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班级文化解读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一、首问责任制度
1、第一个接受询问的工作人员即为首问责任人,负有为来人服务的不可推卸的责任。
2、首问责任人不论与本人职责是否有关,都要热情回答与接待,帮助来人找到经办单位,不能视而不见,听而不闻。
3、属首问责任人职责范围的事,要按有关规定及时办理,不能当场办理的,要落实“一次性告知”制度,向当事人解释清楚有关办理事项、需补充或携带的材料、如何办理等事项。
4、不属于首问责任人职责范围的事,首问责任人要负责引导来人到承办部门,并交由承办人接待。
5、属于业务不明确或首问责任不清楚承办部门的事项,首问责任人要热心帮助了解;办理事项不属于本街道职责的,首问责任应耐心说明,尽可能提供帮助。
6、属电话咨询或举报的,接听电话人员为首问责任人。首问责任人应将来电反映的事项、来电人姓名、单位、联系方式等登记在册,并及时转告有关领导或部门办理。
二、限时办结制度
1、对法律、法规、规章明确办事时限的,要严格按规定的时限内办结,尽量做出缩短时限承诺,。
2、对法律、法规、规章没有规定办事时限的,其时限根据实际情况,可以提前完成的要尽量提前落实。
3、对管理相对人或服务对象的申请、申办事项能当场办理的,应立即办理,不能当场办理的,应告知办事时限,不予办理的,应说明原因和理由,做出耐心解释。
4、对上级机关或领导批示文件必须按上级要求的办理期限内办结,对人民来信来访或投诉件的办理,能解决的当场解决,当日回复,一般情况下七日内回复,特殊情况15日内回复,做出准确答复或汇报。
5、对需要与其他部门联办或向其他部门移交的事务,有关责任部门或具办人员应尽快通知有关部门,共同协商提出办事时限,并予以公布、告知有关方面和服务对象。
三、服务承诺制
1、求真务实,秉公执法,坚持公开、公正、公平原则,热忱为领导、为基层、为群众服务,以社会和群众满意作为衡量我们各项工作的标准。
2、艰苦朴素,廉洁自律,不利用职权和职务之便为自己和他人谋取私利,严禁接受办事人员或办事单位的宴请、钱物和其他好处。
3、深入开展调查研究,耐心听取来自各方面的意见和建议,为领导决策服务,为社会各项事业发展服务,努力解决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
4、对来办事或来访人员一律做到一张笑脸相迎,一句你好问候,一杯热茶请喝,一张椅子请坐。充分发挥“窗口”作用,树立街道干部、街道工作新形象、新风尚。
5、总结工作经验,推广先进典型,纠正行业不正之风,努力和加强街道干部党风廉政建设,掌握党和政府的各项法律、法规和制度,模范执行机关纪律,并做好宣传解释工作。
6、设立举报电话,自觉接受社会监督,及时反馈检查及处理信息,力争在最短时间内向有关反面和人员作出准确答复。举报电话:2714493,2738947。
版权所有
四、政务公开制
按照公开公平公正、依法行政的办事原则,全面提高街道决策过程、办事制度、办事程序等方面的透明度,特制定以下制度:
1、在机关醒目处设置政务公开图板,公开职能和责任、办事依据、程序和时限,作出明确的服务承诺制,接受社会广泛监督,方便群众。
2、公开具体办事依据、纪律、程序、要求和时限,公开承办部门及承办人姓名、职务和职责,公开有关事项审批程序、规则、办理条件及所需的相关资料和资格。
3、公开人员岗位职责,公开具办人员的身份和岗位职责。街道工作人员必须佩证上岗,办公桌上放置身份、职责座位牌,办公室挂出职能和责任显示图板。
4、公开各项收费标准、依据、范围及办理程序。要尽量简化办事程序,合并办理环节,做到一个窗口对外,一条龙服务,一站式办结。
5、公开热点问题。对社会广泛关注的最低生活保障金发放、再就业优惠证办理、征兵等工作事项,要通过各种渠道予以公示和公开。
6、公开办事结果。凡上级领导或各有关部门交办、协办的事务,尤其是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要在办结后,及时予以公开、反馈或上报,并听取、接受各方面的意见和建议。
文化街道办事处
二00六年二月二十日
五、否定报备制度
1、街道工作人员对前来办事人员要求办理的事项,认为不予受理或不能办理的,必须如实说明办理的基本依据、否定的理由,并报请有关领导审批、核实,不得擅自否定不办。
2、凡经办人员认为不予受理或不能办理的,必须由具体经办人员按要求填写《文化街道办事处否定报备表》,报请有关领导审批、核查。
