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分析当前经济形势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三季度中国GDP增速反弹至7.8%,这使得我国今年经济增长7.5%的目标几乎无忧,10月汇丰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人指数初值为50.9,达到7个月来最高,也呈现出经济稳固回升的势头。
从投资看,三季度民间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出现了止跌向稳的走势。民间投资较为集中的东部地区在9月份也开始重拾二季度以来的上升势头。虽然产能过剩、房地产调控与外需持续低迷仍会制约投资增长,但是新一届政府的开局之年,各地方通常会有很强的激励来推动基础设施建设和项目投资。特别是在简政放权、破除垄断的系列改革举措下,民间固定资产投资增速止跌向稳,民间固定资产投资占全部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总体保持稳定提升。同时无论银行信贷增速还是社会融资总量均处于较高水平,宽松的流动性环境会促进未来时期的投资增长。
从消费看,前三季度,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168817亿元,同比名义增长12.9%,增速比上半年加快0.2个百分点。如扣除价格因素后,实际增长为11.3%。同时紧张的劳动力市场意味着职工工资水平的上涨,有助于促进消费增长。近期消费者信心指数趋升,特别是信息消费、旅游休闲消费等新的消费热点与新兴消费模式正逐步培育形成。
从进出口看,第三季度我国进出口同比增长6%,较第二季度4.3%的增速有所回升。在自主能力、附加值、区域布局、产品结构等多方面因素的综合作用下,我国外贸运行的内在活力和运行质量正在出现积极的变化,外需依赖减弱,特别是上海自贸区的挂牌设立,将在未来有效促进我国外贸增长和健康发展。
二、目前经济形势面临的关键问题
(一)全球主要经济体经济缓慢回升,但走势继续分化
美国经济持续向好,日本基本面回暖,新兴和发展中经济体增速较快。欧洲经济陷紧缩和刺激两难境地,仍是影响全球经济复苏的最大挑战,同时东亚、中东地区的紧张形势,也给全球经济带来负面影响。
世界经济的不确定性对我国的影响是挑战和机遇并存,特别是金融风险、贸易摩擦、进出口波动等问题将更加突出。但也可以抢抓机遇,参与国际分工和合作,带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一是扩大我们对外财经交流的步伐,二是促进我们参与全球经济治理改革的积极性。
(二)产能过剩问题已成为抑制经济发展的突出矛盾
当前的产能过剩有三个特点:部分绝对性、内部结构性、产业先进性。部分产业长期积累形成的绝对性过剩,如钢铁、水泥、电解铝等。还有一些产业的过剩是高技术短缺和低水平重复的结构性过剩,如空调、冰箱等变频的压缩机产能并不高;出口的平板玻璃主要以中低端产品为主,在技术上毫无优势只能价格取胜,低端过剩、高端不足的情况普遍存在。另外很多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产业。其特殊的背景一是地方政府对项目落地的渴求和企业对土地等优惠政策的向往,二是近几年央企为防止被兼并重组的快速发展扩张,三是周期性大规模投资造成的蜂拥而上。
三、几点建议
(一)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将部分国内产业有序转移到新兴经济体
经济的全球化是原材料、生产、销售、资本的全球化,是对世界产业结构、国际市场份额的重新布局。当前我国制造业规模世界第一,而国外很多新兴和发展中国家,例如波兰、土耳其等正处在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时期,非洲和东南亚地区钢铁、水泥、纺织、火电和轻工建材等行业发展水平相对较低,正是我们可以进行全球产业布局的良好契机。自金融危机以来,波兰成为欧盟27个成员国中唯一保持经济健康增长的国家,大量的公共基础设施正逐步被淘汰,到处都是大工地,到处在建设铁路、港口。又如土耳其近十年快速发展,2011年GDP增长8.5%,但它没有石油、没有气,建设发展的都是新能源,我们的风电、光伏就完全可以转移过去,既可以规避欧盟“双反”等贸易摩擦,还可享受土耳其政府对新能源产业的优惠政策。
(二)加大对农业基础设施的投资力度
目前我国投资主要的三块是制造业投资、房地产和基础设施建设。受产能过剩和国家宏观调控的影响,制造业投资、房地产在近期的作为不大。建议在城镇化、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相结合的过程中,重点增强对农业的投资。一是能够增加投资建设,二是有助于改善中低产田的质量,减少化肥的使用、保障旱涝保收,三是提高粮食的产量,进而稳定食品价格。
(三)加大对企业技术改造、科技创新的支持力度
经过多年努力,企业技术改造效果已经显现,但是对中小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的支持力度还不够。这部分企业数量大、就业多,并有灵活的经营方式,技术改造和科技创新的进步空间更大。建议增加中央财政技改资金并尽快落实,在技改投资导向、资金协调、政策扶持、配套服务等方面进一步向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倾斜,从而推进民间资金向民营资本的转变。同时银行加大信贷支持,改进技改项目审核制度,建立健全技改的长效工作机制,营造全社会支持企业技术改造的环境。一是少花钱、办大事,能够撬动民间投资,二是激活企业的同时保障就业,三是进一步提高职工素质并提升制造业水平。
今年以来,随着扩大内需政策效应的逐步释放,我国经济快速下滑的势头得到了抑制,经济运行出现了一些积极变化:
第一,投资快速增长。1-5月,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32.9%,比2001-2007年平均增速高出近10个百分点。
第二,消费增长平稳。1-4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15%,比去年同期回落了6个百分点。考虑到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同比下降1.5个百分点,涨幅比去年同期回落10个百分点。因此,剔除价格的因素,社会消费品零售实际增长率仍高于2008年各月的实际增长水平。在国家“家电下乡”等扩大农村消费政策有力推动下,农村消费增速已连续4个月快于城市消费增长。
第三,工业运行呈现低位趋稳态势。1-4月,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5.5%,其中3、4两个月增速分别为8.3%和7.3%,均高于去年后两个月和今年1-2月增长水平。
此外,作为经济先行指标的PMI指数连续3个月超过了经济扩张和收缩分界线,汽车消费和资本市场也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回暖迹象。总体上看,我国经济基本遏制了快速下滑的态势。但能否就此判断我国经济开始企稳回升、进入持续上升通道呢?在对这个问题的判断上,要注意两方面的内容:
