项目开发计划、需求说明书、总体设计说明书、详细设计说明书、测试分析报告和项目开发总结报告等)。课程设计完成后必须进行现场答辩,在答辩过程中,不仅对学生进行评分,而且指出学生的不足,提出改进的意见和建议。通过现场答辩的方式可以让学生进一步明确今后需要改进的方向,使自身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交流沟通、团队协作、谈判沟通、适应发展等方面的能力获得较大的提高。

4.教学方式与教学手段的改革。

软件工程的原理、方法、技术若不与实际项目结合,学生往往难以有深刻的体会。因此,为增强授课效果,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课堂讲授应引入项目式教学法。教师可设计一个完整的、规模适中、难易适度的软件项目,在讲授软件工程基本知识点时结合该项目进行重点讲解,即以该项目作为贯穿整个软件工程授课的主线。

为了提高课程教学质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不仅可以采用多媒体教学方式,而且可以建立软件工程课程的教学网站。软件工程课程网站中不仅有该课程的介绍,而且有大量的教学资源(多媒体课件、实验指导、自测题、试卷库、常用软件工程新技术介绍、新工具介绍和演示、有价值的参考书籍和网址等),学生还可在网站上提出自己在学习过程中遇到问题或者对本课程的教学好的建议,教师或其他学生则可进行回答或共同探讨,为广大师生学习、交流、提高提供很好的途径。

5.考核方式的改革

很多高校软件工程课程传统的考核方式以期末书面理论考试为主,但软件工程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课程,原有的考核方式使学生不注重实践能力的提高,倾向于被动地接受理论知识,学习缺乏兴趣和主动性,只是在考试前突击复习来应付考试。理论考试成绩不是重点,主要是看学生能否在软件开发过程中贯彻软件工程学的思想和方法。因此,要加大实践考核的比重,如课堂出勤占10%;课堂表现占10%,为力避学生考前突击现象,本课程在平时课堂教学中采取课堂提问方式或者进行一些基础理论的测验,帮助学生循序渐进地巩固基础知识点;课程设计占40%;期末考试占40%。采用以上考评方法,学生们将非常重视课堂上的发言,以及知识的运用和创新,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将会大大地提高。

总而言之,要改进软件工程的课程教学,除了要遵循教育学的普遍规律、合理安排好课程内容外,还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重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参考文献:

[1]张海藩.软件工程导论(第五版)[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

[2]曹薇.高职院校软件工程课程改革探析[J].高教论坛,2008,(02).

[3]陈丽萍,张芳.软件工程教学方法探讨[J].教学园地,2009.3.

第2篇:软科学课题研究范文

关键字:应用软件;教学;课件;方法

一、应用软件教学中的特点

应用软件教学一般放在机房中进行,有的用多媒体教室上课。上课时,教师在教师机上进行演示讲解,(或者利用投影仪等多媒体设备进行讲解)然后通过教学软件(如凌波等)将教师在电脑上演示的动作及效果在学生机上进行播放。

在应用软件授课时,教师可采用的教学方法有“任务驱动法”[1]、“情景教学法”[2]等。不管采用何种教学方法,都需要在课堂上现场操作该应用软件。应用软件的教学有以下几个特点:

讲授应用软件需要相应的理论知识。如Photoshop、CorelDraw等授课时需穿插相应的色彩、排版等知识;UG在授课时会穿插材料、建模方法、加工工艺等论知识;3dsmax则会穿插灯光、材质、摄像机等理论知识。

应用软件授课内容比较繁杂,但功能相似的命令比较集中。如Rhino约有150个命令,但是综合起来无非是点、线、面、体以及编辑它们的工具和一些辅助工具等。

学生容易误操作。学生对软件的学习兴趣很大,左点点、右点点,则会产生意外的效果,若不小心则将软件界面修改的面目全非,或者出现各种错误,若返回原始界面,则需要引导。

在操作时,对参数有特殊的要求。有时候参数不对,则效果果出不来,而有时候同样的参数,出来的效果则不同,这可能打击学生的兴趣。

在授课时,学生只能在显示器上看到教师鼠标的操作,至于要做什么、为什么这么做等则不一定清楚。由于鼠标的样式较小,学生不容易跟上教师的速度,一遇到教师采用键盘操作时,学生则更不知所以。

学生较为容易产生成就感。应用软件的人机交互性较强,往往输入一个参数,或者执行一个命令即可看到结果。

学生也较为容易产生烦躁感。学生若在上课过程中稍有走神,错过某个命令之后,则跟不上教师的速度,自己操作时,可能因为忘记某个步骤导致后果出不来,自己不熟练的修正时,若迟迟没有结果,则会产生自卑和恐惧心理,甚至对其反感而弃之不学。

应用软件一般仅仅为工具,学生需要的是设计思维。如在CorelDraw软件教学中,除了要求学生操作熟练外,还需要有一定的设计思维,如要求学生设计一张海报,则软件的操作为其次了。

授课时,需要在课件与软件界面之间来回切换。若要掺杂理论知识部分,则切换的频率也会提升。而频繁的切换无疑会打断教师和学生的思路。

上课时课件的使用者不局限于教师本人。在一个班级中,学习能力层次分明。接受能力好的同学则显得吃不饱,而能力差的同学则明显跟不上去,能力属于中间的同学在操作时可能需要教师指点几句。由于内容较多,忘记也是正常的事情,故教师有必要将课件发给学生,这样学生既可以择其一二而学之。

二、基于应用软件学习过程需求的多媒体课件制作方法初探

根据学生从学到用的过程可以大致将授课过程分成4个阶段: 初识阶段; 模仿阶段;巩固阶段;创作阶段。每个阶段对课件的要求也不同。

(1) 初识阶段

此阶段学生具备一定的理论基础,对软件较为生疏,兴趣往往也较大。在此阶段中,教师须一步步的将软件介绍给学生,如讲授按照某种顺序讲授诸如界面、工具条、用户环境、特定命令的使用等。在此过程中,教师可能需要借助项目引导、任务驱动等方法进行教学,一方面保持学生的学习劲头,另一方面尽快让学生熟悉软件操作。

这时,课件需注意要配合教师的节奏,且可能要包含许多信息。教师最好在备课的同时将可以采用对比、类比等方法将不同或相同的信息集中在一起,也可以采用上课时讲授的顺序将信息罗列。

涉及到不断切换课件的情况,教师最好能够将穿插的内容有效集中在一个课件中,或者将不同的课件设置成不同的风格,方便学生识别,但风格不能太多。

制作课件时尽量利用超链接的功能。教师可利用超链接的功能灵活地将知识穿插起来。

(2) 模仿阶段

此阶段是学生深化学习命令的阶段。学生主要模仿教师的操作过程,在模仿中掌握命令、工具的使用。在此过程中,因为操作过程具有很强的逻辑性,先做什么,再做什么,若学生落掉中间某个环节,则会影响整个操作效果。这时,教师可以先将效果展示,再将步骤分解,然后再进行操作展示。在课件制作时,尽量展现操作流程。教师可以将操作过程进行截图、配以文字说明;也可以用录屏软件将操作过程录制下来,在授课的时候播放。不管采用何种方式,要告诉学生此步操作的目的和效果,方便学生理解。

(3) 巩固阶段

这个阶段,学生对软件比较熟练,能够进行一些常见的操作。教师可以安排大量的练习,这些练习可以是课堂作业,也可以是课外作业。教师只需要在课件中对关键部分进行提示即可。

学生操作技能的提高主要来自于练习,对于一些操作技巧,教师可以根据情况穿去。

(4) 创作阶段

在经历了模仿阶段后,最好要进入到创作阶段,要求学生用软件把自己的想法表现出来。这就要求学生在课下需要积累大量的知识。从调查结果来看,一碰到具有创作性的项目时,学生要么有想法做不出来,要么是为了应付创作粗糙,而更多的是学生不知如何创作在那里发呆,不动手。这时候教师需要借助课件展现实例,而课件则侧重于项目介绍、分析项目要求、分析思路等前期工作,而操作则可以简单略过。在这个过程中,课件可作出大纲的形式辅助教学。

