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小学教资科学范文

小学教资科学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小学教资科学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小学教资科学

第1篇:小学教资科学范文

一、自制教具不断地弥补小学科学教学中的教具配备不足。

在教《加热和冷却》一课中,通过做实验,让学生认识到物体的热胀冷缩现象。为了让实验做得有趣,我设计了自制教具《有趣的“喷气船”》,准备了一块长方形硬泡沫板,一根铁丝,一只金属易拉罐,一片正方形塑料片,一支较粗的短蜡烛,小刀,钳子等。先将铁丝用钳子弯成一只支架,支架的高度要比蜡烛高一些,支架的大小以能放上一只横着的金属易拉罐为宜。再把长方形硬泡沫板一侧削成半圆形当做船头,用小刀在另一侧的中点处划出一道小口子,插入正方形的塑料片做船舵。接着,找出硬泡沫板的重心,将较粗的短蜡烛固定在硬泡沫板的重心位置,然后放上支架。在支架上横放着盛有少量水的金属易拉罐,易拉罐的拉口位于罐体的正上方,并且朝向船尾。调节支架和易拉罐的位置,使船体保持平衡。最后,点燃蜡烛烧易拉罐中的水,一会儿“喷气船”就慢慢地前进了。原来,盛着少量水的金属易拉罐相当于一只“锅炉”,点燃蜡烛烧开易拉罐中的水,水加热后由液体变成气体,体积增大,水蒸气就从易拉罐的拉口中喷出,喷气的反作用力使小船前进。小船后的“船舵”保持了小船前进的方向,避免了小船在水中打转。此“喷气船”具有取材容易、制作简单、操作方便,趣味性强,形象直观地展示科学现象,活跃课堂气氛,还能化抽象为直观,易使学生理解,突破教学难点。师生要坚持利用课余时间自制教具或学具,保证实验教学的开展。

二、自制教具注重知识传输和能力培养,激发了学生兴趣。

小学科学的教学要重视把自制教具与实验教学的过程融合在一起。一般情况下,自制教具的过程应在小学科学课前的准备阶段完成,为课堂教学留有更多的时间,但也可以把较为简单的自制教具的制作过程和课堂教学结合在一起,边讲边做,边教边学,教师教得生动,学生学得愉快。学生在制作自制教具获取知识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手脑并用的能力。

自制教具就地取材,利用废旧物品等生活中易得材料自己动手制作和实验,学生亲历制作的过程,既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利于学生创新意识的形成,激发学生勤于动脑、乐于探究的愿望,培养创新精神。自制教具从构思到动手设计、制作、使用,最后成型,都要反复钻研教材和查阅相关资料,并经过深思熟虑和反复论证。从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到设计出新颖的教具,学生的思维和能力得到一定的发展,从中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三、自制教具拉近了教与学的距离,促进师生的共同成长。

师生一起研制教具,在“学中做”与“做中学”中,强化“做中学”。正确认识和处理好“做”与“学”, 注重自制教具实用性,更好地突出重点,巧妙的化解难点,把做出的教具更好用于观察和实验教学,用好自制教具,更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密切师生关系,进一步拉近了教与学的距离。师生在一起制作教具的过程中,从每张图稿的设计,每一部件的拼合,每件教具的完成,从构想设计、选材制作和实验操作,都要注重适用性、直观性、探究性、廉价性、创造性。自制教具制作要有明确的教学目的,根据学生年龄特点,遵循学生的认知和身心发展规律,从小学科学课程和教学需要的实际出发。自制教具,要简单直观、便于操作和学生的观察、理解和记忆,它传递给学生感性、形象而具体信息,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自制教具要与学生的课内外探究相融合。自制教具经济实惠、实用性强,有较新的创意,这就要求师生有极大的耐力和韧性,一丝不苟,精益求精,全身心的投入。同时,自制教具必然涉及很多相关的科学知识、实践经验和操作技能。所以,自制教具是科技知识与教学经验融合开展创造性活动的过程,也是训练、考验和提高师生各方面素质的过程。自制教具的制作和使用促进师生的共同成长,也为教学创造一个轻松、和谐的氛围。

四、自制教具缩短了实验时间,更好地体现教学的有效性。

在《空气的性质》一课“探究压缩空气的力量”的教学中,教师制作了教具《神奇的“气垫船”》,气垫船既能在水面上航行,又能在其它船舶无法航行的沼泽地上行驶。为了初步了解气垫船的原理,现在我们准备了一只塑料盖,一支圆珠笔笔杆,一支已用完油墨的圆珠笔芯,一张吹塑纸,一卷双面胶带,一盒百得胶,一只气球,锯条等。先将圆珠笔的塑料笔杆锯下一段,截取长约三、四厘米的塑料圆管。在塑料盖中央钻一个刚好能插入塑料管的圆孔,涂上百得胶后,插上圆管,做到接合处没有任何空隙。用细针将圆珠笔笔尖中的小钢珠推出来,在塑料盖侧面的中间钻一个正好能插入圆珠笔芯的小圆孔。再用吹塑纸和双面胶带做一个船底呈椭圆形、底的宽度要大于塑料盖直径的小船,在船底稍微靠近船头的位置轻轻地画上两个同心圆,外圆的直径与塑料盖的直径相等,内圆与外圆的半径差等于或稍微小于塑料盖的高度(内圆和外圆之间的吹塑纸是用于船底与塑料盖相粘合的部分),用刀沿内圆的边线划开。然后,用双面胶带将塑料盖和船底粘合在一起(盖子侧面的小圆孔朝向船尾),在船尾的竖中线上钻一个小圆孔(船尾的小圆孔与塑料盖侧面的小圆孔到船底的距离相等),把圆珠笔芯从该小孔穿过,插入塑料盖侧面的小孔中(笔头向后),调节笔芯的长短,使“气垫船”的重心在船的中心位置(笔芯过长可切去多余的塑料管),用百得胶粘合好。在笔杆上套上气球,并用线扎紧,“气垫船”就做成了。最后,给气球吹足气,用手捏住气嘴处,不让气球里的气漏出来,然后把“气垫船”放在玻璃台板上(“气垫船”与玻璃台板接触处要平整光滑),松开手,“气垫船”就在玻璃台板上滑行了。……这个自制教具的展示,学生直观的体会到压缩空气的力量。

第2篇:小学教资科学范文

电子计算机的普及让一些人认为,写字无足重轻,没必要花费大量时间来练习写字,尤其是毛笔字已经没有太多的实用价值,又不想当书法家,何必费时费力的去练习写字呢?

