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民族文化走进校园的意义范文

民族文化走进校园的意义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民族文化走进校园的意义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民族文化走进校园的意义

第1篇:民族文化走进校园的意义范文

关键词:高职;湖南民族职业学院;非物质文化遗产;岳州扇;校园文化建设;融合;实践

“岳州扇”是中国三大名扇(岳州扇、杭州扇、苏州扇)之一。在中国传统手工艺扇系列中,属于后起之秀,就地取材,价廉质优,品种繁多,工艺精美;始于明末清初,从湖北洪湖传入,在岳阳县“三田一洞”得到了较快的发展。过去以向外地供应扇骨为主,解放后,在岳阳县成立了岳阳制扇厂,专门生产纳凉用纸扇。“岳州扇”有较高的文化价值,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是湖湘地区一项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目,是研究岳阳历史和当地民间工艺的宝贵财富。《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第三十四条明确规定了高校有开展相应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的义务。岳州扇的恢复、保护与传承,对于我国民间手工艺的传承和地方性非物质文化的研究的意义重大。作为本地高职院校,在非遗项目“岳州扇”的传承与发展上,可根据专业与课程需求来进行设计以此激发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兴趣。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的意义

(一)民族文化自觉性的认知

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在很大程度上意味着给大学生赋予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身份。湖南民族职业学院万千学子的背后,是他们的家乡非物质文化遗产岳州扇,也是整个中国非遗体系。所以这种“进校园”理应唤起学生们的文化自觉,培养“和而不同”的包容精神和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

(二)实践与创新能力的促进

长期以来,中国的传统教育理念和教育方式都有着“重文化典籍,轻活态文化”的重大缺失,这就导致了我们的素质教育成果往往不能尽如人意。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的更新和发展必须要贴合全球化的社会背景。所以说,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发展需要我们突破传统课堂里僵化的教学模式,强调课程贴近学生的现实与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三)文化特色教育的价值取向

湖南是文化遗产资源大省,湘绣、黑茶、醴陵瓷、岳州扇等具有浓郁湖湘特色的传统文化资源十分丰富。它是中国两千年历史文化的先声,是华夏文化重要的时代标志和地理单元。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保护是一种古老的民族技艺的传承,是一段民族文化进入主流教育体系的过程,更是我国文化特色教育事业的创新。在多种文化背景下实现艺术的自然融合是艺术学习的最佳方式,通过多种形式的综合使艺术学习变得更自然、更容易、更活泼多样。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的融合与实践

(一)确立目标,构建框架

为了能让传统地方民间工艺薪火相传,我院乘课改之东风,积极探索,锐意进取,将传承与保护岳州扇列为目前我校课改的首要任务,致力于构建岳州扇专业课程教学体系。岳州扇的优秀制品包括一百多道复杂工艺,还不乏拉“鼠眼”、剖“合青”篾、“油炸骨扇”等民族艺人的绝活。我们的目标就是让这项民间工艺走进课堂,把教室变成工作室,营造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氛围,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岳州扇的学习可以循序渐进,如第一学年注重于基础知识和生产流程的了解,第二学年注重于熟悉材料和制作工艺,第三学年注重于实践和更为精深的制作工艺的学习。

(二)创新模式,彰显特色

岳州扇在工艺美术中算是一个全新的学科,具有强烈的地方性特色。我们可采取将“非遗”保护和传承与教师队伍相结合。“非遗”传承人走进校园,举办讲座,开设专修课程,对高职师资队伍是个有效的补充。我们可通过三种方式来进行:一是聘请岳州扇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为我院兼职教师,定期开展文化讲座、常年开设选修课程等;二是可以组建“高校教师+传承人”的教学团队,将岳州扇非遗文化项目传承人聘为课程专业师资。通过民间艺人与高校教师共同参与、同台授业的方式,组建“高校教师+传承人”的教学团队,形成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专业化教师队伍。目前岳州扇的制作方面也没有专业的书籍和教材。因此,学院方面应当认真记录、整理、编写和完善教学材料,为我们岳州扇的教学提供实训教材和参考用书,发挥我院的教学教育特色。

(三)建设基地,数字教学

我院校园文化建设与岳州扇进校园的融合需要引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岳州扇传承馆,向广大师生展示岳州扇的诸多制作工艺,保存优秀的岳州扇藏品并展览在校学生的优秀作品。通过建设数据库的方式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数字化和电子化也不失为新时期里的重要手段。文字、图像、音像和影像的收集和整理能够很大程度上满足客户、学生、老师、专家和文化工作者的需求,也能够在最大限度上提供岳州扇教学资源和制作素材,完善和提升我们的岳州扇教学水平。

(四)校企合作,订单培养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校园教学,师资力量是关键。美术老师、工艺大师以及岳州扇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三大师资力量的结合可以拔高学生的起点。近年来我国众多民间手工艺的传承经历了后继无人的窘境,原因无非学习过程枯燥和工资低薄。我校与校外企业建立校企合作协议,不断推进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之路。我们的岳州扇传承人“批量生产,量身定做”,并且“重点培养”,相信在不久之后定能缓解本地岳州扇的传承悬而未决的境地。

三、结语

校园文化建设与非遗进校园的融合与实践是一项长期的、系统的教学教育工作,能否科学地完成校园文化建设与非遗进校园的融合与实践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教学是否能够取得成效的关键。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是当下的无奈之举,是解决问题的手段,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和岳州扇人才培养的必然。通过我们的努力与坚持,希望我们的岳州扇专业能够提高毕业生的就业水平,拓宽学生的就职道路,将知识化为技能培养再上升到文化传播的层次,在高职院校同类专业中做好示范引导作用。

参考文献:

[1]魏玮著.高校对本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作用[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1(01).

[2]曾芸著.文化传承创新视野下高职艺术设计人才培养问题与对策[J].美术教育研究,2015(21).

第2篇:民族文化走进校园的意义范文

【关键词】艺术教育 高雅艺术 普及推广 进校园

近几年来,普通高等学校艺术教育引起了教育界的普遍关注。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成为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问题。“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作为一种生动、有效的途径,对发展艺术教育,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起到了积极作用。大力开展“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养,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一项重要举措。因此,如何推广高雅艺术,让高雅艺术走进大学校园,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值得我们深入探讨。

教育家孔子主张六艺施教:礼、乐、射、御、书、数,将乐放在第二位。在19世纪末的学堂乐歌时期,音乐教育在学校教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到了上世纪80年代,我国高等教育步入了正轨,艺术教育再一次受到重视。1996年,原国家教委印发了《关于加强全国普通高等学校艺术教育的意见》,其中包括对高校艺术教育的定位、任务、规划等7个部分的内容,为普及高雅艺术走进大学校园做了充分准备。2005年,随着《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在普通高等学校开展普及高雅艺术活动的通知》的下发,正式在全国拉开了“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的帷幕。该文件对“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的指导思想和宗旨、主要内容和形式、时间安排、组织工作以及活动经费等做出了明确的安排。至此,“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在全国各高校内蓬勃开展起来。

伴随着“十二五”教育规划的出台,艺术教育再一次作为工作重点摆在了我们面前。“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与创新思维,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增加校园的文化氛围,还有利于提高参演学生的专业技能水平,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笔者作为一名高校教师,有幸多次直接或间接参与了河南省的“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将多年的教学经验与实践经验相结合,对如何推广高雅艺术,让高雅艺术走进校园提出几点建议。

一、坚持长期开展,提高对高雅艺术的认识

首先,我们应该明确,高雅艺术应该是全民共享的,绝不是只有少数人才看得懂的“阳春白雪”,不应该与现代社会相脱节。因此,高校教育工作者要充分认识到高雅艺术在艺术教育中的作用,将艺术教育面向全体学生,经常性、有计划地将高雅艺术引进校园。这样才能逐步普及与提高学生对高雅艺术的认识。

