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城乡建设数字化范文

城乡建设数字化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城乡建设数字化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城乡建设数字化

第1篇:城乡建设数字化范文

关键词:精品课程 数字化资源 共建共享 电子商务支付与安全

中图分类号:F7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5)06-225-03

一、研究背景与课程现状

2001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宣布,会在10年内把所有的课程材料上网,供全世界的人们使用,由此掀起了全世界范围内的精品课程建设。中国知名门户网站网易也推出了完全公益性质的全球名校视频公开课项目,课程来自哈佛大学、牛津大学、耶鲁大学等。从2003年起,教育部组织开展国家精品课程建设工作,评选出国家级精品课程3900余门,省级、校级精品课程近2万门,并通过国家精品课程资源网及各校精品课程网站向公众开放,将高等教育优质教学资源通过互联网普及共享,初步实现了优质课程教学资源的数字化、网络化。然而,在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今天,中等职业学校的精品网络数字化资源几乎是空白,建设精品课程资源,已经是中等职业教育中一件刻不容缓的任务。

在经济全球化发展的进程中,电子商务成为商业贸易领域中一种先进的交易方式,而电子商务中最主要的内容电子商务支付也以日新月异的高科技手段挑战传统的支付方式。因此,了解电子商务支付的基础知识和重要知识点,将其更好地应用到生活、工作和学习中,是很多“现代人”必须掌握的知识和技能。这就需要电子商务专业的学生在学习原有专业基础上,对这些日新月异的电子商务支付方式进行探索和研究,并掌握支付的实际操作。目前在职业学校开设有《电子商务支付与安全》课程的学校比较少,在市面上出售的关于该课程的教材比较少,并且这些教材基本都是以理论为主,很少有支付的实际操作,所以有必要开发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适合目前电子商务支付发展,理论和实操相结合的《电子商务支付与安全》课程。

为统筹和推进示范校的数字化资源建设,减少大规模专业和课程的重复建设,节约建设成本,提高数字化资源建设的质量和水平,2011年9月,教育部下发《关于实施国家示范性职业学校数字化资源共建共享计划的通知》(教职成司函[2011]202号),分两期在全国范围内实施“国家示范性职业学校数字化资源共建共享计划”。2012年5月,教育部印发了《关于公布国家示范性职业学校数字化资源共建共享计划科研课题项目第一批研发成果的通知》(教职成司函[2013]97号),公布了5大类79个协作组开发的资源成果。其基本宗旨是以学习资源共享为先导,加快开发支撑职业教育网络数字化资源,着力构建全国职业教育数字化信息资源公共服务体系,创新资源建设和应用体制机制,着力提高职业教育改革创新能力和人才培养质量。其中电子商务专业就是由北京市商业学校为组长单位主持《电子商务精品课程资源》数字化共建共享课题,《电子商务支付与安全》课程是国家示范性职业学校数字化资源共建共享计划《电子商务精品课程资源建设》课题中的一项子课题,由广西银行学校作为副组长单位负责《电子商务支付与安全》精品课程建设任务。通过建设精品课程数字化资源,提高优质数字化资源的利用率,使其在全国中等职业学校电子商务专业教学中发挥重要作用。

二、课程建设的建设目标

紧跟国家电子商务发展规划,融入职业资格标准,对接国际标准,通过校校合作、校企合作建设数字化共建共享资源,形成共同开发、共享资源的机制。课程教学资源要求架构合理,安全可靠,具有先进性、实用性、开放性、通用性、标准化的特点。为中职学校教师、学生、毕业生及其他社会从业人员提供教学和学习服务。

三、课程建设主要内容

《电子商务支付与安全》精品课程数字化资源由广西银行学校为主持单位,与福建省高级技工学校、柳州市第二职业技术学校、温州市瓯海区职业中专集团学校、南宁市第六职业技术学校进行对接,共同建设课程资源,以快速缩小中职学校之间的培养水平差距,整体提升专业人才培养的水平。与北京天行健君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北京博导前程信息技术有限公司等行业企业联合开发建设课程教学用数字资源包、课程试题资源包、通用主题资源包、交互式虚拟仿真实训和平台精品课程网络资源。其中教学用数字资源包包括:课程标准、任务学习单元、教学课件、多媒体资源、网络课程。课程试题资源包:配合知识点积件共同开发的配套习题、本课程过程性考核试题库。通用主题资源包: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行业标准、技能竞赛方案、项目实训方案、教学典型课例等。在课程建设过程中,为实现教育资源库建设的可持续发展,“做好顶层设计、先进技术支撑、开放式管理、网络运行”的方式,搭建专业教学资源管理平台。以“课程开发在前、资源建设在后,技术平台同步跟进,持续更新发展”的理念,突出核心技能和知识学习,改革教学内容,使课程教学内容与实际工作紧密结合,确保共建共享资源建设的实效性。

《电子商务支付与安全》是电子商务专业一门专业核心课程,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加强实践环节的教学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课程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指导,依据国家劳动技能考核标准与“电子商务专业工作任务和职业能力分析表”中的“电子商务支付”工作领域设置。课程目标定位是以学生未来就业岗位电子支付技能为宗旨,立足于电子商务支付过程的掌握,对课程内容的选择标准做了根本性改革,打破了以学科知识为主线的传统课程模式,转变为以程序性知识为主线的任务引领型课程模式,紧紧围绕电子支付技术能力的要求,针对职业岗位的需要,整合项目模块,序化教学任务,突出对网上银行结算、第三方支付、移动支付、电话支付、自助银行支付、网上金融的学习,使学生在完成具体项目过程中建构理论知识,并发展其职业能力。本课程的设计思路是“(在一个电子支付系统中)电子商务支付方式的工作流程――支付过程中产生的安全问题――支付安全技术保障”,重点陈述各种支付方式的工作流程,以程序性知识为主,并辅之以陈述性知识,实现理实一体化教学,保障学生掌握电子商务支付的基本技能。

1.课程教学用数字资源包。

(1)课程标准。课程标准是课程的性质、目标、内容、实施建议的教学指导性文件。在课程建设初期,由广西银行学校联合开发学校组成课程组,到相关银行、电商企业、第三方平台企业进行专题调研,对调研数据进行整理、分析、撰写《电子商务支付与安全课程改革调研报告》和《电子商务支付与安全课程改革方案》,并携手企业开发制作课程标准。通过召开专家论证会对课程标准进行评估,给予鉴定意见,反复修改后形成《电子商务支付与安全》课程标准。课程标准明确课程性质、课程开发设计思路、课程目标、课程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核方式、使用教材。开发的课程标准具有普适性效果,为全国中等职业学校电子商务专业的教学实施提供基本框架方案,同时为具备区域或行业特色的院校留出特色空间。

(2)任务学习单元。为便于对课程学习资源编辑、重组和重复利用,将任务学习单元以知识点的形式表现,并作为最小单位的积件,本课程知识点积件共计163个,积件资源可以直接被调用并进行独立学习;教师也可以根据教学需求,以任务为单位将一节学习内容进行内容聚合,形成任务学习单元;同样也可以将更完整的项目为单位将整个项目的学习内容进行聚合,形成项目积件,实现更为综合的教学目标。

(3)教学课件。以知识点为单位开发配套教学课件,共开发配套课件163个,包括任务描述、知识点内容、实训项目等多种形式的教学课件。为教师和学习者服务,帮助教师更好地备课和实施教学,为学习者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能够融入课堂,更好地完成学习任务。

(4)配套习题。以知识点为单位开发配套的测试习题,以每个知识点必须最低配套2个习题为原则,共开发配套习题300多题。为完成知识点学习后进行学习测试和评价服务。

(5)多媒体资源。多媒体资源建设是信息化教学资源开发工作中的重中之重。本课程共开发了包含动画、视频、录屏、音频、微课、思维导图中多媒体资源类型。将本课程七个项目的项目描述制作成二维动画,以情景形式引入整个项目学习;将课程教学组织过程录像,企业实际工作任务操作录像,实训项目操作录屏,电话银行自助注册和使用以音频的形式展现;针对个人网上银行的支付流程、微信支付的流程、支付宝支付的流程等支付流程制作成微课的形式,帮助学生掌握各种支付的具体操作。以思维导图展示某些知识点,帮助师生理清教学和学习思路。

2.课程试题资源包。丰富的习题、试题让学生进行大量的训练,强化知识技能。课程试题资源包主要包括配套习题和试题库,所有试题均由课程组开发,撰写试题脚本,并且达到要求开发的数量,可以满足线下考试组卷功能需求,形成课程试题库。

3.通用主题资源包。课程内容开发中同步开发通用主题素材和试题素材,根据工作任务要求,知识目标要求、实训技能要求,参照任务质量标准,由课程组和企业专家共同开发与本课程和专业相关的通用主题素材,包括本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行业标准、技能竞赛方案、项目实训方案、教学典型课例等,这些文件的开发严格遵从通用主题开发标准,可以实现教学文件下载的功能;通用主题素材均以WORD文档形式提交,平台上传入库以及资源链接下载做好准备。