其实他们忽略了一点,汉字本身就是一种文化,学生写字的过程就是接受民族文化的熏陶过程。人能写字,字也同样能“写”人。学生练习写字即能陶冶学生的情操,也能培育学生的灵性。《小学新课程标准》的重要目标就是要培养学生正确的写字姿势。要从教师单纯的传授知识转变为学生在学习知识、技能的同时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做人。

郭沫若曾说过:“总要把字写的合乎规格,比较端正、干净,容易认。这样养成习惯有好处,能够使人细心,容易集中意志,善于体贴人,草草了事,粗枝大叶,独行专断,是容易误事的。练习写字可以逐渐免除这些毛病。”可见,写字是一项非常细心的活动。要想把字写好,就得全神贯注,凝神静气,一是要仔细观察字体的结构,揣摩笔画的布局、呼应、穿插,并要脑眼手相配合,控制好运笔的轻重疾徐。这样时间久了,就能改变一个人的心理素质,养成镇静、沉稳的良好习惯。杨雄在《法言》中说:“书,心画也”可见,人的灵魂可以通过写字来表现,反之,写字对于陶治人的性格、气质、情操也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五千年的中华文化是一种凝聚力。中国的汉字积淀了中华的睿知、民族的精神。学写汉字,写好汉字让学生充分体验民族的文化,民族的思想、感情。“民族的语言即民族的精神,民族的精神即民族的语言,二者的同一程度超过人们的想象。”这是语言学家洪堡特所说的一句话。从中可以感悟到让学生写好字、坚持写字,感受作为一个中国人的自豪与骄傲及为重要。工工整整写字,方方正正做人。

如何让学生写好字,全面实施《新课程标准》中有关写字的要求?教师要从新的视角对小学写字教学进行新的认识。

一、从传授知识、技能与学生自我情感体验相结合

以前的《教学大纲》注重的是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和技能的训练,没有重视到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而《新课程标准》是将知识、技能与学生自我的情感体验有机的结合起来。在《新课程标准》中要求学生写字要做到:“能按笔顺规则写好硬笔字,结构正确。”笔顺规则、间架结构是为写字服务的,我们不要把这些作为独立知识传授给学生。要注重学生写字时的情感体验。

在学生练习写字的过程中,要把学生的知识运用、技能的锻炼、情感的体验融为一体。力求学生运用有关的知识将字写的端正、整洁、美观,在写字的实践活动中历练学生写字的技能。让他们对汉字的形体美有所感悟,这样就能对写字产生浓厚的兴趣,从而也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写字与生活习惯。

二、教师的指导与学生的自我体验相结合上好写字课

《新课程标准》的写字目标与过去的《教学大纲》在要求上有很大的不同。《新课程标准》强调的理念是:教育必须以学生发展为本,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倡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让学生养成正确的写字姿势和良好的写字习惯。掌握汉字的基本笔画和常用的偏旁部首,能按笔顺规则用硬笔写字,注意间架结构。这样就要求教师要以学生为本,从学生的基本功出发,认真上好写字课。同时要求学生掌握正确的写字姿势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学生学习任何知识都是一个自我建构的过程。都是他们自主的,能动的生成的、建构的,而不是外部力塑造而成的。所以,我们在教学时,要注意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让学生进行自我感悟、自我体验获得写字的相关知识与技能。例如:在临摹毛笔字的时候,让学生先仔细观察、认真揣摩,有了一个整体印象后再动笔临摩。然后对照字贴,教师给予时时点拨,这样对学生写好字有着及其重要的作用。

三、教学中要贯彻直观形象的教学原则

提高学生的写字质量,关键是老师的课堂指导。教师要充分使用形象化语言,设计直观的教学方法,并通过示范进行指导,使学生容易理解和接受。如写“撇”时,我就告诉学生,写撇就如梳理少女的长发,最后轻轻收笔出尖,并边说边用手演示,很快化难为易。这样寓教寓乐,直观形象,使学生在写字过程中做到用眼、用脑、用手、用心,不草草了事,书写时才能做到心到、眼到、手到、笔到,使笔画有神,字形美观。而且能鼓励学生主动愉快地练字,不会感到是一种负担。对各种基本笔画、写出其要领,并加以示范。

第3篇:小学教资科学范文

【关键词】自然科学 学科教育 美育方式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6-0186-01

一、前言

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对于各种知识的需求不断增加,进而对于世界、星体的了解更加深刻。为了能让孩子们跟上社会科技发展的步伐,孩子们的各个教育阶段都是至关重要的。就拿中小学教学来说,这个时候的孩子们,记忆力强且不会在时间的长河里遗忘;不仅仅如此,从社会犯罪现状和影响犯罪的因素(如心理、年龄等)等方面来看,中小学阶段的教学对于预防犯罪来说作用很大。而作为涉猎范围广泛的自然科学学科,在各个教学阶段中都是不可或缺的,是孩子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因为自然科学学科中美育教学方式,对于引导孩子们发现美、欣赏美,并把这种美发展到自己的整体素质中去,起着重要的作用。

二、美育教学的涵义和特征

美育教育是审美教育的简称,也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教育方式的一种,也称为美感教育或者审美教育[1]。美学教育的目的和落点就是人性与人格的完美结合,也是现代教育观念的形象诠释。现代教育观念认为,对于孩子们的教育要从其自生生存发展出发,让性格完满的理想目标得以实现。

正如马克思所说的“艺术的对象创造出懂得艺术和能够欣赏美得大众”,这正是审美教育的完美体现。审美教育主要有能动性强,能够怡情养性等特点,它是通过引起孩子们在学习过程中情感的共鸣,从而激发出他们内心对美的体验,并通过语言等方式表达出来。