三、总结

按照学生学习应用软件的过程来指导课件的制作有助于教师把握教学特点,做到有的放矢。

参考文献:

第3篇:软科学课题研究范文

关键词 软式排球运动 学校体育 可持续发展

软式排球是一种手感柔软,又有一定弹性,使用中无伤害,能够用于练习和比赛的免充气式排球。它有计划的在全国范围内大规模的开展起来,其发展速度之快,受欢迎程度及社会影响之大,都是其他体育项目难以比拟的,软式排球是继硬排球及沙滩排球之后的一项既符合竞技体育,学校体育,又符合全民健身需要的新兴体育运动项目。

一、软式排球的特点

软式排球因重量轻、体积大、球体质地柔软,使得它不受性别、年龄、体质、技术水平的限制,可组织真正没有排球基础的初级比赛,使排球基本技术操作更容易受不同年龄层次的人们欢迎。从其起源、发展、功效等整体方面分析,软式排球运动有如下鲜明的特点。

(一)易学性

软排较硬排具有操作技术难易程度底和掌握程度高的特点,具有表现在初学容易,初次触球就有就有较多的传垫次数。一经学习掌握,传球次数增加明显,提高快,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软式排球飞行速度较慢,便于移动;因球体重量轻,击球力量容易控制,因此,即使是硬排基础的群体也可在较短的时间内,初步学会并培养起兴趣。特别是在女生、中小学生、中老年人中开展软式排球运动效果会更好。

(二)可参与性

软式排球具有轻、软、柔的三个特点,使得它不受性别、年龄、体质、技术水平的限制,老少皆宜,可因地制宜的开展活动;因参与活动的对象不同可选用不同的竞赛规则;因球软、不易造成伤害、速度稍慢、死球少、对抗性激烈、参与兴趣高。当前中国排球管理中心规定参与对象,青年组可分为:小学甲组、乙组、初中组、高中组、大学生组。这说明了软排的可参与性强。

(三)健身性

由于软式排球球体轻、软、飞行速度慢,且技术要求低于硬式排球。相比之下,硬式排球由于技术要求较高,球体较硬,有时还造成挫伤手指,小臂红肿,使人们失去了兴趣和积极性,从而影响健身的效果。

软式排球的易学性及可参与性强,使得学生在娱乐的气氛中学习和掌握排球基础最终达到健身的目的。并在愉悦的身心统一中激发参与意识,使软式排球在学校体育中发挥作用,使其成为切实可行的锻炼项目。

二、软式排球运动受欢迎的原因及在学校体育中开展软式排球运动的有利条件

(一)适合我国学校体育设施现状

改革开放为我国各方面的发展带来了勃勃生机,但我国毕竟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且东西部经济和教育事业等存在着较大差异。由于受人口、土地、学校规模、教育投资等诸多因素的制约,致使许多学校体育设施薄弱、体育场地不足,且在短时间内不可能有太大的改观,这就要求学校体育应积极主动、因地制宜的通过选择运动项目来弥补经费不足造成的困难。而软式排球因其投资少、适用范围广,不受场地限制,男女老幼皆宜,健身娱乐效果好,既经济又实用。

(二)具有广泛的适应性,可面向全体学生

软式排球因其质地柔软、重量轻、气压小、反弹力低、击打无痛感;在击球的过程中,即使击打位置不准确,对球的运行路线改变也不明显;球飞行的速度慢,练习者有充足的时间处理来球,死球少。比赛规则宽松,既可采用3-4人,也可采用6人或9人制进行比赛;场上队员可随意站位,在死球时可不经裁判同意随时换人。软式排球落地反弹力小、方向稳定、接发球失误率低,即使没有排球基础的人都可享受到连续击球的乐趣,能充分激发全体学生的参与意识,乐在其中。

软式排球在学校体育中的应用,正好能满足多数人的锻炼需要,它丰富了学校体育教学的内容,全面提高了广大学生的兴趣及体育素质,促进了学生身心健康和综合素质的提高,对建立我国现代化体育教学课程结构体系有积极的影响,从而推动了素质教育的深化。

(三)促进学生终身体育意识、能力和习惯的养成

一些学校开展的软排活动和比赛深得同学们的喜爱,收到了很好的健身、强体和娱乐效果。软式排球不仅可以有效的调动和激发学生在校期间参加体育锻炼的兴趣和积极性,增进学生的健康,而且可以帮助学生掌握长期行之有效和简单实用的体育健身方法,这正是学校体育与终身体育接轨的最佳方式,有利于培养学生树立终身体育思想,养成终身锻炼的习惯。

(四)有利于硬排运动的发展

排球人口在我国并不多,培养一名优秀的排球运动员大约需经过8-10年、约2万小时的训练和不计其数的比赛的磨练,可以说既难学更难精。由于学习周期太长,影响了人们的参与兴趣,近几年,排球的发展在众多地区呈下降趋势,令人担忧。软式排球被列入新修订的教学大纲,对于处在低潮期的中国排球界来说确是一个好消息。软式排球规则新颖,技术简单,吸引了众多的青年爱好者,大大强化了练习者的触球感觉,为其把握最佳的击球时机、掌握排球技术创造了极好的诱导条件,有利于从中发现和选拔优秀队员参加硬排比赛,扩大硬排的发展基础,促进我国排球事业的发展。

总之,作为新兴的运动项目――软式排球,无论对学校体育还是对社会体育的发展都将产生极大的推动作用,在其得到开展的同时也会更好的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浅析软式排球在高校开展的可行性[J].洛阳大学学报.2000(6).

第4篇:软科学课题研究范文

夏成才,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会计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现代成本管理研究中心主任,国家精品课程“中级会计学”课程负责人。夏成才教授1982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获经济学学士学位,毕业后即从教,先后在湖北财经学院、中南财经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工作,历任会计系副主任、会计学院副院长、学校教务部部长等职务。兼任中国海洋大学教授、中国金融会计学会常务理事、湖北省会计学会理事、湖北省会计专业技术职务高级评委会成员、财政部会计准则委员会会计准则咨询专家、《会计研究》特约编辑、《会计论坛》编委等。

夏成才教授多年来一直从事会计学科的教学与研究工作,其主要研究方向涉及会计理论、财务会计、公司理财、成本管理等领域。作为博士生导师,他承担了很多研究生指导工作;作为学校教务部部长,他要全面负责全校本科教学管理。然而,不论工作多么繁重,他始终没有离开教学第一线,没有离开本科教学课堂。他先后为本科生开设了工业企业会计核算、企业会计学、企业成本学、中级财务会计等课程,为研究生开设了高级成本会计、成本管理理论与方法、成本控制与资金管理、成本管理前沿问题研究等课程。在教学工作中,夏成才教授广泛吸收国内外相关学科的最新研究信息和研究成果,充分运用自己在主持课题研究和社会调研中收集的典型案例、其精湛的讲课艺术、丰富的知识信息,严谨的逻辑推理, 深受广大学生的欢迎和同行的高度评价。

为了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夏成才教授始终坚持走科研与教学结合之路,在科研工作中, 既善于虚心向同行专家学习,又力求坚持创新;既积极吸收借鉴国外经验,又紧密结合中国国情。夏成才教授提出的重构现代成本模式、会计职业判断内部控制等,均具有鲜明的时代新意和较大的社会影响。在教学方法上,夏成才教授特别强调“启发式”教学,强调高等教育应是“授人以渔,而不是授之以鱼”。他认为,大学教育不仅仅是给学生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把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教给他们,激励和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主动钻研,让学生及时掌握学术研究的最新动态。他常常把自己在参与课题研究和社会调研活动中遇到的实际情况作为案例,穿插在枯燥的会计教学过程中,并组织学生广泛地开展讨论。

