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大学生的素质培养范文

大学生的素质培养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大学生的素质培养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大学生的素质培养

第1篇:大学生的素质培养范文

影视音乐欣赏对大学生的精神培养

“人文精神”是社会上一种普遍的人类自我关怀,即对人的尊严、价值、命运的维护、追求和关切,对人类遗留下来的各种精神文化现象的高度珍视,对一种全面发展的理想人格的肯定和塑造。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物质文明得到了很大的提高,正是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导致了人们追求的精神生活却越来越贫瘠,人与人之间情感交流越来越少,长此以往出现人们之间的情感冷漠、对自己和他人缺乏爱心、对物无爱惜、对己不克制,等等。如果这些状况再继续发展下去,一定会影响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作为当代大学生,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中流砥柱,如果他们一味地重视如何能多、快、准地成为生活的强者,占领社会的上层,而忽略了情感的交流和尊重,其后果是不堪想象的。因此,对于高校教育来说,对大学生人文精神的关怀与培养是十分必要的。

影视音乐的一些作品中流淌着不同的音乐情感,通过欣赏一些多媒体影视音乐,并结合教材讲解片中的剧情,可以让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影视作品的主题和寓意。比如在欣赏了《祖国的花朵》、《妈妈再爱我一次》片中的主题歌曲时,让我们又想起和重温了童年时在影院里面的那份美好的时光和记忆。通过欣赏这类的影视歌曲,使学生切身地体会人们相互之间的亲情,教育他们珍惜来之不易的幸福,教会他们懂得如何珍惜,这样的教育方式和教学方法所达到的效果,是通过说教难以达到的。在进行人性教育方面,让学生欣赏一些动画片中的音乐,例如《小鲤鱼历险记》、《宝莲灯》等影视音乐,通过欣赏和讲解音乐的内容,教育他们应该保持并发扬敢与邪恶势力作斗争,不畏艰险、不怕辛苦;通过欣赏《泰坦尼克号》的主题歌曲《我心永恒》,更好地教育学生,爱情不只是甜蜜,不是大难临头各自飞,而是无私地付出、是双方心灵的交融。只有坚定世上存在纯洁的爱情,才能真正地体会到爱情的滋味与可贵。总之,通过把影视音乐进行分类以及一些片段式的欣赏,并结合一定的剧中内容进行讲解,会更有效地提高大学生的人文情怀和人文精神。

影视音乐欣赏所起到的教育价值

每种事物都是由不同的元素组成的,音乐也是一样。在国内高校的选修课中,设置一定的音乐类的欣赏课的目的,就是为了培养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大学生各方面的素质和能力,使他们成为社会拔尖型人才。音乐中的元素很多,比如旋律、节奏、调性、和声、风格等。那么,如何在选修课中,选择一种方式,一些素材,使这些非音乐专业的学生更有兴趣地学习一定的音乐基础知识,培养他们对音乐的审美和鉴赏能力?我认为“影视音乐欣赏”无疑提供了一个更加贴近学生生活的学习空间。影视作品是绝大多数学生喜爱的一门艺术形式,而影视音乐就是镶嵌在其中的宝石,它能使影视艺术绽放更加绚丽的光彩。因此,通过对影视音乐的欣赏教学,可以利用他们对影视的喜爱,激发他们对影视音乐的兴趣,在教学中有条不紊地加入一些音乐元素的理论知识,让学生们在一种轻松、自然的状态下去学习和感受那些比较专业的音乐理论知识。

影视音乐欣赏为大学生的研究性学习提供了更有利的空间

狭义地讲,作为一门独立的课程,研究性学习指在教学过程中以问题为载体,创设一种类似科学研究的情景和途径,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收集、分析和处理信息来实际感受和体验知识的生产过程,进而了解社会,学会学习,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能力。这种课程形态的核心是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强调一种主动探究式的学习,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推行素质教育的一种新的尝试和实践。

影视音乐欣赏课,主要是以音乐为主体,以电影和影视为载体,通过学生对影视艺术的了解和喜爱,来激发他们对影视音乐的热情和对音乐知识的渴望。在选修课中,我们不难发现,几乎每个学生都看过电影,有的同学还会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欣赏不同风格的电影作为自己的业余爱好。在这样一个个性充斥的课堂中,给予大家更加广阔的开放空间去探寻影视音乐的魅力是十分必要的。通过给学生们提出一些问题或者一些主题,让学生们到课堂外去找寻答案;或者通过学生站在讲台授课的方式,让他们亲自去体会把自己的所知与同学们分享的快乐。总之,这种开放式的教学方式和研究性的学习方式,使广大学生能够更加自由地展开想象,突显他们的个性、提供他们展示自我的平台,而这一切的一切都来源于影视作品和影视音乐的魅力。

总之,通过影视音乐的欣赏,培养了学生们欣赏音乐的兴趣,并且使他们掌握了一定的音乐基础理论知识,逐步养成了开放式、研究性的学习习惯,这将延展到他们其他领域学科的学习,使他们的生活能够充实和快乐。

第2篇:大学生的素质培养范文

关键词:大学生;职业素养;培养

近几年,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已经成为比较重要的社会问题,也可以说是一个难题。对于很多毕业生来说,先不说找到好工作,即便是找到一份工作就已经比较困难了。高校把毕业生的就业率做为考察学校教育效果的一大指标:毕业生就业率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学校的声誉,同时也会影响到学校的招生及培养计划。而从社会的角度来看,很多企业又在叹息“招不到合适的人选”。很多事实表明,这种现象的存在与学生的职业素养难以满足企业的要求有关。

“满足社会需要”是高等教育的目的之一。既然社会需要具有较高的职业素养的毕业生,那么,高校教育应该把培养大学生的职业素养作为其重要目标之一。同时,高校也不是关起门来办教育,社会、企业也应该尽力与高校合作,共同培养大学生的职业素养。

1职业素养及其在工作中的地位

中国知网(CNKI)将职业素养定义为:职业素养是指职业内在的规范和要求,是在职业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综合品质,包含职业道德、职业技能、职业行为、职业作风和职业意识等方面。

很多企业界人士认为,职业素养至少包含两个重要因素:敬业精神及合作的态度。敬业精神就是在工作中要将自己作为公司的一部分,不管做什么工作一定要做到最好,发挥出实力,对于一些细小的错误一定要及时地更正,敬业不仅仅是吃苦耐劳,更重要的是“用心”去做好公司分配给的每一份工作。态度是职业素养的核心,好的态度比如负责的、积极的,自信的,建设性的,欣赏的,乐于助人等态度是决定成败的关键因素。

那么,职业素养在工作中的地位如何呢?

