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学科评估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所谓大数据,主要是指伴随着信息爆炸而产生出来的大量数据的集合,它并非一个确切的概念,而是用来表征与传统数据量相区别的新的数据量尺度――一种巨大量的数据体。在研究学者眼里,可以用4个V来描述大数据的特征,即海量数据(Volume)、高速处理(Velocity)、数据多样(Variety)、真实性(Veracity)。简单来说,人类世界中的一切活动都会留下痕迹,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这些不可计量、储存、分析和共享的痕迹被数据化,在人们面前展现出一个量化的世界。数据爆炸后所展现出的量化世界是庞杂的,但其中却蕴含有丰富的价值。总体上说,大数据对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最为核心的意义在于大数据分析可以及时、真实地反映人的精神需要和思想倾向。具体到实际研究领域,考虑到现今的数据共享度和可利用程度,当前,大数据至少可以在以下方面对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产生有益影响。
首先,大数据分析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有较强的实际价值。从目前的数据共享程度来看,互联网络数据是最易于得到的数据源之一。大学生作为高知群体,网络生活度强,使用网络频率和其他人群相比也相对较高。同时,在当前终端设备普及的情况下,大学生网络使用通常处于特定的网络体内,即大多数大学生在上网时一般是通过校园网络接口接入互联网的。因此,对大学生网络数据的收集较为便捷。从技术手段来说,根据网络IP地址段出口限定,可以比较容易地收集到某一具体地区、或者某一高校大学生上网所产生的数据痕迹,通过进一步分析,就可以从中了解到其关注的问题热点、思想需求等信息,能够比较直观地反映他们的思想特点。这种直观的反映可以直接为思想政治教育方案的设定、教育方法的选择、教育内容的优化等提供数据支持。
其次,大数据分析能为思想政治教育个性化方案研究提供数据支撑。思想政治教育的个性化趋势缘自教育对象主体性的确认,个体需求的不同决定了其对教育内容内化程度的不同。契合个体需求、兴趣和思维习惯的教育方案能更好地抓住教育对象的视线。通过大数据分析,个体的思想个性特点以及学习倾向和习惯能够得以显现,从而构建个性化分析报告。根据个性化分析报告,思想政治教育可以有的放矢,针对不同情况,强化教育过程中的个性意识,调整课程结构、课程内容,研究个性化教育方案。此外,还可以吸取MOOC(大型开放网络课程)在适应个性化教育应用上的经验,不断进行课程开发和改进。
最后,大数据分析能融入思想政治教育效果评估工作中。长期以来,思想政治教育效果评估困境重重,这主要是由于人的思想变化存在一定的潜伏期,有着内隐性的特征,使得思想政治教育效果评估结构复杂难控。现如今,多重因素影响下形成的庞杂数据更是突破原有的量化评估方式,为思想政治教育效果评估造成困难。而大数据思维的一个基本理念是:研究数据不关注精确,而强调混杂,而且繁杂的数据越多越好。这是传统样本分析所不可企及的。广泛数据所带来的是传统分析中无法被关注到的细节和一些可能错过的变化,这对于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综合评估十分有益。当然,大数据对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所产生的影响不限于此,仍有很多方面有待持续的开发。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的大数据应用
依据目前开放的百度指数大数据平台 ,以“两学一做”为主题,挖掘(Data Mining)大数据平台中2016年2月到2016年7月期间,人们对“两学一做”相关问题的关注。可以得知,社会成员对“两学一做”的关注内容(按检索量排序)主要集中在三个主要方面:一是对“两学一做”的心得体会,二是“两学一做”的讲稿及PPT,三是“两学一做”的学习计划。其中,关于“两学一做”心得体会问题的检索居于检索首位。根据数据需求图谱进行统计,围绕核心词汇“两学一做”,人们重点检索从“心得体会”到“讲稿”再到“学习计划”等,并且呈现需求度变弱的趋势。
根据以上数据对“两学一做”关键词检索的状描和呈现,分析结论,我们可以为后期“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提供以下的参考改进意见:一是加强宣讲,印发材料,明确在“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中的知识教育,使其入脑、入心;二是推动“两学一做”学习教育的网站建设,对“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活动方案给予指导意见,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者们应积极研究教育活动形式的创新;三是避免教育活动形式化,对“心得体会”等要求,要真正落到实处,如在学习中穿插讨论,避免学习后为完成任务而进行的抄袭。
大数据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应有转向
大数据时代的确已经为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提出了许多新的课题。因此,应积极回应大数据时代,完善当前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推动大数据时代下研究的转向。
一方面,强化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多学科协同意识。大数据分析需要庞大的数据处理,从学科来看,至少需要统计学、计算机信息学、情报学等学科专业知识,这是现有的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者知识结构的短板。虽然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者综合研究能力的培养不可忽视,但术业有专攻,因此在大数据时代,仅依靠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内部的研究力量显然是不够的,要建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多学科协同机制,强化协同意识。首先要加强与其他学科间交流,将研究所需要的数据方向告知相关学科领域的研究者,使其了解需要收集、挖掘、分析的数据内容,打造多学科研究团队,协助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同时还要发挥本学科研究优势,在数据挖掘的基础上,结合专业知识进行充分分析,与哲学、教育学、社会学等多学科协同研究,做到物尽其用,人尽其才。
另一方面,逐步推进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市场化。掌握大数据源的机构是不同的,在当前,数据已显然具备了价值的属性。数据间交换已经形成市场,大数据交易中心正在筹划建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要掌握大数据,就要走出原有封闭的象牙塔,走向市场。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市场化首先需要的便是投入的加大,因为市场本身具有利益性质诉求,市场是利益交换的载体,通过投入,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能更便捷地获取到所需要的数据源,还可以与专业的数据分析公司洽谈,外包数据收集和挖掘任务,提高研究的实效性。此外,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可以在市场化中寻求合作。如,对于高校数据信息的收集,部分企业有在高校或者针对大学生、青年群体进行产品推广、产品开发的需求,他们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一样,同样需要了解高校大学生通过网络生活所产生的数据,作为掌握高校数据信息资源的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部门而言,可以通过合作,从有需求的企业那里获得资金和技术支持,共同收集、挖掘有用数据,从庞杂的数据体中找到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所需要的信息。
需要注意的是,将大数据思维应用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之中,一定要避免技术至上主义的倾向。在大数据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要以审慎的态度融入数据的洪流之中,避免被数据洪流淹没的境遇,在保持应有理性的同时,积极利用大数据给我们带来的价值,张扬求知过程的智慧之美,让数据发出生动而鲜活的声音。我们在研究中必须明确,“大数据为我们提供的不是最终答案,只是参考答案”。
(作者为北京市社会科学院科学社会主义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参考文献】
① [英] 维克托・迈尔-舍恩伯格、肯尼思・库克耶著,盛杨燕、周涛译:《大数据时代:生活、工作与思维的大变革》,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3年。
目前,全国高校设有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本科办学点约170多个,“原理”教材的编写作为思想政治教育本科专业建设的迫切任务受到了高度的重视。除教材外,笔者试图分析学界对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的研究情况,通过CNKI中国知网以“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为“主题”进行检索仅有20篇相关文献(2014年9月16日截止)。经整理分析,学界对“原理”的研究大体有三个方向:(1)书评或就不同版本教材进行比较研究,如王立仁、卢明霞在《思想教育研究》(2004年第6期)发表的《思想的凝练理论的创新———评陈秉公“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刘倩在2014年4月北京“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设立30周年学术研讨会”中所论《“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评介》一文;(2)课程教学,如邱柏生在《思想理论教育》(2010年第5期)发表的《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教学中若干理论难点探微》;(3)宏观的历史梳理与反思,如杨增岽在《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1年第5期)发表的《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研究的回顾与思考》等。尽管三十年来对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成果显著,但是学界倾向于对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定位和发展的宏观研究,涉及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教材的专题研究仍是少数。下面,笔者通过检索和文本分析对“原理”三十年来的发展情况作如下总结。
(一)“原理”内容的研究走向
细化趋势“原理”作为一门基础课程从第一部教材出版以来便形成了导论(概论)和本体论两大板块。所谓导论就是对思想政治教育学的概括性介绍,主要功能在于引导启发和整体认知的形成。“原理”的导论主要涉及学科概念、理论基础、知识借鉴、学科形成与发展等。本体论部分主要涉及目的、作用、地位、过程与规律、对象、环境、管理与评估等。三十年来,“原理”教材虽一如既往地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奠根立本,坚持其基础性、根本性地位不动摇,但不同的时代背景和使命,原理也有新的变化与发展。首先,“原理”教材内容分化、细化显著。“从现有原理教材的内容组成来看,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板块: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论(主要是学科的形成与发展介绍、学科研究对象、学科特点、学科性质、学科基础理论)、本质论、目的论、发展论、价值论、结构论、主导论、主体论、接受论、中介论、过程论、资源论、载体论、环境论、机制论、管理论、方法论、评价论、艺术论、发展论等。”该情况在诸多教材和专著中均有不同程度的体现,如陈义平主编的教材(安徽大学出版社,2008)将整本书的框架明确清晰地分为六大板块,即导论篇、内涵篇、关系篇、过程篇、管理篇、方法篇。其次,“由面转点”,即学界研究日渐倾向对原理中不同板块的分论研究。如黄平槐博士的专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生态化发展价值研究》(江西教育出版社,2012)等。这一现象突出了学科理论体系内部的细化趋势,从一定角度映射了近年来不断涌现的分门别类的专著现象,“一是因为多年来的学术创造与积累为当下研究的精细化发展奠定了学术基础,二是因为社会需要我们就相关问题作出更加细致的分析与回应”。由此可见,“原理”的精细化走向既是学科成熟的表现又是时展的需求。
(二)“原理”建构的理论走向
人本观念的逐步凸显“原理”是一种学理性强的教材,这一特性三十年来没有发生改变。教材的内容大部分是对理论的论述和建构,涉及实践或案例分析的内容十分稀少。这一方面是作为四大学科体系之一的特色体现,另一方面更是强调对大学生及以上受教育者的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值得关注的是,三十年来“原理”教材在不断编写和改版中日益突显出的人本观念。1986年第一部教材中将“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职能”作为一节来建构,里面涉及“灌输”、“转变”、“调节”、“激励”四个方面。但是,随着改革开放,社会民主蔚然成风、社会成员主体意识提升,学界开始对“灌输”争论不休。作为方法层面,事实上每位受教育对象都有自己的预存立场,所以思想政治教育者应当适时地摒弃“灌输”的方法。因而,随后的教材则转向把“灌输”作为一种理论依据(或原则)加以辨析和探讨。此外,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初,教材主要是从社会要求层面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地位和作用”进行建构。随后许多教材试图将其概述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或者在章节论述中分为“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社会功能、个人功能)两个层面进行建构。这些变化在一定程度上突出了原理教材编写的宗旨:原理定位、时代特色、创新思维。
(三)“原理”编写主体的转变
