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法律培训服务方案范文

法律培训服务方案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法律培训服务方案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法律培训服务方案

第1篇:法律培训服务方案范文

甲方: 乙方:

地址: 地址:

法定代表人: 法定代表人:

邮编: 邮编:

联系人: 联系人:

电话: 电话: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甲方聘请乙方为其提供公司各种培训、业务咨询、代办会务安排等管理咨询服务。甲乙双方在"平等自愿、诚实守信、互惠互利、友好协作"的原则基础上,经友好协商,达成如下协议:

一、服务内容、方式、费用

(一) 服务内容

1、政策法规咨询:乙方利用自身资源平台及时与投融资、资本运作相关的、国家政策、法律法规等信息,并为企业投融资、资本运作提供相关的法律、法规、政策咨询服务,帮助企业追求理解与运作。

2、财务咨询:为客户提升财务管理能力,降低财务成本,税务策划、融资安排等提供财务咨询,为客户资金运营管理提供财务咨询。

3、管理咨询:针对企业的行业背景和发展现状,为企业可持续发展提供长期战略规划和管理咨询,协助企业建立健全法人治理结构、完善内部管理。

4、专项融资顾问服务:乙方依据甲方需求、市场状况,为甲方定制融资方案,联系、协调金融机构及中介机构,积极协助甲方开展相关融资活动。

5、公司各种培训服务:具体培训时间和培训内容以本合同附件中的描述为准。自本合同签订后一个月内安排第一次培训时间,原则上所有课程均由 面授,乙方按受训人员人数提供刻制成CD的电子文档和1份纸制教材。乙方需在授课前至少提前 天将教材提供给甲方。电子文档为PDF文件,并附上该格式文件的阅读软件。自第一次授课起个月内结束。每次培训时间由双方事先协商决定。每次培训时,甲方须至少提前 通知乙方希望接受培训的人数、日期,乙方应在收到通知后 之内予以确认。

6、代办会务安排:每次会务前,在甲方应当在举行会晤 日前,将需要召开会务时间、地点、会议规模、会议议程、会议所需材料、会议的组织与分工等事宜以书面形式通知乙方,乙方在收到口头通知或书面通知后,应当为甲方会议的召开做好各种会议前的准备工作。

(二) 服务方式

1、为甲方陪伴专门的项目经理负责甲方咨询工作。

2、双方根据实际需要,可采用实地调研考察、定期举办培训研讨会和双方会晤等交流方式。

(三) 咨询费及评审费

1、咨询费

乙方作为甲方聘请的管理咨询顾问,甲方需支付咨询服务费用共计 。

2、其他费用:乙方在提供本合同约定的咨询、培训、会议安排等服务过程中所发生的其他费用由乙方承担。

二、双方的责任和义务

(一) 甲方的责任

1、配合乙方的工作,并为乙方提供必要的便利条件。

2、向乙方提供咨询、培训服务有关资料和相关信息等,并确保真实、准确、完整。

3、按双方协定及时支付乙方相关费用。

4、承担保密义务,未经乙方许可,甲方不得向第三方提供(披露)乙方提交的给乙方的材料、文件,以及转载从乙方获取的信息。

5、甲方应要求其受训人员认真地参加培训,并积极配合乙方授课教师及翻译人员的工作,以保证培训的效果。

(二) 乙方的义务

1、为甲方提供本合同第一条规定的咨询、培训和会议安排等服务。并保证按本合同的规定全面、及时地履行本协议。

2、乙方承诺不接受任何针对甲方的反面业务委托,并将尽努力维护甲方的利益。

3、乙方有义务在对甲方或甲方指定的机构的经营、财务及法律状况进行调查中知悉的甲方非公开的有关数据及文件资料保密,并不得泄露给任何第三方。

三、协议的效力和违约责任

1、本协议生效后,除双方商定或不可抗拒的原因为,任何一方不得单方面的解除本协议。

2、任何一方不履行本协议规定的义务,均须依法承担相应的违约责任。

第2篇:法律培训服务方案范文

关键词:高职安全防范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更加关注生存环境的安全,对社会安全防范建设提出了非常大的需求,行业的发展迫切需要大批训练有素的专业人才。浙江警官职业学院作为全国司法类唯一的一所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站在战略高度,敏锐地意识到安防行业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未来需求,提出了“顺应产业创专业、根植行业建专业、服务行业促专业”的建设思路,于2000年在全国高职院校中率先创建了安全防范技术专业,解决了安防一线岗位技能型人才无对口专业培养途径的问题,填补了专业设置的空白。

近年来,该专业建设取得了显著的成果,并于2009年获得浙江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笔者拟以此为基础,对安全防范技术专业建设的成果加以总结,旨在促进自身及其他院校同类专业的建设。

一、三方合作设计培养方案

人才培养方案是关于人才培养的蓝图,是教育教学的纲领性文件,是专业建设的核心。作为一个全国首创的新专业,形成全新的人才培养方案是首要的问题。

为此,我院按照“岗位—任务—能力—课程”的开发路径,由行业企业专家提供对应安防系统维护、工程施工管理的一线岗位,融入《安全防范系统安装维护员》国家职业标准,专业教师归纳行动领域,教育专家全程进行指导,三方共同论证、确定学习领域,构建了“突出布线、安装、调试、维护等核心能力,渗透‘忠诚、奉献、责任’等警院文化特色”的“公共学习领域重素质,专业学习领域重能力,拓展学习领域重发展”的全新课程体系。按照能力递进的培养规律,设计了认知式实习、体验式实习、参与式实习、顶岗实习的工学交替四阶段,形成了对国内同类专业具有示范作用的全新人才培养方案。

自2003年首届毕业生走向社会以来,该专业毕业生年平均就业率稳定在95%以上,一半以上毕业生已成为安防一线工作岗位的技术骨干。毕业生就业发生了由原来学院向企业推荐,到企业主动向学院要人的根本性转变,用人单位给予高度评价。毕业生中涌现出了“全国优秀百名保安员”,荣获三等功的看守所普通干警,在大型安防工程中独当一面的岗位能手等一大批优秀人才。

专业的发展影响和带动了专业群的发展,目前安防专业群已拥有安防技术、安全保卫、消防工程技术、安全技术管理等4个专业,课程建设成果实现了资源共享,专业建设的理念和思路也为校内其他专业的建设提供了指导。

我院首创的安防技术专业于2004年被正式列入《高职高专教育指导性专业目录》。随后,上海科学技术职业学院、广东司法警官职业学院等行业内外院校陆续开设了同类专业,带动了国内同类专业的发展。教育部高职教育法律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以本院安全防范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为蓝本,指导全国法律类高职院校同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本院两度在全国高职法律类教指委年会上介绍了精品课程建设经验。

二、四方联动形成长效机制

校企合作是落实专业建设的重要途径,实现多方共赢的校企合作长效机制,解决安防工程企业一般规模较小,学生实习点多、分散、难管理等问题,为学生建立相对稳定的生产性实训基地,切实保障工学结合的推行,是专业建设迫切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经过实践探索,我院在2005年学院成为浙江省安全技术防范行业协会唯一培训中心的基础上,勇于开拓,集聚学校、政府、协会、企业四方之力,在学院中创建了全国高职院校中首家安防科技产业园。由学院制定建设计划,为企业提供零租金场地,为行业协会开展培训服务;杭州经济技术开发区政府协助招商,入园企业享受开发区高新企业一切税收、银行贷款、新产品开发资助等方面的优惠政策;浙江安防协会牵线搭桥,保证入园企业质量;入园企业为学生提供顶岗实习岗位。通过这样的形式,创立了学校、政府、协会、企业四方联动、多方共赢的校企合作长效机制。形成了生产、顶岗、就业、创业之间的良性循环,多方共赢,促成了以学院为主导的集中式顶岗实习模式,为高职院校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提供了一种崭新的校企组合模式。

