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酒店管理层的培训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酒店管理专业;调研结果及分析;专业前景
调研团队通过访谈法、问卷调查法和实地考察法,走访了上海,天津及北京部分高校,对高考生和大学生进行随机抽样调查,了解其对酒店管理专业的认知,并深入各个酒店,与人力资源部总监等中高层管理人员,主要围绕酒店的行业发展现状、人才现状、酒店行业的人才需求等话题进行访谈。通过调研数据分析,了解酒店业发展情况,以及对人才的需求。
一、调研结果及分析
1.调查问卷分析结果报告
本次调查实际下发问卷76份,回收有效问卷76分。其中男性32人,女性46人。调查对象为高考生及大学生。在专业选择原因中,69.57%的学生选择为“专业前景”。选择的专业中有47.83%的同学选择了经管类。而酒店管理专业隶属经管学科范畴。在酒店管理专业学习目标中,有71%以上的同学的目标是学习相关知识,毕业后,运用自己所学,凭自己的努力达到管理层的位置。根据调查结果可以发现,大多数的同学们对酒店管理专业还是持肯定态度的,也相信能学习到管理层知识,只是需要凭自己的努力。在进行酒店管理专业选择的原因分析,68%以上的同学认为,本专业可以学习到很多服务和管理等方面知识,47.83%的学生认为,酒店业发展很快,对工作人员的需求量大,将来有很好的就业。根据调查结果可以发现,大多数同学相信能学习到管理层知识,认为酒店管理专业会培养绅士和淑女,并认识到目前酒店业发展快速,对于人才需求大,方便就业的现状。在酒店业未来发展分析的调查中,75.36%的同学认为,随国家的发展,酒店业将不断发展。大部分同学相信未来酒店业的发展势头良好,对于酒店业发展持积极态度。在是否会从事酒店业工作的调查问卷中,39.13%的同学选择会继续进行本专业,大部分同学愿意从事酒店业和愿意考虑在酒店工作。
2.深入酒店调研分析
通过以上调查问卷数据,我们发现,同学们对酒店管理专业前景抱有很大的信心,除此之外,我们还深入酒店中,对各部门工作人员、酒店实习生、酒店管理层进行了深入访谈。大部门的实习生表示作息不规律,工作强度大劳神劳心,但就业几率大,且能学习到财务人力销售餐饮等综合知识,尤其是管理培训生,不仅受到酒店重视而且可以拿到经理级的薪资,薪资待遇可观。酒店管理层则表示未来中国酒店业发展势头和就业前景良好,酒店人才流动性大,管理型人才的需求极大,但是由于酒店的综合性和工作强度大,更多的是需要综合能力强的高级人才。对于实习生要求则相对低,因为实习生有着就业的不确定性,缺乏社会经验,更多的是希望能够完成实习时期的基本工作。
二、酒店管理专业前景
通过上述调研分析,酒店行业前景广阔,在当下就业竞争压力大,职业规划意识为先的理性回归下,酒店行业被认为是职场上尚未被充分挖掘的“宝藏”。
1.就业容量大
近几年,随着中国各地大中小城市把旅游业作为其经济增涨的源动力,政府与社会投资的不断增加,旅游酒店业,成为最具活力的行业,来自全球各个知名品牌酒店集团也纷纷瞄准了中国市场,并大力投资和加盟,促使中国对酒店管理人才的需求更是日益增大,导致行业内的专业人才形成供不应求的局势。
2.行业待遇好
酒店行业其高级管理者薪金收入远远高于其它传统行业,同时随着工作经验的增加其待遇会稳步上升。例如,将采访的天津丽思卡尔顿,北京来福士,北京四季,上海香格里拉,上海半岛,等酒店不同职位正式工的信息分析,普通正式工工资均4000左右,主管级均7000左右,经理级均12000左右,并表示酒店除工资,年终奖,固定休息外,会照顾员工吃住,节假日加班工资翻倍等。
3.看重长期发展
酒店管理行业没有年龄、性别的限制。在初期薪金较少,职位较低,但随工作时间的累积,经验的丰富,越受酒店重视。在与酒店管理专业毕业生的沟通中了解,初期从部门普通员工干起,随工作经验的累计,2年便有突破万元者,并表示随工作时间的增加,每年工资均有小幅度提升,职位也已有人力培训主管,餐饮部主管,值班经理,等中高级管理职位。
4.需求高级人才
从行业特性来看,酒店业也尤其需要那些专业度高、综合能力强的高级管理人才。语言能力强、具备全球化视野、有实战经验的人才尤其受到酒店的青睐。这也对酒店管理专业院校提出了更高要求。要求实战与理论相结合,走进业界,迎合酒店业需求。例如,我就读的中瑞酒店管理学院,与瑞士洛桑酒店管理学院合作办学,学院重视实操教学,四年学习时间,我们有四分之一的时间,在学院教学酒店完成,四分之一时间在酒店进行实习。学校以培养酒店业高级管理人才为办学目标,培养了大批酒店业高级人才。
5.就业方向广阔
通过对酒店管理专业毕业学生的访谈,与收集的信息显示作为一个全方面发展的服务型专业,毕业生结业后不会有太大就业竞争压力,不仅可在酒店各个部门任职,还可在各类旅游公司,航空公司,会展中心等单位从事行业管理、导游、业务洽谈,市场调查等服务型工作。
作者:喻明远 刘琳 单位: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中瑞酒店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关键词:核心竞争力 酒店管理 问题 策略
从上世纪八十年代我国的酒店发展至今,其速度是比较迅速的,但机遇与挑战始终并存,科学的酒店管理是酒店良好发展的关键因数,相反,非科学的管理在会出现一系列的问题。我国酒店要能够良性发展,势必要求酒店管理者注意发现问题,调整管理策略,促进酒店核心竞争力的发展,变挑战为酒店提升的机遇,让酒店服务行业能够更好地造福于民。
一、当前我国酒店管理的困境浅述
酒店管理是一个复杂的工作,涉及的东西很多,当前我国酒店管理的困境大致可以概括如下:
1、专业酒店管理人才缺乏,且流动性大
当前我国的酒店管理中普遍存在专业人才缺乏现象,而且人才的流动性比较大,这对酒店的长足发展极为不利。我国的酒店业虽然兴起于上个世纪的八十年代,但是因我国国情的原因,很少有人把酒店业当成是正规的行业,所以这个行业没有能吸引太多的优秀人才,这不但大大影响了酒店业人才的培养.而且也导致了我国当前的酒店管理水平不高及人才不足的现状。另外,因为我国酒店管理中长期缺乏人性化管理、用人制度不科学及人才长远规划缺乏等原因.酒店员工自身发展难以受到重视,所以酒店员工跳槽比较频繁。这样的人才频繁流动大大降低了酒店人力资源优势,也破坏了酒店核心竞争力的培育,对于酒店的长远发展带来了严重的影响。
2、酒店管理中企业文化创新性差,缺少特色
在酒店管理中,企业文化是至关重要的,酒店企业文化其实就是一种集体的价值取向,是为了达到一种共同的奋斗目标而树立起来的,酒店企业文化必须要同酒店的实际结合。好的酒店企业文化可以团结和凝聚酒店一切员工,可以有效激发员工对酒店事业的热爱。但是当前的我国酒店业普遍缺乏富有特色的酒店企业文化,没有能形成主体的企业价值观,这对酒店业的发展是极不利的。
3、酒店管理模式死板,且不科学
酒店的管理模式好坏直接关系到酒店营运,不科学的管理模式会给酒店营运造成消极影响。当前我国酒店管理模式还非常不科学,很多的管理模式基本都还是采取的“拿来主义”,多数都是生搬硬套一些知名酒店的管理模式,缺乏实用性及柔性,更是缺乏系统成熟的管理模式,这样的管理模式已经不能适应当前酒店发展的趋势,已经阻碍了我国当前酒店的发展。
4、酒店管理制度不完善,有待健全
一个酒店的管理制度对整个酒店员工的凝聚性有着重要影响。当前我国很多酒店的日常管理制度不够健全,缺乏人性化管理,很多管理制度过于粗暴。比如目前很多酒店甚至基本都还是采用“罚钱”的粗暴管理制度来管理员工。这种酒店管理制度不健全和不人性的现状必然会在很大程度上会破坏酒店员工的工作主动性及积极性。
5、基层员工培训工作欠缺,影响整体素质
酒店基层员工是直接与客户接触,也是接触最多的人,其素质直接影响到酒店的整体形象,由于酒店管理对基层员工的培训工作较为欠缺,使得其素质不高,也缺乏忠诚度。当前,我国酒店中的多数基层员工没有主动要求培训的意识,酒店本身又很少安排对酒店基层员工的培训,所以酒店员工普遍来说素质不高。他们的素质及技能离要求还差很远,由此导致的服务态度及服务技能难以令人满意。同时越来越多的基层员工看不到自身价值及发展前景,所以离职就成为了一种常态。如果基层员工长期处于这种状态.就会感觉不到自身被尊重和被重视的感觉,这样就难以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当然也就更谈不上对酒店的忠诚度了,这必然会影响酒店正常经营活动。
二、我国酒店管理中培养酒店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性
我国酒店要能够长足良性发展,必须加强核心竞争力的培育,酒店的核心竞争力,是指酒店在市场竞争中取胜获利的能力。它主要表现在酒店当前的经营业绩和持续发展能力上,具有战略性和长期性,其竞争力的重要性可以通过以下方面反映出来:
1、通过品牌效应,提升酒店价值