一方面要注意经济运行的周期性特征。市场经济运行过程中总是出现扩张与紧缩的交替更迭,如此循环往复,经济运行的周期性特征是一种客观存在。奥地利经济研究所近期对1929年“美国经济危机”、1977年“西班牙经济危机”、1992年“日本经济危机”和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这四次对全球经济造成较大冲击和有较大影响的经济事件进行了比较研究,研究结果显示,危机造成工业生产力下滑的时间平均持续2年,工业产值跌幅为9%。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曾先后经历了墨西哥金融危机、亚洲金融危机和美国金融危机三次冲击。受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1998年我国经济增长出现较大幅度回落(GDP增长下降1.5个百分点),1999年经济增长延续下滑态势(GDP增长下降0.2个百分点),2000年、2001年经济开始稳步复苏,到2002年回复到9.1%的较高增长水平。尽管对我国经济复苏时间存在诸多争论,但一个共同的判断是,此次金融危机的破坏程度远远超过亚洲金融危机,因此,我国经济实质性复苏还面临很大困难。
另一方面,要注意支撑经济进入合理增长区间的动力是否可持续。从当前的经济运行看,我国经济持续增长的基础并不稳固。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内需增长强劲,外需持续走低。按照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最近几年,外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在20%左右(按照支出法测算的外需贡献率存在方法论上的缺陷。例如,无法衡量大进大出和小进小出对经济活动的不同影响)。根据我们的测算,外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高达40%。因此,在我国经济的回暖历程中,进出口的走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我国外贸出口持续下滑。根据海关总署的数据显示,今年1-5月,我国对外贸易进出口同比下降24.7%。其中,出口同比下降21.8%,进口同比下降28%。5月份当月,我国出口下降26.4%,与4月份相比,同比降幅加深3.8个百分点。
从对外贸易的区域结构看。与新兴市场国家和地区贸易额下降更为明显。1-4月,我国与欧盟贸易额下降21%;与美国贸易额下降16.2%;与日本贸易额下降23.8%。但我国与东盟、韩国、台湾地区、印度、俄罗斯、巴西贸易额分别下降了27.1%、28.1%、40%、30.4%、41.6%和25.4%。可以看出,全球经济衰退已严重影响到国际贸易,我们面临的外部环境仍很严峻。
新出口订单指数通常可以用做反应出口形势变化的一个先行指标,4月份的数据显示,新出口订单指数为49.1%,继续保持了上升态势,并接近扩张的临界点。根据2006-2009年数据,计算得到的出口增长率与新出口表定单指数的相关系数表明,二者时间变化的时滞效应约为3个月。按照这样的判断,下半年我国出口进一步下滑的空间不大。
二是中央投资强劲,地方配套困难。扩大内需措施和产业振兴的规划实施能否有效地实现短期保增长、长期扩内需和调结构的预期政策目标,关键在于落实中央扩大内需的投资激励措施。目前我国的投融资体制决定了中央政府的投资规划基本可以迅速贯彻和实施。这样,扩大内需措施和产业振兴规划实施能否有效地实现预期政策目标的关键就在于落实地方和社会投资配套机制。
审计署提供的数据表明,4万亿投资计划在具体落实中,中央投资资金到位率94.01%,而地方配套资金到位率只有47.98%。地方配套资金不到位,可能导致有些项目不能按计划及时开工,或者已开工的项目进展缓慢,使新增投资项目难以发挥应有的作用。地方配套资金不足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土地财政”遇到了困难。随着经济下滑,房地产市场萎靡导致的土地转让收入下降,使得地方财政难以足额落实配套资金。
目前我国的地方和社会缺乏有效的市场化配套投融资机制。现行《预算法》等法律限制地方政府实行赤字融资、发行债券、市场借贷,因此地方政府只能依靠规费、土地批租收入、国有企业产权转让收入和税收返还等预算外资金以及国债和地方政府专项基金等方式配套投资。如果没有配套政策和措施来引导和确保地方政府和社会投资到位,那么,中央投资一方面可能不足以引导实现保增长、扩内需等预期政策目标,另一方面可能还会威胁中央政府的财政收支平衡和可持续性,以及在长期内抑制居民消费能力。
三是国有投资快速增长,民间投资尚未有效激活。当前,固定资产投资快速增长主要依靠政府投资拉动,2009年1-5月在城镇固定资产投资中,国有及国有控股完成投资同比增长40.6%,比同期固定资产投资高7.7个百分点。国有投资在整个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进一步扩大。在经济恢复过程中,政府投资起着先导作用,经济能否持续增长,关键在于民间投资能否有效激活。没有民间投资的配合,国家促内需、调结构的目标也不容易达到。民间投资多集中在批零贸易餐饮、建筑、房地产等一般竞争性行业。近期的数据显示,民间投资意愿不足的局面没有得到进一步改善。以房地产投资为例,2009年1-5月,房地产开发投资同比增长只有6.8%。民间投资不足一方面是由于资金不足,大量中小企业及民营企业贷款难的问题仍很突出,而另一方面,一些行业门槛仍然太高,民间投资很难涉足。
二、宏观调控的方向
为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国家
连续出台一系列扩大内需的政策措施,并取得积极成效。但同时也需要认识到,当前经济增长过度依赖政府投资拉动和政策刺激效应的格局越来越明显,由此形成的产能过剩、投资和消费比例不平衡以及产业结构不平衡等问题也越来越突出。保增长仍然是下一阶段宏观调控的最重要内容,但要避免急于求成,正确认识经济运行的客观规律,在保增长、扩内需的同时,宏观调控更要突出强调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和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的提升。在积极推进和落实已经出台的各项政策的同时,做好政策储备,从容应对国际和国内可能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
第一,调整投资结构,要在优化投资结构的基础上实现投资适度地快速增长。一方面,要引导、鼓励增加民间投资,建立有利于中小企业信贷的金融政策环境。另一方面,要加大政府财政性的公共投资,并充分利用好财政的公共投资,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提高财政在民生方面的支出比例,促进国民收入分配结构合理调整。政府积极加强民生工程建设,才能改变居民收入与支出预期,释放居民消费潜能,扩大居民消费能力,从而改变拉动内需单纯依靠增加投资的方式,实现投资消费双拉动,并从根本上解决投资偏高消费偏低这一结构失衡的深层次矛盾。
