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保护海洋生态环境的重要性范文

保护海洋生态环境的重要性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保护海洋生态环境的重要性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保护海洋生态环境的重要性

第1篇:保护海洋生态环境的重要性范文

一、大力推进海洋法制建设。

为了健全海洋法制,推动海洋保护、管理工作的规范化、法制化进程,全面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域使用管理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环境保护法》,计划2007年底前编制、出台《XX市海洋功能区划》,《海洋功能区划》将在对全市近岸海域生态环境调查的基础上,对XX市沿岸平均大潮线至领海基线之间海域的功能区进行明确的划定,内容包括海域勘界、功能分区及环境标准等诸多方面。新的区划是对《胶州湾及邻近海岸带功能区划》中不适应我市新形势发展的内容的修改、补充和完善,区划编制将对合理配置海洋资源,促进海域整体功能,推进海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发挥重要作用。

近年来,我市海洋经济蓬勃发展,为了减小经济发展对海洋环境保护带来的压力,有的放矢开展海洋环境保护,计划编制以海洋生态环境保护、环境容量、污染物总量控制等为主要内容的《XX市海洋环境保护规划》。《海洋环境保护规划》将对近岸海域污染的有效控制、陆源污染物排海、大规模围海造地对海洋环境影响的累计效应、突发性海洋污损隐患等内容进行分析和研究,规划的编制将致力实现规划的可行性和可操作性,力争实现其为海洋环境保护、海洋管理提供科学依据的作用。

二、加强、完善海域使用管理。

进一步完善海域使用管理制度,全面搞好海域使用登记制度,进一步规范海域使用审批程序和海域使用证年审制度,严格按照《XX市海洋功能区划》和《胶州湾及邻近海岸带功能区划》规范海域使用,把海域使用管理的法制化、规范化、科学化、国际化提升到一个新水平,2007年全市海域使用项目登记率达到100%,海域使用办证率达到100%以上,海域使用证年度审验审证率达到100%。

三、全面开展对海洋环境的监督管理。

1、继续开展海洋环境监测工作,保护海洋生态环境。根据我市特点和需要,制定监测计划,开展全市近岸海域环境趋势性监测、重点海域环境监测、海水浴场暑期海洋环境监测和重点养殖区环境监测,详细掌握我市的海洋环境状况,保证我市沿海海洋环境监测调查的连续性,准确地为社会提供合法的海洋信息,为政府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

2、加强海岸、海洋工程建设项目的监督管理。重视海洋、海岸工程建设项目对我市海域的污染损害,严把海岸、海洋工程建设项目海洋环境影响的审核、审批关,提高工程建设项目环评报高审核参与率;规范海洋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程序,加强对工程建设期的跟踪监测和监督管理,有效控制工程建设对环境造成的污染。

3、加强海洋污染事故的查处。继续采取定期与不定期相结合的方式,对胶州湾和前海一线用海域污染情况进行执法检查,对污染海洋的违法行为进行严肃查处。

4、加强对自然保护区的建设、管理和保护。积极筹集资金,制订实施有针对性的生态保护和建设计划,开展保护区的基础建设、管理工作,推进我市生态示范区的建设。

5、通过建立和完善XX市海洋赤潮监视网及海洋赤潮应急行动体系、开展重点海域的赤潮监测和预报试验、加强赤潮发生期内对渔业水域的监控管理等措施,避免或减少赤潮灾害的发生和影响。

四、积极推进生态渔业建设。

按照《胶州湾及临近海域功能区划》和渔业生产水域环境质量状况,对不符合功能区划和渔业水质标准的水域进行封闭管理,禁止从事渔业生产活动;严格实施养殖许可证制度、捕捞许可证制度和伏季休渔制度;科学调整养殖结构和布局,合理控制内湾及近海的养殖密度,扩大藻类养殖面积,提倡外海养殖,大力提倡鱼、虾、蟹混养、贝藻间养套养等生态养殖,推广生态养殖模式和养殖新技术;强化渔业生产管理,改进饵料质量及投饵技术,严格控制废水排放,2007年力争使渔业水域环境污染得到有效控制,生态养殖面积达到养殖总面积的40%。

四、加大海洋环保宣传力度,努力提高全社会环保意识。

第2篇:保护海洋生态环境的重要性范文

[关键词]海洋文化生态;特性;影响因素;路径选择

[作者简介]张永贞,广东海洋大学思政部硕士研究生;张开城,广东海洋大学思政部主任,海洋文化研究所所长,教授,硕士生导师,广东湛江524088

[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728(2009)10-0162-03

一、海洋文化生态的概念

(一)海洋文化生态概念

英国生态学家坦斯利(Tansley)首创了生态系统(Ecosystem)概念。他指出:我们所谓的生态系统,包括整个生物群落及其所在的环境物理化学因素(气候、土壤因素等),它是一个自然系统的整体。那么所谓的文化生态是指文化的生存和发展所处的人文环境,甚至包括社会环境、自然环境。“文化生态”也有广义和狭义的区,广义的文化生态,首先是一种世界观,或也可以说是一种文化观,是一种文化的生态学,狭义的文化生态,主要是指精神文化与外部环境(自然环境、社会环境、文化环境)以及精神文化内部各种价值体系之间的生态关系。

在数千年的历史发展进程中,中华民族不仅创造了灿烂的大陆文化,也创造了辉煌的海洋文化。海洋文化就是在人们对海洋的不断探索和发现的历程中诞生,因而,海洋文化在人类的发展历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海洋文化只有“生态化”才能实现海洋文化的良好循环发展。那么所谓的海洋文化生态就是海洋文化的生存和发展所处的环境,也就是在海洋文化所处的海洋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中实现海洋文化的可持续发展,海洋文化是人类在所处的海洋环境中不断调整和更新的过程,这也就是海洋文化生态化过程。一个良好的海洋文化生态系统才能真正地反映海洋文化所蕴含的重要作用和无限的活力。

(二)海洋文化生态的特性

生态系统的特性决定了海洋文化生态的基本特性。从生态学的角度看,海洋文化生态具有整体性、动态性和主体性,

1 整体性。海洋文化生态作为一个整体,是由部分构成的。整体而言,海洋文化生态是由海洋文化和文化所处的环境组成的整体,二者相互适应、相互促进,从而达到一种平衡的状态。把握好海洋文化生态,应当从整体的角度去认识海洋文化生态;应当从整体和部分的辩证关系重视和发展海洋文化各种具体文化形式,特别是别具特色的海洋文化,优化文化生态的结构,优化具有特色的海洋文化发展模式。

2 动态性。按照唯物辩证法的基本原理,事物不是静止不变的,都是发展变化着的,用发展的眼光审视海洋文化生态,其应该是一个动态开放型的稳定系统。海洋文化生态的动态性主要体现在其时间和空间上的动态变化。海洋文化生态的动态性要求我们要以辩证法的运动变化的观点考察海洋文化生态的过去、现在和未来,揭示其运动发展的规律,从而更好地对海洋文化生态进行维护及完善。

3 主体性。主体性是海洋文化生态所具有的特性之一。海洋文化生态的主体性特征是人在海洋文化生态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所决定的。海洋文化生态与人息息相关,人是海洋文化的生产、传播和消费的主体,是海洋文化生态的维护者。人在劳动实践过程中创造了文化的同时,文化也对人的塑造起了很大的作用,人在文化世界中的生存发展,彰显其主体性的价值和意义。总之,主体性是文化生态系统最为明显甚至是根本的属性。

二、海洋文化生态的影响因素

海洋文化生态是一个新的研究领域。浩瀚的大海、独特的海洋条件为海洋文化的诞生提供了必要条件,孕育了具有深厚底蕴的海洋文化,因此,每一种海洋文化的形成背景都与其存在的环境有着密不可分的关联。海洋文化生态的影响因素是研究海洋文化生态的一项重要内容。

