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儿童思维能力培养范文

儿童思维能力培养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儿童思维能力培养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儿童思维能力培养

第1篇:儿童思维能力培养范文

一、在观察中发展儿童思维能力

低年级儿童的思维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他们对戏新鲜、形象、生动的事物非常敏感,有浓厚的兴趣和强烈地求知欲,喜欢在欢乐中学习和生活。因此,在教学中采用多种新颖、直观的教学方法,从演示操作入手,引导学生从大量的感知中经历自己的直观思维,理解和掌握所学内容,逐步达到既概括抽象教学知识又发展儿童思维能力的目的。例如,在教学一册《初步认识交换加数位置的数不变》这节课的时候,教师采用直观演示法,让一男生拿3朵红花站在讲台桌的左边,一女生拿5朵黄花站在讲台桌右边。这时,学生不知道老师要做什么,感到新鲜有趣,都聚精会神地看着前方,这时教师抓住有利时机说:“谁能列出算式,求他们俩一共有多少花?”这时学生积极性很高,很快就算出他俩一共有几朵花?3+5=8(朵)。再让男生和女生交换位置,列式算出他们俩一共有几朵花?5+3=8(朵),然后让学生比较俩个算式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最后得出“两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得数不变”这个规律。学生通过实践观察,比较和独立思考,就会对所得出的结论深信不疑,从而促进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二、在操作中发展儿童的思维能力

根据低年级学生好动、好奇的特点和思维发展的规律,结合教材插图新颖、形式活泼的特点,充分利用学具让学生主动积极,愉快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之中,在操作讨论的基础上,归纳出数学结论,形成概念,从而掌握获取新知识的思维过程。例如,在教学“相等和不想的”这节课时,首先引导学生观察课本插图。第一行摆9个,第二行摆5个,然后提出问题;①比多几个?②比少几个?③如果要使和的两个数相等该怎么办?这时学生的积极性很高,积极动手摆弄学具,结果三个问题得出三个不同的答案;①在第二行添上4个;②在第一行去掉4个;③第三个问题学生却有多种做法。学生经过动手操作,动脑思考,清楚地理解了什么事相等,什么事不相等,怎样使不相等的两种物体的个数相等这个概念,从而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三、在语言表达中发展儿童思维能力

低年级刚入学不久,所学知识还很少,有时不能准确地用数学语音表达清楚一件事情,这对今后的学习有直接影响。因此,教师要从认数,数数开始对儿童进行语言训练,使他们把表象的材料用准确的语音叙述出来,形成思维过程。例如,在学习9以内的加减法时,结合课本插图,要求学生看手势说出图意。左边有4朵花,右边有3朵花,合起来共有7朵花,4+3=7。共有7朵花,去掉3朵还剩4朵,7-3=4。经常进行看图说话,不但提高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也为今后进一步学习简单应用题打下了基础。对儿童进行语言训练还要把看与说,做与说,想与说有机地结合起来,训练儿童准确地表达数学的概念、法则、公式,简明叙述阶梯过程或解题思路。再如,在教学相差关系应用题时,教师除了这样一道题。立新小学种柳树58棵,种杨树72棵,求柳树比杨树少多少棵?要求学生口述解题思路。题目里有两个数量,已知柳树58棵,杨树72棵,要求学生口述柳树比杨树少多少棵,从问题看柳树棵树与杨树棵树比,杨树棵树多,柳树棵树少。比较大的数量减去比较小的数量,就是相差的数量。即杨树棵树―柳树棵树=相差棵树,列式为:72-58=14(棵)。对叙述不清楚的,表达不完整的学生要及时启发和引导他们把解题思路有条理地叙述出来。

第2篇:儿童思维能力培养范文

 

我尊重儿童认知发展规律,在进行思维训练时,坚持循序渐进的原则,由易及难,先培养幼儿的比较概括能力,再进行分类、推理训练,前者为后者提供知识经验和和心理准备,后者是前者的深化,两者之间具有密切的内在联系,构成了思维活动的阶梯,形成了一个系统的、序列化的整体。

 

一、 比较概括能力的训练

 

比较是在头脑里确定事物间的异同点,概括是把不同事物的同一属性抽象出来加以综合形成概括表象或科学的概念,我注意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幼儿多次观察感知学具画面,自发幼儿讨论思考,概括出事物的本质特征,形成初步的类概念。

 

(1)让幼儿观察苹果、桃子、黄瓜、西红柿等画面,虽然其形状、颜色、味道不同,但它们内部有种子,这样便可以在头脑中把这种共同属性抽取出来,并推广到有这种属性的物体,形成一个初级的果实的概念,即在植物体的各部分中,凡是内部具有种子的都是果实。

 

(2)用同样的方法对动物画面作出概括总结,如昆虫:两对触角、三对足、一对翅膀、两对翅膀或没有翅膀;爬行动物:四肢短小无力,腹部贴地面爬行,身体上有带鳞片不漏水的皮,是变温动物。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概括出所有动物的特点:能吃东西、能长大、能运动。

 

(3) 交通工具:能把人和动物从一个地方长到距离地运到另一个地方。

 

