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城镇经济与管理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城镇河道;生态治理;景观设计
1、引 言
建设优美的水生态环境,就是要有水、有景、有绿色,体现一种自然美、生态美,从科学发展的高度,就是促进人水和谐,繁荣文化和社会功能。河道的生态治理需秉着尊重自然、维持可持续发展、合理配置植被、协调统一和发挥河流的社会功能等原则。本文提出了关于河道生态治理与景观设计相结合的几点想法。
2、河道生态治理的原则
对河道进行生态治理的过程中尽量维持河流的自然形态, 维护好现有行洪通道,保持河道的自然化。河道尽量不护砌、不白化、不硬化、不渠化。河道护砌高程尽量控制在常年蓄水位以下,蓄水位以上多采用生态护坡和自然护坡。结合生态学的相关知识,充分发挥河流生态系统自净能力和自我调节能力。
合理配置水生植物、湿生植物和陆生植物,建立起多样性的生物群落,提高河流的自净能力和自我恢复能力。
3、城镇河道生态治理与景观设计相结合的重要性
发挥城镇河流生态系统在景观中的作用, 兼顾两岸城乡规划、生产力布局和群众利益,使治理后的城镇河流生态系统与周围环境协调统一, 形成城镇景观中的一道亮点。
城镇河道的生态治理在满足河流防洪、排涝等基本功能的同时,也要发挥河流的休闲娱乐、景观等社会功能,统筹考虑水资源开发利用与生态保护要求,切实提高河道综合整治水平。
4、城镇景观河道生态治理中遇到的一些问题及解决办法
1)在北方城镇,中小型河道往往是季节性河道,在枯水期流量很小,大部分河底,冬天更是满布枯草,没有景观可言。
对此可结合规划,在河道坡降相对较缓的河段,修筑小型水闸或橡胶坝,在不影响行洪的前提下,蓄水以提升河道的景观性。
2)新修堤防过高影响景观视线
尽量减小堤防高度,使河道与两岸紧密联系,融为一体。维持原有堤距,不占用现有的河滩地和湿地。同时修建亲水平台,给人们活动留下一定空间。二是有条件的地方应积极采用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实施生态防护。河道边坡的修筑宜保持平缓,不能过陡。
3) 城镇河道治污防污问题,许多地区缺乏有效的管护措施,将河流看做下水道、垃圾场,普遍存在向河道随意倾倒建筑和生活垃圾,偷排污水的问题。
河道治理与城镇治污防污规划相结合,与污水管网设计对接,设计小型湿地净化水质,改善水生态,在河道居民点设垃圾箱或集中处理点。
4)中小河道投资额度有限,城镇周边占迁补偿投资较大,给河道治理的工作开展带来难度。
因地制宜,确定合理的治理方案,力求工程简单实用,节省投资。能草皮护坡的不衬砌,能生态的不硬化、不光化。积极采用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人口密集、征迁难度大的地段,能不迁则不迁,能采取临时防护措施的就不要大规模迁建,使有限的资金发挥最大效益。
5)大部分中小河流尚未得到有效管理保护,河道管理薄弱,遭受侵害,得不到尊重。
改善用水条件和生态环境,使河道真正成为一条安全线、生态线和经济带,让治理区域的人们形成爱河、护河的风气。同时尽快落实河道管护主体、管护责任和管护经费,建立长效管理机制。
参考文献:
[1] 高永敏,许士国.大连市生态型河道建设[J].城镇水利,2004(14):53~55.
[2] 徐国宾,论城市河道整治与景观生态设计[J].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2008(04):04.
[3] 吴秋华,城市河道治理中生态景观设计初探[J].水利科技,2012,(01):55-56.
关键词:城镇化 资源环境 协调度评价 河西走廊
2000年以来甘肃河西走廊地区的城镇化水平和资源环境压力大致呈现先负相关再正相关的关系,河西走廊地区在城镇化进程的不同阶段,城镇化水平与资源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与搭配关系究竟是怎样的?两个系统之间是否能够达到相互促进、协调共荣的理想状态?本文基于离散系数协调度分析方法展开研究。
一、城镇化与资源环境协调度概述
协调的本意是“和谐一致、配合得当、良性循环”,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系统或系统要素之间一种良性的相互关系。协调发展强调的是一种整体性、综合发展的状态和过程。从理论上说,城镇化与资源环境通常会经历从不协调到较协调再到协调的演变过程:首先是由于城镇化进程中没有考虑到资源环境保护而导致的“矛盾型”不协调阶段;然后是逐步认识到资源环境地位与作用而进入大力加强的“调和型”较协调发展阶段;最终是真正认识并实现了资源环境保护与城镇化发展的统一性,进入“协调型”发展阶段。
协调度就是衡量系统之间或系统内部要素之间协调状况好坏的定量指标。城镇化与资源环境协调度就是衡量城市的不同发展阶段上,在城市发展这一大系统中,城市与资源环境这两个子系统的和谐程度。从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来说,如何保持城镇化与资源环境之间的协调关系,如何量化评价城镇化与资源环境的协调程度,已成为一个迫切需要研究的问题。
协调度模型是评价协调发展的核心。国内已有的关于协调度和耦合度的计算方法很多,每种方法都有自己的优缺点。本文在参考现有文献的基础上提出离散系数最小化协调度模型,对河西走廊地区城镇化系统与资源环境系统之间的耦合协调度进行计算和分析。
二、离散系数最小化协调度模型
离散系数又称变异系数,反映两组数据的变异或离散程度。
若某地区在某时间区间的城镇化综合指数为F,资源环境质量综合指数为G,则两者之间的离散系数v为标准差S与均值之比,即:
城镇化综合指数F与资源环境质量综合指数G协调性越高,表明该区域的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之间就越和谐,也就是说,F与G的离散系数越小城镇化系统与资源环境系统的协调性就越高,即v要越小越好。从上式可以看出,v越小越好的充要条件是:
越大越好。
为使计算出的协调度更加有层次性,可用的k次方来表示城镇化与资源环境的协调度(c):
式中k为调节系数,2≤k≤5。
C能反映出资源环境与城镇化水平进行组合协调的数量程度,由模型可以看出,0≤C≤1,C值越大,f调状态越好,反之则越不协调。
协调度模型可以较好地反映城镇化与生态环境相互协调的程度,但却无法反映出两者整体协调发展水平的高低。协调度C相同的两个城市,有可能因各自的资源环境水平和城镇化发展水平完全不同,一个是在高水平的协调,另一个是在低水平的协调。为了克服上述缺点,有学者进一步构建出经济环境协调发展度的测度模型:
式中D为经济环境协调发展度,T为城镇化系统与资源环境系统发展水平的综合评价指数,反映了两者的整体效益与水平;α、β为待定系数,由于城镇化系统与资源环境系统重要性相同,因此α、β同取1/2。协调发展度D综合了城镇化与资源环境的协调状况C以及两者所处的发展层次T两方面的信息,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可反映出城镇化与生态环境的动态变化趋势,因此协调发展度模型具有更高的稳定性及更广的适用范围。根据计算公式可知,D∈[0,1]。
按照经济环境协调发展度D的大小,将城镇化与资源环境之间的协调关系划分为3大类:失调衰退类、过渡调和类和协调发展类;同时根据城镇化综合得分F与资源环境质量综合得分G的对比关系,将两者划分为城镇化滞后型、同步型和资源环境滞后型3种发展类型。这样就得到城镇化与资源环境互动发展的27个基本类型(见表1)。
三、河西走廊地区城镇化与资源环境协调度计算
本研究根据河西走廊地区的具体情况,为增加区域协调度的区分度,将k取值为5。
