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文化素养总结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数学是人们学习、劳动、生活必不可少的工具,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数学与生活密不可分,所以说数学素养是每个人都必须具备的一项基本素质。而数学教师肩负着培养未来数学人才的重任,特别是在信息技术迅速发展的今天,数学教师要想给学生一杯营养丰富的水,仅仅靠自身的知识和已有的教学经验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提高自身各方面的能力和文化修养。
一、数学教师提高文化素养的原因
教师承担着培养下一代的职责,言谈举止都对学生产生很大的影响,随着当前课程改革的深入和发展,对数学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数学教师不仅要有扎实的数学功底,还应该有深厚的文化修养。
首先,提高文化修养是数学课程改革的需要。新的课程标准使教师的角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在课堂上教师是学生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教师应在学生打好数学基础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和综合应用能力。在做中学习数学,在交流中学习数学,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学习能力。这种变化对数学教师的文化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应在知识、能力和素养等方面多渠道地提高自己,成为一个“多面手”。
其次,提高数学教师的文化素养是适应时展的需要。当今是互联网普及和迅速发展的时代,学生获取知识和搜集信息的途径非常多,因而学生的知识面比较广,所以数学教师为了适应时代的发展,教师应该加强自身学习,多渠道地提升自己的文化修养,成为学生崇拜、难忘的教师,成为学生精神的指导者。
二、数学教师文化素养的主要表现
1.严谨的工作作风,扎实的数学知识。
数学是一门广泛应用的基础学科,具有严谨性、抽象性、逻辑性等特点。数学的这些特点决定了数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严谨、一丝不苟,对数学知识必须求真、求实,不能马虎应付。同时也应该具有广博的文化基础知识、扎实的数学专业知识、处理现代教育技术的知识,具备合理完善的知识结构,在实践中不断积累成功经验、总结失败教训,能够形成自己独立的见解,在教学中做到循循善诱,因材施教,培养出符合时代要求的合格人才。
2.爱岗敬业、为人师表的精神。
数学教师必须热爱自己从事的教学工作,忠诚党的教育事业,提升自身的师德修养,提升自己的师德水平,无私奉献,爱岗敬业,以身作则,为人师表,做学生的表率,以良好的形象影响学生,是学生学习上的良师,生活中的益友,把全部的爱奉献给自己的学生,奉献给伟大的教育事业。
3.不断学习、积极进取的精神。
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和网络广泛普及的今天,知识、信息技术更新传播的速度越来越快,每个人都会面临落伍并被淘汰的危险。教师也不例外,而数学教师要能胜任自己的教学工作,必须掌握信息化发展的最新动态,学习现代化的教育理念,不断学习充电,多途径地获取知识,树立“终身学习”的教育观念,在实践中不断充实和提高自身素质,经常进行自我反思,总结经验教训,创造出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做符合社会发展的合格教育工作者。
4.一丝不苟、有条不紊的工作作风。
数学不同于其他学科,有些内容比较枯燥无味,计算比较繁琐,这就要求数学教师在工作中要有条不紊、一丝不苟,能够避免外界干扰,把心沉静下来。数学相对于其他学科,有些内容难于接受和掌握。对难于理解的内容,教师应该做到心中有数,不厌其烦地讲解,教师对数学成绩比较差的学生要有耐心,克服困难,扫除学习上的障碍,帮助他们树立学习数学的信心。
三、提高数学教师文化素养的途径和方法
文化素养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形成的,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结合自身感受,我从以下方面谈谈如何提高数学教师的文化素养。
1.收集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与生活密不可分。提高文化修养,数学教师要做生活中的有心人,善于积累生活中的各种信息,拓宽自己的知识面。平时注意留心身边的数学问题,遇到与数学有关的材料或问题时,即时地记录下来,做生活中的有心人。例如,商场中的打折促销和商场的购物返券等这些与我们每个人息息相关的问题都是数学中的问题,可以将这些实例运用到实际教学工作中。教学中教师将身边的数学问题应用到课堂教学中,将抽象的数学问题具体化,可以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2.读书交流,做好个人阶段总结和反思。