三、自然学科科学的内涵

自然学科科学是对自然现象进行研究的学科科学的总称,它的范围极其广泛,主要包括生命科学、物理学、化学、空间科学、天文地理科学等学科。自然学科科学的教学在不同的教育阶段有不同的内容,如在小学教学阶段,主要是了解天文学中关于天体的基本知识,简单认识物理学、化学等学科实验的工具;在中学阶段,可以了解到物理学中一些基本原理或者化学中物质反应的缘由或者是地理科学中关于地质运动等方面的知识[2]。

四、美育在自然学科科学中的运用

现今,为了让孩子能够很好地跟上社会科技、经济发展的步伐,家长们总是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帮他们报上各种辅导班、艺术班。但是,这种教学方式会让孩子们感到反感、恐惧甚至是厌恶、恶心。其实在孩子的各个教学阶段都是有适合其年龄、心智的教学课程,但是家长们的这种方式总是在揠苗助长,让孩子们对本来充满艺术之美、科技之美、创造之美的各个学科的科学感到厌倦恐惧。这显然是不科学的。

那么在如此情境中,如何有效地抑制揠苗助长之态,如何挽救被僵化和固定了的审美思维和创造力的发掘呢?以自然学科科学为例,美育是有效途径之一,这是有依据的。

首先,审美教育有极其悠久的历史依据:春秋时期的庄子在其《天下篇》中倡导“判天地之美,折万物之理”,到近代的达芬奇的油画《蒙娜丽莎的微笑》中,艺术与科学的结合在人们的心中也画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其次,在教育理论方面,许多教育学家和教育心理学家们,都对审美教育放进日常教学这一方式进行了肯定。因为,他们认为,美育是以尊重学生心理和智力发育为前提。用各种活泼有趣多样的方式来引导孩子们,从而能够更好地激发他们潜力,达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要求,进而促进人格的完整。

最后,在近现代教育中,不管是教育理论上还是实践教学中,都能看到审美教育的影子。例如,在物理课上做自由落体试验;在地理学科教学中,列举孩子们生活中常见的地貌;在生命科学中做植物切割、显微镜观察等活动。这些生动形象的课堂讲解,户外采生的切身体验,有趣便捷的实验,氛围良好的师生交流等等,都是审美教学的具体应用。因为审美教学是通过形象、立体的实物或者是生动地讲解等方式把抽象的学科科学变为孩子们能够理解的具体形式,让孩子们感受到科技美、自然美和心灵美。

五、结语

在社会经济、科学知识高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填鸭式的教学方式(只注重学习的而数量而忽视学习的本质和质量的教学方式)已经不适应目前的教学的发展,更不符合新课标的对教学的要求。那么我们就需要用审美教学的方式来缓解目前教学发展的尴尬境地,从而促进教学的改革,进而培养出性格相符的学生。在自然学科科学教育中,审美教育是把孩子们的情感体验与教学和社会发展有机结合,还可以通过视、听等方式对美好的事物进行感受,并通过他们自身的情感判断,去深刻地认识世界的内部和外部,不仅仅是做到传道授业解惑,更是对学生的负责,促进其人格完整,达到理论界关于审美教学的最终目标――人性与人格的完美相融。

在现今的审美教学中,不仅仅要根据学生的心理、年龄和智力来量体裁衣,有针对性地教学,还应以学生日后走出学校后的生存和发展为前提,多费心血地设计教学情境,让学生们的情感变得丰富,由内自外地抒发其喜怒哀乐等各种情绪,进一步地促进人格的圆满。

参考文献:

第4篇:小学教资科学范文

一、有效课堂教学的“六字经”

1.体现在“满”字上,只有“满”才能达到好。一堂有效的课老师要满意。老师满意在预设目标达成的高度,目标得到了很好的落实。老师满意在预设的方案顺利实施,精心设计的学习过程能很好地展开。老师满意在预设的亮点得到充分的显现,没有亮点的课不算好课,有亮点的课才是精彩的课、有味的课。一堂有效的课学生要满足,满足于知识的获得,满足于学习方法的获得,满足于情感的获得。每堂课都要使学生有久旱的禾苗得到雨露的滋润的感觉。

2.体现在“谱”字上,只有“谱”才能达到“味”。做任何事都要有谱,唱歌有曲谱,吃饭有菜谱,教学也就应有“课谱”。所谓课谱,即或和菜谱那样,讲究多种形式的搭配,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读写结合、读思结合;动静搭配、土洋搭配(传统的和现代的教学手段搭配);详略结合,答问结合;视听兼顾,手脑并用。按这样的课谱上课,课堂教学效果会怎样呢?

3.体现在一个“准”字上,只有“准”才能达到“精”。一是准确地抓住重难点,也就是做到重点突破,目标集中,精讲精练;也就是善于打攻坚战,而不是疲劳战。反之就是“泛讲”“滥讲”,劳而无功,劳而无获。二是准确地找准切入点,由切入点巧妙地展开教学活动。三是准确地把握训练点。因文设计训练,体现内容特点,导读――读出个性,不求和教师一样。导思――思出深度,思出不同的角度。导写――写出个人的感情。导练――练出技巧,练出规律,迁移运用。

4.体现在一个“淘”字上,只有“淘”才能达到“实”。有效课堂教学应是一个沙里淘金的课堂,而不是海边拾贝的课堂。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应组织学生淘读、淘写;淘思、淘问;淘说、淘想。淘是实实在在地练,实实在在地求,实实在在地得。

5.体现在一个“变”字上,只有“变”才能达到“新”。课堂因变化而精彩。不变乃老生常谈,不变乃墨守成规,不变乃死水一潭。变化课堂导入,变化教学程序,变化训练角度,多逆向思维,多发散思维,多换位思维,多打组合拳。

6.体现在一个“融”字上,只有“融”才能达到“谐”。学生与文本融合,被文本所吸引;学生与作者情感融合,被作者情绪所感动;学生与教者情感融合,被教者激情所感染;学生与学生情感融合,被同学真情所激励。融表现在课堂气氛的融洽上,融表现在知识的融会贯通上。

