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老龄化社会的影响范文

老龄化社会的影响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老龄化社会的影响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老龄化社会的影响

第1篇:老龄化社会的影响范文

关键词:人口老龄化 宏观影响 辽宁省

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也是老年人口数量最多的国家。自2000年步入人口老龄化社会以来,老龄化水平不断提高,并逐渐进入老龄化迅速发展阶段。辽宁省作为全国的工业基地,人口老龄化趋势同样日益明显。据辽宁省统计年鉴(2009)显示,辽宁省1995年就进入了老龄化社会(65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比重为7.02%),提前全国5年,成为全国人口老龄化来得最早、程度最高的省份之一。从宏观层面看,辽宁省人口老龄化超前发展态势所产生的影响已渗透到劳动力市场、产业结构、居民储蓄(消费)水平、社会保障体系、社会文化、公共安全等诸多方面。

一、人口老龄化与劳动力市场良性运行

发达国家和地区人口老龄化经验表明,有效劳动力供给不足是人口老龄化的最直接后果,也是影响劳动力市场是否能够良性运行的关键性因素。有效劳动力供给不足主要通过劳动力资源的减少、劳动力年龄结构的老化和劳动力参与率的降低体现出来。已有研究大多显示,辽宁省从1982年开启“人口机会窗口”到2020年之前均为“人口暴利期”,劳动力资源充裕且会为经济社会发展作出重大贡献。但是,仅从劳动力资源的整体规模来分析老龄化对劳动力供给的影响存在较大的片面性,劳动力市场的良性运行最终取决于适龄人口的“有效” 劳动供给。首先,从劳动力年龄结构上看,目前辽宁省劳动力人口中年轻人的比重逐年下降,而年长者的比重在不断上升。2010年,全省15—64岁劳动年龄人口的年龄中位数是41岁,比2000年、1990年、1982年分别提高4岁、8.1岁和11岁,劳动力结构老化趋势明显,限制了人力资本活力的发挥和有效劳动供给。其次,在劳动力参与率方面,随着少儿人口持续减少、低年龄组人口与女性人口受教育机会的增加,辽宁省劳动参与率也在不断下降,数字为证,2000年,全省15岁及以上人口的劳动参与率71.67%,到2010年,全省16岁及以上人口的劳动参与率仅为57.33%,比2000年下降了14.34个百分点。诚然,人口老龄化会带来专门服务于老人的劳动力增加,但从事生产性活动的劳动供给减少了。一部分劳动力可能是在老年产业中就业,另一部分则是在家里和医院里照顾老人,尤其是那些失能老人更需要年轻人的特别照料和护理。

二、人口老龄化与产业结构调整

随着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快,特别是劳动力老化程度的不断加深,这一人口现象对处在产业结构转型时期的辽宁省的冲击和影响不容小觑。

经过多年努力,辽宁省的产业结构调整已经从协整比例关系为主转向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和升级为主。一方面,人口老龄化可以促进辽宁省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因为短期内辽宁省劳动力资源数量与青壮年劳动力都相对充足,劳动力老化程度和总抚养比也在经济社会承载范围之内,能够保持较高的劳动生产率增长速度,加之青壮年劳动力素质的不断提高,有利于劳动密集型产业、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的协调发展与合理布局;同时,因人口老龄化而兴起的以老年人服务为目标的老龄产业也将有效地推动第三产业的发展,从而具备吸纳从一、二产业中释放出来的大量劳动力,顺应产业结构优化调整的需要。另一方面,人口老龄化又阻滞着辽宁省产业结构的高级化进程。刘柏霞(2009)通过选取1978—2005年的相关数据验证了辽宁省劳动力人口的变动与产业结构变动系数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人口老龄化因削减了劳动力人口而影响到产业结构的高级化进程。同时,人口老龄化也会导致投资资金供给的相对减少,不利于产业结构的优化。尤其是在全球化和信息化浪潮下,各行各业都处于经济结构不断调整的发展阶段,新兴产业不断涌现,传统产业逐渐衰退消失,劳动者的职业变换日益频繁,而老龄劳动者无论在身体素质、接受新知识和新技术的能力上,还是在拼搏精神和创新意愿上,都要比青年劳动者低得多,对新产业、新岗位的适应能力也要低得多[1]。人口老龄化对社会经济变迁迫切需要的风险投资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是一种严酷的挑战。

三、人口老龄化与储蓄水平变化

人口老龄化与储蓄之间的关系是人口与经济发展关系的一个重要方面,经典的生命周期理论(Modigliani & Brumberg,1954)认为个体的储蓄倾向在一生中随着年龄的增长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而加总的国民储蓄率取决于人口年龄结构及其变化,老年人口比重上升,国民储蓄率会随之降低。经验也似乎告诉我们,一个社会老年人口比例的提高是不利于储蓄的。但是中国在进入老龄化社会后,国民储蓄率却增势不减,使得老龄化与储蓄率之间的关系变得扑朔迷离。

通过对历年统计数据的整理分析,我们发现,改革开放后辽宁省的总储蓄金额和储蓄增长率也都是在上升的,但期间储蓄增长率的波动趋向值得注意。若以1995年辽宁省进入老龄化社会为界分成两段分析,不难看出,随着辽宁省人口老龄化程度的不断加深,在总储蓄金额增加的同时储蓄增长率却在下降。1995—2011年间,辽宁省经济增长率在波动中增长,少儿抚养比下降较快,老年抚养比缓慢上升,储蓄率升中有降,近年不断趋缓(见图1)。可能的原因在于,辽宁省目前的劳动力人口还比较充裕,老龄人口的消耗应该赶不上储蓄的增长,未来一段时期辽宁省储蓄额肯定还会增加,但增长趋势会随着老年人口比例的上升越来越缓。

四、人口老龄化与消费需求波动

理论上讲,人口消费水平与消费需求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收入水平,但在收入水平一定的情况下,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消费需求。一般认为,人口老龄化使作为纯消费者的老年人口数量增加,老年人规模的扩大客观上能够推动社会消费需求总量的上升。不过,在消费总量一定的情况下,人口年龄结构的老化又会导致人均消费水平的降低。从家庭微观角度分析,家庭人口老化会使家庭的从业人口数变少,收入水平降低,老年抚养比增大,进而导致家庭人均消费水平降低。从老年人口个体来说,其往往更加节俭,用于食品等生活用品的消费支出将会低于年轻人口。有关研究也表明,儿童与老年人的消费需求均低于成年人。但是,就长远看,老年人口的增加会使未来的消费结构和消费偏好发生重大变化。老年人用于社会交往方面的消费需求可能少了,可用于健康保健、医疗和护理方面的消费需求会大幅度上升,同时,旅游、老年服务、休闲等相应服务业的消费需求将加大,大量资金转向老年人消费,将直接导致从事生产方面的投资相对下降,经济增长的速度放慢。当然,老龄人口的增多同样预示着老年人需求市场将在社会总需求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老年人群体正在迅速崛起为一股不可忽视的市场消费势力,从而带动和形成一门新兴的、综合性的产业——老龄产业,为老年市场提供无限商机。因此,人口老龄化的消费效应是多面向的,最终取决于一时一地的老龄化程度及其发展速度。

纵观辽宁省1980—2011年的消费变化情况,居民最终消费额每年都在增加且总量增幅明显,消费增长率1994年曾达到最高峰28.79%,这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但是,自1995年进入老龄化社会后,消费增长率呈现周期性下降,2005年前后又现逐渐回升(见图2)。可见,辽宁省人口老龄化进程对最终消费的影响表现出某些特殊性:在老龄化初期,老年人口的增加并未对消费需求带来明显的正效应,反而是计划生育政策有效执行下少儿抚养比的不断下降对最终消费的影响较大。经验研究表明,少儿抚养比每下降1%,消费将随之下降0.417%(陈晶、朱天星,2011);当前,随着老龄化速度的加快和程度的不断加深,老年抚养负担的增加也并未强烈地改变消费增长的趋势,但对农村居民消费结构带来了显著影响,抑制了衣着、家庭设备与用品、交通通讯、文教娱乐的消费支出,增加了医疗保健的消费支出[2]。

五、人口老龄化与养老保障负担

养老保障负担的日益加重是人口老龄化带来的又一直接后果。因为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使社会保障基金在来源逐渐减少的情况下还得应对支付额不断增加的现实需求,两方面的挤压必然带来巨大的财政压力和沉重的社会负担。辽宁是东北三省的龙头,也是受深层次体制因素和结构性矛盾影响较严重的省份之一,正处于老工业基地改造之中,属于典型的“未富先老”。老龄化的提前到来,不仅增加了政府养老保障金、医疗保障金等方面的开支,加重了为老设施的社会管理成本,而且使其面临改善规模庞大的老年人口,特别是农村老年人口生活与福利水平、避免老年贫困的艰巨任务。养老保障支出方面,老年人口及离休、退休和退职人员加快了养老金支出的增长速度。2010年,全省参保离退休人数472.7万人,比2000年增加191.7万人,10年增加了1.68倍,年均增长速度5.34%;同期,养老金支出由2000年的169.5亿元增加到2010年的754.8亿元,增加585.3亿元,10年增加了4.45倍,年均增长速度16.11%。养老金支出年平均增长速度远远超过参保离退休人数年平均增长速度。医疗保障支出方面,2010年,全省城镇退休人员参加基本医疗保险464.1万人,是2000年的12.7倍;2010年,退休人员医疗费用支出139.3亿元,是2000年的69.65倍。2000—2010年,人均退休人员医疗费用由2000年的546元/人提高到3002元/人。可以预计,今后及未来较长一段时期内,数量不断增大且比重不断提高的老年人口已经并将继续对辽宁省社会保障体系构成沉重负担和压力。

