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艺术教育对孩子的意义范文

艺术教育对孩子的意义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艺术教育对孩子的意义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艺术教育对孩子的意义

第1篇:艺术教育对孩子的意义范文

正文:

绘画,是孩子们创造天性的显露。我们也许只看到了美妙的幼儿画外在的形、色、图案,却不知这里面蕴含着的重要意义。孩子们常常是不由自主地寻找一切可以涂画的工具和材料,在墙上、地上进行涂鸦。为什么他们有如此强烈的内在表现需求呢?他们究竟是为了什么而画?为了游戏?为了成长?为了艺术?拟或是发自生活本身的一种自然展示?

毫无疑问,艺术对幼儿是有价值的,对幼儿的成长具有重要意义,成为他们成长和自娱的重要实践活动。那么,我们的艺术教育将为幼儿起到一个什么样的作用?艺术活动对于幼儿发展的重要意义何在?艺术教育家赫伯·里德《通过艺术的教育》一书中指出:“艺术应为教育的基础,美术教育的使命就是通过艺术来教育人。也就是说它是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最终目的。”教育家蒙台梭利主张:“应让儿童自由地表现自己的自我,自己的思想,以神圣的劳力依照自己的情感去创作,让孩子学会驾驭自己的才能。”艺术教育的目的在于通过艺术这个媒介,帮助孩子的心智成长,让孩子从绘画过程中体会到艺术的和美感。艺术也是一种个性的表达。对于孩子来说,最重要的是以一种玩的心态来尝试和体会自我表达的快乐。

我们在开展美术活动时,应注重发挥每个幼儿的能力和创造热情,引导孩子去发现美,并形成对这个世界至情至理的美感,形成完善而健康的人格,得到和谐全面的发展。因此,幼儿美术教育应着眼于以下几方面的发展:

1培养幼儿的美感和审美情趣

幼儿美术教育的功能,从艺术学的角度来看,在于培养幼儿对美的感受性,引导幼儿审美观的发展。幼儿对美的事物的感受带有直觉性,虽然还很幼稚、肤浅,但已有了初步的审美意识。他们喜欢色彩鲜艳、形象夸张的事物。我们可利用周围现实生活中一切美好的事物打动孩子的心。如:利用自然界、社会生活中的美好事物向幼儿进行美的启示和教育,并为幼儿创设一个充满艺术美的生活和学习环境,使美的感受性得以深化,演化为自身对美的事物的追求与表现,因而变得更富有人性。并通过各种不同的美术活动,使幼儿把自身对美的体验和真实情感倾注在艺术创作之中,从中体味现实生活的美好,这种创造对幼儿来说是很快乐的。

2使幼儿个性得到自然发展

赫伯·里德指出:“教育的目的在于启发培养人的个性,顺应儿童自然本性的发展。”美术教育是表现内心的艺术,幼儿通过视觉艺术这一形式来表示个人的感受,从中体验到快乐、成功、确定自身内在的本质和价值。美术活动为幼儿提供了自我表现的最佳形式。教师应形成正确的教育价值观,利用现有的课程,创造性的教学形式,在尊重幼儿个性差异的基础上,因人施教,因材施教。尊重每一个幼儿的这一权利,并给予被承认的快乐。使幼儿增进自我了解,自我肯定从而促进其自我成长。将来的社会是个多元化、个性化的社会,所有独具个性的美的艺术和文化将在这里获得展示,达到融合。因此,美术教育活动的目的之一就是:鼓励幼儿拥有自发的艺术倾向和创造。正如罗恩菲尔德所倡导的:“让儿童以异于其他人的方式表达其独特的思想和情感,并以此树立自我表现的信心。”

3挖掘幼儿的创造潜能,培养创造能力

艺术活动的目的不在于培养多少职业艺术家,而在于利用这一手段启迪幼儿成为他人艺术的欣赏者和自己艺术的创造者。我们的生活离不开创造,21世纪更需要富有创造性的人才,促进科技的日益进步,使我们生活的世界变得更为美好。

每个幼儿都具有创造的潜能和天赋。孩子们喜欢敲敲打打,搓弄着泥巴,堆砌着沙堆,趴在地上涂画。对各种各样的形与色有着浓厚兴趣,他们总是忘我地投入。发展幼儿在美术活动中的艺术表现力和创造力的主要方法,是为幼儿提供足够的时间和丰富多样的材料,鼓励他们把想到的和感受到的,自由、轻松、愉快地进行表现,在这一自然而然的过程中使幼儿的创造性逐渐丰富。切忌用成人的模式去教导、要求幼儿。急于让幼儿学会写实地表现和掌握技能是不可取的,而应顺应幼儿心理发展的需要。美术活动对

他们来说,是一种感兴趣的快乐的游戏,一切教育的概念都应立足于这个现实基础之上。

因此,无论孩子的天赋差异有多大,如何利用不拘一格的教育,使所有幼儿从中受益并获得发展,这是我们教育的宗旨。

4完善幼儿的人格

未来的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是世界教育共同面临的一个课题。教育应面向幼儿的全面发展,具有健全的人格,是幼儿和谐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

第2篇:艺术教育对孩子的意义范文

关键词:幼儿 学前教育 心理诉求 有效性 对策

进入21世纪以来,社会经济发展迅速,国家之间的竞争异常激烈,从根本上来说,知识水平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关键。俗话说“学习要从娃娃抓起”,面对国家不断发展富强的新态势,幼儿学前教育就成为了培养社会未来接班人的重要因素。当前,我国的幼儿学前教育还普遍存在一定的不良因素,教学内容不够完善、师资力量有所欠缺,不利于国家教育事业的整体进步。为了从根本上解决这些问题,找到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并予以解决,各单位一定要重视起幼儿的学前教育,加大力度进行整改,从而促进我国幼儿学前教育水平的进一步完善。

一、幼儿学前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第一,教学没有做到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教学的主导者,想要保证幼儿学前教育的有效性,就一定要坚持为学生服务,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要满足孩子的心理诉求。但是,据调查了解到,很多幼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知道一味灌输知识,没有做到因材施教,严重阻碍了幼儿的学习效率。

第二,没有重视幼儿的智力开发和艺术启蒙。随着社会现代化建设的逐步完善,幼儿学前教育不仅要传授孩子知识,更重要的是要提高幼儿的智力水平和艺术细胞。不过很多教师都忽略了这一点,没有将培养孩子的能力素质放在教学的首位。