4.交互式虚拟仿真实训平台。虚拟仿真能在很大程度上弥补客观条件的不足,为学生提供近似真实的训练环境,提高学生职业技能。在电子商务支付与安全课程中所涉及的实训都是关于账号的申请、支付的过程、网上银行、保险购买以及支付等实训项目,教师在常规的上课过程中无法将整个的支付流程进行展示,在教学中学生无法进行真实的支付实验。所以将教学中无法展现的内容,制作成可以交互的虚拟仿真实训平台,学生通过虚拟仿真实训平台可以完成与实际操作相一致的各项实训。比如:在第三方支付项目里面需要使用支付宝进行支付,为了方便教学而开发支付宝注册、支付宝登录、商品购买、支付宝支付一系列支付流程的仿真实训,学生通过该实训能够掌握支付宝的申请、登录、购买和支付的所有知识点。

5.精品课程网络资源。将课程教学用数字资源包、课程试题资源包和通用主题资源包,统一封装为网络版资源包和单机版网页形式学习资源包。建成的教学资源门户网站平台包括:门户首页、课程简介和课程标准等,具体有课程积件学习,行业标准、技能竞赛、实训方案、教学案例、资料下载等栏目,通过课程积件学习,学生能够利用方便、快捷地浏览自己想要学习的资源,为方便教师、学生的教学和学习需要,通过资料下载栏目,可以下载所有课程教学课件、多媒体资源、通用主题素材和课程试题资源包等。

四、课程建设的特点和实践意义

1.课程内容设置合理,体现岗位要求。本课程每个项目下的任务内容都包含知识点、项目实训和案例分析三大部分,重点陈述各种支付方式的工作流程。任务的安排与内容的结构都显示出条理清晰、层次清楚的特点。教学内容力求精练、易懂;项目实训力求贴近生活、可操作,以使学生初步具备网络应用的能力,毕业后能直接从事一线的商务运营管理、网络支付与网络安全的管理和策划工作。同时依据中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特征,围绕适应社会需要和职业岗位的要求,坚持以提高学生整体素质为基础,以学生技能培养为主线,突出对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强调课程知识和职业技能的整体性,同时注意理论教学和实训项目的衔接,有效地防止了教学内容和实践的脱节,并注意避免教学内容无谓地重复。

2.以示范和特色相结合,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构建规范性和灵活性协调一致的数字化共建共享课程,坚持示范性和地方特色相结合的原则,保证课程的稳定性和动态适应经济发展需求。开发仿真实训软件,通过仿真实训平台与实践平台,探索在信息时代背景下中职电子商务专业基础与核心课技能训练的新模式,提高专业教学效率和质量。同时为专业教师提供相关课程的教学资源,提升专业教师教学能力、课程整合能力,从而提高课程教学效率。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供资(下转第228页)(上接第226页)源支持。提供开放的网络课程平台,缩小东西部教育资源的极大差异,为学生提供更广泛的学习平台,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行业标准与技能要求,提高课堂外学习效率,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观念。

3.职业教育数字化资源共建共享计划促进校企合作。通过构建以电子商务支付典型工作岗位需求为依据,以就业为导向,以职业素养和综合能力培养为宗旨的《电子商务支付与安全》数字化资源共建共享课程,促进了学校与学校、学校与企业之间的深度合作。教师有机会深入企业了解岗位需求和职业教育数字化课程开发的全过程,企业成为数字化资源共建共享的参与者、实施者和受益者,共建共享标准化、可视化、多途径应用的成果,不仅满足了学校教育教学的需求,还为职业教育与企业培训搭建平台,提高了培训质量,增强了培训效果,真正实现数字化课程校校之间、校企之间共建共享。

五、结束语

目前,精品课程数字化共建共享课题正处于建设阶段,是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必然趋势,政府部门、学校、行业和企业都在积极探索和尝试。通过成立精品课程协作组确保精品课程资源可持续发展,是实现精品课程资源在更大范围内共享的一种有效策略;通过建立良好的共建共享机制,使建设的优秀精品课程资源得到真正意义上的共享,实现其价值,将是一项长期、艰巨和系统的工作。精品课程数学化资源共建共享的建设任重道远,在建设过程中需要不断地进行积极实践和探索,广西银行学校正是依托国家课程数学化资源共建共享建设这一契机,使《电子商务支付与安全》课程在全国同类学校达到领先水平,并以此在电子商务领域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等方面起带头、示范和辐射作用。

(本文为国家示范性职业学校数字化资源共建共享计划科研课题:《国家级数字化精品课程资源电子商务专业》的子课题《电子商务支付与安全》)

参考文献:

[1] 关于实施国家示范性职业学校数字化资源共建共享计划的通知教职成司[2012]202号:1

[2] 付蕾,天津市高职院校电子商务专业教学资源共享的研究[J].职业教育研究,2014(7):46-49

[3] 王红蕾,基于课程积件精品课程数字化资源的设计与实现[D].北京:北京工业大学,2013:29-40

第2篇:城乡建设数字化范文

关键词:文化共享工程;文化资源;版权使用;问题;对策

Abstract: The cultural sharing of cultural information resources in digital processing, production and dissemination of the work on the Internet, had to face the problem of the use of copyrighted works. This article lists the cultural sharing project resources copyright issues exist in the building, construction of copyright for shared use some suggestions. Key words: cultural sharing project; cultural resources; copyright; problems; countermeasures

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以下简称文化共享工程)是由文化部、财政部共同实施的一项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标志性工程,其内容主要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将中华优秀文化资源进行数字化加工和整合,利用覆盖全国的网络化管理和服务体系,实现文化信息资源在全社会范围内的共建共享。文化共享工程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对于提高公共文化资源供给能力、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具有重要意义。地方部门在申报文化共享工程项目时可以选择自主建设或购买成品,而在自主建设方式上也要阐明整合还是原创。在共享工程建设中,图书馆要对传统作品进行录入,或对拥有版权的一次文献编制题录、文摘、索引。而数字化的过程中必然涉及版权问题,如果不对数字图书馆设置法定许可制度、赋予参与共享工程的各图书馆“法定许可”权利,数字图书馆则难以开展工作。文化共享工程资源建设不仅要实现优秀文化信息资源为全民共享,还要保障公众在文化活动中依法合理使用创新成果和信息的权利,促进创新成果的合理分享。

1、文化共享工程数字文化资源建设中存在的版权问题。

文化共享工程在对文化信息资源进行数字化加工整合和利用网络服务系统进行传播时,需要面对的版权问题主要为:数字化权和信息网络传播权。

1.1文化共享工程中的数字化权

在进行海量的资源数字化建设中,版权问题是文化共享工程不可避免的首要问题。我国《关于制作数字化制品的著作权规定》第2 条就明确规定:“将已有作品制成数字化制品,无论已有作品以何种形式表现和固定,都属于《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实施条例》第5 条第1 款所指的复制行为,即《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所称的复制行为。”在文化共享工程中,数字图书馆的建设包括将大量传统的出版文献制作成电子文档,其行为就构成了数字化复制。而此时在未经版权人许可的情况下,容易造成侵权行为。文化共享工程属于国家的公共文化服务建设,其性质为公益性,对版权作品进行数字化转换是否都必须征得版权人的授权许可呢?根据我国《著作权法》规定,在符合“合理使用”的情况下,可以不经版权人的许可、不向其支付报酬,对其自由地进行数字化,但要尊重作者的人身权。还有就是在符合“法定许可”的情况下,可以不经版权人的许可进行数字化使用,但应向其支付报酬。如果不符合合理使用和法定许可的要求,文化共享工程则必须获得版权人的授权许可,而并不享有特别的例外。

数字化授权的许可必须参照法定、法规执行,由于文化共享工程涉及到大部分民族民间文化的内容,在传统文化的数字化授权上比较复杂,而有关的法律法规却并未具体涉及,处理起来仍然困难重重。

1.2文化共享工程中的信息网络传播权

文化共享工程的主要目的是利用覆盖全国的网络化管理和服务体系,通过网络信息服务方式实现文化信息资源在全社会范围内的共建共享。海量的版权作品要进入网络传播,同样也涉及到信息网络传播权,如有不慎则会侵犯版权人的专有权。《著作权法》(2001 年)第10 条明确规定了“信息网络传播权”即“以有线或者无线方式向公众提供作品,使公众可以在其个人选定的时间和地点获得作品的权利”。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第六条和第七条,文化共享工程的信息网络传播只能依照以上条款的要求,其主要前提是非营利性的使用,如果文化共享工程的信息使用范围超出以上规定,则必须获得相关权利人的授权许可,或者是接受权利人的赠与或者是通过购买的方式获得许可。

2、文化共享工程版权使用的几点对策

2.1提高版权意识

文化共享工程启动之初就开始重视数字文化资源的版权问题,并将其列入了《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实施方案》。方案明确规定“在遵循现有有关法律的前提下, 要尽快从运营和技术两个方面出发, 建立公正和实用的运营模式和技术平台, 为最终合法地解决数字版权保护问题提供一定的基础”。然而,文化共享工程仍然是一个不断实践和完善的进程,在其建设过程中要将妥善解决版权问题作为衡量资源有效性的先决标准, 加强队伍管理和培训,提高工作人员的版权意识和法律水平。

2.2 坚持多种模式并举的版权使用

文化共享工程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在推进过程中的知识产权要处理好四个关系:要处理好公共文化服务过程中知识产权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要处理好公共资源与个人权益之间的关系;要处理好公共产品与公共服务之间的关系以及普惠性与限制性之间的关系。多种方式的版权使用不仅可以使文化共享工程的资源库更加丰富,还能促进其经费和资源的合理化分配。

