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自然科学的科学性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1采取灵活多变的教法,激发学生的兴趣
趣味性浓是自然学科本身的特点之一,怎样将学生的直接兴趣持续下来,这就需要自然教师采取灵活多变的教法进行培养。
教师在课堂上激发起学生强烈兴趣的同时,还要给学生设置一定的悬念,激发学生在课外去完成。如我在教《磁铁》一课时,在课内引导学生实验认识了磁铁的基本性质,在即将下课时我提出这样的一个问题:如果把一根磁铁截成两段后,每小根磁铁是否具有磁铁的基本性质?在教《动物和环境》一课时,给学生提出了“你在什么地方能捉到蚯蚓?为什么?”的讨论题,让学生先讨论再回家实地考查验证。这样有目的地设置一些悬念,不仅使学生保持了持久的学习兴趣,而且节省了课内教学时间。
教师对学生当堂不能得出的结论,不要轻易告诉学生,要激发学生课后亲自实践解决。如我在《冰》一课时,我出了这样一道讨论题:“水结冰后体积是膨胀了,还是缩小了?”并提示,学生在平时吃冰棒时,看到冰棒的柄端是平的,还是凸的或者是凹的呢?学生虽然吃过不少冰棒,但没有观察这一点,这时同学们各说不一,争论不休,有的同学希望我给他们一个正确的答案,我却说,这个问题还是留给同学们课外通过实验去解决吧。这样不仅把学生课内的兴趣持续到了课外,而且学生从实践中得到的知识要比教师在课堂上讲的记得牢。
2正确对待学生的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兴趣
心理学家认为,学习的成功是发展学生愿意继续学习的一种动力。如果同学们克服了较大的困难而获得成功,那他们以后的学习就更加积极,兴趣就更加浓厚。在教学中我对学生的亲身创作的成败从不轻易下结论。如在做摩擦起电的实验时,由于空气中湿度较大,有的同学没有做成功,发生的现象不明显,我就鼓励他们反复地做,尤其对做了多遍才成功的同学进行了表扬,并号召学习他们刻苦实践的精神,使其他失败了的同学充满了信心,最后把实验做成了功。成功使学生产生了兴趣,失败后经过努力而成功,学生兴趣更加浓厚。
1.被试研究对象是自然科学领域中主持或主持过省级或省级以上课题的研究者,或者在CSI收录杂志中发表文章的研究者。本研究认为这些研究者能为自然科学发展提供科学研究创新成果,将他们定为自然科学领域中具有高创造性的人群。研究对象主要来自湖南师范大学、广西师范大学、广西大学等高校及一些研究机构。探索样本544人,其中,男性317人,女性78人,有149人没有填写性别;年龄从23岁到72岁,平均年龄44.41岁;专业包括医学、计算机、化工、物理与电子、心理、数学、土木工程、机械、自动化、教育技术等。验证样本438人,其中,男性254人,女性73人,有111人没有填写性别;年龄从25岁到68岁,平均年龄42.15岁;专业同样包括医学、计算机、化工、物理与电子、心理、数学、土木工程、机械、自动化、教育技术等。
2.工具与材料运用词汇法,通过阅读创造性人物传记、开放式问卷的词汇法获得创造性人格特质形容词表。大致过程如下:采用传记分析法和开放式问卷调查法进行选词,词汇来源于高创造性人物传记和日常词汇。经95名硕士研究生仔细阅读,记录创造性传记人物中描述传主稳定人格的词汇。日常用语是从对目标人物(几所大学中国家级、省级和梯级的所有学科带头人)的描述中获得。将两种途径获得的词汇进行综合、整理、合并同义词,形成《创造性人格特质形容词表》,内有描绘稳定人格的词汇100个,以备下一步对各个类别的创造性个体做调查时使用。词汇问卷采用5级记分,从1分(很不符合)到5分(很符合)。效标测验采用威廉斯创造性倾向测量表。此量表经台湾王木荣修订,共50个项目,包括冒险性、好奇性、想象力、挑战性等4个分测验,从完全不符合到完全符合3级记分,测验后可以计算4个分测验的分数及总分。收回纸质问卷后,先统一编号,再采用EpiData3.1进行数据录入与检查,用SPSS11.5进行探索性因素分析、内在一致性信度、效标关联效度分析等,用Lisrel8.7进行验证性因素分析。
二、结果
1.项目分析项目难度在人格、态度测验中称为“通俗性”,100个词汇的通俗性在0.4到0.8之间,基本符合要求。大部分项目的区分度也比较高,鉴别指数小于0.2的词汇被剔除,总共有28个项目。
2.探索性因素分析经过多次探索性因素分析,删除了载荷小于0.3的项目、删除了在2个或2个因素上存在载荷差异小于0.15的项目,最后形成一个32个词汇项目的结构模型。因素分析的先决条件是各变量之间必须具有相关性。KMO统计里的值为0.886,Bartlett''''s球形检验的x2值为5801.538,p=0.000,说明32个词汇具有相关性,这544个样本的数据适合进行因素分析。探索性因素分析抽取特征值大于1的因素一共7个,总共解释了总变异的56.34%。32个项目的共同度都挺高的,达到0.4到0.7,都可以保留。各项目在各因素中的载荷如表1所示。根据问卷各项目的具体内容,要对各因素进行命名。因素1的项目涉及偏激、焦虑、急躁、冲动等,将其命名为“神经质”;因素2的项目涉及锲而不舍、刻苦等,命名为“勤勉坚毅”;因素3的项目涉及和蔼、友善、重感情等,命名为“真诚友善”;因素4的项目涉及低调、谦虚、深沉等,命名为“淡泊沉稳”;因素5的项目涉及激情、幽默、浪漫等,命名为“激情敏感”;因素6的项目涉及精明、逻辑等,命名为“逻辑性”;因素7的项目涉及天真、可爱等,命名为“孩子气”
3.内在一致性信度检验测验信度是指一个测验对同一批被试多次施测所得结果的一致性程度。信度包括4大类:重测信度、复本信度、内在一致性信度、评分者信度。在对自然科学领域创造性人格特质结构进行信度检验时,仅采用内在一致性信度进行评价。将验证用的数据进行内在一致性信度分析,计算克龙巴赫α系数(Cronbach''''salpha)。7个因素的α系数分别为:0.8、0.803、0.799、0.671、0.685、0.715、0.633,基本或良好地达到了心理测量学对内在一致性信度的要求。
4.效度检验
(1)验证性因素分析为了验证探索性因素分析后的“自然科学领域创造性人格特质结构模型”的有效性,将438名验证样本的数据汇集后,采用极大似然估计法对该模型的拟合度进行检验,使用LISREL8.70程序,依据各个项目得分的协方差矩阵来完成参数估计。根据探索性因素分析确定的32个项目重新调整顺序,设置7个潜变量,使用结构方程模型去衡量模型的各项指标,其中最常用的是拟合优度的卡方检验。使用X2和自由度一起来说明模型正确性的概率,当X2/df小于3时,模型拟合较好;在5左右,表示整体模型可以接受。除此之外,GFI、NNFI、CFI、IFI、RMSEA、SRMR等指标也可以用来衡量模型的拟合情况。GFI、NNFI、CFI、IFI等的取值范围在0到1之间,越接近于1,拟合度越好;RMSEA的变化区间也在0到1之间,但越接近于0越好,临界标准一般是0.08。拟合指数表明,X2/df为2.4,CFI、NNFI、GFI都在0.85以上,模型可以接受。RMSEA小于0.06,比较好。说明模型的总体拟合度比较好。