第三,师资力量有待进一步提高。幼儿教师是学前教育的关键,幼儿学前教育中的学生年龄尚小,教师的行为规范和道德修养对幼儿具有重要的引导作用。一旦教师的行为不够严谨,就起不到榜样的示范作用,也达不到有效教学的目的。

二、幼儿学前教育的重点

从上述内容中,我们已经清晰直观的看到了我国当前在幼儿学前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想要彻底解决这些弊端,提高教学质量,就一定要找到幼儿学前教育的重点,并采取行之有效的对策予以落实。

(一)教育要满足幼儿的心里诉求

幼儿学前教育的孩子年龄尚小,在心理思维上与成人有着很大的差异,教师要做好学前教育就必须充分了解孩子的实际需要,结合他们的心理诉求开展教育。具体来说,幼儿的好奇心理、模仿能力都相对较强,教师要善于利用他们的这些特点,在教学问题的设置上选取积极健康,与孩子实际年龄相符的知识。另外,教师还要做好榜样的带动力量,以良好的道德素质和规范行为引导孩子,让他们从小树立良好的行为规范。

(二)加强对幼儿智力能力和艺术启蒙的开发

幼儿学生的年龄虽然不大,但是却是智力发展的关键时期,这一年龄段的孩子有着很强的模仿和记忆力,并且一旦记住终身受益。所以,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智力开发。首先,教师要锻炼学生的观察力。例如,可以带领孩子做一些辨识小玩具的活动;其次,要提高孩子的记忆力。教师可以通过反复的交流、对话、写字来增强幼儿对汉字的记忆;最后,教师要增强幼儿的语感,多与他们进行交流沟通,让孩子进行对话、古诗词的练习,从而提升他们的语言表达水平。

幼儿学前教育是终身学习的基础,良好的艺术鉴赏和审美能力对他们的未来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幼儿学前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潜移默化的提高学生的艺术辨识水平,做好艺术启蒙。例如,教师可以适时的播放一些音乐,带领孩子进行舞蹈创作,让他们在曲子中感受到情感的表达。这样做不仅仅能够提升孩子对艺术的喜爱之情,还有助于稳定他们的思维,陶冶孩子的情操,发现他们的特长爱好。

(三)制定幼儿学前教育的完善体系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能成方圆”,想要做好任何事情都要有健全完善的制度体系作基础,幼儿学前教育的有效性也是如此。对孩子进行教育教学不是一个简单的过程,它需要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需要有健全完善的体系规章作保证。因此,相关的幼儿教学单位和教师要根据孩子的实际诉求制定出科学的规范政策,明确规定学前教育的内容、时间、教学方法,并严格按照体系执行,从而保证教学的有序性。

(四)不断提高教师的能力素养,改善教学方法

教师是幼儿学前教育有效与否的关键,各教育机构要坚持提高教师的素质能力和道德水平,发挥榜样的示范作用,为幼儿教学质量的提升作铺垫。具体来说,各单位要做好岗前教师培训,选拔真正具有幼儿学前教育资格、喜爱孩子,愿意为工作奉献的教师,并做好岗位的培训工作,提升他们的素质修养。与此同时,教师也要明确自身工作的重要意义,利用业余时间不断完善自我,改进教学方法,采取幼儿容易接纳的方式进行授课,做到教学的有效性。另外,幼儿教育机构还可以实施“引进来与走出去”并存的发展战略,积极引进高水平、高素质的教师,打造一支专业能力和素质修养都过硬的教师队伍,并与其他幼儿教育集体组成联盟,派遣有潜力的教师对外交流学习,开阔他们的眼界。

结束语

总而言之,随着教育教学的飞速发展以及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不断完善,幼儿学前教育已经成为了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良好的学前教育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能力素养,培养社会需要的健全人才。因此,幼儿学前教师一定要坚持自我能力的提升,做到教学从学生的实际诉求出发,不断培养孩子的能力素养。

参考文献

[1]刘占兰.农村学前教育是未来十年发展的重点――《规划纲要》确定普及学前教育的重点与难点[J].学前教育研究,2010,12:3-6.

[2]杨蓓.幼儿学前教育的具体方法[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2,04:131-132.

第3篇:艺术教育对孩子的意义范文

关键词:抽象绘画;少儿绘画;美术教育

抽象绘画源起于20世纪的西方,它是对20世纪的西方模拟自然美术,传统美术的反叛,当我发现少儿将他们的绘画融入抽象绘画时,小有启发,就从抽象绘画入手去探讨少儿绘画,并试着将其理论运用到少儿美术教育教育教学中去,我坚信这个论题将会给我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带来一定的帮助,同时也可使得人们对少儿美术有更新的认识。

一、抽象绘画

严格意义上的西方抽象主义绘画出现于20世纪初,是由画家康定斯基开创的伟大画派。而实际上绘画中的抽象精神可谓自古有之。中西方原始时期古老的岩洞壁画、原始的彩陶器装饰绘画,就已经蕴含了抽象绘画的精神。画家们用可见的形和色,和有别于再现的艺术手法,去描摹一种艺术精神。而一幅完整意义上的抽象派绘画,一般需具备以下特点:1.抽象绘画中是不含任何的“可辨识的形象”,这种形象就是康定斯基所说的“无可各之形”,并非现实或自然的“相对物”。2.抽象绘画是由丰富的想象力,大胆的色彩,夸张的线条以及发散性的思维等纯粹绘画的元素所组成的造型。抽象绘画所描绘的世界和现实的世界是截然不同的,但是抽象画家在画面中又“真实”的反映了“现实的世界”。因此,可以说抽象绘画是表现性的而非再现性,而两者从艺术水平上来说,也没有高下之分。从整体上来说抽象绘画包含了这样几个特点:看似杂乱无章,平凡简单的线条,每条却都有它的恰到好处;对事物,人物,环境的描绘,好比是一本永远读不完的书,仔细研究,经久生趣,耐人寻味;画面特有的抽象绘画方式诉说着客观世界。除了形式上的特点之外,抽象绘画有其独特内涵:1.抽象绘画从诞生之日其,可以说其精神实质就是和现实主义绘画相左的。抽象绘画不表现现实,也不追求真实。2.画面没有绘画的主题,画家随心所欲的表达绘画,无逻辑的故事情节和看似主观实则理性的客观诠释,整个画面既不直截了当的表达思想,也很少传递个人的情绪。3.整个画面纯粹是由点,线,面,颜色及不规则的肌理效果,构成和组合而形成的视觉形式。