就河南省而言,虽然每年都会有十几场演出,但针对省内众多高校及2000余所中学而言,依然是僧多粥少。提高大学生的艺术修养,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完成的,想要真正理解和欣赏高雅音乐,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因此,普及高雅艺术是一项长期的、历史性的任务。长远来看,高雅艺术不仅要走进高校,还要走进中学,走进小学。孩子的音乐审美和欣赏水平在幼儿时期就已经基本形成,所以将高雅艺术引进中、小学校园,培养低龄学生的音乐素养和审美趣味,对提高全民的综合素质起到关键作用。“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应得到足够的重视,长期、深入地开展下去,以适应不同年龄学生审美情趣的方式引入校园,让更多的学生能够有机会近距离了解和欣赏高雅艺术。让高雅艺术走进校园的每一个角落,在每一位学生的心中都能够扎根和传播,从而达到培养全面的高素质人才的目的。

二、加大各种投入,使艺术形式多元化

“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的开展,离不开社会各个方面的支持,单凭个人或某个院校、某个单位的力量是无法完成的。要加大经费的投入,有了充足的经费,“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才能正常开展,艺术教育工作才能顺利完成。在经费充足的保障下,各高校可以加强学校音乐厅、艺术馆的建设,为活动的开展提供合适的场地;购买一些艺术器材,方便乐团的建立;可以邀请专家讲学,请著名的指挥家、音乐家、书画家等来校作讲座,从音乐、美术、文学等各个方面进行普及讲解,让学生不再觉得高雅艺术触不可及,在零距离的接触中提高对高雅艺术的欣赏能力;可以邀请交响乐团、舞剧团、歌剧团等

业演出团体为高校学生做专场演出,让高雅艺术的形式更加多元化。

高雅艺术的推广需要载体,“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还需要媒体与宣传部门的大力支持。媒体的导向有着很大的影响力,媒体的宣传直接影响着大学生欣赏的取向。我们应该合理地利用电视、电影、网络等现代化传播途径,用新颖的方式传播高雅艺术,推广高雅文化,吸引更多的学生来关注高雅艺术并感受其艺术魅力。各高校应该充分利用校园广播、学校网站的作用,营造一种高雅的校园氛围;也可以利用橱窗文化,在宣传栏中介绍莫扎特、舒伯特、肖邦等,以专题的形式介绍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音乐与艺术,提高大学生对高雅艺术的鉴赏品位。

三、结合当地文化,突出地方特色

“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应注重弘扬民族的优秀艺术与文化。西方的古典艺术是人类文明的瑰宝,其价值不可小觑,而中国的民族传统艺术也非常丰富,国画、戏曲、民歌、各种民族器乐等,都是我们的宝贵财富与精神食粮。所有优秀的艺术作品都可以陶冶情操和提高人们的审美能力。所以“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应该汲取人类一切优秀成果中的精华,不断拓展大学生的视野,在一次次的聆听、欣赏与学习中,逐步将高雅艺术融入日常生活。

“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的目的不是为了培养演员或是艺术人才,也不是要把京剧、国画、芭蕾舞等艺术形式生搬硬套地引进学校。而是应该结合高雅艺术在中国的发展历程,结合各地方的实际情况,把高雅艺术与本土文化结合起来,突出地方特色,发扬传统文化。尤其是在一些本土文化浓郁的地方,例如:在陕西地区,要让学生了解花儿、秦腔及剪纸等艺术;在河南地区,要让学生了解豫剧、宛梆等本土特色艺术;在江浙地区,要让学生了解越剧;而在北方,可以更好地普及京剧;在少数民族地区,更要让民族文化进入校园,参与到高雅艺术活动中。所以,“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在传播高雅艺术的同时,让中国的特色文化也得到了传承,让学生在活动中不仅学习了优秀文化、提升了精神境界,还增强了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尊心。 四、注重实际教学,加强艺术教育

虽然“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能够有效地推广高雅艺术,但要让广大学生能够真正理解和接受高雅艺术,关键在于建立一个长效、科学的管理体系。学校应建立健全机制,充分利用自身资源加强艺术教育。

1.加强课程建设

学生艺术素质的提高和审美能力的提升,只靠几场音乐会和几次专家讲座是难以实现的。笔者在省内几所高校对在校大学生做了问卷调查,据调查显示,将近30%的大学生在学校没有选修过艺术类课程。所以,要加强学校的课程建设,开设不同类型的艺术类课程,如戏剧鉴赏、交响乐赏析、美育概论等艺术类选修课,并且记入学分。要以艺术欣赏为主,艺术史、艺术理论和艺术技法为辅,合理地分配各类课程的比重,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从兴趣出发,自主选择选修科目。只有科学规范的制度做保障,艺术教育才能更加系统化、科学化,才能扩大高雅艺术的传播,“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才能长久不衰地开展下去。

2.加强艺术团建设

大学生艺术团是高雅艺术实践活动的一支主力军,河南省每年都会举行大学生艺术节和艺术展演活动。各高校应积极组建大学生合唱团、乐队、舞蹈队、话剧社等团体,以有一定艺术基础的学生为主,带动广大学生积极参与,举办各种活动,如校园歌手大赛、戏剧节等,将高雅艺术充满校园的每一个角落,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受到艺术的感染和熏陶。鼓励学生走到台前、走出校园、走进社区,开展艺术实践,普及和宣传高雅艺术。问卷中显示,70%以上的大学生都参加过各种社团,这不仅丰富了校园文化,增强了学生对艺术的理解,还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领域,激发了想象力和创造力,促进了大学生的全面发展,提高了艺术教育的水平。

3.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要实现高雅艺术进校园,离不开具有较高水平的专业艺术教师,建立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是完成高质量艺术教育的重要保障。有了充足的教育资源,“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才能顺利地开展。有了专业教师的辅导,学生的艺术活动水平就会大大提高。在专业教师的指导下,学生的欣赏能力将得到正确的引导。学校应调动艺术教师的积极性,以饱满的热情参与到高雅艺术的普及和推广中。教师经常和学生进行面对面的交流和耐心的讲解,使学生从好奇到喜欢

、从娱乐到认知,在欣赏高雅艺术作品的同时学会思考人生,从而提高自身的修养。

总而言之,通过艺术教育的有效途径和“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的普遍开展,进一步发扬人文精神,培养有着良好思想道德素质和心理素质、丰富的知识面和正确的审美观、充满创新和探索精神的新一代大学生,才能适应时代的要求,也是高校素质教育的根本要求。大力普及高雅艺术,让高雅艺术走进校园的每个角落,是时代进步的必然选择。

参考文献:

[1]赵娜.高雅艺术进校园与我们的对策[j].大舞台,2010(2).

[2]王晓燕,何汉良.以广东省为例谈对“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的思考[j].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08(3).