(4) 三角形:有三个角三条边。三型和四型学具含具有自然社会常识和数形等方面的几十种类别,80%的大班幼儿能基本掌握。

 

二、分类能力训练

 

分类就是按一定的标准把事物分成不同种类,根据共同点将事物归为较为大的类,根据不同点将事物划分为较小的类,从而把事物区分为只有一定从属关系的不同等级的系统,如果按由易及难的顺序可分为六大类,即指定分类、排除分类、一级分类、二级分类、组合分类和综合分类。

 

让幼儿根据不同的标准,对动物画面进行多角度分类练习:①按种类分:哺乳类、鸟类、昆虫类、鱼类、爬行动物;②按翅膀分:一对翅膀、两对翅膀、没有翅膀;③按腿分:两条腿、四条腿、六条腿、没有腿;④按运动方式分:会跳的、会跑的、会飞的、会游的、会爬的;⑤按居住场所分:住水中、住山上、住草地、住树林。

 

根据中属关系对幼儿进行多层次分类训练,如把生物分成植物和动物,再把植物分成花卉、果树、蔬菜、水果、粮食作物,最后把蔬菜分成吃根的、吃茎的、吃花的、吃叶的、吃果实的四类。

 

通过训练,幼儿的分类能力有很大的提高,从不会到会,从分得粗到分得细,从外形分到本质分。有一次幼儿给野兽分类时,找出10种标准进行分类:①吃肉—吃草;②凶猛—温顺;③有叫声—没有叫声;④腿粗—腿细;⑤张角—不长角;⑥跑得快-跑得慢;⑦长蹄子—张爪子;⑧长胡子—不长胡子;⑨耳朵尖—耳朵圆;⑩珍贵的动物-一般的动物。

 

在分类活动中教师应注意查阅浏览大量资料对画面进行正确分类,如把一般把鸭、鹅归入家禽类,而把大雁、猫头鹰归入鸟类,这样归类能使人误认为家禽不属于鸟类,应根据鸟是否被人驯化而分为家禽和野禽两大类。驯化是家禽的主要特征,而不能认为人工喂养的就是家禽,在家养的画眉鸟和鹦鹉等,虽主要由人喂养,但并未驯化,一有机会就会飞走不回来了,所以它们只能是野禽。将鸟类分为家禽和飞禽两大类也不是科学的,飞禽指善行的鸟,自然也包括家禽中善飞的种类,如家鸽就应属禽,另外应把分类活动和数学活动结合起来,进行单双数、几何形体等分类活动,围绕分类进行综合教育,把思维训练渗透于各种活动中。

 

三、 推理能力训练

 

推理是思维的核心,它是从一个或几个已知判断推导出新的判断,经过训练,60%的大班幼儿能进行归纳推理和演绎推理,90%的大班幼儿能进行类比推理。

 

归纳推理是从特殊到一般的推理。例如:鹰是鸟,有羽毛,猫头鹰是鸟,有羽毛,燕子是鸟,有羽毛,黄鹂是鸟,有羽毛,所以鸟都有羽毛;1里面有一个1;2里面有2个1;3里面有3个1……,所以一个数是几,就有几个1;3+0=3,,4+0=4,5+0=5,所以一个数加上0,结果还是这个数。

 

演绎推理从一般到特殊的推理。例如:凡是六条腿的动物才是昆虫,蜘蛛是八条腿,所以它不是昆虫;凡是鱼都是用腮呼吸,用鳍游泳,墨鱼是喷水式运动,所以它不是鱼;凡是鸟类都有羽毛,蝙蝠没有羽毛,所以它不是鸟;凡是交通工具都能长距离运送人和物体,骆驼能驮东西,所以骆驼在特定的环境里是交通工具。

 

类比推理是从特殊到特殊的推理,可以利用画面的种属关系、整体局部关系、相反关系、演化关系、场所关系、功用关系、因果关系、季节和生化关系、组合关系、并列关系对幼儿进行训练。

 

例如:根据沙发和家具的关系,让幼儿摆出相应的画面:电视机和家用电器、碗和餐具、裙子和服装。还可以联想生活中的种属关系,如猫和家畜、狮子和野兽、春天和季节、天安门和建筑物、天空和交通场所等等。

 

再如,根据老虎和虎头的关系,摆出牛和牛头、狮和狮头、鹿和鹿蹄的画面,启发幼儿说出学具画面外的整体和部分关系,像桌子和桌子腿、树和树叶、宇宙和地球等等。

 

以幼儿思维发展进程为序,通过多年的学具实验取得明显的效果,实验中,幼儿求知欲强、学习积极主动、善于动脑筋、思维灵活且逻辑性强,实验前后对幼儿的比较概括、分类、推理等能力进行测查,其结果有显著性差异。

第3篇:儿童思维能力培养范文

[摘要]当今儿童美术教育活动中,在强调重视儿童形象思维的发展时,却忽视了儿童抽象思维的培养,似乎儿童美术教育只与想象、感知、形象思维有关,而与抽象思维无缘。其实,尽管儿童期抽象思维能力有限,分析、综合、概括的水平不高,只能达到简单、浅显的逻辑思维程度,但它也是儿童思维发展特点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教育性的形象思维能力与理性的逻辑思维能力结合起来。