主体下移与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统筹“原理”教材的编写一直以来备受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审视教材编写主体不难发现“原理”教材的编写经历了“国家教委统一组编—校际合作—学校自编—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权威提炼”的发展历程,具有编写主体下移与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统筹的特征。改革开放在促进物质极大丰富的同时也造成了部分群众思想混乱,这一阶段时值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初创时期,“新建专业的人才培养亟需基本理论的教材,专业学科亟需基本理论的支撑”,而“原理”教材由“国家教委统一组编”正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在初创时期党和国家给予智力支持和物质保障的体现。新时期,“西化”、“分化”仍在继续,互联网的普及与发展使我们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这一阶段时值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快速发展时期,思想政治教育基础理论研究百家争鸣,成果颇丰。具体到教材编写方面,“校际合作”正是在学科日益成熟条件下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和思想政治教育专家不断壮大、发展的结果。“学校自编”的发展过程体现了不同思想政治教育培养目标的需求,如为适应师范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师范生)发展需要而编写的“原理”教材。现阶段,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正日益成熟,稳中求进是当下学科建设的主要任务。面对鱼龙混杂的社会思潮和多元价值观念,党和国家重视以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人才培养为依托,坚守意识形态阵地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与践行,努力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社会思潮。因此,在各自分头研究和创新的基础上,教育部“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着手全国统编教材。目前,《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已完成初稿撰写工作,由郑永廷任首席专家。同时,教育部思政司也组编了辅导员培训研修教材,由骆郁庭教授主编的《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与方法》已经出版。由中央组织统编教材,体现了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在三十而立的节点上所得到的发展和成就。综上,编写主体的发展变化与社会环境、国家政策密不可分,同时更映射了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从起初依托国家支持的摸索前进到理论初达共识再到新“独立自主自创”和统筹提炼的飞跃发展。
二、“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教材发展的再审视
一门新兴学科的发展不会一帆风顺,也不会靠仅仅三十年的努力就能够让受众完全接受并发展完备。在这一过程中,“原理”教材与学科发展相辅相成,一方面与该学科的建设及发展定位成正相关走势,另一方面又对学科发展起支撑和导向作用。因此,新时期“原理”教材的编写将是一个关键点。毋庸置疑,“原理”发展至今仍有不足之处。如学者所说:“但看其内容,则很难轻易得出同样的结论(独具特色),因为这样的教材通篇都给人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很少有什么全新的概念,大多都是各门学科知识按照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的要求重新组合而成的‘大拼盘'而已。”这是许多思政教育者、受教育者乃至研究专家共有的感受。下面,笔者拟从以下不同维度进行再审视。
(一)“原理”教材必须坚守“顶层设计”
“在关注人的思想政治素质发展变化及其教育引导的同时,关注社会意识形态的发展变化及主流意识形态的建构与巩固,从而以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新的观照视野,奠定对思想政治教育原则进行整体性、全息性探索的前提。”一直以或明或暗的依据方法论、主体论、价值论、过程论等模块构建“原理”教材似乎成了并列式、条块式的研究思维方式,虽然有利于学者分论研究,但作为“原理”教材不利于整体架构的把握和“主叙式”模式的形成。因此,“原理”教材必须坚守“顶层设计”。所谓坚守“顶层设计”是指,坚持对原理教材“主叙式”模式的把握,做到统筹兼顾思想政治教育的各要素、各层次,统揽全局,努力在一定高度上为问题的解决提供启发或是引导,也就是说,教材编写应坚持原理的概括性和导向性原则。这既是对“原理”教材本身的要求,又是学科发展所不可缺少的导向标。
(二)“原理”教材应当充分体现时代感和人文关怀“原理”教材的编写
首先必须考虑到教材本身的特性和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学生的人才培养目标与方向。所以即使时代变迁,但意识形态性不能动摇、弱化。目前,思想政治教育本科生对“原理”教材的接受情况不容乐观(思想政治教育中所说的接受是指主客体相互作用的结果,包括主体对客体的反映、选择、加工、整合和吸收等过程),部分学生认为教材内容枯燥、无用、脱离现实(也就是常说的假、大、空)。有学者进行相关调查得出:入学时仅有12%的学生对这个专业有较高的满意度,经过接触与学习,大三大四时也仅有16.9%,此外,有83.2%的学生对其“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设计的合理程度”满意度一般、低或很低。这不仅是教育者当前教学遇到的难题,也是教材编写者思考所在。归咎其因:一是内容与社会不同步,某种程度上脱离了生活与实践;二是传统的教授方式没有根本改变,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的教学仍是以说教为主。因此,笔者认为在这一现状下“原理”教材应有所新突破,而时代感和人文关怀的凸显则是两个关键要素,即内容上与时俱进和教育对象上主体性的体现。如何在“原理”教材中充分体现时代感和人文关怀?编写时有三点应当注意和改进。第一,目前在大、中教材编写过程中都呈现这样一个发展方向,即从客观论述原理知识试图转向与学生开展融洽的科学交流。这一发展向度无疑为“原理”教材编写提供了良好的借鉴。融洽的科学交流突出了人文关怀理念。因此,编写时首先应当将融洽的科学交流理念融入其中。第二,理论本身就是理论,既不能避而不谈也不宜转变花样,但理论可借助“原理”教材的编写加以深刻化和丰富化。所以,让教材内容充分体现人文精神的关怀,用生动的事实和入情入理的理论分析征服当代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学生的心灵。第三,作为基础理论学科时代感的彰显无疑是一大难题,“原理”教材的内容不能仅限于对理论的交代,需要注入诸如有时代感的事实等新鲜血液。这一突破一方面需要有理论发展与创新,另一方面需要在课后设计环节做出努力,也就是说课后习题设计的目的不再仅限于考查和巩固理论知识,更应该借此加强学生的体验,达到情感共鸣。例如在“原理”的章节中加入近年来学界探讨的热点、重点话题(生态环境教育、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等),将理解“原理”理论与当下热点相结合,将理论运用与教材案例分析相结合等,这些思路都是“原理”教材时代感的彰显。
(三)“原理”教材需要构建独具特色的话语体系
“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是在一定社会主导意识形态支配下,符合一定的语言规范、规则和规律,并在特定的语境中、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的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交往、宣传、灌输、说服,以及描述、解释、评价、建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表达主体间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和行为表征的言语符号系统。”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大体由理论话语和实践话语组成,其中理论话语主要以文本形式为依托。因此,基础教材话语的建构对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至关重要。笔者之所以提出“原理”教材需要构建独具特色的话语体系是因为无论学科发展、学科教学,还是教材内容思想政治教育均具有教育学倾向。学者杨增岽曾指出:“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过度依赖于教育学乃至教学论的理论支撑,原理的教育学痕迹太深,而且显得十分浅显。”从国内发展史看,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门新兴的社会科学学科,以在意识形态领域以旗帜鲜明地坚持这一种特殊形式而客观存在;从国外发展史看,表面上似乎难以找到与思想政治教育相对应的学科,但一直以来的公民教育、国民教育乃至德育通过隐性课程的形式承担着思想政治教育的角色。由于西方近代德育发展较为成熟,加之两者间耦合,所以学界对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很多是参照道德教育的经验。“原理”作为理论基础,潜移默化中受到德育的干扰,学者们倾向于对思想品德形成规律和教育者施教方法与规律的探究,而培养出的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学生也更多地选择了面向学生群体,对工人、党员、军队的思政教育和工作受到了忽视。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人才培养方向被窄化、约化,这与创设以“努力造就一大批思想政治工作能手,一大批精通思想政治工作的专家”的初衷渐行渐远。
三、总结
关键词:协同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机制;创新;教育主体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6341(2016)02-0067-02
思想政治教育是以特定的政治思想、道德观念、价值信仰等为教育内容,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的教育人、改造人、塑造人的教育活动。协同理论是以自组织形式形成有序结构的协同系统的演化规律为研究对象的学科理论,它揭示了在外部参量和子系统作用下系统以自组织形式形成时空、功能等有序的条件、动力和规律。如今,协同学被应用于多个学科领域,并取得了丰富的研究成果。为此,以协同理论为理论出发点,分析思想政治教育机制创新的现实问题和内在路径,以更好地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
1思想政治教育机制协同创新的理论解读
协同理论是一种从整体出发、综合处理问题的学科理论,它研究了系统各部分的协作、协调、协同等问题。协同理论最早是由德国学者哈肯提出的,哈肯认为“改善个体生活是人类社会的重要任务,自然、工程、社会等学科必须为这个问题奠定基础……只有协同努力,才能解决各种复杂问题”。协同创新是基于宏观层面的协作和协调,它鼓励不同学科的相互协作,主张在协作中整合资源、优化系统、促进发展。在协同理论中,协同不仅指子系统之间的协调、合作和联合,还包含了广义的竞争与合作关系[1]。机制本指机器的内部构造与运动原理,有着系统内部的构成要素以及相互制约的含义。从系统论角度看,机制是组织与系统演化的内在动力,也是系统内部各要素的相互关系。思想政治教育机制是一个开放的、自组织形式的有序系统,它与协同理论有着内在的逻辑关系。在思想政治教育领域,协同创新就是将教育活动分解成若干相关的有序目标,厘清思想政治教育协同创新中目标、时空、路径等要素,获取不同性质、范围、层次的协同参量。思想政治教育机制协同创新有以下特征:一是目标一致性。从各个子系统的发展目标看,思想政治教育机制协同创新可以对教育机构、教育工作者、受教育者等进行优化组合,让受教育者在一致的教育目标下实现全面发展。二是系统开放性。思想政治教育系统有许多相互联系又独立的子系统组成,这些子系统是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的。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的资源共享、信息沟通要通过子系统协调来实现,机制协同创新可以促进子系统中资源、信息的沟通与共享。三是非线性作用。思想政治教育机制协同创新中,各子系统之间并不是简单的叠加关系,而有着非线性、整体性的特征,需要在整体协同中实现系统功能的最大化。
2思想政治教育机制协同创新的内在机理
世界是矛盾的统一体,创新能够推动社会发展,但创新也会带来许多不良后果,比如,社会创新往往局限于某个特定的学科领域,无法有效整合各种社会资源,从而产生创新效率低下的弊端。因而,可以从协同理论出发整合各种创新资源,突破创新主体之间的各种壁垒,提高社会创新的效率。如今,“合作”“互补”“和谐”等已成为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佩鲁在《新发展观》中提出,“冲突和合作共同推动社会发展……一切综合发展越来越被看成社会灵魂的觉醒”。思想政治教育是引领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力量,也是提升社会成员道德素质的重要途径。当代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着机制僵化、资源分散、合力不够等问题,因而,应积极探索思想政治教育机制的协同创新,形成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合力,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的全面发展。比如,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应以协同创新理论破除思想政治教育制度上的种种“壁垒”,以更好地协调教育主体、教育部门、受教育者之间的关系,形成思想政治教育合力。再如,思想政治教育要紧跟改革创新的社会形势,从社会改革经验出发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机制、体制等,丰富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方法、路径等,不断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前沿性和有效性[2]。此外,思想政治教育系统是一个“立体的、开放的”系统,是多种机制共同作用的结果,它不仅受内部子系统运行状况的影响,还深受外部环境因素的影响。因而,要借助外在力量优化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环境,调动一切积极外部因素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发展。比如,随着社会转型的深入,拜金主义、功利主义、利己主义、享乐主义等不良文化思潮泛滥,道德滑坡、诚信缺失、道德虚无等问题日渐严重,这些不良的外部环境影响了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的正常运行,这就需要从制度伦理、社会格局、生活实践等方面出发,建立思想政治教育协同创新机制,优化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的外部环境[3]。