(一)海洋文化主体的文化生态意识

海洋文化属于区域文化的范畴。其传统价值观念、思维习惯、情感模式和行为规范经过长期的积淀和流传,成为独特的海洋文化资源,不同的文化主体拥有不同的文化生态意识。海洋文化主体是海洋文化的创造者、拥有者和传承者。文化主体是地方文化特色构成要素中最为重要和不可分割的部分,对其重要性和地位应该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和定位,这是保护海洋文化生态的首要条件,在世界一体化的今天,海洋文化生态主体的文化生态意识的确立,是主体进行一切文化活动的前提。人们在享受现代文明的同时,也要考虑怎样将文化与生态整合,维护好海洋文化生态,怎样才能使优秀的海洋文化得以保护、发展和传承,仅仅依靠政府和相关部门的努力是远远不够的,因此海洋文化主体的文化生态意识对维护海洋文化生态具有决定性作用。

(二)海洋文化生态的平衡度

“生态系统物质和能量的输出与输入必须平衡才能保持它的稳态,因此,生态平衡是一种根本的价值,是人和其他生命生存的基础。”从生态学的角度审视海洋文化生态,海洋文化生态是海洋文化与其所处的环境所形成的一个动态的平衡过程。所谓海洋文化生态平衡,指的是海洋文化存在与发展的各个子系统乃至各种因子和成分,以及海洋文化生态的各种内外环境因素,保持着动态的、和谐的比例关系。海洋文化是海洋社会的文化,海洋文化生态是与其所处的环境中多种因素协同发展的结果,海洋文化的渗透与传播涉及海洋社会的方方面面,因此海洋文化生态的建设具有综合的特征,需要保持海洋文化和海洋环境之间相适应、协调并相互促进,也就是维持海洋文化生态的平衡度,从而防止海洋文化生态的失衡、淡化和被侵蚀的危险。

(三)海洋文化生态环境的作用

所谓的海洋文化生态环境指的是海洋文化的生存和发展赖以进行的自然、经济、社会和文化的各种条件。海洋文化的生存和发展是在一定时空中进行的,也需要一定的外部条件。所谓的时空条件也就是环境。海洋文化生态环境的范围很广,既包括自然环境,也包括海洋社会环境。但是海洋文化生态环境的好坏对海洋文化生态有一定的促进和制约作用。无论是海洋文化的创作、传播和弘扬,都是在一定的海洋环境下进行的。海洋文化环境适应海洋文化的存在,文化生态环境就对海洋文化的存在和发展起着促进作用。但海洋文化生态环境如果不适应海洋文化存在、发展的状况和要求,它就会对海洋文化的存在和发展起到制约作用。

三、维护海洋文化生态的路径选择

(一)提高海洋文化主体的文化生态意识

主体性是海洋文化生态的必有特性,也是其所

具有的根本属性。按照这一特性进行海洋文化建设,就必须在对海洋文化主体的培育上加大力度。文化生态意识主要体现为文化可持续发展观。人类进行文化艺术生产,需要通过对文化资源的适度的、有节制的开发,在满足文化需求的同时注重保持文化生态的可持续发展。文化可持续发展观的确立,为主体进行一切文化活动做好了思想准备。

提高海洋文化主体的海洋文化生态意识,是维护海洋文化生态的前提。应发挥海洋文化主体在文化生态的保护和开发方面的主导能力,将海洋文化价值观和海洋环境相结合,使独特的海洋文化得以进一步地发扬光大,并使海洋文化生态真正实现可持续发展。

(二)合理开发与配置海洋文化资源

文化资源是一个民族进步与发展赖以生存的源头活水,必须高度重视其合理的利用、保护和开发。海洋文化资源就是指人们用来从事海洋生产和文化活动的必要条件,要实现海洋文化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持续性增长,必须充分认识海洋文化资源的特性,合理配置开发文化资源,尽可能做到与人们对文化产品的需求相适应,实现海洋文化资源的边际效应最大化。

要合理开发和配置海洋文化资源。海洋文化资源与其他经济资源一样,在一定时期一定条件下是稀缺的,能够用于文化生产和文化消费的海洋文化资源也是有限的,同时,海洋文化资源也有不同于其他资源的脆弱的一面,许多文化资源如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资源,都是不可再生的,需要特别加以保护。要实现文化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持续性增长,必须充分认识文化资源的特性,合理配置文化资源,尽可能做到与人们对文化产品的需求相适应。文化资源合理配置的主要目的是使可利用的文化资源最大限度地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文化生活需求。

(三)完善海洋文化生态的管理与立法

1 加强科学管理。通过科学管理加强海洋文化生态的维护,促进海洋文化生态可持续发展,对文化的开发要经过多学科专家参与规划和可行性论证,谨慎开发。对于海洋文化生态的管理要吸收世界各国文化管理的经验教训,构建适应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现代化建设要求的新型的海洋文化行政管理模式,履行政府对海洋文化的规划、组织、调控等宏观管理职能,形成强有力的海洋文化生态态势,促进海洋文化的发展。

2 制定和完善相关政策法规,加大对海洋文化主体保护的重视力度。针对海洋文化生态的一些问题,必须转变思想观念,加大对海洋文化主体保护的重视力度,制定和完善相关政策法规,实施政府主导、多方支持的战略,加大政府、媒介和社会各界的重视力度,提高整个社会对海洋文化主体的保护意识,对海洋文化的传承人进行全面具体的统计、挖掘和重点保护,发动宣传、科研、教育、培训、涉外交流等海洋文化主体支持海洋文化生态保护事业。才能从根本上保护好海洋文化生态,将对海洋文化主体的保护纳入海洋文化保护和发展的范畴,依据海洋文化主体的生存现状、发展需求,出台相关的政策和法规,并在实际操作中做到有法可依、有规划可行,切实加强对海洋文化主体的保护,形成良好的海洋文化生态态势。

(四)减少人类活动对海洋文化生态的不良影响

人类是海洋文化生产、传播和消费的主体,海洋文化生态与人的活动是统一的,海洋文化是人类从事海上活动并不断地对海洋事业探索而产生的,同时人类也是海洋文化活动的发生点、支撑点、生长点和归结点。人类的许多行为对海洋文化的传承和发扬起到了阻碍作用。因此,人类的活动直接决定着海洋文化生态的态势,防止人类活动对海洋文化生态的不良影响成为维护海洋文化生态的当务之急,要防止其不良影响,就要提高人的素质,引导人类正常的文化需求取向,从而规范人类的活动,以适应和维护海洋文化生态。

第3篇:保护海洋生态环境的重要性范文

只有了解了生态环境知识,才能更好地保护生态环境。在本次调查中,涉及到一些基本的生态环境知识,如世界环境日是哪天,地球上的淡水资源占比,造成海洋赤潮的原因有哪些,以及对生物多样性、温室效应、白色污染、水体富营养化、沙尘暴、酸雨等问题的了解情况。调查结果显示,高职学生对基本的生态环境知识有一定程度的了解。在被调查的高职学生中,61.85%的学生知道世界环境日是哪天,56.7%的学生知道地球上的淡水资源占比,仅有15.46%的学生知道形成海洋赤潮的原因。而上述问题在调查问卷中是以选择题出现的,如果以填空或问答题形式出现,答案的正确率必然还会有所下降。高职学生对生物多样性、温室效应等问题的了解程度见表1。由表1可见,高职学生虽然具备一定的生态环境知识,但总体而言,他们对生物多样性、温室效应、白色污染等生态道德相关问题了解得不很多。

二、高职学生的生态保护行为状况

本次调查还涉及了高职学生的生态保护行为,如拒绝使用一次性物品,随手关灯、关水龙头,践踏草坪,制止别人践踏草坪,拒绝吃野生动物,拒绝选择过度包装的商品,自备购物袋,过度消费,随手扔垃圾,垃圾分类等问题。受访的高职学生在生态道德行为方面的表现如表2所示。在这组问题中,对于拒绝吃野生动物这一问题的回答最令人满意,其次是随手关灯、关水龙头问题,大多数学生做得不错。限塑令自2008年6月1日施行已逾五载,从调查中可以看出,高职学生自备购物袋的情况并不是很好。大多数被调查学生随手扔垃圾的现象还时有发生,垃圾分类的意识也不是很强。这一调查结果表面看起来似乎还不错,但仔细分析可以发现,表现得不太好的几个问题,其实做起来更简单,但即使是一些很容易做到的事情,也总有很多学生做不好,特别是体现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如践踏草坪和制止别人践踏草坪等问题,高职学生管自己还较容易一些,约束周围同学就显得非常无力,亦或者是根本不去关心别人的生态保护行为。这些问题也说明高职学生的整体生态保护意识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三、高职学生的生态道德意识情况

