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能源危机的背景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国际化办学 提高 学生听说能力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11-0107-01
一、英语听说的重要性
在英语学习中,教师常说“听说领先,读写跟上”,可见听说的重要性。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是文化交际的工具。英语的听和说类似电脑的输入和输出,只有听得懂才能说得出,听和说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高职院校的英语专业学生通常要参加全国的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英语听力占到35%,高达249分;然而并不是所有的学生都有资格参加口语测试,只有四级成绩达到550分、六级成绩达到520分才有资格,而雅思没有通过的学生大部分也是由于听说部分分数低,由此可见英语听说对高职学生的重要性。
二、英语听说瓶颈产生的原因
(1)学生对听力和口语积极性的缺乏
高职生,尤其是外地的生源,听力基础相对薄弱,相关的文化背景缺乏,故对听力失去了兴趣,更不愿意开口说英语,这是他们听说能力低下的直接原因。而众所周知,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没有兴趣,自然也就对学习缺乏信心。学生为了考试而不得不为之的被动学习肯定会直接或间接影响学习的效果,教师上课缺少了学生的互动,也就谈不上教学效果。
(2)教学模式的陈旧
单一落后的教与学的模式,也是目前学生听说能力低下的直接诱因。首先,从教师自身来讲,由于课时有限,而教学任务又繁重,高校英语教师一直都沿用着传统的教学模式:课堂上讲单词,分析课文句子结构,完成课后练习等。其次,基于学生的听说基础,即使英语专业的教师也极少采用全英语教学。
(3)考核手段的单一性
目前高职院校衡量学生英语学习质量的手段往往是书面的考试,卷面成绩就是学生水平的惟一检验标准。多数学校的学生学习成绩由平时成绩,期中成绩和期末考试成绩组成。虽然有机动的平时成绩,但并无规范的考核制度。教师大多数只以学生的出勤率,完成作业情况或课堂表现等情况灵活掌握,给出分数。老师在考试前夕会有考试重点范围的划分,导致学生在英语学习上更加的懒惰。因而,这种形式不能对学生的英语口头表达能力,灵活运用能力,实践交际能力等综合素质进行恰如其分的测试并获取合乎实际能力的相关指标。这种考核手段往往导致学生的英语学习基本上仍是以模仿,重复和死记硬背为主。结果是:很多学生即使在学校里成绩不错,甚至拿奖学金,但四六级仍旧通不过,这不得不说是考核制度的悲哀。
(4)教学设备的陈旧
高职高专类院校的硬件设备并不完善,例如语音室和多媒体教室的功能都远远不能满足教学改革和学生使用的需求。同时,教师在教学大纲和课时的限制下,又无法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有特点的听说教学。《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明确提出了基于计算机和课堂的一种新型英语教学模式,很显然,为了提高学生的听说能力,实施多媒体教学和网络教学是一种发展趋势,教学设备的完善和更新势在必行。
三、改革的方法
(1)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相结合
高职院校学生听力和会话的基础相对较差,直接造成了他们缺乏提高听力和口语水平的信心。可是,学习的兴趣是产生学习积极性和自觉性的动力。因此,在英语教学中,兴趣和积极性的培养就显得格外重要。首先,作为英语教师,我们要帮助学生培养其学习兴趣,以此来树立他们提高听力水平的信心。课堂上,我们可选择一些简单的幽默故事、卡通片、甚至是经典的英文歌曲作为导入材料,然后再逐步加深教学内容。这样,既突出了听说的重要性,又活跃了课堂气氛,培养了学生的兴趣、积极性。其次,第二课堂的影响力不容忽视。学校要高度重视并积极拓展第二课堂,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如积极建设英语广播节目、举办英语角和英文歌曲大赛等。最后,鼓励学生报名参加暑期国外的带薪实习,一方面,学生可以增长见识;另一方面,学生还可以提高自己的听力和口语。只有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相结合,学生才能更好地学好英语。
(2)学生的主体地位不可动摇
中国学生目前学习英语时锻炼听力和口语的一个重要来源是课堂教学,所以教师应合理组织课堂活动,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比如让一位学生在课前做2分钟左右的presentation,其他同学提问题,这项活动可以提高大家的听力和口语。课堂上讲解精读时,可以将全班学生分为几个小组,每组领取不同的阅读任务,小组的所有同学必须参加。在规定的时间内,每个小组的同学需向其他同学讲述自己小组的内容,直至讲完所有内容。教师在这项活动的过程中,不仅要起到引导、督促的作用,而且要善于鼓励,保护学生交谈的积极性。这种教学的方式会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并且能有效的提高学生的听力口语表达能力,一举两得。
(3)考试形式多样化
目前,大部分高职院校的考试仍然是以笔试的形式,卷面包括语法和词汇知识、阅读理解、翻译和写作等。这种形式只能严重挫伤学生口语和听力的积极性。所以,学院应适量的增加听力和口语考试的比例,加强听说的考察,同时,对于考试的形式做出明文规定,以确保实施的政策性,而不至于流于形式。比如,我在视听说课程中,会要求学生在期中和期末提交两份音频/视频,作为他们总成绩的一部分,该考核方式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还可以避免学生考前临时抱佛脚。
