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培养学生的想象力范文

培养学生的想象力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第1篇:培养学生的想象力范文

“观古今于须臾,抚四海于一瞬,笼天地于形内,挫万物之笔端”。陆机的这几句话高度地概括了想象的巨大作用。刘勰在《文心雕龙・神思篇》中对想象也作了极为形象的描述:“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焉动容,视通万里。”这种超越时空的想象作用,正是使文文学学创作与文学欣赏发挥巨大力量的心理认知过程。社会科学如此,自然科学中也离不开想象。没有丰富的想象力,爱因斯坦就创立不了相对论;没有丰富的想象力,牛顿发现不了万有引力;没有……。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强调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了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而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严格地说,想象力是科学研究的实在因素。”

想象力在人的成长过程中起着巨大的作用,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发挥教学内容对学生想象能力培养的优势,积极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为其今后成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科学研究表明:“人脑有四个功能区域,一是外部世界接受感觉的感受区;二是将这些感觉进行收集整理的贮存区;三是评价信息的判断区;四是按新方式把已有的知识和新信息结合起来的想象区。”而人们对想象区的利用率仅达15%。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目前对学生想象区的开发还远不够,这无疑阻碍了语文教学的优化进程。因此,开发想象区,大力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提高学生素质,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对学生想象能力的培养,必须遵循一定的规律,不是可能随意进行的。那么在教学中,如何利用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呢,我认为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首先,要强调记忆和知识的作用,充实想象的表象基础

想象是人的头脑在联想的基础上改造加工其记忆表象而创造新形象的过程。没有丰富的表象材料作基础,就不可能产生丰富的想象力,而丰富的表象材料又只能来自于学生知识的积累和记忆力的培养。因此,强调记忆和知识的作用,不断充实表象材料是培养学生丰富想象的基础。

其次,注意在培养观察、感受力的同时,深想和想象领域,从而发展学生的想象能力

大自然是神奇而丰富的,黄山峭壁间的苍松、泰山上的碑刻、沙漠中的驼铃,……,许许多多自然的或人文的景观,学生均可在老师的引导下产生许多神奇的联想和想象。这里最重要的是教师的引导问题。不能为观察而观察,为感知而感知,仅作表面肤浅的生活接触,而要在观察中引导学生深入到联想与想象中去,激发学生的情绪与情感,深入到审美想象的绚丽殿堂中去,这样才能有效地培养联想与想象能力。如在学生观察一条小河时,不仅指导学生认真观察小河两岸、小河的水、水中的鱼以及河力人的活动情况,而更要引导学生由小河所受到的污染及河边的污染源,联想到由于污染而给人们生产生活带来的危害,更联系到祖国山河的污染情况及污染原因,呼吁加大环境保护的宣传,提高人们的环境保护意识,然后想象出小河治理后的美丽景象。还可由人们环境保护意识的薄弱联想到人的素质的低下,联想到教育体制改革等。只要引导得法,由一个景观或一件事可产生一连串的无穷尽的联想和想象。

第三,充分利用课文培养学生的联想和想象力

1.利用课文中的“空白”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语文语本中的文学作品,不论是古代的还是现代的,也不论是中国的还是外国的,特别是诗词,都存在着许许多多的“空白”,或者说“隐形画面”,这是培养学生想象力的最好的材料,教学中抓住这些“空白”,引导学生将“隐形画面”想象出来,丰满起来填补上去,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想象能力,又帮助学生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例如白居易的《琵琶行》,在描写琵琶女出场时的情态:“千呼万呼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琵琶女的卑怯心理、凄凉的身世、地位的低下等一系列错综复杂的心态都隐含其中,这都需要读者用想象去弥补,去完善。而在描绘宛转流利的音乐之后,突然写出“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为什么“无声胜有声”?而“幽愁暗恨”又有多深?这个“无声”的空白,实则包含了宏大的空间。又如鲁迅《为了忘却的纪念》一文中,写到先生正为五位青年作家被捕而焦虑不安时,突然听到他们已被杀害的消息,文章至此只有一句话:“原来如此!……”这个省略号中所留下的空白,省略了多少内容,留下了多大的想象空间,又给读者留下了多大的想象余地。这些空白,正是培养学生想象能力的按钮。

2.利用文章中优美的意境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中学语文课本所选课文,不少是文学作品,且是名家名篇。这些优秀作品中有着种种优美的意境,而这些正是培养学生想象力的好材料。

通过意境培养学生想象力,整体知觉是其前提。只有从知觉整体性认识中,才能发挥想象,发展想象力。清人刘熙载说:“诗与文不外情境二字。”“词或前景后情,或前情后景,或情景齐到,相间相融,各有其妙。”这就说明了作品的意境是通过整体表现出来的,如不从整体去知觉,就把握不住文章的意境,更无从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了。例如艾萨克・什维斯・辛格的《山羊兹拉特》,当主人因为生活所迫,不得不忍痛卖掉山羊兹拉特时的情景。作者用一个个画面表达全家人对山羊兹拉特的“不舍”,勒文之所以“经过很长时间的犹豫”才决定卖掉兹拉特,阿隆母亲的“不禁泪流满面”,阿隆小妹妹安娜和米丽昂“也哭了起来”,阿隆“只得听从父亲的命令”带兹拉特上路,“全家人都出来向兹拉特告别”,这种种画面,都集中表达了对山羊兹拉特的“不舍”之情。这些都是培养学生想象力的触点。

第2篇:培养学生的想象力范文

美术创造离不开想象,怎样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呢?

