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城市基础设施管理体制范文

城市基础设施管理体制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城市基础设施管理体制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城市基础设施管理体制

第1篇:城市基础设施管理体制范文

[关键字]:建设水平、城市、提升能力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城市无疑成了公共品需求最多的领域。城市公共品是否能妥善提供直接关系到城市经济发展水平,可持续发展的潜力,以及城市居民的生活水准。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作为城市公共品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倡导建立和谐社会,保障民权民生的今天显得尤为重要。

一、我国现代城市基础设施管理体系的现状及所存在的问题

(一)城市交通拥挤

首先,城市的交通与城市的发展息息相关。城市经济越发展,居民出行的频率就越高,所出行的距离就越长。在交通的高峰期,往往存在堵塞,拥挤的现象,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居民的出行。其次,城市机动化的发展,特别是小汽车出行的增加,停车设施不完善,会干扰动态交通,造成不必要延误,降低可达性,影响到城市总体发展。最后,由于城市交通尤其是轨道交通建设与其他城市基础设施一样是资金密集型产业,具有初始投资大、投资回收慢、直接经济效益低等特点,所以在规划、建设、管理上一直落后于其他产业的发展。长期以来,我国的城市公共交通建设面临着资金严重短缺、融资渠道狭窄、方式简单僵硬等一系列问题,严重制约了城市交通事业的发展。

(二)重复性建设问题严重

我国城市基础设施设计、规划、布局普遍存在不合理的现象。城市基础设施规划是城市建设和发展的蓝图,对城市基础建设的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我国的城市规划工作起步较晚,相当多的城市在20世纪80年代才组建规划管理部门,城市规划水平较低,规划管理体制尚不完善。

(三)有些项目建设周期过长

许多政府由于基金计划和时间计划考虑的不周全,而造成盲目投资。一个项目很可能只进行到一半就没有资金了,这个项目只好停止下来,要么等待新的资金拨入,要么等待下届政府来解决。还有很多项目效率低下,不能够按期完成,或者施工时间太长,对居民的生活产生不便,使居民对建设项目的热情大大减退。

(四)政府机构不合理,效率低下

我国政府垄断经营是城市基础设施运营效率低下、公用产业资不抵债的主要原因,也是我国城市基础设施管理改革中的顽症。长期垄断经营的结果是,经营单位缺乏生存忧患意识和竞争压力,生产、运营效率低下,技术、管理创新乏力,人员大量冗余,政府财政负担过大,企业经营包袱沉重,而且出现了越来越多的政府经营企业凭借垄断优势,限制竞争、损害消费者利益的问题。此外我国政府机构臃肿,设置众多,机构重叠、业务交叉,而各部门之间权责划分又不够明晰,造成政出多门、管理分散、政令不一的现象。

二、国外典型国家做法及借鉴

(一)保障城市基础设施资金

美国各级政府对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非常重视。重点主要集中在改善社会和经济发展环境方面的项目上。联邦政府主要负责涉及国家全局或需投巨资的公益性城市基础设施项目,并据此向地方政府提供拨款、贷款和税收补贴。美国州一级政府,尤其是州以下的地方政府是城市基础设施投资的主角。其资金来源包括税收、基础设施企业的收入、市政债券、赞助捐赠等。但地方政府财力同样是有限的。为此,美国建立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基础设施投融资机制,几乎所有的地方政府和地方政府机构均通过组织发行市政债券募集了大量低成本社会资金,不仅对推动美国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而且还解决了城市基础设施投资的代际公平负担问题。美国还建立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基础设施投融资机制,较为典型的模式有BOT和TOT两种。

(二)积极吸引社会资本

埃及现有的铁路全部由国家经营,连年出现亏损,随着城市人口的增长,开罗等大中型城市居民住宅区不断扩大,为了方便市民的出行,还需要兴建连接这些城区的轻轨铁路。这些将大大超出了政府的预算能力。因此,埃及政府制定了新法案引进私人资本的投资。埃及政府向人民议会提交了关于允许私人资本参与城市轻轨铁路建设的新法案。由于新法案的通过,埃及出现了新一轮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投资热潮。

三、解决我国现代城市基础设施管理体系存在问题的对策建议

(一)加强城市道路规划与公共交通建设

首先,由经验丰富,素质齐备的城市道路规划师进行细致科学的道路规划,使交通网便于通行。对私人车辆进行严格控制,可以通过增加养路费,或者通过发行“交通高峰通行证”的方法来限制私人车辆。政府部门及事业单位内部提倡办事少用公车,使用公车必须有相关部门的签字,从而减少公车上路车辆。其次,完善公共交通建设,提倡乘坐公交出行。政府部门应加大对公交部门的补贴,加强对公交路网的规划和完善,使公交成为方便实惠的交通工具。开通快速公交,并提高快速公交的效率。根据“公交优先”的原则,构筑现代化的城市公共客运体系。

(二)加强规划,避免重复性建设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是一项任重而道远的事业,其长期有效的执行有赖于合理的长期总体规划,以最大限度地防范重复建设、资源浪费现象的产生,提高建设的整体效率。同时,城市总体规划应该实现公共决策从封闭和半封闭向公开透明的状态转变。政府应该广泛听取城市居民的意见,并向有关专家进行咨询。规划修编的有关专题研究要在政府组织下,由相关领域的资源专家担任专题负责人。

(三)寻找多元化投资主体,引入竞争机制

第2篇:城市基础设施管理体制范文

关键词:城市基础设施;城市交通;公共监督;生态环境;政府机构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城市无疑成了公共品需求最多的领域。城市公共品是否能妥善提供直接关系到城市经济发展水平,可持续发展的潜力,以及城市居民的生活水准。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作为城市公共品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倡导建立和谐社会,保障民权民生的今天显得尤为重要。

一、我国现代城市基础设施管理体系的现状及所存在的问题

(一)城市交通拥挤

首先,城市的交通与城市的发展息息相关。城市经济越发展,居民出行的频率就越高,所出行的距离就越长。在交通的高峰期,往往存在堵塞,拥挤的现象,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居民的出行。其次,城市机动化的发展,特别是小汽车出行的增加,停车设施不完善,会干扰动态交通,造成不必要延误,降低可达性,影响到城市总体发展。最后,由于城市交通尤其是轨道交通建设与其他城市基础设施一样是资金密集型产业,具有初始投资大、投资回收慢、直接经济效益低等特点,所以在规划、建设、管理上一直落后于其他产业的发展。长期以来,我国的城市公共交通建设面临着资金严重短缺、融资渠道狭窄、方式简单僵硬等一系列问题,严重制约了城市交通事业的发展。

(二)重复性建设问题严重

我国城市基础设施设计、规划、布局普遍存在不合理的现象。城市基础设施规划是城市建设和发展的蓝图,对城市基础建设的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我国的城市规划工作起步较晚,相当多的城市在20世纪80年代才组建规划管理部门,城市规划水平较低,规划管理体制尚不完善。

由此导致了许多城市的盲目建设和重复建设,造成了极大的浪费,制约了基础设施服务功能的发挥。

(三)有些项目建设周期过长

许多政府由于基金计划和时间计划考虑的不周全,而造成盲目投资。一个项目很可能只进行到一半就没有资金了,这个项目只好停止下来,要么等待新的资金拨入,要么等待下届政府来解决。还有很多项目效率低下,不能够按期完成,或者施工时间太长,对居民的生活产生不便,使居民对建设项目的热情大大减退。

(四)政府机构不合理,效率低下

我国政府垄断经营是城市基础设施运营效率低下、公用产业资不抵债的主要原因,也是我国城市基础设施管理改革中的顽症。长期垄断经营的结果是,经营单位缺乏生存忧患意识和竞争压力,生产、运营效率低下,技术、管理创新乏力,人员大量冗余,政府财政负担过大,企业经营包袱沉重,而且出现了越来越多的政府经营企业凭借垄断优势,限制竞争、损害消费者利益的问题。此外我国政府机构臃肿,设置众多,机构重叠、业务交叉,而各部门之间权责划分又不够明晰,造成政出多门、管理分散、政令不一的现象。

二﹑国外典型国家做法及借鉴

(一)保障城市基础设施资金

美国各级政府对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非常重视。重点主要集中在改善社会和经济发展环境方面的项目上。联邦政府主要负责涉及国家全局或需投巨资的公益性城市基础设施项目,并据此向地方政府提供拨款、贷款和税收补贴。美国州一级政府,尤其是州以下的地方政府是城市基础设施投资的主角。其资金来源包括税收、基础设施企业的收入、市政债券、赞助捐赠等。但地方政府财力同样是有限的。为此,美国建立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基础设施投融资机制,几乎所有的地方政府和地方政府机构均通过组织发行市政债券募集了大量低成本社会资金,不仅对推动美国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而且还解决了城市基础设施投资的代际公平负担问题。美国还建立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基础设施投融资机制,较为典型的模式有BOT和TOT两种。

(二)积极吸引社会资本

埃及现有的铁路全部由国家经营,连年出现亏损,随着城市人口的增长,开罗等大中型城市居民住宅区不断扩大,为了方便市民的出行,还需要兴建连接这些城区的轻轨铁路。这些将大大超出了政府的预算能力。因此,埃及政府制定了新法案引进私人资本的投资。埃及政府向人民议会提交了关于允许私人资本参与城市轻轨铁路建设的新法案。由于新法案的通过,埃及出现了新一轮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投资热潮。

