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记忆康复训练方法范文

记忆康复训练方法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记忆康复训练方法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记忆康复训练方法

第1篇:记忆康复训练方法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 2011年6月-2012年12月我院神经内科收治脑卒中失语患者60例,均符合1995年第4届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订的脑血管病诊断标准[2],经CT或(MRI)检查确诊为脑卒中伴语言障碍,均意识清楚。按住院号的单、双号分为两组,观察组30例,男18例,女12例;年龄50~75岁,平均65岁;对照组30例,男20例,女10例;年龄54~76岁,平均67岁。两组患者年龄、病情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方法 对照组按常规护理进行;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入院后3d~5d生命体征平稳后开始用自制康复训练视听光盘进行语言功能康复训练。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

在康复师及接受过相关语言康复训练方法的护士指导下,进行如下训练,让患者及家属共同参与,掌握训练方法及要领。然后根据光盘进行自我训练。

1.2.1.1 口型训练 患者照镜子看自己的口腔动作是否与训练者做的各种动作一致,让患者反复做唇的张开、闭合,舌的伸缩、卷舌及舌左右运动,并模仿训练者的发音,从简单的数字、拼音开始, 每天5次~10次,每次5min~10min。

1.2.1.2口语训练 要求患者从最简单的数字、单词、短语开始,进行复述,如“1、2、3”,“你好”,“吃饭”等,让患者听常用句的前半句,嘱其说后半句,反复练习,逐步增加语句的长度。

1.2.1.3 听力练习 将日常生活用语,制作成光盘让患者跟读,并配上轻音乐,在患者每天训练使播放,使患者在轻松地寓教于乐方式中得到愉悦的训练。

1.2.1.4 强化读写训练 给患者看一些色彩比较醒目的儿童看图识物读本,并鼓励患者说出其名称,让患者书写阅读平时熟悉的人名、食物、植物、日常生活的东西,促进记忆力恢复及逻辑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

1.2.2 疗效评定标准 两组患者在出院时采用汉语标准失语症检查法进行评定。显效:患者语言功能基本恢复,能进行日常交流;有效:能进行简单交流;无效:仍不能交流。总有效率=(显效+有效)/总例数×100%。

第2篇:记忆康复训练方法范文

【关键词】 记忆障碍;评估;康复治疗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4.03.135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3-1311-01

1 概 述

记忆是指获得的信息或经验在脑内储存和提取的神经过程,是人脑对过去经历和发生过的事物的重现,是信息的输入、加工、储存和提取的过程。

1.1 记忆的三个环节 ①记录(registation)即事物初次经由人体感觉器官,给主体所留下的种感觉或认知,一般讲此时人们所获取的信息是粗的、容易消失的。②巩固(retention)对某一事物继续接触,对所获取的信息逐渐巩固过程。此时对信息的保留仍是脆弱的,不稳定的。③记忆(recall)通过反复接触,形成对某一事物的记忆,能使在既经验中获得的信息在回忆中复现。

1.2 记忆的神经学基础 前额叶-也是参与短时即已形成的重要结构额叶的损害使患者对周围环境信息不能产生注意,维持几秒钟的短时记忆能力受到损害。颞叶-内侧颞叶记忆系统主要由海马结构及其邻近的皮质组成,在陈述性记忆起非常重要的作用。基底核-与程序性记忆功能关系密切[1]。

2 记忆障碍的临床表现

2.1 记忆减退(hypomnesia) 指患者对既往经历的重大事件难以回忆,或者表现为一切新印象转瞬即逝。严重时不但回忆减退,新刺激的识记、保持、再认都减退。

2.2 遗忘(amnesia) 指对识记的材料不能再认或回忆,有生理和病理性两种。包括顺行性遗忘和逆行性遗忘

2.3 错构(paramneisa) 指对过去经历过的事情,在发生的时间、地点和情节上出现错误的回忆,并深信不疑。

2.4 虚构(confabunation) 指患者在回忆中将过去从未经历过的事情当作亲身经历加以描述,以虚构的事实来填补已遗忘的那一段记忆空白。

3 记忆障碍评估表

3.1 韦氏记忆量表(WMS) 包括7个分测验:①个人信息、定向、时间和地点;③意识状态;④数字广度;⑤逻辑记忆;⑥视觉再生记忆;⑦成对联想学习。先检测7个分测验的得分,再将这些分数转换成记忆商(MQ),根据MQ的高低评价患者长期记忆力的好坏[2]。

3.2 临床记忆量表 由中科院心理所编制,主要用于成人,包括5项分测验:①指向学习;②联想学习;③图像自由回忆;④无意义图形再认;⑤人像特点联系回忆。此量表测验结果换算成记忆商(MQ),以此来衡量人的记忆等级水平,并对鉴别不同类型的记忆障碍提供参考资料。

3.3 行为记忆测验量表(RBMT) 该量表中包括几个分项目记姓名、记被藏物、记约定、图片再认、路径即时回忆、路径延迟回忆、信封、定向、日期、照片再认、故事即时回忆、故事延迟回忆。此量表由英国牛津Rivermead康复中心于1987年编制,是为了能够观察其变化而被开发出来的,是评估正。

4 记忆障碍的康复

4.1 记忆障碍的训练方法

4.1.1 内部辅助治疗 利用残留的外显记忆康复:

①图片刺激法:图片类别的选择应根据患者记忆障碍的类型及程度进行针对训练(亲人图像记忆训练法);②编故事法:按自己的习惯和爱好将要记住的信息变成熟悉或离奇的故事来记忆;③层叠法:将要学习的内容化成图像然后层加起来;④PQRST记忆法:P:预习或浏览要记住的段落内容。Q:向自己提问该段的目的或意义。R:仔细阅读材料。S:用自己的话叙述段落的信息。T:用回答问题的方法来检验自己的记忆;⑤联想法;⑥倒叙法;⑦关键词法。

4.1.2 外部辅助治疗 ①环境记忆辅助具:应用路牌、提示板、箭头符号、地域颜色的区分、日历、钟表等进行时间与空间的辨别训练。②个人记忆辅助具:常用的有日记本、时间表、地图;闹钟、手表以及各种电子辅助物等。

4.1.3 家属的康复指导 ①家属要给予患者正确方向的提示,不要让猜来猜去。②定时间日程表,有规律的生活;时刻督促记事本的记录与使用。③强化正确,淡化错误。(患者回答错误时不要与其语言争论,应该找到依据(记事本)告诉正确的,要忽略他错误的想法)。④记忆的康复是一个漫长的过程,研究证明通过康复训练可以改善记忆障碍,需要有足够的耐心和信心。

5 近年来新的治疗方法

5.1 无错学习法 无错性学习是一种技术,在训练中消除错误,它有别于传统形式的学习,后者在训练中鼓励猜测,因此无意中有许多错误发生,而无错性学习则是在训练中减少或消除不正确的或不适当的反应。使患者能积极的参与到训练学习中,从学习中得到的正确刺激更多,可以更好的改善记忆能力。

5.2 丰富环境与强化性学习训练 丰富环境:丰富环境的刺激主要影响着感觉运动和学习记忆能,环境要求以能够提供色彩、声、光动态刺激为重点,以吸引患者的注意力。室内的空间布置要合理简洁,各种应用物品均有名称标注,可有录音,录像画册,墙壁图片等。强化训练:“强化由易至难,限时完成反复记忆”。

5.3 计算机对记忆障碍的康复作用 通过媒体技术,可进行人机交互,提高患者的治疗积极性和兴趣,实施个性化治疗,而且保留了大量的临床研究数据。

由于记忆过程本身的复杂性,以及患者损害的情况的不同,所以康复评估及治疗也应多种多样且因人而异。在治疗当中不仅需要医生治疗师,更需要患者的和其家属的积极配合,并且记忆障碍的康复治疗是一个长期的、缓慢的过程,需有足够的耐心和心里准备。

参考文献

第3篇:记忆康复训练方法范文

关键词:聋儿 康复训练 看图说话

聋儿听力语言康复训练,就是针对已佩戴合适助听器的聋儿,通过科学系统、循序渐进的听觉训练,充分发掘他们的残余听力,让他们学习有声语言,最终目的是让他们能理解语言,学会表达,能运用语言与人交流,从而回归主流。笔者在近几年从事聋儿听力语言康复训练的工作中发现,看图说话是一种很好的对聋儿进行听力和语言训练的方法。

一、适用对象的界定

前面已经提过,对聋儿进行听力语言康复训练需要经过一个科学系统、循序渐进的过程,对于初戴助听器对语言还没有分辨识别甚至理解能力、还不能说句子的聋儿来说,对他们进行看图说话的训练就为时过早。本文中看图说话的适用对象有两个界定标准,一是听觉发展的水平,要求聋儿听觉能力的发展已度过听觉察知和听觉分辨阶段,处于听觉识别的高级阶段和听觉理解的初级阶段,也就是说能识别出大部分常用词语和短句。二是语言发展的水平,要求聋儿能在理解的基础上说出简单的句子。这两个标准是同一的,聋儿在同时符合上面两个条件时才适合进行看图说话的训练。

