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文化差异的好处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 文化差异;目标语文化;英语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2)07-0179-01
0引言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又是文化的一部分,特定的语言总是根植于特定的文化土壤。不同的文化,造就不同的语言。语言是文化的组成部分,其特殊性表现在它是学习文化的工具,人们在学习和运用语言的过程中获得整个文化,所以任何语言作为文化的载体和表现形式,都是用来表达不同文化世界的。文化与语言关系密切,文化的差异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语言的差异。汉语属于东方语系,英语属于印欧语系,两大语系截然不同,汉英两种语言的社会文化不同导致了知识文化和意识文化的差异。
在教学过程中,涉及文化方面的问题比比皆是,下面就是几个典型的例子:《大学英语 精读》第一册第五单元A Miserable, Merry Christmas 中多次提到Stocking, Chimney, gift 及Santa Claus, 如果不了解西方国家圣诞节的一些习俗, 就无法充分理解这篇课文。 在讲述这篇课文前,教师就先向学生介绍西方的圣诞节:圣诞购物,圣诞老人,圣诞礼物,圣诞卡片,圣诞歌曲,圣诞晚宴等,然后让学生把西方的圣诞节和中国的春节进行对比,有比较才有鉴别,从而使学生对西方的最重大的节日——圣诞节有比较深刻的理解,也就能更好的体会课文了。《大学英语 精读》第三册第四单元“Lady Hermits Who Are Down But Not Out”一文中,有这样一句“If she choose your doorway as her place to sleep in the night, it is as morally hard to turn her away as it is a lost dog”,在中国人眼中,狗不是很受欢迎的动物,这从“落水狗”、“狗仗人势”、“狗胆包天”、“狗头军师”等贬义的用法中可以看出来,所以我们就会觉得“to turn away a lost dog” 不应该是件困难事,可文中却用“hard”,学生们会百思不得其解。实际上,是文化差异造成了这种理解上的困难。在英美人眼中是 “Man is best friend”,是心爱的宠物,忠实的朋友,将一只丧家之犬拒之门外是很不道德的,所以在英语中才有Lucky dog(幸运儿),top dog (最重要的人物),love me, Love my dog.(爱屋及乌)的用法。《大学英语 精读》第三册第三单元 “Why I Teach” 中 “Being a teacher is being present at the creation, when the clay beings to breath.” 。据《圣经》记载,上帝用地上的泥土造人,并将生命之气吹向他的鼻孔里,使之成为有灵气的人,这样上帝 “造人”的工作就完成了。很明显,作者在这里恰倒好处的运用了《圣经》典故,把教师教书育人工作比做上帝造人的工作。
这样的例子数不胜数,文化方面的差异成了英语学习的绊脚石,要扫除这一障碍,我们要尽可能的了解研究文化的差异。
随着我国改革开发,我们越来越注意到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中国人在问候寒暄方面也发生了变化。近年来,尤其是在城市中,人们见面的问候已改为“你好”“你早”,年轻人更流行“Hello” “Hi”,寒暄语中问及工资、婚姻的减少,谈及天气、健康、衣着的增多。
在传统的教学中,英语教师多侧重于词义辨析,结构分析,课文翻译等表层结构的处理,忽视了社会文化背景知识的重要作用。语言教学不仅包括语言知识教学,而且包括文化知识的教学。那么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怎样导入文化知识呢?
1通过教材直接讲解法
在课堂上,在遇到有关文化背景知识时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直接介绍给学生,有计划有目的地向学生讲授英语文化方面的知识。《大学英语》教材中第一册到第四册,总不乏涉及文化方面问题,在前面已举了一些例子。教师讲解传授是学生获得文化背景知识的一个主要渠道。另外,要充分发挥外教作用。众所周知,对我们所学语言的文化背景知识的了解莫过于讲母语的外国人了,从某种意义上说,接触外国人是别的任何方式所无法取代的。因此,在教学中,可以直接请外教定期进行专题讲座,讲授关于西方人风土人情、节假日、《圣经》等典故、餐桌礼仪文化等,是学生直接感受到文化差异,并及时就平时遇到的文化差异方面的问题进行请教。教师平时不断地向学生灌输英语文化知识,学生就会在日积月累中渐渐越来越多地掌握这种差异,为更好的学习英语开辟道路。
2教师引导法
文化本身是一种非常有趣的对比,很容易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在引导学生时,教师选择一些典型的作品,使学生短时间内有助于提高交际技能,所选材料中的词汇和结构是能与学生的本族语形成鲜明对照,及学生本族的社会文化因素与他们所学外语的社会文化因素有一定差异的。
3组织学生讨论法
利用讨论法丰富学生的背景知识时,教师要精心安排。在进行讨论之前,要求学生对要讨论的题目及相关的知识有所了解。这样在讨论时才不至于出现冷场而且能激发学生课后阅读、收集相关资料的热情。通过讨论一方面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英语的兴趣,使学生在共同学习中互相帮助,提高和增强文化知识的学习,另一方面也提高他们的口语水平。
4补充法
英语课堂时间有限,不可能所有知识都在课堂上传授,要充分利用第二课堂进行文化教学,作为英语教师平时应不断学习,广泛涉猎英美文化作品,注意日积月累,加强自身文化修养,具备广博的知识,尽可能地开拓渠道,采取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培养出真正有能力的英语学生。
总之,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教师应当明确文化差异对于英语学习的重要性,在传授语言知识的同时,把与语言相关文化内容作为必不可少的一个组成部分融入其中,使语言教学与文化导入同时进行,注意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和文化能力。
参考文献:
[1]郭剑晶.谈文化差异与英语教学[J].福建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1,(03).
[2]滕海.浅析中西文化差异与英语教学[J].信阳农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0,(03).
关键词:高校;商务英语教学;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
在经济全球化发展的趋势下,中外商务活动越来越频繁,而文化是商务活动的重要纽带,商务活动离不开中外文化。但是,中国文化与国外文化有着巨大的差异,商务英语人才只有具备跨文化交际能力才能够实现商务贸易中的文化尊重和文化包容。在这种情况下,高校商务英语教学加强重视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积极探索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路径。但是,由于受传统教育的影响,高校商务英语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在教师方面、文化教育方面、课程设置、教学手段等方面都存在着很多问题需要高校商务英语改革加快解决。研究高校商务英语教学中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不仅能够为我国提供高质量的商务英语人才,而且对我国国际贸易的发展有着深刻意义。
1商务英语教学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必要性
1.1跨文化是中外交流的重要因素
跨文化交际是全球化的重要特征,而商务英语将英语与商务知识结合在一起,能够为经济全球化提供既具备英语交际能力又具备商务知识的综合型人才。但是,由于历史文化和政治经济环境的不同,不同国家人们的价值观念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因此,对外商务贸易不仅要面对不同的政治体制和经济环境,而且还要合理处理商务文化障碍。在这种情况下商务英语热人才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极为迫切。而且,跨文化是中外交流的重要因素,中外的经济贸易、文化交流、政治合作等都离不开人才的跨文化能力。
1.2文化是商务互动的纽带