3思想政治教育机制协同创新的构建路径
思想政治教育有着鲜明的政治性、文化性、科学性和意识形态性,思想政治教育质量关系着社会道德素质的提升与良好社会风尚的培育。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可以用协同创新理论优化思想政治教育机制,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系统中各个子系统的深度合作,创建协同创新的管理团队、服务平台、教育主体等,以更好地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目标。
3.1优化思想政治教育机制协同创新的目标
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只有当教育主体拥有协同创新的共同目标,把握协同创新的各种机会,才有可能实现思想政治教育机制的协同创新。在确定协同创新目标时,不仅要考虑国家、社会、学校、家庭等教育因素,还应考虑受教育者自由全面发展的需要,并根据思想政治教育系统与外在参量的人才培养预期,确立人才培养目标。比如,要协同国家发展目标与受教育者人生目标的关系,确立宏观层次的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即提升受教育者的思想素质和道德品质,为经济社会发展培养优秀的社会主义人才;要协同地区、学校和企业发展目标与受教育者发展目标的关系,确立中观层次的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即为区域或行业发展提供更多思想过关的专业人才;要协同家庭与受教育者的关系,确立微观层次的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即培养有道德、有思想的优秀人才。
3.2建立思想政治教育协同创新的动力机制
机器运转需要动力机制,而思想政治教育协同创新也离不开动力机制。但是,思想政治教育涉及意识形态、价值观念、思想认知等问题,其动力机制的复杂性远远超出普通的社会系统。通常情况下,可以从内部动力、外部动力、自组织动力等方面考察思想政治教育动力机制建设。首先,建立内部动力机制。思想政治教育内部是指思想政治教育系统内生的目标协同力、文化影响力、观念认同力等,其中,目标一致性是思想政治教育内部动力的基本前提,因为思想政治教育系统中各个子系统都有基于自身利益的目标追求,目标一致性可以减少各个子系统的冲突,促进系统的整体协调。其次,建立外部动力机制。思想政治教育协同创新需要优化育人环境,使社会需求力、政策支持力、文化创新力等外部环境对思想政治教育形成正向激励。这就需要优化影响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的外部环境,建立外部动力机制。此外,应努力构建自组织动力机制。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要通过系统的自我激励、自我演化等实现系统的自我优化,如建立绩效考评机制、激励机制、问政制度等,以强化系统的正向反馈,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的健康发展[4]。
3.3完善思想政治教育协同创新的整合机制
动力机制是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的形成机制,思想政治教育系统能否长期、高效地运行,更取决于系统的整合机制。系统论认为,多样性、差异性等需要通过必要的组织和整合才能形成自组织系统,产生涌现效应。在思想政治教育系统中,创新主体复杂多样,包括思想政治教师、企业政工人员、政府宣传部门、家庭、高校辅导员、班主任、新闻媒体、专业教师等,有着跨行业、跨地区、跨领域的特点。因而,应积极整合这些创新主体资源,使之相互信任、相互理解、共同合作从而建立战略伙伴关系。比如,可以建立由新闻媒体、宣传部门、行业协会、学校等共同组成校、企、政、社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系统,建立由思想政治教师和其他学科教师共同组建思想政治教师资源系统。在思想政治系统协同机制建构中,不仅要整合教育主体、受教育者,还要整合教育观念、信息资源、管理制度等。在教育观念上,要强化全员、全程、全面的育人观念,形成教书育人、实践育人、环境育人、生产育人的思想政治教育格局,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共识与教育自觉。在信息资源上,要积极整合各种信息教育资源,建立跨组织的协同教育平台,促进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信息共享。在资源整合中,要将灵活性和强制性结合起来,既要充分调动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积极性,还要建立完善的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制度,用制度规范受教者的日常行为和道德实践[5]。此外,要搭建思想政治教育机制协同创新平台。在思想政治教育系统中,协同创新平台可分为思想政治理论研究、思想政治实践活动、思想政治公共服务、思想政治师资培训等子平台。其中,思想政治理论研究子平台是推进中国化、思想政治理论创新的重要平台;思想政治实践活动子平台是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社会主义道德实践的重要平台;思想政治公共服务平台是将法律、哲学、社科、教育学、伦理学等社科成果转化为思想政治教育素材的重要平台;师资培训子平台是思想政治教育部门与思想政治研究机构合作的重要平台,可以借助该子平台培养思想政治教师队伍。教育机制建设中,应通过协同创新优化思想政治教育平台,进一步整合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优化思想政治教育系统。
3.4优化思想政治教育协同创新的保障机制
制度是人们共同遵守的行为准则与社会规范,思想政治教育协同创新需要一定的规范和机制作保障。为了促进思想政治教育顺利、平稳运行,要建立全方位的思想政治教育协同创新保障机制,强化领导保障、队伍保障、物质保障等。在领导保障上,要建立思想政治教育系统创新领导机制,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各部门共同参与的领导机制,让学校、媒体、社会力量等社会力量共同参与到思想政治教育系统之中。在队伍保障上,要整合各种教育资源,建立专兼结合、结构合理的思想政治教育队伍,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坚实的人力资源保障。在制度保障上,建立绩效评价机制,采用正确的绩效评估体系,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正确的方向和指引,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6]。思想政治教育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实现人的价值的重要途径,当前,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着形式僵化、内容单调、效果不佳等问题,直接影响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为此,可以用协同创新理论优化思想政治教育机制,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创新,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
参考文献:
[1]曾长秋,银红玉.需要理论视域下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探究[J].思想教育研究,2013,(5).
[2]郭红艳.高校学生思想教育协同创新机制的构建研究[J].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4).
[3]王洪贤.构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协同创新机制的问题探讨[J].湖州师范学院学报,2014,(6).
[4]张健.和谐与协同:思想政治教育新理念———评《和谐教育与协同创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新视野》[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5,(30).
[5]肖薇薇,陈文海.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协同创新机制:条件、效应与建构[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5,(10).
关键词:心理健康;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
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
(一)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学生自觉发展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发展的自觉性是成功的一半,只有学生愿意发展,想发展,这就是一个好的转变,在如今的经济条件下,学生自我主义也在不断的提升,往往只考虑自己眼前的利益,而忽略长远的发展的利益,因此需要利用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学生的自觉发展。
(二)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学生全面发展
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下,不少学生缺乏动力,因而放弃生命,是由于精神支撑的瓦解,而导致价值观的取向偏斜。为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与时代相结合,秉承以全面发展理论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从理论与实际结合的高度,使思想政治教育按时代的进步来引导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学生的持续发展
持续发展即协调发展指人不断地,在时代里超越自己发展自己。现代科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终身教育与学习型社会的形成要求每个人都坚持持续发展,而坚持的关键在于人。在大学生这个不稳定的团体中,高校必须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帮助学生克服不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培养学生的实际能力与创新精神,进一步地引导学生的持续发展。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合的可行性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都是属于高校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且两者是相辅相成,我中有你,你中有我。在心理健康教育中渗透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有利于在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时学生政治思想的升华;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相关知识,这对大学生理解学习内容有所帮助。如,教师只重视自己学科知识的讲授,往往忽略各学科之间的互相联系,加重了学生的学习任务。高校应结合各自地区特色,以及学校的学习风貌特点,来编制大学生心理健康与思想政治教育相融合的特色教材,这对高校同时发展这两者的教育具有重要意义。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教育方法手段的交叉点。两者都有各自独特的教育理论与方法,为培养符合社会发展的全能型人才,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时候,适当运用一些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这样可以使大学生的思想教育更具有比对性。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中,也可以辩证有效的加入思想政治教育的精华,两者在方法和手段上查缺补漏,进行有机的整合,发挥蝴蝶效应。
(三)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两者评价体系的融合点。在思想政治教育评估中不要一昧的重视期末考核成绩,把心理健康教育的评价方法与之相融合,减少学生心理伤害。心理健康教育评价体系中使用一些思想政治教育的评价方法,则会有更理性的思维。
(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在教师结构方面的融合点。《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见》中指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结合的关键就是建设一支以专职教师为冒干、专兼结合、专业互补、相对稳定、素质较高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工作伍”,师资建设是两个专业团队的融合,影响高校进行素质教育、教师的知识结构的发展,教师的素质高低直接影响大学生的教育效果。
三、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合的重要意义
(一)对心理健康教育的促进作用
据统计,2010-2014年,某省高校大学生共发生非正常死亡168起。因心理问题导致大学生自杀的有54起,约占32%。根据每年的情况看,由于心理问题引发大学生自杀的人数有逐年增加的趋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仅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导者和权威者,更是协助者和治疗者,帮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能动的解决心理内部矛盾。
(二)对思想政治教育的促进作用
思想政治教育往往忽略教育对象的一些最基本的人格心理问题,如教育对象即学生的适应能力、挫折应对、情绪调试和人际交往等。心理健康教育加入使思想政治教育可结合心理状况进行教育,疏导各种心理问题,学生建立良好的心境,更从容的接受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综上所述,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合成为高校改革的必然趋势,两者相互结合,取长补短,能够为高校的教育带来新的契机,也是学生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自我提升自我发展的途径,心理健康教育为思想政治教育带来内在的调试,思想政治教育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宏观指向,两者的可融性是新时代最好的礼物,在世界的潮流中起航。
参考文献:
[1]《心理咨询师(基础知识)》2015年修订版.