[关键词]儿童美术教育 功能 拓展 儿童逻辑思维能力

儿童美术教育利用视觉艺术这一手段,对儿童美感、审美情趣、个性发展,以及创造潜能进行培养,对儿童成长具有重要意义,在美术教育实践中应把握其内在价值,更全面地拓展儿童美术教育的功能,从而促进儿童的成长发展。

然而儿童美术教育在具体的教育过程中,往往会碰到一些矛盾性的问题,如在培养的方向上,是偏重于儿童的“童趣”呢,还是注重于基础知识,技能的培养、训练,众所周知,儿童美术由于童年的生活、心理特点,使其在绘画的表现上有独特的“稚趣”美,但随着儿童心理年龄的生长,便会逐渐去对“稚趣”美的兴趣,再加上“应试教育”产生的功利性影响,使得人们更注重于技巧、技能的培养,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无论是偏重于“童趣”还是偏重于技能都不能适应这个社会对人材多元化的要求,因此,儿童美术教育的功能不仅仅停留在上述二个层面,需要研究其特征,拓展其潜在的功能。

一、儿童美术教育的特征和功能

(一)儿童美术教育的特征

儿童学习绘画是一种兴趣的自然展示,兴趣是儿童绘画的内在动力,因此儿童美术教育就是利用视觉艺术这一手段来进行人生教育,发挥每个儿童的能力和创造热情,认识自身的价值,引导儿童去发现美,发现自身的潜在能力,形成完善而健康的人格,得到和谐全面的发展。

儿童美术教育由其教育过程中具有的实践性,即集手、眼、脑为一体的学习特点,为儿童提供了自我表现的最佳形式,美术教育涉及到美学、社会学、历史、人文、地理等广泛的教育面,使得儿童美术教育更适合作为教育创新实践的一个载体,从而带动教育的整体创新。

(二)儿童美术教育的功能

正如前面所述,美术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在整个学习过程中集手、眼、脑为一体,使学生的观察力、想象能力、审美能力及动手能力等都得到了全面的锻炼、培养,因而美术教育的功能是多样的,全方位的,明确的来说包括三个方面:文化功能——包含艺术知识的获得,艺术鉴赏力的培养和文化素质的提高;创造功能——通过美术创作和技能练习,丰富想象力,提高表现力和创造力,体验制作和创造的快乐;生活功能——增强精神的涵养,学会平静平和的心态对待生活,控制自己。

以上这些功能的方方面面都离不开思维和悟性的启迪。

二、研究儿童美术教育功能及拓展的背景

(一)时代所需的人材

未来的社会是一个开放、充满竞争的社会,竞争的核心,是否拥有高素质创造型人才。探索、创新是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无论是在今天和明天的社会。因此,“以人为本、以培养综合性素质人才为宗旨”的现代教育思想越来越深入人心,这就迫切需要我们改革传统教育中只注重知识、技能的传递式教学,研究新时期的素质教育。

(二)美术教育发展的需要

美术教育要发展,并在素质教育一地中建立好自己的位置,就需要渗进一些新内容、新涵义,众所周知,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人们在素质教育中将更重视学生智力的启发,而不是知识的灌输,当然,智力并不仅仅是智商的体现,它包含了智商、情商等多种元素、智力启发的重点是培养学生的思维逻辑能力,因为清晰的思维逻辑是打开知识宝库的钥匙,所以儿童美术教育在这一发展过程中能否以此为契机,利用美术教育过程中所独有的教学方式方法以及儿童心理的特点即强烈的求知欲和好奇心。从而全方位拓展自身的功能,并使儿童美术教育走在教育创新的前沿。

(三)儿童美术教育的现状

当今儿童美术教育活动中,在强调重视儿童形象思维的发展时,却忽视了儿童抽象思维的培养,似乎儿童美术教育只与想象、感知、形象思维有关,而与抽象思维无缘。其实,尽管儿童期抽象思维能力有限,分析、综合、概括的水平不高,只能达到简单、浅显的逻辑思维程度,但它也是儿童思维发展特点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感性的形象思维能力与理性的逻辑思维能力结合起来。儿童进行的美术活动的思维,虽然是直观形象性思维占优势,但在活动过程中却把实物的特性概括成概念加以表述的,如造型、构图、色彩等,感知的是实物,反映到脑中却是抽象的符号。

并且儿童有一个心理特点,那就是“喜新厌旧”,如果老是把画画停留在“稚趣”美上,就会逐渐失去兴趣,因此随儿童心理年龄的成长,儿童的绘画也因逐步脱离“稚趣”,而失去发展的方向,这就需要我们研究如何培养儿童的逻辑思维能力。

(四)思维的逻辑性为什么重要?