人们只有意识到生态系统之间密不可分、环环相扣的关系,才能有意识地去保护人类所处的生态环境。意识是行为的基础,生态道德意识是生态保护行为的前提和基础,是人们在认识生态环境问题和了解环境保护知识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价值观而产生的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自觉。生态保护行为是生态道德意识的外在表现。很难想象,如果不具备一定的生态道德意识,会产生很好的生态道德行为。生态道德意识应该是包含促进人与自然互利共生、协同进化和发展的自觉意识,任何忽视环境保护的社会发展和放弃社会发展的环境保护都不是生态道德意识的应有含义。因此本次调查也涉及表3~表5中的一些问题。对表3问题的回答表明,高职学生对现今环境污染问题的认识是比较一致的,多数学生认为现在的环境污染达到了非常严重的状态。对表4人与自然关系的理解表明,大多数高职学生从过去“人定胜天”的盲目乐观中走了出来,认识到人与自然应协调发展。对表5问题1的回答表明,大多数高职学生还是比较理性的,能够理解科学技术并非万能,尤其是对于生态问题,仅仅有科学技术是远远不够的。对问题2的回答表明,相当数量的高职学生认识到了生态环境的重要性,但是对于生态和经济之间的关系还没有非常清楚的定位。

四、进一步加强高职学生生态道德教育的有效途径

第4篇:保护海洋生态环境的重要性范文

关键词:海产养殖;环境问题;对策研究

一、环境问题及其影响

1.海水环境问题

海水是海产养殖第一环境。海产养殖的海水环境问题主要有:水质污染严重,营养盐、无机氮、油类和重金属等污染物质含量很高,默默地侵入着海产品的本质体,人们在食用人工养殖的海产品时往往会强烈地感觉到工业油类等异味;水体透明度差,海产养殖物多数原生于浅水区,对水体透明度(清澈度)要求较高,但这恰恰是人们最易忽视的环节,经调查,浙江沿海海产人工养殖场所的海水透明度基本符合养殖要求的不到10%,此现象实际上已成为海产人工养殖物生长发育迟缓、病虫害增多的重要因素;赤潮灾害频发,经常使海产人工养殖物大量死亡,随着近海富营养化日趋严重,赤潮的发生频率不断升高,严重威胁海洋水产人工养殖业;农田溢物污染,在江南地区,每当洪涝时,农田一片,夹杂着大量农药、化肥等有害物质的污水与海产人工养殖海水水体长时间交融在一起,降低海产养殖水体的质量。特别是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工业与生活)污水正以日产数亿吨计的速率通过河流成为近海主要污染源。

2.气候环境问题

除了海水环境,海洋水产人工养殖还更多地依赖气候环境。海产养殖的气候环境问题包括:大气质量恶化,沿海地区经济发达,空气质量往往较差,空气中除人们熟知的二氧化硫、氟化氢、重金属微粒、放射性物质外,还有因上述物质次生的有害物质,不断地自然(或通过降水)降落到养殖水体,造成水体多重交错污染;水温差异过大,海产人工养殖物原生的海洋环境水温变化幅度小,近似恒温,但人工养殖水体的温度随环境气温升降变化显著,养殖物较难适应这种温度剧烈变化的环境;暴雨洪涝影响,海涂养殖最怕暴雨洪涝,持续不停的暴雨和凶猛的洪水,会迅速冲淡和污染养殖水体,破坏养殖生态环境,引起养殖物短时间内暴死;风暴潮侵袭,这是当前海产人工养殖中来自自然界最大祸害,浙江的海产养殖业平均每年因风暴潮侵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高达数十亿元。另外,由于海洋生态环境恶化、气候增暖性变异等原因,暴寒暴热等极端天气现象越来越多,这些来自自然界的负向因子,严重干扰海产人工养殖物的生长发育。

3.底质环境问题

良好的底质环境对于海产养殖,尤其是海涂水产养殖的重要性越来越被人们所认识。所谓底质环境问题是指:海洋或滩涂底基泥砂质地恶化,污染性淤泥积淀过厚,一方面,它难以成为海涂养殖物良好的基床,另一方面,它污染海产养殖场的海水体,作为海产养殖业主体的许多中小养殖实体,科技素养低下,经营粗放,环保投入甚微,忽视或疏于清淤排污的现象很普遍,有的底泥中滴滴锑、砷、镉等多种毒性物质含量高得惊人;饵料残余腐蚀,主要是配合饲料残余的二次污染如残饵溶生的氮、磷营养物质使淤泥和水体的混合性污染加剧等;生态环境异常,尤其是处于海洋滩涂的人工海塘,与海洋相比其生态环境差异悬殊,即使是经过改良的海洋水产苗种也会出现异类生态与陌生环境等排斥反应;地下水泛侵,是江南地区独有的环境问题,这里地下水系发达,地下水位较高,对于海洋滩涂水产养殖区来说,地下水泛侵冲淡养殖场海水体,成为江南沿海涂海产养殖物不明不白成批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至今仍是一大难题。

4.饵料环境问题

饵料环境对养殖物的健康成长至关重要。现在,海产人工养殖的饵料环境堪忧,海原性饵料十分匮乏,海产品营养优良是因为海洋动植物生长于海洋这个特殊的生态环境,摄食于丰富的海洋养料,而在人为环境下生活的海产养殖物一旦脱离了原生的海洋环境,也就失去了丰富的原生海洋饵料源,人们力图通过捕捞或人工养殖某些海洋动植物来满足海产养殖需要,但多因成本过高而放弃;替代饵料也很单调,且多数为人工合成,其营养价值根本无法与海原性饵料相比;配合饲料中有害物质严重超标,生产经营商和养殖业主共同受经济利益驱动,违规制售和使用含有大量生长激素和劣质原料的配合饲料的现象比比皆是,其结果是养殖物成长发育畸型和养殖品营养质量低下;滥用药物,许多养殖单位在建设养殖场所实施环境消毒或防治海产养殖物病虫害时,或贪图省事或急功近利或根本就不懂科学,盲目地大剂量喷洒和喂用敌敌畏、敌百虫、土霉素、氯霉素和硫酸铜等抗生(菌)素类药物,使海产养殖的环境日趋恶化。

二、基本应对策略研究

1.尽快完善法规体系

近年来我国的海产养殖业发展迅速,其在渔业生产中的主导地位越来越突出。与此同时,海域使用混乱,海洋资源无序、无度开发势头猛烈,种种迹象表明,海产养殖业已成为新一轮海洋环境污染之源和近岸海域可怕的生态杀手。许多专家学者和有识之士惊呼:长此下去,人类不仅得不偿失,而且连现有的海产也会面临濒危或灭绝的境地。海洋流通世界联系全球,在海洋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必须坚持走整体规划、合理开发、规模建设、科学经营之路。既要遵循国际通行准则,也要制订一整套切合我国实际的法律法规,建立和完善具有中国特色的海域使用、海洋开发的政策法规体系,及其相应的规划体制、管理体制和监督约束机制,尽快遏制无序、无度开发海洋资源的不良势头。问卷调查表明,海洋资源开发中存在的“无序、无度”现象,多数源于人们对海洋生态环境及其重要性认识上的无知,故在全社会加大海洋科普和海洋环保的宣传教育力度实属当务之急。

2.有效改善生态环境

海产养殖并非“一汪海水”、“几把饲料”就可成就的,它是一个系统工程,最基本的是要营造一个与原生的海洋生态环境相似的海水域(海涂)海产养殖环境。首先,可按一定的区域范围砌筑具有防灾防污和调集新鲜海水功能的整体封闭局部可开放的环式海塘(海涂)堤坝,以保持相对恒质恒量的海水域和海涂湿地;其次,可在上述区域按照一定的间隔培养营造海水(海涂)水生植物生态圈和埂堤绿色植被带,以保持相对恒温恒湿的海水圈、空气层和生物滤污网;然后,可按养殖物不同习性要求建设跃层式海塘和复合型海涂,以保持相对恒定的海洋水产立体化人工养殖空间。浙江已在全省沿海建成连续的千里高标准海塘堤坝,并着手在部分海涂地区建设诸如绿化、污水处理等生态环境工程,为有效改善海产养殖环境奠定了良好基础,只要广大海产养殖业主及其上游产业(群体)能牢固树立起科学的发展观、合理的投资观、负责的环保观和可持续的效益观,那么,在不太长时间内实现海产养殖生态环境的好转是可能的。