二、少儿绘画

什么是少儿绘画呢?少儿绘画应该是小孩子心灵最真实的写照和表现,是小孩子思维没有得到任何的束缚,自己动手独立完成的绘画作品,符合他们心智年龄。少儿绘画是孩子用于表达自己思想感情的特殊的视觉语言。可以说,绘画是孩子们的天性。少儿绘画的艺术魅力不是成年人写实绘画的真实性,而是以它特有的朴素的自发性,直接坦率去感染人。毕加索就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当我是一个小孩子的时候,我可以像拉斐尔那样来作画,后来我花费了很多年,许多的时间来学习如何像一个孩子那样来画画,我毕生努力追求的,就是把我作品画成儿童画般的纯真。”我国著名的儿童美术教育专家杨景芝先生,在其著作《美术教育与人的发展》中,更是肯定少儿绘画活动,对培养儿童的感知能力、培养情感、培养创新意识、促进儿童个性发展以及人的全面发展,具有不可或缺的重要意义。

三、抽象绘画对少儿美术教育的几点启发

英国著名的教育艺术家赫伯特•里德在他论及美术在教育中的地位时主张:“艺术,按照一般所了解的,应该是以教育最为基础,因为没有其他的学科给予少儿一种想象意识和概念,感觉发生交织的关系与统一。”对于一些单纯往复的线集和杂乱无章的方块圆圈,不要用成年人的眼光和标准进行评价,往往这些单纯往复的线条和杂乱无章的方块圆圈在学生心中代表着一定的愿望和真实的想法。“兴趣是孩子最好的老师”,作为教育工作者应该培养儿童的想象力,观察力和视觉表达。在美术教育中,对于健康,积极的少儿图画作品表扬,对于不健康,消极的少儿绘画教育工作者应耐心引导使其树立正确的思想和视觉表达。少儿基本处于对事物感性认知阶段,依靠直觉把握事物的基本特征。我们将抽象画融入少儿美术教育中,会更加有利于教育工作者教育教学,促进少儿的想象力,观察力思维,并使学生全面发展。

1.抽象色彩在少儿美术中的运用

少儿在绘画时对色彩具有很强感受力,首先孩子对色彩的认识很单纯,他们很少注意生活中丰富多层次的灰色调,而且孩子们还大大夸张其色彩的程度,他们有自己多彩丰富的少儿世界,通过绘画色彩能真实反映自己的情感和内心对客观事物的想法。也正因此少儿绘画的色彩多是鲜艳明亮的。对于教育工作者,我们应适度相信少儿对色彩的应用,让他们多发挥自己的想象,尊重孩子的思维,让他们创造性地表达主观的色彩,不断创新。

2.抽象造型在少儿美术中的应用

儿童处于基本感性认识的时期,缺少理性分析,带有戏剧强烈的主观意识和情感色彩,所以孩子在绘画时,有时夸张,有时削弱,有时浓烈,有时淡雅。很多时候,画家难以处理的绘画,孩子竟以其特殊的方式加以处理,很多绘画造型讲究神似不追求形似,但能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总体而言,少儿绘画的造型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1)天真性,无拘无束,自由发挥;(2)情感性,少儿通过对其事物的造型来表达自我情感;(3)随机性,少儿绘画自然,随心所欲,不修饰,不改动;(4)幼稚性,少儿画的天真和可爱,是因为他们心智个年龄所构成的特点;(5)自由性,少儿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绘画风格,是许多画家所追求的,孩子构画是会大量采用平涂的方式运用到画面中,自由,大胆,别具一格的绘画方式,也毫无保留地展现了稚拙的情感;(6)故事性,少儿绘画的内容都有一定的故事性,每一幅画都代表自己经历的小故事。遵循少儿绘画的造型特点,教师适当进行指导,这样更有利于孩子的绘画发展以及其自身的身心发展。

3.孩子的情感在少儿美术教育中的体现

第4篇:艺术教育对孩子的意义范文

【关键词】《音乐之声》;教育意义;鼓励;兴趣

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7)04-0162-01

美国电影《音乐之声》(The Sound of Music)是著名导演罗伯特・怀斯的标志性作品,在1965年上映,获得了第三十八届奥斯卡奖最佳导演、最佳影片、最佳音乐、最佳女主角、最佳电影剪辑等五个奖项。该电影改编自玛利亚・冯・崔普(Maria von Trapp)的著作《崔普家庭演唱团》,最初以音乐剧为表演形式,是百老汇的火热剧目。[1]《音乐之声》讲述的是一个真实纯朴的故事。玛利亚是一名优秀的家庭教师,她用自己的智慧解决了对孩子的教育问题,这一过程蕴含着很多教育意义,启发着家长与教师,例如,要尽量鼓励并宽容孩子,用游戏激发孩子的兴趣、积极培养孩子的审美情趣,以及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

一、要尽量鼓励并宽容孩子

在《音乐之声》中,玛利亚一直用宽容的态度来对待孩子。当孩子们捉弄、刁难她的时候,丹玛利亚没有怨恨、训斥,更没有惩罚他们,反而表示非常理解,还向上校夸奖孩子。孩子们从最开始的恶意满满,到后来的友爱尊敬,证明鼓励与宽容的力量,启迪着每一位家长和教师,要在生活、工作中,给予孩子们更多的鼓励和宽容,鼓励孩子要积极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宽容孩子们在生活中所犯的一些小错误,即时做出正确的引导。

二、用游戏激发孩子的兴趣

玛利亚来到上校家之后,很快就明白其他家庭教师离开的原因――孩子们在严格的军事化生活中得不到父亲的关爱,对学习没有任何兴趣,因此孩子们试图通过捉弄教师来让父亲关注到他们。当上校要求玛利亚严格对待孩子们时,玛利亚没有听从上校的“命令”,而是尽量温柔地对待孩子,让孩子们在游戏中感受到生活的乐趣,激发孩子们学习的兴趣。

玛利亚趁上校出去办事的时候,她组织了游戏,为孩子们缝制了游戏服装,领着孩子们去市场上游玩,带孩子们去郊外野餐,教孩子们唱歌。孩子们在有趣的游戏中,不再拘束,变得爱笑爱玩。正如著名儿童教育家蒙台梭利所主张的,要通过组织游戏活动,让孩子们在游戏中获得自由发展,激发孩子们的生活主动性,逐渐适应生活。