第3篇:民族文化走进校园的意义范文

关键词 :昆曲 非物质文化遗产 传播

昆曲,是中华民族五千载文明史上极具意蕴的艺术瑰宝,它深深地植根于华夏美学的艺术传统。昆曲是经数百年时光发酵的浓醇美酒,但今天已经不再是“酒好不怕巷子深”的年代。这是一个传播制胜的时代,没有传播,昆曲就会永远尘封,越来越深地埋藏于历史,最终成为让所有有艺术感知、有历史良知的人们含泪观赏于博物馆的琥珀。艺术应该具有永恒的生命力,昆曲作为一门综合性表演艺术就该永远唱响于舞台,我们不能让时代湮没昆曲,而是要使昆曲适应时代,要利用时代的良好条件继承和发展昆曲。

一、昆曲传播要回归到继承和发展中国传统文化、弘扬中华传统美德的高度

1.与继承和发展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可以提高昆曲社会范围的认知度和认同感

昆曲,积淀了丰富的民族文化内涵,体现着民族的精神气韵,整合了传统文艺的精华,是我们民族的文化经典,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的民族文化遗产。在经济全球化的形势下,昆曲的传承和和振兴对于保持民族文化的独特性,对于增强我们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凝聚力有着十分重大的象征意义和现实意义。一个国家与民族的精神气韵极大程度上蕴藏在自身特色独具的文化与文明里。昆曲的传播首先要回归到此层面,这符合昆曲“人类口述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地位,通过这种回归应属高度的定向传播,可以以较低的成本在较短的时间内使国民在心理上对传统文化概念性的认同感和责任心转移和细化到昆曲上,形成观看昆曲不只是一种娱乐活动,而且是对自身民族历史、传统文化、知识、造诣、鉴赏力进行的一次检验和审视的心理自觉,达到全社会对昆曲历史意义和价值的高度认知认同,为昆曲下一步在历史文化和市场上的传播打下坚实的基础。

2.昆曲作为弘扬中华传统美德的工具,可以起到与中华传统美德相互促进的积极作用

中华传统美德集中体现在伦理道德上的“忠孝节义”和人格理想上的“刚健有为”。昆曲作为“以歌舞演故事”(王国维语)的综合艺术,题材范围较广,经典剧目流传颇多,且大多都是惩恶扬善、赞美忠孝的,如《清忠谱》《琵琶记》《桃花扇》等。优秀的传统剧目还可以在更高层面发挥民族凝聚功能、精神激励功能、价值整合功能。发挥昆曲的艺术教育作用,潜移默化,润物无声,在弘扬中华传统美德的同时,也会悄悄地走入人们的生活视野之中,渐渐成为人们娱乐休闲的主要选择之一,为更多普通人了解昆曲、欣赏昆曲、热爱昆曲提供了一条现实可行的路径。

二、昆曲传播要与学校艺术教育相结合

1.学生是昆曲传播的主要对象

昆曲从诞生之日起就与文人士大夫有着密切的联系,在发展过程中曾一度成为他们文化生活的必需。另外,有着较高文化素养的文人参与创作,他们把自己的思想感情以及价值观渗透到昆曲作品中,使昆曲婉转悠扬,清丽淡雅,具有其他剧种难以企及的雅致美,被推为“百戏之祖”。昆曲是高贵的、典雅的,昆曲生来“阳春白雪”的本性特征决定了昆曲的观众群应该具有一定文化水平。中国艺术研究院话剧研究所所长刘彦君也认为:“昆曲天生就是一种属于少数人的高雅艺术,现在也不可能成为一种大众的艺术。”①一方面,一定的知识储备、一定的文化底蕴和艺术素养是欣赏昆曲的客观基础;另一方面,由文化水平所影响的道德情操,知识分子对意境的追求和淡雅的审美趋向也是与昆曲产生艺术共鸣的主观条件。

于是,受着高等教育的大学生就是昆曲传播的主要对象,他们经过基础教育已具备一定的文化水平和艺术修养,更重要的是他们有着极强的求知欲和进取心,渴望自我的提升渴望人格的完善,对高雅艺术有着非常迫切的心理需求。这种由内而外的心理需求为昆曲由外而内的传播奠定了受众的良好的心理条件。另外,大学生在不久的将来就会成为社会生活的中坚力量,将促进昆曲扩大化几何形的传播。

2.学校是昆曲传播的广阔平台

学校是教书育人传承文化的场所,是培养高素质全面发展人才的基地。昆曲是中国文化的瑰宝,使昆曲艺术薪火相传也同样是学校义不容辞的责任,当代大学生也需要接受昆曲这种人文积蕴深厚的艺术教育。这就大大减少了昆曲传播中的壁垒,而且传播对象的集中,校内丰富的媒介资源的整合使昆曲的传播成本大大下降,可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高校是系统化传播京昆乃至戏曲艺术的最后也是最好的一个阵地。”②青春版《牡丹亭》在北大、北师大、南京大学、复旦大学、同济大学等全国重点高校巡回公演的火爆场面以及演出结束后大量学生喜欢昆曲、亲近昆曲的事实就是最有说服力的证明。

3.校园昆曲传播的主要手段

(1)与有关课程相联系

首先,开设昆曲的专门选修课和有关昆曲的选修课,如戏剧艺术、表演艺术、艺术鉴赏、戏剧文学研究等,传授有关昆曲的历史、发展、声腔、表演、鉴赏的基础知识。其次,可使昆曲与主干课程的教学相结合。如古典文学课分析戏剧文本时可放映相关剧目的影音资料,中国史课上可播放相关历史题材的剧目,中国文化概论课上可选择典型剧目播放辅助对文化的感性理解。而且,特殊的地方高校(如苏州)还可在条件成熟时尝试将昆曲的选修纳入学分体系。

(2)充分发挥综合性大学相关院系和专业学生社团的带动作用

综合性大学的影视系、艺术系、戏剧文学系等院系可以利用大学生艺术节举办专题晚会,与各大学中的戏剧社紧密联系,进行昆曲扫盲、昆曲入门等活动。并利用校报、校园网、校广播站、校电视台、海报等校园媒介资源充分宣传,制造校园舆论氛围。

(3)坚持开展“昆曲走进校园”“昆曲走进青年”的主题活动

昆曲是对专业素质要求极高的综合性舞台艺术,专业剧团定期或不定期地开展“昆曲走进校园”“昆曲走进青年”的主题活动,可以使学生零距离地接触昆曲、了解昆曲、最大限度地感受昆曲艺术的魅力,培养学生对剧团的亲近感,树立剧团良好形象,力捧“名角”,提高认同感、知名度和美誉度。

三、昆曲演艺市场自身的科学宣传

有关古典艺术、高雅艺术是否应该完全市场化运作的讨论一直在进行,而且莫衷一是,但昆曲需要观众这是一个无可争辩的事实,昆曲从诞生之日起就与市场紧密相连,而且直至今日这个市场依然存在也是一个无可争辩的事实。自古以来,戏就是演给人看的,没有观众就没有戏剧,这是戏剧的基本原则。昆曲作为一种戏剧艺术样式,它的存在当然是离不开演出和观众的,观众是戏剧艺术的一个有机的组成部分。昆曲当然也不例外。

在大量信息疯狂充斥着世界各个角落,疯狂充斥着人们感官的今天,争取观众,必须进行明确的自身市场定位、明确的目标观众定位和科学的媒体整合,策略先行、传播制胜。

第4篇:民族文化走进校园的意义范文

(一)水墨——传统的魅力

水墨画是中国源远流长的传统绘画艺术门类,它在历代的传承与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各个派系的特色风格以及表现技法。仅用水与墨,两者调和出不同的浓度并以纸绢为媒介所绘制的画种,利用宣纸的吸水与渗化特性,形成超凡脱俗、飘渺空灵、唯美淡雅的意境,看似简单的笔触,其实蕴含着浓厚的水墨精神。在色彩、构图、笔墨肌理等表现技法方面,注重气韵、意境、强调虚实相生的关系,是一个系统的思想集成最终的表现。所以传统水墨有着视觉造型艺术的表现深度,蕴涵了中国人文精神发展最深刻的文化根源。这种意象效果能使受众产生丰富的遐想,与西方传统画种有着完全不同的笔墨意韵。

(二)水墨艺术与校园招贴画的碰撞

招贴画是展示于公众场所的告示,即海报。在校园中随处可见,充斥在校园的各个角落。由于校园生活日渐丰富,社团活动、学术讲座、校园官方信息等,通过招贴画渠道向学生们传递资讯。招贴画是视觉传达艺术,具有号召力以及艺术气息。在这个时代,随着大量水墨元素被设计师应用在各个领域中,受着外界资讯滋养的校园文化,也渐渐跟随视觉潮流的步伐前进。可以说,校园招贴画成为一种新兴的校园文化。