夏成才教授十分注重会计学相关课程的教材建设,随着会计学科的发展和会计改革的推进,为满足教学需要,先后主编出版了《工业会计》、《会计学原理》、《工业企业会计核算概论》、《中级会计学》、《中级财务会计》、《证券投资学》等著作、教材。夏成才教授勤于思考, 敢于创新,成果丰硕,已发表学术论文数十篇,主持或参与了多项省部级科研课题的研究, 主要研究项目有:湖北省重点软科学课题《利润分块承包责任制的研究与试点》、教育部重点教改课题《面向21世纪财务管理专业教学内容与课题体系改革研究》、湖北省教改重点课题《中国大学课外学分制度的实践与探索》、湖北省教育厅课题《关于建立与完善财经类专业课堂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研究》、财政部重点课题《会计职业判断内部控制操作指引与典型案例研究》。他的研究成果紧扣会计学科、财务管理学科发展的脉搏,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面反映了他对财务、会计问题的认识,所提观点对我国企业改革、财会改革和会计教育改革都具有很强的现实指导意义。

辛勤育人,终结硕果。夏成才教授曾荣获“湖北省自学考试先进工作者”、“湖北省优秀教师”等荣誉称号,其研究成果与政策建议对我国的会计教育与会计改革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受到有关政府部门的高度评价。《利润分块承包责任制的研究与试点》项目被评为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中国大学课外学分制度的实践与探索》项目被评为湖北省高等学校教学成果二等奖。

第5篇:软科学课题研究范文

一、源头抓起,控制经营风险

随着建筑业形势的发展变化,以及国外建筑商逐步进入,加之集团公司各子分公司主营业务类同、优势不明显、区域不稳等问题不同程度地存在,企业面临的经营风险越来越大。为此,中铁三局集团采取了以下措施:

(一)强化营销开发工作,构筑市场竞争新优势

集团坚持路内路外市场并重,巩固和拓展公路、铁路、房建、市政和城市轨道交通等主营领域,并向BOT、BT等项目领域延伸,不断开拓新的市场,扩大企业的市场份额,以武广客运专线中标为标志,开创了铁路建设史上单标之最。

(二)切实加强对市场的研究,提高营销质量

为快速适应市场游戏规则的变化,集团精心选择营销项目,围绕一体化原则,开展标前评估,建立了营销、生产、成本管理三位一体的沟通机制,形成了从源头到环节、结果评价的循环体系,有效控制了经营风险。

(三)坚持诚信至上的经营原则,全力打造“品质优秀工程”,逐步领先于同行业水平

集团通过实施资质就位、扩大经营网络、强化各项管理等措施,企业营销额、营业额、利润额持续攀升,连续两次在铁路质量信誉评价中获得第二名的好成绩,提高了企业的竞争力,有效控制了企业经营风险。

二、强化落实,认真执行财务预算

有效的财务预算管理是提高管理效率,明确集团各单位责、权、利的重要手段。集团不断强化财务预算管理,以预算为纲,防范各种财务风险,充分发挥了预算的约束与激励作用。

(一)明确职责,健全财务预算管理体制

根据总公司的相关要求,完善了“财务预算为纲、分级负责控制”为主要内容的预算管理制度,进一步加强对财务预算的组织领导,建立自上而下的领导管理体制,严格规定财务预算编制、审批、考核程序,确保了财务预算切实有效地发挥作用。

(二)上下结合,科学编制财务预算

坚持以收定支、收支平衡的原则,保重点,压一般,以业务预算、资本预算为基础,以利润预算为目标,以现金流量预算为核心,上下结合、分级编制,使预算指标更加科学,更加贴近生产实际,更加紧密地与经营者、员工的责任与利益挂钩,较好地传递了财务预算的压力和动力。

(三)实施配套措施,认真执行财务预算

为提高资金运作效益,集团公司在预算执行过程中,坚持突出一个“活”字,加强成本费用预算管理,突出一个“细”字,加强监督考核,各负其责,奖惩兑现,强化了财务预算的全面性,突出一个“严”字,有效提高直接控制力,确保了财务预算的严肃性。

(四)结合施工企业实际,组织预算课题研究

根据总公司课题研究的部署和集团公司科研计划的安排,集团公司组织部分子分公司财务负责人和项目财务主管组成《财务预算理论与施工企业实际相结合有关问题的研究》课题研究组,分集团公司、子公司、分公司、项目部、社管中心等几个层次,对财务预算的编制、实施、控制、调整等环节进行深入研究,具有很强的操作性。该成果获得了中国铁道财会学会软科学课题研究二等奖。

三、层层设防,强化协作队伍管理

作为国有大型施工建筑企业,工程项目遍布全国,施工任务紧,施工力量不足,与协作队伍合作成为不争的选择,协作队伍管理事实上已成为工程项目管理的重点之一。因此主要把好“五关”进行风险控制。

(一)准入关

集团公司制定了《协作队伍准入管理办法》,每年定期公布合格的协作队伍名单,逐步筛选出一批讲诚信、有实力,具有合格资质的协作队伍。

(二)合同关

制定合理规范、条款严密、内容全面的合同格式。要求外部协作队伍在进场前就应签订合同,防止先施工后签合同、边施工边签合同以及签订“不封口”合同的情况发生。在单价的确定上,综合考虑各种影响因素,通过招标或价格竞争方式引入外部协作队伍。

(三)计量关

建立了验收计量的内部牵制制度,计量控制采取分级负责制。加强设计数量、内部预算数量和实际数量的对比,保证总量不突破。实行严格的责任追究制度,防止对协作队伍虚估冒验。

(四)结算关

严格按照合同约定单价和实际完成工程量结算费用。工程结算单经物资、机械、安质、工程等部门确认签字,并经项目负责人审批后,财务部门据此结算单拨付工程款,防止出现超拨等情况。

(五)保证关

一是在签订合同时收取一定比例的风险抵押金;二是在协作队伍结算款中酌情扣留一定比例的保证金。通过风险的转嫁,确保了集团公司的经济利益。

四、量力而行,加强对外投资风险控制

为加强对外投资管理,控制投资风险,集团公司专门成立了投资管理部和北京容源投资开发公司,设专人负责对外投资有关事宜。在控制对外投资风险时具体把握好六个环节。

(一)投资决策环节

投资决策是企业的重大决策,集团公司历来遵循“集体研究、民主决策”的原则,严格履行阶层程序,用集体的智慧把关。对投资项目不确定因素进行风险分析,事先预测不确定因素对项目的收益、评价指标可能产生的影响,制定相应的控制和防范措施,保证投资方案的可行性和正确性。

(二)审批权限环节

集团公司本部的对外投资,由集团公司董事会通过法定程序授权总经理审批200万元以内的新建独立投资项目;200万元(含)以上的由董事会审批。单项投资额500万元(含)以上的报总公司备案。子公司的对外投资项目必须报集团公司审批。集团公司范围内所有经营性、非经营性土地资源的开发必须报集团公司审批。

(三)合同管理环节

对于重大项目投资的谈判要求法律事务部门参加,重要的投资项目合同由法律事务部起草,已由对方起草的合同须经法律事务部审查。项目投资涉及的相关合同已经生效或已实际履行后,发现还有不完善和不明确的地方,及时与对方协商补充;协商不成时,由公司法律事务部介入协调,力争依法补充协议,避免经济损失,维护公司利益。

(四)筹建管理环节

投资进入筹建阶段后,如发现项目存在投资总额将超出可研预算10%以上、同类项目上马同业竞争严重、合作方发生重大变故违约撤资出资不实、或发生其他不可预见情形致使投资或合作无法继续进行的,要及时采取相应措施停止继续投资或终止继续合作。