(三)规划谨慎细致

巴黎启动的大型基础设施建设达73项,小项目预算为几百万欧元,最大的项目高达30亿欧元。作为巴黎市政府的项目,由城市规划局组织专家进行讨论,确定原则与目标,同时听取周围居民的意见,再报市政府批准。如果出现两种意见争执不下、难分优劣的情况,规划局则将两种不同意见提交政府,并说明各自的理由,由市政府组织公开的听证会,吸引各方代表参加,最终由巴黎城建委员会决定取舍。涉及与巴黎大区有关的项目时,市政府要与有关省政府磋商,达成共识。

三﹑解决我国现代城市基础设施管理体系存在问题的对策建议

(一)加强城市道路规划与公共交通建设

首先,由经验丰富,素质齐备的城市道路规划师进行细致科学的道路规划,使交通网便于通行。对私人车辆进行严格控制,可以通过增加养路费,或者通过发行"交通高峰通行证"的方法来限制私人车辆。政府部门及事业单位内部提倡办事少用公车,使用公车必须有相关部门的签字,从而减少公车上路车辆。其次,完善公共交通建设,提倡乘坐公交出行。政府部门应加大对公交部门的补贴,加强对公交路网的规划和完善,使公交成为方便实惠的交通工具。开通快速公交,并提高快速公交的效率。根据"公交优先"的原则,构筑现代化的城市公共客运体系。

(二)加强规划,避免重复性建设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是一项任重而道远的事业,其长期有效的执行有赖于合理的长期总体规划,以最大限度地防范重复建设、资源浪费现象的产生,提高建设的整体效率。同时,城市总体规划应该实现公共决策从封闭和半封闭向公开透明的状态转变。政府应该广泛听取城市居民的意见,并向有关专家进行咨询。规划修编的有关专题研究要在政府组织下,由相关领域的资源专家担任专题负责人。

(三)寻找多元化投资主体,引入竞争机制

首先,我国基础设施建设资金来源有限,基础设施产业自身又缺乏积累机制。因此,必须以多种融资渠道方式来解决基础设施建设所需资金。除了政府出资外,还可以利用民间资本,外国资本等方式来参与基础设施的建立,用多元化投资方略来解决建设资金不足的问题。其次,对一个项目的规划以及建设要引入市场机制,以提高项目的办事效率。通过公开招标,择优选择承包单位。推行建设项目法人责任制,建立投资责任约束机制,实行全过程负责并承担投资风险。

(四)加强公众监督,抵制腐败现象提高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资金使用的透明度,加强公众的监督。政府部门应该广泛听取城市居民的意见,建立专门机构收集公众建议,通过投票和听证会制度来解决信息失灵的问题。全面评价政府官员的政绩,对于和以牺牲公众利益为代价追求政绩的官员要给以严厉处分。

参考文献:

[1]张亚军.可持续发展条件下的新一代城市基础设施建设[J].上海城市规划,2010(3).

[2]代淑萍.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投融资管理研究[J].新西部,2010(5).

[3]王立校,靳秉强.现代城市基础设施管理体系初探[J].经济论坛,2008(15).

第3篇:城市基础设施管理体制范文

关键词:市政设施;管理;现状;解决对策

中图分类号:C93文献标识码: A

前言

现如今,中国处于不断发展的趋势,城市化发展步伐也在不断加快,由各地政府出资修建的公共设施被认为市政设施,一般指规划区内的各种建筑物、构筑物、设备等,这些设备深刻影响着城市居民的生活,因此,管理这些设施是每一个公民应尽的义务。下文主要就市政设施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系统分析,且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

一、市政设施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以及现状分析

1.市政设施的管理体制

在我国,中小城市的数量较多,目前,随着中小城市的不断发展,我国已将全面建设中小城市作为奋斗目标。由于中小城市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许多的中小城市现在发展迅速,因此在城市化的现在,中小城市发展具有重要地位和作用。但是在中小城市中,市政设施在管理方面也存在漏洞。例如,部分市政领导对市政设施的关注度不够;公共设施出现了问题,无人问津,不知道该找谁处理;在购选市政设施中,有人为了谋取私利,而从中偷拿回扣,导致市政设施的质量出现问题。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关注中小城市的发展,因此中小城市市政设施的管理也不容忽视,一个城市的发展,首先要看这个城市的相关设施情况。因此中小城市市政设施管理不容忽视。

2.市政设施没有全面的规划

众所周知,一个城市的发展需要一幅“蓝图”,这是城市发展的动力,这对于中小城市市政设施也是适用的。近几年来,中小城市的市政设施的设计想法完全按照古老的计划或者是照抄别的城市的,自己没有一套完整的规划。在建设市政设施时,也没有完整对于人力、财力的一个准确规划,这样导致了一些人在其中谋取私利。大家都知道,一把钥匙配一把锁,因此对于中小城市市政设施应该针对这个城市的发展而制定的,这样才能全面建设这个城市。

3.管理手段落后,养护的效果差

城市的市政设施管理上,没有综合的手段保护市政设施。在市政设施的管理中,存在着天天维修年年挖的情况,而且是将相同的地段重复的维修,这样为车辆以及居民的出行造成困扰。另一方面,市政设施的养护方法与手段落后,还是沿用原始的办法,没有将高科技的手段运用在市政设施的养护中。此外,市政设施养护的设备远远的落后,因为经费的原因,市政设施的养护工具往往是原始的工具,现代化的设备很少甚至是没有。

4.监管工作力度不够

在城市的市政设施的建设中,市政设施的建设与养护是由市政府或者住建局主管的,而城市道路的管理是由市政园林的工程部门管理,这就造成了监管问题。现在大多数人不能明确认出设施是由哪一主管部门掌控的。因此导致了市政设施出现了问题也不知道应该找谁负责,造成了“有病乱投医”的局面。最后设施出现了问题,造成一系类连锁的失误。而负责管理的人员也需要负责相应的责任。在监管过程中,负责人也不付诸努力,没有完整的监管制度。

二、市政设施管理的解决对策

1.理顺管理体制

管理的体制是市政设施管理的关键,市政设施的管理体制直接影响到市政设施的功能与效率的发挥。要不断的完善城市管理系统,明确市政设施的管理责任,做到使用、维护与管理单位的统一,避免交叉管理,明确责任与权力。另外,市政设施的管理权应交给街道、居委会以及区政府等基层的单位,市政府的职能部门应将工作的重点调整到宏观的调控,从整体出发,制定相关的政策,对市政设施的管理进行监督、检查以及协调。

2.全面的规划

城市的市政设施是城市中重要的物质基础,为了更好的保证市政设施的功能可以良好的运行,就要全面的规划城市的市政设施,在借鉴先进的设计理念时应充分的考虑当地的实际情况,使城市的市政设施能够符合当地的发展,注重居民的需求,建筑完善的市政设施。同时,在进行规划时,要充分的了解本城市的历史文化以及地理特点,在设施的改造中,重视本城市的文化传承,将城市打造成具有本地特色的城市。因此,在进行市政设施建设的规划时,科学决策,避免建设的重复,从整体出发,使建设的市政设施满足实用性,并且要立足于当地实际的情况,展现地方的文化,满足居民的精神文化需求。

3.创新管理手段

一方面,提高管理人员的素质,使用知识全面、学历高的人才进行市政设施的管理,同时,对现有的员工进行培训,加强现有员工的素质以及能力,对于新选拔的人才,要重视人才的专业知识,转变管理人员的重建设轻管理的态度。另一方面,将先进的管理方法运用到市政设施的管理中,可以将数字化的管理模式引入市政设施的管理中,使中小城市的市政设施管理手段有新的举措,创新市政设施的管理工作。在管理中,运用数字化的管理系统,将过去的市政建设的资料形成档案,完善报表以及统计的制度,定期的上报设施的运行情况、运行处理的数据、环境监测的报告等相关的资料,加强资料管理的工作,对相关的资料汇总与分析,为市政的管理工作打下基础。同时,引进先进的设备与技术,形成完整的城市市政管理系统,提高城市市政设施管理的水平、质量以及效率。

4.完善监管制度

一方面加强管理人员廉洁的教育工作,使管理人员在监管的过程中做到廉洁,加强监管人员对工程质量监管的责任心,在建设的前期避免问题产生,在工作中能够及时的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能够看到群众最盼望解决的问题,在建设完成之后,及时的将信息收集处理。另一方面,所有的相关单位应该设置一套全新的规章制度,在设施出现问题时,及时处理,第一时间修改设施,能够保证设施的正常运行,让每一个监管人员明确自己的责任,对城市设施进行全面监控,在监管方面出现防止设施出现问题。从而对设施进行全面化处理。此外,健全监管制度以及奖惩制度,监管好的进行嘉奖,监管不好的进行惩治。

三、结语

综上所述,市政设施是与人民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基础设施,是城市建设的一部分,市政设施的建设好坏,管理维护工作进行的是否顺利,不仅影响着一个城市的精神风貌,而且与居民的生活,以及当地的经济发展息息相关。因此,加大对市政设施管理工作是至关重要的。目前,我国的中小城市市政设施的管理制度存在一些漏洞,针对这些漏洞,我们要采取相应的对策,市政设施管理人员应该加大监管制度,全面培养市政人员的爱护公共设施的精神,呼吁全市人民一起爱护公共设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小城市的发展在国家发展经济中起到了不可代替的作用。因此,需要重视中小城市的发展,在这前提下,市政设施的管理工作应该加强,让中小城市向创新化,经济化、城市化发展。

参考文献:

[1]赵元升.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投融资管理研究[J].科技信息,2011(22).