关键词:教材体系;教学体系;转换;社会学
思想政治理论课程虽然是一门理论课,但是因其涵盖的知识点与大学生今后的学习、生活息息相关,因此,该门课程也具备着很强的实践性。如何切实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课程的实效性,这些问题都值得我们静下心来深入思考。
1教材、教学和教育
1.1教材与教学。教材是为教学服务的,选准教材会为教学的顺利实施奠定良好的基础。同时,我们应该认识到选择合适的教材,运用多种教学方法都是为了使学生有所收获并达到受教育的目的。
1.2社会学视角中的教育。教育是一个社会指导这样的学习经历的正式设置。教育主要有五个功能:(1)社会化;(2)社会控制;(3)筛选和分配;(4)对外来人员的同化作用;(5)社会革新和变化。结合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课程,学生通过学习有关道德修养方面的知识可以使外在于自己的社会行为规范、准则内化为自己的行为标准。在教育过程中,教师和学生是两个最重要的角色。
2目前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课程教学现状
2.1师生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课程的认识。大部分教师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课程的态度是严肃认真的,同时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课程具有一定程度的认可性。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课程使得大学生对于自身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塑造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通过访谈法,笔者了解到学生对于这门课程的兴趣在某种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授课情况。
2.2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课程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2.2.1教师方面。虽然大部分教师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课程有着高度的重视,在教学方法上也注意多种方法相结合,但是教师的整体素质还是有待于提高。
2.2.2学生方面。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正处于人生成长过程中一个关键的时期,这一时期也是大学生社会的特殊时期。社会学认为:青年完成社会化的标志是:(1)身体发育健全;(2)心理机能稳定;(3)道德感理性化;(4)人生观基本确立;(5)奠定知识技术基础;(6)走上职业道路;(7)经济上独立;(8)恋爱结婚成家立业。大学生在学校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课程可以完成的社会化主要为其中的(3)到(6)点。现实中,大学生能够在思想上认识到该门课程的重要性,但是由于其思想上的不成熟性导致其不稳定性,往往由于教师的授课水平以及教材本身的易懂性而忽略对该门课程的重视和深入学习,从而影响人文知识的积累。
3积极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课程从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转换
3.1教材体系与教学体系。教材体系是指用于教学目的的由各种载体所表现的材料,如文字的、影像的、实物的、多媒体的等。在实践教学当中,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课程的教材大部分是以文字性的教科书来体现。教学体系是教学过程的知识基本结构、框架、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方法设计、教学过程设计和教学结果评价组成的统一的整体。包含:教学顺序、过程、方式、方法、形式、内容、反馈、评估、总结、比较和推导等一系列教学要素。所以要想真正实现教学的理想效果,必须进行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转换。
3.2影响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换的因素
3.2.1主观因素。许多高校教师认识到了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课程的重要性,但是还没有上升到应该着手于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转换。大学生的思维比较活跃,同时大学生出于特殊的年龄阶段,有时对问题的看法也容易偏激,没有体现出浓厚的学习兴趣。
3.2.2客观因素
3.2.2.1缺乏体系转换的环境。、教育部在教社科[2008]5号文件中明确指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以教材为教学基本遵循,在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上下工夫,真正做到融会贯通、熟练驾驭、精辟讲解”。要想实现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转换,必须添加现代化的教学设施。
3.2.2.2评价课程好坏的标准不统一。一堂课到底上的好不好究竟由谁来评价?是教师自身还是学生或者是学校督导相关部门?这些都是相关的因素但都不是绝对的。所以评价课程好坏的标准应该多元化。
3.2.2.3学生考核方式有待改革。目前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课程在大部分高校的考核方式还是通过试卷,这并没有体现出该门课程自身的特点。学生的考核方式如果局限于传统的试卷,很容易抹煞一部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4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换的途径
4.1整合教材———模块化教学。现代社会学研究的特点是系统化。所谓系统,就是由若干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部分(要素)组成的具有特定结构和功能的有机整体。基于社会学的这个观点,我们队教材在通读和理解的基础上将知识点整合进行模块化教学。依据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课程教学大纲的要求,针对学生的认知规律、成长特点、专业特色和实际需要,归纳出学生在特定时期应该掌握的问题。
4.2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思想教育队伍。教师的个体素养及其人格特征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教师必须具备高尚的师德和良好的教育价值观。另外需要重视备课、因材施教、创新教学方式。
4.3完善考核方式。社会学中关于评分提出了及格/不及格评分办法、默契评分法和不评分等。对学生采取哪种考核方式可以从实际出发,但要想实现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转变,传统的考核方式必须予以改革。
4.4教学资源合作。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转换不是一两个教师努力就可以完成的,它还需要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氛围。
5结束语
古语云:“十年树木,百年树人。”高校开设的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课程正是为了培养学生成为一个具备高尚道德情操的人。我们分析了在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换的过程中面临很多困难,存在着很多影响因素。作为高校教师,我们在转换的过程中要时刻以学生为主,加强自身修养,提升自身素质,做好教学内容的设计以及教学方法、考核方式的改革与创新,进行互动教学,争取实现教学相长,努力实现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课程的教学使学生在道德修养和人格塑造方面有一个很好的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课程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换的意义重大,我们应该抓住机遇,高度重视体系转换,积极开创高校大学生思想教育教学的新局面。
参考文献
[1]罗国杰等.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课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8.
[2]王凤秋.教师职业能力[M].哈尔滨:东北林业大学出版社,2004,11.
[3]波普诺,李强等译.社会学(第十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关键词】和谐维度 视野 大学生 思想政治教育
“维度”是一个判断、说明、评价和确定一个事物的多方位、多角度、多层次的条件和概念。“和谐维度”,就是指在构建和谐校园进程中一个多方位、多层次、多侧面复合动态系统,本文以此为参照坐标,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从理论维度、实践维度、体制维度等方面进行初步审视和探索。
一、理论维度: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意义深远
总书记强调:“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是我国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发展中必须解决好的根本问题”。“国以人兴,政以才治。”高校学生思想政治状况关系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关系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关系党的执政地位和国家的长治久安。其深远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1、党的教育方针的根本属性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是党和人民赋予高校神圣而庄严的使命。高校的一切工作都要坚持党的教育方针来进行,这是由社会主义高校办学根本属性决定的。学校要培养和造就具有道德修养高尚、知识本领过硬、生理心理健康的合格人才,思想政治教育始终是首位,因为这是“活的灵魂”。
2、学生全面发展的迫切需求
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浪潮的冲击,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现代信息技术的创新性突破,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持续发展,给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带来新挑战。当代大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自我意识强,承受挫折能力较差。这要求教师、辅导员、班主任深入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有针对性地做好工作,帮助学生解惑,引导他们健康成长。
3、构建和谐校园的本质要求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谐校园建设不可或缺,从内涵看,其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要求,也恰恰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题中应有之义。现在的在校大学生,今后将是现代化建设先锋队,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生力军。他们在学校里的思想道德、言谈举止、精神风貌和文化素养状况,既决定着个人的前途命运,也关系到千万家庭和睦与社会和谐。
二、实践维度:着力把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任务落在实处
1、加强政治理论教育
目前,政治理论学习普遍存在着学生主动学习性不高、教学针对性不强、教育实效性不强现象,这要求真正把的理论知识和观点,使学生入眼、耳、心、脑。一要大力推进教学方法改革。探索推广互动式、启发式、专题教学、案例教学等方法,激发大学生的学习热情,推广应用多媒体课件等方式,推进考试方式改革,不断提高说服力和感染力。二要发挥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作用。积极选用能回答大学生普遍关心的焦点、疑点和难点问题的教材和事例,我校邀请专家教授结合各自研究领域,开设有关神舟火箭发展历程、海峡两岸关系的现状及趋势、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等专题讲座,从学生们最关心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入手,多联系自己和学生身边的例子,多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和分析复杂的社会现象。
2、培育先进校园文化
(1)弘扬办学理念。了解是热爱的前提,弘扬“知明行笃、立诚致广”校训,编集校史、做好校史展览,征集优秀校友的先进典型,用生动形象激励大学生立志成才。
(2)纪念特定活动。把每年开学典礼、毕业典礼、本科教学评估、校庆日以及师生在各类重大赛事中取得佳绩等作为特殊意义活动,激发和培养学生的爱校情怀。