商务活动从一定程度上来说是一种跨文化活动,不同国家有着不同的文化背景,在商务贸易的过程中如果不了解对方国家的文化,一味按照自己的文化方式行事很容易引起文化冲突,导致商务贸易失败。例如,在商务谈判的过程中,如果没有事前对对方的文化进行了解,缺乏跨文化交际意识,很可能因为细小的交易环节而产生贸易分歧。具体来说,中国人习惯用隐晦的语言来表达自己的需求,即使对对方的条件不满意,出于礼貌和尊重常常以沉默回应。而西方人习惯于直接表达,不考虑礼貌等因素。这就容易导致双方在商务谈判中因为表达方式和习惯而产生分歧。
1.3跨文化交际能力是商务英语人才的必备技能
商务英语人才的工作离不开跨文化交际,这是因为,商务与英语人才的工作岗位多为商务贸易行业,经常与外国人打交道。但是在与外国人打交道的过程中,只具备英语知识和英语表达能力远远不够,需要对英语国家文化进行了解,掌握英语国家的思维表达方式和文化习俗,并尊重英语国家文化。只有尊重英语国家文化才能够赢得对方的认可和赞同,商务贸易才能够继续进行。因此,跨文化交际能力是商务英语人才的必备技能。
2商务活动中中外文化差异
2.1商务接待文化差异
商务接待是商务活动的首要工作,也是商务活动顺利进行的关键所在,在商务活动中做到恰到好处的问候和寒暄不仅能够体现商务人才的涵养,而且也体现了商务贸易双方的形象。而恰到好处的寒暄和汶口需要商务人员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养成正确的英语表达习惯。而在东方国家,我国经常采用握手的方式表示欢迎,用简单的语言进行问候。但是,在西方国家,双方见面的时候会采用拥抱甚至亲吻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真诚的轻易,并且会根据与对方关系的远近来选择问候和寒暄的内容。另外,东方人在交谈的过程中,处于礼貌和尊重通常不会直视对方的双眼,但是西方国家认为相互注视是自己真诚和尊重的表现形式。由此可见,中外商务接待文化存在着较大的差异。
2.2宴请文化差异
不同的宴请文化反映了不同民族的文化取向和生活方式。随着现代礼仪的发展,商务宴请已经不再满足于普通的生理需求,而是成为展示礼仪的重要场所。中西方在宴请文化上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对宴请礼仪有着较多要求。例如,在中国,长辈或领导居于上座、主人或陪客的人居于下座,其他的客人则按照顺序坐在偏座上。但是,在西方国家,男女主人坐在桌子的两端,然后按照主嘉宾和一般客人的顺序就座。另外,从餐桌规矩方面来说,西方人一般使用刀叉,强调安静优雅的环境。他们认为在吃饭的时候发出难听的声音是很不礼貌的行为。而东方人在就餐的时候多使用筷子,习惯热闹的氛围。
2.3商务谈判风格差异
商务谈判直接影响着商务活动能够继续进行。但是,谈判双方有着不同的文化背景,需要充分尊重双方的谈判风格差异。例如,在谈判风格上,东方人注重审时度势,习惯制定灵活多变的时间表,而西方人习惯制定周密的计划,在特定的时间内完成任务。并且,在谈判的过程中,东方人十分讲究礼节,会为对方准备礼物,说话风格多采用简介的语言表达方式,重视长远合作关系的建立。而西方人喜欢直奔主题,开门见山,讨厌迂回的交谈方式。另外,东方人习惯于集体协商,避免个人决定,而西方人的个人决定可以代表公司的决策。
3高校商务英语教学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存在的问题
3.1缺乏文化知识教育
高校商务英语教师十分重视向学生介绍商务英语的理论知识和商务英语的操作技能,忽视了商务英语教学过程中的文化教育,导致商务英语教学中所涉及的文化内容较少。而且,文化范围较广,涉及语言、风俗、思维、交际等方面,需要教师进行系统把握。但是,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高校商务英语教师缺乏对外国文化的了解,只是根据自己的文化了解向学生讲解一些浅显的国外文化,文化知识教育内容零散,缺乏系统性。另外,部分高校商务英语教学的文化知识教育目的是强化学生的商务英语能力,缺乏对学生跨文化意识的培养。
3.2缺乏文化能力培养
商务英语专业学生的英语学习氛围和成长环境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较大,习惯用汉语思维进行英语表达,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度较高,部分学生会存在盲目排外的显现,一味否定西方文化,缺乏文化包容心态。并且,在商务英语教学中,商务英语教师的知识传授直接影响学生的知识接收,然而,大多数高校商务英语教师在教学中忽视了学生文化能力的培养,没有组织学生参加文化实践活动,导致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不高。
3.3课程体系不完善
我国高校商务英语专业发展时间较短,课程体系不够完善,大多数高校的商务英语专业的课程主要采用商务课程和英语课程相加的模式,重点强调学生对商务理论知识的掌握以及学生英语表达能力的培养,忽视了文化方面的课程建设。并且,大多数高校都缺乏商务英语文化课程,没有将文化知识纳入课程体系之中,严重影响学生跨文化意识和能力的培养。
3.4教学手段单一
大多数高校商务英语教师采用传统的教师课堂讲授的教学方式,忽视了学生的实践和讨论,课堂主要以教师讲授为主,留给学生知识讨论的时间很少。另外,高校商务英语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缺乏情境构建,没有将学生带进具体的商务英语情境中,学生缺乏对中西方文化差异的了解以及对商务贸易的了解,严重影响学生对商务英语现实问题的分析和解决能力的培养。
4高校商务英语教学中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策略
4.1提高学生的文化意识
首先,高校商务英语教师应积极向学生介绍跨文化交际能力对学生发展的重要性,加强学生对跨文化交际能力认识,积极配合教师的跨文化能力培养;其次,高校商务英语教师应积极运用外国文化或中外文化对比,激发学生学习国外文化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最后,学生应增强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自主了解中西文化差异,以及商务贸易过程中的文化冲突,并探索文化冲突的解决方法,不断提高自身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4.2转变教师教育观念
教师应积极转变教育观念,加强重视学生英语语言运用能力的提升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将教学重点从词汇和语法转移到英语运用和跨文化意识及能力的培养上。并且,教师应积极转变角色扮演,将英语课堂还给学生,以学生为中心选择教学内容,重视学生的能力需求和学习需求,加大文化教育内容,帮助学生积累商务文化知识,加强学生对商务文化差异的探索,进而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4.3合理选择教学素材
在商务英语教学中,教师应加强重视跨文化能力的培养,积极选择文化内容丰富且与时展相符合的教材,增强教材的吸引力,进而激发学生学习国外文化的兴趣。另外,英语教师应积极利用课外资源丰富教学内容,将商务英语报刊、网络商务文化资源以及商务礼仪等纳入商务英语教学的过程中,拓宽学生的事业,让学生在课外资源的学习中深入了解商务英语文化及文化差异,培养学生的文化包容心态和跨文化交际能力。
4.4创设文化学习情境
商务英语教师应积极运用情境教学法,为学生构建具体的商务文化活动场景,加强学生对商务贸易的体验。为此,商务英语教师可以组织开展与西方文化相关的商务接待、商务宴请、商务谈判等情境,加强学生对西方文化中商务接待文化、商务宴请文化和商务谈判文化的了解,并引导学生将中西方的商务文化进行对比,向学生传授商务贸易中文化差异的应对技巧,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4.5提高教师素质
教师素质直接影响着高校商务英语人才培养的质量,因此,高校应积极重视商务英语教师素质的提升,优化教育效果。首先,高校应组织商务英语教师参加教育培训,引导商务英语教师学习西方文化,加强商务英语教师对中西方文化差异的了解,培养商务英语教师的文化包容心态和跨文化意识;其次,高校应不断提升商务英语教师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组织商务英语教师到相关企业参加实习培训,使商务英语教师深入接触对外商务活动,学习对外商务活动中的跨文化交际技巧,进而提高商务英语教师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参考文献:
[1]高一虹.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跨越”与“超越”[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2(10).
[2]陈蓓.基于学生需求的商务英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研究[J].延边教育学院学报,2016(1).
[3]仲姗.浅析高职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策略[J].黑龙江科学,2014(8).