游戏之于孩子,就是生活的全部。家长与教师们在教育的过程中,可以学习玛利亚,用游戏来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让孩子们在游戏中感受到学习的魅力、生活的意义,从而获得更为有效的学习。

三、积极培养孩子的审美情趣

引导孩子去发现生活中的美,是让孩子在未来的生活中,更加善良美好。在电影《音乐之声》中,玛利亚从音乐艺术的魅力、自然生活的魅力、人格魅力三个方面来培养孩子们的审美情趣,这无疑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玛利亚性格活泼开朗,对音乐有着很大的热情,她抓住孩子们喜欢音乐的特点,发挥自身的特长,在教育中引导孩子们欣赏音乐、学习歌唱表演,让孩子们在感受音乐魅力的同时,逐步催生出对家乡、生活以及祖的热爱之情。家长和教师也可以利用孩子们喜欢音乐的特点,多为孩子们提供欣赏音乐、感受音乐的机会。

大自然是丰富多彩的,每一个角落、每一个瞬间,都蕴含着生命的含义。《音乐之声》中玛利亚就带着孩子们走向自然,去看湖泊,去感受阳光,去欣赏蔚蓝的天空。孩子们在欣赏自然美的过程中,油然生出对自然的热爱之情。在现实的教育中,家长与教师可以带孩子多去公园玩玩,去感受自然生活的魅力。

玛利亚本身就是一个具有人格魅力的女性。因为她热爱生活、喜欢自然万物、喜欢艺术,乐观积极对待着生活的一切。在整部影片中,孩子们与上校都被玛利亚的热情所感染,做出了很大改变。或许,这就是榜样的力量。家长与教师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一定要积极向上,给孩子们正面的引导与反馈。

四、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

玛利亚在教孩子们音乐时,最初他们连最简单的歌曲都不会演唱,于是玛利亚就从基础音符教起,当孩子们熟悉后,开始教相对难一点的歌曲,再鼓励他们创作音乐剧。在这一过程中,孩子们从一无所知到会表演音乐剧,这就是一种成长。这也体现出玛利亚在教学中,遵循了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教师在教学中,一定不能心急,要根据孩子的发展现状、发展规律进行教学,引导孩子们从简单走向复杂。

在玛利亚的教学中,其直观形象的教学方法也是值得我们学习的。玛利亚为了让孩子们理解音乐基础知识,采用了谐音的方式让孩子们形成认识,并利用音乐将其进行联系。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利用身边的事物来进行比喻,用简单通俗的语言进行表达,从而引导孩子形成认识。

参考文献:

[1]王天一.外国教育史[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

第5篇:艺术教育对孩子的意义范文

何为“美育”?在看来,“美育者,应用美学之理论于教育,以陶养感情为目的者也”。如何实施“美育”?主张从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三方面去实施,其中学校是实施美育最为重要的途径。理论的生命在于实践。以美育思想,反观我们的美育教学实践,不仅可以清醒看到存在的差距,更可以强化我们实施美育的责任意识和创新意识。

艺术类课程,如美术、音乐等,无疑是开展美育的最佳载体。在艺术美育上,更为重视个性的培养。他指出,“知教育者,与其守成法,毋宁尚自然;与其求划一,毋宁尚个性”。在艺术美育中,我们往往会在不经意间忽略这一“个性”的培养。比如,笔者曾参加一堂美术教学观摩课,老师按照“学、展、导、用、评”的流程,顺畅自然地贯串整堂课,不可谓不精彩;但在观览孩子所画荷花时,发现孩子们的作品虽然十分逼真,且几乎如同出一辙,既看不出孩子的独特发现,也看不出孩子的个性表达。幼儿园孩子,具有想象力丰富、爱于动手等特点,能够在丰富的美术语言中,观察、分析事物的色彩、形状、线条、明暗,同时考虑如何合理选择适宜的创作工具和方法表现,并在此过程中全方位调动感官,自由表达个性和自我想法,获得审美体验和审美愉悦。这一过程,之于成长中的孩子究竟意味着什么?我们很难给出一个正确而完美的答案。但就美育而言,它是一种关怀心灵的教育,是打开心灵窗户的一把钥匙,它对于生命的成长,并不是短暂的拥有和体验,而是一种永恒的精神财富,一种终极的人性化的关怀和培养。

艺术教育如何实现这种“美育”?强调,应“处处使学生自动”,不可以“我要学生圆就圆,要学生方就方”,不可以只求形式和技巧而不注重心灵的熏陶和启迪,否则就是“大误”,就是“去帮助他们作业罢了”。但在具体的艺术教育教学实践中,一些教师往往“重技轻艺”。比如,在美术教育教学中,老师往往给出模板,要求孩子们进行模仿绘画,结果是“千人一面”,彼此绘画技法几乎相同,却不懂如何灵活应用美术的基本语言,不会用绘画来表现某种主题和表达自己的思想;在音乐教育教学中,老师往往重技法传授而不注重审美体验,即使创设了模仿、体验、合作等情景,却不能真正给予指导,孩子们难以真切感受到律动音乐的音色、音高、节奏和力度变化所带来的审美意蕴。幼儿艺术教育教学,其目的不在于传授单一的知识和专业技能,而在于培养和丰富孩子的审美经验,引导孩子树立追求真、善、美的人生理想。因此,幼儿艺术教育,不仅要教孩子学会唱歌、学会绘画、学会跳舞,而且要让孩子们在艺术中寻找到精神家园。

“感情移入”,是美育思想的一个重要观点。在现实中,由于课程“本位”意识的影响,一提到美育,许多教师往往把它归结到艺术教育教学上面,认为各门课程都有其固有的教学方式和明确的教育目标,都是传授特定的学科知识。由的“感情移入”论可知,美育融合在各门课程之中,贯穿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事实上,把美育融入语文、英语、数学等课程教学中,不仅会增强学科知识的魅力,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而且促进了各个学科知识的融会贯通,对孩子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化成长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比如,幼儿教材有许多是名家名作,其丰富多彩的艺术形象、引人入胜的深邃意境、凝练生动的优美词句、强烈感人的抒彩,都是美育的极好内容和形式,通过引导学生欣赏课文触景生情、以情绘景,感受课文中声响、色彩、形状、意境之美,体会语言丰富的表现力,不仅会增强语文知识的魅力,而且能够很好地培养孩子的审美意识和审美素质。