一、多观察大自然,多欣赏图片及名家名画。

见多识广才能将知识进行整合,才能在头脑中形成表象,继而受到启发,打开想象力,产生丰富的想象。如在教学《谁画的鱼最大》一课时,课前让学生观察各种各样的鱼。和爸爸妈妈一起参观过海底世界的学生,上课时,他的思路就更开阔,发言更积极,为发挥想象力打下了良好的基础。课堂上,通过多媒体让学生欣赏自然界中的鱼,欣赏画家笔下的鱼,比较画家笔下的鱼与自然界中的鱼有什么不同?通过欣赏多媒体图片,比较张芝兰的《戏鱼》和生活中的鱼的异同,使学生知道了戏鱼中的鱼不同于生活中的鱼,它的外形、颜色、花纹是画家按照自己的想法添画的,《戏鱼》充分发挥了画家的想象力,从而使学生受到启发,知道学生也可以按自己的想法画鱼的外形、鱼身上的花纹及鱼的颜色。从而启发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 比如,在“怎样把鱼画漂亮?怎样在鱼身上添加花纹?”这个环节,同学们积极大胆想象,有的学生说:我要画一条大鱼,鱼的身上有一间房子,房子旁边有一棵树,树的周围有很多草,草地上开满了鲜花。有的说:我画的大鱼,鱼身上像蓝天一样蓝,有很多云朵,几只鸟儿在蓝天上飞翔。有的说:我画的鱼,鱼身上有羽毛形的花纹、水果形的花纹、蝴蝶形的花纹……丰富的想象力把鱼儿打扮的五彩缤纷、美轮美奂。

二、利用有创意的名家名画启迪智慧,培养想象力。

要让学生多欣赏名家名画,由欣赏名家名画感受到画家的创意,继而也会打开思路,发挥出自己的想象力。

如:在欣赏《妈妈和孩子》一课时,我让学生观察毕加索的雕塑《猴妈妈和宝宝》,猜一猜猴妈妈的头是用什么材料做成的?学生猜不出时,我及时引导学生用手遮住头部以下的部分,再仔细看一看像什么?马上有学生说出是汽车做的。我及时表扬了学生,并发出感叹:多么有创意呀,用汽车做妈妈的头!这就是毕加索丰富的想象力,这就是他的与众不同之处。希望我们小朋友在绘画时或着手工制作时也能够发挥出自己的想象力,别出心裁,创作出新颖独特、与众不同的作品,这样才能够更加吸引别人的目光。

在欣赏张芝兰的《戏鱼》时,其中有一个画面挺有趣的:画家在鱼尾巴上画了一个人。欣赏时,我及时点拨学生,画家多么有创意呀,让人站在鱼尾巴上与鱼比高低、比大小。你能想到吗?你准备用什么方法画鱼把鱼衬大呢?以此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有的学生思维活跃,想象丰富,说:老师,我准备在鱼身上画一条船,让鱼驮着船往前游。有的说:我在鱼的身上画一个人,让人骑在鱼的身上与鱼比大小。有的说:我在鱼的旁边画一个小潜水艇…… 画家的创意打开了学生的思路,从而激活了学生的想象与创造意识。

第3篇:培养学生的想象力范文

关键词:语文教学;听说读写;想象力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一个诗人在沙漠中遇到了一小片绿洲,但饥渴难耐的他无法找到水源。望着这渺无人烟的沙漠,诗人想:要是在青山中该多好啊,有飞泻的瀑布,潺潺的流水;明媚的春光下,枝叶上的露珠闪闪发光。“叶上的露珠”,诗人想到这里,精神为之一震。于是,半夜里他就千方百计在树叶上收集露水。当他出现在人们面前时,大家对他能徒步穿越死亡地带感到不可思议,诗人笑着告诉大家,是“想象”救了他。

生活需要想象,语文学习也同样离不开想象。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化的源泉。显然,想象是知识的延续,难怪有人把想象力比作“点金术”。十几岁的初中学生,大多有活跃的思维,丰富的想象力,如果在语文学习中充分调动学生的想象力,不但可以提高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还可以培养他们的各种学习能力。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当然就应该想方设法让学生在听,说,读,写的过程中展开想象的翅膀,借以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那如何在听、说、读、写过程中调动学生的想象,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呢?下面谈谈我的实践和体会。