读书是教师成长的必由之路。数学教师利用课余时间阅读数学以外的书籍,如,科普读本、文学方面的书籍,通过读书可以拓宽自己的知识面,充实自己,收集、积累有关文化修养方面的文章。还可以和其他教师开展读书交流活动,通过读书交流,可以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做好个人阶段的工作和总结。这样日积月累,就可以不断扩大自己的知识面,提高自身综合素养。
3.积极参与教学科学研究。
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对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需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因此教师必须适应社会的发展,在创新方面应该成为学生的表率,积极参与教学研究活动。通过这一活动可以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更新教育观念,养成反思的教学习惯,提升数学教师的理论水平、实践能力和教学的调控能力,形成自己的教学特色。
4.开设网络专题学习平台。
在信息技术广泛应用的今天,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为教师的学习、成长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因此可以通过网络为数学教师开设专题学习平台,教师通过学习平台进行集体备课,实现资源共享,进行自我修正,从而丰富、完善自身知识结构,开阔视野,提高文化修养。
当今时代是一个大力推进信息化进程的时代,也是一个信息、知识大爆炸的时代,数学教师的文化修养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需要经历一个长期的过程。数学教师要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多渠道地对知识进行扩充,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真正成为具有较高文化素质的数学教师。
如何在相对紧张的教育教学与管理工作之余,及时提高自己的数学学科专业素养,已成为加速中小学数学教师专业成长的关键和难点所在。
作为人类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数学,在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后,凝聚并积淀下了一代代人创造和智慧的结晶。作为一名数学教师,我们有理由向学生展现数学所凝聚的这一切,引领学生通过学习感受数学的博大与精深,领略人类的智慧与文明。那么,怎样才能让学生感受作为“文化”的数学特有的魅力呢?我们数学教师首先自己要有丰富的学科文化底蕴。
众所周知,语文教师必须广泛阅读,才能引领学生在书海里遨游。但我要说:让我们数学教师也加入“让好书引领师生成长”,读数学教学实践的书、读数学学科文化的书、读文学书、读名著,在读书中丰富自己的数学背景,提高自己的数学学科素养,更积淀深厚的文化底蕴,这样才能让我们的数学课堂变得更厚重、更开阔、更深邃,使数学所具有的文化特性浸润于学生的心间,成为学生成长的不竭动力源泉,也让数学课堂摆脱原有的习惯思维,真正美丽起来。
我觉得我们数学教师的学科素养最基本的应该包括:专业技能、专业知识和专业情感等方面。
“专业技能”作为我们数学老师来说主要就是指“教学技巧能力”。教学技巧也是一种能力,是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开展学习活动、组织课堂、控制学生注意力、确保教学活动顺利完成的能力。同时也包括教学设计、教学实施、学业检查评价等能力,是我们数学老师必备的能力之一。我觉得专业技能是教师的灵魂,只有过硬的专业技能才能保证我们真正的教书育人。这就需要我们去钻、去学、去奋斗。一个教师要教好课和处理好各种偶发事件,必须以这“三熟”为基础。只有这样,才能充分估计到可能出现的情况。熟悉教材和教法,能针对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方法,可以让课堂教学灵活起来。教师如果能做到这“三熟”,可以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及时发现问题,还可以在妥善处理好偶发事件后迅速地调整教学思路和方案,使学生的注意力转移得快而且自然。每位教师要重视每一堂课,经过长时间的实践总结,听课、出课、评课等活动,都会慢慢总结出不同的方法来应对不同的突发事件了。