《一生成就看职商》的作者吴甘霖回首自己从职场惨败者到走上成功之道的过程,再总结比尔・盖茨、李嘉诚、牛根生等著名人物的成功历史,并进一步分析所看到的众多职场人士的成功与失败,得到了一个宝贵的理念:一个人,能力和专业知识固然重要,但是,在职场要成功,最关键的并不在于他的能力与专业知识,而在于他所具有的职业素养。提出,一个人在职场中能否成功取决于其“职商”,而职商由以下10大职业素养构成:

工作中需要知识,但更需要智慧,而最终起到关键作用的就是素养。缺少这些关键的素养,一个人将一生庸庸碌碌,与成功无缘。拥有这些素养,会少走很多弯路,以最快的速度通向成功。

前面已经提到,很多企业之所以招不到满意人选是由于找不到具备良好职业素养的毕业生,可见,企业已经把职业素养作为对人进行评价的重要指标。如成都大翰咨询公司在招聘新人时,要综合考察毕业生的5个方面:专业素质、职业素养、协作能力、心理素质和身体素质。其中,身体素质是最基本的,好身体是工作的物质基础;职业素养、协作能力和心理素质是最重要和必需的,而专业素质则是锦上添花的。

职业素养可以通过个体在工作中的行为来表现,而这些行为以个体的知识、技能、价值观、态度、意志等为基础。良好的职业素养是企业必需的,是个人事业成功的基础,是大学生进入企业的“金钥匙”。

2大学生职业素养的构成

“素质冰山”理论认为,个体的素质就像水中漂浮的一座冰山,水上部分的知识、技能仅仅代表表层的特征,不能区分绩效优劣;水下部分的动机、特质、态度、责任心才是决定人的行为的关键因素,鉴别绩效优秀者和一般者。

大学生的职业素养也可以看成是一座冰山:冰山浮在水面以上的只有1/8,它代表大学生的形象、资质、知识、职业行为和职业技能等方面,是人们看得见的、显性的职业素养,这些可以通过各种学历证书、职业证书来证明,或者通过专业考试来验证。而冰山隐藏在水面以下的部分占整体的7/8,它代表大学生的职业意识、职业道德、职业作风和职业态度等方面,是人们看不见的、隐性的职业素养。显性职业素养和隐性职业素养共同构成了所应具备的全部职业素养。由此可见,大部分的职业素养是人们看不见的,但正是这7/8的隐性职业素养决定、支撑着外在的显性职业素养,显性职业素养是隐性职业素养的外在表现。

因此,大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应该着眼于整座“冰山”,并以培养显性职业素养为基础,重点培养隐性职业素养。当然,这个培养过程不是学校、学生、企业哪一方能够单独完成的,而应该由三方共同协作,实现“三方共赢”。

3大学生职业素养的自我培养

做为职业素养培养主体的大学生,在大学期间应该学会自我培养。

首先,要培养职业意识。雷恩・吉尔森说:“一个人花在影响自己未来命运的工作选择上的精力,竟比花在购买穿了一年就会扔掉的衣服上的心思要少得多,这是一件多么奇怪的事情,尤其是当他未来的幸福和富足要全部依赖于这份工作时。”很多高中毕业生在跨进大学校门之时就认为已经完成了学习任务,可以在大学里尽情地“享受”了。这正是他们在就业时感到压力的根源。清华大学的樊富珉教授认为,中国有69%-80%的大学生对未来职业没有规划、就业时容易感到压力。中国社会调查所最近完成的一项在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显示,75%的大学生认为压力主要来源于社会就业。50%的大学生对于自己毕业后的发展前途感到迷茫,没有目标;41.7%的大学生表示目前没考虑太多;只有8.3%的人对自己的未来有明确的目标并且充满信心。培养职业意识就是要对自己的未来有规划。因此,大学期间,每个大学生应明确我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我将来想做什么?我能做什么?环境能支持我做什么?着重解决一个问题,就是认识自己的个性特征,包括自己的气质、性格和能力,以及自己的个性倾向,包括兴趣、动机、需要、价值观等。据此来确定自己的个性是否与理想的职业相符:对自己的优势和不足有一个比较客观的认识,结合环境如市场需要、社会资源等确定自己的发展方向和行业选择范围,明确职业发展目标。

其次,配合学校的培养任务,完成知识、技能等显性职业素养的培养。

职业行为和职业技能等显性职业素养比较容易通过教育和培训获得。学校的教学及各专业的培养方案是针对社会需要和专业需要所制订的。旨在使学生获得系统化的基础知识及专业知识,加强学生对专业的认知和知识的运用,并使学生获得学习能力、培养学习习惯。因此,大学生应该积极配合学校的培养计划,认真完成学习任务,尽可能利用学校的教育资源,包括教师、图书馆等获得知识和技能,做为将来职业需要的储备。

再次,有意识地培养职业道德、职业态度、职业作风等方面的隐性素养。隐性职业素养是大学生职业素养的核心内容。核心职业素养体现在很多方面,如独立性、责任心、敬业精神、团队意识、职业操守等。事实表明,很多大学生在这些方面存在不足。有记者调查发现,缺乏独立性、会抢风头、不愿下基层吃苦等表现容易断送大学生的前程。

如厦门博格管理咨询公司的郑甫弘在他所进行的一次招聘中,一位来自上海某名牌大学的女生在中文笔试和外语口试中都很优秀,但被最后一轮面试淘汰。他说:“我最后不经意地问她,你可能被安排在大客户经理助理的岗位,但你的户口能否进深圳还需再争取,你愿意么?”结果,她犹豫片刻回答说:“先回去和父母商量再决定。”缺乏独立性使她失掉了工作机会。而喜欢抢风头的人被认为没有团队合作精神,用人单位也不喜欢。

如今,很多大学生生长在“6+1”的独生子女家庭,因此在独立性、承担责任、与人分享等方面都不够好,相反他们爱出风头、容易受伤。因此,大学生应该有意识地在学校的学习和生活中主动培养独立性、学会分享、感恩、勇于承担责任,不要把错误和责任都归咎于他人。自己摔倒了不能怪路不好,要先检讨自己,承认自己的错误和不足。

大学生职业素养的自我培养应该加强自我修养,在思想、情操、意志、体魄等方面进行自我锻炼。同时,还要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增强应对压力和挫折的能力,善于从逆境中寻找转机。

4高校对大学生职业素养的教育对策

为了培养大学生的职业素养,高校或高等教育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以满足社会需要:首先,将大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纳入大学生培养的系统工程,使高中毕业生在进入大学校门的那一天起,就明白高校与社会的关系、学习与职业的关系、自己与职业的关系。全面培养大学生的显性职业素养和隐性职业素养,并把隐性职业素养的培养做为重点。其次,成立相关的职能部门协助大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如以就业指导部门为基础成立大学生职业发展中心,并开设相应的课程,及时向大学生提供职业教育和实际的职业指导,最好是要配合提供相关的社会资源。再次,深入了解学生需要,改进教学方法,提升大学生对专业学习的兴趣,满足学生对本专业各门课程的求知需求,尽可能向学生提供正确、新颖的学科信息。

5社会资源与大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

大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不能仅仅依靠学校和学生本身,社会资源的支持也很重要。很多企业都想把毕业生直接投入“使用”,但是却发现很困难。企业界也逐渐认识到,要想获得较好职业素养的大学毕业生,企业也应该参与到大学生的培养中来。可以通过以下方式来进行:

(1) 企业与学校联合培养大学生,提供实习基地以及科研实验基地。

(2)企业家、专业人士走进高校,直接提供实践知识、宣传企业文化。

第3篇:大学生的素质培养范文

一、学分制及其内涵

学分制起源于18世纪德国的选课制,并在19世纪美国的大学得以发展、完善、成型。此后,学分制作为一种科学和规范的教学管理制度在世界范围内迅速推广开来。学分制在我国的试行是高教改革的创新,它是一种以选课制为基础、以学分为计量单位衡量学生学业完成状况的教学管理制度,学分制具有两个显著特征:一是选课制。所谓选课,指的是学生可以根据教学计划、教学要求,自由选择课程、教师以及上课的时间、地点,这与我们传统上的学年制是有本质区别的。真正的选课制,学生则成为自己学习和发展的组织者,教师、教材和课堂都要为学生个体的智能、兴趣和特长服务。二是弹性学制。所谓弹性,是相对于我国传统上高校的学年制而言的。学分制中首先是以“最低学分”作为学生是否能够毕业的标准,而不是年限。在一定的学制浮动幅度内,学生可以选择提前毕业,也可以选择延期毕业,这既照顾到不同学生学习能力高低的差异,也适合学生将学习和创业有效结合起来的客观实际需要,为国家和社会培养合格人才提供了制度保障。

二、学分制为大学生创新素质培养提供了空间

1.学分制转变了高校人才培养模式。从学年制到学分制是一种从单一僵化向多元灵活管理模式的转变。学年制整齐划一的人才培养模式,导致管理上的一刀切和僵化,影响并制约了学生个性和对社会适应能力的发展。学分制突破了过去学年制的学计划,根据不同类型人才的知识结构和能力要求,设计合理、相对弹性的指导性教学计划和课程体系,取代了学年制下学生一个班级、一张课表、教学计划统一的僵化模式,从而改革单一培养模式,实现人才培养规格和类型上的多样化,学分制淡化了过程管理,强调目标管理,通过提供多类型、多系列的课程,对不同的学生给予不同的指导,有利于适应学生的个别差异,培养学生个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有利于复合型、创造型人才的培养。

2.学分制调动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学分制的实行使学生从按要求学习到自己选择学习,使学生摆脱屈从和依赖心态,能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自主性和独立性,有利于培养创新所必需的自信心。学年制要求学生按部就班,而学分制彻底打破了学年制按部就班的学习方式,鼓励“冒尖”的学生充分发挥聪明才智,多修课程,提前毕业,激发了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这种自由的空间充分尊重并释放了学生的个性,能够让学生按照自己的意愿、兴趣、爱好自主设计学习活动,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独立性,只有在学生个性得到充分展示的宽松环境里,学生才有可能创新。

3.学分制增强了教师的竞争意识。学分制引入了竞争机制,激发了教师的活力。教师地位发生了变化,即由教学过程的主宰者变成了教学过程的引路人和被学生选择的对象,教师可以挂牌上课,学生通过选课,自然地对课程和教师教学进行比较和评价,既要求教师有深厚的专业知识,较高的学术水平,同时又要求教师不断改进教学方法以满足学生求知需求增强其竞争意识,有效提高自己的教学效果。由于选择权掌握在学生手里,教师就会因教学压力而产生进行知识创新的动力。促使教师钻研业务,改进教学方式,提高教学水平,从强调单一的灌输转向启发式、讨论式、探究式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探讨问题、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三、学分制下大学生创新素质培养的途径

1.转变教育观念 。转变观念是教育改革的先导,我们要转变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理念,树立学生是教学活动主体,学校教育以学生为主体是现代教育思想的重要内容。思想上要改变以往“计划”、“专业”、“对口”的观念,坚持教育“三个面向”的方向,把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启发学生的自学意识,帮助学生树立终身学习观念、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作为教学的主要任务。

2.增加选修课比重,实施辅修专业制。选课制的实施要求学校在保证学生掌握最基本的专业知识的前提下,加大选修课的比例,学生可以跨年级、跨专业选课、有条件的高校还允许学生跨校选课。这样有利于达到学校内部和高校之间教育资源的共享,实现文理知识渗透,理、工、管相结合,为大学生构建广博的知识结构。

辅修专业制是在学分制平台下实行的一种教学管理制度。辅修专业制是指学生在学好本专业(主专业)的前提下,辅修第二专业。选课制和辅修专业制突破了知识的专业限制,赋予了学生广博的知识,这不仅可以优化学生的知识结构,为在某个专业深造做好准备,同时有利于发展学生的特殊兴趣,以提高学生创新素质。

3.实施本科生导师制。由于学分制实施选课制,打破了过去统一的教学模式,学生自主安排学习计划,自主选课,如果缺乏科学的指导,人才培养目标及规格要求就难以达到,为此必须建立导师制。配备专业导师给予学生学习方法和科研实践指导,导师从学生入学到学生就业对学生思想、品德、学业、生活等方面进行全方位的指导,以促进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协调发展,并随时根据学生个人情况变化进行计划调整的指导。导师一般都是由责任心强、业务水平高的副教授或教授担任,他们有条件对学生的科研实践、课程论文、社会调查等学习任务进行指导和督促,并且可以直接吸收学生参与科研,学生在导师的指导下获得的科学的学习方法,求实的科学精神、勤奋的治学品格以及进行科研的实践机会,这些素质和条件的获得必然促进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发展。

4.加强实践环节。在加强基础理论尤其是专业基础理论教学的同时,要加强实践活动性、操作技能性课程的教学,让学生在实践中培养创新素质。高校应该通过学校与企业、社会相结合,教学与生产、科研相结合,理论与实验、实践相结合等途径,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实行顶岗实习,也可以通过吸收学生参加教师的科研课题,带领学生开展科研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科研素质;还可以利用学校现有的现代化教学设施,建立“学生创新活动教育实验基地”,为有一定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学生提供实践和研究条件,进一步培养、锻炼、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

5.设立创新学分。设立创新学分就是将学生的发明、制作、设计、论文、著作、竞赛等创新成果用学分进行考核的方法,它是表示学生创新成果的一种记载。创新学分的主要内容为:学生的发明、制作、设计、科技开发、调研(咨询)报告、公开发表的论文和出版的著作等作为创新成果。经所在院系和教学管理部门认定,给予记录学分,许多高校在这一方面进行了有益的尝试。有些学校在培养计划中对学生设置了创新学分,并明确修满创新学分方可毕业,鼓励学生参加各种形式的创造性活动。

第4篇:大学生的素质培养范文

一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分类的二维四分模型

大学生良好思想道德素质的养成,主要取决于内外两方面,分别是学生的内在思想素养和学生的外在实践能力。学生的内在思想素养是对学生的思想状况和道德素养的具体规范,而学生的外在实践能力是对学生的工作能力和实践水平的明确要求。对一个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状况的全面考核必须将两者有效结合起来。为此,本文通过建立一个维度模型,力图能够提高对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培养的认识,建立切实可行的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培养规划,进而有效促进大学生素养的全面提升。