2.2.1法定许可

法定许可使用, 是指依《著作权法》的规定, 使用者在利用他人已经发表的作品时, 可以不经著作权人的许可, 但应向其支付报酬, 并尊重著作权人其他权利的制度。《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第九条还专门为文化共享工程制定的法定许可, 为扶助贫困, 通过网络向农村地区提供特定的版权作品, 但是在使用作品前要提前公告拟提供的作品、作者及拟支付的报酬。自公告之日起版权人没有异议的方可提供, 并且要按公告的标准向版权人支付报酬。

2.2.2市场采购

市场采购就是在音像出版社、影视中心、电子书刊企业和版权机构等单位直接以购买的方式获取一批已取得版权的数字资源。

2.2.3委托创作

委托创作就是将部分资源的制作委托给专业机构完成,约定制作完成后的资源库版权属于文化共享工程。2013年,文化共享工程国家中心对各地分中心的特色资源库建设实行了项目招标的形式,由各地报送特色资源的项目,阐明项目的特点、制作方式、制作实力以及所需经费,经过省级和文化部的专家评审通过,再由中标机构进行制作。制作完成后的资源库版权归文化共享工程分中心所有。

2.2.4接受赠与

文化共享工程可以接受社会各界的支持与帮助, 获得著作权人的赠与,从而得到合法的版权使用权。在《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十二五”规划》中明确阐述了创新资源征集机制,加大对文艺院团、群艺馆、文化馆、美术馆、艺术院、博物馆等以及社会资源的征集力度,组织开展资源捐赠活动,鼓励机关事业团体、企业、个人向文化共享工程捐赠资源,探索建立资源使用效果的调查与反馈机制。

2.3建立版权集体管理制度

由文化共享工程国家中心牵头,成立有关版权的中介机构或团体,集体管理相关事务,统筹办理因利用文献信息资源所产生的用户与权利之间的各种问题及其处理办法。目前,多数版权保护较发达的国家都有自己的集体管理组织。这种制度可有效地解决著作权人与用户间的利益冲突,共同管理,共同授权,有助于减少侵权现象的发生,对于权利人和利用者都是有利的。

3、结语

文化共享工程自充分利用现代高新技术手段、国家骨干通讯网络系统,整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及现有的各类文化信息资源,扩大网上中华文化信息资源的存储、传播和利用,实现全国文化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建成互联网上的中华文化信息中心和网络中心,实现优秀文化信息通过网络为大众服务的目标。遵守版权法的长期利益将引导人们放弃使用非法版权所带来短期利益,这样才是对版权等知识产权积极的、真正的、最大范围内的保护,达到知识产权法的终极目标。

参考文献:

[1]刘华.文化政策视阈下我国知识产权文化发展研究.华中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2009(2).

[2]于丽英.知识产权保护与文献资源共享. 法律信息研究网,1997.

[3]叶秀明. 文化共享工程版权使用方式的比较研究.图书馆学研究,2008(4).

[4]孙承鉴,李晓松.数字资源 社会共享—文化共享工程概述. 数字与缩微影像,2007(4).

第3篇:城乡建设数字化范文

住房城乡建设领域数字化发展面临新的形势、新的要求,国家级和自治区对住房城乡建设领域数字化、智慧化发展提出明确要求,加快内蒙古住建领域数字化建设,是目前自治区大数据发展的主要任务之一。住建数字化应用平台的建成,将有效加快自治区住建行业大数据发展进程。住房城乡建设领域信息化发展面临的问题:(1)信息孤岛。系统分散建设,数据分散存储,没有形成有效的数据共享、数据管理机制,数据的横向、纵向打通困难重重。(2)多重标准。业务应用集中化低,不同的业务系统有各自的基础设施、网络和数据标准,数据接口多重标准,长期发展受到制约,无法形成高效的统一联动与协同。(3)数据质量。数据质量参差不齐,部分系统、平台的数据录入与查询仍以人工为主,相关业务系统存在重复录入情况,数据更新不及时,信息准确性不能得到保障。(4)技术落后。系统建设的智能化程度低,对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等前沿信息化技术应用不足。部分业务领域信息化基本处于空白,直接制约着行业发展。

2.建设思路

(1)科学规划、分步实施。坚持规划先行、全面推动与重点突破相结合、快速部署与科学管理相结合,统筹规划、逐步推进,促进以数据驱动住房城乡建设工作科学持续高质量发展。(2)资源共享、规范协同。采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理念和技术,建立健全自治区住建信息化建设标准技术体系和资源管理体系,实现信息资源共享,与自治区有关部门实现数据互联互通。(3)面向应用、注重效益。加强对全区住建业务领域的信息资源综合统计和分析,建成全面、及时、准确的决策支持体系,进一步增强行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能力。(4)规范建设、统一平台。确保全区住建系统数据统一共享、统一应用、统一入口,一网通用。(5)安全高效、持续发展。坚持安全与发展并重,积极防范与综合治理相结合,不断完善信息化管理和推进机制,制定安全策略、建立安全制度、落实安全措施,确保安全、健康发展。

3.建设目标

提升住建领域管理和服务的信息化水平,落实政务信息系统整合、“互联网+政务服务”有关要求,实现数据资源跨部门、跨层级、跨区域互通共享,落实“一网通办”,为自治区提供参考数据支撑。2019年,自治区住建厅党组勇于开拓创新,决定建设自治区住建数字化应用平台,通过住建数字化应用平台的建设来提高数字化应用能力,推动住建领域管理模式和发展模式进入数字时代。按照“数据一个库、监管一张网、管理一条线”的信息化总体部署,依托现有网络基础设施和云计算基础设施资源,致力实现国家、自治区、盟市、旗县“四级联网”。

4.总体架构

4.1住建数字化平台架构

住建数字化平台采用B/S架构,所有操作和配置均为B/S界面操作完成。平台数据库使用自主国产的行云(CirroData)分布式数据库,以分布式存储和高效压缩技术为基础,动态计算资源调配,支持大量并发用户高速访问。数据治理层通过住建厅已经建成的大数据基础平台、大数据分析平台以及统一支撑平台,汇聚海量数据资源,经过数据采集、清洗、稽核、分析、建模、等一系列数据治理环节,实现可视化展示,从时间、空间多个维度实时监测住建系统各业务领域总体态势。

4.2住建大数据平台硬件架构

住建大数据平台部署在政务云中心,通过电子政务外网与住建厅自建机房互联互通,符合信息系统的安全保护等级三级要求。住建厅自建机房主要存放核心交换设备与安全设备,包括防火墙、运维安全网关、防病毒防火墙、网络管理服务器,保障平台安全。数字化平台包含视频会商监测中心,联通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各盟市住建部门视频会商系统,并统一旗县接入标准,整体构建四级联网。

5.建设内容及功能

5.1内蒙古住建数字化平台原有业务系统初步整合

5.1.1建设住建数字化基础平台大数据基础平台:归集各业务系统数据,经过数据清洗、数据归并、统一标准后存储在云端数据库,实现数据多元化管理,建成一个大量、多源、增长快、可信任度较高的综合数据仓库,作为其它功能平台或应用系统的数据“源泉”。大数据应用支撑平台:新建应用系统开发当中,作为新软件的孵化基地,可以缩短的开发周期和开发难度,建立通用接口子系统,统一的数据标准、统一服务组件,拥有接入大数据平台的便利性,实现旧建系统的改造与新建应用系统建设的集成。大数据应用分析平台:将各类数据进行分析、挖掘,将行业监管信息数据、行业治理数据、行业统计数据进行统一分析、统一处理,提取数据特征,对数据进行画像、可视化处理,辅助领导进行决策分析。5.1.2数据整合内蒙古住建数字化平台整合住建厅原有城市管理基础数据管理平台、行业监管服务信息应用平台等业务系统,完成数据全量采集,推动实现跨系统、跨行业、跨部门的数据交换。以信息共享交换平台为核心载体,建立数据资源库,加强信息资源共享和管理,建立相关部门在城市规划、建设、管理领域的信息共享机制,提升管理精度、效率和实施响应程度。通过对住建厅自建业务系统数据资源分析,按照统一标准,梳理形成数据资产目录。以目录为引导,将结构化数据、半结构化数据以及非结构化数据通过接口、共享交换两种方式汇聚到大数据基础平台,累计汇聚业务数据4000万余条,利用信息共享交换平台实时调度,确保用户在大数据平台中看到的数据与各业务系统保持一致。5.1.3功能整合针对自建业务系统之间分散建设,数据不能共享状况,全面整合优势资源,建设统一支撑平台,同时最大化整合现有系统功能。统一支撑工作平台集成单点登录、待办事务、系统消息、数据门户、资源目录功能,将分散、异构的业务应用和信息资源进行聚合,通过统一的访问入口,科学配置用户权限,实现各种应用系统跨数据库、跨系统平台的无缝接入和集成。整合住建厅原各业务系统的审批功能,建成集中统一的行政审批系统,实现行政审批在线集中统一,实现全部行政审批事项全流程网上办理。规范各项审批程序,简化审批手续,为企业、公众提供更便捷的一站式服务,所有审批结果全部实现证照电子化,落实“一网通办”,让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添补部分业务领域的信息化空白,新建住建行业人才系统、物业监管系统、城镇供排水全过程监管系统与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数字平台等应用系统,同时升级整合房地产综合管理平台、城市精细化管理平台等业务系统,统一数据标准,消除信息化短板,为全区住建行业整体数字化发展环境提供保障。

