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对生命的感叹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生命,每个人都只能拥有一次:生命,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是一件宝:生命,是世界上最长而又最短的东西:生命……
当生命不再是省略号而是句号,你一定会用感叹号!你会感叹什么呢?感叹它的精彩?还是感叹它的脆弱?
夕阳渐渐沉下去,夜幕被拉了下来,天幕中缀着星星,我站在床头边,望着窗外那条银河,独自思考:我的生命还有多久?14年来是否精彩?
在不断地寻找中,我终于明白了:生命,只有一次,我们必须好好珍惜,不管你的生命历程是否精彩,在你走向生命的尽头时,你都会感谢上天赐予我们生命,让你明白了做人的快乐与痛苦。于是,我每天都用微笑来面对生活,因为我知道,这才是真正的生命!
成功得意的时候,不妨一笑,这是对生命的一种回报。
生命是一段心路历程,没有人两手空空地走完仅属于自己的一次珍贵旅程。仿佛与造化有越,每个人都是提着自己生命的花篮,边前进边采颉,以至于采得满满的,有一天,你突然感觉到力不从心。
也许你看到前方还有许多未曾见过的奇花异草,但你以挪不动脚步,甚至连伸手去采颉的力量也没有。于是,你不得不放下生命的花篮。
刹那间,你融进了永恒的际会,花篮搁地处留下了一个清晰的句号。
也许人类最可悲的,便是看不见自己生命的美,让多少快乐悄然逝去,留下无尽的遗憾。
我应该庆幸,因为我健康的活着,衣食无忧,我被人爱着,也爱着别人,很高兴我拥有了那么多。
即使有一天,我受到种种不公平的待遇,我的生活充满艰辛,我也同样应该庆幸。因为我毕竟还活着,毕竟还有能力去感受和倾听周围的一切,着便是上天赐予我最大的恩惠,它使我有机会感受生命,创造生命的美。其实,活着就好。
不论是得与失,成与败,是灿烂的阳光簇拥着的鲜花,还是阴霾的日子夹带着的讽刺,面对生活,请绽放出从容的笑脸。
不必感叹别人的富裕,嫉妒别人的权势,因为我的生命也有许多让别人羡慕的精彩。抛开无止境的欲望,它只会令人徒曾烦恼。
关键词:多媒体教学;案例
中图分类号:G62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09)09-0138-01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感悟中心,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联系生活实际,畅谈对人生的感悟。
教学重难点、关键:
体会文章内涵 ,感悟作者对生命所持的态度,能畅谈对人生的理解。
教学方法:
多媒体辅助教学, 以读体会情感。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一)课件展示文字(背景音乐《命运》):台湾女作家杏林子有句名言:一粒貌不惊人 的种子,往往隐藏着一个花季的灿烂,一条丑陋的毛虫可能蜕变为一只五彩斑斓的彩蝶,因为生命本身就是一桩奇迹。
(二)同学们,什么是生命呢 ?这节课咱们和作者一起感悟生命。(板文题:生命,生命)齐读质疑。师在文题上加问号(生命?生命?)
二、初步感知课文
(一)课件范读课文(配乐、配动画图片)
(二)交流,理清脉络。想想课文写了什么?课文写了几个事例?(板书)飞蛾:挣扎求生
香瓜子:砖缝冒苗
我:静听心跳
三、研读赏析
(一)导读:下面咱们研读课文,理解文章所表达的深刻内涵。
(二)课件出示:自读、讨论:
1.作者从三个事例中分别感悟出什么?
2.作者对生命有着怎样的理解?
3.找出文中的重点词句,感情朗读。
4.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你对生命的理解。
(三)归纳总结:
1.三个事例的感悟
事例一 飞蛾求生―― 那翅膀在我手中挣扎的生之欲望,令我震惊,使我忍不住放了它!