[关键词] 差异化战略文化营销消费者行为
一、引言
德尔・I・霍金斯教授在他所著的《消费者行为学》中这样定义文化:“文化是知识,信念,艺术,法律,伦理,风俗和其他由一个社会的大多数成员所共有的习惯,能力等构成的复合体。”文化为消费者的消费行为设定了边界。而营销正是基于消费者的行为去满足其欲望的活动,营销活动也具有文化属性。著名营销大师菲利浦・科特勒也认为营销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
近些年来,由于知识经济的迅猛发展以及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我国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其消费行为体现出越来越注重文化倾向。以我国城镇消费为例:2004年,我国城镇人均教育文化娱乐消费为1032.80元,占消费总支出的14.38%,成为仅次于食品消费(37.73%)的第二大类消费支出。由此,在我国的营销研究领域里,出现了一个专门针对消费者文化的研究的领域――文化营销。由于文化营销属于一种新的理念,因此关于文化营销的定义众说纷纭。在参考大量文献的基础上,笔者认为文化营销是企业在进行营销活动时,保证其活动与目标市场的文化环境的适应性,以削弱营销活动与目标市场的文化抵触作用,同时,以产品和服务作为载体将企业文化理念和价值观送入千家万户的行为。
文化营销不仅仅从物质层面上来满足消费者,而更侧重于从精神层面来燃起消费欲望。这种营销方式有利于促进情感交流,增进消费者对企业的感情寄托,打造持久的顾客忠诚。
二、文化营销的发展背景
1.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在物质匮乏的时候,人们更多的关心产品的“量”这个基本需求。但是伴随着消费水平的提高,消费者购买商品不再仅仅是为了“量”,而更加注重精神文化需求。这个时候,商品文化附加值的高低就成为了企业竞争成败的关键。
2.技术现代化和竞争激烈的市场迫使厂商的生产流程标准化、产品定型化,产品的差异性越来越少。因此,企业要在市场竞争中取胜,就不能仅靠产品本身,而更多的要靠其他的力量――广告、品牌、包装等。这些有形或者无形的东西所承载的就是文化的力量。而这些广告和品牌所体现的文化要素正是企业获得并保持竞争优势的主要方面。
3.随着全球化的发展,整个世界越发融为一个整体市场。市场统一了,不同的文化群体却依然存在,而且各个群体的文化差异极大。这些以不同文化为背景的消费者群体的消费行为可能完全不同,企业要在统一的市场里赢得一席之地,就不得不考虑文化因素。
三、基于差异化战略的文化营销分析
文化有一个特别的也可以说是最重要的属性,即差异性。许多的国家和民族在历史的发展长河中由于不同的经历积淀成各具特色的文化。营销人员在进行营销活动的时候,一定要注意文化的差异性,最大限度地减少文化的差异给营销活动带来的负面影响,最大程度地将企业自身文化融合到当地文化中,推进营销的顺利进行。
文化营销是立足于消费者文化的营销方式,而文化的差异性是其本身的一个显著特征,所以文化营销的切入点和成功的关键性要素就是能否顺利的针对文化的差异性实施对应的差异化战略。迈克尔・波特教授曾经提出了三种基本战略,其中之一,即是差异化战略。其定义是:企业使自己的产品和服务区别于竞争对手的产品和服务,创造出自身的与众不同。在这里,我们将波特教授的差异化战略再引申一步:不仅仅是自己的产品和服务区别于竞争对手的产品和服务,更重要的是根据文化的差异性,在自己的产品和服务中产生一定差异性。在向消费者提供同类产品的过程中,同时又能使得同类产品存在某种差异能够满足文化差异造成不同偏好的消费者的需求。
实施差异化战略的文化营销,就要针对文化差异而为同一个区域市场中为不同种族、信仰、以及文化水平的人提供有差异性产品和服务。但是,这样做的结果必然会导致营销成本的增加。于是,许多人会对此有争论:认为只要抓住主流文化主导的消费方式就可以了。不过,菲利浦・科特勒说过:“营销人员是完全可以选择亚文化作为他们的目标市场。而且在亚文化目标市场会有意外的收获发生。”特别是在当今这个人口流动加快,文化快速传播,媒体、文化媒介高度发达的社会里,少数文化或亚文化群体即使不是代表了目前的主要的市场,也至少代表了潜在的市场。而且对于广大生产商和零售商来说,有些时候,刻意去培养少数或者是不占主流的顾客需求市场,就可能意味着产生在市场中生存还是被淘汰的两种截然不同的结果。相反,如果将营销仅仅单一地聚焦到某一文化群体上,无形之中会增加企业的营销风险。
差异化战略的文化营销的应用也符合我国国情:由于改革开放,我国的传统文化受到了西方文化的巨大冲击。现在中国的消费群体,以文化背景为基础可以明显的分为两个主要部分:以传统文化为背景的消费群体。这一类消费群体的特点是,生活和思想上较保守,以传统文化作为基本行为的判断准则,主要是年龄偏大一些的或者是生活在偏远及农村地区的消费群体;以明显的西方文化或者外来文化为背景的消费群体。这一类消费群体接触了较多的外来事物,以模仿西式文化中的消费方式为荣,主要是年轻人并多生活在大城市。2004年5岁~24岁的这一代的人数已经达到了36885.5(单位:万人)。从数据上看,虽然这些人所构成的市场还不一定是主流或者主导市场,但是他们作为另外的一个消费市场,而且作为潜在的极有可能成为主流的消费群体,绝对不应被忽视。
差异化战略的文化营销的应用还体现了跨国公司中的跨文化经营上。不同的国家、民族在文化方面存在较大的差异必然要求企业在制定营销策略时考虑即将进入市场的文化习性和文化特征。企业不能用统一的标准来制定策略和解决问题,要根据目标市场的不同以及当地的文化差异来制定差异性的营销策略。
四、基于消费者差异的消费文化层次分析的数学建模
企业在进行以差异化战略为基础的文化营销策略时,只有首先考虑到它所选择的目标市场的消费者文化背景以及文化差异,才能在实际的文化营销活动中做到有的放矢。为了研究目标市场的便利性,使得目标市场成为可以定量研究的对象,本文建立了数学模型。
1.建模概述以及建模的条件。Levitt教授就曾经提出过消费多元化的观点。他的观点就是,世界由一个市场组成,这个市场包括有多种偏好的人们。所以,由于文化的差异性,同一市场里面也会有不同基于文化差异而产生的不同偏好的消费群体。由于消费者有差异,所以,企业必须对目标市场里的消费群体的差异做出调查和评价。消费者行为有模糊性,而且属于定性化的研究范围之内。模糊综合评价(Fuzzy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作为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的综合集成的一种常用方法,已经在经济管理中得到广泛的应用。本文用模糊综合评价方式将消费者消费行为定型化转为定量化的研究。
2.消费文化层次模型。在建立模型之前,我们假定目标市场中的消费者均属于理性消费者:理性消费者的消费行为都是直接受其文化背景的影响,其消费行为可以直接反映消费文化背景的状况。
然后我们对目标群体进行抽样调查,调查方式采取向被调查者发放调查问卷的方式,这样对消费者的实际情况反应的比较客观。然后根据调查数据进行模糊综合评判。步骤如下:
(1)建立评判对象的因素集U=(u1,u2,…un)。U代表了消费者的消费行为,譬如购物方式,消费方式,购买物品种类等。
(2)建立评价集V=(V1,V2,…Vn)。这里V代表了对消费者行为的评价。评价方式可以是喜爱,一般,不喜爱或经常,一般,不经常。这要根据评判对象来决定。
(3)建立单因素评判,即建立一个以U到G(V)的模糊映射
g:UG(V),存在μi∈U
得到单因素评价矩阵
由于各个因素在综合评价中的作用不同,为此要根据实际情况给出一个U的模糊集合W=(W1,W2,…Wn),其中Wi满足。这是在综合评价中的权重向量。由给之的权重,做出综合模糊评判。其中W的数据来源可以来自调查问卷,也可以由专家通过AHP法,或者企业经验来确定。
模型的下一步就是
得出,其中计算方法
根据最大隶属度原则,来确定该调查对象的实际消费行为。然后,根据其消费行为的具体情况,得出该消费行为所代表的文化层次或者文化背景,以确定该群体的消费文化情况。
五、企业差异化文化营销策略的实施
在做完充分的市场分析,企业得出了目标市场的消费者文化分层之后,企业如果决定进入目标市场,就应该制定相应的具有差异性质的文化营销策略。然后在这个有许多文化差异群体的市场里针对性地选择若干个文化背景不同的消费群体作为企业的营销目标,实施有差异化文化营销策略。其实施应该分为如下几个阶段:
1.文化适应阶段。企业在刚刚进入目标市场之后,首先分析该市场的消费者的文化背景特点和文化背景差异,逐步适应当地的文化习惯,并且保证尊重目标市场里的各种文化。
2.文化促进阶段。企业在目标市场站稳了脚跟之后,在尊重目标市场里各种有差异的文化的同时,努力寻找其与企业自身文化的差异以及啮合点。再通过有效宣传,激发作为营销目标的消费者群体对企业文化的认同,并将这种文化认同转化为消费者的现实需求。
3.文化输出阶段。企业在目标市场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功,可以再继续尝试将本企业的文化与当地文化相结合,输出一种代表企业自身与目标消费群体的文化相融合后的文化形式或价值观。这样,企业就可以真正抓住消费者的心理,建立长期的消费者忠诚。
文化营销策略一定要以本企业文化为基础。而其具体实施体现在多个方面,可以在产品、品牌、广告、数字上做文化营销等等。不过,本文认为,真正做好文化营销,不仅仅要依靠在营销活动或营销要素的某一个方面或某一个环节,也不是这些方面的片面相加,而是应该在立足于尊重文化差异的基础上,让企业充分认识到自己提供的产品和服务为目标市场的消费者带来的文化附加值。这种文化附加值应该是基于该企业文化的,面向目标市场的各个文化阶层的消费群体而且能给这些消费群体带来效益的文化附加值。这样,在文化差异存在的前提下,让企业文化理念凝结在产品中,渗透于促销中,表现在品牌或者商标中,满意于消费者需求中,这样的文化营销是真正成功的文化营销。
文化营销策略图
六、结论
本文所提出的差异化的文化营销策略,是在我国现有文化营销研究基础上的一种新的尝试。而模糊评价分析的应用,在调研消费者行为中是一种比较新的定量化方法的应用。这种方法可以帮助我们对于调研消费者文化背景有一定帮助。但是,由于该方法也仅仅是初步引入到消费者行为差异研究中,还有待于深入研究与实践调研。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 礼貌用语 礼貌原则 文化差异