3.大力研发高新技术

海产养殖是一项综合性技术,涉及生物、理化、地质、气象、信息等基础性学科和控制、种养、食物、防疫、加工等多种技术,是海产养殖成功的关键,用于海产养殖的水体或滩涂作为一个准海洋生态系统,第一,要解决好防灾防污的技术问题,在调水排水的出入口设置对内对外双重的污水处理系统,以保证排出去的过使用水和调进来的天然海水都既符合海洋环保标准,也符合海产养殖要求;第二,要解决好养殖过程的技术问题,海产养殖物在人工养殖周期内要经历种苗培育、投放试养、成长养护等若干个关键期,其中多数环节是在养殖区内完成的,不同阶段有不同的技术要求,比较国际先进水平,我们无论在基础研究方面还是应用技术方面都有很大差距,必须加快这方面的追赶步伐;第三,要解决好饵(养)料和药物的技术问题,大力发展相关产业,研制海产养殖所需的绿色饵(养)料、药物,建设合格的用于饵(养)料类的海洋水产人工养殖基地,以供应充足的、质优价廉的海产养殖饵(养)料。

4.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海洋水产品是人类获取自身所需蛋白质的最主要来源之一,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海产养殖业及其相伴而生的海产品加工业、海产观光旅游业等,将是今后沿海地区乃至整个国民经济的支柱性产业,国家和各级地方政府应加强对这一新兴产业的宏观管理,抓紧研究制订新的产业政策和发展规划,及早调整产业结构和产业布局,使海产养殖业及其相关产业取得更高更好的经济社会效益;建立以省域为单位的区域性海产养殖管理机构和区域间(全国性)海产养殖协调组织,在各级政府的领导(指导)下,各司其职,各尽其力,推动我国的海产养殖业健康成长、协调发展;构织包括自然灾害、环境污染、疫情疾病和食品安全在内的监控、预警、防治和应急体系,确保海产养殖业既不以破坏海洋生态环境为代价,又能与经济社会同步前进。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人的因素决定一切,海洋水产人工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依靠科技进步,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并且要充分发挥地方政府、集体和个人多方面的积极性。

海产养殖过程是养殖物与环境之间双向互动渐进适应的过程,人们既可以通过改良养殖物的习性使之适应新的生长环境,也可以通过改善环境以迎合养殖物生长繁殖的本能需要。海产养殖业在面临不良生态环境威胁的同时,其自生的污染问题也在时刻威胁着海洋生态系统及其环境的安全。在我国海域总体污染形势依然严峻,近岸海域生态系统健康状况恶化的趋势尚未得到有效缓解,适于养殖的水域面积持续缩减[2]的今天,杜绝养殖业污染海洋与保护海产养殖环境同等重要。缘于种种原因,海产养殖业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成规模地向外海和深海推进,但如果相应的防污治污技术措施跟不上,就会出现(其实已经出现)新的更复杂更麻烦的污染问题,到时候最受重创的必将是养殖业自己。

作者单位:浙江绍兴市气象局

参考文献:

第5篇:保护海洋生态环境的重要性范文

关键词:海洋生态文明;海洋经济;海洋强国

作为一个海陆兼备的国家,广阔的海洋国土和丰富的海洋资源为我国海洋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优势。然而,由于种种历史原因,我国对海洋的开发和保护并不十分充分,海洋经济发展依旧处于较为落后的水平。十报告着重强调要“发展海洋经济,保护海洋生态环境”,这不但表明了海洋经济发展已经成为我国未来发展战略的一部分,同时也表明了海洋生态文明建设与海洋经济发展之间密不可分的依存关系。因此,积极推进海洋生态文明建设,已然成为当前我国海洋事业发展的重要任务。

一、海洋生态文明的基本内涵

当前,学术界对于海洋生态文明内涵的认识尚不统一。其中,基于对其价值导向的考量,有学者认为海洋生态文明是以人海和谐相处为主题,以科学开发为重点,以增强海洋意识为导向,以保护海洋环境为支撑,以科技和管理创新为驱动,全面改善人类海洋开发利用观念、方式的一种文明形态。基于对其内容体系的思考,有学者认为建设海洋生态文明是实现人、海和谐共生,推动海洋经济科学发展的必然选择,并认为其主要包括意识、行为、道德、制度、产业五个层面的内容。基于自然观的研究视角,也有学者认为海洋生态文明实际上指的是人类在开发利用海洋来维持自身经济社会发展的过程中,以自然的客观规律为基础,所建立的一种保障人、海关系健康发展的文明形态。从上述研究可以看出,海洋生态文明实际上涵盖了一套十分丰富的理论内容,它既非一味地强调海洋开发,也非单纯地强调海洋保护,它最终寻求的是一种“人与海”协同发展,“经济与环境”双重并重的最佳平衡状态。在这一状态下,它既有利于人类海洋经济的持续发展,也无害于海洋生态系统的长久稳定,并能使二者相互依存,和谐共生。因此,海洋生态文明实际上指的是人类在保障海洋生态系统健康、稳定的状态下,对其资源、空间进行科学开发利用,从而推动海洋经济的循环发展,实现人海和谐共生的生态文明形态,就其具体内容而言,则包括与海洋相关的意识、环境、产业和管理机制四个方面的内容。

二、我国海洋生态文明建设所面临的困境

1、海洋生态文明意识落后

我国早在古代就已提出“顺应自然”的生态价值观,但在传统生态意识中却极少强调海洋生态文明意识。虽然,近年来“维护海洋生态稳定”的呼声开始在国内有所增强,但这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我国当前海洋生态文明意识较为落后的现状。首先,传统海洋意识中海洋资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落后观念仍根深蒂固,以“利本位”为主导的对海洋资源的疯狂开发和捕捞现象并没有得到根本改善。其次,海洋环境保护的群体意识并未随着社会的进步而上升到应有的水平,“置身事外”的心理依旧使内陆居民对于内陆污染源通过河流污染海洋的现象熟视无睹。最后,公民参与建设的积极性普遍不高,长久以来对于海洋生态的漠视和无知,使得大多数公民既缺乏与海洋生态破坏者作斗争的勇气,又缺乏参与建设的热情。

2、海洋环境污染问题严重

随着我国工业化和城镇化不断推进,我国海洋环境质量尤其是近海海域的海洋环境质量呈现出不断下降的趋势。据《2015年中国海洋环境状况公报》显示,在我国,不仅海水富营养化,海洋生物物种锐减,海洋生态失衡的问题较为突出,同时部分近岸海岛环境状况也不容乐观。纵观发达国家的海洋经济发展史,发展初期也往往会导致环境污染问题,而我国作为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国家,在客观规律和基本国情的主导下,这一现象则显得更为严重。对其污染来源进行分析,内陆地区产生的工业废水、农业污水以及生活垃圾,临港工业、海滨旅游业等沿海产业集群产生的废水、废物,海上石油、天然气开发以及化工物品运输所造成的泄漏已经成为当前我国海洋污染的三大主要源头。

3、海洋资源开发不合理

我国海洋资源十分丰富,这为我国海洋经济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先天条件。然而,随着对各项海洋资源开发的不断深入,我国开始面临严峻的考验:一方面,资源过度开发问题严重,在我国长达1.84万千米的大陆海岸线当中,已有超过一半的海岸线已成为人工岸,已严重威胁到了海岸生态链的稳定,同时对渔业资源的过度开采也同样致使海洋物种多样性遭到严重破坏。另一方面,开发利用缺乏统筹规划,大力发展填海造陆等海上工程来扩展海洋发展空间的做法并没有充分考虑到特定海域生态系统的承受能力,往往造成生态的恶性循环发展。此外,海洋产业结构单一,布局不均衡,也造成特色海域的优势难以发挥,致使海洋资源难以得到充分利用。