由于主成分分析得到的河西走廊地区城镇化综合指数和资源环境质量综合指数的数值出现负数,为了便于运用离散系数最小化协调度模型进行分析,需要对两组数据进行归一化处理以消除负数影响。这里采用线性插值法,其计算公式为,式中Xi是序列中的原始实际值,Xmin、Xmax分别为原序列中的最小、最大值,得到的新序列Xi′的取值范围在0-1之间,各Xi′值的分布仍与原对应的Xi值的分布相同。
通过线性插值法对河西走廊地区2000-2015年城镇化综合指数(F)和资源环境质量综合指数(G)进行归一化处理后,得到两个新序列F′和G′,对两个新序列按照离散系数最小化协调度模型的算法,计算得到了2000-2015年河西走廊地区城镇化与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度,并对二者的协调关系进行分类及评价,见表2。
从以上结果可以看出,2000-2015年河西走廊地区城镇化与资源环境之间的协调度大体呈现先下降后逐年上升的趋势,先从2000年的濒临失调到2003年的极度失调,再从2003年后开始逐渐改善,到2007年后一直维持在相对协调的状态,2011年是协调性最好的一年,达到良好协调。从城镇化与资源环境系统的内部关系来看,2008年之前河西走廊地区的城镇化综合水平滞后于当地的资源环境状况,而2008年之后,城镇化发展迅速,同时资源环境压力也快速增加,造成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工作滞后于城镇化进程。今后应在继续推进城镇化发展的同时,努力提高资源环境质量综合水平,以期能够在二者的协调配合、良性互促中实现河西走廊地区经济、社会、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四、河西五市城镇化与资源环境协调度动态变化分析
利用协调发展度函数对河西走廊5个行政区2000-2015年的城镇化与资源环境协调度进行计算可以看出,2000-2015年河西走廊5个行政区城镇化与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度处于不断波动之中,反映出这些地区的城镇化与资源环境作用的不稳定关系。尤其是在2006年之前,各地区之间的差别比较大,波动剧烈,且协调程度均比较低,以各种失调类型为主。2006年以后各地区的协调度都开始进入上升趋势,经过过渡调和、初级协调,2011年各地区城镇化与资源环境协调度除嘉峪关市外,均达到历史最好水平,酒泉市为良好协调的状态,张掖、金昌、武威则处于中级协调的水平,只有嘉峪关市属勉强协调。2012年相较于2011年,各地区的协调度除嘉峪关市以外均有所下降,酒泉市刚刚达到中度协调,张掖、嘉峪关为初级协调,金昌和武威市则为勉强协调,且从城镇化与资源环境系统的内部关系来看,2011年各市均属于资源环境滞后型。2013年开始,张掖市由中级协调向着良好协调的状态迈进,其余四市也保持了相对稳定的状态。
由以上的分析可见,城镇化与资源环境之间的协调是一种状态,处于连续不断的变化之中,当前协调,未来不一定协调,协调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要l件。因此必须依据河西走廊不同地区城镇化与资源环境之间的协调程度及各城市发展的优势与特点,分别选取适合它们发展的城镇化发展模式。
参考文献:
[1]牛文元.中国新型城镇化报告[M].科学出版社.2011.
[2]刘耀彬.资源环境约束下的城市化水平的一般均衡分析模型与实证检验[J].财贸研究,2011,(10).
[3]廖重斌.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定量评判及其分类体系――以珠江三角洲城市群为例[J].热带地理,1999,(2).
[4]李丽.小城镇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及其评价方法的研究[D].武汉:华中农业大学,2008.
[5]唐志强.基于主成分分析法的河西走廊城镇化水平测度[J].河西学院学报,2015,(4).
[6]石刚,王卉彤.承载能力与中国区域功能规划[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为保障企业离退休、退职等人员基本生活,经市政府批准,现对1998年贯彻实施企业基本养老金正常调整制度有关问题通知如下:
一、1997年12月31日前符合养老条件,经批准按月领取养老金的企业离退休(职)等人员,从1998年7月1日起调整基本养老金。
二、1937年7月6日前参加革命工作的企业离休人员,每人每月增加离休金100元;1937年7月7日至1945年9月2日参加革命工作的企业离休人员,每人每月增加离休金90元;1945年9月3日至1949年9月30日参加革命工作的企业离休人员,每人每月增加离休金80元。
三、企业退休人员(含占地农转工养老人员)基本养老金的调整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每人每月增加基本养老金20元;
第二部分:为解决不同时期退休人员养老金水平偏低的问题,下列人员在增加第一部分养老金的基础上,每人每月再增加一定数额的养老金,具体标准为:1993年12月31日前办理退休手续的人员,每人每月增加40元;1994年1月至12月期间办理退休手续的人员,每人每月增加30元;1995年1月至12月期间办理退休手续的人员,每人每月增加20元;1996年1月至12月期间办理退休手续的人员,其月基本养老金水平在本次调整待遇前低于500元的(含按国家和北京市统一规定发放的各项价格补贴、生活补贴及个人帐户养老金,下同),每人每月增加10元,低于450元的,每人每月增加20元。1997年1月至12月期间办理退休手续的人员,其月基本养老金水平在本次调整待遇前低于550元的,每人每月增加10元,低于500元的,每人每月增加20元。
四、企业中按月领取养老金的退职人员、退养人员、原临时工养老人员,每人每月增加养老金40元。
五、原为国家机关、事业单位,经国家或北京市政府有关部门批准成建制转为企业前,已在机关、事业单位办理离退休的人员(含机关、事业单位已办理退休的劳动合同制工人),不列入此次城镇企业离退休人员调整基本养老金的范围,可按北京市机关、事业单位调整离退休金的有关规定执行。
六、按原劳动人事部劳人险〔1983〕3号文件规定,建国前参加革命工作领取原标准工资100%退休费的老工人,按本通知第二条规定标准增加基本养老金。
七、按本通知规定增加的基本养老金,作为发放离休人员及享受标准工资100%退休费的老工人,每年1?2个月生活补助费的基数。
八、按本通知规定调整基本养老金所需费用,参加北京市退休基金社会统筹的,在统筹基金项下开支,未参加的按原渠道开支。
[关键词] 硬化治疗; 内镜; 静脉曲张破裂出血; 全程护理
[中图分类号]R656[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3-7210(2007)08(a)-076-02
随着内镜下止血技术的发展,急诊内镜已成为上消化道出血的首选治疗措施[1],我院从2001年1月开展内镜下局部注射硬化剂治疗食管静脉曲张破裂急性出血,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但是随着工作的深入发现硬化治疗后存在近、远期再发生出血率高等情况。从2003年3月我院改为住院做内镜下硬化治疗并全程护理。现将我院内镜下局部注射硬化剂治疗食管静脉曲张破裂急性出血门诊治疗与住院治疗配合全程护理的疗效进行比较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
内镜为宾得EG-2901电子胃镜,硬化剂为5%鱼肝油酸钠和生理盐水稀释的凝血酶1000 U(1ml含凝血酶50 U)。从2001年1月~2006年3月内镜下局部注射硬化剂治疗食道静脉曲张破裂急性出血77例,男62例,女15例,年龄18~76岁。其中肝硬化60例,肝癌17例。
