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循环经济的实践意义范文

循环经济的实践意义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循环经济的实践意义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循环经济的实践意义

第1篇:循环经济的实践意义范文

“十五”以来,我市大力开展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积极推行清洁生产,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不断提高,经济社会发展保持了良好势头。但从总体上看,投入大、消耗高、污染重、效益低等问题还比较突出,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尚未实现根本转变。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我们面临的资源和环境压力越来越大,传统的发展模式已难以为继,必须采取有力措施,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切实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为此,根据《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循环经济的若干意见》(国发[2005]22号)、,《**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循环经济的实施意见》和我市实际,制定本实施意见。

一、总体思路和主要目标

(一)总体思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为目标,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统筹规划、示范带动、突出重点,从企业、产业(园区)、区域层面,积极推进循环经济发展,构建法律规范、政策激励、技术创新、机制保障四大支撑体系,逐步建立节约型的生产体系和消费模式,实现经济社会与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

(二)基本原则。坚持市场导向原则,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坚持企业为主体,政府调控与公众参与相结合原则,调动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坚持经济合理原则,努力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同步增长。

(三)主要目标。2010年,全市万元生产总值综合能耗比“十五”末降低20%左右;万元工业增加值取水量下降到60立方米左右,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提高到78%,城市污水集中处理率提高到80%,再生水利用率达到30%;农业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提高到0.74以上;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提高到70%以上;矿产资源总回收率和共伴生矿综合利用率分别提高8个百分点;废塑料、废金属、废橡胶、废玻璃回收利用量提高65%以上。培育5个符合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的园区、20家循环型企业。通过五年努力,建立起比较完善的发展循环经济政策法规体系、技术创新体系和激励约束机制,全市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水平大幅度提高,初步形成具有**特色的循环经济体系,为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奠定基础。

二、工作重点和主要任务

(四)企业层面,推行清洁生产,夯实发展循环经济微观基础。以钢铁、建材等高消耗行业为重点,通过实施“三定一改”(定能耗限额、用水定额、污染物排放指标,开展综合节能节水和废弃物综合利用技术改造),加快推进“四节一利用”(节能、节水、节地、节材、废弃物循环利用),从源头和全过程充分利用资源,减少废弃物的产生和排放,实现资源消耗“减量化”。对污染物排放超过国家和地方标准的企业,单位产品资源消耗超限额的企业,以及使用有毒有害原料进行生产或在生产中排放有毒有害物质的企业,实行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逐步建立比较完善的清洁生产运行机制。

落实《**省节约能源条例》,促进企业节能。对钢铁、煤炭、电力、化工、建材等高耗能企业实行定时报送能源统计报表和能源利用状况报告制度,并强制进行综合能耗监测、水平衡测试,对超过能耗限额的设备和技术强制淘汰,建立完善的节能(节水)监管机制。

到2010年,钢铁、电力等高耗能行业单位产品综合能耗比2005年降低15%以上;纺织、造纸、啤酒等高耗水行业单位产品取新水量比2005年降低15%以上;全市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比2005年减少10%。

(五)产业层面,推进结构调整,建设节约型产业体系。在产品结构调整上,加大用信息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力度,延伸和拓展产业链,降低产品单耗;在产业结构调整上,培育壮大钢铁、、装备制造等十大主导产业,淘汰高消耗、高污染落后生产能力,提高产业集中度和规模经济效益及资源集约化利用水平;在产业布局调整上,通过产业集群、园区等形式,引导生产要素向主导产业集中,促进产业集聚、行业集中、用地集约,形成资源节约的生产力布局。

冶金行业。以邢钢、德龙钢铁两大钢铁集团为重点,大力推广“三干”(即干熄焦、高炉、转炉煤气干式除尘)、“三利用”(即水的重复利用、副产煤气二次能源利用、高〈转〉炉废渣处理及利用)、“三治理”(即氮氧化物治理、烟气二氧化硫治理、焦化酚氢废水治理)等节能、综合利用和环保技术,力争实现“负能”炼钢、废水“零排放”和废渣全利用。积极开发在高炉和焦炉喷吹(添加)废旧塑料、轮胎颗粒等再生资源利用技术。加快淘汰落后工艺装备,到**年底,全市淘汰300立方米及以下高炉。到2010年,全市吨铁高炉入炉焦比降到380千克以下,高炉喷煤比达到145千克以上,吨钢取新水下降到5立方米以下,重点钢铁企业吨钢综合能耗降到0.68吨标准煤。

建材行业。水泥以金牛能源水泥、奎山水泥为重点,推广应用新型干法窑外分解、窑尾余热发电及利用工业废弃物和生活垃圾生产“生态水泥”等工艺技术;玻璃以晶牛集团、沙河为重点,发展先进的浮法工艺,淘汰落后的垂直引上和平拉工艺,推广窑炉全保温、富氧和全氧燃烧等工艺技术;加快发展利用废铁尾矿生产的微晶板材;利用粉煤灰、煤矸石等工业废渣生产新型建材。到2010年,全市新型干法水泥、浮法玻璃、新型墙体材料产量占总产量的比重分别达到80%、90%和80%以上,吨水泥能耗下降到128千克标准煤,每重量箱浮法玻璃综合能耗下降到18千克标准煤,水泥、玻璃行业余热实现80%的回收利用。市区及城镇全面禁止使用粘土砖。

煤炭行业。以金能集团为重点,推广普及矿井疏干水利用、煤泥浮选、煤水闭路循环、水煤浆制备和应用一体化技术;实施煤电路一体化综合开发项目;鼓励利用煤矸石、煤泥等低热值燃料生产电力和新型建材产品。调整改造中小煤矿,淘汰落后生产能力,到2015年,年生产能力15万吨以下的小煤矿基本退出市场。煤炭企业吨原煤开采耗电降到28千瓦时,煤矸石综合利用率达到95%以上。

电力行业。以兴泰电厂为重点,以提高燃煤发电效率、降低水耗和烟气除尘脱硫为中心,推广节能、节水、环保新技术,逐步淘汰耗能高的小火电;积极推进热电联产及热能梯级利用,加快县(市、区)集中供热建设,重点支持秸秆等可再生能源发电,到2010年,建成3—5家秸秆热电联产项目,淘汰单机装机容量5万千瓦以下小火电,10万千瓦以上机组每千瓦时取新水下降到2.5千克,30万千瓦以上机组发电煤耗降到316克标准煤/千瓦时,粉煤灰综合利用率、脱硫副产品利用率均达到100%,实现废水“零排放”。

(六)工业园区。优化资源配置,培育循环经济示范基地。按照循环经济理念和“布局集中、产业集聚、用地集约”的原则,发展清河县的硬质合金园区、沙河市的玻璃园区、柏乡县的造纸园区,对入园企业提出土地、能源、水资源利用及废弃物排放综合控制目标,发挥产业集聚和工业生态效应,形成资源高效循环利用产业链。努力提高工业园区土地利用率、投资强度及容积率。同时着力抓好开发区、工业园区污水处理及回用、垃圾分类回收处理系统建设。实行污染项目集中布点、集中治理、达标排放,促进物质和能量循环,实现污染物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

柏乡县造纸园区,按照“提高质量,延伸产业链条”的原则,逐步强制淘汰落后工艺和企业,分散抄纸,集中治污,中水回用,降低资源消耗。

清**方合金城园区,从废旧合金中提取稀有金属再配比生产新的合金刀具、矿山钻头等,使清河县的硬质合金行业实现由“再生”向“原生”的跨越。对硬质合金行业进行技术升级改造,通过实施“三定一改”(定能耗限额、用水定额、污染物排放指标,开展综合节能节水和废弃物综合利用技术改造),逐步建立比较完善的清洁生产运行机制和循环经济运行模式。

**市开发区、**县、南和县板材工业园区,以发展大规模、高档次的板材为目标,引进国内外先进技术与设备,淘汰旧设备,旧工艺和落后产品。利用废旧木材生产胶合板,带动单板生产,产生的下脚料生产纤维板和刨花板,并利用树木枝桠发展造纸木浆。

(七)区域层面,推进生态城市建设,构建节约型社会。城市发展要充分考虑资源条件和环境承载能力,节约和集约使用土地、水、能源等资源。严格控制城市建设规模,逐步建立促进经济社会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生态城市新模式。

城市建设用地,要严格规划管理,科学划定适宜建设区、限制建设区、禁止建设区,合理确定城镇建设用地规模,优化城市功能分区;引导人口向城镇集中,企业向园区集中,住宅向社区集中;坚持集约化配置资源,鼓励建设多层标准厂房,轻工、电子、医药等项目提倡建设3-5层厂房;积极引导农民统一建设多层住宅,鼓励农田向种植大户和农业示范园区集中,实现土地资源利用由外延粗放型向内涵集约型转变。

积极发展节能省地型建筑和集中供热。民用和公共建筑要严格执行建筑节能设计标准,建设热量分户计量及温控系统。全市城市新建居住建筑和公共建筑全部执行节能50%设计标准;对既有住宅和公共建筑逐步实行节能改造。推广应用CL建筑体系、混凝土搅拌/浇铸一体化设备和新型墙体材料,新建、扩建、改建工程禁止使用实心粘土砖;组织实施太阳能建筑一体化和地热能综合利用示范工程,积极推进太阳能、地热能等可再生能源在建筑领域的应用,逐步建立建筑废弃物强制性限期处置制度。到2010年,全市新建民用建筑及公共建筑节能达标率达100%,既有建筑节能建筑比重达到30%,城市集中供热率达到90%;新型墙材生产量占墙材生产量的比重达到80%以上,城镇规划区内新型墙材应用比例达到100%,农村中应用比例大幅度提高。

突出抓好城市节水。在中小城市组织实施区域性中水回用示范工程,加快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和排水管网改造。2万平方米以上新建住宅、大型公共建筑建设中水回用设施,执行分质供水,自来水、中水双水入户。从2010年起,城市新建、扩建、改建房屋必须全部采用节水型器具。市区和县城污水处理率分别达到80%和60%。

加快建立垃圾分类回收和处理系统。到2008年,县城以上城市公共场所、企事业单位、居民生活区垃圾收集设施均须改用分置式,实行垃圾分类回收。

建设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重点抓好沙河废玻璃、南宫、巨鹿废旧金属等再生资源回收利用基地建设,抓好南和、威县、广宗等县的秸秆再生利用发电,引导再生资源回收利用向规模化、集约化、产业化方向发展。

着力构建节约型消费模式。积极倡导有利于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生活方式与消费观念,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和居民家庭,要优先采购节能节水认证产品、环境标志产品和再生产品;鼓励宾馆、酒店、餐饮、洗浴企业减少一次性用品的使用和消费;通过法规、制度等手段,遏制过度包装、奢侈消费等浪费资源的行为,引导采用可再生、能回收的材料,减少包装废弃物。

三、政策措施和机制保障

(八)加强规划指导。要把发展循环经济、推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作为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的重要指导原则。用循环经济理念,指导“十一五”规划和各类区域规划、城市总体规划以及矿产资源可持续利用、节能、节水、资源综合利用等专项规划的编制,对我市资源消耗、节约、循环利用,废物排放和环境状况作出分析评价,明确目标任务和工作重点,制定操作性强的政策措施,切实加强对发展循环经济的宏观指导。

各县(市、区)要根据本地实际,组织制定相应专项规划和重点行业、企业循环经济实施方案及推进计划。市统计局要会同市发展改革委等部门加强对节能(水)循环经济统计评价体系的研究,建立循环经济统计指标体系和统计核算制度。

(九)健全法规体系。根据《**省节约能源条例》,市节能主管部门依法加强监督管理。抓紧组建节能监察机构并尽早开展工作。对年耗能万吨标准煤及以上的重点耗能单位,年取新水100万立方米及以上的重点用水单位,组织开展节能监测和水平衡测试,挖掘节能(水)潜力。定期开展资源节约专项检查活动,重点检查高耗能、高耗水地区和重点行业节能、节水情况,用能产品能效标准、建筑节能标准执行情况,用水计划和取水定额执行情况等,推广“能源审计”和“清洁生产”依法查处各种浪费资源行为。

环保部门要按照发展循环经济的要求,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和“三同时”制度,实行排污许可证制度;严格控制污染物排放总量,加强对企业废物排放和处置的监督管理,降低排放强度;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在自愿的基础上,开展环境管理体系认证。

