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旅游经济专业范文

旅游经济专业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旅游经济专业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旅游经济专业

第1篇:旅游经济专业范文

本文系2011年度保定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研究项目“把发展旅游业作为低碳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战略

―― 对高校旅游英语教学的探讨”(编号201103001)的部分研究成果。

摘要:旅游业具有可持续发展和低碳环保的特点,无疑对我国低碳经济的持续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而旅游业的健康发展又离不开作为其基石的教育。本文针对高校旅游英语专业教学质量急需提高的必要性和教学策略方面进行了谈论。

关键词:旅游英语教学;课程设置;低碳经济

作者简介:尚菲(1978-),中央司法警官学院基础课部,讲师,专业方向:大学英语教学。

卢佳(1979-),河北大学外语教研部,讲师,专业方向:大学英语教学。

谢静丽(1974-),中央司法警官学院基础课部,副教授,专业方向:语用学。

[中图分类号]:G623.3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2)-09-0073-01

一、引言

旅游业具有资源消耗低、就业机会多和综合效益好的特点。把旅游业作为低碳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战略的重要内容,可以降低经济发展对资源的依赖程度,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扩大就业和促进民生的改善。同时,也可以激发经济发展的内部动力。另外,旅游业的发展水平能够直接体现出一个地区的文明程度,通过发展旅游业来带动人才、资金、信息文化的交流,可以提高地区的知名度,并且,对提升地区形象和软实力具有重要意义。到目前为止,我国高校旅游英语专业还没有形成完善的科学体系,所以,无论在教学内容或是教学手段方面都需要进一步完善,以适应我国旅游业快速发展对旅游英语教学不断提出的新要求。

二、提高高校旅游英语专业教学质量的必要性

我国蓬勃发展的旅游业是旅游英语教学专业设置的客观因素。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中国的旅游市场也得到了空前的发展。2004年我国入境旅游的游客数量就突破了一亿人次,在旅游入境人数方面排在世界第四位。到2006年,到我国旅游的入境人数上升到了1.14亿人次。短时间内我国旅游市场的繁荣发展也凸显了旅游英语人才的短缺问题。我国目前不仅极度缺乏精通英语的专业的导游,而且与旅游相关的服务等行业人员的英语和旅游专业技能水平也急需提高。我国目前的从事涉外旅游工作的人才资源还无法适应旅游业蓬勃发展的需求。而且由于我国旅游业的准入门槛比较低,造成了人才素质参差不齐,从长远看成了制约我国旅游业发展的障碍。

现代旅游业已经成为了当今世界最重要的支柱型产业之一。旅游业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其不仅拉动经济的增长,也为人们带来了更多的就业岗位,并且为促进各地不同文化的相互交流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我国目前的旅游英语人才不仅绝对数量少,而且相关的外语和旅游知识的更新也跟不上形势的发展。所以让我国旅游经济得到可持续的发展就必须进一步提高旅游英语专业教学的质量。

三、高校旅游英语专业教学策略

1、针对学生的特点和社会需求设置旅游英语课程

课程设置的是否合理是一个专业能否获得良好发展的前提,其设置一定要充分考虑学生的特点和社会的需求。旅游英语专业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专业课程,所以旅游英语课程的设置一定要符合社会的发展需要。课程设置要更加重视知识的实践应用,以实用性为基础,其课程内容的调整要既要以培养目标为参考依据,又要以旅游市场对人才的要求为衡量标准。合理增加英语口语交际课程的比重。可以增加英语视听说,旅游情景英语、英语应用文写作等提高学生应用语言的能力,尤其是口头交际的能力。为了突出旅游英语的专业性,在英语教材上和教学内容上应突出旅游学科知识。

2、建设完善的旅游英语专业教师体系

各高校应该从自身的特点制定进行师资和教师培养计划。旅游英语专业的教师要求自身要具备较扎实的专业知识,也要拥有一定的职业实践经验。首先,大力整合现有的教师资源,尤其要注重跨学科队伍建设,将具有扎实英语功底的旅游专业教师或具有一定旅游专业基础的英语教师打造成一支复合型师资队伍。在培养方式上,可以根据各高校自己的情况和需求,选派教师到国内外院校进修学习,鼓励教师考取相关职业资格证书。也可以选派教师到一些涉外旅游部门进行锻炼。其次,可以积极引进具有专业旅游知识的外籍教师,或邀请国内外的专家进行讲座培训。再次,也可以从国内知名旅游企业聘请既懂英语又具有多年旅游管理经验的从业人士到学校授课。

3、丰富教学手段

旅游英语专业有着实践性强的特点,想要培养出高素质的旅游英语人才必须要紧跟时代步伐,根据人才培养的具体内容和任务,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信心为目的,尽可能丰富教学的手段。这时就可以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优势,充分挖掘现代化教学设备的价值,利用声音、图像等手段作为反复刺激学生的感官,让其得到更多的知识。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还可以利用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设备营造出各种语言环境和实践环境,为学生们提供更多的外语体验场景,以弥补语言环境的不足。针对学生普遍对外语兴趣的缺乏,可以多组织学生进行分组讨论和团队作业等多样化的教学活动。为鼓励学生积极地用英语进行讨论和交流,可以借鉴案例教学法来锻炼其创造性思维。在教学中也可以采用模拟场景练习,如景区特点、旅游路线、人文知识以及行程安排等,让学生们在身临其境中发现问题、消化知识。

4、结合当地旅游资源,注重特色教学

实践性强是旅游英语专业的特点,这就要求教学要充分结合当地旅游资源的特色。为了突出学以致用的目的、加强毕业生在实际岗位上的工作能力,完全可以采用学校和企业合作的培养模式。校企合作培养方式极大丰富了旅游英语专业教学的手段。各高校一定要立足本地根据自身情况,和当地的旅游企业联手制定出既符合企业需求,又可以完善院校教学手段的平台。学生可以在设在旅游企业或旅游景点的实践课堂上通过具体的实践活动进行更为细致地学习。这样,把社会需求和学校教育直接对接,既可以有针对性的随时调整教学计划和内容,也可以为旅游企业输送合格的涉外旅游人才。

参考文献:

[1]、杨群.高职旅游英语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探析[J ].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3(2)

[2]、邹照兰.试论高职经贸英语人才的培养[J].湖南社会学,2003(6)

第2篇:旅游经济专业范文

进入“十二五”时期,北京旅游业在国际经济动荡加剧、国内经济增速放缓的背景下依然保持平稳、较快增长。2011年国内游客数达到2.1亿人次,为北京市常住人口总数的10倍,旅游总收入达到3216.2亿元。2012年旅游人数和旅游收入分别达到2.31亿人次和3626.6亿元,同比增长8.1%和12.8% ,与此同时,统计数据还表明2012年北京旅游业增加值占全市GDP比重达到7.5%;旅游购物与餐饮消费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比重达到24.6%;旅游相关产业投资占全市固定资产投资总额比重达到10.5%。旅游业正在成为北京扩内需、调结构、惠民生、促增长、保稳定的重要力量,成为落实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发展总布局的重要引擎和北京经济发展的支柱性产业。

根据北京市“十二五”时期旅游业发展规划目标,到2015年末北京将建设成为国际一流旅游城市。目前,北京在旅游业的发展能力和发展水平等方面,和国际一流旅游城市还有一定的差距。主要表现在,旅游市场竞争力不强,旅游总体收入的增加主要依靠游客人数的增加而非旅游消费水平的提升;北京旅游产品基本还停留在满足一般观光旅游的阶段。通过对北京旅游业消费现状的分析,可以发现北京旅游消费结构中一些深层次问题。

北京旅游业消费现状分析

1.旅游收入主要依赖国内外地游客在京消费

北京旅游总收入由入境旅游收入、国内来京旅游收入和市民在京旅游收入三部分组成。从2001年起到2012年,北京旅游总收入呈现出持续、稳定增长的态势。从三种收入的增长情况上看,以国内来京旅游收入迅猛增长显得尤为突出。入境旅游和市民在京旅游收入虽有一定幅度的增长,但明显落后与国内来京旅游收入的增长。