3、有关领导接到《否定报备表》后,应及时区分不同情况,提出处理意见或予以纠正。
4、执行否定报备规定情况列入干部年终考核内容,凡不执行规定,被举报二次的,即失去当年评优资格,造成不良影响的,视情节予以行政处分。
5、当事人对否定报备结果不服的,可向上级或本部门效能建设领导机构投诉。有关责任人要按照上级或本部门领导指示或批示,作出复核和明确答复。
6、《文化街道办事处否定报备表》由经办人员填写,按职责权限报批后,在本单位留存备案,并由专人负责整理归档。
六、效能考评制度
为进一步加强内部管理,确保街道机关效能建设各项制度落到实处,切实使机关作风转变,增强机关效能,特制定本制度。
一、考评对象:街道干部。
二、绩效考评时间:每季度小评、半年小结、年终总评。
三、考评方式:实行百分制方法,先个人自评,主管负责人复核,街道效能建设领导小组综合把关、审定。
四、考评结果:作为机关干部职工奖励、评先、惩处的重要依据,与干部使用、提拔、调整挂钩,并存入个人效能建设档案。
五、考评纪律:要以严肃认真的态度对待考评工作,实事求是,不得弄虚作假,谎报成绩,否则追究当事人责任。有关领导要认真组织开展考评工作,不得,敷衍了事,切实保证考评工作的公平、公正。
文化街道办事处
二00六年二月二十日
附:文化街道机关人员绩效考评表
七、效能责任追究管理办法与细则
为增强街道办事处工作效能,建立责任管理机制,保证全体机关干部正确、高效行使职权,树立街道办事处及干部廉洁、勤政、务实、高效形象,特制本办法与细则。
(一)效能责任追究的范围
干部在工作中和处理机关内部事务时,有下列情形之一者,应当追究有关责任人的效能责任:
1、对符合法律法规及制度规定的事项及各级党委、政府的决定拖延不办的;
2、不认真抓落实,搞形式走过场,造成不良影响和后果的;
3、对应公开的事项不公开或不及时、真实、全面公开,搞无效公开,造成不良影响和后果的;
4、对职责范围内的机关作风问题和机关效能问题失察失管的;
5、对职责范围的办事事项敷衍塞责、推诿扯皮的;
6、工作效率低下,未能在规定的时限内办理有关事项或作出明确答复、造成不良影响和后果的;
7、工作作风粗暴、服务态度生硬,刁难、打击、报复举报人,造成不良影响的;
8、不给好处不办事和利用管理和审批职权吃、拿、卡、要的;
9、违反执法程序,违规执法的;
10、参加用公款支付高消费娱乐活动的;
11、责任心不强,未能按时限完成岗位工作任务的;
12、对不属于本部门、单位职权范围或不宜由本部门、单位办理的事项,不说明、不请示、不移送,置之不理,造成不良影响和后果的;
13、对重大或突发事项、灾情险情、安全责任事故不及时报告的;
14、工作时间内擅离岗位或因故请假不委托有关人员代行办理而贻误管理服务对象办事的;
15、对上级机关效能投诉中心转办的投诉件以及职责范围内的机关投诉不管理、不认真调查、故意拖延、隐瞒、不处理、不整改的;
16、不履行或不正确履行职责,给管理服务对象造成延误或造成损失的;
17、对涉及效能责任的问题在调查、处理中弄虚作假的;
18、对来文、来电、来函,未按规定签收、登记、审核、提出拟办意见,无正当理由未按规定时限报送领导批示,造成不良影响和后果的;
19、办文办事过程中遇有涉及其他部门职权的事项,协商不能取得一致,又未报请上级裁决,久拖不决,造成不良影响和后果的;
20、不按规定使用公章;未严格执行文件管理规定,导致文件、档案资料损毁或丢失的;
21、其它违反机关内部管理规定而贻误机关内部事务管理工作或造成经济浪费、政治不良影响的;
22、在实施行政许可管理过程中,不能依法依规批准、核准、审核、同意、登记及其他性质相同或近似的事项的;
(二)效能责任追究的方式
1、效能责任追究方式视情节分为:责成做出书面检查,诫勉教育,效能告诫。
2、对直接责任者,给予效能告诫处理;对负主要领导责任者应给予诫勉教育,经诫勉教育后仍未改正的,给予效能告诫处理;对负主要领导责任者,给予诫勉教育、效能告诫处理。
3、干扰、阻碍、不配合对其效能责任问题进行调查的,对投诉人、检举人刁难、打击、报复的,要从重出理。
4、如管理服务对象弄虚作假、不配合或出现意外、不可抗拒因素,致使工作人员无法做出正确判断和履行职责,造成不良后果发生的,不追究工作人员的效能责任。
5、凡被效能告诫一次的,当年度考核不能评为优秀档次;同一年内被效能告诫两次的定为基本称职;被告诫三次的定为不称职,并调整工作岗位;被调整工作岗位后,一年内再被效能告诫的,应报区有关部门,按照《公务员法》的有关规定予以处罚。