礼貌是现代语言学的一个重要课题,它属于语用学研究的领域。随着语言学研究的日益发展,作为语用学一个重要分支的礼貌用语的研究也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探讨中西方礼貌用语的差异及其渊源,将会减少语用失误,有利于跨文化交际双方增进文化交流,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保证跨文化交际的顺利进行。本文主要从社会文化方面分析中西方礼貌用语的差异,并且通过中西方礼貌用语和文化差异的对比研究,探讨跨文化交际的语用策略。
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文化习惯、行为准则和人际交往的方式。在“礼”的精神制约下的中国社会中人际交往所遵循的礼貌原则与西方的礼貌原则相差甚远。主要体现在礼貌的内涵、礼貌的原则的侧重点及实施的策略上。
中国素来有“礼仪之邦”之称,“礼”渗透到社会的各个层面,其对社会的维系作用好比西方的宗教,已经成为全民族的潜意识和行为准则。北京外国语大学顾曰国教授在《礼貌、语用与文化》一书中总结了中国礼貌中的四个基本要素,即尊敬他人、谦虚、态度热情而温文尔雅;并归纳了五条以中国文化为背景的礼貌准则:一是贬己尊人准则指自己时要“贬”和“谦”;指听者时要“尊”。二是称呼准则:称呼语代表了人与人之间的一种社会关系,称呼语的改变意味着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发生了改变。称呼准则即用适切的称呼与主动跟对方打招呼。
这几个准则是相互渗透相互制约的,深刻的影响着我国的交际发展。从中西方礼貌原则的内容上可见,礼貌语言普遍存在于两种文化中,英汉两种语言的礼貌准则是具有相似之处的。但中西文化之间的差异十分明显,因而由文化决定的礼貌原则在理解和使用上也表现不同。
尽管我国以礼仪之邦著称,但把礼貌作为交际中的一条准则提出来,还是英国语言学家Leech在20世纪70年代首次提出的。Leech认为人们在交际中并不总是遵守合作原则,有时因礼貌需要还要有一定交际策略才能达到交际目的。他在合作原则的基础上,进行补充提出了礼貌原则,并分为六大准则:一是得体准则:尽量减少他人付出的代价,尽量增大对他人的好处。二是慷慨准则:尽量减少对自己的益处,尽量增大自己付出的代价。
人们在交际中一般应遵循以上礼貌原则的各项准则。从Leech礼貌原则中,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规律:说话人说话时应尽量多尊重别人,多给别人一些方便,尽可能多让自己吃点儿亏,从而使交际双方都感到受尊重,同时又反过来使对方获得对自己的好感。当然并非总是遵循礼貌原则,应根据适当的场合和需要而正确的处理言语交际。
中国人在道歉语的使用频率上也较低。这也与中国社会“上尊下卑”有一定的关系。“上”犯了“下”无须道歉这是权利差异的一种体现。此外,这也与国人的素质有关系,侵犯了他人的权益却不以为然,而对自身的权益受到侵犯时却反而有点麻木不仁。有时我们还可以看到一种截然相反的言语行为。在英美人看来该“道谢”的地方中国人却“道歉”, 在跨文化交际中可能会妨碍交际的顺利进行。请客吃饭或参加活动结束时,主客道别在英通常是主人感谢客人参加, 客人感谢主人的款待,如:“Thank you for a lovely evening.”而在中国客人道别却是以相互道歉的形式进行,主人说:“招待不周,请多多见谅。”客人道:“真不好意思,给你们添了不少麻烦。”等,如与西方人交往,把这样的话直接译为英语,肯定会让他们难以理解。
此外,中国人与西方人在收受礼物的态度上也不同,西方人收受礼物重在形式,不在礼物的价值, 往往是道谢欣然受之,而国人却常常看重礼物的价值,因而要客气一番,“埋怨”客人不该破费,而客人有时似乎在道歉:“东西不好,不成敬意,麻烦您收下。”在如何拒绝或否定对方的问题上,西方人常常习惯于直截了当地拒绝和否定, 而中国人则认为这样不妥,认为这样会让对方丢面子,是不礼貌的。他们常常不置可否, 用模棱两可的话来应付,有时甚至空口许诺或肯定。跨文化交际中,中国人这样的答复往往令西方人迷惑甚至恼怒,对中国人这种看似礼貌而委婉的答复十分不满,他们宁肯听到你讲:“No way”。根据美国哲学家Grice 提出的“合作原则”之二,即质量准则。我们知道说话人要真实地根据实际情况来回答,提供真实准确的信息。这就有效地解释了英美人习惯于直截了当地拒绝和否定。因此,中国人在使用英语进行跨文化交际时就应该遵循这一“质量准则”,直截了当地进行交流。这样才不会在跨文化交际中引起误解和不快。
在英语口语中,称谓从正式到随便有很多方式,但如果像汉语那样只叫姓,是错误的。汉语中的“老张”、“小李”或“周”都是可以接受的,而且很普遍,但在英语中只用于很少的几种情况,如:教练对队员,监狱看守对囚犯。如果把“老”用于英语中来称呼年长的人也是不妥的。在西方文化的价值观里,“老”不是尊称,反而认为是“无所用”之意。中国人在交往时处处体现尊老爱幼的美德,但对英美人直言其老,恐怕是一种冒犯。
参考文献
关键词:英语教学;文化意识;中西文化差异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1)07-00-01
英语交际能力的提高,不但需要对所学英语知识的掌握,而且也需要对以英语为母语国家文化背景的了解,注意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交际过程中违背了非本族语国家的语言习惯,就会冒犯对方,甚至引起冲突,造成双方感情上的不愉快[1]。因此,我们在英语教学中要注重语言和文化的关系,应提高对中西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和适应性,应树立文化意识并注重文化知识的传授。
一、语言和文化的关系
语言和文化密不可分。语言是文化的一个方面,是文化的一部分,也是文化的载体。而文化制约着语言,成为语言的文化内涵。文化的传授和传播要借助于语言,人类所有的知识和经验只能通过语言来描述、保存和传播。语言和文化互相影响、互相作用,理解语言必须了解文化,了解一种文化就能进一步加深对其语言的理解,更准确地运用语言[2]。
长期以来,在英语教学中语言和文化的这种关系一直未得到足够的重视。在教学实践中,似乎认为只要进行听、说、读、写的训练,掌握了语音、词汇和语法规则就能理解英语和用英语进行交际。而实际上由于不了解语言的文化背景,不了解中西文化的差异,在英语学习和用英语进行交际中屡屡出现歧义、语用失误迭出的现象。如,用How much money can you earn a month?来表示对外国人的关心,殊不知这是一句冒犯的问话,侵犯了别人隐私,会激起对方的反感。西方人之间,如没有血缘关系,对男子统称呼“Mr”,对未婚女士统称“Miss”,对已婚女士统称“Mrs”。但我们“uncle wang”也频频出现在英语表达中,但实际上这是汉语思维中的又一类比现象。汉语中的亲属称谓有泛化使用的倾向,但在英语中,亲属称谓不广泛地用于社交。
二、中西文化的偶合现象与文化差异
不同民族的文化有可能存在某些相同或相似的地方,这被称为文化的偶合现象。这种相似性必然会反映到语言中来。因而在英语和汉语中,我们不难发现许多相同或相似的表达。例如,汉语的“披着羊皮的狼”,英语为wolf in sheep’s clothing,汉语的“三思而后行”,英语为think twice before you act,等等。但是,不同的民族所处的地理环境和历史环境不同,导致了他们独特的笃信、崇尚和忌讳心态。不同的民族也因此产生了本民族自己的历史典故、传说轶事。如,汉语中的“龙”、“生死轮回”、“气功”等,对不了解中国文化的外国人来说必然是云里雾里,不知何物。
中西两种文化的差异还可以从动物的“文化附加义”的差异窥见一斑。对于狮子的勇猛(brave),绵羊的温顺(gentle),狐狸的狡猾(sly),乌龟的迟缓(slow),猪的贪婪(greedy),英语和汉语的文化附加义基本相同。但在老鼠,骡子和猫头鹰的习性上,英语和汉语的文化附加义则大相径庭。在汉语中有“贼屑鼠目”、“鼠目寸光”等成语,形容鬼鬼祟祟和目光短浅。而老鼠在英语俚语中可指女人、怕羞的人。更由于迪斯尼先生创造了Mickey Mouse这个尤物,使得老鼠的形象大放异彩,成为千家万户所喜爱的动物,尤其在儿童心目中,更是智慧的象征。汉语中人们用猫头鹰象征不祥之兆,如“猫头鹰进宅,无事不来”,而英语中的猫头鹰则是智慧之鸟。此外,中西文化的差异还有很多,就不――列举。
三、树立文化意识,注重文化知识的传授
在英语教学中,应在传授语言的同时同步传授文化知识。这样做的好处是:文化知识加深学生对语言的了解,语言则因赋予文化内涵而更易于理解和掌握[3]。语言教学和文化教学同步可以在传授语音、词汇、语法等语言知识时进行。除了语言本身所承载的文化涵义外,西方国家风俗习惯、思维方式等都有深厚的文化背景和底蕴。因此,英语教学中还要适时地向学生介绍文化背景知识。如在中国称中年以上的人为“老”,是尊敬的表示,可在西方,“老”却意味着衰朽残年,去日无多,因此西方人都忌讳“老”,都不服“老”。在美国这样一个老人普遍得不到尊重的社会里,老人们养成了不服老,坚持独立的习惯。所以美国的老人都不喜欢别人称其为老人(elderly people),在美国都用“年长的公民”(senior citizens)这一委婉语来指代老人。
中西文化差异存在于生活的方方面面,必须认真观察对比,努力掌握所学语言国家的文化特征,才能在跨文化交际中,掌握好分寸,言语行为得体,达到成功交际的目的。
四、结束
目前,使学生深刻细致地了解目的英语国家的文化特征,是英语教学当务之急。这就要求教师既要有双重的语言知识,又要有双重的文化知识。教师的双重文化素养是文化教学的保证。教师要不断提高对英语文化的敏感性,掌握英语国家文化新动向,以正确地指导学生;鼓励他们扩大阅读量,拓宽文化视野。
文化教育的目的是使学生更好地掌握语言,提高运用语言交际能力。文化教育应寓于语言的教与学之中,而不能独立于语言的教与学之外。英语教学也应是如此。
参考文献:
[1]邓炎昌,刘润清.语言与文化[M].北京:外语教育与研究出版社,2003.
