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的现象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局限;对策
我国的高职院校是一培养技术型人才为主要目标。即目标是实用化,是在完全中等教育的基础上培养出一批具有大学知识,而又有一定专业技术和技能的人才,其知识的讲授是以能用为度,实用为本。这样,就容易导致高职院校偏重于学生的专业技能,而忽视了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然而,这种忽视将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在各方面的局限表现出来。师资力量、教育方式、环境设施、学生自身等方面的局限都是限制高职院校发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因素。国家与学校必须警醒,亟待消除种种局限,发展高职院校学生的综合素质与能力,这样,有利于国家实施“科教兴国,人才强国”的方针战略,也有利于高职院校培养专业人才的可持续发展。
一、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局限与局限成因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对高职院校学生品格的培养至关重要。“改革开放30多年,中国社会环境的急剧变化对学生品德的养成教育提出了史无前例的挑战,面向一线职业岗位的高等职业学校德育工作尤显重要。”[1]但是,当前国家虽然重视教育,但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还是存在部分局限,致使学生的品行与素质得不到提高。我们需寻找出造成多方面局限的原因。
1、高职院校思想教育的局限
(1)高职院校的师资力量薄弱。高职院校的师资力量与国家“985工程”院校、“211工程”院校相比较,相差甚远。“985工程”院校与“211工程”院校的师资力量雄厚,这些高校的教师大部分都是国内著名专家和教授,甚至是从国外引进的人才,而高职院校在这方面就稍显逊色。
(2)高职院校的教育方式滞后。由于师资力量薄弱,直接导致高职院校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滞后,找不到针对高职院校学生思政教育的突破口,无法有效地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的教育。并且,高职院校由于不重视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导致出现教师只是一味的向学生灌输书本知识的现象,而不注重实践,也没有考虑到学生是否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思想道德,是否真正认识思想政治的重要性。从而容易导致高职院校学生的思想出现偏差。
(3)高职院校的硬件设施陈旧。虽说高职院校是培养技术型人才,学校的应有的技术设备也都齐全,但是随着社会的变革、科技的更新,高职院校大多数的专业设备并不能与时俱进,这也容易导致学生思想的滞后,并且严重的容易导致政治立场的不坚定,甚至开始盲目崇拜资本主义,有些思想极端的学生可能加入组织。
2、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局限成因
(1)高职院校学生自身的因素。由于现在的大部分学生都是独生子女,一般具有个人主义倾向,易以自我为中心,固执己见。这样,就容易导致思政老师在传授思想过程中达不到良好的教育效果。再者,高职院校的生源比较复杂,通常由初中毕业、高中辍学、高中毕业未考入本科等学生构成。所以,高职院校学生的文化功底较为薄弱,甚至厌学。致使老师传授的思想政治知识不能良好的吸收,甚至出现理解偏差。
(2)国家与学校重视度的因素。国家每年对高职院校虽有补助,但那也只是杯水车薪,要将教师水平提高、学校硬件设施更新那更是需要大量资金。现阶段,高职院校众多,专业水平也参差不齐,国家需要不仅要重视学生的专业培养,更重要的是对学生思想政治的教育。对学生思想政治的教育影响着国家的未来和学生自身的素质与修养,国家应提高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而学校亦是如此,由于学校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忽视,导致思政老师不负责任的态度。高职院校一味的追求专业培养,很容易忽视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致使老师与学生都不重视思想政治教育。
(3)教学理念的因素。我国从古到今的教育模式都是重书本、重共性,而忽略了学生个体的差异性。考试形式单一,一张试卷里每道考题都有固定的一个标准答案,在这种情形下,学生最终被剥夺了自由发挥特性的机会,更加缺乏自主创新的能力。所以,我国在教学理念上严重缺乏宽容性与民主性,从而导致了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滞后。老师不能因材施教,只是片面的注重书本知识与单一的考试形式。
二、改善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局限的对策
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存在诸多局限,国家、教育部、家庭乃至社会需要警醒,为了让高职院校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提高人才素质和就业率,思想政治教育模式需要得到改善,并且亟需找到相应的对策解决种种问题。
1、国家需提高对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视
国家应该加强对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大力发展思想政治教育;从财政方面加大对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投入;从政策上要求校方在招聘思政老师时有针对性的方式,并且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水平,要求老师教学后,学生能够在思想政治方面达到质的变化;从实践上采取奖励制度,当学生通过思想政治的考核,国家应鼓励校方在思想政治方面取得进步,并给予一定的奖励。
2、国家需大力宣传思想政治教育
国家需要提高对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宣传,只有宣传力度达到一定程度,高校老师与学生等人民群众才会对思想政治教育有一定重视。国家可以通过新闻传播的方式来宣传思想政治教育;也可邀请全国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权威专家去各大高职院校宣讲,甚至让权威专家专门针对老师、学生分别进行宣讲;还可以要求高职院校每年召开家长思想政治教育研讨会。这样,国家从各个层面宣传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不仅体现了国家对高职院校学生的重视,而且体现了思想政治对高职院校学生的重要性。
3、选拔高素质、高水平思政教师
全国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才众多,但能够真正通过恰当的方式向高职院校学生传授知识的教师并不多,专业人才的水平参差不齐,包括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教师。要改善高职院校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必须从教师水平着手,这是现在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问题的根本所在。
4、改善教学方式
高职院校应加强改善对思想政治的教育方式,部分高职院校不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导致思政老师对学生的教育停滞在倦怠期,并且对教学也只是敷衍了事。所以校方应对思政教师进行集中培训,并采取奖励制度。
思政教师不能只片面传授课本知识,需要结合现代化的高科技与学生进行交流,时刻了解学生的动态与心理。通过实践使学生在参与中亲身体验、主动探索现实中的问题,验证所学的理论知识、基本原理,并运用所学理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使学生在实践中身心得到锻炼、体验和升华。[2]
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教师可通过个性化教育来改善对学生的教学方式。个性化教育是指通过对被教育对象进行综合调查、研究、分析、测试、考核和诊断,根据社会或未来发展趋势、被教育对象的潜质特征和自我价值倾向以及被教育对象的利益人的目标与要求,量身定制教育目标、教育计划、辅导方案和执行管理系统,并组织相关专业人员通过量身定制的教育培训方法、学习管理和知识管理技术以整合有效的教育资源。[3]这样,高职院校的学生在思想政治方面能达到质的飞越。
综上所述,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教学是一项非常重要的系统工程,操作复杂,要求更高,要使其得到正确的加强和实施,必然还要在理论和实践上进行多方面的探索。[4]
三、高职院校实现优质思想政治教育的意义
高职院校培养人才的目标是实用化,是使学生有一定专业技术和技能,以能用为度,实用为本。高职院校如果使得思想政治教育达到优化,那么在各个层面都能得到优化。
从国家的层面来说,优化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有助于国家的“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国家的人才素质也得以提高,有利于与外国的友好外交,这更能增强国家的综合国力,巩固中国在世界的国际地位。
从高职院校的层面来说,优化思想政治教育有助于学校的综合实力。学生的素质得到提高,学校的口碑也相应能够得到提高,这有助于学校的招生与专业的教学质量。更重要的一点,在社会主义工业化大生产下,众多毕业生的就业率是一大问题,优化思想政治教育更够提高学生的素养,这样,可以提高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就业率。
从社会的层面来说,优化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有助于提高社会的整体素质和社会生产效率,让每个家庭实现高收入,带动社会的运转。
从学生自身的层面来说,优化思想政治教育不仅提高学生自身的品德与素质,树立了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能够提高他们的社会地位,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并且能够帮助他们找到理想的工作,而且有助于他们的人际交往,在工作中能够建立良好的交际网。
总而言之,高职院校实现优质的思想政治教育至关重要。
参考文献:
[1]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麦可思研究院.2012 中国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年度报告[N].中国教育报,2012-10-17(05).
[2]赵林楠,隋建华,王海.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环节研究[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4).