关键词:中国经济 宏观调控 路径探析
中国经济在经历了最困难的2009年之后,当前的中国经济运行在正常平稳增长的核心关键期。虽然说中国的经济发展有自己的独特优势及发展机遇,但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也还面临着诸如国内通胀压力上升和经济结构调整难度加大等很多突出的经济发展矛盾和发展困境。
2009年以来,以欧美为主的债务危机持续发酵,给世界经济复苏增添了新的变数,世界经济进入了艰难复苏的“后国际金融危机时期”。2010年世界经济实现复苏性增长后,迎来了本世纪第二个新10年的开端——2011年,人们对此抱以厚望。但现实并不尽如人意,世界经济的发展形势并非此前多数国际金融机构预测的那么乐观,前景充满了风险和不确定性。
中国经济面临的是增长缺乏内在动力和通货膨胀压力并存。我们在分析经济问题的时候通常会用“三驾马车”——投资、消费和出口。中国是一个制造大国,经济的增长主要是靠出口,而出口导向政策成功地执行了十年二十年后,现在就出现问题了。从微观上看,因为出口企业得到政策优惠,这样的结果是企业的创新动力大大地被削弱,有些企业直接变成了“劳动密集型专业户”,当然这也与我们国家人口多有关。从宏观上看,出口取得非常成功的情况下,外汇结余会大幅度增加,这必然会造成本国货币升值的压力,形成贸易摩擦。
总的来说,中国目前的经济发展面临状况概括为以下几点:首先是市场机制的内在推动力不足;其次是经济结构不合理,外贸进出口呈减速趋势,外需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明显减弱;再次是通货紧缩的状况没有大的改变,有效需求不足的矛盾依然突出。所以,为了真正的解决我国经济发展的持续性问题,顺利完成国家“十二五”规划,面对严峻的国内外经济形势,需要政府采取正确的而且强有力的宏观调控措施。
一、当前中国经济发展的优势及机遇
市场调控不是万能的。市场调控是资源配置的最有效的方式,但市场经济受自身制约,客观上也存在着自身无法克服的缺陷和不足,主要表现为市场调节的滞后性、盲目性及自发性,因而市场失灵现象时有发生。经济运行的周期性波动影响到经济生活的各个方面,影响了市场经济的正常运行,难以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作用。所以,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离不开宏观调控的指导,这是我国经济健康快速发展的保证。
我国经济调控中仍存在着不少问题,调控理念滞后,调控手段过于简单化,缺乏前瞻性,“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对于涉及市场机制最终形成的深层次的制度改革尚不到位。目前对于调控时机把握不准确,调控的自主性和灵活性不足,调控效果不甚明显,出现调控效果缓慢性和受众麻木性等特点。甚至出现经济运行调控—反弹—再调控的怪圈,不仅无法弥补市场经济的缺陷,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压制了市场机制调节作用的发挥。因此,为更好地发挥市场经济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需进一步提升我国经济调控的能力,促进我国市场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实现社会经济发展总体平衡。
目前,中国经济正逐步走出了全球经济危机负面影响,在自身发展中取得了非常明显的进步和发展。其主要优势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中国的经济逐步开始从低谷走向回升,并且已经顺利转入了稳定发展的正常道路;二是在拉动中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中,内生性增长机制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三是在过去的一年里中国的出口呈现出了恢复性增长的态势。这是当前及以后我国经济发展具有的基础及优势。同时,当前中国经济正处在一个非常好的发展机遇,其主要机遇表现在:一是“十二五”开局为我国的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规划中的七个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可以进一步优化我国的产业结构;二是规划中的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新布局为我国的经济发展实现快速增长创造了条件;三是逐步拓宽了民间投资领域,对投资环境进行了不断优化;四是收入分配改革为居民收入增长加快提供了体制性保障;五是就业的增加和收入分配的改善为我国经济发展继续保持繁荣稳定提供了保障。
二、当前中国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当前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正处于攻坚克难的重要阶段,经济发展虽然总体运行形势是良好的,其经济发展优势和机遇也非常明显。但我们还要看到目前还是存在一些非常值得思考的问题,世界经济增速回落,复苏乏力,中国经济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矛盾仍然很突出。
首先,我国通胀预期还存在,通胀压力甚至有增强的趋势。虽说当前的总体物价基本平稳,但是我们要看到在多种影响因素如货币、市场、国家政策等综合作用下,我国的通胀预期仍然还是存在。如当前房地产市场调控难度加大,原油价格调控过猛,物价通胀呈现阶段性波动,间接影响到我国的经济增长潜力。
其次,物价压力过大,近几年物价水平出现较大幅度的反弹和上升。2002—2006年,居民消费物价指数CPI为3.9%,至2007年CPI上升幅度达到4.8%,2011年CPI出现较大幅度回升达6%。由于农产品和食品引发的价格上涨逐渐向其他商品和生产领域扩散,导致中国存在着由结构性价格上涨走向全面通货膨胀的巨大风险。
关键词:中小企业;融资难;新路径
一、当前经济形势下中国中小企业融资现状
(一)我国中小企业融资之难
2013年6月底,我国中小企业贷款同比增长18%,而上半年人民币贷款同比增幅达到大约4000亿元。说明我们金融行业对中小企业的支持力度并没有减少,但是覆盖到全国的银行贷款总量,理论上平均分摊到各个中小企业里的还是有限,因此还是会有企业无法得到贷款[1]。相关报告显示,大约90%的中小企业没有从银行贷走一分钱。资金的匮乏致使中小企业无法放开大步搞发展,经营规模上不去,利润额产生瓶颈困境,加剧了对资金的需求,从而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可见,解决融资难问题,是当前中小企业生存与发展的第一要素。
(二)我国中小企业融资之贵