二、实现以上追求需要狠抓有效教学的环节

1.有效的计划

主要学科由全镇中心教研组根据县教研室的安排,统一制订学科教学计划,避免了主观随意性、盲目性,使计划在语言上更简洁,在考虑上更周密,在操作上更实用,在形式上更规范。

2.有效的目标

有年级备课组长把关,细化课时教学目标,数量上细化到几条目标,目标不是越多越好,而是越精越好;质量上细化到什么程度,优等生大约达到什么程度,中等生大约达到什么程度,后进生大约达到什么程度。有效的目标怎样显性化,怎样具体地去检测目标,都应有备课组长把关。

3.有效的内容

确定教学内容,是有效教学的核心,哪些该讲,哪些不需讲;哪些重点讲,哪些一带而过。有效教学内容的确定,往往通过集体备课讨论而定,有效的教学内容就是教材的重难点,就是训练点,就是能力培养点。

4.有效的学法

课堂中,学生是教学的主体,主体学习方法的获得是有效教学的关键,教学的目的不仅仅是让学生学会,更是让学生会学,以达到教是为了不教这样的目的。我校把学法有机渗透在有效教学内容之中,作为评价一个老师优质课的重要标准。

5.有效的训练

训练是有效教学的基本方法,各科教学都要有训练,能对学生的思维、技能的掌握、规律的把握有显著作用的就是有效训练。训练的内容要切合各科教学实际,训练的程序要清楚,有梯度,训练的形式要丰富多样,学生感兴趣。

6.有效的延伸

有效的延伸就是把课堂向前向后延伸。向前就是充分的预习,向后就是及时的复习。前后延伸可使课堂的空间更为广阔。我校要求各科教学都要有明确的预习题和复习题,把预习和复习作为一项重要的家庭作业,在课堂上省去预习这一环节,变成直接对预习和复习结果的直接检查展示。

7.有效的反馈

对各科教学内容定时反馈、定量反馈、定人反馈、定批次反馈、定形式反馈。如头一天教学内容第二天必须反馈,反馈的内容要有2/3的目标量,重点学生要重点检查反馈,反馈的层次要有好、中、差,反馈的形式有口头、书面、表演、操作、问答、综合练习等。

第5篇:小学教资科学范文

一、让学生对识字有兴趣,变被动识字为主动识字。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小学生往往用形象、色彩、声音来进行思维。”由此可见,倘若我们将识字教学寓于生活中,构建一个开放自主的课堂,那么学生必然会有浓厚的识字兴趣。

1.争发本子,乐识字。

每一个新入学的学生,都渴望能够尽快的认识同学,结交朋友。“你叫什么名字?”这句话成了学生们在课间里最常用的一句交际语言。但是,这样的交流还仅限于名字的语音记忆。而同时学生经常嚷嚷的一句话是“老师,我来发本子。”教师何不好好的利用这个有利的教育时机,把学生对汉字单一的语音记忆,转化为语音与汉字字形的双重记忆呢?

课间,才入学的学生正在忙于交流:“你叫什么名字,我叫李文”“你呢?你家住在哪里?”准备上下节课的我抱来了一叠听写本,学生争先恐后地围了上去,“老师,我来发,我来发本子”。我乐呵呵地说:“好,好,你们来发本子。但是想发本子的同学听我说,你要认出本子上的名字,然后想办法找到这个同学,把本子交给他,并告诉他自己叫什么名字。如果有实在不认识的字,就来问老师。”

学生在教室里大声地叫着名字,来回穿梭,我则坐在一旁接待着学生认真的询问。如此三番,每节课间都会有这样热闹的场面出现。渐渐的,来问我的同学越来越少,完成发放本子的时间也越来越短。这说明班级中同学的姓名,大家都已经非常熟悉了。

2.巧用画笔,喜识字。

例如,在教学“影”字时,我根据“景”字的形貌,在黑板上画了一座亭子,亭子在阳光的照射下,投下了影子。学生把图和字进行比较、观察,发现亭子就像“景”字,地上的影子就像那三撇儿。学生在欣喜之中牢牢记住了“影”字。

3.当“小老师”,爱识字。

每一个学生,都是渴望得到别人的关注和重视的。给他们送“小老师”这个称号,对这些下家伙来说可是正中下怀。如何利用学生急迫地想展示自己的这个心理,去引导学生对识字产生浓厚的兴趣呢?

一年级的识字量是很大的,随着教学内容不断增多,班上有的学生就渐渐地掉队了。教师无法兼顾到每一个学生,学生也不喜欢自己被教师紧紧地盯着。都说同龄人的沟通是最容易的,我们何不好好地开发“小老师”这个资源呢?我列出了成为“小老师”的条件,其实非常简单,只要你认识字,能说一说自己识字的方法,就能成为“小老师”。学生突然发现,原来这么轻松就能当上“小老师”呀。于是,学生进行课前预习和课后自觉巩固识字的兴趣得到了极大的刺激。

4.创编识字游戏,巧识字。

让识字课多一些妙趣横生、变化无穷的游戏,自然让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能一直保持。但是,现实情况是很多教师只会几种简单的游戏,教学中使用的游戏变来变去就那么几种,不要说老重复学生感到没趣,就连教师都觉得乏味。其实我们可以创编一些识字游戏,如“贴商标”“逛超市”“欢乐对对碰”“找朋友”“考考你”“看谁反应快”“悄悄话”“连故事” “接龙”“编字谜”“猜字谜”“反话游戏”等等。

二、让学生获得“四会”,使识字落到实处。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知识不应该是传授给学生,而应该引导学生去发现它们,独立地去掌握它们”。因此,在识字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在每一个字的学习中达到“四会”,同时在其中融会识字,培养学生独立的识字能力。只有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去识字,才能让学生形成持久的学习内驱力,获得可持续发展。

所谓识字学习中的“四会”是指:会认即认清字行,会读即读准字音,会讲即能讲解、分析字行结构及其意义,会用即会在阅读、说话、写作中使用。在教学实践中,对于学生“四会”问题,最容易出现的状况是对字行记不牢、容易写错字。对此,教师不能只是孤立地看到他们只是字行没有掌握,要通过变化多样的方式方法,使字的音、行、义融合一体,深入学生心里,达到良好的识字及运用效果。

1.用“比”识字

下面是一位教师在教学《爷爷和小树》一课中,对“爷”字的教学处理。

师:说一说你有什么好办法,去记住“爷”字?