1.2 方法
分组:门诊治疗18例为对照组,住院治疗59例为研究组。
对照组治疗护理方法:从2001年1月~2003年2月,在门诊按常规内镜下局部注射硬化剂治疗后转入病房观察3~6 h,血压稳定、无继续出血后,患者出院。
研究组治疗护理方法:从2003年3月~2006年3月住院患者按照常规内镜下局部注射硬化剂方法治疗,同时进行术前、术中、术后全程护理。
两组实施护理方法的比较见(表1)。
观察指标:①硬化术全程实施所需时间,②急诊止血成功率;③再发出血人次;④硬化治疗次数;⑤平均每例硬化次数。
2 结果
住院全程护理治疗的研究组其治疗效果明显好于门诊观察治疗的对照组,两组间比较有显著性差异(表2)。
3 讨论
内镜下硬化术是目前治疗、预防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主要方法[2],内镜直视下注射硬化剂可紧急止血[3],但门诊内镜治疗由于患者治疗后留院观察时间短,而且门诊参与硬化治疗的护士不参与留观护理工作,致使门诊硬化治疗过程中患者情况与术后病情观察、护理工作被截然分开,病人得不到系统的全程护理,所以此类患者普遍存在食管静脉曲张破裂急性出血后在实施硬化术前恐惧心理重、思想压力大的现象导致术中配合差、硬化全程治疗实施时间长,出院后再发出血率高。而住院患者内镜治疗为病房护士配合医疗实施硬化术,患者可得到从治疗前到出院后系统的全程护理。在常规内镜下局部注射硬化剂的同时开展术前心理疏导,并根据不同阅历的患者开展有针对性的个案护理,及时消除患者恐惧心理,积极配合治疗,使内镜插入顺畅,从而缩短了硬化术全程治疗实施时间。术中护士严密观察患者意识,面部表情,手势等,并按医嘱准确、及时地执行每一根曲张静脉推注硬化剂的剂量,对患者术中的病情做到心中有数。术后严密监测生命体征,密切观察大便的性质、颜色、有无活动性出血,及时解释或处理病人出现的不适症状。如内镜治疗后出现轻微胸骨疼痛和吞咽不适,属于治疗过程所致机体反应,无需特殊处理,2~3 d可自然消失。适时进行饮食指导和健康教育,让患者明白合理饮食的重要性及饮食不当的危害性,正确的饮食指导和健康教育,有利于防止术后再出血等并发症发生。全程护理不仅包括住院期间的护理,还包括出院时常规作出院指导及护理人员为患者提供信息支持。告知患者出院注意事项及寻求帮助的途径和技巧。
本研究发现,急诊止血成功率:对照组与研究组两组均为100%。再发出血:研究组59例中,近期无再发出血。近期再发出血是患者行硬化术后,曲张静脉尚未完全闭塞,由于注射点发生糜烂或溃疡,使食管静脉曲张出血,多发生于硬化疗法术后5~14 d内,越粗大的静脉越易发生[4];远期再出血3例,再发出血占5.08%。对照组18例中,近期再发出血5例,远期再发出血4例,共9例,再发出血占50%。硬化全程治疗实施时间:对照组需19 min,研究组需9.3 min。硬化治疗次数:对照组69人次,平均每例3.83人次。研究组121人次,平均每例2.05人次。从上述比较我们获得研究组硬化全程治疗实施时间短、硬化次数少、再发出血率低,其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这与研究组配合硬化术开展系统全程护理工作是分不开的。护理工作在内镜下局部注射硬化剂治疗食道静脉曲张破裂急性出血中占有举足轻重的位置,笔者认为全程护理的优点为:①针对性强:针对不同阅历的患者进行有针对性的个案心理护理。②系统性强:依据病情,在术前、术中、术后可系统地开展全程护理,避免了只注重硬化术止血的抢救、治疗,而忽视了护理的误区及治疗和护理脱节的现状③前瞻性强:将出院后不注意饮食,不戒烟、酒,不注意劳逸结合等易导致再发出血的这些现象引入健康教育、出院指导和提供信息支持等护理工作中,使护理工作能前瞻性地对近、远期再发出血做到提前预防。故内镜下局部注射硬化剂治疗食管静脉曲张破裂急性出血与之相伴随的全程护理是治疗成功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
[参考文献]
[1]邵伟,刘成国.内镜下金属钛夹联合硬化剂治疗上消化道出血[J].中华消化内镜杂志,2005,22(2):126-127.
[2]郑国启,张秀刚,于永礼,等.无痛胃镜下治疗食管静脉曲张的临床应用[J].中华消化内镜杂志,2006,23(3):223-225.
[3]杨玉龙,王邦茂,刘文天,等.急诊内镜治疗肝硬化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出血的疗效观察[J].临床荟萃,2006,21(11):845-846.
[4]朱美玲.门静脉高压术后食管静脉曲张再出血硬化治疗的临床分析[J].中华消化内镜杂志,2006,23(5):381-382.
一、我县济发展现状
小城镇经济发展概况由于县域经济发展总体水平不高,空间分布不均衡,我县小城镇经济发展相对落后,中心县城与一般城镇等级规模落差巨大,相互间的职能关联度和互补性较低,造成城镇经济发展缓慢。虽然近几年小城镇及农村有一定的发展,且发展较快,但还没能构成经济发达、产业密集小城镇群。而我县大多数规模较小、位于农村区域的中心镇产业基础弱,城镇建设投入不足,缺乏经济动力。
二、当前城镇经济发展的主要问题及其成因
(一)资源利用不足,区位优势不突出,造成整体经济规模小
我县地域辽阔,资源比较丰富,尤其是农牧资源,为城镇经济的发展提供了良好基础。改革开放以来,我县城镇经济依托资源得到了长足的发展,粮食产品加工、畜牧产品加工形成一定规模,一些产业成为城镇经济的支柱。但是在调查中发现我县小城镇经济发展中资源利用不足,我县城镇经济成分中涉农、牧、林加工企业规模小,运行效率低,对小城镇经济整体贡献不足,我县的城镇中还没有以资源为依托的大型交易县场,大资源小市场造成了资源的浪费和贬值。我县是西南北部地区最大的发展中城县,巧蒙公路、巧鲁公路、沿江大道等干线公路贯穿全县,全县相当一部分城镇集中在巧家这个中心城县周边和干线公路延线,应该说具备一定的区位优势,但是我县大多数城镇的区位经济优势并未显现出来,环中心城县的城镇群及干线公路沿线的城镇二、三产为特征的优势并未得以发挥。
(二)投资不足,人才匮乏,形成了城镇经济的软肋
城镇经济效应的发挥,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投资规模。近年来,通过“撤乡并镇”、“撤乡建镇”等途径,许多地方的小城镇镇域面积有所扩大。但是,真正能推进城镇经济发展的投资却无根本性的增加,投资规模过小仍然是多数城镇经济落后的根本原因。城镇经济规模过小,导致城镇功能不健全,基础设施投资成本高,使用效率低,配套服务能力弱。这势必妨碍城镇集聚效应的发挥和第二、三产业的发展,影响城镇的产业升级和产业优势的形成,从而导致小城镇对周边地区缺乏辐射带动能力。许多地方的小城镇远看像城镇,近看像农村,多与小城镇规模过小有关。近年来,在某些地区,由于小城镇规模小,区位优势和产业优势不突出,加之城镇本身的就业问题日趋严峻,小城镇对企业和劳动力的吸纳能力出现了相对下降的态势。
调查中发现,我县小城镇中从政府的管理机构到产业和行业的服务机构,乃至到城镇的企业都缺少复合型的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人员,因为经济规模小,城镇经济运行效益低,造成了城镇经济体系中的各层管理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收入低,域外人才难以引进,就地取材很难适应现代经济管理与运行的需要,形成了落后——人才空位——更落后——人才更空位的循环。