第4篇:城市基础设施管理体制范文

关键词: 规划;建设;管养

Abstract: this paper discussed the quality management of municipal facilities from planning, construction, transfer of custody and other aspects.Key words: planning; construction; custody

中图分类号:TU99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2104(2012)

市政设施的建设水平在一定意义上是一个城市发展水平和城市形象的名片,但是长期以来,市政工程在其建设和管理过程中,由于建设和管理体制不健全、不完善,市场行为不规范等原因,导致市政基础设施工程质量不尽人意,存在不少问题。现从规划、建设、管养等方面对市政设施质量的提高做以下探讨:

一、规划先行

城市的建设发展离不开规划,城市基础设施规划必须具有前瞻性,即要充分考虑城市的发展趋势、发展规模、扩张速度等等因素,在一定时段内要给城市发展留足充分的空间,避免基础设施刚建成或建成不久即不适应城市发展扩张的规模。

城市基础设施规划还必须具有科学性,在做专项规划时,要统筹考虑各种基础设施的位置,做到布局合理,尽量减少相互之间的交叉干扰。

二、依规建设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要切实遵守国家相关规定,通过论证确定最佳方案,通过招标选用最佳队伍,通过监督检查保证专项规划的落实执行。

建设单位是市政工程项目的法人单位,对项目质量安全负总责。严格履行建设程序,认真审查施工企业的施工能力、质量安全管理水平和诚信度,建立健全项目管理机构,落实质量安全责任,加强质量安全管理,不断规范质量和安全管理工作。

施工企业对本企业承建的市政工程质量安全全面负责。应高度重视质量安全控制,不准违法转包和分包工程。建立健全质量安全制和各项规章制度,制定质量安全保证措施,严格按照市政工程现行相关规范标准要求组织施工,特别是施工项目部的主要管理人员(项目经理、技术负责人、质量负责人及安全负责人等)要与投标文件所列人员一致, 不得脱岗、溜岗、串岗,不行随意更换,更不得冒名顶替。

监理单位是工程建设的主要责任主体。在批准的范围内承接监理业务,项目部人员应专业配套,满足监理工作需要。总监及主要监理人员要与投标文件所列人员一致,并做到持证上岗。现场项目监理部要配备相应的检测设备,根据工程实际编制监理规划和监理实施细则,对重点部位、关键工序编制旁站监理方案并实施旁站监理。严格督促施工企业进行安全生产、文明施工、切实提高工程质量和施工安全水平。

勘察设计单位要对其勘察设计质量负责。在批准的资质范围承接业务,按照工程建设强制性标准进行勘察设计,严禁无资质设计或超越资质设计。在工程项目开工前和施工过程中,勘察设计单位要及时进行技术交底,及时解决勘察设计文件和施工单位提出的问题。在阶段验收和竣工验收时,认真履行职责,出具合法有效的验收报告。

工程质量检测机构要对其试验检测报告负责。要建立严格的检测质量保证体系,认真按相关标准规范进行检测试验,保证检测试验结果真实可靠,不得出具虚假检测报告。

各级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要落实监管责任。严格按照国家、省、市有关市政工程建设质量安全管理规定和技术标准实施监督。

三、抓好重点

工程建设过程从大的方面可分为立项和方案论证、设计、施工三个阶段。就这三个阶段在工程建设全过程中的作用及对工程造价、功能发挥、产生的经济和社会效益的影响来说,立项和方案论证阶段占60~70%,设计阶段占20~30%,施工阶段占5~10%。因此要建精品工程,应把前期工作作为重点来抓,应规划先行、勘察充分、方案科学、设计合理、施工精细,其中尤其要做好规划和方案论证工作。这需要综合考虑城市总体规划要求和现有设施现状,需要组织规划、勘察设计、施工和设施管理部门的专业技术人员,共同全面细致的论证建设方案。尤其是设施管理部门的专业技术人员更应前期介入,因其对周边现有设施状况和设施运行过程中容易出现的问题熟悉了解,可为科学制定建设方案提供许多合理化建议,使新建工程设施能够与现有设施有效衔接,避免出现影响设施日常运行和维护管理的缺陷,充分发挥出工程设施的使用功能与社会效益。

四、强化责任

要提高城市基础设施工程建设质量,关键是培养与提高相关人员的工作责任心。设计人员应以高度的责任心保证设计质量,避免因设计缺陷造成工程设施使用功能存在缺陷,减少因设计不到位对施工造成的影响;监理人员应以高度的责任心保证监理到位,杜绝不合格材料、构配件进入施工现场,严格工序监督检验,减少返工、返修的发生;施工人员要以高度责任心严格遵守各相关施工技术规范及质量检查标准的要求,确保工程施工质量。

为及早介入监管,建设单位在办理市政工程施工许可证前,应持相关材料到监督机构办理工程质量监督手续。

为了追溯方便,工程验收合格后,建设单位应当在市政工程项目显著位置设置永久性标牌,载明建设、勘察、设计、施工、监理等质量责任主体的名称和主要责任人姓名。

公民有权举报,监督机构要及时反馈调查结果,除了跟踪式监督,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和监督机构建立市政工程质量信用信息平台,对市政工程质量状况、质量责任主体等及时准确记载,并建立失信惩戒机制。

与此同时,任何公民、法人和其他社会组织,一旦发现市政工程有质量问题或缺陷,都有权举报、控告和投诉。监督机构受理投诉后,应及时调查并反馈调查处理结果。

五、诚信管理

新建市政工程参建各方包括建设、勘察、设计、施工等单位。该制度分为信用良好记录和不良记录两部分,其中良好记录主要包括质量优良安全(标准化)达标工程、各级建设工程行政主管部门或建设工程质量安全部门通报表扬等内容;不良记录则主要包括企业受到各类行政处罚和经济处罚、各级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或质量安全部门通报批评、新闻媒体曝光查实工程质量等内容。

诚信档案记录以年底对在建工程各参建单位进行综合评价为依据,在市政质监网站上公布。对记录市场信誉差,履责能力低的企业,限期整改,来年将被作为重点对象加大高压监管;对不诚信的参建单位,则要停止其参与市政工程建设的资格,直至清出建设市场。

六、严格验收

工程验收分为国家验收与竣工验收。国家验收是政府有关部门根据法律、规范、规程和政策要求,针对建设单位全面组织实施的整个工程正式交付投运前的验收;竣工验收是建设单位组织工程建设五大责任主体对工程合同完成情况进行的验收。竣工验收是国家验收的一部分。我国现有的工程建设体制是先有建设单位,然后由建设单位确定其他四大责任主体即勘察、设计、监理和施工单位,并向其他四大责任主体支付费用。如果工程竣工验收不合格,五大责任主体要共同承担责任。这样不可避免的会出现五大责任主体为了共同的利益,对一些有缺陷的工程也验收合格。而国家验收则是设施管理部门代表政府对整个工程交付投运前的验收,是作为产权人对工程的建设施工情况进行的全面、客观、公正的评价,是对政府公共资金与公众安全认真负责的具体体现。因此应强化并突出国家验收的职能,从而起到对工程建设行为的监督与促进作用。

七、精心管养

严格审批管理制度。杜绝城市道路乱掘、管道乱接、线缆乱扯、广告乱上、建筑私接乱搭、车辆乱停乱放等现象,给城市一个整洁有序的整体面貌。

提高设施养护标准,开展精细化作业,对于设施早期病害要及时发现,做到“养早、养小、养好”, 提倡推广预防性养护措施,尽可能少花钱、多办事,有效延长设施使用寿命,提升城市整体形象与品位。

八、夯实“基础”

扎实的基础资料管理是城市建设与管理的良好基础,能为各项决策提供真实准确的依据。要建立严格的档案管理制度,各种档案要科学分类、搜集及时、翔实齐全、规范管理。

市政工程建设质量只有因地制宜,从源头抓起,采用有效措施进行全过程控制,在各个环节严格按基本建设程序和相关标准进行,才能避免质量事故发生,提升市政工程的整体质量水平。

参考文献:

[1]梅小林.做好市政工程监理工作的几点体会[J].科技资讯,2007,(20).