首先是“听”。一些教师对学生“听”的能力的培养往往只停留在让学生利用课文磁带或音频纠正读音、停顿、语气方面,其实我们教师还可以让学生边“听”边锻炼想象力,以“听”带“想”,以“想”促“听”。例如,学习朱自清的《春》这篇脍炙人口的散文时,由于课文语言清新明快,语言明白晓畅,几乎没有生僻字、费解词、难懂句;我在课前有意不布置课文预习任务,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后,我让学生在课堂上边听朗读带边联系实际,展开想象,脑海中浮想出各种画面:当“嫩嫩的春草、各色的春花、清香的春风、轻细的春雨”这一幅幅图画在头脑中浮现后,再翻开课本细细品味,接下来的课文学习就水到渠成了。这样就既训练了学生听的能力,又锻炼了学生的想象力,还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

其次是“说”。“说”这一能力的培养也可以和想象力的培养结合起来,从而避免平常教学时只通过讲故事、复述课文等单纯培养“说”的这一能力训练。我们教师也可以让学生发挥想象,边说边想,一举两得。例如学习了契诃夫的《变色龙》一文后,我便适时开启学生想象之门,大胆想象当奥楚蔑洛夫离开广场后碰见了席加洛夫将军的哥哥时的情景,并请几组同学进行绘声绘色的表演。学生活灵活现的对话,入木三分的举止都是他们想象的结晶:有的同学活脱的表现了奥楚蔑洛夫拍完马屁后得意洋洋的丑态,有的同学表现了他见到将军哥哥时的唯唯诺诺的情形,有的同学展示了他被训斥时噤若寒蝉的可怜虫形象。这些表演不仅加深了同学们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也提高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还培养了学生的想象能力,同时也加深了对小说主旨的体悟,可谓一举多得。

另外教材中的彩图、插页也应成为点燃学生想象的“触发点”。学习《松鼠》这一课文时,我让学生看着文章的插图或彩图,结合文章内容,想象松鼠的吃食、过水等方面的内容,而后凭借想象说出松鼠各方面的特点。这样就有机的把说的训练和想象力的培养结合了起来。

再次是“读”。学习古诗词,尤其是一些明白如话、能激起读者遐想的律诗、绝句,教师应把时间留给学生,让学生通过想象把握诗歌形象,品悟诗歌意境。如学习“茅檐长扫静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挞送青来”这首出自王安石的《书湖阴先生壁》,我完全不去担心学生对诗意的理解而去逐字逐句分析,而是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一再朗读,反复吟咏,读一句想一句,把诗人所描绘的干净的房舍、成畦的花木、护田的绿水、排挞的青山构成的图画在脑海中自然浮现出来,这样不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欲望,使学生牢牢记住了诗歌内容,同时丰富了课堂教学情趣,还使他们领悟了作者那种怡然自得的心境。在这一学习过程中,学生的想象力也得到了淋漓尽致的表现。

第4篇:培养学生的想象力范文

关键词:创意教师 想象力 创意课堂

镜头一:有创意的教师

下课了,二(5)班的陈勃优同学悄悄地跑过来,扬着惊喜的笑脸,认真地说:“老师,您太有创意了!”这可是夸我的新鲜词。我反问:“太有创意?我哪里有创意呢?”她开始边比划边兴奋地讲:“那幅手指图形怎么变成了小鱼,太有意思了!老师是怎么想的啊?我以为是宇宙飞船呢。好玩!老师你真的太有创意了。”我们都开心地笑了。之后,我又仔细观察了那张画面,感觉教师的描述与学生的想象还是有很大差距。我看到的画面就想到了这一个答案,而学生的想象却是那么的天马行空、与众不同。鉴于此,这份夸奖让我反思了自己教学语言的导向性。这样的描述引导纵然很有趣味,但从另外的角度对学生的想象力却产生了羁绊。这样一幅画还可以让更多的学生来想象,也许有更精彩的形象答案。

教育的语言真是一把双刃剑。它可以引导学生探索的方向,又会形成框架。有了框架,学生的想象思维就会受到束缚。那又怎样培养有后劲、有创造力的一代呢?如同我读的一则故事,值得我们教育工作者思考。一个六七岁的小女孩指着蓝天上的白云对母亲说:“妈妈,狗。”母亲在女儿的头上打了一巴掌,教训道:“傻呀,是云。”另一则是:上世纪六十年代美国内华达州,一位三岁的小女孩告诉母亲,她认识了英文字母“O”。这位母亲很吃惊,表扬了孩子之后,一纸诉状把女儿所在的幼儿园告上了法庭,理由是幼儿园剥夺了女儿的想象力。因为女儿在认识“O”之前,能把“O”联想为苹果、太阳、足球、鸡蛋等圆的东西。她认为幼儿园剪掉了女儿想象的翅膀,要求对此负责。法院最终裁定幼儿园向家长认错道歉。看了这两个小故事,我们不难发现,为什么我国的青少年在知识系统性和计算技能在世界上遥遥领先,而在创造意识和创新能力的排名次序却很低。有专家认为,这与想象力的缺乏与不足有关。而孩童时代是想象力最为丰富的时期,孩子们大多拥有这种天赋。他们充满灵气,奇异丰富的想象联想,是创造力的开端和开启。对孩子美好健康、奇特有趣的想象,我们教育者应该给予热情的鼓励与支持。而教师富有创意的想象对学生的影响更为深远,学生会得到更多的启发,从而使想象力和创造力都得到更好的发展。