5.2内蒙古住建数字化平台的数据清洗与分析

5.2.1数据清洗及平台数据标准大数据基础平台设置了数据清洗规则,对汇聚的业务数据进行重新审查和校验,删除重复信息,纠正错误,处理无效和缺失数据,保证数据质量。建立内蒙古住建数字化应用平台标准规范体系,包括数据汇聚接口规范、元数据规范、数据规范、数据指标体系标准规范、数据质量稽核标准规范、数据资源目录标准规范,推进建设过程中统一标准,保障系统具有良好的兼容性和扩展性。5.2.2数据挖掘与数据分析大数据分析平台将住建大数据基础平台汇聚的数据进一步分析挖掘,添加数据标签,建立数据分析模型,实现数据可视化,提供数据支撑,实现数字化监管,提升数据应用能力,辅助领导决策。目前,监测指标已汇入住建大数据主题库,累计监测指标1002个,相关数据服务300余个。

5.3内蒙古住建数字化平台的应用

5.3.1优化营商环境,为民服务行政审批系统:内蒙古住建数字化应用平台运用大数据技术,落实“互联网+政务服务”。将住建厅原有10个审批系统整合为一个行政审批系统,集中了10项企业资质、3项人员资格共13个面向社会常用的行政审批事项,将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下放的审批权限、厅本级审批权限、厅下放至盟市的审批权限、盟市审批权限四级权限集成在一个系统内,实现了全部行政审批事项全流程网上办理,为企业、公众提供更便捷的一站式服务。目前,已累计发出电子证照13万余本。审批数据推送至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自治区发改委、政务服务局等部门,生成的电子证书纳入全区电子证照库统一管理,企业和人员可在自治区政务服务网或“蒙速办”APP上查看下载所持有的电子证书。工程建设项目审批系统:通过住建数字化应用平台加快推进工程建设项目审批系统与相关部门审批系统互联互通、数据实时共享,不断提升数据共享质量、时效性和完整性。进一步完善线上线下一体化审批管理体系,深入推进工程建设项目全流程、全事项网上办理,实现群众、企业信息一次填报、材料一次上传、相关评审意见等过程信息和审批结果信息即时推送。目前,全区工程审批系统完成4820个项目在线审批,较去年同期增长144%,办理审批12108件,较去年同期增长187%,办件量大幅增长,平台推广应用成效显著。未来内蒙古住建厅将向社会开放住建数字化应用平台公众服务功能,开放公共数据资源,企业、群众可以近距离体验数字化应用带来的便捷。5.3.2集中行业监测,提升数字化监管水平住建数字化应用平台以住建业务数据为基础,以大数据挖掘分析为手段,以大屏幕可视化展示为依托,集中建成住建行业政务服务、房地产市场、建筑市场、住房保障运行、城市建设与管理、村镇建设、平安建设运行情况七大主题。监测主题从时间、空间多个维度实时监测各业务领域运行态势,监测指标层层下钻,建立“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大数据监管体系,辅助领导进行决策分析。通过对住建厅业务系统数据资源分析,按照统一标准,梳理形成数据资产目录。以目录为引导,将结构化数据、半结构化数据以及非结构化数据通过接口、共享交换两种方式汇聚到大数据基础平台,利用住建数字化应用平台实时调度,实现业务监管与辅助领导决策。住建数字化应用平台通过整合各部门信息资源,盘活政府及行业数据资产存量,全面加强数据统计分析能力,最大限度地挖掘住建数据资产价值。通过资源调度,实时监测住建厅与各盟市住建城管部门数据运行态势,实现了自治区级平台监管全区的功能,全面提升全区住建部门的监管治理能力。5.3.3实现数据共享,注重与有关部门数据互联互通实现住建数字化应用平台与外部对接,加强与政务服务部门数据共享,为自治区各盟市、有关厅局等部门提供参考数据支撑,并通过数据清洗,加工出可开放数据,为“住建联”、企业、群众提供行业可开放数据资源,促进市场信息互联互通,提升市场活跃度,促进经济发展。5.3.4建成视频会商指挥中心,建立自治区与盟市住建部门快速响应机制以强化政府服务能力、提高应急指挥能力和强化统筹能力为出发点,建成视频会商指挥中心,实现随时召开全区住建部门视频工作会议或进行视频会商洽谈,减少会商会议成本,建立预警信息到盟市、视频会商到盟市、组织保障到盟市、指挥部署到盟市的快速响应体系,强化了统筹服务能力,提高了应急处置水平。5.3.5加强信用体系,保障群众利益针对建筑行业发展水平参差不齐,存在利用不实承诺、弄虚作假、蒙混过关等手段获取资质资格行为的现状,住建数字化应用平台建立信用信息管理制度模块,在审核中利用大数据核查技术对申报材料中的社保、业绩及电子证书等信息进行核查,监管违法违规行为,引导申报企业和群众诚信申报,维护公平竞争、规范市场秩序,保障人民群众利益。

6.结语

第4篇:城乡建设数字化范文

 

为深入贯彻网络强国、数字中国、智慧社会战略,落实《数字青岛发展规划(2019—2022年)》规划部署,持续建设协同高效的数字政府、富有活力的数字经济、智慧便民的数字社会、智能融合的数字基础设施,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技术全面推动城市数字化转型,制定本行动方案。

一、加快协同高效的数字政府建设

(一)构建智慧管用的城市云脑“智能化”体系

1.一体化综合指挥。建设城市应急指挥中心、社会治理指挥中心、城市云脑大数据中心等一体化城市运行中心,满足应急协同联动、城市运行状态监测和数字即墨管理服务等工作需要。(责任单位:区大数据发展管理局、应急局、社会治理指挥中心、住房城乡建设局、综合执法局)

2.全域感知体系。建设完善基础地理信息服务、物联感知接入、视频监控资源共享三大基础支撑平台,推动全区基础地理信息服务一张图、动态感知数据分级分类接入、全域视频资源共享共用。(责任单位:区自然资源局、公安分局、大数据发展管理局)

3.数据业务中台。打造城市云脑场景应用集群,推动公安、城管、应急、交通、水利、生态环境、科技创新、经济运行等重点领域应用上线,至少3个场景一屏接入城市云脑。基本建成城市云脑区(市)中枢,构建城市云脑一体化应用体系。(责任单位:区大数据发展管理局、住房城乡建设局、综合执法局、公安分局、应急局、交通运输局、水利局、生态环境分局、科技局、统计局、区政府有关部门,各镇街,各功能区)

(二)打造便捷满意的公共服务“数字化”体系

4.一码通城。实施“码上即墨”行动,推动政务服务、交通出行、医药卫生、文化旅游、体育健身和智慧校园等公共服务领域统一身份认证、多码融合和社保卡多领域应用。(责任单位:区大数据发展管理局、公安分局、行政审批局、交通运输局、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卫生健康局、医保局、文化和旅游局、教育体育局、区政府有关部门,各镇街,各功能区)

5.一网通办。实施网上政务服务能力提升工程,深化完善“爱山东·青e办”即墨分厅掌上办事平台功能,建成便民利企服务专区不少于1个,接入亮点应用不少于10项。全面推行“一事全办”主题式服务,丰富应用场景,拓展可办主题至200个,实现更多事务“一次办好”。(责任单位:区大数据发展管理局、行政审批局、区政府有关部门,各镇街,各功能区)按照上级部门统一部署,以公民身份号码或法人和其他组织统一社会信用代码为唯一标识的电子证照可用率超过85%。(责任单位:区行政审批局)

(三)构建数智融合的政府决策“协同化”体系

6.政府决策数字化。深化数据汇聚共享,重点围绕营商环境和重点领域应用场景需求,强化数据治理,提升数据质量。充分利用社会数据资源强化政府决策支撑,加强政企合作,鼓励多方参与,形成数据来源广泛、多方数据比对、数据时效性强的政府决策数据支撑体系。(责任单位:区大数据发展管理局、区政府有关部门,各镇街,各功能区)

(四)形成精准高效的城市治理“现代化”体系

7.城市治理一网统管。整合各级各部门指挥调度、综合运行和辅助决策类系统及相关数据资源,建设“上下贯通、左右衔接、全区一体、高度集成”的一体化综合指挥平台。(责任单位:区委政法委,区应急局、公安分局、卫生健康局、综合执法局、生态环境分局、交通运输局、水利局、大数据发展管理局)建设社会治理综合信息平台、智慧公安、城市综合管理服务平台、突发事件预警信息系统等,更好地支撑以网络化运行、海量化参与、社会化协同为特征的社会治理需求,提高数据汇聚、事中监管、趋势研判、协同联动等能力。(责任单位:区委政法委,区公安分局、综合执法局、气象局、住房城乡建设局)

8.一部手机游即墨。依托“一部手机游青岛”平台,整合全区范围内“食、住、行、游、购、娱”等资源,为游客提供全方位文旅公共服务。(责任单位:区文化和旅游局)

9.智慧社区和智慧街区。加快智慧社区和智慧街区建设,推动城市治理和服务向基层延伸。智慧社区建设总数达到25个,其中示范点达到12个;智慧街区建设总数达到11个,其中示范点达到2个。推动建立社区综合服务平台,鼓励发展光影街区、数码地标、车路协同、车充响应等应用场景示范。(责任单位:各镇街,各功能区,区民政局、住房城乡建设局、综合执法局、公安分局、大数据发展管理局)