六、人口老龄化与社会文化变迁

自古以来,亲子关系都是中国家庭关系的核心,赡养父母是子女天经地义的职责和对父母养育之恩的延期回报,由此孕育出来的“孝文化”或“崇老文化”绵延千载。然而,随着中国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过渡,家庭规模“小型化”、家庭结构“核心化”以及家庭内部代际关系“社会化”特征明显,传统的“养老文化”和“孝文化”在不同层面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冲击,而人口老龄化的出现则无疑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3]。人口老龄化促使中国的家庭养老由文化模式走向行为模式,具有越来越大的随意性[4]。老年父母与其成年子女之间存在着广泛的资源交换,父母对子女的投资及帮助(如早年的教育投资、经济援助,以及近期的照看孩子、做家务等家庭服务)同子女为父母提供养老帮助之间存在因果关系[5]。而且,不同社会群体对老年人的主观评价以及他们对老年人生存现状的客观评价,都存在一定的老年歧视(ageism)倾向[6]。2005年10月,黑龙江省人大代表翟玉和对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120余个村子的老年人生活状况调查显示:随着农村建设速度的加快,中青年农民中“重小轻老”现象非常严重。在城市,快速的生活节奏使退休居家的老人无法得到忙碌子女们的生活照顾,老年人因单身或家庭“空巢”而引发的孤独、抑郁、焦虑、烦躁等心理不适现象也已成为比较突出的老年问题。当然,随着时间的推移,老年人对多姿多彩的社区文艺、“夕阳红”般的大众传媒节目、老年教育等精神文化需求会要求原有的文化在一定程度上进行调整,社会老年文化的氛围会逐渐加重。因此,老年人口数量的增加和比重的提高影响到人们的家庭结构、代际关系、住房与迁徙,改变了他们的传统观念和生活方式,预示着新一轮社会文化的变迁。

七、人口老龄化与公共安全隐患

中国社会仍处于转型期,受到不同程度现代风险和传统风险的影响,其公共安全问题不断显现,并随着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速而由“初显”逐渐发展为“凸显”,快速的老龄化在无形中加剧了高速现代化所产生的社会与经济压力[7]。随着辽宁省人口老龄化的不断加剧,老龄人口逐渐由个体形成群体,老年人口对经济社会的影响将由零散的碰撞逐渐演变为集中的社会冲突。上述人口老龄化对经济发展的挑战(包括劳动力供给格局、消费需求结构、经济运行成本等方面的变化)、人口老龄化对社会发展的影响(包括家庭养老功能的弱化、代际协调发展的矛盾、老年群体的利益诉求等)很可能成为影响社会和谐的因素,其所积蓄的问题一旦爆发将会对社会安定产生极大的打击。

参考文献:

[1]郭熙保等.人口老龄化将对经济产生持久性影响[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3—7—17(06)

[2]王舒,李旻.农村人口老龄化对消费结构的影响——以辽宁省为例[J].中国集体经济,2011(33):17—18

[3]彭希哲,胡湛.公共政策视角下的中国人口老龄化[J].中国社会科学,2011(3):121—138

[4]姚远.对中国家庭养老弱化的文化诠释[J]..人口研究,1998(5):48—50

[5]陈皆明.投资与赡养——关于城市居民代际交换的因果分析[J].中国社会科学,1998(6):131—149

[6]吴帆.认知、态度和社会环境:老年歧视的多维解构[J].人口研究,2008(4):57—65

[7]Richard Jackson, Keisuke Nakashima and Neil Howe. China’s Long March to Retirement Reform: the Graying of the Middle Kingdom Revisited [R] .Washington: CSIS Publications. 2009.3—17

第2篇:老龄化社会的影响范文

【关键词】 日本;人口老龄化;经济社会发展;影响

联合国把65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超过7%的现象称为人口老龄化,处于人口老龄化状态的社会就是老龄化社会,把65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14%的社会称为老龄社会。日本在1970年时老年人口(即65岁以上人口)的比例为7.1%,已经步入了老龄化行列。1994年日本老年人口的比例达到了14.1%,从此进入了老龄社会的行列。人口老龄化将是困扰日本的最大人口问题。

一、人口老龄化状况

1、出生率明显下降和人口寿命的大幅度提高是导致日本人口迅速老龄化的直接原因

日本人口出生率下降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人口日益移向城市;知识女性的增加;离婚率和堕胎率上升以及迟婚等都是出生率下降的原因。从“合计特殊出生率”(“合计特殊出生率”表示的是一个国家女性的平均生育数量)来看,其下降十分明显,1975年为1.91,1980年为1.74,1990年为1.54,1995年为1.43,2002年为1.32,2003年则为1.29,远远低于抵消死亡人数所需的每对夫妇至少生育2.08个子女的要求。

由于日本经济的高速发展和伴之而来的生活水平的提高、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福利事业的完善,日本人口的平均寿命出现了大幅度提高。现在,日本人口的平均寿命超过80岁,已经达到全球最高水平,日本也成为世界第一长寿国,人均预期寿命为82岁,到2050年将提高到88岁。

2、在经济发达国家中,日本人口老龄化比较晚,但其突出特点是速度快

1950年时,日本的老年人口只有416万;1970年日本的总人口为10465万,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为739万人,占总人口的7.06%,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平均增长为3.46%,大大快于总人口1.08%的增长速度;到1994年日本总人口达到12503万,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为1759万人,占总人口的14.07%;至2005年10月1日,日本总人口中65岁以上高龄人口占到21%。这是世界上其他国家未曾经历过的急剧的人口老龄化进程。1997年,日本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比重达到15.66%。尤其令人关注的是,1997年日本的人口出现了“老少倒挂”现象,这预示着未来的日本人口将继续向老龄化发展。到2025年日本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比重将达到27%,人口老龄化系数也将超过200%,就是说老年人口达到少年儿童人口数量的两倍。到2040年每3个日本人中将有一位老人。到2102年,一个多年轻人就要负担一个老人。日本即将成为超老龄化社会,已经是难以改变的趋势。人口减少和持续老龄化将给日本经济和社会带来深刻的影响。