关键词:先进文化;思想政治教育;与时俱进
中图分类号:D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49X(2009)-06-0068-01
一、思想政治教育理念要体现社会主义文化的先进性
思想政治教育理念是指人们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现象的理性认识。是一种具有相对稳定性、延续性和指向性的教育观念体系。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包括思想政治教育的思想、观念、主张、看法、认识、信念等等,它不是教育现实,但源于对教育现实的思考,是教育主体对教育现实的自觉反映,对现实的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引导的意义。从历史的角度看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理念是否代表了社会发展的方向;从科学的角度看,我们的理念是否是来源于实际,是否是对客观真理的反映;从价值尺度来看,我们的理念是否是从广大人民群众的实际出发,真正的代表与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根据这三个评判尺度,在对待如何确立思想政治教育理念时,一方面,我们要摒弃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理念中的一些过时的,落后的思想,保留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中一些值得借鉴的经验与做法;另一方面,我们要不断的深化与更新思想政治教育的理念。多借鉴相关学科的一些新的思想、做法以及国外的一些经验,使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能够更合乎人性,从而不断的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二、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要体现社会主义文化的先进性
第一,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要体现为先进性。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先进性体现在与社会的整体发展方向相一致,表达着正确的理想和信念。教育内容的先进性既包涵了党和国家的教育要求的先进性,也包涵了教学实践中教学内容的先进性,这两方面要统一起来,不能够割裂开来,先进文化视野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必须密切贴近客观实际。且具有鲜明的先进性,奠定于最新的、最先进的思想理论之上,反映了社会发展的要求与人自身完善的要求。如随着社会的发展,竞争意识、维权意识、独立意识等思想意识成为社会发展对社会成员的要求,因此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也应该真正的体现上述内容,以促进个体的不断完善与社会的发展进步。第二,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要体现时代性。思想政治教育要针对现时代社会上的一些拜金主义、享乐主义、见利忘义、损公肥私、不讲信用等现象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在2006年提出的“八荣八耻”就很有时代性与时效性。这对于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形成积极健康向上的社会风尚,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第三,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根据社会成员的思想道德发展水平以人民群众的需要制定,要为人民群众服务,真正的反映、代表和维护的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
关键词:后现代主义;思想政治教育;意识形态;后人道主义
一、作为意识形态的后现代主义
后现代最初来自文艺界,是通过建筑、文学和电影中表达出的前卫思想,后延伸到哲学、社会生活和科学等各个领域,成为所有反现代的一种叙事方式。[1]从第一个后现代哲学家尼采道出上帝已死宣布人类精神价值的陨落,非理性主义、无政府主义、解构主义、后人道主义和后生态主义、女性主义等后现代思想都在表达着人类对于自身的处境的困惑,对世界的同质化趋势、秉持二元对立的世界观的反思和批判。现代性代表的单一、线性和中心权威在后现代那里被一一瓦解。对后现代的理解已经不能停留在哲学层面或简单界定为各种后现代思潮的杂糅。伴随着对资本化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否定性认识,它渗透到了社会生活诸多方面,已经成为语境下的社会再造工具,属于一种意识形态。[2]在政治上,后现代主义的诉求是无政府主义和自由主义;在社会发展上,强调多元性和地方主义;在方法论上以奉行“怎么都行”的多元方法论,对基础和中心进行解构和颠覆;在科学上,它反对身心分离的科学及科学主义的垄断,追求科学的返魅。这种意识形态在各个层面反制着现代性的延伸和扩张。思想政治教育属于意识形态的教育,对于思想政治教育而言,后现代消解了其精心营造的中心权威和对错标准,模糊了阶级和社会形态的差异,颠覆了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主客体角色。从这个角度来说,它对于思想政治教育构成极大的挑战,负面作用明显。[3]但矛盾背后总孕育着转机,从后现代带来的威胁中,我们看到了思想政治教育的自身存在的问题和缺陷,通过后现代的引入,如何将思政教育的单一性和教条化进行丰富和创新,怎么改善思政教育的有效性和全面性等等一些列问题获得了新的解决思路。这对于改变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和方式都是很有启发性。
二、后人道主义对人的拯救
发端于启蒙时代的现代性观念,将摆脱了神的束缚的人视为永恒的存在。人是万物的尺度和主宰,从而孕育出现代世界引以为傲的人道主义。人道主义对人的道德、认知能力有良好的预设,人既是原因也是目的,人类中心主义由此诞生。但后现代人道主义揭示出这不过是一种美好的错觉。[4]现代性推崇的工具理性下的思想政治教育把人视为工具性的人,是被灌输对象,人作为教育的对象通过特定思想的引导,可以得到理想状态的养成。这种理想状态是单一化、简单化的思想灌输后的人,人被视为理所应该的同一和完善。但人性是多样化、复杂的,人道主义在凸显人的特权的幌子下实际在毁灭人的个性,扼杀人的尊严、自由。后现代人道主义消解了人的理性和独立,将其拉回到现实的生活中去理解,使人在世界整体中恢复其本真状态。后人道主义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意义在于它承认人性的缺失,人类的不完美。在方法上启示思政教育要尊重个体的差异性,不能以人道主义为借口推行非人性的教育目标。后人道主义关注人的现实命运和遭遇,反思了工业社会以来人的异化,对人的机械性、同一化的命运给予了警惕,反对盲目乐观和膨胀的人类中心主义,这些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开展的视角和目的是一种深刻的自我反省。在后人道主义的冲击下,近年来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有关人性善恶、教育主客体关系的讨论有了许多创新性的理解,从高扬人的主体性到将人放回到世界整体中去认识。随着人类的特权光环褪去,思想政治教育的观念也相应的从主客体的对立思维和等级意识过渡到平等的交流和互动过程。这在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和实践中都更多的表现为对人的尊重,对差异化的重视,改变了以往思想政治教育生硬刻板、居高临下的形象。
三、开放的心态:宽容和接纳
后现代主义最有价值的思想资源即开放的心态,这种开放是对差异性的尊重,对异质文化的同情和包容。西方现代性是以人类自身为中心的,西方文化被视为普世文化。[5]后现代则要求对他者(theother)[6]敞开闭锁的大门,摈弃优越感和偏见,以平等的姿态对待和接纳其他人、其他文化、其他民族、其他意识形态。后现代多元主义就是在这样一种开放心态下的产物;还有后现代非中心主义,要求去除人类中心主义思想的桎梏;后现代生态主义强调万物平等,并彼此关联;后现代女权主义则要求摈弃性别偏见,体现女性权益;解构主义的分延、不在场、痕迹等概念实际上也是在要求对他者的开放和平等。对他者开放并不仅仅是道德上的一种同情心,而是敞开自身去吸纳更多养分的必由之路。海德格尔认为此在是容身于世界之中的,[7]这就保证了人与世界的有机关联,万物之间应该“不设界”、“不阻塞”,无碍地共享这个世界,发现这个世界更美好的一面。一直以来,思想政治教育中存在的一个显著弊端即闭锁心态和狭隘眼光,以自身的正确而排斥其他文化,拒绝其他思想文化的介入,甚至将异质文化视为洪水猛兽。有机哲学强调的所有事物都是彼此关联的,关系(relatedness)优于性质(quality),自在之物是不存在的。[8]其实,任何一种思想都不可能独立发展,更不能保证永恒正确。将思想无机化和实体化是对思想的扼杀,思想政治教育不可能独立不依、独善其身。马克思的物质发展观强调事物的变化与发展的绝对性。思想的演化是一个过程,其成长和完善需要不断地融入其他营养,这也是思想完善和发展的必然途径。按照与时俱进,实事求是的态度,思想政治教育需要不同声音的融入和借鉴,以开放的心态向新的事物汲取能量。近年来,香港、台湾地区的一些有背于国家统一和民族认同的事件屡次发生,这给我们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和课题,如何对不同意识形态背景下的人们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用唯我独尊的态度对不同声音一味的排斥和无视只会让情况更糟。向他者开放,用包容让不同社群发出声音,设身处地为他者考虑的换位思考可能是唯一化解矛盾,彼此融合的方法。[9]这种融合并不会销蚀原有思想的纯洁性,用以他平他的开放心态,通过包容和融合涤清思想的混乱和歪曲,从而令其获得更大程度的认同,更富有生命力。
四、消解中心下的中心重建
后现代主义强调的平等和融合是思想政治教育应该积极借鉴的,但是它对中心的解构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负面效应也是需要我们给予重视和警惕的。首先,植根于现代性中的主客对立、现象与本质对立、我他对立、东西对立将世界撕裂为各孤立、静止的部分。然后,后现代思解构任何妄自尊大的中心主义,消解一切权威思想。这种解构意在拆解逻格斯中心主义下的等级解构和对立关系。其消极结果是不可避免的造成思想去中心化和信仰价值体系多元。在多元化背景下,人们感受到的往往不是自由而是迷茫。思想政治教育形式上的主客体关系、内容上的主流思想和权威中心价值观都受到后现代主义的解构。没有中心的思想政治教育自然是不成立的,用现代性隔绝和孤立的方式是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后现代的侵袭的。在现代性无能为力之际,我们必须用一种超越性的思维,在现代世界的意义和结构坍塌之前,对思想政治教育的中心进行重建。思想政治教育突出的政治性特征需要排除各种异见杂音的干扰,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对不同声音的整合和超越是当下必须要完成的任务。例如作为思想政治教育思想基础的理论在被后现代解构和碎片化之后,各种后的出现与我们的主流思想产生差异,这就需要我们将各种碎片整合,把片段化的理解还原到整体当中,澄清思想的本真面目。这个过程可以看做是对解构的解构,用后现代的手段去破解后现代的破坏。[10]思想基础在消解后的得到重建。只有这样才能走出现代性的死胡同和后现代的陷阱,使思想政治教育建立在更加坚固的基础上。思想政治教育现阶段所遇到的瓶颈和困难在于长期形成的权威中心主义和权威受损导致中心地位下降后的不适状态,这种两难处境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的关系在这个过程中被颠覆。随着主体的支配地位受到质疑,主体掌控权被削弱,客体与主体的地位趋向同一,使得教育主体的权威被削弱,甚至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正当性会产生质疑。[11]在这种危机下,我们应抓住主客体在位置发生改变的契机,加强主客体的互动与融合,重建主客体的和谐关系。正如大卫•格里芬所言世界在现代性中已经祛魅,需要后现代去重建新世界。[12]不可否认,思想政治教育在现代性的单一、孤立和世俗化中已经出现了问题,思想政治教育者要有问题意识和危机意识,这样才能切实解决思想政治教育在每个阶段发展中遭遇的困难。清除了人类思想中的愚昧和盲从的之后,现代性给人类的精神世界留下的空白地带不应该荒芜一片或被实利主义完全侵占,思想政治教育应发挥其精神守护者的作用,在人们心中重新构建起理想信念和道德情操的灯塔,使人类的心灵世界返魅、重返光明。(注:本文系安徽省教育厅人文社科重点项目《视觉文化的意识形态研究》,项目编号:SK2015A661;安徽外国语学院校级课题《哲学视阈的“中国梦”精神价值研究》,课题编号:AWSK2013017)
参考文献:
[1]冯俊.后现代主义哲学演讲录[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24.