品牌是代表某一种产品或服务的广为人知的名称,是酒店最重要的无形资产,也是酒店建立竞争优势和未来盈利的基础。拥有一个强势品牌是酒店竞争力的源泉,它可以为酒店创造长期优良的经营业绩。品牌具有提升酒店价值的作用。品牌特色越鲜明,就越容易获得顾客的认知,越能增强顾客的购买信心和忠诚度。酒店品牌文化凝聚着酒店的经营思想和营销理念,是酒店文化萤要的组成部分,是酒店文化对外辐射的窗口。可以说,酒店品牌文化是酒店价值观的结晶。一个成功品牌的培育绝不是单靠广告所能形成的,它首先必须培育一个卓越的品牌文化,要求酒店的所有员T:都遵从基于酒店特定品牌的信念和行为,以带有高度价值和附加值的服务质量,向顾客兑现酒店的品牌承诺,达到百分之百的顾客满意。因此,酒店文化对酒店竞争力的强弱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2、打造酒店特色,以个性招客
当下酒店生存必须由其特色,足以吸引客人,从客人的需求出发,在高效率的基础上为客人定制其合适的个性化服务,以现代信息技术和柔性管理手段为支持。定制化服务模式要求酒店从业人员既要掌握客人共性的、基本的、静态的和显性的需求,又要分析研究客人的个性的、特殊的、动态的和隐性的需求。强调的是用心为客人服务,要求亢分理解客人的心态,细心观察客人的举动,耐心倾听客人的要求,真心提供真诚的服务,注意服务过程中的互动沟通、情感交流。定制化服务是以提高客人的满意程度为基本准则,追求的是极致的效果,以促使酒店得以良性发展。
3、.完善酒店人才队伍,保证核心竞争力
人力资源是酒店各种资源中最为宝贵的资源,是生产要素中最活跃、最积极的因素,是酒店管理的主要对象。在饭店管理层塑造起一批具有前瞻性眼光,系统性思维及创新性理念的领军型人才,为饭店管理引领正确的航向,提升其面对激烈竞争的生存能力。人是最重要的生产力,完备酒店的人才队伍就是企业发展蓄积无量动力和智慧,使我国的酒店管理工作更好更有效率的开展,也是我国酒店存在发展的必要条件。
三、我国酒店管理中存在的问题的应对之道
在我国特殊的国情下,我国的酒店管理中存在的问题的应对之道也要适应我国的国情,同时也要适度的创新,可从以下方面进行加强:
1、对酒店管理人员加强专业培训,提升服务水平。随着我国经济全球化发展速度的加快,酒店服务业也正逐步由国内服务为主走向国际化服务。酒店接待顾客也呈现多元化及多需求化,而是否能满足酒店业的这种发展内在需求的关键就是酒店专业人才。酒店企业发展最珍贵的资源应该就是酒店管理专业人才,换个角度来看,酒店业之间的竞争其实就是人才的竞争。所以当前酒店必须要积极引进和培养酒店管理高层次的专业人才。酒店管理者应该尽力给酒店管理高层次人才提供各种职后培训及学习的机会,比如可以通过组织高层次酒店管理者实际参观成功优秀的酒店管理经验,或者集中组织学习酒店管理先进理论和优秀管理模式来体验和增进服务意识及服务质量。酒店管理者还应该积极采取有效措施来体现以人为本的酒店企业管理理念.要尽力为酒店顾客提供极具个性化的服务,这更需要大力提高酒店管理层的高质量服务意识及高水平的服务技能。
2、努力创新,培养酒店特色的企业文化。在现代的市场经济大环境下,一个酒店好的企业文化是一个成功企业必备的精神和灵魂,也可以说酒店优秀的企业文化是企业发展的神经网络,富有特色的优秀企业文化给企业发展带来的潜在财富是无法衡量和评估,要酒店具有核心竞争能力,势必要做好酒店企业文化的培养工作。
3、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模式,留住人才。在这一模式实施中一要树立“以员工为本”的管理理念。在相关制度的制定中,要在服务质量的前提下,从员利益出发,使管理制度既能调动员工的工作的积极性,又能够使员工感受到酒店的关怀。由于酒店的员工流动性非常强,要想留得住优秀人才,就要充分考虑到员工的各方面需求。同时要及时对薪金进行调整,降低普通工作人员与管理人员、不同岗位问的工资差异,使得一线员工更好地为企业服务。二要优化组织结构,提高管理效能。可把传统的单一员工绩效模式改变为“双层或多层绩效”,即:对员工和部门同时进行考核,增加部门考核在绩效评价总份值中的比重,使得部门间职权统一、相互协作、互相监督,员工各司其职、分工明确,使得酒店的组织结构、工作程序更加严密,管理效果更加高效。三要大力进行人力资本投资。员工是酒店最重要的财富,随着酒店的发展壮大,能否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培养人才,是影响其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因素。构建学习型酒店是新时期的必然要求。在日常工作中,要将知识管理与人力资源管理密切结合,为员工树立终生学习的理念,把员工培训当作提高效益的一部分,充分认识到员工培训对于企业生存、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意义,把人力资本投资作为酒店运营成本预算的一个重要组成。不但要注重对员工服务技能的培训,更要注重对员工参与企业管理的培训,充分进行人才的培养和挖掘,细分培训内容,强化侧重点,使每一位员工都有接受技能培训的权力和义务。在培训的过程中,要为员工渗透酒店文化与精神,使员工从心里能够接纳酒店,理解酒店文化,热爱酒店,把企业的发展和员工的成长结合起来,使员工和企业共同成长。
四、结束语
总之,我国就酒店管理正处于发展的重要时期,一切都处于学习和完善阶段,坚持培育酒店的核心竞争力。在管理中对客人坚持“客户需求至上”,对员工管理坚持“以人为本”,让客户的需求促使我国酒店管理的进步,令酒店员工忠诚的为酒店发展献力,让酒店管理效率提高,升级酒店服务的水平,进而促进我国酒店的竞争力提升。
参考文献:
[1]杨春华.浅析酒店管理成功与失败的原因[J].黑龙江史志.2010,12.
[2]林佳.个性化管理在酒店管理中的应用[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0,7.
(一)实践教学目标不够明确、定位不够准确
地方本科院校酒店管理专业在现有的人才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定位上普遍以理论教学培养为主,注重规划学生对酒店管理理论知识的全面掌握,而把实践教学放在绝对的“配角”位置,没有针对实践教学进行单独明确的目标培养计划制定和精确的定位,就算配有一定的实践教学课程,也与安排的理论知识不对应而相脱节。酒店管理理论知识的系统学习固然重要,但是一味地推崇重理论轻实践的培养模式,就会让学生处于纸上谈兵的窘境,无法面对将来就业的需求,特别是专业理论知识的巩固和扩张运用必须通过实践教学这一重要途径来得到验证。
(二)学生没有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对专业认识不足
学生普遍存在对专业认识不够清晰,行业情况了解不够,把基层服务工作认为是低层次工作,与酒店管理工作没有关联,而忽视了任何酒店的管理层都是从基层服务工作开始做起的这一行业规律,从事酒店管理工作的前提是对酒店所有基层岗位的熟练了解。学生容易把这两者相脱离,过分强调管理岗位的高级概念,这都是学生对酒店管理的内涵认识不足的表现。很多学生不适应酒店工作的强度要求,没有吃苦意识,往往在酒店实习不久就有想更换实习岗位或者实习单位的想法,这都是在校期间没有很好地培养合理的就业观和对酒店管理专业认识不到位引起的。
(三)专业教师普遍理论水平高,实操水平偏低
教师普遍存在理论水平高于实践操作水平,导致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有两个:一是因为地方本科院校在师资招聘过程中对教师的学历要求较高,很多能够参加应聘的应聘者都是具有本科及以上学历的,这一部分人往往是刚完成学业并不具有丰富工作经验的,而那些真正具有很强实操能力的酒店管理从业者往往由于学历普遍很低无法达到地方本科院校的应聘门槛;二是地方本科院校的教师除了完成大量的教学工作,还得花大力气在职称评定上,故而很多时候是无暇顾及到酒店进行实践操作的机会。
(四)对学生实习期间的指导与管理不够
学生实习一般都是在各地不同的酒店进行,更多时候要靠学生干部自治和专业老师巡回检查来对实习进行指导与管理,这在时间和空间上都是有限的指导和管理,老师主要还是通过电话与酒店还有学生进行沟通,这样不利于全程有效地监管学生的实习;另一方面,酒店的指导老师普遍实操能力强而指导传授的语言表达能力弱,并且由于酒店繁忙的工作状态很难有机会让他们与学生是一对一的指导和沟通,这都是导致学生在实习中提升不高和容易有懈怠厌工情绪的原因。
(五)实习教学质量考核体系不够科学
学生的实习成绩主要是通过酒店管理层评定和学生反馈的相关情况综合而来,主要内容偏向的是遵纪守法的情况、实习期考勤情况和工作完成情况,对学生在实习中的团队协作、服务意识和自控能力的考核重视不够,未能有一套合理的考核体系,缺乏量化考核的标准,这也不利于提高学生的实习积极性。
二、地方本科院校酒店管理专业的定位改革措施
(一)优化教学课程安排,明确专业方向
课程体系的革新是很有必要的,可划分为专业方向课程、辅修专业课程和实践专业课程三部分,大学四年不能前两年重理论后两年才进行实践操作技能、管理能力训练,在整个大学期间应让理论学习和工作学习交替进行,保证理论联系实际,让学生真正深入了解酒店行业的现行情况和工作性质,有针对性地培养专业素养高的真正能适应酒店行业发展的中高级管理人才,顺应不断发展的酒店行业需求及趋势。