(3)深化素质教育。校园文化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应成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示范地和辐射源。我校注重用先进的校园文化占领校园舞台,以学生社团联合会和23个学生社团为依托,遵循有关法律法规,坚持服务学生、服务学校、服务社会的原则,开展五马山文化艺术节、大学生素质拓展、社团巡礼周、学术科技、志愿服务、体育竞技、文化娱乐等丰富多彩活动,全面提升大学生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素养。
(4)开展社会实践。社会实践活动是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好形式,是当代青年大学生运用知识、施展抱负、实践成才的大课堂。在城市社区、农村乡镇、驻地部队及其他共建单位建立长期稳定的联系,使之成为“三下乡”活动相对固定的基地和项目。
(5)主动占领网络新阵地。充分发挥互联网的积极作用,切实加强校园网建设,遵循网络特点和网上传播规律,唱响网上主旋律,打好网上主动仗,积极占领网上思想教育阵地。互联网已经迅猛地进入了大学生的日常生活,在拓展信息来源和知识渠道的同时,也给思想政治教育带来新课题。高校应强化管理、趋利避害,着力建设融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服务性于一体的校园网,通过网站设置思想教育栏目和E-mail、BBS、QQ群、政工干部个人博客等形式,密切关注网上舆论动态,及时根据学生关心的问题提供指导,加强网上沟通交流,使校园网成为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渠道。
3、排忧解难,服务学生
(1)在精神方面,我校依托心理学学科优势,在全校开设《心理学》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选修课,让学生了解心理学与心理健康有关知识。聘请校内外心理学专家和专业教师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讲座,有力地推动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进一步开展。以心理学专业学生为主成立的心理健康协会,在专业教师指导下,定期开展活动,提供“放心信箱”,举办“心情茶坊”,排解学生心理忧虑。
(2)在择业方面,大学生择业、就业问题,既涉及到毕业生及其家庭的切身利益,又关系到学校和社会的和谐稳定。进一步加强学生就业指导机构和就业服务系统建设,方便快捷地提供就业信息。要把就业服务与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和成才教育相结合,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择业观念,激励他们发扬艰苦奋斗和甘于奉献的崇高精神,到基层、到西部、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建功立业。
(3)在生活方面,要把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为学生服务紧密结合起来,在科学严格管理和细致入微的服务中,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实效。要切实解决好贫困助学、专升本、考研、评先评优等与学生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问题。我校历来关注学生权益,重视人性化管理,尊重和保护学生权利。凡是涉及学生重大利益的规章制度的出台都举行校情通报会,听取他们的建议和意见。接受学生对纪律处分不服的申诉。加强法制教育,让法学专业的学生利用专业知识,常年与律师事务所等单位合作,在校园里开展普法宣传,维护同学的正当权益,为学生提供必要的法律援助。
三、体制维度:建立健全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保障机制
1、加强领导,健全组织
按照中央部署,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党委负总责,在把握办学方向、完善学校“十一五”发展规划上进行决策。校长作为学校行政主要负责人,要在党委领导下把思想政治工作落实到教学科研、后勤管理、经费保障等各个环节,组织不能缺位、错位、越位,而应建立起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专兼职队伍相结合、全校教职员工紧密配合、学生自我教育的工作机制。每年都召开一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研究困难、解决问题。
2、发挥示范,建设队伍
(1)辅导员队伍建设。着力建设一支“政治强、业务精、纪律严、作风正、人品好”的辅导员队伍,保持辅导员队伍动态稳定,建立工作考核机制,积极探索辅导员选拔培养向专家化、职业化方向发展的工作模式。
(2)教师队伍师德建设。广大教师要自觉遵守职业道德规范,在原则问题上立场坚定,旗帜鲜明,以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和言行影响学生,以高尚的情操和品行引导学生。建立和完善师德建设评估制度,严格教师资格认定和新教师聘用制度,建立师德考评制度。
(3)学生党员队伍建设。其一是对毕业生党员进行以“情系母校、身献社会”为主题的行前教育活动,激发毕业生党员的爱校情感和奉献精神,使毕业生党员更科学地规划未来;开展“我为母校建设进一言”的爱校活动,让毕业生党员在离校前积极主动为母校事业发展献计献策;“坚持站好最后一班岗”,发动毕业生党员协助学校做好毕业生文明离校的宣传动员工作,为毕业生文明、平安离校奉献力量;组织义务劳动,以实际行动努力践行“八荣八耻”。其二是成立则徐园学生党员活动站,要求学生党员加强学习,强化他们意识和党员意识、组织观念和纪律观念,充分发挥活动站的先锋岗和服务点的作用。开展党员宿舍挂牌活动。以“学生党员活动站”为纽带,充分发挥了学生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进一步加强学生党团建设,扎实推进思想政治教育进学生公寓工作。
3、拓宽渠道,注重协调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决不只是政工干部的事情,必须在党委领导下,全校上下广泛参与,协调配合,才能形成全员育人的良好氛围。我校积极拓宽思想政治教育渠道有三个。一是开展“家校直通车”和党员教师帮扶困难学生等活动。我校注重发挥学生家长、党员教师在做好学生工作中的作用,开展了富有特色的“家校直通车”活动,为学生与家长搭建情感交流平台,及时通过信函、电话等方式将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表现、心理问题、情感困惑、生活情况等告知家长,争取家长的配合,共同做好学生的教育工作,带动学生、家长、学校三方共同参与到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中,使学生工作更深入、更细致、更透明。二是召开家长座谈会,每学年迎接新生入学和举行毕业典礼,我校都会邀请部分学生家长代表来校座谈。校领导通报学生工作等情况,听取学生家长对学生工作和学校建设发展的意见和建议。三是以成立校关工委为契机,发挥退休老教师、老干部余热,利用他们丰富的人生阅历和教育经验,提高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质量。
【参考文献】
关键词 高职院校 企业 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作为培养社会实用型人才的高职高专教育已经成为一种非常重要的教育形式。因其培养目标、生源结构、师资力量、专业设置等方面的特殊性,高职高专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一方面要应对时代变迁、社会转型带来的挑战,又要适应高职高专教育自身发展和学生这一特殊教育主体职业素质培养的需要,因此,新时期的高职高专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变得更加复杂。高职高专的教育目标是培养符合社会发展和岗位需求并能不断提高职业素养的应用型人才,我们应通过各种方式,改变传统的单一课堂理论授课模式,倡导企业参与到高职高专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来,结合学生思想实际,增加实践教学环节,实现教育内容与产业、企业、岗位需求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与能动性,促进学生道德认识向道德行为的转化,真正做到使学生由学校教育、引导转化为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教育模式上来。
1 高职高专思想政治教育现状分析
教育最核心和最根本的任务是教学生学会做人,孔子说: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德是才的统帅,如果一个人没有道德,他的学问本领越大,对社会危害也就越大。对于理论素养和自我管理能力普遍不高的高职院校学生来说,情况更是如此。因此,高职高专学生的道德教育,既是自身发展和完善的需要,也是适应社会和岗位发展的需要。
1.1 思想政治教育定位不清
高职高专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门公共基础课程,由于缺乏自己的学科支撑、专业建设,有被边缘化的趋势。为创建特色,寻求发展,当今,大部分高职高专院校重视主体学科建设、主体专业建设,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财力、物力难以保障,思想政治教育越来越不受重视。另外,本门课虽是一门融于各科目、各教育环节的综合课程,但往往只被看作是思想政治理论教师的专门任务,与其他环节、部门无关,忽视了思想政治课程的综合性特点,难以形成教育“合力”,逐渐形成思想政治教育“囿于一角”的局面。
1.2 思想政治教育脱离实际
当今,一部分高职高专院校的专业是按普通本科高校专业进行设置安排,偏重课堂理论教学,缺乏实践性、应用性;另有部分院校过于重视专业课程,课程多为动手能力强的实践课,理论课和专业理论课课时不断减少。两种态势都普遍存在重专业、轻思想政治教育,重技能培养、轻思想素质培养的问题。而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主阵地、主渠道的课堂教学,偏重于对学生进行理论知识的灌输、考核,忽视学生的内化和践行,出现了思想政治教育应试化局面。
1.3 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方法单一
现在的高职高专思想政治教育,最大的弊端就在于把做人做事的道理僵化成为死记硬背的教条,通过课堂讲授灌输给学生,用卷面成绩评估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出现“学校成空喊,老师不想管,学生有反感”的局面。现代社会的飞速发展变化对每一个大学生应对社会、适应岗位的能力不断提出挑战,因而脱离社会生活和岗位需求的思想政治教育也变得毫无意义。
2 企业参与高职高专思想政治教育成为必然
高职高专教育的实践性本质决定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应走出以教师和课本为主的经院式课堂,与社会生活和企业需求紧密相联,实现思政治在实际生活中的引导、激励和提升作用。因此,推动企业参与思想政治教育成为高职高专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必然。企业通过理论和实践教学,将爱岗敬业、诚实守信、职业道德、择业创业、企业文化等内容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全过程,落实到教学、管理、实习、考核等各个环节中,使学生在毕业时能尽快适应岗位需求,实现高职教育与上岗工作的无缝对接,提高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
2.1 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当前,大多高职高专学生只关注自身专业知识的学习和专业能力的培养,对学校开设的政治理论课不感兴趣甚至排斥,教育教学对学生的成长成才作用甚微。随着社会多元化进程的推进和学生职业能力发展需求的提高,单一的课堂教学向全方位的社会教育转变,尤其是企业主体参与到高职高专思想政治教育的全过程,使教学内容更贴近学生的实际需求,体现企业发展的新进展、新成果,有针对性地解答学生在思想成长过程和求职任职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促进思想政治课堂教学朝“工学结合教学模式”过渡,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意识的提高,开发学生认识活动的自觉能动性,启发学生进行自我教育,使其思想品德的塑造由他律转化为自律。在学习的过程中,体验认识提高的快乐,道德向上的快乐,参与合作的快乐,提升职业幸福感。
2.2 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高职高专思想政治教育与大学生思想实际结合不紧,成为空洞的理论,导致教育教学效果不明显,如何提高高职高专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效果成为当前的一个重要课题。结合教育要求,要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对提高学生职业能力,促进基本素质的养成和应变能力的提高,企业参与思想政治教育全过程成为必然。学生通过企业成功人士成功经历的现身说法,通过实训实习积极投身于实践活动中,在实践中锻炼能力,体验企业文化,领悟人生真理,为今后步入社会更好地处理各种人际关系,适应工作环境,加强心理承受力等方面奠定良好的基础,使高职高专思想政治教育更符合应用性、实践性强的特点。
2.3 提升学生就业质量
由于高职高专德育对大学生职业素养尤其是职业道德教育缺乏应有的重视,加之一些大学生对加强自我职业道德教育不以为然(据调查,56%左右的大学生认为职业道德在工作以后再培养也不迟), 目前大学生职业道德素质现状令人堪忧。在大学生的择业观上,他们往往对所提供的工作岗位的工资待遇、工作地点极为关注。大城市工作、薪金丰厚,几乎是大多数大学生的共同愿望,这导致在就业市场中一些岗位趋之若鹜,一些岗位却无人问津。一些高校女大学生毕业后不着急找工作或者根本就不找工作却忙着征婚,以解决自己的前途问题。在敬业精神方面,当代大学生奉献意识已弱化,十分强调奉献与索取成正比,并将二者置于同等位置,带有明显的唯利主义倾向。