这种多赢机制吸引了众多安防企业的关注,现已有首批浙江大华技术股份有限公司等15家知名安防企业入园,其中浙江天工智能电子有限公司的全部生产线整体入驻园区。学院与浙江天工智能电子有限公司签订了在公司内设立生产性实习基地的协议,已有两届学生共356人在公司内顶岗实习,部分学生因表现优秀被企业直接录用。科技园的创立带动了学生创业能力的提升,目前已有两家由学生创建的安防公司落户科技园。

三、师生共建校内实训基地

校内实训基地建设是专业建设的重要支撑,在既无现成实训设备,又无任何可借鉴经验的情况下,如何解决学生综合技能在校内仿真情境中训练的问题成为当务之急。

为保障学生技能训练,兼顾行业服务需要为目标,我院广泛征求来学院培训学员和行业专家的建议,打破传统的实验模式,由教师自主设计,将安防工程真实情境与典型任务转化为模拟实训系统和实训项目,师生共建了一系列以仿真工作情境为主体的专业综合实训场。

2005年以来,我院率先将安防工程真实情境及典型任务转化为模拟实训系统和实训项目,先后建设了包括仿真银行和超市等场所的安防工程综合实训场、仿真监狱各项功能的模拟监禁中心安防系统、安防技术综合实训场及安防工程制图实训室、消防实训室等综合实训场5个,开发安防工程实训系统9个、综合技能实训项目86项。创建了将安防类专业真实工作情境转化为校内模拟实训场所的新模式,实现了安防工程真实情境与典型任务向模拟实训系统和实训项目的转化,成为国内安防类专业校内实训基地建设的范例,为工程类专业校内模拟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提供了借鉴。

几年来,中国人民公安大学、中央司法警官学院、吉林司法警官职业学院、湖南司法警官职业学院等18所院校慕名来我院进行专业建设考察交流。中央政法委、司法部、教育部、浙江省司法厅等各部门领导多次来学院实习基地视察,并给予高度评价。

四、双向互通建设教学团队

教学团队建设是专业建设的关键。为解决教师实践教学能力既能适应职前教育,又能适应职后培训的问题,必须提高“双师”素质,改善“双师”结构。

我院借助浙江省安防协会和安防科技产业园平台,与安防科技产业园入园企业达成了人员“双向互通、柔性流动”协议,教师兼做企业技术顾问,企业骨干同时被聘为兼职教师,实现了教师教学与企业实践不分离,兼职教师工作与校内授课不分离,打造了一支既具备安防工程设计、评估能力,又具备安防工程施工、维护等职业技能,还能解决企业难题的专兼结合的省级实践教学团队。目前,该团队中有获得“国家安全防范设计评估师”资格的9人(全国共有145人)、有全国电子类职业鉴定考评员9人,有省级专业带头人1人,有省级“新世纪151人才工程”培养人员1人,还有1人获得省级高校优秀青年教师资助。

自2005年成为浙江省安全技术防范行业协会培训中心以来,我院已开展资信等级培训51期,培训企业员工6917人。培训种类从单一的资信等级培训走向多元化,培训层次也从只承接省内安防协会的培训到承接中国安防协会的培训,2007年底成为中国安防行业职业培训中心。培训规模的扩大及培训质量的提升,促进了安防企业员工整体素质的提高。同时,教师借助安防科技产业园平台,为入园企业提供技术服务,有11名教师参加了4个浙江省安全防范技术地方标准及国家安全防范技术标准的制定。

以教师团队为行业提供培训服务为基点,建立了校协联盟,实现了学院与行业的深度融合,形成了“服务行业促进专业建设,专业提升助推行业发展”的局面。

经过几年的探索与实践,我院的安全防范技术专业从无到有,从有到优,从优到特,开辟了一条行业服务与专业建设相互促进、良性互动、螺旋式上升的专业建设之路。

参考文献:

[1]温希东,孙德刚.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方案的探索与实践[J].职业技术教育,2004,(25):48-50.

第3篇:法律培训服务方案范文

一、调研工作的基本情况

(一)实施方案

为了充分保证此次调研活动的实际效果,特制定调研方案如下:

1、调研的主要内容

第一,了解农民农民的教育培训需求和农民教育培训资源配备情况;第二,了解现代农业发展和农民生产生活情况;第三,深入了解当前支农扶农政策和支农扶农政策需求情况。

2、调查的主要目的

通过调研,深入了解山东省农民教育培训的现况,发现在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中的问题,总结提炼经验做法,研究提出政策建议,指导山东省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有序推进。

(二)工作组织、内容、进度、要求

此次调研活动主要是针对当地的职业农民开展。为了更好的完成这次调研活动,成立了专门的调研活动组,在组长的带领下,将对海阳市的农民发放农民调查问卷和农民教育培训调查统计表,与此同时,与当地的农民进行交流与座谈,在结合相关部门统计资料的基础上完成数据的处理工作,为下一步全面展开职业农民教育活动奠定坚实的基础。

目前,在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已经完成了以下工作:于6月20日完成了调研实施方案,并上报至上级部门;7月22日完成了调查统计工作;8月底前完成调研报告的撰写工作,并及时上报省校。

为了有效保证此次调研活动的质量,现要求如下:

第一,相关部门要提高思想认识,精心组织,合理安排,切实做到人员、时间、措施“三落实”,掌握真实、全面、丰富的第一手资料,确保调研工作的顺利开展;第二,调研3个乡镇,每个乡镇至少取两个村,每个村至少50户村民。布点要科学、选点要广泛,尽量考虑不同产业、不同人群和不同经济收入等因素。第三,按时完成各项工作,尤其是要认真完成调研报告的撰写工作。

(三)关于调查问卷与数据分析

此次共发放调查问卷366份,调查区域主要是徐家店的韩家窑村和台上村;辛安镇的草坡村和张家庄以及盘石店镇的龙头村和大庄村。此次调研活动在选取调查对象时,主要是根据产业、人群以及经济收入等因素的差异来进行选取的,以保证调查数据的可参考性和科学性、广泛性(表1)。

1、调查对象年龄情况

2、调查对象文化程度情况

3、教育培训需求

近3年接受各种技术培训的为87.7%,参加技术培训的目的是增加收入的占60%,为了提高生产技能的占40%。参加实用技术培训的占66.6%,参加技能培训的占22.2%,参加学历教育的占11%。希望一事一培训的占66.6%,希望参加短期培训的占66.6%,希望学习种粮技术的占11%,希望学习果树栽植技术的占0.33%,想学习蔬菜种植技术的占11.1%,想学习花卉栽植技术的0.44%,学习棚室生产技术的占0.55%,希望学习养殖技术的占22.2%,学习养牛技术的占0.33%,养羊技术的占0.55%,学习养鸡技术的占22.2%,养鸭技术的占0.55%,希望培训方式面对面的占22.2%,希望现场培训的占66.6%,从广播电视上培训的占11.1%,希望培训时间在一天的占27.7%,2~3天的占38.8%,4~7天的占33.3%,希望技术培训在本村的占77.7%,在乡镇培训的占22.296,对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观念的占33.3%,提高农民自身素质的占44.4%,要依靠现代技术的占22.2%。

此外,在调研活动中,还定期召开座谈会,期间共召开座谈会5次,多次进村入户。

二、当前“三农”情况统计与分析

自2007年开始,海阳市农广校一直承担山东省新型农民科技培训项目,经过近几年的摸索,也逐渐形成了颇具特色的农民教育培训体系。可以说基本能够满足农民对于教育培训的基本需求。但是,特别需要注意的是,由于起步较晚,在培训的具体形式上较为单一,主要是以集中的学习班培训为主,具体来说,就是以乡镇为单位对有教育需求的有带动能力的农民进行集中培训,通常为每月培训1~2次,并由其将其推广到每一位农民。这种培训方式形式化较为严重,很难真正为农民解决其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难题与困惑。