爱因斯坦认为:“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相对固定的,而想象力则可以概括世界上的一切。”面对学生那看似不着边际的想象,有个性的看法,教师要多加鼓励,予以巧妙灵活的创意引导,让他们的思维更丰富。这个教学案例虽小但让人感动,鼓舞我去研究我的学生,研究教学的艺术趣味性,艺术教学的创意性和独特性。让我尽一个教育者的绵薄之力,培养出一个个想象力丰富、有创造力的学生吧!

镜头二:我们需要的创意课堂

第5篇:培养学生的想象力范文

一、教师善于创设教学情境,开启学生的想象力

打破旧的教学理念,要适应素质教育的新思路,提高学生的创造性想象能力。所以在教学中,我为学生创设“参与”的氛围。即让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的教学中来,通过师生互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导能力,探究学生内在的潜能,激活想象思维能力,提高想象力。提出的问题可以有多种答案,一个观点可以用多种表现方法,只要学生的发言,不受传统思维约束,全方位打开学生思路让他们在思考中形成自己的想象空间。例如在一年级第二册第八课《放学路上》这一课,这是一想象画课,先是问题讨论,增强学生的好奇心,提问:“同学们你们猜老师刚才在上学的路上看到了什么?”而后我让学生跟我一起猜想。学生自由猜,并且给他们讲和播放看路上的画面。让学生的脑和眼得到协调的发展,思维意识马上理性认识的转化,促进智力和想象力的发展。不断发现新的问题,解决问题,然后启发他们:我们在放学的路上可以看到这么多事情,也可以是好事或是坏事的,同学们想一想,试一试,看谁能够动手这生动的画面画下来呢?通过我的鼓励、启发,让他们在宽松自由的氛围中,把原来的在脑海中一形成的形象,换成画面表现出来。趁着学生的兴致很高,又启发,你想到应该怎么画了吗?你在放学回去的路上遇到了什么,你就画什么好吗?”再一个,就是让学生猜谜语激趣,激发学生的学习情趣,学生的天性就是好奇心强,让学生在愉快中主动进入想象的氛围。这样的教学设计,让学生在生活中去捕捉画面积累表象,同时也启动了学生的想象力。

二、教师要善于联系实际,激发学生的想象力

学生的想象力不是与生俱来的,它与学生日常生活中的经验的积累有着密切的联系,没有知识和经验的想象只能是毫无根据的空想。任何想象总是以感知性的材料为基础,从而想象出自己未感知归的实际不存在的事物形象,但是这些感知的材料往往是来源与生活,在美术的教学中,特别是写生课,我都是强调学生在绘画的过程中要细致观察,才能获得清晰的图象。如在美术教学中利用多媒体,曾强学生的形象思维。在教学一年级第二册《花儿多美啊》这篇课文时,我带领学生去户外寻找很多不同的花朵,引导学生仔细观察花的颜色和花形,使学生发现美,感受美,并借助具体的形象进行思维,让学生明白有些花朵是4瓣,有些是5瓣的,花朵是什么颜色的?在旧的知识上教给学生新的知识,培养观察能力,让学生的绘画知识转向写生的能力的转化,积累表象,在原来的表象里更好的加工创造成新的图象。知识越是丰富想象力越是宽广。比如欣赏一幅优秀绘画作品,让学生提出自己的看法和见解;去聆听一段美妙音乐、说说自己的感受听音乐你看到了什么?和同学说一说,进行分享。朗诵一首古人的诗篇,讲讲自己的想象;听老师一段动人的故事、提出一个问题让学生多角度的进行思考,然后把头脑中感受最深刻的一幕用用绘画的形式表现出来。要求学生开拓思维,绘画的形式和内容不拘,只要想象合乎情理,能讲出自己的所以然。

三、教师要善于增强学生自信心,激发想象力

第6篇:培养学生的想象力范文

【关键词】阅读教学,课外生活,培养,想象力

贝鲁泰斯说:“想象是人生的肉,若没有想象,人生不过是一堆骸骨。”爱因斯坦说:“想象比知识更重要,……”想象力是发现、发明等一切创造活动的源泉。可见,想象是多么重要。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发展学生的创造力是重要任务。语文新课程标准的目标强调:“注重个性化阅读,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学习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发展想象能力和审美能力。”这明确规定了语文教学的要求。要达到要求,我们语文教师不仅要从课堂上的阅读教学和作文教学重视培养学生的想象力,还可以从广阔的课外天地发展学生的想象力。那么在具体的语文教学过程中,应该怎样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呢,在此本人谈一些粗浅的看法。