验证性因素分析的结果表明,自然科学领域创造性人格特质结构模型7个维度:“神经质”(6个项目)、“勤勉坚毅”(5个项目)、“真诚友善”(6个项目)、“淡泊沉稳”(4个项目)、“激情敏感”(4个项目)“、逻辑性”(4个项目)“、孩子气”(3个项目)。(2)效标效度将本结构7个维度与威廉斯创造性倾向测量表的冒险性、好奇性、想象力、挑战性等4个分测验进行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勤勉坚毅、真诚友善、激情敏感、孩子气与威廉斯创造性倾向测量表达到相关系数为0.4的中等相关。而神经质、淡泊沉稳、逻辑性则与威廉斯创造性倾向测量表的相关相对较低,大约从0到0.3之间。这可能与威廉斯创造性倾向测量表更倾向于测量个体的创造愿望有关。
三、讨论
1.自然科学领域创造性人格的结构构成和具体特征创造性人格的研究100年来也没有形成一个被全世界广泛认可的结构模型,特别是在特定领域中的创造性人格的结构模型研究中。本研究认为自然科学领域的创造性人格结构应有其特殊性。因此,对某一特定领域进行创造性人格的结构模型研究是可行的。采用创造性人格特质形容词表对自然科学领域创造性人才进行词汇评定研究,得出自然科学领域创造性人格的结构由7个因素构成,它们是:神经质、勤勉坚毅、真诚友善、淡泊沉稳、激情敏感、逻辑性、孩子气。因素一被命名为“神经质”。它描述的是一个人遇到困难时精神上出现的不安状态。自然科学领域高创造性个体在偏激、焦虑、自负、急躁、冲动等方面,平均分在2.21到2.48之间,并没有出现高分的情况。因素二被命名为“勤勉坚毅”。它描述的是一个人对待事物的认真和坚持态度。自然科学领域高创造性个体在敬业、坚韧、刻苦等方面,平均分在3.78到4.14之间,得分非常高。表明自然科学领域高创造性个体勤奋努力、对所追求的事业坚持不懈、脚踏实地。
因素三被命名为“真诚友善”。它描述的是一个人的内在品质、人际关系上的特点。自然科学领域高创造性个体在友善、和蔼、重感情等方面,平均分在3.58到4.02之间,得分比较高。表明自然科学领域高创造性个体真诚、友善、比较重感情。因素四被命名为“淡泊沉稳”。它描述的是一个人的处世态度和情绪稳定性上的特点。自然科学领域高创造性个体在低调、儒雅、谦虚、深沉等方面,平均分在3.26到3.75之间,得分中等偏高。表明自然科学领域高创造性个体比较低调、淡泊名利、坦然、谦虚、深沉的特点。因素五被命名为“激情敏感”。它描述的是一个人对待事物反应强度和深度上的特点。自然科学领域高创造性个体在激情、浪漫、幽默、想象等方面,平均分在2.93到3.44之间,得分中等偏高。表明自然科学领域高创造性个体比较有激情、比较富于想象、稍浪漫、具有一定的幽默的特点。
因素六被命名为“逻辑性”。它描述的是一个人的认知风格和是否具有才干和逻辑性的特点。自然科学领域高创造性个体在精明、逻辑、成熟、镇定等方面,平均分在3.62到3.94之间,得分比较高。表明自然科学领域高创造性个体思维深刻、考虑周到、逻辑性强、遇事镇定的特点。因素七被命名为“孩子气”。它描述的是一个人纯真、童贞方面的特点。自然科学领域高创造性个体在天真、可爱、顽皮等方面,平均分在2.33到2.85之间,得分处于中等。表明自然科学领域高创造性个体在孩子气方面的特点并不明显。
2.关于自然科学领域创造性人格形容词表的形成采用词汇法对人格维度进行探讨已经广泛应用于人格心理学、社会心理学、临床心理学等各个领域,其作用也日益被研究者们所关注。陈利君曾利用Gough形容词检查表对自然科学领域的高创造性者进行过研究,认为创造性人格由公正性、宜人性、开放性、内倾—外倾性、神经质5个因素构成[11]。但是我们试图通过词汇法对中国本土高创造性人群的人格进行探讨,建立适合中国文化环境的创造性人格理论。研究搜集了中国有高创造性的人物传记中的描述稳定人格特点的词汇,还搜集了高创造人群的日常生活中的稳定人格特点的词汇,对这些词汇进行分析整理,应能较全面地反映中国人的创造性人格特点。
关键词:创新;教育理念;提高;自然科学教学;有效性
1. 引言
在自然科学教学中,有很多教师感觉到教学效率不高,究其原因是教学理念的落后造成的,教师在教学中没有落实好新课改理念,也没有结合初中学生的思维特点、认知水平、生活体验等来设计和开展教学活动,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初中自然科学的教师应该结合当前该课程教学实效性的现状,创新教育理念,通过多种方式实施有效的策略,提升教学的有效性,基于此,本文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进行了如下几方面的探究。
2. 创新教育理念提高自然科学教学的有效性策略
2.1培养学生兴趣,调动学习主动性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初中自然科学的教学中,教师要从培养学生的兴趣入手,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学生刚刚接触到初中自然科学课程时,教师首先要向学生介绍这门课所讲的内容及意义是什么,让学生认识到学习这门课程的必要性,在思想上提升认识,其次,要充分结合自然科学的趣味性,来设计课堂教学,使课堂教学内容引起学生的兴趣,提升教学的有效性。
比如,在教学“水资源的利用和保护”的内容时,我运用设疑的方式激发了学生探究知识的兴趣,在开课导入时,我给学生展示了一张地球的照片说,前苏联的宇航员曾说,从太空中看我们的地球,是蔚蓝色的,称之为“水球”才是更准确的,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地球上的水是多么丰富,但为什么还要节约用水呢?这样的问题扣住了学生心中的疑问,使他们对接下来的知识探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进入了主动探究知识的状态中,另外,教师还设计生活化的教学,使学生感知生活中的自然科学知识,激发学习的兴趣,比如,在学习“电的知识时,我让学生自己统计一下家里有多少电器,用电量每月是多少等,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2运用多媒体,提升教学实效性
多媒体具有集图文声画于一体的功能,在初中自然科学教学中,充分运用多媒体教学可以提升教学效率,为实现教学目标,发挥有效的促进作用。首先,在课堂导入重要善于多媒体,以其形象、生动的图文声画,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一个与课堂教学内容紧密相关的教学情境中。
比如,在教学“浮力”的内容时,我在课堂导入的环节,运用多媒体播放了一些关于死海的图片,通过“四海不死”的现象,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学生在强烈的探究欲望的驱使下,进入了这堂课的学习,提升了教学的有效性。
其次,针对初中自然科学教材信息的局限性,可以在教学的过程中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结合教学信息展示一些相关的资料,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教学内容,提升教学的有效性。