[2][加]大卫•莱昂.后现代性[M],郭为桂,译.吉林:吉林人民出版社,2004.52.
[3]王仰飞.后现代主义文化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及其对策[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6).
[4]高宣扬.后现代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163.
[5][美]弗雷德里克•詹姆逊.单一的现代性[M].王逢振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118.
[6][美]维克多•泰勒.后现代主义百科全书[M].章艳等,译.吉林:吉林人民出版社,2011.12.
[7]陈嘉映.海德格尔哲学概论[M].北京:三联书店,1995.147.
[8][日]田中裕.怀特海:有机哲学[M].包国光,译.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216.
[9][德]沃尔夫冈•维尔施.我们的后现代的现代[M].洪天富,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478.
[10][美]查尔斯•拉莫斯.现代性的教训[M].刘擎,译.北京:东方出版社,2010.209.
[11]李霞玲、李敏伦.后现代主义视野中的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关系审视[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0,(2).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大学生;闲暇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DOI:10.3963/j.issn.16716477.2016.05.0029
从哲学角度看,闲暇教育是教育的本质存在状态,因为教育的本意就是使人像人一样生活;从社会学角度看,闲暇教育是人的社会关系生成的主要方式;从教育学角度看,闲暇教育则是实现教育目的的纽带;而从思想政治教育视角看,闲暇教育不仅仅是人的综合素质教育的组成部分,而且本身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表现形式,具有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近年来,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在某种程度上面临实效性不强的问题,一些学者认为,这是由于西方社会思潮中消极思想的干扰和网络等新媒介的迅猛发展造成的负面影响。笔者认为在大学生拥有大量闲暇时间的环境下,大学生闲暇教育的不足或者说师生均未发挥闲暇教育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失效”的重要原因之一。大学生如何安排个人的闲暇生活,这对他们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具有重要影响,也直接关系到他们未来的个人发展与社会发展,闲暇教育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发展的必然要求。如何充分利用大学生的闲暇时间,延伸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途径,培养他们形成良好的闲暇生活习惯,掌握一定的闲暇生活技能,科学引导大学生闲暇活动,提高大学生闲暇生活质量,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重要课题。
一、闲暇教育及当前大学生闲暇生活状态分析
(一)闲暇与闲暇教育
闲暇是与闲暇时间内在关联的范畴。闲暇时间一般泛指劳动或工作之外的业余时间。对于大学生而言,其闲暇时间指学生上课学习时间和满足基本生活所必须的时间外的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柏拉图曾将闲暇理解为四层含义,即“空闲”、“一种自我控制的自由状态”、“休闲的状态”和“从活动中获得自由”[1]。笔者认为,闲暇不仅是时间的范畴,应该还是活动的范畴,即能够在闲暇时间里自主支配,开展有益的闲暇活动,促进自我发展、自我完善,满足人们的物质和精神文化需求。
闲暇教育,根据一般理解,是针对和指向人们的闲暇时间与闲暇生活的教育,其根本目的在于教会人们有意义、有效地充分利用闲暇时间,树立科学地闲暇价值观,掌握一定的闲暇技能,充分挖掘自身潜能,提高闲暇生活质量,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国外相关研究中大多数学者认为:“闲暇教育的目标是让学习者通过利用闲暇时间而获得某种变化,这些变化表现在信念、情感、态度、知识、技能和行为方面,并且它通常发生在儿童、青年和成人的正式或非正式的教育环境以及娱乐环境之中。”[2]所以,闲暇教育具有十分明显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理所当然地应该被纳入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范畴之中。
(二)当前大学生闲暇生活存在的问题
闲暇社会学认为,人们要开展闲暇活动,需要满足三大基本要求:一是相当数量的闲暇时间,二是一定的闲暇设施,三是要具备一定的闲暇技能[3]。大学生拥有大量的闲暇时间,但是他们的闲暇生活却不尽如人意,笔者认为,当前高校大学生的闲暇生活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其一,大学生闲暇时间浪费较多。大学不同于中学阶段,大学课程安排的上课时间占学生在校时间的比重比中学阶段要少很多,再加上双休日或节假日,以及高校学分制改革的实行,大学生实际所拥有的课外时间早已大大超过在校时间的一半。但由于许多大学生习惯于中学时代依靠教师的安排进行学习和生活,而大学主要是在老师的指导下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这就导致他们中一部分同学不能适应这种自我安排的宽松环境,缺乏学习生活的目标、计划和动力,面对大量的闲暇时间感到茫然,不知该如何去安排这些闲暇时间,浪费了大量的闲暇时间。这种现象说明,大学生闲暇教育刻不容缓。
其二,大学生闲暇生活质量不高。大学生闲暇活动内容包括提高自身发展需求的知识扩充、能力提高、素质培养的活动和满足身心需求的娱乐休闲活动等[4]。在闲暇时间里,当前大学生除了学习之外,主要的闲暇活动还是以满足身心需求的娱乐性消遣活动较多,比如球类运动、上网、电脑游戏、睡懒觉、聚会、联谊、逛街等;而自觉主动进行个人发展和自我能力提升的闲暇活动,如图书馆阅读、社会实习兼职以及关注各类讲座、技能培训、文艺活动等相对较少,导致其闲暇活动内容单一、范围较小、层次较低,质量不高。
其三,大学生闲暇技能比较欠缺。要提高闲暇生活的质量, 必须要有相应的技能、技巧等素养。美国学者纳什提出了闲暇层次理论,在这一理论中,他认为,人们在休闲时候所做的活动其价值从低到高可以列为六大层次。一些调查资料显示,如今很多大学生的闲暇主要还是处于“零价值”的纯官能享受活动以及“价值为1”的简单追寻轻松刺激的娱乐活动两个层次上,这与大学生应当朝气蓬勃、积极向上的形象显然不匹配。导致出现这一问题的原因主要是大学生的闲暇技能不高,闲暇时主要从事一些低水平活动。[5]这样的现象如果不及时进行教育引导,大学生就会感到空虚迷茫,甚至可能容易走上犯罪的道路。
其四,大学生对闲暇认知有偏差。目前大部分学生对闲暇的理解只停留在休闲上,认为闲暇时间就是自由支配的时间,自己想做什么就做什么,较为盲目。这就会导致闲暇教育形式的单一性和闲暇认知的缺失,学生不能形成一个良好的闲暇状态。高校闲暇教育状况与大学生对闲暇教育的实际需要存在不匹配的情况,导致目前大学生的闲暇生活基本处于放任自流的状态,从而使大学生的闲暇生活的期望与现实感受的反差太大,大学生的闲暇生活缺乏自觉性和计划性。
其五,国家、学校和家庭对大学生闲暇教育重视不够。目前,国家层面的闲暇教育意见尚未出台,少数高等学校虽然开始重视闲暇教育,但是普遍只是在课余时间里零星地以活动、讲座等形式教育引导大学生闲暇生活,而没有对高校学生的闲暇行为、闲暇态度、闲暇价值观和实施闲暇教育的理念、方式等进行系统性的引导。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和习惯束缚,大部分家庭认为大学是学术中心,大学生已经是成年人,应当具备而且也已经具备科学有效支配闲暇的能力,因此没有必要对大学生进行专门的闲暇教育。大学生们渴望丰富的闲暇活动和高雅的闲暇生活,但是在学校和家庭里,他们能获取的来提高自身闲暇生活质量的途径却非常有限[6]。这些都说明政府、高校和家庭对闲暇教育功能性的缺失,重视程度不够。
二、大学生闲暇教育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大学生闲暇教育具有三大功能,即防治功能:养护心灵预防心理疾病、锻炼身体预防生理疾病;发展功能:培养能力、发展个性、完善知识结构;乐生功能:愉悦身心、享受生活、发展能力为未来生活作准备。大学生闲暇教育有助于了解大学生及其发展需要,有助于大学生的自我认同及引导其构建良好的人际网络,有助于大学生掌握实践技能,有助于大学生的角色学习与实践[7]。根据当前大学生闲暇生活现状,笔者认为,从思想政治教育角度看,大学生闲暇教育具有如下功能:
其一,闲暇教育使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得到延伸。思想政治教育与大学生的生活实践脱节是导致当前高校德育工作实效性不强的重要原因之一。闲暇教育是一种生活教育,它是对教育的进一步发展,其内容涵盖广泛,几乎囊括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如适应人的个性发展的内容以及科学合理的生活方式。发展性、开放性、自主性、实践性是闲暇教育最突出的特点,人的本质、生命的价值是闲暇教育的最终目标。闲暇教育凭借其广阔的空间、充足的时间和较强的实践性,弥补了教科书以及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不足,使教育教学范围从狭小的课堂走向了宽广的社会,对人的阐释也更加完善,不仅把人视为完整的生命体,还鼓励人自觉追求高尚的精神。闲暇教育是本着“以人为本”的理念,将大学生的思想教育从较为单一的思想品德教育延伸拓展到人文关怀的层面,回归到了人的现实生活世界。可以说,闲暇教育对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方面的拓展和延伸,不仅给强烈追求生存价值和精神家园的大学生提供了精神动力,还与时俱进地推进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创新发展。