说到逻辑性往往感到高深,其实逻辑性与思维是一体的,“思维发展心理”学揭示,逻辑性是思维的一个重要特点,主要是指思维对客观事物规律性关系的反映,指思维过程有一定的形式、方法,是按一定规律进行的,这是认识的理性阶段,从而把握事物的本质和内外联系,产生认识过程的突变,才能是体会地、全面地、深入地认识事物,提升到理性认识的高度,这就需要我们研究如何培养儿童的逻辑思维能力。

三、儿童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

(一)思维逻辑能力的定义

在学习和生活中,每逢遇到问题,总会“想一下”,这种想就是思维。而通过分析、综合、概括、抽象、比较,具体化和系统化等一系列过程,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并转化为理性认识及解决问题,就是思维的逻辑力,因此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都离不开逻辑思维,其能力是学习能力的核心,培养儿童广阔、灵活、敏捷的思维能力,对开拓儿童的智慧极为重要。

第4篇:儿童思维能力培养范文

关键词: 数学教学;思维能力

知识是思维活动的结果,又是思维的工具。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现代学校教学的一项基本任务。学习知识和训练思维既有区别,又有着密不可分的内在联系,是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同步进行的。数学教学的过程,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过程。小学数学教学从一年级起就担负着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任务。笔者培养学生思维能力问题如何破局浅谈管见,仅供商榷。

一、明确数学教学重要任务 提升创新力

“使学生具有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小学数学教学大纲》如是明确。数学概念是数学知识的基石,也是人类的一种高级的思维形式。儿童掌握概念过程伴随着丰富的思维活动,因而通过概念教学可教给小学生一些基本的逻辑思维方法。小学数学内容虽简单,无严格推理论证,然离不开判断推理,这就为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条件。从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来看,他们正处在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因此可以说,在小学特别是中、高年级,正是发展学生抽象逻辑思维的有利时期。由此可以看出,《小学数学教学大纲》中把培养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作为一项数学教学目的,既符合数学的学科特点,又符合小学生的思维特点。《大纲》中强调培养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只是表明以它为主,并不意味着排斥其他思维能力的发展。例如,学生虽然在小学阶段正在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但形象思维并不因此而消失。概念教学本身抽象,加之学生年龄小,生活经验缺乏,抽象思维能力较差,学习时比较吃力。学生学习抽象的知识,应该是在多次感性认识的基础上产生飞跃,感知认识是学生理解知识的基础,直观是数学抽象思维的途径和信息来源。教室在教学时,应该注意由直观到抽象,逐步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的能力。

二、贯穿数学教学过程 强化再生力

教学过程不是单纯的传授和学习知识的过程,而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包括思维能力的发展)的过程。对于小学数学教学,数学知识和技能的掌握与思维能力的发展也是密不可分的。一方面,在学习数学知识时,为运用思维方法和形式提供了具体的内容和材料。数学知识和技能的教学为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提供有利的条件,还需要在教学时有意识地充分利用这些条件且根据学生年龄特点有计划地加以培养,才能达到预期目的。在小学数学中,应运用各种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有,如对应思想、量不变思想、可逆思想、转化思想等。其中转化思想是小学教学思想的核心。转给是运用事物运动、变化、发展和事物之间相互联系的观点,实现未知向已知转化,数与形的相互转化,复杂向简单转化等。培养学生转化意识,发展思维能力。另一方面,学生不断地运用着各种思维方法和形式,如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判断、推理;这其实就是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的过程。

三、注重计算练习教学 催生驱动力

计算数学贯穿于小学数学的始终,培养学生正确、熟练、合理、灵活的计算能力,是小学生数学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可相应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灵活性、独创性等良好思维品质。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同学习计算方法、掌握解题方法一样,必须通过练习。而且思维与解题过程是密切联系着的。培养思维能力的最有效办法是通过解题的练习来实现。因此设计好练习题就成为能否促进学生思维能力发展的重要一环。一般地说,课本中都安排了一定数量的有助于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练习题。但不一定都能满足教学需要,且因班级的情况不同,课本中的练习题也很难做到完全适应各种情况的需要。因此教学时往往要根据具体情况做一些调整或补充。设计练习题要有针对性,要根据培养目标来进行设计。例如,为了解学生对数学概念是否清楚,同时也为培养学生运用概念进行判断的能力,可以出一些判断对错或选择正确答案的练习题。

第5篇:儿童思维能力培养范文

一、根据教材的特点和儿童认识规律发展儿童思维

数学本身具有严密的逻辑性和高度的抽象性,是根据低、中、高三个年级的阶段对培训逻辑思维能力而提出不同的要求的。而小学的思维特点是从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逐步过渡到抽象思维的,这就决定了儿童的抽象逻辑思维在很大程度上仍需要感性经验的支持。所以我们工作教育者,要认真深入地钻研教材,充分挖掘教材中培养逻辑思维能力的因素。根据儿童不同的年龄段的心理发展去正确引导学生观察、比较、分析、综合等活动形式更好的从感性到理性或从已知到未知之途径,把培养初步逻辑思维能力落到实处,有效地开发学生智力、培养学生能力。

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智力

兴趣是非智力因素的核心,心理学家布鲁纳说过:“最好的学习动力是学生对所学材料有内在的兴趣”。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要重视培养学生的正确学习动机,高尚的情感,坚强的意志,诚实的性格和良好的心理品质,保持和发展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从而培养以“思维能力”为核心的智力因素,以更好地促进学生个性特长的发挥。