比如,我在教学《人的健康与环境》的内容时,结合教材的内容,给学生播放了关于亚健康的病人的一些现象以及相关的常识,为学生理解教材的内容起到了促进作用,另外,多媒体手段在帮助学生理解教学内容的难点中发挥了很大的效力,通过形象化、直观化的演示,使学生对一些相对较难理解的知识,加深了理解。
2.3优化教学模式,发挥学生主体性
,新课改理念下,教师是教学的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运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的教学模式,通过有效的教学方式的设计,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实现教学目标;其次,要为学生自主学习创造条件,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生的潜力,对此,实施小组合作学习模式是行之有效的教学策略之一,我在自然科学的教学中,整合了其他学科小组合作学习模式的成功经验,结合学生的个体特点,合理搭配后,划分了多个学习小组,在组长的带领下,开展了有效的小组合作活动,提升了教学质量,在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过程中,我对每一个小组的合作情况作了详细的动态观察,对于出现的问题及时解决,确保了学生探究活动的顺利开展。
比如,在执教“我们居住的地球”的内容时,通过多媒体给学生们展示了一些地球的图片后,我设计了这样的分组讨论题:我们从这些图片的形状证实了地球是圆的,我们中国人也拍了到了从太空看地球的第一张照片,对此,同学们一定还有更多的例子来证明地球是圆的,现在进行分组讨论,比一比看谁的例子多,谁的更有说服力,在学生讨论交流的过程中,我则在巡回中倾听他们的观点,对于一些不正确的观点给予引导,使学生对地球的认识的准确率得到提升。
2.4开展主题活动,拓展教学范围
在初中自然科学教学中,结合教学的内容开展主题活动,拓展教学范围,使学生从更加丰富的学习资源中,获取更加牢固的知识,对此,我从三个方面进行了有效的实践,首先,结合将要学习的内容,让学生去搜集一些与之相关的学习材料,使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对将要学习的知识形成了初步的认识,其次,是结合学生的兴趣,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活动,让学生以自己感兴趣的知识为主题,开展深入的探究学习活动;第三是结合某一方面的知识,组织学生开展社会实践
活动,比如,在教学“生活中的水”的内容时,让学生在生活中开展了调查,由此培养了学生的科学实践能力,培养了自然科学的素养。
3.结语
总之,在初中自然科学教学中,需要我们教师创新理念,密切结合与落实新课改理念,通过培养学习兴趣、利用现代教学手段,优化教学模式,开展主题活动等策略才能实现提升教学有效性的目标,为学生的自然科学素养和综合能力的提升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蔡玲芬.浅析初中自然科学教学的新思路[J].读写算・素质教育论坛,2012,(7):74-75
一、不同季节中田径运动健身的策略
(一)夏季热环境中田径运动健身锻炼
人类是恒温动物,体内应保持着恒定温度。人体进行的生理活动要求体温维持在37℃左右,太高的体温会对身体造成严重伤害。当体温超过41℃时,热辐射疾病将会发生。在走跑健身锻炼时,热量是肌肉收缩产生的副产品。在夏季热环境中锻炼应维持体温恒定,防止热量引起体温的升高。
1.热量的散发
对流和蒸发是热量散发的主要形式。对流是指体内热量借助身体周围的空气或水的流动散发于体外,当身体周围空气或水的温度低于体温时才能有对流现象。空气或水的流动越快,热量散发就越多。蒸发是指体内水分转化为气体并散发于周围环境中的一种散热方式。即人体通过出汗,由汗液在皮肤表面蒸发转变为水蒸气而散发热量。炎热的空气中空气对流有限,蒸发就成为散热的重要方式。汗的蒸发可吸收大量的热量,随蒸气逸出体外。当气温高于体温,只要空气干燥,对流的空气促使热量随出汗而蒸发。在温度过高、闷热、通风又差的条件下,不适宜锻炼。
2.热环境中走跑健身锻炼注意事项
(1)开始锻炼时,应缓慢,逐渐增加走跑速度。但时间不宜太长,约20分钟左右。
(2)随时检查心率,以使心率在目标心率之内。
(3)穿合适衣服。夏季田径运动健身锻炼时,穿的要少,皮肤裸露要多,扩大皮肤与外界环境接触的面积,有利于热量的对流和蒸发。穿轻便、透气、吸水力强的轻质棉、亚麻制品,促进对流与蒸发。在阳光下锻炼时,可戴帽子。为了避免阳光直射后脑,可将有帽檐的帽子后转。
(4)锻炼之前、锻炼期间、锻炼之后补充足量的水或清凉饮料。
(5)在一天中最凉爽的时候进行锻炼。晨练最好,日落之后较好。避免太阳的直接辐射,如果不得不在一天最热的时候锻炼,必须寻找阴凉和通风之处。
(6)锻炼之后,不要贪图一时凉快洗冷水澡,这样做易着凉、感冒。
(二)冬季冷环境中田径运动健身锻炼
1.冬练“三九”,能够提高人体抗寒能力、适应气候变化能力,增强对疾病的抵抗能力
严寒的冬季,由于气温低,血管收缩,血流缓慢,肌肉粘滞性增大,韧带的弹性和关节的灵活性降低,影响了运动能力。同时,厚重的保暖衣服使动作不便,增加了额外负担。气温低,造成身体热量过多蒸发,增加冻伤危险。在冬季冷环境中锻炼要克服上述不利影响,应尽快适应冷环境。
2.冬季田径运动健身锻炼注意事项
(1)田径运动健身锻炼前做好充分的准备活动,防止肌肉、韧带和关节的损伤。准备活动还可以提高神经中枢的兴奋性,使之更好地满足锻炼需求。
(2)呼吸时用鼻子吸气。鼻粘膜的血管丰富,腔道弯曲,对吸进的冷空气有加温和湿润的作用,可以避免冷空气直接刺激咽喉而引起的呼吸道感染、喉痛和咳嗽等,不宜张大嘴巴吸气。
(3)户外锻炼时间不宜太长。注意对手、脚、耳廓、鼻尖和面颊等处的保护,因为上述部位易冻伤。
(4)冬季田径运动健身锻炼理想的服装应是多层的,既能保暖、防寒,又能保证汗液正常蒸发。选择合适的帽子,使头部保暖。
(三)春天田径运动健身锻炼
春天是万物复苏之季,不管是对常年坚持田径运动健身锻炼的人,还是对初次参加田径运动健身锻炼的人,春暖花开之季是健身锻炼的最理想季节。春天田径健身运动应注意以下事项:
(1)气候变化。春天气候反复无常,忽冷忽热。田径运动健身过程中要随气候的变化增减衣服。
(2)防止潮湿。春天雾多,空气湿度大,穿暖一些,不要把身体裸露太多。
(3)防止风沙。在北方风沙大的天气中,选择避风地方,尽量用鼻子呼吸。
(4)运动量逐渐加大,循序渐进,不要急于求成。
(四)秋天田径运动健身锻炼
入秋后天气渐凉,也是进行田径运动健身锻炼较好的季节。秋天田径运动健身锻炼应注意以下事项:
(1)气温的变化。秋天气温忽热忽凉。根据气温的变化增减衣服,合理安排运动量。
(2)循序渐进,逐步加大运动量。可以采取增加时间、增长距离等方法。
二、不同天气情况下田径运动健身的策略
1.雾天田径运动健身锻炼
城市的空气里常有一氧化碳、二氧化硫等废气。雾能阻止这些废气在高空扩散,使空气变得更坏。因此,在城市里雾天不宜进行田径运动健身锻炼。田野里有雾时和无雾时空气一样新鲜,只是有雾时空气湿润一些,湿润空气吸入体内不会影响健康。因此,可以照常锻炼,但运动量要小一些。
2.风天田径运动健身锻炼