(三)招贴设计中融合水墨元素的可能性

水墨艺术与招贴画是两个不同的艺术门类,前者是绘画种类,是感性的艺术,画家通过描绘景物表达主观思想所形成的艺术意境,每一个受众因为自身的经历与文化背景的不同,与之产生的共鸣与感受都有很大的差异,并且深沉其中细细品味才会领略个中奥秘。就如盏一杯铁观音,饮之唇齿留香,滋味醇厚,回味无穷,品画与品茶都是讲究一个心境,都需要细味品嚼。后者是属于平面设计范畴,是视觉传达艺术,以宣传为目的,要求画面吸引眼球、明确易懂,需要设计者对受众群体的理性分析,通过严谨、直观的手段设计画面。因此,两者的直观性是完全不同的。第一,水墨画是一种平面艺术,借助具有民族特色的笔墨纸砚,从构图、色块面积、用墨深浅浓淡等方面体现空间,这些元素与招贴设计元素相符,两种存在共通点。第二,在招贴设计中是强调点、线、面这种构成关系。水墨技法中的中峰为线、侧峰为面、露峰为点,这种点、线、面更有苍劲生辣的笔趣。第三,招贴画的构图,有主有次,互相呼应、藏露隐现、简繁适中等构图规律,要符合主题,也要取得整体的和谐统一。这与水墨画的深浅层次、虚实过渡,符合平面设计的构图方式。第四,水墨技法讲求运笔速度与技巧,勾、皱、点、泼等综合交错或单独运用。积墨技法可以通过控制面积而成为平面构成的主体;淡墨技法有很好的渲染效果,层层渍点,笔墨意象,使画面得到升华,这些技法值得在海报设计中借鉴运用。第五,通过控制墨色的浓、淡、破、泼、渍、焦、宿来营造空间层次,看似简单的色彩游戏,却蕴含着万物和谐统一的意义。若这意义能够运用到实际设计中,是一种新突破。

二、水墨精神展现在校园招贴画的效果

(一)简约之美——以简胜繁

招贴设计和绘画形式之一的水墨画都是需要利用图形要素来进行表达的,简洁便是一个很重要的共通点。水墨画所描绘的对象造型简约概括,但寓意却满溢于画纸,以精简的笔墨传达丰富的信息,与招贴设计主张去繁就简的理念相吻合。水墨画塑造形象上对校园招贴设计有可利用之处,另一方面,其蕴涵的民族文化艺术特色能够满足招贴设计审美的特殊需要。主题为学校简介的招贴若采用简洁而明快的水墨画作为表达方式,一方面能表现学校历史悠久,同时更体现了艺术涵养包裹着的文化气息,达到艺术熏陶的作用。因此,将其特有的艺术语言化做平面元素,是在设计简洁的表现上加以情感,增加了招贴设计的感染力。

(二)空间之美——追求气韵的审美标准

水墨技法在营造空间方面有着突出的技巧,利用墨色浓淡,线条粗细,墨色的变化、晕染,宣纸的渗透、融合,都会使色彩明度呈现出不同的变化,灵活生动的线条加上抑扬顿挫的笔法,空间虚实有致,造就了生动的画面效果,使水墨在静态的平面上形成动态的视觉感受,从而产生变化万千的灵动图像。水墨精神还追求平衡调和的气韵,统一而又不失变化、有意象而又不失意境的韵律,能带给整体画面以生动灵活的节奏感。若校园招贴设计作品运用空间留白来突出主题,这样的虚实效果会让作品画面更为简洁,层次感更强烈,给人以别样的清新。

(三)意境之美——无声胜有声

水墨画虚实相生,笔墨色彩微妙丰富,似有若无,形散而神不散。意境的营造,常见使用留白以及虚拟的手法,白是画纸的白,这部分不着任何笔墨,看似虚无,实则有着丰富的内容,它表示一切没有表现出来的物象。以纹代水、以月代夜,无水却如鱼在水中游的意境,带来虚是无限的,它能引领受众进入无尽的遐想空间。水墨表形更表意,是外在形式与内在气韵的完美结合。虚实空白若处理得当,不仅能使画面中的各个元素之间的关系更加融洽、主题突出、给画面以均衡感,使画面散发出一种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想象空间,更能富于作品以韵味。

(四)水墨精髓——超视角表象的文化精神

由于校园招贴设计艺术是为了满足校园生活、文化和娱乐的需要,以实现传播信息为目的,而水墨艺术的美感却仅表达作者当时的意念。在不同主题的招贴设计中,这种融合比例会存在某种倾向,比如公益类、学术类招贴画,文化内涵层面更浓重突出。而另一类供广告促销、宣传的,商业价值层面相对加强,审美价值层面就相对减弱。因此,在设计招贴画时会受许多因素影响,如科学知识、经济利益、生活欲求等。水墨元素笔法生动,柔如曼妙仙子轻盈飞舞的身姿,刚如习武之人,抬手踢腿苍劲有力。运用在舞蹈主题的招贴中时,笔触的力道刚柔并进,赋予静态元素以生命的律动。水墨画有着浓郁的中国民族文化内涵,把水墨画融进设计,具有升华作用,使得招贴设计在传达信息的同时,也渗透着强烈的民族色彩。

三、水墨元素融进校园招贴设计的意义

水墨画应用招贴设计不仅是对设计手法的创新,更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推广和传承,是在西方创新思维中添加民族色彩,形成独具民族特色设计的新潮流。相对西方喜好丰富的着色习惯来说,水墨画仅仅黑白,可能会显得太过于单调,当然也可以适量添加颜色。中国文人从古到今一直追求自由和开放的思想,在几千年里一直在不断地去繁取简。就像中国的诗词歌赋等,都是从烦琐不断向着简化精练发展改变。一个时期对外来文化艺术的盲目跟随,再到反思,人们才逐渐认识到传统艺术的不可代替性。水墨艺术走进校园,与招贴设计相结合,使得民族文化传播又多了一条新路径。

四、结论

第5篇:民族文化走进校园的意义范文

关键词:孝文化;德育;学校

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的文明史,孝文化源远流长,丰富多彩。在古代视孝为一切道德之基本,“孝者人之本也”。运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宣扬孝文化,让学生在浓烈的氛围中沐浴“孝文化”,走进“孝文化”,使中华民族孝敬美德在他们的思想底蕴中绽放。

一、提倡孝德有利于校园的稳定

学校道德教育的切入点是非常重要的,孝文化教育是道德领域的一个重要范畴,学校要把孝文化引进校园,将孝文化融于学校德育大课堂之中。“孝为德先”,以德育为平台,以德立孝,走出一条以孝育德的育人之路。孝亲思想是中华民族传统道德的珍贵遗产,以孝亲文化为内容,依故事、报栏、动漫、网络等多种形式来指导学生的日常生活,培养他们对父母孝、对同学爱、对老师长辈敬的道德观念和行为。继承和弘扬孝亲思想,对促进校园和谐、维护校园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二、提倡孝德可以培养学生的爱心

“哀哀父母,生我劬劳”。试想,一个人如果连自己的父母都不孝不敬,还能指望他对别人付出爱吗?还能指望他对集体、对祖国的热爱吗?相反,一个孩子如果有孝心,就会“亲所好,力为具,亲所恶,谨为去”,久而久之,孩子的行为就会越来越规范了。《吕氏春秋・孝行篇》:“故爱其亲,不敢恶于人;敬其亲,不敢慢于人。”意思是说要爱自己的父母,不敢对他人父母有一点厌恶,因为那样引起的恶果会伤及自己的亲人。要敬自己父母,不敢对于他人父母有一毫怠慢,因为慢待他人,那么他人也就会慢待自己的亲人。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积极融入孝文化,收集典型,树立榜样,可以培养学生的爱心,促进人际关系的和谐。

三、提倡孝德可以加强学生的安全意识

我们站在社会转型期的十字路口,社会、家庭、电视、不良书籍、互联网等,促使了信息渠道的多元化。而青少年正处在生理发育成熟、心理成长相对滞后的阶段,面对不良诱惑,他们缺乏足够的判断力和科学的是非观,各种安全事故频发,给家庭、学校和社会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孝经》云:“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保全身体以至发肤,是孝行的起码要求,是最初步的践行孝道。敬养父母以保全身体为前提,若是毁伤身体,自身残疾,就不能尽到敬奉父母的责任。学校在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的同时,告诉学生,要做到孝,首先是要保护好自己的身体,“人之行莫大于孝”。生活中,既要不断了解自我防护知识,还要时时有自我保护的意识,在实践中提高警惕,这是孝敬长辈的第一步。做不到这一步,让自己的身心受到伤害,一定会让父母亲人担心不已,又何谈孝敬呢?