“专业知识”主要指“学科知识技能、数学思维、数学知识的应用”等,不能认为现在拥有的知识教学已经足够了、绰绰有余了。课程改革的实验过程也告诉我们,我们数学教师现有的知识应该不断地更新,我们往往缺乏“从数学的角度”来思考问题的能力,而具备这样的能力必须需要丰富的数学知识,我们的知识只有不断地递增、丰富,在一定的限度内才能更好地实现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所以,数学教师应该掌握丰富的数学学科专业知识,认真研读领会课程标准,理清数学课程每个领域的核心目标及其相应的数学内涵,以及每个具体的数学内容的课程教学要求。
在现在的初中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注重引导学生学习操作技能,采用任务驱动,强化学生的技术应用;但对技术所蕴藏的丰富文化信息挖掘不够,也不注重引导学生对技术背后人文因素的感悟与理解,使得在课堂上学习获得的技术成为了一种冰冷、枯燥的工具,缺失了信息技术学科最起码的文化内涵。在轻视、放弃信息技术教学中信息文化素养培养的同时,伴随着计算机技术和网络的发展,各种不良影响正逐渐影响着初中生人生观和世界观的形成。形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有以下两个方面:一是信息技术教学理论相对薄弱。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相比,教育研究的普及性及深度、广度上存在着明显的差异。信息技术发展迅速,技术更新快,学科教学研究把更多的注意力聚集于技术更新的学习与研究,而学科教学理论相对滞后,教师也缺乏信息文化素养方面的实践研究经验和理论指导。另一方面,学校与社会对信息技术学科认识存在偏差,部分人认为初中信息技术只是一门学习计算机技术的“副科”,没有必要关注其背后更多的内涵和文化建设。
二、信息文化素养的培养
在信息技术课堂进行信息文化素养的培养,信息技术教师必须敏锐、准确地对教学内容进行分析和提炼,让信息技术学科文化成为学生喜欢了解、乐于探索的内容。初中信息文化素养培养是多方面的,笔者根据自己的一些教学体会,讲述其中的几条途径供参考。
1.与实际相结合,给课堂融入计算机硬件文化。
信息技术分硬件部分和软件部分,通常教师比较关注软件部分的教学。硬件部分无论从原理、结构上都是比较难的知识,因此,要将信息学科文化融入教学比较困难。教师在教学时融入实际的计算机硬件拆解和虚拟采购,可以提高学生的兴趣的同时,将计算机元件的价格、选型、外观等信息融入到教学中来,可以培养初中学生对计算机硬件有更加直观和深入的认识。笔者在课前预先准备了四台报废的计算机,将其拆解,并在各种硬件设备上贴上了名称标签,在操作课前,让学生分小组讨论交流,并做好网上查找内容的任务清单,让学生在网上了解相关知识后,告诉学生虚拟购机的网址。学生根据已经了解的硬件设备特点和价格后,挑选自己喜爱的硬件进行虚拟购买。学生从这个虚拟购机的过程中进一步认识了计算机硬件及其价格知识,取得了良好效果。注重包含现实意义的计算机知识的教学,能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使计算机硬件文化有效地融入到课堂教学中。
2.立足史料,关注技术背后文化的渗透。
关注信息技术发展的历史,可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作为一门学科的思想体系、文化内涵和创造价值的认识能力。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可以经常穿插计算机发展史料和IT界的风云人物及他们的小故事,这些信息技术史料的渗透,对学生所产生的感召力,比让学生多学几步操作技能更有深远的意义,学生能从诸如此类的史料文化中终生受益。如浙教版信息技术七年级上册第七课《编辑文字》,其编辑的文字内容是计算机发展史,笔者把这课分成两课时。第1课时设计如下:先让学生看史蒂夫•乔布斯2005年在斯坦福大学演讲视频和演讲稿,以激起学生对于计算机发展史的兴趣,然后让学生通过网络了解计算机的发展史,最后让学生完成事先准备好的有关计算机发展史知识点的“分类游戏”,通过“分类游戏”,学生们进一步掌握计算机发展史。第2课时则用计算机发展史素材进行排版,引导学生在这些计算机史料之中体会其中丰富的文化内涵,同时也体会其中蕴含的丰富的人类文明的创造价值的风采,从而让学生对于信息技术产生学习的信心和动力。
3.立足学科整合,有效开展文化渗透。
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课程整合分为两部分,一是利用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作为工具和载体,辅助其他学科的课堂教学和自主学习过程,用更加直观有趣的方法表现数学、英语、语文、物理、化学、生物和其他学科的知识点和难点,有静态媒体无法实现的优点。另外一方面,在其他学科里面有很多知识是与信息学相关的,在这些知识的教学时,结合计算机技术可以让学生更加深入了解这些知识的意义,使学生在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中获得智力开发和创造能力的培养,了解了知识背后的原理和学习意义。例如,计算机的数制转换通常是在初中数学课中出现,学生往往只能学习如何求解这些题目。实际上,这个内容可以融入到信息技术课程中,引领学生理解在数字电路和计算机中,利用开关电路实现“0”和“1”运算和存储的原理,使学生在知其所以然的情况下轻松解答这类题目,理解这类题目的意义所在。