刮风下雨是正常的天气现象。风天进行田径运动健身锻炼不仅能强身健体,还可以磨炼意志。风天锻炼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逆风时,身体应前倾,身体重心适当下降,减少迎面风的阻力;顺风时,应减小身体前倾角度,注意稳定身体重心,以避免被风吹倒;尽量用鼻子呼吸;风大而且严寒,应在背风处锻炼。
3.雨雪天田径运动健身锻炼
下小雨时,可戴上防雨帽,穿雨衣、雨鞋,田径运动健身的速度适当慢些。锻炼后要用毛巾擦干身上汗水和雨水,换上干的衣、鞋、袜。下雪天戴帽、手套,步子小,速度慢,防滑。避免雪后天晴锻炼,以免引起雪盲。
三、田径运动健身锻炼应对污染的策略
大气污染物种类很多。其中臭氧、二氧化碳是影响锻炼效果的两个重要污染源。臭氧是在放电或阳光的作用下,由空气中氧气变成的;二氧化碳是燃烧矿燃料产生的。不要在炎热的夏季中午锻炼。此时,臭氧含量最高,紫外线辐射也最强烈。不要在交通拥挤的马路旁锻炼,汽车排出的二氧化碳多。宜在公园绿地、林地空气流通的地方锻炼。
一天中,污染危害较重的两个高峰是:夏季早5时,晚7时;冬季早7时,晚6时。避开这两个高峰。应在烟囱排气的上风向或侧风向锻炼。
四、田径运动健身锻炼地方和时间的选择
(一)地方选择
田径运动健身锻炼不需要专门地方,一般比较平坦的地方都可以。可根据各人居住的地方、环境、身体状况和兴趣确定,不要强求一致。可以选择以下地方:
(1)操场。操场平坦、安全,能知道田径运动健身的距离,但在操场上进行田径运动健身比较枯燥。青少年学生选择操场进行田径运动健身锻炼较多。
(2)公园。公园环境优美,有山有水,有树有草,沿公园进行田径运动健身锻炼心旷神怡。
(3)乡村。乡村田野的小路周围有庄稼、小河小溪、池塘,自然风光美丽,空气新鲜。
(4)公路。公路平坦、宽广,尽量靠边进行田径运动健身锻炼,注意交通安全。
(5)树林。林中空气新鲜,环境幽雅,在林中进行田径运动健身锻炼,应注意安全。
(6)海边、沙滩边。一边欣赏大海,一边进行田径运动健身锻炼,使人心胸开阔。
(二)时间选择
它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什么时间进行田径运动健身锻炼;二是每次田径运动健身锻炼持续多长时间。
1.每天什么时候进行田径运动健身锻炼为宜
(1)清晨。清晨,空气新鲜,杂质、灰尘较少,是一天中环境条件最好的时间。清晨也是人从睡眠状态和抑制状态转为积极兴奋状态的时间。田径运动健身锻炼可为一天的工作和学习在身体机能方面作好准备。清晨进行田径运动健身锻炼最好到树木较多的地方,置身于青松翠柏之间,可调血气而爽精神。
(2)下午。下午进行田径运动健身能消除紧张,尤其对那些精神处于紧张状态的人,效果更明显。
(3)饭后。近年来,医学研究认为饭后应适当静坐或仰卧稍事休息,再进行田径运动健身锻炼,更能益寿延年。
(4)晚上。有人喜欢晚上进行田径运动健身锻炼,锻炼后全身舒服,促进睡眠。也有人锻炼后,感到兴奋,反而影响睡眠。
一般来说,早晨进行田径运动健身锻炼较为合适。如果不能晨练,晚上也可以,但要掌握运动量,以免量大,影响睡眠。学生主要在早晨、下午课外活动进行田径运动健身锻炼。
2.每次田径运动健身锻炼持续多长
时间
(1)一般来说,每次田径运动健身锻炼在20~60分钟之间。应根据每人身体强弱、运动水平高低,决定每次锻炼多长时间。
(2)注重频率。俗话说,“要想身体好,天天练田径。”坚持天天练或隔日练,才能达到健身目的。“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或无故中断锻炼,通过田径运动健身锻炼所得到的益处就会逐渐减少甚至消退。
【关键词】自然发音法 国际音标 可行性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2)14-0048-01
一 英语自然发音法介绍
谈到发音,大家就直觉地联想到“音标”,因为它是英语传统学习法的不二法宝。然而,近年来随着国际间语言交流频繁,一种世界通用的最新发音学习法逐渐被众人接受,那就是自然发音法—Phonics。
简单来说,英语自然发音法就是一种拼词和语音的对应关系,这样教导学生拼词的方法,成为Phonics(字母拼读法)。Phonics在中国的译名不一,有所谓的英语的自然发音、直觉发音、看词读音、见词识音和看词拼音等,但它们所指相同。
Phonics是一套用自然记忆的方式(不用任何符号),让学生认知26个字母本身的读音,而每个字母更代表不同的音源,不同字母组合成不同的字汇,当然形成许多不同的发音。再根据字母与字母组合所应该发出的音,由浅入深、勤于反复练习,建立字母与发音的直觉音感。
Phonics摆脱了学习者在学习英语时必须依赖音标才能独处单词的困扰,这种音、形合一的做法,可以帮助学生在阅读文章时更加流畅,拼写英文单词时更正确。同时以声音为基础来活记英语单词,也彻底减轻了以往学习者背诵单词的负担,进而成为一个能够独立阅读的学习者。
二 自然发音法与国际音标的关系
国际音标是一套由国际语音协会(IPA)所指定的音标符号,是一套“一符一音”的音标系统。然而,正因为如此,如果无法熟记国际音标的表示符号,即使单词已经标注了国际音标符号,学习者仍无法顺利地把单词念出来。
我国是使用国际音标学习英语的国家,国际音标的重要性也是不可忽略的。自然发音法的推行与之并不冲突,相反,国际音标对于自然发音法的学习还有重要的辅助作用。音标仍有其存在与学习的必要性及价值。理由如下:第一,例外情形,如小规则发音的单字颇多,不看音标很容易发错音。第二,外来语,如原来是拉丁文、西班牙文、印第安文等,其发音往往很特殊,非借助音标不可。第三,重音节的标示,这也是音标特色之一。第四,相近音或音同但拼法不同的单词往往使初学者感到困扰,因此可借助音标做个判断。
三 自然发音法在高校大学英语视听说课中推行的可行性
目前,国内高校在英语教学实践中凸显着一个问题:大学生在“听说读写”这四个英语的基本技能当中,听和说是相对较薄弱的环节。而听和说是息息相关的,如果学生不能发出正确的读音,相应地,对于纯正的英文发音也就难以识别。所以,帮助学生形成正确良好的发音,也是高校英语教学中的一项重要目标。自然发音法在高校推行具有一定的可行性,主要表现在以两方面:
1.学生的需求
“说一口流利的英语”和“通过四、六级考试”成为目前大学生英语学习的主要目标。而要实现前者,发音的学习是势在必行的。对于传统的国际音标,由于视听说课课时的限制,无法进行完整系统的学习,加之学习的过程比较枯燥,记忆任务较多,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自然发音法属于英语拼字系统的内在机制,Phonics更注重英文字母和其发音的对应关系,可以迅速提升英语阅读能力。这样一种新鲜的发音方法很容易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目前,个别高校进行Phonics试点教学效果还比较理想,尽管是个案,但仍具参考价值。
2.教学课时的需求
1971年,美国斯坦福大学利用计算机分析英语字母与其发音的对应关系发现,17009个常用英语单词中,有84% 的单词中的字母与其读音是相应的,只有大约400个常用单词的拼写与读音不对应,是属于“视觉”单词,学习时需要见一个记一个。目前一般高校的大学英语视听说课时间十分有限,还要涵盖听说两大部分。国际音标的学习抽象而繁琐,而系统的Phonics教学是最直接、快捷且有效教授英语发音和阅读的方法。总的来说,自然发音法有十大黄金法则,大部分英语单词的拼词与发音是有规可循的,所需的学习时间相对比较少,在不增加视听说课学时的前提下,可以得以实现。