(4)利用多媒体教具,突出听说训练
[关键词]日本能源战略;核事故;对中国启示
[中图分类号]F49 [文献标识码]A
2011年3月日本福岛核事故给能源产业带来巨大影响,促使核能政策转变,核电站处于停摆检查状态,各方对核电走向展开激烈争论。为了弥补核电短缺,短期内日本通过增加火电满足电力需求,长期内将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确保能源供给。鉴于日本的经验教训,世界各国对核能安全性展开了深刻检查,一些国家已经提出了“零核能”的计划。对中国而言,应该吸取日本的教训,确保核电安全,谨慎发展核电;确保能源供给,实现能源结构多元化;建立能源危机管理体系,提高能源危机应对能力。
一、核事故对日本能源战略的影响
(一)核能发电量直线下降,电力供给面临严峻挑战
福岛核泄露事故给日本的核电产业带来了毁灭性的打击,2012年5月,日本宣布关闭了运行中的最后一座核电站反应堆,标志着在47年的核电供应后,迎来了“无核电”时代。福岛核事故之前,核能每年大约提供2834亿千瓦时的电力,在电力供给结构中的比例约为30%。从2011年3月开始,核电发电量就呈现直线下降的态势,到2012年5月,日本正式关停了最后一座核反应堆,核电供应为零,导致电力供应明显下降。其中核电比例较高的关西电力辖区最为严重,供给能力相对需求缺口达14.9%。
(二)化石能源消费增长明显,电价上涨,碳排放增加
为了保障国内电力总体供应,日本不得不增加火电供给,导致化石能源消费激增。其中,用于发电的原油消费量2011年比2010年增加114.9%,燃料油和LNG分别增加55.9%和19.8%,天然气增长11.6%,增加幅度居世界第三。另外由于火力发电成本上升,东京电力公司宣布从2012年4月起,面向企业电价提高17%。
核电虽然具有放射性,但它有热值高、碳排放少的优点,是抵抗全球变暖的重要工具。由于日本火力发电替代核电,导致碳排放量明显增加。根据日本环境部监测,201 1年温室气体排放量比2010年高15%2E右,而此前的碳排放量一直处于稳中有降的态势。
(三)可再生能源上升至国家能源战略的重要地位
为了弥补核电短缺,日本计划提高可再生能源发电比例以替代核能。2012年7月1日,日本开始实施可再生能源固定价格收购制度(Feed-InTariff,FIT),规定电力企业必须以国家确定的固定价格在一定期间内收购利用太阳能、风力和地热等能源所发电力。该制度的实施标志着可再生能源的地位进一步提升,发展速度将进一步加快。
(四)政府更加注重节能降耗,经济社会不堪重负
为了进一步节能降耗,日本政府准备修订《关于合理使用能源的法律》。这部法律对工厂、办公场所、建筑、运输、家庭消费等领域均有严格的要求,而最新提出的修正案要求高能耗企业把单位能耗降低1%。面对严格的节能要求,日本多数企业甚至认为政府限电及节电要求会影响公司发展,政府的节能措施已经给正常经济社会运行带来很大负担。
二、福岛核事故的原因
日本大地震引发的海啸导致福岛冷却设备失灵,造成了核泄漏惨剧,这是核事故的直接原因。其实,福岛核事故的发生有其必然性。在核电安全技术尚未成熟的情况下,日本对核电过度强调和依赖,提高了潜在风险。同时核电产业形成利益链条,监管出现漏洞,并且官方过度宣传核电安全性,降低了警惕。
(一)过分强调核能的唯一重要性
1.过分强调核能能够解决诸多问题。日本面临化石能源对外依存度高、碳减排压力巨大、可再生能源成本高、节能边际成本高等问题,为了有效应对这些问题,日本把核能定位为国家基础能源,企图推广核能解决上述问题。为此,日本政府在推进核能发展上不遗余力,福岛核事故前准备将日本核电占总发电量比例从26%提高到50%。在二代核电技术安全性相对较差的情况下,制定如此冒进的目标无疑推升了潜在风险。
2.官方严重低估核电经济成本。日本综合资源调查会公布的各种发电成本为:石油火力发电10.7日元/千瓦时,煤炭火力为6.2日元/千瓦时,液化天然气(LNG)5.7日元/千瓦时,核电为5.3日元/千瓦时。但日本立命馆大学大岛坚一教授在考虑发电规模、设备利用率、运转年数、燃料费和财政补贴等因素重新计算出的发电成本为:水力发电7.36日元/千瓦时,火力发电9.9日元/千瓦时,核电10.68日元/千瓦时。按照大岛教授的算法,核电其实是非常昂贵的。另外,如果考虑核废料处理成本和潜在的核事故影响,核电的成本会更加高昂。在论证新建核电项目时,如此低廉的官方核电价格会成为重要的影响因素,致使核电项目缺乏严格论证,核电产业非理性发展。
(二)核电产业形成既得利益集团,监管出现漏洞
核电站的建设费用巨大,给核电承建商提供了可观利润,而核电承建商的巨额借贷同样也给银行带来了安全而又稳定的收益。为了保证核电的稳定供应,日本政府制定了总成本定价制度,根据电力公司的经营费用和报酬规定电价。该规定使得无论核电生产成本高低,电力部门都会有稳定的利润。
在这种情况下,围绕着核电的建设,电力公司、核电承建商和银行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经济利益共同体。不仅如此,核电站的建设还为执政党提供了丰厚的政治资金,为政府官员谋求利益提供了方便。在核电产业的既得利益集团的影响下,核电监管松懈,出现安全问题往往企图掩盖过去,而有关核电的长期安全以及后续成本问题却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
(三)过度宣传核电安全性
日本政府一直在向公众保证核电的安全性,并通过大量各种类型广告、教科书说服日本民众,以建立核电安全的公众信念。日本曾多次发生核事故,1999年就曾两次爆发核危机,两次事故的国际核能事件分级分别为2级和4级,但媒体并未大规模宣传,人们依然坚信核电安全神话。从上到下的盲目信念导致社会各界麻痹大意,核能因安全神话而陷于作茧自缚之中,安全管理呈孤岛状态。
三、核事故后日本应对政策及评价