4.加强信息伦理道德的渗透。
由于网络技术的突飞猛进,同时家用电脑、笔记本、平板电脑、智能手机等硬件设备普及率非常高,多数初中学生可以非常容易获取庞大的网络信息资源。面对没有归类和屏蔽的网络社会,如何获得有价值的信息必须基于学生信息伦理道德的培养。初中生需要有良好的信息道德观,善于区分信息的好坏,是学生信息文化素养重要的因素。在课程教学的同时,教师要逐步让学生知道如何辨别网络信息中的真实性,在信息时要遵守道德行为规范,要有责任心,共同维护网络;要让学生理解软件的版权问题,不能够通过网络剽窃;对网络的效率要有认识,错误的信息通过简单的传播会迅速造成恶劣的影响,无法控制,因此不可以传播虚假的信息;在教学中融入“知识产权”、“盗版”、“黑客”等涉及计算机网络安全和道德的内容,可以非常有效地将信息伦理道德渗透到教学过程中。
5.立足自我,提高教师文化素养。
提高教师的信息技术文化素养,才有可能让信息技术课堂充满文化气息。教师可以通过参加学科教研活动获得实践研究经验和理论指导,通过学习和总结形成必要的知识结构。教师备课要充分,不但要准备各种虚拟素材、实物素材,而且要对原理和方法追本溯源、引经据典,充分准备相关材料。教师要提升自己的信息学知识结构,提高自己的网络信息道德修养,掌握更多的计算机及网络相关知识,可以将这些融入日常教学中,达到提升学生素养的目标。
三、总结
关键词:西方数学教育;数学素养;教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10-206-01
前言:素养这个词在过去一段时间的发展里,被定义为人类在进行后天的学习中所掌握的浏览信息与书写信息的技能。而随着社会科学技术的进步,人类社会文明也得到极大的发展,素养这个词也具有了新的意义,现代素养一词常出现在学术中,例如我们今天将作出分析的数学素养便是其中一种。本文将对数学素养这一概念进行解释,并在西方数学教育的研究中,总结出我国数学素养教育可以借鉴的经验。科学合理的借鉴国际教学模式,与教学经验,对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将起到重要作用。
一、数学素养的出现与组成结构
1、数学素养的出现
数学素养的出现是人类文明发展与社会发展的产物,属于一种社会现象。对数学素养的出现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分析,第一点是数学素养出现的必然性,从各种角度进行观察,社会无论发生任何形式的变化,数学都具有其特定的作用存在,从数学功能的角度来看,数学教育承担着为社会培养适于未来发展人才的责任。第二点是数学素养出现的历史性,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对于数学素养的诠释与对其提出的要求都是不同的,人类社会现在处于现代化知识经济时代,而数学自身也同样步入到计算机时代下的新数学时期[1]。数学的应用已经融入到人们的生活日常各领域,这是形成数学素养出现的历史性。第三点是数学素养的价值性,现展的各种高科技领域,其实质都是对于数学的应用。数学在现代信息科技时代起到极大的作用,这是数学的实质性价值体现。
2、数学素养的结构
西方国家对数学素养结构要素的分析要相对的透彻与规范,不仅规范了研究角度,同时对每一项组成结构都做出了详细的说明。在对数学素养进行研究的过程中有一个人是需要提到的,这个研究者是斯蒂恩,他的研究论据是,数学素养是不同的发展过程中,在发展需求与社会文化影响下的,以数学的方式进行与外界有效互动的条件。数学素养的组成部分应涵盖数学知识、个体与社会三个元素。数学元素是数学知识、数学能力与数学使用意象,个体元素设计到发展背景与发展水平,社会元素涉及到社会的需求与社会文化的差异性[2]。总体来讲他讲数学素养分成5个组成部分,包括实用数学素养、公民数学素养、专业数学素养、休闲数学素养以及文化数学素养。
二、数学素养概念内涵的分析
1、数学过程内涵
数学过程的关注即是不同的数学能力与态度的关注,在问题解决、数学交流、数学理念、数学欣赏等不同定义中的关注点也有所不同,部分是对数学方法的理解与欣赏的关注,重视的是数学的态度与价值观念。还有部分是对数学基本技能的关注,重视的是高水平的思维与数学工具使用的能力。数学过程内涵是将数学能力与态度作为数学素养的定义。例如澳大利亚某教育界所提出的理论,称数学素养是包括在特定环境中解释、应用与交流数学信息的能力。数学素养不单体现在计算的技能上,还体现为图表、统计等方面所使用的数和空间概念能力。
2、综合性内涵
现阶段发展的数学素养研究将,背景、过程与内容3个主要方向结合的综合性理论,作为数学素养的内涵。西方学者为使数学素养的定义更加的清晰,做出了一些解释性的理论,包括下面几个内容。第一,使用素养这一个词作为数学术语,其目的是区别与之前的已被定义的数学内容,数学素养是不同的沉思的,与基于洞察力的方式,将数学内容投入到大量背景的功能使用中。第二、强调素养这个术语是不被限定于指示基本的、最低水平的功能性。素养是由基础功能性至高水平的技能掌握[3]。第三、虽然在数学素养的定义中没有包含态度与情感,但确实数学素养的前提条件。