4、海洋管理制度不健全

我国海洋事业起步较晚,管理制度中也存在较多问题。首先,法律体系不够完善。尽管我国部分海洋法律已经对海洋管理中的一些问题作出了规定,但是由于立法主体混乱,立法存在一定的片面性,往往致使我国的海洋法令难以维持系统性和连贯性。其次,管理部门权限划分不明确。由于权责不清,不但降低了部门联合执法的行政效率,同时也使得部门之间相互推诿的现象时有发生。再次,缺乏相应的应急机制。惯性思维下的海洋管理,往往更习惯于对传统海洋事务的处理,而一旦发生诸如海上漏油等突发事件时,则往往表现乏力。最后,尚未形成有效的追责机制。由于相关处罚规定并不明确,管理部门在对破坏海洋生态的行为进行界定和处理时,往往缺少相应的追责机制作为保障。

三、我国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的路径选择

建设海洋生态文明不但是自然生态观的现实实践,同时也符合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属于建设和谐社会的基本范畴[8]。因此,在对我国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路径进行探究时,必须充分认识到其长期性和艰巨性,并在此基础上积极采取针对性措施。

1、强化宣传引导力度,全面提升生态意识水平

充分发挥“意识先行”的积极作用,面向全社会采取多种方式强化宣传力度,争取从根本上改变我国公民海洋生态意识落后的现状。利用电视、广播、报纸、互联网等多种媒体形式积极宣传“规划用海”、“集约用海”、“生态用海”“科技用海”、“依法用海”的中心思想,使公民从心理上充分意识到保护海洋生态的重要性。充分发挥我国市场经济的带动作用,通过公开竞标、广告招商等方式将我国海洋生态文明建设工作“外包”给有能力的企业和社会组织,积极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其中。打破传统地域限制造成的公民对于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置身事外”的消极局面,使得内陆地区的居民能够在积极参与建设的同时共享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的成果。

2、引入科学有序的环保机制,综合治理海洋环境污染

坚持“开发与保护并重”的原则,改变传统发展模式中片面注重经济效益的惯性思维,不断强化海洋生态污染治理。建立河海污染防治一体化机制,在内陆重点流域加强环境监控,严格控制化工废弃物的排放总量,对于不符标准的排污企业应及时予以警告。改变传统“重陆轻海”的思维定式,对陆地工业废水、农业污水以及生活垃圾进行科学处理,避免陆地污染源对海洋环境造成间接破坏。建设海上生态保护示范区,及时处理海洋突发性污染事件,对特定海域生态环境进行重点保护。始终坚持走“科技兴海”之路,积极进行科技创新,研发新式防污治污设备,不断健全生态环境监测、预报系统。

3、增强科学开发能力,统筹规划空间产业布局

改变传统海洋经济粗放式发展模式,依据“五个用海”的总体要求,对海洋功能区域进行科学划分,不断提升综合开发能力。优化产业结构和布局,逐步淘汰原有的污染重,产业效益不高的海洋产业,加大对海洋生物医药、矿产开发、绿色能源利用等新兴产业的投入。合理规划沿海地区发展,避免开发项目对同一地区过度与重复的开发,充分利用我国海岸资源丰富的优势,在沿海地区构建具有我国特色的高效能海洋经济产业链条。科学统筹海洋资源开发利用,针对不同海域的资源状况,采取集中与适度相结合的开发模式,科学开发海岸线资源、海岛旅游资源以及海洋渔业资源,避免无序开发和恶性开发。

4、完善海洋法律体系,创新海洋管理机制

树立“依法治海”的法治意识,并以此为基础,科学划分部门权限,积极加强海洋管理创新。明确立法主体,加强立法交流,从多个层面入手制定具有全局指导意义的法律,确保其系统性和连贯性。创新部门管理机制,明确部门权限,加强各主管部门之间的合作交流,积极开展多部门、跨区域的海上联合执法。健全海上突发性事件的应急处理机制,强化工作人员专业训练,完善环境监管配套设施,提升对突发性海洋事件的处理能力。明确海洋生态破坏的追责机制,加大处罚力度,严厉打击恶性破坏海洋生态的行为,真正做到执法必严,违法必究,从根本上保障我国海洋生态环境的健康、稳定。

参考文献

[1]曹英志:海洋生态文明示范创建问题分析与政策建议[J].生态经济,2016(1).

[2]杜强:推进福建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研究[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9).

[3]俞树彪:舟山群岛新区推进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思考[J].未来与发展,2012(1).

[4]陈建华:对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的思考[J].海洋开发与管理,2009(4).

[5]马彩华、赵志远、游奎:略论海洋生态文明建设与公众参与[J].中国软科学,2010(S1).

[6]2015年中国海洋环境状况公报[EB/OL].

[7]罗新颖:加强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的若干思考[J].发展研究,2015(4).

第6篇:保护海洋生态环境的重要性范文

保护环境、保护地球已成为全人类文明发展的共同呼声。生物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环保生态意识是进行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一名中学生物教师,在生物教学中有机地渗透环境教育,让学生在掌握生物知识的同时增强生态意识、提高环保技能,为学生终身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关键词】 生态意识;环境保护;生物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2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25-0-01

在德国艾科尔特野生动物园一座小木屋的墙壁上,写着这样一个问题:世界上最凶猛的动物是什么?如果靠近一些,从小窗户向里瞧,就会发现里面只有一面镜子:最凶猛的动物就是你――人类自己!“保护我们的家园――地球”、“爱护地球就是爱护我们人类”、“给我们寻找一个清洁的地球”、“保护环境―人人有责”……这些带有全球性的呼吁和警告性的呐喊,在告诉我们,环保教育已迫在眉睫。我国人口众多,资源相对不足,生态环境承载能力弱,生态环境的形势十分严峻。随着工农业生产的发展,化学污染物对环境,对人类健康,社会发展的危害,越来越受到全社会的普遍关注,保护人类的生存环境已成为人们的共同呼声。为此,提高学生的生态意识,寓环保教育于生物教学之中是每一位生物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一、结合课堂生态环境教学,培养学生环保意识

环境保护观念淡薄,生态环境与人类及其它生物关系的重要性缺乏应有的认识和了解,是人们目前不能有效地保护,甚至破坏生态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有意识培养学生的环境保护观念,激发他们创造美好的生态环境的热情,就理所应当地成为生态环境教育的首要任务,而要较好地完成这个任务,就必须抓住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

1.生态环境意识教育

首先要让学生了解有关的概念、原理,如对生物有影响的生态因素、生态系统、生物圈等基本概念及生态平衡的基本原理。通过学习有关的概念、原理,帮助学生认识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密切关系,理解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人类必须遵循自然生态规律办事,才能调控、改造、优化生态环境,造福于人类和整个生物圈。

2.环境保护意识教育

由于人类对自然的不合理利用,生态平衡已受到严重的破坏。进行环境保护意识教育,已经显得非常迫切。如介绍水质富营养化的原因及危害,酸雨对农业生产等多方面的有害影响,大海中的赤潮和淡水里的水华,DDT等物质随食物链在生物体内富集等现象,使学生认识到环境污染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和对人类健康的危害,从而增强学生的对环境保护的危机感和紧迫感,自觉地加入到保护环境的行列中去。

3.结合我国国情教育,培养学生对自然资源的保护意识

自然资源是人类非常珍贵的财富,我国地大物博,有丰富的自然资源,但我国人均占有量却很少,自然资源也并非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要向学生介绍当今世界和我国的森林、草原、野生动植物资源和水资源、土地资源等的现状,以及森林毁坏、草原退化、物种灭绝、淡水紧缺等对人类发展的影响,使学生重视、关心资源问题,积极参与资源保护。