第5篇:城市基础设施管理体制范文

关键词:市政工程 管理 质量 控制

一、市政工程及管理概述

市政工程,是指为城市的生产与生活服务的各种工程设施的统称,它包括道路、桥梁、隧道

与轨道交通、给水、排水、热力等多个专业工程,是城市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而所谓市政工程管理,指根据国家《市政工程设施管理条例》规定,运用科学、规范的方式、方法掌握这些工程设施,全面发挥城市基础设施的功能和作用,为整个城市提供社会化服务的符合政策和客观规律的一系列业务行为和组织活动的统称。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全国一大批中心城市的崛起和扩展,使城市处于越来越重要的地位,作为城市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市政工程是现代化城市的重要标志,越来越重要。而市政工程管理,作为控制整个过程,为整个城市提供社会化服务,保障城市的繁荣与发展的行为活动,更是重中之重,它已经融入社会发展的大循环中,随着社会主义生产力的发展而发展。

二、市政工程管理的基本要素

市政工程管理包括市政工程设施的建设、养护和维修。市政工程管理的基本任务是:按照国民经济有计划、按比例发展的要求,切实搞好现有城市市政工程设施的建设、养护和维修,有步骤、有计划地进行城市道路、排水设施、交通运输等的建设,遵循统一规划、配套建设、协调发展、质量优先、先地下、后地上的原则,避免重复建设;对已建成的基础设施,合理使用和维护,延长各项设施的使用年限;维修或者报废损坏的市政工程设施。总之,市政工程设施能否安全、完好、正常运行,关系到整个城市能否正常生产和生活。因此,加强城市市政工程管理,控制工程质量,充分发挥其功能,对整个城市经济建设、环境保护和公共利益都是十分重要的。

三、市政工程管理的质量控制和建设质量中存在的问题

1.市政工程建设是市政工程管理的重要环节,它直接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综合效益,所以,为了确保工程建设满足合同所规定的质量标准,必须要对各项组织、管理工作采取的一系列质量监控措施、手段和方法,这就是工程质量控制。它包括三个方面:①政府的质量控制。政府对工程项目的质量控制是通过政府的质量监督机构来实现的,其特点是外部的、纵向的控制;②建设单位的质量控制。实行建设监理制,建设单位对工程项目的质量控制是通过监理工程师来实现的,其特点是外部的、横向的控制;③承包单位的质量控制。承包单位是工程建设实施的主体,其对工程项目质量控制的特点是内部的、自身的控制。

2.市政工程建设质量存在的问题。不管是外部、纵向、横向或者是内部,工程质量不可能全部都是精品,可能是由于建造失误、使用不合理或者是其他一些人为因素造成质量存在问题:①由于一些市政工程单位,不执行基本建设程序,不执行项目法人制、招投标制、工程监理制,有的工程不办理规划许可证、工程质量监督手续和施工许可证,检查时才补办,有的投资工程为追求利益,一味压缩工期,甚至缩短设计周期,这极易导致工程项目设计上的功能不全或其他缺陷和施工质量隐患,造成工程质量内在品质的降低,运行后出现大量质量问题;②市政工程的平行作业面多,无论道路、桥梁还是排水工程,一定程度上都可以分段、分工序进行交叉施工,而且往往都是隐蔽工程,当时看表面质量可能很好.过段时间以后就会出现问题。③政府工程和实事工程往往要求工程在一个特定的时间前通车,在工期进度与质量这对矛盾的处理中,建设单位往往也“只能”有意无意地重工程进度轻工程质量,过紧工期势必带来隐患增多,感观质量下降。④市政工程准备不充分,未实施施工图审查制度和报建手续不完备,仓促开工,甚至个别工程无报建手续就匆忙开工了。

四、加强工程质量控制的相应措施

既然市政工程管理如此重要,关系到人民的财产安全和公共利益,一定要从思想上重视,狠抓管理和落实,保障质量,不能有一丝马虎大意。

1.在施工阶段进行控制。

①事前质量控制,即在施工前进行质量控制。审查各分包单位的技术资质,对工程所需材料、构件、配件的质量进行检查和控制;对永久性生产设备和装置,按审批同意的设计图纸组织采购或订货;编制施工方案和施工组织设计,保证工程质量具有可靠的措施;对工程中采用的新材料、新工艺、新结构、新技术,应审查其技术鉴定书。②事中质量控制,即在施工过程中进行质量控制。严格工序之间的交接检查工作,重点检要部位和专业施工过程;对完成的工程按照相应的质量评定标准和办法进行检查、验收,)审查设计图纸变更和图纸修改。③事后质量控制。按规定质量评定标准和办法对已完成的部位、单位工程进行检查验收,组织联动试车,审核质量检验报告及有关技术性文件。

2.提高从业人员素质、水平。

市政工程各参建责任主体,应建立健全质保体系,培养一批业务素质高、操作能力强的从业人员,同时做到自控落实、监管到位,使工程质量和安全得到保证。

3.建立科学、高效的管理体制

建立质量责任制,要结合质量管理体系的要求,按照不同的层次、对象、业务来制订各部门和各级各类人员的质量责任制,从而使全公司形成一个职责明确、覆盖全面、纵横有序、层次分明的质量责任制网络。

4.彻底改变监督机构的工作模式。改过去的定点监督为当前的巡查制度,而且应该推行不定期、不告知的随机巡查,质量监督人员到现场不应直接为工程质量进行把关,应在各方责任主体对实体质量有合格结论的基础上进行检查,而且工作重点应是去发现责任主体单位的违法行为并加以处罚。

5.加大查处力度。进一步强化对参建各方主体质量行为的监管,一是进一步规范建设单位质量行为,严格按建设程序办事;二是加大对监理单位的监管力度,针对监理单位存在的人员素质不高、工作不规范、把关不严格等问题开展监督检查;三是进一步做好施工图设计文件的审查工作;四是加强对施工单位项目经理、施工员、质检员及特殊工种人员资格管理,进一步健全和落实工程质量保证体系和质量责任制,加强对工程主体结构质量的控制。对经过查证的违法违纪行为,要严格按《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法》、《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进行认真处理。

6.记录管理不良行为。这一监管手段强化了政府监管,事实上,作为巡查制度的有益补充,不良行为记录是一种相当有效的质量监管措施。在巡查工作中,把工程建设各方责任主体的违法违规行为记录在案,并按规定进行公示能够有效保证巡查的效果和权威性。

7.强化市政工程检测手段。市政工程的原材料抽检、半成品检测及技术制定是实施市政工程质量和安全监督的重要手段,因此,对市政工程的原材料和半成品检测,不仅要严格要求施工单位按项目的数量和批次进行自检,而且监理单位要严格要求进行见证取样,确保市政工程原材料、构配件质量和市政工程的使用安全。

市政工程是城市基础设施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参与工程建设各方应明确各自的质量责任,通过科学管理,使建设项目科学决策、精心设计、精心施工,共同提高市政工程的质量,保证投资目标的实现。

参考文献:

[1] 马玫,《市政工程基础》,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07.

[2] 王立久,《建设法规》,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2006.11.

[3] 殷坎林,《对市政工程管理的一些浅谈》,科技资讯,2009.08.

[4] 史官云,《现代城镇市政设施建设研究与实践》,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01.

第6篇:城市基础设施管理体制范文

【关键词】 综合配套改革 土地政策 基础设施 思想意识

一、引言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我国城乡二元结构突出,在这种特定的背景下综合配套改革成为了中国改革新的突破点,它要求社会以新的更富有效率的制度来取代旧的缺乏效率的制度安排,需要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全面推进,增强各方面、各领域、各层次改革的协调性、联动性和配套性,从而破除城乡二元结构,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

二、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

1、土地政策和制度方面

(1)当前我国土地政策存在的问题。一是农民对土地的利益得不到保障。我国法律对农村集体土地的权属界定不清楚,使得农民对土地的权利无法得到有效的保障,当外部环境发生改变,引起土地收益分配发生变化时,制度本身的缺陷就会逐渐显现出来,并由此引发土地各主体间的利益冲突。二是土地流转问题。我国农村土地集中程度低,规模经营无法得到发挥,也没有形成农地使用权流转市场,并且在土地流转中,制度缺陷成为某些地方官员谋求个人私利的有效手段,滋生了大量“寻租”行为,为“以地生财”留下了巨大的空间。三是土地资源配置不合理。在城市化建设的推动下,我国大量农地资源被作为廉价地用于城市现代化建设,土地利用效率低,集体土地不断非法流失现象严重,这不仅影响了我国耕地的生产能力,严重损害了农民的利益,而且进一步可能威胁到国家粮食安全。四是土地收益分配不公平。在工业化和城镇化的推动下,必然出现农地征收和农民失地的现象。然而,由于制度缺陷和政府失灵等原因,促使农地非农化过程中出现了土地价格扭曲、收益分配不合理等问题,一方面,政府通过垄断土地征用权获取巨额土地收益,另一方面,农民不仅失去了土地,而且获得的土地收益远低于维持自身生活水平所需要的收益数量。

(2)城乡综合配套改革下的土地制度改革与创新。一是切实保障农地使用权。土地作为大部分农民最重要的生存保障,拥有一份长久的农地使用权是农民最根本的需求,因此需要明晰土地产权,通过理顺、稳定农村土地产权关系,消除产权的模糊性和不稳定性。只有当农地使用权得到切实的保障,才能激发农民投身农业生产的积极性。二是健全土地流转机制。土地流转应该根据市场经济的要求建立合理的流转机制,通过市场机制来制定农地的流转价格,使土地单纯作为一种生产资源在市场上实现最优配置。在农地流转的过程中,政府应该对农民进行积极的引导,但不能干预农民对农地使用权的流转,更不能逼迫农民进行农地流转。三是优化土地资源的配置。首先,我们要统一思想,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其次,加强政府的宏观调控作用。市场不是万能的,由于其自身具有的一些局限性,使得其不能对农业进行完全的调节。因此,土地的配置需要政府实施必要的宏观调控,以实现对市场供求关系的有效调节。总之,在土地资源配置中需要市场与政府双管齐下,以确保我国土地资源的合理配置。四是完善土地收益的分配。首先,完善农地发展权,打破政府对市场的垄断。明确农民的主体地位,保障农民对土地的产权,提高农民维护自身合法利益的能力;其次,改革现行的土地征用制度。缩小征地制度的实施范围,完善征地补偿制度,提高耕地占用成本,消除制度缺陷;最后,规范政府行为。政府征地不应该以经营性为目的,应进一步明确规定政府经营土地的范围,防止利用征地权以地牟利。