(十)强化政策激励。有关部门要认真研究制定相关优惠政策,注重运用经济手段促进循环经济发展。对重大循环经济建设项目,有关部门要优先核准或备案,优先列入重点项目计划,优先保障能源、水、土地等生产要素供应。发挥政府投资对社会资金的引导作用,对重大项目给予直接投资、资金补助或贷款贴息支持。积极落实国家促进节能、节水、资源综合利用及环保产业的税收优惠政策,调动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积极性。

各级财政部门要进一步加大公共财政对发展循环经济的支持力度,在年度财政预算内,安排一定数量资金,用于发展循环经济的政策研究、技术推广、试点示范和宣传培训等。研究建立有利于循环经济发展的融资机制和信用担保体系,引导各类金融机构增加对发展循环经济的信贷支持,对重大循环经济项目,要优先给予贷款支持;采取多种合作形式,鼓励外商及其他各类投资主体,以独资、合资、承包、租赁、股份制、BOT等形式投资循环经济领域。

(十一)完善市场机制。积极调整和理顺资源与最终产品的比价关系,逐步建立能够反映资源真实成本和稀缺程度的价格形成机制。

深化水价改革,理顺水资源费和城市供水价格比价关系,逐步提高城市供水和水利工程供水价格,推进农业用水价格改革。以农业用水计量收费为方向,推行面向农民的终端水价制度,逐步提高农业用水价格,使其提高到保本水平。对供给非农业用水的价格,要尽快调整到补偿成本、合理盈利的水平;加大污水处理费征收力度,提高污水处理费标准,促进污水处理产业化。**年起,在电力、钢铁、纺织、造纸、酒精、啤酒等高耗水行业,积极推行阶梯式水价和超计划、超定额用水加价收费制度,2010年在城市供水中普遍实施。

加强电力需求侧管理,对电解铝、铁合金、电石、烧碱、水泥、钢铁行业,按照国家产业政策划分的限制类和淘汰类企业,实施差别电价;鼓励低谷用电,对利用电蓄热采暖及电蓄冰制冷设施的谷期用电,电价以目录电价为基础下浮60%;落实煤矸石、高炉煤气等综合利用电厂上网及电价政策,合理确定秸秆、垃圾发电上网电价,鼓励机关、企事业单位和居民认购“绿色电力”。

改革现行供热体制,逐步取消按面积计收热费,推行供热计量收费新办法,进一步完善热力成本审核、价格核定办法,逐步实现供热商品化、货币化。

盘活土地存量,促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严格执行国家用地标准,低于投资标准的不予供地。鼓励提高土地利用率,对投资强度超过规定标准50%以上的重点项目以及建设3层以上标准厂房的项目,优先安排用地计划;鼓励企业盘活存量土地,对利用原有厂区进行增资扩建或改造的,免缴增加建筑面积的土地出让金。

逐步建立煤炭及矿产资源利用监管制度,凡设计回采率达不到国家规定标准或未制定资源综合利用方案的煤炭及矿产开发建设项目,不予颁发采矿许可证。在煤炭生产开发规划和建设项目申报中,必须提出资源综合利用方案,并将其作为核准项目的条件之一。

(十二)构建技术支撑。要把节约资源、环境保护、产业链接等循环经济共性和关键技术的研发,列入全市科技开发和产业化计划,提高循环经济技术支撑能力。要研究制定发展循环经济的技术政策,积极做好循环经济核心技术的引进、消化和吸收工作,努力突破制约循环经济发展的技术瓶颈。

增强发展循环经济的自主创新能力。充分发挥企业自主创新的主体作用,加强企业技术中心建设。大力开发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矿山尾矿整体利用技术,钢铁、电力、石化、造纸等行业产业链接技术,综合利用技术及废旧家电与电子产品回收处理技术等,加快发展循环经济新工艺、新技术、新设备的推广和应用;科研院所等相关单位要大力开展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关键技术研发、推广、信息咨询服务等活动。要加强高校和职业教育资源环境领域的学科建设,培养循环经济发展所需要的专业技术人才,壮大技术队伍。

(十三)搞好宣传教育。**日报、牛城晚报、**电视台、**电台等各级新闻媒体要充分发挥舆论引导和监督作用,深入持久地开展发展循环经济宣传活动,及时报道先进典型,曝光浪费和破坏资源、严重污染环境的行为和现象。要把重点宣传、集中宣传与经常性宣传结合起来,既要突出重点领域、重点时期的集中宣传,又要有阶段、有步骤的展开宣传。

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把循环经济相关知识纳入基础教育内容,对广大中小学生全面开展资源短缺的基本国情省情和市情教育,以学生影响家庭,以家庭影响社会,在全社会积极倡导节约、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把节约资源、回收利用废弃物、保护环境变成全民的自觉行为,逐步形成有利于循环经济发展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

第2篇:循环经济的实践意义范文

关键词:循环经济;施工企业;节能降耗;保护环境

建筑施工企业集资本密集、技术密集和劳动密集为一体,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建筑施工企业得到了蓬勃的发展。但是,仍然存在着许多问题,如建筑施工企业总体来讲仍处于粗放型、低层次的发展阶段;施工的科技含量低、质量不稳定、经济效益差、耗能高、污染严重等。这些因素大大制约了施工质量和企业效益的提高,也极大地阻碍了施工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在施工企业发展循环经济已势在必行。

一、循环经济的内涵与特点

(一)循环经济

循环经济就是在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指导下,运用生态学规律指导人类利用自然资源,按照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规律重构经济系统,把清洁生产、资源及其废弃物综合利用和可持续发展等融为一体,使经济系统和谐地纳入到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过程中,实现“资源-产品-再生资源-再生产品”的物质反复循环流动,以“减量化、再使用、再循环”原则和优先减少废物原则作为经济活动的行为准则,以物质能量闭路循环使用为特征,达到低污染低排放或零排放。循环经济的根本目的就是保护日益减少的资源,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

(二)循环经济与传统经济的比较

循环经济与传统经济的区别如表1所示:

循环经济是倡导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经济模式,通过物质的反复循环流动,使整个经济系统从生产到消费过程基本不产生或少产生废弃物,最大限度的减轻废物末端处理的压力,降低生产的显性和隐性成本,极大提高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

二、建筑施工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必要性

(一)长远发展的必然选择

对企业来讲,必须以最小成本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实现经济活动的生态化转向。而我国的建筑施工企业生产方式却仍然以粗放型为主。

首先,施工工艺落后,材料利用率低、耗能高。施工仍主要以现场手工操作为主,施工工艺落后,技术水平低。部分企业只顾眼前经济利益而舍弃新型绿色建材,选用能耗高的材料,且施工过程中产生的边脚料大多当作废弃物丢弃,不能做到材尽其用。企业经济效益以粗放型增长方式为主,施工中的能源消耗量大。

其次,管理水平落后,浪费人力、物力。减少施工中资源消耗的关键是要抓好施工方案的编制,而我国建筑施工企业普遍规模不大,管理水平落后,施工方案和施工组织设计水平落后,不能合理高效地安排施工。企业在粗放型的低水平上激烈竞争,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人力、物力资源的浪费。

从建筑施工企业自身发展来说,目前的这种粗放型生产方式己经不适应可持续发展、走新兴工业化道路的要求。随着我国工业化步伐的加速,资源紧缺、环境恶化的制约作用将日益突出,企业再延续高消耗、高污染的传统发展模式,不仅难以发展,甚至会威胁到自身的生存。所以,企业只有发展循环经济,才能增强竞争力和发展力。

(二)节能降耗的必要途径

我国人均占有的能源量低、能源消耗高。据统计,我国化石能源资源探明储量中,90%以上是煤炭,人均储量也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2;人均石油储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1%;天然气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4.5%;人均耕地只有世界人均耕地的1/3;水资源仅是世界人均占有量的1/4。

而目前我国单位建筑面积能耗是发达国家的2-3倍以上。物耗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钢材消耗高出10-25%,每拌和1立方米混凝土要多消耗水泥80千克,实心粘土砖每年毁田12万亩,而污水回用率仅为发达国家的25%。建设部统计数字显示,全国每年新建房屋面积16-20亿平方米,其中95%以上是高耗能建筑。

严峻的事实告诉我们,建筑施工业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施工企业发展发展循环经济是缓解资源危机,提高资源利用效益的必要途径。

(三)保护环境的有效方式

施工过程中废弃物排放量大、污染严重。产生的大量废弃物如土、渣土、散落的砂浆和混凝土、打桩截下的钢筋混凝土桩头、短头钢筋、金属废件、破碎砖瓦、竹木材、各种包装材料等如不经处置就直接排放,必然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据有关资料介绍,经对砖混结构、全现浇结构和框架结构等建筑的施工材料损耗的粗略统计,在每万平方米建筑的施工过程中,仅产生的建筑废渣就达500-600万吨。按此推算,我国每年仅施工建设所产生和排出的建筑废渣就有4000万吨。

建设施工所产生的建筑垃圾,一般未经过任何处理就被施工单位运往郊外或乡村露天堆放、填埋。随着城市建设进程的加快,建筑垃圾的不断增加,建筑垃圾的危害也越来越明显,已经到了必须彻底治理的时候。因此,建筑施工企业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发展循环经济,对于减少污染排放,改善生态环境起着重要作用。为了给当代和后代提供更良好健康的居住条件,我们必须善用有限的自然资源,尽可能减少对自然环境的破坏。

综上可知,发展循环经济不仅是企业长远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最有效利用资源和保护环境,缓解人与自然、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等一系列矛盾的最有效途径。

三、建筑施工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途径

为了更好地发展循环经济,施工企业经营者要树立经济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意识,在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之间寻求最佳平衡点,从施工源头抓起,切实落实资源消耗和污染的减量化工作。要减少资源消耗和施工污染,需从以下方面着手:

一是要充分利用材料,努力减少施工污染。建筑工地散落的砂浆和混凝土、破碎砖瓦经破碎处理后就可变为再生资源。泥浆可实现固液两相分离,液体泥浆可继续循环使用。短头钢筋、金属废件、竹木材等可提供给建筑垃圾处理企业,由他们进行分类、加工、回收,一部分经处理的建筑垃圾可销售给施工企业,另外的则可销售给建材生产企业作为原材料。

二是要加大技术投入,实现建筑企业技术创新,最大限度地提高建材资源利用率。企业必须积极研究新技术、应用新工艺、选用新设备和新材料,加强技术集成,逐步提高能源循环利用、资源回收利用的技术装备水平,减少施工中的能源消耗量,将施工过程中要废弃的物料按渠道回收利用,实现物尽其用。下决心用新技术、新工艺对传统工艺进行改造,逐步步入循环经济轨道。

三是加强建筑施工的组织和管理工作。减少施工中资源消耗的关键是要抓好施工方案的编制。加强建筑施工的组织和管理,提高施工质量,也可以减少建筑垃圾。例如避免建筑材料在运输、储存、安装时的损伤和破坏所导致的建筑垃圾;提高结构的施工精度,避免凿除或修补而产生的垃圾;避免不必要的包装而产生的垃圾等等。

四是使用绿色建筑材料,保证建筑物的施工质量和耐久性。提倡使用可重复使用、可循环使用、可再生使用的材料,选用无毒、无害、无污染环境的材料和产品。坚决杜绝偷工减料、以次充好,随意改变设计方案等降低工程质量的现象,减少不必要的维修、加固甚至重建工作。

五是加强组织领导,完善基本法律制度及配套法规。政府部门要加强组织领导,完善基本法律制度及配套法规,对使用循环生产再生资源的产品给予优惠税收政策,提高再生资源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提高企业的废弃物收费标准,提高排污成本,运用经济和行政双重手段,促使企业采取节能环保措施和发展循环经济。制定规章制度,进一步完善资源综合利用、废弃物品回收管理法规,建立健全资源节约制度,加大监督检查的力度。

参考文献:

1、赵金怀,基于循环经济的住宅产业可持续发展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6.

2、李大华,段宗志.建筑垃圾处理与循环经济[J].基建优化,2006(27).

3、段宗志,李大华.论建筑业发展循环经济[J].基建优化,2006(27).

4、陈之泉.建筑业与循环经济[J].广东土木与建筑,2007(1).

5、祝连波,任宏.基于循环经济的建筑节材研究[J].生态经济(学术版),2007(1).

6、潘玉明.循环经济为建筑企业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J].时代经贸,2008(6).