2003年初,经过充分调研论证,中铁三局集团公司与云南红河洲政府签订了鸡街至蒙自公路的BOT项目投资协议(简称鸡蒙项目),投资概算金额为7亿元人民币,并在云南昆明成立项目公司。年底在筹建过程中,出现两个异常情况:一是云南省审批了具有竞争性的一级公路项目,与当初签订禁止修建具有竞争性的项目条款不符;二是由于项目存在不确定性,在向昆明农行融资过程中,限制性条款较多。鉴于以上原因,经集团公司董事会研究决定,及时终止该项目的投资,规避了企业投资风险。

(五)监控管理环节

建立对外投资业务的监督检查制度,由投资、财务、审计、监察等部门共同负责。重点监控对外投资业务内控制度的建立、对外投资的可研分析及计划、对外投资的合同签订、对外投资的过程管理、对外投资的收益确认、对外投资的档案管理等情况。

(六)投资评价环节

要求各项目公司按期提报有关财务情况分析报告,投资管理部及有关部门随时关注投资项目存在的风险和收益情况。对外投资项目结束后,投资管理部会同有关部门对项目意向、论证、决策和运营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经验进行总结,并书面上报总经理办公会及董事会。

五、分级控制,合理降低筹资风险

由于企业经营规模不断扩张,适当举债经营在所难免。截止2005年底,集团长、短期借款共为八个多亿,虽较往年金额有所上升,但基本上控制在可控制风险范围之内。这主要得益于采取以下管理措施:

(一)实行“分级管理、集中调控”的管理模式

即集团公司及各子公司分别作为借款主体,办理各自的银行借款。各子公司的银行借款额度由集团公司根据其资本金、负债比率及生产规模、财务预警系数等因素核定,然后由集团公司根据核定的银行借款额度及实际情况,决定分配贷款授信额度和提供担保。

(二)实行严格的申请办理借款程序

1.集团公司因经营生产需要向商业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申请办理新增借款的,须经集团公司总经理办公会研究同意,超过3000万元以上的还须由集团公司董事会决策,并由其授权总会计师及财务部门负责办理。对已有借款,由于资金紧张而需办理续借的,由总会计师及财务部门办理相关手续。

2.子公司因经营需要办理借款业务的,按授权管理的规定,由本公司总经理办公会或董事会决策,并将借款用途、数额、期限、借款条件、担保方式、还款来源等情况的书面资料以文件形式上报集团公司。原有借款续贷的由集团公司总会计师审批,新增借款由集团公司总经理审批,审批同意后,方可办理。

3.分公司和工程项目部因生产经营需要以集团公司名义办理银行借款业务时,将经总经理办公会批准的包括借款用途、数额、期限、利率、借款条件等情况的书面资料以文件形式上报集团公司。原有借款续贷的由总会计师审批,新增借款由集团公司总经理审批,审批同意后,由集团公司出具授权委托书方可实施。

(三)加强过程控制

要求各单位财务部门随时关注借款合同约定的还本、付息日期,定期检查用于偿还到期借款所需资金的筹措情况及近期财务状况,保证如期偿还或拟订应对方案。

(四)妥善处理相关事项

各单位银行借款偿还完毕后,若有相关担保事项的,要求及时注销担保;提前还款凡涉及集团公司担保的,必须及时通报集团公司。

(五)强化资料管理

要求各单位办理借款完毕后,将借款申请书、借款合同等用以证明债权债务关系的文件材料留存一份,并由专人妥善保管,涉及集团公司担保的必须向集团公司财务部门抄报一份。

六、认真评价,严格控制对外经济担保

截至2005年底,集团对外担保业务共有两笔,涉及金额为3.5亿元,其中:与中铁四局有2个亿贷款互保,与中铁五局有1.5个亿保函互保。目前公司基本上不存在对外担保风险。

按照集团公司的有关规定,一般情况下,各单位不允许对外提供任何形式的担保,特殊情况确需提供担保的,由法律、财务等相关部门对被担保企业主体的资格,所担保项目的合法性,申请担保单位的资产质量、财务状况、经营情况、行业前景、信用情况和反担保条件等进行全面评价,并形成书面报告,经董事会(总经理办公会)审议通过后执行。

七、集中调控,强化现金流管理

现金是企业的血液,现金有效流动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现金性财务风险是现金流出量超过现金流入量而产生的到期不能偿付债务本息的风险。该风险是由于现金短缺、债务的期限结构与现金流入的期间结构不相配套引起的,它是一种支付风险。近些年集团在防范各种支付风险,加强现金流的管理上,着重做了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构建集团内的资金调剂市场,缓解资金支付的时点压力

集团内各单位间相互调剂资金,是有效解决部分单位资金临时余缺的有效途径。集团公司通过内部担保、内部清欠等各种保障措施积极鼓励各公司间相互调剂资金余缺,在互惠互利的原则下,有效地调动了各方的积极性,从而无形地构建了一个集团内的资金调剂市场,大大提高了全集团的资金利用效率。

(二)强化资金的集中调控力度,盘活工程项目沉淀资金

集团公司通过预算控制、考核指标、奖惩办法等不同形式的约束机制不断加强对工程项目的资金调度能力,较好地盘活了工程项目的沉淀资金,从而增强了集团公司的现金拥有量和集中支付能力,特别是在大额设备或投资款项的支付上,真正地发挥了集团的团队效应,切实实现了从“三高”(高存款、高贷款、高费用)到“三低”(低存款、低贷款、低费用)的转化。

(三)权衡各方利益,理顺工程项目的资金流动渠道

集团公司制定了工程项目资金管理制度,规范了工程项目的资金拨付程序,真正实现了项目资金拨付与验工计价的同步流动,防范了不合理的超拨、欠拨工程款现象,妥善解决了集团公司、指挥部及各子分公司的资金分配关系,调动了参建队伍的积极性,使项目资金更好地发挥了为生产服务的效能。

第6篇:软科学课题研究范文

信息技术在我国建设工程质量监督管理信息化主要是基于网络技术的发展而发展的。随着我国信息化的高速发展和不断应用,其影响已波及到传统建筑业的方方面面。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可以及时掌握准确、完整信息,可以使建设工程的实施过程更加透明和公正,可以对管理目标进行更好的评估、预测和控制,可以使建设工程各方责任主体及相关单位更加重视工程质量和使用安全。

关键词:建设工程;质量监督管理;信息化;

通过质量监督工作信息化建设,用公正、公平的监督标准来保证整个监督管理工作规范化与程序化,强化监管工作过程中的薄弱环节,可以使监督人员耳聪目明,卓有成效地开展监督工作,近而推动提高建设工程质量提高。

一、建设工程质量监督信息化建设的紧迫性

工程质量不仅深刻影响着我国基本建设资金的有效利用,而且是从事与工程项目建设有关的单位,企业,个人生死存亡的大事,它关系着广大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国家对于建设项目工程质量一向高度重视。从工程项目建议书阶段开始,对工程的可行性研究、勘察设计、建设准备、建设实施、竣工验收和试生产等工作及所涉及的对象主体必须进行监督、控制和约束。而建设质量监督工作涉及对象的社会范围广,其工作过程涵盖由建设工程项目建议书阶段开始,直至工程项目竣工验收结束、投入生产运行的建设工程项目生产活动全过程。因此建设质量监督工作所要收集、处理和反馈的信息量巨大,使得建设项目的质量监督工作量巨大、综合性强、技术难度要求高[1].如何对建筑质量监控“海量”的信息进行有效的收集、处理,减轻工程质量监督日常事务工作的负担,提高建筑质量监督工作的效率和准确率,实现建筑业的质量管理工作的标准化、规范化和手段的现代化问题是急待研究解决。而建筑工程质量监督信息系统是解决这一实际课题的有效工具,它对促进政府或其他监理单位对工程质量的监督有较大的推动作用。

二、我国建设工程质量监督管理信息化建设现状

信息技术在我国建设工程质量监督管理信息化主要是基于网络技术的发展而发展的。随着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建设部于2003年了《2003―2008年全国建筑业信息化发展纲要》,这标志着我国建设工程质量政府监督管理体制信息化建设也随之进入政府规划的快车道阶段。伴随着“纲要”的出台,各地陆续推出了建筑业质量监督管理信息化建设相关意见。