目前,海阳市在农民培训与教育方面的管理基本上参与的部门有劳动人事、教育、共青团、妇联等,社会办学机构更是多种多样。每个部门或机构都有自己的任务、要求及标准,也都相应地掌握着一批资金(源),但因为分散致使规模偏小,许多培训的人均经费仅有三五百元,且多是利用原有的房屋、场地、教师和设备等,因而这些部门和机构根本无法独立而稳定地承担培训任务,经常是勉强应付或转包给其他单位承担。由此目前农民培训中普遍出现缺实验设备、缺双师型老师、缺实习场地的三缺现象。这样一种职教与培训方式是很难培养出合格和优秀的劳动者。

再如,多部门直接参与教育与培训模式又容易产生漏洞,面对众多分散的职教培训机构且由各部门管理,出资部门也实在难以管理到位,只能采取一些不适当手法,如不切实际地以电话询问手段随时抽查,是目前一种普遍做法,而受训者在外地不接电话即视之为假,这就常与事实不符。管理的不科学又使得那些真正从事办学培训者也会蒙受不白之冤。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的不协调不信任,甚至导致出台先培训后发款的政策,使得资金紧缺的情况更加严重。这对管理部门来说是迫不得已的办法,但从实际效果看,并不是一项好的措施。因为用于农民工培训的钱本来就少,要农民先交款或要培训机构先垫支,都是一件十分难做的工作。其结果无疑是不利于农民培训的。总之,这种情况虽然大家的出发点不错,其结果却并不是最佳的。

海阳因地处黄海之北而得名。2013年全年农林牧渔业实现总产值34.2亿元,增长5.7%。农业增加值18.4亿元,增长4.6%。粮食总产29.43万吨,比上年增长-1.4%;油料总产6.47万吨,增长5.0%;水果总产14.4万吨,增长84.0%;蔬菜总产66.6万吨,增长20.2%。肉类总产2.2万吨,禽蛋总产3.2万吨,奶类总产1.2万吨。水产品总产30.2万吨,增长3.7%。全年造林7819公顷,林木覆盖率达到24.9%。全市农机总动力41.87万千瓦,增长1%。

在走访调查中发现,海阳市的农民主要有专职农民、兼业农民和全年外出务工农民。近些年来,伴随着社会的进步与经济的大发展,外出务工的农民在数量上呈现出显著的增长趋势,但是由于文化程度、年龄等相关因素的影响,还是有很多农民留在当地,也就成为了我们所谓的专职农民,这部分农民的比例约为24.3%。可以说,这部分农民的全部经济来源就是当年的农业产出,由此可见,对于这部分农民的培训与教育工作应该是重中之重。

近年来,海阳市农广校围绕本市主导产业,通过实施国家阳光工程农民培训、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初始创业者培训等项目,广泛开展职业农民教育,为海阳市培育和储备了一大批优秀的农村实用人才,农业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全市农业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有了很大提高,促进了海阳现代农业的快速持续发展。

一是阳光工程农民培训项目深入到村,培训到户,累计培训不同专业、不同层次的农民,真正让每户农民都享受到国家阳光工程的培训教育优惠政策,直至达到学一门专业技术,科学种田,增收增效的目的。

二是开办农民田间学校,把学校办到田间地头。采取教授理论、师生互动、现场操作、田间指导的方式,使学员在家门口接受教育,深受农民欢迎。

三是结合重大农事环节开展送教下乡活动。根据农事要求,采取送教下乡、科技赶集、放映科教电影等形式,经常组织科技人员开展对农民的适时技术培训,使农民教育更具针对性和时效性,效果更加明显。

三、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制度研究

(_一)教育培训体系平台建设研究

平台本着资源共享的原则整合社会各方资源,包括政府有关政策和资金资源,高校和科研院所的人力、物力和科技成果资源,相关行业、企业的资金运作资源和媒体的舆论、网络资源等。在这些资源整合到位、搭建领导中心的前提下建设平台人才队伍、网站和信息系统以及维持平台运转的基金,逐步建成适应需求、服务农民、手段先进、灵活高效的职业化农民教育培训服务实体:逐步形成政府统筹、相关部门协作配合、社会广泛参与的职业化农民教育培训服务运营机制。平台可合理利用资金、师资、信息等资源,对农民教育培训进行统筹安排,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养,提升国家服务职能。

(二)教育培训工作研究

1、丰富和完善培训内容,增强培训的针对性

大力开展集中培训,不断增强科学发展意识。按照培训覆盖面的要求,对农民进行不少于10个学时的集中培训。培训内容以党新农村建设的相关规定为主,了解和把握农村改革发展的思路、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发展现代农业、卫生常识、法律法规、文明礼仪以及农村各项惠农政策等基本内容,充分调动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增强推进改革发展的信心和能力,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2、加强专题专项培训,不断提高服务农村改革发展稳定的本领

针对不同类型、不同层次、不同岗位农民的特点,坚持以人为本、按需施教原则,按分级分类的要求,突出抓好专题专项培训。

(1)开展科技专题培训

通过开展科普培训活动,通过科普宣传画、读本、举办科普展览等方式,学习现代农业、种植业、养殖业、渔业、林业等高产高效的适用技术知识。受训面达100%。

(2)开展劳动力就业创业专项培训

着眼于提高农村自谋职业、自主创业的能力,结合当前农村流动返乡逐步增多的新特点,以职业技能、实用技术、市场知识等为重点,进行劳动力转移、创业培训,同时带动整个返乡农民工的培训,进一步提高他们就业和创业的能力。

(3)开展种养大户专项培训

着眼于提高专业化生产水平,以农业新知识、新技术和标准化生产为重点,联合畜牧部门对各类种养大户进行专项培训,进一步提高他们的技术技能和经营管理能力。

(4)开展农村卫生常识、文明礼仪专项培训

组织垃圾处理、科学用水、保护土壤等环境卫生知识培训。引导村民养成文明健康的生活习惯,组织食品卫生、公共场所卫生知识培训。通过知识竞赛、礼仪讲座、现场演示等方式,普及文明礼仪常识,倡导文明礼仪行为,树立文明礼貌形象。

(5)开展农业机械手专项培训

着眼于提高农村农业机械化水平,以现代农业机械知识和经营管理等为重点,由农机部门对农业机械手进行培训,进一步提高他们的操作技术技能和经营管理能力。开展法律知识培训。组织法律工作者进村入户,围绕涉农法律法规等进行法制宣传教育和法律知识培训,特别要加强村“两委”干部的法制培训,积极为村民提供法律咨询和法律服务。

3、抓好其他各类的教育培训,不断提高队伍的整体素质

其主要目的在于以进一步提高农民的思想政治素质、业务水平和劳动技能为目标,使他们普遍受到政治理论、政策法规、科学文化、业务知识和劳动技能等方面的培训,全面提高素质和能力。

4、丰富和完善培训模式,增强培训的实效性

(1)巩固和提升培训模式,不断完善培训体系

认真总结集中培训、涉农部门专题培训模式,不断完善提高,进一步发挥培训模式的功能和作用,更好地为培训服务;

(2)采取灵活方式,不断增强培训的成效

结合不同人群、不同的特点,采取集中与分散相结合、课堂理论教学与现场实践指导相结合等办法,开展直观、形象、易学的教学,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和水平,让农村群众学得懂、学得快、用得上。

第4篇:法律培训服务方案范文

一、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工作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统筹解决新居民服务管理问题,促进新居民服务管理长期均衡发展的要求,充分发挥部门优势,整合部门信息资源,建立“科学、真实、准确、及时”的信息资源共享交换机制,提高社会事务管理服务水平和综合决策能力,促进新居民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的协调可持续发展。