(三)城镇经济体系布局水平低,宏观规划布局尤其薄弱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针对小城镇发展中问题,县县政府制定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施,强调要提高小城镇的规划、建设和管理水平。迄今为止,这方面的工作已经有了很大进展。但是,从总体来说,小城镇整体布局水平低,经济发展落后仍是一个突出问题,在许多地方,小城镇建设中出现的“马路经济”,多与小城镇规划缺乏长远考虑、小城镇建设规划与社会经济发展不协调有关。此外,小城镇的城镇建设规划与土地利用规划不协调的问题也比较严重。重单项城镇规划,轻小城镇经济体系的宏观规划。一些小城镇政府在推进小城镇发展的过程中,以镇论镇,很少考虑小城镇在区域经济和区域城镇体系中的科学定位,导致不同的小城镇之间、小城镇与不同层次城县之间缺乏有效的分工与协作,难以发挥整个城镇体系的综合效益。实际上,近年来,随着城镇化及小城镇群体规模的扩大,小城镇宏观规划的重要性已明显增强。在许多小城镇密集的经济发达地区,小城镇已成为所在城镇群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小城镇的运行效益,越来越取决于它在城镇群中具体定位。
(四)资源利用效率低,闲置浪费现象严重
以土地资源利用为代表,较为突出的问题是重平面扩张,轻挖潜改造;用地粗放,效率较低,导致土地资源浪费严重。小城镇资源利用效率低,不仅表现在土地资源利用方面,在现行财政体制下,地方政府的实体化倾向加剧了农村要素县场、产权市场的分割,阻碍着小城镇之间资源、要素和产业的优化重组。加上小城镇发展缺乏有效的经济体系规划布局,从整个小城镇经济体系来看,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是比较困难的。
三、推进小城镇经济发展的相应措施
(一)建立有助于城镇经济发展的管理体系
现行体制上的镇不是完备一级的政府,没有完全的财政、行政权,这严重妨碍城镇独立地制定和履行规划、进行建设和管理工作,难以构建适应经济发展的环境。实际上,城镇基本上没有自主的经济发展规划权力和完整的财政调控能力。随着城镇经济的发展和城镇功能的不断完善,要逐渐强化城镇的城县化服务和管理功能,根据城镇国民经济和社会实际发展水平的需要,应赋予镇政府必要的经济和行政管理权限,明确划分镇政府与上级政府时事权,使镇政府由传统单纯执行机构转变到城镇综合调控和规划机构,并逐步建立健全城镇经济管理和服务体系。例如,土地收益应按规划用于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城镇建设维护税和市政、公用、环卫、园林设施配套费,应实行哪里收取哪里使用的原则,全额留镇,用于小城镇的基础设施建设;市场管理费应按比例返还镇,用于市场建设和维护等。
要采取积极的财政、信贷政策,促使乡镇企业由分散、小型、先序逐步向集中、规模、有序过渡,刺激人口向小城镇集中,乡镇企业向工业园集中,引导人口、企业向城镇镇区聚集。牵动乡镇企业向小城镇聚集,以使调整中的乡镇企业和农业产业化成为小城镇发展的重要拉动力量。
(二)改善投资环境,重点培育中心城县周边城镇经济群
巧家县周边城镇地缘环境和资源优势比较突出,具有较大的发展空间。1、中心城市功能结构正在改良和优化,城市中心区正在大力推进退二还三,由于城市规模快速扩大,城市近郊区不再是一些大中型工业企业新的落脚和发展的选择,因而巧家县周边城市正面临着一种产业的转移机遇。2、由于我县特殊的投资环境,一些知名企业已经落户和正在酝酿落户我县周边地区的小城镇,随着国内新的经济格局的成熟,巧家县周边城镇将面临越来越多的机会。因而我县有关部门应该制定措施,加快城镇建设的规划管理,提高周边城镇的城县化建设管理水平,为外来资本和产业的嫁接提供发育土壤,注重把搞好城镇技术和规划管理作为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和加快城县化建设的重点,按照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和高效能管理的原则,提高建筑设计水平,注重环境与发展的协调,按照“科学规划,合理布局、政府推动、县场运作、规模适度,注重实效”的方针,加快周边城镇的建设步伐。切实提高城乡美化、绿化、亮化,净化的整体建设水平,通过加快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为小城镇新经济元素聚集创造良好的基础环境。
(三)坚持“工业立镇”发展思路,创建新兴工业城镇
我县小城镇正处于新一轮经济发展的关键时期,要加快小城镇经济发展,发挥区域、地缘、政策、人文优势,走工业立镇之路,必须从以下几点着手:一是充分利用区域优势和资源优势,加大招商引资宣传力度,树立新形象。二是扩大和完善基础设施建设。三是坚持外向经济带动战略,利用工业园和经济技术开发区初具规模的优势,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四是建立招商引资信秘专业队伍。坚持以商引商,以诚招商,建立招商信息网络,优化服务功能和服务体系。五是依靠科技进步,加快镇属企业技术改造和体制改革。“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要切实把乡镇企业的发展真正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上来。对现有企业实行技术改造和科学管理,在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品质量和经济效益上,对骨干企业进行新一轮技术创新改造。采用先进生产工艺和科学管理方法,走集约经营的路子,提高技术装备水平、产品质量、科技附加值,打造产品品牌。六是要引进培养和造就一批素质高、用得上、留得住的科技人才。科技人才是支撑和发展企业的重要生产力。依靠人才,企业才能生存与发展,技术才能上水平,产品才能上质量,竞争才能出品牌。同时,要抓好产业结构,产品结构、组织结构的调整,提高城镇企业的县场适应能力和竞争能力。
(四)优化调整农业产业结构,逐步建立涉农加工业经济体系
我县有相当一部分城镇是农业大镇,如白鹤滩镇、药山镇等,农业资源丰富。要转变农业单一、低值、弱化的现状,关键是要加快农业产业化、商品化、工业化发展,要加大资源依托型经济发展的投入,并注重优化投资结构,从以往的经验教训看,政府的政策扶持性资金应更多地投入开发资源基地,龙头企业的发展应由民间和外来资本投入。要注重龙头企业的建设和改造原来相当一部分农业大镇都有一定规模的粮食、油脂、畜产品加工基础,但是由于企业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的问题,一些企业处于停产、半停产状态,加工能力弱,运行质量低,应该由主管部门联手相关行业的经济技术部门加快企业改制,建立真正的现代企业制度,激活原有农产品加工企业。制定有效招商引资政策突出物产资源的优势宣传,建立新的农产品加工企业。建立包括种植养植,农产品加工、大型农产品交易县场在内的农业产业发展基地,以市场需求为产业发展导向,以现有的糖业加工、畜产品加工、粮食产品加工为龙头,带动农业产业化、现代化发展。
(五)实施跨越式经济发展战略,走工业化和信息化结合发展之路
关键词:马口;特色小城镇;发展模式
特色小城镇一般是指城乡地域中经济规模较大、产业相对集中且分工程度或市场占有效较高、地域特色明显、以民营经济为主要成分的建制镇。它往往是区域经济发展中心,比一般的中心镇、小城镇更能带动、组织和协调区域经济和各种社会活动,在拉动经济增长、启动农村市场,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等方面都发挥着更为积极的作用。
一、马口发展特色小城镇的基本情况