其二,闲暇教育使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更加灵活多样。教育内容需要通过种种方式和手段进行传递,而闲暇教育是一种开放的教育形式,它需要在一种舒畅、自由、愉快的休闲氛围中进行。闲暇教育的原则是平等、自愿、互动、和睦以及鼓励、理解、支持、包容、自由,闲暇教育的实践具有丰富多样性,它倡导大学生在实践中将个人经历和感性认知、精神追求和物质追求、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教育和自我教育、解决实际问题和解决思想问题等要素有机结合起来。闲暇教育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使大学生在接触社会时,能够有效地与个体、集体、社会以及自然进行平等和谐的交流,能够知行合一、明辨是非、分清对错。在教育过程中,让大学生渐渐地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成才。所以,闲暇教育生动化、人性化、情感化的方式弥补了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枯燥乏味的弊端,真正从生活实际出发,贴近生活、注重体验、善于互动、深入思考,使得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更加多样化,也使得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更加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
其三,闲暇教育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彰显。闲暇教育有着思想政治教育所不具备的功能,即内化功能。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所以高校教师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更应该突显学生的主体地位。思想政治教育旨在通过各种思想教育方式,渐渐让学生接受和肯定符合社会需要的思想道德观念,并且使学生在接受的过程中将这些观念与自身的思维相结合,转化为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而闲暇教育则在此基础上,增加了大学生的自由支配时间,培养大学生的科学规划闲暇生活能力,引导大学生利用这些自由支配的时间开展有意义的闲暇活动。由此,学生在兴趣爱好和价值追求的心理驱使下,可以愉快、高效地完成与自己内心相契合的事情,教师的约束、课堂的限制、家长的管教、学生自身心理的压力都被健康休闲的活动、舒适酣畅的心情所取代,他律顺理成章地被自律所取代,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了充分彰显,提升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化效果。
三、思想政治教育视角下加强大学生闲暇教育的路径
要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针对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就必须正视大学生拥有大量闲暇时间的实际,通过培养大学生科学的闲暇价值观、提高大学生利用闲暇时间的技能、加强对大学生闲暇生活的引导等途径,不断提升大学生闲暇生活的价值,促进大学生健康全面地发展。
(一)培养大学生科学的闲暇价值观
科学的闲暇价值观对于科学地指导人们有效、合理地利用自己的富余时间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进而提高自己学习和生活质量。但在传统观念的作用机制下,大多数人认为闲暇的时间就是自由支配的时间,闲暇意味着娱乐与休息;在当前功利主义之风盛行的环境里,部分大学生认为闲暇教育所教授的是生活中无用的东西,发挥不了太多的实际作用,因而抵触这种教育。然而,大学生正处于由不成熟逐渐走向成熟的关键时期,他们的自我决断能力、自控能力和是非辨别能力还相对不成熟,课堂之外的时间把握上很容易出现一些问题,因此,培养大学生正确的闲暇价值观,使他们认识到科学地分利用富余时间可以充分挖掘自身所具备的潜能,强化自身优势,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要求。高校作为大学生闲暇教育的主体,要充分发挥闲暇教育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积极利用他们熟悉的、喜欢的方式开展闲暇价值观的培养,切实加大闲暇教育在学生综合能力培养方面的作用,鼓励和支持广大高校学生结合自己的大学学习规划和职业规划,科学有效地珍惜、利用闲暇时间,使自己在课余时间和第二课堂活动中全面提升自身素质,培养良好的习惯,成就卓越的人生。
(二)提高大学生利用闲暇时间的技能
合理利用闲暇时间的能力和从事闲暇活动的技巧技能是培养大学生闲暇能力的重点。我国高校普遍实行双休日制和寒暑长假制度,推行完全学分制,并大力发展素质教育。这种学习环境给予大学生大量自由可支配的时间。有一部分学生具备独立的人格个性,能够充分利用闲暇时间进一步提升自己;然而,仍有不少大学生在充足的闲暇时间面前,觉得学习和生活很无聊,认为“什么都没有,有的就是时间”;有的甚至采取随心所欲的态度,把大量闲暇时间花费在游戏、过度上网等方面,以至于荒废了学业。究其原因,主要是一些大学生缺乏自主的规划意识,没有自己明确的学习生活目标,不能合理地利用自身所拥有的闲暇时间从事有意义的活动。有学者认为,高校大学生缺乏利用闲暇时间的能力,是造成大学生个体不良行为习惯养成甚至是形成影响和危害社会行为产生的因素。高校是培养一个青年从稚嫩逐步走向成熟的重要场所,学校不仅要教授学生书本的知识,更应该教会学生更好的学习生活能力。笔者建议开设闲暇教育课程,或者通过交流会议、学生讲坛、公益指导讲座以及其它有意义的课外活动,逐渐培养大学生高效利用闲暇时间的技能和技巧,自主选择有益活动、参与有意义的事件,养成良好规划时间的习惯,提高大学生闲暇活动能力,促进大学生自身发展。
(三)加强对大学生闲暇生活的引导
1.以科技创新引领大学生闲暇生活,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的要求,高校要加强科技创新人才的培养方式改革,而这些单凭课堂知识的教育是很难达到的,闲暇教育则可在其中发挥积极作用。高校有其学科优势,理应将闲暇教育纳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内容,突出科技创新在闲暇教育中的核心地位,引导大学生通过参与科技创新来完善自我的知识结构,提高闲暇时间的利用效率,增强大学生学习成就感,激发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兴趣,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近些年,一些高校专门成立了本科生创新项目基金,专门用于激励大学生积极进行科技创新,很大程度上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很多学生组队参加,项目获批后,学生在闲暇时间可有效利用学校的开放实验室、图书馆等资源,动手实践能力得到提升,科技创新成果显著,有的还申请了自己的专利。但这种模式还存在学生参与面不够广等问题,有待高校闲暇教育进一步推广完善。
2.以校园文化充实大学生闲暇生活,提升大学生生活质量。不少的大一学生面对骤然而来的大量闲暇时间,会显得无所适从。所以,高校从低年级就要开始指导大学生进行闲暇生活的规划,可以在新生入学教育中加入闲暇教育的内容,引导学生合理安排自己的时间,如在新生第一年,在以辅导员和班主任老师教育引导为主的前提下,还可安排高年级优秀学生、特别是学生党员担任班主任助理,协助引导低年级学生开展有效的校园文化活动,提升自我的闲暇技能。学校则要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在大学生闲暇时间里开展文体活动、社会实践、人文素质讲座等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营造良好的学风、校风、人文环境等育人氛围,发挥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提升大学生生活质量。
3.利用网络等新媒介平台吸引大学生闲暇生活,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效能。网络具有同步性、互动性和隐身性等特点,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重要载体,也是同学们日常学习生活中不可缺少的载体,对大学生的闲暇生活影响巨大。因此,高校要加快推进思想政治教育进网络工作,占领信息传播高地,引导网络主流文化,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和效能。近些年,众多高校纷纷开设了微博、微信、BBS、影音库、网络课件、校园网等平台,在闲暇时间里老师与学生之间也通过QQ、飞信、网络等即时通信工具进行互动交流,所以高校要切实重视网络载体建设,搭建一大批特色鲜明、吸引强的各种网络平台,丰富网络教育资源,提升搜索引擎的技术水平,使得大学生在闲暇时间里能够利用学校的网络平台很快获取相关知识信息,老师则可以通过网络平台及时掌握学生的思想、学习、生活状况,充分发挥网络等新媒介在信息传递、思想交流、舆论引导和文化育人中的作用,开展有针对性的思想政治教育,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效果。
4.以职业规划引导大学生闲暇生活,促进大学生自我完善、自我发展。在应试教育背景下,许多大学生其实对自己毕业后的职业选择是茫然的,甚至大学的专业选择也是由家长或老师确定的,导致大学生的学习目标不明确,学习兴趣不高,学习动力不足。在大学生的闲暇时间里,高校应以职业生涯规划为契机,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特长以及社会需求、学校资源等,引导大学生闲暇教育和闲暇生活,开展全程化的职业发展教育,让大学生对自己的优势和劣势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对社会的现实需求有一个真实的了解,对自己今后的职业发展方向有一个明确的规划,逐步、有效地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从而使自身的成长更加完善、更加顺利。
[参考文献]
[1]冯建军,万亚平.闲暇及闲暇教育[J].教育研究,2000(9):3740.