二、推动智慧便民的数字社会建设

(五)提升教育数字化水平

10.智慧教育。整合部、省、市、区、校5级教育信息系统、数据资源以及各类教育服务,为全区教师、学生、家长和教育管理者提供一站式服务。开展智慧校园新装备、新技术试点,提升智慧校园建设应用水平,智慧校园覆盖率达到99%。推动青岛市智慧体育平台应用,统筹全区各类体育资源,推行全民健身网上查询、网上预约、网上指导。(责任单位:区教育体育局)

11.人工智能教育。构建“课程教学、内容创作、开源创新”一体化的人工智能教育服务平台,打造集“课程教学、应用实践、互动体验”综合性人工智能实验室,推进全区人工智能教育快速发展。(责任单位:区教育体育局)

(六)提升医疗数字化水平

12.智慧医疗。积极配合青岛市级全民健康信息平台升级改造,提高医疗数据互联互通效率,提升医院信息互联互通标准化成熟度,推进医院智慧服务分级评估,建成1家以上互联网医院。参照《医院智慧服务分级评估标准体系(试行)》(国卫办医函〔2019〕236号),2022年智慧服务达到3级以上的医院数量不少于1家。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辅助开展流行病学和溯源调查。进一步推动电子健康档案动态利用,居民电子健康档案动态使用率达到75%。(责任单位:区卫生健康局)

13.智慧医保。进一步落实健康中国战略,建设智慧医保信息化平台。推动医保电子凭证在定点医药机构应用,逐步实现预约、挂号、就诊、支付以及查阅报告等场景亮码、刷脸服务。(责任单位:区医保局、卫生健康局)

(七)提升交通数字化水平

14.智慧停车。利用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便捷支付、全景导航等技术实现全域停车资源的“智能感知、智能调度、智能服务”,建立全区停车管理、运营、服务一体化体系,打造智慧停车模式。(责任单位:区城市管理委员会办公室,区住房城乡建设局、自然资源局、交通运输局、公安分局、大数据发展管理局、综合执法局,各镇街,各功能区)

15.智慧交通。利用新技术新方法进一步提升对交通态势的精确感知控制能力,建设智能化、可统一调度的交通信号灯系统,实现对道路信号实时调整。开展5G交通网示范工程建设,推进即墨区巡游出租车车载智能终端安装项目。公共汽电车来车实时预报率达到100%;交通路口实时信号配时系统比例超过80%、电子警察监控点覆盖率达到100%,不断提高公交电子站牌覆盖率。(责任单位:区住房城乡建设局、自然资源局、交通运输局、公安分局)

(八)提升人社和养老服务数字化水平

16.养老服务“静默办理”。深化养老服务综合监管信息平台应用,实现全区老年人户籍、健康、就诊、养老金、医保等信息共享共用。推动养老服务时间银行平台与个人信用平台互联互通,鼓励更多的志愿者参与养老服务。推广应用智慧养老设施设备,推进医疗健康监测设备、智能安防设备、可穿戴设备、养老服务机器人等智能化设备在养老中的广泛应用,为全区居家失智老人发放智能手环。构建养老服务机构行政审批、民政备案、食品安全、消防安全等养老服务质量综合监管的联动机制。优化老年人服务事项“静默办理”,养老机构和养老床位实现在线预约、签约,养老保险待遇资格认证、津贴补贴领取等涉及老年人高频使用的政务服务事项基本实现由系统自动办理。按上级部署,试点推行门诊慢特病部分病种“零材料办理”。(责任单位:区民政局、卫生健康局、医保局、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行政审批局、公安分局)

三、培育富有活力的数字经济生态

(九)推动特色产业发展

17.海洋大数据产业。发挥海洋试点国家实验室、国家深海基地等海洋科技重大平台集聚优势,持续引进涉海研发机构和产业项目。推进科研成果转化,发挥国家海洋技术转移中心作用,布局建设一批特色鲜明的专业产业园,畅通科研成果转化路径,加速蓝谷科研成果在当地产业转化。依托鳌山湾未来城做好蓝谷科研成果及产业转化承接,助推海洋经济融合发展。依托海洋试点国家实验室,建设国际领先的超算和海洋大数据公共服务平台,建立集数据采集、存储、更新、处理、分析、共享、应用等为一体的海洋大数据综合发展体系,支撑海洋科学研究、海洋科技发展和成果转化,推动海洋特色创客发展。推进华录山东总部基地与国家海洋大数据产业孵化基地建设,融合超算、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开发海洋信息资讯服务产品,打造以光磁一体存储设备为核心的新一代大数据设施。(责任单位:区工业和信息化局、科技局、自然资源局,各镇街,各功能区)

(十)推动数字产业化发展

18.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积极探索数据要素市场培育,规范数据交易主体行为,支持青岛大数据交易中心等市场主体探索数据交易新模式。支持更多银行和有关机构进驻数据中台开展信用贷等业务,以数据资源赋能全区实体经济发展。(责任单位:区大数据发展管理局)

19.数字经济园区。支持加快数字经济领域重点项目建设,推动华为科技产业城、金蝶软件园、华录山东总部基地、金口智能制造及大数据发展示范基地等建设。(责任单位:经济开发区管委、鳌山卫街道办事处、金口镇政府,区工业和信息化局、大数据发展管理局)

(十一)提升产业数字化水平

20.农业数字化转型。加快智慧农业发展,推动互联网与现代农业线上线下“双融合”,构建共创、共享、共赢的数字农业生态圈,为乡村振兴和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新动能。实施信息进村入户工程,加快‘益农信息社’建设,提高农村现代信息技术应用水平。引进精准农业与智慧农机示范系统,建设卫星导航差分定位基站、农用远程气象监测站,加快推进现代农业生产的精准化、智能化。加快农村电商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持续推动淘宝村、镇创建,提升农村电商公共服务软实力。(责任单位:区农业农村局、商务局)

21.工业数字化转型。通过实施工业互联网赋能行动,推动传统制造业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升级,有序推进区内企业实施工业互联网改造,重点培育纺织服装、汽车及零部件两大特色产业,打造酷特智能“数字驱动的C2M大规模定制模式”、即发集团“织染缝一体柔性化制造模式”、森麒麟轮胎“基于精益制造的智慧工厂模式”等。完善工业互联网行业标识解析体系,工信部备案的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二级节点数量不少于1家。加快工业互联网安全保障体系建设,打造工业互联网安全信息共享、监测预警、攻防演练等平台,提升工业互联网安全公共服务能力。(责任单位:区工业和信息化局)

22.服务业数字化转型。发展智慧物流,推进国际陆港、综合保税区等重点物流园区数字化升级改造,建设智慧物流园区。发展网络货运等新业态新模式,形成智慧物流典型示范应用。(责任单位:区交通运输局,国际陆港管委、蓝谷高新区管委)推进商业实体向线上销售转型,鼓励发展平台经济,支持直播电商、社交电商、新零售等新业态发展。(责任单位:区商务局)发展金融科技,推动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技术在金融服务中的创新应用,加强金融风险防控,改善金融市场环境,提升金融服务效率。(责任单位:区地方金融监管局)推进自然人、企业法人、非企业法人公共信用数据库建设,推动信用信息的深度融合与协同使用,构建守信联合激励和失信联合惩戒机制,增强社会诚信和自治能力。(责任单位:区发展改革局、大数据发展管理局)发展智慧文旅服务,组织有条件的景区与互联网企业进行合作,推进数字图书馆、数字博物馆、数字文化馆建设。(责任单位:区文化和旅游局)

四、构建智能融合的数字基础设施

(十二)加快新型基础设施建设

23.多功能一体杆。以场景建设为牵引,结合道路建设、老旧路灯改造,整合路灯杆、信号杆、公交站台等市政设施,加快物联网设施部署,加速多功能杆、柱、桩等新型智能感知设施建设。(责任单位:区住房城乡建设局、公安分局、交通运输局)

24.“双千兆”城市。加快推进“双千兆”城市建设,推动移动通信网络、固定宽带网络接入能力逐步达到1000Mbps。全面部署IPv6,统筹推进全区骨干网、城域网、接入网IPv6升级。加快推进5G基础设施建设,支持运营商以共建共享共用新模式开展5G基站建设,城区重点公共区域5G网络覆盖率达到80%以上。高质量建设5G网络,全面推进5G网络试点和规模组网,推动5G与重点垂直行业深度融合。(责任单位:区工业和信息化局)

五、加强数字化转型支撑保障

(十三)完善数据资源服务体系。统筹全区基础数据资源建设,整合各类信息平台、信息系统和数据中心资源,健全基础数据资源动态管理体系,探索建立城市数据资源服务体系。加强社会、产业、互联网等领域数据汇聚。加强数据治理,提升数据质量,确保数据完整性、规范性和准确性,为风险防控、应急调度、公共决策、协同治理提供大数据支撑,依法依规推进公共数据开放。(责任单位:区大数据发展管理局,区政府有关部门)