从具体年份上分析, 2012年北京市旅游总收入3626.6亿元人民币。其中,入境旅游收入325.2亿元,占旅游总收入9%;国内其他省市来京旅游收入3019亿元,占旅游总收入83%;市民旅游收入281亿元,占旅游总收入8%。数据说明,北京旅游收入以国内其他省市来京游客的在京消费为主。

2.旅游收入的增加主要依靠接待人数的增加

从北京市旅游委公布的《2011年北京旅游业概况》和《2012年北京旅游业概况》中,2011年,北京接待国内其他省市来京旅游者12818万人次,旅游收入2618.9亿元,人均花费2043元/人次。2012年,接待国内其他省市来京旅游者13620万人次,旅游收入3019.7亿元,人均花费2217元/人次。

两年间,国内其他省市来京旅游者人数增加了802万人次,旅游收入增加了400.8亿元,人均消费仅提高了174元。考虑到国内其他省市来京旅游者在京旅游需要解决长途交通、住宿等刚性需求,综合近两年市场价格因素,国内游客在京旅游的人均消费增长幅度不大,旅游收入的增加主要还是依靠接待人数的增长而实现的。为一种低效、粗放的增长模式

3.入境旅游人均消费较高但游客数量规模有限,且人均消费的增长较慢

2011年,北京市共接待入境旅游者520.4万人,旅游外汇收入54.2亿美元(合人民币351.9亿元),入境旅游者在京旅游人均花费1041美元。2012年,全市共接待入境旅游者500.9万人,2012年,旅游外汇收入51.49亿美元(合人民币325.2亿元);入境旅游者在京旅游人均花费1028美元。数据说明,入境游客人均消费较高,但游客数量规模有限,仍有较大提升空间。

2000年北京市入境旅游人均消费为946美元,到2012年增加到1028美元,12年间仅小幅提升了82美元,入境旅游人均消费增幅微乎其微,如果考虑人民币汇率上升和物价水平上涨等因素,入境旅游人均消费实际上是下降的。

4. 庞大的市民在京旅游人消费潜力未得到有效释放

2012年,北京市旅游总人数2.31亿人次,旅游总收入3626.6亿元人民币。其中,接待国内其他省市来京旅游者13620万人次,旅游收入3019.7亿元;本市居民在京旅游人数9014万人次,旅游消费281.6亿元,人均花费312元/人次。本市居民在京旅游人数占全市接待游客总数的39%;但旅游消费281.6亿元,占全市旅游总收入的7.7%。人数规模接近1亿人次,占全市旅游接待规模占三分之一强的市民在京旅游消费群体,仅仅产生了7.7%的旅游收入。数据说明市民在京旅游的规模数量巨大,但人均消费过低对旅游收入增长贡献不大。市民在京旅游的消费潜力并未得到有效释放。

5.娱乐消费在旅游消费构成中所占比例极低,成为北京旅游消费提振的重要突破口

2012年入境游客的消费构成中长途交通28%、住宿16.5%、景区游览5%、购物23.5%、餐饮7.4%、娱乐5.4%、其他如通讯、邮电、市内交通等14.2%。

国内旅游花费构成中,长途交通占15.5%,购物占32.1%,住宿占19.8%,餐饮占21.4%,娱乐占0.7%,景区游览占6.1%,邮电通讯占0.2%,市内交通占4%,其他占0.1%。

2012年市民在京旅游花费构成中,长途交通占12.8%,购物占24.1%,住宿占17.2%,餐饮占19.8%,娱乐占3.1%,景区游览占9.1%,邮电通讯占0.1%,市内交通占5.7%,其他占7.1%。

从娱乐消费占比分析看,北京入境旅游消费中娱乐消费仅为5.4%,国内旅游为0.7%,市民旅游为3.1%。分析原因,一方面,北京夜间休闲旅游发育严重不足,缺少与市场需求相适应的消费产品供给,现有产品质量也亟待提升。游客在晚7点半到10点半的夜间黄金消费时间段内旅游消费潜力未得到释放。另一方面,京郊旅游中缺少能够带动人均消费提升的休闲度假旅游产品。但北京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且文化发展优势突出,具备形成丰富和优质的文化旅游体验产品的先决条件。旅游娱乐消费市场的开发和娱乐消费潜力的释放将成为北京旅游收入总量提升的重点突破口。

6.旅游消费存在区域差异

从旅游消费区域性差异来看,东城、西城、朝阳、海淀、丰台五个区的旅游消费收入均超过百亿元,占全市旅游消费总额的83%左右。延庆、怀柔、大兴等其他11个区县,旅游收入水平均未超过百亿元,旅游总收入仅占到全市旅游收入的17%。

从旅游资源分布上看,东城、西城、海淀拥有故宫、天坛、颐和园等知名景点;朝阳区、丰台区依靠自身的区位优势、便捷的交通优势和相对发达的现代服务业,吸纳了大部分外地游客在京的观光、住宿、购物、餐饮等旅游消费。也使得这五个区成为北京接待外地和入境旅游的主要区域,也是北京旅游消费的传统优势区。

延庆、密云、怀柔、大兴等其他11个区县,除了八达岭长城、慕田峪长城等为数不多的知名景点对外地游客具有一定的吸引力外,旅游市场主要还是凭借各自优良的自然环境或是特色资源吸引本市居民的休闲旅游。目前的旅游收入总量规模有限。

通过对北京旅游业消费现状的分析,我们认为,目前北京提高旅游市场竞争力的关键在“质”,即留住游客,拉长其在当地的停留时间并促进游客消费进而提升旅游综合效益;而非着眼于“量”,即接待国内外游客人的数量。此外,实现北京旅游产品从一般观光旅游向休闲旅游、商务旅游和其他专业旅游等高端旅游产业方向的顺利转型和升级,是从根本上解决北京休闲度假旅游产品供给不足,充分释放旅游消费潜力的关键。

提升旅游收入的政策建议

为了促进本市旅游产业转型升级,释放和挖掘旅游消费潜力,不断提升旅游收入水平,特提出三条政策建议。

一是面对不同类别的客户群,针对不同的资源特色区域,发挥比较优势,采取不同的措施

目前,北京的旅游市场上,旅游者虽有巨大的必购、必吃、必住、必看、必玩的消费要求,但因北京绝大多数旅游资源的配套服务设施基本处于满足一般观光游服务需求的状态,不能适应日益扩大的旅游观光与大众休闲度假并存的社会需求。适应现代服务业的旅游消费产品供应不足,服务能力不匹配,客观上抑制了消费潜力的开发。

北京的城市核心区拥有著名的旅游景点资源优势、便捷的交通优势、相对发达的现代服务业和丰富的文化资源优势,也是北京接待外地游客的重要区域。针对这部分游客群体,要扩大旅游收入总量,提升人均消费额的突破口应放在加大资金投入力度为游客提供更加便利、人性化的旅游公共服务;引导和鼓励社会资本投入开发更多、更丰富的文化、娱乐消费产品;落实促进旅游业发展的相关政策,积极推动北京免税购物区的建设和退税政策的落实;引导和鼓励社会资本投入建设更多有特色的主题旅游场所和接待场所;通过宣传推介、资金引导等手段吸引更多的国际会议、大型展览落地北京举办;加强旅游市场管理,重点打击非法“一日游”,适度控制低端来京旅游人数规模。

北京的郊区县旅游资源各有特色、自然风光秀美,是吸引市民开展京郊休闲旅游的重要场所。针对这部分游客群体,扩大旅游收入总量,提升人均消费额的突破口应放在: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完善旅游集散体系、旅游路网设施建设;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投入,开发建设休闲度假旅游产品;鼓励房车营地、森林木屋等新兴旅游业态的建设;规范民俗旅游,提升民俗旅游服务接待水平等方面。