2、基础设施方面

(1)城乡基础设施的差距。一是城乡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投资总量和建设水准不均衡。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资金主要来源于财政预算,而政府却较少投资于农村所需的基础设施建设,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资金得不到有效保障。改革开放以来,城市公共基础设施日趋完善,而广大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总量不足,建设水准低,结构不合理,严重地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二是农村基础设施的管护机制建设落后于城市。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可以获得财政的支持,可以雇佣专门的人员来进行管理和维护。而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缺乏财政上的支持,资金投入来源不足,并且普遍存在“重建轻管”或“只建不管”的现象,有的基础设施年久失修,功能老化,有的甚至处于半瘫痪状态,不能发挥正常作用。

(2)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建设的对策。一是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着力改善发展条件,不仅要把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纳入到公共财政范围,加大向农村倾斜的力度,而且必须加大招商力度,争取项目资金和项目扶持,逐步改变农村基础设施落后的状况。二是完善农村基础设施管理体制,建立健全城乡一体的管护机制。我们不仅要重视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还要注重农村基础设施的管理和维护,保证其正常功能的发挥,提高使用效率,延长使用寿命。三是科学规划,因地制宜发展农村基础设施。受资源和要素的约束,在进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时,必须坚持重点发展,有针对性地加强建设,把钱花在刀刃上,杜绝面面俱到。

3、社会发展方面

(1)社会保障方面。一是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存在的问题。首先,政府支持力度弱,资金来源严重不足。城市工人能够享受国家经济资助,而农民却不能享有同等的待遇,因此很难在短时间内建立城乡一体化的社会保障体系;其次,集体支持力度弱,大多数农村经济发展落后,集体经济实力差,无力提供经济支持;再次,农民对社会保障没有信心,长期建立起来的家庭保障模式已深入人心,想要打破这种模式还需一定的时间;最后,城乡社会保障可流动性差,户籍把中国社会保障资源分割成小单元,每个小单元各自独立,城乡形成各自独立的社会保障制度,这就造成极大的资源浪费和社会不公。二是综合配套改革视角下统筹城乡社会保障的对策。首先,建立农村非农人口社会保障制度的配套措施。从保护农民利益出发,把当前游离在城乡二元结构之间的进城农民工、失地农民和乡镇企业职工纳入城市社会保障范围。应根据农村非农人口的工作特点、收入水平、定居城镇意愿等标准将其进行细分,并在此基础上采取分类分层的措施,以保障非农人口的权益。其次,建立农村务农人口社会保障制度的配套措施。对农村务农人口提供社会保障的重点是解决其医疗保险问题,但我国农村区域经济发展很不平衡,建立医疗保险制度不可搞“一刀切”。为此,应按发达地区、较发达地区、欠发达地区分阶段地实施不同的医疗保险制度。除了医疗保障制度以外,建设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也至关重要,它是农业人口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的突破口。

(2)其他方面。一是统筹城乡就业问题。改变城乡二元就业制度,首先,政府要高度重视就业工作,始终把扩大就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更为突出的位置,建立城乡平等充分就业机制;其次,增强城市就业吸纳能力,增强城市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能力,为推进农民市民化进程创造有利条件;再次,按照《劳动法》规定的劳动者权利,给予城乡劳动者以同等的法律保护,依法追究侵犯农民合法权益的用人单位,并将农民工就业情况纳入各级地方政府官员的政绩考核内容。二是推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目前我国城乡教育资源配置严重不平衡,城乡教育质量悬殊大,农村由于长期缺乏人才,经济社会的发展也受到了严重阻碍。因此,我们应该把推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作为缩小城乡社会发展差距的重要手段,一方面,要深化教师资源城乡均衡配置,另一方面,要推动城乡教育管理体制改革,构建城乡一体的现代教育体系,促进城乡教育的均衡发展。

4、思想意识方面

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不仅要求统筹经济发展,同样也要求统筹思想观念。要提升干部群众对统筹城乡改革的认识,只有认识到位,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才有思想上的保障。一要解放思想,打破旧有体制机制的束缚和阻碍,建立统筹城乡发展的新观念,鼓励体制机制创新,建立新型城乡关系。二要破除“等靠要”等消极思想,要避免改革能一蹴而就的不良心态,如此才能有利于推进统筹城乡改革。三要破除改革“避重就轻,求稳怕乱”的思想。只有破除改革“避重就轻,求稳怕乱”的思想,树立积极进取、敢闯敢冒、超前思维等观念才是改革成功的保证。

三、结论

破除城乡二元结构,是一项复杂的系统性工程,单兵突进难以有效突破,必须通过综合配套改革,协同推进,集中攻坚。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关键在于“综合配套”这四个字。要解决改革中统筹和综合配套的问题,要求改革思路要具有全局性。努力提高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的能力,将城市与农村的改革联系起来,从土地制度与政策、城乡基础设施、社会发展、思想文化观念等多个领域推进改革,并把改革和发展有机结合起来,最终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

【参考文献】

[1] 杨林:公共财政框架下农村基础设施的有效供给[J].宏观经济研究,2005(10).

[2] 程凤林、李乐、孙素华:如何加强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建设[J].科技信息,2012(8).

[3] 王秋霞:中国农村医疗保险制度的构建[J].中国财经信息资料,2001(21).

[4] 王宏利:构建城乡统筹的公共服务机制与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J].农村经济,2011(6).

第7篇:城市基础设施管理体制范文

一、近年来城建工作基本情况

(一)投入逐年加大,设施不断完善。近年来,我们通过“政府引导、社会参与、多元化投入”的投融资模式,先后实施了沙城水厂、污水处理厂、城市供气、旧城改造、城市道路等一批重大市政基础建设项目。特别是*年以来,积极实施污水处理厂、生活垃圾处理场、东沙河综合整治工程和道路、绿化、亮化建设与改造工程,各项工作都取得了重大进展。同时,房地产业也保持着健康稳定的发展。*年玉都苑小区、滨河小区、荣庆家园、天皇山庄等项目开发面积达到近30万平方米,投资达3.2亿元。全年竣工建筑面积25.72万平方米,竣工工程总投资额达2.32亿元。随着新建小区的增多,集中供热事业也不断发展,目前县城集中供热面积已达140万平方米,集中供热率达到34%。

(二)市容市貌整治成效明显。环卫处担负着城区159万平方米道路清扫以及垃圾点和公厕的清扫保洁任务,年清运生活垃圾47万吨,建筑垃圾约3600吨。同时,不断改善环卫硬件设施,改革生活垃圾收运方式,确保城区垃圾日产日清。城管监察大队在城区主要路段、繁华区域采取日常巡查和集中治理相结合的办法,切实改善市容环境,对马路市场、店外店经营、路边广告、违章建筑开展了定期和不定期的集中整治与专项治理工作。为实现长效管理,坚持实施城管、环卫部门与门店经营户签订门前三包责任书制度,明确市容环境卫生责任。并采取疏堵结合的方式,累计投入资金500多万元建设市场,引导经营户进入市场经营。

(三)城市环境趋于文明和谐。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县城节点明确,行政办公区、居民住宅区、商业中心区、文化休闲区、市场区和工业产业区分布合理,城区建筑在色彩、尺度、形体等方面力求与周边环境协调。县城内以嘉馨园、富达园为代表的十多个住宅小区,功能齐全、环境优美,营造出舒适、安逸的人居环境。规划工作一贯坚持“审批一枝笔、管理一个令、建设一盘棋”的做法,县城总规、控规、详规在实施前坚持召开规划评审会,严格按程序上报审批。积极推行政务公开,建立并执行了城市公用事业办事公开制度,开通了*建设网和政务网,及时更新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和发展方面的政务信息。

二、城建工作中的积累的经验做法

几年来的城建工作中,也积累了一些好的经验和做法,具体表现为五种城市建设理念得到了强化。

一是强化了“生态优先”理念---把重心放在了完善城市道路体系、加强绿化工作上,通过道路改造、广场绿化、东沙河综合整治等举措,强化了“通路引水造绿、建设生态县城”的城市发展目标。二是强化了“以人为本”理念---注重了建设工作的细节,变“粗放式”为“精细型”,在城区主要街道两旁和住宅小区内安置了环保果皮箱、休闲长椅,维修粉刷和新建了街头公厕,路边出现了标志牌、指路牌、公厕指示牌等。三是强化了“超前规划”理念---规划的龙头作用进一步得到重视,请专家及时修编与城市发展现状不够协调的旧版规划,确保了规划的超前性和科学性,为城市的下一步发展预留了足够空间,目前各类控制性详细规划的编制工作也正逐步铺开。四是强化了“建管并重”理念---在抓好各项建设工作的同时,市容环境卫生整治力度进一步加大,城市管理体制进一步理顺,城管监察大队和环卫处在城市管理中发挥了非常突出的作用,市容市貌有了明显改观。五是强化了“节能增效”理念---积极贯彻“推进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精神,想方设法实现节能增效,实施了供水低压区改造、清扫清运车辆技术改造,降低了作业成本;积极尝试新办法、新举措,依法行政能力和服务水平普遍得到了提高。