四、提倡孝德可以增强学生的宽容之心

计划生育政策的实行,养育成本的不断提升,导致独生子女越来越多,已经形成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是家里的“小太阳”,从小感受的是唯我独尊的地位,不尊重长辈和周围的人,蛮横、自私、任性,缺乏宽容之心,在社会交往中就出现了严重的障碍。反映在同学关系上,遇事争吵不礼让,常常因小事而激化矛盾,甚至打架斗殴。《弟子规》里讲,“亲有过,谏使更。怡吾色,柔吾声。谏不入,悦复谏。号泣随,挞无怨。”这句话告诉我们,父母有过错我们可以指出,但要照顾到父母的心情和尊重,和颜悦色地指出来。从对父母的过错中去体会人际,推而广之,在生活中,不论在什么场合,面对的是什么人,都应该注意良好的沟通,即使是理在自己的这一边,也不能得理不饶人,而应注意保持人与人之间和谐的良好关系。这一点,也正是我们现代社会所积极提倡的品德。

五、提倡孝德可以促进人才的培养

第6篇:民族文化走进校园的意义范文

关键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校园文化建设;中职学校作用

2013年11月24日至28日,在山东考察结束时,对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做出了“充分发挥传统文化资源优势,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重要指示。为实现提出的“中国梦”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讲话精神,职业学校必须强化育人意识,保证学生健康成长成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为此,中职学校应坚持“以生为本、德育为先”的原则,强化“三德”教育和感恩教育,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和良好的行为习惯,让感恩成为学生终身发展的信念。而这些都离不开中职校园文化建设。当前,各校都在着力校园文化建设,但尚未形成有特色的模式。笔者认为,将优秀传统文化贯串于中职德育教育中,对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开创中职学校德育工作的新局面将产生深远的影响。

一、继承和发展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性

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中国古圣先贤智慧的结晶。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一方面,西方文化逐渐渗透到我国社会、经济、政治生活的各个方面;另一方面,由于长期缺乏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的教育,有相当一部分的国民不仅对优秀传统文化知之甚少,还无端反感传统文化,以至于一些国民道德失范,信仰缺失,给社会带来负面的影响和不稳定的因素。当前中国的社会、经济、教育的现实状况,迫切需要在学校大力倡导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职学校校园文化作为学校德育教育的主要方面,对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将会起着“润物细无声”的作用,因此,学校应高度重视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引入中职校园文化建设中。

(一)有利于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思想源泉。强调,“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牢固的核心价值观,都有其固有的根本,抛弃传统、丢掉根本,就等于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直接或间接地传承和包涵了中华传统文化中的思想精华。借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国富民强”、“自强不息”、“以和为贵”等思想,从国家层面上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构建和谐社会,营造“诚信友善、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需要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借鉴儒家“天人合一”、“隆礼重法”等思想,从社会层面上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传承中华民族几千年的传统美德,从个人层面上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其闪耀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思想来源。

(二)有利于塑造平等、诚信、与人为善的人生观、价值观

中职生都处在15-18岁的青春躁动期,尚未建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此时,他们对新事物的探求欲和模仿力很强,不论是有益的还是无益的东西,他们都会不计后果地去尝试。从社会学的角度看,学校是学生除了家庭、社会教育外,汲取知识,塑造人生观、形成价值观的最重要的场所。因此,将优秀的传统文化引进校园,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是每个学校都必须重视的工作。学校通过重视这项工作,能更好地处理师生关系,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自觉性和创新性,养成感恩、孝悌的好习惯,也可以帮助中职生在人生的道路上少走弯路。

(三)有利于提高学生品德修养,塑造个人良好品格

从诸子百家以来的哲学家、教育家,到近现代的每一位伟人,都非常注重道德品行的修炼与提升。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对学生良好品德有潜移默化的改造作用,古语云:“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每日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能提高学生的个人修养和心理素质,助其成为品德高尚、具有良好品格的人。我校这几年,从新生入学的第一天开始,就开展以感恩为主题的“三个一”活动,即学唱一首歌《感恩歌》、熟读一本书《弟子规》、上好一堂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活动,规范了学生的行为,陶冶了学生情操,培养了学生感恩社会、国家、父母、长辈、他人的良好品德,学生素质得到较大的提高。总之,我们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引入校园文化建设中,通过校园文化建设潜移默化地感染学生的成长,并养成其良好的品德。品德修养的提高,对学生今后生活、学习、乃至就业都有极大的帮助。

(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怀,彰显人文性

中职生将来要走入社会、走进企业,成为企业的有用之才和社会的良好公民,这就需要学校加强对学生的人文教育,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优秀民族文化,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怀,彰显人文性。在传统文化中有许多值得继承的精华:如仁、义、礼、智、信、孝、勤等。对学生进行《弟子规》等传统经典文化的系统教育,让优秀传统的经典文化净化洗礼学生的心灵,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道德水准,培养其高尚人格。通过组织青年志愿者和义工活动,通过班会、国学班、第二课堂讲座等形式开展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活动,让学生重新定位自己,重塑自信。

二、中职校园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学习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没有明确的、权威的定义对中华传统文化进行阐释,如何区别传统文化中的精华和糟粕也没有标准可言,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传统的文化正慢慢被遗忘。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深入研究、独特见解的专家、学者没有机会、没有渠道走入校园为学生授课。从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研究的专家、学者通常年纪大、见识广博,而中职学生年纪小、视野狭隘,新、老一辈没有机会进行交流,两代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过程出现断裂,极大地阻碍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保存和弘扬。

(二)盲目推崇中华传统文化,认为传统文化都是好的。这样导致了封建主义思想死灰复燃,固步自封,缺少创新、与时俱进的思想;或是盲目推崇西方文化,照搬西方的文化,脱离中国的实情,认为中华传统文化无用,淡忘了儒道的传统思想,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浮华世界中飘渺的概念,过度追逐物质生活上的享受,从而忘记了精神文明的建设,在当今快节奏的生活中,人们心灵愈加空虚,都市中患上忧郁症、轻度自闭症的人群数量不断增加。中职学生走上这两种极端,都会对生活、学习造成很大的影响,甚至会扭曲人生观、价值观。因此,需要学校、老师为学生营造良好的校园氛围,建设轻松、愉悦、平等的校园环境,对学生的思想品德建设投入更多的关注。

(三)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只停留在普及教育上,并未走向深入。职业学校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应用型、技能型的实用人才。过去在专业设置、课堂教学和实习实训上,学校、教师花的精力较多,而在校园文化建设和传统文化教育上关注的较少。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只停留在理论层面,并没有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于生活和学习,理论和实践,很难做到“知行合一”。校园文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中等职业学校要建成符合学校教育目标所要求的校园文化,就需要进行合理的规划设计和精心的打造。根据学生心理、生理的特点和实际要求,在不同的教育阶段,教导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先后、轻重之分,需要用不同的方法,同时,“教什么、怎么教”,需要教育有关部门做出规定,并将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纳入课程体系中。