关键词:文化差异;广告翻译;语用差异
随着我国经济的蓬勃发展和对外开放程度的进一步提高,越来越多的中国产品纷纷走出国门跨入国际市场。广告作为一种最有效的大众传播手段,自然担负着向国外消费者宣传推销中国产品、为中国产品创造良好国际商业声誉的重任。恰到好处的广告翻译不仅能够吸引读者的注意力,促进他们的购买行为,而且能有效树立我国出口产品在国际上的优良形象和声誉。
一、广告翻译的特点
广告种类众多,但无论是何种类型的广告,广告的目的和主要功能都决定了广告文体的特殊共性风格,即词汇丰富,特别是经常选用形象生动、富有新意的语词;句子简洁有力,少用长句、复杂句,大量使用省略句、祈使句;惯用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段,以达到吸引、愉悦读者的目的。
由于广告文体与众不同的功能和特点,广告翻译遵循着以下基本准则:自然、准确、易懂,即译文要用流畅、准确、通俗的语言反映原文。因此广告翻译首先要确保译文不失真、不偏离原文的核心和主旨。更为重要的是,翻译时必须以译文读者、译入语文化为中心,注重广告功能的传递。
二、广告翻译中的文化差异现象
广告语言是广告文化的载体,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用语言进行交际,由于文化差异而造成语用差异是不可回避的事实。这主要表现为:
1.语音差异
语言的发音能引起心理上的不同听觉效果,在心理上激发不同的反应,或柔和、或清脆、或苍劲、或凝重。在广告语言中,汉语通过音节的协调,使文字错落有致、韵律齐整、节奏明快、富于美感。相比之下,英文中少有与汉语类似的结构,它是以押韵(尤为常用的是头韵、谐韵)和灵活的构词见长。例如,广告词“Never late on Father’s Day.”,两个元韵[ei]能起一种和谐的音乐美。而要在汉语译文中保留这种音乐美是很难做到的。另外,在翻译时还应该注意某些广告词语的读音可能会在别国语言中引起不良的引申。例如日本东芝公司曾使用过一句广告语:“东芝(Toshiba),东芝(Toshiba),大家的东芝。”这是一句广告歌词,在翻译的处理上,前两个“东芝”按日语“Toshiba”发音。于是整句就被一些青年人开玩笑地用谐音办法念成了“偷去吧,偷去吧,大家的东西”。一经引申,这则广告的严肃性就大大降低,而且因为“东芝”变成了“东西”,“东芝”给公众的印象也就被淡化了。
2.语义差异
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又是文化的载体。它反映着一个民族的特征,不仅包含一个民族的历史和文化背景,而且蕴藏着该民族对人生的看法、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广告词作为语言的一部分也要受到文化的反映。译者对广告词语的理解不能只限于字面意义,还应了解它的引申意义和丰富的文化蕴涵。各国的广告词中多引申成语、谚语或名人名诗,构成在翻译时的语义空缺或抵触,给翻译工作带来困难,特别是我国有些广告词的翻译如果只直接按字面翻译成英语,没有考虑到其他因素,如语言、文化、政治、风俗等,译出来的东西会有悖于西方文化。这大概存在四种情况:一是译名不符英美文化。例如,上海产“白翎”钢笔,其英译为“White Feather”,在英语国家无人问津,其原因在于英语中有句成语“to show the white feather”意思是临阵脱逃,白色羽毛象征的是胆小鬼。二是译名有政治隐喻。如,“大鹏”帆布鞋,被译成“ROC”。大鹏为中国神话中的神鸟,roc也为英语神话中的巨鸟,此翻译本无可厚非,但碰巧的是这与“中华民国”的英语缩写一样,当然有所不妥。三是译文不雅。如cock一词在英美国家经常喻指某人体器官,如果任何广告词中带“鸡”字的词语,如“金鸡”、“雄鸡”等直接译成cock会有损商品形象,给人一种粗俗、缺乏教养的印象。四是译者既是汉语拼音又是英语词汇。汉语拼音是用拉丁字母组成,英语单词也是用拉丁字母,所以有些广告词语的汉语拼音有可能碰巧为英语中的某个单词。例如Puke(扑克的汉语拼音)正好是英语中“呕吐”的意思。以上是汉语广告词语英译时常出现的问题,译者应多注意广告词语广泛的文化内涵。
3.文字形式差异
不同国家、民族和地区所用的文字是不同的,对某些文字的偏好和厌恶也大相径庭。据调查,日本人最喜欢的汉字为“诚”、“梦”、 “爱”、“愁”、“美”等。中国人喜欢的汉字为“福”、“寿”、“喜”、“乐”等。根据美国作家Irving Wallace选出的最美丽的英文字是:chime一串铃、golden金色的、lullaby摇篮曲、melody旋律、murmuring低语等。这些文字不仅寓意优美,而且外形美丽,能引起人们美好心理反应和视觉效果。尤其是汉字是当今世界上体系最完整、结构最严谨的象形文字,只要“望文”便能“生义”。它给人们的不仅仅是视觉冲击力,而且还能启动灵感,造成巨大的心灵震撼。
4.修辞差异
中西某些修辞传统的差异会给翻译带来一些困难。汉语广告惯于使用四字结构,特别是四字结构排比,从而给读者制造一种行正韵美、酣畅淋漓的感觉,以达到增强广告的感彩和感染力。同时,为了使广告新奇独特、生动形象,汉语广告作者还往往巧妙地使用比喻、双关、重复等修辞手法。因为汉语、英语属于不同的语言体系,在许多情况下,汉语的奥妙之处很难用一一对应的方式在英语中传达出来。例如:长城电扇,电扇长城A fan is no comparison to the Great Wall,but the Great Wall Fan is just as cool.译文与原文没有形式对等,也流失了原文的修辞特色,但承袭了原文双关风格,既喻指长城能够为消费者带来凉爽的世界,又表明其质量如长城一般有口皆碑,十分形象生动。
三、译者应对文化差异的策略
1.文化转换在广告翻译中的作用
为向译文读者忠实地转达原文的信息,有时需要作适当的文化转换。如:“玉兔”这一商标为什么英译成“moon rabbit”而不译成“jade rabbit”?原因在于:“玉兔”乃是我国神话中陪伴吴刚生活在月宫桂花树下的兔子,因此,它又成为“月”的代称。将它译成moon rabbit体现了我国古老文化的风采,读英文不易产生异议,不会误认为是玉做成的兔子。
前几年,在我国很多地区流行着一条宣传的广告标语:“高高兴兴上班去,平平安安回家来。”这条标语是对天天出车的司机说的,其意图是提醒司机小心驾驶,平安上路,安全返家,其中隐含着反映汉文化中相互关心的人际关系。英译文却套用了汉语的结构形式,按字面意思译为:Go to work happily, and come back safely! 不符合英语的表达方式,使一些不了解汉文化的西方人大感不解,难以获得这句话的真实信息。从语用学的观点看,用“Good luck!” 就可以表达标语隐含的关心和祝愿。若要具体表达希望司机小心驾驶,Drive carefully就一清二楚,要作为出车前的一句警语:safety first in driving!则更清楚。
2.审美心理在广告翻译中的作用
要熟悉外族文化,了解异域人民审美心理,否则就会在出口商品的商标翻译中出现败笔。如:我国出现一种口红,商标叫“芳芳”,在汉语中这个名字确实很好,人们一看到“芳芳”二字就不禁在心中升起美的联想,仿佛看到了一位花容月貌的少女,又好像闻到了她周身袭来的香气。可此商标音译成汉语拼音“Fangfang”,英文读者一看心中不由得生起一种恐怖之感,因为fang恰好是一个英文单词,其意义是:along ,sharp tooth of dog ; a snake, poison-tooth。于是,他们想象的并不是一位涂了口红的少女,而是条张牙舞爪的恶狗或毒蛇,像中国人看到了青面獠牙的“鬼怪”。假如翻译中出现了这一败笔,那么,口红的销路是不难想象的。再如:可以追溯到20世纪60年代的台湾,当时有人将“百事带来活力”翻译成“百事将使您的祖先复活”。去年,一则耐克广告描述了NBA明星勒布朗・詹姆斯击败功夫高手和中国龙的场景,中国政府禁止这则广告播出,因为它“未能尊重中国文化”。耐克公司为此道歉,现在其最新广告表现了年轻人将体育融入每天的生活之中。
总的来说,“西方的广告文化是一种外向型的文化,具有很强的扩张性和渗透性。”中国的广告文化是一种内敛型文化,重国、重家、重情。每一种文化都有它存在的合理性,也有一定的局限性,正所谓“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同时,语言文化的差异也使语用意义的翻译极富挑战性。广告用语意义翻译的成功与否是确保广告译文质量的关键因素之一。它直接关系到商品信息的无障碍传播,并对社会产生间接的影响,理应引起翻译工作者的高度重视。因此广告的翻译是一个较为复杂的问题,需要我们下大功夫去认真探讨和研究,掌握其规律,使广告在国际经贸活动中真正起到介绍商品、沟通信息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周志培.汉英对比与翻译中的转换[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2]曾诚.实用汉英翻译教程[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2.