生:我是用加一加的办法记住的,“爸”字的父字头加上“节”字的下半部分就是“爷”了。

师:对,我们可以用加一加的方法记住。可是,我怎么区别“爸”和“爷”?

(出示爸爸和爷爷的卡通图片。)

生:我发现了爷爷是爸爸的爸爸,他要比爸爸更老,你看,爷爷有很长的胡子了,“爷”字的下面正好像白胡子一样。所以,我看见父字头的下面像胡子的就是“爷”。

(同学们把热烈的掌声送给了这位发言的同学。)

由这个案例可以看出,学生的掌声是对这种识字方法的认同,并产生了共鸣的效果。这样的识字一定会让学生们印象深刻。

又如,在认识“请、情、晴、蜻、清”等字的时候,让学生仔细观察,比一比,看看发现了什么。学生很快就明白这几个字中都有“青”,只是偏旁不一样。教师则引导学生认识这就是形声字,再联系行和声去记忆。(如:请别人要说话所以有言字旁;我今天的心情很好和心理活动有关,所以有竖心旁。)最后让学生再想想,还有哪些字也是这样的形声字,如此举一反三,由一组带一串,使学生既学会了新字,又巩固了熟字。

2. 用“象”识字

小学低年级的学生,形象思维占主导地位。把抽象的字行进行形象化,是识字教学的一大方法,这不仅能激发学生的识字兴趣,而且能大大的提高识字效率。如一些象行字“日、月、山、火、土、田”等,我们让学生动手为字配画。让画面与字行结合起来,学生既有了感性认识,又能够牢固地掌握字行。

3. 用“演”识字

说到游戏,动手操作几乎所有的学生都乐意参与,识字教学在具体的教学中,教师也可以采用这种形式。

如识记“灭”字时,教师先用火柴点燃一个纸团,然后用一个板子向下一压,火就灭了。学生结合已会认识的“火”字,再联系刚才这个演示过程,很快就牢固地记住了“灭”字的字行。这样通过动作实验演示,学生兴趣盎然,不仅记住了生字的字行,还了解了字的意义。

三、教给方法,让学生自主识字。

记得有位教育家说过:“教的目的是为了不教。”我想这句话同样适用于识字教学。如何让学生在课堂学习中既获得“鱼”,又获得“渔”?那2500个常用汉字绝对不是由教师的逐字教授,而是交给学生识字方法,让学生在更为广阔的阅读空间去扩大他的识字量。

1.在生活中识字

学生平时在课外书上、电视上、商标上、街道招牌上、店面等地方看到许多认识的字,我就让学生把认识的字写下来或者剪下来,利用班队活动开展识字比赛,读对10个字就得一颗识字星,并且把这些卡片贴在展示台,供其余学生交流,互助互学一段时间后,把它们收集起来,作为定期“识字大王”评比的依据。这项活动,把学生从课内引向课外乃至社会上,使学生凭借丰富的识字资源更好更深入地参与识字实践。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关心生活、观察生活和认识生活的好习惯,为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和探究行学习打下基础。

2.用字典识字

第6篇:小学教资科学范文

一、挖掘教材资源,发挥潜在价值

教材既是教学理念的载体,也是课堂教学的依托。《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明确指出:“教材为学生的学习活动提供基本线索,是实现课程目标、实施教学的重要资源。”新教材遵循了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从学生兴趣与已有经验出发,以多样、有趣、富有探索性的教材展示了学习的内容,因而教师在教学中要重视教材、基于教材,但这并不等同于简单地教教材。教材只是书面的东西,而且所载的信息是有限的,教师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选取更好的内容对教材进行深加工,这样才能充分、有效地将教材的知识激活,形成具有教师个性的教材知识。

1. 增删内容。教师可以及时去掉一些失去时代意义的内容,增加一些新出现的信息。如“人民币的认识”中对分的认识要淡化,增加二十元券、五十元券和一百元券的认识。在介绍利息时要参照最新的银行利率,让学生得到新的信息。在学习纳税时,教师也可适当向学生介绍2006年起征收的个人所得税的税率。

2. 重组教材。教材中有些单元教学内容本质相同,它们之间具有内在的联系,前某个单元往往是后某个单元的基础,后某个单元往往又是前某个单元的延续。因此,我们可以把两个或几个相隔若干单元的知识组合在一起,通过重组,以加强知识的系统性。如五年级数学教材中把“小数乘整数”安排在第七单元,“小数乘小数”安排在第九单元。在教学中我们可以直接将两部分教材进行整合,这样既可提高教学效率,又可培养学生的迁移能力、类比推理能力。

3. 改编教材。对于教材中不符合学生生活的教学内容,教师可以根据需要,用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来取代,让学生能积极主动地学习数学,深刻地体会到数学与生活同在。如原苏教版教材中的例题、习题背景较为平淡,缺乏浓厚的生活气息。教师可对教材作出改编,赋予学生密切相关的生活情境,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活跃学生的思维,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掌握知识。

二、激活学生资源,构建活力课堂

建构主义认为,每个人都以自己的方式理解事物的某些方面,学习过程要增进学习者之间的合作,使其看到那些与自己不同的观点,完善对事物的理解。从这个意义上讲,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是重要的课程资源,而且对于学习中的伙伴来说,这也是一种课程资源,学习者同样可以从学习伙伴那里获得知识与经验。