三、加强手脑结合发展学生能力

从认识论来看,小学生的认识思维及综合判断能力,一般还处于从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过渡到初步逻辑思维阶段。因此加强学生对直观物体的观察和形体的学具的制作,使他们获得对所学内容的感性认识,在此基础上,才有可能进行抽象和概括。例如,在教学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时,先让学生用纸剪一个底长5厘米,高3厘米的平行四边形,然后要求学生拼剪、平移的方法转换成长方形,使学生在这样的操作过程中,找出长方形的长、宽与原来平行四边形的底、高的关系。揭示平行四边形面积等于与底同长、与高同宽的长方形面积,通过动手动脑、寻找答案,经过分析、综合从而推到出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这样,既有效地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果,又培养了学生的操作、思维能力。

四、深化教学改革,提高学生素质

第6篇:儿童思维能力培养范文

如何进行儿童思维训练?思维能力是人的一种精神活动能力,是智力的核心。培养儿童广阔、灵活、敏捷的思维能力,对开拓儿童的智慧极为重要。不过,如果仅靠自然形成,没有足够的刺激,儿童的智力发育就会相对缓慢很多。所以,我们可以运用各种手段,对儿童进行思维训练。下面小编为你整理提高儿童思维能力的方法,希望能帮到你。

提高儿童思维能力的方法第一阶段:儿童注意力训练

1、吉米诺骨版

2、让儿童看画有线条的图,数出共有几条线。

3、让儿童在8—

30横排列的数字中,按顺序找出8、12、24这三个数,要求用手指出数字,并念出声来,越快越好。

4、让儿童在竖排的数字中顺序找出数字1—

10,要求用手指出数字,并念出声来,越快越好。

5、让儿童在放置衣架的衣柜中数出有几个衣服架。

(形象辨别训练法)