二、看图说话中“图”的选择

看图说话训练有难易之分,一般来说有三种,第一种是最简单的,就是能看一张图说出一句简单的句子,第二种是看一张图通过想象分析推理说出一句有一定难度的句子,第三种是通过观察几张有关系的图,说出一段有情节内容的话。本文所说的看图说话指的是第一种,因为这一阶段聋儿的观察力、想象力、理解力和表达能力还处于一个很低的水平,太复杂的图他们看不出图意,即使看出来也不会表达。所以在选择图片时就选择那种内容单一、接近聋儿生活实际的单张图片。

三、看图说话的作用

1.看图说话,可以培养聋儿的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和口头表达的能力等等

在聋儿长期的听力语言康复训练过程中,多数老师一味追求聋儿听的能力和说的能力,从而忽视对聋儿各项能力的训练。而看图说话,可以弥补这一单一训练的缺陷,同时训练聋儿的各种能力。通过老师的引导,聋儿学会了观察,学会了注意某种事物,学会了思考,学会了运用记忆中的词汇和经验进行口头表达。

2.看图说话,可以提高聋儿的学习兴趣

大家都知道,聋儿的听力语言康复训练是一个很艰巨的任务,聋儿的康复程度和康复时间因人而异,极少聋儿经过几个月能得到康复,大部分聋儿需要经过三年、五年甚至更长的时间才能得到康复。训练的过程是漫长的,有时候甚至是枯燥无味的。通过看图说话这一训练形式,每次变换不同的图片,可以吸引聋儿的眼球,再通过老师的引导和鼓励,提高他们说话的欲望,从而提高训练效果。

四、看图说话的具体训练方法

初次进行看图说话训练,可以选择一些以聋儿熟悉的单个动物或者人为主体的图片,他们在做一个简单的动作。比如,小狗在吃饭。小鸟在飞。马在跑。爸爸在看书。阿姨在洗衣服。小朋友在刷牙,等等,也就是“谁在干什么”这样的句式。训练时,老师通过引导,让他们说出句子。开始训练时,聋儿可能不明白“谁”“干什么?”“他(她、它)是谁?”“这是谁?”“这是什么?”“谁在干什么?”等等这些疑问词和疑问句的意思,通过多次训练后,他们逐步会明白的。

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聋儿能够自主看图说出“谁在干什么”这样的句子后,老师就要加大训练难度,选择稍有难度的图片,训练聋儿说出“谁在哪里干什么”“什么时间,谁在哪里干什么”“几个什么在哪里干什么”甚至更高难度的句子。比如,“小猫趴在筐子里睡觉。”“几个小朋友在公园里骑自行车。”“早晨,很多人在公园里做操。”等等。

五、看图说话训练的注意事项

1.训练时,要先让聋儿自己观察,不要急于引导。

2.要鼓励聋儿大胆说,对说不好的不要嘲笑。

3.利用看图说话,让聋儿积累词汇。看图说话中涉及到的一些词语,如果是聋儿已经学过的,他们会通过回忆后说出来,这样可以巩固加深对所学词汇的理解和运用。如果看图说话中涉及到的词汇是聋儿没接触过的,可趁机让他们学习新词汇,积累词汇量,对于发展他们的语言有很大好处。

4.在引导聋儿看图说话时涉及到的一些句子,老师最好是一一板书,这样,聋儿会更加听明白老师说的话,对于听力不好的聋儿来说,可以通过看也知道了老师说的每句话,这对于积累聋儿的语言,发展他们的对话能力及沟通与交流能力是大有裨益。比如,我在训练聋儿看图说话中的其中一个板书是这样的:

它们是谁?它们是小狗。

有几只小狗?有两只小狗。

小狗在干什么?小狗在睡觉。

小狗在哪里睡觉?小狗在地板上睡觉。

小狗是躺着还是趴着睡觉?趴着睡觉。

趴在哪里睡觉?趴在地板上睡觉。

两只小狗趴在地板上睡觉。

5.看图说话所用到的图片,需要自己去寻找,可以是聋儿和家人的照片,可以是书籍或报刊杂志上的图片,也可以从网上搜索一些图片。其实平时的积累很重要,因为平时在教聋儿学习词汇时,为了让他们理解词义,我们往往会从网上搜索很多图片让他们认识。这些图片我们最好都收藏起来,看图说话需要图片是一找便是。

六、看图说话的延伸

第4篇:记忆康复训练方法范文

关键词:阿尔茨海默病;康复护理

1阿尔茨海默病概述

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 AD)[4],是一种中枢神经系统原发性退行性变性疾病,病情缓慢进展,女性较男性多见。病理改变有弥漫性的脑萎缩、神经细胞变性及特征性的老年斑和神经元纤维缠结。早期出现记忆障碍和人格改变、患者经常丢三拉四、找不到东西、记不住别人的姓名或数字等,逐渐加重为概括、判断、推理及计算能力等智能的全面减退,并在此基础上伴感淡漠或欣快、片断的幻觉妄想、高级意向减退、低级意向亢进,生活逐渐不能自理可伴有失语、失认及失用等神经系统症状。在5~10年后逐渐恶化死于各种并发症。

2康复护理概述

康复护理[5]是指在康复医学的理论指导下,围绕全面康复的目标,护理人员密切配合康复医师及其他康复专业人员、综合运用护理理论和康复技术,帮助康复对象从被动地接受他人护理转变为自我护理,促进患者早日康复,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的专业化护理。康复护理内容[6]:①继发性残障的预防,防止并发症的发生;②学习和掌握各有关功能训练技术,对残疾者进行功能评价和功能训练;③对患者进行"自我护理"有关知识的传授和训练,使患者具备"自我护理"能力;④心理护理。阿尔茨海默病康复护理的目的[2]是延缓和阻止痴呆的进展,减轻痴呆严重程度和改善认知功能、抑制痴呆病理改变的发生和发展;提高患者日常生活的自理能力,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的同时延长寿命。

3阿尔茨海默病康复护理方法

国内外学者采取多种阿尔茨海默病康复护理措施,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主要方法有以下几种。

3.1日常生活能力训练 包括饮食,大小便,生活起居,个人卫生,身体的移动等动作[7]。

张彩华、徐奕等[8]为阿尔茨海默病患者设计了序贯护理训练模块进行训练。序贯护理包括4个模块:第一模块是自理能力;第二模块是行走能力;第三模块是平衡能力锻炼;第四模块是生活处理能力。经过6个月的训练,得出序贯护理可明显改善患者的生活适应能力及协调性,体力活动明显增加,使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障碍减到最低。

王颖[9]对40 例住院阿尔茨海默病患者进行4个月的生活自理能力训练,她得出的结果表明:生活自理能力训练可提高阿尔茨海默病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延缓阿尔茨海默病患者进程,可提高阿尔茨海默病患者的生活质量。

徐红[10]认为阿尔茨海默病患者生活自理能力训练要依据痴呆的严重程度不同,采取相应的训练方法。对轻度患者,鼓励其自己完成日常生活和经常参加各种活动,对中重度患者,训练过程中强调尽量让患者自己完成,护理人员应给予帮助、也可适当的协助完成,尽可能地发挥患者的主观能动性。训练时动作应简单到复杂,强度应从弱到强,遵循循序渐进原则。

范秀娟[11]对66 例轻、中度阿尔茨海默病患者进行生活自理能力训练。得出:训练后数据经统计学处理发现,患者躯体生活自理能力提高比较明显,工具性日常生活能力提高程度也有统计学意义,总生活自理能力有所提高。从而得出生活自理能力训练对阿尔茨海默病患者生活自理能力有一定程度的提高。

朱红霞,张彩华[12]通过对85例轻中度阿尔茨海默病患者进行9个月的生活自理能力训练,得出:轻度患者生活自理能力明显改善,中度患者无明显好转但也无恶化。

3.2认知功能训练 包括定向、思维、记忆等的训练 康海华、马莉[13]对38例阿尔茨海默病患者给予记忆力、定向力、注意力及缅怀训练,训练4 w后进行自身对照,认知功能训练能够有效地延缓阿尔茨海默病患者的病情进展,维持并一定程度的提高阿尔茨海默病患者认知能力水平。

伍力,王燕,余发春等[14]对39例阿尔茨海默病患者进行智力训练(下棋、拼图、认字、写字、读报等);瞬时记忆训练(强化日期、时间、重复电话号码);推理能力训练(一年有多少天、简单算数运算)。得出,目前药物治疗对阿尔茨海默病患者效果不佳时,开展认知功能训练是延缓阿尔茨海默病患者病情进展的重要方法。

陈玉花[15]对早期阿尔茨海默病患者进行智能康复训练:包括 ①顺序记忆训练;②瞬时记忆训练;③短时记忆训练;④智力锻炼。她认为对阿尔茨海默病患者认知功能训练越早效果越显著,早期明显诊断就应该进行效果最好。

李红梅[16]对50例早、中期阿尔茨海默病患者进行康复训练:包括:记忆障碍、定向力障碍、思维障碍、情感障碍、语言障碍康复训练。从简单到复杂,循序渐进反复练习,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鲍蕾,何敏慧[17]对阿尔茨海默病患者认知功能障碍的护理研究进行了综述,提出早期识别认知障碍的表现,给予积极的认知功能训练和护理,尽可能地延缓阿尔茨海默病患者的病情进展。