(二)加强专业思想教育,培养学生职业素质
在对学生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中全程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的职业意识和职业素质,在入学初期通过开展相关讲座,如邀请合作酒店的管理层到校为学生定期进行职业培训讲座,还可让已完成实习或已在酒店行业工作的往届毕业生为学生开展职业经验分享讨论会,通过这几种形式让大一阶段的学生对酒店管理专业有一个初步的印象认知。之后在大二阶段可带学生前往合作酒店实地观摩,特别是通过现场对不同岗位的了解来提升学生对酒店行业的认识深度,使学生提前做好职业规划,通过实习阶段加强学生在工作中的团队合作、服务意识和工作热情,在学生就业前培养好良好的职业素养。
(三)提升实践教学水平,打造"双师型"教学团队
应在今后的师资选拔中注重教师的酒店从业经验背景,定期选派教师到合作酒店接受相关管理工作的培训,和酒店合作实行“双导师”制,邀请酒店的优秀管理者定期到校指导学生或在学生实习过程中进行指导,让学生与酒店一线管理者互动分享从业经验。只有这样才能保证老师的理论水平和实际动手能力相一致,学生才能获得双重提高,而不是理论强实践弱的纸上谈兵,教师应定期分批分时到酒店进行挂职学习锻炼,提升自身实践操作水平,既要能胜任服务员的工作,也要能应对管理者岗位的要求,不断更新学习酒店行业的发展变化情况,做到真正的与时俱进。
(四)加强实训室和实训基地建设,充分发挥其作用
实训室设施设备的配备应以四星级酒店以上的标准配置为准,场地注重便于操作演练为宜。而实训基地的建设除了可依托长期合作的酒店作为实训基地,还可以考虑学校由于自身长期有接待需求可在校园内或附近投资建设标准酒店或宾馆,这样既能满足接待任务和产生经济效益,还能为酒店管理专业的学生提供一个长期的实训基地,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对客服务能力和管理既能,而酒店专业的教师也可通过参与该酒店的经营管理来提升自己的实践教学水平,这样也更有利于为打造"双师型"教学团队创造条件。
(五)加强过程管理,完善实习考核体系
经营成本管理作为酒店管理中的重要内容和关键环节,是酒店提高竞争力和经营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酒店经营成本管理能够降低企业的经营成本,提高酒店的经营利润,使企业的资源得到充分合理利用,有利于提高酒店的竞争力。本文通过分析当代酒店经营成本管理的现状和酒店经营成本管理中遇到的问题,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案,为酒店行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性建议。
关键词:
互联网时代;酒店行业;经营成本管理
传统的酒店经营成本管理主要针对消耗费用和产品成本进行核算。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现代酒店要想得到可持续发展就必须改变传统的成本管理理念。成本控制是现代酒店管理的核心内容,建立有效的成本管理体系对提高酒店盈利和竞争力有着重要意义。利用互联网技术对酒店实施科学有效的管理,有利于不断提升酒店自身的竞争力和经济效益。
1目前酒店成本管理的现状
当前我国的酒店数量呈现逐年增长的趋势。如今的酒店数量是改革开放之初的100多倍,世界排名前10的国际酒店管理集团早已经进入了我国市场。截止2015年1月1日,我国有限服务酒店总数已达到16375家,同比增加了3648家,客房总数为1525471间,同比增加了289638间,增长幅度为23.44%。随着我国消费市场和互联网的不断发展,酒店行业面临产品老化、成本上升的发展瓶颈。人员流失、盈利模式、竞争激烈等因素仍考验着我国酒店的生存能力,制约行业的健康发展。
2酒店经营成本管理中遇到的问题
2.1酒店缺乏成本管理的意识
我国的酒店管理者普遍缺乏对于成本管理的意识。在很多酒店,管理层不重视成本管理甚至完全没有成本管理意识;酒店普通员工认为酒店成本管理只是酒店管理层或者是财务部门的工作,与自己毫无关系。因此,成本管理制度就很难在企业得到有效的贯彻和执行,这样就会大大增加酒店成本管理的难度,会直接阻碍酒店的健康发展。
2.2酒店缺乏成本管理的内容
目前我国很多酒店在成本管理的过程中主要重视材料的成本和员工的成本,而忽视了酒店的时间和信誉的成本,这样直接导致了成本管理对象的片面化;此外,酒店管理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比如酒店员工的配置不合理、员工的薪酬制度不合理、员工的培训不科学等,这些情况也会导致员工工作效率低下,影响酒店整体服务水平和服务质量,从而增加酒店经营成本。
2.3酒店缺乏成本管理机制
目前我国很多酒店都缺乏完善的酒店成本管理制度,有的酒店虽然制定的有相关的酒店成本管理制度,但因为缺乏健全的激励和考核制度,相关条例在经营过程中不能严格按照制度进行执行,依然达不到有效控制经营酒店运营成本的效果。而缺乏合理、有效的成本管理机制则会严重影响酒店成本管理,使酒店无法达到预期的运营目标。因此,酒店要想不断提高自身的竞争力,就需要制定一套完整、科学的成本管理机制。
2.4酒店员工流失率高
酒店高频率的员工流失会直接影响酒店的运营成本和服务质量,这对于酒店的运营非常不利。在员工频繁更换的情况下,酒店为了保持酒店日常运转,只有通过不断招聘新员工来填补空缺的服务岗位。酒店需再次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对新入员工进行培训,而酒店培训人员的大量重复工作将会不断消耗酒店成本,造成酒店资源的重复浪费。据调查,造成酒店员工离职的主要原因有工作强度大,薪资没有吸引力,职业发展空间有限。
3互联网时代下加强酒店经营成本管理的有效措施
互联网时代,酒店经营者不仅要关注酒店的日常运营,更要重视酒店运营成本的控制,酒店的管理者和经营者需改善管理,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带来的便利,降低酒店非必要项目的支出,减少资源的重复浪费,提高各部门人员的工作效率。
3.1优化薪酬管理的设计,降低酒店人力资源流失率
针对酒店员工流失率高的问题,酒店需倾听多基层员工的心声,关注员工的心理状态;优化薪酬管理设计,建立、健全薪酬激励机制;设计公平、有吸引力的晋升制度,在员工成长过程中为员工描画清晰的职业发展路线;想方设法留住员工,鼓励员工长期为酒店工作,这样不仅能保证优质的服务质量,还能有效降低酒店人力资源成本。
3.2利用互联网技术,降低酒店企业的推广与培训成本,实现更好的盈利
互联网的广泛应用,改变了信息传播的方式。以往酒店运营中投入的大量广告推广费用在酒店成本中占据较大比例。通过利用微信公众号、酒店官方网站、手机APP软件,对已有会员和潜在消费者进行营销信息推广,成本低、推广效果好。通过与各种在线旅游、酒店、餐饮营销网站合作,实施跨界营销整合,可以打破时空局限,为更多的顾客推荐企业的各种酒店产品,从而有效提高酒店的营业收入;通过设立酒店培训网站,对在职员工进行长期、有计划的培训,有利于提高员工服务质量,帮助员工在职业道路上不断成长,培养员工的职业成就感,减少员工流失;利用互联网便捷的沟通方式,可实现酒店与顾客的实时沟通,更好的了解酒店客户的各种需求,为顾客提供更具个性化的优质服务,从而提升顾客消费的满意度,培养顾客的酒店忠诚度,提升酒店竞争力。
3.3引进成本管理软件,加强酒店运营成本分析
引进专业酒店成本管理软件,实现酒店运营成本的周期性分析,这将为管理层的日常酒店运营管理提供科学可靠的数据。通过数据分析,管理者可及时针对过高的不必要成本支出进行及时控制和调整,减少资源浪费,优化酒店财务状况,减少成本压力,为酒店节省大量资金。
3.4加强酒店经营成本的监督,提升员工节约意识
酒店的后台运营每天都会产生大量的费用,成本管理涉及到酒店的每项业务、每个部门和每个员工。因此,建议酒店设立专门的监督团队,协作各部门进行科学的成本、费用的预算;同时,加强员工的成本意识培训,不浪费一滴水、一度电,实现无纸化办公,提高旧物利用率,这些措施都将有效降低企业的运营成本。
4结语
互联网为酒店发展提供了众多有利条件,同时又加剧了酒店行业的激烈竞争。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下,严格控制成本已成为酒店生存和发展必由之路。通过加强内部管理,建立有效的成本控制体系,从而提高酒店经济效益,最终实现酒店的可持续性发展。
作者:郭文进 单位:河南工业贸易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1]何兵.对我国酒店业成本控制问题的探讨[J].时代金融,2011(18).
[2]邵静.论现代酒店企业的成本控制管理[J].现代经济信息,2011(21).