企业参与思想政治教育,注意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意识,激发他们的社会责任感,深刻理解真正地、全心全意地为大众服务的职业道德内涵,使他们了解职业所肩负的重大责任。此外,行业专家通过专题讲座,在学生择业就业方面给予尽可能多的指导和帮助,让学生了解到一个人价值的实现不是仅仅用工资的多少能衡量的,不仅仅是体现在社会对他需要的满足上,更重要的是他在各个领域对社会所作的贡献。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从而为培养更多更好的用得上、下得去、留得住的高等职业技术人才服务。
3 企业参与高职高专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方法
很多高职高专学生,他们有成就事业的愿望,但没有明确的方向和目标,在校期间学习动力不足,不知为什么学、学什么和怎样学。有些刚毕业参加工作的学生难以适应企业的各项规章制度,感觉要求太严,甚至因此放弃工作,回家待业。还有些工作一两年的大学生频繁“跳槽”,往往把目前所在的工作单位看成“跳板”,待遇好则继续干下去,待遇不好则等待机会另谋高就,缺乏基本的敬业精神。所以,学校除了教学生掌握一定的专业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还要有意识地、系统地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职业道德素质和职业素养,拓宽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提升就业质量,使学生成长为全面和谐发展的新一代人才。
3.1 通过专题讲座,培养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能力
高职高专学生学习的一个最直接的目的是就业,每一个学生都希望毕业后找到满意的工作并得到较好的职业发展。我国的学生在初高中学习阶段,较少了解社会和工作环境。进入大学后,经过一些专业课程的学习,对本专业的企业用人需求略有所知,但具体的行业环境、岗位职责、职业发展路径等知之甚少,很难做到通过主客观分析、总结,确定个人奋斗目标,并为实现这一目标进行积极探索,最终做到实现最佳职业生涯发展道路。
职业规划是一个动态和不断发展的过程,对自我有客观全面的认识和评估,对行业和职业发展进行科学的认识和了解,才能正确设定自己的职业奋斗目标。学校可结合专业要求,到企业聘请优秀的管理人才进行相关专题讲座(最好安排在大一第二学期),介绍职业生涯规划的主要方法、步骤和注意事项,以及怎样实现职业目标。学生可结合自身对行业、专业的学习和了解,看清自己,认清职业环境,为个人职业发展寻求奋斗目标。只有有了明确的发展方向,学生才更清楚自己需要学习什么,怎样更有效地学习。这增加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增强了自我管理能力,更激励学生克服困难,利用和创造条件去实现职业目标。
3.2 通过校内实训,初步培养学生职业精神
高职高专院校的实训环节多、时间长,因此,抓好实训期间的思想政治教育显得非常重要。目前,学校实训的教育教学管理中,不同程度地存在着重业务学习轻德育的现状。在实习过程的管理、总结评定中,对德育的要求往往不够明确具体,考核管理要求较低,这种情况应予以改变。
实训教学中的德育,应侧重于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精神,科学认真的工作态度,乐于动手、勇于实践、不怕吃苦的劳动观念,尤其是守时守信、严格遵守各项规定的意识和行为。现场选派优秀的企业技术、管理人员参与学生校内实训,在共同的环境下学习和工作,发挥模范带头和标杆作用。并结合行业和岗位实际需求进行专题讲座,告诉同学们在现实的企业环境中应具有什么样的职业要求,如何遵守行业规范,如何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行为,根据现实企业要求,对学生严格管理,不断培养和强化学生的自觉性,发挥学生自我管理和自我教育的作用,实现道德认识向道德行为的转化。
3.3 通过顶岗实习,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
实习教学过程中的道德教育,校带队教师以外,还应充分发挥实习单位优秀带教老师的作用。带教老师的敬业精神、协作意识、奉献行为,他的职业发展经历和专业成长路径,都将给实习学生带来示范和影响作用。另外,还应充分利用实习单位有利的甚至是独特的德育资源和环境,如实习单位的企业文化、改革发展的成就,先进集体和模范人物的先进事迹,广大员工敬业爱岗、默默奉献的精神。在现实的企业工作环境下,先进人物真实常态的表现,将有助于学生学习如何更客观全面地认识自己,如何做一个诚实守信、敢于担当的员工,教会学生如何规划自己的职业路线实现职业追求,全面培养学生职业素养。
思想政治理论课一个很重要的原则就是理论联系实际,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在各种思想冲击和影响下,想使学生接受正面教育,企业参与是一条有效途径。学生在实训、顶岗实习过程中,走近专家、走入企业、深入体验成长和成功的不易,进而整理与反思,通过实践获得相应的认识与情感,增加道德体验,激发对社会、人生的思考,最终产生巨大的内化作用,全面落实到自身行为中。
课题来源:江苏省教育厅2012年度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金资助项目“企业参与高职高专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研究”(项目编号:2012SJBFDY027)
参考文献
[1] 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前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一导师开展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职责要求与优势
第一,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导师职责的应有之义。导师负责制是当前高校采用较多的一个模式,是由导师对研究生的思想品德、专业学习、综合素质和个性发展等方面进行个别指导并全面负责的人才培养制度。《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若干意见》(教思政〔2010〕11号)明确规定,教书和育人是导师的两大基本职责,要充分发挥导师在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中首要责任人的作用。因此导师的作用应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在专业知识和研究视野方面,引导研究生向纵深方向发展;二是在道德品质、个人修养上引导研究生健康成长。这些都凸显了“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者也”的教师的本质和要求。
第二,研究生的现状要求导师必须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总体上看,广大研究生主流是好的,他们热爱祖国、拥护党的领导、努力学习、独立意识强、思维活跃、积极进取。但是,在研究生招生规模日益增加和社会多元化思想影响下,研究生群体不仅在年龄、受教育程度、社会阅历等方面存在差异,思想基础、价值观念也表现出多样化,使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巨大挑战。有些研究生信念淡漠、情感迷惘、公德缺失、责任感不强;注重个人利益,功利性色彩严重,集体观念淡化,组织纪律性差,生活无动力,学习无目的;许多研究生面临包括来自生活、学习、发展、人际、经济、工作、恋爱婚姻、家庭和就业等多重压力,一些心理承受力比较差的研究生感到不堪重负,产生忧郁、自闭、孤独、失落、茫然、焦虑等心理疾患,甚至由于绝望而选择结束生命;有些研究生认为自己交了学费是教育消费者,学校应该提供像商家对顾客一样周到细致的服务,他们对学校的一些管理规章制度和做法表现出一种盲目性、极端性地怀疑和抵触,甚至逆其道而行之;社会对研究生评价更注重他们的业务能力、外语水平,部分研究生自觉不自觉地表现为重业务技术、轻思想政治的状况。[1]在新时期,作为一个特殊群体的研究生,如果不重视他们的现实状况,不切实抓好思想政治教育,在和谐社会的建设中必然会形成高学历层次不稳定的人群,无疑对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带来极为不利的影响。而研究生对所遇到的困难挫折和认识上的迷茫,也迫切希望有人,特别是阅历丰富的、他们最为敬重的导师能给予指导或提供解决问题的意见。
在这种情况下,要加强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就需要从思想观念、工作机制、教育内容、方法途径以及队伍建设上进行改革,使之适应并服务于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形势和要求,帮助研究生解决实际困难,有针对性地做好他们的思想教育工作。研究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个系统工程,要充分调动发挥好专职队伍、研究生骨干队伍、导师队伍三支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的作用,而其中导师作为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其地位与作用尤其重要。
第三,导师在研究生德育引领方面更具优势。研究生在校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导师的指导下进行学习和科研工作的,在长期一对一的教育模式中,接触最多、对个人影响最大的莫过于自己的导师。导师也因此比较容易掌握研究生的情况。[2]绝大多数研究生在和导师的接触和交流时,都能够主动跟导师谈心,包括倾述自己的苦恼和不解,这时导师可以有的放矢,采取有效方式做好他们的思想教育工作,从而有利于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针对性与有效性。而导师对研究生来说有极大的权威性,导师的人品、学识、道德对研究生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那些知识渊博、教学有方、道德高尚、富于人格魅力的资深导师深得学生崇敬,导师的一言一行都是他们学习的榜样。导师和其他教育力量相比,如专职辅导员、教务员等其他管理人员,更具有智慧、知识、能力等方面的权威。当研究生中出现一些消极苗头和言论时,导师的一席谈话往往更能让他们欣然接受或认真反思及时修正。因而,相对于辅导员和其他任课教师而言,导师在研究生思想教育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
二导师在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第一,长期以来导师在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体地位在工作机制中并没得到充分体现。目前,在组织体制上,研究生培养规模较大的高校对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普遍实行二级管理:在组织机构上学校设立专门的部门,如党委研究生工作部,或在研究生院(部、处)设立研究生党委(党总支);在院系层面,则由党委(党总支)负责。在队伍上,校级有专门负责研究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副书记,院系有负责研究生思想工作的副书记和研究生专兼职辅导员。在这种体制下,传统教育体制中长期存在的工作“两张皮”,即“德育归学工口,业务靠培养口”现象仍普遍存在,导师只负责专业指导,专兼职辅导员具体负责研究生日常事务的管理和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因他们工作分工职责不同而分离。
第二,相当部分导师对思想政治教育认识上有偏差,存在“重业务、轻政治”的思想。他们认为导师职责就是负责研究生的学业发展,指导研究生学会“研究”、学会“做学问”,往往把自己限定在指导研究生开展学术研究层面上,更多关心研究生的、科研能力,而忽视思想政治教育,弱化了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有的导师甚至公开反对研究生参加学校组织的各类思想教育主题活动以及学术活动,认为研究生要专心搞学术搞科研,其他活动最好少参与或不参与。对其所带的研究生中出现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发生偏差,受到感情、生活、工作问题困扰产生较大的思想波动,心理问题突出等情况掉以轻心,置之不理,认为研究生都是成年人了,而且还是高层次人才,本身具有良好的素质,有较强的自我管理能力,能够自行解决,自己插手就是干涉学生的自由,侵犯他们的隐私。就算要管,那也是辅导员的事。
第三,一些导师责任心不强,忽视自身的道德修养,不能真正做到为人师表。导师除了指导硕士、博士,还要指导本科生以及其他专业学位的学生,加上其自身有科研、教学任务,还经常外出开会、讲学,一学期下来跟学生见不了几次面,专业学习方面都指导不了,更别说学生的思想教育问题了;研究生导师虽然都是本专业领域的专家,但有的导师知识结构与时代脱节,缺乏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必要知识和经验,没有掌握研究生的特点和成长规律,也不愿意补充学习相关知识,处理问题态度粗暴、方法简单,不但没有效果,反而激化矛盾;有的将自己和研究生的关系定义为“老板”和“打工者”的关系,将学生视为廉价劳力;有的导师学术道德低下,浮躁而急功近利,带头搞学术腐败,剽窃别人的劳动成果或随意篡改科研数据;有的自诩权威,吹嘘自己的学术成果和学术地位,打压他人的研究等等,这些都极大地损害了导师的形象,在研究生中造成极坏的影响,让学生们对导师的人格道德产生怀疑和不信任。
第四,导师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约束机制和评价机制不健全不完善。很多高校虽然出台了关于加强导师队伍建设的实施意见及研究生指导教师工作条例等文件,对导师要成为学生生活上的关心者、学业上的指导者、思想上的引导者提出了明确要求,并作了相关规定,但大多都是宏观的空洞的内容,对导师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并无相应的有效评价机制,可操作性不强,对于不愿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或是成效差的导师也无切实可行的惩罚措施,结果干好干坏一个样,起不了奖勤罚懒的作用。