二是培育新的旅游消费热点,扩大旅游消费占社会消费品零售额比重,释放社会消费需求,推动旅游业发展方式转变

加大市民休闲度假旅游市场的开发力度。落实《关于促进北京汽车营地建设的指导意见》,加快京郊汽车房车营地建设,推动以八达岭森林公园为代表的森林体验木屋的建设,改善北京市民休闲游环境的项目建设,为释放北京居民休闲消费潜力提供必要的条件。打造一批生态保护与旅游业融合发展的特色沟域;按照“央企+乡镇”、“企业+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模式,制定促进各类企业与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合作发展旅游业融资担保政策体系;创新合作模式,吸引社会资本投入民俗旅游领域,探索加盟、连锁等多种多样的方式升级民俗旅游,打造京郊游和名品牌;推动全市市级民俗村旅游接待服务设施的提升改造。加快京郊旅游集散体系建设、完成16个区县旅游咨询体系的提升、重点景区的标识导览、无线讲解、智慧旅游等旅游基础设施和服务体系的建设,更好地适应市民休闲游快速发展的需要。

围绕旅游者“必吃、必住、必购”需求,深入挖掘旅游消费潜能。加快北京免税体系建设,挖掘和释放国内高端旅游消费市场需求。按照“政府推动、市场主导、企业主体”的开发思路,采取“品牌化提升、特许式经营”的市场化运作模式,持续打造北京旅游消费的新名片。重点打造的“吃在北京”北京旅游美食行动,将北京旅游美食“贺岁季”、“养生季”“文化季”系列活动及前门美食文化节、北京旅游美食大集等多项主题推介贯穿全年。旅游特色美食、旅游特色餐厅、旅游特色美食街区,成为首都重要的旅游资源。有效促进以挖掘北京胡同四合院的旅游资源为特色的普通民居提升转型成为“北京人家”四合院旅游接待场所。实现“北京礼物”知识产权保护的连锁运营,鼓励开发一批特色鲜明的“北京礼物”商品,建立市场化运作的“北京礼物”专营店,基本消除景区周边兜售假冒伪劣旅游商品的行为。

三是在旅游业与其他产业的融合上,推动部门联动,破解产业融合瓶颈,在旅游与文化、科技、医药、教育、体育等产业融合方面实现新突破,推动首都旅游产业融合发展

第3篇:旅游经济专业范文

关键词:“茶文化”旅游 中职学校 旅游专业 课改

近年来,随着松阳茶产业的发展,茶已成为松阳县的支柱产业。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政府部门越来越重视茶与旅游业、服务业的结合,提出:立足于茶产业的优势,围绕“喝茶、品茶、用茶”,不断拉长产业链、提高茶叶附加值,依托生态茶园开辟茶乡休闲旅游产业,加快茶园骑行道路、农家乐综合体以及茶叶博物馆等旅游基础配套设施建设,提升旅游休闲产业发展水平。

松阳职业中专作为松阳县唯一一所县属职业学校,应培养旅游人才更好地服务地方经济,提升旅游专业学生在导游讲解、茶艺表演和酒店服务等方面的就业实操能力,为早日实现“茶文化”旅游发展战略添砖加瓦。

一、松阳职业中专旅游专业的教学现状

1.在课程设置上,以理论教学为主,实践教学为辅

目前校内实训基地建设相对滞后,专业课程设置以理论为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较差,不能很好地服务当地经济。

2.在技能竞赛上,无法有大的突破

在近年举办的丽水市旅游专业技能大赛中,虽说取得一些成绩(见下表1),但学生专业基本功扎实程度、技能水平和应赛心理素质还存有较大的上升空间,未取得大的突破。

3.在专业生源上,好苗子过少

旅游专业一直是松阳县职业中专的冷门专业,学生中好苗子过少。虽然县政府、学校及社会企事业单位经常举办一些大型活动让学生参加,但统计(见图1)显示,来自旅游专业的学生却非常少。

4.在实习安排上,基本处于空白

近年来由于实习期间的学生管理问题导致实习失败,目前学校旅游专业学生实习仍处于空白阶段。

5.在就业选择上,大多前往外地

由于学生大多来自农村,从小很少有机会前往城市,所以在毕业时,总是对外地充满憧憬,首选杭州、宁波等地作为发展城市。留在当地从事服务行业的专业学生相对较少,无法很好地服务地方经济。

二、松阳职业中专课改实施策略

1.基于当地旅游资源,理实结合,保证教学实习顺利开展

由图2可见,旅游专业的理论课改设计主要包括专业理论课改设计和拓展素养课改设计,实践课改设计包括校内实践课改设计和社会实践课改设计。

基于课改,松阳县职业中专旅游专业在理论课程设置上结合“茶文化”旅游需要,开设松阳景点讲解、茶艺表演等拓展素养课程,教学注重本土化,突出松阳旅游的地域资源,重点发展学生职业能力的主体性、地方性、实践性。

在校内实践课改设计中,突出学生的主体性,要求“做中学、学中做”,中餐服务、客房服务、茶艺等课程尽量在实训室操作。

在社会实践课改设计中,针对“茶文化”旅游的提出,学校在每个学期中加入相应的社会实践课程与实习环节,把教室搬到社会。并通过设计实习管理协议书、实习日志登记表、实习鉴定表等,来保证教学实习的顺利进行,提升学生的专业实践操作技能。

比如安排走访“茶文化”旅游经典线路,通过撰写导游词、到景区现场模拟讲解的形式提升学生的导游专业素养;安排学生参加中国茶商大会志愿者活动,做好来宾接待、茶艺表演和导游工作;安排学生参观当地旅行社,了解旅行社设置和运作,学习设计旅游线路;安排学生在酒店服务岗位实习,在餐饮、客房、前厅等部门学习和提升酒店服务技能。

为更好地服务松阳酒店行业,满足“茶文化”旅游六要素中“吃”“住”的需要,学校在第五和第六两个学期安排学生顶岗实习,在酒店、旅行社、茶楼等地,为学生更好地服务当地旅游业、服务市场,实现无缝对接做好充足的准备,紧紧围绕“茶文化”发展战略,合力打造“长三角田园休闲旅游胜地”。

2.组建“职业中专师生茶艺表演队”,主动外出展示自己

2014年,为积极响应现阶段松阳政府提出的打造“松阳茶师”的号召,松阳县职业中专培训处与县农办共同组建“职业中专师生茶艺表演队”。表演队已多次参加县里开展的有影响力的茶事活动,如板桥畲族文化风情体验节、大木山旅游文化节等。“职业中专师生茶艺表演队”已成为学校独具特色的一张名片,让学生能主动走出校园,面向社会展示自己,极大地扩大了学校的影响力。

3.以各类竞赛和考证为契机,努力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水平

一是利用每年举办的丽水市旅游专业师生技能竞赛,“以赛促练、以赛促学、以赛促教”。竞赛指导常规化,为学生的技能操作打下扎实基础。这些学生也将在日后成为当地的行业精英,服务地方经济。

二是利用每年举办的学校技能节契机,以赛促学、以赛促改。在导游讲解和中餐服务项目上本土化,使得学生毕业后就能很快地服务当地经济,适应社会和工作岗位。

三是利用县旅游局每年举办的浙江省景区景点讲解员考证的契机,提高旅游专业班学生的景点讲解水平。鼓励旅游班的学生积极参加,通过培训,2013年首次组织学生考证通过率就达60%,走出了学校旅游专业学生景区景点讲解员空缺的尴尬境地。

四是利用餐厅服务员中级考证契机,提升旅游班学生中餐服务操作技能。在考证结束后,学生就能立马走上当地的就业岗位工作,并能做到持证上岗,提升“茶文化”旅游的配套实践服务水平。

五是利用学校培训处和县农办共同组织的“松阳县茶艺表演大赛”,提升茶艺社团技能水平和社会知名度。从近两年县里组织的大赛来看,茶艺表演队的学生已获得2个二等奖和5个三等奖的好成绩,这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学生从事茶楼工作的实战能力。