3.3娱乐活动 听音乐、做游戏、唱歌、讲故事、集体舞、老歌回放、钓鱼、套圈等。古秀容、丁佑萍[18]将40例确诊为阿尔茨海默病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20例。 对研究组辅以为期3个月的音乐体育活动、文化学习、种植和饲养小动物等娱乐活动。结果显示对痴呆症状有所改善和延缓, 其作用得到肯定。

郑福妹[19]认为音乐作为一种非语言交流的艺术形式,可以通过音乐表达、宣泄内心情感。吸引着阿尔茨海默病患者积极参与到音乐活动中去,对缓解患者的不良情绪、改善大脑的智力水平,起到积极的作用。

3.4运动干预 林晓莉、王君俏[3]等对35例阿尔茨海默病患者进行小组运动锻炼,包括坐位运动,颈部运动训练,上肢运动训练,腰部关节活动度训练,下肢运动训练等。她们通过痴呆心境量表的统计,表明可改善阿尔茨海默病患者心境状况,同时提高其生活质量。

梁月冰、黎雪松、邓瑞娟[20]等对80例早期阿尔茨海默病患者有计划的进行体能训练。体疗室内设有站立器、步行器、固定的脚踏车、扭腰器、手拉器,跑步机、按摩床等。根据老人的具体情况给予适当的锻炼,以帮助他们减少肢体关节僵硬及退行性变取得较为显著的效果。

3.5心理护理 王丽萍[21]对20例阿尔茨海默病患者进行心理护理,首先尊敬老人,主动关心和帮助老人,非原则之事,尽力满足其要求。同时鼓励家人及亲人关心老人,以减少老人的孤独感。掌握每个老人的心理变化,因人施护,实施最有效的心理护理达到良好的效果。

杜滨、陈丽娜等[22]对38例阿尔茨海默病患者采用人文关怀的心理护理方法,将人文关怀理念融入护理计划中,给予患者更多的重视和关怀,缓解其紧张、焦虑、恐惧等不良情绪。使患者感受到关心和爱护,达到了较好的治疗、护理效果。

3.6综合康复护理 任宪芳[23]对30例阿尔茨海默病患者进行综合康复训练,包括:健康教育、作业疗法、心理健康、生活技能训练等。得出的结论是:综合康复技能训练, 对阿尔茨海默病患者及其家庭都是有利的, 是值得推广的。

袁燕、邢红霞、李静[24]对25例阿尔茨海默病患者进行综合康复护理干预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其方法包括强化心理护理、增强社会支持系统、生活能力训练、体能训练及认知训练。

4康复护理评估常用工具

4.1日常生活活动量表[25](Activities of Daily living ADL) ADL量表共有20项,包括行走、穿衣、洗澡等。评分标准为每项1~4分,1分为自己完全可以做,4分为自己根本无法完成。标准分值在20~80分,得分20分者完全正确,>20分开始出现功能下降,得分越高生活自理能力越差,得80分者最差。

4.2改良 Barthel指数[26] Barthel指数是1965年由美国Barthel发表,是用来测量个体基本生活能力的工具。Barthel指数包括饮食、大小便控制、个人卫生、生活起居等10项内容。标准分0~100分,5分为1个等级,分值越低生活自理能力越差,0分最差,日常生活完全不能自理;100分为满分,生活完全自理。0~20分生活完全靠他人照料;21~40分生活重度依赖;41~60分生活中度依赖;>60分生活部分依赖。

4.3简易智力状态量表[2](Mini-Mental State Examination MMSE) 该量表是目前临床上最常用于老年认知功能障碍评价的量表,由Folstein于1975年编制。MMSE共有时间、空间、简单的算术等30个项目,每项得分是0分和1分。标准分是0~30分,得分越高,说明认知功能越好。评价标准:0分无自知力,得分≤9分者重度认知功能缺损,10~16分中度认知功能缺损,17~24分轻度认知功能缺损。

4.4修订的长谷川智能量表(HDS-R)[2] HDS-R由日本学者长谷川和夫编制于1974年,量表的主要用途是在老人或可疑痴呆人群中筛选出可能有痴呆的对象,80年代引入我国。总分在0~32.5分,

4.5临床痴呆评定量表(Clinical Dementia Rating CDR)[2] 该量表是目前常用于对阿尔茨海默患者痴呆程度评定的量表,对患者的个人、家庭及社会三个方面的记忆力、定向力、判断力等17个项目进行综合评定。分值为0分、0.5分、1分、2分、3分5个级差。评定标准为0~51分,0分为无痴呆,得分越高痴呆症状越严重。

4.6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ilton Depression Scale HAMD)[27] 由Hamilton于1960年编制,是临床上最普遍使用于有抑郁症状患者的抑郁程度的评定表。该量表共24项,每项0~4分,得分越高抑郁症状越严重,总分0~8分没有抑郁症状,总分>35分,可能为严重抑郁症患者。

4.7中文版痴呆心境评估量表(Dementia Mood Assessment Scale DMAS)[28] 此量表包含17个条目,用于评定心境,最高得分是102,得分越高,表明心境越恶劣。每个条目的分值为1~6,1代表在正常范围内,此量表是针对痴呆人群的,而且包含较好的心理测量部分,所以经常用于痴呆心境的测量。

4.8老年性痴呆生活质量量表修订版(QOL-AD)[29] 由Logsdon等编制,一共有13个项,包括生理、心理、生活、家庭、经济等13个方面的内容。用于有认知功能损害的患者目前生活质量的评定。目前已被许多国家使用,现被翻译成中文并进行了适合中文使用的修订,原量表内容保持不变的,13个项目采用5分计分法,标准分值为13~65分,1分表示很差,2分表示差,3分表示一般,4分表示好,5分表示很好。

5结论

综合上述,国内外学者对阿尔茨海默病患者康复护理进行了大量的研究,目前,国内对阿尔茨海默病患者康复护理主要集中于认知功能、日常生活能力训练、音乐治疗、运动训练、心理护理等,国外还有灯光疗法,但其效果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干预效果的评价,多局限于MMSE、HDS、CDR和ADL等客观能力指标,较少关注患者的情绪(HAMD),心境(DMAS),生活质量(QOL-AD)。近来有的研究也注意到了患者的情绪、心境等问题,但研究的方法不够严谨,缺少随机对照,仅仅为自身前后对比。

阿尔茨海默病患者是在意识清醒的状态下,呈现大脑皮层的全面衰退,患者本身具有的各种能力逐渐下降,而且是不可逆的。对阿尔茨海默病患者的康复护理,目前还没有一个公认的护理模式。HABILITATION模式是美国近年用于对痴呆患者进行专业护理的,这一模式认为对阿尔茨海默病患根本的治疗和护理并不是去复建和恢复痴呆患者已经失去的功能,而是最大限度地发挥患者现有的潜能,尽可能的提高老年痴呆患者生活质量,而且康复训练越早效果越明显。

近几年,国内逐渐开始采取综合康复干预方案,综合康复技能训练效果明显优于单项康复干预,可提高轻中度AD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维持轻中度AD患者的认知功能,提高轻中度AD患者的生活质量,是值得推广的。 但由于工作量大、时间长,难度高,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在我们医务人员共同努力的同时需要得到全社会共同支持,为阿尔茨海默病患者创造一个良好的康复活动氛围,最终达到改善痴呆症状提高其生活质量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江开达.精神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280.

[2]马永兴,俞卓伟.现代痴呆学[M]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397-403.

[3]林晓莉,王君俏.老年期痴呆患者实行小组活动套餐项目的实践[J].中华护理杂,2011,46(9):875-876.

[4]胡佩诚.宁燕华.心理卫生和精神疾病护理[M].北京:北京医科大学出版社,1999:122-123.

[5]黄永禧.王宁华.康复护理学[M].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07:17.

[6]胡永善.新编康复医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161-163,104.

[7]沈珍华.老年性痴呆患者生活自理能力训练与护理进展[J].上海护理,2008,8(增刊2):181-184.

[8]序贯护理对中度老年痴呆患者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J].上海护理,2010,10(1):30-33.

[9]王颖.康复护理在老年性痴呆患者中的应用及影响[J].中外医学研究,2011,9(30):77-78.

[10]徐红.对老年痴呆患者生活处理能力与认知功能的训练体会[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7,16(25):3705-3106.

[11]范秀娟.康复护理对老年痴呆患者语言能力和生活自理能力的影响[J].中国当代医药, 2009 ,16(15):129-130.

[12]朱红霞,张彩华.日常生活训练对轻中度老年痴呆患者自理能力影响[J].上海护理,2010,10(3):33-35.

[13]康海华,马莉.认知功能训练对老年性痴呆患者康复的影响[J].中国护理管理,2008,15(9):33-35.

[14]伍力,王燕,余发春,等.认知功能训练和日常生活能力训练对老年痴呆的疗效观察[J].中国民康医学,2008,20(15):1792-1794.

[15]陈玉花.老年痴呆的早期护理[J].医学信息,2011,24(7):4416.

[16]李红梅.康复护理对老年痴呆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J].临床合理用药,2011,4(4A):90-91.

[17]鲍蕾,何敏慧.阿尔茨海默病患者认知功能障碍的护理研究进展[J].上海护理,2009,9(增刊2):243-246

[18]古秀容,丁佑萍.行为疗法对早期老年性痴呆患者的康复疗效[J].当代护士,2008,3(专科版):35-36.