[3]崔刚.广告英语[M].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1993.
[4]蒋磊.英汉文化差异与广告的语用翻译[M].中国翻译,2000.
[5]连淑能.英汉对比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6]陆全.谈广告汉英翻译的变通[M].山东外语教学,2000.
[7]黄文娟.文化差异影响下品名、商标及广告的翻译[J].商业理论,2006(2).
[8]张爱民.商务英语中的文化因素及其翻译策略[J].大连海事大学学报,2007(1).
学习是一个主动的建构过程,学习者不是被动地吸收知识,而是主动的建构信息,这里的建构一方面是对新信息的意义的建构,另一方面也包含对原有经验的改造或重组。建构主义者以自己的学习理论为指导,提出了相应的教学方法。下面介绍几种主要的建构主义的教学方法。
(1)支架式教学.支架原本指建筑行业中使用的脚手架,在这里用来形象地描述一种教学方式:儿童被看作是一座建筑,儿童的“学”是在不断地、积极地建构着自身的过程;而教师的“教”则是一个必要的脚手架,支持儿童不断地建构自己,不断建造新的能力。
(2)情境性教学。建构主义认为学习者要想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即达到对该知识所反映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与其他事物之间联系的深刻理解,最好的办法是让学习者到现实世界的真实环境中去感受、去体验。因此,这种教学要求学习应在与现实情境相类似的情境中发生,教师需要在课堂上提供解决问题的原型,并引导学生像现实中专家解决问题似的进行探索。
二、让学生建构英语文化意识
在美国有这样一个尽人皆知的句子:“When you are down, you are not necessarily out.”但是许多English learners却对其含义不甚了了。原因是不了解这句话的文化背景。由此我们可以得到启示:在英语教学中要注重语言和文化的关系,应提高对中西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和适应性,应树立文化意识并注重文化知识的传授。在学生的意识里建构英语文化,才能帮助学生找到学习英语的真正捷径。
1.语言和文化
语言和文化是密不可分的。语言不仅仅是一套符号系统,人们的语言表现形式更要受语言赖以存在的社会/社团(community)的习俗、生活方式、行为方式、价值观念、思维方式、、民族心理和性格等的制约和影响。长期以来,在英语教学中语言和文化的这种关系一直未得到足够的重视。在教学实践中,似乎认为只要进行听、说、读、写的训练,掌握了语音、词汇和语法规则就能理解英语和用英语进行交际。而实际上由于不了解语言的文化背景,不了解中西文化的差异,在英语学习和用英语进行交际中屡屡出现歧义、误解频繁、语用失误迭出的现象。
2.中西文化的偶合现象与文化差异
不同民族的文化有可能存在某些相同或相似的地方,这被称为文化的偶合现象。这主要是由于不同的民族在与大自然作斗争的过程中会有相同或相似的生活体验和经历。这种相似性必然会反映到语言中来。因而在英语和汉语中,我们不难发现许多相同或相似的表达。
但是,不同的民族所处的地理环境和历史环境不同,因而对不同的事物和经历有着不同的编码(code),分类;不同的民族因不同的,也导致了他们独特的笃信,崇尚和忌讳心态;不同的民族因其发展的特殊历史过程也产生了本民族自己的历史典故,传说轶事。
所以,要充分利用这些偶合来对学生的英语文化意识进行培养,但是又要同时把握住文化的差异,让学生不至于把汉语言文化与英语文化混淆。
3.树立文化意识,注重文化知识的传授
[关键词]:英语教学 文化差异 文化意识
在美国有这样一个尽人皆知的句子:“When you’re down, you are not necessarily out.”但是许多English learners却对其含义不甚了了。原因是不了解这句话的文化背景。这原是一句拳击术语,在拳击比赛中拳击手若被对方击倒,裁判数到“10”还不能起来则被判输。但在很多情况下不等裁判数到“10”,倒地的拳击手便能爬起来再战。因此,这句话的表层意思是:“当你被人击倒,并不意味着输了这场比赛。”其寓意为:“当你遇到挫折,并不一定丧失了成功的机会。”
由此我们可以得到启示:在英语教学中要注重语言和文化的关系,应提高对中西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和适应性,应树立文化意识并注重文化知识的传授。
一、语言和文化
语言和文化是密不可分的。语言不仅仅是一套符号系统,人们的言语表现形式更要受语言赖以存在的社会/社团(community)的习俗、生活方式、行为方式、价值观念、思维方式、、民族心理和性格等的制约和影响。长期以来,在英语教学中语言和文化的这种关系一直未得到足够的重视。在教学实践中,似乎认为只要进行听、说、读、写的训练,掌握了语音、词汇和语法规则就能理解英语和用英语进行交际。而实际上由于不了解语言的文化背景,不了解中西文化的差异,在英语学习和用英语进行交际中屡屡出现歧义误解频繁,语用失误迭出的现象。如:用“How much money can you earn a month”来表示对外国人的关心,殊不知这是一句冒犯的问话,侵犯了别人隐私(privacy),会激起对方的反感。中国人以谦逊为美德,如当外国人称赞中国人某一方面的特长时,中国人通常会用“You are overpraising me”(过奖)来应酬,这往往会让说话者感到你在怀疑他的判断力;抑或是用“Where Where”来回答,弄得外国人莫名其妙,不知所云。美国社会学家G.R.Tucker W.E.Lambet对于外语教学中只教语言不教文化有这样的看法:“我们相信,任何这类企图都会使学生失去兴趣,使他们不仅不想学习语言符号本身,而且也不想了解使用这一符号系统的民族。相反,帮助学生在学习语言时提高对文化的敏感性,就可以利用他们发自内心的想了解其他民族的兴趣和动力……从而提供了学习该民族的语言的基础”。
二、中西文化的偶合现象与文化差异
不同民族的文化有可能存在某些相同或相似的地方,这被称为文化的偶合现象。这主要是由于不同的民族在与大自然作斗争的过程中会有相同或相似的生活体验和经历。这种相似性必然会反映到语言中来。因而在英语和汉语中,我们不难发现许多相同或相似的表达。例如:“披着羊皮的狼”,英语为“wolf in sheep’s clothing”;“同舟共济”,英语为“in the same boat”;“破土动工”,英语为“break earth”;“三思而后行”,英语为“think twice before you act”;“蓝图”,英语为“blue print”等,这样的偶合现象不胜枚举。文化的这种偶合现象,可以促进English learners在目的语(target language)学习中的“正迁移”(positive transfer)。
但是,不同的民族所处的地理环境和历史环境不同,因而对不同的事物和经历有着不同的编码(code)、分类;不同的民族因不同的,也导致了他们独特的笃信、崇尚和忌讳心态;不同的民族因其发展的特殊历史过程也产生了本民族自己的历史典故,传说轶事。如:汉语中的“龙”、“生死轮回”、“八卦”、“阴阳”、“气功”等,对不了解中国文化的外国人来说必然是云里雾里,不知何物。同样,当我们看到英语中“He is a wolf”这个句子时,还以为是“这个人很凶”,实为“他是个好色之徒”。中西两种文化的差异还可以从动物的“文化附加义”的差异窥见一斑。
对于狮子的勇猛(brave)、绵羊的温顺(gentle)、狐狸的狡猾(sly)、乌龟的迟缓(slow)、猪的贪婪(greedy)、英语和汉语的文化附加义基本相同。但在老鼠,骡子和猫头鹰的习性上,英语和汉语的文化附加义则大相径庭。在汉语中有“贼眉鼠目”、“鼠目寸光”等成语,用以形容鬼鬼祟祟和目光短浅。而老鼠在英语俚语中可指女人、怕羞的人。更由于迪斯尼先生创造了Mickey Mouse这个尤物,从而使得老鼠的形象大放异彩,成为千家万户所喜爱的动物,尤其在儿童心目中,更是机智、智慧的象征。至于骡子,在汉语中,“寿命长,体力大”是它的特征。而英语中骡子是“顽固(stubborn)”的代名词。汉语中人们用猫头鹰象征不祥之兆,如“猫头鹰进宅,无事不来”,而英语中的猫头鹰则是智慧之鸟。
此外,中西文化的差异还有很多,如熟人,朋友间见面打招呼时的差异(中国人见面多问“你吃了没有”、“你到哪里去”;而外国人则说“Hello”);人们接受礼物时表达自己态度的差异(一般中国人不会当着送礼物人的面看礼物;而外国人往往会当面撤开礼物并高兴地向人家连声称谢“Thank you. I really appreciate it”);运用体态语的差异(如中国人召唤他人走近时常用手心向下,手指向内连续弯曲的手势,这种手势在英语中是在使唤小动物走近时用的;召唤他人走近外国人使用四指弯曲食指向内勾动的手势,而这种手势在汉语中则是极富挑衅性的)。
三、树立文化意识,注重文化知识的传授
在英语教学中,应树立文化意识,应在传授语言的同时同步传授文化知识。这样做的好处是:文化知识加深了学生对语言的了解,语言则因赋予了文化内涵而更易于理解和掌握。语言教学和文化教学同步可以在传授语音、词汇、语法等语言知识时进行。如“freeze”这个词的基本含义是“冰冻”、“结冰”。而在一个私人拥有枪支的美国社会中,一位留学生因听不懂美国人的口语“Freeze”(“站住”、“不许动”)而被枪杀。在美国社会中,“Freeze”却是人人皆知的日常用语。假如这位留学生有这点文化知识就不至于付出生命的代价。又如,教词汇“professional”时,告诉学生“He is a professional”和“She is a professional”可能会引起天壤之别的联想意义:“He is perhaps a boxer”和“She is likely a prostitute”这是由英美的文化所触发的定向思维。
[关键词]商务汉语 跨文化交际 商务沟通