四、小结

第4篇:旅游经济专业范文

本文从产业链整合视角出发,试图通过华侨城集团“旅游+地产+文化”产业价值链延伸的路径,探析其整合的经济后果、面临的风险,以及我国旅游地产未来的发展方向。

一、华侨城的转型升级路径——产业链整合视角

旅游地产产业链是旅游产业链与房地产产业链的融合,企业通过旅游资源和旅游项目的开发,旅游产品的设计、推广和经营来获取丰富的资金并且提升土地价值和品牌形象,然后再依靠旅游产业带来的完善的配套设施进行房地产项目的开发,经营与服务。华侨城集团的“旅游+地产”的运营模式就是先从旅游起步,让旅游带靓环境,环境带旺地产,从而促进地产的全面发展,如图1所示。

然而,面对各大房地产企业纷纷进军旅游地产领域的激烈竞争环境,华侨城集团再次关注产业链的竞争战略,将自身“旅游+地产”的运营模式提升到成为“以文化为核心、旅游为主导的现代服务业开发运营商”的产业升级道路上来,其实质就是对产业链的丰富和完善,以促进产业的升级(如图2所示)。

华侨城集团的集团品牌、业务品牌、产品品牌依据特定的协作关系和布局形成密切的联系来满足顾客的需求。根据集团“现代服务业综合运营”的发展战略,其产业价值链纵向地向上下游逐渐延伸,横向拓展至娱乐、商业、文化、教育等领域。现在华侨城旗下已经有菩提宾舍、茵特拉根华侨城酒店、深圳威尼斯酒店等十余个主题精品酒店,华侨城旅行社也筹划在全国的区域布局来整合华侨城的旅游产品。除了拥有和管理多个文化主题公园和文化主题酒店外,华侨城还拥有和管理何香凝美术馆、华夏艺术中心、OCT当代艺术中心、华·美术馆、华侨城创意文化园等多个文化艺术场所,并在全国范围内建设了13个大型文化产业发展示范基地,这些都为集团打造文化产业提供了契机。

由于产业价值链的不断延伸,使得更多的企业加入到华侨城集团的产业链条中,分工愈来愈细化,价值创造也更加细化。集团不断强力打造文化品牌,独特的文化内涵构成了华侨城主题公园的核心竞争能力。在创新方面,华侨城是“旅游+地产”经营模式的首创者,其为扩大融资规模,还进行了旅游资产证券化,为加快向外扩张的步伐还在北京、武汉、成都、上海等地区进行战略布局。经过专业分工与协作、产业价值链的延伸、价值创造细化的一系列过程,华侨城集团形成了规模效应、品牌效应,不断提升产业竞争力,从而实现产业升级的目标。

二、华侨城转型升级的经济后果

在2012年上半年主营业务收入中,华侨城旅游综合业务共接待游客1094万人次,同比增长2.50%,实现旅游综合业务收入27.41亿元,同比增长32.22%。对于华侨城至关重要的房地产业务,则在上半年收入为35.56亿元,同比增长5.27%,虽然较上年同期的50.41%和2010年的116.31%而言明显放缓,但房地产业务收入高于旅游综合业务。根据华侨城A的财务指标数据(如表1所示),我们可以看到从2011年6月底至2012年9月底其主营业务成本率都稍微高于主营业务利润率,因此集团应该努力完善成本管理制度,降低自身的营业成本。

成功的华侨城模式已经复制到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以及武汉、昆明等二三线城市。但华侨城集团也受到行业竞争者的冲击。在2012年10月华侨城集团先后与深圳大鹏新区投资控股有限公司和福州市政府签订合作协议的同时,招商地产与恒大地产也在深圳、福州与华侨城集团火热对垒。面对颇具实力的恒大地产,华侨城集团应该更加关注资金问题。从2011年第二季度到2012年第三季度华侨城集团的资产负债率水平(如表2所示)可以看到,集团的资产负债率两年里都处在70%以上的水平,超过了国资委对央企负债率划定的“红线”(70%)。对此,2012年以来华侨城集团融资品种不断创新,形成多元化融资,其中包括私募债的发行、短融、旅游资产证券化(设立欢乐谷主题公园入园凭证专项资产管理计划)。另外,华侨城集团的资产报酬率(如表3所示)从2011年12月底的12.17%大幅降到2012年9月底的2.46%,这说明集团资产利用效率较低,而华侨城A的金融创新对盘活旅游产业资产无疑是一种全新的尝试。

华侨城集团的转型升级让其在国内获得各种不同的殊荣。在中国旅游研究院与中国旅游协会此间联合的“2012中国旅游集团20强名单”中,华侨城集团位居第四位;华侨城大酒店、深圳威尼斯酒店、深圳海景奥思廷酒店、华侨城主题酒店的官方微博入围深圳酒店微博百强榜,同时华侨城大酒店还荣获了2012年度粤港澳至尊五星酒店“铂金奖”的殊荣,欢乐海岸荣获中国商业地产荣耀榜“最佳产业融合创新”奖。

三、华侨城转型升级面临的风险

1.同质化竞争导致财务风险

旅游地产的发展没有受到房地产调控政策的影响,所以各大房地产商纷纷进军旅游地产领域,行业的发展必然会趋向同质化,在如此激烈的竞争中企业要做大做强就需要大量的资金作为保障。再者,旅游地产投资规模大、运营成本高、回报周期较长的特点,也增加了企业的财务风险。华侨城集团为保持其在旅游地产领域的领军地位,通过各种渠道的融资来高速扩张,现在集团已经背负高额负债,2012年第三季度的资产负债率高达72.41%。

2.主题公园仍是核心旅游产品

华侨城集团仍然以旅游产业为主导,目前在国内不同地区已设有旅游景点,如深圳欢乐谷、北京欢乐谷、成都欢乐谷等。在集团高速扩张的情况下,主题公园的区域布局会更加密集,而旅游项目趋于同一就会缺乏独特性,从而会有流失客流量的风险。而与主题公园相配套的房地产项目也会因此而失去获利的机会。

3.集团收入渠道单一

华侨城集团目前主要依靠主题公园的门票收入以及地产、酒店经营收入来获取利润,单位面积收入、门票占收入比例、重游率等核心指标与国际水平相比差距大。

基于产业链整合视角分析了华侨城集团“旅游+地产”成功的运营模式及其转型与升级的方式,力求实现现代服务业的综合运营,希望能够给进军旅游地产的地产公司提出策略性的建议。旅游地产作为旅游业与房地产业融合的产业,通过旅游带动地产、地产反哺旅游的形式,能够创造巨大的经济效益。因此,房地产公司开发旅游地产首先要有明确的战略定位,让旅游项目提升当地的地价来发展地产项目,通过地产项目的高成长、高回报率提升公司的价值,从而用充足的资金再拓展企业的旅游项目。当然,企业不仅要重视“旅游+地产”模式的运营效果,而且要认识并规避行业的风险,不断完善相关配套设施,注重产业的创新,例如网络营销、产品创新、金融创新等。企业还应该发挥“旅游+地产+文化”模式的聚合效应,从产业价值链出发,依靠产业价值链的延伸整合社会各种优质资源,使旅游地产与商业、娱乐业、酒店业等结合,扩大企业经营规模,提升企业品牌和竞争优势从而实现产业升级。

参考文献:

1.高闯 关鑫.企业商业模式创新的实现方式与演进机理——一种基于价值链创新的理论解释.中国工业经济.2006.11

2.韩红丽 刘晓君 李玲燕.基于产业价值链的产业升级机制解剖.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12.2

3.高青松.企业竞争战略——产业链竞争战略基本理论与实施方略.国防科技大学出版社.2009.7

第5篇:旅游经济专业范文

1旅游产业链理论

国外学者对产业链的研究起源于17世纪中后期的欧洲古典主流济学家亚当•斯密,研究大多集中在价值链、供应链、产品链3个方向。旅游产业链是由支撑旅游活动的各部门之间基于一定的服务经济关联形成的链条式关系,但旅游产业链并非链状结构,而是表现为网状结构,由纵向联系和横向联系构成。纵向联系是指游客从旅游客源地出发经过中介机构(旅行社、交通、网络等)到达旅游目的地消费的过程。由于旅游产品的不可移动性决定了旅游产业链和一般商品产业链不同,是从消费者向产品移动。横向联系指旅游目的地的供给系统,由支撑食、住、行、游、购、娱六大产业组合而成的系统(陈翔,2011)。而乡村旅游涉及产业面较广,和一般旅游产品相比有其特殊性。