第二阶段:注意力、记忆力协同训练阶段

1、找不同训练法

通过让儿童寻找两种材料之间的不同之处,从而达到训练注意力和记忆力的目的。

2、找相同的训练法

找出两种材料(或两种以上材料)之间的相同之处,从而达到训练作童的注意力和记忆力的目的。

3、合成训练法

如:(1)父母与儿童一起数数,每人依顺序数3个数。如父亲:1,2,3,母亲:4,5,6儿童:7,8,9。

(2)父母拿出一些书,然后与儿童一起整齐地摆到书架上。要求父亲一次摆一本,儿童一次摆2本,母亲一次摆3本。

4、在围棋盘或象棋盘上,摆上7,8个棋子,让幼儿看1分钟,然后拿掉,再让幼儿照原样摆上。

第三阶段:记忆增强训练

1、信息减少训练法

(1)家长在桌子上摆出下列玩具,让儿童看一分钟,然后家长让儿童闭上眼睛,拿掉小刀,手表,水杯,小狗,让儿童说出减少了什么。

(2)家长先说了下面第一句话,然后再说第二句话,让儿童说出第二句话比第一句话少了什么字。

第一句:树上有5只小鸟,飞起了4只,还剩下1只,后来有1只非常大的鸟飞到树上来了。

第二句:树上有5只小鸟,飞起了4只,后来有1只飞到树上来了。

2、信息增加训练法

A.家长先念第一句话,然后再念第二句话,让儿童说出第二句话比第一句话多出了什么字。

第一句话:一辆大汽车装了很多东西,有2个西瓜,3张桌子,5包书和1台电视机。

第二句话:一辆大汽车装了很多东西,有2个西瓜,2个苹果,3张桌子,5包书和1台电视机。

3、信息增失训练法

家长把下列物品摆在桌子上,让儿童看1分钟,然后让儿童闭上眼睛,拿掉尺、水杯、钥匙、汽车;加上苹果、饼干、圆珠笔、夹子、火柴盒。

物品:橡皮书水杯眼镜钥匙积木汽车小刀磁带尺子硬币

4、动作训练法

(1)家长依次做下面4个手势,让儿童注意看,家长做完后让儿童按顺序重做出来。

第一个动作:双手握拳。

第二个动作:双手伸出大拇指。

第三个动作:双手伸出中指和食指。

第四个动作:双手伸出小拇指。

(2)家长依次做下面3个动作,让儿童注意看,家长做完后,让儿童按顺序重做出来。

第一个动作:把一块糖放到茶杯里,然后倒进一些凉水,再把杯盖盖上。

第二个动作:用4块积木任意组成一个图形。

第三个动作:用铅笔在杯子上敲一下,在积木上敲两下。

第四阶段:强化记忆训练阶段

1、对偶训练法

这种训练法的做法是:同时让儿童识记两种相互关联的材料,然后让儿童根据一种材料回忆相关联的另一种材料。

2、顺序训练法

这种训练法的做法是:让儿童按顺序识记一些材料,然后遮住材料并逐个把材料内容显露出来,每显露出一个材料,让儿童回忆出下面紧接着的内容。

3、插入训练法

这种训练法的做法是:先让儿童识记一些材料,识记完后不马上让儿童回忆,而是接着让儿童做一些其他的事情,然后再让儿童回忆前面识记过的内容。

4、数字训练法

这种训练法的目的是,通过让儿童记忆大量的数字,达到发展记忆能力的目的。前面谈到过数字是最难记忆的材料,因而也是一种最好的训练记忆能力的材料。

5、频度训练法

这种训练法的做法是:反复向儿童出示一些材料,其中有一部分材料出现多次,让儿童记住这些材料出现的次数。

第五阶段:多种能力协同训练阶段

1、找规律训练法

找规律训练法是一种训练儿童发现事物之间的规律,并灵活运用这种规律的方法。具体做法是:让儿童观察一些材料,使儿童通过这些材料的前后顺序关系,找出其中的规律。

2、找关系训练法

找关系训练法是一种通过让儿童找出两种事物之间的关系,训练儿童的比较、概括和综合能力的方法。

3、找同类训练法

找同类训练是一种通过让儿童寻找一些词之间的关系和理解它们的含义,从而达到训练儿童抽象能力和判断能力的方法。

4、创造能力训练法

创造能力训练法是通过让儿童学习一些简单的创造技法,从而提高儿童创造能力,培养儿童创造意识的训练方法。

儿童进行思维训练的好处通过适当的思维训练,借助适合幼儿年龄特点的一些材料,可以帮助儿童学会如何思考、如何学习,例如:如何进行分析、分类,如何进行比较、判断,如何解决问题等。掌握了正确的思维方法,就如插上了一双翅膀,使儿童的抽象思维能力得到迅速的发展和提高,从而大大提高儿童的知识水平和智力水平。

1、科学研究表明后天的环境能够显著影响儿童大脑神经元细胞的相互铰链,从而影响儿童的智力发育。

经过思维训练,儿童的思维能力有显著提升的空间。

2、“幼儿英语”、“音乐艺术”、“奥数”等知识技能型的训练不能替代思维训练。

思维训练的重点是“全面”和“均衡”。必须是精心设计的系统化的专门思维训练课程方可达到这个效果。

3、思维能力直接关系到儿童的学习能力,直接影响儿童在学校的表现。

因此,投资思维能力这个“万能钥匙”,具有很高的回报率。

4、思维训练和知识技能灌输不同,思维训练存在一个短暂的“机会窗口”。

这个机会窗口对应于儿童大脑迅速的发育的2-7岁。

第7篇:儿童思维能力培养范文

【关键词】 语言训练 科学训练 逻辑思维

一、重视认知过程教学,培养思维的有理性

现代数学教学论认为,数学教学是数学思维活动的教学,数学学习本身,就是数学思维活动过程以及对这个过程的分析。只有重视学生获取知识思维(即认知)的过程,才能不断的培养逻辑思维的能力。

重视思维过程教学,从教学法方面讲,我努力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思维。例如教学“两位数减一位数退位减法”,32-8=,根据低年级儿童的直观想象思维为主的特点,先由教师引导学生动手操作,从32根小棒中拿去8根,还剩下几根?怎样拿法?2根减去8根不够减怎么办?学生的拿法:第一种打开1捆和2根合起来成12根,再拿8根,剩下24根;第二种,打开一捆(10根),拿去8根,剩下2根和原来的22根合起来,共剩下24根。这样,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充分利用学具自己动手操作,建立表象认识,在直观形象(摆学具)中理解两位数减一位数退位减法的思维过程和方法。这样充分运用眼、耳、手、口等各种感觉器官,让儿童感知数学问题,理解数学概念。

重视思维过程,从内容上讲,我坚持做到三个注重:一是注重准备题的教学,为获取新知识搭桥、铺路。二是注重弄清算理。三是注重数量关系分析。

二、重视语言训练,培养学生自觉的思维

为了培养低年级学生语言思维的自觉性,我注意把操作、思维和语言表达有机结合起来。教学中多问几个为什么?你是怎么想的。例如教学8+6=,教师要求学生边操作学具(小棒),边思考,边说“光想8加几得10,8+2得10,就把6分成2和4,8+2凑成10,10再加4得14.”这样做符合学生的心理、生理特点,不但让学生学会了有条理有根据地思考问题,又训练了语言表达能力,还培养了低年级学生自觉的思维。

三、重视科学训练,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和灵活性

培养学生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要从小教给他们思维的方法。科学训练是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和灵活性的有效方法。

1.重视练习设计,教给思维方法

要从小教给学生思维方法,注意培养学生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和判断推理能力。我是从练习设计上入手,通过引导学生观察,计算,分析计算中被减数、减数和得数的变化特点,归纳出一般规律。并运用规律进行速算,学生受到了启发,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