二、人口老龄化对日本经济社会的影响

1、劳动人口减少,总生产力下降

据日本经济企划厅统计:日本劳动力人口从2005年开始减少,一直到2025年,每年以40万人的速度递减,到2025年,日本的劳动力人口将下降到5700万,而到2025年以后,每年以60万人的速度递减。有人认为,65岁以上的人口并非完全是非劳动人口,有很大一部分65岁以上的老年人仍然可以参加工作。近年来日本老年就业人口确有增加的趋势,1990年,日本65岁以上的就业人口为360万人,1996年增加到了455万人,但老年就业人口的增加并不能完全弥补年轻人口减少所造成的劳动力减少。除了有特殊技能的老年人仍然能够在某些特殊领域发挥着某些不可替代的作用外,多数老年人并不适应众多需要一定体力与新知识的工作岗位。因此,随着人口老龄化程度的加深,日本劳动力减少将是不可避免的。劳动力和资本、科技一样是现代生产体系的基本要素。目前虽然因日本经济停滞出现大量失业人口,但随着经济形势的演变和人口老龄化的继续深化,将来日本年轻劳动力供给不足,中老年从业人员比重扩大,会使劳动力成本进一步提高,总生产力会呈现下降趋势。因此劳动人口供给问题能否得到有效解决,将成为制约日本经济发展的重要MTMxMDg3NuS7peWFmuW7uuW4puWbouW7uuS/g+i/m+Wkp+WtpueUn+mdkuW5tOW/l+aEv+iAhea0u+WKqDbku6XlhZrlu7rluKblm6Llu7rkv4Pov5vlpKflrabnlJ/pnZLlubTlv5fmhL/ogIXmtLvliqhkAgkPZBYCZg8VBAAMeHhiejIwMTMxMDg4M+S4juaXtuS/sei/m+WIm+aWsOmrmOetieWtpuagoeWtpueUn+WFmuaUr+mDqOW7uuiuvjPkuI7ml7bkv7Hov5vliJvmlrDpq5jnrYnlrabmoKHlrabnlJ/lhZrmlK/pg6jlu7rorr5kAgoPZBYCZg8VBAAMeHhiejIwMTMxMDg5Nui1sOWHuumrmOagoeWKqOeUu+S4k+S4muaVmeWtpuS4juWwseS4muWbsOWig+eahOiuvuaDszbotbDlh7rpq5jmoKHliqjnlLvkuJPkuJrmlZnlrabkuI7lsLHkuJrlm7DlooPnmoTorr7mg7NkAgsPZBYCZg8VBAAMeHhiejIwMTMxMDkwJ+e7p+e7reaVmeiCsuWtpueUn+euoeeQhueJueeCueeahOaOouiuqCfnu6fnu63mlZnogrLlrabnlJ/nrqHnkIbnibnngrnnmoTmjqLorqhkAgwPZBYCZg8VBAAMeHhiejIwMTMxMDkxM+a1heaekOehleWjq+eglOeptueUn+eahOeJueeCueWPiuaVmeiCsueuoeeQhuW3peS9nDPmtYXmnpDnoZXlo6vnoJTnqbbnlJ/nmoTnibnngrnlj4rmlZnogrLnrqHnkIblt6XkvZxkAg0PZBYCZg8VBAAMeHhiejIwMTMxMDkyLeaWsOaXtuacn+Wkp+WtpueUn+W/l+aEv+acjeWKoeS9k+ezu+eahOaehOW7ui3mlrDml7bmnJ/lpKflrabnlJ/lv5fmhL/mnI3liqHkvZPns7vnmoTmnoTlu7pkAg4PZBYCZg8VBAAMeHhiejIwMTMxMDkzPOWkp+WtpueUn+e9kee7nOS4jeiJr+ihjOS4uueahOS4u+imgeeJueW+geWPiuWNseWus+aAp+WIhuaekDzlpKflrabnlJ/nvZHnu5zkuI3oia/ooYzkuLrnmoTkuLvopoHnibnlvoHlj4rljbHlrrPmgKfliIbmnpBkAg8PZBYCZg8VBAAMeHhiejIwMTMxMDk0LeWKoOW8uumrmOagoeWtpueUn+WFrOWvk+acjeWKoeW3peS9nOeahOaAneiAgy3liqDlvLrpq5jmoKHlrabnlJ/lhazlr5PmnI3liqHlt6XkvZznmoTmgJ3ogINkAhAPZBYCZg8VBAAMeHhiejIwMTMxMDk1M+a1heiuruWvuemrmOagoeWbuuWumui1hOS6p+iuoeaPkOaKmOaXp+eahOW/heimgeaApzPmtYXorq7lr7npq5jmoKHlm7rlrprotYTkuqforqHmj5Dmipjml6fnmoTlv4XopoHmgKdkAg4PZBYEZg8VAQzmlZnogrLmjqLntKJkAgEPFgIfAQINFhpmD2QWAmYPFQQADHh4YnoyMDEzMTA5Nj/ku47igJzpgInnp4DigJ3po47mva7nnIvpq5jmoKHlrabnlJ/pl7LmmofnlJ/mtLvnmoTmlZnogrLlvJXlr7w/5LuO4oCc6YCJ56eA4oCd6aOO5r2u55yL6auY5qCh5a2m55Sf6Zey5pqH55Sf5rS755qE5pWZ6IKy5byV5a+8ZAIBD2QWAmYPFQQADHh4YnoyMDEzMTA5NzbmtYXmnpDnjrDku6PlpKflrabnlJ/mg4XmhJ/mlZnogrLnmoTph43opoHmgKflj4rlm7DlooM25rWF5p6Q546w5Luj5aSn5a2m55Sf5oOF5oSf5pWZ6IKy55qE6YeN6KaB5oCn5Y+K5Zuw5aKDZAICD2QWAmYPFQQADHh4YnoyMDEzMTA5ODDlpKflrabnlJ/nhKbomZHnirblhrXlj4rnm7jlhbPlm6DntKDosIPmn6XliIbmnpAw5aSn5a2m55Sf54Sm6JmR54q25Ya15Y+K55u45YWz5Zug57Sg6LCD5p+l5YiG5p6QZAIDD2QWAmYPFQQADHh4YnoyMDEzMTA5OSfpq5jmoKHlpKflrabnlJ/lronlhajmlZnogrLpl67popjmtYXmnpAn6auY5qCh5aSn5a2m55Sf5a6J5YWo5pWZ6IKy6Zeu6aKY5rWF5p6QZAIED2QWAmYPFQQADXh4YnoyMDEzMTAxMDA55rWF6K6u6L6F5a+85ZGY5Lq65qC86a2F5Yqb5LiO5aSn5a2m55Sf5oCd5oOz5pS/5rK75pWZ6IKyOea1heiurui+heWvvOWRmOS6uuagvOmtheWKm+S4juWkp+WtpueUn+aAneaDs+aUv+ayu+aVmeiCsmQCBQ9kFgJmDxUEAA14eGJ6MjAxMzEwMTAxLeWtlOWtkOWtpumZouinhuinkuS4i+eahOS4reWMu+S8oOaSreS4juWPkeWxlS3lrZTlrZDlrabpmaLop4bop5LkuIvnmoTkuK3ljLvkvKDmkq3kuI7lj5HlsZVkAgYPZBYCZg8VBAANeHhiejIwMTMxMDEwMjbmlrDlu7rmnKznp5HpmaLmoKHpn7PkuZDmlZnogrLnmoTnjrDnirblj4rlupTlr7nnrZbnlaU25paw5bu65pys56eR6Zmi5qCh6Z+z5LmQ5pWZ6IKy55qE546w54q25Y+K5bqU5a+5562W55WlZAIHD2QWAmYPFQQADXh4YnoyMDEzMTAxMDMt6IGM5Lia6Zmi5qCh5b636IKy546w54q25YiG5p6Q5LiO5a+5562W56CU56m2LeiBjOS4mumZouagoeW+t+iCsueOsOeKtuWIhuaekOS4juWvueetlueglOeptmQCCA9kFgJmDxUEAA14eGJ6MjAxMzEwMTA0M+S9k+iCsuaVmeiCsuWvueaPkOmrmOWkp+WtpueUn+aDheWVhueahOS9nOeUqOaOouiuqDPkvZPogrLmlZnogrLlr7nmj5Dpq5jlpKflrabnlJ/mg4XllYbnmoTkvZznlKjmjqLorqhkAgkPZBYCZg8VBAANeHhiejIwMTMxMDEwNTDlnKjlpKflrabkvZPogrLmlZnogrLkuK3lpoLkvZXlrp7mlr3liJvmlrDmlZnogrIw5Zyo5aSn5a2m5L2T6IKy5pWZ6IKy5Lit5aaC5L2V5a6e5pa95Yib5paw5pWZ6IKyZAIKD2QWAmYPFQQADXh4YnoyMDEzMTAxMDZC5Yqg5by65qCh5LyB5ZCI5L2c5piv5Z+55YW75bu6562R5Lia5oqA6IO95Z6L5Lq65omN55qE5b+F6KaB6YCU5b6EQuWKoOW8uuagoeS8geWQiOS9nOaYr+WfueWFu+W7uuetkeS4muaKgOiDveWei+S6uuaJjeeahOW/heimgemAlOW+hGQ蛩刂弧

2、影响日本产业结构的调整和技术创新能力

人口作为社会生产和社会需求的最终主体对产业结构调整的影响也主要是通过供给和需求两个方面体现出来的。从最基本的层次来看,人口结构状态不同必然形成不同的需求结构格局,从而最终影响产业结构状态。可以预料,随着日本人口老龄化现象的加深,在日本市场上,婴幼儿及中小学生的产品和服务的市场需求将出现相对减少,而面向中老年人的用品及服务的市场需求将出现相对增加。因而人口老龄化存在着一些促使产业结构一定程度调整的动因。但是,从深层次看,人口老龄化主要是通过其影响新知识新观念的吸收和技术创新能力来制约产业结构的调整。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人口老龄化社会的劳动力供给状况不利于产业结构的调整。对于任何一个国家来说,经济成长都与产业结构的适时变动和调整密切相关,这种产业结构的变动和调整不仅包括三大产业结构的变动,而且包括各个产业部门内部结构的变动和新产业部门的增长。产业结构的变动必然要求劳动力在不同地区和不同产业部门之间进行转移和流动。但是由于中老年劳动力对长期居住的地区生活和长期从事的工作岗位比较习惯,并且形成了比较特定的专业技能,因而一般不愿搬迁到其他的地区居住或改变自己的工作岗位。这就使得劳动力从衰退产业和地区向新兴产业和地区的流动受到损害,从而不利于产业结构的调整。另外,人口老龄化还将通过影响技术开发和推广影响产业调整。产业结构的调整必须有与之相适应的技术开发和推广活动以适应新的生产体系的需要,但从整体上讲老年人的技术开发能力和接受适应能力都有所减弱,所以日本的人口老龄化必然通过制约技术进步的方式影响其产业结构的调整。二是人口老龄化社会的需求状况也存在制约产业结构调整的因素。首先,老年人的消费习惯不利于新产业的增长。老龄化社会中的中老年消费在社会总消费中的地位相对上升,对经济发展的影响程度相对变大。但老年人在长期的生活中基本上形成了比较固定的消费习惯,钟爱长期使用的产品和服务,不容易接受新产品和服务,这就给新产业、新产品、新服务市场的开拓造成了极大的困难。其次,老龄化社会的市场规模相对缩小也不利于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人口老龄化是和出生率的下降以及总人口增长率的下降相一致的。人口规模缩小是影响一个国家市场规模的重要因素,人口老龄化社会不仅因人口增长缓慢而制约市场容量的扩大,而且老年人与年轻人相比消费欲望低。即使同样经济发展水平,同样人口数量的国家,老年人比重大的国家市场容量也相对小,特别是许多耐用消费品的市场需求明显受到人口老龄化的影响。人口老龄化将使日本政府提出的通过内需主导来实现经济发展的战略实施难度加大。