2贵州乡村旅游产业链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2.1乡村旅游产业链整合度低,未形成完整产业链

贵州独特的喀斯特地质环境导致地区经济交通落后、贫困程度深、农业人口多,发展乡村旅游无疑是帮助农村贫困人口快速脱贫致富的有效手段。据有关部门统计2010年全年贵州省乡村旅游共接待游客4536万人次,同比增长20.29%,占全省旅游接待总游客的35.16%,乡村旅游总收入178亿元,占贵州省旅游总收入的16.79%,“十一五”期间累计有42万人依托发展旅游业摆脱贫困或成为受益者(贾会娟,2011)。经过10多年来的发展贵州乡村旅游在深受到城市游客、海外游客青睐的同时又面临着早期粗放型旅游产业结构所带来的诟病。(1)受本地区经济基础落后的影响,旅游产业与其它产业间缺乏横向合作,旅游产业与其它产业融合度较低,导致旅游产业链过短。而旅游产业链中核心部门协作意识不强,未形成网络,造成产业链过窄。。(2)早期贵州乡村旅游发展过程中存在两种片面的发展模式影响产业链的发展:一种是过分看重旅游经济价值,怱视了其生态、文化和社会价值,造成过度舞台化、商业化,例如曾经古朴清幽青岩古镇,如今商铺林立,丧失了古镇的遗风韵味;另一种是照搬发达国家模式,过分强调旅游的生态、文化和社会价值,而忽略市场需求和经济价值和我国目前的国情不相符,造成旅游发展滞后,例如镇山村早在1993年就被贵州省批准为“民族文化保护村”,1998年被列为世界上唯一的“布依族生态博物馆”,2000年由挪威资助援建布依族生态博物馆,如今经10多年发展,镇山村旅游却淡出了游客的视野。

2.2乡村旅游产品内容泛化,附加值低

对乡村旅游概念理解混乱,将乡村旅游等同于农家乐、农业旅游、农村观光等(刘德谦,2006),严重降低了乡村旅游产品的丰富性。目前贵州的乡村旅游产品处于粗放型发展阶段,大多表现为农业观光园、民族民俗村、采摘园、渔家乐、农家乐等方式。由于受资金、人才、技术、创新等多方面因素的制约,贵州各地乡村旅游产品大多缺乏市场定位,开发过程中一味模仿,造成乡村旅游产品的标准化、模式化,旅游活动内容泛化,只局限于城镇居民去郊游、玩牌、吃农家菜、住农家屋等层面,缺乏供游客参与、体验的互动游乐项目,旅游产品的附加值较低。例如游客在贵州旅游无论在苗、布、侗、水族群村寨,都会惊讶地发现迎客的拦门酒仪式如出一辙。如果乡村旅游产品缺乏差异性体验,产品竞争只有依赖于价格,最终陷入低价竞争的恶性循环。从围绕旅游产业的食、住、行、游、购、娱六大要素去分析乡村旅游产业价值链,在游客的消费结构中购物、娱乐要素附加值较高,而吃、住、行、游等基础要素的附加值相对较低。旅游产业各相关企业在竞争中会不断往“高附加值”区块转移,在竞争的驱使下旅游产业未来会朝高附加值旅游购物商贸业、娱乐业发展。因此,贵州的乡村旅游业亟待加快娱乐业和旅游商贸业的发展,以调整和优化乡村旅游产业结构。

2.3乡村旅游市场结构单一,缺乏营销渠道

近年来贵州省对黔东南、铜仁、黔南等少数民族村寨旅游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累计投入旅游国债资金3.25亿元,2011年全省共安排旅游发展专项资金495万元用于乡村旅游民居旅舍客房、卫生间、厨房改造及标准技术设计和标识标牌制作等配套设施建设。虽然政府对乡村旅游发展支持力度较大,但贵州经济基础落后,市场意识薄弱,大多数旅游企业和乡村旅游经营户经济实力不强,在管理上各自为政,缺乏整合意识和品牌意识,资源与资金没有形成合力。其次,大多数乡村旅游景区和个体经营的村民缺乏营销意识和渠道,基本处于等客上门的局面,服务对象大多为周边城市居民,旅游市场结构单一。

3对贵州乡村旅游转型升级战略的思考

3.1实施乡村旅游产业链纵深化发展战略

产业链纵深化就是要以旅游业为龙头,优化配置相关产业,形成生产和销售产品完整的产业链,使得旅游产业带动诸多产业融合发展,最大限度地使旅游收益留在旅游地。在乡村旅游发展过程中要转变产业运作方式,通过多产业融合整合完整的产业链,实现由单一的经济功能向综合功能转变。在乡村旅游资源开发时不光要深入挖掘乡村元素、民族元素的旅游价值,还要注重延长乡村旅游产业链(图1),发展附加值高的文化娱乐业、旅游商贸、信息服务等。利用旅游与果蔬园、家禽养殖园、经济作物相结合的乡村旅游经营模式,吸引游客进行餐饮、购物消费,同时塑造绿色无污染的粮食、蔬菜、家禽等相关农副产品品牌,建立异地销售网络,拉动相关农副产品销售、包装、物流等业态的发展。通过建立当地农副产品、特色手工艺产品加工为龙头的企业,拉动地方产业规模和档次,满足旅游者对旅游商品多样化的需求。贵州少数民族风情浓郁,可以发展演艺文化产业增加旅游体验性,以旅游体验使旅游产品赢得更高的附加值。产业链越长,对农村相关产业的拉动效应也就越大,产业间的相互促进更有利于乡村旅游的发展。

3.2培育乡村旅游产业聚集区,整合资源树立品牌

针对贵州当前乡村旅游经营小、弱、散、差等现状,乡村旅游产业转型升级要注重乡村旅游经营与其他重要产业类型的整合,统一规划整体开展有计划的宣传促销,才能发挥产业聚集优势,提高产品的知名度与市场竞争力,实现规模化经营。通过可以结合乡村本地的资源特色开展民俗文化体验、温泉、户外拓展、漂流、登山健身、森林疗养等休闲活动来丰富乡村旅游产品内涵,在符合全区产业发展背景下进行统一的规划,选择重点区域培育相关的龙头产业,实现由零星的村寨“农家乐”发展成为统一规划的乡村旅游区,由各自为政个体经营发展为产业集群,由自发经营到塑造统一品牌集团化管理。

3.3乡村旅游产品更新换代向体验化、多元化发展

实现产品结构和功能转型升级,从单一农业观光、简单农事体验发展成为以多元化休闲度假、康体娱乐为主的高附加值休闲旅游产品。此外,乡村旅游产品应该向体验化转型,由服务经济向体验经济升级,在保证现有资源特色的基础上延续产品的乡土气息,挖掘资源的文化内涵,开发参与性强和知识含量高的乡村休闲产品体系,让游客参与其中乐在其中,吸引游客延长停留时间。

第6篇:旅游经济专业范文

[论文摘要]经营性实训基地是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一种,对其内涵的界定、特征的探索和现存问题的研究,对高职旅游管理专业经营性实训基地的建立、运营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旅游管理专业校内经营性实训的内涵

经营性实训基地是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一种。目前,对经营性实训还没有进行统一的界定,笔者试图在生产性实训的基础上,对其进行尝试性界定。刘家枢认为:校内生产性实训是高职院校充分利用自身的优势,独自或与政府、行业及企业联合,在校内建设具有生产功能的实训基地,通过生产产品、研发技术、服务社会等生产性过程,实现经济效益,并在生产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的一种实践性教学模式。很显然,生产性实训的重点是在生产性过程中实现经济效益,对于经营性实训而言,则重点强调的是“全真的经营性”。因此,校内经营性实训是在全真的经营性实训基地中,通过原材料采购、生产、销售等全真的经营性过程实现经济效益,并在经营中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进而提高学生职业能力,实现学习与就业无障碍对接的一种教学模式。