第3篇:循环经济的实践意义范文

关键词:区域;循环经济;制度创新;实现途径

区域循环经济实际上是在循环经济理论指导下的重大实践探索,在空间层面上具有重要的应用实践意义。作为一项系统的工程,区域发展循环经济必然要有制度的支持,为了适应区域循环经济的发展需要,也必然要对现行的制度进行创新,当前我国区域发展循环经济在制度创新上还存在着一定的不足,这方面的问题也成为了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一大瓶颈,因此,加强区域发展循环经济的制度创新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和现实意义。

一、循环经济的制度创新理论和内容

1.循环经济的制度创新理论

一切创新活动都需要制度的保障以及制度创新的持续激励和约束,循环经济是经济发展模式的一种创新,区域发展循环经济也必然需要以制度化的方式使其得以固化,充分发挥制度的额作用,并通过制度创新来推动其获得可持续的发展。与循环经济有关的制度创新理论可以分为以下三点:

一是均衡与非均衡理论,均衡包括变量均衡和行为均衡,前者指的是对立变量达到一种均等状态,后者指的是对立力量达到一种均势状态,制度均衡就是在均衡理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即制度结构处于一种相对满足的状态,在这种情况下,改变现行制度会遇到很大的阻力,没有强硬的举措,很难对现行制度进行改变,也就是说,制度创新实际上是在经历一场复杂且艰难的博弈过程;非均衡理论与均衡理论正好相反,制度非均衡体现为对现行制度结构的一种不满足状态,并试图进行进行改变,从发展的角度来看,制度非均衡是一种常态,就循环经济而言,其外部环境在不断变化,其制度就经常处于不均衡状态,因此有必要对其进行制度创新。

二是制度创新的供求理论,供求理论分为供给与需求两个方面,制度创新也要受到这两个方面的影响,并由不同的主导方面来对制度创新产生不同的影响,主要体现为供给主导型创新和需求诱致型创新,供给主导型制度创新是通过政府相关政策以及法律法规的引入,对现有制度进行创新,主要体现为权力中心具有创新的主观意愿或具备提供制度创新的能力;需求诱致型制度创新是在市场活动潜在利益的诱发下,对现有制度进行创新,主要具有创新目标明确、决策自主、过程更为经济的特点,需求的变动是制度创新的必要条件,为了是追求利益的最大化。

三是制度创新的产权和国家理论,产权理论包括演进和人力资本两部分内容,产权实际上就是一种制度,演进理论反映的本质就是制度的创新,人力资本则是在特定制度下对不同市场主体之间关系的一种约束,产权理论与国家理论存在着一定的联系,产权的保护必须依靠国家的力量来得以实现,国家可以强制性实现产权,同样也可以通过自身的力量来组织产权制度的建立。由此可见,国家力量发挥积极或是消极的作用会直接关系到产权制度的效率,国家积极发挥其在制度创新方面的作用。

2.循环经济的制度创新内容

循环经济制度涉及的内容比较广泛,包括政治制度、经济制度、法律制度、道德规范,以及各制度之间的相互联系和补充,通过发挥激励、约束、统筹、内化等功能来推动循环经济的发展。循环经济的制度创新内容包括诱因、主体选择、原则和框架等四部分内容:首先是制度创新的诱因,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最关心的是自身利润的实现,很少关心社会成本,政府部门有必要对其行为进行约束,将经济行为的外部负效应内部化;其次是制度创新的主体选择,制度创新的直接承担者应是个人、企业和政府,制度创新也必然要从这三个层次进行,但是在制度创新过程中也要认识到不同层次所处的不同地位,区域发展循环经济的主体应是政府,实施制度创新也必须是政府行为;再次是制度创新的原则,区域发展循环经济,实施制度创新,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动态性、整体性、实效性以及3R原则(资源化、减量化、再利用),坚持政府引导与市场机制相结合的原则;最后是制度创新的框架,制度创新是对社会利益分配关系进行重新调整,实现新的规制管理,这就需要对有关循环经济的正式制度和非正式制度进行重新梳理,明确区域发展循环经济的价值观,以便达成社会共识。

二、当前我国区域发展循环经济的现状以及制约因素

1.我国区域发展循环经济的现状

我国的循环经济起步较晚,但是在政策扶持下发展较快,在国家发改委公布的《循环经济发展规划编制指南》的指导下,全国大部分地区先后出台了一些旨在规范循环经济发展的地方性法规和政策,推进区域发展循环经济的时机已经成熟,结合我国的额实际国情,初步构建了区域循环经济的发展模式,并根据国家的区域开发战略,实施了梯级开发的区域循环经济发展战略转型模式,并在实践过程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当前我国区域发展循环经济存在的一些问题也不容忽视,主要体现为以下两方面:一方面是产业化水平不高,发展循环经济的目的就是在于实现经济的生态化,其基础则是产业的生态化,但是产业化进程的推进势必会受到当前经济体制环境的制约,区域发展循环经济的产业化水平普遍不高;另一方面是非均衡性发展,由于我国各区域的经济发展状况不同,区域开发战略也各不相同,东部地区的循环经济发展水平要明显高于西部,东、中、西部的循环经济发展程度存在着很大的差异。

2.区域循环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

我国区域发展循环经济缺乏必要的理论支撑,现阶段还很难实现对经济、社会、生态三者的整合,区域循环经济发展缺乏必要的激励机制,一方面是市场主体的动力缺失,主要体现在企业对区域循环经济发展的责任意识不强,缺乏责任感致使循环经济发展的内在动力不足,一直以来,我国的自然资源在统一管制价格背景下,生产成本并不受到重视,企业对新技术的应用也不积极,循环利用和清洁生产并没有落实到实际行动中;另一方面是环境税收政策的缺陷,现行的环境税收政策主要针对自然资源的收益,重点在于调节市场主体的公平竞争,并不是为了促进市场主体合理使用自然资源,难以对环境进行有效的保护,从某种意义上讲,我国还没有建立起真正意义上的环境保护税。

区域循环经济发展缺乏必要的约束机制,从目前的约束手段来看,效用并不高,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法律管制效率有待提升,我国现行的旨在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法律法规比较多,如循环经济促进法、水土保持法等,但是缺乏一定的可操作性,相关的配套措施难以发挥实效;另一方面是产权交易市场有待完善,产权问题通常涉及的层面比较多,在循环经济中体现得比较复杂,在当前市场经济环境下,自然资源交易权等相关制度缺少发挥作用的空间,常态制度在推进过程中面临的阻力比较大。此外,区域循环经济的发展无论是政府方面的推动机制还是社会公众方面的参与机制,都还没有形成,制度的落后和创新性不足,严重限制了我国区域循环经济的发展。

三、我国区域发展循环经济在制度创新方面的实现途径

1.强化循环经济的产权制度创新

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角度来看,区域发展循环经济首先要解决制度方面存在的问题,其重点在于改革和创新现行的资源产权制度,资源环境问题的产生是由外部因素引起的,而外部因素是可以通过相适宜的制度设立来克服。现阶段,产权制度混乱、配置不当难以对滥用资源的行为起到有效的约束,致使环境资源问题越来越突出,因此,区域发展循环经济的重点在于产权制度的创新,产权制度创新的重点则是要突出对所有权的集中管理,加强产权市场制度建设,具体实现途径如下:建立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循环经济公共产权规制模式,公共产权规制模式要符合市场经济的发展需求,首先要保证环境资源产权的市场化,此外还要使其使用权和经营权获得市场化,打破“公营”、“公用”的运行范式,并启动相关与之相关的配套制度。

2.建立循环经济的生态补偿机制

建立循环经济的生态补偿机制的目的在于能够使资源的使用者在对资源合理、合法利用中获得相应的补偿,从中受益。生态补偿是区域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手段,具体的补偿形式有三种:其一,国家财政补偿,如国家对西部地区生态建设的财政补偿;其二,项目支持,国家对循环经济产业化的实现予以政策上的扶持;其三,征收补偿税费,打通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的资金渠道,确保资金运作的市场化和规范化。生态补偿机制的建立应坚持“谁开发、谁受益、谁补偿”和“谁污染、谁治理”的原则,平衡各方利益以及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在多个层面上推行循环经济,加强宣传教育,建立长效机制,使之成为区域循环经济发展的有力保障。

3.加强循环经济立法并完善相关税收政策

循环经济的制度创新必然要借助国家层面的强制性措施,主要体现为法律手段和政策手段,在倡导依法治国的大背景下,应继续推进循环经济立法,在可持续发展原则和循环经济理论指导下,加强对当前区域发展循环经济存在的问题的分析和研究,建立与之相配套的法律法规和有针对性的实施细则,对环境保护、循环利用、清洁生产等问题进行统筹规划,明确循环经济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地位,进一步完善相关的税收政策,设置专门的关于发展循环经济的税种,充分发挥税收的协调作用。区域发展循环经济,必然要有国家财政税收政策的扶持,引导企业开发循环再生资源,鼓励消费者使用循环产品,对资源开采、资源消耗、废弃物产生、再生资源产生、社会消费等环节进行统筹管理,充分发挥税收政策激励和约束作用。

4.积极培育循环经济主体意识

从宏观层面来审视区域循环经济的发展,区域发展循环经济是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体现,是实现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主要途径,循环经济的发展必然要重视对环境效益的评价,经济的发展必然要考虑到环境因素,因此,有必要育循环经济主体意识,重视循环经济的非正式制度创新,建立社会公众参与机制,调动社会公众参与环保事业建设的积极性,为发展循环经济营造一个良好的社会氛围。

四、结论

综上所述,区域发展循环经济作为我国经济发展中的重要部分,其在现阶段还存在着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而要想解决区域发展循环经济存在的问题,必须从制度创新入手。循环经济的制度创新是区域发展循环经济的基础和重要保障,这是在传统经济发展模式基础上,经过反思后提出来的,是对经济发展模式的战略创新,而在现阶段,建立一套新的制度框架,有利于推动我国区域循环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汤建光.循环经济的制度安排与制度创新[J].经济问题探索,2009,13(4):175-177.

[2]张丽妍.发展循环经济的制度障碍与制度创新[J].理论探索,2009,18(5):83-84.

第4篇:循环经济的实践意义范文

一、循环经济的产生、发展及其基本理论

(一)循环经济理念的历史发展

循环经济的产生源于人类对环境问题的关注。工业革命以来,随着人类对自然的开发能力达到空前水平,环境问题日益突出。20世纪30―60年代,在工业相对发达的一些国家,相继发生了公害事件,引起世人震惊。几十年以后,随着全球经济的飞速发展,当今世界面临着十大环境问题:全球气候变暖、酸雨污染、土地荒漠化、水资源危机、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污染。循环经济一词是对物质闭环流动型经济、资源循环经济的简称。目前循环经济的权威定义,大多数都将“物质闭环流动型经济”作为环境和谐统一的发展模式,反经济活动组成一个“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反馈流程,其特征是低开采、高利用和低排放。所有的物质、能量在这个不断进行的经济循环中得到合理、持久的利用,把经济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降到尽可能小的程度,实现可持续发展所要求的环境与经济双赢的经济发展模式。

(二)循环经济的本质和内涵

循环经济包括多个不同方面的内涵和意义。其含义包含以下几个主要方面:

1.资源再生循环。很多发达国家的循环经济都是从废物资源循环利用入手的。废物资源的资源化是循环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很多学者认为循环经济即是静脉经济或垃圾经济的观点有所偏颇,从理论和实践上看,废物再生循环并不是循环经济概念的全部范畴。

2.保护生态环境。循环经济的提出,是源于对生态环境进行保护,缓解人类发展与资源环境的矛盾冲突,使人类能够在科学发展观指引下,主动地从根本上解决生态环境危机,是发展循环经济的根本意义所在。

3.科学范式的转变。所谓“范式”是指科学理论研究的内在规律及其演进方式,即科学共同体的共同信念。循环经济隐含着传统科学范式的根本转变。科学范式的革命是思想根源和理论依据的根本变革,是伴随着循环经济的发展而来的重要转变,没有科学范式的革命作为基础,一切转变就无从谈起。

(三)经济形态和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

发展循环经济,是从追求经济数量增长的单维考虑转变为以建设和谐社会为宗旨的经济、环境、社会的多维考虑,从自由的、无约束的市场经济,转变为一种将生态规律作为经济增长的制约要素,将生态环境和谐美好作为人类生存前提条件和福利增长重要基础的新经济形态和经济发展模式。循环经济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经济范式,而发展理念、发展战略的调整,必然带来经济形态和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改变。