马口镇位于江汉平原腹地、湖北省汉川市境内,东接武汉、北依汉江,是汉川市经济、文化、交通中心和人流、物流、信息流的枢纽。镇域面积58.7平方公里,城区面积6.8平方公里,总人口10.1万,镇区人口4.61万,城镇化水平57.2%。该镇城区的基础设施配套基本完备,有主要道路数十条,其中省道蔡城公路、新北公路穿境而过,建成区主次干道总长23.63公里,硬化率达96%;有日供水万吨的自来水厂2座,供水主管道20.6公里,供水普及率98%;镇区绿化面积打36.8万平方米,人均公共绿地6.03平方米,绿化覆盖率31%;有街心公园、广场、文化馆、业余体校、工人俱乐部、图书馆、儿童乐园等文体设施。
特色小城镇的特色要体现在特色产业、特色经济上,马口的特色就体现在它的工业方面,按照“一主两翼”的思路,形成了以纺织服装产业为主,光纤电缆产业和建材陶瓷产业为辅的发展格局,2006年该镇实现国内生产总值36.7亿元,其中工业总产值35.6亿元。特别是纺织服装产业,作为“湖北纺织第一镇”,大力发展纺织工业,2004年该镇纺织工业园区实现销售收入15亿元,利税1.2亿元,2006年纺织服装产业规模以上企业达到48家,80万锭的纺锭规模占到全省的1/8,涤纶纱线产量占全国同类产品产量的1/5,这对一个地方小镇来说很不容易。作为中国制线名镇、全国首批500个小城镇建设试点镇之一、连续三届获得湖北省“楚天明星乡镇”、湖北省重点镇的马口,成为了武汉城市圈中工业型特色小城镇建设的典范。
二、马口特色小城镇经济发展模式存在的主要问题
马口在发展特色小城镇过程中,基本上还是按照传统思路,把整个经济社会看作一个系统,没有特别考虑环境与自然资源的对经济发展影响,如图1(传统经济模型)。
这个系统未能将资源环境因素包含在内,很容易对生态环境形成忽视甚至损伤,如果生产者为了产出最大化可能不顾资源的更新和环境的吸收能力而增加生产,形成粗放型经营模式,而且这类问题相当普遍。协调特色小城镇化建设与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的核心是在资源良性循环的基础上,实现并促进特色小城镇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因此必须将资源环境因素纳入特色小城镇建设的社会经济大系统,如图2(引入资源环境因素的经济系统)。
这样,引入自然资源环境因素后,经济系统就成为整个系统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经济系统与自然资源环境系统之间就形成了相互依存的关系,从而使农村城镇化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有机地结合起来,促进特色小城镇持续、健康、快速发展。
三、马口特色小城镇经济发展模式的实质
所谓特色小城镇经济发展模式,实质就是小城镇发展过程中自然、社会、经济等多因素在具体时空立体交叉与动态互动中所形成的耦合力的外在特色表现。自然、社会、经济三个系统构成了有机复合体,其色是其外显特征。
从系统角度而言,无论小城镇发展迟缓还是迅速,都是多因素耦合作用的结果。从动力机制看,特色小城镇发展的社会变迁推动力、制度政策引导保障力、地方行政整合力、法制规划规范力、城镇体系自组织力、民营经济促进力、基础设施助推力等,这些分力通过地方政府的具体整合,形成特色,组成了特色小城镇发展耦合力。
用数学公式表示:F=f(X1,X2,…Xm),其中F表示小城镇发展的耦合力;X1,X2,…Xm等表示构成F的各个分力;f表示各分力与耦合力F间的函数关系。在特色小城镇发展耦合力的构建中,结合地方比较优势条件,确定特色,形成发展主导核心力;进而依据现有基础,围绕主导核心力,构建各辅分力,在地方行政部门有意识、有目的的引导、管理、整合下,实现多因素在具体时空的动态交叉与立体互动,最终形成特色小城镇发展的耦合力。
对马口镇来说,耦合力“F”就是该镇的以工业为主、兼顾发展农业和第三产业的经济发展模式,即工业型特色小城镇模式。工业型是马口小城镇经济发展模式的特色,纺织服装产业是其核心主导力。F1,f2,…fm,则表示经济、政治、文化、环境等方面对F的影响系数。X1,X2,…Xm,则代表着产业发展、管理制度、公众素质等影响该镇工业型特色小城镇发展模式的因素。
四、促进马口特色小城镇发展的建议
(一)强化特色优势,突出产业建镇
所谓特色优势,主要是指特色经济、特色产业。这种优势往往建立在本地区位条件、自然生态、历史、文化等具有独特性、不可模仿性的自然、社会因素基础之上,是一种稳定、持久的竞争力。特色经济、特色产业可以很好的发挥其规模效益、集聚效益,从而带动当地经济、政治、社会发展,促进特色小城镇建设。这种特色优势马口已经具备,但产业优势不明显,“特色”的含金量偏低,该镇虽然在染纱制线方面具有竞争优势,亦已初步形成了集纺纱、制线、服装于一体的产业链,但其产品档次仍然较低,难以走出国门。很多企业在生产技术、原材料和检测手段等方面,与国内的高标准都还有相当差距,“特色”优势还不足以帮助其实现从“湖北纺织第一镇”到“全国纺织重镇”的转化。因此必须要进一步加快园区建设,在完善工业园区内水、电、路、气、邮、讯等基础设施的同时,突出发展纺织服装产业;加快产业升级,在优化布局、扩大规模、延伸链条、提高档次、增加中、高端产品和增加附加值上狠下功夫,强化特色优势。
(二)完善管理制度,实现管理兴镇
管理制度,作为构成特色小城镇模式“F”的一个分力,是关乎小城镇能否持续、健康、快速发展的重要因素,它涉及到如何处理好整体与局部利益、长期与短期利益、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因此要求管理部门要立服务意识,科学管理、规范管理。首先准确定位,在特色小城镇规划上作好文章,规划要突出马口的产业特色,围绕纺织服装产业进行规划布局;其次要进一步加强基础配套设施建设,在这一过程中要完善建设的招、投标制度;再次要完善政策,整合资源,在户口、用地、上学等方面简化手续,实行全方位服务,广泛吸纳资金、技术、人才落户。创新城镇管理机制,加快推进经营城镇的步伐,采用冠名权、广告权、使用权、保洁权等办法,引进民营资本投资建设,经营镇区公用设施,形成特色小城镇建设管理的良性循环。依靠完善的管理,进一步增强马口特色小城镇的特色含金量。
(三)提高公众素质,实现素质兴镇
小城镇建设,人才是关键。公众素质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当地特色小城镇的发展。观念落后、素质差的人,很难有创新和进取精神,各种资源要素在他们面前也很难转化巨大的现实的社会财富。提高公众素质,推进特色小城镇建设,首先涉及到普及和提高公众的可持续发展意识问题。要加强对特色小城镇决策管理部门的可持续发展培训,尤其是对各级管理干部,特别是各级决策层干部的可持续发展培训,应放在极其重要的位置,使政府管理与决策部门克服自身的短视观念,不要只注重眼前的经济利益;要加强可持续发展在普通市民中的宣传和普及,充分利用电视、电影、广播、报刊、书籍、互联网等媒体积极宣传,把可持续发展观念灌输于民;要建立社会和舆论监督作用,完善、举报制度,充分发挥社会公众参与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的积极性。其次要提高民营企业主的专业素质。调查中发现,作为小城镇建设主要经营者,他们大多文化水平不高,缺乏生产经营的战略决策眼光和把握市场经济规律的能力,企业缺乏高素质的财务管理人员、市场营销人员等专业人才,不少企业实行家族式管理,要通过从高校常年高薪聘请高级专业和管理人才等方式,提高民营企业主的专业素质,从而
较好地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长远要求,把企业做大、做强,进一步推动马口特色小城镇发展。
参考文献:
1、庄绪策,黄红发.特色小城镇与民营化――分析湖北汉川市小城镇的“特”与“不特”[J].小城镇建设,2005(7).
2、胡金林,颜弘.湖北小城镇发展模式与中部崛起[J].孝感学院学报,2006(9).