三创造条件,形成合力,充分发挥导师在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作用
第一,加强导师师德建设,确立导师在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中首要责任人的职责。建立导师思想政治教育责任制,明确导师在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地位、职责与要求,强化导师在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核心作用。要求导师树立“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立德树人”的理念,在培养、指导研究生的过程中,要将培养研究生良好的政治思想素质、道德素质、心理素质以及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放在首要位置,并贯穿于教学、科研等具体培养环节的全过程。导师自身也要以“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为准则,模范遵守职业道德规范,并在政治思想、道德品质、学术学风等方面以身作则、为人师表。同时也要加强对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规律、特点、方法的研究与探索,努力做好教书育人工作。
第二,明确并量化导师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内容,建立操作性强的考核奖惩制度。导师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内容主要包括:培养研究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品德修养,关心研究生的思想、学习、科研、生活,培养严谨的科研态度和良好的学术道德。导师每个月至少要与研究生进行1次思想交流,以及时了解研究生的思想动态、心理状况;每学期要与各培养单位分管领导或研究生辅导员联系2至3次,及时反馈研究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情况;对研究生每学年1次的思想政治表现进行了解和考核,并把评语和考核结果写入研究生的学年总结鉴定表中,存档备案;参与研究生违纪处理、疾病、事故、心理健康等突发事件的处置;积极参与并组织、督促研究生参加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活动。
要建立研究生德育工作评估制度,把研究生德育工作的落实情况和效果作为评价和衡量研究生德育工作的重要指标并列入研究生培养工作评估体系。对研究生导师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情况的考核由各培养单位负责,各单位要根据学校的要求制订具体的考核办法,定期检查“研究生导师工作笔记本”,了解导师履行思想政治教育职责的情况,每学年或者每届所指导的研究生毕业时对导师进行一次考核,并根据考核结果向学校提出是否继续聘用为导师的建议。其中,对履行思想政治教育职责不力、各方面反映意见较大、出现重大问题或事故的导师,由各单位提出处理意见,经学校审核后给予相应处理。学校每年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业绩突出的研究生导师进行表彰,并考虑拨专款设立“研究生导师教书育人奖励金”,每2年举办研究生导师教书育人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评选表彰活动,大力宣传研究生导师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先进事迹和典型经验,以营造教书育人的浓厚氛围。
第三,搭建导师思想政治工作平台,拓宽导师工作渠道。一是网络平台。现在是知识经济和信息时代,导师应与时俱进,跟上时代步伐,充分重视并善于利用网络构建交互式的徳育平台。要建立导师个人主页,用QQ、MSN、微博等与学生互动,及时了解学生的所思所想,便于指导解决学生的思想问题,即使导师外出,也可使用移动网络与学生沟通,这样就能有效解决导师由于工作忙而难于与学生见面联系的问题。二是交流平台。学校要定期召开导师德育论坛,专门就导师如何有效开展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进行专题研讨和经验交流,以拓宽导师的工作思路,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三是实践平台。安排党员导师兼任研究生党支部书记,或负责联系一个研究生党支部,直接参与指导和组织研究生的党建和思政活动;安排导师带队参加研究生的专业实习和社会实践活动,深入了解国情、社情、民情,要求导师必须担任1至2个研究生社团的指导老师等等,尽量为导师创造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实际的机会,这样导师的思想政治思想工作才有针对性和实效性。
第四,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解决研究生思想问题的同时要解决研究生的实际问题。要认识学生的主体地位,遵循研究生心理发展规律,充分考虑研究生的内在心理需要,充分考虑研究生的个体差异,因势利导。[3]首先要坚持文以载道,做到专业教育与思想教育相结合。通过组织学术沙龙、学术交流,将研究生吸收到导师的科研项目团队,或从科研经费中抽出部分资金专门用于研究生科研资助,以解决研究生科研能力提升的问题,同时加强思想教育与专业教学的相互渗透,实现做人、做事、做学问的有效统一。其次,要将心理教育和就业指导引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通过就业指导,开展“成功观”、“就业观”教育,解决研究生就业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通过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帮助研究生提高克服困难、经受考验和承受挫折的能力,解决适应学校学习生活和社会的问题。
参考文献
[1]吴鹏.研究生思想特点研究文献综述[J].吕梁教育学院学报,2010.3:(55-56).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 教师技能培养 策略
【Abstract】In recent years, with the implementation of new curriculum reform, people pay more attention with the cultiva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teachers as the professional skills of teachers from the essential stage of education. many colleges are related to the reform of Colleg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eachers' professional skills training. but the training objectives still focus on scientific research and education theory. Dilute the cultivation of students' teaching skills. ignoring the students' practical ability in teaching theory and students' teaching skill training can effectively. to effectively improve the effectivenes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eachers' professional skills training to enhance students' employment competitiveness. in this paper, Fujian Normal University, a reference to several other universities in Fujian province take the method of interview and questionnaire survey. Combined to analyzed the status quo of Colleg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eachers' professional skills training.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The problems and reasons existing in the training of teachers professional skills and puts forward some suggestions and countermeasures. help to promote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eachers professional skills training reform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education.
【Keyword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teacher skill training strategy
近年来,随着新课改的实施及推进,众多高等师范院校对本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师技能的培养进行了相关改革,在教育理论与实践方面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并取得了一些成效,实践在一线的中小学教师对各式教育理念已不陌生,对教学应当遵守的规范也了然于胸,然而,从当前高师院校中思政学生教师技能训练的实际来看,思政专业的教师技能培养还存在许多不足之处,很多高校的培养目标偏向于科研与理论教育,忽略了教师技能的培养,这将阻碍学生日后的发展,不利于我国教育事业的改革。
一、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教师技能培养现状
通过对闽南师范大学及其他几所师范院校中思政专业教师技能培养方案的研究,结合对相关人员的访谈与问卷,我们了解了当前众多高师院校中思政专业教师技能的培养现状,并总结得出以下几点问题:
(一)设置的课程不全面,难以满足思想政治教育师范生的需求
教师技能培养主要包括职前技能培养、入职技能辅导和在职技能提高的一体化培养模式。我们小组成员着重调查探讨职前技能培养这一方面。所谓教师的职前技能培养就是,使师范生掌握终身学习、教育科研与学科教学的基本技能,解决师范生作为未来教师”能上岗”问题。在此次调查中,我们小组成员对思想政治教育师
从调查结果可以看出,思想政治教育师范生对各类教师技能培养有着较高的需求,但从大部分院校目前来看,除开设专业学科课程以及教育学、心理学、学科教学法三门课外,还缺乏专门的从事职业技能培训的课程,比如,怎样组织和指导课外活动等。
(二)缺乏必要的从师技能训练
作为教师职业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职业技能在教学过程中的应用将会直接影响教学活动的效果。教学技能是在多种条件、以不同方式的练习而逐步形成的,因此,练习是技能不可缺少的环节,不同于教学理论知识的获得。可在调查中我们小组发现,受访的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121名学生中,有76人(占62.81%)认为“缺乏必要的教师职业技能训练”是提升自己教师职业技能的最大障碍。大部分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学生认为,他们缺乏必要的从师职业技能,教学基本功不过关,不能很好的适应中学的教育教学工作。目前仍在校就读的大学本科生,其教师素质和能力的培养及准备状况,也不容乐观。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我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师范生在必备的教师职业技能的培养上,有着严重的缺陷和不足,要是让这种状况继续下去,只会给中小学输送去不合格的教师。如此,将会造成低水平的教育专业训练造成低素质的师范生成为低能力的新师资,低能力的新师资又培养出低质量的新一代的恶性循环。
相比技能的培养课,专业学科建设会被放在首要位置之上,重视专业学科意识培养,忽视教师职业技能的培养,甚至将学生教师职业技能的训练视为附带工作。虽然学生社团在课外之余会组织比赛来加强师范生教师职业技能的训练,但参加比赛的只有那么一小部分同学参与其中,学生得不到普遍锻炼。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也得不到专业的老师指导,久而久之,学生训练的各种师范技能很难得到提高。
(三)不能解决思想政治教育师范生“能上岗”问题
在调查过程中,我们小组成员还专门采访了实习结束或者已经上岗的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师范生(处于见习期),对他们的教学实践做了深入了解,发现实习支教等教学实践环节往往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并对他们在在教学工作中出现的问题作出了以下总结:
1.师范生并没有认真对待见习和实习工作。学生自身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很多只为完成任务得到学分,没有自觉地养成对自己教学过程的思考,对不懂的问题也没有主动向老师请教,同学间也缺乏相互交流与学习。
2.在校期间重视理论的学习而轻实践锻炼,导致了理论学习与实践锻炼相脱节。以至于学生不能很好地学以致用,无法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比如在导课技能方面,导入没有与学生的特点相适应,脱离学生的心理特征;在课堂提问方面,提问的设计没能讲究方法、技术和策略;在板书技能方面,板书华而不实或内容繁多等等、各种问题不一而足。