(二)基本原则

1.政府主导,部门协作。部门之间密切合作,统筹规划,充分发挥相关部门的职能作用,推进新居民信息资源共享,为新居民人口发展提供信息支撑。

2.整合资源,互惠互利。部门之间在法律法规允许范围内相互提供新居民人口及相关信息,各取所需。

3.严格管理,保护隐私。部门之间严格保护共享资源中涉及个人隐私的内容,做好网络安全保障工作,避免信息泄露,确保收集存储的共享信息安全使用。

4.方便快捷,及时准确。部门间交换的各类信息,由专人负责通过电子文档、纸质文件传输,保证信息交换安全、及时、准确、有效。

(三)工作目标

通过整合部门资源,更好地发挥信息引导服务功能,健全新居民服务管理工作综合决策与统筹协调机制,加强对新居民人口总量的调控,引导新居民合理分布,促进新居民人口结构不断优化。通过开展新居民发展形势的综合评估,有效地推动部门间、区域间的相关经济政策与新居民政策的有机衔接和良性互动。进一步加强对新居民信息的管理,为促进新居民人口长期均衡发展,促进新居民与经济

社会、资源、环境的协调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人口信息共享部门工作职责

(一)镇新居民服务管理所

负责协调全镇新居民人口信息资源共享工作,制定新居民信息资源共享内容;负责镇、党总支、村三级纵向收集新居民人口信息工作;向计生、教育、工商、公安、民政等部门提供相关信息。

(二)镇计生办

负责提供开展新居民计划生育宣传教育;负责提供新居民育龄妇女按居住地落实免费技术服务和查孕婚育证明及相关信息登记工作。

(三)镇司法所

负责提供新居民的法制宣传教育工作;负责新居民的法律服务、法律援助工作;负责新居民矛盾纠纷调解;负责新居民中刑释解教人员的安置帮教、社区矫正工作。

(四)镇教委办

负责提供新居民子女就学和教育教学工作、统计新居民子女就学情况、新居民成人教育工作等相关信息。

(五)镇卫生院

负责定期提供新居民的健康检查、开展新居民卫生防疫知识的宣传、新居民妇幼保健等相关信息。

(六)镇派出所

负责提供新居民户籍人口、办理居住证人口、重点人员、房屋出租等相关信息。

(七)镇民政科

负责提供新居民的救助管理工作等相关信息。

(八)镇建房办

负责对建筑施工企业市场管理、工地的管理以及新居民聚集地的规划管理,研究制定改善新居民居住条件的相关政策措施。

(九)镇财政所

负责研究新居民服务管理工作中涉及财政的有关问题,积极参与改善新居民居住、子女教育、公共卫生、社会保障等政策研究和经费测算;负责将新居民服务管理经费列入财政预算并予以保障。

(十)镇人社所

负责提供新居民就业人员职业培训、就业信息、社会保险接续等公共服务,指导新居民劳动法律法规、维权意识等方面的培训;负责依法开展劳动保障行政监察,保障和维护新居民的合法权益。

(十一)镇工商所

负责对新居民经商的个体工商户和私营企业进行职业道德和遵纪守法等教育;负责协助有关部门加强对出租房屋中新居民的管理;负责加强对新居民比较集中地专业市场、服务行业的管理强化监管力度

(十二)镇工会

负责协助有关部门对新居民职工进行安全生产、职业技能、社会道德的教育培训服务;提供法律援助、化解矛盾。

(十三)镇妇联

负责协助有关部门开展对新居民的妇女培训教育、新居民儿童的关爱活动;负责提供新居民妇女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和维权活动。

三、健全完善新居民信息共享保障机制

(一)明确专人负责。新居民信息共享机制建设是一项基础性工作,各单位明确责任科室和一名联络员,按照规定时间和规范要求,负责新居民信息的录入和传输工作,确保新居民基础信息共享工作的正常运转。

(二)自觉履行职责。按照职责分工落实责任,确保共享信息交换全面、及时、准确、有效。

第5篇:法律培训服务方案范文

(一)在全县范围内组织开展服务企业稳定就业系列活动。

通过为各类企业提供优质高效的用工服务来促进企业稳定用工、吸纳用工。

1.兑现各项优惠政策,帮助企业降低用工成本。认真兑现税费减免、小额担保贷款及贴息、公益性岗位补贴和社会保险补贴政策,帮助劳动密集型中小企业降低用工成本,增强其吸纳就业能力,稳定就业岗位。

2.开展企业用工需求情况调查,建立企业用工需求信息数据库。由县劳动保障部门牵头,各乡镇、各管委会做好各类企业用工需求情况调查,全面掌握用工企业的基本情况、招聘人数、招聘条件、工资待遇、工作时间、食宿安排等各方面的情况,并将相关需求信息输入*县劳动力资源信息数据库,实行动态维护更新,为促进就业提供详实的基础资料。

3.多渠道、多层次企业招聘信息。一是充分发挥各种媒体作用,通过县电视台、广播电台、《宿迁日报》*版、网上*、*劳动保障网等媒体,县人力资源市场服务大厅多媒体播放系统、电子显示屏、触摸屏查询机等设施,定期免费企业用工信息;二是积极开展“送岗到户”活动,由县劳动保障部门牵头,各乡镇、各管委会组织相关人员深入城乡家庭,散发各类企业用工信息。

4.县乡联动举办用工招聘活动,形成用工服务的长效机制。县人民政府利用春节大量务工人员返乡的机会,适时举办开发区企业专场招聘会,劳动保障部门建立县人力资源市场“周五招聘会”制度,各乡镇有组织地择机开展本乡镇企业用工招聘服务活动,通过以上活动,建立用工服务常效机制,确保企业用工服务工作正常开展,为企业和求职者提供高效对接服务。

5.组织开展校企对接活动。认真落实县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县服务经济开发区企业招工奖励考核办法的通知》(泗政办发[2008]76号)精神,鼓励县内各类职业培训机构与开发区企业建立定向培训合作关系,优先开展定向培训。定期组织召开校企劳务合作洽谈会,开展“订单”培训,优先将培训合格学员推荐到开发区企业就业。

(二)为广大返乡务工人员提供个性化的职业指导服务,促进其实现尽快就业,确保全县就业局势稳定。

1.继续深入开展返乡务工人员调查摸底工作。各乡镇要组织人员深入村居开展返乡务工人员情况调查,核实登记姓名、性别、年龄、文化程度、职业技能、培训就业意向等情况,并将相关信息录入县劳动力资源信息数据库,建立动态维护长效机制。县劳动保障部门要定期做好各乡镇劳动力资源数据库维护和更新的督查工作。

2.开展免费职业指导服务。县劳动保障部门要在人力资源市场服务大厅内专门设立返乡务工人员职业指导服务窗口,结合返乡务工人员实际和企业需求情况,开展有针对性的职业指导,为其提供免费就业服务,帮助其早日实现本地就业。各乡镇要充分发挥劳动保障平台作用,及时为务工人员提供求职登记、职业指导、岗位介绍等相关就业服务,同时建立完善相关服务台帐。

二、认真抓好创业和技能培训

(一)实施特别职业培训计划,提升劳动者总体素质

1.组织开展全覆盖的就业培训工作。县劳动保障、教育、农林、扶贫等部门要结合全县企业用工情况制定合理的就业培训工作计划,广泛动员下岗失业人员、未就业的高校毕业生、返乡务工人员、退伍军人参加技能培训,提高就业竞争力。各乡镇要专门设立就业培训服务窗口,对有培训愿望的各类人员进行登记并向其推荐相关培训机构。

2.组织开展劳动预备制培训工作。县劳动保障部门应根据人力资源市场需求状况设置我县劳动预备制培训专业,并向社会广泛;同时在县电视台、《宿迁日报》*版等新闻媒体县内农村劳动力转移定点培训机构招生广告,指导和组织初、高中毕业生参加劳动预备制培训。

3.依托企业组织开展职业培训。根据我县人力资源需求情况,鼓励各定点培训机构创新办学模式,与企业建立培训合作伙伴关系,加快企业急需技术人才的培养步伐。

4.组织开展农业实用技术培训。县劳动保障、农林部门要结合我县高效农业产业化发展思路,整合利用现有的培训资源,大力开展高效农业实用技术培训,特别是要在食用菌栽培、花卉种植、水产养殖等优势项目上大做文章,为返乡务工人员提供实用有效的高效农业实用技术培训,帮助他们就地就近实现就业。