循环经济是一种生态型经济,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见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经济增长模式,是对“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传统范式和增长模式的根本变革。

(四)循环经济的基本原则

1.系统分析的原则。系统分析的原则具有两层含义:首先是经济系统发展的模式一定要遵循生态系统的规律,适应生态系统的需要,与生态和谐共生;其次是经济系统内部更加注重统筹各部分的关系。因此,科学的系统观是科学发展观和循环经济理论的基本前提,是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的基本原则之一。

2.生态环境友好原则。生态环境友好的原则的含义:坚持从生产活动源头控制资源浪费、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经济全过程节约资源能源、防治环境污染、与环境友好;积极维护生态平衡,促进生态环境资源的修复、建设和充分利用,提高环境资源利用效率;针对全球生态环境问题,加强国际合作交流,跟上生态环境保护全球一体化的步伐。

3.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的原则。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实现资源最优利用,是解决人类发展与资源环境矛盾的必然选择,是发展循环经济的核心内容。因此,循环经济的实践是围绕着提高资源利用效率进行的。资源高效利用的基本原则是“3R”原则。

二、黑龙江省知名企业循环经济法律关系

在我国,循环经济法律关系的主体包括国家、单位和个人。其中,主要的主体是政府部门、企业、其他社会组织和公民。参与循环经济关系的这些主体,分工明确,密切配合。发展循环经济,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是一个长期的艰巨的系统工程。黑龙江省知名企业更应顺应形式,把握时机,迎头赶上,以《循环经济促进法》的颁行为契机,注重发挥黑龙江省政知名企业和公众等主体在发展循环经济中的积极性,形成推进循环经济发展的整合力。在市场经济、解除管制的大环境中,一方面应当通过经济激励诱导社会自我管制,另一方面还应为私人经济主体的自由决定设限,以保证公益的实现。循环经济促进法律责任的设计必须放在解决环境外部性的一揽子对策中考量,结合黑龙江省知名企业的实际情况兼顾公平因素和效率因素,不断探索更有效的制度安排。

三、循环经济促进法的七大制度创新

《循环经济促进法 》第一次通过法律的形式对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各项措施予以明确规定,确立了许多具有开创意义的法律制度。因此,在当前经济形势下贯彻实施好 《循环经济促进法 》的各项法律制度,对于应对全球金融危机影响,转变我国经济增长方式,具有深远的影响。

循环经济立法的十大制度创新为促进循环经济发展,推进我国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起了重要作用,循环经济促进法规定了一系列重要的法律制度,这些法律制度主要包括几方面:

1.循环经济规划制度是政府履行宏观调控、经济调节、公共服务职责的重要手段和依据 。《循环经济促进法》 第十二条对循环经济规划的制定和基本内容作出了明确规定。

2.总量调控制度。总量调控,即污染物排放和资源消耗总量控制,是指将某一区域作为一个完整的系统,将排入该区域内的污染物总量和可利用的资源数量控制在一定数量之内,以满足该区域的环境质量要求和资源可持续利用要求。

3.评价和考核制度。所谓评价与考核,就是人们参照一定标准对客体的价值或优劣进行评判比较的一种认知过程,同时也是一种决策的准备过程 。它是人们认识事物的重要手段之一, 评价和考核制度,即循环经济评价和考核制度 ,是指依法对评价与考核活动进行规范的法律规定的总称,循环经济评价和考核制度是评判循环经济发展质量的主要依据。

4.以生产者为主的责任延伸制度。在当代,企业不仅仅要在生产中对环境负责,而且要对所生产的产品在其使用期间以及报废之后对环境造成的影响负责,这就是以生产者为主的责任延伸制度的基本内涵, 循环经济立法中所指的以生产者为主的责任延伸制度和清洁生产促进法等法律法规中规定的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还有一定区别,循环经济立法不仅强调生产者的回收义务,还强调经营者、 消费者 、回收者的配合履行义务建立和完善以生产者为主的责任延伸制度,会加大企业对最终处置废物的强制性责任。

5.对高耗能高耗水企业的重点管理制度。对高耗能高耗水企业的重点管理制度,简称为重点管理制度 ,是指国家对资源消耗高 ,污染物排放量大的重点行业中年综合能源消费量 用水量超过国家规定总量的重点企业采取更为严格的一整套监督管理措施的总称。

6.鼓励、 限制或者禁止名录制度。循环经济的鼓励、限制或者禁止的名录,是指有关人民政府或者其行政主管部门制定的支持循环经济发展的政策性文件。目的在于限制或者禁止不利于循环经济发展的项目建设,必要时对其限期淘汰。

7.市场准入制度。这里所称市场准入,有两方面的含义 ,也可以说,该项制度的调节是双向的,既有限制性市场准入,也有市场优先准入, 限制性市场准入主要是指通过设置准入门槛和标准,限制严重浪费资源和污染环境的产业技术工艺和产品的市场准入、循环经济促进法规定了针对一次性消费品的限制准入制度。

抓紧制定出台循环经济促进法的配套法规,标准和制度配合循环经济促进法的正式实施,国家应加快制定配套的法规政策,理顺保障循环经济法律制度实施的体制机制,理顺体制的关键在于做到层层有责任,逐级抓落实。黑龙江省应当建立健全推进循环经济发展的部际协调工作机制,做好组织协调和指导推动工作,及时解决推进循环经济发展中的重大问题。

四、发展循环经济的必要性

1.循环经济是新的经济发展模式,也是新的生产方式。循环经济是人类创造财富、 创造文明更加科学、更富理性的手段,是人类在文明进程中显示出的更加关注自身命运和自然界的命运,更加关注未来的醒悟和自觉。发展循环经济是缓解人与自然、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等一系列矛盾的最有效途经。因此,发展循环经济有着重要的政治意义、社会意义、历史意义。

2.循环经济强调最有效利用资源和保护环境。对企业来讲,必须改变过去大量生产、大量消耗、大量废弃的生产和消费方式,现为 “资源―产品―再生资源” 的经济增长方式,做到生产和消耗 “污染排放最小化,废物资源化和无害化” 即 “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 ,以最小成本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实现经济活动的生态化转向。

3.企业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发展循环经济,有利于缓解资源危机,提高资源效益。企业特别是工业企业是发展循环经济的重点。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工业企业的增长速度在国民经济总量中的比重,对资源的依赖度,对环境的污染程度都占了大头。尤其是采矿、 冶金、 制造、石化、煤焦、电力、交通运输等行业在这些方面更为突出。

4.预防和制裁循环经济违法行为。循环经济法为了实现其立法目的,不仅规定了防止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的法律禁止事项,还规定了对违反法律规定者应承担的法律责任。为了保证法律的有效实施,循环经济法应当建立严格的法律责任制度,对追究违反义务性和禁止性规定的行为,提供足够的法律依据。其责任种类主要有责令改正、责令停止建设、没收违法所得、罚款等。对行政机关工作人员、渎职失职的,要规定行政处分责任;对构成犯罪的,要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循环经济法关于法律责任的规定,使违法者承担起违法带来的不利后果,直接起到了制裁违法行为的作用。

五、推动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法律及政策措施

1.明确违反循环经济法律规范的行政责任。行政责任是因违反行政法律规范而应承担的法律责任。狭义的行政责任是行政主体及其工作人员因违反行政法律规范而依法必须承担的法律责任,它是行政违法所引起的法律后果。具体行政行为是行政主体在行使行政职权过程中,针对特定相对人所作的行政行为。受到具体行政行为影响的当事人,如果认为该具体行政行为违法,侵犯到其合法权益,可以依法提起行政诉讼。行政主体在履行循环经济法赋予的具体监督管理职责时违法的作为或者不作为,不仅会受到上级行政主体的追究,而且权利受损的管理相对人也有权提起行政诉讼,并要求国家赔偿。因此,当行政主体从事循环经济具体监督管理时作出的具体行政行为违法时,它面临的不仅是一般的行政责任,还更有国家赔偿责任。

2.明确违反循环经济法律规范的刑事责任。英美法系国家在环境问题上普遍适用严格责任原则。我国刑法分则第六章第六节破坏环境资源保护罪的犯罪构成要求有故意或者过失的主观方面,与大陆法国家相近。在循环经济法律中出现刑事责任的文字,应当与刑法中的条款相对应。总地来说,在设定和适用行政责任或者刑事责任时,基于循环经济法的特质,原则上应优先考虑行政责任和行政制裁,以避免破坏罪刑法定原则或刑罚的原始机能。

3.明确违反循环经济法律规范的民事责任。民事责任主要是一种救济责任。民事责任的功能主要在于救济当事人的权利,赔偿或补偿当事人的损失,从而使被侵害的社会关系回复到未被侵害之前的状态。循环经济法律责任涉及的承担民事责任的行为不多,承担责任的方式都是赔偿损失。

4.企业经营者必须提高对发展循环经济重要意义的认识。企业经营者必须认识到循环经,是一种新型的、 先进的经济形态,是对 “大量生产、 大量消费、 大量废弃” 的传统增长模式的根本变革。

5.发展关联产业,形成循环经济产业链。企业要采取切实有效措施,打破企业间单向式线性生产方式和 “大而全”“小而全” 的组织结构,鼓励企业根据社会化分工和产品生产的内在联系,研究制定有利于建立符合循环经济要求的生态工业网络的经济政策,增强关联度,提高资源效率减少废弃物,延长产品使用周期,促进企业间共享资源和互换副产品,为推进循环经济发展奠定良好的微观基础。老企业要扶持或入股关联度高的新企业,使这些新企业成为自身上下游产品产业链中的组成部分,产生规模效益和关联效益。新企业在建设规划中就应该把关联产业充分考虑进去。并成为规划中的重要环节,使企业发展规划本身就是关联度很高的产业链规划。

第5篇:循环经济的实践意义范文

关键词:循环经济;可持续发展;规划管理

中图分类号:F061.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5)13-0033-03

一、绪论

(一)循环经济的研究背景及意义

从人类与自然的发展关系来看,人类通过开展改造自然的活动,产生了巨大的社会生产力,推动了社会文明的发展。然而面对日益严峻的生态环境问题,人们不得不思考、反思当前的经济发展模式,其中,循环经济就是当前能够化解这一矛盾的发展模式,其本质就是通过将人、自然、社会有效合理的统一与可持续发展;通过自然规律、经济规律来引导人类的经济活动,是把清洁生产和废弃物的综合利用融为一体的经济,具体表现是“两低两高”,即低消耗、低污染、高利用、高循环,是一种生态经济、高效经济,是环境保护、资源节约型经济发展模式[1]。

发展循环经济是21世纪世界各国的必然选择,发展循环经济就现实意义来看,至少可以警戒人们要保护生态,爱护自然,把人类与自然和谐发展是人类生存的根本条件这一理念植根于人们的思想观念中去;其次,循环经济的理念是经济理论的基本要求;最后就实践意义上来看,党和历届政府制定了一系列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和要求,明确提出了坚持和发展循环经济是我国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基本框架。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1.国内研究

李兆前认为,发展循环经济,首当其冲的是要牢固树立科学发展理念,加强环境保护和资源紧缺意识;政府应当把区域规划纳入发展循环经济战略的重要环节,把优化产业结构、加强制度创新和完善政策导向作为发展循环经济的基本条件,大力发展科学技术水平,改善投资经营环境,加强政府监督。

冯之浚提出,发展循环经济不仅仅要有政策的支持,更要有相关法律法规的保障,他建议发展循环经济需要形成经济发展的激励机制,优化建设绿色产业市场,加快建设绿色核算体系,大力向社会宣传和教育发展循环经济的必要性;向国外优秀理论学习,借鉴国际社会上的先进技术和理论成果。

黄建军认为,通过把循环产业的有效划分,形成多个层面的循环系统,加强政府、企业和公众的互动和合理有效的分工。

我国在发展循环经济方面的实践。广西贵港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该园区是以蔗田系统、制糖系统、酒精系统、造纸系统、热点联产系统、环境综合处理6个系统为框架,通过盘活、优化、提升扩张等步骤,实现园内资源最佳配置、废弃物有效利用,环境污染降到最低限度,实现工业园区的生态管理[2]。

2.国外研究

John Ehrenfeld提出了产业共生(industrial symbiosis)理论,他认为企业之间可以互相有效利用废弃物,从而建立一个循环型的产业共生系统。