现实中,中小企业遇到的问题不仅是融资难,更根本的问题就是融资贵。数据显示,中小企业的融资成本相当高,已经远远高出企业的承受能力。小额贷款的利息比银行利息高3到4倍,民间借贷的月息达到10%。。而且由于中小企业风险比较大,造成银行放贷一般都非常谨慎,所以经常出现针对中小企业贷款上浮基准利率。可见,由于中小企业自身的特殊实际状况,融资过程中遇到的融资贵的难题单靠改变外部融资环境克服是不现实的。必须从其他方面寻求突破口。
二、我国中小企业融资新路径分析
(一)加快中小企业经济转型升级
中小企业贷款难的问题,和其目前的经营能力和信用状况有非常密切的关系。无论从全世界范围来看,还是单就我国来说,银行对中小企业贷款的风险都很高。因为中小企业的寿命普遍都非常短,70%左右的中小企业寿命期短于两年。对银行来说,办理贷款的成本与贷款规模是关系很小,甚至在一些情况下办大规模的贷款,成本可能会相对更低。而现实中,有的中小企业财务体系毫无规范可言,甚至连最基本的财务报表都一定完整。这时,银行即使想对这些中小企业放贷,由于无法控制风险,最终也只能放弃。
这种情况下,中小企业就要先从自身寻找问题,并找到解决这一问题的良策。很多中小企业由于贷款难,资金链短缺,不得不缩减生产规模,有的有市场无工厂,有的有工厂无市场,风险集中在一个链条上。但是,如果企业迎难而上,大力扩展生产规模,打造一条完全属于自己企业的完整产业链,一旦发生经营困难,就可以实现通过调整某一个链条来应对其他链条上的问题,就不会发生一招不慎全盘皆输的结局。这些都有赖于中小企业在经济结构方面的转型升级方面寻求突破口。
江南农村商业银行董事长王国琛曾说:“中国正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专注于品牌、创新的企业代表着未来经济发展的方向,银行也相对比较喜欢这一类型的企业。”可见,积极转型升级的中小型企业更容易获得贷款支持。在此形势下,中小企业唯一的出路就是加快转型升级,为自己的融资之路化解种种不利因素。
(二)国家相关宏观政策的支持
市场经济的正常有序运行离不开政府的宏观调控,中小企业的融资市场同样是这样。政府应该从宏观上发挥积极引导作用,为更多资金进入中小企业板块奠定客观条件。结合我国经济现状和中小企业融资实际障碍,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鼓励中小企业与中小银行同步成长
改革开放以来,国家从政策上允许并鼓励中小型企业进入大量行业,尤其是劳动密集型的制造业等一些竞争性行业。大量的中小企业的产生带来了更多融资需求的出现。与之相矛盾的是,金融业时至今日依然由国有银行高度垄断,民间自发成长起来的中小银行却基本没有被允许合法存在。我国中小型企业和中小银行发展的不均衡,使得中小企业融资掣肘的困境日益加剧。市场经济国家中一个屡试不爽的现象是,政府管制下必然出现黑市,在我国也不例外。中国长期的金融抑制政策,导致了地下金融膨胀。现实中,供给量日益充沛的民间资金也为地下金融发展起到了不可忽视的推动作用。地下金融的非合法性,并没有妨碍其对弥补正规金融的不足、促进良好市场机制发育的积极作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地下金融至于我国目前繁荣的民营经济功不可没,很大程度上成就了“中国制造”行销全球[2]。
2.鼓励引入新的融资工具
2009年,中国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正式 《银行间债券市场中小非金融企业集合票据业务指引》,打开了中小企业发行集合票据的市场。
集合票据作为一种中小型企业一种新的融资手段具有无可替代的优越性。首先,集合票据设定一个长期利率,长期而言,企业的融资成本相对较小。其次,,采用集合票据作为融资手段,可以从更高层次上宣传本企业品牌,使银行对这类企业有更深刻地了解。现实中确实有很多企业采用发行集合票据作为融资手段后,获得了信用贷款。最后,集合票据集资规模比信用贷款更大,更能满足中小型企业的融资规模需求。可见,集合票据市场对中小企业融资渠道是一个很大的补充,对中小企业更有益处。
3.规范资本市场秩序
近年来陆续爆发的风险事件进一步暴露出一些融资担保公司抽逃资本金、关联交易等违法违规问题,对行业整体声誉和银担合作都造成非常大的负面影响。政府应该从完善担保体制、建立信用征信体系等方面入手,积极发挥引导作用,为更多的资金进入中小企业创造条件。近三年来,融资担保行业实收资本年均增长36%;在保余额年均增长37%;与融资性担保机构开展业务合作的银行业金融机构年均增长22%,融资性担保贷款余额年均增长28%;中小企业融资性担保贷款余额年均增长29%,为中小企业提供担保户数年均增长27%;全行业担保业务收入年均增长30%[3]。这些数据充分表明,规范和监管不仅没有影响融资担保行业的发展,反而促使融资担保行业对中小微企业的融资增信作用不断增强。(作者单位:江西科技学院)
参考文献
[1]吴晓灵:《中国金融政策报告2011》,中国金融出版社,2011年12月第一版
关键词:制度;标准;tpp;中等收入陷阱
当前中国经济从2015年开始迎来了转折年,经济增长速度近10年来首次破7%,为6.9%,为改革放开以来增长速度最低的一年。由于2008年美国的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经济衰退,以及2012年的欧债危机,导致全球经济发展一直停滞。外部需求疲软,我国经济发展主要是依靠投资和出口拉动的,全球市场的疲软给我国的经济发展带来了很大的压力。我国一直是全球经济增长的最重要的引擎。在2015年达到了临界点,从黄金十年的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虽然中国的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位,但中国的人均生产总值仍然是偏低的。中国未来将面对人口老龄化的问题,预计到2020年60岁以上的老人占中国总人口的16.6%,到2030年占总人口的23.3%,并在2050年达到峰值占到总人口的30%,中国的人口红利正在消失。适龄的劳动人口正在下降,工人的人工工资正在快速上升,低廉的制造产业正在衰败,低端制造业正在向东南亚生产成本更低的国家流动。中国制造的品牌附加值较为低廉,中高端的制造业发展还需要经历很长的路程去研发创新。中国经济靠固有的投资拉动发展模式已经变得没有效率。在2015年,中国的中央的债务和地方的债务加起来占GDP的近40%,总体债务风险是可控的。由于对中国经济下行的担忧,以及美国转变货币政策,开始了新的加息进程,导致外汇储备在2015年大幅下降,2015年全年流出了5000亿美元。并且带来了人民币小幅贬值,引起了大家对中国是否会陷入中等收入陷阱的担忧。
目前中国经济最严重的问题就是产业空心化,煤炭钢铁水泥等供给过剩,高端制造业没有核心技术过渡依赖国外技术,产品的品牌附加值很低。经济增长的驱动力主要是靠投资驱动,货币m2的投放每年以10%以上的速度在投放,目前这种发展模式已经快走到了尽头。
当前我国在传统的能源行业面临着严重的产能过剩的问题,尤其是以煤炭,钢铁,水泥为主,以煤炭行业最为突出,已经投产的和在建的产能合计为57亿吨,而2014年我们消费的煤炭36亿吨,产能过剩21亿吨,产能的实际利用率为63%。按照国际通行标准,
产能利用率超过90%为产能不足,79%~90%,为正常水平,低于79%为产能过剩,低于75%为严重产能过剩。水泥行业的产能利用率为70%,钢铁行业的产能利用率为74.5%。都存在着严重的过剩问题,产品价格大幅下降,行业大面积亏损。要解决这个问题,就要进行开源节流,需要进行产业优化升级,关停低效率企业,进行研发与创新,增加产品的附加值,进行行业整合,充分利用市场自动出清过剩产能,注意去以及发挥比较优势,去找到对钢铁煤炭水泥需求的地方,然后将过剩的产能消化。