日本能源政策的影响因素众多,利益博弈复杂深刻,围绕核电的能源政策至今徘徊不前,不能形成共识。总裁菅直人和其继任野田佳彦为了应对国内民众激烈的反核情绪,都提出了2040年前力争实现“零核电”的目标,并把太阳能、风能和生物能源作为替代性基础能源。但方案遭到产业界和美国等多方反对,使其不得不放弃“零核电”计划,并加速了在众议院选举中的失败。自民党安倍晋三就任首相后废除“零核电”政策,提出将在确认安全的前提下重启核电站,并积极开展能源外交,保证能源供给。日本能源政策在对核能利用的争论中摇摆不定,要重塑安全高效的能源版图,应该在以下三个方面取得共识。
(-)缩减核电需要更加可行的替代方案
福岛核事故后,日本能源政策的核心是核电的地位问题。即便是今后继续发展核电,日本政府也将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利用核能。所以,不管会不会制定“零核电”目标,核电今后发展肯定是审慎的,核电肯定会缩减。在缩减核电背景下应找到更加现实的替代方案解决一系列连锁问题,例如如何应对火力发电替代核电所带来的问题,如何以低成本稳定地采购化石燃料,以及如何应对排放的二氧化碳带来的全球变暖问题。
日本对这些题缺乏有效应对,火电除了排放大量二氧化碳,也导致日本外贸环境恶化。火力发电激增导致化石燃料进口增加,使2012年日本贸易收支出现创记录的69273亿日元逆差。作为日本主力燃料的液化天然气(LNG)2012年进口额超过6万亿日元,比上一年增加25.4%。在巨大的碳减排压力和贸易逆差面前,日本政府承受了很大的压力。由此可见,如何有效应对火电替代核电产生的连锁问题成为日本政府的当务之急。
(二)可再生能源政策应建立明确的激励产业机制
为了尽快使可再生能源成为核能的替代能源,日本于2012年7月正式实施可再生能源固定价格收购制度(Feed-InTariff,FIT),在此之前采用的是新能源特别措施法(RPS法)。RPS法是通过新能源的导入量来调整价格,而FIT是通过确定价格来调整导入量。从实际情况来看,与RPS相比,FIT对可再生能源在全世界的普及起到了更强的推动作用。FIT制度可以快速推进可再生能源推广应用,但也存在几个结构性缺点:
1.FIT制度激励方向不明,导致可再生能源发展不均衡。自从日本实行FIT以来,发电设备认证数量最多的是太阳能发电,而且其中主要是百万瓦级太阳能设施(大规模光伏电站),风力和生物质能等其他可再生能源发展滞后。
2.容易使市场非理性发展,产生泡沫。百万瓦级太阳能设备认证数量大约占可再生能源的90%,按照目前的状态,已经极有可能成为百万瓦级太阳能泡沫。欧洲多国就曾爆发太阳能泡沫,政府补贴泡沫破裂后,企业面临破产危机,对产业的负面影响至今还在继续。日本应该充分吸取欧洲的经验教训,理性规划产业发展。
3.新能源企业国际竞争力有待提升。日本FIT制度规定,由资源能源厅确定收购价格,推广采用可再生能源伴随的成本由广大的用电方承担。这就带来一个难题,一方面,收购价格过低,可再生能源企业无法生存;另一方面,收购价格过高,容易产生泡沫,无法培养企业国际竞争力。当下日本设定的可再生能源电力价格比较高,太阳能发电为每千瓦时37.8~38日元,与国际收购价格20日元相比缺乏竞争力。可再生能源定价应该在不伤及发电企业的基础上逐渐降低收购价格,以培养企业国际竞争力。
(三)节能手段需要更加重视社会的可承受程度
福岛核事故后日本政府在各地、各行业均制定了严格的节电措施,这些节电措施已经影响了经济社会正常运行。日本经济团体联合会2013年向企业实施了关于电力问题的问卷调查,假如夏季继续实施限电及节电,会不会对业务活动产生不良影响。有93家企业作出了回答,制造业(60家企业)中83.3%的企业、非制造业(33家企业)中69.7%的企业回答“有”。节能措施需要更加重视社会的可承受程度,也应该寻求方案,削弱其负面影响。
四、日本能源战略对中国的启示
(一)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促进核电发展
日本的经验教训表明,核电规划建设务必安全稳妥,杜绝核电产业利益集团的形成,切实加强监管体系建设。我国核电进入快速发展期,新上项目有过多过快倾向,特别是一些地方政府为了拉动GDP增长和制造政绩,核电建设规划过于超前,提高了潜在风险。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促进核电发展,必须合理调整中长期规划,积极稳妥地制定建设规模。
(二)努力实现能源结构多元化
日本过度依赖核电导致福岛核事故爆发,说明能源结构单一是诱发风险的主要因素之一。在化石能源主导世界的今天,能源结构多元化才是各国的合理选择。为此,欧盟制定了2020年能源战略,启动战略性能源技术计划,着力发展可再生能源,减少对化石能源的依赖。“页岩气革命”使美国天然气消费长期依赖进口的局面发生逆转,甚至已经动摇了世界液化天然气市场格局,影响了世界能源格局。对于中国来说,必须努力实现能源结构多元化,以化解能源领域的矛盾。
(三)建立能源危机管理体系,提高能源危机应对能力
日本、美国等国家经历过几次大范围能源危机,已经建立起国家层面的能源危机管理体制。特别是日本,虽然问题不少,但福岛核事故后能源战略的变化有效维持了经济社会的平稳运转,对应对能源危机起到了很好的作用。我国还没有经历过严重的能源危机,能源安全保障能力和危机应对能力相对不足,亟需建立能源危机管理体系,特别是国家核事故应急机制,以提高危机应对能力。
[参考文献]
[1]小坂直人。福岛核电事故与日本能源政策的走向[J].日本研究,2011(3)
[2]赵放.论新世纪日本核能利用与能源结构性矛盾[J].现代日本经济,2007(2)
关键词: 建筑节能 居住规范 空调采暖 地球环境
一 引言 最近,能源危机意识在我国各行各业及各个层面明显体现出来。我国连续多年来的接近两位数的GDP增长率的背后已暴露出粗放经济的破绽,最近的一组统计数据让人震惊:我们消耗了占世界当年消耗总量近50%的水泥、35%的铁矿石、20%的氧化铝和铜,创造的GDP仅占世界总量4%。我国目前的能源效率仅达到31.2%。高能耗低产出的局面使我国的能源问题已成为关系到社会及经济是否可以保持可持续性发展的重大问题。
其中,建筑及住宅产业发展迅速,已成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近年来,根据国家统计局关于历年GDP的统计数据显示,2002年,全国城乡住宅建设投资达到9407.1亿元,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21.8%,占GDP的9.2%。在大大改善了人们的居住环境的同时,带来了建筑能耗的迅速递增,已接近全社会总能耗的1/3,接近日本的水平。相比工业能耗的减速,建筑能耗在不断攀升(图1)。