三、数学素养研究启示
1、为建设数学素养评测提供参考
国内现阶段只有少数部分区域参与了TIMSS或者PISA。虽然在这其中有部分评价试题的内容不适于我国教学的实际情况,但是对国内进行数学素养评价体系的制定,国际上的评价依据与试题编制等方面都是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另外根据国外学者,凯撒与威尔兰德对数学素养水平划分的研究成果,我国研究者制作了稽核素养的评价模型,这一研究极大的促进了数学素养评价研究的进程。
2、为数学素养生成研究整理思路
对数学素养生成的研究应该从两方面进行,第一是数学素养生成机制的研究,我国对生成机制的研究进行较少,应该引起重视,与其他教学研究同步进行。第二是数学素养中教学方式的研究,目前我国教学研究界虽然提出了多种教学研究方式,但多数都属于经验性质的总结。而西方对此的研究并未单纯的停留在思辨的研究与文献的分析上,研究方式形成质性取向,这将是我国在进行数学素养研究方向的重要借鉴。
结论:基于以上对数学素养的分析,可以总结出数学素养的组成结构有多种方向,数学素养同时兼具了思想性与实践这两种品质。数学素养的形成是基于数学经验积累的基础,此外随之衍生出来的思想特征可用于特定范围内的数学教学活动,其中所提到的思想特征主要经由数学知识与数学能力所展现。从西方数学中所展现的数学素养理论与实践经验,可用于我国开展数学素养教育的教育方向。同时对西方数学教学中数学素养概念的分析,也有助于研究工作认清其概念的本质价值,有助于丰富数学素养教学的研究理论。
参考文献:
[1] 廖运章.美国NRC数学素养观及其影响[J].外国中小学教育,2015,02(02):59-65.
福建山区高校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存在的问题
媒介素养是人们面对媒介的各种信息的选择能力,理解能力,质疑能力,评估能力,思辨应变能力,以及创造和制作媒介信息的能力。①而媒介素养教育就是对于这种能力的教育和培养过程。要教育人们正确使用和有效利用各种媒介,从而培养学生具有正确的媒介批评能力,使其能够充分利用媒介资源完善自我,参与社会发展。②媒介素养教育作为一种教育主张,是由英国学者和丹麦学者在20世纪30年代共同提出的。在20世纪30年代的英国,由于商业化的发展,大众传播的普及,传媒热衷于制造一些庸俗、通俗的流行文化,而这些流行文化是一些肤浅的、平面化无深度的文化,英国学者担心长期接触这类文化会导致人的低水平的满足,误导社会成员的精神追求,特别是对青少年造成极大的影响。因此,他们提出应该通过系统、体系化的课程教育,来提高青少年的分辨、分析、批判、质疑与反思大众传媒所提供的文本的能力,而不仅仅是“刺激—接受”“使用—满足”式的获得信息,更重要的是要对信息进行有选择性的接受、批判,从而来抵制大众传媒对受众造成的不良影响,促使受众媒介素养的进步与提高。与此同时,丹麦的一些学者也开始在中小学进行媒介素养知识的传授或者通过开设一些讲座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媒介素养。媒介素养教育作为一种教育理念,在我国发展还不成熟,还是一个新兴领域,目前在这一领域里真正有新意的成果很少见。正是由于对媒介素养教育的研究不多,媒介素养教育在我国还没有真正意义上普及开来。各政府机构、企事业单位、学校等,对媒介素养教育方面重视还不够,目前还是处于比较零碎的阶段。受众的思想上也还没有认识到媒介素养教育的重要性。大学作为传播知识的高等学府,大学生作为社会中的精英人群,媒介素养的提高有利于大学生素质的提高。但是,在我国大学里面,除了新闻专业学生对于媒体稍有了解之外,其它专业学生对于媒体知识几乎是不大明白。大学生接受媒介素养教育,目前还处于自发而不是自觉状态,需要从思想上认识到媒介素养教育的重要性,从而进行媒介素养教育,培养与提高大学生的媒介素养。
大学开设媒介素养课程或讲座,普及媒介素养知识有得天独厚的优势,福建山区高校也定期开办媒体知识方面的讲座。但仅仅只是让学生了解一些诸如新闻价值、新闻伦理、新闻道德等概念,而没有让学生掌握基本的逻辑思维能力、批判质疑能力、创造创新能力,这样不利于学生媒介素养的培养和发展。学生只知道了理论,而没有把理论运用于实践,学生对媒介素养的认识是肤浅的与感性的,而不是深入而理性的。这种对媒介素养的浅层次、低水平的认识,会使受众无法对媒体所传播信息本身进行评价,也无法对媒体的传播方式进行评价。因此,也就不能更好地使用和利用媒介。有人认为,媒介素养教育的重点应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是意识方面,即培养公众注重积累知识的意识,认识和学习理性地辨别信息的意识,加强质疑大众传播媒介的意识,使其能辨别“媒介现实”与“客观现实”;第二是技能方面,即培养公众了解不同大众传播媒介所承载和传播的信息的本质及其形式,学习有效和高效获取信息的方法,加强分析、判断、认识、组织、综合信息的能力;第三,评价方面,即培养公众正确评价大众传播媒介信息的价值和力量,提高对负面信息的免疫能力,增强与大众传播媒介互动的能力;第四,使用方面,即培养公众学会有效地利用大众传播媒介帮助与促进自身的水平与生活质量,指导自身行为,能借助大众传播媒介参与公众事务,开展批评,实行监督。③显然,以上四个方面对于我们改善浅层次的媒介素养教育,提升媒介素养教育的空间有较大的借鉴与启示意义。