二、旅游管理专业校内经营性实训基地的特点

(一)多样化的建设模式

现如今,旅游管理专业校内经营性实训基地的建设模式是多样化的,其中较具代表性的有:

1.学校自主建设

这是较为传统的建设模式,实训基地所需的场地、设施设备、人员等均由学校提供和配备,建设完成后对外营业。这种模式的优点是学校对其有绝对的管理和控制权,方便安排学生的实习实训,在盈利后能获得较大的经济效益。很显然,这种模式的主要缺点便是如何解决人员的配备问题。经营性实训场所和普通的生产性实训场所不同,普通的生产性实训场所可以在需要时“开工生产”,而全真的经营性实训场所则需要遵守企业经营的时间,按时、按要求营业,完全由学校自主建设的实训基地,在解决这一问题时常见的处理方法有两种:第一,由学校老师兼职管理,学校老师,大多对企业的经营和管理缺乏经验且精力有限,若仅由学校老师对实训基地进行教育和管理,往往由于管理不当,导致惨淡经营甚至亏损;第二,外聘有经验的专职的人员对其进行经营和管理,这种方式在经营效果好时,是不错的选择,但若经营效果不理想,便容易出现入不敷出的局面。

2.校企合作建设

(1)筑巢引凤型

学校和企业双方协商,学校提供场地和设备,由企业派遣管理人员,对实训基地进行管理,组织学生开展经营和实训,这类似于酒店行业聘请专业的饭店管理公司对其进行管理,在利益分配上,双方协商拟定。这种方式既能实现实训基地的正常经营,又能完成实习实训,同时,还能为企业节约大量的资金,但缺乏对企业的约束。

(2)合作互补型

学校和企业根据自身的条件,共同出资建设,实训基地建成后共同管理,组织组织学生开展经营和实训,并共同分享利润和承担风险。这种模式较好的解决了“筑巢引凤型”存在的问题。

(3)赠送、赞助型

企业和机构赞助部分设备,学校配套完成实训基地建设,基地建成后由学校自主经营和安排实习,企业在方便的情况下提供一定人员支持。这种模式企业对学校是无偿的赞助和赠送,实训基地的正常运转仍然主要由学校负责,显然,虽然学校所付出建设费用相对较低,但没能解决“学校自主建设模式”中存在的问题。

(二)仿照企业管理模式进行管理,在全真的经营环境中完成实习实训

将旅游企业真实的管理模式引入校内经营性实训基地,建立完整的企业组织机构,完善的企业管理制度和人事制度,学生在指导教师的带领下,参与产品的采购、生产、销售推广、对客服务、投诉处理等,让学生体验真实的旅游企业管理模式,在熟练掌握服务技能的同时,了解感受企业的真实环境,实现学习和就业的有效对接。

(三)实训基地功能多样

校内经营性实训基地与传统校内实训室相比,功能能更加多样化,更能满足培养学生和服务社会的需求,具体如下:

1.教学实训功能

在真实的经营性环境中培养和锻炼学生,使得学生掌握的职业技能更为实用,另外,为保证实训基地的正常和顺利经营并取得相关经济效益,学生会接触到包括原材料采购、产品生产、营业推广、服务质量、投诉处理等多个方面,可以很好的培养学生除基本服务技能之外的沟通协调能力、突发事件处理能力,全方位锻炼学生。同时,在指导学生的实训中,教师的相关技能和知识也会随之提高和完善。

2.培训功能

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培训功能体现在校内和校外两个方面。校内培训主要可以通过在真实的经营环境中,对老师和学生进行相关技能的培训;校外培训则是利用实训基地,对社会企业职工、下岗职工、农民工等进行技能培训、岗前培训等,最大化发挥实训基地的作用。

3.职业鉴定功能

校内经营性实训基地利用先进的设备和培训模块,依托学校现有的职业技能鉴定中心,通过与相关行业、部门和培训机构合作,可实现对学生和社会人员的技能鉴定,如:咖啡师、调酒师、导游资格认证、西点师、会展策划师等。提高毕业生的持证率,并对社会做出相应的贡献。

4.经济功能

经营性实训基地与普通实训基地的最大区别便是可以通过全真的经营环境来锻炼和培养学生,显然,在经营正常的前提下,实训基地是可以带来一定经济效益的。这可为旅游管理专业的发展和实训基地的后续建设获取资金,为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5.助学功能

在经营性实训基地中,同学们既是学生又是员工,因此,对于员工,学校可以根据其业绩和岗位发给工资,这样,既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又能发挥其助学功能。

(五)按照市场规律建立保障性机制

校内经营实训基地建设是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和教育规律建设的,追求学校、学生、企业、教师多赢的目标,因此需按照市场规律建立协调、持续的保障性机制。这种生产要素与教育要素的科学合理配置实现了以最小的投入实现最大效益的原则和目标,减少物资、资金及其他要素的浪费。

(六)具有较强的可持续性

传统的校内实训基地是“消耗型”,即仅通过实训设备、实训材料的投入来进行模拟实训,是一味的消耗,这种实训方式受资金和学校导向的影响很重,经常会出现“断粮”的情况;而经营性实训基地则是循环的可持续的实训,学生实训中的产品可以在实训室中售卖,在回收成本的同时还能实现盈利,这不仅解决了资金的问题,同时还能会实训室的后续建设进行储备,因此,经营性实训基地具有较强的可持续性。

三、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1.教育教学的稳定性和经营任务变动性之间的矛盾

高职教育是按照人才培养方案、教育教学计划组织实施的,具有相对稳定的模式和计划。但是,企业的经营任务是围绕市场需求来制定的,众所周知,市场需求是千变万化的,为了更好的满足市场需求,企业的经营任务势必会随之而调整。因此,经营性实训室的经营任务和教育教学的稳定性之间的矛盾是客观存在的。

2.教学安排与经营时间的冲突

教学安排常规情况下是由学校统筹安排,虽然遵循个专业的特点和人才培养要求,但在时间上也具有较强的稳定性,尤其对于非实训类课程的安排更是如此,而经营性的实训场所既是按照全真的企业来经营和运行,就需要有稳定的、不间断的营业时间,这势必会和教学安排产生冲突。

3.实训功能能和经济效益之间的矛盾

经营性实训基地兼具了经营和实训的双重功能,是在满足实训的前提下经营,通过经营来完善实训,很显然,实训是其存在的基础。但是,为了实现在真实的经营环境中实训,并实现实训基地的可持续发展,就要求其能通过节约原材料、节能等方法来控制支出,从而提高经济效益,这与大规模实训中对原材料等资源的消耗产生矛盾。

4.师生积极性难以调动

虽然经营性实训基地能产生一定经济效益,并用其给学生和指导教师发放一定补贴,但“僧多粥少”的现实决定了补贴不会太多,师生积极性的调动变成为实训基地正常运转的一个难题。

5.教学目的与人员选拔之间的冲突

高职院校建立实训室的目的是为了在校期间更好的锻炼学生,从而提高其职业技能,因此,对所有在校生而言,都应该安排其到实训室中学习和实践。但由于学生素质的参差不齐,不是所有人都适合于在经营性实训基地中工作,这便造成了教学目的与人员选拔之间的冲突。

[参考文献]

第7篇:旅游经济专业范文

关键词:互联网+;旅游行业;转型

随着互联网技术在各行业的深入运用,“互联网+”战略已经成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旅游产业需要依托大量信息,是最早导入互联网技术的行业。旅游OTA(在线旅游服务商)的发展,对原有的旅游产业产生了巨大的冲击,本文尝试通过转型中旅游企业的矛盾分析探讨“互联网+”背景下旅游行业未来的发展趋势。

一、互联网+旅游的内涵

“互联网+”旅游就是将网络技术和旅游行业全面融合,将互联网的技术手段和思维方式以及服务理念全面运用到旅游产业中,转变以旅游企业为中心的产销分离格局,变成以旅游者为中心的产销一体化格局。将大数据和云计算构成的基础信息资源,通过互联网、物联网等多重网络技术的融合传输到用户个人电脑、手机等移动端,让旅游者根据自身需求和喜好进行旅游产品生产与创造。