事例二 瓜子抗争―― 那一股足以惊天憾地的生命力,却令我有种肃然起敬的感动 。
事例三 我静听自己的心跳――沉稳而有规律的心跳给我震撼。
(随文评点“对自己负责”的含义。)
2.对生命的理解
思考一:必须对自己负责,好好地使用生命,让人生更有意义。
思考二:珍惜生命,珍惜时间,不懈努力。
3.感情朗读重点词句:A、我可以好好地使用它,也可以白白地糟蹋它。B、一切由自己决定,我必须对自己负责。
4.课间出示:海伦凯勒简介及名言、张海迪简介及名言、雷锋简介及名言(可讨论自己所熟知的名人名言,并谈谈对生命的理解)
(四)作者由这三个事例引出的对生命的思考是什么呢,让我们一起朗读课文最后一自然段。
教师引导:
1.在前边的事例中,“有限的生命”指什么?“无限的价值”指什么?从现实生活中,人的生命中体现的“无限的价值”指什么?
2.怎样才算活得“光彩有力”?(板)结合你搜集的资料说说你觉得哪些人活得光彩有力?哪些人的生命是白白流失的?
3.作者是这样说的,她有没有这样作呢?简介杏林子生平(课件)
师:杏林子,这一位长期处于痛楚中的人,这位只有小学程度,因类风湿关节炎而全身百分之八十损坏的残障者不但没有诅咒生命,反而洋溢了对生命的歌颂和热爱。她写作不辍,出版的书深受读者们的喜爱。为引发社会对残障者的关注,他不惜冒着生命危险上街情愿。成立了“伊甸残障社会福利基金会”,为台湾的弱势群体谋福利。他一生积极开朗,淡泊名利,她有一句名言:除了爱,我一无所有。
作者还有一句名言: 不论你处在怎样一个多变的世界,经历怎样的人生,生命中还是有一些极其可贵的珍宝,需要我们终身护守、珍惜,不容它轻易失去。《自己创造美丽人生》
四、回题解疑
细细品味了作者对生命的思考,现在让我们再来读读课题,你会带着怎样的语气读?(赞叹、回味、留念、……)作者在课题中重复两遍生命,你体会到什么?(强调感情)师将文题的问号改为感叹号(生命!生命!)
14岁这个不大不小的年龄,我发出了许多生命的感叹。从前的我高呼生命用来干什么,从前的我想过死,这也许是无数青少年自杀的原因吧!所有处于这个年龄的孩子是最危险的。
或许在我们感慨生命的同时,有许多人正挣扎着逃出死亡的牢笼,而我们却在放弃生命,放弃光阴。静下心来,好好想想有多少岁月可以重来? 或许我们认为这个社会只有黑暗.那天,我们捧着一张死亡通知书,上面写着××人患××病,愿大家捐助,而我们却在嘲笑,在讽刺。
活,就要好好的活,否则你就去死,去把你的命捐给别人,让别人快乐生活!我们厌恶生命,别人渴望生命;我们嘲笑生命,别人救助生命.这难道不是对生命的一种亵渎吗?
显然,现实生活的多样性和艺术创作之间的莫名关系为我们认识她二十多年来艺术探索的心路历程提供了无穷的滋养。由此,重新认识和探究蔡锦的艺术便给我们提示了许多的新的角度和可能性。
2012年7月,蔡锦在中国美术馆展览期间的学术研讨会上许多国内重要的艺术评论家等从不同角度阐述了对蔡锦艺术的认识,为我们重新解读和认识蔡锦的艺术扩大了广阔的思维半径。
—徐亮