[2]李智慧,何玉芳.闲暇教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视野[J].新西部,2008(4):170174.
[3] J・曼蒂.闲暇教育的理论与实践[M].叶京,译.北京:春秋出版社,1989:18.
[4]刘莹.大学生闲暇生活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J].河南科技,2013(10):261262.
[5]孙娟.高校大学生闲暇生活现状分析及思考[J].中国电力教育,2010(16):168169.
[6]魏强,陈夏,吴晓倩.当代大学生闲暇生活现状调查分析[J].2013(7):130131.
[7]王庆林.浅谈大学生的闲暇教育[J].科技信息,2011(16):438438.
[8]雷应春.思想政治教育视角下的大学生闲暇教育探索[J].2011(24):5657.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传播学;启示;贡献
中图分类号:D6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20-0260-02
在我国,传播学从思想政治教育那里汲取了新的经验与动力,思想政治教育的有关理论与实践对我国传播学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人们以往更多地从传播的角度去理解、认识和研究传播活动。目前,从思想政治教育角度研究传播学的文章寥寥无几,笔者从一个新的角度探究传播学的相关问题以及思想政治教育对传播学的启示。
一、思想政治教育与传播学
1.思想政治教育的含义与由来
思想政治教育是指社会政治组织和社会群体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对其成员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或一定阶级所需要的思想政治品德的教育实践活动[1]。作为一种实践活动,其目的在于帮助人们形成符合社会要求的思想政治品德,主要帮助人们解决“做什么”、“怎样做”的问题。
2.传播学的含义
传播学是研究人类社会信息传播现象和行为及其规律的人文社会科学[2]。传播学是一门交叉性的边缘学科,它的产生是借鉴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理论和方法的结果,它于20世纪40年代在美国产生。
西方有四位学者的研究和学术活动对传播学的建立产生了直接的影响,他们被称为传播学的四大奠基人,分别是拉斯维尔、霍夫兰、卢因和拉扎斯菲尔德。1948年,哈罗德·拉斯维尔发表了著名论文《传播在社会中的结构和功能》,正式拉起传播学的研究大旗。他的“五W”模式勾勒出了传播学研究的五个领域,即传者研究、受众研究、载体研究、内容研究及效果研究,对形成传播学的理论体系的基本构架有重要意义,传播学的集大成者是施拉姆。20世纪50年代后,传播学开始传入欧洲,在英国、德国、法国、意大利、南斯拉夫和前苏联等国生根发芽。此后传播学又在日本、印度、我国台湾、香港等亚洲等国家和地区等流传[3]。中国内地于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引进传播学,但是我国引进传播学的时间较短,研究成果还不突出,对社会的影响尚不大。
二、思想政治教育与传播学的辩证关系
思想政治教育与传播学之间具有本质性的联系,从概念上看,思想政治教育也属于传播的范畴。思想政治教育实际上就是一种特定的传播,教育的过程就是一个传播过程[4],教育已经被看成是一种传播活动。
从思想政治教育的视角看,传播者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受众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客体即受教育者,信息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媒介是思想政治教育者对受教育者宣传教育时所使用的沟通渠道方法和载体,效果是思想政治教育受教育者在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后所作出态度、行为的变化的反应。因此,思想政治教育与传播学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的关系。
三、思想政治教育对传播学的贡献
我们从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客体、内容、媒介以及主体对客体的反应这五个方面,对影响传播学中传者、受众、内容、媒介、效果的思想政治教育原理与实践进行分析,有利于发现传播学研究中的不足与缺陷,从而为传播学的研究带来新的启示。
1.从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看
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即思想政治教育者。广义的思想政治教育者包括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组织机构。狭义的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是指根据一定社会、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自觉地对教育对象的思想政治品德施加可控性影响的组织者和教育者。
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必须要以一定社会和阶级的要求作用于教育对象,而不能以任何个人或小团体的愿望和要求影响教育对象;必须是有目的、有计划和自觉的,而不是盲目的、随意的;也必须是以培养教育对象的思想政治品德为其活动的指向的人。有关教育主体最具代表性的理论是灌输理论,新时期的灌输理论不仅要求灌输者要坚持灌输对象的层次性,而且要坚持灌输内容的科学性与针对性。其一,思想政治教育主体要根据不同受教育者的实际情况合理设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其二,教育主体要坚持以科学的态度对待,着重把落脚点放在解决受教育者的思想认识问题和面临的现实问题上。
对于传播学中的传播者,笔者认为以上提到的两条有关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新时期灌输理论对传者具有深刻的启示。
第一,作为传者,在传播过程中负责搜集、整理、选择、处理、加工与传播信息[5]。所以,要做好“把关人”的角色,传播者个人因素如政治素养、知识架构、价值判断等也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传播者要根据不同的受众群搜集和选择信息,对受众实际需要的信息进行加工处理和传播,在选择的过程中要更加突出信息的政治性以及教育性意义。
第二,近些年来,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网络传播中把关人角色缺失,他们不能对信息进行充分的筛选、过滤,使得一些“垃圾信息”存在于网络空间里,给受众带来了不良影响。因此,作为传播者,要坚持以正确科学态度对待传播,尤其是网络传播,在实践的过程中,要更加注重自己的社会责任,把落脚点放在受众关注的实际问题上,而不是自身或团体的利益上。
2.从思想政治教育客体看
【关键词】互联网;政治教育;代化
一、互联网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挑战
互联网实现了网络信息资源的共享,使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突破时空的局限,充分共享教育资源,极大的丰富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促进教育方法的现代化,更好的增强教育效果。此外,互联网条件下,信息的获取与交流更大程度上依赖于大学生发挥主动性,这样能够不断强化大学生的主体意识,促进个性化发展,树立平等、开放、参与的现代化新观念。然而,互联网作为一把双刃剑,在实现资源共享、大学生自身发展的同时,也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诸多挑战。
(一)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的挑战
在千百年来传统文化影响之下,教师一直是人们心目中最崇高的职业,备受世人尊崇,教师在青少年成长过程中发挥着重大的引导作用。互联网的发展使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角色发生转化,高校学生可以通过网络自主选择,主动性日益增强。思想政治教育不再局限于课堂面对面传授交流,作为第四代大众传媒的互联网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迅速上升,相对的思想政治教育者地位和作用相比传统教育模式下大大下降。因此,网络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的实现需要一支高素质的思想政治教育者队伍,注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的培训,提高对思想政治教育者的要求。
(二)对高校大学生的挑战
1. 网络信息的复杂化,加大了高校大学生信息选择的难度,极易造成高校大学生价值观念、思想意识的混乱
传统教育方式下,受教育者主要通过广播、报纸、电视等传媒以及教育者的灌输过去信息,层层把关过滤之后,不正确、不恰当的信息已被删除。而互联网的出现极大的拓宽了信息获取渠道,互联网上汹涌而来的信息中,充斥着享乐主义、拜金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的价值观,以及种族歧视、宗教仇恨、法西斯主义、暴力凶杀等思潮。长期接触网络,一方面占用了大量时间和精力,影响学业和身心健康发展;另一方面,资产阶级的价值观念和信仰对高校大学生思想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价值取向逐渐发生偏移。
2.虚拟网络环境下,高校大学生道德观念淡化和道德行为失范现象严重
互联网是虚拟的数字化世界,网上行为的匿名性和隐蔽性使得高校大学生道德法律观念淡化。互联网全球性、开放式的信息交流,为人们提供了自由表达的广阔平台,基于互联网的开放性、虚拟化、自由程度高,大学生开拓了另一个生存空间。然而,在这个虚拟空间中,相关的法律法规政策并不健全,很大程度上依赖个人的内心信念来维系其道德规范。在没有法律条例,舆论监督的情况下,网上行为便不受约束,为所欲为的不道德行为比比皆是。
3.现实生活中与人的交流减少,引发心理问题
大学生在长时间依赖虚拟空间进行交际,缺少人与人之间真实的、面对面的交流,可能会造成人际关系淡漠、人际交往能力下降。长期沉溺于网络虚拟世界,学习生活中往往产生懈怠,精神萎靡,缺乏学习动力和奋斗精神,严重损害心理健康。
(三)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手段的挑战
高校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以课堂教学为主,辅助以社会实践活动、报告演讲、校园文化宣传等方式,这些方式至今仍发挥着重大作用。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专家学者意识到,在互联网迅速兴起与发展的今天,为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更有成效的开展,必须积极应对互联网的所带来的挑战,实现教育方式、手段的现代化。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的有效途径
为了更好地应对互联网所带来的机遇与挑战,抓住网络提供的新契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需要优化教育内容,创新教育方法,提高思想政治教育者素质,加强网络监控,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现现代化提供良好的环境。
(一)优化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内容
各种社会思潮和价值观念在网络开放条件下相互碰撞、交融,高校受教育者的思想意识和道德观念受到深刻影响。思想政治教育是主导性的教育,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坚定高校大学生坚持以为指导,增强大学生辨别网络真伪的能力。优化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必须突出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体系,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指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创建高素质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队伍
互联网拓宽了获取信息的渠道,极大丰富了高校学生的精神生活,但是面对良莠不齐的信息,仍需要高校教育工作者对学生进行有效教育与引导,其重大作用是互联网无法替代的。因此,教育工作者要不断创新理论,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此外思想政治教育要充分借助以网络为代表的大众传媒这一载体,革新思想政治教育方法。
(三)健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系统,加强对信息网络的监控与管理
面对互联网不断涌现的各类信息,各高校必须健全思想政治教育网络系统,完备网络管理的规章制度。通过建立网络管理的常设机构,加强校园网管理,规范大学生的网络行为,清理网上不良信息内容。加强网络监控,对于存在思想问题的高校学生及时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为大学生创造良好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环境。
参考文献:
[1]缪娜.创新构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思考[J].现代营销(学苑版),2011(1):100- 101.