Robert Frosch提出了建立模仿自然生态系统的工业生态系统,运用一体化的生产方式取代传统的简单化生产方式,尽量降低工业生产对环境的污染,通过生态学的观念探索工业生产的全过程,探讨两者之间的关系,建立自然生态链和人工生态链相结合的生态系统[1]。

日本循环经济的实践,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日本就着手研究经济发展模式向生态循环型经济模式的转变,日本政府自1997年开始,提出了“ECO―TOWN”工程。其宗旨为控制废物源头,加快推进废弃物的合理利用,依托绿色产业发展区域经济,建立资源循环型社会。

二、循环经济运行原则与管理体制机制

(一)“3R”原则

1.减量化原则

这是循环经济的首要原则。通过在生产过程中对管理技术的改进,降低进入生产和消费过程的物质和能量流量,所以也称之为减物质化,也就是说,减量化原则要求在经济增长的过程中,为了使这种增长拥有持续的和与环境相容的特征,人们必须学会把节约资源的思想灌入到生产源头的输入端,提高资源在每单位产品中的利用率,预防废弃物的产生,而不是直到废弃物的产生时,再来治理[3]。

2.再利用原则

再利用原则就是让人们尽可能地以多种方式重复多次地使用某件东西。通过再利用,使得该物品较早地成为废弃物。比如,在生产中,生产商可以对电视机、计算机和其他电子装置中的电路实行标准化设计,这样在更换时可以很方便,而不需要更换整个产品。

3.资源化原则

尽可能多地把废弃物再利用或资源化。企业可以将废弃物品再加工,使其成为新的资源,通过将其制成新的产品再进入市场或生产过程。比如对于工业排放的污水,可以通过一定的科学过滤等处理技术净化废水,将达标的水再用于生产。

(二)循环经济的管理体制机制

1.部门联动体制机制

国务院建立健全发展循环经济组织协调机制,研究有关循环经济的重要问题,计划组织循环经济的发展方案,各级政府部门要遵循上级要求监督各项目标任务[4]。

2.市场化管理机制

组织引导企业实施废旧产品回收再生产利用,建立循环经济的认证体系,鼓励专业化服务公司采用市场化模式对企业和园区进行循环和改造[4]。

3.循环经济技术评选和推广机制

加大科技投入,将适用的循环经济推广应用,加强技术推广体系建设,大力宣传国家支持鼓励的循环经济技术,借鉴国外优秀技术成果,提升我国循环经济技术的国际竞争力。

4.投融资政策激励机制

政府需综合利用区域规划、投资、产业、价格、财政、金融等政策措施,建设一个良性的、面向市场的、利于循环经济发展的投融资体系和运行环境,从而形成一个有效的激励机制。

5.价格机制

鼓励居民生活用水阶梯式水价制度,明确制定再生水价格,加强水资源的重复利用率,提高社会垃圾处理费用,鼓励企业零排放,引导社会资金向循环经济项目的投入[4]。

三、循环经济与可持续发展的联系

当今我国资源的利用率远远低于世界先进水平,主要表现在资源的产出效率低下,资源的综合利用效率低下,资源的回收再利用效率低下,尤其是再生资源的循环利用效率低下。因此,我国把可持续发展战略定为国家战略,而循环经济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关键。

可持续发展观是建立在人类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基础之上的一种保持动态平衡的平衡发展观。循环经济依托资源利用的3R原则,促进环境友好型经济的发展;可持续发展观也可以反过来促进循环经济的发展,推动生态化经济的发展。

循环经济重视服务问题,就其经济意义来看,突出表现在循环经济要求改变当前通过靠大量生产低价格,一次性、低质量的产品来单一的扩大GDP规模的生产方式,循环经济的理念是要提升用于消费的商品或服务的质量,从而实现服务优先社会,真正跨入后工业时代,这也是可持续发展所提出的战略要求。

可持续发展观为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哲学基础,循环经济所提倡的改变经济发展方式,把经济发展和资源集约、环境保护统一起来的经济发展模式,恰恰是科学发展观的实践途径[5]。循环经济模式和可持续发展战略是在相同的历史条件下、不同的理论层面下提出的,为了解决当今社会所面临的资源环境问题而产生的,二者具有高度的一致性与互补性。

四、循环经济的规划实践与绿色核算方法

循环经济规划是为了转变传统的经济发展思想,树立保护环境和节约资源的意识;为了推进循环经济循序渐进发展;为了促进资源的再生利用,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性转变;为了实现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可持续发展。

循环经济规划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为原则,以统筹兼顾、技术保障、经济合理为原则,以企事业单位为主体、政府宏观调控、市场指导、全民参与为原则。循环经济是以一系列的经济指标为考核标准的,如资源产出率指标,该指标是指每消耗一次资源所产出的GDP,该比值越高,证明资源利用率越好;资源消耗率指标是指每创造一件产成品所耗的资源;资源综合利用指标是指将工业、生活等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率;再生资源回收利用指标是反映传统六大废弃物的回收利用程度;污染物排放降低指标描述了从源头上对工业废弃物排放量减少的程度[6]。

苏州工业园区以区域生态化为宗旨,把绿色理念贯穿至从生产到消费的产业链中,园区一直致力于不断提高生产效率、资源利用效率,减少废弃物的产生,园区在招商引资时就注重绿色环保产业,通过引导园区企业相互配合衔接,从而形成绿色生态供给链,在招商时,园区注重产业链的环环相扣,让企业之间形成了资源重组,资源共享的大循环产业链,上游企业的废弃物就成为了下游企业的原料。常熟汽车饰件公司就是一个典型的案例,常熟有几千家服装生产企业,每年的废弃布角料也是不计其数,在传统做法中也就是焚烧掉,而常熟汽车饰件公司就瞄准了这一重大“原料”,积极与意大利合作,大力研发专利技术流水线产出了精美的汽车饰件。变废为宝的理念为公司带来了巨大的经济价值,这种“零排放”模式就是循环经济的精髓[7]。

计算绿色GDP有生产法、收入法和支出法。生产法:绿色GDP=总产出-中间消耗-固定资本消耗-环境成本;收入法:在计算中,劳动报酬和生产税不变,环境成本在营业盈余中扣除;支出法:在计算中,需要考虑环境成本对资本积累的影响[8]。

五、结语

我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探索可持续发展的循环经济是必要的,然而,当前所面临的困难也是巨大的,所以,必须加大科技投入,研发更科学可行的循环经济模式;加强循环经济方面的立法工作,给予法律方面的保障;始终以市场为导向,制定发展循环经济的政策;坚持以企业为主导,多层次发展;加大宣传力度,调动公众参与的积极性。

参考文献:

[1] 赵涛,徐凤君.循环经济概论[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8:2-5.

[2] 张新平.循环经济价值理论探索[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11:13.

[3] 冯之浚.循环经济与绿色发展[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13:88.

[4] .2014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4:203-204.

[5] 陈宗兴,刘燕华.循环经济面面观[M].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110.

[6] 高红.循环经济系统与模式[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102-113.

第6篇:循环经济的实践意义范文

关键词:循环经济;宏观调控;政策;优化

中图分类号:F2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712 (2013) 12-0000-01

发展循环经济是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也符合我国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国策,循环经济的发展需要市场、企业、国家以及公众等各方面的共同努力。其中,国家的宏观调控政策为循环经济提供的是制度上的支撑,是循环经济发展中非常重要的支持。本文从循环经济宏观调控政策体系的基本内容和重要意义、当前循环经济宏观调控政策体系存在的问题以及如何完善循环经济宏观调控政策体系三个方面展开探讨。

一、循环经济宏观调控政策体系的基本内容和重要意义

资源的稀缺性决定了我们必须发展循环经济,循环经济强调资源的最大化利用、废弃物的最少排放,是各个国家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许多国家利用财政、税收、法律等手段大力支持循环经济的发展,并且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建立循环经济宏观调控政策体系的重要意义。首先,发展循环经济有着重要的意义,目前我国面临着严峻的资源和环境形势。经济的发展是以资源消耗为支撑的粗放型的发展模式,这种自杀式的发展已经给我们带来了严重的环境问题和严峻的资源形势,我们面临的生态建设任务因环境压力在不断地加大,这些问题是关系到我们生存的大问题。

我国循环经济宏观调控政策的特点有:有限性、强化性、弥补性、调节性与控制性。循环经济宏观调控政策的设计原则有:针对性、可执行性、可持续性、涉及内容的广泛性以及政策目标的层次性等。

二、我国当前循环经济宏观调控政策存在的问题

宏观调控政策主要有财政政策、金融政策、产业政策以及区域经济政策等,下面就从这几个方面说明一下当前我国循环经济宏观调控政策存在的问题。

财政政策方面的局限性。在当前的财政政策中的确有不少支持循环经济发展的规定,主要涉及是三类,按执行部门的不同进行划分,由综合管理部门执行的政策、由产业部门执行的政策以及由环保部门执行的政策。政策看起来是很多,但是真正的财政支出并没有为循环经济的发展提供足够的支持,不能支撑企业的发展。税收政策的不合理也没有对环境的保护和资源的优化配置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这是当前财政政策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金融政策方面存在的问题。在这一方面,虽然国家为了解决循环经济发展中的资金问题已经将循环经济列入国债投资重点,以支持资源能源项目和循环经济技术支撑项目。但是,目前循环经济的发展依然面临严重的筹资问题。国家并没有具体的支持循环经济的信贷优惠政策,另外,银行迫于绩效为高能耗的企业提供资金支持加重了资源和环境形势。

产业政策方面的局限性。随着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人们逐渐意识到环境和资源的重要性以及我们面临的严峻的资源与环境形势,在产业政策上也正在给予资源和环境更多的关注。虽然我国的产业结构正在想合理化的方向转变,但是,从总体上来讲,我国的产业结构依然是不合理的,依然是以高能耗的重工业、制造业为主,第三产业的比重久久得不到提高,这就导致了环境和资源问题,产业政策对循环经济的倡导的力度明显不够,另外,循环经济的产业政策在具体实施过程中遇到诸多问题,是我国的资源和环境形势依然严峻。

区域经济政策方面的局限性。区域经济政策是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宏观调控政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我国目前在促进循环经济发展区域政策制定方面几乎是空白。应该根据区域能源状况和区域经济发展状况制定符合该区域循环经济发展的区域经济政策,促进循环经济的发展。

三、如何完善循环经济宏观调控政策体系

从整个社会层面上看,要建立健全发展循环经济的法律法规,从法律上给予循环经济支持,同时倡导与循环经济相适应的生产、消费、流通等理念;制定专门的指导循环经济发展的规划,明确重点和目标,重点整合高能耗的行业;建立宏观调控政策咨询、社会服务、技术服务、信息系统,转变政府职能,为循环经济的发展提供全方位的指导和支持;建立循环经济的行业标准,对发展循环经济的企业进行各项指标的考核,进行合理评价,确保循环经济各个环节的良好发展。

从区域层面上看,建立循环经济工业园区,并进行整体规划与设计,完善基础设施避免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建立信息共享平台,加强园区企业的合作,合理划分上下游,最大限度提高资源利用率,减少废弃物排放;促进产业集群,建立科学合理的产业链,根据区域经济的产业结构、经济发展状况等对产业结构进行调整和升级改造,促进循环经济和产业链条的形成和发展;建立循环型城市社区,进行科学合理的城市整体规划,对小区废弃物进行处理,提高循环利用率,倡导绿色的生产、消费理念,培养循环经济意识。

从企业层面上就上看,建立与循环经济相适应的激励约束政策、责任延伸政策、产品回收利用政策以及创建与循环经济相适应的企业文化等等,总之,企业是发展循环经济的主体,企业应该积极承担社会责任,促进循环经济的发展,最终实现可持续发展。

四、总结

循环经济宏观调控政策体系是指政府机构为推进资源的优化利用、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依法制定的激励和约束政府、企业、居民行为的一系列准则。循环经济宏观调控政策体系分为不同的层次,各个层次之间彼此关联、彼此协调、彼此促进,共同推动着我国循环经济的健康发展。发展循环经济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而建立循环经济宏观调控政策体系能够有效地推进循环经济的发展;其次,循环经济的发展需要国家政策的支持和引导,在循环经济的具体实施过程中,一些地区、一些企业对循环经济的认识还存在不足,使得循环经济在发展过程中面临一些困难,因此,需要国家以政策的形式对企业行为加以引导,为循环经济的发展提供政策支持。

参考文献:

[1]肖明辉,彭亮.完善我国循环经济宏观调控政策的思考[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12,01(04):39-40.