(一)观念误差,重视不够,育人和用人没有结合起来
1.酒店管理层对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性认识不够
目前中方酒店管理层普遍认为人是成本,不愿意投入人力资源管理费用。由于人具有主观能动性、流动性,不像其他固定资产那样固定不变,管理者怕接受培训的员工离职,使投入的培训经费竹篮打水、一场空,认为培训的成本大于收益。为了规避这一风险,酒店普遍不愿意投入培训经费和其他福利费用。正是因为管理层的种种顾虑,使得在日常的管理中,人力资源管理仅作为辅的职能,没有形成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
2.酒店从业人员、旅游专业学生职业认同感不强
社会大众认为服务业低人一等,是吃青春饭的,所以年轻的80、90后们都不愿意从事酒店业,职业认同感不强。目前我国已有大量本科、大中专院校开设了酒店管理专业,但是本科院校开设的酒店管理专业以管理学、营销学、经济学、会计学、财务管理等理论学习为主,而大专院校由于种种原因的限制,生搬硬套本科人才培养方案,删减了一些课程就变成大专的人才培养方案,在教学过程中没有形成理论知识体系,又缺少实训、实操机会。实习多数集中在毕业前的半年,学生实习结束后会发现大学所学知识还不如在酒店从事半年实习学得多,产生怀疑心理。而且不少本科生、大专生去到酒店,和中专生、初中生同一起跑线,拿着一样的工资,这些都打击了大学生从事酒店行业的积极性,他们对自己在酒店行业的前景没有信心,职业认同感不强,极容易离职,导致培养出来的人才没有真正投入到酒店行业中,育人和用人没有结合起来。
(二)供需失衡:数量、质量和结构失衡
随着大量外国客源进入中国,以及国内经济和旅游业的发展,我国各档次酒店大量增加,如北京奥运会期间、深圳大学生运动会期间就新增了大量的酒店,同时增加了酒店用人需求。据相关网上数据显示,酒店从业人员中中专及以下学历的人占80%以上,大专及以上学历人员比例徘徊在较低水平。酒店的管理层大多数是从基层升上去的,一线经验确实很丰富,但是由于学历水平偏低,管理、营销、财务方面的知识都比较缺乏,即便他们升到管理层,也满足不了酒店对高层管理人员的要求。酒店从业人员无论是数量上、质量上、还是结构上都不合理,无法真正满足酒店日益发展的需要。
(三)员工薪酬福利水平较低,员工忠诚度低,人员流失严重
酒店行业一般实行三班倒,上晚班与人的生理作息时间不一致,所以有些人适应不了。同时由于酒店业是服务性行业,接待大型的会议或者婚宴,会临时增加各部门人员的工作量。酒店一般要求员工不得与客人争论,把“对”让给客人,导致员工心理上会受委屈。但是即使员工在体力上、工作强度上、心里上受到极大的压力,酒店从业人员的工资水平都是比较低的。江门市一般酒店普通员工的薪酬是1800左右,而且一个月只休四天或者更少,好一点的酒店会为员工购买社会保险,此外便没有更多其他的福利。过低的薪酬福利水平,导致员工对酒店的忠诚度降低,一找到福利待遇更好的单位就立马跳槽。员工流动是正常的绝对的,但是过高的员工流动率不利于企业的稳定,一般企业的员工流动率是10%左右,而酒店作为劳动密集型企业,一般应控制15%以内,但是据相关数据显示,酒店行业的员工流失率达30%以上,像北京、上海、广州等一线城市,各类型酒店比较多,员工流失率甚至高达40%。过高的员工流失率,增加了酒店的招聘成本,新员工经验不足,难以保持服务质量的一致性,进而影响酒店的服务质量。
(四)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
目前国内酒店普遍采取工时制度,没有相应的激励机制。中国社会崇尚“不患寡而患不均”,追求平均主义。有例子表明,如果一个员工由于服务态度良好,在众多员工中脱颖而出获得酒店“优秀员工”奖,其他员工就有可能排挤这一个员工,导致这个员工为了合群而把自己的服务水平降到和其他人一样。在酒店的日常管理过程中,无论是奖励还是升迁,都与年资挂钩,当酒店有管理层缺失时,会先挑选那些在酒店服务年限久的老员工,导致一些优秀新进员工觉得升迁无望。
二、提高酒店人力资源管理水平的对策
(一)社会舆论、政府、酒店加强宣传,旅游院校加强对旅游专业学生的教育及职业生涯规划指导
社会舆论、政府、酒店行业应该大力宣传旅游业、酒店业作为朝阳产业,是一个城市、一个国家对外的窗口,十分需要广大社会有为青年投身其中。旅游院校在进行人才培养方案制订时,必须紧跟酒店业的发展,制订适合酒店业发展需要的人才培养方案,既要重视管理学、营销学、财会知识等基础知识的学习,也要适当增加实习的机会,让学生提前了解酒店业的相关情况。加强在校生职业认同感的引导,对他们进行职业态度、职业道德方面的教育,增加职业生涯规划方面的课程或者活动。在他们进入酒店业实习和正式工作后,还可以进行跟踪指导。
(二)酒店管理层转变用人观念,加强对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重视
1.转变观念:人力资源是活的资本
人力资源作为活的资本,具有主观能动性及增值性,酒店必须树立人力资源是资本而非成本的观念,加强对人的管理,重视对人力资源相关工作的支持以及投入力度。
2.做好人力资源规划工作
要做好人力资源管理工作,首要的第一步便是进行人力资源规划,确定整个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目标,进行岗位分析并编写岗位说明书,进行人员的供需匹配。
(三)根据人力资源规划,开展人力资源管理常规工作
1.招聘高素质的员工
前文提到酒店目前在职人员的数量、质量、结构都无法满足酒店日益发展的需要,我们在进行新员工招聘的时候,必须根据岗位说明书进行招聘。不应偏重员工的外貌、年龄,而应该重视员工对酒店业的喜欢程度,性格是否温和,考虑学历、专业知识、外语水平、经验等,其实年纪大一点的服务员各方面阅历丰富,更能掌握客人的真实需要,提供更好的服务。
2.加强员工培训力度,做好员工职业生涯规划工作
(1)建立相应部门,重视培训工作的开展
目前有些酒店成立了独立的培训部门,有些外方管理饭店或者本土民族品牌成立了培训学校(中心)或与有关国内外院校合作对自身员工进行培训,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是国内大部分酒店还处于无相应部门负责培训工作的现状,成立专门的负责部门成了加强员工培训的首要工作。
(2)抓好岗前培训工作
岗前培训是对新员工的入门教育,指员工上岗前对工作情况的了解,它通常提出酒店对员工的欢迎和期望,酒店历史、文化的学习,工作环境的介绍和酒店规章制度的学习。通过入职培训使新员工很快适应新的工作环境并感受到自己是酒店的一员。
(3)加强在职培训、职外培训及发展培训工作
各种形式的在职培训,可以不断增强员工的技能和服务水平。各种职外培训如户外拓展、头脑风暴活动、项目教学法等,可以使员工在培训期间相互沟通、联络感情,形成团结、友爱、互助、和谐的同事关系,对于人员稳定有积极的作用。而发展培训可以让优秀员工感觉到企业对自身的认可,看到升迁的希望,留住优秀员工。
(4)帮助员工进行职业生涯规划
新进入酒店的员工对酒店的一切都不太熟悉、了解,处于职业生涯探索阶段,对职业缺乏客观的认知。如果酒店能在员工入职酒店之初就加强与员工的沟通与交流,让他们感受到酒店的关爱。在员工遇到职业生涯困惑、迷茫的时候,加强指引,让他们看到未来发展的方向和目标,继续留在酒店服务。
3.建立良好的薪酬福利制度
酒店人员流失率高的最大原因是薪酬水平低,为了留住员工,我们应该从工资福利水平出发,制订合理的工资水平。一般酒店可以采用所在地区酒店业平均工资或者参照外方管理酒店的薪资水平,用高薪留住员工。如员工上晚班,应该给予比上白天班更高的工资,由于临时会议或者婚宴导致员工加班的,应该给予加班工资。由于行业的特殊性,酒店业在节假日是最忙碌的时候,酒店可以对在法定节假日上班的员工,按法定假日三倍、周六日两倍、晚上加班1.5倍结算工资,或者采取调休的方式,确保员工享有法定天数的假日,这样员工才有动力留在酒店。完善社会保险、公积金的购买,增加各种福利支出,如改善饭堂的饮食,组织员工外出旅游,每月给当月生日的员工举行生日聚会,邀请员工家属参与酒店的各种员工活动,发放生日金、生育补贴等,让员工感受到酒店的关爱,用福利留住员工。
4.建立良好的员工激励机制
著名的激励理论有: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赫兹伯格的双因素理论、奥尔德佛的ERG理论、麦克利兰的成就需要理论、亚当斯密的公平理论、弗鲁姆的期望理论、斯金纳的强化理论。酒店业应该善于从以上激励理论中吸取适合本酒店所需的理论,并注意以下原则:目标、需要、能力相结合的原则;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相结合的原则;外激励与内激励相结合的原则;正激励与负激励相结合的原则;情感与理性相结合的原则。要制定与整个酒店企业文化相配合的机制,如果酒店是重视公平、追求平等的,就要制定精神激励为主的机制,如果是重视等级差别的酒店应该制定物质激励为主的机制,而且各层级的奖励差别尽量拉大,吸引员工去努力,在各种评优或者升职中不能过分强调年资,因为这样会打击年轻大学生或者有能力、表现良好的年轻员工的工作积极性。