3、国民收入的分配将从生产性转向偏重于非生产性开支

比如养老、医疗、老人护理等等,使经济增长速度下降。由于老龄化的快速发展,老年人增加,单个老年人创造的社会财富日益减少或已不再创造社会财富,而用于养老、医疗、老人护理等方方面面的开支会逐步增加。但一个国家的国民收入在一定时期内是固定的,用于非生产性领域资金的比重加大,从事生产性资金的比重就会减少,进入生产领域的金额呈减少趋势,从而导致经济增长速度下降。如果人口老龄化所产生的以上负面的社会经济影响若得不到有效解决,那么,日本有可能失去经济大国地位。

【参考文献】

第3篇:老龄化社会的影响范文

    众所周知,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占世界人口的20%。相应,“中国也是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则表明,我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已经占人口总数的10%。若按照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老年人口的年均增长率(3.32%)推算,专家们预测到2040年,全国的老年人口总数将进一步增至3.74亿人, 占人口总数的24.48%,而在中国的社会保障制度中,老年人的健康问题已经成为当前社会的一个重大问题。由于历史的原因,绝大部分的老年人的疾病支出仅仅由社会医疗保险基金提供支持,而如此众多的老年人对中国的社会医疗保险制度已经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和影响。

    2. 高龄人口的医疗保障现状

    “老有所医”是老年人口不可或缺的,是保障老年人身体健康的必备条件,直接影响制约着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和生命质量。人老体衰,功能退化,多病,是老年人的常态。60岁以上老年人口年患病率高达39.2%,是年轻人的6.5倍,因而他们对“医疗保障”的需求急切而量大,尤以高龄老人为甚。高龄患者由于疾病治疗的难度增加,住院时间延长,所产生的医疗费用自付比例出现轻度的增加,而目前,我国高龄老人的经济、医疗社会保障水平很低,严重影响着他们的生活质量和生命质量。

    中国的社会医疗保障是以全民保健为基础,以公费和劳保医疗为主体,以合作医疗和其他形式的医疗保障为补充的多层次的社会医疗保障体系。在2011年新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保险法》第三章基本医疗保险中明确规定了我国的社会医疗保障体系施行规定,我国的老年人口,完全可以根据社会保险法的规定,参加并享有基本医疗保险的各项内容及权利。

    3. 人口老龄化对我国社会医疗保险产生的影响

    由于中国老龄人口的不断增加,也对中国目前的社会医疗保险制度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与冲击,具体如下

    3.1医疗费用增加,资金压力增大

    截止2010年底,我市户籍总人口为992.02万人,老年人口为142.64万人,老年人口占全市总人口的14.38%。2010年底全市新农合参合人数达到353.6万,参合率达到99.13%,超出省规定要求1.13个百分点,筹资总额5.3亿元,其中各级政府补助4.24亿元,多筹资金2,400万。如此庞大的医疗资金的支出,不仅给经济发展带来巨大的经济压力,而在如此庞大的资金汇集中,也会产生资金利用率低,资金未落到实处等多种问题。

    3.2有关老年人的医疗政策规定的缺失

    在传统的医疗保障制度中,政府或企业按照“低工资,高福利”的政策,已经扣除了工人工资的一部分作为职工的医疗保险费,并承诺在工人退休后让他们继续享受公费医疗或劳保医疗。新医保模式是按照“低水平,广覆盖”的显着标志为劳动者提供基本医疗保健的理念设计而成的,但这种低水平基础上的基本医疗保健的标准却是按照全人群来设计的,对因年龄差异引起的对医疗服务需求的不同,制度设计还不周全。

    3.3我国当前制度无法彻底解决老年人的医疗问题

    现行制度的漏洞和资源分配与使用的不合理会放大我们解决老年医疗问题的难度。

    3.3.1现行制度覆盖范围过窄。

    3.3.2现行制度的资金筹措能力、积累额很有限。

    3.3.3现行制度的资金分配、使用、保值增值、管理与监督等,存在很多漏洞。

    3.3.4城乡医疗卫生资源分布不均,贫富阶层利用卫生资源的差距大,公共卫生防御体系薄弱。

    3.3.5现行基本医疗保险制度运行的制度环境和市场环境难以给予有效的支撑。

    3.3.6医疗费用增长过快。医疗服务费用增长速度超过了人均收入的增长,医药卫生消费支出已经成为家庭食物、教育支出后的第三大消费。

    3.3.7缺少能与医疗保险制度相辅相成的社会化老年护理服务体系。

    总之,要有效应对老龄化提出的挑战,还需要尽快对基本医疗保险制度进行改革与完善。

    4. 应对对策与建议

    4.1加强对医疗保险基金支出的管理,对不合理费用的监督 人口老龄化后缴费人群不断减少,导致医疗基金收入减少,在这种情况下,医疗保险机构就更应加强对医疗机 构管理和审核,使有限的医疗保险基金尽可能的提高医疗保障水平。充分利用医疗保险管理信息系统,建立医疗保险日常监督管理制度以及医疗保险监督检查制度,动态监控定点医疗机构和定点药店的医疗服务和医药费用发生情况。

第4篇:老龄化社会的影响范文

当65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数的百分之七及以上或者60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数百分之十以上时,标志着国家进入老龄化。近年来,中国人口在年龄结构上逐步发生变化,从上个世纪七十年代起,我国老年人口在总人口中所占比例逐年升高,开始出现人口老龄化的问题,在本世纪中老龄人口所占比例增高趋势迅猛,人口老龄化日益显现,在我国第六次人口普查得到的数据为,我国六十岁以上的人口数高达一亿七千多万,占总人口数的13.26%,标志着我国如今已进入老龄化的高峰期。并且经专家研究表明,倘若不采取有效的政策进行抑制,我国的老龄化问题在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会愈演愈烈,变成一个严峻的社会问题,对于我国的社会、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发展都产生巨大影响。在我国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人口老龄化问题的发展引起专家学者的巨大关注,其解决政策在学术界产生巨大的争议,并且如今人口老龄化问题被和人口发展策略放在一起讨论,认为人口老龄化即将成为社会中普遍存在的现象,与社会经济体制相矛盾,对社会的发展带来挑战。

2 中国人口老龄化的形成原因

社会人口老龄化的产生有许多方面的原因,对于我国来说,计划生育政策的实行对于人口老龄化带来了巨大的推动作用,这一点与众多发达国家和许多其他发展中国家是不相同的。由于新生儿的出生率在政策实行的短期时间内大幅度下降,导致人口老龄化问题的迅速生成,这点和发达国家由于人口死亡率和人口出生率同时较低导致的缓慢形成的人口老龄化是不同的,由于人口老龄化问题来势汹汹中国面对的问题就更加严峻。随着生育率的大幅度下降,中国的少儿群体人数相对较少并且增长缓慢,从70年代的计划生育政策执行以来,我国就一直保持着这种低生育率。

然而由于社会经济的发展,人民的生活条件更好了,老年人有更好的生活条件进行养老,使老年人的平均寿命大大提高,并且随着医疗水平迅速提高,国家大量引进了先进的医疗设备和医疗技术,新型高效的针对性医疗药品也不断地开发,为老年人生病的治疗和康复进行保障,导致死亡率大大下降。诸多因素导致了我国老龄人口的人数不减少反而增加,同时面对的是低生育率,青壮年的人口数由于低新生儿率的影响逐渐减少,结合庞大的老年人口数量,我国的人口年龄结构产生巨大的变化,呈现的便是我国老年人口的比重大大升高,出现了严重的人口老龄化问题。随着老年人口比例的不断上升,中国人口老龄化的趋势日趋严峻。

3 人口老龄化对社会的影响

人口老龄化的本身并非是问题,这只是一种社会人口比例的动态变化,是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一种必经的状况,是一种正常的社会状态。然而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在逐步发展到了一定程度后,将会给社会带来相应的问题,也就是人们所说的人口老龄化问题。人口老龄化问题的根源是老龄人口数量的庞大以及所占比例的较高,这对于社会的经济、政治、社会稳定以及文化等方面都会带来很大的影响。

3.1 人口老龄化对经济的影响

在社会中,主要劳动力无疑是青壮年群体,老年人是社会的一个帮助对象,由于身体条件的约束,老年人对于社会经济的创造较为微弱,主要依靠家庭和社会的供养。由于中国老龄化趋势发展迅速,社会财富的创造不能满足对老年人的供给,对老年人抚养金的巨大额度的支付给所占较小比例的年轻人带来巨大压力,社会的现代化建设跟不上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经济发展仍处于较为落后的状态,和人口老龄化的问题形成了巨大矛盾,尤其在欠发达地区,经济的发展不能够满足对老年人的抚养需求,造成地方财政赤字,导致经济危机。实际上人口老龄化程度的高低并非直接决定老龄化带来的压力对于社会的影响,必须与经济基础相考虑,具有充裕的社会经济资源,则对于老龄化带来的经济压力社会可以轻松面对。然而我国并不具备足够的经济条件,因此即使老龄化程度低于美国等发达国家,仍要面临远远大于美国等发达国家的老龄化带来的社会经济压力。据研究表明,以AECI指数来对老龄化经济压力进行判断的话,中国以2.4的指数远高于按美国的-5.1,并且经专家学者研究,我国在未来40年会达到老龄化经济压力的高峰,给社会生产力带来空前的压力。