5.兑现培训补贴政策。县财政部门要依据相关就业政策,及时足额拨付培训补贴资金,确保针对下岗失业人员、困难企业职工、被征地农民、未就业高校毕业生、返乡务工人员、退伍军人的免费培训工作顺利开展。

(二)开展“创业起步,我们共同努力”主题活动

坚持政策扶持、创业培训、创业服务“三位一体”的工作方针,进一步降低创业门槛,优化创业环境,完善创业培训服务体系,不断优化创业服务,通过支持劳动者实现自主创业,有效发挥创业带动就业的倍增效应。

1.深入开展创业宣传。县宣传、经贸、开发区、劳动保障、广电文化等部门和各乡镇要通过举办创业动员会、典型报告会以及创业经历大讨论等形式多样的活动,加大对创业典型的宣传力度,引导大家学习创业经验,并切实帮助下岗失业人员、高校毕业生、农村劳动力及其他就业群体,增强创业的意识和信心,激发创业活力,投身创业实践。

2.开展创业愿望调查。各乡镇要深入开展创业愿望调查活动,组织人员深入城乡家庭调查掌握具备培训条件人员的数量、技能状况、创业意愿等情况,并及时做好登记工作。

3.广泛开展创业培训。充分依托公共就业服务机构,为有创业意愿的城乡劳动者提供快速便捷、优质高效的创业培训、项目开发、开业指导、创业实习、创业孵化以及项目融资等“一条龙”服务。继续深入开展“全民创业”工程,健全完善全县创业服务网络,组织开展工商登记、项目选择、资金筹措、经营管理、市场营销等方面的创业实用知识培训,引导大家开阔创业思路。

4.平等对待各类创业主体。进一步清理和消除阻碍创业的各种行业性、经营性壁垒,对城乡各类创业主体做到政策上一视同仁,法律法规未禁止的行业和领域向各类创业主体开放,国家有限制条件和标准的行业、领域平等对待各类创业主体。

5.全面落实创业优惠政策。按照省、市有关规定,落实有利于劳动者创业的税收优惠、小额贷款担保、资金补贴、场地安排等政策性扶持措施,支持帮助更多的城乡劳动者创业。对返乡务工人员、高校毕业生、下岗失业人员创业在税收方面给予与招商引资企业同等待遇;逐步增加小额贷款担保资金,将个人新发放的小额贷款额度上限提高到5万元,规模较大的可提高到10万元;个人申请小额贷款并从事微利项目的由财政据实全额贴息,从事非微利项目的给予50%的贴息;鼓励返乡务工人员从事高效农业,各乡镇要对返乡从事高效农业生产的人员,给予全力支持和服务,对他们遇到的困难,要积极帮助解决,有条件的乡镇,也可以给予一定的经济支持。

6.进一步优化创业环境。以开展创业型城市创建活动为载体,依托县江淮农副产品交易市场、金三角国际家居广场、丰泰机电城等专业市场,对进入市场创业者给予相关政策扶持和经营性优惠,建立创业孵化基地。全面实行收费公示制度,严格制止乱收费、乱摊派、乱罚款、乱检查、乱培训,禁止任何部门、单位和个人干预创业企业的正常经营。进一步清理和规范涉及就业创业的行政审批事项,简化立项、审批和办证手续,公布各项行政审批、核准、备案事项和办事指南,推行联合审批、一站式服务、限时办结和服务承诺等制度,开辟创业“绿色通道”。

7.建立创业就业指导专家队伍。建立由政府相关部门专业人员、企业家、学者、法律工作者等各类专家组成的创业就业指导专家队伍和咨询机构,提供项目论证、小额贷款、就业服务、技术支持和法律咨询等方面服务。

8.开展知名企业家与百名创业者结对帮扶活动。今明两年,组织我县知名企业家帮助100名创业者创办微型企业。

三、切实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

(一)认真做好维护农民工权益宣传工作。县经济开发区、劳动保障局、建设局等部门和县各新闻媒体要大力宣传劳动保障相关法律法规,已经维护农民工权益的意义、目的和主要内容,在全社会营造遵守劳动保障法律法规的浓厚氛围,增强用人单位遵守劳动保障法律法规的自觉性和农民工的维权意识。

(二)高度重视拖欠农民工工资问题。县农民工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要进一步健全对企业拖欠农民工工资行为的联动防控机制,加大拖欠农民工工资案件的处理力度,做到及时受理、及时立案、及时处理。通过各部门的通力协作、密切配合,着力解决少数不法企业拖欠农民工工资问题。

(三)做好日常巡查执法工作。劳动保障部门要积极发挥劳动监察职能,建立工作目标责任制和分片包干负责制。同时,对各用人单位的基本情况做到单位性质、具置、法人代表、联系方式、劳动用工情况“五清楚”。在此基础上,建立健全执法台帐,实行动态分类管理。设立举报信箱,公布投诉电话,将使用农民工较多的单位列入重点巡查,切实加强对农民工权益的维护。

(四)做好专项检查执法。县劳动保障、建设、总工会等部门要以农民工投诉为线索,有目的、有重点地做好专项检查工作。一是开展劳动力市场秩序清理整顿专项检查,坚决打击职业中介机构欺诈行为;二是对全县各类用人单位进行书面审查,依法纠正和查处用人单位违反劳动保障法律法规行为;三是开展劳动合同、集体合同签订专项执法检查,对不按照要求与职工签订劳动合同的,依法立案查处,从源头上解决工资拖欠等违法行为。

(五)制定预防和解决拖欠农民工工资应急处置方案。由县农民工办公室牵头,县劳动保障、建设、公安、交通、水务、经贸、经济开发区等部门配合制定企业拖欠农民工工资的应急处置方案。各乡镇也要相应建立预防和解决本辖区内用人单位拖欠农民工工资应急处置方案,坚决打击用人单位拖欠农民工工资行为。

(六)妥善处理农民工与用人单位的劳动争议案件。坚持“预防为主,基层为主”的原则,建立健全企业劳动关系内部协调机制。各基层工会要指导企业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积极做好预防工作和争议调处工作,尽量把争议化解在基层和企业内部。县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本着“快办、快结、办好”的原则,尽可能采取简易程序处理劳动争议案件;对小额劳动报酬争议案件实行终局裁决;对农民工申请的劳动争议案件,仲裁机关应在庭审前,对其进行必须的程序指导;对符合部分先行裁决的案件,应部分裁决用人单位预先支付劳动者工资和医疗费。

四、积极开展返乡务工人员公共服务

建立健全返乡务工人员公共服务体系,切实做好返乡务工人员各项公共服务工作。县教育部门、各乡镇要及时妥善安排返乡务工人员女子入学,属于义务教育阶段的要按照就近入学的原则安排,享受我县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有关待遇。县卫生部门、各乡镇要积极引导返乡务工人员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解决其看病就医问题;加强返乡务工人员的疾病预防控制工作,及时做好适龄儿童预防接种的衔接。县计生部门、各乡镇要按照属地管理的原则,做好返乡务工人员及其随返家属的计划生育服务工作。县交通部门要做好返乡农民工的交通服务工作,特别是要做好春运期间车辆保障工作,确保农民工顺利返乡。县公安、交通部门要切实维护好车站和客运车辆的公共秩序,有效防范、坚决打击侵害务工人员人身财产权益的违法犯罪活动。

第6篇:法律培训服务方案范文

关键词:知识产权服务平台;专利应用;产业化服务

近年来,各级政府部门对 “科教兴国”、“人才强国”等科技战略非常重视,深入开展各项科技、知识产权方面活动,以加快实现经济发展实现由投资拉动向创新驱动、资源依赖向科技依托、生产制造向设计创造的“三大转变”,引领企业走自主创新、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品牌的道路,使知识产权真正成为驱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力量。