近年来,我国在建筑业监督管理信息化建设方面取得了长足进展。特别是上海、江浙一带经济发达区域已经取得了一定的阶段性成果。但整体水平和政府监督管理信息化发达国家(日本在这方面走在世界前列)相比,还有很大差距,差距主要体现在组织机构建设方面、利用市场化手段研发相关软件方面、信息化标准制定方面、相关数据库建设方面及整体规划方面。因此,全面实现建设工程质量监督管理信息化我们还要做很多工作。目前,信息技术在我国建设工程质量监督管理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基于互联网数据库技术的应用,对建设过程中产生的海量信息,包括文字、图形文档和声音、视频资料实现有效存储和快速查询。

2、先进检测系统的应用,采用摄像监视系统,覆盖整个施工现场,用以监视施工现场质量、安全、消防等工作,降低施工现场管理难度,提高工作效率。

3、自动控制技术的应用,对建设工程质量影响因素进行量化,将系统行为和形态、数学模型和物理模型及其时空表现模式有机的结合起来,建立系统仿真模型并求解,然后进行纠偏校正,实现工程建设目标的有效控制。

三、建设工程质量监督管理信息化解决的主要问题

1、解决监督检查的工作内容及工作的规范化、程序化问题

针对某一个单项或分项工程,系统通过随身电脑的嵌入式软件或其它形式的客户终端,以国家和建设部工程质量验收规范及相关规程、规范、强制性条文,法规文件为依据,引导确定监督检查的内容。

2、解决监督检查过程中所采用的标准问题

系统通过随身电脑的嵌入式软件或其它形式的客户终端,提供向导性的监督检查程序和强大的现场帮助支持查询计算系统,引导监督人员在施工现场完成质量信息的实时采集测评,并对检查不合格的项目给出处理意见。

3、解决监督检查结果的管理运用问题

整个信息化系统要建立一个与随身电脑或其它形式的客户终端可进行实时信息传递的基于互联网的网络数据库,方便管理者对监督检查信息和监督人员的实时管理控制。

四、建设工程质量监督管理信息系统应该具有的主要功能

1、硬件及底层软件系统

硬件及底层软件子系统由服务器端、客户终端及两者间的信息传输体系三部分组成,其主要功能为整个系统提供硬件及底层软件支持。

2、网络管理系统

该系统主要功能为:①接受建设工程网上报监,划拨分配监督任务,制定监督计划。②实现政务公开,各项管理职能、动态信息,国家、地方颁布的法律、法规、规章、制度文件向社会公示,接受社会查询及监督。③接受网上投诉,并将处理结果上网,供投诉人实时查询。④实行网上备案,网上创优申报,网上通知、公告等,便利企业及下属单位的工作方式,达到提高办事效率,公开办事程序结果,节约办事成本,打造廉洁、高效的政府形象。⑤接受工地检查系统上传的工地现场监督信息,进行工程建设各环节质量数据的登记、储存。⑥对监督检查工作进行实时的管理控制。⑦进行工程质量监督检查的执法管理。⑧监督检查工作的报表统计。

3、工地检查系统

随着3G时代的到来,可以开发出直接面向工地,执行工地现场监督检查的客户终端。

五、实现建设工程质量监督管理信息化建设的途径

1、加强行业指导和信息化组织体系建设

推进建设工程质量监督管理信息化建设,是建设行政主管部门的一项重要职责。各 级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应加强对信息化工作的领导,深入调查研究,设立或指定专门机构负责统筹规划、科学管理、宏观调控,推进信息化规划的实施。

2、发挥行业协会的组织协调作用,运用市场机制推进建设工程质量监督管理信息化建设

3、研究制定建设工程质量监督管理信息化发展的政策和措施

(1)加强建筑业信息化法制建设,制定有关信息化管理的法律法规和信息安全制度,改革不适应信息化要求的管理体制。

(2)加强政府监督管理信息化建设人才的挖掘和培养,建立多层次、多渠道、重实效的信息化人力资源培养制度和考核、评估制度,逐步提高执业资格者和相关岗位人员使用本专业的主要软件的比例。

(3)制定政府监督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具体措施,在监督机构资质条件审核中逐步增加信息化方面的要求。

(4)整顿和规范软件市场和网站建设,逐步建立起政府监督管理信息化建设软件开发商和信息技术集成商资质管理机制,促进政府监督管理信息化建设应用软件的产业化。

(5)制定政府监督管理信息化建设评价指标体系,加强政府监督管理信息化建设软科学课题研究,在建设过程中提高决策水平。

参考文献

[1]胡思茂。新时期的工程质量监督探讨[J]。科技咨询导报,2007,23:56

第7篇:软科学课题研究范文

(2005-2010)

一、序言

随着信息处理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及计算机应用的日益普及和深入,政府机关和企事业单位信息化进程也不断加快。作为信息化前沿的档案部门,已经面临着信息爆炸和技术变革带来的强大压力,如何变被动为主动,适应社会发展的潮流已经成为档案部门不得不考虑的问题。随着时间的推移,档案工作者已经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利用新的理念、新的技术、新的方法来管理档案的重要性,正在探索一条档案管理现代化的道路,而最大限度地开发与运用计算机技术已经成为档案管理现代化的最重要的内容。

在新的形势下,国家档案局颁布了《全国档案信息化建设实施纲要》,这是“十五”计划期间全国档案事业发展的唯一一个专项规划。在“十五”期间,全国档案信息化建设的目标和主要任务是:本着统筹规划、统一标准、分级建设、安全保密的原则,加快档案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加强电子文件归档和电子档案的规范化管理,推动馆藏档案的数字化和数据库建设,在部分中心城市建设示范性数字档案馆,开展公众网上查询档案信息服务,加快推进档案信息化标准体系、安全保障体系和人才队伍建设。在《实施纲要》中提到:“十五”末,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档案部门要努力建设并投入使用一批内部局域网,基本实现档案管理现代化和办公自动化;依托当地应用系统建设工程,建立为各级党政机关服务的档案目录信息中心,为逐步构建中国档案文献数据库创造条件;依托公众信息网,建立面向社会、服务公众的档案网站,逐步构建全国档案工作信息网。

根据国家档案局“十五”规划的要求,各省、直辖市都将档案信息化建设纳入了政府电子政务建设的总体规划,同时陆续启动了大规模的档案信息化建设,例如上海、广东、山东、北京、福建等省市在目录中心建设、电子文件中心建设、“数字档案馆”建设、管理自动化等方面都做出了突出成绩,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树立了政府形象。

海南省的档案信息化建设起步并不算晚,但由于缺乏总体规划、政策支持、建设资金等各种原因,以至于现在已经远远落在了其它兄弟省市的后面。为此需要将档案信息化建设尽快纳入全省信息化工作的总体规划,与各级政府机关网络、硬件、应用系统等方面的建设同步、协调发展,使档案部门也在海南“信息智能岛”的战略目标中占有一席之地,作出自己的贡献,发挥档案作为社会生活中的核心信息的独特意义、作用和价值。

为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建设“信息智能岛”的重大决策,积极配合电子政务建设,实施信息化带动策略,推动全省档案事业可持续发展,根据《海南省信息化“十一五”规划》和《全国档案信息化建设实施纲要》的要求,结合我省档案工作的实际,制定本建设规划。

二、全省档案信息化建设现状

“九五”以来,海南省档案局(馆)就开始了档案管理现代化建设的探索与开拓,尤其是近几年来,我们以档案信息化带动档案管理现代化,着眼档案信息化建设全局,突出重点,加强引导,积极推进全省档案信息化建设进程,努力使档案信息化与全省信息化建设协调发展,取得了一定成就。目前,省档案局(馆)初步建成了“三网一库一站”,“三网”即建成了90个信息点的局域网,按照物理隔离的要求,分别联通了党政专网、公众信息网;“一库”即建立了档案基础数据库,现有档案目录数据80多万条;“一站”即开通了海南省档案信息网站——“琼兰阁”,为档案政务处理、档案宣传和实现档案信息资源社会共享提供了新的阵地。各市县档案局(馆)结合实际,加强了对信息化工作的规划、领导和投入,市、县档案局(馆)都开通了档案网站。县级以上机关、企业事业单位档案机构计算机拥有率、档案管理软件普及率有了明显提高。