1.树立正确语文观,做一个创新型教师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因此教育必须创新,则必须有创新型的教师培养创新型人才,让学生有创造性思维,要把培养想象力放在首要地位。中外许多教育专家已经用实验证明,林崇德认为思维加想象加构思,才能解别人未解的问题。美心理学家赫奇森认为创造性思维应包括解决和想象两过程。可以说没有想象就没有创作,也就没有发明创造。

我们要树立大语文观,破除陈旧模式,改变以往“我讲你听”的观念,要与新课标,新教材同行,由管理者变为组织者,由传授者变为参与者,多帮助,多引导,多激励学生,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充分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潜力,做一个创新型的教师。

2.语文阅读教学中发展学生想象力的方法

2.1 营造和谐、宽松、民主的气氛,激发学生思维,唤起想象。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有利于师生情感的交流,有利于激活学生的思维,通过联想和想象,提出一些创新性的观点。要营造好这些气氛,首先语文教师要放下架子,与学生关系融洽,把引导激励当作信任的手段,引入竞争意识,激发创新因子,活跃课堂气氛,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畅所欲言,各抒己见,这样的课堂才是灵动的课堂。其次发扬民主,互相尊重,许多心理学的研究成果表明,民主是创造思维的阳光、雨露和土壤。实行民主化教学,教师要创造条件,想方设法使学生能够“异想天开”,允许学生发言错误,允许学生挑老师的毛病,让学生敢问敢想,敢展示,“亲其师,信其道”,师生之间消除了隔阂,互相沟通,互相切磋,才能点燃想象的火花,才能绽放出创造的花朵。

2.2 在朗读中发展学生的想象力。英国诗人涅尔顿说过:“好的朗读体现了对作品的真正理解,是对作品的绝好解释。”朗读是多姿多彩的,是极有趣味的艺术,学生可从中受到感染、熏陶,从而唤起对作品的想象,精读课文要重朗读。想象是一个对语言进行加工再造的过程,通过想象来体会语言形象,可把枯燥的文字化为优美的形象,把优美的语言升华,再现。美文教学贵在读,在诵读中品味诗文的语言美和意境美。特别是诗歌朗读要抓准韵脚、节奏、语调等要素,读出诗意境。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中“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边读边让学生想象:一幅悲秋图的景象,一种游子思乡之绪油然而生。因此吟咏诗歌是开启理解诗的大门金钥匙,营造氛围,把学生带入意境,充分发挥学生的联想与想象。

3.在作文教学中,发展学生的想象力

想象是创新的基础。刘勰的《文心雕龙》里这样描写构思时的想象:“文之思也,其神远矣。帮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焉动容,视通万里,吟咏之间,吐纳珠玉之声,眉睫之前,卷舒风云之色。”写作时,用上想象和联想,方能“笼天地于形内,挫万物于笼端”,创造出优美的意境和感人的艺术形象。那么怎样在作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呢?

3.1 以教材为例,进行扩写、续写、改写等方法,发展学生想象力。教师重视教材,要求学生对所学文章进行扩写、续写、改写,要求学生要有描绘的基本功和丰富的想象力。读过的故事,学生会被主人公的命运所牵动,写出他们的故事。

3.2 精心设计一些想象性题型进行训练。

(1)创设想象情境,要精心设计贴近学生生活,使其具有吸引力,能引起习作冲动的情境。如:你外出打工的父亲已三年不回家了,现已临近春节,许多打工人已回来了,这时,你想到什么,请表述出来。

(2)根据词语编故事,可以写成童话、寓言故事,如猪八戒、考试、不高兴,让学生编一则故事。

(3)预测未来,让学生推测故事人物的发展变化,如写《XX二十年后》,《假如我会飞》,《假如我是XX》。

(4)借助图画、音乐,想象作文,不仅要再观实在的事物,还尽可能想象蕴含的意境,奏出“弦外之音”,如看维纳斯的塑像,听《义勇军进行曲》,你想到了什么?想象犹如船上的风帆,教师责任就是鼓起学生想象的风帆,培养和发展他们这种能力,让他们在知识海洋里乘风破浪地进行。

4.丰富课外生活,发展学生的想象力

语文课是最开放的学科,应和社会生活有机结合。想象是以生活为源泉,以记忆中的表象为起点,加工,改造,创造出一个并未直接感知的新事物形象的心理过程。学生需要关注生活,多参加社会实践活动,走进社会的大课堂,增强对社会生活的感受,积累想象素材。当学生展开想象时,记忆中的表象由模糊变为清晰,由单薄变为厚重,新形象就不断生成,合理的想象是建立在真实的生活基础上的,如“100周年的国庆大典”,这一想象它是在对“中国60华诞”的了解,对在北京举行的国庆大典的了解的基础上产生合理想象,表达对美好景象的憧憬。因此,丰富课外生活,可更好地培养学生想象力。