企业通常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专利薄弱、专利实施转化率偏低,制定知识产权服务平台的实施方案和技术路线是解决该问题的有效方法之一。通过建成“一站式”服务网络门户、中外专利信息数据库检索系统、知识产权网上交易系统、专利资助申报系统、知识产权网络培训系统、专利信息专家咨询和企业专利专题数据库等增值服务模块,具备知识产权信息服务、专利运用与产业化综合服务等功能,为企业、个人及政府机构提供知识产权服务。

一、知识产权系统服务平台的建设现状

目前,专利应用与产业化服务工作在创新型城市建设过程中凸现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通过专利运用与产业化综合服务平台的构建,一方面将专利信息服务融入企业技术创新工作的全过程,充分利用专利文献对研究分析国内外技术状况,引导企业进行高起点的技术改进和创新,进而制定并实施专利战略,推动企业向产业链的更高层次发展;另一方面通过知识产权交易系统和知识产权网络培训系统的建设,建立专利推广和转化的运行机制,为专利产业化实施提供服务支撑。采用先进的信息技术,配置有力的专家队伍,通过全面的信息的检索与分析,将专利信息上升为专利情报,并协助企业确立专利战略、建立企业专利专题数据库、培养自有专利人才、实施专利产业化,将专利战略渗透到研发、经营、人才培养等企业发展的各个方面,为实施识产权战略提供信息和服务保障。

(一)开展企业专利专题数据库建库工作

企业专利专题数据库建设可以根据企业内部的技术需求,对数据库的专利信息进行分类,并且对数据进行整理、统计与定量分析;并可同时自动跟踪全球5家竞争对手的专利技术,为企业制定专利情报与专利战略提供重要帮助。

由国家知识产权出版社提供企业专利专题数据库的建库技术支持,相应知识产权部门负责与企业用户接触,并明确企业的建库要求。企业建立专利专题数据库,可以对自身经济技术实力、经营规模与状况、资源配置、相关产业政策与经贸政策、市场分布状况、技术发展与市场前景等方面的情况进行综合分析,了解自己在市场竞争中所处的地位与实力,从而为明确自身经营发展目标和专利战略方向提供准确的指导。

(二)建设知识产权网上交易系统

与国内著名知识产权交易网合作开发知识产权网上交易系统,实现专利、科技成果供需项目在网上的无缝对接,同时企业可根据自己实际情况在网上难题招标,使有能力解决的科研院所、大专院校能及时与企业取得联系,帮助企业攻关,真正实现产学研合作。

(三)建立知识产权网络培训系统,开展专利信息培训服务

运用多种形式、多种媒体,集中开展知识产权宣传教育活动,提高各企事业单位掌握和运用知识产权制度的能力和水平,增强核心竞争力和自主创新力,加大知识产权专门人才队伍的培养和建设。可以由政府出资面向企业开放一整套网络化学习方案,包括在线学习及管理系统、课件制作系统、在线同步音视频课堂系统、配套的网络设备及服务器等,实现在线学习课程、学习管理、资源管理、课件制作、在线同步音视频课堂等功能。

(四)建设专利资助网上申报系统

建设专利资助网上申报系统,利用网上的专利申报系统,帮助用户简单、准确地填报需要的专利信息;系统通过收集、归纳用户信息,能够按照知识产权主管部门的格式要求按区域、专利类型、授权时间类型将信息自动汇总上报;同时提供必要素材帮助审查员进行专利资助合格的初审,同时还可以对各地区申请及授权的实用新型及发明专利按年度生成各类报表;通过报表及时反映出专利群落的所属区域、产业划分、专利类别、法律状态等情况进而形成数据评估和统计。

(六)建设无锡地区知识产权服务咨询专家库

专利战略的实施涉及企业经济、技术、营销、管理等多方面策略,对服务人员的专业性要求相当高,必须采用网络式组织构架,建立维护知识产权服务专家库,借用社会各领域专业力量的弥补单一单位技术力量的不足。

二、目前存在的问题

企事业单位及科研机构对知识产权保护工作与企业开拓市场和保护市场的关系缺乏应有认识,专利战略研究与实施等方面投入不足。普遍缺乏专利管理专门人才,专利管理机构、机制、人员素质等方面比较薄弱,运用专利制度的能力和水平不够,专利工作还停留在专利申请、维护等事务性工作上,留于形式,尚未形成科学有效的运行机制。这些使专利应用与产业化综合服务平台的推广使用还有一定的困难。

三、知识产权系统运作改进方案

知识产权系统平台作为一项重大的创新工程,是促进专利技术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直接环节,加快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一项重要任务。推进专利运用与产业化工作,是贯彻落实中央关于自主创新和建设创新型国家战略决策的重要举措。

(一)加强专利运用与产业化工作中的创意谋划,开展和鼓励知识产权优势企业或知识产权示范创建单位培育工作,大力营造适于专利运用与产业化的市场环境。

(二)进一步加强专利运用与产业化与专利中介服务机构建设,吸纳企业、科研单位及金融、法律等相关中介机构加盟,建立“产、学、研、金、法”结合的专利转化动态服务联盟。集成联盟成员的优势资源,对外为各类专利实施与转化主体提供专利实施中介与专利技术产业化的全程服务,促进自主创新成果的知识产权化、商品化、产业化,进一步促进专利运用与产业化工作健康、有序、快速发展。

第7篇:法律培训服务方案范文

“十二五”时期是北京世界城市建设的重要时期,2012年是中小企业服务年。为深入贯彻落实《北京市人民政府关于贯彻国务院进一步促进中小企业发展若干意见的实施意见》的文件精神,推动中小企业服务年活动开展,由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具体指导、北京市16个区(县)中小企业主管部门联合北京金蝶发挥各自优势、共同推进组织“北京中小企业管理升级系列行动”,旨在积极推动北京中小企业管理升级的一项公益行动。

2012年5月16日,“北京中小企业管理升级系列行动”启动会暨公益大讲堂首讲式正式启动。启动仪式后,北京市经信委中小企业处处长荆甫智首先向到会的200余名各区县中小企业主管部门领导和中小企业高管,解读我市促进中小企业发展政策;紧接着,资深管理专家、金蝶副总裁郝登胜开展了主题为中小企业管理创新模式分析的培训。

依托金蝶“云服务”平台,“系列行动”将以管理咨询为杠杆,帮助中小企业分析面临的困境和机遇,使企业在复杂的竞争环境中洞察问题实质,并对中小企业关心的转型创新、融资上市、盈利能力提升、企业管理改造等热点问题提出解决方案。

中小企业服务年

启动管理升级系列行动

5月11日,国家统计局公布中国内地4月经济运行的情况,4月经济增速进一步回落,PPI(工业生产品出厂价格指数)同比降了0.7%,创29个月来新低。

在这个时点上,北京市经信委启动了“中小企业服务年启动管理升级系列行动”,意在增强中小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中小企业的优势是经营机制灵活、市场应变能力强、经营形式多样化,具有“专、精、特、新”特点。中小企业在保持经济持续稳定增长、吸纳社会就业、完善市场结构、增强经济活力、实现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服务社会、促进地区经济协调发展等方面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近几年来,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始终被政府作为国家信息化的一个重要方面予以落实。

近期,工信部在中小企业信息化会上,就明确表示要“运用新一代信息技术,加强信息服务、融资服务和培训服务,为小型微型企业进一步降低信息化应用门槛和服务成本,便捷而有效地通过信息化实现健康成长”。

而在工信部2011年出台的《“十二五”中小企业成长规划》中,普及推广生产经营管理和决策信息系统,促进企业信息化应用以及运用软件即服务(SaaS)、云计算等技建立,覆盖80%以上的省的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网络则成为其中小企业信息化工程的重点。