3.缺乏组织和指导课外活动的能力。师范生在实习支教过程中,不仅面临着缺乏教学基本技能的问题,在班主任工作、组织开展学生课外活动方面也力有不逮。在受访的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学生中,大多数人表示他们在开班会,组织学生完成文艺活动方面都不能达到理想效果,这体现了我校师范生教学素养不够,教师职业技能培养不太科学。
二、思政专业教师技能培养问题存在的原因
(一)对思政专业教师技能训练不够重视
从调查结果可以看出,高校及教师自身对教师教学技能培训还不够重视,在回答“您认为您所在院校是否重视对学生加强教师技能培训?”的问题时,8.0%的学生认为非常重视,31.2%的学生认为比较重视,43.5%的学生认为一般重视,17.3%的学生认为不重视。在回答“您认为您所在院系的教学技能培训设备完善吗?”这个问题时,6%的学生选择了很完善,20.6%的学生选择了较完善,51.3%的学生选择了一般 ,22.1%的学生选择了很欠缺,;而在与教师的访谈中,当问及教师是否清楚所在院校教师技能培训计划和目标时,大部分教师回答较为含糊,可见,在被调查的学校中,学校对培训计划和目标的设定,培训过程的实施及培训结果的考核仍缺乏有效的管控,教学技能培训组织还不到位,在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的投入还不能很好地保证,且教师参与教师技能培训指导的积极性也有待提高。
其次,在访谈与资料的查找中,我们发现国家一系列的项目评估、人才工程及奖励很少涉及教师的教学技能,许多教育文件对教师的教学技能强调不足,各个有关部门对教师教学技能的培养也重视不够,整个教师培训体制在总体上更加注重师德风范、理论教育或是专业知识的培训,而忽视了教师技能的培养。
此外,学生也忽视了自身教学技能的提升。在回答“你认为教师技能培训对于师范生是否重要?”这个问题时,15%的学生选择了非常重要,46.8%的学生选择了比较重要,29.2%的学生选择了一般,9%的学生选择了不重要,不难发现,大部分学生认为教师技能比较重要,但也有不少学生不重视教师技能的培训,仅将有关的培训视作一种形式,只是为了通过最后的考试或拿到相应的学分。这种情形下,培训越来越流于形式,达不到提升教师教学技能的效果。
(二)课程体系设计不合理
高等师范院校对于思政专业的师范生培养主要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专业理论知识的培养,另一部分是教师技能的培养。调查显示,在回答“您认为您所在院系关于教师技能培养的课程设置如何”这个问题时,4.5%的学生认为非常合理,21.7%的学生认为比较合理,45.6%的学生认为较不合理,28.2%的学生认为不合理;可见,大部分学生认为当前自身所在院系教师技能培养的课程设置较不合理,结合访谈和问卷,我们发现,长期以来,思政专业学生培养的课程体系和课程设置过分偏重于文化知识,学生在校四年,需要完成的专业理论知识方面的课程数和学时数要远远大于完成教师技能训练中所需要的课程数和学时数。
以闽南师范大学思政专业为例,我们不难发现,当前,大多高校在大学一年级设置的课程多是基础课,极少设置教师技能训练课,传统的教育学、心理学、课程论等理论专业课程的抽象概括程度太高,过于理论性,学生难以将其与实际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相结合;而到大学二、三年级设置的课程以专业课居多,但科目过多,学生压力太大,顾此失彼,难以认真对待教师技能的训练;大学四年级面临做毕业设计和就业的压力,主要心思放在找工作上,更不能投入到强化教师专业技能的训练。 这样的设计不能形成对师范生技能培养的完整、严谨的课程结构体系。另外,学生在校期间除了要完成必须的专业学习外,还要花精力和时间去学习像英语四级、六级、国家计算机二级这样的等级考试。很多学生将课外的大部分时间都用在准备这样的等级考试上面。因此,学生在接受教师技能培训的时间自然就减少了
此外,学生在回答“您认为是否需要加强对师范生教师技能的实践性指导?”这个问题时,51%的学生选择了非常有必要,22.4%的学生选择了有必要,11.3%的学生选择了没什么必要,6%的学生选择了完全没有必要,也有9.3%的学生认为无所谓。从这个问题可以看出,学生对实践性指导的需求较高,渴望获取更多的实践机会与锻炼平台。但由于课程体系设置及等级考试等众多原因,导致学生实践时间不充足,学生的教师技能培养未能得到大量的练习时间以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三)教育实习偏向于走过场
调查显示,学生在回答“您认为教育实习对自身教师技能的发展是否重要?”这个问题时,20%的学生认为非常重要,34.6%学生认为比较重要,29%的学生认为一般,也有16.4%的学生认为不重要,由此可以看出,大部分学生对实习还是较为重视,但也存在为数不少的学生采取了无所谓的态度,认为教育实习的重要性一般甚至毫不重视。实习作为高师思政专业师范生最好的锻炼教师技能的实践课堂。但是,为何那么多的学生不重视教育见习实习,甚至认为其只是一件走过场的事情呢。
通过访谈与调查,我们概括出了以下三点原因:首先,对于学生来讲,见习和实习多半被安排在大三或者大四,而大三、大四正是学生要准备考研、找工作、写论文的时间。因此,很多师范生并没有认真对待见习和实习工作,甚至有的学生开出虚假的实习证明以换取自己不实习的机会,学生自身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很多只是为完成任务得到学分,没有自觉地养成对自己教学过程的思考,对不懂的问题也没有主动向老师请教,同学间也缺乏相互学习与交流。其次,对于接受师范生进行实习的学校而言,其积极性也不高。一是怕影响教学计划,二是怕影响学校的升学率,因此,大多数实习学校不让实习教师进行授课或者只给实习的学生提供数量有限的几节试讲课。实习中,学生不能真正走进初高中,不能走上讲台,将直接影响到师范生见习实习的效果。最后,对于高师院校中安排的指导老师,由于学生多、安排的指导老师少,且高校与实习学校距离较远,指导老师往往难以有足够的时间对学生的实习进行现场的、具体的指导与反馈,只是在实习中进行一次简短的访问,重视度不够。以上这三方面都造成了高师思政专业师范生实习很难取得预期的教学效果。
三、提高高校思政专业教师技能培养的策略与途径
大学四年是有限的,把所有技能训练都纳入正规教学是不可能也不必要的,关键应在于如何建设好训练体系,提高教学效果。因此,基于思政师范生在技能训练中存在的缺陷和不足,我们探讨得出了以下几点建议。
(一)学校需要建立其一系列的师范生培养方案
在这个问题上,学校需要解决的第一个问题应当是为了思想政治教育师范生的培养配备相应的设施。正所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如果一所学校连基本的配备的欠缺的话,那么其师范生的培养一定跟不上时代的步伐。例如,在福师大,我们看到其有一栋专门独立的微格教学大楼,以供师范生进行日常训练,福师大之所以能成为全国排名第十的师范类院校,培养出那么多优秀的教师,与其设备完善有很大的关系。
其次,学校需尽力完善课程建设,学校不仅要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师范生的理论教学,多开设一些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的课程,使他们有足够的知识储备来应对将来的思想政治学科教学,也为其教学实践打下坚实的基础,学校还要开设一定的模拟教学课程,例如开设微格教学课程,即理论学习―观摩示范―编写教案―角色扮演―反馈评价―修改提高等五个阶段来使师范生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得到最为系统的模拟训练。
最后,学校还要注意师范生的见习与课外活动问题。在中学的训练可分为见习和实习两部分,高校可安排学生进行见习,通过与附近中学合作,聘请合作中学教师为教育实践的导师,安排课时让师范生到导师的一线课堂临摹学习,从而使师范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教学有机结合,学生在见习后进行反思,总结内化为自己的经验知识,建构相关理论知识,此外,可以不定期地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到合作中学担任班主任或学生课外辅导员,开展主题班会,直接感受中学生对师范生的技能要求,增加学生班级组织能力,锻炼师范生的实际教学经验。此外,也可以请中学有教学经验的教师来校对学生进行指导和宣传,使师范生充分了解中学教学的需要,并进行更有针对性地学习和训练。而在相关活动的开展上,学校与院系可以举办一些教师技能比赛供师范生参加学习,如创办讲课协会让有经验的学长学姐按微格教学的形式对大一大二的学生进行训练等。
(二)在思想政治教育师范生的培养中应重视支教实习
实习支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是否今后想要从事教师这个行业。根据以往就业经验,思想政治教育师范生大部分都会进入中小学进行思品或政治教学,因此各大院校选择的实习地点为中小学学校,在这里,实习学校的选择显得尤为重要。据相关专业人士的经验和这几年的教招情况可知,好的实习学校将会影响学生的就业和教师技能水平往好的地方转变,通过调查显示,福建师范大学思政专业的师范生大部分是到各地区的一级达标中学进行实习,并且要求各地区的名师对学生进行教师技能培养。但美中不足的是部分师范生并没有进行实质性的教学,而且实习时间也相对较短,一切都像走马观花一般。因此,高师院校在和实习中学签订合约的过程中应注意适当延长一些实习时间并监督中小学对优秀指导教师的选择。
其次,中小学学校要注意让学生真正参与到学校的实际教学中,让他们真正体验到作为老师的辛苦和不易,在与学生的实际互动中获得师范教师技能的提升,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如果师范生不进行真正的实践操作,那么就很难得到技能的提升。此外,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特点也告诉我们,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师范生要做的不仅仅是进行政治教学,更重要的是要对祖国的新一代花朵进行思想和人格上的塑造,让他们在道德上做一个高尚的人。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师范生在来到中小学实习时,应当要投入当地学校的教学中,用自己所储备的知识去从事实践教学。
(三)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师范生要想提高自己的教师教育技能,光靠外界给予的那么多优质的条件还不够,更重要的是要靠自身的努力。
第一,思想政治教育师范生要从思想上坚定自己将来要从事教师行业的决心。根据意识的能动作用原理,我们知道思想是行动的先驱,没有思想作为行动的指南,想要培养其教师技能是不会有太大作用的。第二,思想政治教育师范生要自身多创造机会为自己的教师技能培养得到保证。根据师范院校学生的兼职情况调查,师范生选择的兼职一般为家教。虽然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师范生因为其学科特点,很难找到所谓的对口家教。但其可以通过全职辅导锻炼自己管理学生的能力,用自己所学到的思想去影响那些孩子,在帮助他们健康快乐成长的过程中培养自己的教师教育技能。另外,根据调查结果,院校为了培养教师教育技能,一般会开展教师技能比赛以及去中小学任教的体验活动,思想政治教育师范生应当积极参加,为自己争取更多的锻炼能力,在参加活动的过程中逐步培养自己的教师技能。第三,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师范生光靠课堂上学到的一点儿皮毛是不够的,更为重要的是自己在课外要多多看一些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书籍和教师技能培养类的书籍,院校邀请的名师讲座也要积极参加,在多听多看中获得更多的知识储备,为将来从事教师工作保驾护航。
总而言之,当前,很多高师院校和师范生未能正确看待实习的地位与作用,众多院系只在实习前安排一次试讲,甚至没有安排,见习指导不到位,实践性学习应有的功能未充分发挥,而在新课改的背景下,教师技能的内容又在不断丰富,内涵与外延都在不断地扩展当中,就业竞争日趋加剧,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教师技能的训练与培养显得尤为重要,为此,高校与师范生必须增强对教师技能培养重要性的认识,并与各个中心学加强交流,积极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寻找培养过程中的不足,进而进行自我改进,实现自我超越,全面促进师范生的教师素质,从而为我国教师教育的进步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参考文献:
[1]潘少兵等.高校师范毕业生职业能力培养模式探讨[J].高
等农业教育.2009.(6).
[2]曹长德.教师专业化与教师职业技能训练 [J].当代教师
教育.2008.(3).
[3]王桂波.论师范院校学生教师职业技能训练[J].松辽学刊
(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4).
[4]刘霄.高师生职业技能模式探析[J].教育探索,2007.(1).
[5]李庆春.新时期师范生的教师技能训练体系的完善与研究
[J].新课程研究,2012(02).
[6]徐哲.高等师范院校教学实习研究现状、问题及对策[D]
.上海师范大学.2012.
[7]孟宪凯.微格教学基本教程[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
版社.1996.
[8]徐志伟.关于高师学生的教师职业技能训练之思考.(绍兴
文理学院,浙江绍兴312000)
[9]陈晓凤.中学教师教学技能培训现状与对策研究[D].河南
大学.2014.5
[10]乔应平、罗玲.教师教学基本技能状况分析与对策[J].价
值工程.2011.11
[11]陆万昌.浅析师范生教师技能的培养[J].经济与社会发
展.2010(7)
[12]王孝红.师范生中学课堂教学技能的培养方法研究[D].
西南大学.2008
[13]杨柳.提升教师基本技能的策略探究[J].教育教学研究.
2011
[14]荆华飞.新课程下高师院校师范生教师职业技能培养研
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0
[15]刘继荣、杨 潮.试论高校青年教师培养体系的构建[J].
教育发展研究.2008.
[16]廖红燕,刘相臣.从SECI看新媒介环境下职前教师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