三、目前城建工作存在的影响科学发展的问题

(一)城乡二元化现象比较突出

近年来,我县城市建设飞速发展,特别是县城建设日新月异,但城乡分割在体制、思想根源上尚未肃清,致使城乡差别从编制规划之时起就已经开始扩大。历次规划工作基本上仍是重城市、轻乡村,统筹考虑城乡互动不够,难以适应城市带动农村、城乡协调发展的需要。就县级层面上看,县域总体规划将注意力过多地集中在县城,一些对经济发展和公共服务起重要作用的功能布局长期弱化,不利于全县城镇体系的完善,造成全县城镇发展始终“一城独大”,中心县城的辐射带动功能难以有效发挥,全县统筹城乡发展始终是“小马拉大车”。

(二)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与管理维护问题较多

近年来,我县先后建成了水厂、四座大型供热站、污水处理厂和府前街、新兴路、工业街等多条骨干道路,完成了东沙河治理一期工程,生活垃圾场也即将建成投用,这在很大程度上改善了城区环境、提升了县城品位、满足了群众需求。但存在问题依然很多。一是投融资渠道单一,资金严重不足。经统计,从*年以来,市政处共完成市政建设施工产值1亿多元,但实际到位资金7300万元,资金缺口达2700万元,市政设施维护资金严重不足。二是基础设施建设仍不平衡。我县城区道路、供水、排水、供热、景观等许多设施建设都还不够平衡。道路排水方面,新兴路、燕京路、建设路、府前街等存瑞大街以北区域的新建路网均为雨污分流制管网,而存瑞大街及其以南区域均为雨污合流制,整个城区管网没有完全实现雨污分流,出现了“先分后合”的现象,使新建管网很难发挥分流的作用。公共供水设施方面,供水管网建设不配套,自备井供水不能按时关停,导致公共供水设施利用率偏低,供水设施生产力闲置达50%。集中供热方面,北部城区供热规划已根据县城总体规划落实到位,对指导县城供热建设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但南部旧城区供热设施规划尚未制定。此外,环卫基础设施和公厕建设难度很大,垃圾池、中转站建设不足。三是市政公用事业管理成本偏高,环卫多头管理现象严重。市政公用事业从投资建设到竣工使用,没有建立起充满生机和活力的激励与约束机制,存在着效率低下、成本偏高现象。在环卫管理方面,目前环卫处、沙城镇、水务局、土地局、交通局、火车站等共同负责城区环境卫生,环卫处负责城区主要道路,沙城镇负责各街村,水务局负责沙河两岸,土地局负责东沙河大市场,交通局负责穿城国道,火车站则自行管理。随着城市的不断发展,这种管理体制已经趋于落后,容易造成盲点互相推诿。

(三)房地产业发展存在隐忧

自*年富达园住宅小区建设至今十年间,我县房地产业保持快速发展态势,房地产开发企业发展到18家,物业管理企业4家,建成各类住房170万平方米,建成总投资23亿。但是,房地产业的发展仍面临着许多不利因素、存在着诸多问题,应引起足够重视。一是房地产开发企业总体实力不强。目前有部分企业资本金不足,开发建设资金主要依靠银行贷款和商品房预售。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形势下,一些中小开发企业经验不足,暴露出企业实力弱、抵御市场风险能力差的弊病。二是房地产市场中违法违规问题依然存在。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有商品房销售过程中虚假广告、面积缩水、违法违规预售、收取定金,还有拖欠工程款、受理住户投诉推诿扯皮等,这在很大程度上损害了购房户的利益。三是城镇住房保障体系建设相对滞后。目前经济适用住房建设和廉租住房尚未实施,根据现实的房价水平和家庭收入水平、支付能力,仍有部分中低收入家庭买不起普通商品房,城镇低收入家庭住房保障和农村贫困人口住房资助体系建设有待于进一步完善。四是小区物业行业管理与行政管理缺失。住宅小区物业管理涉及建设、环保、城管、工商、物价、公安、民政、电业、煤气、自来水等许多部门业务,但目前物业公司很难协调这些部门。小区内住宅改商用、车库经商、大型车辆随意停放、饲养大型犬等行为,仅凭物业公司依照物业服务合同、业主公约进行劝阻,显得软弱无力,而社区居委会、业主委员会未能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政府相关部门还没有建立完善各负其责、相互制约的有效机制。

(四)集中供热建设和运营管理任重道远

*集中供热经过十年的持续发展,初步形成了“布局合理、技术进步、规模初具、产业经营”的发展态势和格局。但在大力推进集中供热的过程中,也面临一些困难和问题,直接制约了集中供热的发展,需要引起重视并加以解决。一是供热建设投入不足。集中供热是一个投资规模大,投资回报期长、回报收益低的具有社会公用事业性质的产业。目前,政府供热建设投入乏力,供热技术改造和建设发展受到制约。以房产热力公司为例,从*年至今在集中供热建设及改造中的投入已达上亿元,但这些资金一半是公司自筹资金,另一半是通过各小区建设配套资金来弥补,供热建设运营资金极度紧张,其它企业的情况也大致如此。目前县城集中供热率只有34%,而城市建设发展较快地区供热率一般都达到60%以上,随着全县“三年大变样”工作的加紧实施,旧城改造和新城建设对供热基础设施建设提出新的要求,需要调动起社会资金投入供热行业,保障城市建设目标和任务的顺利实施。二是供热质量矛盾突出。随着我县集中供热和住宅建设的持续推进,供热质量矛盾问题日益凸显,成为长期困扰供热行业发展的“老大难”问题。原因是多方面的,在实际供热中,热力公司采暖质量问题无法有效解决,需要业主、建设单位、热力公司、物业和政府有关部门共同配合对建筑和采暖系统进行节能改造,并大力推行计量用热,才能彻底根治。三是供热企业亏损严重。*年以来,供热原材料市场价格持续大幅上涨,带动供热企业运营成本迅速增长,造成了严重的成本和热价倒挂现象,供热企业出现了全面的经营亏损。现行热价和政府补贴加在一起仅能维持企业的成本运行。

(五)市容市貌管理工作难度加大

随着我县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管理问题进一步凸现,城管执法工作难度越来越大。一是城管部门孤军作战,很难应对。按照有关法律法规,工商、卫生、公安等部门对于城市管理都负有一定的责任,而在日常管理工作中仅仅是城管一个部门,许多事情管理受限,城市管理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得不到及时有效地解决,导致城市的长效管理机制难以建立保持。二是城管执法力量薄弱。由于城市发展较快,外来人口集聚,城管执法范围越来越大,尤其在执行城市拆迁等任务时,城管执法力量更显不足。三是队员素质、执法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现代化的城市管理需要高素质的城管监察队伍,目前城管大队中的部分队员思想素质、业务水平不高,对队员的日常教育和管理有待进一步加强。

四、关于加快城建工作科学发展的意见和建议

(一)进一步加强统筹城乡的发展规划

在县域层面上,建议将城市中心区与周围乡镇及乡村居民点作为一个整体,统一编制城乡产业发展、土地利用、城市人口、基础设施、生态环境保护等专项规划,最终建立一个相互衔接、设施配套、管理有序、执行到位的规划体系。在乡镇级层面上,建议在强化主城区核心功能和核心产业的同时,有意识地将部分城市功能(如物流转换等)和能级不高的产业向乡村转移。要特别重视“一心、两带、一轴带”的功能定位,在重大生产力布局、交通网络等基础设施建设上应予以高度重视和重点扶持。

(二)加大市政基础设施建设管理力度

为促进我县市政公用事业又好又快可持续发展,建议如下:一是拓宽投融资渠道,加大资金投入。积极探索多形式、多渠道加大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管理投入的新途径,鼓励民企投入市政事业。根据我县经济发展和财政收入情况,进一步增加对市政公用事业的投入,对道路、园林、路灯、河道等公共设施管理养护费用、污水厂运行费用应按定额核算,列入政府财政预算。二是完善市政建设规划,加快旧城改造进程。对旧城区主要道路、供水、排水、供热管网、环卫设施及城区景观做好详细规划,实现新旧城区基础设施的平衡对接。如:排水管网改造应结合旧城改造逐步完善,最终建成分流制排水体系;府前西街工程应与规划中的西环路结合起来,形成完整的路网结构和排水系统,带动整个城区西部的建设和发展;还应加强节能减排项目建设,积极谋划中水回用项目。三是加强市政设施管理水平,逐步建立大环卫格局。改革市政公用事业管理体制和经营机制,成立市政设施维护管理部门,逐步提高市政公用事业管理水平。树立“一盘棋”意识,城区环境卫生管理工作统一由环卫处负责,杜绝多头管理带来的混乱,逐步建立环境卫生长效管理机制。