第7篇:循环经济的实践意义范文

【关键词】区域循环经济;发展;路径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及人们环保意识的提升,循环经济成为经济发展的新方向,受到世界各国的高度重视。在循环经济发展背景下,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积极与循环经济相结合,开展区域循环经济。区域循环经济有利于实现区域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促进区域经济转型。因此,区域循环经济受到我国各地区的高度重视。但是,由于受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仍不够完善等诸多因素,区域循环经济在发展过程中仍面临着一系列问题,需要我们积极探索区域循环经济的发展路径。研究我国区域循环经济发展路径不仅有利于促进我国区域循环经济的发展,而且对国民经济的发展有着深刻的现实意义。

1.区域循环经济的内涵

区域循环经济是在区域经济发展规律和发展特点的基础上引入循环经济原理,进而形成新的经济发展模式。区域循环经济必须立足于区域经济发展规律,并积极遵循循环经济的指导。区域循环经济的发展目标是实现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协调区域经济的各个系统,进而实现生态化改造。区域循环经济具有鲜明的区域地方特色,在经济发展中追求区域整体效益最大化,并努力实现产业结构生态化,促进区域经济布局协调发展。

2.区域循环经济的制约因素

2.1缺乏理论支撑

目前,我国关于循环经济的理论取得了巨大发展。循环经济理论的发展得益于循环经济的自身发展和我国政府的推动。循环经济的发展丰富了循环经济的实践经验,促进了经济学理论的发展,经济学中关于循环经济的文献数量不断增多,并且循环经济的研究项目也在逐渐增多。但是,现阶段,我国循环经济的理论发展仍远远落后于循环经济实践,循环经济在发展过程中缺乏完整的经济学理论基础论证,导致我国区域循环经济的发展缺乏理论支撑。甚至,有些学者和企业家对我国区域循环经济产生怀疑,不利于区域循环经济的发展。

2.2缺乏激励机制

首先,企业缺乏循环经济发展动力,忽视了自身在循环经济发展中的责任,导致循环经济发展动力不足。企业在发展过程中仍采取传统的经营模式,忽视了循环经济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缺乏对循环经济的重视;其次,我国的环境税收政策不完善,土地使用税、资源税等方面仍存在着很多漏洞,环境税收效果甚微,不利于资源的循环使用,严重阻碍了循环经济的发展。

2.3缺乏循环体系

当前,我国区域循环经济的发展仍缺乏完善的循环体系,废弃物回收利用率较低。首先,废弃物的源头分类还没有实现,很多能够循环使用的材料被胡乱丢弃,不利于区域循环经济的发展;其次,废弃物的回收与利用衔接不足。很多废气物存在回收滞后,无法用于商品的再生产,废弃物利用效率低,严重影响了我国区域循环经济的发展。

2.4政府推动力度不够

政府在区域循环经济发展过程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前期的区域循环经济发展主要依靠政府的推动。虽然,我国政府积极重视循环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大力开展循环政府。但是部分地方政府对区域循环经济的落实不足,有些地方政府甚至出现应付区域循环经济发展的态度。同时,一些政府部门在循环经济发展过程中工作松散,态度消极,严重影响了我国区域循环经济的发展。

3.我国区域循环经济发展路径

3.1加强政策和法律支持

首先,政府应积极制定区域循环经济发展的相关政策,以提高资源生产率为核心,积极引导消费者转变消费观念和消费行为,制定区域循环经济发展的相关政策规定,为区域循环经济提供政策保障,促进区域循环经济的发展;其次,政府应积极完善区域循环经济的法律法规,用法律方式规定区域循环经济的发展方式,健全区域循环经济的法律监督机制,构建完善的循环经济法律体系,增强循环经济法律体系的完整性和全面性,为区域循环经济发展提供法律保障。

3.2采取区域差异宏观策略

目前,我国区域循环经济发展已经取得了一定进步,但是,由于我国区域间的经济发展水平、资源量、环境承载力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导致我国各区域在循环经济发展过程中面临着各种各样的问题。为促进区域循环经济的发展,我们应采取差异性宏观战略。地方政府应针对本区域循环经济发展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采取适合本区域循环经济发展的措施,解决本区域循环经济发展中存在的资源问题和环境问题,促进区域循环经济的发展。同时,区域间应实现优势互补,充分发挥各区域的优势,形成经济发展合力,进而促进我国循环经济发展。

3.3优化产业结构

首先。区域循环经济发展应采用循环经济的发展理念,调整工业产业结构,使工业产业结构朝生态化方向发展。同时,相关部门应积极鼓励工业产业的技术创新,在工业产业发展的过程中大力发展高新技术、电子信息和生物工程技术,提高产业的附加值,进而促进区域循环经济的发展;其次,区域循环经济应积极重视现代农业的发展,促进现代农业朝着绿色、高效、生态化方向发展;最后,区域循环经济的发展应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以区域文化和旅游资源为中心,扩大现代服务业的市场占有率,促进现代服务业的发展。

3.4鼓励技术创新

技术创新是循环经济发展的技术支撑,因此,在区域循环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应积极鼓励技术创新。首先,相关部门应积极引进技术人才,进行高新技术的研发,大力发展资源替代技术、资源节约技术、能量利用技术、资源循环利用技术等高新技术,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促进资源循环利用,进而推动区域循环经济发展。同时,区域循环经济发展应加强企业与科研部门的合作,使企业为科研部门的技术研究提供资金支持,加快科技研发,促进区域循环经济发展。

3.5引导公众参与

首先,相关部门应积极引导公众转变经济发展观念,加强对区域循环经济的宣传,使人们认识到经济与自然环境和谐发展的重要性,树立循环经济意识,转变公众的消费挂念,促进循环经济的发展;其次,政府先关部门可以通过开展政府报告、循环经济讲座等方式,加强区域循环经济的宣传。同时,政府还可以利用电视广播、新闻媒体、广告等途径开展区域循环经济宣传,加强公众对区域循环经济的了解,并引导公众积极参与区域循环经济的发展。

4.小结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环保意识的提升,区域循环经济受到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区域循环经济能够有效促进区域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推动我国经济转型。但是,由于我国区域循环经济发展正处于起步阶段,缺乏丰富的经验。区域循环经济在发展过程中缺乏理论支撑、缺乏激励机制、缺乏循环体系。同时,政府对区域循环经济的推动力度仍然不够。为促进区域循环经济的发展,政府相关部门应加强政策和法律支持,采取区域差异宏观测硫,优化^域产业机构,积极鼓励技术创新并引导公众参与区域经济发展。探索我国区域循环经济发展路径对我国产业结构升级和经济转型有着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 李小健.基于灰色关联度法的河北省市域农业循环经济发展实证研究[J].湖北农业科学,2013(23).

[2] 李勇,徐建刚,尹海伟,王宝强. 基于主成分分析的山东省产业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研究[J].城市发展研究,2010(06).

[3] 刘毅,汪波.基于循环经济制造企业绿色营销渠道构建研究[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03).

作者简介:

第8篇:循环经济的实践意义范文

据不完全统计,全国目前有5个省和直辖市、数十个城市在循环经济方面开展了系统的实践探索,并取得了实质性进展。此外,许多省市在循环经济的某一方面进行了试验示范,或正在积极准备全面推进循环经济工作。江苏省、山东省、辽宁省和贵阳市规划已出,并正在实践着较系统的循环经济模式。

1.1江苏的循环型产业和循环型社会模式

结合生态省建设,江苏省立足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和资源环境状况,制定了发展循环型工业、循环型农业、循环型服务业和循环型社会的专项规划,在此基础上,形成了江苏省循环经济发展总体规划,在全省范围内积极开展了循环经济试点,探索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取得了较好进展。

(1)循环型工业。循环型工业是江苏省发展循环经济的主体。江苏省循环型工业建设主要体现在产业生态结构重组,即依据生态系统中生产、消费、分解者的共生结构及其食物营养链网关联原理,按照工业系统的物质能量流要素,对产品及其生产过程进行重新组织和构建,形成生态工业系统。循环型工业的实践重点是推进绿色产品研发,全面展开企业清洁生产,加速产业结构生态化调整,建设生态工业园区、区域循环型工业综合示范区和循环型工业基础设施。

(2)循环型农业。江苏省发展循环型农业的指导思想是遵循生态系统和经济系统的基本规律,把农业清洁生产和农业废弃物的综合利用融为一体,核心是运用食物链原理,优化农业产品生产到消费的整个产业链的结构,以环境友好的方式利用自然资源和环境容量,实现农业经济活动的生态化转向。具体方法是把农业关联产业的经济活动组织成为“自然资源—产品—废弃物—再生资源”的闭环式流程,使物质和能源在这个不断进行的循环中得到最合理的利用,将农业产业链活动对自然环境的有害影响减少到最低程度。

(3)循环型服务业。发展循环型服务业的做法是,将减量化、再使用、再循环的原则落实到服务产业内各行业部门,开展创建绿色饭店、绿色餐饮业等活动。由于服务产业本身特有的“流通和服务”特性,循环型服务业具有链接其他产业和社会经济活动的作用,能有效地促进循环型一产、二产和循环型社会的共生发展。

(4)循环型社会。循环型社会是循环经济理念在社会生活中的体现,要求把绿色消费与生活模式融入到社会生活中,逐步形成循环型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在日常生活中尽可能使用可循环利用的产品或绿色产品,减少消费过程中废弃物的产生,建立垃圾分类处理与利用体系,实现城市垃圾的资源化和无害化,尽可能回收再利用废旧物资,形成资源节约型的社会。在循环经济总体规划指导下,江苏省确定了108家循环经济试点单位,涉及农业、工业、服务业等不同产业以及企业、园区、社会消费领域等不同层面,围绕3R原则和目标,积极推动资源在企业内部、不同企业、不同产业之间的循环,取得了明显的经济、环境和社会效益。而且凭借较雄厚的技术经济优势和对循环经济较深刻的认识,江苏省特别是苏南循环经济实践呈现出方法先进,内容丰富,模式多样的特点。

1.2山东的“点、线、面”和“八创建活动”模式

以《山东省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规划纲要》为依托,山东省将循环经济试验示范融入生态省建设之中,初步建立了具有山东特色的“点、线、面”循环经济发展模式。

(1)“点、线、面”模式。所谓“点”,就是在企业层面,建立点上的小循环。具体做法是推行清洁生产、ISО14000环境管理体系认证,按照清洁生产的要求,采用生态设计和现代技术,将单位产品的各项消耗和污染物排放量限定在标准许可范围之内,实现企业内部的资源综合利用和循环利用。所谓“线”,是按行业,建立线上的中循环。运用生态经济原理,根据行业间的关联特点,通过物质、能量和信息集成,拉长和扩大生态工业产业链,形成一个及多个行业组成的生态园区,在园区内各主体形成互补互动、共生共利的有机产业链网。建立“线”上的循环经济模式,分行业制定和实行引导性标准,优化产业和产品结构是一项重要的政策措施。在社会区域,建立“面”上的大循环。以循环经济理念为指导,以开展系列创建活动为载体,以建设循环型社会为目标,在社会各行业、产业间建立生态产业体系,倡导生态文明,打造环境友好型产业群,逐步建成循环型社会。

(2)“八项创建”活动。山东在试验示范“点、线、面”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的同时,以“八项创建”活动为平台,将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渗透到正在开展的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活动之中,使“创建活动”成为循环经济试验示范的载体,大大促进了循环经济的发展。所谓“八创建”活动,包括创建生态示范区、创建环保模范城、创建环境优美乡镇和生态村、创建生态工业园区、创建环境友好企业、创建循环经济试点单位、创建生态市(县、区)等。在实践中,科学规划是顺利实施融入了循环经济内容的“八创建活动”的重要保障。经过几年的努力,山东循环经济的试验示范无论在数量、规模和质量上都取得了显著的进展。