5.员工关系处理:以人为本,善待员工,提高员工职业认同感和忠诚度
80年代,酒店业普遍的经营理论是“CI”(CorporateIdentity)企业形象识别,之后慢慢地经历了“CS”(CustomerSatisfaction)顾客满意、“CL”(CustomerLoyal)顾客忠诚、“ES”(EmployeeSatisfaction)员工满意的阶段,员工满意经营理论强调满意的员工才能培养满意的顾客,保证酒店在发展中立于不败之地。从这一理论出发,酒店应该以人为本,善待员工,在日常的经营管理中,要注重开源节流,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但是不能为了追求酒店利益,损害了员工的个人利益。只有兼顾酒店、员工双方利益,才能形成满意的员工,提高他们的职业认同感及忠诚度。
(四)借鉴外国酒店或者外方管理饭店的成功经验,营造独特的酒店文化。酒店管理大师凯撒•里兹开创了酒店业的新局面,而且留下了里兹•卡尔顿酒店这一高级奢侈型酒店品牌。里兹•卡尔顿酒店的座佑铭是“Weareladiesandgentlemenservingladiesandgentlemen”,翻译为中文是“我们是为绅士和淑女服务的绅士和淑女”,这一座佑铭指引着里兹•卡尔顿酒店的所有员工,也影响到国内其他酒店,旅游院校在进行酒店相关理论讲授的时候也会举此例子,其影响之大可想而知。回顾国内本土酒店品牌或者一些个体酒店,有一些形成了自己的口号或者座佑铭,但是员工工作一段时间仍然无法记住,因为很多都是生硬难识记的。其他大部分酒店没有自己的口号或者宗旨,完全没有形成自己独特的酒店文化。在这样的酒店工作,员工没有任何的文化指引、向心力以及自豪感。国内的酒店品牌能否善于从酒店的小事、人物或者具体情况出发,形成自己独特的容易识记的口号、座佑铭、代表人物故事,成为能否形成独特酒店文化的关键。只有形成独特的酒店文化,酒店管理才有“根”,员工才有精神寄托,酒店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才能成功。
三、结语
关键词:酒店;成本管理;常见问题
酒店作为旅游行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为社会经济的发展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酒店的内涵正随着顾客日益更新的需求发展而发生改变。消费者也开始对酒店的服务和管理提出了全新的衡量准则。基于此,酒店的管理水平也正在逐步提高。而现代酒店竞争格局的变化,也为现代酒店集团带来的相应的进步和发展,这对酒店在功能设置和成本管理等方面,提出了更为严苛的要求。文章主要分析如何建立科学合理的监督机制,并运用现代化的科学方法,对酒店的人力资源进行合理恰当的组织与调配。
一、酒店成本管理的重要性
酒店是一座具有多种设施和综合服务功能的现代化建筑,其功能、条件和设备的标准,是根据客户需求的改变而不断变化的。一家酒店的布局与其管理模式、组织结构的相辅相成,才构成了其运营的基础。时代的发展之下,现代酒店需要逐渐向着更深层次的方向钻研和发展,才能适应这种激烈的酒店业市场竞争。这虽然是一个逐步发展的过程,但也不乏许多必经的路途,譬如酒店业成本管理体系的建立。目前,对于大部分的酒店而言,可以说是“成本决定存亡”。纵观当今的众多企业,不管是其想要谋求生存或发展,除了技术方面的领先、资金的雄厚外,管理发挥着愈来愈重要的作用。面对当今众多企业的市场竞争,成功往往取决于哪一家企业具有成本优势、服务优势和品牌优势,其中成本优势是最基本、最关键的因素。成本控制作为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最直接的作用就是可以减少成本,提升利润。酒店只有不断地加强对于成本控制,才能提高其市场竞争力,继而获得更高的利润水平。只有酒店有效地解决了其在成本管理上的问题,才能加强自身在市场中的竞争优势。
二、酒店成本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成本管理重视程度不足
酒店业成本管理贯穿于物品采购、入库、登记以及诸多战略决策的机会选择中,基本的物品管理中存在的不完善,也让这些环节存在些许漏洞,使酒店业的成本在不知不觉中增加了不少[1]。现在,很多酒店多将重心置于经营模式、宣传方法、服务内容等方面,反而容易忽视了最基本、最基础的成本管理问题。而往往基础决定上层,没有了“地基”地支撑,后续所收获的效益势必无法达到理想的预期目标。现代酒店作为一个独立的经济实体,具有整体性和综合性。缺失了对于任何一个环节的考虑,都有可能导致最终对酒店产生不利的影响。酒店成本管理作为一项需要长期关注、投入精力的项目,他通常无法在短时间内对酒店的效益产生立竿见影的影响,但其所带来的长远利益是不言而喻的。有许多酒店的经营者只重视眼前的既得利益,而忘却了背后成本管理的重要性。这无疑会导致很多的酒店难以在业绩上取得大幅度的提升,无法更好地满足客户的需要。
(二)成本管理体系有待完善
想要建成一个完整的、合理的酒店成本管理体系,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是无法一蹴而就的。现代酒店的成本管理体系,还在诸多方面有着不足与可以改进之处。很多酒店可能已经逐渐注意到了酒店在成本管理方面的欠缺与不足,进而有意识地去建立相应的成本管理体系。但在缺少专业知识支撑和人力执行的情况下建立的酒店成本管理体系,必然是存在很多漏洞和缺点的。现代酒店的相关管理理论是在管理科学的基础之上逐步建立、发展起来的,它是在管理科学的基础上,结合现代酒店管理的特征所形成的新的管理系统的一个分支,现代酒店管理理论某种程度上说,是对管理科学的继承与发展。而成本管理的重点在于对于经营成本的控制和管理,即使有部分酒店已经逐渐建立其成本管理模式,但这些模式的背后往往因为缺少科学理论与知识的支撑,没有结合物的因素、人的因素和环境的因素,也没有结合各项综合因素考虑,因而无法称其为一个完整的、科学的成本管理体系。
(三)缺乏相关专业人才
人才管理的核心是人。人作为企业最重要的资源之一,是进行成本管理的重点考虑部分;对人才进行科学的管理和运用也是酒店的重要任务。而现在酒店的数量的增长远远快于人才培养的增长率,现在有许多的酒店业从业人员并未接受过专业的、系统的教育和培训,而酒店从业者的素质会对酒店的后续发展产生长远的影响。很多情况下,酒店的经营者存在能力无法与职位相匹配、高层的行政人员的管理水平较低等问题。拥有训练有素的员工是企业经营长期成功的关键因素,也是打造酒店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手段。美国《管理新闻简报》中发表的一项调查指出,68%的管理者认为由于培训不够而导致的低水平技能正在破坏酒店的竞争力,53%的管理者认为通过培训明显降低了酒店的支出。Worldhotels集团亚太区副总裁RolandJegge认为,中国酒店业在前台服务、订房服务、礼宾服务等方面还大有提高之处。加强员工培训,是现代酒店人力资源的一项重要内容。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实际上,进入酒店管理产业的高等院校的毕业生数量非常稀少,并且极度缺少具有特定酒店经营理论和实操技能的综合性的人才。正因这种专业人才的缺失,酒店在很多时候无法很好地解决成本管理方面的相关问题,要想在成本管理方面获得改善,势必要酒店相关行业的专业人才的帮助与支持。
三、酒店业成本管理存在问题的对策
(一)提高成本管理重视度
在知道酒店业成本管理的重要性后,就要在第一时间从各个方面提升酒店对成本管理的重视度,首先从最高管理层出发,培养酒店高层管理人员在成本管理方面的认知程度,对其进行系统的培训、教学,并辅以实际案例让高层管理人员了解成本管理体系的建立对一家酒店的长远影响。要想成功从整体上提高酒店对成本管理的重视程度,更需要使酒店系统的组织结构与经营管理机制相互协调适应。因为在外部条件不断变化更替的情况下,只有完成了酒店系统的组织结构与经营管理机制的相互协调适应,才能在外环境发生改变时,及时地做出相应的动态调整。从各管理层次来说,则要率先建立成本管理体系,继而再从各项决策入手,将成本管理的观念贯彻在每一条决策之中。让成本管理成为其核心观点,成本管理才算真正落实到了酒店的日常运营之中。有了意识的建立之后,就要关注如何执行与在细节处落实与成本管理相关的各项方案。这需要酒店各个部门的合作与沟通,从决策、审核再到执行要形成一条完整的工作链。当酒店的每一位工作人员心中都建立起了对成本管理重要性的准确认知,一个完善的酒店成本管理体系自然而然就会被建立起来。
(二)构建完善科学的成本管理体系