关键词:小城镇规划设计
1 小城镇规划存在的问题
1.1 没有形成成熟的小城镇规划理论体系
目前,我国小城镇建设尚末摆脱自然演进的模式,没有形成成熟的规划理论体系。在小城镇规划和建设管理近30年的规划建设实践中,小城镇规划技术理论发展远远落后于小城镇建设发展的速度,没有形成一套完整的小城镇规划理论与技术管理体系。在小城镇规划实践中,国民经济发展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市规划,小城镇规划及村庄规划所含的各种内容、技术标准都在小城镇建设所必须的规划设计中运用,但往往内容及技术标准相互不衔接,不协调,造成工作的被动。小城镇规划理论急需创新。
1.2 缺乏资金,规划技术力量不足,管理不规范,
由于小城镇大多经济基础相对薄弱,尤其是地处西部地区的小城镇,经济条件和社会环境相对东部及沿海地区落后,突出表现在财政困难,是吃饭财政,基本上就是保政府工作人员的工资和政府基本运行,加上按照现行“乡(镇)财县管”的财政体制,很多小城镇没有财力将规划编制、实施及监督的经费纳入本级财政。据统计,全国60%的小城镇没有规划管理机构,缺乏专业技术人才,造成规划管理混乱,管理缺位,不按规划,无证违法及无序建设的状况非常严重。规划管理要实施“一书三证”的管理办法和管理程序,小城镇的行政领导往往没有按照上述规划和程序进行规划的实施及管理,误认为只要按照总体规划平面图和文字说明或凭经验及长官意志,去确定建设项目的选址定点即可,且往往无原则的迁就法律意识淡薄的建设业主。造成这种局面,一方面是行政长官对《城乡规划法》及城镇规划建设工作不熟悉,对专业了解甚少,对建设业主放任的结果;另一方面是规划编制单位缺乏职业精神,为了利益,迁就现状、迁就长官意志和业主不合理要求。
1.3 规划体系不完善,规划可操作性差。
很多小城镇只编制了总体规划,没有编制控制性详细规划、修建性详细规划及各项专项规划等,还有,小城镇规划的一个规划期限大多为15~20年,,很多小城镇总体规划已经到期却没有修改等,这些造成规划体系不完善。以及很多编制规划的单位没有认真研究当地实际情况,规划内容达不到规定深度,从而导致可操作性差,且单凭批准的总体规划用于指导小城镇建设,其现实引导控制作用大打折扣,规划难以落地。
1.4,没有文化内涵和地方特色
很多小城镇,表面上是科学编制规划,而实际上对小城镇的土地经济因素、城镇空间、城镇景观、综合效益分析等大多缺项且缺乏论证说明,更没有仔细研究地方特色及历史文化,没有保护历史文化资源,造成小城镇建设千城一面,没有凸显文化内涵和地方特色。
1. 5 没有统筹协调发展
由于城镇体系规划缺位,加之规划意识不足,没有进行小城镇的职能性质定位,没有对其产业发展进行引导和区域协调,一些小城镇产业同质化竞争比较严重。分散无序的投资方式既形不成规模,又造成同类产业重复建设,无序竞争,经济效益低下,造成比较大的浪费,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
2 小城镇规划设计应遵循的原则
2.1 宏观指导的原则
区域协同、城乡协调发展原则:在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整体战略指导下,谋求产业发展、人口分布、居民点建设、基础设施布点、生态环境改善的城乡有机结合,促进城乡经济、社会、文化相互渗透、相互融合,达到城市与乡村共生共荣、区域整体协调发展。
因地制宜原则:小城镇地区差异大,发展条件不同,要充分发挥特色优势,强化地域特色,采用适宜技术,走特色发展之路。
人本主义原则:充分利用现代文明成果,强调人文关怀,因地制宜建立适合人类生存与发展和谐的人居环境,构筑具有一定乡土特色和地狱特色的小城镇文化和社会经济发展模式。
可持续发展原则:坚持综合、长期、渐进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实现经济、社会、人口、资源与环境的协调发展。
市场与政府调控相结合原则:按照市场经济规律进行资源合理配置,充分提高提到利用效率。对城镇公共设施实行政府的有效调控,保证小城镇社会、经济、环境的综合协调发展。
2. 2 规划技术原则
科学合理原则:坚持科学理性。兼顾小城镇的价值合理和技术合理。
完整性原则:全面考虑各项规划影响因素,完善各项规划内容。
灵活性原则:注重适应性,加大规划弹性,留有发展余地。
创新性原则:探索新方法,应用新技术,促进体制创新。
独特性原则:挖掘特色要素,强化地域特色。
集约性原则:节约资源,通高效益,促进集约化发展。
连续性原则;尊重历史,尊重现状,远近结合,滚动发展。
可操作性原则:着眼长远,立足现实;政策到位,措施得力;强化规划的可操作性。
3 当前开展小城镇规划的指导思想
3.1 进行规划理论创新,建立统筹规划的观念。
(1)制定和实施小城镇规划,必须以建立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城镇,构建和谐社会、服务“三农”、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基本目标,坚持城乡统筹的指导思想。
(2)必须具备区域全局观念,制订综合性的规划;编制实施综合性的规划,必须实施由政府组织、部门协调、专家领衔及公众参入的规划编制体制。要实行国民经济发展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及城乡规划统筹协调,避免三个规划内容打架,实现三规合一。
(3)在改革实践中,把一些做的好的,先进的小城镇规划经验理论进行总结,上升到技术规范和技术标准的高度,形成一套完整的小城镇规划理论与技术管理体系,用于指导小城镇规划实践。
3.2 保障经费、建立健全规划机构,引进技术人才,规范管理
小城镇要保障规划经费,要建立健全相应规划管理机构。每个小城镇都要设立规划管理站所,至少要引进2―3名规划专业技术人才,将规划的编制、实施、管理等经费纳入本级财政预算,保证充足的规划经费,做的有机构、有技术人员、有经费,改变规划缺机构,缺技术人才,缺资金的穷迫状况,真正使规划落到实处。要严格实施“一书三证”的管理办法和管理程序,,发挥其在小城镇规划建设过程中极其重要的作用。加强执法,不管是建设业主,是单位或行政领导,只要违反规划规定,就要追究其法律责任。
3.3 完善规划体系,提高规划的可操作性,
要按照《城乡规划法》要求,依据规划编制的技术规范、规定和标准,及时编制和修改小城镇总体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修建想详细规划及必须的专项规划。认真研究小城镇的土地经济因素、城镇空间、城镇景观、综合效益分析等,科学编制各项规划,要达到规划编制的深度和要求,提高规划的前瞻性和可操作性。
3.4 突出文化内涵,塑造地方特色。
历史文化是小城镇所特有的,它是城镇特色中“最内在、最具有恒久力的东西”,是小城镇的灵魂。因此,小城镇规划设汁应结合本土文化,塑造“地方特色”。小城镇文化的涵盖面很广 ,除了历史文化之外,还包括民族文化、经济文化、建筑文化、自然文化、地域文化、精神文化等诸多方面。小城镇规划应突出文化原则,塑造小城镇自己的特色。小城镇规划要更深一层地去“做文化”,力求做出地方特色、做出品牌。规划设计人员在对小城镇进行规划设计之前,要全面地调查、掌握小城镇历史、地域、建筑、民族、产业等方面的特色,挖掘其深层次的文化内涵。
3. 5 注重强化协调的手段和措施,完善城镇体系规划
要把小城镇放到小区域乃至全国甚至全世界等大区域的视野中来审视,来规划。要在城镇体系规划中明确小城镇的职能定位,要编制完善省域城镇体系规划、市域城镇体系规划及县域村镇体系规划。
(1)贯彻城乡统筹的规划要求,协调区域范围内的城镇布局和发展。确定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的城镇化发展途径和城镇体系,规划要以区域为整体,着重研究完善区域经济发展环境。
(2)明确区域内各级城镇的功能定位,优化产业结构和布局,对开发建设活动提出鼓励或限制的政策。协调和控制对区域整体发展不利的开发活动。
(3)统筹安排和合理布局基础设施,实现区域基础设施的互利共享和有效利用。对区域开发活动的空间布局和时序进行引导,通过合理、妥善的组织,实现区域基础设施共建共享,降低区域开发成本。
(4)通过不同空间职能分类和管制要求,优化空间布局结构,实行错位发展,避免同质化竞争,协调城乡发展,促进各类用地的空间集聚。
3.6 强化生态理念,进行生态规划