(三)促进我县房地产市场健康持续发展

一是加强监管,建立房地产开发企业信用制度。要进一步加强房地产资质的审核与管理,对新申请办理房地产开发资质证书的企业,应重点审核资金和项目情况,落实其开发项目的建设用地,从源头上限制无资金实力企业进入房地产开发行业,提高房地产开发企业的整体质量和综合实力。二是用好用活宏观调控政策,保持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主要是通过调节遏制投机性炒房,控制投资性购房,鼓励普通商品住房和经济实用房建设,保持房价稳定和房地产市场的健康稳定发展。加快房地产二级市场建设,建立二手房交易服务平台。建议尽快出台促进房地产二级市场进一步开放的相关优惠政策,进一步调减二级市场交易税费,让更多的房屋顺利进入二级市场。三是搞好住宅与房地产业发展的布局规划,严格控制小规模开发,禁止零星插建。要加快和规范经济适用住房开发建设,让具有良好社会信誉和开发业绩、有较强经济实力的企业参与开发建设,确保经济适用住房的低价位和高质量,着力解决中低收入家庭住房问题。四是建立规章,规范管理,稳步推进物业管理工作。要大力推进和发展物业管理,把小区物业管理与社区建设有机地结合起来,环保、工商、城管、建设、公安、环卫等相关部门也要相互配合,切实解决好物业管理中的有关问题。要健全和完善政府关于物业管理企业的管理机构,明确物业管理行政主管部门,保证物管事业健康发展。

(四)进一步推动集中供热良性发展

一是推进城镇供热体制改革,完善集中供热运行机制。进一步转变管理方式,完善城市集中供热特许经营制度,积极稳妥地推进集中供热市场化进程,建立起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和运行机制。同时,积极落实供热计量及节能改造工作,实行按用热量计量收费制度。二是加大政策支持力度,鼓励社会资本投资集中供热。应继续制定并出台新的优惠政策,鼓励社会资本投资我县城市集中供热事业,对集中供热建设提供更多的政策支持,使供热企业能够获得相应的经营利润。三是制定集中供热管理办法和配套制度,规范供热建设和经营行为。应依据省、市有关文件尽快制定出台《*县集中供热管理办法》和《*县供热行业服务规范》,对集中供热规划、建设、管理、入网、经营、收费、处罚等问题做出具体规定,加强监督管理,规范企业行为,使供热管理工作有法可依。四是提高集中供热管道建设费标准,建立冬季供热专项基金。建议根据群众承受能力和政府财力现状,通过提高集中供热管道建设费标准的办法来弥补供热设施折旧费缺口,解决供热大修和设备更换问题。同时,建议政府筹集建立供热专项基金,以防范市场波动给供热工作带来的严重冲击,保证冬季供热工作的平稳运行。

第8篇:城市基础设施管理体制范文

各位领导、同志们:

近年来,市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高度重视城市建设,对我市城市建设倾注了极大的关心和支持,两会期间广大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积极建言献策,就推动我市城市建设提出了许多建设性建议,涉及建设职能部门主要有农村村庄规划、城市市政设施精细化管理和窨井盖设计等问题,现将两会期间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所提问题落实情况汇报如下:

一、农村村庄规划问题

当前我市村庄规划普遍滞后,已适应不了新时期新农村建设的要求,村庄规划滞后问题已成为我市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制约因素。今年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第二年,是新农村建设承上启下关键的一年,我们必须充分发挥规划先导作用,进一步加强村庄规划的编制与实施,全面开展村庄建设规划的调整、修编,推进村镇规划的全覆盖,以村庄规划全覆盖来推动我市新农村建设。07年,我市将开展新一轮城镇总体规划调整修编工作,重点中心镇和经济条件好的乡镇将先行一步。进一步提高乡镇详细规划的覆盖率,乡镇新开工建设地段和成片改造地段原则上都要编制详细规划;全年每个重点中心镇编制2个以上详细规划,其它乡镇共编制12个以上详细规划;根据镇村规划布点要求,确保完成100个村庄建设规划编制工作。村庄规划编制工作,我们将本着分区明确、布局合理、节约土地的原则,按照“撤并小型村、拆除空心村、缩减自然村、建设中心村”的思路,综合考虑规划点的地理环境,人文资源、历史渊源等自然和社会要素,合理安排融医疗、文化、体育、娱乐等为一体的公共服务设施,全面修编全市的村庄规划,为农业向规模经营和农业园区集中,工业向开发区集中,农民居住区向城镇和农村新型社区集中创造条件。同时不断提高规划的科学性、前瞻性、可操作性性,有目的地促进城乡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和整合利用,为产业集聚留下空间,为企业发展提供便利。一是做到起点高。村庄的现状图、总体规划图、建设规划图、给排水规划图、电力通讯规划图、道路规划图和说明书等必须齐全,规划上要有超前意识,至少10年不落后。二是做到精确度高。现状图、规划图等尽量要用1:1000的比例,也就是图上1毫米代表实际距离1米。特别是现状图测量时精度要高,所有的建筑物、构建物都要准确的标注在图纸上。三是做到因村制宜。充分考虑各村经济发展、地理条件、区位优势、资源状况,以及今后的发展潜力,坚持“一村一策”的原则,科学合理地编制规划。考虑到要完成今年100个村庄规划编制工作,任务相当繁重,时间相当紧迫,我们计划分为三个层次来推进100个村规划编制工作。第一个层次对于特色比较明显、规模比较大、历史文化遗传比较多、地形地貌比较复杂以及要创建示范村的“五种类型”的村庄委托外地具有一定资质、设计经验丰富的设计单位编制规划,第二层次对于规模较小、人口较少、特色不明显的村庄拟委托市规划局规划设计院编制规划,第三个层次规模小、人口少的村庄邀请大专院校学生编制规划。四是规划时留出足够的规划建设用地。从近年各地规划实施情况看,规划难以实施,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没有留足建设用地,备群众新建之用。五是充分听取群众的意见。农民群众对本村的情况最了解,在编制规划过程中我们将认真听农民群众的意见,事前要充分听取村民的意见建议,事中要请村民代表和村干部参与收集提供有关资料,配合开展各项基础工作,事后要将规划成果提请村民代表会审议,并向全体村民公示。通过落实农民的规划参与权,既向农民宣传了规划知识,增强了农民对规划的认同感,又提高了农民执行规划的自觉性。为了方便群众看懂规划图纸,规划图纸的标示要简单明了,图例要明确,并用中文标示。六是切实维护规划的严肃性。村庄总体规划编制完成后一经批准,就要严格实施,一张图纸管到底,不因时而变,不因人而废,体现其权威性和严肃性。

二、城市市政设施精细化管理方案

近年来,随着我市城市建成区不断扩大和城市基础设施日益完善,对城市市政管理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一方面城市市政管理模式逐渐向外延拓展,要求市政管理全覆盖和全天候,另一方面市政管理由原来粗放型管理逐渐向精细化管理过渡。这里就要引入一个“精细化”管理理念,城市市政设施精细化管理是城市市政管理规范化、制度化和长效化管理统一体,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对城市市政管理工作的具体要求;是改善城市环境、提升城市品位的有效途径;是提高城市市政管理效能的重要举措。我们将不断汲取和融合其它城市市政管理先进管理理念,借鉴各地城市市政管理成功经验,逐步建立起一套适合我市实际的城市市政管理精细化管理体制。

一、夯实市政设施精细化管理工作基础,精心制定精细化管理标准。首先要做好精细化管理的基础工作。对我市城区所有的市政设施进行摸底调查,及时了解和掌

握设施的运行和使用情况,在此基础上,逐步建立信息系统,提高城市市政管理效率。其次要精心制定精细化管理考核标准。对城市道路桥梁维护、城市道路路牙绿化池等公用设施管理、城市绿化管护及广场公园绿地管理等方面管理标准进行重新调整,进一步提高标准,细化指标,制定出详细的考核标准和评分标准,进一步明确责任单位、养护责任人和督查责任人,将工作责任由一般的工作纪律要求转向责任落实、行为规范、服务质量和工作效率要求,为实施精细化管理,提高工作效能和管理质量奠定坚实基础。二、坚持长效管理,建立健全市政设施精细化管理工作机制。一是建立日常巡查制度,对市政设施进行定期巡查,发现问题及时修补更新,对破坏绿地、破坏公用市政设施等问题及时纠正和处理,我局所属市政管理处、园林管理处和路灯管理处都已建立起固定巡查制度,下一步,我们将考虑进一步整合系统资源,组建专业养护维护施工队伍和执法巡查队伍,加强对城市市政设施管理。二是建立完善城市管理精细化监督考评机制。从进一步强化提高城市管理精细化工作目标考评,严格实行“日巡查、月检查、季通报、年奖惩”制度,坚持定性与定量相结合、检查与抽查相结合,分类指导与分类考核相结合,使检查考评工作更加科学合理。三是完善城市市政管理激励机制。建立城市市政管理精细化目标考评工作,实行绩效挂钩,对取得突出成绩的科室、单位和个人予以奖励,对城市管理精细化工作不达标的科室、单位限期予以整改,整改不到位,予以批评教育,并取消年终系统评优资格,通过奖优罚劣,严格奖惩,有效推动城市管理精细化工作扎实开展。