政策和技术成为驱动中国中小企业信息化发展的两个轮子。

目前,北京市有25.2万中小企业,占全市企业总数的99%以上,这些企业对首都经济发展创新驱动、就业带动和和谐稳定的发展都做出了重要贡献。为了促进中小企业发展,2011年4月份市政府下发了北京市人民政府《关于贯彻国务院进一步促进中小企业发展若干意见的实施意见》,给予了强有力的政策支持。

“这两年,北京市政府很关注中小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并从宏观环境上做了五件事,政府出具了中小企业生存发展报告,启动中小企业的地方立法,成立中小企业领导小组,中小企业首次有了它的协调机制,出台了落实国务院关于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若干意见的北京的实施意见,并且第一次把中小企业的发展规划列为北京市发展的重点规划。”北京市经信委中小企业处处长荆甫智认为,北京市中小企业发展的大环境和大氛围基本形成。

2012年,北京市启动了公共服务体系的建设,总投资1.6亿元,即通常所说的“1×16×N”体系,1是市综合服务平台枢纽,16就是16个区县,N包括各类细化的公共服务平台,比如投融资、技术创新、就业、创业、法律等。同时还包括一些专业化的服务平台,如生物医药、轨道交通、装备制造、新材料等服务平台。

荆甫智表示,“我们看重与金蝶的合作,因为企业的信息化和管理升级,需要管理理念上的变化。告别低层次、低水平的传统式的管理,输入新的经营管理理念。而中小企业信息化,遇到的最大的问题就是自身的观念问题,所以我们从管理入手,通过一些实际的案例,通过一些做得好的企业做引导,帮助中小企业提升发展层次和水平。”

金蝶微博引领

云管理模式下的制度创新

“目前,北京市中小企业发展较为平稳,但在现在的发展环境下,也遇到了融资难、市场竞争乏力、企业经营成本上升等诸多难题。”

北京市经信委副主任姜贵平希望通过“北京市中小企业管理升级系列行动”,促进中小企业创新管理模式,引导中小企业转型创新发展,为首都经济注入新的活力。

作为“中小企业服务年管理升级系列行动”协办单位,金蝶通过推动管理升级专项行动公益活动的开展,构建一个包括政府、专家、服务机构以及企业对接的互动平台,为中小企业提供面对面的服务。具体内容包括:首先,金蝶围绕管理与IT整合的解决方案,开展公益大讲堂的活动,围绕企业管理以及企业信息化免费为全市的1000家企业进行多场公益培训。其次,利用金蝶微博平台,建立北京中小企业网络社区,金蝶把这个平台赠送给1000家企业,供大家搭建一个交流平台。企业可以在这上面交流行业或者某个领域或专题,来构建不同的社区,从而搭建企业管理的社交网络。金蝶还将组织资深的专家,免费给优秀的中小企业提供现场管理的咨询服务。建立在线的诊断平台,由专家及时帮助企业解决棘手的问题,实现点对点的交流。在中小企业服务年期间,通过开展“我身边的管理故事”这样的征集和评比活动,集中展示成功企业的管理经验。

金蝶副总裁靳慧勇表示,“我们通过这个平台把好的管理经验复制给其他企业来形成互补。即使遭遇经济寒冬,我们可以通过互相鼓励、交互交流,抱团取暖,让企业健康、快速的成长。”

自2008年开始,在著名经济学家成思危的支持下,金蝶积极推动了中国管理模式杰出奖的遴选活动,连续四年时间内,在企业管理方面做了一系列的探索。通过制度创新,寻求传统文化对企业管理的支撑,制度创新成为科技创新的前提。

今年,金蝶遴选中国管理模式的主题是“云管理”。小肥羊的日常管理实践已经赚取了评委的眼球。这家餐饮企业在流程上实现了无缝对接、全程信息化控制,连续四年作为唯一中餐企业入围中国企业信息化五百强。企业实现了从原材料采购到餐厅零售一体化的产业整合管理模式,实现了从田间地头到餐桌的全程食品安全的追踪与管理。

第8篇:法律培训服务方案范文

目前,中国已初步形成了以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农业职业院校和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为主要依托,广泛吸收高等院校、科研院所、龙头企业和民间组织参加,从中央到省、地、县、乡相互衔接的农民教育培训体系。但是,农民教育培训仍存在规模小、投入不足、制度和法律保障滞后的困难和问题。据测算,中国农业劳动力2.46亿人,目前每年能够接受系统培训的只有1000万人左右。

中国农业部副部长张桃林近日表示,要强化政策扶持,在增大农业农村创业兴业吸引力上取得新突破。积极推进建立完善创业兴业、风险支持、信息服务、劳动保障等内容的综合扶持政策体系。同时,完善农民教育培训体系,在为农民提供长效性教育培训服务上取得新突破。加大资金投入,将农民教育培训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加强职业农民教育培训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农民现代远程教育设施建设,加快推进农民教育信息化步伐,构建农民终身教育公共服务平台,大幅度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让更多高素质农民成长为职业农民。(新华网)

青海:试点农牧区职教人才培养

经国务院办公厅批准实施的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项目――“创建青藏高原农牧区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自2011年初正式启动实施以来,试点工作进展顺利,目前已初显成效。

据介绍,该项目是由青海省内8所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和3所省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及海西、海南、玉树、黄南4州中等职业学校联合实施,试点学校采取多种措施,积极扩大招生规模,2011年15所试点学校占全省中等职业学校总数的37.5%,招生达20258人,占全省中职招生总数的67.8%,在校生规模为56998人,占全省总在校生规模的71.2%,目前15所学校校均规模达3800人。

2011年中央财政、省财政、地方财政和学校都十分重视改善办学条件,15所试点学校共投入资金71253万元加强基础能力建设,占全省职业学校总投资的87%。近年来,15所试点学校对接青海省支柱、优势、特色产业及循环经济的发展需求,不断调整专业设置,目前已建成机电技术应用、汽车应用与维修、民间传统工艺、藏医医疗与藏药等21个专业实训基地。《中国教育报》

福建:中职优秀毕业生免试读高职

福建省首次试点中职优秀毕业生免试入读高职工作,2012年福建艺术职业技术学院、福建华南女子职业学院等福建28所高等职业院校将面向114所国家级、省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招收免试入读的优秀毕业生。

推荐免试优秀毕业生的条件为:符合“高职单招”报考条件的中等职业学校应届毕业生;在学期间在设区市教育局举办的职业院校技能大赛获得三等奖及以上,或在福建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省属学校代表队选拔赛获得前6名,或者获得学校及以上表彰的优秀学生、三好学生和优秀学生干部;学年学业成绩在学校名列前50%以内。每所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推荐名额不超过150人,每所省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及省职业教育综合改革试点区域学校推荐名额不超过100人,每所非重点中等职业学校推荐名额不超过50人。(新华网)

浙江:启动五年一贯制职教试点

“到2015年,中职毕业生升入高一级学校的比例达到30%左右,高职专升本比例达到10%”。这是近日出台的《浙江省推进中高职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工作方案》提出的目标。

浙江省提出,从2012年起启动实施五年一贯制职业教育试点,即由高职院校与中职学校共同研究制定五年一体化的人才培养方案,联合招收应届初中毕业生,并由高职院校为主统筹中职、高职阶段的教学与管理。试点将主要以设区市为单位开展,由市属高职院校与当地若干所省级以上重点中职学校进行联合申报,经省教育厅、省发改委审核并下达招生计划后组织实施。

从2012年起,浙江省还决定实施技能优秀中职毕业生免试升学政策。参照现行普通高校招收保送生政策,凡获得教育部等部委举办的全国职业技能大赛一、二、三等奖的本省籍应届中职毕业生,可免试保送就读浙江省高职院校相关或相近专业;获得全省职业技能大赛一、二等奖的中职学生,在高职院校自主招生和“三位一体”综合评价招生中,由招生院校计入综合成绩,不受政策加分上限的限制。