[2]贺宝月.试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J].中国青年政治学学报,2000(4):18- 21.
[3]张尚字.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浅谈[J].党校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2005(10):56- 57.
[4]马伊笑.网络环境视域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思考与探索[J].新西部:下旬・理论,2013(5):127- 128.
[5]王彩霞.网络环境视域下的思想政治教育[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3(7):95- 96.
[6]玄成贵.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现代化[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青年工作论坛,2003(4):62- 62.
作者简介:
关键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现状和问题 原因和措施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C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3.23.091
1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
当前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存在着诸多的问题和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当前的大部分高校对思想政治教育不够重视,具体表现在学校的领导只重视办学的规模,以及博士点,考研项目师资队伍和就业等硬性的指标,而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不够重视,因此导致了很多的先进的德育理念和科学思想不能有效的贯彻落实到大学生的脑海里。
1.2 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队伍不稳定
当前的现状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队伍、辅导员队伍未全面实现专业化专职化,而半路出家和中途转行的现象突出,因此导致了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难以很好的展开,人员流动性强等现象;另外还有因为对思想政治教育的不够重视导致了在职教师在地位和待遇和发展前景上都没有切实的保证,从而导致了师资队伍的不稳定现象的时有发生。
1.3 教学上方式单一,枯燥无味,效果差
大多数高校的思想政治课,如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思想概论等课程都是我说你听的传统教学模式,但随着素质教育的推行和发展,这种传统的教学方式明显是行不通的,学生的自主意识,参与意识和竞争意识的明显增强,单项的传输的方法是很难和现在的学生相适应的,尤其是网络的发展,使得学生的认知度和辨识度都空前提升,教师传输的信息如果不是当前最新的、不是最新颖的、也不是最及时的话是很难符合学生的兴趣的,因此便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 实效性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所在
2.1 实效性是检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得失的实践标准
实践的观点是认识论之首的和基本的观点,是从事各项工作、当然也是我们从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始终重视和坚持的首要观点。他不仅有着普遍的意义,尤其是对我们的思想观念,不能凭我们的感觉去评判我们的目标和方法措施是否有效,唯一的办法便是在实践的过程中来检验和说明,从而发现错误纠正错误。
2.2 实效性是坚持“以人为本”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科学理念的内在要求
“以人为本”作为一种价值取向,其根本所在就是以人为尊、以人为重、以人为先。作为一种育人理念,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前提和基础。坚持这个科学理念,在思想政治教育的理念上,就要从视学生为思想政治教育的被动者转变为视学生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动者,从视学生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客体转变为视学生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把提高学生的主体性作为一切教育管理活动的基本原则。在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上,要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目中有人”,把塑造完善人格,实现人的全面、和谐、自由发展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终极目标。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上,核心内容是“树魂立根”,“树魂”,就是树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突出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祖国之魂。“立根”,就是立民族精神之根,从国家意识、文化认同和公民人格三个层面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三个方面进行富有针对性的教育,教育的成效则体现于并取决于大学生的认同和接受程度。
2.3 实效性是永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生机活力的动力源泉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和造就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是我国高等教育必须解决好的根本问题。“培养什么人”是指我们应确立的培养目标;“如何培养人”即是按照所确定的培养目标,选择正确的指导思想、工作理念,确定主要任务、创新教育途径和方法,实现所确定的目标。
3 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第一,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过程中,高校一方面要善于争取来自社会、家庭等各方面的力量,并且有相应的部门负责组织和协调,这样才会形成强大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合力。另一方面,高校要通过各种形式与方法加强社会、家庭、学生三方面认识,从思想上争取工作的主动权。
第二,高校学生工作者要学会熟练运用QQ、MSN、飞信等现代高科技信息手段与学生保持联系,用这些学生常用的网络信息手段向学生传递正能量和健康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与此同时,高校应当鼓励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者开设微博、博客等,加强与学生的沟通与交流。另外,形成完备的学生工作队伍,切实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执行力和紧急情况处理能力。
第三,广泛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从思想上加强对学生的教育,鼓励他们树立理想,并为之终身努力。实现理想的过程不是一帆风顺的,所以要设立若干个小目标,当这些相对容易的小目标达成后,理想也就不远了,但无论如何不能放弃理想和目标。
第四,坚持理想信念教育,用先进的理论引导大学生端正思想,从此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加强感恩教育和诚信教育,使学生认识到自身承担的责任,刻苦学习各种文化知识和技能。
第五,不断的改进其教学的方式和运用先进的手段来增强其时效性和感染力,以提高其科学性和专业性。另外最重要的是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师资队伍的素质和水平,形成强有力的教育骨干力量,以建设一支专业化,职业化和专家化的思想政治教育队伍为目的,严格按照教育部门的相关要求来配备思想政治辅导员,以此来更好的满足日益增长的学生的需求。
参考文献:
[1]王滨鹏.对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问题的一点思考[J].考试周刊,2008.