(十四)构筑防护有力的网络安全体系。推动网络安全态势感知系统建设,实现政务网络和政务云中心平稳运行。采用流量监测、人工智能、大数据分析等技术,进一步提升网络安全防护能力,及时发现、处置网络安全问题,化解潜在风险,保障政务网络和政务云中心平稳运行。推动网络安全规范化管理。拟定即墨区网络安全管理办法,明确各部门职责,夯实主体责任。科学研究制定安全策略,组建网络安全专家技术团队,加强智力支撑,提高政务网络和政务云中心安全防护水平。组织开展安全知识培训和应急演练,提高人员安全意识和应急处置能力。持续强化数据安全保障。统筹推进安全保障体系建设,明确数据采集、传输、存储、使用、开放等各环节保障网络安全的范围边界、责任主体和具体要求,加强安全风险评估、审查和监督,提升安全监测和预警能力。(责任单位:区委网信办,区公安分局、大数据发展管理局)

(十五)优化数字即墨发展环境。积极推动数字即墨建设资金纳入年度地方财政预算,加快完善专项资金申请发放、绩效管理、调度激励等制度。(责任单位:区财政局)加强对数字即墨建设工作的组织领导、推进落实,对责任单位年度完成情况进行考核、督导。破除行业壁垒,推动各行业领域在技术、标准、成果转化等方面充分对接,规范事中事后监管,进一步优化数字经济发展环境。(责任单位:区政府办公室、市场监管局)深化重点领域政务公开,重大建设项目、公共资源配置、社会公益事业建设领域政府信息公开内容更加丰富、渠道更加多样。(责任单位:区政府办公室)配合青岛完善政务信息资源共享、公共信息资源开放、数据流通交易、个人信息保护等领域标准体系、管理制度等。(责任单位:区大数据发展管理局、区委网信办)加大数字即墨建设宣传力度,及时推介数字政府建设发展的新成果、新成绩、新成就,积极营造重视数字即墨建设的舆论氛围。(责任单位:区大数据发展管理局、工业和信息化局)

 

 

 

 

 

 

抄送:区委各部委,区人大常委会办公室,区政协办公室,区监委,区人武部,区法院,区检察院,省、青岛驻即单位,各派,人民团体。

  青岛市即墨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2021年7月1日印发

 

 

 

第5篇:城乡建设数字化范文

下午好!很高兴出席今天的集体采访会。感谢新闻界的朋友们对我国自然遗产、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事业的关心和支持!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负责拟定全国风景名胜区的发展规划、政策并指导实施;负责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的审查报批和监督管理;组织审核世界自然遗产的申报,会同国家文物局等有关部门审核世界自然与文化双遗产的申报和历史文化名城(镇、村)保护和监督管理工作。下面,我就有关情况作简要介绍。

中国幅员辽阔,历史悠久,山河壮丽,景观奇特,自然、文化遗产资源十分丰富。到目前为止,我国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已经达到187处,占国土面积的1%;国家历史文化名城109座;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157处;有24处风景名胜区、历史文化名城(镇、村)、城市园林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这些资源不仅是中华民族的瑰宝,也是全人类的共同财富。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高度重视风景名胜区、历史文化名城(镇、村)、城市园林和世界遗产的保护工作,认真贯彻“科学规划、严格保护、统一管理、永续利用”的工作方针。在资源评价、规划管理、保护监督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第一,加强了遗产地法规建设和保护规划编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严格贯彻《城乡规划法》、《风景名胜区条例》、《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城市绿线管理办法》、《城市紫线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和部门规章,在遗产地保护方面,坚持“规划先行”的原则,强化了保护规划的编制和执行。不断加强遗产地的规划建设管理工作,遗产地开发建设行为逐步得到规范。

第二,强化科技保护,遗产地保护监管步入世界先进水平。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十分重视引入先进科技手段对遗产地实施监测。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的指导下,大部分遗产地均建立了以景区卫星遥感监测、景区容量监测等尖端科技监管系统为代表的科技监管体系,实现了对遗产地土地利用、建设工程、生态环境、火警突发、自然灾害、游览秩序等保护管理工作的实时动态监测,尤其是景区卫星遥感监测系统的运用,大幅提升了保护管理水平和工作效率。从而实现对遗产地规划实施情况以及资源环境保护状况的定期与不定期监测。通过对遗产地实施大面积的景区卫星遥感监测,提高了遗产地现代化、科技化、信息化、数字化的管理水平。

第6篇:城乡建设数字化范文

一、转变观念,主动服务,提高城建档案工作生存发展活力

服务是提高城建档案工作生存发展活力的根本手段,城建档案工作既不能因为有一定的行政职能而沾染“衙门习气”,也不能因为属于事业机构,而“坐吃皇粮”。只有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把“服务”作为立馆之本,摆到第一重要位置,不断拓展服务领域,创新服务方式,提高服务水平,主动服务,前端介入,抓住过程,突出专业,接轨市场,有偿服务,城建档案工作才能不断做大做强,才能充满生机活力。

首先,城建档案工作要主动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服务。一是要积极开展城建档案的利用服务,为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提供依据、咨询和决策信息。二是紧紧围绕城市规划、建设的业务,主动介入,积极提供。如;声像、档案整理、扫描等各种形式的服务。三是利用现有的城建档案信息、技术设备和人员技术条件,大力宣传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成就,广泛为社会提供利用服务。

其次,要拓宽服务范围,改变服务方式。一是要充分将档案信息资源整合,建立城建档案信息管理系统,提高档案利用的效益和水平。二是深层挖掘城建档案蕴藏的丰富信息,开展城乡建设各类信息与数据的汇总统计,为城乡建设提供各种基础信息。三是建立网站,增加城建档案馆与社会沟通的渠道,让大众方便地获取城建档案工作信息和城建档案信息资源,也利用这个互动平台,推动城建档案工作的社会化发展。

城建档案工作的服务天地是非常广阔的,形式更是多样的,要把服务作为工作的出发点来抓,走以档养档的路子这才是城建档案工作创新发展的根本出路。

二、积极推进城建档案信息化建设,力争把城建档案馆建设成城市建设信息中心

档案的本质是信息,城建档案信息资源是城市建设中最集中、最全面,也是最为丰富实用的信息资源,经过十几年来的积累和发展,已有了一定的规模。城建档案信息化建设包括五个方面:

一是馆内局域网建设,在硬件平台的基础上建立馆内办公自动化系统;二是网站建设,做到馆内概况、法规宣传、业务咨询上网,在不违反信息安全和知识产权的前提下,充分让馆藏信息上网,便于利用;三是数字化城建档案馆建设,数字化城建档案馆建设是数字城市和数字政府建设的基础,这是一项投资巨大的工程;四是积极开展地理信息系统建设,要在努力做好城市地下管线收集、管理的前提下,建设地理信息系统,提高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服务的能力;五是大力开展声像档案工作,把照片、录音、录像等资料数字化,建立多媒体数据库。

三、大力加强地下管线档案信息的收集和管理,努力把城建档案馆建设成为地下管线档案信息管理中心

城市地下各种管线是城市的生命线,管线档案是城建档案的“拳头档案”。加强城市地下各种管线档案管理,是城建档案馆的重要工作,多年来,很多馆虽然做了大量的工作,但因为产权单位比较多等原因,管线档案信息收集和集中统一管理难的问题一直没有解决,管线档案“无档可查、有档不查、档案不准”的问题还十分严重,地下管线在施工中受损的问题经常发生。

建设部以第136号令,了《城市地下管线工程档案管理办法》,已开始实施,从法制建设上,加强了地下管线工程档案的管理,对我们今后开展工作具有十分重要意义,我们要做好三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加强各种管线档案管理机制建设,力争把各种管线档案都收集进馆,目前管线规划、建设、管理仍然是按行业各自为阵,我们要抓住时机,制定切实可行的措施,使各种管线工程新建、改建、扩建、维修档案资料统一收集进城建档案馆。

二是城建档案馆要加强地下管线档案信息的管理,力争使管线档案信息得到最佳的开发利用,应建立管线档案信息管理系统,充分提高地下管线档案信息数字化采集程度,直至将管线档案完全数字化,实现动态管理,提高地下管线档案的利用效率水平。

三是要建立“地下管线损失追究制”,加大对地下管线档案工作的宣传力度,提高全社会对地下管线档案报送利用的自觉性。同时对工程测量单位和城建档案管理机构等因各自责任履行不够造成损失的,都明确处罚规定。

四、加强城建档案基础业务建设,全面提高城建档案馆整体工作水平

档案是档案馆的根本,进一步丰富馆藏仍然是我们今后相当长一个时期的工作重点。在重视工程竣工档案收集的同时,进一步加强规划编制过程档案资料、建设系统业务档案资料以及管线工程、市政设施、人防、防洪、军事等重点防护工程资料和其他应对突发事件急需查找的档案资料的收集,把城建档案馆建设成城市建设重要数据的灾害备份中心,确保紧急状态下能够提供使用。

城建档案工作者应积极主动开展工作,以其为争其位,让有关单位乐于把档案报送过来。国家建立档案体系来保管档案就是为国家和大众利益服务的,档案不是档案馆的财产,更不是档案工作者的财产, 是国家和公众的财产,档案工作者要以高度的事业心和责任感来“为国管档、为民管档”。同时,还要通过内部改革增强活力,提高档案人员的素质和工作水平。

此外,我们还要不断加强人才的培训和培养。重点进行计算机操作、行政及企业管理、档案理论、法律法规及城建档案业务知识的学习,不断提高队伍的知识水平和业务能力,加强档案人员的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教育,树立爱岗敬业、无私奉献、团结合作、开拓进取的良好精神风貌。积极开展城建档案法制建设,全力收集并妥善保管城市建设重要城建档案,大力开展档案信息化建设,增强服务意识,提高服务水平,提升城建档案工作自身创新发展能力,努力把城建档案馆建设为城市建设档案信息中心、城市地下管线档案信息中心和城市建设重要数据的备份中心,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