另一方面,而我国的建筑节能存在太多问题。据国家有关部门统计,我国保有的建筑面积达400亿平方米,现在仍以20亿平方米增加的发展速度在建设(图2),但95%以上属于高能耗建筑。如此以往,建筑业这根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将有可能演变为破坏环境和浪费能源的“危房朽柱”,侵蚀大量的社会资源。
而资源贫乏的日本,在建筑节能方面的观念和技术都有许多值得借鉴之处,本文旨在通过对日本的建筑节能的概观和整理,引发对我国建筑节能工作的反思,以促进我国的建筑节能工作。
二 日本的建筑节能工作推动概况 1)日本的能源背景与能源利用效率
日本是一个资源极度贫乏的国家(图3),能源主要依赖进口。能源结构以石油为主,能源供应受国际局势左右。为此,对能源供应的安全性极为重视,未来的方针是将逐步提高燃气(以气代油)。也正因为如此,全社会的能源危机意识较强,为实现低能耗高产出的发展目标,大力开发节能技术,能源利用效率居世界最高水平(图4,图5)。
特别是1997年第三届气候变化国际框架条约国京都会议(COP3)以后,为履行保护地球环境的国际公约,日本从政府到民间,将能耗与CO2排放问题紧密挂钩,且落实到具体数值削减实施目标(表1)。
注:民生部门包括商业建筑,住宅能耗。
2001年~2010年的平均增长率按2.0%测算。
2)日本的建筑节能概况
日本的建筑能耗占据全社会能耗的约27%。作为一个主要依存国外石油能源进口的国家,在经历了1974,1979年的两次石油危机后,节能技术开发和相关的节能法规建设都得到很大发展。特别是京都会议(COP3)以后,节能政策的实施体系得到系统的整理和大幅度提升。行政法规、学会协会体制及技术的层面实行全方位同步推进。
摘要:建筑;规划设计;绿色环保型
中图分类号:S6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我国的能源总量比较丰富,但是人均量非常的少,而且能耗高,能源利用率低,能源危机越来越严重,严重威胁到我国经济发展与人们正常生活。建筑耗能是社会最主要的耗能方式之一,因此在建筑规划设计中考虑节能非常的重要。只有在建筑规划设计中实现节能,采取实现其可持续发展,缓解能源危机,满足人们粗求,促进经济发展。
一、绿色环保型建筑规划设计理念和基本特征
绿色环保型建筑是实现全方位、系统性的复杂工程项目,是根据建筑周围生态环境、人文环境和社会环境,综合的运用建筑学基本原理、生态学和现代科学技术手段,科学合理的组织安排建筑内外的空间和建筑系统内相关因素间的综合关系,让建筑系统能够相互协调,和谐有机统一。并有较强生物气候的调节能力和优良的室内环境,给人们提供安静舒适的居住生活环境,让人、建筑和生态环境间构建成一个良性的循环系统。实现人居环境的多功能型、环境友好型和可持续发展型。让建筑能够很好的融入自然生态平衡系统中,和自然一同健康成长,建筑能够很好的适应生态,同时具备节地、节水和节能个功能,可以有效改善自然生态环境,降低环境污染.延长建筑使用寿命等优点,发挥出开放式、高效和谐和无污染的特点。
二、绿色环保型建筑重要性
据有关统计,建筑消耗全世界大约一半的能源,建筑及其相关设施的建造消耗了大量的资源、能源。虽然有些建筑不能用绿色建筑进行衡量,但是相当部分建筑等对资源、能源利用与使用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而且,建筑造成的垃圾污染、空气污染和电磁污染等各种污染在环境污染占据了非常大的部分。随着社会城市化进程加深,对建筑、公共基础设施、道路和地下工程等需求越来越高,能源消耗不断加大,能源危机日益严重,而且快速发展进步的城市化与工业化进程,城镇快速扩充使农村耕地锐减,加上工业化带来的污染,空气和水质污染相当严重、森林面积锐减、草原退化、沙尘暴的侵袭和温室效应。严重影响到人类生态环境。而且由于人口问题造成的环境恶化,也影响到人类生态环境。所以实现建筑规划设计的绿色环保性刻不容缓,绿色环保型生态建筑成为必然发展趋势,一方面,绿色环保型建可以为为居住者创提高舒适、健康的生活环境;同时还可以节约土地、水资源和能源等,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社会和节约型设计构建。
三、绿色环保型建筑规划设计实现
(1)节约型绿色建筑
1、节能
节能型绿色建筑的规划设计的核心就是实现建筑节能、对常规能源使用系统的优化以及绿色新能源的利用等。在建筑节能上,建筑总能源消耗要很好的保证建筑的保温与隔热,并使建筑节能可以满足国家相关标准;对常规能源使用系统的优化,要防止能源的结构形式出现重复建设出现浪费,充分的应用新型绿色能源。并仔细分析建筑电气、煤等常规能源使用情况,制定有针对性的优化方案,做好建筑围护结构、空调系统和供热系统等节能设计,并合理的应用新型能源与绿色能源。对绿色新能源的利用,要尽量选用适合建筑实际情况的技术和产品。室内装饰与装修设计必须充分考虑到资源综合利用与节能;室内空间承载量与通风量,提升室内的空气质量。使室内有充分空间,保持最佳光线与色彩,合理利用自然光,减少电能消耗,创造自然、舒适、低能耗的环境。对住宅要采用新型的太阳能热水系统,应用小区供热系统,节约能源,减少环境污染。
随着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们在建筑的中活动空间发生本质变化,尤其是在住宅中,起居室和卧室中实现分离,厅和起居室是住宅中主要的活动空间。优良朝向对住宅光线、能源消耗有非常重要的影响。
(2)节水
节水系统的设计需要从节约水资源、水资源的再次利用和水环境的系统集成等进行考虑。根据国家节水标准和具体要求,加强新型节水器具应用,对建筑供水设施全面推广应用新型节水型器具。水资源的重再次利用,加强雨水收集、利用系统和中水系统等建设,在建筑室外系统中设置中水系统,雨水和排水等经处理后可以再次利用,并把景观用水系统的设计纳入到中水系统进行综合考虑。水质要符合国家相关标准,排水进行深度的净化,能够循环利用,并设置中水系统。