3.2 人口老龄化对政治的影响

老年人口数量以及所占比例的变化对于国家的政治和制度等方面产生巨大影响,首先国家的政策对于不同年龄层的群体之间的利益会产生巨大冲突。老年人口比重的增大导致老年群体在我国所占的地位越来越高,导致的影响越来越大,在政党等政治力量之间的政治势力争夺战中,老年群体成为了争取的对象。由于社会政治民主化的进步,老年人对于政治的关注度逐渐提高,其参政意识也随之不断地增强,这导致老年人参加政治事务成为政治团体中的一部分具有了很大的可能性,导致政治团队中的年龄群体有了重新的格局,因此对于老年人群体的利益有了更多的争取力量和机会,对于国家的政治制度和政治结构都有很大的影响,有可能以牺牲未来几代人的发展潜力作为求得政治上稳定的代价,给社会的政治稳定和公共安全带来威胁。

3.3 人口老龄化对社会稳定的影响

由于全球化和城市化的发展,全球的资源紧张和社会经济的震荡都对人口老龄化所造成的社会影响带来了更大的推动作用,导致其对社会稳定的影响不断被放大。城市化的进程使我国农村的劳动力不断地聚集到城市以谋求更多的工作机会和发展,这对于人口老龄化带来的城市青壮年劳动力的缺乏带来了一定的弥补,然而这对于农村中青壮年劳动力无疑是巨大的打击,农村中生产力极度匮乏,呈现的是极其低下的经济收入状况,农村老年人由于生产能力和生产技能的缺乏在生产过程中获得的收入极其微薄,并且农村中社会保障金的发放也有一定的难度,由于老年人口基数过大,老年人抚养金常常得不到足够的保障,并且农村人口社保额较少,在面对如今严重的“空巢”状况,农村社会稳定和公共安全遇到了巨大的挑战。

3.4 人口老龄化对文化的影响

自古以来,中国人传统是以孝为先,重孝道,在传统文化中具有浓重的尊老成分。在传统社会中,“孝”体现了中国社会的价值观,成为中国家庭关系中不可缺少的一个核心部分,赡养父母对于孩子来说是天经地义的事,是对父母多年来的养育之恩的报答。然而人口老龄化的情况导致我国在养老方面上从“用心”的重视文化和情感的模式逐步走向“用钱”的行为模式,老年人和他们的子女往往不住在一起,由于家庭观念中赡养父母的思想,子女们将金钱上的供养和帮助作为了赡养老年人的方式,和老年人情感之间的交流少之又少,子女和父母之间的联系仅在于金钱供养或是帮助照看孩子,导致我国数千年来的“孝道”的意义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和家庭的经济资源相挂钩。

目前社会中对于老年人的看法存在着严重的歧视,对于老年人的生存意义有了越来越偏激的看法,认为老年人的需求只是生存,对于老年人情感上的投入十分吝啬,子女对于探望老人这一基本的家庭交往都往往难以做到,甚至需要通过法律的规定来加以规范,甚至由于老年人给家庭带来的经济压力,子女对老人产生厌恶感,出现了漠视老人甚至虐待老人的现象的发生,导致“孝道”的严重缺失,对于我国传统文化是一种巨大的冲击。

4 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公共政策视角

人口老龄化状况的出现是一种自然的社会发展现象,当这种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趋势发展太过猛烈到达一定阶段出现的人口老龄化问题,需要社会对于这种变化做出及时和有效的反应,采取适当的政策和方法来适应这种变化并对自身进行相应的调整。然而我国现有的社会制度和政策体系不能适应当前老龄化社会的发展所需,导致了一系列上述老龄化问题的发生。因此必须对公共政策进行相应的调节,来有效地应对具有多样性和复杂性的人口老龄化的发展给社会所带来的问题。

4.1 不只停留在人口政策的调整

我国实施的计划生育等人口政策对于我国人口的调整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尤其是在特定时期的中国国情中,因此人们也习惯性地认为老龄化问题的解决应该依靠人口政策的进一步调整,来面对新的人口年龄层次分配情况。随着计划生育政策的长期实行带来的人口发展状况问题需要认真对待,采取相应的调整来面对老龄化的问题,然而人口老龄化不仅仅是生育政策的影响,还有人类寿命自身的延长方面的因素,仅仅依靠政策不足以改变人口老龄化的发展趋势,应该调整或者重构制度安排,并且整合公共政策来进行当前社会年龄结构和现有政策制度之间的协调工作。

4.2 不只调整对于老年人的政策

人口老龄化并非只是老年人的问题,是整个社会在经济、文化、政策等各方面需要协调的问题,并非仅仅通过对老年人的政策的调整就可以解决的。人生在各个年龄段的状态都是相互联系的,必须从各个阶段着手对人口年龄结构进行调整才能够应对人口老龄化问题带来的影响。人的晚年的生活能力和其早年的状态和继续是息息相关的,必须让青年一代们开始重视起健康方面,并且在社会生活和自身行为上进行相应的改变,注重经济条件的创造,有所积蓄,为老年时期做好储备。

第5篇:老龄化社会的影响范文

[关键词]人口老龄化;可持续发展;影响;措施

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需要有一个良好的人口环境。“良好的人口环境,将促进人口与经济、社会、环境、资源的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专题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第288页)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计划生育政策的推行,人口老龄化成为我国人口发展的趋势,给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带来了诸多压力。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必须制订积极有效的措施,应对人口老龄化可能产生的不利影响。本文试就这一问题进行探讨。

一、人口老龄化对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依据国际通行的标准,将60岁以上人口算作老龄人口,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或65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例超过10%或7%的地区,即可看作是进入了老年型地区。2000年,我国步入老年型国家,成为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发展趋势同世界其他国家大致相同,同时也呈现出自己的一些特点,如老龄人口规模大、增长速度快、地域分布不平衡、高龄化趋势明显等。发达国家的人口老龄化是在本国家或地区完成工业化后,在经济比较发达的情况下到来的,因此,其对老龄化的承受力强。而我国是在经济比较落后的条件下出现的,老龄化进程与经济发展不同步,发达国家是“先富后老”,而我国是“未富先老”。我国是个人口大国,人口老龄化必然会给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带来方方面面的影响,成为制约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1.导致老年抚养系数上升。人口老龄化意味着退出劳动岗位的老年人口比重增加,从事社会经济活动的人口减少,老年抚养系数上升,即被赡养的人口增加。人口年龄结构预测表明,老年抚养系数从1970年起一直上升:1975年为12.9%,1999年为13.5%,2010年为17.4%,2030年为37%,到2050年则进一步上升为47.5%,劳动年龄人口与老年人口之比接近于2:1。(熊必俊:《人口老龄化与可持续发展》,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2年版,第275页)尽管少儿抚养比有下降趋势,但由于老年抚养比的上升大大快于少儿抚养比的下降,老年人口赡养费用也要比少年儿童抚养费用多得多,因此,劳动力成本会大大提高,这会降低产品的竞争力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速度。

2.影响劳动力的供给结构和数量。随着我国老年人口的增多,人口的老龄化最终将导致劳动力不足和劳动力年龄结构高龄化。经济发达的国家和地区,主要是技术密集型行业,提高劳动生产率主要靠的是科学技术,劳动年龄人口老龄化的不利影响较小。而我国属发展中国家,多是以体力要求为主体的劳动密集型行业,由于不同年龄劳动力在体力、精力和适应力等方面的差异,我国劳动力供给结构和数量的变化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3.影响扩大再生产。国民收入在分配使用额时分为积累和消费两大部分,积累资金是扩大再生产的源泉。在国民收入一定的情况下,积累基金的增长,意味着必须压缩消费基金。人口老龄化的快速发展,使国民收入中用于老年人口的退休金、医疗费用和福利费用等消费基金的压缩极为困难,这不但消耗大量经济增长的成果、加重国家财政的负担,而且导致积累基金减少,特别是生产性基金减少,影响扩大再生产,降低经济增长率。

4.引起产业结构和消费结构的变化。老年人的衣食住行有着许多同青壮年不同的特点。老年消费群体的日益扩大,直接会引起社会消费结构的变化,从而引起产业结构的变动。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国第三产业尤其是生活消费服务业的水平比较落后,远远不能满足老龄人口的物质文化和生活的特殊需要。

5.不利于社会的稳定。老年人口因其体力下降、智力退化,必然导致自我抚养能力的衰减,而加重对别人的依赖,成为社会的弱势群体。目前,我国严格的计划生育政策导致家庭结构趋向小型化,照料老人的人力资源不足,大大弱化了家庭养老的能力。受经济基础和社会发育程度的严重制约,现阶段社会保障体制还不完善,老年人经济自养能力不足,尤其是农村老年人基本上完全依靠子女,这将加重家庭的经济负担。随着老年人数的增加,给家庭经济收入和家庭消费水平带来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因此容易引起代际矛盾,如果处理不好,就有可能影响社会的安定团结。