综上所述,城建档案事业,功在当代,利在千秋,要使这项事业健康持久的发展,必须要走改革的路子,在改革中创新,在改革中谋发展,把握机遇,开拓进取,更好地为城市建设和发展服务。

第7篇:城乡建设数字化范文

为了满足时展的需求,档案管理工作也迎来了新一轮的改革。信息技术在各个领域中已经高度普及,档案管理的数字化趋势已经成为了必然。而城建档案作为城市发展历史的“见证者”和“记录者”,其数字化建设的全面落实也显得更加迫切,本文针对城建档案数字化建设的问题进行几点研究。

【关键词】

城建档案;数字化建设;思考

引言

在城市建设和发展的过程中,城建档案是非常重要的依据和参考,它记录城市建设活动中的重要信息和事件,在社会进入了信息化时代之后,城建档案管理工作也开始向着全面落实数字化的趋势转变,实现档案管理的数字化,能够克服档案档案管理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同时也能够缓解当前档案管理的诸多压力,促进城建档案工作的可持续发展。

1.城建档案管理数字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不是一帆风顺的,在构建城建档案管理信息化的过程中,也会遭遇很多问题,管理人员必须要客观看待这些问题,并积极去解决这些问题,才能够更快、更好的实现档案数字化,下面针对城建档案管理数字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几点分析:

1.1我国在档案管理过程中,长期存在技术落后、管理制度不完善的问题,在实现数字化管理也是如此,计算机软件与硬件建设方面也非常薄弱,不能做到及时更新。信息时代档案资源更新换代非常快速,如果基础性建设不完善,那么数字档案信息也很难及时更新,同时也不利于信息储存的安全性与规范性。

1.2从城建档案管理的特点来看,其具有一定的法律价值,在以往的管理中,纸质档案是主要的记录载体,档案信息在被记录之后,改变比较困难,因此在保密性和安全性方面与数字化档案相比,存在明显优势。但是实行了数字化管理之后,网络技术本身存在很多安全隐患,加之我国在网络管理以及数字化档案管理方面的法律比较欠缺,数字档案信息的安全性得不到有力保障。

1.3数字化档案信息具有一定的共享性,也可以说信息共享是数字化管理的一个突出特征,实现了信息共享,就可以全面提升管理的效率和质量,可以节约大量沟通交流的时间,对于档案管理工作的意义非凡。但是实现共享的前提是数字档案形式的规范和统一,必须要统一所有的数字档案形式,才能够实现共享。但是目前我国并不具备统一的数字档案格式和规范,同时在数字化建设方面也比较欠缺,这样必然会影响日后的资源共享。

1.4传统档案虽然管理任务重,但是在保存上相对安全,并且也具有良好的稳定性,保存时间很长,因此传统的纸质档案与电子档案相比具有一定的优势。而数字化档案虽然实现了管理空间以及时间上的优化,为管理人员提供了极大的便利,但是缺乏对管理环境依赖性较大,必须要借助完善的信息化系统以及设备来实现,一旦系统环境出现了问题,信息数据就非常容易丢失,电子档案的稳定性与保存期限都不及传统档案,这也成为了我国城建档案数字化建设中的一大难题。

2.对做好城建档案数字化建设的基点思考

基于以上对城建数字化建设中存在问题的研究,可以看到制定更加完善的数字化策略已经非常迫切,在信息化的背景下,数字化建设在城建档案管理中的落实和普及已经成为了一个不可逆转的趋势,因此有计划、有目的的制定建设措施是非常必要的。

2.1前期的全面规划。全面、科学的规划是进行城建档案数字化建设的前提,科学的规划能够提成数字化建设的速度,也能够保障数字化管理的顺利进行。首先,要将有价值的纸质档案进行数字化文档的转化,这个转化工作的工作量非常大,因此管理人员必须要对整体馆藏有全面、具体的了解,做好调查分析,在这个前提下,对数字化档案的转化工作进行全面规划,转化需要依据一定的规范和程序进行,要掌握重点,主次分明,因此做好调查,合理规划是不可缺少的环节。

2.2加强标准规范建设。由于我国缺乏数字化档案管理的规范和依据,因此在建设方面遭遇了很多问题。所以在进行数字化建设的同时,必须要强化数字化建设的标准。针对文档资源共享的需求,建立相关的标准以及规范体系。具体来说包括信息化标准规范、数字档案的规范等等。

2.3加强信息系统建设。城建档案的数字化管理主要是依靠计算机网络,创建出一个档案信息系统不仅需要一定的设备,还要有相应的软件,建立一个独立的网络平台纪合档案的管理和共享在这里要注意信息系统的安全性使用者或者管理者在访问网站时要进行安全认证和身份认证,以免发生信息被盗或者毁坏等情况的发生保障信息系统和档案信息的安全。

2.4完善资源浑的建设。城建档案需要进行基本信息资源库的建设这里包括目录数据、目录中心、全文数据库以及多媒体数据库等的建设为了提高数字档案的专业性河以将工作的重点放在特色资源库的建设上将各个专业和类型的档案信息资料建立专门的数据库使数据库变得更加条理清晰一目了然提高数字档案的实用性肩利于档案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

2.5提高档案的使用效益。城建档案作为相关城市资料的提供者除了凭证需要还有应起到其应有的查询、使用功能,为社会带来一定的价值城建档案数字化应满足建设部门以及社会对于相关档案资料的需求,并为其提供查询和使用的服务,以实现档案的最佳使用效益。

结束语

城市建设的过程中城建档案的数字化建设是不可忽视的重要方面,并且发挥着不缺取代的作用。为了能够促进城市建设发展,必须要积极完善城建档案数字化建设的制度和规范,客观看待存在于建设过程中的问题,有目的、有针对性的制定建设措施,这样才能够以最快的速度实现城建档案的数字化建设,为城市的建设规范提供更加完善的数据支持。

作者:杨桂榕 单位:黑龙江省大庆市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城建处

参考文献:

第8篇:城乡建设数字化范文

城建档案是在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活动中形成的具有保存价值的文字、图纸、图表、声像、电子文件、实物等各种形式和载体的历史记录。它是城市规划、建设、管理过程的真实记录,是城市建设和发展的重要依据。它对城市的规划具有重要指导作用,是城市的工业和民用建筑、市政基础设施的新建、改建、维护和恢复重建的重要依据。城建档案馆(室)是管理城建档案的机构和场所。主要从事城建档案的收集、整理、鉴定、保管、编研和利用工作。城建档案管理的主要作用与目的就是保护和利用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活动中形成珍贵资料,为城市的建设、发展提供更好的利用。过去城建档案管理工作主要针对实物档案进行管理,整个过程从收集、整理、鉴定到保管、利用,其工作内容繁杂、劳动强度大、查寻利用效率低。近几年许多城建档案机构根据《全国城建档案信息化建设规划与实施纲要》、《数字档案馆建设指南》和《纸质档案数字化技术规范》(DAT31-2005)的要求开展一系列城建档案数字化、信息化工作,利用计算机技术实行档案数字化管理。把原有的纸质档案进行扫描、存储,将原来的实物档案转化成数字信息(电子图片文件)。这些工作减少了库存档案的损坏,在一定程度上延长了档案的寿命,有利于档案的保护。在城建档案的收集过程中同时收集了部分数字资料(如:CAD数据文件、数码照片、数字影像和扫描后的电子文件等),并建立了专业的数据库,开发了相关城建档案管理系统(MIS)。初步实现了城建档案数字化管理,准确、快捷地向社会提供利用。向档案数字化、信息化迈进了一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科技进步,许多地方提出“智慧城市”建设的设想,这不仅需要大量丰富的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等方面的信息,还需要有智能化的科技手段,更好地帮助人们建设和管理好城市。“智慧城市”离不开智能建筑,就是建筑的智能化。智能建筑不是从建筑物的使用开始的,而是在建造过程中和建成以后形成的智慧化、互联化、相互协同化。BIM技术是建造事业发展的技术产物,它是建筑全生命周期的建筑信息模型,它是从设计阶段,施工阶段、运维阶段的信息模型。BIM作为建设项目信息的整合平台(系统),把来自各方面(包括:设计、预/决算、招投标、构件制造、采购、施工及工艺流程等)汇集的信息实行集成管理。利用BIM技术管理建造的建筑,从开始就连续不断地汇集并形成大量数据(信息)。这些信息是应用BIM技术的工程项目建造过程中形成的,具有保存和利用价值,是建筑的运营和维护、城市的数字化和智能化管理所需要的数据信息。在工程项目中形成的所有应保存的资料(包括信息资料),都应移交到城建档案馆,收集后的信息,经过整理向社会提供服务,与社会共享。其中,也包括运用BIM技术管理的工程项目中形成的所数据信息,这些数据信息也属于城建档案收集范畴。随着这些数据的逐步积累,城建档案机构也需要建立相应的BIM平台,用于不断地收集、汇集和更新的相关数据。为此,笔者认为,BIM需要纳入到城建档案管理工作中来。