1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分类二维四分模型的建立

标兵型。是指学生不仅内在思想素养很高,而且外在实践能力也较强的情况。此类学生是大学生中的佼佼者,他们不仅具有崇高的思想、高尚的品德,而且具有很强的工作实践能力,能按时高效地完成工作任务。

实践型。是指学生的内在思想素养较低,但其外在实践能力较强的情况。此类学生具有很强的工作实践能力,但往往缺乏对自我的约束以及服务他人的意识。究其原因,主要是对自身思想道德的培养要求不严格所导致的。所以,应着重加强对实践型学生的思想教育,提升他们的思想素养,促使他们逐步向标兵型学生靠拢,并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为周围的同学服务。

思想型。是指学生的内在思想素养很高,但其外在实践能力较弱的情况。此类学生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对自身要求很严格,做事也很认真仔细,但受限于自身的能力,影响了其完成工作的质量。所以,对于思想型学生应着重培养其工作能力,要充分给予他们锻炼的机会,使他们更全面地成长。

萌发型。是指学生的内在思想素养较低,且其外在实践能力也较弱的情况。对于萌发型学生的培养,是高校学生工作的难点。在教育过程中,辅导员会具体面临两方面的困难:一是学生较低的内在思想素养;二是其较弱的外在实践能力。这使得开展教育帮助工作相当困难。此类学生的发展处于较低的萌发水平,需要来自辅导员的指导和帮助。

2基于二维四分模型的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培养方式

从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分类的二维四分模型中可以发现,不同类型的思想道德素质状况形成于不同的环境,受到来自内在和外在的双重影响。根据每种思想道德素质状况的特点,应有针对性地提出培养方案,才能确保大学生良好思想道德素质的养成。

对于思想型学生,要注重加强实践能力的培养。思想型学生有较强的责任心和上进心,却苦于没有足够的经验和实践能力。因此,要充分给予他们锻炼的机会,帮助他们成长,具体举措为:一是对思想型学生进行培训和指导,在肯定他们责任心与上进心的同时,帮助他们培养自信心以及敢于承担工作的勇气;二是为思想型学生提供实践机会,让他们在具体的实践活动中接受锻炼,经受磨砺,健康成长;三是让思想型学生积极参与班级建设,更多地承担班级工作,赢得同学们的认可。通过这些举措,能为广大思想型的学生提供一个展现自身价值的舞台,激励他们不断提升自我、超越自我,更好地实现自己心中的愿望。

对于实践型学生的培养,要注重加强思想教育的引导。实践型学生有很强的组织能力和实践能力,但往往疏忽对自我的约束,做事缺乏责任心,为他人服务的意识也稍显不足。因此,要给予他们思想上的积极引导,纠正他们对待学习、工作不重视的态度,提升责任意识,进一步完善他们的思想素养。

对于萌发型学生的培养,不仅应注重加强思想教育的引导,而且应加强实践能力的培养。萌发型学生的内在思想素养比较低,且外在实践能力也不尽如人意,因此对于他们应给予充分的关怀和耐心的帮助,同时也应充分认识到培养和帮助此类学生的困难,必须做好充足的准备。对萌发型学生的培养,可以按照从萌发型到思想型,再从思想型到标兵型的培养路线。这主要是考虑到要使一个既缺乏实践能力又缺乏内在素养的萌发型学生脱胎换骨,就必须先着重培养他的意志品质,激发他的求知欲和上进心。在此基础上,再对其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和培养,才会收到令人满意的效果。所以,培养萌发型学生应循循善诱,从培养其积极乐观的心态人手,不断激发其上进心和责任心,循序渐进地提高他们的能力水平。

二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培养规划

制定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培养规划能帮助广大学生确立发展目标,指引他们今后的行为,促进他们的健康成长,有效提升其素养及能力。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培养规划可分成三个层次来制定。

第一,制定战略层的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培养规划。良好思想道德素质的养成,需要持之以恒的努力。因此,战略层规划的时问跨度较长,一般为2~4年,这将为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培养定下基本方向。通过战略层的思想道德素质培养规划的制定,学生能够初步确立自己的人生目标。

第二,制定战术层的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培养规划。战术层的规划处于中间层,说明具体应如何达到最终目标,它将总体目标细化为一个个实施步骤,并确定其中的关键步骤,以便在将来能按计划、有重点地实施。比如,战术层的思想道德素质培养规划可以制定以下目标:大一学年参加学生组织,锻炼实践能力;大二学年参加志愿服务,丰富人生经历;大三学年加强专业学习,打下坚实基础;大四学年投身社会实践,寻找理想工作。

第三,制定行为层的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培养规划。作为整个规划体系中的最底层,它起着上述层次不可替代的作用。它是战术层目标的具体实施,直接落实为日常生活中的每一件事。学生们应完全按照上层规划的指引,积极改善并规范自己的行为,从量变到质变,最终实现良好思想道德素质的养成。比如,行为层的思想道德素质培养规划可制定为以下目标:积极参与组织班级活动;热心为周围的同学服务;勇于承担具有挑战性的工作任务;努力学习,争取奖学金;诚信求实,杜绝考试作弊等。

综合上述三层规划,就可以制定出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培养的具体行动步骤。从制定总体目标开始,到分解为分目标,再按分目标制定相应的行动计划,并予以实施,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断评估调整是根据具体实施结果对前面步骤中发生的偏差进行修正。实施步骤的前四步应根据评估调整反馈的信息进行必要的调整,确保自身发展道路不会偏离预定的规划路径。通过以上步骤的循环反复,可以实现螺旋式的上升,这就能很好地确保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培养规划得以顺利实施。

三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培养的实施方法

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培养的实施方法有很多种,主要可以分为“走出去”、“双肩挑”和专向成长。这三种实施方法是针对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培养的实际情况来设计的,因此具有很强的实践性。下面,就对上述三种方式分别加以解释和说明。

1“走出去”法

仅仅依靠平日校内的思想教育、工作锻炼和课余实践,大学生想要获得思想素养和实践能力的大幅提升是比较困难的。这就要求大学生树立走出去的理念,去政府机关挂职锻炼,去著名院校学习交流,去公共场所志愿服务,以及去企业单位实习培训,这些都是大学生提高自身思想道德素质的有效途径和手段。在学习实践的过程中,他们可以学到先进的管理经验,掌握高效的工作方法,充分汲取思想养分,不断提升知识技能,并在今后的学习实践中予以尝试。经过理论与实践的双重磨练,能使自身的思想道德素质水平得到迅速的提高。

2“双肩挑”法

所谓“双肩挑”,是指大学生既能在学生工作方面独挡一面,高效地完成老师布置的各项工作任务,如联系校外实习基地,组织志愿者活动等;又能积极投身学术研究,在专业学科领域有自己的专长,如经老师指导,或进行创造性的理论研究等。这其实对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提出了较高的要求,需要他们付出极大的努力才能获取成功。一方面,学生要在学习领域积极努力,谋求自身学术素养及知识水平的全面提高;另一方面,学生要在学生工作领域认真踏实地开展工作,获取自身组织能力及管理水平的不断进步。