当前中国的制造业发展水平低,跟我国的基本国情有关系,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工业化水平发展较弱,科技研发实力落后,作为后发国家最正确的选择就是去发达国家购买技术,提高国内的生产水平,利用去购买技术省下来的那部分研发费用再投入生产,来快速提高国家的生产水平,增强国家的经济实力。但当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因为随着经济总量的增加,以及中国的比较优势的人口红利消失,中国的工人工资每年增长10%以上,已经大幅吞噬了低端制造业的利润,引起了产业资本的转移。目前中国的三架马车中的出口,正遭受前所未有的挑战,原先中国进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加入了WTO(世界贸易组织),充分的发挥了WTO的作用(如图2所示)我国的出口总额高速的快速增长,充分利用自己的比较优势生产低端制造业的货物,卖向全球的贸易合作伙伴。
但目前以美国为首的国家提出了环太平洋经济合作协议(TPP),TPP协议是将在货物和服务贸易的几乎一切领域消除或削减关税及非关税壁垒,覆盖贸易的全部范围,包括货物和服务贸易及投资,以便为缔约国的企业、劳工和消费者创造新的机遇与利益,进行了经济一体化和建立更紧密的联系。
TPP对中国最重要的地方是在于它设立很高的标准,对于产品的要求是按照高的标准。目前中国的产品都是低标准要求,以价格取胜,追求薄利多销,但这种模式随着劳动力成本的不断上升,很难持续下去,要想在世界市场上存活,必须进行产业升级与创新,打造属于自己的品牌,提高产品质量。 中国自从加入了WTO之后,经济高速增长,但这个背后主要是通过低端产品的外贸出口,现在随着工人工资的提高,以及TPP协议的签署,这种生产模式日益困难。中国应该抓住这次机会,通过市场倒逼产业升级,提高制造业产品质量。同时政府应该制定政策降低制造业实体产业的税收以及提高实体产品的生产标准,加强中国制造的深度优化。建立产业基金会,对具有战略意义的行业进行扶持补助,帮助企业承担一部分风险,来促进企业更快更好的发展。
中国要避免陷入中等收入陷阱,以阿根廷为代表的拉美国家,阿根廷就是典型的由富返贫的国家,在20世纪初,阿根廷凭借着自己优越的地理位置,以及丰富的自然资源,快速发展,人均GDP进入到了全球发达国家的行列。但是由于阿根廷追求高福利,以及长子继承制度,导致大庄园主的家产都由长子继承,而其他儿子都得自己打拼奋斗,形成了对立,人为地割裂成两极,由于长子继承了大部分财产,就保守过日,不去进行产业研发与升级,从而导致生产技术不变,两极分化严重,财富不流动,导致资本沉淀没有人做实业。穷人艰难度日,必然要求更多的福利,而政府由于奉行私有化经济,导致财政收入过低,不足以维持不断增长的高福利,就导致阿根廷经济不断地爆发危机以及停滞。阿根廷政府奉行新自由主义经济学,依托华盛顿共识。全面放开市场,与全球市场对接,实行完全的私有化。导致跨国资本进出方便,而阿根廷政府又将所有国企私有化,对经济的掌控能力偏弱。跨国产业资本其实是个双刃剑,它在给新兴国家带来短期经济繁荣的同时也带来很大的长期发展问题。阿根廷陷入中等收入陷阱主要原因就是产业资本外逃,只有轻型工业,投机性行业,不去投资实业,资金都通过地下钱庄转移出境。所以要注重科学发展,合理利用外资,把外资引导到实体经济中去,而不是让外资大部分都投入投资性行业,这样会导致很多问题,产业空心化,金融市场风险,不加管控的跨国产业资本,一旦受到外部环境的冲击,就会大幅外逃,会引发本币贬值,使普通群众对本币失去信心,从而引发系统性金融风险。
中国很有必要在开放的同时加强对跨国产业资本监管,要充分利用中国巨大的市场,通过对进去的外资进行选择性接纳,通过经济利益和政治诉求相互捆绑结合作用,加大外资进入中国市场的技术投入,限制低技术行业和过剩产能的转移,以及注重可持续发展。要注重高科技产业和环境保护,因为早就说过,要注重环境保护,过去我们是青山绿水去换金山银山,现在我们应该认识到青山绿水就是金山银山。
中国当前的最大优势是具有一个统一的执政党,具有高度的执行力。面对当前经济下行的压力,要充分释放改革红利,促进市场要素的流动,调整产业结构,当前经济已经发展到了一定程度,要鼓励企业进行研发和创新,提高对知识产权的保护,打造属于自己的高端制造业品牌,同时大力发展互联网产业将全国连通起来,利用互联网将要素充分流动,提高市场配置资源的效率,刺激国民消费需求。要注重高收入陷阱,防止过高的生产和生活成本 绑架国民,使国民不能够进行生产和研发。改善社会收入再分配机制,提高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和医疗保险。
参考文献:
[1]杨忻仁.如何避免像拉美国家一样陷入“中等收入陷阱”[J].黑龙江社会科学,2014(02).
论文摘要:各方面的经济运行数据和宏观调控政策的结果都显示当前我国经济总体上增长势头出现了放缓和下行现象,目前宏观经济运行中的通货膨胀压力依然很大。本文首先通过相关数据总结和分析了我国宏观经济运行的总体状况,接着对当前经济增长趋势放缓下行的驱动因素进行了分析,并同时分析了通货膨胀和未来的物价走势,最后分析预测了未来宏观经济的基本走势及其相应的宏观调控政策的任务。
一、我国宏观经济的总体状况
目前我国宏观经济的总体状况呈现出增长势头放缓、经济下行的压力比较突出。2010年我国GDP的增长速度为11.7%,2011年为10.4%,2012年上半年为8.2%,2012年1至5月份的外贸出口同比增长为8.7%,离全年增长10%的既定目标还有相当长的距离,固定资产投资增长幅度为20.1%,和2011年最后4个月相比有较大幅度的回落,房地产市场的成交总量有了一定的上升幅度,但总体上看在建房屋开工量和土地交易总量还没有走出低迷状态,股票证券市场出现大幅度下挫,上证指数在2200点持续徘徊,市场信心不强,社会商品零售总额较去年同期相比增长幅度有限,显示出居民消费的无力和内需的乏力。
二、当前经济增长趋势放缓下行的主要驱动因素分析
当前宏观经济总体呈现增长势头放缓和下行的主要因素有下面几个方面:
(一)投资增长速度下降
中国经济的波动主要取决于投资。前几年经济过热的时候也是因为投资过热。现在经济趋于放缓,经济增长速度进入下行趋势,主要原因也是投资处于下行趋势。投资下行带动工业产出的增长速度相对也比较慢,也在放缓。现在一般为15%、16%,过去都是18%、19%这个幅度。
目前名义的投资增长速度26%,扣除10%左右的投资品价格指数,现在全国的投资增长速度只有16%左右。15%左右的投资增长速度是比较正常的,如果投资增长速度能保持在15%到20%之间,那么在中国目前阶段来讲这是比较正常的增长速度。但是问题是投资增长速度正在持续下降。现在沿海地区投资的增长速度确实比较低,上海的名义投资增长速度1%,如果扣除了价格指数就是负的。
(二)出口乏力对外贸易增长放缓
我国的外贸顺差从2005、2006年以来一直攀升,2010年达到最高,其中经常项目的顺差占GDP的比重是11%,这对于一个像中国这样的大国来讲是一个非常高的比重,美国的逆差通常是5%、6%,我们的顺差是11%。在这么高的水平上现在开始下降,今年上半年比去年同期下降了12%。如果按照全年平均下降12%来算,去年我们是2,700亿的外贸顺差,那么今年仍有2,300亿左右的外贸顺差。仍然是一个很高的水平。外贸顺差减少,主要是因为出口增长速度放缓,进口增长速度提高。