四 在高校视听说课推行自然发音法过程中存在的困难
1.主流与新思潮的较量
在英语系国家中,中小学的本国语文教学都以Phonics教导学生阅读英语,这在20世纪30年代左右曾受到部分语言学家和外语教学专家的质疑,他们认为学生需要直接学习一个完整的单词,而不是按字母去做拼词的发音解码。这期间一度导致了Phonics热潮的衰退,但不可否认的是Phonics一直存在于美国及其他许多英语系国家的中小学教室和家庭中。在我国,国际音标一直占有主导地位,新事物的推广必然会受到一些质疑和争议,这些都是客观存在的。
2.适用教材的缺乏
目前市面上流行的Phonics教材都是针对零起点的低龄英语学习者,普遍具有趣味性和灵活性的特点。而且多数教材都是进口的,价格偏高,不利于普及。
3.教师对自然发音法的了解掌握参差不齐
多数大学英语教师,一直以来了解较全面的就是国际音标,对于自然发音法熟悉的不多,更谈不上系统的教授了。所以在没有实现对全体大学英语教师自然发音法培训之前,全面推广是很困难的。
近代物理学的成功及其文化影响物理学是近代科学的杰出代表。“物理学以其杰出的成就证明自己是学科之冠。”[1]以物理学为代表的自然科学使人们对世界得到确证的知识,使人们对世界的认识通过数量化的、可观察的、可验证的方式加以确立。哥白尼日心说的提出、开普勒行星运动三大定律的发现、伽利略的物理学贡献、牛顿的经典力学都极大地改变着人们的思想观念,人们对于世界的观念亦随之发生重要变化。西方科学在取得重要成就的同时,对普通民众亦产生重要影响。此种影响主要是经由启蒙运动传播并扩展开来的。启蒙运动在科学文化传播过程中的作用异常关键。伏尔泰、圣西门、傅里叶、欧文等启蒙思想家在“科学文化”的塑造及科学作为“意识形态”的打造过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随着自然科学的辉煌成就以及科学文化的传播,科学逐渐成为主导人们观念的思想意识形态,科学界的牛顿为世人所景仰。而问题在于,给普通民众留下深刻印象的只是意识形态化的科学形象与科学文化。科学文化的极大发展,以及科学作为一种主导意识形态,使得“科学”、“科学方法”逐渐成为人们评价事物的主要标准。“科学”成为“理性”、“正确”、“合理”、“有价值”甚至“真理”的代名词。科学成为评价事物有效性的全新标准。心理学正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开始产生。
哲学的困境与物理学的辉煌西方古典哲学在黑格尔那里渐趋成熟,黑格尔建立了包括自然、社会、精神在内的无所不包的哲学体系。但是黑格尔之后,哲学家们却发现哲学已经陷入到巨大的危机与困境之中。哲学家们发现自己对于哲学已经无所事事,很难再实现对黑格尔哲学的超越。与此同时,尼采哲学、新康德主义、实证主义哲学等相继产生,试图解决哲学的困境与危机。随着物理学从哲学中分离出去,以往的本体论哲学逐渐变成自然科学的研究领域。而哲学家们却依然在几千年来一直存在的问题上喋喋不休,没有取得任何实质性的进步,因此,大大增加了哲学的危机。物理学的辉煌与哲学的困境,使哲学家们不得不寻求哲学的救亡图存。一些有识之士认识到:自然科学之所以取得如此辉煌的成就,正在于科学方法———可量化的、可重复观察、可实验的方法———的采用。因此,许多哲学家努力要把哲学变成科学以实现哲学的新生。在这方面既有实证主义、马赫主义等的努力,也有心理学创始期的冯特、铁钦纳等人的贡献。这些人尝试采用自然科学的方法解决哲学的认识问题。正如心理学史家赫根汉所描述的:“早期的科学主要研究物理世界,是非常成功的,而它的成功激发了人们将科学方法用于心灵研究的主题。”[2]在物理学的辉煌与哲学的困境之下,寻求解决哲学困境的一些哲学家结合实验生理学,效法物理学的研究方法,因此也就有了科学心理学这一产儿。冯特等人在对感觉、知觉、意志、记忆等认识论主题的研究过程中,以物理学的科学方法作为研究手段,使得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正式产生。
“科学”作为心理学确立的学科依据与目标导引现代学科的确立,既在于它的研究对象,更在于它所采用的研究方法。就心理学而言,则更在于它的方法。“科学的”方法是心理学尤其是科学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得以确立的依据。“心理学家假定物理学是最好的科学,试图以物理学的方法和目标运用到自己的学科内容上来。”[1](页41)在心理学发展过程中,一些重大学派的产生往往是由于新方法的采用。无论是冯特的实验内省法,还是行为主义刺激———反应的强化理论,抑或是认知心理学的人机类比,都在于新方法的采用。心理学作为一门学科的确立,得益于它用新的方法研究已有的问题。追求客观的、量化的实验法,使心理学从哲学家纯思辨的睡椅上解脱出来,并取得了准“科学”的成就。心理学家认识到,只有采用科学的方法,才能使心理学有可能像物理学一样跻身于科学的行列。人们深切地期望心理学诞生自己的牛顿。可以说,心理学在诞生之初就有着强烈的科学性追求,“成为科学”构成心理学追求的主要目标。将“科学”确立为心理学追求的目标,与19世纪末的西方理智背景有着重要关联。当时的经典物理学成为主导人们世界观的意识形态,“科学”成为“理性”、“合理性”甚至“真理”的代言。在哲学的黯然落寞之下,这种对比愈加明显。加之当时实证主义哲学的影响,使得追求科学的、可确证的知识,反对并拒斥纯粹的思辨已经成为那个时代的历史强音。心理学作为一门学科得以确立是哲学与实验生理学的产儿。心理学要像它的榜样物理学一样,通过效法物理学的研究方法而成为科学。因此,“科学”成为心理学追求的主导性目标。
心理学科学性追寻的历史体现
心理学以“科学”作为自身的追求目标是一个持续展现的过程。这里仅选取其中几个典型的历史学派加以分析。
(一)冯特实验心理学的科学追寻心理学作为一门学科的正式创立,在于它对自然科学方法的成功采用。冯特通过实验内省法,成功地将哲学与实验生理学相结合,在他看来,“生理学的研究方法和实验精神可以为心理学所应用”[3](页78)。冯特把他的实验心理学看成是一种纯科学,“冯特认为心理学与其他自然科学都是以经验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但是其出发点却各不相同。……冯特认为一切科学都研究经验,不同之处在于心理学研究直接经验,而其他科学研究间接经验”。“既然物理学和其他自然科学研究经验,心理学研究的也是经验,那么心理学就可以借鉴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把心理学和自然科学在方法上统一起来,以使心理学真正成为自然科学的一个独立分支。”[3](页80-81)在冯特看来,传统哲学心理学的内省法是不充分的,易使人误入歧途,因此心理学必须采用自然科学的实验方法。作为心理学创始人的冯特有着自觉的科学追求,这种追求与当时的时代精神有着重要关联。冯特主张心理学是纯科学,不主张心理学与哲学分离,主张心理学应以意识作为研究对象。在科学心理学之外,冯特还发展了民族心理学。总之,冯特的心理学以意识作为研究对象,以科学为目标追求,而且他的心理学是多元的。在冯特那里,心理学的科学性追求保持了它的常态。