三、抓好三个结合,整体提升城市市政管理水平。一是城市市政设施精细化管理要与市政管理全覆盖相结合。不仅要加强对老城区的管理,也要搞好新区、后街背巷、居民小区的管理,方便老百姓生产生活。从内容上说,不仅开展城市主次道路桥梁维修,方便老百姓出行,而且要加大路灯维修、城市绿化管护和城市道路路牙绿化池等附属市政设施管理力度,提升城市形象。二是城市市政设施精细化管理要与市政管理全天候相结合。不断强化服务意识,提高服务水平。对于群众反映市政管理维护的要求,无论什么时候,无论什么情况,都将在第一时间做出反应,及时快捷地进行处理。三是城市市政设施精细化管理要与“12319”城建服务平台相结合。以“12319”城建服务平台为依托,建立市政基础设施抢修维护指挥调动系统,通过服务平台,将市民投诉及反映各类问题及时反馈给相关科室和单位,同时对城区市政设施管理、投诉、问题处理等进行登记、汇总、督察。对每一问题必须在限定的时间内提出处理意见,限定时间内办结,限定时间内向市民反馈答复并做好处置情况记录,并确保市民投诉处理率达到100%。

三、窨井盖设计问题

第9篇:城市基础设施管理体制范文

经过多年信息化建设,我国诸多城市的信息化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但从总体上来看这些城市还远没有达到智慧的程度,现在智慧城市建设面临的核心挑战,依旧是原来信息化建设中没有解决好的问题,即信息资源的整合与深度开发利用问题。

事实上,几十年来的信息化发展,让许多城市纵向部门的信息化系统、行业信息化系统已经非常领先,但是数据依据类别、行业、部门、地域被隔离的现象非常严重,数据之间的关联性被人为的割裂和遗忘,在城市发展与管理中遇到很大的现实困境。

智慧城市是新一代信息技术支撑、知识社会下一代创新环境下的城市形态。从智慧城市概念来讲,最大限度的开发整合、融合和利用各类城市资源,是整个智慧城市建设非常重要的核心。智慧城市从内涵来讲,它的根本任务是实现城市范围内、不同部门、不同行业、不同群体,不同系统之间的数据融合、业务协同。因此智慧城市是数据为王的游戏,数据是生成智慧的基础。

未来数十年内,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将主要围绕城市展开。党的十在原来工业化、信息化融合的基础之上,正式提出了城市化、信息化、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互相融合的主旋律,这就要求加快完善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着力在城乡规划、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方面推进一体化,促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要求信息化建设为城市化建设提供强大的支撑和提升,体现“信息化服务城市化”和“信息化促进城市化”,这就给各个城市带来了全新的信息资源开发与大数据应用的良好机遇。

推进智慧城市建设,信息资源的开放、整合和统筹规划至关重要。其中第一要务是做好智慧城市中的信息资源规划和信息资源建设。只有在智慧城市顶层设计及其信息资源规划指导下,切实利用最新的大数据新技术,主动感知资源、经济、活动、公共场所等方面的信息,及时进行信息和信息服务,大力促进城市运行和状态数据的整合和共享,才能逐步实现智慧城市的目标,实现城市管理数字化、城市服务智能化、城市应急快速化和城市监测实时化,不断提高城市管理水平和服务水平。

因为智慧城市的发展需要跨部门的信息资源整合,例如在城市基础设施的智能化上,各个城市都要重点抓五个方面:交通、能源、水资源、环境以及公共安全等方面的重大问题,必须从整合的角度出发,寻求解决之道,不能只靠各自主管部门。比如,发展智能电网,不只是电力一家的事;与之类似,智慧医疗、数字社区等,也都需要一个跨部门的协调机制。这种跨部门的横向整合,是智慧城市发展中的特点,也是一个难点。解决这些问题的基础离不开信息交换、共享和业务协同,也必须借助和利用大数据理论促进信息资源开发利用。

大数据成为引擎

据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统计,2013年受各地智慧城市建设热潮影响,我国智慧城市投资增长率达到20.2%,比2012年上升了5.3个百分点。从3月颁布的《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下称《规划》)中可以看出,大数据退可服务百姓衣食住行,进可规划国家宏观城市建设。《规划》对智慧城市建设提出六项指标,即信息网络宽带化、规划管理信息化、基础设施智能化、公共服务便捷化、产业发展现代化以及社会治理精细化。粗略来看,在以上六项指标中,至少有五项与大数据应用息息相关。大数据在智慧城市建设中将进一步发挥重要支撑作用。

作为构建智慧城市必不可少的技术,大数据使各种智慧应用走下神坛,进入寻常百姓家。例如利用大数据实现城市规划管理信息化、科学化、现代化,推动数字化城市管理和功能拓展,建设城市统一的地理空间信息平台及建筑物数据库,构建智慧城市公共信息平台,统筹推进城市规划、国土利用、城市管网、园林绿化、环境保护等市政基础设施管理的数字化和精准化。大数据应用还可以促进城市基础设施智能化。最为典型的是智能交通,根据预测,未来一两年,智能交通在中国智慧城市大数据应用市场中的规模将十分可观。

此外,大数据应用极大促进了城市社会治理精细化,“平安城市”在智慧城市建设中举足轻重,其中离不开大数据应用,大数据的数据挖掘与“平安城市”相关的治安防控、应急保障、公共安全、环境监管等应用紧密相关。特别是最近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等12个部门联合下发的加快推进信息惠民城市建设中,就把促进城市公共服务便捷化和政务信息资源共享与开发利用作为重中之重,彻底解决当前城市信息化积垢较深的“信息孤岛”严重制约着公共服务的质量的问题,要通过大数据应用,结合各政府部门的数据透明化,建立跨部门跨地区业务协同、共建共享的公共信息服务体系。

大数据应用是承载智慧城市建设的主要手段,上承城市发展的创新管理思想,下牵信息化的核心建设需求。要做好智慧城市中大数据应用,必须紧紧围绕智慧城市创新的协同工作模式,映射到与之匹配的信息流转模式,引导城市信息资源建设有序合理发展;针对我国智慧城市的迫切现实需求,建议以跨领域、跨组织的数据交换、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以及知识共创的发展环境,支撑智慧城市各类业务应用的发展。要通过对建设中的智慧城市的协同发展策略,形成支撑智慧城市科学发展战略和保障机制的信息管理体制、机制与模式,推动和支撑大数据应用。这是智慧城市信息化建设成功的关键,也是衡量和考核解决智慧城市工程建设绩效评估的关键要素。

数据基础上的应用

目前业内对智慧城市的“三个一”架构已经有了共识:一张网络,一个城市数据中心,一个平台。特别是今天,通信网、互联网及物联网的统一与融合,尤其是移动互联网,已经成为数据和信息借以传输的最主要的通道。网络建设是基础,没有基础无从实现城市的数字化。只有在数字化的前提下,才能谈智慧化,没有数字信息基础,智慧城市就无从谈起。智慧城市要通过整合资源,构建集中且通畅的城市数据中心,形成一个城市共享的系统和平台,在此基础上提供各种智能的应用。

同时业内更认识到,大数据分析和决策是新一代智慧城市的大脑。每座城市都是一个复杂的系统,都拥有数量巨大、类型复杂、变化迅速的大数据,只有能够及时获取并科学处理城市中的信息和数据并对大数据进行分析,才能获取智慧。因此智慧城市正是建立在全面充分的大数据基础上的。智慧城市建设的关键就是要把来自城市各个角落、各个层面的信息交互起来、分享起来,实现数据的挖掘,这是关键步骤。这个步骤,不完全是技术性的问题,更是城市管理思想问题。

推进智慧城市的大数据应用关键之一是如何做到基础数据的科学采集和一数一源,因为这是大数据开发利用的基础,但一些城市的不少部门忽视信息资源规划和信息资源标准规范建设,甚至连搜集基础数据的工作都没做好,这往往成为影响智慧城市大数据开发利用中一个不可回避的现实问题,

推进智慧城市的大数据应用关键之二是如何解决政府数据的开放问题。必须承认,到目前为止,这个问题在我国绝大多数城市还未得到有效解决。笔者通过走访了解到,不少城市的一些政府部门对开放和共享数据并不太积极,不大愿意放弃部门利益和权力。一些部门常常认为,当数据开放共享之后,这些部门过去管理的弱点便会完全暴露出来,这是他们所不愿面对的,因此数据开放势必要经历一个痛苦的转型期。例如迄今一些城市公安、城管和交通部门都有各自的视频监控系统,分布也不一样,当一些部门出于业务需要借用其他部门的视频资料时,需要经历提交申请、签字的流程,中间会耽搁大量的时间,且多有不便。如果能够一旦数据开放和共享之后,除了自己部门的数据之外,可以在有权限的情况下随时从后台调取所需的任何数据。这对于减少审批、简政放权无疑是最好的落实。

推进智慧城市的大数据应用关键还有一个很现实的问题是出于“安全考虑”。尤其是“棱镜门”事件之后,信息安全已经提升到了国家战略层面。这也成为政府部门的一个担忧和回避数据公开的一个理由。政府部门不能因为存在安全问题,数据就不公开了,而是应该去研究如何保证安全,而不是因此放弃信息共享和数据开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