(三)当今经济增长放缓是宏观调控作用的预料之中的结果
中国2009-2012年上半年以来的一切政策、一切调整就是为了使经济增长速度放缓一点。近几年GDP的增长速度一度接近12%,这样的增长速度是不可持续的。如果不把这个过热的趋势抑制住,将来可能会出大问题。所以这两年一直采取了各种措施控制投资、出口,就想把这个增长速度放缓一点。因此现在的增长速度放缓是我们希望看到的事情,是宏观政策调控的目标。因此目前经济增长放缓很正常,否则就意味着过去采取的措施都是无用的。
以外贸为例,目前外贸出口确实在下降,但是这些年的所有外贸出口政策的调整就是想让外贸出口减少一点。从汇率变化情况来看,人民币现在累计升值21%,再加上我们的通货膨胀率比美国高一点,加在一起人民币兑美元实际升值将近30%,我们采取这样的升值措施使很多出口企业都感觉到很大的压力,使得外贸出口放缓。从货币政策的调整来看,采取了一系列紧缩货币政策,同时还采取了各种办法减少外贸顺差的做法,降低出口退税、采取一些产业政策,限制“三高一资”,也是为了把外贸生产降下来,特别是降低对美国的贸易顺差。这些年这么大的外贸顺差,导致了外汇储备的大幅增长。外汇储备现在是18,000亿美元,按照这个速度今年年底将达到2万亿美元。外汇储备不断增多,国内央行需要不断发人民币,导致国内流动性过剩,还容易引起资产泡沫,容易引起通货膨胀,因此又采取各种措施回笼资金,这一系列问题都是因为外贸顺差增速过快。所以采取那么多的措施贸易顺差的增速才减少到12%,应该说也是正常的。
三、未来宏观经济走势及相应的宏观调控政策分析
我国宏观经济在面临放缓和下行压力的同时,其总体走向还是向好的因素多,总的经济面应该是向好的。和那些出现问题的经济体相比,中国经济的基本面确实还不错。比如说越南,越南是连续7年财政赤字,去年财政赤字达到了GDP10%左右。而中国是财政顺差,财政增长速度今年上半年30%以上。中国货币供给的增长速度,保持在相对稳定的水平上,17%左右,没有像过去的出现的40、50%的情况。我国的贸易仍然是顺差,顺差仍然是太多,外汇储备仍然是大幅度的增长。给定这些基本面的数据,而且该调整的东西调整,因此笔者认为中国经济不会出大事儿。
宏观调控政策制定中要充分考虑到政策的滞后性注重具体操作细节的技巧性。这个滞后性可能导致最终各种政策的叠加和累计效果过大。因为政策效果具有滞后性,政府出台一个政策没有马上的反应,再出台一个政策。这个部门出台政策了,没什么效果,那个部门又出台一个政策,每个部门又追加了一个政策。所有政策加在一块最后起作用了,可能发现作用是不是过大了。所谓的叠加累计效应,有没有可能发生呢?有可能发生。至少对于某些部门和行业有可能发生。
参考文献
关键词:新经济形势 企业财务管理 创新
在当前的新经济形势下,企业所处的市场环境有了很大改变,传统的财务管理不能够适应新经济发展要求。为了更好地顺应形势发展要求,加强对财务管理理论的创新显得尤为重要。
一、 企业财务管理创新理论
企业财务管理理论是对企业财务管理活动和财务管理发展规律的总结,在企业管理的实践活动中形成的反映企业财务规律的理论体系,同时也是一整套对财务运行机制进行概括的知识体系。
一般而言,企业的财务管理理论包括两方面内容,即理论体系和理论内容。具体来讲,财务管理理论体系是指形成财务管理理论的因素以及所发挥的作用等;财务管理内容包括财务管理理论体系所表示的具体含义。
随着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人们进入了知识经济时代,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企业的生存环境,传统的企业财务管理已经不能够适应现代企业发展的需求,因此,企业的财务管理进行创新是非常有必要的。新技术、新发明使得改变了传统意义上的时间和空间概念,从而要求企业的财务管理要面向当前经济发展形势发展,适应当前经济发展需求。
二、企业财务管理创新的目标
至今,企业财务管理由最初的产值最大化逐步向着利润最大化、股东最大化以及企业价值最大化方向发展。然而在当前的新经济形势下,企业财务管理的目标仍是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但是它的衡量标准较之前的也有变化,这主要是因为在当前的经济条件下,企业的债权人、股东、政府之间组成利益的共同体。从经济学的角度来分析,这些利益相关者构成了经济主体,因此他们的经济利益也是相同的,最大的区别就是与企业签约的形式以及利益的分配。企业的利益是企业中经济主体利益的综合体现,实践表明在当前的知识经济时代,任何一经济体若得不到期望的利益,从而就会给企业带来巨大的损失,尤其是企业无形资产的损失,这样就无法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的利益。因此,在新经济形势下,企业价值目标应该联系到知识经济条件。从目标的可计量的角度来分析,企业价值目标由有效增加值最大化、利益主体的满意度和增值分配的合理化三方面组成,而且三者之间相互制约。企业只有同时达到了这三方面的要求,才能够被称为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从而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三、新经济形势下企业财务管理的局限性
在当前的新经济形势下,企业的财务管理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一)当前企业财务管理理论系统不健全
随着企业财务管理在企业中的地位逐渐加强,专家和学者对财务管理开展的研究也逐渐增多,但是据资料表明,专家和学者对财务管理的研究也多表现在总结财务管理体系的因素,很少涉及到这些因素之间的内在关系,未形成完整、科学地理论体系。
(二)当前企业财务管理规范性不强
企业财务管理的规范不强,主要体现在财务管理的理论方面,即财务管理的概念不统一,不同的专家和学者对财务管理都有自己的见解,未达成统一的认识,而且不同国家的学者对财务管理理解也不一致。财务管理的概念不一致对财务管理的理论研究和应用带来了很不利的影响。
(三)当前企业财务管理的理论不成熟
由于我国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因此,企业财务管理理论也不能全部引用西方国家形成的理论,要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而且很多理论(如企业并购的资本运作理论、企业重组的资产理论等)在我国还都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所以,企业财务管理的理论还较不成熟。
四、 新经济形势下企业财务管理创新理念的探讨
(一)财务管理理论创新的基本原则
1、规范性原则。简而言之,规范性原则就要求企业明确财务管理创新的任何一个理论的概念和本质,从而就可以有效地防止理论概念的混淆,促进财务管理理论的发展。
2、系统性原则。一般而言,系统性原则就是指在对财务管理理论进行创新的时候,要坚持整体观点、全局观点和发展的观点。