知识经验的多少,决定着表象的多寡,表象贪乏,想象狭窄、肤浅;表象丰富,想象开阔、深刻,因此从生活中积累表象,为想象打下坚实基础,为创新积蓄强大力量。想象是清泉,滋养我们的心灵。

在大力开展创新教育的今天,让我们教育工作者抛弃束缚学生思维的“合理”,引导学生大胆想象,展开想象的翅膀,在思维的天空翱翔,让神话传说在今复活,教师成为引导学生发现美、感受美、创造美的灯。

参考文献

[1]苏培成.《语文教学要关注社会语文生活》,《语文教学通讯·高中刊》,2003年第1期.

[2] 李大海.《语文教学中的个性张扬》,《语文教学通讯》,2007年第2期.

第7篇:培养学生的想象力范文

阅读教学中,笔者尝试从以下三个方面来培养学生的想像力。

一、激活文字,创设形象

语文教材出现在学生眼前的仅仅是一行行文字。如果不展开想像,不懂得进行再创造,那么出现在头脑中的可能只是词语所代表的抽象概念,而无表象组成的生动画面。这样,就不可能进入作者所创设的意境之中,不仅无欣赏乐趣可言,而且难以理解作品的意蕴。科林伍德在《艺术原理》中指出:“真正艺术的作品不是看见的,也不是听到的,而是想像中的某种东西”。阅读教学中,教师的任务之一就是引导学生驰骋想像,透过文字看到图画,透过语言看到生活,置身于作品之中,获得人生感悟和美的享受。

如阅读郁达夫的《故都的秋》第四段“北国的槐树,也是一种能使人联想起秋来的点缀。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到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怎样激活这段文字呢?我设置了几个问题:为什么会有“脚踏上去”的动作?作者为什么不说“没有声音,没有气味”,却说“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加了个“也”字,似乎在与另一种情景相比较,而这种情景则是大家所熟悉的,那是一种什么情景?于是学生展开联想与想像,调动以往的生活体验,回答说:“雪”、“似花非花的雪花”、“雪后观景”。尽管多数学生并不认识槐树,更没见过秋天槐树落蕊的情景,但通过想像,却似乎看到了这样一幅画面:秋天的清晨,作者起来打开房门,惊喜地看到院子里槐树的落蕊铺了一地,于是就像早上醒来才发觉夜里静悄悄地下了一场大雪那样,怀着欣喜而又好奇的未泯童心,去踏上几脚,却发现“声音也没有”,不像踏雪那样会发出“吱嘎,吱嘎”的声响,然后掬起一把,闻一闻,“气味也没有”,同雪一样清爽;一阵扫后,只留下“一条条扫帚的丝纹”,槐花就这么静悄悄地走了,“一叶落而知天下秋”,一种悲凉弥散开来。通过这种想像,学生走近了作者,走进了作者笔下凄美的意境之中,感受到故都秋的清、静、悲凉的韵味。

又如欣赏朱自清《荷塘月色》第四段:“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的裙。”我请学生根据画中的荷叶或生活中所见,把荷叶与芭蕾组合起来,想像朱自清笔下的荷塘:满眼繁茂的荷叶,荷叶片片相连;因为出水很高,才像亭亭的的裙,像优美典雅的芭蕾舞中的的裙——于是,静静的荷塘幻化为动态的舞台,们穿着绿色的裙子,翩翩起舞,轻盈的旋转。随着想像的驰骋,学生们进入到月光笼罩下的荷塘美景中,死的文字变成了活的形象,作品在想像中得到了复活。

二、架设桥梁,领略内涵

文本的作者与学生,他们的人生阅历、文化底蕴、思考背景,语言修养都不可能在一个层面上,这中间的距离有时简直难以逾越。教学中,需要运用想像在这中间架设心灵的桥梁,让学生走近作者,与文本对话,从而达到心灵上的沟通内涵上的感悟。