想要构建一个科学的、完善的酒店成本管理体系,首先要从多角度出发,考虑酒店成本管理体系的各个层次、方向。先从整体性角度出发,研究酒店整体上的主要功能、预期目标与期望的效益,要让这些组成酒店的要素和其中包含的关系及结构都能符合酒店在整体上的要求才可。而从层次性角度去考虑,现代酒店经营的层次相当于酒店经营的一种阶梯结构,根据管理层次中的经营组织的现状,现代酒店的经营组织又分别由最高、中级和基层管理组织构成,高层管理层需要具有统一的领导能力,这样才能承担起酒店所有业务活动管理的决策机构,并对成本进行管理、统筹。而中层管理组织主要责任是沟通、联系各个组织和实现领导层的决策与指示,然后再结合最高层组织的命令来具体处理信息,传达给基层管理,调节整合各个部门之间的相关活动,起到一个重要的连接作用。最后由基层管理组织执行和操作,具体去完成各个细节,同时为达到酒店的商业目的,基层管理组织也肩负向最高管理层提出建议的责任。基层管理组织是现代酒店经营管理的最低一级管理层次,也是管理链中的最后一环。他们通过执行基层组织的计划,以此将基层组织的经营活动纳入部门的统一计划之中,并维持基层组织中的各种平衡。根据酒店服务的业务特性,有必要将任务和管理需求分为几个小组,小组再分工合作,以更好地完成他们的工作。这样一个科学、合理的酒店成本管理体系,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改善酒店在成本管理方面所遇到的种种问题
(三)建立健全的监督体系
在拥有了相对完善的成本管理体系后,则要配以健全的监督体系,来让酒店成本管理体系的后续运营和执行更加顺利,并能使酒店不断地得到发展和提升。这不得不涉及酒店中权力的集中与分散问题。很多时候,在酒店权力的分散与集中上并没有一个一定的标准,也无具体的好与坏的分别,这一般需要综合地从酒店的规模、管理方式等去整体衡量。但大体上来说,在酒店的经营方面,可以根据酒店的规模、种类的不同,来决定不一样的集中化、分权化的形式。而从最高管理层到基层管理层的过程中,还要经历多个中间管理层的参与过程。因此,从上到下的业务顺序和从下到上的信息反馈方式下,难免会在无形中掺入各个管理层不同的意见和想法。如果各个管理层次或多或少地有意或无意地添加这种各自的意见跟想法,就必然会使任务与指令中执行中出现一定的误差。这样一来,也不能说其是完全的集权管理模式。再看职能分工方面,职能的不同是按照分工原则来实现功能划分的。在酒店职能分工中,需要把管理功能和执行功能相分离,并建立有效、科学的监管系统来确保各方面业务的顺利实施,明确各个管理层的具体工作,并设立各自专属的监督层。在各个管理层次工作、交流的过程中,监督层可以站在其特有的客观角度,对各层次进行观察、监督,进而减少因层级流动而带来的信息上、执行上的误差与过失。建立了这样健全的监督体系,方可将成本管理落实到酒店日常的运营、管理之中,使成本管理的问题更好被关注和解决。
(四)加强相关人才的引进与培养
人才作为酒店十分重要的财富与资源,是唯一能够同资本和一切生产工具相结合起来的生产要素。人力资源战略规划,不仅仅对于酒店整体的战略规划来说是一个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更关系到酒店员工个体未来的前途规划和个人命运。对于一家酒店来讲,酒店的整体发展和酒店内全体员工的素质是相互依托、相互促进的。高素质的人力资源是提升酒店管理成本的直接推动因素,酒店要想持续高效率经营,不仅要重视在实物资本方面的投资,还应当注意在人力资本上的投资;以高素质酒店业管理人才来推动酒店日常管理水平的提升,继而促进酒店成本管理工作水平的提高,是酒店未来发展的理想方向。在这种情况下,酒店人力资本的短期支出可能会提升,酒店成本在短期内有一个明显的涨幅。但是从长期来看,伴随着酒店管理水平的提升,酒店成本管理效率逐步提升,相关问题得到解决。原则上,知识投资和人才培养是关系到酒店生存和发展的重要事项。对员工来说,定期的文化技术培训,在提供技术教育的同时,也应该要注意管理酒店中干部和技术人才在知识方面的更新。知识的更新从劳动需求的角度来看,必须要综合考虑员工的能力、性格、思想等方面,利用他们的优势来规避他们的弱点,要不断地挖掘每位酒店员工的潜能,这也就需要酒店高层管理人员必须在各个方面都具有充分的先驱者精神,不断地进行调查和研究。毕竟人才的培养和投资,是关系到酒店生存与发展的重要事项。而单单注重于内部人员的培养也是远远不够的,这就需要酒店加强相关人才的引进与发掘。酒店应该想方设法招揽外部的专业人才,并树立人本主义理念,真正关心、爱护每一位员工,充分发挥员工的潜能,增强酒店员工对团队凝聚力。而在对酒店人才进行引进与培养的同时,还要尤为关注两个要素,即酒店人才的政治素质与业余素质。作为一名合格的酒店行业从业人员,应该要德才兼备,在拥有极强业务素质的同时,自然也不能忽视对酒店整体和各个部门之间关系的协调,对酒店的外部情况的了解与认知和对国家的同酒店业相关的政策、发展计划的关注。要能够在工作中不断地进行自我提升和培养,扩大自身在酒店相关领域的知识储备。这样的人才,势必能够更好地为酒店成本管理方面出谋划策并贡献力量。故而酒店应该通过多种渠道,招聘与选择符合要求、适合本行业特点劳动内容和对象的相关专业人才,使酒店可以不断补充新鲜血液,为酒店时刻注入新的理念和想法。
(一)课程考核方式公式化
我院酒店管理专业所有专业课程考核均采用形成性考核模式进行考核:考核成绩=项目考核(占50%)+平时成绩(占20%)+期末综合测试成绩(占30%)。首先期末考试成绩在课程考核中所占的比重较小,容易导致学生不注重期末考试,不准备复习,在调查中我们发现有50%~60%的学生是不准备期末考试的,导致期末考试成绩总体不好,很多同学无法及格,但是学生并不在意,因为期末考核不及格不要紧只要总分能及格就可以。其次项目考核成绩占很大的分值,导致很多学生只做项目考核而忽略作业和课堂表现。很多学生认为只要认真做了项目考核,就一定可以及格,从而忽略课堂表现和作业。甚至有些学生课堂上并不听课也不积极回答问题,一门心思钻研项目考核。这种考核方式无法全面反映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很难对学生的学习效果做出准确评价。
(二)课程考核主体单一
酒店管理专业的所有课程包括技能实训等实践课程都是由任课教师或实习指导教师负责考核,考核的依据主要是学生撰写的项目考核、平时表现和课堂测试。课程考核从考题的设计、考核的实施到考核结果的处理,都是由教师独自完成,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考核,致使学生学习主动性不强,也使任课教师的任务繁重,一门课要教师多次处理成绩,而且也使学生最终的成绩带有很强的教师主观性。企业、学生自己、项目小组负责人、学生同伴很少参与考核过程。高职院校课程考核的目的是检验学生是否具备一定的职业素质和实践技能,能否满足企业的岗位需求,所以企业应该与任课教师共同制定考核标准,共同完成专业实践课程的考核,保证毕业生符合企业要求,能够尽快适应未来工作岗位。
(三)课程考核实施过程欠规范
首先,酒店管理专业课程项目考核没有固定的标准,考什么完全由授课教师来确定,甚至是同一门课由不同的老师来上,考核的内容可能完全不同。一个老师上几门专业课,一门课至少有三个项目考核,一个学期下来光批阅项目考核的任务就很重,还要进行课堂考核和期末测试。其次,项目考核的成绩判定仅凭授课教师的第一印象核定,没有明确的评分标准和依据。评分随意性较大,且缺少与考证、企业、比赛评分标准的对接,不利于高职校技能型人才的培养。最后,在调查中我们发现有50%以上的学生认为项目考核太多,每门课要做三个以上的项目考核,一个学期下来要做几十份项目考核,根本无法保证质量,很多同学纯粹是为了交差而应付一下。
二、瑞士洛桑酒店管理专业的考核模式比较
瑞士洛桑酒店管理学院是世界上第一所酒店管理学院,以治学严谨而驰名世界。洛桑历届毕业生中65.5%的人在酒店行业、餐饮行业工作,而且不需要经过实习,直接是管理层或者助理,在酒店行业有非常巨大的影响力。全球几乎所有国际酒店连锁品牌都有洛桑的校友,很多人担任高层职位。和酒店行业的长期合作,为洛桑实现教学实习、就业推荐创造了良好的条件。笔者认为,洛桑酒店管理学院的考核模式有如下特色:
(一)课程考核内容与职业岗位和能力要求密切相关
洛桑课程多采用模块化考核,各模块具有相对独立性,通过相应模块或单元的考核,学生即可以具备相应岗位或完成相应工作任务的能力。洛桑酒店管理学院每年约有50%的在校生在世界各地酒店实习,并且在实习期间接受严格的考核和评估。所以洛桑的毕业生可以直接上任酒店的管理层,因为他们在学校已经完全熟悉了酒店职业环境,有丰富的基层经验。
(二)课程考核人员大多来自企业,有丰富的实践经验
洛桑学院教师的必备条件是要有经营酒店的经历,每隔三、五年,学校要求他们回到酒店里去,以不断丰富新的经营信息,调研国际化经营的新态势和方法,这样就可不断更新学校的教学内容,更新课程考核的内容,提高教学质量。这样周而复始,使得教学始终与行业接轨。学校始终保持处于酒店行业开发科研的最前沿。