1.3辽宁的“3+1”循环经济模式

辽宁省是国家环保总局批准的第一个循环经济试点省。在循环经济发展试点方案的基础上,辽宁省在实践中探索出了循环经济“3+1”发展模式。所谓“3+1”模式,“3”是指“大”、“中”、“小”3个循环,“1”是一个产业。“小循环”是在企业层面,结合技术改造,推行清洁生产和创建废物“零排放”,实现资源的循环利用和能量的梯级利用。“中循环”是指在工业园区范围内实现资源的循环利用和能量的梯级利用。结合资源枯竭地区经济转型、经济开发区整合提升和老工业区调整改造,辽宁建设了抚顺矿业集团、大连开发区和沈阳铁西区三个生态工业试点园区。在区域层面,按照“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原则,大力开展城市中水回用和垃圾分类回收利用,提高社会可再生资源利用率,形成区域的资源利用“大循环”。一个产业是指资源再生产业和废旧资源回收利用产业,目前的重点是发展粉煤灰和煤矸石再生利用产业,为老工业基地转型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试点以来,辽宁已有350家企业完成了清洁生产审核;3个试点生态工业园区建设初具规模,并产生效益;建成80多个中水回用项目;与2000年相比,2003年粉煤灰、煤矸石综合利用量分别提高了66%和59%。

1.4贵阳市循环经济型生态城市建设模式

与其它省市不同,贵阳市在一开始就将循环经济和生态城市建设纳入统一规划框架之中,2004年了《贵阳市循环经济型生态城市建设规划》。该《规划》是经过贵阳市人大批准,具有地方法规性质的中长期发展规划。《规划》坚持生产与消费环节并重,充分考虑城市总体活动对生态环境的整体影响。其总体思路是以效益为中心、以项目为载体、以改革为突破、以科技为动力,把循环经济产业体系构建和生态城市建设整合起来,为贵阳市全面小康社会的实现提供跨越式的发展模式。贵阳市建设循环经济型生态城市的模式可以概括为“2个环节、3个核心系统和8个循环体系”建设,具体包括:抓住两个关键环节,一是生产环节模式的转变,另一个是消费环节模式的转变。构建三个核心系统,第一个是产业循环系统,包括生态工业、生态农业和第三产业;第二个是城市基础设施系统,重点包括为水、能源-大气和固体废弃物循环利用子系统;第三个是生态保障系统,包括绿色建筑、人居环境和生态保护体系。推进循环体系建设:磷产业循环体系;铝产业循环体系;中草药产业循环体系;煤产业循环体系;生态农业循环体系;建筑与城市基础设施产业循环体系;旅游和循环经济服务产业体系;循环型消费体系。在规划颁布不久,贵阳市又颁布了我国第一部地方循环经济法规—《贵阳市建设循环经济型生态城市条例》,为贵阳市推动规划的实施提供了法律保障。目前,贵阳市启动了一批循环经济试点项目,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2现有实践模式的特点分析

总体上,江苏、山东、辽宁、贵阳循环经济实践模式较好地体现了循环经济概念的本质,符合当地社会经济和资源环境特点,而且,容易被企业和公众接受,便于操作。尽管各地循环经济实践模式的称谓多样,但基本覆盖了生产和消费两大领域,具有许多共同的特点,反映出了四种模式。一是发展循环经济的企业模式,如山东的“点”、辽宁的“小循环”等称谓。二是循环经济的产业模式,涉及工业、农业、服务业、废弃物再生利用产业。从企业在经济活动组织中的性质看,企业模式可以归并到产业模式当中。三是区域模式,即如何将循环经济与生态省、生态市建设结合起来,或者说解决了循环经济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关系和定位问题。四是以循环经济为基础的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战略转型模式。但同时,也应该看到,现有实践模式,特别是其名称仍存在一些局限性,对循环经济内涵的反映不清楚或不全面,明显带有地方痕迹,不宜成为国家指导全国循环经济发展的统一的概念模式,需要系统提升。例如,山东的“点、线、面”模式是一种通俗的说法,字面上反映不出循环经济的本质内涵,较难用于普遍交流。辽宁的“3+1”模式存在两个缺陷:一是逻辑上对应的不好。“3”是指三个层面的资源循环特征,即“小循环”、“中循环”和“大循环”。“1”又突然强调一个产业。另外,大、中、小循环的表述容易引起误解,以为发展循环经济就是构建各种各样的物质循环圈,对循环经济的实质产生歧义。二是内涵较窄。从文字表述上看,似乎强调工业体系,没有明确生产领域的其他产业,如生态农业;同时,有关消费领域的内容也不明确或不完善。江苏模式中的“循环型工业、循环型农业、循环型三产业和循环型社会”叫法不够通俗,与目前已经广为接受的“生态工业、生态农业”等概念相割裂。循环经济是一个新的理念和概念,但它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而是在继承已有生态经济理论和可持续发展理论与实践的基础上总结出的一个中观层次上的概念和实践模式,是对生态经济、清洁生产、生态工业、生态农业、资源能源新技术、绿色消费等一切有利于实现社会经济活动“低消耗、高效益、低排放”的理论和技术的集大成。所以,没有必要创造出区别于已广为接受的生态工业和生态农业的新的说法。另外,江苏模式中的“循环型社会”,主要是指消费领域的循环经济实践,特别是废物再生利用产业,但目前的叫法容易引起歧义,因为循环型社会和循环经济的外延和内涵目前在理论界尚有争议。贵阳的循环经济型生态城市建设模式,较好地反应了循环经济的产业模式,也较好地说明了循环经济区域模式,但“循环经济型生态城市”的表述过于绕口,不够简单明了,较难为公众所理解。综上,需要根据我国循环经济的具体实践情况和循环经济的内涵,克服实践过程中的局限性,在各地经验的基础上总结提炼出能统一指导全国循环经济发展的模式和战略重点,为国家选择优先领域,制定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体系提供平台。

3循环经济发展的产业模式

借鉴国际经验,根据我国循环经济内涵和现有实践探索的经验,现阶段,我国循环经济的产业发展模式或战略重点可以总结为两个重点领域和四个重点产业。两个重点领域是指循环经济的重点是抓住生产和消费领域。循环经济在生产领域的发展模式就是改造和重构涉及国民经济的各个产业,使其向生态化方向转型,形成可持续的生产模式;在消费领域主要是发展绿色消费和改变生活方式及行为,构建可持续消费模式。四个重点产业是生态工业、生态农业、绿色服务业及废弃物再利用、资源化和无害化处置产业(日本称为“静脉”产业)。生态工业和生态农业是生产领域循环经济的主体和重要标志。废弃物再利用、资源化及无害化处置产业体系包括三个部分:工业废弃物再利用和资源化产业、生活(消费)废弃物再利用和资源化产业及最终废弃物无害化处置产业(相当于狭义的环保产业),它和绿色服务业一样是连接生产与消费领域的“节点或纽带”产业,可以归到生产领域,也可以划入消费领域,它们是循环型社会的基本标志。两个重点领域和四个产业体系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是互相渗透、互相支撑的,并不能独立分散地构成各自的循环系统,需要有机地融合。

3.1生态工业

生态工业理念起源于20世纪80年代末R.Frosch等人模拟生物的新陈代谢过程和生态系统的循环再生过程所开展的“工业代谢”研究。经过10多年的研究与实践,生态工业在国际上已发展成为一个比较成熟的概念。简单讲,生态工业是具有较高生态效率,或者说是资源消耗少、经济效益高、污染排放低的工业体系。根据已有知识、技术手段和实践经验,生态工业的建立可以通过三个层面的实践来实现。

(1)以清洁生产为核心的企业资源循环式利用和能量梯级利用。生态工业体系内的所有企业个体必须首先是实行了清洁生产的企业,它是生态工业的基本单元。

(2)生态工业园区内的资源能源共生。广义的生态工业园区有两种,一种是由企业集群形成的物理园区,园区内以资源和能量流连接成不同的循环,我国目前正在试验示范的部分园区属于该类型;另一种是园区中既有企业群,也有社区,而且企业群之间并不一定有天然的物质依赖关系。对于后一类园区的建设,我国需要创新观念和标准,把握住园区内基础设施和公共资源(如水)与能源能够共享,每个企业实现持续改进的清洁生产和环境管理体系,园区整体生态效率最大等循环经济的关键内容即可,不宜不顾客观条件和违背市场规律去人为的连接物流和能流“循环圈”。另外,运用循环经济理念改造现有的大批工业园区和各种经济开发区,是我国生态工业或循环经济园区建设的重要方向。

(3)生态工业网络。在理论上,企业实行了清洁生产后,并不一定能在企业内部将其所有废物取得社会意义上的最大化再利用,必然会有一部分可以为其它企业以成本有效的方式利用,并有一部分排向环境。在现实中,也不可能将所有实行清洁生产后的企业的剩余有用废物进行利用,构建连接所有企业的物质能量链。因此,就必须通过建立工业废弃物再利用及资源化产业来消化这部分废物,同时,建立废物无害化产业安全处置那些在现有技术经济条件下无法利用的废物,连接所有企业,形成生态工业网络,或者称虚拟生态工业园。针对目前我国工业产业结构特点,在建设生态工业时,应优先选择高能耗、高污染的行业,重点研究循环经济发展的适用技术,探索行业发展模式,这些行业包括冶金、煤炭、石油、石化、化工、建材、造纸、食品等。

3.2生态农业

生态农业在我国发展具有较长的历史。农业生产领域发展循环经济应加强生态农业体系建设,积极调整农业生产布局和产品结构,大力推进有机和无公害农产品,综合利用秸秆,利用和处理处置好畜禽粪便,大力发展沼气工程,解决农村能源问题,促进农业生态系统的物质、能量的多层次利用和良性循环,实现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的统一。未来的发展重点是要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和激励政策体系,在已有模式的基础上,按照循环经济的理论要求和国家发展战略要求,扩大生态农业的规模,提升各种模式的水平。

3.3消费领域

生态工业和生态农业是发展循环经济的“源头”,对经济发展水平和科学技术进步的程度依赖性强,短期内全面发展可能会遇到技术和经济有效性的挑战,但可以有重点的循序推进。相比较,根据发达国家经验,消费领域是发展循环经济的“助推器”,是重要的战略环节。在消费领域,我国可以大力推进的循环经济重点有四个方面。一是环境标志、有机食品和节能产品认证。二是生态节能建筑建设和绿色社区创建。三是倡导大众绿色消费,利用财政、税收等经济手段,鼓励公众绿色消费,如对经过认证的绿色产品的生产和消费实行税收优惠,而对浪费资源、危害环境的产品征收高额惩罚性税收等。四是政府绿色采购。从政府绿色采购所涉及的主体较单一,政府有义务发挥表率作用等特点和发达国家的经验看,开展政府绿色采购应成为我国近期开展循环经济的重要举措之一,而且目前着手实施政府绿色采购的法律基础和市场条件已基本具备。

3.4废弃物再利用、资源化和无害化处置产业

发达国家经验表明,消费领域废弃物的回收和再利用环节一方面可以向生产领域源源不断地提供大量的再生资源,减轻末端处理压力,拉长产业链,创造新的就业机会。根据测算,相对于开采矿山产生的废矿,每年多回收利用1t再生资源,相当于减少4t生活垃圾的产生量,节省了因垃圾大量填埋而占用的宝贵的土地资源,减少了对环境的污染。美国再制造业到2005年可安排就业100万人。研究表明,再制造业、再循环产业每产生100个就业岗位,采矿业和固体废弃物安全处理业将失去13个就业岗位,两者相比,可以看出再制造、再循环产业创造的就业机会远大于其减少的就业机会。另一方面可以通过生产责任者延伸制度使企业强化对资源的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和无害化。另外,从技术经济可行性看,消费领域废弃物的再利用环节在我国更容易取得突破性进展。所以,废弃物再利用、资源化和无害化处置产业是循环经济发展领域中的重点产业,属于“节点”产业,具有特殊的重要意义。随着我国逐渐进入消费型社会,除产生大量的生活垃圾外,一些新的废弃物如包装物、家电和办公电子用品、汽车和建筑材料等开始出现,所以,发展和壮大废弃物再利用、资源化和无害化处置产业是推动我国循环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