二、应对人口老龄化、促进可持续发展的措施

1.制定人口与经济协调发展的长期人口发展规划。目前,我国总人口已达到13亿,庞大的人口基数已成为经济发展的沉重负担。因此,在未来的一段时间内,我们必须认真执行现行的计划生育政策,继续控制人口增长,保持总和生育率低于更替水平;同时,在农村的总和生育率不变的情况下,适当提高城镇的总和生育率,使城镇双方都是独生子女的夫妇可以生育二胎,防止家庭结构“四、二、一”格局的出现,减缓城镇的老龄化速度,降低对老年人的供养系数。这既能控制人口增长,又可以防止老龄化速度过快,推进老龄化与经济的协调发展。

2.大力发展经济,提高对人口老龄化的承受力。我国的人口老龄化是在生产力水平较低的情况下提前到来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与人口老龄化的发展速度极不协调。在2020年之前,我国适龄劳动人口比重将始终处在60%以上,虽然劳动力的平均年龄在提高,但在劳动力的总量上将长期处于供大于求的状况。在人口老龄化高峰到来之前,我们应充分利用我国人口年龄结构的“黄金期”,大力发展经济,使社会财富日益丰富起来,提高对人口老龄化的承受力,为适应老龄化的高速发展和高龄社会的到来奠定物质基础。为此,我们要做到:(1)加快科学技术进步,提高劳动生产率水平。(2)把老龄产业作为老龄社会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增长点,扩大内需、拉动消费、缓解社会的就业压力,促进经济繁荣。(3)利用地域间老龄化程度的显著差异,促进劳动力的合理流动,实现地域间的优势互补,解决劳动力不足的问题。

3.建立和完善符合中国国情的安老体系。老年人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应根据老年人的自身特点,逐步建立社会养老保障体系、老年照料服务体系、老龄政策法规体系,使老年人的经济供养、生活照料和精神慰藉问题基本得到解决。(1)制定和完善相关的政策法规,健全老龄法规体系,维护老年人的合法权益。(2)建立一个公平与效率兼顾、基金来源多渠道、城乡有别和社会养老与家庭养老相结合、多层次的与经济水平相适应的养老保障体系,以保障老年的基本生活和基本权利。(3)发扬我国尊老、敬老、养老的优良文化传统,继续发挥家庭养老在解决老年人的生活照料和情感维系方面的作用。(4)加快社区养老社会化服务进程。针对老年人尤其是高龄老人生活自理能力差的特点,大力发展社区服务,补充家庭养老功能的不足,将社区工作的重点转向为全体老年人提供日常生活护理、文化娱乐及其他精神慰藉的服务上。

第6篇:老龄化社会的影响范文

关键词:平舆;人口老龄化;对策

一. 人口老龄化的现状

国际上通用的标准是:当一个国家或地区60岁以上老年人口达到总人口数的10%,或者65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占总人口数的7%,意味着这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处于老龄化社会。从1990年、2000年和2010年三次人口普查资料看,平舆县已经由前10年的“成年型”年龄构成进入到后10年的“老年性”年龄构成。1990年60岁和65岁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为8.3%和5.5%。到2000年达到9.98%和6.94%,已逼近老龄化社会。到2010年60岁和65岁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比重已达14.7%和9.5%,分别超出警戒线(10%、7%)4.7和 2.5个百分点。这标准着平舆人口年龄结构已完全进入“老年型”。

二. 人口老龄化的特征

(一)老年人口增多,老龄化进程加快。据人口普查资料显示,2000年平舆县60岁以上老龄人口为8.4万,占总人口比重为9.98%,到2010年60岁以上老龄人口已达11万人,占总人口的14.7%,短短十年无论是净增长总量或增长率都呈现出强劲的势头。

(二)城乡老龄化比率差异拉大。受自然状况,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的影响,平舆县城乡老龄化比率呈拉大趋势。由于农村经济相对滞后,大量农村年轻人口流出,一方面暂时缓解城区人口老龄化,另一方面,也加速促进农村人口老龄化趋于严重。

(三)“空巢”家庭现象攀升,老人自养能力不足。无论城市还是乡镇,经济条件越好,生活资源越是能自主分配的老年人,生活在“空巢”家庭的比例就越高。平舆县农村青壮年都纷纷外出打工,这些“空巢”老人从业范围单一,明显自养能力不足,没有基本生活保障,同时面临情感缺失,严重的会影响老人的身心健康。

(四)城乡人口迁移加快了人口老龄化进程。据普查资料显示,2000年和2010年平舆县外出务工常住人口为7.9万人和23.4万人,分别占当年常住人口的9.6%和31.3%。十年增长1.96倍,而流出人口中以中青年为主,由此可见,大量的中青年劳动力外出务工经商,影响了平舆老年人口的比重,加快了老龄化的进程。

三. 人口老龄化对平舆社会经济的影响

人口老龄化是指老年人口在总人口中比重不断上升的过程,是一个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人类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人口老龄化所带来的问题,不仅是老年人自身的问题,更牵涉到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等一系列问题。

(一)社会和家庭负担日益加重,经济社会发展面临挑战。老年人口的增加会改变人口的抚养比,被抚养的人口增加必然加重现有劳动人口的负担。现阶段乃至今后一段时间,平舆县将呈现为劳动年龄人口负担由养小为主转变为养小和养老比重的现状。

(二)家庭结构和养老模式发生巨大变化。随着未来人口老龄化程度的加深,“空巢型”老人家庭和单身老人家庭迅猛增加,使传统家庭养老模式的功能日渐削弱,并向社会养老转化。从而需要投入大量社会保障费用,给各级财政将带来更大的压力。

(三)人口老龄化引起消费和服务领域发生变化。不同年龄的人群消费、需求不同。随着老年人口的不断增加,这个群体在消费和服务领域的特殊需求将越来越迫切,必将影响社会结构和消费方式的改变。发展老龄产业,满足老年人口的社会需求将成为社会共同关注的焦点。

(四)人口老龄化将对教育、文化和社会管理产生较大影响。当今社会,科学技术日新月异。老年人是社会的重要成员,也必须适应社会的不断发展。这就要求国家和社会高度重视老年教育工作和老年文化、体育等基础设施建设,调整教育、文化、体育事业的资金投入。真正实现老有所学、老有所乐是我们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

四. 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对策

人口和人口老龄化影响和制约着经济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现阶段,如何解决当前的人口问题,充分发挥和利用丰富的劳动力资源优势,要求我们首先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增强对人口和人口老龄化的认识。

(一)用科学的态度正视人口老龄化,同时坚持计划生育。21世纪最严重的问题将是人口老龄化带来的问题。我们应采取科学的态度,正确认识人口老龄化的规律及其带来的影响,再其发展过程中及时发现问题,制定相应对策的同时也应加强计划生育工作的力度,建立健全的计划生育利导机构,通过一系列保障措施,提高人口计划生育工作水平,以实现人口与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二)倡导居家养老新模式,完善社会养老保障体系。家庭养老是目前主要养老方式,但子女责任心差,拒不赡养老人是目前在农村养老中普遍现象。因此,倡导“居家养老”模式可以最大限度改变这一局面,既解决了在养老院养老亲情淡薄,又解决了传统养老服务不足。同时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确保老有所养,实现老有所医。

(三)重视老年资源利用,积极发展老龄产业。一方面搭建老年人才与社会需求对接的服务平台,鼓励老年人参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另一方面,顺应老年人物质、文化消费等方面的需求,发展老龄产业。政府要从多方面创造条件支持老龄产业发展,并积极引导和鼓励社会社会各界广泛加入其中。

(四)健全养老服务体系,提高养老服务人员素质。在养老服务机构上,政府应给予其在用电,用水等方面的优惠政策;在养老服务人员的队伍中,考虑社会义工和聘任相结合,加快培养养老服务人员在各个方面的专业人才,提高农村基层卫生技术人员的专业素质,为更好的服务老龄人群打下坚实的基层。

参考文献:

第7篇:老龄化社会的影响范文

一、中国快速步入老龄化社会的原因

人口老龄化是指总人口中因年轻人口数量减少、年长人口数量增加而导致的老年人口比例相应增长的动态。国际上通常把60岁以上的人口占总人口比例达到10%,或65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达到7%作为国家或地区进入老龄化社会的标准。据2011年4月公布的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等相关数据,中国现有老龄人口已超过1.6亿,且每年以近800万的速度增加,预计到2050年,中国老龄人口将达到总人口的1/3。为何中国的老龄化社会阶段不期而至?京内学者主要从社会发展规律、计划生育政策和形势错判等方面予以分析。

部分学者认为,随着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提高,人口老龄化是必然趋势。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院长翟振武教授认为,中国的人口老龄化是一个历史必然的进程,只要生育率下降,就必然会经历这一过程。无论中国是否放开计划生育,人口老龄化的趋势和方向都已无法逆转。在中国,随着现代化、城市化、工业化的发展,女性普遍参加社会工作,社会保障制度不断完善,子女养老的需求大大降低,这都会影响生育观念。再过30余年,中国人口中1/3以上都会是60岁以上的老人。