3、吸收和排斥相结合的原则。与西方发达国家的企业财务管理理论相比较,我国较落后,为了更好地促进我国企业财务管理理论的发展,积极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的理论是很有必要的。同时我们也应该认识到,我国的市场环境与西方国家的有一定的区别,因此,在进行财务管理理论创新的时候,不能照搬西方国家理论,应该吸收其精华,去其糟粕。
总而言之,财务管理理论创新的基本原则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我们在进行财务管理创新的时候要严格遵守这些基本原则。
(二)财务管理理论创新的基本思路
一般而言,财务管理理论是指财务管理的内容、目标、假设、原则、方法、职能、性质等组成。因此,在进行财务管理理论创新的时候,要加强财务管理内部要素的分析。
关键词:宏观经济;形势分析;宏观调控
一、我国宏观经济概括。
从宏观环境来看,中国经济目前正处于实现平稳增长的关键时期。由于中国经济面临的通胀压力较大,并且调整经济结构的难度日益增加,因此中国将稳增长、抑通胀和调结构确定为宏观调控的主要任务。与之相适应,中国需要在维护宏观经济稳定的基础上对宏观调控政策进行积极的改革,促进中国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一)当前中国宏观经济形势。
当前中国宏观经济形势具有几个方面的特点:一是采取有效措施,在2010年逐步消除全球经济危机的不利影响,并实现了较为显著的经济发展,具体表现为:首先,中国的宏观经济由低谷转入回升阶段,并驶入稳定发展的轨道。其次,内生性的增长机制已经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主要驱动力。其三,2010年中国出口的增长势头有所恢复。这些经济发展成果的取得,是促进今后中国经济发展有利的基础条件。二是中国经济处于“十二五”这些都是我国经济发展所取得的成果,也是当前及以后我国经济发展具有的基础及优势。其次,我国的经济发展当前还有一个非常好的发展机遇,那就是“十二五”开局为我国的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为我国经济发展模式转变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创造了诸多有利条件。具体来说在“十二五”规划中有以下几个方面为我国的经济发展带来了机遇和有利条件:一是“十二五”规划中的七个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可以进一步优化我国的产业结构;二是“十二五”规划中的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新布局为我国的经济发展实现快速增长创造了条件;三是逐步拓宽了民间投资领域逐,对投资环境进行了不断优化;四是收入分配改革为居民收入增长加快提供了体制性保障;五是就业的增加和收入分配的改善为我国经济发展继续保持繁荣稳定提供了保障。
(二)当前中国经济发展存在的急需解决的问题与矛盾。
中国经济在发展过程中表现出了显著的发展不平衡、发展不协调及发展不可持续的矛盾。首先就是我国的通胀预期还存在,通胀压力甚至有增强的趋势。虽然说当前的总体物价基本平稳,但是我们要看到在多种影响因素综合作用下,诸多抑制和推动物价上涨的因素在2011年的中国经济发展中仍然还是存在。其次,令世人瞩目的房地产市场调控仍然面临着严峻的挑战。虽然在去年2011年房地产市场调控政策相继推出后,市场上的商品房销售价格有走向平稳的趋势,但是随后的房地产市场又有了继续反弹上涨的态势。出现这样的情况的一方面是因为房地产市场发展长效调控机制缺失,另外一方面最主要的还是地方政府财政收入对房地产的过分依赖,这就导致了房地产调控目前来看还主要依靠的是短期的行政措施,所以调控效果是非常不理想的。最后,信贷高增长的同时,贷款难问题也同时存在。当前的货币信贷增长可以说还是非常迅猛,一直都运行在高位。但是我们又看到很多的中小企业发展又遇到了资金短缺的问题,这样就出现了一方面信贷宽松,另外一方面贷款又难同时存在的问题。所以当前的货币政策宏观调控有很大的阻力和困难。
二、当前我国宏观经济调控路径的选择。
为了保持我国经济的平稳健康发展,当前必须在保持中国宏观经济运转相对稳定的同时大力推行更多的合理科学的宏观调控政策,增强中国经济发展的协调性和可持续性。
(一)当前我国宏观经济的调控首要任务就是要继续加强通胀预期管理。
首先,当前必须要大力扶持农业生产,确保粮食供应充足,要对农业产品市场运行机制和市场规则加以大力监管,以便防止炒作投机,同时避免以农产品为主的生活必需品的价格快速上涨,确保价格稳定,另外还要对国际市场大宗商品及农产品等价格变动高度关注,以便能及时采取有效应对措施缓解输入型通胀带来的压力。其次就是要适度提高存款利率,要对信贷规模进行合理控制,进一步加快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步伐,要采取有效措施来促进合理均衡汇率的形成。最后就是要通过采取法律及必要的强制行政手段来积极完善市场监管体系,对市场过度投机行为加大打击和监管力度。
(二)优化财政支出结构,确保我国经济稳定增长。
为了确保我国的经济发展平稳,对财政支出结构进行优化是非常有必要的,因为通过优化财政支出可以保障投资规模合理快速的增长。具体来说首先就是要对投资项目进行合理的完善和管理,对于可能出现的国际金融危机要做好充分的应对准备。其次要通过努力优化投资结构来严格限制低水平的重复建设,同时对于代表了高科技的新能源及新材料要给予大力资金支持,只有这样才能培育出新的经济增长亮点。除此之外,政府还要逐步提高公共服务水平,不断加大对基础设施的投资,对落后地区的经济发展要加大投资倾斜力度。
(三)加快改革步伐,积极推行市场化改革和制度创新,以便能有效解决影响我国经济增长的深层次问题。
具体来说主要需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一是除了要调控好农产品的市场价格,还要加快对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的调整步伐。积极构建包括煤、电价、天然气及成品油等在内的资源性产品的价格形成机制价,彻底来改变资源要素价格长期不合理的情况。二是要不断加快垄断行业及部分国有企业的改革步伐,可以通过完善现代企业制度来在国有企业内部推行公司治理制度,还可以积极引导民间资本能够进入到部分垄断行业的领域中来。三是在我国经济内在增长动力不够强大和世界经济复苏不到位的大形势下,国家为了刺激经济发展采取的积极的财政政策不要过早停止,相反还要继续采取更多的必要的财政政策来刺激当前的经济发展,以确保我国的经济能保持持续回升的发展态势,同时能有效缓解经济发展的压力。
参考文献:
[1]杨晓光。2011年我国经济形势分析与展望。中国科学院院刊,2011-01.
[2]耿庆峰。当前我国经济形势及宏观调控对策研究。现代金融,2008-05.
[3]王月。对2011年宏观经济形势和政策的观点综述。银行家,2011-02.
[4]王延南。2011年宏观经济形势和政策前瞻。中国货币市场,2011-01.
[5]王小广。2010年中国宏观经济形势分析及2011年展望。企业管理,2011-01.
[6]刘伟。当前中国的经济增长与宏观调控。企业经济,2010-03.
[7]王多宏。当前经济形势下宏观调控方面的思考。生产力研究,2010-05.