(二)铁钦纳构造心理学的科学标尺构造心理学的代表人物则是铁钦纳,而非冯特。这点在赫根汉的《心理学史导论》中有着清晰的区分。这个作为冯特学生的英国人后来到美国从事研究工作。在心理学的科学性追求方面,铁钦纳可以说是史无前例。在铁钦纳看来,心理学应当研究意识的内容本身。在研究方法上,铁钦纳对内省描述的要求更加严格,在他看来“为了确保清晰的经验和准确的报告,科学必须求助于实验,实验是一种可以重复、分离和加以变化的观察。”[3](页149)铁钦纳对心理学的科学研究,受当时化学元素论的影响较大。在铁钦纳看来,要对意识内容进行科学研究,必须将意识经验分为许多意识要素。只有分到无可再分之时,才能得出科学的、客观的研究成果来。铁钦纳的性格向来倔强、严格、严谨,他及他的众多弟子一直在他认定的元素论的基础上进行研究。铁钦纳将意识元素分为上万个之多,使后来的研究者感到纷繁与茫然。此种取向遭到格式塔心理学的猛烈抨击。格式塔心理学强调“整体大于部分之和”,反对将意识刻意地划分为意识元素。回顾西方心理学的历史可以发现,铁钦纳的构造心理学虽然有着强烈的科学追求,但却代表了一条错误的探索路径。今天,他的心理学几乎已经无人问津,对后起的心理学研究影响也微乎其微。
(三)华生行为主义的科学表征行为主义是西方心理学的三大流派之一。自1913年至20世纪50年代,行为主义一直在心理学中占据着主导地位。1913年,华生(Watson,J.B.)在《心理学评论》杂志发表了题为《行为主义者心目中的心理学》一文,正式宣告行为主义的诞生。华生创立行为主义直接反对的是构造主义的观点。在华生看来,构造主义研究人的意识,而意识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因此研究意识很难使心理学成为一门科学。因而华生主张心理学应当抛开意识,径直去研究行为。所谓行为就是有机体用以适应环境变化的各种身体反应———如肌肉收缩、腺体分泌等———的组合。他认为,思维不过是肌肉特别是言语器官的变化,而情绪不过是内脏和腺体的变化。在华生看来,心理学研究行为的任务,就在于查明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规律性关系,继而预测行为,并通过控制环境去塑造人的心理和行为。华生的行为主义代表了一种典型的环境决定论的观点。华生对于科学性的追求在心理学史上可谓登峰造极。华生在《行为主义者心目中的心理学》一文中,开宗明义地指出:行为主义的理论目标就是对行为的预测和控制。为了实现这个目的,就必须贯彻经验证实原则,将心理学打造成纯粹自然科学的一个客观实验分支。华生认为凡是不可经验观察的对象都不能作为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主张放弃传统的内省法,放弃所有与意识有关的范畴,诸如感觉、情绪、思维等。这样,他也就开始了将动物实验类推到人身上的心理学努力,也就开始了将人的心理还原为动物行为的解释道路。因此,“无头脑的心理学”在30多年的时间里成为心理学研究的主流,“科学”在心理学中确立起霸主地位。但后来的研究却表明,它不过使心理学一条走偏了的道路。被行为主义抛弃的“意识”,在几十年后由一位外行人乔姆斯基再次带回心理学中。心理学在实现所谓“客观性”的科学追求之后,不得不回到原来的起点上,重新回过头来进行意识研究。
(四)认知心理学的科学追求认知心理学是20世纪50年代中期在西方兴起的一种研究取向,并成为当今西方心理学的主要研究趋势。认知心理学主要研究人的高级心理过程,如注意、知觉、表象、记忆、思维和语言等。乔姆斯基将语言学与心理学相结合所创立的心理语言学,是认知心理学的一个分支。控制论、信息论、计算机科学则对认知心理学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当今的认知心理学主要以信息加工心理学为主。信息加工心理学继承了实验心理学的传统,吸收了计算机科学的研究成果,通过人脑与计算机的类比,形成了一套实验、模拟、理论分析相结合的比较完整的研究方法。信息加工心理学将人看作是一个信息加工系统,认为认知就是感觉输入的编码、贮存和提取的信息加工的全过程。认知心理学采用的方法主要有反应时法、计算机模拟与类比法、口语记录法等。认知心理学反对行为主义,但也从行为主义那里接受了严格的实验方法、操作主义等。认知心理学的一个基本观点是可以用计算机来类比人的内部心理过程。认知心理学注重科学追求的目标,强调实验的重要性。认知心理学的成功避免了科学心理学的死亡,促进了科学心理学的进一步发展。然而,认知心理学在取得一系列辉煌的同时,并没有成为心理学研究的统一范式。心理学并没有避免自身“不科学”的危机,没能避免自身“不统一”的困扰。心理学的纷争与混乱依然存在。认知心理学没能解决心理学的根本问题,心理学家在纯正的自然科学家面前依然不免感到自卑。在这种局面下,更有必要深刻反思西方心理学过度异化式的科学追求。
西方心理学科学性追寻的历史后果
西方心理学以“科学”作为自身的目标追求,通过不断扬弃旧的传统,实现科学追寻的成就。通过心理学史的考察我们发现:心理学科学追求的过程是心理学不断扩大自身学术影响的过程,心理学对于科学的追求成就了心理学今日的主体画面。然而,这一过程也是心理学一度丧失“自我”的过程。自我以“他者”作为自身追寻的目标,原本是自我提升的过程。但是在对“他者”的过分追寻与效仿中,心理学已一度迷失甚至丧失了“自我”。今天,对于心理学的研究主题、学科定位、学科统一性等问题依然存在着诸多混淆与纷争。心理学对于“科学”的学科定位,在成就了心理学学科地位的同时,也造成了心理学自身发展过程中的异化。“科学”原本是心理学为自身设定出来并作为自身的追求目标与方法原则,但是在其发展过程中,“科学”却成为心理学学科发展合法性几乎唯一的判准。问题在于,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不同于自然科学的单纯客观世界。心理学研究的是活生生的“人”。作为心理学研究对象的“人”的复杂性,远非单纯可观察、可量化、可实验的自然科学方法可以达成。作为心理学研究对象的“人”,兼具了自然、社会、精神等多个维度,研究对象的复杂性决定了我们不能采用自然科学的单一向度来研究多维世界中的“人”。以构造主义与行为主义为例。铁钦纳的构造主义主张研究意识的元素,将意识分为许多元素,但忽视了意识现象的整体性。最终被认为进行的是一些琐屑而没有价值的研究,并被批评为元素主义。而行为主义心理学则为了客观性、可观察性、可重复性,主张心理学研究的对象是可量化的行为,通过动物行为来类推人的心理。把原本应是心理学研究对象的意识踢出心理学之外,被其他心理学家批评为“在倒洗澡水的过程中将孩子一起倒掉了”。心理学对于科学的过度执著追求,使得研究者忽视了原本应当研究的主题。过度的科学性追求,容易造成研究者带着先入之见来展开研究。因此导致研究结果发现的总是心理学这门科学所预期的,使得研究结果渗透着研究者的先入之见。同时对于“科学”的过分追求,也造成了心理学的异化。使得“科学性”、“科学与否”成为评判心理学研究成果的唯一标准,使得心理学越发失去生活效度与现实解释力,造成心理学研究的僵化。
西方心理学的“科学”情结批判