第5篇:大学生的素质培养范文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素质;培养

心理素质主要是指个体在成长和发展中形成的各种心理品质,是一个人自我发展和自我实现的必要条件,心理素质的好坏直接影响着人的全面发展,因此大学生培养自己良好的心理素质,对保障自己以饱满的热情、顽强的意志、坚韧不拔的毅力、良好的心态投入到学习和今后的工作中去,具有重要意义。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要学会针对自身常出现的心理问题,从分析其不良心理产生的原因着手,寻找对策。

一、目前大学生面临的主要心理问题

1.学习和生活方面的心理障碍

踏入大学校门的学生许多都曾是中学时代的佼佼者,进入大学后发现“山外有山,楼外有楼”,自己在学习、社交、文化等方面不如别人时,过去的优越感受到了冲击,新的自我位置尚未摆正,有些人就会怀疑自己,产生自卑心理。甚至还会出现一些其他的不良心理症状如焦虑、抑郁、强迫、等。另外,有部分学生对自己所学的专业,缺乏学习兴趣,认为自己所学的专业没有发展前途,而缺乏学习热情,久而久之也丧失了学习信心。

2.人际交往方面的心理障碍

进入大学后,人际关系与以前发生了显著的变化。一方面他们不再得到老师的细致关心和照顾,另一方面,同学都来自四面八方,各方面的背景不一样,生活和行为习惯也不同,因而交往相对比较困难。加之同学之间在许多方面还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如思想观念、价值标准、生活方式等等,不容易协调相处,导致心理压力。另外,有些学生由于性格内向及缺乏一些交往的方法和技巧,容易造成人际关系紧张和不协调,再加上随着大学生的社会交往范围日益扩大,交往的动机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许多学生感到缺少知心朋友,感情不纯而不愿与人交往,最终导致一系列心理为问题的产生。

3.对实现自我价值存在的心理障碍

当前社会发展迅速,人们的思想观念、道德观念以及生活方式等也在不断发生变化,特别是社会竞争机制对人们的影响更大。高校处在社会大环境中,社会的变化必然影响校园,使深处期中的大学生在心理上受到冲击,社会种种现实,对大学生平静的心灵冲击是巨大的,社会竞争的压力侵扰着每一个人,大多数人都有强烈的表现欲和参与意识,都想在各种活动的竞争中显示出自身的价值。这对于意志薄弱的学生无疑是一种挑战,一旦遇.到考试失败,评奖落选,就业遇挫等情况,极容易产生消极的心理状态,表现出自我价值怀疑的倾向。

二、大学生培养良好心理素质的必要性

1.良好的心理素质对大学生的成长进步具有重要作用

大学生在成长进步过程中,必须以良好的心理作为前提和保障。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大学生整体素质赖以存在和提高的重要基石。具体表现在:一是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实现成长目标的基础。心理素质在支配和制约人们选择行为方向方面起着重要作用。二是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人才成长的动力。当大学生培植起对自己专业、事业的浓厚兴趣时,便会激发出创造的活力,从而推幼约旱目焖俪沙ぁH是良好的心理素质是成就事业的保证。因此,注重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是时代和未来事业的需要,也是大学生成才和成就事业的有力保证。

2.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大学生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内在需要

大学时代,是人成长发育的成熟时期,是人的一生中心理变化最激烈的时期。这一时期形成的价值观念、生活态度和经验阅历对今后人生发展将产生重大影响,大学生从家庭进入社会,各种角色的变换,使大学生在扩大自己社交范围的同时,也增强对他人、对社会的认识和了解。但是,这个时期由于心理发育不成熟、情绪不稳定,在面临一系列问题时,易产生各种心理困扰,这些困扰,对大学生的成长、成才及适应社会都十分不利。因此,培育良好的心理素质有助于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帮助他们逐步走向成熟与独立。

三、大学生培养良好心理素质的方法

1.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人生观、世界观处于个体心理最高层次,在心理活动中具有重要作用,它影响一个人的认识、情感、意志、需要、兴趣、能力等,是个体行为模式的最高调节者。社会生活中的各种现象是复杂的,由于大学生社会经验少、阅历浅,当理想与现实发生冲突时,常常会在思想上、情感上产生困惑、苦闷和不满。而这种负面效应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个人的心理素质。因此,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有助于自己形成正确的社会观念和良好的自我调节能力,使自己懂得人生的价值,从而消除心中,的疑惑和不满,自觉抵制不良因素的影响。

2.注重挫折教育,增强心理承受能力

人生之路不总是一帆风顺,挫折对每个人来说也是难免的,区别在于有的人心理承受能力强,在面对挫折时能够坚强的挺过去,而有的人由于心理承受能力弱就只能臣服在挫折的脚下。但是,承受挫折能力和其他心理品质一样,可以通过学习,和锻炼而获得提高。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大学生应有意识的培养面对挫折时的忍耐力及乐观的心理,要记住所有的挫折都是暂时的,没有挫折是不能战胜的,只要你有勇气战胜它一次,以后它就会沦为你的奴隶。

3.重视心理素质的自我培养

环境、教育虽然对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但它们只是影响心理素质的外部条件,对心理素质的发展起着决定作用的还是大学生的自我培养。对于大学生来说,一是要自觉学习心理健康知识。在校可听取相关专题讲座,参加学校心理学教育机构开展的各类培训活动等。二是培养兴趣、丰富生活。积极参加各类学生社团活动、从而达到松弛身心,消除疲劳,保持健康;陶冶情操,完善人格等。

总之,新时期的大学生应该具有良好心理素质,这是社会发展对未来个人素质提出的必然要求,也是个人全面发展的必然趋势,只有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大学生才能适应现代社会,才能担负起时代和社会所赋予的历史重任,在社会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成为现代化建设的有用之才。

参考文献:

第6篇:大学生的素质培养范文

责任意识是一个人能够成才的重要标志,也是一个人走向成熟的根本标准。具有责任意识的人往往具有强烈的责任心,这种强烈的责任心是个人职业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具有强烈的责任心,一个人才能踏踏实实地做好本职工作,认认真真地完成每一项工作任务。多数用人单位在聘用人才时,十分强调敬业精神,而敬业精神的深层次来源就是一个人的对工作强烈的责任心。一个没有责任心的人不可能会有敬业精神。我国当代大学生由于其成长环境以及所接受教育方式的原因,普遍缺乏强烈的责任意识。在学生时代,他们往往处于“责任延缓”状态,不会对自己的行为负责,而是将本该由他们承担的责任转移给了他们的父母和亲人。这种责任意识的缺乏,在大学生身上具体地体现为:以自我为主来决定自己的行为,不去考虑他人的感受;一旦产生问题或矛盾,也往往试图寻找对方的原因,而不会从自身去找问题的根源。孔子曾指出,“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当一个人总是对面临的问题寻找自己之外的各种借口时,是不可能有责任心的。作为当代大学生,应该尽快培养自己的责任意识,对自己的大学学业负责,通过自身努力来获取优异的成绩;对自己的未来负责,勇敢面对向职业人的转变,制定切实的职业生涯发展规划;对家人负责,不辜负家人对自己的期望,多关心和照顾家人;对集体负责,处于集体之中要积极完成自己的职责,并尽可能协助和帮助他人更好地达成集体目标。只有这样,才能尽快树立起强烈的责任意识,为迈入职业社会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主动精神