二、可采取多种教学形式进行生态环境意识教育

1.深入挖掘教材环保内容,在课堂上进行生态环境意识教育

课堂是师生相互交流的场所,是学生接受知识的主阵地,也是实施环境意识教育的主渠道。现行中学生物学教材的许多章节都含有生态环境的知识,要求教师要仔细研究教材,找出课程内容与环保教育的契合点,在教学过程中适时、适量地培养学生环保意识。例如,在讲到“藻类植物”时,可以联系到近几年在我国渤海、黄海、东海、南海等海域频发的赤潮现象。赤潮在短期内可使海洋环境遭受严重破坏,海洋生物大量死亡,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造成赤潮的主要原因是工业废水、含化肥和农药的江河入海水、生活污水的过度排放,使得海水中氮、磷营养元素大量增加,造成水体富营养化。从而引导学生与日常生活相联系,提倡使用无磷洗衣粉,使环保意识成为生活的自觉理念。教师要充分重视,具体分析研究,使课文的知识与环境教育有机结合,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树立环保意识,达到教育效果。

2.补充教材,适时进行生态环境意识教育

人类只有一个地球,地球是人类和其他生物共同的家园。在学习“保护生物多样性”时,使学生了解:随着植被的减少,生态环境的破坏,工业和生活用水的增加,水的污染日益加重,目前出现了江河水位急速下降、湖泊萎缩导致航运受阻,以及水资源危机。18世纪人类为土地而战;20世纪的工业社会,人类为能源而战;21世纪,由于全球化的生态环境被严重的破坏,全人类将为水而战。这些事实引导学生关心人类生态危机,爱护我们的环境,珍惜每一滴水。

3.通过习题的分析,渗透生态环境意识教育

生态环境问题在生物练习题中亦有体现。因此,选用适宜的项目,让学生在解答问题中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学会在深思熟虑中增强环保意识。例如,学习“生态系统”这一章时,补充下面这道习题:20世纪50年代,DDT作为一种植物杀虫剂运用于欧亚及美洲大陆,但是后来人们却发现从来没有使用过DDT的南极地区的企鹅及北极附近的因纽特人体内也有DDT存在。试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其中的原因,并谈谈所受的启发。

4.开展丰富多彩的“生态意识教育”活动

课外活动是课堂教学的继续。有些教学内容必须在课外通过学生参与才能完成。如研究废电池、酸雨对生物的影响时,需要学生课余的参与,并通过实践使学生认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进而使这种认识转变成真正的行动。

结合有关环境保护的纪念日活动,采用多种形式培养环保意识。如在3月22日“世界水日”利用网络资源收集一些相关图片和视频,直观、生动、形象地展示我国水污染形势的严峻和淡水资源的缺乏的环境问题,增强学生的水污染危机意识,是学生懂得平时节约用水、保护水资源的重要性,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科学资源观和社会责任感。在“世界环境日”(6月5日)、“地球日”(4月22日)等举办相应的知识讲座、知识竞赛或观看有关录像;在校内定期举办图片展览、黑板报、墙报等,宣传环保知识,披露环境污染情况;组织指导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对自己所在城市环境状况进行调查,重点了解当前的环境状况与生物生存状况之间的关系,提出建议等,并以“爱护环境,保护我们共同的家园”为主题写小论文。

走进自然、深入社会,定期开展实地考察、社会调查活动,让生态意识理念潜移默化地渗入学生的心田。结合书本一些知识带领学生参与环境保护的某些具体工作,如带学生参观生活污水处理厂,去化工厂等企业了解治污措施;组织学生参与植树造林和护林宣传和实践活动。另外,还要提醒学生以身作则,从点滴小事做起。

总之,生物学教学由于学科自身所具有的特点和特殊性,使其在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中具有其他学科无法代替的优势,从而决定了它在培养学生环保意识中不可推卸的责任。生物学教师应自觉承担起培养学生环保意识的责任,增强学生危机感和忧患意识,提高环保意识,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统一和可持续发展观念。

参考文献

[1]姬志刚,王红霞.《生物学中的生态道德教育》中学生物学.2005(2).

[2]李博.《普通生物学》.

第7篇:保护海洋生态环境的重要性范文

关键词:生态保护;生态意识;重要性;可持续发展

我国土地面积广阔,但森林覆盖面积较少,人均资源占有量一直处于低下水平。因此,相关部门以及工作人员一定要提高对森林生态资源可持续发展的重视程度,同时对森林资源可持续发展进行充分认识。为实现对森林生态环境以及强化生态意识重要性的规划,必须对森林保护现状以及人类生态意识进行了解,促使森林生态发展真正发挥其意义与作用。

1森林生态资源的功能

植物资源以及动物资源共同构成完整的森林资源,植物以及野生动物是森林生态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森林系统在陆地生态系统中占据重要位置,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物质基础之一,不仅可为人类社会提供木材,还可提供多种原材料,同时森林资源还可对陆地气候进行有效调节。单纯地注重经济发展给生态环境带来极大的压力与破坏,环境问题日益突出,灾害发生频率也呈现出逐年上升趋势,给人类的生产生活造成严重影响。水土流失以及旱涝灾害等现象都是生态环境破坏的重要表现,森林生态资源可对上述现象进行有效改善,防风固沙,保持水土,具有强大的生态调节功能,对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有重要作用。因此在实际进行环境治理工作时,可对森林资源进行科学合理的运用。

为对水土流失现象进行有效控制,必须进行森林工程建设,对森林生态系统功能进行保护。同时阻隔污染以及净化空气也是森林生态系统的强大功能之一。一直以来,森林都有“天然氧吧”之称,因其具有十分丰富的自然资源,可通过光合作用释放大量氧气,同时减少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在路边种植树木可对噪音起到有效的阻隔作用。森林资源有多种积极作用,一直都在对地球上的生物进行保护,人类也受到森林资源长期的给予,对人类生活以及进步有极大的推动作用。因此,人类应该对森林资源进行正确认识,同时提高森林资源保护意识,促进森林资源生态发展以及可持续发展。

2 保护森林的重要性

自1998年我国松花江流域发生特大洪水以来,2016年我国南方有再次发生特大型洪水,受灾面积约为14个省份,直接经济损失137亿元,不仅对我国经济与社会发展造成影响,还对人民生命安全以及财产安全造成严重威胁。相关研究表明,过度开采森林以及乱砍滥伐是造成洪水灾害出现的主要原因之一。

相关资料显示,现阶段我国草原退化现象十分严重,退化面积约为90万平方米,占现有草地面积高达33%,全国水土流失面积高达38.2%,上述数据充分说明我国生态环境破坏严重,提醒我们必须加强环境保护意识。森林资源匮乏是引起上述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之一,现阶段我国政府以及人民不断提高环境保护意识,加快森林工程建设,但还是存在诸多不足,需要我们进行长期的探索与努力。森林覆盖率世界标准水平约为23%,我国与世界水平相差悬殊,因此必须进行不断的努力,利用科学的手段对森林资源覆盖率进行有效提高。成熟林和过成熟林是用材林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现阶段上述木材蓄积量呈现出大幅度下降趋势,人类社会在不断进步发展,对木材的需求量逐渐增加,导致树木数量锐减,按照当前消耗速度,地球上的树木使用量仅剩7-8年。因此,对现有森林资源进行有效保护势在必行。退耕还林是增加森林覆盖面积的有效手段之一,对该种手段进行合理利用可促使荒漠化面积进减少,对人类社会发展有极大推动作用。

3 保护野生动物的必要性

近些年来,随意捕杀和食用野生动物现象普遍存在于人类社会。根据相关调查显示,我国约有400种野生动物长期处于饱受威胁状态,濒临灭绝。野生动物身上带有多种传染病毒,人类食用后会导致该种病毒进行快速传播,一旦爆发将造成大面积危害,严重时对人类的生命安全以及财产安全造成威胁。科学研究证明,艾滋病就是由于人类食用森林中灵长类动物所造成的,最后导致一场世界性的灾难。同时,动物是人类的朋友,与人类共同生活在地球上,人类应对其进行保护,而不是肆意的捕食与杀害。禁止违法捕杀以及实用野生动物不仅是对生态资源的保护,也是对人类安全的维护。