西方心理学基于科学方法而自我确立,并因此成就了心理学这一学科本身。但是,在心理学的发展过程中却表现为一种异化式的“科学”情结与科学追寻。因此,对于西方心理学的“科学”情结有必要加以批判性地反思。由于西方心理学所持有的“科学”情结,使得“科学”成为评判心理学价值的近乎唯一的标准。使得如果不符合“科学”的规矩,那么就只能处于非主流的边缘地位。导致心理学为了科学的方法,忽视甚至漠视所要研究的主题。使得心理学被批评为元素主义、原子主义、还原主义,忽视了现实中活生生的人的整全心理。而且,最要紧的是,西方科学心理学无法在完全采用物理学实验方法的同时,而不采纳其内在的自然主义观点及其信仰中固有的哲学问题。可以说,对物理学的羡慕已经成为20世纪心理学的主要特征。早期的心理学家纷纷效仿物理学与生物学的研究模式,这些原无可厚非。但是,心理学为了科学方法的追寻而舍弃了所要研究的真正问题。而一旦付出过度异化式的科学追寻,那么它自身的境地便岌岌可危。心理学作为学科的建立主要得益于自然科学方法的采用及“科学”目标的确立。然而即使到今天,心理学依然无法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科学”,使得心理学的自然科学情结无法得到完全的实现。从科学发展历程来看,科学方法是科学实现的一个保障,而科学精神才是真科学的体现。心理学以科学方法实现了自身客观性的进步,但同时更需要对自身的研究对象有着清晰的认识。成熟的自然科学对自身的研究对象与研究主题有着清晰的认识,有着较为成熟统一的研究范式。心理学在自身的发展过程中则一度为了实现所谓的科学性、客观性,而抛弃了意识的研究主题。使得心理学在“科学”的遮蔽之下失去了本该研究的东西,因而它的科学精神也变得令人质疑。由于意识的复杂性,使得心理学虽然采用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却无法达到自然科学般的客观成就。
正是由于自然科学的科学性与客观性,大量的数据以及研究让人不得不为之折服,进而达成普遍共识。而我们可以从三个方面来探究何为造成道德伦理参差多态的原因。
首先,伦理道德本身就是个较为主观的词语,它的衡量标准和尺度都是由个人来决定的,而每个人观察事物的角度以及衡量标准的不同,也就造就了道德分歧的普遍分歧了。
其次,由于中国公众受教育程度参差不齐,受到了相关知识的一定局限,思想深度也就受到了局限。这也就造就了即使是从一个角度去衡量道德分歧。
同时,人的劣根性利己主义,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道德伦理方面的参差多态。如网红妞妞童模因拍照没有按规范,遭母亲脚踹,引起网友一直批判,但其母亲却声称,只是帮助孩子而已。这便是一位母亲被利益蒙住了双眼,而做出 与大众道德相违背之事的鲜活例子。
然而,我们是否应该因为道德伦理问题的参差多态,而用强制性手段将其同化呢?其答案当然是否定的。
传统的课程只有教师与教材。新课标的数学课程是教师,学生,教学材料,教学情境与教学环境构成的一种生态系统,就是说,课程是变化的,是教师和学生一起探究新知识的过程,教师和学生是课程的一部分,也是课程的建设者,教学过程是教师与学生共同创新课程和开发课程的过程。
传统教学只侧重结果。新课标之数学教学不但重结果,更重过程,还侧重学生个性的发展,重创新,重数学思想方法的教育以及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和思想品德教育。具体来说;
1.新课标之数学教学的过程是学生体验数学的过程
让学生体验数学的什么?体验数学的自然科学性,数学是一门自然科学,自然界的一切事物一切现象都存在一定的数量关系和空间关系。体验数学的基础性与工具性,数学是一切自然科学的基础,也是自然科学的工具。任何一门自然科学都离不开数学,数学的思想,方法,语言,思维方式是研究其他自然科学的基础。生活也离不开数学,商品买卖,储存贷款,等等都要用到数学,用数学的思想方式可以提高人的生活质量。体验数学之美。体验数学是一种文化。体验数学是一种思想。数学是一种科学思想,这种思想反映着数学知识的共同本质。数学之中含有丰富的思想:符号思想,集合思想,函数思想,分类思想,化归思想,极限思想等等。
2.新课标之数学教学过程是学生做数学,探究数学知识,发现数学知识的过程,自主建构知识体系的过程
从研究的性质来看,语言学研究方法的自然科学属性不断凸显
现代语言学从索绪尔算起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但学者们对其学科属性的认识一直存在着争议。焦点就是它究竟属于人文学科还是社会科学,不同的学者对此有不同的认识。根据EncyclopediaBritannica(2008)的说法,语言研究跟文学、艺术、历史和哲学一样,属于人文学科;社会科学研究的是人在社会和文化方面的行为。然而一些著名的网上期刊库在学科分类方面则显得比较谨慎,比如BlackwellSynergy将LanguageandLinguistics既归入Humanities,又归入SocialandBehavioralSciences。但是今天这一争议似乎显得不再重要,语言学研究所涉及的领域更为复杂、多元,所采用的方法日趋多样。比如,语音学这门理论语言学的核心领域学科,其着重研究人类发音的物理/生理方面,这使其接近于自然科学;心理语言学与社会语言学则需要广泛运用社会学和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这使其接近于社会科学;语言哲学注重思辨,则可划归到人文学科。
随着语言学学科属性的日趋模糊,语言学研究的方法呈现出新的特点。现代语言学在继续秉承传统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研究方法的同时,积极地借鉴引用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自然科学中不同学科领域的研究方法已经在现代语言学研究中逐渐蔓延开来。其中数学方法几乎渗透到语言学中各个领域的研究,以数学方法为基础的语言学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相结合,使得语言学研究更加精确和科学。而生成语言学则把语言看成是一种数学的物体,在此基础上建立起一套与数学相类似的公理和推断规则理论。其中,蒙塔古语法和乔姆斯基的转换生成语法就是运用代数方法分析、研究语言的范例。近年,统计学方法被广泛地运用到语言数据的定量分析中,语言学和统计学的联系日益密切,出现了统计语言学这门以应用统计数学的方法来研究语言现象的语言学科。而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等自然科学领域相关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得计算机的存储能力和处理运算能力得到大幅提升,采集海量的真实交际的语料并以此为基础建立大型语料库成为可能,语料库语言学则应运而生。今天语料库方法在语言学中的应用,已经走出了初始的简单统计语言特征的范围,不仅能够十分有效地对定量分析模式作出定性的功能解释,而且拓展到语言学研究的所有领域。