(2)生态型绿色建筑
建筑绿化和人们日常生活、工作关系非常为密切,可以改善建筑内外小气候与卫生状况,美化建筑周围环境,为人们创造合适的活动、休息场所。不仅具有生态环境的功能,建筑绿地可以提供有效的光合作用,促进绿色再生;还具备活动、休闲的功能,为人们提供活动、交往的场所;同时有景观文化的功能,通过空间、植物的配置等从视觉上提供景观享受与文化欣赏。建筑生态绿化建设,要保证绿化率、植物种类、植物种植的保存率、优良率和植物配置的丰实度等,并实现绿化系统的水土涵养、防尘降噪、空气保湿、通风和防晒等功能建设。减少建筑硬质铺地,适当的做好垂直绿化。建筑绿化规划要实现整洁、方便、安全和环保,从改善建筑周围小气候,可以充分发挥出建筑功能,通过高质量、高品位的绿化建设,创造出舒适、休闲、美观、健康和充满活力的生态景观。创造出最佳的生态效益;实现节省土地,且能产生最佳的生态环境效益。绿化布局集中和分散相结合。现代建筑规划设计要以自然作为主轴,体现出人文化品位和情感取向生态化的人居环境。
(3)环保型建筑
环保型建筑要实现耗能少、能效高、污染低:减少和限制不可再生资源使用,最大限度的利用可再生资源。首先大气环境的质量要符合国家标准,建筑和环境相协调,保证良好的自然通风条件;有效控制好建筑内外噪声源,保证噪音标准可以在国家标准水平;尽量自然采光与使用节能灯具,避免光污染,可利用新能源来提供绿色照明。在采暖、空调、热水等热环境上,要结合建筑实际情况,合理利用风能、太阳能和地热能等一系列的绿色能源,保证围护结构良好热工作性能与保温隔热性能,保证建筑内的热环境舒适性,建筑空调、采暖多利用清洁能源,因地制宜的利用一些新能源与绿色能源。建筑的废弃物处置要实现资源节约化、无害化目标,垃圾处理与处置的各种措施齐全,合理地利用圾垃处理设施。垃圾实行分类收集,进行集中处理,尽可能的实现垃圾节约资源化、减量化和无害化、。建筑要使用更适合利于人身心健康的新型绿色环保建材,在建设绿色生态建筑采用无毒无害、无环境污染材料与产品,符合人们身心健康需求。如新型的墙体材料、新型的密封防水材料、新型的保温隔热材料与新型的装饰材料;利用现代的轻质材料、复合材料和生物材料等。绿色环保材料能够有效降低资源、能源消耗,且大量的工业垃圾能够重新利用,减少环境污染,利于人类身心健康,还可以帮助改善建筑功能,发挥出更好的隔热隔音、防潮防霉、杀菌除臭、抗静电和防射线等重要作用。
四、结束语
在资源、能源危机背景下,新型绿色环保型建筑已经成为建筑发展的必然趋势。进行新型绿色环保型建筑规划设计时要从节能、环保、生态角度去进行综合的考虑,促进可持续发展社会和节约型社会构建。
参考文献
[1]赖芳芳.阐述绿色生态规划设计[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1,35.
[2]邓江,乔琼.建设生态环保型节能建筑的思考[J].生态经济,2009,7.
[关键词]石油问题能源危机经济
石油作为一种战略物资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今后20年是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而同时我们也面临着诸多新的变化和挑战。
一、我国目前主要的能源问题
1.我国能源管理模式不完善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了改变以中央国有经济为主发展能源工业的思路,鼓励地方国有经济和非国有经济发展能源工业,实行了“国家、集体、个人一齐上”的能源工业发展方针,标志着我国能源管理模式由计划管理模式向市场管理模式的转变。但是,由于我国市场经济体制还处于初级发展阶段,能源市场管理模式虽然建立但还不完善,市场定价机制还没有有效运行,而且市场准入管制灵活性差,这严重制约了我国能源工业在世界经济一体化过程中的竞争力。
2.中国人均能源占有量较低
据统计,2000年,发达国家人均能源消费量为7.85吨,而中国人均能源消费量仅为1.05吨,大约为发达国家的13%。中国能源资源总体比较丰富,但人均能源资源占有量和消费量较低,仅为世界人均占有储量的56%。煤炭储量比较丰富,但石油、天然气储量不足,人均占有储量仅为世界人均占有储量的8%和6%。虽然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有一定的发展潜力,但受技术和成本的限制,在2020年以前还不可能替代化石能源。
3.石油消费对外依存度不断增大
中国的石油、天然气消费需求已进入快速增长期。在1996年~2000年,石油年均消费量增长5.65%, 2000年后的年消费增长达10%以上,2004年高达19%。而截至2004年底, 累计探明可采储量67×108吨, 可采资源探明率约为44%,石油勘探仍有一定的潜力。从现在到2020 年, 预计年均探明可采储量仍可维持在略高于1.7×108t的水平。但是,由于勘探工作主要集中在远离消费区的西部和近海,石油勘探难度加大,中国石油对外依存度不断的增加。
二、石油危机对经济的影响
石油是现代经济的“血液”,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20世纪最后30年里发生的三次石油危机导致的三次油价暴涨,都对世界经济造成了严重影响,并不同程度地导致了全球经济萧条。
目前,中国的对外贸易出口已经成为拉动中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大量研究表明中国出口的比较优势主要在于劳动密集型产业。这些劳动密集型的低附加值轻纺商品,利润很低。外向型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的重要特点就是产品附加值低,主要以低价作为在世界市场上进行竞争的手段,整个产业的发展对成本变动非常敏感。作为最重要的资源、能源产品,石油价格上涨带动大量下游产品和相关产品价格也跟着上涨,这就打破了原来的价格平衡体系,国内生产和出口商利润空间被大大压缩。2004年以来,石油的下游产品――化学纤维价格平均上涨30%以上,并拉动棉花等相关产品涨价,其他石油下游产品如塑料、高强度纤维等产品的价格也在一路陈升。与2003年同期相比,按照9月份出厂价计算石油液化气价格上升36.4%,甲苯上升44.4%,丁二烯上升52.8%,聚苯乙烯上升50.5%.聚丙烯上升32.7%。随着价格升涨效应的扩散,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出口必然遭受相当大的影响。