如在教学“7+6=?”时,教师先让学生试着做一做,并说一说各自的解法。

生1:把6分成3和3,7+3=10,10+3=13。

生2:我想到了两种,一种和生1一样,另一种是把7分成3和4,6+4=10,10+3=13。

生3:把7分成5和2,把6分成5和1,5+5=10,2+1=3,10+3=13

生4:我是用摆学具的方法,先摆7个,再摆6个,一共是13个。

生5:我是用数数的方法,先把7放在心里,再往后数6个,一共13个。

生6:我早就知道6+7=13,所以7+6=13。

……

因为学生有着不同的知识背景和思考角度,所以“凑十法”并非对于每一个学生都适用。因此教师要开放学生的思维,提倡算法多样化,只要是学生自己开动脑筋想出的办法就是最好的办法。也这是说,只有这样的课堂,才是充盈着生命活力的课堂。

三、采撷生活资源,追求无痕教育

著名数学家华罗庚说:“人们对数学产生枯燥无味、神秘难懂的印象,原因之一便是脱离实际。”苏霍姆林斯基也曾言:“源于生活的教育是最无痕的教育。”现实生活中存在着大量的数学问题,在教学时教师要善于寻找那些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现实性的题材,由此引出数学问题,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能让学生认识到数学与生活有着密切联系,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增强数学的应用意识,促进学生学习的自主建构和自我生成。

如教学《整万数的读写》一课时,笔者改变了教材的呈现形式,结合学校所在地区现有的数据,创设了以下的情境。

师:同学们,你们爱家乡吗?

生:爱!

师:爱家乡就要从了解家乡开始。对家乡你们有哪些了解呢?

(学生自由说)

师:我们的家乡包场镇位于海门市东北部,是全国千强乡镇之一。全镇总面积四千四百公顷,总人口约六万人。2005年度,全镇GDP总额达十四亿元,全镇财政收入六千二百万元,农民储蓄约七亿元。农民人均收入六千八百元。(教师板书)上面这段话中的有关数据,哪些我们已经会写了,哪些我们还不会写?你能把这些数据分分类吗?

学习这样的内容时,学生体会到了数学与社会生活的关系,懂得了数学的真正价值,提高了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

四、捕捉生成资源,实施动态教学

新课改指出,教学不只是单向、封闭、静态的知识接受过程,而是师生多向、开放和动态的对话、交流过程。而这种多向、开放和动态的对话、交流过程意味着更多的不确定性和生成性。正如叶澜教授所说:“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行,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线路而没有激情的行程。”因而教师要适时地捕捉课堂中的生成资源,实施动态教学。

在教学苏教版四年级《角的认识》一课中,笔者试图通过让学生旋转两个硬纸条并形成大小不同的角这一过程,来引导学生推导出角的大小要看两条边叉开的大小这一结论。然后发生的一幕出人意料。

师:现在有两个大小不同的角,怎样比较它们的大小呢?

(学生纷纷陷入了沉思)

突然,邻座两个学生把脚放在一起比画起来。

(全班学生注意力都集中到这两人身上,我大感恼火,这不是存心捣乱吗?)

师:你们在做什么?

生:老师不是让我们比“脚”的大小吗?

(咦,真是岂有此理,能把角和脚混为一谈吗?哦,原来这两个字发言相同。我突然灵机一动,引出了下面的师生对话)

师:你们是怎么比脚的大小的?

生:我是把脚后跟先对齐,再比脚趾谁长,脚趾长的脚就大。

师:说得不错,但是我们比的是这个“角”的大小呀?

生:我也可以用这个办法来比较呀,先把两个人的左脚摆放在同一方向上,然后把右脚靠上去,连接脚跟成一个角。谁的右脚尖越往外,谁围的角就越大。

师:这种方法很有创意,我们一起翻开书本来看一看书上是怎样比较的。

第7篇:小学教资科学范文

【关键词】课程资源 小学英语 有效教学 方法

课程资源是教学质量的保证,要想实现教学的高效性,就需要合理的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采用多种形式的教学发生,让英语课的教学变得更加灵活,这也是当前每一位小学英语老师应该思考的问题。

一、课程资源的开发要紧扣教学主题

课程资源分为校内和校外的课程资源,在校内的教学资源中,教材是最主要的一个教学内容,因此老师应该在充分掌握和了解教材的内容、编排以及题材等的基础上,再依据基础内容选择相应的而课程资源,与教材中的主题一致。老师可以以课程标准为依据,对英语的教学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可以是调换教学的顺序,也可以是从中选择出精华部分,调整自己的进行内容。小学英语老师要重视新课标中强调的任务型教学理念,让英语的教学更加灵活,在教学中加入学生的生活实际,通过二者的联系,也可以提高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兴趣,让学生能够从中学到知识,并且能够将知识灵活的运动到生活中,体会英语的语言运用。例如小学英语教材中的“Happy birthday”这一课,讲的内容是过生日,且要教会学生英文的数字以及相关的单词,老师在教学中可以结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小学生都会喜欢过生日,利用这些来进行教学,老师可以在教学中播放英文的生日歌,教会学生唱,还可以和学生一起按照教材上的内容动手做生日卡片,让学生体会到教学情境,调动学生的兴趣,学生也可以将平时的生活经验运用到学习中,且学到的知识能够在生活中经常用到。例如小学生都喜欢看动画片,在学习教材中的“Cinderella”这一节课时,讲述的内容是童话故事,老师就可以为学生播放Cinderella的动画片,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教学形式。在“The king?s new clothes”的学习中,老师可以让学生用英文,自己把这个故事讲出来,可以举行一个小比赛,比谁讲的更好,获胜的学生可以获得小礼物,提高比赛的竞争性,也能让学生更积极的参与到英语学习中,获胜的自信心和满足感也会促使他们更努力的学习英语,既提高了学生的兴趣,又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可见丰富的教学形式都能促进学生的英语水平提高。

二、对课程资源的选择要服务于教学目标

小学的英语教学需要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和知识水平,可以通过这些,利用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学生身边的事情等来丰富课堂教学的内容和形式,这些都是生动的课程资源。英语老师在设计教学的目标时,需要全方面的思考问题,在选择课程资源前,要先充分的其使用环境、使用对象、对教材内容的延伸以及难易程度等,在综合考虑这些因素之后,再选择合理的课程资源,让其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效果。