福建山区高校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的对策
在英语课堂上,在优化课堂教学设计时,我习惯性采用“启发式”、“导学式”教学法,发挥自己的指导作用,做到深入浅出。备课时,我常会分析哪些材料让学生自学;哪些材料需要我精讲;哪些材料用讲、练结合形式进行,尽力把教学重点从“教”转移到“学”上,让学生变被动为主动,真正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独立学习能力,激发他们求知的欲望和学习热情,增强学习自信心和积极性。尤其对于学困生和性格内向生更要多表扬,多激励。教师还可以在教学目标的设置、提问的准备、作业的安排等方面分层次,使不同水平的学生在英语学习中都能得到成功的体验。比如说,在班级或小组之间展开学习竞赛,形成你追我赶和互帮互助的学习氛围,也会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2.掌握并运用各种学习策略是获取和谐课堂的保证。
对学生进行各种学习方法、学习策略的指导,使学生产生从“学会”向“会学”的质变,在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同时,也有助于学生培养自主创新精神、获得实践能力。教师不仅要看重学生的“学会”,更要看重学生的“会学”。学生要会学,必须要学会自我评价、自我调节和自我计划。每上完一单元,组织学生进行交流、总结,可以帮助学生总结经验、反思得失,取长补短,以便更加丰富和完善自己的学习方法。实践得知这种模式很有利于学生提升学习能力。
3.利用课本资源,扩大学生知识面,提高自己人文素养。
人文素养需要文化知识的积淀,教师应发掘和利用课本资源,营造教学情景,扩展知识渠道,帮助学生积淀文化底蕴,提高其综合人文素养。牛津版高中英语教材里丰富的语言文化和人文背景知识,便是培养学生综合人文素养的很好资源。例如:M5U3theperfectcopy让学生了解到克隆技术的利与弊,培养学生辨析认知事物本质的能力。M6U4theUN-bringeveryoneclosertogether阐述了联合国的宗旨和作用,激起学生为社会多做贡献的责任感。老师还可以让学生通过查阅资料和讨论等形式拓展知识视野,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M7U4thefirstundergroundintheworld,讲述了地铁的产生给人类社会带来的便利,可激发学生有更多的科学热情。
4.改变评价机制,提升人文素养的高度。
长期以来,在教育教学领域,我们往往以考代评,把评价简单地等同于考试,片面夸大考试的意义和作用,严重违背了教育教学的宗旨,扼杀了学生的实践精神和创造能力。因此改变对学生的评价机制是必须要做的。首先,要进行多元评价,如教师评价、学生自我评价与学生间互相评价相结合。其次,把考试观转变为评价观,强调教育目标的整体性与广泛性,设计对学生文化素质、心理素质、身体素质、等方面的全面评价,在给学生评定等级或评分时,提倡对学生的学习特点进行描述性评价,提出改进学习的指导意见。
中等职业教育的目标是为经济社会发展培养大量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广大中职生进入职业岗位后,都必须具备一定的语文能力(阅读理解能力、表达交流能力)。如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对软件的“帮助文档”的阅读理解能力;会计专业的学生对销售合同、销售发票、银行票据的阅读理解能力;办公文秘人员拟写通知、启事、计划、总结的书面表达能力;机电专业学生的撰写产品说明书的能力;……。因此,广大中职生将来从业过程中广泛运用语文知识,展示语文能力,成为其职业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中职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高度重视培育与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切实增强学生的职业素养。
二、中职语文课程培育学生职业素养的途径
(一)提升语文阅读能力,培育职业素养
广大中职生未来从事职业活动、服务工作岗位,必须具备一定的语文阅读能力。因此,中职语文教师要引导学生阅读专业相关的各类文章,从读懂到读通,为从事职业活动奠定基础。在此基础上,要引导中职生正确筛选、整理专业信息,特别是专业发展的前沿信息,能有效获取职业岗位所需信息。同时,中职语文教师要引导学生阅读职业理想、行业发展、企业文化的文章。如会计专业学生要阅读会计从业人员入职以后的酸甜苦辣的人生感悟文章,会计制度及相关法律规范的修订或新颁布的文件,为培养学生健康的职业情感和良好的职业道德奠定基础。要引导学生搜集职业相关的信息,在阅读理解中了解社会,了解职业,培养职业意识。