部分学者认为,计划生育政策导致人口老龄化加速。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汪丁丁教授认为,作为当初急剧调整生育行为的后果,中国格外迅速地进入人口的老龄化过程。这一过程要求中国格外迅速地把所谓“过剩”的活劳动转换为“资本”,用以维持未来老龄社会的可接受的生活水平;但是中国已经没有足够时间来实现这样一种迅速转换了。

同时,长期高估生育率、低估老龄化程度,导致人口政策未能及时调整,也是人口老龄化进程加速的重要原因。北京大学社会学系郭志刚教授认为,2011年4月公布的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显示,以往中国生育率被严重高估,老龄化程度相应被低估。对低生育率的认识迷茫,导致对人口基础数据的过分怀疑和否定,人口形势的误判必然会误导决策,贻误生育政策调整的时机。过去30年,政府控制人口数量的一手很硬,而应对人口老龄化这一手则要软得多,更没有明确由谁来负责。这种政策上的不对称,潜藏着人口老龄化失控的风险。如果不能立即采取有力措施应对,贻误政策调整时机,未来的人口老龄化将更为严重、更难应对。

此外,由于统计偏差和分析视角的局限,中国老龄化问题的严重性也可能被高估。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政策研究中心唐钧研究员指出,中国的老龄化有两个特点:第一,在老龄化最高峰的时候,中国仍然有6亿~7亿的劳动力,中国不存在从国外移民来补充劳动力的问题;第二,北京、上海老龄化程度很高,这是一个假象,要是按常住人口统计,老龄化则会大大下降。值得注意的是,中国人民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侯东民教授的观点独树一帜,他认为,迄今对中国老龄化的危言耸听,不仅对就业形势判断诸多错讹,针对“未富先老”对社会负担问题分析也是表面的、站不住脚的。中国老龄化完全不同于西方,至今存在着大量富余劳动力。假设以粮食为主的农业1957年以来生产率仅提高一倍,当前第一产业劳力仅需1亿。加上城镇下岗者数千万,估计当前中国富余劳动力不少于2亿。近年的民工荒是企业只利用劳动者生命最年轻时段并随时弃用城乡四五十岁劳动力的结果。民工荒不是刘易斯拐点,恰反映了劳动力过剩,以及如何维护劳动者权益,社会还有许多必补课程。

二、人口老龄化进程加速所带来的影响

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尚未达到发达国家标准,却提前步入人口加速老龄化的社会阶段,这将对我国的社会政策调整、经济可持续发展形成压力与挑战。同时,老龄化社会的到来也是人类社会进步的必然现象,这一社会阶段也蕴藏着新的发展动力和更好的社会稳定性。因此,人口老龄化问题对中国未来的发展既形成了不可避免的挑战,也属正常社会现象,对中国社会稳定与经济转型开启了新的机遇。

当前,诸多学者认为,随着中国人口老龄化问题的浮现,将使经济社会保障能力受到挑战。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邬沧萍教授指出,中国人口庞大,并且又迎来加速老龄化,是典型的“未富先老”的国家。北京大学人口研究所穆光宗教授认为,中国老龄化趋势不可阻挡,而养老服务体系滞后于养老服务需求,可谓“未备先老”。中国社会科学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李军研究员表示,从2015年起,中国养老的经济负担将明显加重,2020年~2030年将是人口老龄化对中国经济影响最为显著的阶段。如果没有明显的科技进步,人口老龄化对经济的负面影响将无法避免。北京大学人口研究所乔晓春教授认为,少子化、老龄化并存的局面将直接影响到我国未来公共资源的配置和现已配置的公共资源。根据北京大学社会学系陆杰华教授的分析,我国面临的重大挑战包括:应对老龄化的公共政策体系严重滞后于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发展;社保制度构建滞后;城乡二元化背景下的农村老龄问题日益突出;老年人群增长带来的需求增长与社会供给不足之间的矛盾等。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所长蔡昉研究员认为,中国人口红利的最大化时期是抚养比在2013 年降到最低点之前达到的, 并且于2013 年之后迅速消失。我国人口老龄对社会养老能力和资源支撑力、养老保障体系、经济增长可持续性形成严峻挑战。

当然,对人口老龄化现象的影响,部分学者也持乐观态度。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社会学研究所研究员景天魁指出,老年人口所占的比例提高是必然趋势,甚至是好事。这种情况未必一定给人类的养老造成严重的困局,也未必给年轻人造成难以承受的养老负担。进入老龄社会以后将会出现三个难以估量的新的贡献,或者是新的气象:一是扩大内需;二是增强社会稳定性;三是传承人类文明。景天魁认为,老龄化社会并不是危机。部分学者还提出,人口老龄化进程提供新的发展机遇,可谓“危”中有“机”。 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院长翟振武教授指出,人口红利消失后,反而倒逼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倒逼产业升级的换代、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倒逼维护工人合法权益,使社会更加和谐。唐钧认为,人口老龄化是社会发展的一个客观规律,本身无所谓 “好”或“坏”。只要对老龄化的到来认真准备,利用人口结构的变化,调整经济体制和产业结构,把调节社会分配作为重中之重来抓,顺利渡过老龄化的高峰并使社会经济发展再上一个台阶,是完全有把握的。

三、如何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挑战

随着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速,其对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冲击将逐步显现。从我国中长期的经济社会发展前景考虑,需要及时采取因应措施,力争在人口老龄化程度达到最高值之前,夯实经济承载能力,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部分学者认为,应加大人力资本投入,力争获取二次人口红利。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胡鞍钢教授认为,由于教育大发展, 中国正在获得大规模的人力资源红利,在未来不仅可有效抵消人口红利不断减少的负面作用, 而且还可保持人力资本总量的持续增加, 从而支撑整个中国经济的长期持续高增长,为未来20 年中国成为世界经济强国提供巨大的丰富的人力资源基础。中国最有效的公共投资是人力资本投资,将会对中国带来长期的多重的红利。蔡昉提出,可通过以下措施获得第二次人口红利:一是通过制度设计和制度保障来充分使用劳动力,提高人力资本。后者则涉及教育制度、就业制度、户籍制度和养老保障制度等改革。二是农民工的市民化可以以较低的城市化速度推动实质的城市化,保持经济增长所需的劳动力供给。三是通过劳动密集型产业向中西部的转移,保持中国制造业的竞争力。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汪丁丁教授介绍,目前的西方社会试图推行三类政策以减缓人口老化的振荡:一是增加“劳动参与率”,尤其是女性劳动参与率,但当代中国社会的情况比较特殊,中国的女性劳动参与率始终很高。二是提高劳动年龄人口的“退休年龄”。三是鼓励移民,这一政策通常只对西方社会有效。他认为,上述政策虽然未必适用于中国,却比目前某些城市政府所推行的旨在鼓励本地生育行为的地方主义政策显得更合理。最合理的应对政策是增加劳动年龄人口的人力资本含量。

部分学者认为,应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经济社会发展质量。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巴曙松研究员认为,中国已经越过刘易斯拐点,同时,人口红利窗口期也即将关闭。刘易斯拐点和人口红利拐点的越过为中国经济从要素驱动向生产力驱动的转型提出了迫切要求。翟振武教授建议,要主动进行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促进产业升级换代,提高劳动生产率,将劳动密集型企业升级为技术密集型企业,以应对劳动力的减少。

第8篇:老龄化社会的影响范文

所谓养老保险也被称为社会养老保险,主要是指国家按照规章制度对退休或者达到法定年龄的老年人给予资金的补贴。而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则主要包括三种含义:其一,养老保险是在规定的范围中劳动者与退休人员所享受的政府补贴,这里所讲述的规定范围是指劳动者按照法律每年缴纳养老保险费用,并且符合养老待遇的城镇职工。其二,养老保险的目的是能够保障职工在离开工作岗位后具备基本的生活补贴,具有比较稳定的生活来源。其三,养老保险往往需要社会保险作为主要发展载体,以此实现保障的基本作用。

二、人口老龄化对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产生的影响

1.人口老龄化进一步激增退休费用

伴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口老龄化现状日趋严重,离休退休职工的费用逐渐上升,在2001年突破3000万元,2003年突破4000万元,截止到2014年已经突破了近7000万元。之所以导致全国离休退休职工费用上升的原因包括两点:其一是离休与退休人员的数量不断增加,在2011年退休人数超过3000万人,2013年则超过5000万人,2014年则突破7000万人。每三年便会增加3000万人,导致老年人数量越来越多。另外,在近几年时间间隔产生缩短的现象,每年平均增加170万人。其二是每年每人的退休费用呈现出上升的趋势,从1978年的500元到今天的4000—5000元,可以得知退休费用伴随着社会的发展、国民经济的发展而不断增高。人口老龄化现象的出现与扩大,会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企业基本养老保险费用上升,对国家财政而言带来威胁与阻碍。