三、如何调和能源与经济协调发展
1.加强国际合作,建立战略联盟
在能源市场全球化的背景下,一个国家不能单独保障自己的能源安全,必须通过有效的国际合作来保障。中国作为石油消费大国,要加强与生产国的对话,保证国际石油市场的有效运转,增加运作透明度。同时,还要积极与消费国保持勾通,共同维护石油市场的稳定。中国进口石油的50%以上来自中东,世界石油资源和生产也主要集中在这个地区,但这里军事冲突不断。以中国的大国地位,应为维护世界和平、以及地区和平多做贡献,如积极参与维护中东地区和平与稳定的国际事务;以适当的方式,同其他亚洲进口国一起,与美国合作保护海上航线的安全。这些努力,将有利于保证石油商业渠道产品的正常贸易。
2.建立石油储备体系,保证能源供应安全
从国际经验来看,无论是发达国家如美、英、日等国,还是发展中国家如巴西、印度等国,都已建立了自己比较成熟的石油战略储备体系,同时,国际油价持续上升和石油国际竞争越来越激烈等现实都要求我国尽快建立石油储备体系。石油安全是能源安全战略的重点之一,而石油不安全主要体现在石油供应暂时突然中断或价格暴涨对一个国家经济的损害程度,这主要取决于经济对石油的依赖程度、油价波动的幅度以及应变能力。
3.加快出口结构调整
从1998年以来,我国在包括服装、箱包等在内的杂项制品、纺织品、钢铁、纸制品等传统大宗商品出口比重下降的同时,机械及运输设备、电子信息产品的出口实现了较快增长,并对经济增长做出了巨大贡献。在这种积极的趋势下,我国应该大力加快出口结构调整,在保持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现有规模之同时,进一步加快出口商品结构的调整,将外贸进一步扩张的着眼点置于资本与知识密集型产品方面,将出口的重心放在技术、资本密集型产品上,这样不仅能够较快提高出口经济效益,也是中国在面临石油危机的重大冲击时化被动为主动的惟一途径。
4.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世界一些国家的发展经验表明,人均 GDP 达到1000美元后,人均能源消费量呈现出大幅上升的趋势。对这一变化,各国都采取了积极的应对措施,积极开发节能措施,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改变产业结构,大力发展能耗少而产值高的产业。统计数字表明,我国每万元GDP 耗水量比国际水平高5 倍,总能耗是世界平均水平的3倍。建国50多年来,我国的GDP增长了10多倍,而矿产资源消耗同比增长了40多倍。面对这种情况,我们应该建立健全节约能源、资源的法律法规和标准体系,加大执法和监督检查力度,制定和实施强制性标准,推动社会各个方面的节约能源、资源工作。
参考文献:
[1]马维野:中国能源安全的若干问题.经贸导刊,2001(9)
[2]周凤起:21世纪中国能源工业面临的挑战.中国能源网.省略
[3]十一五时期及2020年能源供求格局,中国经济时报,2005,5,20
【关键词】能量回收;地面铺设;发光;报警;蓄电
一、背景
“节能减排”出自于我国“十一五”规划纲要。它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举措;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必然选择;是推进经济结构调整,转变增长方式的必由之路;是维护中华民族长远利益的必然要求。因此,节能环保的产品就成为科学研究的重要方向,而节能环保的科技发明也成为市场上的新宠。
二、设计思路
本设计一种踩踏式地面铺设自助发电多用装置由装置底座、压电陶瓷支架、压电陶瓷、弹簧、三相开关及导线、内置警铃、LED彩灯、蓄电池、钢化玻璃及表面的耐磨图层组成。
该装置单位面积为30cm0cm,大小和普通地面瓷砖相似,单位面积较小,便于铺设并且可以很容易使每一单位装置单独震动发电。其内部通过导线与LED彩灯、警铃以及蓄电池并联,当人踩到该装置表面时,其内置压电陶瓷受压产生电动势,可以利用该电能点亮LED彩灯起装饰作用或者引鸣警铃报警,如果不需要其工作时,可以将电能导入蓄电池中以供以后留用。
三、创新点
该一种踩踏式地面铺设自助发电多用装置是现今首个利用压电陶瓷受压产生电动势的原理将人走路时闲置的机械能转化为电能的地面铺设装置,符合节能环保的理念。其首次将多种功能集于一身,具有较强的实用价值。
当其接通LED彩灯作为发光装置时,可运用于舞台、大型景观地面,表演者在表演过程中可通过踩踏,接触发光地板,及时发出各种效果的地面灯光,并不用接通外界电源。灯光强度和频率随着表演者的接触强度频率变化,而且灯的亮灭运动效果也是随着表演者而动,把表演的动感美和灯光的炫彩完美结合。
当其接通警铃作为报警装置时,可运用于各种严禁人员进入而需要安装报警系统的场所,擅自闯入者会通过踩踏,接触该铺设装置,及时引鸣警铃,并不用接通外界电源。该装置具有良好的隐蔽性,不易察觉。
当其接通蓄电池作为蓄电装置时,可运用于火车站、地铁、商场这些人流量大的地方,利用人流运动对地面的作用力,是压电陶瓷上下表面产生电势差,继而在闭合的回路内产生电流而发电,使人运动的力量得到充分利用,可以得到清洁能源。并且该装置还可以开发为为其他用电设备如手机等充电的铺设装置或者在车站为自动检票机供电的设备等,有助于缓解能源危机,其应用前景不可限量。
四、先进性
查知现有技术如下:
发电地板,专利号:200710053081.1。该装置是利用永磁铁和线圈的电磁感应而发电,装置较为复杂,不便于维修,而且装置内部不便于固定。
与传统的地面铺设装置相比,本装置首次采用压电陶瓷提供能源,有以下优势:
1.它将人平时走路时闲置浪费掉的机械能转化为光能、声波和化学能,无需外界能量,清洁环保,节能减排。
2.当作为发光装置时,它可以达到灯光随人走动而亮的效果,可以较好的渲染舞台气氛,适用于铺设舞台等表演场地,同时也可以铺设于博物馆、展览馆以及其他大型场馆的通道中。