4 森林生态保护和生态意识现状

4.1 森林生态保护的现状

我国政府以及人民已经逐渐提高对生态环境的重视程度,但保护不到位的现象普遍存在于森立资源生态保护工作中。长期以来对森林资源的过度开发给森林资源生态管理工作带来一定的难度,对可持续发展的忽视同样给森林资源生态保护工作的顺利进行带来阻碍,上述现象最终导致森林生态环境保护工作面临前所未有挑战与危机。粗放型经济是我国经济增长的主要类型之一,该种经济发展方式大大降低对森林资源的保护力度。开发速度与保护速度不协调是现阶段森林保护工作主要面临的问题之一,滥砍乱伐现象更是加重森林生态环境的恶劣程度,稀有植物与动物面临大量灭绝的现状,森林生态保护工作面临极大的问题与挑战。

4.2 人类生态意识的现状

人类生态意识单薄是导致森林资源浪费与破坏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是人类进步与经济发展的重要表现,但城镇建设对大量土地资源以及森林资源进行征用,给生态环境造成不可修补的破坏。人口数量激也导致资源需求量呈现逐年增加的趋势,传统的思想与观念已经不能符合时代的发展,对生态环境以及森林资源造成极大的破坏。

人类的生态意识不但没有随着时代的变换而更加适应时代,甚至对森林生态的破坏程度有增无减,大片森林被砍伐,变成荒漠,人们却仍然对森林生态大肆开发,即使进行了一定程度上的森林生态保护,可持续发展的思想理念却很难根植于每个人心中,人类的生态意识更加有待强化。

5 保护森林生态和强化生态意识

森林生生态环境是陆地生态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陆地生态环境的关键环节。森林资源与生态建设有密不可分的关系,可以说森林资源是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基础部分,对森林资源的保护就是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同时也是对森林生态的保护,对人类长远健康发展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首先,强化森林资源保护力度不仅是保护了木材资源的储备量,也是生态建设成果的重要体现,对我国的自然c经济和谐、可持续的发展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其次,保护森林生态环境同样也是保护了物种的多样性,森林生态与海洋生态一样,是孕育物种多样性的摇篮,森林的破坏导致了物种多样性也遭到破坏,而森林生态环境的保护能够很大程度上解决物种多样性遭到破坏的问题,为野生动物营造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最后,保护森林生态能够为我国带来很强的经济效益,由于生态环境长期被破坏,导致我国的资源产量严重不足,而保护森林生态能够使我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可持续发展,不仅要保证开发和利用平衡,还要保证利用程度要低于开发程度,确保森林生态环境的长久稳定发展。针对强化人类生态意识的方面,重要性其实不言而喻。

6 结束语

从我国国情出发对森林资源进行合理的开发与保护,同时长期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从根本上促进我国人民生态意识进步,提高人民群众保护生态环境的积极性。转变发展观念,让森林生态更加能够与我国社会的发展进步相适应。

参考文献

[1]黄建强,曾海,毛燕.林业在生态环境保护中的作用[J].南方农业,2014(9).

第8篇:保护海洋生态环境的重要性范文

现在许多国家都在主张建设宜居型城市,中国虽然是作为发展中国家但也很重视城市建设的发展,城市建设水平的高低也体现着一个国家的综合实力。生态城市建设规划理念的改进能为城市的建设提供有效的指导和管理,提高城市发展水平,提升城市的宜居性发挥着重要作用。基于宜居理念的城市园林设计首先考虑到的是宜居,如果一个城市设计的不合理不适合人们居住,那么后面的园林设计的再怎么好也是做无用功。城市园林设计是依据宜居理念为前提的。

【关键词】

宜居理念;城市园林;城市建设

前言

建设宜居的城市园林为居民提供舒适的环境已经深入到民众当中,建设现代化城市园林已经势在必行。尊重大自然保护大自然是人类在地球生存的先决条件,随着人类社会不断的进步人们逐渐认识到了生态环境对于人类生存的重要性。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之地,如果生态环境出现问题人类的生存发展必将出现问题。无论是现在还是未来生态环境不容小视,在城市中融入生态园林是一种新的社会趋势。在人类刚刚出现在地球上时,所有动植物都处于一种平衡的状态。但随着人类的发展地球上的环境越来越差,天空、大地、海洋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污染和破坏,更有很多动植物开始灭绝。到了现在社会人们开始关注生态环境,人类终于清醒了过来,开始关注生态环境的承载力,开始去保护生态环境。目前人们都开始去关注生态保护。

1城市生态园林建设的出现

其实所有的城市都可以看作一个生态系统,叫做城市生态系统。在城市生态系统中里面的各类自然环境如园林绿地、农田、城市绿化带、小湖泊组成了城市中的生态环境,承担着自然生态系统中生产者的作用,人类等同于居住改生态系统的高级消费者。城市园林中的园林它是城市中具有生命的核心部分,对城市的生态环境起着重要的作用,城市中的生态园林可以调节我们生活中的各种生态因素,比如光线、水蒸气、大气等因素,为在生态城市中生活的人们改善了生活环境,是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表现。如果把大自然中的绿色生态环境融入到我们生活的城市当中不仅是带来亮丽的风景还有令人舒适的生活环境,这种城市与自然景观的结合将会是以后城市建设的主要方向。[1-4]生态园林城市中的园林对于城市有以下作用:美化城市、净化空气、水分、土壤;降低辐射、降温、降尘、防火等等。并且他在净化城市中也能无形中缓解一些人们的工作上的压力。城市生态园林的建设对于城市的建设的益处是表现的非常明显,将来可能我们居住的城市都是伴山伴水,符合宜居城市的要求。

2城市园林建设和生态保护规划

2.1整体上进行宜居城市计划

在设计基于宜居理念的城市园林中应该用整体的眼观来看,不能只考虑某一方面或重点建设某一方面。因为从生态系统的角度来看一个生态系统如果要完整良好的运行那一定要平衡。设计城市园林中以整体的角度来设计让生态园林与城市的各个设施平衡存在共同发挥作用。在进行城市园林设计是要考虑到下面几个方面:一是要坚持最接近原生态基本原则,模拟出一个自然的自然山水环境,确保城市中的系统系统具有实际绿化意义;二是坚持生态与基础设施相结合的原则,将园林生态融入到生活中;三是确定好现代化的生态园林城市的建设思路和步骤,不能为了任务而建设。

2.2改善城市交通布局,形成生态城市交通布局。

从现在的交通发展情况来观察,我国城市汽车数量还会不断继续增加,城市交通压力太大会成为城市发展的大麻烦,它可能还会带动应发一些其他的问题,这个问题不解决毫无疑问会阻碍城市的发展。这也是当前建设基于宜居理念的城市园林中要重点考虑的一个问题,交通问题不论是设计什么类型的城市都要重点考虑。针对城市园林而言交通道路设计时不仅要考虑人和车辆还要考虑植被园林,把生态园林融入到城市当中,形成一个现代生态交通布局。就一定要不断完善城市交通规划,在城市主干道和街建设绿色环带,形成生态城市交通布局,使整个城市交通变得更通畅,城市交通通畅后可以提高这个城市运行效率,利于整个城市的发展。

3生态园林城市宜居理论的实行和建议

3.1生态园林城市宜居理论的推广

任何工作的开展都需要进行宣传,宜居的生态园林城市城市也不列外。要建设宜居的城市园林必须要每个公民的配合,关键之处在于宣传好建设生态宜居园林城市。让每个部门每个人都积极配合城市生态园林的建设,重点是强化宣传,让生态保护的重要性丶科学内性深入人心,把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作为当前和今后城市建设的重点,落实与每一个城市的规划建设。

3.2城市基础设施生态环保的相结合

要评论一个城市建是否设的好,就要去看这个城市基础设施建,比如道路交通、水汽煤电等。宜居的城市园林它也属于城市自然要抓好基础设施建设。而且在建设维修基础民用设施中要关注对生态园林环境造成的影响,找到城镇建设与自然生态的平衡点去互相融合,发展生态园林城市的基础建设时不破坏原有的生态环境。政府相关的职能部门应注意当前生态环境保护项目上的倾斜政策机遇,加大环境保护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解决市区和县农村污水和垃圾等农村生态污染。每个生态系统都有自己的调节功能,这个调节功能是有限度的,但只要在这个调节范围内就能自动回复,就能把一些设施放在生态园林系统里。

结论

规划与建设基于宜居理念的城市园林城市是一项非常重要的生态保护城市建设的工作,但它又是一项系统而又复杂的工作。生态城市园林的建设状况反应人类与自然环境和谐相处状况的重要表现,要建设一个完整的生态园林城市,建设者或者国家必须要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抓好生态园林城市建设,为居民提供舒适良好的环境。

作者:王聪 单位:湖北生态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彭镇华.中国城市森林[M].中国林业出版社,2003,4.