思维的敏捷性以思维的准确性为基础。因此先要求计算准确,以思维的正确为前提,即先练正确,后练速度。在摸清规律后进行速算是最科学、最准确的。

2.用多种方法解题,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思维的灵活性以多向思维为基础,在低年级数学中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可以从一题多解、一题多变入手。鼓励学生以变异的观点,突破习惯的思维方式,从不同角度灵活运用解题方法,借以培养思维的广阔性和灵活性。如计算9+7,启发学生说出不同的算理:第一种,把7分成1和6,9加1得10,10再加6得16;第二种,把9分成3和6,3加上7得10,10再加6得16;第三种,因为7加上7得14,9比7多2,所以9加上7的得16;第四种,因为9加上9得18,7比9少2,所以9加上7得16。再如计算51-8,启发学生说出多种解法思路:第一种,11-8+40=43(把51分解成11和40进行口算);第二种,10-8+41=43(把51分解成10和41进行口算);第三种,50-8+1=43(把51分解成50和1进行口算);第四种,51-10+2=43(减8个位数不够减,向十位退1就是51-10=41,因为原题目是减8,现减去10,多减2,所以加上2就是41+2=43)。这是“退一加补”,思路清晰、简便。易掌握。经比较,第四种口算法较好。这样,通过一题多解,让学生灵活地选择信息,灵活选用解题方法。

小学生初步逻辑思维的培养,不是一时一事能完成的,而是一个长期的、逐步实现的过程。只有始终贯穿在小学数学教学之中才会有发展和提高。在低年级培养学生初步逻辑思维能力还要注意适应小学生的年龄特征,注意紧密结合教学内容。教者要充分挖掘教材的逻辑因素,全面考虑全书、各单元和每课时培养逻辑思维的目标,自然结合。还要注意不同课型的教法。只要方法适当,在低年级数学教学中注意对儿童思维能力的培养,对开发儿童智力,将产生事半功倍的作用。

第8篇:儿童思维能力培养范文

一、观察活动中,儿童科学思维启蒙

儿童认识外部世界――环境,首先是从观察、感知开始的。在小学阶段,儿童的思维方式以直观形象思维为主。儿童科学教育也是以观察、感知为重要途径。因此,在科学教学中,要重视学生的观察指导,这是培养科学思维的前提。如,三年级教材中《我眼里的生命世界》,我带领学生走出教室,观察校园里的花花草草和小动物,你会时不时听到孩子们兴奋的惊叹,孩子的热情前所未有的高涨,一张张小脸既开心又充满了求知欲。这时的他们不是在我的推动下被动前行,而是在主动的探索前行。此时,我要做的就是及时引导,学生在观察实践中,加深对周围事物的认识,激发儿童快乐积极的情绪,从而发展他们最基本的科学思维的品质。

二、探究活动中,儿童科学思维提升

小学科学教育在当前的一个重要转向就是从过去的“以知识为中心”转向“以探究为中心”。小学科学课教学是以探究学习为主的。在科学探究活动中,儿童的思维能力是儿童认知发展的核心,儿童通过观察、实验等探究活动获得的感性认识,必须通过思维进行综合、概括才能上升到理性认识,才能使儿童的认识得以发展。科学探究过程就是用科学的思维方式获取知识的过程。因此,科学探究和科学思维在本质上是相通的,前者更侧重于科学知识获得的过程,而后者则侧重于学习者内在的思维过程。在教学实践中,科学探究和科学思维更是无法分割。

(一)大胆猜想假设,激活学生思维

猜想和假设就是依据已有的材料和知识做出符合一定的经验与事实的推测性想象的思维方法。猜想的过程是一个思维的过程,是学生结合生活实际的表现,是培养学生逻辑思维的好时机。儿童会对问题有自己的猜想。对问题的猜想假设,是让学生充分暴露思维的过程。教师应善于调动学生已学过的知识,鼓励他们大胆去想,让学生懂得假设应有理有据,培养学生思维力求与客观实际相符合。

(二)放手实验设计,丰富学生思维

实验设计能充分发挥学生在实验教学中的主体作用,促使学生做实验的主人,避免被动地做实验。比如《研究磁铁》一课中,教学重点就是能够设计实验,探究出磁铁的性质。在教学中,我不是直接给出实验活动的过程,而是给学生提供材料,让学生自由组合“玩磁铁”,小组讨论“玩什么,怎么玩,玩出了什么”。这样的设计不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同时学生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理解科学概念、理解科学本身,更让创新思维的火花时时闪烁。科学思维能力的提高不是通^简单地灌输,而是个体在自主的学习和实践过程中不断内化和升华的过程。

(三)认真整理数据,深化学生思维

很多时候,我们重在收集数据,而忽视对数据的分析。数据的整理归纳又是我们结论得出的关键。而往往对于数据的仔细分析又能得到意想不到的结果。在四年级《加热和冷却》一课的数据记录中,发现当油停止加热时,温度不降反升。当我们发现了这个疑问后,大家充满热情地进行了讨论,最后我们得出了油自身的余热使它在停止加热时温度不降反升。我们在实验后对数据进行了认真的整理和归纳,不但能够得出最终的结论,甚至会有新的发现和亮点。这样的过程,不但培养了学生严谨的科学思维和分析能力,同时也能让儿童在数据整理过程中体会发现的乐趣和得出结论的成就感。