(三)考核标准具有统一性
对学生的职业能力考核评价具有客观性和权威性,考核标准统一,由学校组织专家统一制定,定时更新,执行严格。但学生在学习方式上具有较大的自主性和开放性。洛桑的淘汰率很高,每年能正常毕业的只有入学的一半左右。
三、制约高职酒店管理专业形成性考核的因素
结合与瑞士洛桑酒店管理专业考核模式的比较,经过一年多的资料研究、深入走访和市场调查,本人认为制约我院酒店管理专业形成性考核模式的关键制约因素如下:
(一)教师因素
我院酒店管理专业的教师很多都是教学经验丰富的老教师,但是他们普遍缺乏一线工作经历,加上教学任务繁重,参加系统培训的机会也不多,所以对酒店管理专业的专业教学很难做到与时俱进。加上学院对酒店专业的投入有限,企业专家座谈指导的机会也不多,造成理论与实践相脱节,进而影响考核方式的创新。
(二)学生因素
学生学习基础普遍不好,甚至有些是零基础,学习积极性不高。因为这种形成性考核模式下学生成绩很容易及格,造成学习氛围不好,大家都主观上不努力不学习,在调查中我们发现有60%-70%的学生认为班上学习风气不好。只有少数想评优拿奖学金的同学很努力,相应的他们也是班上的高分学生。再比如分小组做项目,一组总有那么几个同学不积极,基本不参加,项目全是其他人做的,而那些没有参与的同学也一样能混个及格分数。
(三)学校因素
学校考核监管不严,没有统一的项目考核标准,项目考核完全是任课教师一个人实施,从出题到实施再到最后的成绩评定完全是教师的个人工作任务,无法完全保证考核的公平性。重修补考制度不严格,导致学生主观上不努力,但毕业率很高,即使有的学生不能按时毕业,但经历几次重修补考后还是会让他毕业;对教师的培训支出不够,使得专业教师很被动。
(四)区域经济因素
我国目前的酒店行业并不成熟,存在着结构单一、数量多、规模小等问题。酒店的综合实力不强。因此,酒店必须加强成本控制,降低酒店运行成本,这样才能在成本这一方面提高酒店的竞争力。在酒店合理控制并降低成本以后,酒店在提供服务时就能获得更好的价格优势。价格优势是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非常有效的竞争手段,酒店通过相对较低的价格可以吸引更多的消费者,提高酒店的营业额和市场的占有率。并且,成本控制也有利于增强酒店对上游成本波动的抵抗能力,减少因一些不稳定因素对酒店正常运行造成的消极影响。稳定的成本控制也有利于酒店管理层制定长期规划,使酒店获得更好发展。
2存在问题
2.1缺乏意识
我国大部分的酒店都缺乏进行财务成本控制的意识。酒店缺少基于成本意识和前瞻性的企业规划。酒店在进行管理时比较粗放,并且管理范围比较窄。很多酒店在进行成本控制时,只是对材料费、人工费以及短期内其他成本等有形成本进行控制,忽视了对酒店信誉等无形成本的控制,造成成本管理比较片面,可能会对酒店造成潜在的利益损失。成本控制是由事前控制,事中控制,事后控制三部分组成的,但很多酒店只注意到事后控制,缺乏前两个重要环节。酒店管理层的管理思维比较传统、僵化,对成本管理没有进行相应的制度建设和实施,成本控制还停留在阐述与介绍的层面,未能根据酒店的长期目标制定一个管理框架来对酒店进行管理。由于管理层的意识缺乏,没有对酒店员工进行成本控制培训,造成酒店的普通员工更是没有成本控制意识,在酒店的实际运行中对一些本可降低的成本支出视而不见。还有的酒店对成本控制的理解存在根本性的偏差,认为成本控制就是尽可能降低各方面的支出,这种做法势必会对酒店服务质量产生消极影响,不利于酒店的长期发展。
2.2机构设置不合理
在目前很多现代酒店中,酒店机构设置中,只设置了部门经理,没有设置财务总监这一职位,部分现代酒店虽然设置有财务总监这一职位,但财务总监不属于酒店的领导层。这种情况就造成财务总监对成本进行控制的实际过程中,很难协调各个部门,也无法做到对各个部门的实际支出进行控制管理。另外,在一些现代酒店机构设置中,采购部门或者负责采购工作的后勤人员并不属于财务总监管理,因此财务总监也就很难对市场行情有一个把握,也就不能够及时根据针市场的变化制定出相应的方案,难以实现控制和监督。
2.3管理人员素质较低
酒店在成本管理人员的招聘和培养上不重视,很多酒店成本管理人员缺乏相应的理论和技能,专业素质较低。在大部分的酒店内,财务人员因为地位相对比较低,参与不到酒店内部的决策和经营过程,只能经过后勤工作人员进行酒店成本的控制。成本控制也就很难发挥应有的实质作用。
3加强措施
3.1强化意识
成本控制要想得到妥善的实施与执行,首先酒店的管理人员应该起到带头作用。酒店的管理层要强化自身成本控制的意识,加强在成本控制这一工作上的重视,这样才能确保酒店在进行成本控制时,酒店各个部门都能严格执行各项控制措施,同时也能够促使成本控制意识深刻影响酒店的各个经营环节。酒店的领导层除了强化自身的成本控制意识,还应该注重对酒店的全体员工进行成本控制方面的培训。只有全体员工都具有一定的成本控制意识,成本控制才能真正在酒店的各项具体经营活动中得到执行和落实。另外,通过对员工进行成本控制方面的培训,可以促使酒店的全体员工在各自的岗位上都能严格的要求自己,自觉、主动地控制好所在环节的成本,把意识化为实际的行动。
3.2加强制度和部门建设
当前,在我国部分地区,很多酒店依然是采用传统的财务管理方式,财务管理的作用在酒店的日常管理中不能得到有效的发挥,成本控制在传统的财务管理方式里没有应有的地位。大部分的酒店管理层都认为酒店的发展重点应该是提升酒店的硬件条件以及酒店的服务水平,在成本控制这一方面就显得比较随意,不够重视。很多酒店缺乏足够的专业人员进行财务的管理工作,并且财务管理部门也只是对酒店的资金业务以及资产等方面的管理活动负责,参与不到酒店经营的全部过程之中,成本控制也就无法在酒店的经营活动中进行开展,取得不了大的效果。因此,要加强酒店成本的控制,首先就必须提高对酒店的财务管理部门应有的重视,明确财务部门的权力和地位,并且根据财务管理的相关准则和酒店的具体情况,制定出完整的财务管理制度,从制度上对成本控制予以支持,规范酒店每个部门以及员工的生产经营活动。
3.3提高员工素质
酒店的成本控制是一个涉及面广且持续的工作,在酒店的各个经营活动中都会有经营成本产生,因此也就需要全体员工共同参与才能完成成本控制工作。具有较高素质的酒店员工也是酒店重要的一种无形资产。所以要充分调动员工进行成本控制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尽可能的完善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工作,促进酒店的全体员工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为酒店的每个顾客提供优质服务。
4结语
关键词:科学管理 人文管理 酒店管理 酒店现代化
19世纪末20世纪初,人们从生产实践中总结规律形成管理原理和方法,管理理论系统开始建立。随着社会进步、科学技术发展,心理学和行为学不断成熟,管理界从“经济人”的科学假设演进到以人为核心的人本管理理念。我国酒店早期管理是以部分先进酒店为标志将成功经验直接用于饭店管理,21世纪酒店步入转型期,在管理上开始关注人的作用。科学管理与人文管理在酒店管理中如何发展,两者是否相悖的概念,现代酒店在应用科学管理与人文管理时需要注意哪些内容,这些都是本文探讨的问题。
管理的科学性及人文性
科学与人文是国内外学者讨论研究的热门话题,科学是社会历史概念,从现代意义上说科学产生于19世纪,科学文化是基于现代科学产生的一种文化。人文指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产生的各种文化现象,自从有了人类和人类文明,就有人类文化。因此人文文化比科学文化产生较早,科学从产生之初就与人文关系密切,两者在人类文明历史的发展中缺一不可。
管理的科学性是指人们在实践中总结反映管理活动客观规律的原理和方法,形成理论体系,以此指导管理实践,并且在实践活动中验证管理原理,通过总结、应用、再总结的过程,管理理论得以丰富严谨。《辞海》中解释“人文是指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从概念上讲人文是人类文化中有价值的部分、核心部分,集中体现在尊重人、重视人、关心人、爱护人,简而言之就是重视人的文化。科学性和人文性作为管理研究的两个角度突出表现在研究出发点上的不同,管理科学性是从客观现实出发,通过现象把握本质规律,而管理人文性则是从人的角度出发,注重人的作用和价值,属于精神文化范畴。科学与人文有一定联系性,约翰·洛克在人文思想研究中架起科学与人文的一道桥梁,使两者成为相辅相成的有机体。科学是人文研究的理论武器,人文研究又为科学研究指引方向。
酒店发展中的科学性与人文性
从20世纪80年代我国酒店行业崛起至今,酒店管理发展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1.初创酒店管理阶段。1978年改革开放后,旅游业主营入境游,酒店市场出现供不应求的状况,国内酒店增加,国门的打开不仅给我国带来了现代饭店管理的理念和知识而且还带来了建设资金,这一时期主要是合资酒店和内资酒店。