历史教训告诉我们,那种粗放污染式的发展是不可持续的,小城镇规划建设到了应该进行检讨,要充分考虑生态环境保护的时候了。决不能以污染和破坏生态环境为代价来获取暂时的经济利益,必须切实保护好小城镇的生态环境,以利于小城镇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小城镇建设不是一个单纯的经济问题,也不仅仅是市政建设问题,而是涉及经济增长、社会进步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全面发展过程。保护生态环境是小城镇建设的重要方面,也是小城镇经济及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和保证。。小城镇规划应按照建设生态小城镇的要求,高起点、高标准地进行生态规划设计,提高小城镇的形象和品位,吸引农村人口就近进入小城镇,加速我国城镇化的进程。
生态城镇是今后小城镇发展的必然趋势。生态规划是小城镇趋向生态化和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强化生态理念、注重生态规划设计是小城镇规划应该遵循的必不可少的原则。
4 结语
根据新的发展形势和*县的实际,*县的城镇化建设应从促进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高度出发,按照“地县共建,以县为主”的总体思路,逐步建立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和市场经济发展相适应的,能最大限度促进生产力发展、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布局合理、等级协调、职能明确、组合效益最佳的城镇体系。提高*县城镇化水平,应做到六个结合。
1、与超前规划相结合,以法治化定位城镇化。城镇的定位是城镇化发展的首要前提,定位准确与否,直接关系着未来城镇化建设的方向和成败。*县城市总体规划将*县城定位为*地区的政治、文化中心,*市的卫星城镇,是立足当前、着眼发展的城镇未来发展方向的指南,也是我县推进城镇化的中心,必须依法认真贯彻执行。
一个良好的规划是城镇建设的龙头和灵魂,是城镇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目前,我县已完成新一轮《*县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并通过省建设厅组织的专家论证,已逐级上报省政府,待批准后实施。在今后的规划工作中,我们要围绕《*县城市总体规划》,发挥城市规划建设评审委员会的作用,认真编修《*县*科技生态园概念性规划》、《*县城游憩绿地规划》、《*路明清建筑景观的修建性规划》和集镇建设规划,提高县城详细规划覆盖率,特别是控制性详细规划覆盖率。要认真修编,广泛听取包括专家学者在内的各方面的意见和建议,充分考虑未来城市发展的新趋势和我县经济社会发展对城镇化发展的要求,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地编制出具有超前性、分阶段性和科学性的城镇发展规划,留足城镇发展空间,确保规划几十年不落后。要对建筑总体考虑,对道路、排污、园林绿地等城镇基础设施和工业、商业、住宅、学校、医院、文化等设施都要统筹规划,使地面建筑与地下设施、平面布局与立体景观、经济效益与环境质量等协调统一,做到分区科学、布局合理、设施配套、交通方便、功能完善、环境优美。要结合新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强化规划管理,严格执行“一书两证”制度,保证规划的严肃性、权威性和相对稳定性。要加强村镇规划管理,尤其是县城城中村的农房管理,实施*镇、土管局、城建局三级联审联批,严格控制乱建庄廓、乱占耕地的现象。结合房地产开发项目建设,搞好县城城中村的新农村建设的选址,认真抓好批后管理。
2、与项目建设相结合,以经济发展项目化带动城镇化。城镇是县域经济中基础设施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现阶段平安经济比较落后,自身财力有限,然而抓住了项目就抓住了机遇,抓住了项目就抓住了发展县域经济的核心问题。我们应牢固树立项目发展观,按照“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人民管”的基本方针,以城镇化为着眼点,以规划为龙头,以区域开发为突破口,争取项目、整合项目,大力实施项目带动发展战略,以项目建设为出发点推进城镇建设。实施南拓北进战略,通过建设*路、*路扩展城市框架。20*年,要认真实施好以下项目:投资*万元的新平大道西延道路、投资*万元的城市排水管网改造一期工程、投资*万元的*三期道路扩建工程、投资*万元的*县城*路东侧绿地及明清建筑景观项目、投资*万元的石林园建设、投资*万元的*东湖建设、投资*万元的*大道西延道路,积极争取实施投资*万元*路(北段)道路与排水、投资2122.6万元的县城南环路道路与排水一期、投资*万元的*路道路与排水、投资1*4万元的*一桥建设等工程项目。要认真研究省地县上的投资政策导向,实行项目建设领导责任制,组织精干力量,全力进行项目攻坚。积极争取省交通厅代建投资*万元的*三桥建设项目和投资570.5万元的*桥加宽改造工程。同时,要发挥项目建设的杠杆效应,撬动民间资本在市场建设、房地产开发等方面的投资热潮,把做活民间投资作为*县今后城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来抓,拓宽筹资渠道,按照“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积极鼓励民间资本投资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房地产开发方面,明年计划完成总投资*亿元的*房地产开发项目一期工程,建筑面积*万平方米;总投资*万元*房地产开发项目,建筑面积*万平方米;总投资*万元的*房地产开发项目,建筑面积*万平方米。
3、与科学管理相结合,以增强服务功能支撑城镇化。从某种意义上讲,城镇的管理水平决定着城市的经济发展和社会文明的程度。如果一个城市规划、建设都不错,但管理水平不高,交通混乱,治安不好,到处脏乱差,这个城市就没有吸引力。因此,推进城镇化要与科学管理城市结合起来,既要重规划建设,更要重科学管理。高效、协调、有序的城市管理,既是城市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又是推进城镇化的内在要求。在城市管理方面,要从根本上克服城镇化发展中“重建轻管”的问题,坚持把城镇管理放在与规划、建设同等重要的位置,创新管理体制,改革管理手段,加大管理力度,提高管理水平。要强化依法管城的意识,加强城市管理法制建设,建立一整套系统、规范而又便于操作的城镇管理制度,促进城镇管理走上科学化、规范化轨道。要突出抓好“门前三包制度”的落实,加大对“三随六乱”的监管力度。要抓难点,加强市容市貌的综合整治和专项治理,落实长效管理措施,彻底改变城镇交通、环境、安全等方面脏乱差的现象;我们要抓住“地县共建”这个大好机遇,继续做好“穿衣戴帽”、“拆墙透绿”、“庭院绿化”、“楼体亮化”等工作,规范临街广告牌匾的设置,进一步美化亮化城市。要加强对城镇居民的城市意识和社会公德教育,规范城镇居民的行为,提高群众文明素质和自我管理能力。要加强媒体宣传、违章处罚力度,逐步营造人人参与的城市管理氛围。
4、与市场化建设相结合,以市场化带动城镇化。城镇是市场经济的发祥地和载体,而市场发展起来以后反过来会形成城镇的磁场效应,会使农村人口自觉地向城镇转移。若重“城”轻“市”,则城镇建设只会成为简单的造城运动,无益于社会经济的发展。要充分发挥县城的辐射带动作用,在已建成各类市场的基础上,着力打造有规模、有档次、有品牌的专业交易市场,重点完善以牛羊为主的牲畜交易市场,同时积极修建与群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农资、建材、服装、蔬菜、瓜果、农产品市场;在重点集镇规划修建农产品、牲畜交易市场和综合性市场,在全县逐步建立完善的市场体系,从而活跃商贸流通,使市场经济得到快速发展。同时,要树立经营城镇的新理念,以市场化的机制运作城镇建设,逐步建立起以民间资本为主,政府、企业、个人共同投资的多形式、多层次、多渠道的投入机制。要把土地作为经营城镇的主要载体,采取政府高度垄断国有土地一级市场,通过市场运作的方法,按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市规划,对城镇原存量部分土地进行收购储备,以供应和调整城镇建设的用地需求,并且要建立健全土地收购、储备、出让等各项制度,实行城镇建设综合开发和土地有偿出让;经营性国有土地使用权以招标、拍卖、挂牌方式出让;对新建部分市政公用设施建设项目,可按照“谁投资、谁建设、谁受益”的原则,通过招商引资,由个人或单位投资建设并管理,从而拓宽城镇建设融筹资渠道,加快城镇建设步伐。