[2]汤洁巍.城市绿化发展与城市生态环境[J].科技创新导报,2008,11:140.

[3]王娟.中国山水园林发展历程分析[J].科技创新导报,2007,35:41.

第9篇:保护海洋生态环境的重要性范文

【关键词】船舶污染;海洋;特点;措施

中图分类号:X736.3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引言

随着世界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及各地区的联系日益密切,海洋运输行业的发展步伐也越来越快,在运输界中的地位也越来越重要。与海洋运输业快速发展相适应,船舶对海洋的污染也越来越严重,船舶污染已经成为海洋污染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做好船舶污染的预防治理工作已经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船舶污染的特点

船舶污染属于海洋污染之一,与一般的海洋污染相比,船舶污染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首先,船舶污染的污染物种类较多。污染物种类不仅包括各类生活垃圾,还包括船舶排放的废水和各类油性物质。船舶排放的各类油性物质扩散较快,污染面积较大,而且很难清理,会对海洋造成严重污染。其次,船舶污染不具有固定性,污染物会随着洋流移动。此外,污染物还会随着船舶的移动而不断增加,污染范围也会扩大,这就可能导致船舶污染涉及数个国家,对船舶污染治理造成不利的影响。再次,船舶排放的污染物具有较强的污染性,会严重破坏污染区域的生态系统,不仅会对海洋生态环境造成不利影响,更有甚者还会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船舶排放的油类物质会严重破坏海洋的生态系统,而且油类污染很难治理,治理成本也很高。最后,船舶污染还有其特殊性,属于一种特殊的环境侵权行为。因为各国都有所属领海,在领海内的船舶污染行为就属于环境侵权行为,船舶污染的受害者为污染区域所在的国家、渔民等等。[1]

船舶污染的种类

海洋污染的种类多种多样,船舶污染是造成海洋污染的重要因素,就目前来看,船舶污染海洋的种类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船舶排放的油类造成的海洋污染。油类污染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船舶正常运行所排放的油类物质;另一方面是因为意外事故所泄漏的石油造成的海洋污染。船舶在正常运行当中,会产生大量的含油污水,这些含油污水如果不经过处理就直接排入海洋中,就会造成严重的海洋污染,这种污染主要是因为人为因素造成的。此外,油轮在航行途中会遭遇各种意外事故,结果导致石油大量流入海洋中,造成严重的海洋污染。其次,是船舶中产生的生活污水造成的海洋污染。船舶中产生的生活污水多种多样,既包括船员的日常生活所产生的污水,这类污水主要通过卫生间排放到海洋中;也包括各类工作场所产生的污水。这些生活污水中还有大量的有毒物质,如果不经过处理就排放到海洋中,就会造成严重的海洋污染。再次,是船上的大量生活垃圾造成的海洋污染。船舶中的生活垃圾多种多样,既有各类食品残渣,也包括各类货物的残留物。各类食物残渣排放到海洋中,很快就会氧化,还会大量消耗海水中的氧气,会对某些物种产生不利影响。此外,船舶运输的货物多种多样,这些货物的残留物如果排放到海洋中,也会造成严重的海洋污染。与此同时,船舶在运输散装的化学物品时,有毒的化学物质也会造成海洋污染。化学物品对海洋的污染也可以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处理散装的化学物品时造成的海洋污染,这类污染主要包括清理意外泄漏的化学物品;另一种是散装化学物品大规模泄漏,这些有毒的化学物质流入到海洋中,就会对海洋的生态环境造成污染。最后,是船舶在运输危险货物时造成的海洋污染。危险货物在运输过程中具有较高的危险性,如果运输不当就会发生严重的意外事故,不仅会造成严重的人员伤亡、巨大的经济损失,还会使有害物质落入海洋中,对海洋环境产生不利影响,造成海洋污染。[2]

船舶污染海洋的预防治理措施

4.1提高船舶负责人对船舶污染的重视程度

目前,船舶污染越来越严重,发生频率越来越高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船舶负责人对船舶污染的重视程度不够,没有意识到船舶污染的危害性,缺乏对船舶污染的准确认识,因此,要想做好船舶污染海洋的预防治理工作,就必须提高船舶负责人对船舶污染的重视程度。为了提高船舶负责人对船舶污染的重视程度,海事管理机构一定要做好宣传工作,举办各项专题活动,大力宣传船舶污染的危害性,让船舶负责人认识到船舶污染的危害程度,加深对船舶污染的理解,提高对船舶污染的重视程度。

4.2提高船员的环保意识

船员是进行船舶运输工作的主体,要想做好船舶污染海洋的预防治理工作还要提高船员的环保意识。但就目前来说,很多船员的环保意识比较薄弱,没有环保观念,随意向海洋中排放各类生活污水和生活垃圾,造成了严重的海洋污染。因此,海事管理机构要做好宣传工作,大力宣传防治海洋污染的重要性,让船员意识到保护海洋生态环境的重要性。此外,海事管理机构还可以定期举办培训活动,让船员了解相关的法律法规,提高船员的环保意识。

4.3建立健全各项法规制度

船舶污染海洋的预防治理工作,还需要相关的法律法规来保障。我国最新颁布的《防治船舶污染海洋环境管理条例》就对船舶污染物的排放、海洋污染事故的应急处置等方面做了具体的规定,为船舶污染海洋的预防治理工作提供了坚实的法律保障。

4.4充分发挥海事监管机构的监察作用

为了做好船舶污染海洋的预防治理工作,还要充分发挥海事监管机构的监察作用,在船舶航行之前,对船舶进行严格检查,禁止老旧船只、质量存在问题的船只出海,尽量减少发生海难的频率,减少因为船舶遇难导致的海洋污染问题。

4.5充分发挥新技术的作用,减轻船舶污染对海洋造成的危害

进入新世纪以来,各项科学技术的发展速度越来越快,技术更新的速度也越来越快,越来越多的新技术也被应用到预防治理船舶污染海洋中来。例如,可以处理船舶污水的设备已经制造成功,这种污水处理设备可以处理大量的船舶污水,可以明显减少船舶污水的排放量,对于保护海洋生态环境有着很重要的意义。

4.6建立船舶污染责任保险制度

建立船舶污责任保险制度,对于治理船舶污染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目前,在我国海域发生的船舶污染事故数量越来越多,不仅对我国的海洋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破坏,还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但由于资金限制,很多船舶企业无法对船舶污染事故做出合理赔偿,影响了治理工作的顺利进行。为了更好的开展船舶污染治理工作,需要建立船舶污染责任保险制度。[3]

结语

综上所述,船舶污染已经成为海洋污染的重要组成部分,船舶污染对海洋生态环境的破坏越来越严重,防治预防船舶污染工作已经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此外,与一般的海洋污染相比,船舶污染不仅污染物种类较多、还具有移动性,与此同时,海洋污染还属于一种特殊的环境侵权行为,这些特点都对船舶污染的治理产生了不利影响。与一般的海洋污染相比,船舶污染的种类比较多,不仅包括船舶排放的油类造成的污染,还包括生活污水、生活垃圾对海洋环境的破坏,船舶运输的散装化学物品和危险物品,也会造成海洋污染。因此,要想做好船舶污染海洋的预防治理工作,必须从多方面着手,要提高船舶负责人对船舶污染的重视程度、要提高船员的环保意识、要建立健全各项法规制度、充分发挥海事监管机构的监察作用、还要充分发挥新技术的作用,减轻船舶污染对海洋造成的危害,只有做好这些工作,船舶污染海洋的预防治理工作才能取得较好的成果。

【参考文献】

[1]周在青.船舶防污染法规与实务[J].大连海事大学出版社,200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