[19]郑福妹.轻,中度老年性痴呆患者的康复护理模式探讨[J].当代医学,2008,6:105-106.

[20]梁月冰,黎雪松,邓瑞娟,等.老年痴呆患者认知功能训练效果观察[J].护理学报,2006,13(11):1-3.

[21]王丽萍. 老年性痴呆的康复护理[J].中国民康医学,2007,19(9):814-815.

[22]杜滨,陈丽娜,等.人文护理对改善阿尔茨海默病患者认知功能障碍及提高生活能力的效果评价[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2,28(14):10-12.

[23]任宪芳.综合康复训练对老年痴呆患者的影响[J].当代护士,2008,6(专科版):51-52.

[24]袁燕,邢红霞,李静.护理干预在改善老年性痴呆症患者心理行为及提高生活质量中应用的效果评价[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2,28(15):3-5.

[25]杨莘.神经疾病护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176.

[26]燕铁斌.现代康复治疗学[M].广州:广东科技出版社,2004:203.

[27]张作记.行为医学量表手册[M].北京:中华医学电子音像出版社,2008:59.

第5篇:记忆康复训练方法范文

脑卒中后由于脑组织产生不同程度的损伤,可造成肢体偏瘫、麻木等运动和感觉障碍,并可使患者出现失语症状,据资料统计,脑卒中致残患者中出现失语症的比例为20%~30%[1]。失语症患者主要表现为不同程度的听力、理解障碍,口语表达障碍,阅读计算、写字能力下降,从而无法或不便与人进行交流,影响疾病的治疗及预后。我科于2007年5月~2009年2月,选择32例住院脑卒中伴失语症患者进行语言康复训练及护理,取得一定效果,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32例中,男23例,女9例;年龄最大78岁,最小42岁,平均63.5岁。经头颅 MRI示脑出血10例,脑梗塞19例,其他3例。康复期遗有运动性失语12例,感觉性失语10例,命名性失语4例,混合性失语6例。

2 康复护理方法

2.1 心理护理

多数脑卒中患者在安静休息、睡眠中发病,过后或次晨被发现不能说话、一侧肢体偏瘫或失语等[2],从而出现心理障碍,如焦虑、忧郁。当病人感到有压力时,常以交感神经系统兴奋为主,使机体出现一系列反应。因此密切注意患者的表情及周围环境,同时主动介绍自己,主管医生、病房环境及同室病友,使患者尽快适应新环境,减轻其心理负担;当患者出现理解困难时,容许患者停顿、思考,用表情和动作支持对方,以解除生疏紧张的气氛,增强感染力;并鼓励患者正视现实,培养稳定的情绪,树立康复信心。

2.2 语言康复训练

2.2.1 运动性失语的训练

运动性失语主要特征为表达障碍明显于理解障碍,语言呈电报文样。应以构音训练为主要训练课题[3]。①利用口形及声音训练,对于不能随意支配自己唇舌发出想要发的声音的完全失语,重度、中度不完全运动性失语患者,我们训练开始时,先教会患者通过口形及声音支配控制自己的唇舌互动练习发音,即训练者首先做好口形、发音示范,然后指导患者通过镜子观察正确的发音时的口形,来纠正发音错误或通过录音机将自己的发音与正确的发音作比较纠正。首先练习最容易见效的韵母、声母,如发“a”声,或用嘴吹火柴诱导发唇音,用简单的“是”、“不是”让患者回答,说话时速度缓慢,并给患者充分的时间回答问题。②训练有关发音的肌肉,运动性失语患者,特别是失语超过1个月者,其发音有关的肌肉会有不同程度的废用性萎缩,致使患者言语含糊不清。训练时,我们重点指导患者练习舌的伸缩及口腔肌肉的协调运动,利用吸气、呼气、吹气及断发“a”音训练鼻咽腔闭锁功能,利用各组合音反复训练发音。反复练习卷舌及舌的左右运动(以舌尖舔两侧腮部黏膜)、鼓腮、嗑瓜子、嚼口香糖等,以促进患者发音准确。

2.2.2 感觉性失语的训练

感觉性失语患者主要特征为理解障碍明显于表达障碍,说话流畅,但语无伦次,无法理解其语意。 应以提高理解能力训练为主。①听觉训练:根据患者的情况,采取有意义的方式,如患者原来工作对数字比较熟悉,即可用各种数字规律如1、2、3、4、5或2、4、6、8、10等进行训练声音,由慢到快,从而刺激思维,提高对语言的理解力。②手势训练:从常用手势(如点头、摇头表示是或否)入手,强化手势的应用,激发其理解能力。③诱导应答的训练:对每一个刺激的应答主要用诱导而不是用强迫的方法,如拿出一支笔,让患者说出其名称,若不能说出,护士做写字的动作来诱导,或适当提醒,反复训练。④兴趣训练:从患者的兴趣爱好入手,如唱歌或打牌等,由于记忆深刻,患者常容易接受。

2.2.3 完全性失语的训练

完全性失语患者语言功能几乎完全丧失,严重影响了交流。训练应以听、理解为主,辅以语言训练。此类患者对非语言交流比较敏感,如眼神、表情、手势等,张开嘴表示想喝水、吃饭等。

2.2.4 不完全性失语的训练

病人常有词汇缺乏,讲话缓慢,常出现停顿或重复结尾词等。对此类病人我们要耐心地教,反复叙述,练习其灵活性,练习语言的运用技巧[4,5]。

2.3 常规护理

2.3.1 急性期护理

按昏迷常规护理。密切观察意识、面色、瞳孔、呼吸、血压、体温,翻身时尤其应注意。预防压疮、呼吸道及泌尿道的感染,维持营养,对症治疗,遇到病情变化,应立即组织抢救。

2.3.2 恢复期护理

按瘫痪常规护理。加强心理、饮食、排便等方面的护理,吞咽困难者给予流质饮食,喂饲要慢,防止呛入气管,引起窒息。

3 小结

早期康复护理使患者在发病的急性期和恢复期得到正规康复,以及病人出院后到家中继续进行康复训练,对脑卒中失语症患者语言功能的恢复,减少和改善言语缺失,提高生活质量,恢复社会交往能力有着重要的意义。因此病人一旦确诊为失语,应立即进行语言训练。护理人员要根据病人的临床表现,科学地评估失语的类型和程度,根据其类型和程度采取相应的训练方法,充分调动病人语言训练的积极性、主动性,坚持不懈、持之以恒进行语言训练,增强病人的自信心,使患者以最佳的生理、心理状态回归家庭、回归社会。

参考文献

[1]罗少丽.不同类型失语症的康复训练技术[J].中国临床康复,2003,15(7):58.

[2]姚景鹏.内科护理学[M].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506.

[3]闫清,礻者丽丽.与失语患者的沟通技巧[J].解放军护理杂志,2008,25(13):56.

第6篇:记忆康复训练方法范文

【关键词】听觉察知;听觉注意;听觉定向;听觉识别;听觉记忆;听觉选择;相互依存;相互促进

听力训练是听觉能力的训练。在听力训练过程中,通常经过几个阶段:听觉察知、听觉注意、听觉定向、听觉识别、听觉记忆、听觉选择,可达到听觉的反馈,最终实现听觉概念。它们是由简单到复杂,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呈螺旋式上升。对于(3―7岁)刚接受听力训练的聋儿来说,佩戴合适的助听器,首要的便是学会运用耳朵听取声音。那么,听觉能力的训练在聋儿康复训练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1 听觉察知、听觉注意

听觉察知是对不同性质,不同强度的声音刺激做出的一种反应。听觉注意是建立在听觉察知之后,就是注意听取声音,养成聆听的习惯。听觉察知和听觉注意是相辅相成,同步进行的。

刚接受听力训练的聋幼儿经过适应期后,听训的首要内容便是听觉察知。做游戏“豆子跳起来了”“听音拾物”“听一听有声音吗?”聋儿边玩边学,使听觉得到提高。以康复班薛雨轩为例进行听觉察知训练。准备:录音机、音乐磁带、小猫头饰。方法:老师和他戴上同一种小动物头饰,当打开录音机音乐响起,老师带动他做小猫的动作;当关掉录音机,老师和他停止活动,装作休息或睡觉,待下一次音乐响起时再跳出活动。在活动中老师随时提醒聋儿注意倾听音乐的有无,开始时老师可带聋儿一起做,或让他触摸录音机,感受声音的振动,以后逐步让聋儿尽凭听觉自己判断声音有无,进而上升为听觉注意,继续引导他有意识的听,并做出相应的反映。在游戏中,薛雨轩很感兴趣,并能积极和老师配合。通过游戏化教学,聋儿较快地建立声音意识,学会了听声、学会了判断声音的有无,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的目的。为进行更高级的听力训练奠定了基础。在教学中还可不断变换游戏形式,进行判断声音的练习,并根据聋儿听力补偿情况,训练物的音量可以逐步减小。听觉察知是开启听觉宝库的钥匙,训练时间长,训练速度慢,需要老师不断反复的进行。康复班现有聋儿五名,对此训练均能准确掌握。