㈠档案信息资源情况。

全省现有各级各类档案馆29个(其中:国家综合档案馆19个,专门档案馆1个,部门档案馆4个,企业档案馆2个,科技事业单位档案馆3个),馆藏1733个全宗,36.08万卷档案,音像档案974盘,照片档案5.27万张,电子档案264(盒、张)。通过开展档案馆达标升级活动,各档案馆馆藏的档案、资料基本上都经过规范化整理,编制了案卷目录、卷内目录、专题索引、专题卡片等各种检索工具。已录入计算机的档案案卷目录有12万多条,文件级目录近150万条,约占馆藏档案著录任务总量的15%。

省属机关、企业事业单位档案室156个,室藏31.11万卷档案,音像档案31626盘,照片档案2.95万张,电子档案1318(盒、张)。各单位已普遍使用计算机编辑、打印文件,每年有大量的电子文件在计算机中产生,而这些已经存储在磁盘上的电子文件,经签发打印成正式的纸质文件后,多数未能妥善保存,有的虽有保存,但缺乏统一管理,造成人力、财力和信息资源的浪费。据调查,在省直单位中,有近10%的单位实现了办公自动化,文件归档采取电子文件与纸质文件并存的方式;有少量单位在纸质文件归档的同时开始收集电子文件,大多数单位尚未开始这项工作。

市县属机关、企事业档案室2300多个,室藏档案约60万卷。除极少数单位外,绝大多数单位尚未开展计算机管理档案。

㈡基础设施建设情况。

目前,全省各级综合档案馆拥有计算机145台,服务器7台,复印机29台,中央空调3套、分体空调机109台,去湿机42台,消毒设备9台。海南省档案馆九十年代中期建设了一个完整的局域网,全局接入点90个。由于服务器购买较早(1996年),配置低、性能差,根本无法满足今天大型应用的需要,不能承载大型数据库和海量业务数据,更不能运行依赖于高性能服务器的网络应用。安全防护设施几乎没有,档案数据保密方面的问题非常突出。

市县级档案馆硬件建设较差,各级政府对档案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对档案信息化建设经费投入过少,档案信息化建设没有纳入本地、本部门信息化发展规划和档案事业发展计划,政府信息化建设规划未有档案信息化建设成分。除海口、儋州、澄迈等少数几个市县外,大多数市县都仅配置一台计算机,而且档次很低。有5个市县档案馆没有复印机、去湿机、空调机等设备。18个市县档案馆中,仅有3台消毒设备。

省属厅局单位档案室设备配置情况相对较好,省属机关、企业事业档案室拥有电子计算机167台,服务器17台,复印机60台,分体空调机171台,去湿机95台,消毒设备为零。档案管理被评为省一级的单位全部实现计算机管理档案目录。部分单位档案部门的计算机与单位的办公或业务计算机网络连接,个别单位档案部门已经实现了文件、档案管理自动化,做到了电子文件的实时归档,即时提供利用。

㈢人才队伍情况。

从1998年开始,省档案局开展计算机管理档案操作技术知识培训工作,全省大多数档案局(馆)的领导和业务骨干受过培训。通过培训,各级档案干部对档案信息化建设的认识不断提高,计算机知识不断丰富。

据统计,目前全省各级各类档案馆中,专职人员257人,具有大学本科以上学历的有79人,占31.73%,中专以下人员67人,占26.07%。省属机关、企业事业单位档案室中,专职人员115人,大学本科以上30人,占26.08%;中专以下人员22人,占19.13%。

全省共有研究馆员1人、副研究馆员7人,仅占全省各级各类档案馆中专职人员的3.11%;馆员26人,占10.12%;助理馆员以下初级职务73人,占28.40%。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人员大部集中在档案局(馆),省属机关、企业事业单位档案室不足20人。计算机专业本科以上毕业的专业人才廖若晨星,现职档案人员中熟悉计算机操作的仍不多,尤其是既懂档案业务、又懂计算机技术的复合型人才更少。部分市县档案部门由于没有人才,现有设备的潜能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㈣标准、规范建设情况。

海南省档案局在长期的档案工作中,按国家档案局统一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的要求开展档案工作,在严格执行的基础上,还根据自身需要,制定、完善和形成了一整套地方档案工作标准,很好地规范和保证了全省档案工作的开展。特别是近两年来,根据档案信息化建设发展的形势需要,省档案局先后制订了《海南省档案信息化建设实施意见》,并与省信息产业局联合转发《电子文件归档与管理规范》(GB/T18894—2002),对全省电子文件归档管理提出了具体标准和要求。现在又在抓紧制定《海南省电子公文归档管理暂行办法》、《海南省机关数字化档案室建设标准》、《海南省机关档案数字化规程》等规范性文件。但从总体上看,这些规范、标准仍偏重于档案业务本身,在档案信息化方面的标准制定上则存在很大不足,使档案业务和信息化之间产生脱节,影响了档案信息化建设的发展。

三、全省档案信息化建设目标

坚持统筹规划、统一标准、分级建设、安全保密的原则,加快我省档案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加强电子文件归档和电子档案的规范化管理,推动馆藏档案的数字化和数据库建设,建设数字档案馆,开展公众网上查询档案信息服务,加快档案信息化标准体系、安全保障体系和人才队伍建设。以政务外网建设为基础,加快档案信息资源数据库建设,实现电子文件的实时管理与利用,实现档案信息资源数字化,档案信息利用服务网络化,档案管理工作自动化,信息管理法制化。2010年以前要达到以下目标:

㈠各级国家综合档案馆和专业(部门)档案馆,全面完成档案基础目录数据库建设,在此基础上构建全省档案目录中心;

㈡依托海南省党政综合信息网络平台,建立电子文件归档和电子档案管理的标准规范体系,设立为各级党政机关服务的文档数据中心,使文档数据中心成为本级党委、政府信息资源库的重要组成部分。近期内首先在海南党政内网上构建海南省电子公文归档管理系统,为省直机关各用户提供电子文件的归档、查询、利用等服务,实现电子文件信息的资源共享。海口市档案局也应在近两年内在市党政网上建立“海口市电子公文归档管理系统”;

㈢对现有各级档案网站进行改造升级,市县档案馆主页全部实行独立域名管理,并上载开放档案目录及现行公开文件,全面提升全省档案工作信息网络的质量和水平;

㈣在我省电子政务平台上构建文档一体化管理系统,建立各种载体档案和相关电子档案同步的接收平台;

㈤在海南省党政综合信息网络及海南省政府门户网站的统一平台下进行“三网一库”(内部局域网、行业广域网、社会公众网、档案数据库)建设,基本建成海南省数字档案馆和海口市数字档案馆,使社会公众获得“一站式”的已公开的现行文件和开放档案查询、利用服务。

内部局域网,主要是局(馆)机关内部办公自动化系统和馆藏档案管理系统,实现内部公文、信息、会务、督查及档案采集、整理、管理、鉴定、检索、编研、利用、数字化等主要业务网上办理,为最终实现“数字档案馆”铺设道路。

行业广域网,就是依托省政府电子政务网建设工程,建立为全省各级党政机关服务及与全省各市县档案局(馆)联网的全省档案信息资源专网,实现省直机关内部网间网的横向互联和信息共享,同时与各市县档案馆、档案室之间纵向的政务信息传递、数据传输和资源共享等。