(二)提升语文表达能力,培育职业素养
语文表达能力包括口语交际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中职生走向社会后,从事某项职业,适应某项工作岗位,都必须具有良好的口语表达和书面表达能力。因此,中职语文教师要结合学生所学专业实际,有目的地培育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有针对性地培育学生掌握接待、洽谈、答询、协商等口语交际能力,帮助学生提升适应职业工作情景的交流能力。同时,要提升中职生的书面表达能力,特别是密切联系职业活动需要的应用文撰写能力,如工作计划、工作总结、通知、启事、单据、合同、协议等应用文的书面表达格式与要求。
(三)开展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提升职业素养
中职语文教师要注重开展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培育广大中职生的职业素养。一是围绕职业生活确定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内容,设计活动项目,创设活动情境,以小组合作、交流展示等形式,提高语文综合应用能力,培养职业理想和职业情感,努力通过综合实践活动,增强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特别要针对相关行业的职业活动要求和典型任务环境,开展综合程度较高的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提升语文综合实践能力,如机电产品创新设计说明书,会计专业财务状况说明书、艺术设计专业的毕业设计作品说明书等。
三、中职语文课程培育学生职业素养的策略
(一)明确职业素养培育的主要目标
中职语文课程培育学生职业素养,首先明确职业素养培育的主要目标,要有明确的语文知识传授目标、语文能力培养目标、语文素养培育目标以及基于人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目标,紧紧围绕职业素养培育的目标实施语文课堂教学,任何没有明确目标的职业素养培育形式,将会弱化语文课堂的教学效果,甚至产生无效课堂。
(二)确定职业素养培育的组织形式
中职语文课程培育学生职业素养,在明确语文课程目标的基础上,需要选择恰当的、合适的组织实施形式,切实提高课堂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我们可以合理选择说、演、唱、赏等多种形式,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构建活泼、生动的语文课堂,吸引广大学生积极参与,在实践活动过程中促进学生的知、情、意、行的统一。
(三)优化职业素养培育的实施过程
中职语文课程培育学生职业素养,教师需要事先谋划、事中控制、事后总结,全面优化职业素养培育的实施过程。一方面以活泼、生动的组织形式,吸引广大学生广泛参与、主动参与,充分调动广大学生的积极性;另一方面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增强课堂教学效果,真正发挥语文课堂培育学生职业素养的积极作用。
(四)总结职业素养培育的实施成效
由于计算机应用的普及,尤其是网络的普及,计算机已不仅仅是一种工具,而是已经完全融入到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它改变了我们的思维方式,影响着我们的生活习惯。对于当代大学生来说,如何正确利用计算机工具为自己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是需要正确思考并加以实践的。
1.1信息素养的培养是进行终身教育的有效途径
现代社会发展日新月异,知识的更新也非常快,活到老学到老的终身学习理念已成为广泛共识。从学习方式来看,由于信息技术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资源也极其丰富,因此借助于信息技术手段来实现终身教育学习是最效的途径。
1.2信息素养的培养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国际化视野
随着信息技术的进一步发展,世界变得越来越小,距离也越来越模糊,地球村由此形成。因此,培养学生具有国际化视野来进行创新性发展是必然趋势。而具有国际化视野的前提就是具有国际化的信息获取、分析和利用的能力,而信息素养的提高也主要通过计算机教育来实现。
1.3信息素养的培养有利于计算机犯罪降低
计算机技术在快速应用和发展过程中,出现了利用计算机技术来危害计算机系统安全的新型犯罪行为,如软件侵权、计算机病毒、网络诈骗等等,对计算机系统和人类带来了严重的灾难。因此,加强计算机信息素养的培养有着重要的意义。为了制止和减少计算机犯罪,我国于1997年首次将计算机犯罪列入新修订的刑法中,其后,又陆续颁布了《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护条例》等一批法律法规,这些都是用来限制和制裁计算机犯罪的。