2 听觉定向

听觉定向是聋儿在能够准确分辨声音有无,并且能够有意识听取声音的基础上,形成寻找声源的能力。

杨欢听力较好,在进行此训练时,选他和老师进行配合,仍以玩中学的形式进行。准备:聋儿喜欢的玩具和水果、录音机、手绢。方法:用手绢将杨欢的双眼蒙上,老师将录音机放在其前后左右,将水果(玩具)放在他与录音机之间,伸手可及的地方。老师打开录音机,让他辨听方向,听准后让他伸手取水果或玩具。让其他聋儿观察我们的游戏,在明白要求后,让其他聋儿和他比一比,看谁听得好,取得水果或玩具多。由于聋儿年龄小,活泼好动,对小食品、玩具极感兴趣,在训练中他们既和老师做了游戏又得到了吃的奖励。所以他们比较愿意和老师合作。整个游戏,聋孩子们一直处于轻松自然愉快的氛围中,对于听损不太 严重的聋儿,训练效果明显,很快就学会了寻找声源。但对于听损较严重,助听效果不好的聋儿得反复训练,不断变换形式,选择适当的教具提高他们的兴趣,使聋儿最大程度的接受声音。于是在“小猫在哪里?”“传铃铛”等游戏中又不断进行了听觉培养。

3 听觉识别

听觉识别是我们在听力训练中经常进行的训练阶段,也是一个复杂的训练过程,它包括识别音频、声音、音素、词语、语调、句子等。在训练中要由易到难,根据聋儿接受情况来决定听训内容。

在游戏“谁在叫”中,帮助聋儿认识和辨别各种动物的鸣叫声,形成对动物的整体认识,提高听觉灵敏度。首先出示动物图片,让聋儿认识这些动物,练习听其叫声,并模仿发音;然后播放磁带中动物叫声,向聋儿提问“谁在叫”可示范帮聋儿找出相应的动物图片。在反复训练中,提高聋儿的辩听能力,并根据聋儿的个别差异,听觉感受能力的不同,对不同的聋儿进行不同程度的训练。比如:康复班宋阳、李兴慧、杨欢经过长期听力训练,现在听觉感受力较好,接受新方法较快。对他们就不局限于单一听力训练法,而采取多种感觉训练方法,充分利用听觉、视觉、触觉,多种感觉渠道进行听训。如进行了游戏“我们是好朋友”“猜猜我是谁?”聋儿运用多种感觉媒体,判断声音存在,理解声音含义,学会声音语言。向薛雨轩这样的聋儿年龄偏小、听损严重,感知声音的能力还有待于提高,对他训练时,就从最简单的辩听开始,可用鼓、锣、哨等单一法和大量语言刺激,进行强化听力训练,逐步提高听觉识别能力。

4 听觉记忆

听觉记忆就是在辨别声音的基础上,不断在大脑皮层中枢进行分析、综合、理解,连同声音信号的含义一起记忆。

听觉记忆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有利于进一步建立听觉概念。我在此训练中首先实行一对一的教学方法,帮助聋儿精力集中的进行训练。准备: 玩具鼓或类似发声物1件、玩具猫1只、小鱼若干条。方法:将玩具猫放在聋儿王迪面前,由老师在他身后发出声音,要求他按听到声音次数,把小鱼放在玩具猫脚前。听到一声放1条,听见两声放2条。此训练还可根据聋儿掌握情况不断增加难度。比如:换两种以上的声音,如鼓声、车铃声、要求聋儿无论听到哪种声音,都按听到的次数做出反应。如先听到一次鼓声,后听到两次铃声,要求王迪喂3条小鱼。在教学中我也实行了集体训练的教学方法,让聋孩子们在“我比你强”的活动中进行训练,培养了他们学习的竞争意识,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的。薛雨轩、王迪经过长期训练,听觉能力有所提高,现在听觉记忆能力可以运用自如,对不同声响可以达到准确的辨别、分析、理解和记忆了。

5 听觉选择

听觉选择就是在两种以上的声音中,或者在环境噪声中选择性听取某种声音的能力,也就是指能够听取希望听到的某种声音的能力。

选择性听取声音能力的培养是集听觉察知、听觉注意、听觉识别、听觉记忆为一体的综合性听觉能力的训练。在日常教学或与聋儿交往中,我也有意安排情景和游戏活动进行听觉培养。准备:以音乐或噪声为背景的声音磁带、录音机、对应于录音带的各种图片。方法:播放利用录音磁带在音乐声中出现对聋儿有吸引力的声音,让聋儿辨认,用相应的图片或手势表示。比如:在优美和谐的音乐声中,出现公鸡的叫声,这是老师出示公鸡的卡片,让聋儿看图、看词、学说“公鸡”,并反复听取公鸡的叫声,培养他听取声音的能力。再如:在聋儿随意玩耍或嘈杂的环境中,让聋儿辩听自己的名字,聋儿经过听力训练后,对老师的呼唤声就特别敏感。在教学中,我还进行了在背景声中听取言语声的培养。对于年龄偏大的聋儿对他们进行语言训练的同时也不失时机的对他门进行听觉训练。比如在讲故事《小兔的帽子》时,老师将动画、音乐、语言声融为一体逐步培养聋儿听的习惯,背景声不易太大,否则会喧宾夺主。聋儿在音乐声中进行了语言训练和听觉训练,课堂气氛轻松活跃,教学效果明显。聋孩子们对这种教学活动非常感兴趣,而且可以跟随他们自己的思路发展语言,在以后的教学中,还应不断摸索寻找适合聋儿的教学方法。

听觉能力的训练是聋儿进行语言康复前必要的训练阶段。教学有法但无定法,教师在进性听力训练时还要根据聋儿听力损失情况、聋儿年龄特点和聋儿实际水平,选择适当教学内容,对聋儿实施分类、分层教学,最终实现用语言交往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季佩玉,简栋梁,程益基.聋教育教师培训教材[M].

第7篇:记忆康复训练方法范文

关键词:失语;康复训练

失语症是由于大脑的语言中枢受损导致言语功能障碍,而丧失产生语言或了解语言能力的症状群,发音功能正常,但不能说出有意义的语言。它不包括由于意识障碍和普通的智力减退造成的语言症状,也不包括因眼、耳、咽喉等器质性器官损害引起的言语、阅读和书写障碍。因先天性疾病或幼年时生病造成的语言机能缺陷也不属失语症范畴。

言语功能是受一侧大脑半球支配的,称为优势半球,除少数人外,绝大多数人的优势半球位于大脑左侧,优势半球一旦受损常发生失语。受损的部位不同,失语的临床表现也不尽相同:额下回后部是口语的中枢,受损时会丧失口语表达能力,医学上称之为运动性失语;颞上回后部是听语中枢,损害时患者会出现对别人的语言不能理解,称之为感觉性失语;额中回后部是书写中枢,病变时患者无法用文字书写来表达自已的观念,这种病医学上称之为失写症;角回为阅读中枢,受损时读不出文字的字音,也不知其意义,我们称之为失读症;颞回与角回之间区域是物体的命名中枢,病损时讲不出所见的人物名称,这就是所谓的命名性失语。

引起失语症的病因很多,以脑血管意外-脑出血、脑栓塞最为多见,其次为脑部炎症,脑外伤、变性、脑部肿瘤等。患者失语后由于不能说话,无法或不便与他人进行交流,也无法与医务人员进行交流,这样,不仅影响疾病的治疗与预后,也给自已的日常生活带来极大的影响。我们对30例不同失语的患者,根据其特点制定不同的训练计划并给予实施,取得了满意的结果,现将体会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我科于2005年2月~2012年10月收治了60例因脑血管疾病引起的失语患者,,他们的脑血管疾病经过一段时间治疗后得到了控制或痊愈,却留下失语这一后遗症,其中男性32例,女性28例,年龄35~68岁。其中运动性失语22例,感觉性失语20例,失读症8例,失写症6列,其他命名性失语4例,临床诊断脑梗塞42例,脑出血18例,,均经头颅CT扫描证实[2],病程1~15d,平均7.5d。文化程度从小学到大学不等,病前均无智力障碍,言语正常,看报、写信均无困难,病后无意识障碍。

2 护理评估

2.1病史 评估患者的职业,文化水平与语言背景如出生地、生长地及方言等,以往和目前的语言能力,患者的意识情况,精神状态及行为表现,是否意识清楚、检查配合,有无定向力、注意力、记忆力和计算力等智能障碍,患者的心理状态,观察有无孤独、抑郁、烦躁及自卑情绪。

2.2身体评估 评估言语障碍和残存能力,障碍的类型和可以接受的方法,有无听觉和视觉缺损,患者能否自动书写或听写、 抄写,患者能否按照检查者指令执行有目的动作,能否对话、看图说话跟读、物体命名、唱歌、解释单词或成语的意义等。评估口、咽、喉等发音器官有无肌肉瘫痪及共济运动障碍,有无面部表情改变、流涎或口腔滞留食物等。

2.3心里评估:此类患者的主要心理变化有 ①恐惧:怕病治不好;②绝望:对疾病的治疗无信心,认为自已会成为一个残疾的人;③烦恼、焦虑、抑郁,主要来自对职业、家庭财产生活、老人的抚养、孩子的教育和就业等的忧虑;④担心:担心自已病不会好而成为社会和家庭的负担,表现出悲观失望、情绪不稳,对未来的生活丧失信心;⑤植物神经功能失调:如多汗、便秘、失眠。自杀企图和行为是最危险的症状,应引起医务人员的高度警惕。