二、城建档案需要BIM实现现代化

管理城建档案管理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更好的利用这些信息资源,为我国的城市建设和发展服务,开发利用这些资源就是城建档案的价值所在。按照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制定《全国城建档案信息化建设规划与实施纲要》的要求,以数字化信息资源为核心,以网络技术为基础,以扩大信息资源的利用为目的,以服务于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为宗旨。适应时展的需要,持续、健康地实现城建档案的现代化管理工作是城建档案事业发展目标。对于目前的城建档案的数字管理水平,只是传统档案管理模式的一种技术升级,用计算机、多媒体、网络等技术替代人工,将实物转换成了数字信息,从档案的收集到最终的利用,档案管理工作的内容没有变化。在提供利用方面,利用计算机代替人工查寻、检索,检索途径多种多样,提高了档案信息检索效率,所查找到的信息,大都与纸质原文件内容相同的电子信息(电子版本)。有许多城建档案馆在开发利用工作中作了很大的努力,如:利用CAD、GIS和RS等技术进行整合,构建了三维信息平台等等。使城建档案信息在开发利用中有新的进展。但是在面对未来的发展,现有这些技术是不够的。作为城建档案管理者需要从更长远的眼光去审视未来。去适应未来发展的需要?参与并融入到“智慧城市”的建设和管理中去。不能把城建档案馆(室)作为一个信息的“仓库”。尽管能方便、快捷地查询到各种城建档案信息,也不能算是现代化管理。城建档案现代化管理机构和场所不能只是一个提供利用“仓库”,而应该是提供利用的“基地”,它所提供的信息应该是经过开发“加工”过的信息,而不仅仅是“仓库”中源始的信息。从建造业现有的技术水平和应用实践的成效来看,BIM是一项较为科学而又切实可行的先进技术,它具备的可视化,协调,模拟,优化和可出图特点,可使城建档案管理水平从现在的数字化、信息化和网络化向“智能化”方向迈进。城建档案馆原有CAD和GIS数据也属于BIM数据整合的部分。目前已有大量的工程项目已经应用BIM技术进行建造,如:北京国家体育场(鸟巢)工程、昆明新机场机电设备安装与运维管理、北京英特宜家购物中心工程、广州市北京路沿线环境模拟(日照、气象)、内蒙古科技馆新馆异型曲面幕墙施工等工程项目。BIM技术能够实现建设项目各参与方通过网络进行协同工作,同时,进行工程洽商、技术沟通、工作协调,实现施工质量、安全、进度和成本的管理与监控。在利用BIM管理的工程项目,BIM汇集着大量与工程相关的数据信息,为工程提供大量的数据支持,使业主、设计单位、顾问咨询公司、施工总承包、专业分包、材料和设备供应商等众多参建单位同在一个平台上共享相关数据,为工程建造提供最优方案。这些数据信息都是工程建造中产生的。这些数据信息不当是建造成果的数据,而且还有建造过程的数据,特别是隐蔽工程中的相关数据(如:地基、地下管理线等)。这些数据信息集中收集到城建档案馆中后,利用BIM平台可再现原来建造过程和模拟将来运营、维护过程。例如:模拟一个建筑出现设备故障怎么办?出现危机(灾害、反恐等)怎么办?某个建筑的改建和扩建选用什么方案?隐蔽工程和地下管线也可以通过模拟再现,而不必再进行二次勘察、测绘等等。城建档案管理运用BIM技术后,其管理水平可提升到“智能化”管理。查寻信息不再需要查找原始信息进行分析,可直接再现建设项目某一阶段的结果。在前后相似的建筑在建造过程中,可以借见,以提高建造的效率。随着建造技术发展和更新,原有的建造工艺需要如何调整和改进。只有这样,城建档案工作水平才会得到更高的提升。如此发展,城建档案机构就不再是档案资源信息的“仓库”,可能就成为档案信息资源利用的“基地”。过去我们说城建档案为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提供决策依据,将来可能就是提供决策方案了。

三、总结

第9篇:城乡建设数字化范文

本中心信息化工作起步较早,经过几年的努力,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已逐步建立了局域网、档案信息网站和图片信息网站。计算机辅助档案管理全面推行,档案数字化工作有了较快进展,基本完成了馆藏档案目录数据库建设,实现了馆藏档案检索计算机化。但是伴随着城市信息化建设和电子政务的不断推进,对传统管理模式带来了极大冲击,正逐步改变着我们的工作方式。这一方面为城建档案工作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另一方面也对城建档案工作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

二、主要目标

面对机遇和挑战,按照国家建设部《全国城乡建设档案事业“十一五”规划》的部署要求,制定了中心信息工作的总体目标:从服务城市建设、服务政府与公众出发,抓紧建立地下管线综合数据库、建设信息数据库、城市规划审批成果数据库、声像资料数据库等各种档案基本数据库;有计划的开展馆藏档案数字化工作,有步骤地开展城建档案电子文件的接收工作;积极开展数字城建档案馆的建设。逐步将建设信息中心(城建档案馆)建立成为城市建设信息资料中心、地下管线档案信息中心和城市建设重要数据备份中心。

三、2012年计划

主要内容:启动数字城建档案馆建设,加快档案数字化进程,加强电子文件的归档和管理,推进馆藏档案数字化,加快“建设信息查询服务系统”的启动实施。

(一)进一步加强建设档案信息管理软件和计算机设备、网络网站等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中心现有的硬件设备大多购置时间较早,特别是购于2002年之前的服务器和网络设备早已进入淘汰更新期,目前超期服役、严重老化、性能落后,对信息系统的正常运行、数据的安全保障都造成了很大隐患。中心的三网一库也是在2004之前陆续建成并运行至今,现已不能完全适应当前的工作环境和要求,更是无法满足电子文件的归档管理工作及馆藏档案数字化工作的需求。

(二)加强电子文件的归档和管理。切实做好《建设电子文件归档和电子档案管理规范》(CJJ/T117-2007)的宣传贯彻培训工作。《规范》是各单位收集、积累、整理、鉴定、验收、移交电子文件和加强电子档案管理的依据。要把《规范》的宣贯、实施及监督工作作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依法行政和推进信息化建设的一项重要工作,加强领导,结合实际,在工作中贯彻执行,及时接收保存好现行电子文件和电子档案,实施文档一体化管理。加强监督和指导,保证电子档案的真实、完整和有效。

(三)有序推进馆藏档案数字化。随着城市建设的快速发展,城建档案数量的激增,传统手工管理根本不能满足社会各界对城建档案信息利用的复杂化、多样化和及时性的管理要求,对馆藏档案的数字化与信息化提出了更加迫切的要求。目前,大多数档案馆保存的档案信息形态主要以纸质、缩微胶片和底片等载体形式存在,只适应于传统的管理与传播方式——手工管理和以点到点的传播,档案信息资源的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也难以充分实现,更难适应当代“数字化生存”的形势。档案原件数字化,对档案信息的现代化管理、使用和传播等都具有很重要的作用。档案的信息化、数字化会推动档案管理基础工作的进步,实现档案管理跨越式的发展,是实现档案管理由传统走向现代的关键手段,是实现数字城建档案馆的基础。档案的数字化会彻底改变档案的利用方式,突破传统利用的“时”、“空”限制,可以为“建设信息查询服务系统”提供丰富的利用信息资源。馆藏档案数字化是档案馆数字化建设的核心,是一项长期的任务,是传统档案馆走向数字档案馆的必经之路,也是逐步将建设信息中心建立成为城市建设信息资料中心的必由之路。

(四)加快“建设信息查询服务系统”的启动实施工作。按照构筑“大平台”、建设“大信息”、提供“大服务”的工作思路,以“系统”的立项、实施为目标,完善当前的建设档案信息网,强化档案网站功能,实现与建委政务网的互联,提供更方便、更快捷的网上查询利用服务,最大限度地满足社会各界对城建设档案信息利用的需要,实现城建档案信息资源优势互补和社会共享。服务是提高城建档案信息工作生存与发展活力的根本手段。积极开展面向政府和社会的提供利用服务,以“服务”为立馆之本,拓展服务领域,创新服务方法,提高服务水平,建立多渠道、多途径、多形式的城建档案服务利用体系。紧紧围绕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业务,深层挖掘城市建设档案所蕴藏的丰富信息,开展城市建设各类信息与数据的汇总统计,为城市建设提供各种基础信息。

(五)加强地下管线档案管理与利用服务。进一步贯彻执行《城市地下管线工程档案管理办法》(建设部令136号),加强本行政区域内城市地下管线工程档案的管理工作,把地下管线档案的验收、移交与报送工作,纳入工程规划、建设管理审批程序,统一接收和集中管理全市的地下管线工程档案,不断提高地下管线档案的进馆率。积极参与、协助开展城市地下管线普查普测工作,充分运用好地下管线档案信息管理系统,实现对地下管线综合、动态的管理。积极向政府和社会提供地下管线档案信息的查询服务工作,充分发挥地下管线档案信息的作用,减少地下管线事故的发生,努力把建设信息中心建成城市地下管线档案信息中心。

(六)提高人员素质,调整人员结构。档案馆信息化建设就是运用计算机和网络技术来为社会和公众服务。作为信息化社会的档案工作者具备一定的计算机和电子文件管理知识是必不可少的。档案馆的信息化建设要求不断更新观念,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能,树立为社会和公众服务的意识;提高人员素质,强化服务意识,达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赢的目的。信息化进程会导致工作方式的变化,同时人员结构必然随之发生改变。要谋划好人员的优化调整、工作岗位的合理安排,迎接档案数字化时代的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