第6篇:艺术教育对孩子的意义范文

关键词:艺术教育想象力、审美能力、自信心。

在21世纪的今天,我们要培养高素质、身心健康、有创造精神的人才,就应该从幼儿时期进行全面的素质教育,这要求我们的教育必须与新世纪的社会需要相适应。艺术教育是指通过艺术形式进行的教育,即以各种艺术手段感染幼儿,发展幼儿对美的感受能力、创造美与识别美的能力,培养幼儿高尚的道德情操和文明习惯,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这是幼儿审美教育的一部分,也是实施幼儿审美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

《幼儿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幼儿教育内容“可以相对划分为健康、语言、社会、科学和艺术等五个领域,各个领域的内容相互渗透,从不同的角度促进幼儿情感、态度、能力、知识、技能方面的发展”。儿童都是艺术家,这既是一个命题,更是一种诗意的描述,它并不是要在儿童与艺术家之间简单、生硬地划上等号,而更多的是说,每一个儿童都与生俱来拥有艺术能力。

一、幼儿艺术教育的目的

对幼儿教育的目的就是用丰富、形象化的感悟语言引起儿童的兴趣,陶冶儿童的情操和心灵,发展幼儿的智力和能力,引导幼儿全面发展。艺术教育不仅要重视知识和技能的传授,更重要的是要为孩子创设轻松、平等的环境氛围,教师要鼓励孩子自由创造并适当进行艺术技巧训练,通过开展音乐、美术、舞蹈等艺术活动丰富幼儿的想象力、创造力和审美能力,从而为幼儿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幼儿艺术教育的意义

(一)有利于丰富幼儿的想象力

幼儿的年龄特点决定了他们对任何事物都充满好奇与疑问,如在唱“小树叶,飘呀飘”的歌曲时,有的孩子双手摆动,形象地表现树叶随风摇动的样子,有的孩子双手做小树叶状,放在胸前等。教师要让孩子们充分展开想象,自由发挥,为歌词配动作。宽松的心理环境有利于幼儿发挥想象力,因此,在孩子们进行创编时,教师不能干预,打断孩子的思路,这样有利于保证孩子创编思路的完整性。假如教师不时让孩子停下来,纠正幼儿动作的准确性,幼儿的思路就会受到干扰,会跟着老师的思路走,刻意模仿老师的动作。教师要给孩子一种轻松、自由的环境,减轻孩子的心理压力,这样才能使他们大胆、自信地去想象、去创造。我们要注重孩子的创造过程,而不要太在意结果怎么样。例如:在音乐活动中幼儿可以手舞足蹈、自编自唱;在绘画中幼儿可以乱涂乱画,对此类情况不要以“不对”、“不行”等以成人固定的方式去限制他们,教师应尊重幼儿的想法,选择恰当的方法,去发现幼儿的可塑性,保护孩子的自尊心,给孩子足够的自由时间和空间,让孩子自由想象,大胆思索,促进幼儿想象力的发展。

(二)有利于提高幼儿的审美能力

人类审美的本能在儿童的绘画、舞蹈、音乐活动均有所表现,所以,教师要对孩子的这种无意识的艺术本能给予肯定,并加以启发、引导,要把幼儿这种对美的无意识表现积极地培养成为幼儿有意识的艺术展现,让幼儿感受到美的存在。

首先,教育通过各种活动,提供给孩子去创造、去感受、去接触外界环境的机会,教师要让幼儿多看多听,丰富幼儿的感官,增长幼儿的知识,开阔幼儿的眼界;其次,教师要让孩子在活动中感受快乐,培养孩子的感受美的能力。例如教师准备了供各年龄层次、能力层次不同的孩子的美工活动材料,供孩子自主选择,并让孩子积极主动地去操作,去发现问题。当孩子的需求得到满足时,就会对美有切身的感受,也会评价自己的作品,美好的一切会从孩子的作品中一一展现。如在音乐活动中,孩子在听、想、说、唱、动等感受音乐的过程中,情感世界丰富和充实起来,从而产生主动感受、领略音乐美的积极心态,思维愈发活跃,好奇心更加强烈。

(三)有利于培养幼儿的自信心

艺术活动符合幼儿富于想象、活泼好动的特点,能使幼儿从中获得极大的满足。孩子用自己的声音和动作,用自己的画表达自己的感受和内心体验。例如,在绘画中,幼儿的画与教师的示范画颜色不同或有的地方不太一样,这虽然不符合教师的要求,但孩子表现的却是自己眼中喜欢的色彩、线条,这正是孩子的“闪光点”。其实,也是孩子的表现风格和必然特征。教师不能扼杀这种真实情感的表达,而要加以肯定,并正确引导、启发,让孩子大胆探索,自由发挥,充分表达自己的情感与愿望。渐渐地,孩子独立、自信的个性品质就会逐渐培养起来。在幼儿的一日活动中,我们常会看到幼儿随心所欲地、快乐地陶醉于艺术活动中。因此,我们要多组织幼儿感兴趣的艺术活动,保护幼儿的各种表达方式,鼓励他们敢于表达和宣泄自己的情感,使幼儿充分表现自我。

艺术活动是幼儿最喜欢、最感兴趣的,当这一兴趣得到满足时,幼儿不但学会了技能技巧,而且产生了成功感、自信感。成功的次数越多,幼儿对自己成功方面的评价越高,教师要充分了解幼儿在各方面及各阶段的能力,并以此来安排活动,让幼儿在实践中通过自己的努力,一次又一次地体验成功的喜悦,增强自信心。例如,在舞蹈活动中,幼儿通过欣赏、感受音乐,在大胆想象的基础上对歌词、舞蹈进行创编,教师要用赞许的目光、鼓励的微笑,使孩子充满自信地一一展现自己的舞蹈动作。当幼儿体验成功的喜悦时,教师肯定的口吻会使幼儿对自己的能力充满自信,从中获得更强大的推动力。那么,幼儿在实践锻练中,体验了成功,感受到了自己的能力,增强了自信心,就更加有了表现自我的欲望,从而形成了良好的自我价值感。

三、幼儿艺术教育的对策与建议

(一)充分发挥幼儿的主体性

所谓主体性,是指人作为主体的本质规定性,主要表现为自主性、能动性、创造性等,这种主体性在儿童那里是以“潜能”的形式存在的,这种“潜能”在适宜的外部环境的影响下,在主客体的交互作用中逐渐得以显现、发展。也就是说,个体主体性有一个不断发生、发展的过程。这就使幼儿主体性在教育上成为可能。幼儿艺术教育的设计、组织、实施、评价的过程不仅注重知识、技能的训练,而且注重激发学习兴趣,以幼儿为中心,充分发挥幼儿的主体性,通过创设良好的教育环境引导幼儿主动探究、体验。