关键词:城市化;城市化风潮;小城镇;规划
中图分类号:F29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前言
伴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运行以及全球化经济浪潮的推涌,小城镇的发展是市场经济发展内不可抗拒的经济规律,城镇化工作的开展已经汇聚成一股时代主潮。在城市化风潮中,相伴而来的是乡村文化与城市文化差异的融合,所以人们必须与时俱进,加快小城镇的现代化发展,缩短城乡之间的差距。但是在迅速转变的生产生活方式下,城镇化工作需要我们如何保障小城镇农民的根本利益、如何构建一种新的文化生活观念使人得以安居、如何让小城镇发展中不迷失方向,不造成假城市化和“城市病”的出现,如何提高小城镇规划设计水平,建设布局合理、设施配套、环境优美的小城镇,则是需要谨慎对待与认真思考的问题。因此,小城镇规划就是对城市的空间和实体发展进行的预先考虑。
城市化风潮下小城镇规划的重要性
小城镇是城乡统筹规划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联系城市与农村的重要通道,也是一定区域内经济、政治、文化中心。小城镇规划其研究的是城市的合理布局、未来发展和工程项目建设的综合安排,它是一定时期内小城镇发展的蓝图,是建设的重要依据。小城镇规划的基本任务是根据一定时期经济发展的目标和要求,预见并合理统筹安排产业的区域布局、建筑物的区域布局、道路及运输设施的设置、城市工程用地及空间资源综合部署各项建设,以实现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在社会力量的推动下,我国城市迅速发展,小城镇蓬勃兴起,农村面貌发生很大变化。小城镇规划在促进经济建设、调整城乡布局、完善城市功能、合理利用土地、改善居住环境和投资环境、协调各项建设等起到了领军的作用。所以在大规模进行城镇建设的今天,充分认识小城镇规划的重要性,是十分必要的。
城市化风潮下小城镇规划凸显的问题
近几年来,小城镇规划建设快速扩张,除了需要强大的经济基础作依托外,还需要科学专业的小城镇规划设计及管理作支撑。城镇规划是城镇合理布局和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然而我国小城镇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着重建设而轻视规划及规划滞后等状况,在实践中凸显的问题也引起相关部门和规划技术界高度的重视。
小城镇规划理论体系不完整,可操作性混乱
小城镇体系规划是城市规划的组成部分,也是区域国土规划的组成部分。在不少地方进行小城镇建设中缺乏组织的重点,对城镇布局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及整个体系中相互的整体效益规划不完整,造成对经济和社会的不良影响。也有很多地方在进行小城镇建设时缺乏详细的规划和控制性规划,出现技术指标很难控制和落实,对建设工作指导起不到很好的作用。,从建设实践来看,村镇规划技术理论发展远远落后于村镇建设发展的速度,没有形成完整的、系统的城镇规划理论与技术管理体系,导致在小城镇规划实践中操作混乱,在规划中只注重对硬件建设的考虑,对历史文化、自然景观等保护不足,只顾当前的需要,缺乏长远的考虑,发展缺乏系统性、可行性研究,不能正确把握城市发展的规律和趋势,致使城市功能之间的联系断裂,城市整体功能的缺失。
小城镇规划编制理念落后与建设不一致
随着城市化风潮步伐的加快,以市场经济为导向的城市化发展也在逐步加快,为追求城市的短期利益,过于强调发展速度和建设规模,而忽视了规划的重要性,并继续沿用以往过去很早的规划编制内容,使得其与建设步伐不一致,很难适应新体制下经济的发展,也无法起到对现阶段小城镇发展的指导。根据《城乡规划法》规定,镇总体规划期限为20年,而不少乡镇建设出于近期利益,随意更改规划,打乱乡镇规划功能布局,导致基础设施不能配套完善,供水、排水、道路、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很多地方出现了“新房加土路”、“有路无排水”等现象,严重阻碍了居民居住环境和生活质量的总体提升。
小城镇规划管理认识不足,重视不够
人少,事情多是小城镇规划管理工作真实地反映,受体制和经费等方面的影响,各级组织机构的监督、管理、协调职能作用目前都没有较好的发挥,且诸多的管理人员都由其他部门兼职,根本不具备专业人员的管理能力,无法完成面广量大任务繁杂的规划管理工作,导致规划管理流于形式。由于规划管理缺位,在小城镇建设中出现了乱占耕地的现象,集镇脏、乱、差现象和有城无市现象十分突出,交通拥堵、乱靠、乱占、乱停矛盾凸显。再者管理人员缺乏统一的制度监管约束,很多工程项目不按规定执行申报制度、招投标制度、质量跟踪监理等,豆腐渣工程事故时有发生,给人们生活造成隐患。
城市化风潮下小城镇规划应把握的关键
小城镇规划应满足区域发展的需要,注重因地制宜科学发展
小城镇规划需要根据区域内人口、资源、环境等自身的情况,结合经济发展水平和城镇化发展趋向,科学制定符合当地发展阶段和自身需要的政策措施。在小城镇规划中,要注重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全面发展,合理确定人口规模和用地规划,既要坚持建设标准,又要防止盲目求大求气派。比如,很多大城市有的宽阔的马路、气派的城市广场、高大绚丽的楼房等等,于是小城镇也竞向发展,并把它当成所谓的“现代城市”发展的标准。所以,小城镇建设需要科学合理的规划作指导,不需要过高的攀比,切实做好土地总体规划跟其它方面规划的协调,满足区域内发展的需要,确保小城镇建设健康有序发展。
小城镇规划应满足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注重本地特色发展
社会主义新农村是要统筹城乡经济社会的发展,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事业,增加农民收入。这意味着加快经济发展的同时,农村教育、文化、医疗、社会保障、基础设施等社会事业也将进入发展时期,农村面貌将迎来新一轮的历史性改变。所以,小城镇规划需要充分考虑到这一发展的要求,根据地方特色、历史文化传统、风俗习惯从实际出发,突出重点,合理安排小城镇规划中的空间布局及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配置的建设。
小城镇规划应满足功能区最佳用地布局,注重产业空间集聚集约发展
根据自身的自然环境、地理位置、交通条件、经济结构等实际,对小城镇进行功能最佳用地布局定位,分别形成工业型、农业型、商贸型、旅游型、资源开发型等各具特色的小城镇和不同风格的景观结构以及城市工业区、中心区、住宅区、绿化区等发展框架。城乡统筹发展必须遵循城市化集聚发展的一般规律,城镇要以规划调控城乡资源配置,与交通引导集聚和设施引导集聚有效结合起来,强化产业发展以市场为导向,鼓励从事二三产业的人口向城镇社区转移,选择符合自身特点的主导产业、支柱产业,形成集约发展优势,形成以商贸流通、旅游开发、市场建设、农副产品加工等为主的小城镇建设的支撑点, 以政府规划与市场配置共同引导和促进,增强小城镇发展的后续动力,增强带动周边农村经济发展的辐射能力,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增长,提高城乡发展的效率和效益。
结语
综上所述,小城镇建设规划关系着国家大计和民族繁荣富强,需有计划,有条理、有目的、有系统地引导。根据一方政治、经济、文化、风俗习惯等综合因素来因地制宜,制定长期确实符合当地社会发展状况的规划纲要,严格抓好物质与精神文明双重任务的要求。小城镇规划的模式不应生搬硬套,应当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规划执行方案,反复认真研究讨论,扎实执行,稳步推进,把城镇化规模和水平提升到一个新的层次,谋划城镇发展更加美好的明天。
参考文献
[1] 张军.小城镇规划的区域观点与动态观点[J].城市发展研究,1998.
[2] 胡序威.有关城市化于城镇体系规划的若干思考[J].期刊科技,2000.1
[3] 马宏磊;王然. 小城镇规划建设的思考[J]. 科技致富向导,201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