三、常创常新,做到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中职校园文化建设相协调

笔者认为,在中职校园中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是一项系统工程。为此,要有一个系统的学习计划,有一个有效的管理机构,有一套切实可行的工作措施和工作方法,有一套科学合理的考核机制。

(一)中职学校运用优秀传统文化必须制定一个系统的学习计划。

这包括两方面,一是对学习传统文化内容的安排。不同年级、不同学期安排学习的内容侧重不同,要充分发掘中华传统文化中与时代特征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融合的内容。同时对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作出通俗易懂的表达,并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从而推进校园文化建设创新发展;二是中职教育培养理念的认识。中职教育要把“人人成才”的观念融入到教育教学的各环节和育人的活动和实践中。学校应从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三方面入手,形成一套系统的规范的教育内容,并将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纳入课程体系中。

(二)建立一个有效的管理机构,保证校园文化工作计划有序推进。

成立以校长为组长,分管德育的副校长或副书记为副组长,学校各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校园文化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形成人人参与,人人抓的良好局面。领导小组负责制定工作计划、实施方案,不定期召开工作联系会和交流会,适时对工作加以评估和检查,为这项工作顺利开展提供组织保证。

(三)一套切实可行的措施和方法是保证工作有序开展的关键。

校园文化工作措施应依据计划和各时段教育的实际需要制定,并在人、财、物上给予有力的保障。同时要积极探索与校外活跃的文化组织、机构合作,通过邀请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研究领域知名的专家、学者走进校园,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讲座。几年来,我校多次邀请专家、学者进校园开展以感恩为主题的优秀传统文化讲座,通过征文比赛、朗诵比赛、摄影大赛,运动会、大型团体操和文娱晚会等丰富的课余活动的形式将中华传统文化的内容贯穿到中职生喜闻乐见、乐于参与的校园文化活动中去,让校园成为学生的一方乐土,为创建乐教乐学的和谐校园奠定基础。

(四)为了中华传统优秀文化在中职校园文化中长久有效地开展,确保工作有落实,必须有科学合理的考核办法。

可以在各班开展校园文化推广示范班评比活动,并把该活动列入班级半学期或年终考评分数之一;在学生层面上可以执行学生个人星级评比,通过校园文化建设活动评选德育优等生,根据学生的星级在毕业时可以优先推荐就业等等。总之,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新中职校园文化建设,要向品牌化、长效化、规范化方向发展,中职生必将能在良好的氛围中,树立良好的品格,形成学得好,就业好,发展好,人人成才的局面,中华传统优秀文化在中职校园文化建设中才能发挥真正作用,为实现中国梦提供保障。

[参考文献]

[1]文吉昌.论优秀传统文化对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作用[J].科技致富向导,2013,(12).

[2]王碧昱,梁宗宪.中国传统文化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的现代渗透意义[J].中国轻工教育,2014,(1).

[3]罗冲.浅述高校文化建设中的传统文化教育[J].中国报业,2011,(4).

[4]张媛磊.中学生传统文化教育问题研究[J].开封:河南大学,2013.

第7篇:民族文化走进校园的意义范文

关键词:校园文化建设;高水平运动队;促进;探索与实践

中图分类号:G8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11(2012)02-0250-02

1 高校校园文化释义

要解释高校校园文化比须理解文化的基本内涵。对于文化我们可以理解为它是不同历史阶段、地域、民族人们活动和生产力发展作用下的社会发展方式以及各种成果的历史积淀。在文化定义下又派生出多种文化的概念,类似于民族文化、国家文化、地域文化等等。校园文化也就应运而生,今天,我们可以把校园文化理解为是一个学校发展的灵魂,在发展中体现学校的形象,是高校文明程度的重要体现。在现实中校园文化能够影响学校广大师生和员工的方方面面。更为深刻的是,校园文化会作为一种文化价值观影响着校园中的每一个人。校园文化对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产生着潜移默化的深远影响。而这种影响往往是任何课程所无法比拟的。健康、向上、丰富的校园文化对学生的品性形成具有渗透性、持久性和选择性,对于提高学生的人文道德素养,拓宽同学们的视野,培养跨世纪人才具有深远意义。

2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意义

校园文化作为一种自觉的文化意识,它一旦形成就影响着全体教职员工的行为,校园文化建设的根本意义在于创建一种积极的物质、精神氛围,启迪、规范、引导和提升师生员工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建设具有社会主义特点、时代特征和学校特色的校园文化,不仅是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需要,也是高等学校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主动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更是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需要。探索和研究好的校园文化建设模式可以加快校园文建设的速度、提高建设质量,提高整个学校竞争力;推广好的校园文化建设模式可以全面提高区域高校品味与质量。

校园文化建设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体系中的一种特殊文化建设形式,是构建文明校园、和谐校园、精神校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既包含了学校建筑、文化设施、校园景观、基础设施等外在的文化建设,也涵盖了学校人本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课程文化、创新文化、特色文化等内在的文化建设。校园文化建设对师生的道德教育、思想情操的陶冶、良好人际关系的形成以及良好的育人环境和教育教学环境的营造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学校高洁优雅的外在文化建设能给人以积极向上的强大教育力量,而潜在的校园文化建设不仅能有力地推进素质教育,更能促进学校向深层次、高水平的方向发展。因此,校园文化建设的重点,应该注重挖掘它内在的深层次的东西,突出它的内涵性,使校园文化建设走上内涵发展的道路。

3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主要内容

新时期,加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需打破以往把校园文化单纯看作活跃校园的一种手段的做法,而应该把它当作系统的工程来加以研究和建设。加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可以保持校园文化建设的持续性、全面性和创造性,用正确的价值导向,促进校园文化建设健康发展。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可以很好的加强学校发展的社会主义方向,自始至终弘扬爱国主义、社会主义和集体主义精神以及引导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弘扬民族的传统文化,批判的吸收世界上的一切优秀文明成果,保持校园文化的旺盛生命力。不断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才能使之沿着正确的方向朝更高的层次发展。

3.1加强高校校园物质文化建设作为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校园物质文化更具基础性,所以,对高校校园物质文化建设,有利于促进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发展和繁荣。在加强高校校园物质文化建设的过程中,特别要注重夯实发展基础、体现建设特色。为了保证校园物质文化建设的有效性和持续性,必须深刻理解新时期高校校园物质文化的内涵以及不断创新新时期高校校园物质文化建设的实践。

3.2加强新时期高校校园精神文化建设高校校园精神文化建设是新时期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高校校园精神文化集中体现了一个高校的个性和品格,建设高品质的高校校园精神文化对于学校的可持续发展,内在品质的提高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同样,高校在实施校园精神文化建设的过程中必须传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精髓,同时要体现时代特色和囊括世界先进的理念。不同的高校,校园精神文化建设的目标也是各不相同的,因此,明确自己的发展建设目标是建设实施中各项工作的关键。

3.3加强新时期高校校园制度文化建设先进的高校校园制度文化会对高校师生人格的发展产生不可磨灭的影响,如果高校校园制度文化建设不能得到健全,其对师生员工的制约也无从谈起。校园文化建设,必须在有效的制度规范和约束下,走可持续的集约型发展道路。因此,健全高校制度文化建设,是新时期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

3.4加强新时期高校校园活动文化建设校园活动是校内各种组织机构校园文化建设总体背景的指导下,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和涉猎的领域,充分运用不同文化渠道,通过一定的形式组织广大师生员工所开展的体现时代精神和校园特色的文化活动。高校校园活动文化建设是新时期高校校园文化的重要内容之一。由于校园文化活动广大学生和教职工参与程度非常高,它与广大学生和教职工联系的最为紧密,因此校园文化活动是实施校园文化建设最为有效的现实载体。