社会公众网,就是依托各级公众信息网,建立面向社会、服务公众的局(馆)省级档案门户网站,在网上公共信息和档案信息,力求在解决网络安全和保密问题的基础上,在互联网和系统专业网上进行馆藏开放档案目录和现行公开文件的网上查询和浏览服务,逐步提高档案信息化程度,实现档案信息资源共享,为各级政府和社会公众提供快捷、优质的服务及对全省档案信息网络实行统一管理。

档案数据库建设,就是严格按照国家制定的最新标准规范和数据格式,建设一批档案信息资源数据库群,如档案目录数据库、原文信息数据库、典藉史料数据库、各种多媒体档案数据库等,为各级领导科学决策、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为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提供全面、及时、有效的服务。

四、全省档案信息化建设任务

㈠进一步加强档案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

⒈提高应用计算机管理档案的普及率。到2006年底,海南省各级各类档案馆都要普遍运用计算机管理档案。到2010年底,省级机关档案部门的计算机普及率要达到100%,市级机关要达到80%,县级机关要达到60%。

⒉建设和完善计算机局域网。目前,海南省档案馆和海口市档案馆已建成局域网。到2005年底,三亚、儋州两市档案局(馆)建成内部局域网,其他市县档案局(馆)争取在2007年底以前建成内部局域网。有条件的专门档案馆、部门档案馆、企业事业单位档案馆也应积极建设内部局域网。

⒊接入党政网平台。各级档案部门要积极参与当地电子政务建设,档案部门的局域网要按规定要求接入市、县党政专网,并通过海南省党政综合信息网络平台和省档案馆互联互通,实现档案信息资源共享。

⒋逐步添置档案数字化设备和软件。各级档案馆和单位档案部门应当购置扫描仪、音视频数字转换设备、档案管理软件等,适应档案数字化实际需要。

⒌提高档案工作的智能化管理水平。各级档案局(馆)应当加强对库房温湿度监测与控制系统,防火、防盗报警系统等信息化改造,提高档案保护、技术装备的自动化程度。

㈡全力开展档案基础数据库建设。

⒈加快档案目录数据库建设,提高档案目录数据的质量。到2007年底,全省各级各类档案馆都要建立馆藏全部档案的案卷级机读目录数据库和文件级机读目录数据库,在此基础上构建全省档案目录中心。市档案馆每年录入条目不少于10万条,县档案馆每年录入条目不少于5万条。从2005年起,各级国家综合档案馆在接收档案进馆时,应同时接收符合要求的机读目录,没有机读目录的档案应补齐著录条目,否则不予接收进馆。

⒉开展档案全文数字化工作,建立档案全文数据库。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各级档案馆和机关单位档案室要有步骤地开展纸质档案全文数字化工作,制定馆(室)藏档案数字化计划,安排适当投入,逐步开展重要档案的数字化工作,建立符合质量标准的档案全文数据库。

⒊稳步推进档案多媒体数据库建设。对录音、录像、照片档案进行数字化,建立一定规模的多媒体档案数据库。至2005年底,省档案馆完成馆藏全部照片、录音、录像档案数字化,分别建立语音、视频和静态图像数据库,并开展多媒体档案数字化相关技术研究,争取成为全省多媒体档案数字化示范基地。有条件的市县档案馆、专门档案馆、部门档案馆以及机关单位档案室也应当尽快开展多媒体档案数字化工作,积极建设多媒体档案数据库。至2007年底,各市县档案馆都必须完成馆藏全部照片、录音、录像档案的数字化任务。

㈢筹划建设省、市数字档案馆。海南省档案局要根据《全国档案信息化建设实施纲要》的安排,在2005年内提出《海南省数字档案馆建设技术方案》,争取纳入次年的省级信息化建设计划项目予以实施,逐年完成。海口市数字档案馆的建设工程也要同时启动,力争早日完成。主要工作任务有:

⒈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抓四个平台建设:

⑴数字档案信息传输平台建设。网络传输平台主要由局域网络、党政内网和国际互联网络三个平台组成。局域网络平台,承担数字档案馆内部数据采集、数据处理、数据利用等主要业务工作。党政网络平台,连接各市县委、政府计算机中心,实现市县档案馆与进馆单位档案室网络连接,通过省党政内网的光纤主干线路将全省档案网络连成一个整体。市、县档案馆必须与本地信息部门配合,使档案馆的布点工作顺利完成。国际互联网络平台,是数字档案馆连接国际互联网的外部网络平台,承担档案信息、档案信息在线利用等工作。

⑵数字档案信息采集平台建设。主要建设电子目录采集平台,全文数据采集平台等,承担数字档案信息的日常采集工作。目录采集平台主要承担馆藏各种档案资料目录数据的采集,进馆单位数据采集等工作。全文数据采集平台主要包括馆藏纸质档案采集、电子档案数据采集、照片档案采集、多媒体档案采集、资料信息采集等平台。

⑶数字档案信息存储管理平台建设。存储管理平台主要包括馆内数据存储管理服务器、全文存储管理服务器、磁带备份系统等设备,承担数字档案信息的存储管理和信息工作。

⑷数字档案信息应用平台建设。一是馆内应用平台建设,实现数字档案信息的查阅利用、编辑研究等功能。二是国际互联网档案信息和在线利用平台建设,即档案网站建设,提升现有档案网站的功能和质量。三是政府网络信息服务平台建设,主要用于接收电子政务产生的电子公文数据,接收通过机关档案管理系统整理完毕的电子档案数据,开展档案信息,档案信息在线利用工作。

⒉档案信息数据库建设方面,抓三个类型的数据库建设:

⑴档案目录数据库:该数据库主要存储著录标引产生的以二维数据表方式存放的档案二次文献,主要包括档案资料案卷级、文件级目录。数字档案馆目录数据库主要数据来源包括馆藏档案资料目录数据,各进馆单位档案目录数据。

⑵全文数据库:主要包括纸质档案资料数字化形成的图像、文本数据,移交进馆的电子档案数据,重要资料信息数据。

⑶多媒体档案信息数据库:主要包括照片档案数字化形成的图像数据,馆藏录音带、录像带数字化后形成的多媒体信息。

㈣加强电子文件归档与管理

⒈加强电子文件归档管理的标准规范的贯彻实施工作。各级档案部门要组织宣传、贯彻国标《电子文件归档与管理规范》(GB/T18894—2002)和国家档案局6号令《电子公文归档管理暂行办法》。各级机关、团体和企事业单位档案部门要按照规范化要求,开展电子文件收集、归档工作,加强分类指导,使电子文件和纸质文件一样得到科学保管和有效利用。

⒉开展党政机关电子文件归档管理的试点。按照文档一体化原则、纸质文件与电子文件并存的原则、确保网络安全的原则,以及机关档案信息化与电子政务和办公自动化同步发展的要求,2005—2006年,在三个以上省直机关、五个以上市直机关进行电子文件归档及管理试点。至2010年底止,有20%的省直机关建成数字化档案室。

⒊继续进行《琼兰电子文件归档与管理系统》研发,争取在2005年底前完成软件定型并予以推广,以满足机关办公自动化对文档一体化管理的需求。

⒋抓紧构建省级电子公文归档管理系统。省档案局(馆)利用省党政综合信息网络平台开展电子公文归档管理系统的建设,在2005年初,进行有关调研、设计概念模型、制订政策框架、设置与电子文件标准,建立保证电子文件真实性,可靠性,准确性的有效工作机制,实现政务信息共享,为党委、政府和社会各界利用电子文件提供有效服务。对电子文件海量存贮与安全保管技术进行研究,使得在电子政务和办公自动化环境中产生的大量电子文件像纸质文件一样得到永久保存。至2005年底,初步建成省电子公文归档管理系统。

㈤加强档案管理应用系统建设

⒈继续推广先进、实用的档案管理软件。按照“相对统一、标准通用”的原则要求,在全省推广应用《琼兰档案管理系统》、《琼兰电子文件归档与管理系统》等档案管理软件。

⒉建立文档一体化的信息管理体系。各级档案局(馆)、机关、企业事业单位档案机构要积极参与本地区、本系统、本单位的办公自动化应用系统建设,对文档一体化应用项目提出需求分析和设计要求,做好文档管理系统与办公自动化管理系统的衔接。实现档案计算机管理系统与办公自动化管理系统的融合。