三、拓展活动中,儿童科学思维升华

第9篇:儿童思维能力培养范文

关键词: 素质教育 小学数学 思维能力 培养思路

长期以来,数学教学一直存在着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与训练的应试教育的倾向,以教师讲授、学生记忆为主的教学方式使学生的思维受到严重抑制。数学课堂是一种积极的思维活动,所以教师要充分以各种手段与方法培养和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调动他们的积极性,用这种强大的推动力驱使学生以多角度、多层次的思维方式探索新知识。人类的一切实践活动都离不开思维,培养学生敏捷的思维能力,教师必须重视训练与培养,而这正是教学工作中的重要任务。

一、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必要性

1.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目标和要求。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提出要“培养学生对所学的内容进行初步的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对简单的问题进行判断、推理,同时注意思维的敏捷和灵活”。由此可以看出,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目标和要求。为了达到这一目标,需要每一位数学教师都应结合小学数学教学内容,有目的、有计划地培养学生初步的思维能力。

2.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符合数学学科的特点。

数学是一门研究现实世界的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的学科,具有抽象性、严密性和应用的广泛性等特征。现代数学论认为:数学教学是数学思维活动的教学,而不仅仅是数学活动的结果,即数学教育的任务是让学生形成那些具有数学思维特点的智力活动结构。数学学科的特殊性和数学教学的任务,共同决定了数学教学在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方面,较之其他学科更有必要且更具优势,广大教师理应对此予以重视。

3.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由小学生的年龄特点所决定的。

心理学家研究表明:7岁以下的儿童思维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7~12岁的儿童,抽象逻辑思维处于始初阶段;到了9~11岁,儿童的辩证逻辑思维开始萌芽。由此可知,小学阶段是学生发展思维的重要阶段,是学生初步的思维培养的有利时期,为此教师要好好把握,在教学中有意识地渗透对学生思维能力的锻炼与培养。

二、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1.重视基础知识的训练。

(1)在速度中培养。教师在数学教学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其中一些基础知识就需要学生在会算的基础上不断提高计算速度,这既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又有利于提高学生计算的准确性。比如在教授学生计算100以内的加减法的时候,就可以让老师读题、学生复述,然后让学生直接说出得数,或者是出示卡片,让学生在见到题目的时候直接说出得数,能够很好地培养学生对数字特征的敏锐观察力。此外,它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在口算教学中,老师应引导学生灵活应用法则及定律,要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大胆探求新颖的教学方式,争取在提高学生口算能力的同时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2)在变化中培养。在学生的认识活动中,总是以原有的那些旧知识为基础的,在解决现有问题的同时,学生会运用到以前的经验。就数学知识而言,它有着严密的逻辑系统,从原有的知识出发,能够积极发展学生的思维。通过对问题的分析,学生就能从一道题中寻找到多种解法,实现从一题到多题的转变。这样教学,既可以鼓励学生将已有基础知识有效串联起来,又可以开阔学生的解题思路,为学生的未来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2.鼓励口头表达,训练学生思维的连贯性。

语言是人类所特有的、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与思维有着密切的联系,是个人思想的直接体现。小学生的思维是通过语言表达体现的,一个学生在表达过程中如果口齿清楚,表达有序,就说明他的思路很清晰。思维能力的发展是以言语训练为基础的,数学课堂教学是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方式完成的。数学是一门严谨的学科,对知识点完整、准确、简洁地表达,体现了学生自身的基本素质。小学阶段,学生的表达能力正在逐步形成。作为教师,我们要注重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以及研究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要做到这一点,教师要抓住每节课中和学生的交流机会,以言语训练为主线,通过发展学生的言语,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经历由示范―帮扶―练习―独立表达的过程,使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思维表达能力逐步得到提高。

3.巧妙设置问题,引导学生思考。

问题是开启想象和思维之门的钥匙,问题的产生能够让学生一种寻找答案的冲动,能够让学生对解决问题产生渴求,所以老师在课堂教学中一定要重视问题的设计,提出一些极具引导性的问题,启发学生思维。这个课堂教学的过程,需要数学教师重点结合教材中的疑难点进行。数学老师需要在课前做好设计,激发学生对这些重、难、疑点的思考,采用正确的思维方式进行引导,以便能真正掌握新课中的知识。老师可以多设计一些启发性较强的问题,让学生的思维一直处于活跃状态,让学生的思维方法与方式受到正确引导,从而得以有效发展。如在“梯形面积”的教学中,老师可以通过让学生回忆以前学过的三角形面积计算方法,让他们自己动手剪一剪、拼一拼,并通过小组交流的方式找出梯形计算公式。这样学生通过自己努力思考最终找出了答案,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会变得更自信,探索欲望将更强烈,并在探索过程中找到快乐。

4.鼓励自主探索,加强合作交流。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不是一个被动吸收、反复练习和强化记忆的过程,而是一个以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为基础,通过个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主动建构意义的过程。创造性教学表现为教师不在于把知识的结构告诉学生,而在于引导学生探究结论,在于帮助学生在走向结论的过程中发现问题,探索规律,习得方法。教师应引导学生主动地从事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合作交流等数学活动,从而使学生形成自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有效的学习策略。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应该让学生充分经历探索事物的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的过程。

参考文献:

[1]芦光慧.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学周刊,20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