4 以高校高水平运动队为切入点促进校园文化建设实证分析

学校体育是学校教育中最为普遍和重要阵地,同时它也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校园高水平运动队的建设和发展更是成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

女排精神曾是时代的主旋律,在一段时间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影响了几代人积极投身到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事业当中。为此我们应该借鉴“女排精神”成功的育人经验,从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建设和竞技体育比赛为切入点,探索新时期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新途径;全面提高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层次,加强大学生培养的质量工程建设。

4.1加强建设,体现内涵普通高等学校高水平运动队的建设是高等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是普通高等学校创办高水平大学的重要方面,同时也是我国竞技体育健康、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高水平运动队的发展可以加快校园文化建设的速度,引导好他可以成为校园文化建设的载体。西安工业大学便是如此。

西安工业大学女篮是由西安工业大学学校组织建立和培养的在校女子大学生篮球队,始建立于20世纪50年代的西安工业大学校女篮球队。西安工大女篮发展自成立以来保持传统优势,尤其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西安工业大学女篮凭借着永不服输的精神和坚定超群的斗志不断取得进步。西安工大女篮获2009年第四届中国大学生女子篮球超级联赛冠军;2009年代表中国出征世界大学生女篮锦标赛获得七连胜,取得中国大学生女篮第一个世界冠军。经过长期发展建设形成了自己特色品牌项且――女篮。建设过程中将女篮的品质不断凝练,形成了校本女篮精神“忠诚进取,团结奉献,拼搏争光,勇于超越”。经过一定的宣传,这种精神已被诸多大学生所接受和认同,并逐步形成了西安工业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西安工业大学在校园文化建设方面已经取得一些成功的经验,我们概括为:”以点带面,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模式”。

4.2加快发展,扩大影响西安工业大学历来十分重视体育运动,把体育作为培养人才和加强校园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20余年的努力,西安工业大学高水平运动竞赛呈现了良好的发展势头,取得了辉煌的运动成绩,确立了全国领先地位。近年来.校领导充分认识到了高水平运动对群众性体育的示范带动作用效果非常显著,对学校阳光体育运动的良好开展大有裨益,因此,非常重视学校高水平运动队的建设和发展。

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西安工业大学女子篮球队在国际、国内重大体育赛事中,屡创佳绩,球队在全国及陕西省比赛中曾获得近20项冠军,近10项亚军的优异成绩。在历届学员中,多次派出优秀队员代表中国大学生队参加世界大学生运动会。一系列的赛事及社会活动在扩大了我校女篮影响力的同时,也极大地提升了西安工业大学的知名度。

4.3加强示范带动作用,丰富群众体育活动我校群众性体育活动有着优良的传统。面向全体学生,贯彻健康教育思想,提高学生整体素质是我校开展群众性体育活动的宗旨。当前,为切实推动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的广泛开展,吸引广大学生走向操场、走进大自然、走到阳光下,积极参加体育锻炼,掀起群众性体育锻炼热潮;也为使全校的群众性体育活动更上新的台阶,学校以学生体育协会为主线,全面构建起了西安工大大学生体育社团健身组织。多年来形成的校办――院办――学生自办三级竞赛形式,极大地推动了校园全民健身活动的开展。

参考文献:

[1]刘德宇.高校校园文化发展论[M].青岛: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04,9

[2]章罗庚.校园体育文化导论[M].湖南大学出版社,2009,3

第8篇:民族文化走进校园的意义范文

【关键词】幼儿园;剪纸艺术;传统文化

剪纸艺术作为我国特有的传统文化,不得不说是时代的沉淀与中华民族智慧的折射。在学习剪纸的过程当中不仅能使我们进一步了解古老的中国艺术特色,还能使我们深刻体会到传统社会的文明发展、审美取向以及当时的社会意识形态。此外,剪纸作品本身还具有非常大的欣赏价值和使用价值。因此,将剪纸艺术应用在幼儿园的环境创设中,有利于美化校园环境、提升校园内的艺术和文化气息,从而使幼儿在优秀艺术与文化气息中受到熏陶,帮助激发幼儿在此方面的学习兴趣,逐渐形成对构图、颜色以及造型的初步认识,为幼儿日后对其它艺术类型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一、将剪纸艺术应用于环境创设中的教育意义和价值

剪纸艺术作品充分体现了中华传统艺术的对称美、曲线美等,利用这些直接的视觉元素以及孩子们亲自动手操作,能够促使幼儿更深入的感受艺术之美、理解艺术之美,进而产生对艺术的极大兴趣。由于幼儿自身动手能力的限制,他们的剪纸内容应以一些简单的样式为主,常见的图形包括小花、小树等。教师要分解和展示剪纸步骤,然后以指导的方式帮助学生动手制作。此外,教师还可充分应用多媒体和网络技术,在网上搜索一些精彩的剪纸视频播放给孩子们观看,以此来激起孩子们对艺术家精湛的技术的向往之情与对传统文化的认同。

二、对幼儿园环境创设中存在问题的分析

(1)幼儿的参与率较低。国内有很多幼儿园在进行环境创设时,往往只有教师或其他工作人员制作和布置走廊墙面文化和教室环境文化;还有些幼儿园在环境创设的过程中虽然允许幼儿参与进来,但通常也只是由大班的孩子或者由一小部分动手能力较强的孩子协助教师进行操作。正是这种受传统教育理念影响的表现与教师图省事造成了使环境教育沦为一纸空谈的后果。此外,有些孩子参与环境创设活动时,教师都是选择课下时间来进行活动,然而由于课下时间过短、过于零碎,导致孩子们的思维能力开发过程受到很大限制。对于幼儿园环境的要求应该集中在整洁、活力、美观、文化和素养上,如此才能使家长和幼儿走进校园后产生一种亲切感与认可感。为了达到这种效果,并在班级文化评比中取的好成绩,有些教师就会限制幼儿参与环境创设活动。

(2)缺乏对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视。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有许多优秀的传统文化是能够对幼儿的身心发展起到支撑和促进作用的。同时,优秀的民族文化元素也是促进中华民族不断前进发展的核心精神。可见,将民族文化元素融入到幼儿园环境创设中的重要性与独特的教育意义。但是,许多幼儿园教师在进行环境创设的过程中缺乏对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视,反到过于向西方节日文化倾斜。比如到了圣诞节时,教师们似乎很热衷于准备圣诞树和圣诞礼物,甚至在万圣节时将活动开展到深夜。在庆祝这些西方节日的时候,校园显得非常热闹。对比之下,在庆祝一些中国传统节日的时候,教师们所做的相关主题环境创设工作却很少,严重缺乏相应的教育和宣传工作。

三、剪纸艺术在幼儿园环境创设中的具体应用

(1)利用剪纸活动促进幼儿身心发展。在幼儿园环境创设的过程中必须遵循一定的规则和要求。同时,环境创设本身也具有整体性和复杂性的特点。因此,要求教师密切联系幼儿园教学实际、结合孩子们的兴趣爱好和发展特点来进行环境创设,确保创设出来的校园环境能真正发挥其教育作用,确保孩子们在这样的环境中学习和生活获取知识、提升修养、获得身心上的愉悦感受。

(2)利用剪纸艺术作品美化校园环境。剪纸活动是一项具有美感的艺术项目,教师与学生一起手握剪刀,共同创造出优秀的作品,最终将这些优秀艺术品应用到幼儿园环境创设中去。这一过程充分发挥了剪纸作品美化校园环境的作用。在以往的剪纸活动中,教师带领学生完成一些作品后,往往就会在课后扔掉或者全部让幼儿带回家把玩,使得剪纸艺术品无法真正融入到校园环境中,更无法使孩子们受到这些文化、艺术的启发。发现了这一教育误区后,教师应改变传统思路,将与幼儿共同创造的剪纸艺术作品应用到校园环境创设中。