3 方法

我们随机把他们分成两组;对照组30例,采用传统的训练方法,指导家属多与患者交流,教些简单常说的字、词、句,不断重复地刺激他,3~4次/d。实验组30例,根据患者的失语特点、身心情况,针对性地制定一些计划而进行训练。

3.1运动性失语 大脑额下回后部受损,表现为自发语言为非流畅性,多数能听懂日常口语,主要是构音困难,患者不能组成正常的言语,说话缓慢费力,语言贫乏,严重患者缄言无语,多数患者能说出单词,发音不准,造不出完整的句子-类似电报语,并有不自主的语言重复。康复医生应着重给患者讲口形、示范。首先,画出口形图,告诉患者舌、唇、齿的位置以及气流的方向和大小;模仿发音,包括汉语的声母、韵母和四声,然后教患者对照镜子练习缩唇、叩齿、卷舌、弹舌、鼓腮等。对运动性失语患者的训练要求患者不能用体语,尽量用语言表达自已的心理需求。先要求患者训练张口发唇音(a.b.c)、唇齿音(b.p.m)、舌音到反复发单音节音(pa.ba.ma),当能够完成单音节发音后,让患者学说数字1、2、3……等,以及常用的单字你、我、他、吃、喝、要等。待患者能清楚地说出单字后,再说双音词如你好、我要、吃饭、睡觉等,最后指导患者学说短语、短句及长句。在患者发音时,要让其通过镜子观察自已发音时的口形,或通过录音机将自已的发音与正确的发音做比较来纠正发音时的错误。

3.2感觉性失语 颞上回后部受损,此类患者表现为自发性语言流畅。患者尽管能主动说话,听觉也正常,但却听不懂别人说的话,也听不懂自已所说的话,工作复述时有错语,患者因意识不到自已语言的缺陷,而产生一种丰富的、但不正确、无意义、发音良好的句子。感觉性失语患者可采用复述训练法,复述单词和词汇,如出示与需要复述内容相一致的图片,让患者复述3~5遍/次;也可采用交流板刺激患者应答,在交流板上写简单的短语、短句,以及患者感兴趣的话题,鼓励其回答,轮回训练,2次/d,10min/次。

3.3命名性失语 病变在大脑颞回与角回之间,此类患者有严重的呼名困难,言语可流畅,其它语言功能良好。对轻、中度命名性失语患者,除同运动性失语患者一样训练外,还可在治疗、护理中利用打针、服药的机会与患者进行交流,反复训练。对重症患者,让患者指出常用物品的名称及家人的姓名等,也可常问自已姓什么名什么,用强行的办法来帮助患者对词的回忆。

3.4失读症 大脑角回受损。这一部位受损,患者视觉表象与听觉表象之间的联系就中断,书面语就不能转换为有声口语,形成书面语阅读障碍,比如过去认得的字现在读不出它的音,成了一大堆毫无意义的符号,患者能说出听到的词,却说不出看到的词。对失读症患者,我们从小学生字典中随机选取500个汉字来作为语言训练和测试的标准,由专职护理人员用标准普通话朗读汉字,患者跟读,进行2次/d,跟读3遍/次,连续训练,记录其准读率和误读率,并计算语言恢复率。最后将方法示范给家属,教会家属训练技术,要求其回家后继续训练。

3.5失写症 额中回后部受损。这一部位的主要功能是书面语表达,由于人在写字时需要头、眼的移动和手的活动,而这一区域正好处于大脑皮层左半球的头、眼、手的运动投射区内,若这一区域受损,将使患者形成书写障碍-造成失写症,因此康复训练应强调视、听、读、写的配合。我们指导此类患者,应在家属的帮助下以日常生活为背景进行训练:①抄写字、词、句子;②让患者看动作图片,写叙述短句,看情景图片,写叙述文;③写日记、写信、写文章等等,每隔1个月复查1次。

4 疗效评定

通过了解失语患者的心理、生理、社会和家庭状况及心理需求,坚持因人而异、训个体化原则制定相应的护理训练计划,同时在患者恢复过程中,根据情况随时调整训练计划,最终恢复患者的语言交流能力,尽快重返社会。

4.1患者能表达自已的基本需要和情感,语言流利,书写、记忆、理解能力比较正常,这是显效。

4.2能说出一些简单的字、词、词语、短句,书写、理解能力较前好转,这是有效。

4.4结果 两组疗效比较,采用统计学分析P

康复训练对失语患者的治疗作用是积极、肯定的,它可使受伤后的大脑语言中枢残余功能通过语言训练得以充分利用,逐渐提高语言表达能力[3],因此,患者意识清醒后,发现失语应尽早开展语言康复训练,并且根据患者的病变部位、程度及临床表现,科学地评估失语的类型及程度,采取合理的有针对性的训练,这样可减少患者的并发症,提高其生活质量,从而有利于重返社会。

参考文献:

[1]程薇萍,赵晓莉.脑卒中失语患者的康复护理[J] .护理研究,2006,20(2) :336-338.

第8篇:记忆康复训练方法范文

【关键词】听力语言 康复 亲子交往

家庭教育对幼儿发展的影响甚大,是塑造幼儿健康人格的第一环境。家庭是幼儿最初的成长环境,是幼儿真正的启蒙学校,对幼儿的成长起着特殊的作用,幼儿从胎儿期直至生命结束,始终受到家庭环境的影响。对于特殊儿童来说,更是如此。他们比普通儿童更需要温暖的家庭和良好的家庭教育。美国教育家Buscaglia曾说:不论有多少专业人员来教导特殊儿童,其影响之深远,仍远不及特殊儿童父母对其的影响。总结特殊儿童成功的案例就不难发现:他们成功的背后无不凝结着家长大量的心血,良好的家庭教育是他们成功的基础。

一、亲子交往的涵义

亲子交往是家庭教育中的重中之重,亲子交往是指儿童与其主要抚养人之间的交往。它是儿童早期生活中最主要的社会关系。儿童从出生的那一刻起,就进入了一个复杂多变的社会网络中,开始与周围世界发生一定的关系和联系。亲子交往是帮助儿童从自然人走向社会人,完成其社会化进程的重要途径之一。亲子交往概念的外延应该是广泛的,儿童与主要养育者之间在任何时间、任何空间,以任何方式、传递任何内容的活动都是亲子交往。亲子交往应发生在儿童生活的每一时刻。而对于特殊儿童来说,亲子交往甚至更加重要。

近年来,作为特殊儿童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听障儿童,随着助听设备的不断发展,听障儿童听力补偿效果的不断提升,康复效果也有了很大进步。政府的大力资助及宣传,加上康复机构越发注重与家长的沟通与交流,使家长对听障儿的康复训练越来越重视。影响听障儿康复训练效果的因素众多,而家长与幼儿的亲子交往,就是影响听障儿康复效果的一个重要因素。但由于家长所受教育程度不一,对康复过程理解程度不一,其中出现众多需要改进之处。

二、亲子交往的意义

亲子交往作为儿童与养育着之间的重要联系与活动,对于因听力障碍造成交往障碍同时也需要更多交流沟通以达到听力语言训练的听障儿来说意义非凡,具体表现为以下几点:

(一)为听障儿提供丰富的刺激,弥补接受渠道的不足

听障幼儿受自身发展所限,不能满足基本的生活需要,不能很好地认识周围环境、发展认知,而借由亲子交往,可以较好的改善这一问题。亲子交往的过程也是学习的过程,借由家长的主观努力,在整个亲子交往的过程中加强对语言与认知的灌输,从质与量上来弥补接受渠道的不足,刺激幼儿语言和认知的发展,巩固和提升康复训练的效果。例如,穿衣服的时候,可以教孩子认识衣服、裤子、袜子;吃饭的时候,可以教孩子认识米饭、面条、饺子、馒头,也可以教孩子认识筷子、勺子、碗;在家里可以认识各种家具和家用电器的名称,了解它们的用途;去动物园可以认识各种动物的名称,了解它们的生活习性等等。生活中的每地每事,每时每刻,都可以成为幼儿学习的环境和内容,而只有父母与幼儿的亲子交往的过程,才能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抓住这些机遇,完成相应内容。

(二)有利于听障儿情绪情感的发展

良好的交往方式是听障儿情绪情感健康发展的前提,精神环境能使人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感染和熏陶。良好的精神环境有助于培养幼儿努力进取、积极向上的个性品质;相反,不良的精神环境,只能使幼儿处处受到压抑,情感低落,养成消极的思想方法和行为习惯。因而,精神环境的创设很关键。对于听障幼儿而言,相对闭塞的信息通道,在造成认知与语言发展的同时,也严重影响了情绪情感的正常发展,同时外部环境一些相对负面的评价,也容易造成听障儿自卑等负面情绪,而父母因幼儿残疾而产生的过度溺爱也极容易使幼儿产生以自我为中心等不良的情绪情感。而在良好的亲子交往过程中,父母的言传身教或者适时引导可以长期而有效的影响幼儿情绪情感发展,使其形成健康良好有序的性格。