《项脊轩志》后记部分:“余既为此志,后五年,吾妻来归,时至轩中,从余问古(转载自中国教育文摘http://,请保留此标记。)事,或凭几学书。吾妻归宁,述诸小妹语曰:“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这些文字乍看并不像正文那样富有诗意、充溢着情思,似乎平淡无味。只有激活想像,架设桥梁,才会感到这是作者在用最经济的笔墨传达最丰富的内涵。我问学生:作者为什么要写小妹们的话,这背后有什么故事?有的说是为扣题,有的说写出了夫妻情深。学生回答的是而又不完全是。“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妻子从作者口中听到了不少精彩的历史典故,从南阁子的书籍中看到了大千世界,她的视野为之开阔,她的精神生活变得丰富充实,所以回到娘家,她充满自豪而又饶有兴味地向小妹们讲述阁子中的生活,引得小妹们油然而生歆羡之情,神往阁中的读书生活,这样便有了小妹们的问语:“且何谓阁子也?”不仅如此,作者的功名情结深深地影响着妻子,妻子亲手栽种的枇杷树,便是为作者植下的祈盼与祝福。因此,对于妻子之死,作者悲痛至极。“吾妻死室坏不修”,有同学用他爷爷奶奶恩爱情深的事来形象地阐释此中深情,说他奶奶死后,爷爷不改奶奶生前喜欢的家中陈设。归有光的笔法不能不令人想到海明威的冰山原则,如果不激发学生的想像,不在中间作适当的点拨,那水下的八分之七的精彩就难以发现。

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第二段:“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那些村童居然对着面带愠怒的老头公然作贼,抱起稻草,嘻嘻哈哈,大摇大摆地走入竹林。读到这里,如果不细想,不想像,就会感到杜甫真会幽默,描写出这么好笑有趣的场面。若发问一句:“一根稻草都要,而且是‘群童’,这说明什么?”学生马上想到“贫困”,再一点拨,想到安史之乱后民不聊生、天下贫困的整个局面。这些群童正是因为家境贫困,才会“当面为盗贼”,抱走那些今天视作垃圾的茅草。学生因此而悟到这些正是结尾的伏笔,进而深刻理解作者就是通过描写他本身的痛苦来表达“天下寒士”的痛苦,表现社会的苦难、时代的苦难,最终为杜甫这种炽热的忧国忧民的情怀所感动。

三、放飞思绪,彰显个性

“学校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培养鹦鹉学舌的模仿者,而是培养能够自己独立思考的创新者。”语文教材固然是经过精心筛选的名家名篇,但这些名篇所昭示的相对于整个浩瀚而复杂的宇宙来说只是一家之言、一孔之见。教育的重任就在于让更多的学生去超越前人。“长江后浪推前浪,当悟新人换旧人”。所以,教学过程中,应尽可能地让学生放飞思绪,各抒己见,畅谈真正个人的创造性的解读。

在教《石钟山记》一文中,有学生就对苏轼的“而笑李渤之陋也”提出反驳意见。根据教材提供的注释和所附录的俞樾《春在堂笔记》,经过想像推测,这位学生认为:因为石钟山形如“倒扣的钟”,内中空穴很大,所以在崖壁上敲打,南边那座山岩壁厚就发出“函胡”之声,北边那座山岩壁薄就发出“清越”之声,而其他地方的山石敲打,并非“所在皆是也”,李渤的说法未必错,只是说得不够全面罢了。

第8篇:培养学生的想象力范文

文言文相对现代文而言,已经算比较简练概括。而古诗词的凝练概括性更高,这一方面给我们的教学工作带来了一定的难度;另一方面也为我们训练学生的想象力提供了足够的材料与空间。因为语文除了是知识的载体外,更重要的还是学生学习各种知识的工具,为什么不充分利用它的这种特点呢?因此我在古诗词的教学中绝不放过这根能够点燃学生思维火花的导火线,让课堂教学发挥出最大的效益。

在教学《卖炭翁》一文时,我对“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两句,除了讲清楚卖炭翁会产生这种矛盾心理的原因之外,我还引导学生想象、讨论:当时的天气怎么样?老人穿着怎样?老人的神态、动作、语言、心理会是怎样韵?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自由翱翔。当时课堂讨论热烈、气氛活跃。讨论不但使学生进一步感受到卖炭翁的悲苦生活。而且有效地训练了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课后我要求学生把讨论的内容整理成一段话,绝大部分学生写得很好,其中朱燕同学这样写道:“天色阴沉,铅色的乌云像一床硕大的棉絮严严实实地铺满了天空。西北风刺耳地呼啸着,刮得枯树枝毕剥断落。卖炭老汉正颤抖着将一捆一捆的木柴往茅棚里搬。他那灰白的头发被风吹得蓬乱了,刺骨的寒风就像鞭子舞打在老汉刻满了辛酸皱纹的脸上,他那核桃壳般的脸冻得乌青紫黑,清水鼻涕直淌,浑身瑟瑟不停,他只穿一件缀满补丁的破夹袄。,老汉仰望天空,哆嗦的嘴唇里发出喃喃的却十分虔诚的祷告声:老天啊,你再冷些吧!最好下一场大雪,那天寒地冻的日子,我这窑炭才可卖个好价钱啊!,我一家老小过冬的衣食才有着落,老天爷啊!”