2、目前高职院校计算机文化建设的思路与方法
2.1大力弘扬计算机文化理念
长期以来,很多人认为,对计算机的操作和使用越精通就代表着计算机文化素养越高,这是一个误区。计算机文化素养的高低并不取决于对计算机操作熟练的程度,对计算机操作越熟练,只能说明你利用计算机工具为工作、学习带来更大的便捷性,但并不意味着就具有了较高的信息素养。笔者认为,在高校提高信息素养,更多的是要具有计算机文化的理念,要有信息化时代下的思维方式,要具备信息化时代下的生存能力,要有正确利用计算机工具的掌控能力。
2.2开设现代信息检索课程
开设现代信息检索课程,加强当代大学生获取信息和分析信息的能力。在实际教学中,要学会一些常用的检索工具和方法,掌握必要的现代网络技术。当然,检索内容一定要与当代大学生的培养实际相结合,与专业知识相结合,提高学生在现代信息化的社会中充分挖掘、分析和研究信息的方式方法,从而正确利用现代信息技术。
2.3加大软硬件投入与建设
在高校,要充分发挥图书馆、电子阅览室等信息中心的作用。其次,加大硬件投入,建立现代化的校园网络,让学生亲身实践,在实践收获知识。同时,也需要利用优秀的师资,来正确引导学生,充分利用多种教学手段,培养学生浓厚兴趣,并掌握正确的方法。
3、总结
一、 利用语文素养深入挖掘教学资源,充实政治课堂教学
在政治教材和近几年政治高考试题中出现了许多以我国古代诗词歌赋为素材的教学资源和试题,这就要求教师在平时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拓展阅读范围,提升人文素养。
例如,在讲授《文化对人的影响》时,穿插引入《孟母三迁》,强调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于特定的文化环境和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有效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二、利用语文素养培养政治学习能力,提高政治教学效率
高考作为选拔性考试,突出能力立意。政治高考的考核目标与要求是: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以及论证和探究问题,也就是考查学生的审题能力、运用能力、表达能力和求证能力,并各自分为三个不同的层次。这些能力也就是语文学科要培养的阅读能力和表达能力,是语文素养的重要内容。根据政治高考的结果分析,造成考生失分的主要原因是:第一,审题不清,不能准确解读试题信息或者题目要求。第二,运用错误,不能深刻理解教材内容或者时政知识。第三,表达不准,不能全面分析问题或者解决问题。第四,举证不严,考生思维缺乏严谨性。归根结底是学生的语文素养不高。这就迫切要求我们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着手,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解决主观题得分不高的问题。
首先,我们可以指导学生通过找关键词、概括段落大意、总结中心思想等语文方法对材料内容较多或较为复杂的题目进行去粗存精、去伪存真,从而把握材料的主旨和分层意思。
例.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城镇化,指农村人口、剩余劳动力和企业逐渐在空间上聚集而转化为城镇的经济要素,成为促进经济发展重要动力的过程。
2004年,某县在R镇征地近2000亩(1公顷=15亩)建立了一个工业园,在一家知名装备制造企业入驻后,150多家配套企业相继入园,2012年该园区实现产值120亿元。在园区周围,学校、医院、银行等纷纷出现。2012年,该镇人口由2.3万增加到3.5万,新增人口中有7000多人是脱离土地的农民,他们在接受培训后成为园区的产业工人。务工农民留下的土地由一些经管大户集中起来统一经管,建立了一批优质稻米、蔬菜和水果等现代农业生产基地,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该镇90%的劳动力实现当地就业,人均收入明显增加。
结合材料和所学经济知识,分析城镇化对R镇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
考生在分析材料的过程中首先要把握主旨:城镇化的影响。其次对材料进行分层解读,如果能够抓住“配套企业”“产业工人”“农管大户”“就业、收入”这些关键词,那么就能够从产业集聚、身份转换、农业产业经营、增加收入等四个方面总结城镇化对经济发展的作用。
高考是理论考试,学生书写的答卷是教师阅卷的唯一依据。因此要求考生具有较高的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如果不能完整、准确表达意思或者书写不规范将严重影响得分。
三、利用语文学科的人文性,促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