(三)为听障儿学习社会交往、同伴交往提供最佳途径

听障儿受听力损失的影响,导致外界信息接受较慢甚至缺乏。他们不了解外面社会的发展情况,不知道社会上的种种规则,不清楚社会上的各种道德标准等等,而亲子交往刚好能填补这方面的空缺。家长代表一定的社会阶层或观念、文化,在交往中会自觉不自觉地向听障儿传授着多方面的社会性知识、道德准则、行为习惯和交往技能。比如说:在人与人的交往中,父母可以教孩子学会礼貌待人;在与同伴的交往中,父母可以教孩子学会团结、友爱、谦让、互相帮助等;在日常生活中,父母可以教孩子学会不乱拿别人的东西;过马路知道要左右看,要走人行横道等等。反之亦然。在平时生活的一点一滴中,孩子的社会性被不断培养巩固,亲子交往之中所携带的社会信息与处理方式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三、亲子交往中常见的问题

影响亲子交往的因素众多。家长所受教育程度不一、对康复训练理解不一,甚至周围环境、与教师交流沟通等因素都使得在亲自交往的过程中出现了不少需要改进的地方,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家长心态不良,亲子关系紧张,亲子交流障碍

一般来说,听障儿童父母的压力水平高于正常父母的压水平。在养育过程中,心理会在经历否认事实、内疚自责、 困惑迷茫、 沮丧退缩的阶段之后,才进入理性接纳现实的阶段,这样的心理过程可能会反复出现多次,使得特殊儿童的父母不断经历心理压力挑战。而家长的心理因素是影响亲自交往模式乃至效果的内在原因,不健康心理因素直接影响亲子交往的质量,给亲子交往带来负面影响。例如家长的内疚情绪映射为亲子交往中对幼儿的溺爱与过度保护;家长对幼儿的不作为直接导致亲子交往的淡漠;家长对回归主流社会的期望过强,在康复训练中对幼儿施加过大压力或者采取过于极端的方式,使亲子关系紧张,亲子交往无法进行等等。

(二)家长自身知识不足,亲子交往方式偏差

听障儿的家长来自于社会不同阶层,其受教育程度,自身修养,对康复训练及自身幼儿的人士都不相同,而部分家长对于康复训练的认识不足或不当理解,造成在亲子交往过程中采取错误的方法或者无法完成康复教师布置的学习任务,严重影响听障儿康复效果。例如,对于在听障儿训练初期采取看口型学说话的方法导致幼儿听觉习惯无法良好完成;对听觉记忆、构音等训练方法的认识不足导致无法配合教师进行巩固练习等等。

另外,由于听障儿的补偿效果参差不齐,亲子交往中需要有一定专业知识与方法才能达到有效的交往效果,缺少知识的父母缺少与儿童互动的能力,造成亲幼儿行为减少, 必定意味着父母与特殊儿童的接触时间减少, 对特殊儿童的了解程度减低, 与特殊儿童的亲子交往不良。

四、提升亲子交往质量的常见策略

结合多年教学实践,归纳总结出以下几点提升亲子质量的常见策略以供参考。

(一)摆正心态,正确对待幼儿与康复训练

家长在康复训练过程中应摆正心态,树立正确的期望值,合理看待幼儿的缺陷与幼儿康复训练的过程,及时疏导因担心孩子的病情状况、 康复时间及程度,而对学习生活等问题产生的担忧、焦虑、紧张、恐惧等情况。特别是在与幼儿交往过程中,要注意不能因这些负面情绪对幼儿造成影响或者出现溺爱、过于严厉等情况发生。

(二)合理使用各种教学方法使亲子交往有序有效进行

一是注重示范、榜样作用,树立正确行为。孩子刚生下来就好像一张白纸,任何人都可以在上面作画。但因为父母和孩子接触最多,因此影响力也就最大。父母的一举一动都是孩子学习的对象:外部表现如动作、穿着打扮、言行举止等;内部表现如个性、情绪情感等。因此,家长和孩子在一起的时候,需要特别注意,给孩子一个好的示范。如果外出也要注意周围环境的影响。二是灵活运用强制、忽略和引导等方法,改变听障儿不好的习惯。强制法是指不顾听障儿的心理意愿,强行要求听障儿改变。这种方法常作用于年龄小、不懂事的孩子,利用外部强权使其改变,短期内效果较好。忽略法是指当听障儿出现不良行为时,家长对其“不闻不问”,使听障儿觉得受到“忽视”,中断不良行为。引导法是指家长通过各种方式向听障儿表明什么是对的,什么是不对的,让听障儿从根本上理解其含义。其中以引导法最为重要。三是适时合理巩固听障儿良好习惯。当听障儿表现出好的行为习惯时,家长及时给予正面的肯定,使这一行为得以保留并持续。巩固的方法有很多:一个鼓励的微笑,一些亲善的举止,以及一些肯定的话语等等,这些都能帮助听障儿养成好的行为习惯。同时我们还需注意的是,表扬同样也是需要一定的方法的。表扬并非越多越好,太过频繁会使听障儿对这些行为的社会意义失去认识。表扬也并非越大越好,与其夸奖孩子:“你真棒!”不如具体地说:“你把玩具让给妹妹玩,是个懂事的好孩子!”后者更能让听障儿认识到自己对在哪里,好在哪里,下次该怎样做会更好。四是将直接教导渗透入生活的每个角落。这是一种应用最普遍的方法,是指家长把孩子需要掌握的知识直接教给孩子。比如吃饭穿衣的时候,教听障儿认识词汇,发展句型,提高对话能力;与人交往的时候,教听障儿一些基本的社会行为,文明礼貌等,这些都是直接教导法的应用所在。

(三)加强与教师的交流配合

康复机构的教师作为相对专业的人员,具备较强的专业知识与应变能力,多与教师进行交流,一方面可以互通幼儿表现、康复进展、出现问题等情况,一方面可以学习到更多提升亲子交往质量的知识与方法。另外,适时向教师倾诉负面情绪也有利于保证良好心态,正确看待康复过程。

五、结语

总结而言,亲子交往在听障儿康复过程中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康复训练过程中,我们应该运用各种方法,有效提升亲子交往质量,达到提高幼儿康复效果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陈帼眉.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

[2]戈柔著. “正确把握‘亲子交往’内涵”. 现代家教,2001(11):10.

[3]刘晓梅,李康. 亲子关系研究浅识[J]. 贵州师范大学学报,1996(3):74-76.

[4]么娜. 试谈幼儿心理健康的维护. 唐山师范学院学报.

[5]朱家雄. 学前儿童心理卫生与辅导[M]. 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6]刘金花. 儿童发展心理学[M].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第9篇:记忆康复训练方法范文

【关键词】脑卒中 急性期 康复护理 进展

中图分类号:R47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515(2011)2-145-02

脑卒中是一类危害人类健康的常见病、多发病,可以使人身体残疾,也有可能造成失语、痴呆或严重的造成死亡。脑卒中的致残率为86.5%,生活不能自理的比例达到了43.2%,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1-2]。脑卒中患者在急性期容易并发多种并发症,甚至造成后期难以治愈的后遗症。所以,对急性期的脑卒中患者实施康复护理尤为重要,本文就这个问题的护理进展进行以下综述:

1 对脑卒中急性期患者实施早期康复护理的重要性

在脑卒中的急性期患者一般多在神经内科进行系统治疗,故提倡在综合性医院的神经内科开展康复治疗,有条件的可以建立卒中单元,以利于提高脑卒中患者的治疗效果。多数急性脑卒中的治疗准则中指出,脑卒中的康复应该在早期开展。Altert[3]认为脑卒中发病30d以内开展的康复为早期康复。早期康复护理可创造损伤神经修复或代偿的条件,使遭到破坏的运动反射弧在良好的条件刺激下重新建立起来[4]。巩尊科[5]等采用早期系统康复方案治疗脑卒中患者,并对其功能恢复情况进行观察。结果证实,康复组在神经功能缺损程度,上、下肢运动功能和ADL等方面均较对照组改善。且在后来的康复治疗过程中,并未出现因康复治疗而使病情加重的情况。相反,早期的康复治疗明显加快肢体功能的恢复,缩短患者的卧床时间,极大地降低并发症的发生机率。大量的理论实践证实,早期综合康复护理对改善患者肢体运动功能和提高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

2 国内外对于急性期患者康复护理的时机选择

我国学者多认为:在脑卒中发病早期,应以床上活动为主。国外研究[6-8]显示,脑卒中患者进行早期活动是安全无害的,并且有助于减轻脑卒中后抑郁。Bernhardt[7]对7l例脑卒中患者进行的随机对照实验表明,护理人员协助患者在发病24h内站立并下床不会增加其3个月内的病死率和急性事件发生率,是安全可行的。目前,多数急性脑卒中的治疗准则推荐脑卒中患者尽早开展活动,在某些国家和地区,患者脑卒中发作24h内下床活动的行为被广泛接受[9]。梁光霞[10]实践证明,康复训练引起再出血的概率很小,无论脑出血患者,还是脑梗塞患者只要生命体征稳定均应尽早进行康复治疗甚至超早期康复训练(发病48~72h)。康复专家普遍认为,只要急性脑卒中患者生命体征稳定,神经系统症状不再进展,48h后即可开展早期康复[11]。 “九五”攻关课题组[12]研究认为,康复治疗在脑卒中发生后14 d以内介入,可取得最好的康复效果,获得最大限度的功能恢复,最有效地预防并发症。