[中图分类号]H319.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0)04-0197-03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和我国国际地位的提升,中国与世界其他国家和企业之间的经济交往不断深入,商务汉语作为一种专门用途汉语的经济价值迅速提升,世界各国对商务汉语的需求日益增强。商务汉语课程成为对外汉语教学的一个新热点。许多高校和相关机构纷纷开展了有关商务汉语教学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工作,并在不同程度上取得了研究成果。但是,在教学内容方面,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还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和加强。因为在现代社会的国际商务活动中,国与国之间的界线变得越来越模糊,跨文化交流在国际商务活动中发挥着越来越突出的作用,跨文化交际能力成为21世纪商务人才不可或缺的基本素质之一。因此,跨文化交际能力对商务交际活动成败的影响以及在商务汉语教学中如何加强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
一、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时代必要性
(一)跨文化交际概念的界定
对于“跨文化交际”这一概念,国内外学术界共有三种表达方法: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Trans-cultural,而中文将其翻译为“跨文化传播”、“跨文化交际”和“跨文化交流”,其实三种翻译并没有稳定地对应其英语表达,主要是根据研究者的语境变换使用。“跨文化传播”主要被传播学者广泛使用,跨文化传播已成为传播学的一个重要分支;“跨文化交流”较多地为政治学领域的学者使用,关注不同文化形态下的人与人、国与国之间的相互交流对国际政治、国际关系的影响(姜飞,2007);“跨文化交际”则更多地被语言学研究领域的学者使用,研究重在跨国人际交往的技巧以及如何避免人际交往过程中出现的障碍,实现成功交际行为。最早提出“跨文化交际”概念的是美国文化人类学家霍尔(Edward T. Hall)。1959年,在其出版的著作《无声的语言》(The Silent Language)中,霍尔首次提出了“跨文化交际”的概念,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跨文化交际学与商务之间的关系。他认为,跨文化交际学科可以解决国际商务活动中由于文化差异所导致的沟通与管理上的冲突。继霍尔之后至今,国内外众多跨文化交际研究者和著作使跨文化交际发展成为一门涉及人类学、心理学、语言学、传播学、社会学、哲学、文化学的显学,成为高校开设的一门重要课程和研究热点。当前国内的跨文化交际研究主要集中在外语教学界。跨文化交际的概念如果立足于对外汉语专业的需要来界定,吴为善、严慧仙《跨文化交际概论》的观点是具有代表性的:跨文化交际是在特定的交际情景中,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交际者使用同一种语言(母语或目的语)进行的口语交际。这一界定突出了对外汉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的四个要素:交际双方必须来自不同的文化背景;交际双方必须使用同一种语言进行交际;交际双方进行的是实时交际;交际双方进行的是直接的言语交际。
(二)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国际商务活动中的跨文化交际
不同的国家、地区、民族有不同的文化。由于不同国家文化背景、价值理念、消费习惯的不同,国际商务活动必然面临文化冲突与融合的问题。在古老的国际间的商贸往来中,最早开始海外贸易的古埃及人、腓尼基人、古希腊人就开始意识到并懂得了如何与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们做生意。后来随着西方探险家迪亚士、达伽马、哥伦布等人的伟大地理发现以及伴随而来的海外贸易与殖民活动促进了世界范围的交往。英国人以及其他一些欧洲国家的商人建立起了世界范围的商业企业集团。他们在进行贸易时,会对与其不同文化背景下产生的语言、信仰以及习惯保持敏感,避免发生冲突,以顺利实现交易。这就是最早的国际商务活动中的跨文化意识的体现,只是商人们很少注意研究这种文化及其差异。二战之后,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在经济和科学技术方面迅猛发展。当时各国在跨国公司的跨国经营过程中,很多案例证明了对异国文化差异的迟钝以及缺乏相应的文化背景知识是导致许多跨国公司在新文化环境中失败的主要原因。因此,管理者和研究者们不得不去研究别国的管理经验,从文化差异的角度来探讨失败的原因。也就在这一时期,在霍尔跨文化理论的基础上,经过Hofstede(1980)、Triandis(1989)、Nishiyama(2000)和Varner(2000)等学者的进一步研究,跨文化商务交际逐渐形成了完整的系统,并在实践中发挥了一定的作用。
到了20世纪中期,各国之间的经济交往更加频繁,相互之间的渗透越来越深,任何企业都无法回避经济全球化的浪潮。日益频繁的国际商务活动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越来越显示出对多元文化理解的必要性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重要性。如果一个企业想使自己的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一个跨国公司想在其他国家或地区取得经济效益,那就不仅需要具备雄厚的经济实力、发达的专业技术和高超的管理水平,更需要深刻了解对象国的文化。随着跨国贸易的不断增长,摩擦也不断增加,这其中主要是利益冲突,但文化冲突和文化误解也呈现上升的趋势。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因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的不同而产生的文化冲突,是导致跨国经营失败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在现代社会,跨文化意识和跨文化交际能力意味着国际商务活动的成败,意味着直接的经济效益。
二、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是商务汉语教学的重要内容
(一)跨文化交际能力是21世纪国际化人才的必备素质
任何文化背景中都渗透着各种文化因素,由于不同文化有着不同的文化取向,在价值观念、思维方式、社会规范、生活形态等方面都存在着明显的差异。由于文化背景不同,人们在交往时产生心理距离是自然的,因而文化碰撞、交际失误、人际冲突总是难以避免的,而这样产生的后果往往也十分严重。在国际商务活动中,文化差异和文化冲突也是客观存在的。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趋势下,不同文化差异必然会相互对立和相互排斥,不同文化的性质、特征和功能由于差异必然会引起互相冲撞和对立的状态。而且在愈来愈频繁与深入的国际经济交往中,文化冲突和摩擦也有不断增多和升级的趋势。文化冲突处理得不好,就很可能会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恰当地处理文化冲突的结果是文化融合,这样不仅会给企业带来好处,也能进一步促进各民族文化的发展,实现文化的交融,使人类不断进步。所以在国际化和经济全球化的大趋势下,能深刻地认识并理解文化差异的客观存在,克服狭隘主义的思想,学习和了解由于各国各民族之间不同的文化传统、价值观、思维方式和风俗习惯而产生的文化摩擦和冲突,能够最大程度上避免这种误解和冲突,这是当代社会国际化人才的必备素质,也是核心能力之一。需要注意的是外语能力并不是跨文化交际能力,仅仅是形成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一个基础。在国际商务活动中,需要的是大批复合型的商务外语人才,即不仅具有外语能力和跨学科的专业知识,而且要具备避免和处理文化冲突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要想具备跨文化交际能力首先要充分了解自身的母文化,以及其他文化背景的人对自身文化的认识和理解程度。其次要充分了解其他国家的文化要素,人们行为的规则、思维的方式、处事的哲学、道德的标准等,分析这种差异对商务交往可能造成的现实或潜在的影响。而且我们还必须识别文化差异,要充分发掘和识别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员所具有的对方文化与己方文化的差异,掌握冲突的根本所在。同时要尊重文化差异,,要认识到每一种文化关于价值判断的标准在其文化体系的范围内都有其存在的某种合理性,任何一种价值标准既不存在比其他标准优越也不存在落后的问题。只有这样才能适应时代的要求,成功地进行跨文化商务交际。
(二)跨文化交际能力与商务汉语课程培养目标