不仅数学的方法,而且与生物学相关的理念和研究方法也被运用到语言学研究中去,出现了生物语言学和神经语言学。生物语言学利用生物学来探索人脑结构与语言直接的关系以及语言的本质,而神经语言学学科本身与脑科学、心理学、病理学关系密切,自然科学色彩浓厚,采用的研究方法主要是发生学实验方法和病理学试验方法,因而语言学研究方法的自然科学属性显而易见。可以这样认为,语言学研究中数学方法的普遍使用,生物学相关理论模型和方法在人类语言现象描述和解释作用的增强,日益凸显出语言学研究方法的自然科学属性。
从研究的对象来看,整合性的研究方法成为趋势
研究对象是对学科进行分类的标准之一。根据这一标准,可将学科分为两类:第一类是研究事物性质的学科,第二类是研究事物之间关系的学科。形式主义语言学和功能主义语言学将解释语言的内部结构作为重点,属于前者。而当代语言学中出现的新兴学科,比如社会语言学、文化语言学、政治语言学、生态语言学等则以探究语言与社会、文化、政治、生态之间的多元复杂关系为对象,属于后者。这些新兴学科的研究对象的性质决定着其研究不能采取单一的研究方法,而是应该整合两门甚至多门学科的研究方法,整合研究方法成为必然。
比如社会语言学研究方法中最为常用的方法是田野调查法,其中包括访谈、参与观察法、快速匿名调查法、电话采访法、实验法、文件调查法、文献法等具体操作方法,这些具体的方法最初属于社会学研究方法的范畴。而新兴的生态语言学则着眼于语言生态和语言与环境的相互作用,探讨语言多样性和生态多样性以及语言在环境问题上的影响和作用。生态语言学的发展基于对生态学以下观念或原则的认同:承认并保护生物的多样性;承认相互间的作用;认识到生物的整体性和统一性,而不是相互隔离。在这些认识的基础上,利用生态科学中的人类中心主义、增长主义和等级主义的理念和方法,从语言本体系统和语篇组织层面进行生态批评。
诞生于20世纪50年代的认知语言学的研究方法同样具有跨学科整合化的特征。它的研究目标是了解人类习得和使用语言的心理过程,因此内省法是其最重要的研究方法。除此之外,认知语言学还依据实验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和语言习得观察到的数据,其中就整合了心理学的相关研究方法。随着认知语言学的进一步深入发展,它更加关注社会性和社会语言变异,认知语言学和社会语言学合流产生出新的学科——认知社会语言学,其研究方法的整合特征就更为突出。
它在继承认知语言学研究传统的基础上,克服其主观的玄学色彩,利用实证方法来实现认知语言学同社会语言学的结合,基于客观观察的实证方法成为认知社会语言学的重要特征。不仅新兴学科整合采用多门其他学科的研究方法,而且一些传统但非主流的语言学学科也在新的发展形势下整合采用新的方法,呈现出活力。比如地理语言学这门在国外已有100多年发展历史的学科,逐渐受到国内的关注。其研究就是以众多地点的语言事实调查法为基础,利用语言地图的方式方法来描述语言现象的地理分布状况,并结合社会文化因素解释相应分布的原因,探索语言现象历时变化的过程。该学科的研究方法中就涉及多种不同学科的研究方法,并为历史语言学、社会语言学、普通语言学的研究作出了独特的贡献。以上学科都有机整合了多门学科的研究方法,使得其研究成果更有深度、更有说服力。
从研究的目的来看,实用性实证性的研究方法越发受到重视
从语言研究的目的来看,语言研究大致可以分为两种:一种研究的目标在于发展、印证理论,而不是在于解决实际问题;另一种研究则以具体的问题为牵引,通过确定问题、形成假设、验证假设、得出结论四个步骤,达到解决具体问题的目的。在当代语言学研究中,实证性、应用性研究及其方法越发受到重视,不断出现的语言分支学科以及交叉学科则充分表明这一点。应用语言学作为与理论语言学相对应的学科,其中实验法、调查法和计量法是它的基本方法“。应用语言学的方法论是实证论,特别强调所使用的方法要受到实践的检验”。
随着语言学研究范围的不断拓展,它与不同人文学科以及自然科学融合的进程也在不断加剧。这些新的学科的产生,不仅加深了人们对语言本质的认识,而且还对具体问题的解决提供了启示甚至是解决途径。比如神经语言学比语言学的其他学科更具自然科学的色彩,方法更加注重科学性,其基本研究目标是探索语言的本质和规律,但其应用价值更不容忽视。它对临床诊断学和认知科学这两个主要领域提供帮助和借鉴,其中对失语症病人的类型及其与脑区关系等实际问题进行了较有成效的研究。法律语言学作为应用语言学的一个分支,其研究对象是法律语言,应用领域是司法界。法律语言学的分析结果就像法医的报告那样,何时使用,怎么使用,都由律师根据自己的策略决定。该学科使用语言学中的语义分析、语音分析、语法分析、对比分析、话题分析、言语事件分析等具体方法,而这些具体的方法所体现的共同特征之一就是实用性。几乎所有用于法律界的语言学分析都具有明显的针对性,话语分析的动机是解决案件中的实际分析,实用性成为法律语言学常用方法的特点之一。而10余年来,濒危语言问题日益受到学者们的关注,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记录语言学(该学科还有其他一些叫法,比如“濒危语言学”、“语言文献记录学”等)在国外逐步发展起来。它首先由德国学者Himmelmann提出,并将其定位于一门完全不同于传统语言学研究的新兴交叉学科。因为它不仅涉及描写语言学、应用语言学、认知语言学、人类学、民俗学等众多学科,而且同时综合采用多种研究方法和新兴技术,其中包括民族志方法、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音频与视频的录摄制及其编辑技术等。与传统语言学研究相比,记录语言学在研究任务和方法乃至语言实质本身的认识上都有了新的阐发。传统的描写语言学将语言看做一个抽象的结构和规则系统,重点关注其语法和词典的编纂,以语言学者作为其服务的对象,而记录语言学则是对语言多用途的记录和永久性保存,其服务对象范围更广。其采用现代化数码技术和手段对某一语言和方言土语进行全方位、全面的记录。在收集和记录语言材料的过程中,着重收集和记录自然话语,同时还记录社会文化实践中的语言活动。记录语言学不再将语言简单地看做一种社会交际工具和文化发展的载体,而且提出语言本身就是民族文化最为重要的表现形式。保护一种语言就是保护一种独特的文化、一种独特的思维和认知方式。记录语言学所产出的语言的视频、音频、图片和文本相结合的资源库,不仅为语言学学者,而且还为包括人类学、民族学、宗教学、社会学、民俗学、文学、音乐学、认知科学、心理学、生物学、地理学等学科领域提供有益的、可视或可听的、真实的媒体资源库,其实用价值更是不言而喻。
以实用性为目的的语言学研究方法的使用以及在解决具体问题中所发挥的作用,使得应用语言学及其具体学科受到更多学者的重视,在语言学众多学科中的地位得到大幅提升。
结语
语言学作为一门科学,其学科性质随着历史的发展不断调整。当代语言学呈现出自然科学属性和社会科学属性相融合的特点。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从事语言学研究,必须掌握当代语言学的研究方法,把握其发展的趋势。通过论述不难发现,当下语言学研究方法越发凸显自然科学的作用,整合而非单一的实用性研究方法正在指导和推动着世界语言学向前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