[关键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结合实际实现路径
[作者简介]刘申辉(1970-),男,河南邓州人,河南司法警官职业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河南郑州450011)
[课题项目]本文系2009年河南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高职院校思政理论课课程单元项目教学模式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09SJGLX414)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2)09-0059-03
实际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源头与活水,思想政治教育的生命力和说服力来自于社会实际,生动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波澜壮阔的改革开放事业,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蕴涵着深刻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在某种程度上讲,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实际的结合程度决定了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高低。经过多年来的改革探索,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效果,为大学生健康成长提供了有力保障。但不容忽视的是,与社会需求相比,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还有待进一步提高。当前,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空对空、与实际脱节等问题。学生觉得空洞,与自己的生活、学习和就业不相关,大道理学了不少,但现实生活中遇到具体问题如何解决,还是不知道。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抱有很高的期望值,希望能够学会如何做人处事,而现实与他 们的期望相差很远。高校必须以改革创新精神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坚持以人为本,紧密联系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实际,联系大学生思想实际,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创新和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与实际的结合途径,密切结合程度,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感染力、说服力,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做到学生的心坎上,使大学生对其真心喜爱、从中终身受益。
一、寓思想政治教育于项目任务,坚持学行并重,在实践中锻炼提高
1.通过做项目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密切联系实际,增强实效性。克服思想政治教育空洞、与实际脱节的一个有效办法就是寓思想政治教育于项目任务,让学生手脑并动、学以致用。把蕴涵深刻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典型的社会生活素材和经常性活动抽象概括并微缩到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去,把思想政治理论知识观念凝聚、沉淀、渗透并固化、物化到实体任务中,设计真实的或模拟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学项目。项目是社会生活和职业活动中的实例,可以是一项产品、一个服务、一项有意义的活动,有一定教学内容和意义的具体任务,比如产品生产、顶岗实习、调查研究、社会服务、公益活动、案例分析、问题讨论、观点争鸣、热点关注、事件透析、方案设计、应对对策、模拟操作、模仿秀、角色扮演、习惯养成训练、道德小品、座谈会、辩论会、报告会、演讲比赛等具体形式的项目任务。项目有明确而具体的成果,学习结束时,师生共同评价项目工作成果和学习方法。项目支撑理论知识,整合理论与实践,使特定理论知识覆盖相关社会生活和工作领域,把思想政治教育与实际结合起来,把理论付诸实践,把知识转化成学生的能力。以完成具体的项目任务为线索,把教育内容巧妙地隐含在每个项目任务之中,以项目引领教与学,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围绕如何完成具体的项目任务进行。让学生边做事边思考,自己克服、处理在项目工作中出现的困难和问题,从项目活动中找到理想、信念、情感、情操、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因素,使学生掌握社会生活与职业活动必须具备的思想观念和精神状态,“并且融理论、实践一体,融技能、态度和情感一体”①,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生活的无缝对接。启发和教育大学生,引导大学生学会用理论知识化解困难和矛盾,提升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提高大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坚持学行并重。六十多年前,我国现代著名教育家张伯苓先生在南开中学的一次演讲中指出:“现在社会上的变迁很大,而多流于偏废,只重物质,不重道德。尽管学富五车,而行为可以丝毫不顾。”②他强调教师要“教学生行”――“行做人之道”,即教书育人。教师不仅是学生学习活动的指导者和参与者,而且“是学生的指导者、引路人”,是大学生政治上的向导,是大学生生活上的帮助者、促进者和激励者,“在教学中通过‘言传身教’和‘身体力行’成为学生做人、做事的‘榜样’和‘模范’”③,指导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引导学生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尊重学生的独立人格,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帮助每个学生充分地挖掘潜能,发展个性和实现自身的价值,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品质和应对生活的能力。
3.思想政治教育要面向社会,以社会实践育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存在“5+2=0”甚至“5+2
二、根据社会生活实际重构理论知识,引导学生建构应用的心理机制
1.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缺乏行动的内在心理机制。当前,
高校在传授学生思想政治理论知识时存在一些问题,不利于培养学生的理论应用能力。一是教育内容与现实生活关联度低,没有建立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以直接叙述的方式讲解理论知识,学生觉得教师讲授的知识远离现实生活,教师“越讲越多,越讲越深”,学生越听越乏味。二是缺乏理论与行动联结机制。传统观点认为,实践是理论的延伸和应用,学生只要掌握了理论知识,便会提高思想政治素质,具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把思想政治知识的储备当做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要和首先要完成的任务,而把思想政治理论知识的应用,即理论与行动联结关系的形成,放到学生日后的工作实践中去完成,使得大学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之后,不能内化为精神观念,更不会在实践中践行,缺乏行动的内在心理机制,不知道为何而学、学而何用。
2.思想政治工作不以结构合理的理论知识教育学生,就不可能提高教育的实效性。思想政治教育不仅关注让学生获得哪些理论知识,而且更关注让学生以什么结构来获得这些知识。理论知识的组织结构往往比理论知识本身更为重要,因为正是它让我们学会了如何应用知识。“高分低德”现象的存在说明知识不等于素质,“知识应用”不是简单的线性演绎过程,而是复杂的结构转换。我们不能简单地仅仅给予学生思想政治理论知识,要打破知识内在的自身的关系,按照社会生活中知识的表征方式来给予这些知识,引导学生建构应用的心理机制,把“教”与“行”内在地统一起来,通过教师的教育和学生的学习活动,使学生情感得到体验,心灵得到滋润,思想得到升华,行为得到体现,价值得到践行。
3.以项目为纽带“粘合知识”。在动态的生活过程中,理论与实践、知识与应用的关系是背景与焦点的关系。以社会生活为中心,按照任务相关性原则选择思想政治理论知识,学生会觉得思想政治教育有针对性、不空洞。选择的思想政治理论知识以什么样的结构凝聚到一起?学生以什么样的结构学习这些知识?如果只是孤立地以社会生活为中心陈述每个知识,学生会觉得选出的理论知识缺乏本身的内在逻辑联系,是简单地叠加在一起的不相关的零散知识,影响学习效果,达不到提高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目的。如何围绕社会生活聚焦知识,使教育教学内容与社会生活在动态联系中形成有机整体?如何使学生建立联系的心理机制?实践证明,设计具体的教育教学项目,以项目为纽带组织知识是“粘合知识”的有效手段。只有以项目为载体所进行的活动,才可能提供实现这些错综复杂的联系的有力纽带。当学生积极地完成具体任务(即项目),努力地思考其中的 实践性问题时,这些理论知识就会在学生的认知结构中与实际生活建立有机联系。
三、立足实际,坚持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
1.以社会生活实际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切入点,而非以纯粹知识理论为切入点。思想政治理论是政治立场、思想观点、理想信念和道德品质等社会精神生活、价值观念的客观反映;思想政治素质是大学生立足现实社会的必要条件;思想政治教育是大学生社会生活的客观要求。扎根于实际,从社会生活汲取营养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生命力所在。思想政治教育不能从课本出发,也不能从知识体系出发,必须从社会生活实际出发,把其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战场和教育素材选取的来源地。做好社会生活、学习与就业分析,从现实生活与职业活动中提炼出思想政治素质要求,根据社会需要和学生实际,确定讲什么、做什么、学什么,使教育内容与学生需求相一致。比如,组织学生自编自导自演道德小品《背着妹妹求学》,艺术再现湖南怀化学院大学生洪战辉,在家庭屡遭变故、生活艰辛的情况下,12年来克服种种困难,把一个和自己没有血缘关系的弃婴一手养大的感人事迹。同学们真挚的表演、细腻的感情,深深地震撼了大学生,他们纷纷表示要向洪战辉学习,自强自立,面对困难不低头、面对挫折不放弃,乐观向上、积极进取,刻苦学习、严于律己,勇于承担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
2.不回避问题,大胆接触现实,正面引导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如果脱离现实生活和社会实际就会丧失其科学性和说服力,只有联系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联系当代资本主义变化的实际,联系当代大学生思想实际,着眼于对实际问题的理论思考,才能做到有的放矢,使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产生认同,引起共鸣和反思。当前,改革开放的环境,越来越浓的民主空气,源源不断的信息流,对大学生产生了很大影响。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相对繁荣发达和社会主义国家的相对贫困落后,网络时代文化与价值观多样化,大学生就业困难,贫富两极分化,令人激愤的,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丑恶现象滋生蔓延,现实生活中的种种问题不容大学生不思考。大学生对一些社会现象不能科学分析,可能产生模糊认识,得出错误结论。当前,一些大学生思想方面存在的问题令人担忧,他们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缺乏足够的认识,对改革开放中出现的问题不能正确看待,对社会认识肤浅片面单纯且思想易走极端;理想崇高的同时思想趋于实际、实用和实惠,价值选择和价值实现方面功利性倾向比较明显;重专业课学习轻思想道德修养,重物质轻精神,重感观刺激轻意义思考,想享受不想奋斗,要结果不要过程,心态浮躁、急功近利;生活中有不少困惑和迷茫,甚至是非善恶不分,道德观念模糊,在人生观、恋爱观、道德观中出现一些新问题。面对这些问题,真正负责任的思想政治教育,就是不回避问题,大胆接触现实,给学生一个有说服力的回答;引导学生把目光放到更广阔的社会环境中,把学生从单纯的学习者转变为现实社会生活的参与者,逐步实现学习者角色、工作者角色与生活者角色的统一,使学生能很好地适应社会、服务社会、快乐地生存在这个社会中。
3.坚持“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的思路,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需求“零对接”,增强针对性。首先,从与学生未来的职业实践或日常生活中选取具有教育价值的生活和工作细节问题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寓情于理,寓教育于生活,做到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大众化,使抽象的理论内容具体化、形象化,使思想政治教育内容饱含生活元素,充满生活色彩,富有生活气息,使学生对理论的理解更容易、更深刻,让思想政治工作始终充满吸引力和感染力。其次,在真实的工作和生活环境中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组织学生到企业顶岗实习,或者开展校内实训,实现工作和学习的行为融合、员工和学生的身份融合、生产和教学的过程融合,弥补课堂教学中普遍存在的空洞、无说服力的缺点,在真实的生产活动中对大学生存在的员工素质新问题进行探究并加以解决,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和爱岗敬业精神,使学生能够适应职业、胜任职业,热爱所从事的职业。最后,针对专门问题,设计实践性教育项目,组织大学生走向社会,开阔学生的视野,让学生在实践中摸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通过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使学生能够深切感受到理论的真理性和现实力量,培养运用理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以服务为实质内容,把思想教育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马克思曾经有一句名言:问题是时代的格言,是表现时代自己内心状态的最实际的呼声。思想政治教育增强针对性和实效性、吸引力和感染力,必须树立问题意识,坚持实事求是,做到有的放矢,从大学生的思想实际出发,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把思想教育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了解大学生的愿望要求,关心大学生的冷暖疾苦,真正解决大学生在成长成才过程中面临的实际问题。将思想教育渗透到为大学生做实事、做好事的过程中,在办实事中贯穿思想教育,引导大学生提高思想境界。以服务为实质内容,以解决困难为突破点,不仅要关心学生的学习,使其学有所成,还要在生活、心理方面给予真诚的帮助,生活中的困惑、心理上的障碍、奋斗中的挫折、情感上的扭曲、价值上的失落等问题,都要重点解决,引导他们走出认识上的误区和迷茫,树立科学的理想信念,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
[注释]
①郝超,蒋庆斌.试论高职教育项目课程的基本内涵[J].中国高教研究,2007(7):64.