3 功能康复

肢体停止运动1 周即可引起肌萎缩, 而肢体运动功能障碍会严重影响病人的生活质量, 乃至家庭和社会, 因而肢体运动功能的恢复就成为康复的重点。患侧肢体的早期被动运动可促进血液循环,维持关节韧带活动度,减轻痉挛及失用性萎缩,防止发生肌肉韧带挛缩,预防关节僵直引起的活动受限。

3.1保持肢体处于功能位患者卧床时要求保持患侧上肢处于伸展位(肘、腕、手指诸关节均伸展),患侧下肢处于屈曲位,防止髋内、外旋,足底垫起,使足背与小腿呈90°角,防止足下垂。可用软枕帮助置放,鼓励患者取患侧卧位,可加强患侧的感觉刺激,同时有利于健侧肢体的活动。翻身时注意头部、躯干和肢体的协调性。脑梗塞病人若无意识障碍,则在发病后次日开始,脑出血病宜在病情稳定后进行,先健侧后患侧,由大关节到小关节,循序进行,既要注意各方向活动到位,又要注意动作幅度,切忌粗暴,尤其注意改善肩、肘、膝、踝关节的活动[13]。

3.2 定时按摩 包括按、摩、揉、捏四法,顺序应由远心端至近心端。用红花酒精对患者的上肢从手指至前臂、肩关节周围进行轻柔的按摩,原则为先轻后重,由浅及深,由慢而快,每天2次,每次20min[14]。

3.3翻身动作训练 患者双手交叉握住伸直,由健侧上肢带动患侧上肢,健侧腿伸到患腿膝关节下方。以躯干为轴向患侧或健侧转向,护士站在患侧协助。每2h翻身变动卧位1次,患侧卧位每次不要超过1h[15]。

3.4床上训练 包括被动运动和主动运动。上肢做Bobath握手,肘屈伸,肩上举;下肢做双桥和(或)单桥,床上轨迹,屈踝[16]。

3.5坐起及站起平衡训练 患者首先侧移至床边,将健腿插在患腿下,用健腿将患腿移于床边,使患膝自然屈曲,然后头向上抬,躯干向患侧旋转,健手横过身体在患侧用手推床,把自己推至坐位,摆动双腿。站起及站位时, 患者握手,双上肢前伸,头和躯干前倾重心前移至双足上,然后抬起臀部,髋、膝伸展而立起;患者站立平行杠边,健侧上肢紧抓杠木,重心放于健侧下肢,逐渐增加站立时间至大于30min[17]。

3.6邓艳红[18]通过采用感觉输入法对脑梗塞急性期患者进行康复护理,取得了明显效果。该方法主要是鼓励病人尽可能想象肢体运动;适当抓捏瘫肢的皮肤、肌肉、肌腱并进行被动运动;对瘫肢做抚摸、清扫、刷擦等动作;冷热毛巾擦敷; 对0~Ⅰ级肌力者用适当力度对瘫肢进行手掐、大头针刺(以不造成损伤和病人能耐受为度) 引起病人防御性肢体运动, 造成精神和视觉鼓励;进行抗阻练习:对肌群施以适当阻力, 配合口令使病人活动瘫肢直至所能达到的最大范围。

4 心理康复

脑卒中病人由于神经系统的完整性受到破坏,病人出现偏瘫、感觉及认知功能障碍,会产生一系列不同程度的心理活动异常和情感变化,在急性期多表现为情感障碍如焦虑、悲观、感情脆弱、急躁易怒等, 这些均可影响治疗、护理的进行和疾病转归。康复训练中,病人的心理状态能直接影响康复的进展,因此要把心理护理贯穿在整个早期康复训练中。

4.1 增强患者治病信心。脑卒中病人容易出现情绪波动,对自身缺乏信心,并发抑郁、焦虑等常见的心理障碍,直接影响对治疗康复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以致失去神经功能康复治疗和康复训练的最佳时期,拖延康复时间,甚至丧失神经功能康复时机,从而影响神经功能的恢复。岑春兰[19]对脑卒中患者的心理康复主要是通过争取家属配合,从生活上、精神上给病人安慰和帮助,支持患者功能康复锻炼。在训练中,任何微小进步都要给予肯定和赞扬,同时加强肢体功能康复训练,训练进步利于改善焦虑和抑郁,而随着抑郁症状的改善,增强病人的信心,提高病人对治疗的依从性和主动性,从而促进病人神经功能的康复。

4.2争取家庭支持,强化心理治疗。脑卒中引起的各种情感障碍均产生适应困难,此时他们非常需要来自各方面的社会支持,有效的社会支持能增加患者的适应,克服消极应对方式。刘桂英[20]等人通过强化心理治疗对脑卒中后情感障碍患者治疗取得了明显效果。强化心理治疗具有缓解压力和直接影响患者身心健康和社会功能的作用。该研究发现得到良好家庭支持的患者,其生活质量高于其他患者,尤其是以家庭为中心的治疗。主动利用来自各方面的实际支持和帮助,这对脑卒中的治疗和康复十分有利,应引起医护人员的高度关注。

4.3激励式心理护理[21]。帮助病人做好由正常人转化为残疾者的角色转换,树立战胜疾病、适应生活、早日重返工作岗位的信心。不定时地请已出院康复病人来康复室进行现身说法,从而激励他们树立起战胜疾病的信心。

4.4音乐疗法。音乐治疗可提高动作完成质量、强化认知功能恢复和降低脑卒中后抑郁及相关负性情绪。在病人康复训练时放一些优美、舒畅、欢快、激昂的音乐来调节病人的情绪。Sarkamo[22]在对60例急性恢复期脑卒中患者进行的随机对照实验中发现,每天听l-2h最喜欢的音乐给患者,其文字记忆和注意力集中能力得到了显著提高,且抑郁和情绪混乱水平降低。

综上所述,康复效果与康复选择的时机密切相关,早期康复治疗对患者的康复结果有着决定性的影响。脑卒中患者在急性期早期进行各种康复训练,可有效预防患者出现废用和误用综合征。通过各种心理康复措施,使患者恢复正常心理状态,积极配合康复护理,促使其生理功能得到最快、最大限度的恢复,提高生存质量。

参考文献

[1]石凤英.康复护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杜,2006:83-98.

[2]胡永善.康复医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161.

[3]Salter K.Jutai J,Hartley M et a1.Impact of early VII delayed admissionto rehabilitation Oil functional outcomem in persOllS with sUnoke[J].J RehabflMed.2006,38(2):113-117.

[4]徐善芬,崔智娟,吴远美.急性重症脑卒中患者的监护及其意义[j].护理杂志,2002,17(5):22.

[5]巩尊科,翟宏伟,陈伟等,早期综合康复治疗对脑卒中患者功能恢复的影响[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09,15(6):571-573.

[6]Diseren8 K.Michel P,Bogousslavsky J.Early Mobflisation after;

Stroke:Reviewof the literatume[J].Cerebrovasc Dis.2006,22(2-3):183-190.

[7]Bem hardt J,Dwey it,Thrift A,et al.Avevy esrly rehabilitationTnal for gtroke(AVERT).Phase Ⅱ safety and feasibility[J].Stroke,2008,39(2):390-396.

[8]Cumming TB.Collier J,Thrift AG,at a1.The effect of very earlymo-biliaation after stroke on paychological well-being[J].J RelutbilMed .2008.40(8):609-614.

[9] Bemlmrdt J.Very esdy mobilization followimg acute stroke:Controver-aica,the Unknowns,and a way forward[J].An Indian Aead Neurel.2008.11(5):88-98.

[10] 梁光霞,张向辉,史红梅.超早期康复护理对脑卒中病人功能恢复的影响[J].护理学杂志,2004,19(13):68-69.

[11]吴秀英,孙瑞霞,李长责.脑卒中早期康复治疗研究进展[J].齐鲁医学

杂志.2005,20(4):37I-374.

[12] “九五”攻关课题组.急性脑卒中早期康复的研究[J].中华康复医学杂志,2001,16(5):266-272.

[13]钟燕萍.脑卒中急性期的康复护理[J],工企医刊,2001,14(4):80-81.

[14] 张玉爱,孟素萍.脑卒中偏瘫患者肩痛训练方法及效果分析[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4,20(2):18-19.

[15] 郑燕红.脑卒中偏瘫的康复护理进展[J].护理学杂志,2000,15(10):614-616.

[16] 冯秀艳,马艳辉,崔静宜,等.脑卒中偏瘫患者的早期三段式康复训练[J].中国临床康复,2004,8(28):192.

[17] 陈冬青.康复治疗的早期介入对脑卒中偏瘫患者ADL的影响[J].中国康复,2003,18(1):45-46.

[18]邓艳红.感觉输入法在脑梗塞急性康复护理中的应用[J].护理学杂志,1999,14(3):136-137.

[19]岑春兰,脑卒中偏瘫患者早期康复护理现状[J],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2006,8(5):869―870.

[20]刘桂英,欧阳谨,王冬梅.脑卒中患者强化的心理治疗的康复研究[J].中国医药导报,2008,31(5):136-137.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