(二)激发幼儿的创造才能

幼儿艺术教育能够提高幼儿的审美能力、动手能力、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通过艺术教育,幼儿不仅要掌握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要培养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师要鼓励幼儿大胆地表现,创造性地表达自己的理解和感受,让幼儿在观察和模仿的基础上,掌握知识和技能。同时,教师要注重挖掘幼儿的创造潜能,根据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培养幼儿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三)欣赏每一个孩子

在日常生活中渗透艺术教育会有很好的教育效果。每个幼儿由于有不同的家庭背景、个性差异,因此对艺术活动的体验和感受是不同的,这就要求教师要因材施教:对于性格外向、喜欢表现的孩子,教师要提供各种机会,让他们充分发挥自己的表演天赋;对于胆小、羞于表现的孩子,教师要多鼓励和表扬,学会欣赏每一个孩子。

(四)更新幼儿艺术教育的内容

第7篇:艺术教育对孩子的意义范文

关键词:幼童 舞蹈教学 意义 注意事项

舞蹈是艺术教育的一种重要形式,是运用身体语言来表现美、创造美,是一种无声的情感语言。舞蹈艺术不仅给人以美的享受,而且能提高身体素质、陶冶情操、开启心智、磨练意志,是其他教育形式所难以代替的。孩子是祖国未来的主力军,他们的素质教育至关重要,幼童舞蹈是色彩斑斓、天真无邪的,是幼童教育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些地方的学前教育和幼儿园都把舞蹈教学设为必修课,其意义和作用已经被越来越多的教育者和家长所认可,具体表现在德、智、体、美四个方面。

一、舞蹈教学有助于培养幼童良好的道德品质

幼童舞蹈是培养幼童良好道德素养的重要途径,幼儿舞蹈比较纯真,大多是歌舞式的,一般有一定的故事情节和鲜明的教育性。幼儿歌舞《捡到一分钱》,告诉孩子们捡到的东西不可归为己有,要交还他人,这种拾金不昧的道理在孩子幼小的心灵上留下了印记,甚至有些孩子还会监督家长和其他小朋友的行为。幼儿舞蹈《山里娃》,讲述的是贫困山区孩子渴望读书,后来得到其他小朋友的帮助,背上新书包走进课堂的故事。这是引导孩子要乐于助人,懂得关爱他人。类似的幼童歌舞有很多,诸如《奥运加油》《学习雷锋好榜样》《拔萝卜》《黑猫警长》等,这些歌舞在老师的正确引导和鼓励下,相信孩子们在学习过程中都能受到无形的教育。事实证明,这种教育形式胜过说教性的课堂教学,且孩子们都比较喜欢。

二、舞蹈教学有助于提高幼童的智力

幼童天性喜欢模仿,善于观察,急于了解外界事物,无论地上的小草、树木、动物还是天上的小鸟都能带给孩子很大的乐趣。幼童舞蹈非常符合孩子的这种天性,能提高其注意力、想象力、表现力。值得注意的是,在教习舞蹈时要给孩子充分的表达空间和创作自由,使他们善于表现自己。比如舞蹈《数鸭子》,在学习前,教师可带孩子观察一下真实的鸭子或观看录像光盘,给孩子们讲解鸭子的习性和特点,并让孩子随着音乐节奏学学小鸭子的形象。无论孩子学得怎样,老师都要给予鼓励。舞蹈《小兔子乖乖》,可让孩子们在观察小兔子之后,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随着节奏自由地蹦跳。

三、舞蹈教学有助于锻炼幼童身体的协调能力、灵活性

1.加快新陈代谢和生长发育。跳舞能促进孩子骨骼、肌肉、呼吸系统、消化系统、神经系统等发育,能够增强食欲,加大肺活量,使孩子的身体变得更加强壮。

2.提高身体协调性、灵活性和柔韧性。舞蹈可提高孩子指关节、腕关节、肘关节的灵活性。随着音乐节奏训练其协调性,有助于孩子的大脑发育。通过一些伸展、提拉等动作,可增强孩子的身体柔韧性。另外,舞蹈训练还可锻炼孩子的毅力和耐性。

3.有利于良好的气质、风度的培养。舞蹈训练能使一些孩子改掉驼背、端肩等不良习惯。优雅的舞姿能培养孩子良好的气质和风度。

四、舞蹈教学有助于提升幼童审美能力

第8篇:艺术教育对孩子的意义范文

关键词:儿童剧;教育功能;儿童心理;《判官审石头》;内容;票价;亲近儿童

中图分类号:J8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11-0024-02

一、引言

儿童剧是以儿童生活为题材或适合儿童接受能力和欣赏趣味的戏剧形式,可取材现实生活,也可取材童话、神话、民间故事等,对孩子具有教化功能,尤其是在培养他们的思想品质和激活思维能力方面具有重要意义。一部好的儿童剧可以影响一个人、甚至一代人。然而在信息高度发达的今天,儿童教育的多元化,也产生了选择的多元化,更多家长选择了加强孩子的艺术教育(唱歌舞蹈乐器书法绘画等)和应试教育(外语奥数习作各科补习班等),生怕孩子输在起跑线上。除正常上课,孩子们的业余时间多奔跑于各类培训班。“课业负担太重,还要学习唱歌、舞蹈和乐器、画画,哪有时间看儿童剧?”“现在孩子的娱乐方式那么多,不一定非看儿童剧。”“有些儿童剧票价太高了,花那么多钱不如多买些好吃的,让孩子长强壮些。”总之,不看戏的理由很多……儿童剧为何难以亲近儿童?是什么阻隔了孩子们走进剧场的脚步呢?