二、行业转型中的问题

1.旅游者旅游观念的转变。传统旅行社通过提供大量标准化旅游产品,赚取旅游信息不对称所带来的收益。游客在游览过程中必须按照旅行社制订的旅游计划进行游览活动,也就是所谓的“上车睡觉、下车拍照”。在某种程度上,旅行社的旅游产品限制了旅游者自由选择的权利,在信息技术相对滞后的时期,这种旅游方式能够很好满足全民旅游的愿望,但是不能满足消费者追求个性、追求自由的愿望。而“互联网+”旅游的模式正好迎合了当下居民收入增加、文化素质提高对旅游的旺盛需求,满足了旅游者按照自己希望的方式进行旅游的愿望。同时,互联网上海量的旅游出行游记、照片、视频也不断改变着人们对旅游的理解,旅游者从“走马观花,求多求全”式旅游,转变为更加注重旅游体验和旅游感受。因此,旅游者在选择出行方式上就会相对愿意选择一些特别的旅游产品或者自由度较高的旅游产品。

2.旅行社营模式的转变。旅游者旅游观念转变的后果是,旅行社固定的旅游线路产品受到冲击,越来越多的消费者愿意通过OTA自由组合旅游产品,旅行社的经营受到冲击。另一方面,国家对公费旅游政策的出台导致旅游行业众多订单减少,旅行社经营利润下滑,再加上日益增加的房租和人力资源成本,使得旅行社不得不考虑转变运营模式,给旅行社带来新的利益增长点。

3.旅游电商间的激烈竞争。旅游电商的出现虽然改变了旅游产业的运营模式,但电商企业之间竞争激烈,再加上BAT的进入,旅游电商之间的相互竞争和并购以及资本运作带来的恶性竞争也将成为阻碍旅游电商发展的问题。另外,互联网技术发展迅速,新的平台取代旧的平台,新的客户端取代旧的客户端,技术开发成本高昂,这些都是旅游电商亟待解决的问题。

三、“互联网+”背景下旅游行业的发展趋势

1.旅行社改变运营模式。要想改变旅行社的被动局面,就得改变旅行社在旅游产业链中的地位。旅行社一方面可以考虑导入OTA的运营模式,建立线上、线下联合运营的模式对抗OTA,但是网站建设及维护以及后备人才培养都需投入大量的运营资金,只有实力雄厚的旅行社才能实现转型,例如港中旅的芒果网和中青旅的遨游网。而更多的中小型旅行社可以着手新商品开发上,依托多年旅行社经营管理的经验,开发新的旅游产品,或者转变运营模式开拓旅游行业的蓝海,例如旅行社依托新的旅游资源,开发新的旅游线路;还可以接受一些非常规路线或者旅游产品的设计为客户定制产品。一部分旅行社将目光放在了既有客户维护上,针对多年积累的客户群做深层次的需求调研,定制贴合固定客户需求的产品。只有这样,旅行社才能在夹缝中求得生存。

2.旅游电商进一步细分市场。旅游电商虽然能够按照旅游者的要求提供多元化、个性化的旅游产品,但是旅游电商之间竞争激烈,电商企业并购频繁,且网络技术更新换代迅速,导致企业需要投入大量资本在旅游产品的开发与市场抢占中,一旦失去资本运作的介入,旅游电商企业发展岌岌可危。因此,旅游电商企业只有进一步细分旅游市场,发挥网络信息资源优势,分析旅游者的需求,以智能计算的方式为旅游者提供便利、多元的旅游服务,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站稳脚步。

四、总结

“互联网+”背景下旅游产业变得更加贴近旅游者,为旅游者带来便利,同时行业转型也带来了旅游发展趋势的变化。旅游教育部门只有敏锐地感知旅游行业的变化,即分析旅游企业的人才需求状态,才能更好地改进培养方案,培养出适合旅游企业发展的旅游人才。

第8篇:旅游经济专业范文

在全国“卓越院校”建设的大背景下,各个高职院校都在进行专业群建设。在专业群的建设过程中,旅游专业教师面临着知识结构重组的需要。专业地位不同,教师的关注点也不同。

一、旅游专业地位与旅游专业师资知识结构重组关联

本研究在访谈的过程中,从专业教师的言谈和配合访谈的态度我们得出结论:旅游专业地位与旅游专业师资知识结构重组存在关联。旅游专业是即将被砍掉的专业、边缘专业和一般专业的高职院校教师更容易认识到自身知识结构重组的重要性。因为在教师心目中专业发展是生命力,如今专业即将没有了也就等于没有了方向,原先的知识结构需要重组才能成功转型,才能适应新形势的发展。如有的院校在进行专业群的建设中,旅游专业被砍掉或者萎缩势在必行,作为旅游专业教师只有转行发展其他专业才是出路,所以知识结构必须要重组。

而旅游专业是重点专业的教师对自身知识结构重组并不是很关心。有30%的教师对自身的知识结构是否需要重组表示不理解,有70%的教师认为知识结构重组非常必要,但是多数人对怎样进行知识结构重组却并不是很了解。调查中我们发现,旅游专业是重点专业的院校,教师因为没有生存危机,所以他们对自身知识结构是否需要调整不是很关心。很多教师的想法是“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对重组自身知识结构不是很热心。因为,重组教师知识结构需要大量时间和精力投入,大多学校没有相应的政策和配套措施,因而一线教师缺乏动力。

二、专业集群背景下旅游专业师资知识结构重组需求探讨

(一)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本研究对湖南省开设旅游专业的28所高职院校旅游专业教师和相关行政管理人员进行访谈,访谈形式采取面对面访谈和电话访谈两种形式,探讨不同专业地位下的旅游专业师资知识结构重组需求。在进行访谈的过程中,调研人员及时做好访谈记录,然后借助于文本挖掘软件ROST CM6对访谈记录进行分析,得到全面的师资结构重组需求分析,包括师资是指结构重组意愿、需求影响因素以及需求差异对比三个方面。

文本挖掘软件ROST CM6是由武汉大学博士沈阳研究团队所发明的一款文本处理软件,研究者利用此软件可以对数字化的信息进行检索、归纳、标量和引用,同时可以对文本进行内容分析,包括词频分析、频度分析、社会网络分析、情感分析等,从而得出普遍性结论。鉴于ROST CM6文本挖掘软件对信息处理的强大功能,近年来对受访者态度的定性与定量分析已经得以运用。

(二)研究结果分析

本文根据访谈人数和访谈内容的有效性共得到185篇访谈记录,将访谈记录整理做成文本文档,然后应用文本挖掘软件对访谈文本进行处理分析。

1.词频分析

通过ROST CM 软件的中文词频分析对185篇访谈记录进行文本分析,得到50多个高词频特征的词,本文选取了前16个高词频特征的词,如表1所示。

通过词频分析,我们得出旅游专业教师在访谈中比较关心知识、掌握、重组、实践、教师、培训等的相关问题,他们对自身知识结构是否需要重组问题有些一致的看法,侧重于高词频词的各个方面。

2.社会网络和语义网络分析

通过对样本进行社会网络和语义网络分析,得出关于主要高词频词的网络矩阵(如图1所示)。通过此网络矩阵我们可以得出下列结论:教师知识结构重组的主要影响因素是教师、学校、社会和管理部门;专业教师对知识的关注主要是理论知识、实践知识、教学知识和潜藏知识,对知识的把握主要局限在掌握和上好课的层面。很多教师理论知识熟练,知识面较广,而旅游实践知识仅局限于应付上课;教师培训不多,很多教师建议学校多组织教师进行培训。另外,教师的学历水平对教师的知识结构重组问题不起主要作用,并且专业地位对教师知识结构重组方式问题影响不大。

3.情感分析

本文对样本进行情感分析,得到教师对知识结构重组的情绪分析。(如表2、表3、表4所示)其中积极情绪57.14%、中性情绪35.71%、消极情绪7.14%,发言总数为34.