合资酒店是中外双方共同出资兴建的饭店,绝大部分合资酒店由外方负责筹建和经营管理。合资酒店的建设和经营掀起我国酒店现代化管理,这些酒店一扫我国酒店过去官商衙门的作风将现代服务理念融入酒店管理,酒店管理者多是外聘专家,他们把酒店现代化管理的全套模式运用于所管理的饭店。
国外先进的酒店管理体系及理念引入我国,冲击我国手工作坊式的原始管理,也促进内资酒店从管理意识到体制机制的自我改革。一方面更新酒店设施设备,增加服务项目,使酒店不断具备现代化功能。另一方面是变革酒店管理和服务。首先,变革酒店体制和机制,在体制上,一些酒店实行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在机制上,一些酒店实行岗位责任制和按劳取酬制。其次,管理意识改革,部分酒店开始实行经济核算,注重经济效益;提出“热情、诚恳、周到”的服务理念,懂得顾客与酒店的关系。最后,制度化、规范化变革。制度和规范是科学管理的根本,一些酒店意识到制度在管理活动中的重要性,开始制定各种制度,如管理人员工作制度、会议制度、岗位责任制、考勤制度等,以规范管理人员;同时制定服务细则、操作程序、卫生标准、服务规程,使原来随意性的作业过程成为规范化过程。
国外酒店的管理理论是在酒店长期经营过程中总结验证成形,在我国酒店研究滞后于酒店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国外管理经验的引入可以提高酒店利润,提高员工工作效率,这一时期我国酒店管理在学习中实践摸索,主要侧重于酒店体制、制度方面,科学管理在酒店经营中居于主要地位。人文性在酒店中也有所体现,如“宾客至上”、“顾客就是上帝”的服务理念,酒店管理层意识到人这一要素在服务行业的关键作用,认识到员工优秀与否对服务质量至关重要,酒店管理注重调动人的要素提高服务质量,然而当只局限于对酒店管理层的调动,人文管理也是停留在模仿西方人文管理的层次,没有形成酒店管理主流。
2.酒店管理的发展阶段。在初创阶段的基础上,我国酒店管理现代化进程加速,在应用国外先进的管理经验的同时开始注重自身的探索和变革。
20世纪80年代后到90年代初,我国酒店规范性的科学管理不断成熟,经过实践积累,酒店从服务、企业体制及人员培训各方面总结符合酒店发展实际情况的管理方法。
首先,进行作业时间和服务规程研究。越来越多的酒店认识到规范操作流程带来的高效率,通过实践操作总结科学高效的作业流程,实行量化管理和经济责任制。20世纪90年代初,酒店规范管理、规范作业的书籍纷纷出版,不仅反映我国酒店规范化管理取得巨大成就,而且对我国酒店规范化起到了强有力的推动作用。同时,国家旅游局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评定旅游涉外饭店星级的规定和标准》,标志着我国酒店走上了国家标准的规范化标准化道路。
其次,管理体制和管理机制规范化。一些酒店进行体制改革,实行所有权与经营权有限度的两权分离,实行总经理责任制;作为企业,酒店还将市场机制引入企业内部,实行岗位责任制、定额管理制、浮动工资制等现代化管理机制,酒店的组织体系和体制开始走向规范化。
最后,酒店从业人员规范化管理,规范管理人员的服务意识和服务行为,提高他们的素质。实现管理人员标准化、规范化,建立以质量为中心的系统管理。初创阶段,酒店的理念是“以服务质量为中心,提供优质服务”,以此为中心酒店管理科学化、系统化。在发展阶段,我国的酒店业提出经营多样化、管理科学化、服务规范化、饮食多样化和精美化、卫生标准化的管理模式。
酒店管理人文性也有所显现,酒店属劳动密集型产业,酒店产品具有产销同步性、无形性的特征,其中多是酒店从业人员提供给顾客的服务,带给顾客的多是无形的感受。酒店从业人员的素质固然重要,但热情饱满的服务意识、追求顾客满意的服务质量意识才是提供优质服务的不竭动力。因此在培训酒店员工时除了要使员工熟练地掌握实际操作、酒店经营常识外,还要强化行业意识,培养员工的服务热情。
酒店现代化发展阶段是在对国外酒店管理模式进行本土化检验加以改进并推广应用范围的发展过程。这一时期仍是通过科学管理规范酒店经营使酒店管理系统化、科学化,科学管理已得到大部分酒店的认可,规范化经营成为当时酒店经营的重点,科学管理为新世纪酒店人本管理的推广提供了有序环境。人文因素并不是此阶段酒店管理的中心,然而却可以从酒店经营中发现以人为本的思想萌芽,这就为新世纪酒店人本管理发展做了充足准备。
3.新时期酒店管理阶段。21世纪我国旅游业的快速发展,酒店业也急剧升温,消费者需求有多样化、个性化的特征。此时,科学化管理发展到零失误的酒店服务已不足以构成酒店的竞争优势,如何在行业中提供优质个性化服务、创造客源、形成品牌特色,问题的关键便在于人,再者酒店严重的人才流失使得酒店管理层注重实行人性化管理,积极调动人的积极性,充分发挥人的潜能。
首先,尊重员工,平等对待。每位员工都是独立的经济个体,尊重不同岗位的员工是酒店人本管理的首要前提。信任员工是建立在对酒店工作人员尊重的基础之上,信任是最好的管理,尊重员工不仅表现在尊重人格及对其价值和贡献的肯定,还表现在给予员工足够的信任,培养其主人翁意识,激发员工创造自身价值的主动性。
其次,依靠员工,提高员工的忠诚度。酒店服务产品的质量不仅与酒店硬件设施有关,更与提供服务产品的员工紧密相关,酒店的发展要依靠员工。依靠员工的前提是要留住人才,提供合理的薪酬、关注员工发展、建立“公平、公正、公开”的竞争环境。管理者对于员工的劳动和付出给予充分的认同和肯定,公正客观地认识评价员工的表现、作用和能力,以绩效考核和民主测评的方式使员工心悦诚服,增强员工对酒店的信任度和忠诚度。
最后,发展员工,发掘员工的工作潜力。高薪酬和福利对员工的吸引和激励是暂时的,酒店把员工全面发展和企业发展联系在一起,引导员工思想觉悟使之与酒店发展水平相符,不定期地给员工开展相关培训,帮助员工熟悉业务、了解企业未来的发展前景、从而制定个人的工作目标,充分激发员工动力和潜力。
新时期酒店科学管理仍在原有基础上从深度和广度方向上发展,是对酒店现代化发展阶段的延伸,人文管理处于初步探索阶段,酒店注重以人性化管理调节规范化管理,通过肯定个人价值唤起酒店员工工作热情,人文化管理成为这一时期酒店管理的研究重点之一。
酒店管理中的科学性与人文性
(一)科学性与人文性的关系
酒店科学管理比人文管理起步早、发展快、成熟早,这是酒店行业特征及发展趋势决定的。我国酒店科学管理与人文管理多是借鉴国外酒店管理理论和经验,在初期服务操作尚不规范、经营管理较为混乱的形势下,发展科学管理,实行系统化管理,使酒店行业标准化、规范化。随着心理学、组织行为学的发展,“人”作为管理要素在酒店管理中居于重要位置。科学性和人文性是管理学在不同时代、不同经济发展背景下表现出不同的研究领域,两种理论创立发展的起步时间不同,侧重点不同,但在酒店现代化管理的不同阶段是相互促进、相互融合的。酒店的人文管理建立在科学管理的基础之上,科学管理为人文管理提供了系统有序的实行环境;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融入科学管理中,使管理机制和管理体制更为科学、更为有效地管理员工。
(二)酒店人文管理与科学管理的应用建议
1.人文管理实现科学化。科学管理基于实践总结,有客观性,人文管理是探讨在注重人的要素时,如何进行以人为本的管理,这需要在酒店日常经营管理中不断发现酒店服务中人的行为规律、作用及价值,以此为依据总结人文管理的原理和方法并将其应用于酒店管理,用实践检验并改进人文管理。也就是说,将科学管理的研究方法应用于人文管理,使酒店人文管理原理指导下的制度有效可行。
2.科学管理融入人文性。科学管理理论基于客观现实,有时会出现酒店发展与个人发展、个人利益冲突的管理制度。将人的要素融入科学管理过程中,考虑到个人价值和利益,寻求酒店和个人的利益结合点,实现酒店与个人的双赢,当酒店与个人利益相悖时积极研究解决途径以使双方利益最大化或将个人利益降至最小。具有人文性的科学管理,既符合酒店管理规范又能为酒店员工接受,不同于其他行业,酒店员工是直接面对顾客提供服务的工作人员,他们对酒店管理的认可甚至推崇才能遵守管理,提供高质量的服务。
3.科学管理与人文管理差异对待。科学管理通过规章制度或其他规范性措施管理酒店人员的服务操作和酒店经营,产生的管理成效显著。人文管理着眼于人的要素,产生的绩效远不及科学管理显现得快,但是人文管理具备的是长期优势,这种以人为中心的管理理念是企业管理的剂有效调节科学管理中严谨规范。企业要眼光长远,将人文性纳入管理制度,形成长效的管理机制。
参考文献:
1.肖黎.对酒店内的人文管理思考[J].现代企业文化,2010(11)
2.杨蜜蜜.基于现代酒店业发展的人性化管理策略及意义[J].遵义师范学报,2009(4)
3.张华,汤圆.科学管理与人本管理的关系及应用[J].山东社会科学,200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