高名潞:首先感谢大家在百忙之中参加这个会,蔡锦创作20多年了,但是90年代初的时候,我那个时候不在,其实她的作品很早就引起大家的关注,很多批评家写了很好的文章评论蔡锦的作品,包括我们在座的一些批评家,每个人的角度其实都不一样,有的从全面角度把蔡锦创作阶段进行梳理,并且提出特点改变走过的路程,有的从某一个角度,比如说我发现不少人谈到她的作品的颜色,这种颜色所带来的一些启发象征意义,甚至涉及到社会的意义等等。还有的从人性的角度、女性的角度,心理角度等等,但是这些角度从来没有交集在一起,进行交流探讨,所以今天是很难得的机会。画册第一次把蔡锦多年的作品集中在一起,这里展示的只是其中的一部分。我也希望能够谈出一些有意思的问题,涉及到女性形象,涉及到当代艺术发展的一些问题。
最后感谢陶咏白先生,是陶先生亲自安排召集大家来。
陶咏白:其实我过去对蔡锦不甚了解,看了她这次的展览后才真正有所了解。这个展览,记录了她这20多年来艺术探索的印迹。展览非常好,它可以让我们全面了解蔡锦的艺术。但是这展览已是最后两天了,很多人还不知道,很可惜。因为蔡锦是当代艺术中的一个具有代表性的人物,尤其是女性艺术中的重要人物,她的作品,具有女性主义艺术的经典性,是一个女性主义艺术发展中的范例。我是搞史的,为此我很着急,不能就这么闷闷的草草收场。前天来看展览的还有刘骁纯,我们觉得应该有个座谈会,请一些关注女性艺术发展的人士来谈谈。由此,帮蔡锦促成了今天的这个座谈会。
首先我得承认对蔡锦艺术的认识有个过程。我要检讨,我对蔡锦的画,有偏见 。因为98年的《世纪·女性》艺术展中,第一次看到她的“美人蕉”油画,我就很不喜欢,觉得画中美人蕉象肠子似的,有种血腥味,看了不舒服。有男评论家说,其中还隐含着性的潜意识,我就更反感,更有种抗拒心理。当时,我虽承认她的油画语言是独特的,是具有女性主义内质的,但无法喜欢。而看了她的这次个展,改变了我的看法,对她有了新的认识。尤其是她年轻时的油画语言的探索,很让我为她叫好。她那时就有一种艺术探索的“自觉”,在人物速写、线描,尤其是油画语言上就很有自江心己踏的潮|想布法面表油画现|出25了0×艺40术0cm上|的20个12性特色,当时还是小姑娘的她就能这么果断、泼辣一意孤行地敢于去突破常规绘画的模式,进行新的构想作出新的创造,很了不起。可见她是个有头脑、有想法,内心很丰富的人。她是位值得我尊重和研究的画家。过去因我的偏见而忽略了对她的关注。这是我的错。下面谈三点看法:
一、作品中的生命意象:她的艺术,可以说是种“生命的意象”,按栗宪庭说法是“情结意象”。说是她因儿时对故乡安徽水乡,处处留有的潮湿的水迹等等的记忆伸发出了她的画,“美人蕉”是她找到了表达自我的出口。我说的“生命意象”是对于生命的生老病死、枯荣兴衰的种种感慨、感叹。她说过,那“枯萎的形和色,根、茎、叶还残存着呼吸,一瞬间一种无以名状的感触。”这种多愁善感的对生命的感悟,很是让人动情。她是从“生命”开始“开悟”。从这个点出发。抓住这个主题开发出了形形的画面。目前,关于“意象”绘画的理解,更多的停留在追求“写”的技法追求上,就是不重形似,用写意去写神。而蔡锦的画很具象,细抠细画,结构严谨,具体细节毫发逼真。她是从逼真的“形”的超自然的超现实的分解组合来表现一种内心的意念,一种对生命的感叹。
看着眼前的这个真实可爱、缤纷美丽的世界,从我认识她以来,十六年过去了。蹒跚学步、牙牙学语的情景历历在目,高中开学第一天的兴奋仿佛就在昨天。白驹过隙,镜中胖胖的小女孩如今长成了十六岁的花季少女。十六岁,一个多么富有朝气的年龄,在这个年龄我们拥有年轻的容颜、矫健的身姿、旺盛的精力、美好的梦想、勇敢的精神、积极的心态……我们所拥有的青春的财富实在太多太多。感恩十六前父母赐予我生命,感恩上天让我无忧无虑地度过了十六年,感恩我的十六岁年华!