三、课程资源的利用要注重课堂实效

小学英语老师在选择课程资源时,首先需要对资源有足够的认识,清楚其内涵,并挖掘其内在意义,使其能够被有效的运用,保证英语课堂教学的实效性。例如,在学习“Let’s paint”时,老师可以说自己喜欢的颜色,并利用多媒体展示相关颜色的画给学生看,让学生想要自己动笔绘画。再问学生,“如果要画一幅画,你想要用什么颜色的画笔?”,并让学生进行描述,这个教学设计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的观念,老师没有将自己的想法强加在学生身上,而让学生自由的发表观点,又采用多媒体进行辅助教学,让孩子的想象力得到激发,体现了教学的开放性和灵活性。

四、课程资源的使用要提倡反复利用

在选择和利用课程资源时,还需要考虑的一项内容就是经济条件因素,不要出现浪费课程资源的问题,这就需要老师能够对课程资源采取多次运用,通过不同的形式、不同角度的运用课程资源,即同样的课程资源要运用出不同的效果,也可以老师自己制作一些材料,能够对课堂有辅助作用的材料。这样不仅可以让课堂教学变得灵活,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学生经过几次的接触这些课程资源后,也会增加对其的理解和吸收,有利于学生的英语学习,提高学生的英语能力。

五、课程资源的开发要发挥教师智慧

老师不仅需要掌握课堂上要讲授的教学内容,还需要有大量的知识储备,在教学中能够从丰富的知识中挑选出精华的内容传授给学生,老师的知识水平也决定了其教学的质量,因此老师需要不断的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更新知识结构,在换新教材的时候,也要依据实际内容,做出相应的而教学调整,不断提高老师自身的素质水平,从而提高老师的英语课堂教学水平。综合能力强的英语老师,在教学中也将更加灵活,更加轻松,全身心的投入到教学中,为学生带去丰富的教学内容,能够通过自己的智慧,采用不同的方法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对于小学英语教学的课程资源开发,除了英语老师要重视以外,学校、社会、家长以及学生等也都要重视,让他们也能够加入到开发课程资源中,众人拾柴火焰高,这样课程资源也会更加丰富,能够提高英语的有效教学,完成课程目标。

六、结束语

以上分析了五种关于提高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来实现小学英语有效教学,可以看出对于课程资源的选择,老师需要多角度的思考问题,不要出现浪费课程资源的问题,且对于课程资源的开发也应该是老师、家长以及社会等多方面进行开发,丰富小学的英语教学内容,老师也要不断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以及综合能力,为学生提供更好的英语教学。

第8篇:小学教资科学范文

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何才能让学生带着兴趣去学习,才是“激情引趣”这一环节要解决的问题。现在是教学手段如此丰富的时代,各种媒体相继走入课堂。所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是一个很大的问题。但教者必须要利用好多媒体,要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设身处地的从学生的角度去衡量问题,去设置一些有情趣的知识点,做做游戏,讲讲故事等,以此来激发学生要学习的兴趣。教师要想恰当引出课堂的教学内容,并把学生的兴趣激发到不偏离课堂的教学目标上。教师要做到深入的解读教材,透彻进行分析教学内容,哪里是难点,哪里是重点。把握好重点和难点,以降低坡度来引导激发兴趣。教师还要做到了解学生,针对年级的不同,所掌握的知识的不同来设置你所要的兴趣。为整节课学习铺垫好情感,让学生从心理上准备好学习状态。这为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奠定好了基础。

二、集体设疑

形容一个人有知识,我们通常都会说那个人很有学问。所以顾名思义,有学才会有问。没有深入的去学,是不会有疑问,只有有了疑问,说明他真正的去思考了,遇到了想不通的问题。如果我们解决了这个问题,那就是学习的过程。现在的学生不善于质疑,更不善于发现问题。因而“集体设疑”就是让学生产生疑问的过程。通过学生自主研读教材,把自己不懂的画出来研究,这样就会产生疑问,生成的问题。“集体设疑”就是让疑问在新知识的课堂中自然出现的过程。学生学出来的疑问与教师课前预设问题,在这一环节中形成一对统一体。既是教师预设问题的延续,又是教师预设问题补充。两者在“集体设疑”过程中相辅相成,达到了目标疑问化,具体化目的。为接下来的学习确定一个具体前进的方向,这样把课堂教学效率推到了极致。

三、师生合作

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是课堂的参与者。教师既能促成学生产生疑问的引导者,同时也是解决问题的合作者。有了问题就要解决,解决问题的方法有很多。学生可以自己通过各种工具书或是已有的知识经验自主解决问题;也可以生生之间组成小组利用各种方法解决问题:利用各种方法解决不了的,可以提出疑问,与老师共同解决。最后教师用自己预设的问题及学生提出的问,充分与这节课的教学目标相结合,真真正正解答本节课重点与难点。这样摈弃以往教的过程,还课堂给学生,让学生真正的自主解决问题,让重难点突出出来,重点解决,这样把课堂的教学效率具体化。

四、整体完善

第9篇:小学教资科学范文

一、充分利用课本资源,发挥应有实效

追求数学课堂教学的实效,理解教材、用好教材是起点也是基点。教师应通过对教材的再加工、精加工,将简单、静态、结果性的文本材料,设计成为丰富、生动、过程化的教学内容,成为有活力的、有价值的教学资源。

在对《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设计的过程中,笔者仔细阅读了教材。新教材关于这一内容的编排和以前的教材有着很大的区别,新教材增加了“主题图”(如图1),主题图中有以前学过的图形,也有这单元将要学习的图形。“主题图”的意图是什么?笔者认为通过从“主题图”抽象出平面图形,可以让学生对学过的图形有个整体的回顾,并对新学的图形有个整体的认识,从而让学生在头脑中形成完整的认知结构。对此,笔者的教学如下:

师 同学们好,从今天开始我们一起来继续研究图形面积计算,请看“主题图”,你从这副图中发现了哪些平面图形?

生1 长方形、正方形。

生2 平行四边形、三角形。

生3 梯形、圆。

(教师用课件展示:移动鼠标从“主题图”中抽象出长方形、正方形等平面图形)

师 你能计算哪些图形的面积呢?