3.5绿色服务业

与废弃物资源化产业一样,服务业也具有“节点”产业性质,服务和影响生产和消费两个领域。服务业行业范围非常宽广,目前服务业发展循环经济可以先从创建绿色宾馆、绿色餐饮业、绿色商场抓起。宾馆饭店是水电和日常用品的消费大户,节水节电、中水回用、起居用品再用是创建绿色宾馆饭店的重要措施,且基本没有技术难度,只要理念和管理到位,就可以付诸实践。商场是消费品的集中流通场所,销售环境友好型产品、简化包装、不使用一次性购物袋、回收再利用包装物、节电等都是绿色商场的重要标志。日本等发达国家在这方面积累了很好做法和经验。在绿色服务业中,另一个具有创新意义的行业是设备、物资和耐用品租赁业,应该积极培育和扶持。租赁业可以使多用户享用同一物品,节省资源,减少污染。更重要的是它可以改变生产者和消费者对产品的价值观,从生产和消费“产品”转向生产和消费“服务”,使生产经济转向服务经济。应用这一理念,施乐公司在20世纪90年代的4年中,在美国等地已不再生产“新的”复印机整件,而是将重点转向为在役复印机提供维护和保养,以及对其进行回收、再利用、再循环。实施该经营方式后,施乐公司1992年在美国市场上节省了5000万美元的原材料购置费、后勤服务费和库存等费用,1993年节省经费达1亿美元。

4循环经济发展的区域模式

循环经济区域发展模式是在区域基础设施体系和生态系统支撑下的两个重点领域和四个重点产业的有机组合和共生。也就是说,只有当一个地区建立了生态工业、生态农业和绿色服务业体系,其经济增长方式才能发生根本转变,才有可能形成可持续的生产模式,构成不同产业体系之间的循环和共生体系;同时,只有建立了发达的废弃物再利用、资源化和无害化处置产业体系,整个区域的“资源-产品-再生资源”循环才能够转动起来,形成可持续的消费模式,并与可持续生产模式对接,构成区域“大循环”。循环经济发展的区域模式的另一层含义是,循环经济如何与区域可持续发展实践如生态城市结合起来。生态城市是一个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环境良好的区域,是一个有丰富和特定内涵的空间概念,它标志着在一定发展阶段下,一个区域全面实现了可持续发展目标。从这个意义看,循环经济是生态城市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不是全部。因为循环经济的作用主体是区域系统中的经济系统,由生产体系和消费体系组成。区域系统或生态城市还包括社会系统、生态环境系统、基础设施系统等。仅有“资源能源消耗低、经济效益高、环境负荷小”的循环经济系统并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全部目标或生态城市目标,还需要有完善和高效的基础设施体系、优美的生态景观、高素质的人口、公平的社会体系等来支撑。同样,仅有良好优美的生态环境和公平的社会体系(如古代城市)的城市也不是生态城市,生态城市还要有发达的经济、高水平的生活质量和完善的社会公共服务体系,特别是要实现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而要实现这种协调发展就必须走循环经济的发展道路。否则,“高消耗、低效益、高排放”的经济系统会制约着城市的生态环境系统、基础设施体系和社会系统的健康发展,生态城市的目标就无法实现。所以,发展循环经济是生态城市建设的核心内容,是重要抓手,有了循环经济理念和循环经济体系,城市将以最节约和高效的方式运行,或者说以最节约和高效的方式建成生态城市。

因此,循环经济发展的区域模式的重点在于改造和重构区域产业和消费系统,使区域的经济活动主体向生态化方向转型;自然生态系统是区域生存和发展的基本物质基础;城市功能系统(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同样也是维持城市区域正常运转的重要支撑系统,可以将循环经济理念和方法渗透到城市功能系统的方方面面,所以城市基础设施系统也是循环经济可以大有作为的领域,是区域循环经济模式的组成部分之一;社会系统是城市服务的对象,又是城市管理和发展的机体;循环经济发展的最终目标是以人为本,为社会系统服务。上述五个系统中,经济系统、生态环境系统和基础设施系统是循环经济发展的作用范围,区域循环经济发展以解决经济增长与资源环境的矛盾为主线,是“经济与环境”的二维概念。

5循环经济发展的区域战略转型模式

第9篇:循环经济的实践意义范文

(广安职业技术学院建筑与城市规划系,四川广安638000)

[摘要]广安作为川东乃至四川唯一整体纳入循环农业试点的市,将发展循环农业作为推进两化互动、统筹城乡的重要途径,目前积极探索适宜发展的农业循环经济模式,建立了多个示范区,并以点带面推广,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农民工个体参与是川东农业循环经济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对整个川东农业循环经济的科学发展影响重大。但是,在川东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过程之中,我们发现其农民工个体参与积极性不强,影响了川东农业循环经济的优质高效和迅猛快速发展,因此,我们认为很有必要对川东农业循环经济中农民工个体参与的现状和其背后的原因进行研究,进而提出相应的激励机制构建策略,以促进农民个体能够积极参与到川东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之中。

关键词 ]川东农业循环经济;农民工个体参与;激励机制

[DOI]10?13939/j?cnki?zgsc?2015?09?159

长期以来,我国农业经济走的是一条传统的粗放型增长道路,人口、资源、环境方面的压力越来越大,农业发展中存在的资源存量不足、浪费明显、开发利用不合理、环境污染日益严重等问题,已使部分农业地区的经济、社会和生态可持续协调发展面临严峻的挑战。解决这一系列问题的关键是改变传统的农业发展模式,探索农村循环经济。但目前农民的需要呈现多层次性和复杂性的特征,不同生活状况下的农户有不同的需要。所以,构建科学的激励机制,促进农民工积极参与到农业循环经济之中就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1川东农业循环经济中农民工的个体参与现状

1?1农民工对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由于农民工自身的认识缺陷以及自身利益的限制,他们一般很难认识到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重要性,所以在农业生产的过程中,依然采用过去传统的农业生产以获取较高的收益等,严重地影响了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进程。出现这种情况,首先,因为农民工的认识不到位,没有真正地认识到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环境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其次,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优势在于其长远效益,而很多农民工受生活所迫,难以看到其长远发展给自身带来的优势,所以,很多人参与农业循环经济的积极性较差,对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提不起兴趣,给农业循环经济的快速发展造成了很大的阻碍。[1]

1?2农民工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资金来源不足

农业循环经济的资金来源不足是农民工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积极性不高的重要原因。首先,虽然政府会对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农民工给予一定的资金支持,但是这种资金支持难以大范围和深程度覆盖,所以很容易造成农业循环经济发展过程中的资金缺乏问题,导致很多农民工看不到循环经济发展的效益,所以很容易采取传统农业生产方式的老路。其次,农民工本身资金缺乏。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是高科技项目,需要完善相应的生态农业生产体系,以及构建相应的循环农业生产设施等,所以,要求前期有大量的资金投入。但是农民工本身资金较为缺乏,很多都难以负担得起这样的资金压力,所以导致其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积极性不高。最后,国家缺乏相应的资金支持体系。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有着很大的环境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所以需要国家相关部门予以相应的资金支持,只有如此,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才能够具有动力。但是国家却缺乏相应的、相对完善的资金支持体系,虽然个别试点区域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效果显著,但推广力度不大,所以造成了农民工个体参与循环经济的资金不足和动力不足问题。

1?3农民工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技术缺乏

在川东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农技推广部门承担着技术培训的任务,使农民能够明白循环农业发展的重要意义、基本规律以及基本操作方法等,但是由于一些原因,农民工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技术依然处于缺乏状态,难以促使农业循环经济高效、迅速发展。首先,农民自身的文化水平较低,对于农业循环经济缺乏基本的了解,这导致其在培训的过程中很难快速地理解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要领,更难以在个体参与中自主发展农业循环经济。其次,农技推广部门对农民工的培养缺乏完善的机制,导致培训的过程不够系统,农民工难以完整地掌握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技术。由于缺乏贯穿农业发展始终的培训机制,农民工接受到的培训内部并不连贯,这严重地影响了培训的效果。最后,农技推广部门缺乏相应的农业循环经济技术支持策略。由于农业推广部门缺乏完善的农业循环经济技术支持策略,所以导致很多农民工在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过程中遇到问题不知道要找谁咨询,造成了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停滞。

1?4农民工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国家政策支持缺乏

虽然国家鼓励农民工个体参与农业循环经济,但是却没有制定完善的配套优惠政策来鼓励农民工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由于相关政策的缺乏,农民工很容易认为农业循环经济是一种新生事物,存在着很大的风险,因而为了降低风险不愿意发展农业循环经济。同时,由于国家缺乏相应的政策支持,农民工在发展循环经济的过程中很容易产生发展农业循环经济同发展传统农业经济效益一样的看法,所以不会主动选择发展农业循环经济,造成了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迟滞。[2]因此,我们要想鼓励农民工发展农业循环经济,就必须完善国家相关的政策支持,扩大农民工的经济效益,只有如此,农民工才能够获得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动力。

2川东农业循环经济中农民工个体参与激励机制的构建

2?1构建心理激励机制,提升农民工对于循环经济构建重要性的认识

农民工对于循环经济参与积极性不高的重要原因在于其没有能够正确地认识到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意义,因此,我们需要构建心理激励机制,以提升农民工对于循环经济构建重要性的认识。首先,对农民工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行为效益进行展示和评估,并通过与发展传统农业相对比让其感受到发展农业循环经济能够给自己以及子孙后代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良好的环境效益以及整体的社会效益等,通过进行对比,能够帮助农民工从心理上认识到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给自己带来的切实好处,进而会主动选择发展农业循环经济。其次,通过一系列心理激励手段让其树立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荣誉感,使其主动选择发展农业循环经济。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给农民带来的好处不言自明,但是我们需要对这种好处进行强化,让农民在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过程中不断地树立为社会贡献优质农产品的荣誉感,为子孙后代持续发展提供空间的责任感以及提高自身生活质量的迫切感,只有如此,才能够使农民工个体不断地参与到川东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之中。

2?2扩大资金来源,构建农民工参与循环经济的资金激励机制

资金来源缺少成为了农民工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瓶颈,因此,我们必须扩展资金来源,通过多方参与资金投入来解决农民工个体参与农业循环经济的资金问题。首先,促进国家对于农业循环经济的资金投入。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效益巨大,对于国家和社会的长远发展有着非常大好处,因此,国家需要建立相关的政策来扩大对农业循环经济的资金定向投入,以减轻农民工个体发展农业循环经济过程中的资金压力。其次,川东地区作为革命老区,经济较落后,必须进行社会融资,减轻民营公司在对农民进行资金支持过程中的压力。通过进行社会融资,能够大量地吸纳社会资金,为农民工参与农业循环经济提供雄厚的资金支持,减少农民工因为资金缺少而造成的参与循环经济动力不足问题。最后,给予在发展农业循环经济中取得成就的农民工以资金奖励,增强其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动力。可以给积极参与农业循环经济、积极推广农业循环经济以及研究出新的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技术的农民工给予相应的资金奖励,激励其不断地在实践的过程中积极发展农业循环经济。

2?3完善相应的技术激励机制,促进农民工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技术提升

首先,建立完善的农业循环经济技术培训机制,对农民工进行科学和完善的技术培训。建立从技术入门到技术发展的培训机制,使农民工能够由浅入深,深切地掌握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要领,能够自主发展农业循环经济;建立新技术培训机制,使农民工能够及时使用新的技术来发展农业循环经济,促进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效益的提高;建立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经验交流平台,促进农民工不断地将自己在农业循环经济发展过程中的经验分享出来,促进农业循环经济技术的不断完善。其次,完善相应的农业问题咨询机制。农业推广部门可以通过设立固定的技术咨询小组来对农民工生产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解答,摆脱农民工发展过程中得不到技术支持的困境。同时,农业推广部门还可以设立技术巡回咨询小组来将技术支持提供到农民工手中,促进农业循环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的解决。

2?4国家应完善对农业循环经济中农民工个体参与的政策激励机制,促进农民工积极参与到农业循环经济之中

首先,国家应该给予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相应的税费支持。虽然国家已经取消了农业税,但是在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依然要缴纳各种税费,给农民造成了严重的负担,国家可以通过给予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农民工以相应的税费支持以提高农民工对于农业循环经济参与的积极性。其次,国家应该给予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以行政支持。可以通过简化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审批手续、给予相应的政策优惠等来对其进行行政支持,促进农民工参与农业循环经济的积极性的提高。

3结论

综上所述,川东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对于农民工自身、四川省乃至整个国家来讲都有着非常重大的意义,因此,我们一定要通过建立完善的激励机制来鼓励农民工积极参与到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之中,促进农业循环经济科学和长远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陈良?农业循环经济的客观必然性与模式选择[J]?农村经济,2006(11):89-91?

[2]陈飞永?宁波农业循环经济发展与对策研究[J]?宁波经济丛刊,2006(5):34-36?

[3]屈学书?农民工用工荒的成因分析——基于政治经济学的角度[J]?中国市场,201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