命运多舛,生死无常,谁都说不好下一秒会发生什么,所以我们应珍重当下。时光流逝,且行且珍惜。孔子曰:“人生有命,富贵在天”。我第一次读到这句话是在《红楼梦》中,作者借黛玉之口说出。它使我惊讶于黛玉小小年纪却对自己的命运有了如此豁达却又悲观的感叹,它又何尝不是曹雪芹对人生发出的感叹。蓸雪芹前半生享受荣华富贵,后半生穷困潦倒,以卖字糊口,可谓造化弄人、人生如梦。有了对比更觉应当珍惜眼下的幸福。
“青春”是多么美好的字眼,拥有青春又是一件多么幸运的事情。然而,有的人来不及细细品味青春的美好,就已经承担了太多的苦难。贫困山区里的孩子,身体因为营养不良而没有发育成熟,但他们的心智已然成熟,并负担起家庭的重任,独自一人承担着父母生病或离世的苦难,大概唯一使他们活下来的信念便是坚忍。生活在城市里家境优越的孩子,却时常向父母抱怨。我不愿做任性的独生子,我想做一个懂得感恩的人,感恩偶然的机遇生了我,感恩我拥有十六岁的青春年华。
在十六岁的我眼中,生活快乐而又简单,我对世界充满了美丽的憧憬。在我看来,生命是可贵的、是美丽的、是多彩的。只要活着就可以感到生命的快乐。但生命不全是美好的。在一个患癌的婴儿身上,她从一出生就在与病魔作斗争,在她短短的十八个月的生命中,她无时无刻不在忍受着癌症的摧残。对她来说,死亡或许比苟延残喘更是一种解脱。每当我读到这类报道时,悲伤之余又心存一丝侥幸。侥幸的背后,便是对生命的珍重和对当下的珍惜以及对命运的感恩。
我其实并不相信命运是由上天安排。古人云:一命二运三风水,四积阴德五读书。我认为命运应掌握在每个人自己的手中。对生命多怀敬畏之心,多份感恩之心有益无害。
春夏秋冬四季的轮回,无数生命接受着这无情的安排,匆匆来过,又匆匆离去,也许经不起情感的牵绊,有过依恋,有过无奈,可是该走的注定要离开,错过了便是永远!
我常常想,当春天来临时,花开的声音曾给世人带来多少温情,多少欣喜,可是又有多少人能体会春花凋谢的美丽与哀愁。当满树繁花随风飘零,面对死亡,没有一朵花会犹豫。她们会在生命的最后一刻露出绝美的微笑,在她们看来,只要能绽放,哪怕短短的一瞬,也便不负此生了。柔美中带着刚强,带着对来世的希望。那种美丽是惊心动魄的,美的艳,艳得凄……
初夏时节,花儿都已凋谢,只有那青青的果子依然执着地延续着生命,给人带来收获的希望。没有花的凋谢,就不会有花的生命的延续,没有旧梦的破碎,也就没有新梦的生长。成长并不是那么简单和一帆风顺的,痛苦中带着希望,带着韧性,还夹杂着无奈……
“一声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秋”字加上“心”字就成了愁,秋天总是最让人怀旧的。收获的季节,果实完成了他的使命,无数次的风吹雨打,他默默地承受着,痛苦地成长着,只想为精心培育他的主人带来丰收的喜悦。他做到了,也该悄然离去了,无怨无悔。他的一生就是这样痛并快乐着,但他仍然坚持着,也许在他生命的最后一刻,他也会象春花那样盼望着来生……
白雪皑皑的冬天,我独爱小草。冰雪初融时,封闭已久的地表会透出令我感动的点点绿意。在恶劣的环境中,她们柔弱但却刚强,带着对生活的渴望。她们是最能接受命运,也最不会向命运屈服的……
世界本不是完美的,不管是春之花,夏之果,秋之实,冬之草,他们的成长都不是一帆风顺的,总有这样那样的缺憾,但他们都努力过,奋斗过,坚持过,有种凄凉,但却美丽!