3.当作为报警装置时,由于压电陶瓷受压灵敏,它可以灵敏地感应到铺设装置上的压力,达到监视报警的作用。可运用于各种严禁人员进入而需要安装报警系统的场所,擅自闯入者会通过踩踏,接触该铺设装置,即时引鸣警铃,并不用接通外界电源。
4.当作为发电蓄电装置时,可运用于火车站、地铁、商场这些人流量大的地方,利用人流运动对地面的作用力,是压电陶瓷上下表面产生电势差,继而在闭合的回路内产生电流而发电,使人运动的力量得到充分利用,可以得到清洁能源,缓解能源危机。并且该装置还可以开发为为其他用电设备如手机等充电的铺设装置或者在车站为自动检票机供电的设备等。应用前景不可限量。
参考文献
[1]杨波.发光地板.专利申请号:200520049845.6
【关键词】 层次分析法 新能源产业 发展能力
节能减排是当前世界的共识,面临石油等重要重要不可再生资源日益减少的状况下,新能源产业受到广泛的关注。我国的新能源产业虽然起步相对较晚,但是仍然出现了蓬勃的发展局面。虽然发展形势较为乐观,但是仍然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解决。
1 影响新能源发展能力的因素
要对新能源的发展能力进行评价就需要构建相应的模型,同时需要确认一系列评价指标。作为新能源,必须在规模上符合现实需要,能够供人类长久发展之用,在使用的过程中可以起到低碳环保的作用,空间分布布局能够涵盖较大范围,必须在对其进行投资之后取得较为丰厚的回报。只有具备以上的特性,新能源才能具有现实意义。通过对上述内容进行分析可知,能够对新能源产业发展产生影响的因素主要是资源、人才技术、环境以及地区经济等四个方面。
(1)资源评价指标。新能源的发掘以空间位置为依托,因而受限于地理位置的影响,对其发展产生较为重要的影响。一个地区的新能源的蕴藏量、质量等参数都会对其发展产生产生较为重要的影响[1]。(2)人才技术评价指标。新能源由于是为了应对未来的能源危机而产生的,因为具备一定的前瞻性,因而对科学技术的要求相对较高。在传统背景下,所有的能源方面的技术都已经处于成熟阶段,而新能源产业由于刚刚起步,因而与其相关的技术仍然没有较大的进展。如此的情况导致诸多情况的发生,当一项技术刚刚出现就会被另一项新的技术顶替,导致其投资没有足够的时间取得回报。基于此,整个新能源研发领域的成本投入相对较高,而创造的利益存在很为未知的风险[2]。由此可见,技术的更新以及应用都应该获得重视,而与其最为重要的关联因素就是人才。(3)环境评价指标。新能源出现的一个要求就是为了应对环境问题,如此便决定其与传统背景下的发展能力评价体系存在一定程度的差别。当今社会,经济的发展付出了沉重的代价,使得环保问题成为可持续发展的限制性因素,因而,环境指标在新能源发展能力的评测体系之中占有的地位逐渐提升[3]。(4)地区经济评价指标。我国的经济呈现出总体上的发展不均衡的局面,使得每个地区的能源水平存在相应的差异,在如此的情况下,需要采取科学的手段对各个地区的经济水平进行测定,进而确定能源发展规划,如此才能使新能源的发展具备合理性,避免了盲目发展的局面的出现。
2 层次分析法概述
上述内容分析了评价新能源发展能力的指标,为了实现最后的评价目的,便需要寻找对应的评价方法。层次分析法是由美国的匹兹堡大学的一名教授提出的,其设立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决策提供可靠的依据,而将涉及到评价内容的方面按照一定的方式分解为各种层次,运用与其匹配的科学方法,阐述层次权重。其特点是能够对问题的根本以及影响因素等内容进行分析,使得决策依据转化为数学形式,从而实现设定内容较多、目标制定相对繁琐的问题的解决方案的制定。由于此方法的现实意义较为明显,因而被广泛地应用于各个领域之中。
3 相关模型的构建
新能源发展能力评价模型的构建首先需要确定目标层,其次需要确定指标整体层,针对上文所述的评价指标进行相应地排列,进而分析出四者之间存在的联系和共同影响机制。最终需要设定质保具体层,将四个指标的内容进行具体的划分,使其能够进一步明确地表达评价内容。
4 启示与建议
在地区新能源发展的过程中,需要对自身的优势进行分析,综合外部的影响因素,为其自身的发展提供较为可靠的信息依据。政府需要制定较为优越的扶持政策,采取能够解决实际问题的经济手段对其予以相应的支持,使得新能源产业能够在充足资金的支持下向前发展。
在对新能源技术进行研发的过程中,相应的机构应该简略研发流程,提升研发效率,加强与学术界的合作,使研发能够得到充分的理论支持,在产业方面实施相应的教育活动,针对其采取不断促进壮大的措施。
外部因素虽然带来挑战,同时也带来发展的机遇,应该利用外来投资,实现跨区域合作,促进各个层级的企业实现发展,让新能源产业实现均衡发展。针对当地的高校以及科研机构展开合作,对企业的技术人员进行培训,使其掌握系统的新能源研发以及应用技术,并在理论学习之后进行实际训练,使其所学的知识能够接受实践的检验,在这个过程中,需要根据工作的岗位给予不同强度的培训,对于那些技术攻坚较难的岗位,应该加强其培训强度,促使其能够具备较强的工作素养,以适应现实工作的需求。同时还要邀请具备丰富技术经验以及新能源丰富知识的人士进行讲座,使得整个技术团队的水平得到根本性地提高,为整个新能源行业的发展提供人才资源。
经过如此的安排,新能源行业的发展必然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形势,在世界面临能源危机的浪潮中发挥出积极的作用,使得国家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得以贯彻,为我国综合实力的提升作出相应的贡献。
5 结语
通过对新能源发展能力模型进行构建可知,其自身发展需要具备一定的环保功能,而且要注重对地域性的兼顾,在对技术进行研发的过程中,需要考量人才的重要的作用,经济因素对其发展起到宏观的决定作用,针对这种状况,在对其能力进行研究的过程中,必须兼顾四者之间的关系,注意其共同作用的机制,对出现的问题采取相应的措施。
参考文献:
[1]刘建中.浅析中国新能源产业的发展现状及传统能源行业的战略选择[J].中国煤炭,2010(01):115-116.