(中国教育新闻网)

浙江宁波:中职技能检测替代会考

2012年,宁波市职业教育将大力度推进技能教育,逐步以中等职业学校专业技能检测制度替代传统会考。

为了提高中职学生的整体技能水平,从2011年开始,宁波市在20多所中职学校的电工电子专业和服装专业试点实行专业技能检测制,按照制定的专业检测标准,每个学期末,每个学生必须通过专业检测,通不过的不予毕业。

据了解,为更好地提高中职学生的技能水平,今年宁波市将扩大技能检测的专业实施范围,这个学期已经确定增加8个专业,分别是:机械、汽修、物流、电子商务、外贸、烹饪、农林、文秘,涉及30多所学校,学生6万人,占全市中职在校生总数的三分之二左右。今后,宁波市将争取实现专业技能检测制度的全覆盖。

(浙江在线)

山西:拟将职校调整到300所左右

2012年山西省将继续开展中职学校办学资质清查工作,加大中职学校布局调整工作,今后山西省中职学校总数预计将从572所逐步缩减到300所左右。

据统计,山西省目前共有各类职业学校572所,在校学生62万人,校均学生只有1083人;山西省民办职业高中有92所,校均学生只有521人。学校数量多,校均学生少,办学效益差,教学质量低,是中等职业教育的突出矛盾。2011年,省教育厅对全省举办中等职业学历教育的453所学校的办学资质进行了清查,结果62所学校被要求限期一年整改,20所学校被取消办学资格。2012年山西省教育厅将继续开展中职学校办学资质清查工作,撤销条件不达标、管理水平低的学校,支持条件好、管理好的学校扩大规模、办出特色。

《山西日报》

2015年将有2.9亿人次参与继续教育

根据教育部《关于加快发展继续教育的若干意见》(征求意见稿),到2015年,从业人员年参与各类继续教育2.9亿人次,参与率达到42%以上。

据介绍,我国加快发展继续教育的主要任务包括五个方面,分别为大力发展职业导向的非学历继续教育,稳步发展学历继续教育,广泛开展社会生活教育,重视开展扫盲教育,加快推进各类学习型组织建设。

第9篇:法律培训服务方案范文

通过文献研究和实地调研发现,我国有关工业设计产业发展和工业设计园建设的研究还十分欠缺,特别是缺乏很多能够反应和指导工业设计发展整体状况的基础数据和理论。目前国内工业设计产业的发展多以产业园区的形式集中发展,成为促进产业转型升级的主要动力源。自2004年中国首个工业设计园在无锡成立后,长三角、珠三角、京津等地陆续设立了工业设计园,但由于缺乏指导规范,工业设计园区的发展模式也无规律可循,其批设论证也往往化为一纸空文。很多工业设计产业园区规划建设初期虽有良好的发展初衷,但在发展中关键的融资、科技成果转化等服务却发生了明显的偏离和缺失,园区和入驻企业却逐步演变成了变成简单的“房东”和“房客”关系,甚至发展成了娱乐、特色餐饮业集散地。

2工业设计产业标准化运营的研究

工业设计产业园区的规划建设应与产业发展、区域经济定位相结合,既不能急于求成,也不能脱离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广东工业设计城在建设之初,就明确了以发展工业设计(创意)为核心,以工业设计带动上下游产业转型升级的运营思路。当地雄厚的家电业和家具制造业产业集群,为发展工业设计产业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和市场需求。结合广东工业设计城成功的运营发展模式,考察了长三角、珠三角、京津等地的知名工业设计产业园区,形成了制定标准的若干思路,通过分析提炼之后,具有很好的样本价值,值得其他园区在建设时加以借鉴。在调研过程中,调研人员发现工业设计园区的发展一是要有政府、人才机构、科研机构、金融机构等的共同关注,支持工业设计的发展;二是要有制造业本身对工业设计的强劲需求;三是要有一批有顽强生命力的设计企业,这样一个设计生态圈就能初步搭建完成。而工业设计园自身必须建立起与自身需要相适应的工作体系,来确保园区运作按照规范流程进行。就目前全国工业设计园的发展现状来看,部分园区的经营模式颇似商业楼宇,开放性不够,设计师之间互相交流、激发灵感的机会并不多。而成功的园区都有两个基本特点:一是园区建设具有艺术气息;二是要有艺术创作的人文氛围,也就是丰富的文化品牌活动。工业设计园的设计生态和人文发展要通过开放式的工作空间,让艺术家在这里找到归属感和设计灵感。

3《工业设计(创意)产业园建设规范》的主要内容及制定依据

标准以工业设计产业园的分类、产业导向、规划布局、土地利用、基础设施建设要求、环境建设要求、配套平台建设要求等来规范和指导产业园区的规划和运营。

3.1工业设计产业园的运营设计要求

按照开发方式划分,工业设计产业园一般分为新建、利用老工业区改造和历史文化建筑改造3种类型。设计园建筑工程应符合GB50300等国家强制性标准要求,同时注意营造文化创意的空间和氛围;历史文化建筑改造还应符合国家文物保护方面的相关法律法规要求;利用老工业区改造时还应遵循以下原则:(1)主体保护,局部加工;(2)外部修整,内部结构改造、创新;(3)结合进驻企业空间使用要求,多方面征求意见进行整改;(4)针对产业特征,立面风格多样化。

3.2工业设计产业园的建设规划原则

工业设计产业园的建设要考虑以下两个规划设计原则:(1)设计园选址应结合所属地城市总体规划、用地规划和交通设施规划等进行,并同时考虑周边的市场基础、景观环境、地租价位、文化智力资源、基础设施、政策法制环境等因素。设计园可选择在交通便利、周遭环境优美、生活配套齐全的地段建设,也可选则在老工业基地、工业遗产地或历史文化建筑等进行改造。(2)设计园建设应做好各功能区的规划,建设适合企业集聚的基础及配套设施,引导区域内相关企业向设计园区聚集。功能区一般可包括:工作区、展示交易区、培训教育区、专业配套区、商业配套区等。

3.3工业设计产业园的配套服务

工业设计产业园在我国尚处于发展起步阶段,不像其他产业已经形成了完善的产业服务链条,特别是设计产业需要配套服务来培育设计文化和设计灵感,这就需要为入住企业及其设计人员提供以下几个完善的配套孵化链条:(1)金融服务平台建设设计园应积极为入驻企业向当地政府申请制定相关的金融扶持政策,如:设立担保基金、提供利息补贴和知识产权抵押等;设计园应引进相关的金融服务机构,为入驻企业提供小额贷款、风险投资、股权转让、贷款担保等金融服务。(2)成果转化服务平台建设设计园应为入驻企业提供版权登记、商标注册、专利申请等相关服务或直接引进相关办理机构的办事处;宜为企业提供成果转化配套的服务,如:模型、样机制作、三维扫描、三维打印、模具设计等;还应为入驻企业的设计转化和交易等提供帮助,如积极举办或协助企业参展、参评,提供设计-需求对接服务等。(3)共性技术研发平台建设设计园应积极搭建共性技术研发平台,研究开发与锁定产业相关的工业设计关键技术,并为园内企业提供技术支持服务;设计园应建立公共技术数据平台,以实现园区内查询与共享。(4)人才引进与培训服务平台建设设计园应为入驻企业的人才招聘和工业设计人才资质认定提供相关服务;宜为企业开展各种培训服务,具体可包括:政策解读、法规宣贯和设计师培训等(培训形式可包括:课堂讲授、研讨互动、工作坊、沙龙、网络教学和调研考察等);此外还宜与当地图书馆合作,在园区内提供设计开发所需要的工具书、专业杂志、专业书籍、电子出版物等参考资料。(5)品牌推介平台建设设计园应制定品牌推介策略、计划和方案,统一进行对外宣传和推介;设计园宜建立自己的官方网站,园区动态信息,展现入驻园区企业特色和成果等,加强品牌宣传。

4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