有这么一个故事:蚌对养殖人说:“替你孕育珍珠备受折磨,生不如死!”养蚌人却说:“如果没有你,美丽的大海的眼睛到哪里去寻找?”蚌流泪了,将眼泪凝聚成珍珠献给养殖人。
一直很喜欢泰戈尔的那句诗:“愿生如夏花之绚烂,死如秋叶之静美。”
“现在的世界到处充满了烦嚣与躁动,想要寻找一片宁静的天空似乎变的遥不可及”——这是我第一次见到这本书时的感觉。于是在好奇心的驱动下翻开了这本书。这时我才发现我的想法是多么的错误。“其实生活中到处都有静的空间,只是由于我们的心太过浮躁,才使生活变的烦嚣起来”——这是我看过这本书后由衷的感叹。
在繁芜的世界中,我们都迷失了太多,沉静了太多,心却在这份沉静中烦乱的不能自己,想在飞逝的时光中,让自己的心守在这尘世的躯壳中静静的面对每一天,再这份静中做自己生活中主宰,但这份奢望却已在每天的脚步中随着时光的脚步渐渐远去,就像自己远去的灵魂,带走我生命的力量。我不想对生活乞求太多,我只想在生命中有自己回忆曾经走过的脚步,那是自己一心一意走着灵魂路,按着灵魂的步覆前进的人生。寻找,寻找,寻找,自己在迷乱的状态中慌乱度过着每一天,就像踏灵魂上滚烫的烙印,心灵在炙热炼狱中煎熬着未来的痛楚。宁静,宁静,宁静,何处才有属于我灵魂深处的宁静?殊不知,在我们的身边到处都是静的空间,只是心中缺少宁静罢了。
无奈,人在茫茫宇宙空间中,就如同一缕尘埃般的微小,风一吹,就散了。可人类又是尘世间最高级的生灵,他们发明了书籍,作为他们精神上永恒的支柱。
薄薄的一页纸,短短的一段字,也许没有华丽的装饰,却也是人类文明的最高体现,是深刻文化素养的表达。文字是否优美已不是关键,重要的是其中的内容。
总以为生命里有支火炬在传递,延续着的火花能迸射出生的希望;总以为生命里有块生根发芽的憩息地,平静的水草地里能接纳生的疲累。只可惜,人从一生下来就注定了寻寻觅觅,庸庸碌碌。在萧瑟而零落的秋,站在枯叶满地的小道,感叹生命的瞬息万变,涕泗于生命的脆落而卑贱,只有将一切的情感依托于书本,寻找灵魂深处的慰籍。
有人说:书籍是人类成长的阶梯。那么,读书就是人类走向成熟的第一步。
见山是山,见水是水;
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
见山还是山,见水还是水。
我倏地想到,这三句话用来形容史铁生最合适不过了。
见山是山,见水是水
史铁生一生多舛,最狂妄的年龄不幸双腿瘫痪,后来又患尿毒症,只能靠透析来维持生命,这对史铁生来说无疑是精神上最大的打击。
“我倒没太害怕,心想死了也好,死了倒痛快。”这是他在《合欢树》中干脆的表态。
“双腿瘫痪后,我的脾气变得暴怒无常:望着窗外天上北归的雁群,我会突然把面前的玻璃砸碎;听着李谷一甜美的歌声,我会猛地把手边的东西摔向四周的墙壁。”此时的史铁生已陷入人生的低谷,消极度日,萎靡不振,他所表现的性格突出了他内心的起伏、挣扎和缠绕扭曲的矛盾。我们没有理由去否定他的做法,任何人都有享受对逆境与痛苦发泄的权利,只不过发泄的方式由各人的性情决定。史铁生在逆境中时浮时沉,他被镀上多舛的印记,注定此生无路可退,命运之神硬拽着他走向迷茫,他手无缚鸡之力,但他的脑子却是清醒的。他不会任命运摆布,他固执、倔强,他偏要逆流而上。见山是山,见水是水,这是他对生命的初步认识。好个真真性情,好个英雄气概,因为真,所以美。
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
这是史铁生认识人生的第二境界。
《合欢树》中有这么一句话:“我一心只想着写小说,仿佛那东西能把残疾人救出困境”他写小说并非心血来潮,一个陷入极端痛苦的人怎么会对这种东西钟情呢?这是史铁生背后默默支持他的母亲给他的动力。母亲在他最绝望的时候给了他最真切的爱,她深知,一个生理受伤的人只能靠药物来治疗,而一个人的心灵受重创,必须及时用爱治疗。为此,她付出太多太多,星星白发,积劳成疾,终撒手人寰。史铁生后来明白了他母亲的良苦用心,充满感激和内疚。他却明智,没有活在悲伤的阴影中,而是惊人地抛出“悲伤也成了享受”这样耐人寻味的哲语。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史铁生完成了思想的一大转变。笑对生死,是史铁生的大彻大悟。
见山还是山,见水还是水
“有一天那个孩子长大了,会想起童年的事,会想起那些晃动的树影儿,会想起他自己的妈妈。他会跑去看看那棵树。但他不会知道那棵树是谁种的,是怎么种的。”
这不正是史铁生真实的写照吗?一生坎坷,一朝怀念,母子情深,睹物思情。他也只好有“子欲养而亲不待”的感叹了,但他在遭受一次次命运的折磨后,已经成熟了不少。他对母亲的思念,是最真的情;他对母亲的爱,是最真的爱,而这种爱也升华为对生命的敬重,对自然的热爱,他懂母亲的心,要好好活,活出爱,活出生命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