关键词:交通运输;节能减排;环境
中图分类号:F5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05-0-01
2012年6月10至16日,被确定为2012年全国节能宣传周,主题就是“节能低碳,绿色发展”。我国已经提出到202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50%的目标,交通运输行业作为石油制品消耗和温室气体排放的三大主要行业之一,其能源消费量约占全社会能源消费总量的8%,三分之一以上的汽柴油等石油制品消耗在交通运输领域。所以,在当前城市化、工业化快速推进的背景下,如何在交通运输领域实现节能减排、低碳出行,值得探讨。
当前,交通运输领域在节能减排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在于:
一是交通运输结构性矛盾尚未根本解决。首先是管理机制不统一。交通运输节能减排工作是一项涉及政府多个部门的系统工程,除交通运输部门之外,还涉及到公安、质量技术监督、环保等部门。其次是内河航运等廉价运输方式的比较优势尚未充分发挥,综合运输组合效率尚未充分显现。最后是城市公共交通服务能力和质量仍不够高,吸引力不够强。
二是交通运输企业、业户节能减排意识不强。对经济利益的追求,使交通运输企业和业户有意无意地疏忽了节能减排,再加上交通运输企业、业户对能源危机尚未切身体会,致使节能减排意识不强。除了政府宣教教育力度不够外,整体上社会还缺乏能源危机感、缺乏节能减排的良好环境。
三是交通运输节能减排技术创新不足。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一直侧重于发展经济,而没有对节能减排技术创新研究投入足够多的力量,致使我国节能减排技术整体上落后于欧美日等发达国家和地区。我国节能减排技术创新率低,产品推广应用进展也较为缓慢,具体到交通运输领域,节能减排技术的推广应用虽然有了一定进展,但形势仍然不容乐观。虽然有少部分客运车辆使用了压缩天然气(CNG)清洁能源为燃料动力,但是还有大部分客货运输车辆、船舶仍在使用汽柴油等石化制品。
四是交通运输节能减排监管体制尚未健全。全国各交通运输系统不同形式地成立了节能减排领导机构,但是专职管理机构和专业人员依然缺乏,体制机制尚未根本消除,节能减排长效机制尚未形成。尤其是在经济欠发达地区,面临着发展经济的压力,推行节能减排任重而道远。
五是节能减排统计监测基础较弱。交通运输领域汽柴油等石化制品消耗数据由于缺乏专业的数据监测统计机构、队伍而难以建立长效统计监测机制。加上营运性车辆、船舶数量大且分散,非营运车辆数量庞大且牵涉部门多等原因,因而对车辆汽柴油等石化制品消耗数据更是难以详细统计。
在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成为我国的基本国策的背景下,节能减排将会是一项事关长远的事业。在交通运输领域,要把推动节能减排作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实现跨越发展战略目标的重要抓手,要立足于低碳交通运输体系建设,以提高能源利用率、降低二氧化碳排放量为核心,采取有力措施,全面推进交通运输领域节能减排工作。
一是要强化交通运输节能减排宣传教育活动。采取专家讲座、集体讨论、引导从业者积极参与等方式方法,通过广播电台、报纸、网络等新闻媒介,多渠道、多种形式地大力宣传交通运输节能减排政策、经验和相关知识,为做好交通运输节能减排工作营造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重点在机动车驾驶员、运输从业者中间,深入开展节能驾驶操作规范的宣传培训活动,逐步推广和普及机动车绿色驾驶技术。
二是建设综合交通运输服务体系。各级交通运输主管部门要积极参与地方政府制定的节能减排规划,并根据地方节能减排规划,协调其他相关部门,建设综合低碳交通运输服务体系,减少节能减排在结构上的矛盾,充分发挥综合运输组合效率和廉价运输方式的比较优势,做到低碳出行,绿色交通。
三是加大交通运输节能减排技术研究力度。由省级以上交通运输主管部门牵头,组织实力雄厚的交通运输企业、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紧紧围绕交通运输节能减排目标,在现有技术基础上,研发交通运输节能减排中具有紧迫性、关键性和前瞻性的技术。同时,通过谈判、引资、购买等方式积极引进国外先进的节能减排技术。
水路运输在我们的现代社会的经济领域承担着不小的重担,它在我们现代社会中低碳经济的大背景下可以得到很好的生存。之所以会产生这样的现象,主要是因为水路运输较铁路运输以及航空运输而言能够更好的与低碳经济挂钩,并且能够更好的为低碳经济服务。下面我们就水路运输在低碳经济背景下的各种各样的优势进行简要的介绍以及分析。
(一)经济性以及低碳优势
随着我们经济的发展,对于能源的消耗也越来越多,这就造成了我们所用的各种能源的价格逐渐攀升。在这种情况下,水路运输相对于公路运输以及铁路运输的各种优势立刻被展现了出来。目前,我们全球范围内都正面临着能源危机以及环境危机等,石油价格正在以出乎我们意料的速度攀升,我们正在寻找汽油等能源物质的替代物,在取得重大突破之前,水路运输仍是最经济最低碳的运输方式。
(二)政府扶持水路运输
在我们的经济逐渐迈入低碳这种模式的大背景下,政府也逐渐开始出台各种政策以及措施等来对运输模式的改变加以引导,从而能够有效的缓解各大城市中各个道路的交通阻塞以及拥挤现象,减少对资源的浪费以及土地的占用等。在这种情况下,政府开始对水路运输进行大力扶持。内河成为了政府的扶持重点,经此一来水运运输更加的兴盛,在节约能源的基础上也收获了不小的经济利益,是我们低碳经济社会的主要表现。
(三)水路运输高强的环保性
经过计算,运输同样重量的货物,水路运输所产生的温室气体的量更少,约为铁路运输的1/5,产生的有毒气体一氧化碳约为铁路运输的1/4。因此,水利运输在保持其运输价值的基础上有着更高的环保性,更加符合我们低碳经济的主题,能够在节约能源的同时保护我们的环境。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以及对外贸易中,采用水路运输的方法来进行货物的运输,可以有效地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保护我们的环境,保护我们的地球。
二、发展水路运输的建议
随着我们低碳经济的口号的提出,水路运输这种在低碳经济方面有着明确优势的运输方式逐渐脱颖而出,并且很快就得到了大家的广泛认可,与此同时也得到了来自于政府方面的大力支持。关于发展水路运输的问题,以低碳经济为背景我们提出以下几条建议,从而可以更好的味低碳经济服务。
(一)发展内河运输
在各大城市中,交通拥挤、交通阻塞已经成为了我们生活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对我们的生活造成了很多的困扰以及不便。水路运输盛行的今天,我们可以加大对内河运输的建设,从而缓解城市的交通阻塞现象。公路运输造就不堪重负,高速公路堵车的事件对我们来说已经不再新奇,水水中转以及水水联运可以有效的缓解这个问题,在实现低碳经济的同时保护我们所生存的环境。
(二)海运以及铁路运输的有效结合
水路运输在低碳经济的实现等方面有着十分重大的贡献,但是为了确保可以收货更多的利益,将快速的铁路运输与水路运输相结合是我们新提出的一种办法。水路运输与铁路运输实现完全无缝的对接之后,我们的海铁联运就得到了有效的保障,从而提高运输的速度以及运输的广度,从而与低碳经济更为有效的结合在一起。
三、结束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