主动精神也是一个人成熟的重要标准。主动是与被动相对而言的,具有主动精神的人,无论做什么事,都会最大限度地挖掘自己的潜能,选择最有效的方法达到最高的效率。与其相反,被动型的人,往往需要别人要求去做事情,而且只会去做被要求的事情,不会超出被要求的范围。在我国,大学生从小到大,无论是生活还是学习,往往会有父母或老师不停地告诉他们。在他们的心里,做任何事情都会有人事先告诉他要做哪些,怎样去做,不需要去主动地思考和选择,这就养成了一种不良的思维习惯,即被动性思维。这种思维方式是我国传统“添鸭式”教育方式带来的一种苦果。这种苦果在现实的大学生身上体现为:在大学学习上,老师教什么学什么,老师不交的不会主动去学;对于面对的问题只会按老师或父母的解答去理解,不会寻求其他的理解方式。然而,大学阶段是由学生向职业人的过渡时期,作为学生可以按照被动型思维去学习,作为职业人去不能再按照这种被动型思维去工作。因为被动型的人会造成人的思维懒惰,进而走向行为的懒惰,而任何职业随着时代的发展都需要不断更新、不断进步,这也是为什么用人单位往往非常注重创新能力的原因。所以,当代大学生在学生时代要尽快完成由被动型思维向主动型思维的转变,由他人主导型向自我主导型的转变。具体来看,首先要改变自己的学习方式,由被动学习走向主动学习,探索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结合自己的特点与需要,在学好专业课的基础上,多涉猎自己感兴趣的领域,拓宽知识面。其次,要尽快准确地认识自身的心理特征,结合自己的社会认知,确定适合自身未来发展的职业生涯发展规划,并相应地以其作为自己大学学习生活的指南。此外,要在日常生活和社会实践过程中,有意识地培养自己的主动精神,形成主动型思维的良好习惯和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三、诚信精神

第7篇:大学生的素质培养范文

关键词: 大学生 人文素养 培养

人文素质是人文精神的体现,它是指人类文化所创造的价值、理想和最根本的精神,是指向人的主体生命层面的终极关怀,它以追求真、善、美等崇高的价值理想为核心,以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为终极目的。高校实施人文素质教育是大学生全面、和谐、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社会进步的迫切需要。高校培养的学生不仅应该具有现代化的专业知识,还应具备一定的文学、历史、哲学、艺术等方面的人文基础知识以及传统意义上的人文修养,如远大的理想追求、较高的道德水准、健康的心理素质、社会责任感、创新能力、积极向上的审美趣味等,以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发展的需要。

一、大学生人文素质培养中的问题分析

人文素质培养的主要方面是加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校园的主流文化反映了校园主体的价值取向、文化修养,充分发挥其教育功能和现实价值,对于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知识结构及志趣追求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从现实的角度看,我国高校大学生人文素质的情况不容乐观,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人格境界有待提高

人格是与社会的生产方式及生活方式相适应的一种精神面貌,是社会成员在价值观、态度、认知、情感、自我意识等诸方面所表现出的共同而普遍的心理品质和行为特征。近年来,人们逐渐形成一种共识,人格素质与一个人的成才密切相关,因大凡成就卓越的人都具有完善、健康的人格。而当代大学生却存在一系列的问题:一是不能客观、正确地认识自我,过高地估计自己的能力和水平;其次是生活品位低下,盲目追逐时尚;最后是缺乏上进心,没有良好的意志品质和克服困难的坚定信心。

(二)缺少人文知识的积淀

人文知识是与自然知识和社会知识相对应的一种知识类型,是人类总体知识构成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以语言(符号)的方式对人文世界的把握、体验、解释和表达。丰富的人文知识是一个人优良的知识结构必需之要素,是一个人成为全面发展的人必备之条件,是人文素养的前提和基础。但是,不少学生知识结构不合理,文、史、哲和艺术方面的知识浅薄。很多大学生没有读过传统的文学名著,有相当部分的大学生沉迷于武打、言情、漫画等低层次的书籍,很多大学生的业余时间几乎完全用在上网娱乐、聊天、购物、游戏上。

(三)心理素质不够健康稳定

健康的心理是现代人必备的素质。但是有为数不少的大学生缺乏情绪调控能力,遇事容易冲动,不计后果;心理承受能力低下,遇到挫折、失败不是积极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而是意志消沉,怨天尤人,以致出现心理障碍。据有关调查显示,全国大学生中因精神疾病而退学的人数占退学总人数的54.4%,有28%的大学生具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其中有近10%的学生存在着中等程度以上的心理问题。诸多的数据和事实表明,大学生已成为心理弱势群体。

(四)人生价值不够明确

大学生正处在青春期,部分大学生思想观念仍不成熟、不稳定,其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仍在逐步树立的过程中,易受不良意识形态与文化、自由主义与享乐主义、拜金主义与权力至上等因素和观念的影响,产生价值观困惑。他们找不到人生的价值和意义,缺乏理想和信念;不关心自我发展,只贪图一时的快乐和满足;生活没有目的和方向,日子浑浑噩噩;对社会实践、社会公益活动避而远之,很少参加集体活动,等等。

造成大学生人文素养缺失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社会层面也有学校教育层面。一是课程设置不尽合理,专业教育基本取代人文教育,导致人文内涵日益流失;二是大学教育理念偏狭,普遍重视知识技能的提高,轻人文精神的培养,教师尤其是理科教师忽略了从自然科学知识中进行人文因素的挖掘;三是市场经济带来的功利心理日益加强,整个社会浮躁,缺乏人文氛围,导致学生急功近利,仅仅关注考级、考证等就业实用主义的现实需要,无暇顾及人文素养的培育。

二、大学生人文素质培养的途径

(一)增加人文课程比重

优化课程设置,提高人文课程的比重是提高大学生人文素养的一个重要途径。依据目前的现实情况,落实这一策略的方式之一就是将选修课做精、做实。从某种意义上说,选修课本身就是一种文化传递。高校要通过多开设文学、史学、哲学、艺术等人文社会科学课程,不断提升大学生的人格、气质、修养等内在品质,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教育引导大学生正确处理好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美英等国高校在这方面给我们树立了很好的典范,值得我们借鉴。如哈佛大学的“共同基础课”五类课程中,文学与艺术和外国文化是其中的两类;牛津大学一直坚持在学生中开展古典文化知识的学习。从民族发展的高度看,学校应该像重视英语、计算机等课程那样重视人文课程,加大投入,将人文素质教育纳入制度化管理,实行统一考试,将考试结果与授予学位挂钩。