⒊加强档案网站建设。各级档案局(馆)要积极参与当地电子政务和政府上网工程。各市县档案局(馆)均应对现有档案公众网站(主页)不断地加以完善和更新,尚未获得独立域名的市县应在2006年底以前办理独立域名,自主进行管理,并且要有计划地上载开放档案目录以及已公开的文件、档案全文信息,为社会公众提供更多的文档信息服务。

省档案局(馆)于1999年开通公众网站——“琼兰阁”后,在2004年又开通了党政网站,并将馆藏档案目录数据库上载。有条件的市、县也应积极开通党政网站,为机关工作提供更多更好的服务。各专业、部门、企事业档案馆和专业主管部门建立的档案网站,要与海南省档案馆网站相链接。

充分利用和发挥档案网站的作用,使档案网站成为宣传档案工作、公开政务信息、开展档案信息服务的窗口。要将海南省档案网站——“琼兰阁”建设成具有海南特点,档案特色,较高水平的门户网站,为社会提供全方位,多层次,高效率的档案信息服务。

㈥抓紧档案信息化标准和规范建设

⒈加快推进档案信息化法制建设。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及《电子公文归档管理暂行办法》(国家档案局第6号令),加快研究和制订我省电子公文归档、电子档案管理、档案信息公开和上网安全、网站建设与管理等方面的行政规章,形成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推动档案信息化建设有序开展。

⒉完善档案信息化标准体系。各级档案部门都要学习、宣传与贯彻国家档案局制定的档案信息化建设标准规范;省档案局结合全省的档案信息化建设,制定和完善海南省地方性标准规范和实施办法。在今后几年,要根据《电子文件归档与管理规范》,优先制订本地区电子文件归档及档案信息采集、交换、整合和安全管理等方面的技术标准,建立档案信息化标准体系。

“十一五”期间,急需制定的海南省档案信息化建设的地方标准有:

⑴《电子文件归档与管理细则》(地方标准)

⑵《各类档案数据库结构标准》(地方标准)

⑶《档案数据交换格式》(地方标准)

⑷《网站资源归档与管理规范》(地方标准)

⑸《纸质档案数字化技术规范》(地方标准)

⑹《照片档案数字化技术规范》(地方标准)

⑺《录音档案数字化技术规范》(地方标准)

⑻《录像档案数字化技术规范》(地方标准)

⑼《数字档案馆设计与建设规范》(行业标准)

⑽《档案管理网络安全标准》(行业标准)

⑾《档案文件开放控制办法》(行业标准)

⑿《数字化声像档案著录规则》(行业标准)

⒀《多媒体信息采集操作规程》(行业标准)

五、全省档案信息化建设的保障措施

在信息化时代,档案信息将日益成为经济与社会发展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尽管拥有越来越现代化的手段,所处的技术环境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面临的仍将是艰苦的工作,如档案信息资源的组织、整理、加工与建库等,在网络化、一体化过程中,还将会涉及资金、保密和知识产权保护、标准化、数据安全等问题。因此,实现档案信息化需要强有力的保障措施。

㈠加大档案信息化建设的宣传力度。通过多种渠道,提高社会档案意识和档案工作者的信息化意识,正视信息化给档案工作带来的挑战和压力,加深对“实施信息化带动策略”的理解。各级档案局(馆)要把档案信息化建设作为档案业务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来抓,融于业务监督指导、目标管理、执法检查等活动之中。

㈡纳入发展规划,提供经费保障。各级档案部门应围绕“三网一库一站”和电子文件管理申报项目,积极争取将档案信息化纳入本地区、本部门、本单位信息化建设总格局。档案信息化要纳入档案事业发展总体规划,争取财政投入并保持适当增长比例。

1.要根据国民经济增长幅度,加大对档案信息化建设资金的投入力度,以缓解档案信息化建设资金不足、供需矛盾突出的问题。

2.认真做好档案信息化建设的立项工作,财政部门要给予必要的支持,将档案信息化建设所需经费纳入本级财政经费预算。

3.加强对档案信息化建设资金的统筹合理使用,引入信息化工程监理机制,加强相关项目的前期研究和可行性论证。

㈢加强档案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建设。

各级档案部门在加强档案信息化建设的同时,应把档案信息安全放在突出位置,确保管理系统和数据的安全、可靠,防止档案信息失密、泄密和丢失。

⒈全省各级档案部门要严格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计算机信息系统保密管理暂行规定》等相关法规,逐步完善档案信息安全管理体制,落实信息安全责任制度,制订完善的信息安全应急预案,加强对系统管理员、信息安全员的培养、使用和考核,确保档案信息系统安全。

⒉分类采取必要的安全防范措施,加强对计算机、网络硬件设备和软件系统的管理。抓紧构建省馆局域网络安全保障系统,在2005年内要确保完成省馆局域网络防火墙建设,使之成为全省档案部门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建设的示范工程。

⒊加强数据库管理,采取脱机备份等有效措施,确保数据安全。

⒋加强档案网上利用的身份认证和密钥管理,确保档案信息网络传输和利用的安全。所有上网信息的都必须按规定程序和要求进行审查。

⒌开展信息安全和信息法制教育,提高全员的信息安全意识,防范、打击计算机与网络犯罪。

㈣优化专业结构,抓好队伍建设。

档案工作向前发展的趋势,对档案工作人员的专业结构提出了新要求,即一方面需要大量的信息处理人员,信息分析与研究人员,数据库生产与维护人员,计算机软件、硬件人才,网络环境创建与运行维护人员,信息服务人员等;另一方面,信息技术的突飞猛进带动了整个社会和技术的进步,使档案工作中的新问题、新技术层出不穷,因而对档案工作人员自身知识的补充与更新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档案工作现代化不仅取决于工作人员原有的知识与水平,更大程度上取决于他们的知识的补充和更新的速度。面对人员需求上的这一变化:一是档案人员必须不断更新知识结构才能适应形势的发展,对在职人员可进行在职培训或出去深造等各种形式的再教育,特别是各级档案局(馆)的领导和业务骨干必须接受有关计算机、网络技术、数字化技术、信息管理、现代管理技术等知识的培训,以适应新技术发展的需要。其次,单一的人员结构已不能满足档案工作现代化的需要,档案管理不仅需要档案专业人员,同时还需要信息技术、计算机、数据库、网络技术等方面的专业人员。因此,应注意引进这些方面的人才,优化人员结构,建立复合型多层次的专业队伍,以适应档案工作现代化的需要。各市、县档案局(馆)在近年内,要至少配备一名具有专科以上学历的计算机专业人才,并对他们进行档案专业知识培训,使之成为档案、计算机复合型人才。

㈤加强与档案信息化相关的政策法规标准体系的建设。

档案信息化的应用和发展离不开政策法规标准体系的支持,要逐步研究和完善发展相关政策法规标准,如信息技术人才政策、行业信息应用软件开发和技术服务等方面的政策标准。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法制逐步健全,信息化建设必将在政策法规的框架下进行,因此要深入学习研究电子政务、电子商务、信息交换、政务公开、信息资源保护、企业信息化、信息产业、信息安全保密、知识信息产权、信息市场管理、信息产品价格政策等方面的法律、法规。在学习研究国家有关政策法律、法规的基础上,研究建立我省档案信息化发展的政策法律、法规体系,形成推动我省档案信息化工作的法制环境的保障体系。

加强档案信息化发展软科学课题研究,提高信息化建设决策水平。发挥有关学会、协会、机关、团体的作用,请一批专家、顾问和有专长、有经验的科技人员深入研究档案信息化发展的思路、模式、体制、机制和法制,以及系统安全等方面的问题。

㈥加强对档案信息化建设领导、指导、检查与督促。

精选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