分析发现,湖南各高职院校旅游专业教师对自身知识结构重组的积极性较高,尤其对“加强专业实践知识学习”和“参加培训”情感分值很高;知识结构重组的影响因素也有共识,主要是学校、教师、管理部门等因素;负面情感主要集中在“上好课”和“应付上课”。

4.总结

通过数据挖掘软件ROST CM6对文本进行的分析,我们得出如下结论:(1)旅游专业教师普遍有知识结构重组的需求,但对如何重组确没有什么具体想法。(2)影响知识结构重组的主要因素是教师自身、学校和管理部门。(3)专业教师普遍认为自己理论知识的掌握已经比较全面,实践知识匮乏,却忽略了知识的与时俱进。(4)专业教师对参加培训的积极性很高。因为很多学校出于费用的考虑,不太注重旅游专业教师的培训,很多教师很难有机会出去培训。

三、专业集群背景下旅游专业师资知识结构重组对策

(一)提升旅游专业教师自我学习的能力

教师是专业发展的实施者,教师的自我成长是专业发展的基石,如果教师不注意自我提升,那么专业发展就是一句空话。作为旅游专业教师应清醒的认识到终身学习的重要性,并制定终身学习计划。专业教师应该克服各种困难,关心专业动态,更新自己的知识,做到与时俱进;学校应制定相应的鼓励措施,提高旅游专业教师自我学习的能力。如鼓励科技创新,奖励相关科研成果;相关行政管理部门应制定相应的政策,保证旅游专业教师自我提升有章程可依。

(二)加强旅游专业师资培训

学校或者相关管理部门应把师资培训作为重要工作来做,纳入常规教学工作中,定期组织各种类型的师资培训,并且进一步扩大培训对象的范围,从原先的几个人扩展到一批人。如学校定期组织师资培训,频度要像每周开例会一样,要求每位专业教师都要参加。培养一种学习的氛围,让专业教师觉得不学习就人人自危;管理部门可以组织范围广规模大的全省性质的师资培训,如国内外访问学者、骨干教师培训、各种研修班等,开阔旅游专业教师的视野,并提高他们的专业能力。

(三)提高旅游专业教师的实践能力

第9篇:旅游经济专业范文

【关键词】旅游管理应用型本科;景区类校外实习基地建设;建设

一、旅游管理应用型本科专业景区类校外实习基地建设的必要性

校外实习基地是高校开展实践教学的重要场所,是校内实践教学的重要补充,也是理论教学联系实践教学的重要桥梁。旅游管理应用型本科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实践技能和动手能力,能较快地适应旅游行业相关岗位的需求,以解决工作实际问题;要求具有较强的沟通能力、实践能力和理论应用创新能力;要求具有很强的岗位适应性和自主学习能力,不仅具有胜任旅游行业职业岗位的技能,而且具有适应其他相关行业的就业能力,以拓展就业面。实际工作中的这些要求,很大程度都是需要依靠校外实习基地的培训来完成的,所以加强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与管理很有必要。

旅游管理应用型本科专业的校外实习基地一般包括高星级酒店、旅行社、旅游景区等,这三个行业的经营环境、行业特点甚至人力资源供求关系等都存在不同。所以,对于在景区类旅游企业进行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与运营,需要采取不同的策略与方法。

二、目前旅游管理应用型本科专业景区类校外实习基地建设存在的问题

1、学校对景区类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缺乏规划与投入

目前,许多学校在建设旅游专业的校外实习基地时,一般由学校领导或教师的人脉信息传达合作意向,或按照课程的教学计划安排,临时找到提供实习岗位的旅游企事业单位进行接洽。而从与酒店类校外实习基地比较来看,由于酒店行业竞争更为激烈,酒店企业寻求学校合作的意愿更加突出,市场上(尤其中心城市)也存在大量的人力资源公司为学校与酒店企业的合作积极牵线搭桥,所以学校的酒店类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与管理相对较为有序。我国的景区类企业仍处于急速发展中的阶段,对于与高校旅游专业的合作迫切性仍不高(对比酒店行业)。而学校由于管理机制的问题,也缺乏主动寻求景区合作的动力。这就导致许多高校在选择景区类校外实习基地时,以临时性的应急安排为主,缺乏合理的规划与设计。

另外,由于在各种评比检查中,校外实习基地的数量往往是衡量一个学校专业建设质量的硬性指标,校外实习基地的数量建设很受学校的重视。在实践中,往往是校外实习基地协议签订了许多,而使用效率不高,而由于旅游管理专业的文科属性,对实习基地的经费投入更是基本为零。

2、学生对校外实习效果满意度不高

旅游管理应用型本科专业的学生对于到校外景区进行实习,对进入真实的工作环境进行体验有一种踊跃的心态。但在经过了最初的兴奋期后,学生开始对实习的体验进行客观的评估,从而发现了理想和现实的差距。在景区类企业,学生实习岗位多为基层一线岗位,如接待部门、验票部门、运营部门等,学习到的专业技能较少,又无法获得中层或基层管理岗位的锻炼,不少学生在实习结束后,产生了将来不在景区行业就业的想法,这与校外实习的设计初衷是相背的。

3、景区类企业对实习学生缺乏针对性的人力资源管理措施

企业为了尽快让实习生上岗,通常会安排一周左右的集体培训,如果遇到人员短缺甚至仅安排两三天的时间让实习生熟悉环境,之后都到各自的岗位上边干边学了。景区企业通常把实习生作为上岗的员工与其他的正式员工一样对待,在培训、激励和考核等人力资源管理方面,没有考虑到实习生的特点,进行针对性地管理,因此会造成酒店和学生之间立场不同,沟通不良的状况。

三、景区类校外实习基地建设的思考

1、积极申报,争取列入学校的有关建设计划中,获得支持。

相对于校内实习,校外实习成本要高昂的多,经费是校外实习的重要保障。许多高校目前用于实习的经费非常有限,不足以支付教学所需成本。因此,为保证学生在企业实习的教学环节有效开展,学校应加大投入。但在争取学校支持的过程中,各个专业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也应当充分体现。

在某校的校外实习基地建设专项活动中,学校共投入约数百万元经费,建设六个校外实习基地。该校旅游管理应用型本科专业积极申报,组织专业教师遴选合作企业,在对合作单位的实习现状、实习效果、管理规范等方面进行评估后,由专业实习带队老师撰写申报书。在经历了学校的答辩、评估等环节后,最后成功获得立项,成为六个建设项目中唯一一个在外省建设的校外实习基地建设项目,得到宝贵的建设经费、学校重视等支持。

2、积极改善实习条件,稳定景区类企业实习学生参与实习的积极性

基地建设目标是满足校外实习教学需要,企业也希望通过合作减轻招聘员工的压力。所以应当通过对硬件设施的投入,争取在短时间内达到提升学生实习效果的目标。比如,学校与该企业合作,投入资金,购买专业书籍与专业期刊,在该企业建立图书资料室;同时购买多台电脑与学术期刊网的上网帐号,供实习师生与企业管理层查阅资料。另外,该企业大型活动较多,实习学生也很感兴趣,但企业无法让很多学生参与策划这些大型活动,该校同时在该企业建设实习案例分析室与市场营销策划活动室,组织学生模拟整个策划活动。

3、针对企业需求,提升合作质量

双方建立稳定的合作关系后,进合人才培养阶段,提升实习活动质量是基地建设重要内容之一。广东观音山景区是我国首个民营资本管理和运营的国家森林公园,在其探索、发展的道路上有较丰富的经验与曲折的道路。企业有自我总结的需求,大学也应当进行前沿的理论探索。双方组织骨干教师、实习学生和企业核心管理人员,对广东观音山国家森林公园的发展道路进行深入的典型案例剖析,研究出民营资本管理和运营国家森林公园的一般规律。同时,在此过程中,双方也在企业管理水平、教学科研、实习合作内涵上得到提升。

参考文献:

【1】本科旅游管理专业校外实习基地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韦瑾 科教导刊2012 10(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