(二)人文精神渗透专业课程

很多大学专业课程(尤其是理工科)教授的只是科学知识,少有人文内容。把人文素质教育渗透到专业教育中,最重要的就是要把人文精神与专业知识结合在一起,突出人与事物的主体作用和人对物的态度,使专业教学的内容更加丰富,使学生不仅得到科学知识,而且受到高尚的人文精神的熏陶。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发学生发现美、鉴赏美的能力。比如,通过介绍学科的发展史、人文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培养学生形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对科学成果的高度社会责任感和爱国心,帮助学生树立高尚的科学道德,形成正确的、科学的思维方法,并学会在相互尊重的基础上交流与合作,为大学生的成长和发展营造具有浓厚创造气息和强烈创新意识的人文知识环境。

(三)开展第二课堂活动

第二课堂是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基地,通过搭建各种平台,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特点,给学生提供锻炼机会,从而起到加强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良好效果。有调查表明:60%的学生参加过学生会、社团、艺术节等形式的第二课堂活动。学生认为参加这些活动很有收获,可以“锻炼自己”、“丰富业余生活”、“结交朋友”、“扩展知识面”等。但仍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因为很多主客观因素没有参加过第二课堂的活动。因此,学校应该积极引导、鼓励学生社团的成长壮大,调动学生参与积极性,并为之创造必要的条件,帮助学生实现个人成长。

(四)提高教师人文素养

教师的人文素养包括其学识水平和人格魅力。教师的学识水平不仅包括他在本专业研究领域中的深度与广度,而且包括他对本民族人文精神的深刻理解,对民族历史文化的准确把握,以及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对其游刃有余的应用。教师的人格魅力则可以直接对学生产生无形的持久的影响。教师人格魅力所折射出的社会文化的价值观、审美情感等,是学生人文素养建构的重要参照。“运用之妙,存乎一心”,真正意义上的教育不仅是一个知识的传授过程,而且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心灵沟通、思想碰撞的过程。只有高素养的教师才能培养出高素质的学生。建立一支高质量的教师队伍,提高教师的文化素养,是引导大学生积极学习和正确吸收人类优秀文明成果,自觉鉴别和抵御各种腐朽落后的思想文化的关键。

(五)丰富校园文化建设

校园文化往往体现着一所学校的内在精神和行为风范,对学生的思想和行为有很大的影响。因此,创建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营造校园浓厚的人文氛围是提升大学生人文素养的有效途径。高校应改善学校硬件设施,挖掘环境育人资源,提高学校文化品位,让学生利用先进的学习设备在环境优美的校园中学习,潜移默化地受到心灵的感染、情操的陶冶、哲理的启迪,从而在不知不觉中升华精神,提高人文素养。高校还应规范各种团体活动,良好健康的团体活动可为人文素质教育起到积极的作用,诸如人文素质讲座、校园文化节、读书沙龙等,让学生在多姿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中交流情感、互动学习,通过一定的社会实践增强其社会责任感、历史使命感和人文情怀。

(六)积极组织社会实践活动

高校有计划、有目的地组织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是对大学生进行人文教育、培养人文素质的又一重要途径。内容丰富且实在的社会实践活动,如社会调查、“三下乡”活动、环境保护、青年志愿者活动等,大学生不仅能了解国情、民情,认识自己,印证自身价值,而且能在耳闻目睹、亲历亲为中感知和体验人文精神,拓展视野,陶冶情操。从某种意义上讲,大学生社会实践的人文素质教育,其丰富性、深刻性和持久性是其它教育途径和方法所无法比拟的。

当然,丰富大学生的精神生活,提升他们的人文精神还需要政府及社会各界的联合参与,共同营造一个良好的人文素养氛围,承担起推进和提升当代青年人文素养的责任。

参考文献:

[1]赵邦信.浅谈文化素质及文化素质教育[J].石油大学学报(社科版),2004,(10).

[2]俘景才.大学创新教育与创新人才的培养[J].中国高教研究,2004,(4).

[3]丁小强,胡庆方.大学生素质拓展与素质教育内涵的发展[J].中国青年研究,2003.

第8篇:大学生的素质培养范文

关键词:微创业;移动web;云计算;物联网;机器视觉

中图分类号:G64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33-0281-02

一、引言

十八届三中全会中指出,要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营造创业环境、健全促进就业创业体制机制,高校毕业生是创业的生力军,要加大力度培养大学生的创业素质和能力。IT微企未来的创新点在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网三大领域,通过利用微平台或者网络平台进行新项目开发的创业活动的微创业被认为是改变当前大学生就业难状况的一个有益的探索和尝试。微创业参与者一般都是初次创业者,经验不足,需要更多的指导与帮助。大学生微创业素质发现与培养系统,是从提高服务、降低成本,集合优势资源,从大学创业的实际需求出发,将互联网技术、移动web技术、机器视觉技术、云数据存储技术等多种技术有机融合成的综合性微创业素质培养指导体系,对大学生的创业与创新能力提高有推动性的作用,对于高校大学生微创业教育的开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国内最早的微创业的概念是2011年两会期间陈天桥、历以宁的提案,紧随其后的是2011年发起的一项“中国互联网微创业计划”,提出了所有项目与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等先进技术和营销手段相结合以实现成效最大化的“微创业”原则。很多企业和高校、政府部门都开始关注对初次创业者的支持,并陆续推出了不同形式的微创业计划。2011年2月份中国电信北京分公司面向高校推出“天翼微创业计划”,2011年3月份著名杂志“创业邦”在其官方网站启动了2011中国“微创业计划”大赛等等。微创业的概念已经慢慢形成,不过相关研究还很少,具体应用模式还有待更新。2008年北京华普亿方软件科技有限公司开发创业实训计算机模拟仿真平台研究,学生可利用仿真平台进行创业实训;2008年上海推出国内首个创业能力测评系统,对大学生创业素质进行测评;第十二届挑战杯项目“基于创业素质培养的创业课程开发研究”从课程开发角度进行研究。更多的创业素质培养集中在概念性和理论性的层面,基于移动web的大学生微创业素质发现与培养尚无应用。

三、系统总统架构

建立一个基于移动web的大学生微创业发现与培养系统,归集大量创业素材(文字与视频等),通过大数据环境下的云计算处理实现对互联网上创业信息、用户信息的数据的搜索、分类、整理并将信息存储到云数据库中。针对创业测评系统中仅仅靠问答这一单一的方式并不能完全反映学生的综合创业素质这一问题,采用创业素质测评系统中创业能力测试问题和计算机视觉软件系统相结合的方式,在测试过程中加入面部表情判断,综合测试学生的性格特征、职业倾向、创业能力等。通过微创业系统为相关学生提供3D创业课堂、创业指导、创业实施、创业俱乐部等(这些服务以两种形式完成,其一建立以互联网技术为核心的Android移动客户端,为用户提供创业素质测评系统、创业指导、创业论坛等信息服务,其二是建立通用的Web客户端,为用户提供3D创业课堂、创业实施等相关服务),具有良好的使用价值。

系统所有的数据存储在云端,云数据包括系统创业素质测评数据、个人信息数据、创业案例数据、课件素材、视频等资料,系统架构图如图1所示:

四、系统功能结构图

系统包括素质发现和素质培养,其中素质发现主要由创业案例库、计算机视觉系统、创业素质测评系统和个性化的电子创业档案组成。素质培养包括创业学堂、创业论坛、创业动态等模块,并延伸到理论课的教学管理和信息管理功能,系统功能图如图2所示:

创业学堂中包括编写创业计划书、3D模拟创业课堂、创业实施(公司成立、创业实践、创业俱乐部)等。3D模拟创业课堂中运用计算机虚拟仿真技术、仿真市场博弈技术、3D建模技术等仿真模拟市场、市场调查和市场行业的竞争,逼真再现企业场景,并利用成熟的经济学模型来计算模拟市场的变化,如市场需求反应模型、价格模型、广告促销市场反应模型、离散时间博弈模型等。学生通过系统模拟还原企业的创立过程,完成创业计划书、办理工商税务登记注册、建立企业进行运营管理等。创业俱乐部主要通过Flas、视频、图片、文本的形式呈现各类创业理论知识、经典创业讲座以及成功企业家的成长经历。创业动态主要通过文本和图片形式呈现相关创业热点新闻、最新创业政策、学生创业活动、开展的创业大赛以及介绍相关的大学生创业基地等信息。

五、系统关键技术

1.云数据处理。对海量的数据存储、读取后进行大量的分析、提高数据的更新速率以及进一步提高随机读速率等问题,是数据管理技术必须解决的问题。

2.计算机视觉的面部表情分析推理。智能人脸表情识别系统嵌入在创业测评系统中,浏览网站的人自动开启云相机,在素质测评过程中记录表情及其肢体语言。人脸表情识别系统中第一步对人脸进行检测定位,第二步通过摄像机获取人脸图像并进行表情特征提取,在提取特种数据的过程中,进行特征降维、分解等处理,第三步将捕捉到的表情进行分类,输出结果。

六、结语

本研究从提高服务、降低成本,集合优势资源从大学生创业实际需求出发,有效利用大数据处理的云计算技术、机器视觉技术、虚拟现实技术、网络技术以及移动互联网技术,构建基于移动web的大学生创业素质发现与培养系统,以期为高校推动大学生创业提供参考,对学生创业和学校教学改革起到推动作用。大学生微创业素质发现与培养系统目前尚处于探索阶段,本研究融合多种最新技术于一体,是在创业领域的创新性实践。机器视觉技术应用于大学生创业素质尚无前例。计算机虚拟仿真技术运用企业博弈、3D建模技术逼真再现企业场景尚未在移动互联网中应用。

参考文献:

[1]Gerald E.Hills.An empirical study of an evolving field[J].Journal of Business Venturing,2009,(2):30-31.

[2]Einar A.Rasmussen.Roger S?rheim.Action-based entrepreneur-

ship education[J].2013,(3):56-57.

[3]程君青,章春军.基于网络的大学生创业服务平台构建[J].教育教学论坛,2012,(4):78-79.

[4]褚本立.中国移动互联网创业企业的机遇与挑战[J].商品与质量,2011,(3):67-68.

[5]陈艳,雷育胜.大学生创业素质调查与思考[J].高教探索,2012,(4):123-124.

[6]祝敏丹,左利华.大学生创业能力培养与测评系统构建[J].黑河学刊,2011,(1):43-45.

[7]张淑梅,宋维堂.高职软件技术专业创业型人才培养课程体系的构建[J].职教论坛,2011,(27).

第9篇:大学生的素质培养范文

在当前,受多种因素如家庭环境、社会环境以及目前教育体制的弊端等的影响,很多在校大学生都存在着一定的人格问题,这些人格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缺乏信仰。很多大学生受到目前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存在着较强的物质观念,注重对物质利益的追求,内心信仰缺失。他们的理想信念淡薄,责任心较差,在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发生冲突的情况下,不能将集体利益放在首位,存在着较强的功利思想,有的大学生甚至坚持一切向“钱”看的错误理念。二是迷失了自我价值。一些大学生由于理想信念的缺失,很难具备正确的价值取向。他们内心常常感到非常失落,认为自我价值得不到实现而沮丧。因此,惰于对自己的未来进行科学的规划,不知道自己未来何去何从,没有明确的人生目标和努力方向,更没有努力的动力。这也是很多大学生虚度光阴、不学无术的原因所在。三是贪图享乐,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很多大学生对社会上的物质诱惑缺乏抵抗力,因贪图享乐和虚荣心而使自己迷失前进的方向。但由于很多大学生是独生子女,从小娇生惯养,缺乏吃苦耐劳精神,面对枯燥的学习和实验课程以及困难和挫折时,选择退缩和逃避,没有勇往直前和吃苦耐劳的精神。四是道德品质不高。大学生接受了多年的高等教育,本应该具有较高的思想道德素质,但是他们缺乏对外界不良影响的抵抗,在受到负面和消极影响时,不能用道德标尺衡量自己的行为,常常使自己步入歧途。这也是很多大学生走向违法犯罪道路的重要原因所在。五是不能够进行自我调节。一些高校的大学生在遇到困难和挫折时,不能正确对待和分析问题,不能用合适的方法处理问题和面对挫折,常常采用过激的对应方式,不利于心理创伤恢复,容易产生不良心理反应,甚至出现心理危机;对自身、家庭、学校和社会采取不负责任态度,甚至导致自杀或杀人事件发生。大学生上述人格问题的存在,不仅对其自身素质的提升产生影响,也对其未来就业和发展带来限制,也不能满足国家对高素质人才的急切需求。因此,各大高校应高度重视大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

二、培养大学生健全人格的有效对策

一是积极采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导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我们团结奋斗的思想基础,是坚定我们理想信念、建立道德规范、提升国民素质的重要旗帜和灵魂。通过引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用先进的思想武装大学生的头脑,用典型事例向大学生传递正能量,为大学生提供更多的精神动力支持,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和远大理想,在学习实践中塑造忠于祖国、热爱人民、踏实肯干、吃苦耐劳、坚忍不拔、乐观积极的良好品质,真正将自我价值的实现与社会价值的实现统一起来,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投入到学习中去,明确未来发展目标,科学地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努力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者。二是通过教师的人格魅力去熏陶和感染学生培养健全的人格。教师作为传道授业解惑之人,除了应具备丰富渊博的文化知识外,还应具备良好的品德和高尚的人格魅力。这样才会让学生发自内心的敬佩,从而在教学生活中对学生不断加以熏陶,使学生受到感染和教育,从而对学生产生积极的影响。这就要求高校高度重视专业教师对学生人格的教育,通过健全教学体系和考评依据来促使专业教师注重在实践中对学生人格的培养。此外,高校的学生工作大多由辅导员或班主任承担,这就要求辅导员和班主任具备良好的思想素质、高尚的情操和人格魅力,在潜移默化中去影响学生健康人格的塑造。三是努力营造积极健康的校园文化环境。环境能塑造人,改变人,因此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也会对学生健康人格的培养产生一定的影响。校园文化作为影响大学生的主流文化,对于大学生健康人格的培养具有独特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