这是在人物描写上所做的一点有益性尝试。在教学《惠崇(春江晚景)》这首诗时,我有意识地对学生作景物与场面描写的训练。“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这两句优美的诗句色彩艳丽,春意盎然,充满生机,我要求学生就这两句诗发挥想象,用文字详细描绘出这幅优美的“春江鸭戏图”。学生杨柳妙笔生花:“河边是一片翠竹林,清晨的曙光透过竹林洒了下来,像轻纱似的,竹叶上的露珠在阳光照耀下折射出七彩光辉。竹林深处似有点点粉红的桃花,凝眸细视,原来是那粉面桃花在春风里绽放着它们的笑靥。竹林那边来了几支老鸭队,它们嗅着泥土的芬芳,踏着清柔的小草。大摇大摆地兴冲冲地展翅从岸上跳入江中,嘎嘎嘎地叫着,扑打着,激起阵阵水花。它们有的追逐打闹;有的曲颈梳洗;有的低头觅食,还有的引吭高歌,那么兴奋,那么陶醉。它们喜形于色,因为它们已经感觉到:江水变暖了。春天又来了!”

为提高训练的力度,我选择了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让学生作情景交融、形神兼备的训练。学生黄徐晨’用凝重的笔调,写出了游子的秋思:“在萧瑟的深秋季节,枯藤缠绕着老树,点点昏鸦在巢窝边盘旋;小桥无言,溪水默默,炊烟袅袅,多么静谧的小山村啊。你瞧那边一在枯草乱石的古道上,一匹载着旅人的瘦骨嶙峋的小毛驴正吃力地行走着。那背井离乡的游子面对归巢的昏鸦、安居的村民、萧瑟的秋风,他不知今宵归宿何处,更不知浪迹天涯何处是个尽头。他愁容满面,忧心忡忡。”

第9篇:培养学生的想象力范文

教师在手工教学过程中若不拘言笑或语言干涩,缺少情感渲染,缺少幽默,偏向于成人化,则活动的气氛必然会趋于紧张、严肃,并在师生之间产生一种压迫感,使学生不敢表达自己的想法。因此,我在手工制作时经常用商讨式、议论式、讨论式、探究式的语言组织活动,使教师和学生之间不再是一种灌输与被灌输的关系,而是一种平等的对话式的双向交流关系。学生的言语行为无拘无束,心理上轻松愉快,创造火花也就会不时闪现。

那么如何在手工制作中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如何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呢?通过这次的微型课题的研究我总结了几点: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创作欲望

在上美术三年级《变废为宝》这课中,让孩子回家收集家中废旧不要用的一些纸盒子,作为课前准备。如果只是单一地用盒子制作一些孤立的东西,盲目性比较大,孩子们的兴趣不会太浓。我们决定从一个主题入手,从学生周围的生活中提炼,挖掘生活的情趣。在计划具体的制订中,我们采取由易到难,由浅入深,掌握制作的基本技能后,再放手让学生自己来制作自己看到的、喜欢的车。最后是把所有的作品进行组合,即形成一个主题——热闹的大街。当老师的作品——卡车呈现在孩子们面前时,孩子们才知道,区区几个废旧盒子就能组成一个卡车,既形象美观又简单易学,兴趣一下子被调动起来。这时马上引导学生进一步观察,这个卡车是什么样子的,由几个烟盒组成,是怎样摆放的。并告诉学生制作时第一步先要选好车头、车身烟盒的颜色,然后摆放好再欣赏一下作品,感觉很好后,用胶水逐一将烟盒粘连,按原样拼组。一辆卡车的制作即完成。初学时孩子们没有感到有难度,良好的开端是基础。在孩子们基本掌握了制作方法后,我们便逐渐开始放手,让学生自己来想象自己见过的、喜欢的车的样子,用废旧盒子试着把它拼组起来,并提供给他们简单的辅助材料,如硬纸张可剪车灯,装饰车厢等。学生拼组好后,再进行粘贴。这时教师不是完全不管学生,而是对学生制作中出现的困难、挫折,适时适宜地给予指导,鼓励他们更好地完成作品。

二、授之于渔,把创造的余地留给学生

艺术贵在创新,教师的责任就是授之于渔,让学生学会如何运用手中的材料工具创作出更多具有想象力的手工作品。四年级有一课为《快乐的人》是通过用生活中不同的线材如电线、铁丝、铜线,通过缠绕表现出快乐的人的造型。快乐的人有很多种表现方式,在本课的教学中最重要的就是教会学生学会缠绕的方法,再通过交流说一说用何种造型能表现出快乐?再通过线材来表现局部或整体造型。这样的过程不仅培养学生对艺术作品夸张与变形创造和革新,同时还培养了学生思考、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最后在装饰的部分就可以充分留给学生自由发挥,通过欣赏同龄学生的通过利用综合材料制作的作品,激发学生的创作欲望和灵感。这样学生创作出来的作品才会多样化、有自己的想法。艺术创作的手法多样化,就在于教师正确的引导和教学方法。

三、合理利用多媒体教学,让手工制作锦上添花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