生4 正方形的面积等于边长乘以边长,长方形的面积等于长乘以宽。

师 同学们以前已经学会了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计算,从这个单元起我们要掌握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的面积计算。今天我们这节课主要来研究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

师 图中的两个花坛(长方形花坛、平行四边形花坛)哪一个大呢?

师 (引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的计算方法)我们已知道长方形的面积等于长乘以宽,那么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又是怎样算的……

这一教学从单元“主题图”导入,利用了已有的教学资源,尊重了教学文本的编写意图。同时,根据学生学习的认知规律对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计算进行了必要的回顾,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作好了准备。尊重教材,意味着尊重教材的编排意图。研究教材的编排意图,要做到“深入浅出”。

二、合理展开操作活动,释放数学思想

在实施“推导面积公式”教学时,有的教师可能把握不当,容易出现过分探寻剪拼方法的情况,致使活动目的本末倒置。这些教师注重剪拼方法的多样性,认为多样性正是训练学生发散思维、求异思维的良好契机,于是便把活动的目的转向探寻剪拼的方法上来。实际上,学生掌握多少种剪拼的方法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是否真正领悟到了这种转化的思想。笔者在教学时尊重教材编排意图,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师 你可以通过数格子的方法知道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请同学们拿出画有小方格的纸(1个方格代表1平方米)、一张平行四边形和一张长方形的透明薄膜纸(如图2)。数面积时不到1个格子的算作半个。我们动手数一数面积。

(学生数格子)

师 你是怎样数的?

生1 将长方形放在方格纸上,它的面积为6乘以4等于24平方米。

生2 将平行四边形放在方格纸上一格一格地数,不到一格按半格计算,总共24格,也就是24平方米。

师 很好!……(教师正准备往下讲,有学生要发言)

生3 老师,平行四边形还可以这样数,将第一排左边“小半格”移到右边拼起来,将第二排左边“大半格”移到右边拼起来,将第三排左边“一格和小半格”移到右边拼起来,将第四排左边“一格和大半格”移到右边拼起来,最后割补成长方形,然后算一下6乘以4等于24就可以了。

笔者原本以为,数方格这样的低层次思维不应该放在这里,还差点被我踢出课堂。没想到,这种低层次思维直接成为了学生后续学习的思维支柱。其实,教材在这里放上数方格这一内容,意图不仅是重温面积单位的概念,而且还有复习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得出以及平行四边形面积和长方形面积的内在联系,为深层次的探究打下基础。这里,学生的思维从直观形象向抽象概括过渡,已蕴含了“转化”的数学思想,是学生敢于拼剪的思维诱因。这为学生最终丢弃薄膜纸片的依托,抽象归纳出长方形和平行四边形之间的联系和区别,提供了保障。

三、充分依托媒体资源,辅助学生思维

有的教师把学生的活动仅限于剪拼,通过简单的操作拼出了长方形,活动就结束了,对于探索转化前后图形间的关系这一最具思维探讨价值的问题,则成了教师的权利。通常的做法是:教师提出“平行四边形的底与长方形的长有什么关系”“平行四边形的高与长方形的宽有什么关系”“转化前后平行四边形与长方形什么没有变”等问题,让学生讨论、回答。这样的组织从表面看,课堂进程一帆风顺,“效果”良好。然而,这种看似良好的效果背后,却潜伏着大的危机:在这样的课堂中,问题是由教师提出的,思维的路线由教师操控,若长此以往,学生只能成为解决问题的高手而不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高手。笔者在教学中力求做到既能充分动手操作、探究图形的转化过程,又能有效地探索转化前后图形之间的关系。

师 不数方格你能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吗?

(教师给每个小组提供一张平行四边形的纸、一把三角尺和一把剪刀,并出示要求:①四人一组,研究平行四边形的计算方法;②先通过自己的仔细思考,向组员介绍你的研究方案;③组员商议如何通过画一画、剪一剪、拼一拼等方法来进行操作研究;④由组长进行操作,组员协助,有困难的小组可以请老师帮忙;⑤比比哪个小组的同学能快速地解决问题)

(小组剪拼后,各小组反馈)

生1 底边作高,沿高剪下,拼补成长方形.

生2 沿斜边作高,沿高剪下,拼补成长方形.

生3 在中间作高,沿高剪下,拼补成长方形。

(教师将学生的各种方法一一贴于黑板上)

师 观察拼出来的长方形和原来的平行四边形,你发现了什么?把你的发现与同组同学交流一下,看看其他同学是否赞同你的发现。

(学生交流,然后教师利用多媒体生动形象地揭示拼成的长方形和平行四边形之间的内在关系,如:鼠标移至长方形的长,同时显示出平行四边形的底;鼠标移至长方形的宽,同时显示出平行四边形的高)

生4 将平行四边形割补,“转化”成长方形,形状发生了变化,面积没变。而长方形的长就相当于平行四边形的底(高),长方形的宽就相当于平行四边形的高(底)。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数学思维的发展水平和数学思考的深刻程度是衡量数学教学有效性的重要方面,如果学生只重视操作和转化,没有注重转化前后图形之间的内在联系,那么就没有有效地思维,也就没有有效的教学。在课堂有限的40分钟内,教师要紧扣教学主线,精简教学环节,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减少无关干扰,让课堂变得简约而高效。

四、充分挖掘校园环境资源,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是新课标的一个重要理念。《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这节课的教学,笔者曾设计过多个教学情境导入,但总不尽如人意。一是平行四边形的物体在生活中实在太少,二是要计算平行四边形物体面积的情况更少,即使找到了,也总感牵强附会。但是,为了要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的数学思想和方法、知识与技能来解决一些生活当中的实际问题,引导学生把所学知识运用于生活实际,同时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的道理,笔者还是努力寻找学校中与平行四边形相关的物体创设问题情境,并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如:

1.楼梯上的平行四边形。

学校教学楼楼梯总在雨天被淋湿,总务处想在楼梯护栏上配上塑料挡板,其中有一块近似平行四边形,请你帮着算一下面积。如果每平方米塑料档板要45元,这块挡板需要多少钱?

2.地毯中的平行四边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