评估你的市场机会
营销投入该如何进行管理或投放,首先必须明确一点的是,你的市场机会在哪里,否则,就无法确定该不该投,该投多少,或投的值得不值得。
而要评估你的市场机会,首先要明确或清醒的认识到自身的经营定位。长期计划体制下的银行业,几乎不存在明显的差异化定位,一律是全方位经营,随着近几年银行业的发展和开放,银行定位差异化越来越成为业界的共识。有全面发展但偏重公金业务的;有定位做最佳零售银行的;也有发力财富管理,抢占高端客户的银行等等。一些银行把差异化的定位,上升为银行整体经营战略考量;一些银行则坚持全面发展之下的差异化错位经营,总体来说,开始越来越显示出独有的经营实力和活力,这是竞争的客观需要,也是与客户在共同需要中的自我选择和调整。只有差异化经营,才能快人一步,才能带来更为广阔的市场机会,通俗的说,得先知道自己是干什么的,能干什么,才能去把握机会。而在不确定的经济形势下,银行更需要根据形势的变化,及时的或加强巩固,或修正调整自身的定位,为寻找相应的市场机会或迎接经济的复苏做好准备,打好基础。而为这方面的调整所做出的营销投入,绝对是值得的。
其次,找准目标人群,洞悉目标人群的需求或变化。银行从最初的来者不拒到现在有意识的选择客户,甚至是设置门槛过滤客户,逐步体现的就是一个选择自己目标人群的过程,虽然相当一部分银行仍然被要求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但毕竟银行也是企业,必须对资方,对股东负责,目标人群与银行自身的差异化定位一脉相承。不确定的经济形势,让常规的人群划分似乎变得不在那么适用。对未来的不确定而带来的心理变化,随之改变的消费意识和行为,成为银行在衡量自己的目标人群时必须要考虑的重要因素。在营销界,普遍的共识是,在不确定的经济形势下,根据消费意识和行为变化的不同,大致可分为“紧急刹车型”,“苦恼仍有耐心型”,“小康型”,“活在当下型”等。根据这些不同的类型,再来大致分析银行自身的目标人群在当前不确定的经济形势下,会属于哪种类型。就招商银行信用卡为例,从招行的目标人群来看,公务员、教师、白领等收入中上的优质人群,无疑是其主要的基础目标人群,这一类人又大多属于“苦恼仍有耐心型”,和 “活在当下型”,他们具有一定的收入水准,也具有一定的消费能力,但不确定的经济形势,仍然对他们会产生一定的影响,而对于招行信用卡的当家产品之一“车购易”品牌来说,目前的消费环境,正是其大力推出的好时机,因为对于上述两种类型的消费者来说,分期买车,既可以满足拥有爱车,提高生活品质,又可以通过分期,减轻资金压力,无疑符合主流目标人群的消费心理需求,大受欢迎就不奇怪了,而且此时推出,更能够提高消费者对该品牌的良好认识和印象。
根据目标人群消费心理的变化,针对性的进行促销或系列营销活动,自然会取得良好的效果,如果一味的因为不确定的经济形势,判定自身的目标人群都将保守消费,因而直接削减投入,显然将失去更好的推广和发展的机会。犹如危难之际见真情一样的道理,一味的退守型的保守营销,将会更快的失去客户。同样的例子,在保险行业得到最好的应证。有数据显示,09年一季度,保险行业保费收入显著增长,其主要原因就在于各种不可预期的未来风险,以及由于挂钩证券市场的大量银行理财产品的颓势,以及消费者对此类型产品的信心锐减,导致消费者客观上需要从保险产品上寻找稳定增值和风险保障,洞察到这样心理变化的太平洋保险公司在08年底即提前布局,以09年一季度开门红宣传投入为支撑,推动队伍精心组织各种营销活动,从而顺利实现开门红,业务增长显著。
再者,评估自身的市场机会,还要考量现有产品组合是否具有可持续发展和竞争力。随着金融创新的推进,部分银行在金融产品线方面已经初步具备良好的研发优势,一个金融产品的推出,必然应该首先是依据市场或客户的需求而推出,必须是“适销对路”的产品,而且针对特定客户群,还必须有系列产品满足多种需要,如针对公金客户的产品组合;针对私人高端客户的产品组合等等。推出哪一类产品组合,前提当然是符合自身的经营定位,符合自身的目标人群定位,这样的产品就具有竞争力,就值得加以大量的投入。如今年上半年来,中国银行、招商银行等针对中小企业融资而推出的相关产品,就非常符合当前经济形势的需要,这块蛋糕,也许风险要比那些只专注于大型企业的信贷服务大,但利润也相应的较高,只要银行在风险控制上面把握好,同样是新的利润增长点。毕竟大型企业竞争也大,而中小型企业数量众多,市场容量也大,谁先进入,并持续的进行投入,谁就可能占得先机,并形成特色品牌。
在科学分析现有目标人群的需求以及心理变化的基础上,针对自身的经营定位,做出相应调整,推出满足特定形势下特定需求的金融产品,这样的银行,面临的市场机会自然要更多更好,一旦通过科学评估,发觉市场机会,毫不犹豫的进行营销投入,越是在不确定的经济形势下,越是对自身营销能力的一次全面系统的检验,所谓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银行要学会摒弃计划体制下的被动营销,只有确立自己独立独特系统的营销能力,才能持久的发展。
调整而不是削减营销费用
面对不确定的经济形势,任何一个决策者,都很容易做出削减营销费用的决定,因为这几乎是非常容易的事情,然而,我们应该明白,当前经济形势下,也许只有进攻才是最好的防守,一味的保守经营,更容易丧失机会。因为现在的金融消费需求,不是被抑制,而是没有被满足。所以需要银行的经营者去发现,去调动,去引导。不夸张的说,只要人类不停止经济活动,就不会停止对金融的需求。更何况我国经济仍然处于良性增长的周期,远没有到衰退的程度。
仍然以信用卡为例,信用卡作为新兴的金融产品,在我国仍然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大多数银行还停留在跑马圈地,远未达良好的赢利状态。宏观的原因不多讲,具体到持卡用户来说,单人刷卡频率和刷卡金额,就是大多数发卡行急需提高的指标之一。不确定的经济形势下,对于持卡人来说,要吸引其提高刷卡频率和刷卡金额,必须的促销投入和优惠措施,自然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于是我们看到,08年下半年到09年上半年,部分银行明显增加了对信用卡营销费用的投入,大力以餐饮、娱乐消费为切入点,通过打折、优惠等形式,吸引持卡人开卡、用卡,收到了良好的效果。越是在不确定的经济形势下,信用卡越来越体现出独有的优势,此是不做大力推广,何时推广?而且此时将营销费用适当调整,在这方面进行重点推广,更有事半功倍的好处。而金融消费的特点是,对于一个客户来讲,重要的是有一个纽带或载体,让客户与银行发生联系,然后顺藤摸瓜,开展多种服务或产品的推广。
所以说,当前不确定的经济形势下,银行经营决策者要清醒的认识到,营销投入不应该是简单的削减,而是科学的调整,将有限的投入放到最值得,最应该投入的产品上面,以点带面,加强和巩固一贯品牌主张,自然会取得良好的效果。
找准合适的时机进行营销投入
有了必须合理投入的共识,还必须在投入的执行上面找准时机,才能够在当前不确定的经济形势下,更切合“钱花在刀刃上”的原则。招商银行09年初即开始有意识的推出“消费易”,客观上也正是满足当前经济形势下,“苦恼仍有耐心型”,和 “活在当下型”等有着这样消费心理的客户需求,交通银行、农业银行等均有类似功能产品推出,可以说,推出的时机都是非常对路的,遗憾的是,在投入上面显得保守,不够积极,没有充分的向目标客户传递产品的优势,没有进行充分的广告宣传和渠道推广,虽然不一定就说产品推广的不尽如人意,起码可以断定的是,类似产品还有相当大的推广空间,而银行一定要树立以点带面的联动意识,任何一家银行,要始终和不断的强化自身的经营定位,不是对品牌理念和口号的长期空洞的宣传,而是通过不断推出切合定位的特色化产品来强化和丰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