(3)剪纸为幼儿园环境创设提供丰富材料。在开展剪纸活动的过程当中,m然孩子们的技术水平比较低,无法剪出复杂的形状,但是各种各样的剪纸艺术作品是包含了孩子们最真实的想象力的丰富材料。将这些材料应用到校园环境创设中,更贴近孩子们的生活,更能影响孩子们的心灵世界。此外,剪纸作品本身的成本低廉,并且有着广阔的创作空间。教师可以联系实际情况规定创作主题,例如“春天来了”,孩子们便可围绕主题在老师的指导下剪出藤蔓、小花、小草、蝴蝶等作品。将这些作品极大地丰富了环境装饰材料。

综上所述,在幼儿园环境创设过程当中,剪纸艺术发挥着独特作用,无论是从剪纸活动的艺术价值来看,还是从活动的使用价值、教育价值来看,都对促进幼儿全面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

参考文献:

[1]罗娜.快乐体验:幼儿园美术创意角落的实践研究[J].儿童与健康,2013(6)

第9篇:民族文化走进校园的意义范文

"传统文化"是根据英文"Traditional and Folk Culture"翻译而来,在《生物多样性公约》(Convention on Biological Diversity,CBD)中使用的概念是"采用传统生活方式的本土和地方社区的与生物多样性保护和可持续利用相关的知识、创新和实践。"也就是说传统知识是历经数个世纪,适应本土文化和环境,通过口头的方式,代代相传的文化。

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IPO)使用的"传统文化"是指"基于传统的文学、艺术或科学作品;表演;发明;科学发现;外观设计;标记、名称或符号;未公开信息;和所有其他在工业、科学、文学或艺术领域内产生的基于传统的发明和创造"。

目前国内很多学者对传统文化的界定的观点也不统一。诸如中国社会科学院知识产权中心郑成思教授主张传统知识主要包括"民间文学艺术"和"地方传统医药"两大部分。而中国社会科学院知识产权中心李顺德教授则认为传统知识是一个内容非常广泛的领域,涉及到人类生活的衣、食、住、行、文娱、体育等诸多方面。

由上可知:无论是组织还是学者,对传统文化都没有统一的界定,但又都肯定了传统文化的基本特性,即在小区域内由集体创作、使用、保存且代代相传,属于传统或土著的文化。当然,不可否认随着经济的发展,传统知识所涵盖的范围越来越广,当今还包括医疗、农业或者工业的方法等。

二、传统文化面临危机与保护之意义

面对全球化和现代化的冲击,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正在面临现实的流失和淡漠。在我国,尤其令人心痛的是,以非遗为核心的传统文化产业在我国许多地方发展缓慢,尚未发挥助飞地方经济的作用,却成为流失海外的娱乐产业或产品的高附加值。再如我国的民间文学《花木兰》被拍成美国卡通影片,"变脸"绝技流传海外,《西游记》故事被拍成日本影片,端午祭、走马灯分别被韩国、柬埔寨向联合国申报为其非物质文化遗产,等等,不一而足。此外中草药方面还有日本仿我国的六神丸开发救心丸,韩国仿制我国的牛黄清心丸等等。大量的传统文化遗产海外流失,民间文学艺术被粗暴使用,传统科技被无偿使用,有甚者还申请专利、注册商标来限制我国的正当使用。由此可见,传统文化的保护刻不容缓。

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发展,传统文化的保护被纳入议题,足以见证保护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加强传统文化的保护对我国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我国的传统文化的持有者多数在少数民族手中或者地处偏远的民众手中,保护传统文化有助于保护西部创新能力相对较弱的人群之利益,最大化的实现社会资源与利益的均分配。第二,保护传统知识有助于增强西部本土居民的社会竞争力,为本土居民争取更好的生存条件,更好的适应社会的发展,同时也更有助于本土居民自己保护传统文化。第三,保护传统文化有助于保留文化多样性。像我国这样民族众多的国家,要尊重少数民族群体,允许其在本民族的管辖范围内,对自己民族的文字语言和民族文化进行自治,使之能够不断地传承、延续。第四,保护传统文化可以防止非权利人的不当使用。正如前文所述,传统文化被大量的海外滥用,通过立法或者其他途径对传统文化加以保护,其目的就是防止非权利人未经允许而加以利用,或者是在利用的过程中对传统文化的恶意扭曲。

三、传统文化保护之探讨

保护传统文化的目的是为了促进传统文化的维系、发展和合理利用,激励创作,保护文化多样性,继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弘扬民族精神,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根据保护传统文化之目的,笔者将从立法保护、项目保护、传承保护、节会保护、四个方面探讨传统文化的保护措施。

(一)立法保护

立法保护是传统文化保护最主要的积极措施,从当前国内立法实践看,仅有《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第三条规定了对传统文化的保护。法规方面有1997年出台的《传统工艺美术条例》《云南省传统文化保护条例》等。当今国内部分学者主张将传统文化的保护纳入知识产权法体系,这一观点我是不予认可的。首先,知识产权的权利主体、客体都是明确的,而传统文化的主体在多数情况下是不确定的。其次,立法的价值存在冲突。知识产权法的目的是为了激励创新,实现个人利益的最大化和社会财富的增加;传统文化的保护之目的在于保护文化多样性,使特定文化所承载的精神、宗教、伦理、道德等重要价值与特定的群体或者个人之间保持联系。所以,知识产权法很难再实践中保护传统文化。再者,勉强将传统文化保护纳入知识产权法体系,无法达到法律效果,这本身也是对知识产权法的损害。与之相反,鉴于传统文化是一种适应本土文化和环境,通过口头的方式,代代相传的文化。各省份根据自己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地方法规对本地区的传统文化予以保护更具有可行性。

(二)项目保护

项目保护重在确定传统文化遗产名录。对于那些有重大价值的项目,鼓励积极地申报世界或者国家级文化遗产代表名录。同时,鉴于民族文化的原生性、独特性和不可替代性,要加大对传统文化基础设施的投入,比如建设文化馆、博物馆,便于对传统文化集中管理和保护。

(三)传承保护

保护民族传统文化是为了使民族传统文化代代相传,永世长存。首先,要加大宣传力度营造民族文化保护氛围,掀起保护民族文化潮流。例如通过民族文化保护走进校园、课堂等形式。其次,传统民族文化保护需要保持原貌,需要在本地区开设特色民族职业教育,培养传统文化传承人才,增强年轻一代关注传统文化的意识。再次,全力挖掘尚存在的传统文化艺人并予以登记,政府出台相应的政策,对传承人予以资金支持或对做出贡献的艺人提供奖励。

(四)节会保护

我国的传统节日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是我国传统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传统民族节日都具有明显的地域文化和历史文化,像端午节、清明节等。近年来,人们,尤其是年轻一代,热衷于西方的节日,诸如情人节、圣诞节等,而对端午节、清明节趋于冷淡,这不利于传统文化的保护。然而,通过节会上的活动可以使传统文化和民族风情得以传承和展示。渲染节日氛围,培养人们对传统文化的兴趣。

四、结束语

我们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的语言、文字、艺术,这些构成了独具魅力的人文风景。保护和传承文化遗产在社会和经济发展中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民族的传统文化具有了解历史、教育后人、凝聚国民、鼓舞人心、陶冶情操、净化灵魂的功能。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应当以文化复兴作为灵魂。希望在全社会形成弘扬传统文化的良好氛围,人人都来为传统文化的保护贡献一份力量,尽一份责任。

参考文献:

【1】丁丽瑛:《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开发传统文化产业的结合路径》,载吴汉东编《中国知识产权蓝皮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2】吴汉东主编:《知识产权年刊》(2007年号)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54页。

【3】参见郑成思主编《知识产权文丛》(13卷),中国方正出版社2006年版,第35页。

【4】参见《浅谈湘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及其方法》,资料来源:

省略/class03_detail.asp?id=1883,2011年01月12日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