二、儿童剧《判官审石头》热演引发的思考

儿童剧寓教于乐,教育效果要远大于课堂上的品德教育。要吸引新一代儿童,必须运用多元的体现手法,将简单的做人道理或需教化的内容,自然融入互动环节或好玩的游戏中,以贴近低龄儿童的心理特点。

2008年福州歌舞剧院、福州东明文化传播公司和台北九歌儿童剧团联合制作的闽台首部儿童剧《判官审石头》一经推出就取得很大反响,从2008年首演至今场场爆满,有的孩子看了不止一场,还要求大人再带他看。该剧还曾作为海峡两岸文化交流的光荣使者赴台北参加艺术节,在台北市政府亲子剧场与台湾小朋友亲密接触,《判》剧以其轻松幽默的童谣对白和妙趣横生的舞台表演,获得了艺术节组委会和来自世界各地艺术表演团体及社会各界的一致好评,更获得台湾小朋友的喜爱,每场演出后,演员们都被小观众围得紧紧的,拍照、签名、交流,场面可谓火爆。作为一名编剧,虽然目前并不从事儿童剧的创作,但儿童剧《判官审石头》的热演现象却引起了我深深的思考,由此及彼,通过对《判》剧热演的分析,对今后创作作品能有些触类旁通的指导。

三、儿童剧的创作和内容

儿童剧是以适合儿童心理、富有儿童情趣的故事为主要内容,充分调动戏剧舞台的种种表现手法,以活泼的形式表演给孩子们看的一种戏剧形式。儿童剧作者首先必须意识到它的受众群——孩子们具有的独特生理和心理特性,抓住这一点,儿童剧就能更直观、更快捷的将含量更大的教化内容传达给孩子,使孩子们在综合感观的作用下有耐心、高效的接收到寄予儿童剧中的教育启迪内容。《喜羊羊与灰太狼》和《哈利·波特》之所以能吸引全世界孩子的目光,在于它充分满足了孩子们的好奇心和情感需求,所以儿童剧作者在创作时思考的不仅仅是要达到一种怎样的教育目的,更多应该考虑孩子的精神需求。儿童剧对孩子的影响应该是潜移默化的,只要能传达一个简单的道理,再附加一些孩子感兴趣、逗乐的内容就可以了,别总担心孩子看不懂,现在的孩子获取知识的渠道很多,都聪明极了。但从生理特点上讲,孩子永远不会像大人那样有自制力,如果发现他们看戏时不停地交头接耳、嬉笑打闹,就意味着这个剧不受欢迎,至少引起他们“小屁股坐不住”的那一段需要修改。

福州歌舞剧院推出的儿童剧《判官审石头》取材自中国民间故事,剧情很简单:小六子的娘病了,小六子独自去市场卖油条,油条很快就卖光了,可当小六子想把赚来的钱带回给娘看病时,却发现钱不见了。钱被谁偷了?判官为什么审石头?怎么审的?快乐村的大家是怎么帮助小六子的?《判》剧在对白的设计上运用了大量童谣,轻松幽默又逗趣,极大增强了孩子主动参与的热情,在演出现场的互动中,激发孩子自己寻找答案,从中体会帮助别人快乐自己的道理。

综上,《判》剧成功经验之一:简短的故事情节,简单的做人道理,童谣游戏结合,语言幽默逗趣,让孩子在轻松的游戏中、在快乐的氛围中接受教育。

四、儿童剧的表演定位和台上台下的互动

儿童剧一定要有儿童情趣,曾执导大型魔幻童话剧《迷宫》的导演孟京辉说:儿童剧鲜活的特点就是“有方向性地胡闹”和“有预谋地游戏”。要想小观众坐得住、看得懂、感兴趣,就必须时刻揣摩这一受众群的生理和心理特点,按照孩子可以接受的方式将剧情表演出来。所以好的儿童剧演员一定有一颗不老的童心,站在和孩子同一欣赏层面和感受维度上,怀揣着一颗童心去研究剧本并揣摩表演。夸张的肢体动作、充满童趣童真的表演,才能使孩子静心观看并从中吸收他们想要的知识。一出好的儿童剧只有在好的表演者的演出中才能获得最终成功,所以表演者对于儿童剧的最终成型具有决定性意义,是将好的儿童剧中蕴含的教育和教化功能传递出来的最佳媒介。

台上台下的互动在儿童剧演出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与成人戏剧不同,儿童剧通过演员与小观众的有效互动,挖掘孩子对事物的主动思考及推理潜能,通过让孩子自己寻找答案,激发孩子主动参与的热情。

综上,《判》剧成功经验之二:好演员适度夸张、充满童趣的表演,加上台上台下积极、有效的互动,在吸引孩子眼球的同时,更激发了他们主动参与的热情。

五、儿童剧的舞台布景和道具等

除了剧本、表演和互动,舞台灯光、布景、服装、化妆和道具等对孩子的视觉冲击作用也不可小视。儿童剧要充分利用现代舞台的科技优势,在服装设计上突出扮演角色的特点,在色彩搭配上对比强烈些,在道具制作上夸张些,在角色扮演上打破传统的好人和坏人二元对立的简单模式,增添一些具有中间色彩的角色,使孩子们增强明辨是非的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在观看儿童剧时触动他们的兴趣点,不仅增长了知识,还能明白更多的人情事理,尤其是对色彩、形体和声音刺激等艺术因素的广泛接触,更为其艺术素养的提升搭建了基础和平台。

综上,《判》剧成功经验之三:舞台布景不繁杂华丽笨重,而是根据剧情需要精心设计,轻巧、简便,适宜拆卸、搬运,为《判》剧进行全省巡演打下基础;道具制作上既忠实原型又适度放大,满足了孩子的猎奇心和欣赏习惯。

六、儿童剧的制作成本和票价定位

在事业体制下,艺术院团打造儿童剧主要目的是获奖及获取更多国家财政支持,对市场的需求、小观众的反映和制作成本相对关注较少。为增加获奖筹码,高成本、大制作已成为某些剧目的必用手段:高科技舞美运用、奢华舞台布景、庞大演员阵容、精美服装道具、对演出剧场高标准、严要求,极尽奢华之能。但高成本、大制作必然造成高票价,最终使剧目陷入“低票价成本收不回,高票价无人捧场”的怪圈。

众所周知,儿童剧观众主体是孩子但消费群体却是家长。孩子没有经济能力,在剧目选择上多由家长决定,且因年龄原因,儿童剧多由大人陪同观看,一次至少两张票,家长确实得有一定的经济能力。家长是否愿意为高票价儿童剧买单?儿童剧是否适合高票价?高价位的儿童剧又能走多远?这些都有待于市场的检验。个人以为,高票价难免“曲高和寡”,儿童剧制作应回归理性,票价不宜过高,与其卖上百元一张票大半场空着,不如一张20、30元,先把小观众吸引到剧场来,让更多孩子有机会欣赏到儿童剧。

福州歌舞剧院充分利用自身资源优势,在自己的演出场所(金山剧院)演出《判》剧,因无需支付高额场租费,演出成本自然降低,剧院将实惠让利于观众,令学校包场演出非常活跃。