2.人口老龄化导致养老保险基本的筹集方式发生变化

从整体角度分析,人口年龄与基金的筹集模式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由于人口老龄化的不断发展导致人口年龄的格局发生重大变化,这种模式会导致养老金支付、收缴等一系列问题的出现,致使养老金保险基金筹集方式发生重大变革。自21世纪初国家便颁布了相应的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并且根据国家的发展水平以及人口老龄化的趋势制定符合实际发展需求的制度,养老保险资金筹集的方式也从原先的现收现付转变为部分积累,这种筹集方式不仅可以满足养老金发放的金额,并且也在一定程度上保留了部分积累资金。此外,由于我国人口老龄化现象比较严重,老年人的数量多、规模大,老龄化发展速度加快,老龄化地区城乡差异明显等因素,导致积极转变养老保险基金筹集成为了当前最为主要的任务,其中在养老保险基金筹集模式的转变中需要进行一定基础的基金积累,从而保证养老保险制度能够稳定发展。

3.人口老龄化致使养老保险基金缺口逐渐增加

在人口老龄化的影响下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退休人员数量比较多,受到资金增加、覆盖面积困难基金缴纳等因素的影响,导致养老保险基金出现不足现象。现如今,人口老龄化导致养老保险基金缺口扩大,从上个世纪150亿元到21世纪10000亿元,可以明确表明养老保险基金缺口逐渐增加。另外,人口老龄化速度逐渐加快,并且伴随着隐形债务支付高峰期的来临,养老保险基金的缺口还会有所扩张。所以,为进一步保证养老保险基金的有序发放,国家政府需要对缺口资金进行弥补,加大资金投入,否则会导致出现严重财务危机,阻碍社会的和谐发展。

4.人口老龄化推动多层次养老保障体制的构建

一直以来我国主要采取的保障体制是单一的养老保险层,这种保险层次受到国家与政府的支持,但是从整体角度分析,这种保障体制并不利于职工最为基本生活保障,无法引发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在当前人口老龄化不断发展的基础上,老年人口规模逐渐扩大,养老金的开支也变得非常大,甚至出现急剧膨胀的现象,导致国家财务资金受到严重影响。因此,积极构建多层次养老保险体系不仅是对传统养老保险体制的概括,并且也是推动我国养老保险制度有序发展的重要因素。近几年我国采取多种多样的形式加强企业对职工养老保险进行扩充,在缓解国家财政的同时也保障我国养老保险迈向新的台阶。

三、结语

第9篇:老龄化社会的影响范文

关键词:人口老龄化;产业结构调整;老龄产业;资本和技术密集型

受到我国计划生育政策的影响,我国的生育率逐渐下降,自上世纪70年代开始计划生育政策实行至今,截止2015年我国人口出生率下降至了12.07‰,死亡率为7.11‰,自然增长率为4.96‰,已经提前迈入了低生育国家的水平行列当中。此即表明在人口老龄化的问题上我国上应当引起足够的重视,并且人口老龄化的趋势将会愈发严重,由此引发的各类社会问题必须要加强关注,尤其是人口老龄化对于产业结构的影响已经有所显现,因而就开展相关的研究工作便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与价值,应当引起人们的重视与思考。据此下文将重点就我国社会人口老龄化背景下的产业结构调整问题展开深入的研究工作。

1 人口老龄化背景下的产业结构调整方向

对于产业结构的解释即为各生产要素在不同的产业部门之间其比例关系以及相互间的依存性与制约性。人口结构同产业结构间休戚相关,通常而言人口结构的变化会直接影响到产业结构,特别是人口年龄层次的变化对于产业结构的影响是根本性的。

人口结构大多是通过消费需求以及劳动力的供给两方面来对产业结构造成影响。由需求层面而言,人口结构的改变会造成整体社会消费需求层次产生巨大的转变,为了满足于整体社会的消费需求结构,相应的生产结构也便需要做出相应的调整,从而提供具有良好市场销售前景的产品,与之相伴发生的便是产业结构的改变。有供给层面来进行观察,人口总量与结构的改变将会直接对劳动供给量以及结构产生根本性的影响,不同结构、数量的劳动力群体将会对于整体产业结构的调整造成重大的影响。

2 人口老龄化对社会消费需求结构的影响

需求主要包括消费与投资两部分,其中消费性需求为终极需求,因而最终对产业结构起到决定性影响的便是消费需求。人口老龄化的加剧最终会造成不同年龄阶段的人口数量产生巨大的转变,有发展趋势而言老年人数会持续升高,而幼年儿童则持续下降,中青年人群会先增多后减少。持续改变的社会人口结构将会对于整体社会的消费结构产生本质性的影响,并最终使得投资需求也产生相应的转变,相应的产业结构也会随之发生转变。

(一)老年人口数量持续增多,消费规模持续扩大

自上世纪末我国进入老龄化社会以来,整体人口结构的比例在持续发生着改变,其中老年人数持续升高,幼年儿童持续下降,中青年人群先增多后减少,社会的抚养比例会先降低后增多。据有关调查研究预测到2050年我国15~64岁的人群数量会下降至61.6%,其中中青年人口比例未出现明显的改变,而两端人口比例变化明显,老年人口持续增多,幼年儿童持续减少。

伴随着整体人口结构所发生的巨大转变,相应的社会消费结构也会随之产生巨大的调整,整体人群之中中老年人群的消费比例会越来越高,幼年儿童的比例则有可能会出现一定的下降。此种消费结构产生的转变大多是基于以下几个方面的因素,第一,在整体社会人口比例之中两端人群数量绝对值所产生的改变将会直接造成消费结构的转变;第二,则是老年人群与幼年儿童两类人群的消费水平的差异性所带来的转变。第三,伴随着我国相关社会保障制度的日趋完善老年人群的消费能力也将会有所提升。

(二)老龄产业发展迎来新的机遇

消费需求作为人的终极需求,其对于产业结构的调整具有重要的导向性意义。伴随着我国整体社会逐步步入老龄化社会,整体人口的结构也将会产生巨大的转变,其中主要的体现便是幼年儿童的整体消费需求量大大降低,而老年人群的消费需求量急剧扩大。因此为了满足于老年这一消费结构的转变相应的产业结构也应当做出相应的调整。满足于老年人群需求的产业将会迎来新的发展机遇,由大的分类方面来说,老龄产业主要包括有三个方面即:第一,老龄用品,其中主要就包括了电子产品、日用保健产品、医疗等;第二,老龄服务,其中就包括了旅游服务、护理服务、医疗服务等;第三,老龄金融,其中涉及有储蓄、证券、保险、房地产等。

3 顺应老龄化发展,调整产业结构的措施

(一)大力支持社区服务业,带动老龄产业发展

人口老龄化促使以老年人群为主要客户群体的产业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但是就目前我国的老龄产业发展现状而言同老年人群的实际需求还存在有一定的差距,老龄产业在我国目前还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大力开展老龄产业发展,必须要寻找到老龄产业发展的领头者。从老年人群的切身需求来说,日常服务是老年人群最为需要的,特别是对那些行动不便的老年人群。因而在老龄产业的发展过程当中,应当重点就加强对于生活服务类行业的大力发展,要加快老龄产业发展,就必须以社区发展为着力点,以此来推动整体产业的发展。

(二)加快推进技术密集型与资本密集型产业,适当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

人口的老龄化会造成劳动力供应量的极度稀缺,劳动力成本也会出现大幅度的上升,若仍然坚持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模式则将在全球化的市场分工协作中优势尽失,相较于劳动力而言,资本与技术的成本优势尤为突出。因而大力推进技术密集型与资本密集型产业的发展将是我国下一阶段应当重点发力的方向。但与此同时也切忌急功近利,不能完全放弃劳动密集型产业,在此方面可参考借鉴日本与美国的发展模式,应当将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技术密集型与资本密集型产业携手共抓,产业的转型与发展并非一蹴而就的,况且我国目前还仅是处在老龄化社会的初级阶段,单纯强调高新技术产品的发展,而忽略人力深加工产品显然不合时宜。

(三)持续扩大教育投入,提升教育质量

伴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的日益严重,劳动力人口逐渐减少的情况日渐加重,劳动力的老化对于产业转移具有极大的负面影响,特别是在出现了新型产业后,必须要有足够的劳动力资源的支持,而人口的老龄化则会造成劳动力转型面临困境,新兴产业的发展也将受到严重的限制。因而基于人口老龄化的背景之下应当持续扩大教育投入,提升教育质量,特别是针对职业教育,应当不断提升劳动者自身的技能水平,增强其综合素质,以促使劳动力的产业转移能力能够得以进一步的增强。

4 结束语

总而言之,人老老龄化对于我国的整体经济产业结构将会带来极为不利的影响,并会导致我国的经济发展面临新的阻碍,而要想处理好因人口老龄化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则应当顺应老龄化的发展趋势,对我国当前的产业结构做出适当的调整措施,具体可采取大力支持社区服务业,带动老龄产业发展;加快推进技术密集型与资本密集型产业,适当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持续扩大教育投入,提升教育质量等措施来将老龄化对经济发展的负面影响降至最低,确保我国经济能够保持持续保持相对较快且稳定的发展态势。

参考文献

[1]陈敦贤.中国人口老龄化与产业结构调整[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14,(3).

[2]鲁志国.简论人口老龄化对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影响[J].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