商务汉语课程的培养目标是建立在对特定商务领域和学习者的商务汉语需求分析的基础上的,并突出了商务汉语作为专门用途汉语的一种、区别于普通汉语的特点。与普通汉语以日常生活为场景、要解决日常交际问题不同,商务汉语是以商务活动为场景、要解决的是商务活动中的交际问题,是一种专用汉语。商务汉语与普通汉语教学内容不同,目的性也不同,有突出的工具性特点。因此总体来看,商务汉语课程与一般对外汉语课程相比,更加突出其工具性特点,不需要追求系统的汉语语言、文学、文化知识等“高深学问”,而是以基础汉语知识和运用技能为重点,培养学生听、说、读、写技能,其目的是提高学生以汉语为工具进行国际商务活动的能力。根据一些学者就用人单位对商务人才需求信息的研究表明,当今社会对商务英语人才的整体需求包括:英语能力、专业技能知识、跨文化交际能力和综合素质等几个方面。调查中样本对跨文化交流能力提出要求的比例接近六成。(江春、丁崇文,2004)由此来看,商务外语教学只有通过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的有机结合,增强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和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他们多维、宽容、开放的对待文化冲突的态度,才能提高学生成功进行跨文化商务交际的能力,实现培养目标。美国加州大学圣塔芭芭拉分校的关道雄关于学生对于中级商务汉语学习需求的调查结果也说明了学习者更倾向于商务交际能力的提高,而不仅是语言知识的累积。调查表明,学生学习的主要目的在于提高用中文进行商务交际的能力,其次是获得中国经济发展信息,然后是了解商务活动中的中国文化,最后是商务活动职业技能。虽然国内的商务汉语教学还没有统一的、具有权威性的教学大纲可以依据,各高校也是“各自为战”,培养目标的制定也不尽相同,但目前在商务汉语教学中把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放在十分突出的地位已经成为普遍的共识。
三、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具体模式与策略
(一)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要具有跨文化教学意识
外语或第二语言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要使学习者从事跨文化的交际活动。学习者来自于不同的文化背景,其母语的社会历史及文化背景与目的语的社会文化存在着差异甚至某些方面完全不同。因此学习者无论从事哪种与目的语有关的交际活动都是一种跨文化的交际活动。商务汉语课的教学对跨文化交际能力的要求就更明显。因为学习者的目的是在国际商务活动中用汉语进行交际,这就要求学习者不仅要具有一定的语言水平,跨文化交际能力更是必不可少的,有时甚至是成功进行交际的关键因素。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清楚地认识到自己所从事的是一种跨文化的语言教学,学生不仅要具备语言能力,更重要的是跨文化商务交际能力。教师自身要具备跨文化意识,还要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教师首先要对不同文化的民族在思维方式、价值标准、社会风俗、交际习惯等方面的差异和冲突有所了解,特别是对与语言的理解和交际有关的文化因素有敏锐的感觉,这样才能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引导,让学生对目的语的交际文化有所了解,并鼓励学生体验与所学语言相关的文化,引导学生从无意识的文化交际转为有意识的文化交际。商务汉语教学中,教师还应注意把商务文化渗透到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了解其母国和中国商务文化的差异,以便在未来的商务活动中提高文化适应能力,从而实现商务汉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目标。教师是教学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和指导者,因此教师自身观念的转变和跨文化的意识是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前提。只有教师充分意识到跨文化交际能力在当代社会的重要作用,才能把这种观念具体落实到教学过程中去,才能有目的地研究教学方法如何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才有可能培养出21世纪需要的国际化人才。
(二)完善商务汉语课程体系,加强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
目前,对外汉语教学界关于商务汉语课程体系建设和教学的理论和实践研究还刚刚起步,并没有形成统一而权威的论断。学界已基本达成共识的是商务汉语课程体系中应包括汉语语言类课程、汉语文化类课程和商务类课程,在这几类课程中应融入和渗透文化因素,以便加强学生对中国社会文化背景及商务文化的了解,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但对于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以及如何在课程建设和教学过程中体现还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首要的是要让学生具有跨文化意识。跨文化意识是跨文化交际过程中交际者自觉或不自觉形成的认知标准和调节方法,是特有的思维方式和判断能力(赵军峰,1998)。跨文化意识要通过大量的文化积累和学习才能具备,在此基础上,才能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任何一种能力的形成都是长期学习和训练的结果。如何完善商务汉语课程体系,让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贯穿于各类课程和教学的始终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笔者认为语言类课程与其他对外汉语课程在教学方法和原则上基本一致,在教学内容上,目前的汉语语法课、听力、口语、阅读、写作等基本语言技能课应该更多地融入商务知识和文化知识,让学生学到在特定商务文化背景下的真实的语言。在商务文化方面,增加“商务沟通”、“跨文化交际”等课程,明确而具体地引导学生加强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另外,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离不开实践体验,让学习者接触并亲身体验汉民族文化,与本族文化进行比较,这样才能对两种文化之间的差异有深刻的认识和体验。其他外语教学中的实训类课程也可以为商务汉语教学所借鉴。教师利用校内实训室和各种平台,让学生通过实训课在模拟的商务环境中进行交际训练,其效果会远远超过语言课堂教学。教师还应创造机会让学生经常参加各种文化交流活动,参观中国企业或邀请相关的专家做文化讲座,增强对中外文化差异的敏感性,提高文化适应能力,从而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
(三)加强教材建设,增加跨文化交际内容
近年来,随着语用学研究的不断深入和发展,外语教学或第二语言教学的研究者们已经认识到了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重要性。但是,在教学过程中很难实现的主要局限是目前的教材改革远远滞后于教学需要。目前的商务汉语教学重点仍以词汇、语法、阅读、写作等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学习为主,主要采用的教材中很少反映文化的内容,有明显的语法化倾向。会话部分语用场景不典型,交际性不强。学习者通过学习,虽然能达到用汉语进行交流的水平,但只能说具备了外语交际能力,而不是跨文化交际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要求学习者超越由于本族语和目的语的文化差异所形成的交际障碍,能够自由灵活、得体地进行交际。从语用学的角度看,交际能力包括语法能力、社会语言能力、话语能力和策略能力。其中社会语言能力中的语言、行事能力是指有关交际行为的知识,以及如何通过一定的话语去实施交际行为。但目前除了少数高校开设专门的跨文化交际课程和一些相关课程时所使用的教材,在商务汉语教材中跨文化交际方面内容的缺失是普遍的。教材是教学内容的载体,教材建设是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的基础和依据。只有加强教材建设,把跨文化交际的理念渗透到具体的语言教学内容之中,才能让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目标落到实处,有章可循。如果能发挥教师在教材建设中的主体作用,鼓励教师积极参与教材建设工作,不断充实和更新教材内容,根据具体的教学要求完善教材建设,并使其在教学过程中更多地关注教材中所反映的文化信息,广泛收集相关的教辅材料,让学生充分了解东西方各民族之间所存在的深层次的文化差异,让学生有机会亲身体验中西方文化之间的差异,这样才能真正、切实有效地加强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
四、结论
文化对商务活动的影响是广泛而深刻的。跨文化交际是成功进行商务交际的关键。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应该成为商务汉语教学的重要目标。商务汉语教学的目的由原来的汉语语言知识、文化知识的学习和语言技能的掌握向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方向转变,这是时展的必然要求。随着中国与世界各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交流频繁,使得汉语学习者的数量也越来越多。顺应时展的需要,从跨文化交际的角度重新审视商务汉语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从提高学习者的跨文化交际意识出发,才能培养出具备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吴瑛.文化对外传播:理论与战略[M].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9.
[2]冉永平.语用学:现象与分析[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