综上,《判》剧成功经验之四:《判》剧制作成本不高、票价定位不高,但演出质量不减,既满足了孩子的精神需求又减轻了家长的经济负担,在吸引孩子观看的同时充分考虑了家长的经济承受能力。

七、结束语

综上,儿童剧已不仅仅是传统意义上为孩子解闷、打发时间的工具,随着时代和科技的进步,对教育日益严格化和低龄化的当今社会,孩子们的早期教育越来越受到家长们的关注,而儿童剧作为快捷直观的传播和教育媒介,可以在相对较短的时间内使孩子增加知识含量、激活思维潜能、提高艺术素养。在认识到儿童剧重大意义的同时,儿童剧的作者和表演者,不管是在创作上还是表演上都要尊重并契合尚未成熟的孩子的生理和心理特点,真正发挥儿童剧的教育功能,使儿童剧真正成为陪伴孩子成长的良伴。

儿童剧应该定位为半公益性质,不能只为富裕阶层的孩子服务,“让所有的孩子都能欣赏到儿童剧”应成为儿童剧工作者的一项社会责任。高成本、大制作的儿童剧可以有,但不宜多,低成本的优质儿童剧才应该是儿童剧的主流。只有全社会都来关心每一位儿童的成长,真正去了解孩子的精神需求,我们的儿童剧才能与儿童真正的亲近起来。

参考文献:

第9篇:艺术教育对孩子的意义范文

在幼儿园的教育教学活动中,环境作为一种“隐性课程”,已渐渐成为幼儿园课程的一部分,在开发幼儿智力、促进个性发展方面,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也明确提出:“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应通过环境的创设和利用,有效促进幼儿的发展。”“幼儿就是在与环境的互动中发展的。”日本教育家铃木镇一曾说:“人是‘环境之子’,这是一句古老的格言,石器时代的婴儿,乃是石器时代能力的人。”幼儿年龄虽小,但他们感情充沛,爱憎分明,求知欲旺盛,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孩子的发展。因此,在创设幼儿园环境时,要考虑它的教育性,使环境创设的目标与幼儿园教育目标相一致,同时,要注重创设与幼儿身心发展特点和发展需要相适宜的环境,让幼儿在寓教于乐、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环境中富有个性地发展。

一、让幼儿在浓郁的教科研特色环境中学习和成长

曾经在一本有关幼儿园环境创设的书上看到这样一句话:当你一走进幼儿园,不用介绍,无须交谈,只要留意整个环境,你就能阅读出其中蕴含着的教育信息和课程价值取向。我想,这样的环境正是我们老师在环境创设中所追求的。我们都知道在幼儿园里,除了每个班有两位老师以外,环境还是“第三位老师”。在老师精心设计、创设环境以及合理调控下,能发挥幼儿园每一个空间、每一堵墙面、每一种活动区域、每一个图形符号的功能和意义,当环境具有教育的意义时,环境已经不再是没有生命意义的完全物化的东西,而成为一种富有人格魅力的教育力量。例如,我园长期进行着有关幼儿早起阅读的课题研究,而图文并茂的环境布置已成为我们幼儿园环境教育特色的一部分。因此,在幼儿园,我们利用一切可利用的墙面,以孩子的视角为高度,创设了孩子们可阅读的环境,使孩子们走到哪里,哪里就成为激发他们潜力的资源。在这样的环境中,我们涉及的内容又是丰富多彩的,根据幼儿的不同年龄特点,将幼儿园教育的五大领域蕴含其中,分类创设,使每个幼儿都能真正参与到环境之中,获得主动发展。

二、帮助幼儿搭建成为环境创设主人的舞台

记得意大利瑞吉欧学前教育模式的构想创始人洛利斯・马拉古奇曾说:“我们的学前学校的墙壁会说话,也有记录作用,利用壁面的空间暂时或永久地展示幼儿及成人的生活。”所以,我们一直努力在创设一种“让人走进幼儿园,不用言语,只要留意幼儿园的环境,就能阅读我们孩子的学习和成长”的互动式环境。我们都知道幼儿园的环境已改变过去开学前提前布置,欢迎幼儿入园的模式,而将一部分墙饰作为一种教育活动、门饰和活动区域留给幼儿,让幼儿自主地参与到环境创设中去,体现幼儿园墙面布置的参与性。顾名思义,“参与性”即指幼儿共同参与墙面布置,使其在此过程中受到教育,获得发展。我们幼儿园也不例外,这几年,我们主要是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将孩子的学习作品通过主题展板的形式来丰富幼儿园的整体环境和班级活动室环境。这样不仅激发了孩子参与环境创设的积极性,让孩子成为环境的主人,还留下了孩子们的成长足迹,更重要的是幼儿通过自己的亲身参与、动手操作,感到温暖和快乐,能从周围的环境布置中引发好奇心,萌发求知欲,能习以为常地进入角色,成为“幼儿天地”的主人。

三、引领幼儿在环境布置的变化中灵动、创新

生命的本质在于“动”,只有变化的环境才是生生不息的。幼儿园的环境就像一个“会运动的生命体”,它不仅属于硬件层次的一个空间,也包括了时间运用的方式以及环境中人的期望,因此幼儿园的环境应该是根据课程内容、季节、幼儿兴趣和心智不断变化的。如一年有四个季节、很多的节日,幼儿园的环境就可以根据不同的季节、节日,进行适当的布置,如教师节、国庆节、重阳节、环保日等,让孩子在这样的环境中体验到生活的美好、人类的美好,从而使幼儿萌发对大自然、社会,对生活中人、事、物的热爱之情。如在我园老师和孩子一起制作“秋天”的主题展板中,我们先组织孩子走进自然,让他们观察秋天的树、秋天的花、秋天的果实等,让幼儿在充分理解秋天的基础上,和他们一起开展树叶贴花、画、果实雕刻等,幼儿可根据自己的兴趣、能力进行活动,这样不仅可以发展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还可以发展孩子的思维能力、想象力和创造能力。因此,无论是教师为幼儿创设的环境,还是教师与幼儿一起创设的环境,都要营造一种能激发幼儿想象和创新的氛围。

四、启迪幼儿感受环境创设中的艺术美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的艺术领域中指出:“每个幼儿心里都有一颗美的种子。幼儿艺术领域学习的关键在于充分创造条件和机会,在大自然和社文化生活中萌发幼儿对美的感受和体验,丰富其想象力和创造力,引导幼儿学会用心灵去感受和发现美,用自己的方式去表现和创造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