②张伯苓.张伯苓教育言论选集[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84:151.
③徐曼.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创新的思考[J].教育与现代化,2009(2):21.
[参考文献]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就业指导;改善途径
中图分类号:G64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49X(2008)-03-0093- 02
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日趋严峻,高校就业工作和大学生就业问题越来越被社会各界关注。影响就业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思想政治教育是其中重要因素之一,加强大学生就业指导和提高毕业生就业能力已成为社会热门话题和高校教育管理者不容忽视的问题。
一、思想政治教育在高校就业工作中的重要作用
(一)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培养合格社会公民的基本前提
思想政治教育有着非常丰富的内容,其中如何培养合格的公民就是其中之一。而高校作为具有"进口"和"出口"的特殊部门,肩负着为社会培养合格公民,尤其是培养高素质的社会公民的责任。因此高校职能决定在高校就业工作中加强毕业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思想政治教育能促使毕业生领会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和作用,了解如何成为一名高素质的公民,如何在社会实践中既享有权利又承担义务,自觉地把国家、集体和个人利益统一起来,有利于高校为社会输出合格的社会公民。
(二)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是社会和用人单位对高校毕业生的基本要求
在就业竞争越来越激烈的社会条件下,社会和用人单位需要的是思想政治素质高的复合型人才,也就是通常意义上的德才兼备型人才。社会和用人单位的需求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毕业生的取向,客观上影响了高校就业工作的成效。在大学生就业的各项调查问卷中,思想政治素质所涉及的工作态度、道德修养、责任心等方面的指标与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都列于用人单位在招聘毕业生时的因素中的第一层次[1],可见思想政治素质是高校毕业生进入就业市场的准入条件。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直接影响着社会和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录用,是高校就业工作中必不可少的内容。
(三)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是积极拓展高校毕业生就业渠道的迫切需要
拓展就业渠道是高校就业工作中的重要内容。但随着高校毕业生人数的增多,社会岗位的变化等因素,就业难成为社会的热门问题,也给高校就业工作带来了越来越大的压力。如何培养更优质的毕业生,提高毕业生就业率成为就业管理工作者的高度关注。
在高校就业工作中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有利于提高毕业生的综合素质,实际上也给毕业生自身提供了更多、更好的就业机会。
(四)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是应对高校就业中毕业生诚信缺失现象的有效对策
在就业过程中,高校毕业生诚信缺失的现象有增无减,部分大学生自我意识增强,诚信意识淡薄,更改学业成绩、伪造个人信息、获奖证书造假、随意毁约等现象时有发生,部分毕业生走上工作岗位后,以公谋私、泄露单位的商业秘密,甚至部分毕业生工作后不偿还助学贷款。思想政治教育针对大学生的诚信缺失现象进行品质教育,能有效加强传统美德教育、社会公德教育、职业道德教育,使大学毕业生在找工作的实际过程中以及参加工作后严格要求自我,树立良好形象,真正成为合格的高素质人才。从实际意义而言,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有利于高校在就业工作应对业生诚信缺失现象,树立良好的社会信誉度。
二、思想政治教育在高校就业工作中的现状
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人才培养重要的内容之一,各高校思想上非常重视,在实际中采取了各种措施不断完善,并取得较好效果。但在高校就业工作中,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仍存在不足之处,主要体现在:
(一)受社会环境的影响,部分毕业生自身忽视思想政治教育
随着国际化的发展,市场经济的影响以及高校学生家庭环境、经历不同,大部分大学生在思想政治上存在着很大的差异。目前最大的问题是,经过大学教育后,部分毕业生学生对优秀的思想政治仍然缺乏一定程度的了解,艰苦奋斗精神差,往往追求个人安逸享受。部分毕业生择业心理期望值过高,对个人价值、个人利益看的比较重。尤其是价值取向发生了变化,注重实惠,注重个人物质利益,办任何事,一味求最大的利润。
(二)毕业生外出实习等特殊情况,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不能及时有效到位
思想政治教育一直是各高校常抓不懈的重要工作,但由于特殊情况的存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不能有效到位,存在薄弱之处。如大四毕业生实习时间较长、忙于找工作,造成毕业生思想动态难以有效掌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难以及时有效开展;大四毕业生实习和外出找工作,时间上难以与学校正常有序的教育活动相紊和,即使有相关教育活动,除党团学生骨干积极参加外,其他同学参与人数不多,实际效果不佳。这些现象的存在,造成高校毕业生思想政治教育成为高校政治教育的薄弱之处。
(三)少数党员在实际生活中自我要求不严,影响思想政治教育积极作用的发挥
在党员的教育管理过程中,党员尤其党龄相对较长的正式党员的管理考核本身是党建工作中的难点,而毕业生党员大部分是党龄相对较长的党员,这就更造成了高校毕业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开展的难度。少部分毕业生党员放松对自己的要求,不注重思想品行素质的修炼和意志的磨砺,缺乏进取精神,不求有功,但求无过,工作上平庸无为;有的党员做了一点工作,取得了一点点的成绩就滋长了骄傲自满的情绪,脱离群众。这些现象严重影响了党员在群众中的形象和感染力,在毕业生中间不能发挥先锋模范作用,还阻碍了思想政治教育作用的积极发挥。
三、改善思想政治教育在高校就业工作中实际效果的途径
思想政治教育作是高等教育的重要内容,有利于全方位、多层次地提高当代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有利于指导大学生成为高级复合型人才人,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接班人。解决目前思想政治教育在高校就业工作中所存在的不足,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重视"两个教育",为毕业生提前进入社会准备前提条件
(1)重视理想信念教育
高校毕业生整体而言综合素质较高,学习能力较强,思维方式比较活跃,但他们年纪轻、人生阅历不足,在他们前途不定、求职竞争日趋激烈情况下,在进入社会之前如果没有正确的教育引导,部分毕业生可能会因为各种因素出现行为失衡或失范,对自身、他人、社会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因此,高校必须加强对毕业生理想信念教育,提高修养,坚定信念,引导他们更好地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2]。
(2)加强公民意识教育
通过公民意识教育使大学生树立强烈的社会责任意识,认识自己的公民身份,提前做好进入社会的思想准备。这就要求高校在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时尤其要注重高校毕业生的时事教育和社会化教育[3]。主要包括教育毕业生正确认识社会,让毕业生会用唯物辩证法正确看待社会现象,尤其是一些不好的、消极的现象,比如就业市场中确实存在着种种不正之风、大学生就业难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现阶段社会存在不足之处有待进一步完善等。通过正确认识社会,有效区分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关系,使毕业生在择业时根据社会需求和自身情况,从实际出发,提前做好迈好进入社会的准备。同时也有利于教育毕业生主动去适应社会,积极改造社会,增强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借助"两条具体途径",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在就业中的实际效果
(1)借助毕业生教育科学化途径,落实思想政治教育在就业中的实际效果。
现阶段,高校毕业生思想政治教育更多层次上停留在毕业生教育中,具体表现为日常行为规范管理,这就导致内容的简单化和形式的单一化,效果不显著,要改变这种状况,具体有以下几个措施:
一是进一步丰富思想政治教育形式。针对大四毕业生在校时间较少情况,应多利用座谈会、经验交流会、毕业生大会等多种形式积极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督促毕业生树立爱国主义精神,严格要求个人,养成良好的人生态度,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就业观,积极为社会作贡献。
二是进一步完善就业指导内容。要加强毕业生的时事教育。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直接影响毕业生的就业市场,影响人才结构、毕业生供求关系、就业观念。进行时事教育,有利于大学生了解社会大环境,从实际出发、从国家大局出发,权衡各种关系,学会分析就业形势,形成合理的就业观念。要加强毕业生诚信教育。要加强毕业生法制教育。加强法制教育有利于大学生知法、守法,在找工作中学会维护自我正当利益,在工作中不违法[4]。
(2)借助毕业生党员规范化教育、管理途径,扩大思想政治教育在就业中的实际效果。
毕业生党员的规范化管理,促使毕业生党员积极的就业观念、态度能够在学生群体中
有效发挥模范先锋作用。因此借助党员教育和党员管理规范化的途径,以管理深化教育,通过模范作用保证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在就业过程中的落实。
毕业生党员规范化教育、管理要做到深入开展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和党的宗旨教育,把党员管理与思想政治教育紧密结合,及时了解毕业生群体的思想动态以及毕业生就业的热点、难点现象,使工作能够及时有效。要切实调动广大党员的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做好学生骨干在就业工作中的积极作用,为就业工作适当分忧解难。
参考文献:
[1]钟一彪.大学生就业素质与就业能力培养研究[J] .中国青年研究, 2006(12).76.
[2]蒋兴礼.高校党员干部理想信念教育探析[J].广西社会科学, 2003(2).1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