6、实施效能责任追究,必须坚持实事求是,有错必究,惩处与责任相适应,教育与惩处相结合的原则。
7、效能责任追究,涉及法律、法规、规章和党政纪律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不能以本办法规定的效能责任追究方式代替法律、法规和党政纪律责任追究的处理。版权所有
8、本办法自行文之日起实行。
文化街道办事处
二00六年二月二十日
八、监督反馈制度
为确保街道机关效能建设各项制度和措施贯彻落实收到实效,全面促进管理规范化和科学化,特制定本制度。
1、监督对象:全体街道干部。
2、监督内容:是否文明执法、秉公办事,为群众办实事;是否接受办事人员的宴请或收受钱物;是否工作消极、效率低下;是否擅自离岗或脱岗。
3、监督机构:由街道效能考评组负责。
4、监督形式:
(1)建立举报制度、设立意见箱和举报电话。
(2)设置人员座牌和去向公示栏,公开人员职务、职责和去向。
(3)聘请效能监督员,赋予监督权、报告权、建议权、调查权、知情权。
(4)投诉事件办理结果应当在适当范围内公开,并每月汇总后向效能建设领导小组报告调查处理情况和结果。
(5)对需要追究有关人员责任的,将调查结果和处理意见报效能领导小组,按情节和适用规定处理。
5、本制度自公布之日起实行。
文化街道办事处
二00六年二月二十日
九、效能建设档案管理制度
1、街道机关效能建设档案管理由效能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专人保管收集、立档归卷。
2、效能建设档案管理归档范围
(1)街道的效能建设工作文件;
(2)街道效能建设各项管理制度汇编;
(3)街道效能建设过程中的有关情况资料收集;
(4)机关效能建设评议结果;
(5)典型经验、信息报道、成效、存在问题、整改情况等;
(6)本单位人员名册;
(7)内设机构岗位职责、任务、目标、要求;
(8)向社会公开、公示、承诺内容;
(9)投诉、举报记录、查处情况资料;
(10)上级交办工作完成情况和领导重要批示资料;
[关键词]小学音乐;人文教学;情感
[中图分类号] G623.7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7)09-0068-01
音乐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们在生产、生活实践中的精神文化产物,其人文性是鲜明而深刻的。然而,在实际音乐课堂中,不少教师只注重学生的唱与教材知识的传递,忽略了其人文价值,轻视了学生的情感体验,导致课堂难以收到余音绕梁的教学效果。因此,在音乐课堂中,教师要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凸显音乐课堂的人文情怀,让学生在丰富、饱满、富有生机的音乐实践中感知音乐作品的美,收获音乐学习的快乐。
一、生动解读,让作品富有张力
感知并欣赏音乐作品,是真情演绎的必要准备。在小学音乐教学中,认识作品,读是关键。不少教师在授课中习惯以读背景、整齐划一地朗读作品,让学生完成对作品的认识,这样的读单一、单调且缺乏情感交流,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就像提线木偶,与作品之间很难碰撞出火花。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常在演唱的前奏上花时间、花心思。对于充满童心童趣的儿童歌,我会采取猜谜、讲故事、做游戏、歌词对话等形式,强化学生对作品的感知;对于一些文化底蕴浓厚的民族歌谣,我则从文化体验出发,引导学生在深入了解文化及地域特色的基础上,丰富学生对作品的理解。
例如,《我的祖家是歌乡》这首歌谣来自宝岛台湾,是一首节奏欢快的高山族民歌。在这首歌谣教学前,我确定以下两个教学重点:(1)感受宝岛台湾的地域风光;(2)认识高山族。在教学中,我首先以学生都非常熟悉的歌曲《阿里山的姑娘》,导入一个美如水、壮如山的民族――高山族。在教学中,我并没有呈现大量的文字材料,向学生一一介绍高山族,而是从风光宝岛――阿里山和高山族舞蹈《杵舞》的视频欣赏中,让学生更加深刻地感受到阿里山的风光秀丽及高山族人民能歌善舞的特点。通过这样的文化解读,学生对高山族有了自己的体会,在学习《我的祖家是歌乡》时,会不由自主地充满热情。
二、生活花絮,让音乐更加饱满
音乐来自生活的艺术创造。在音乐教学中,尤其是在歌唱教学中,教师要在歌唱技巧的基础上提高音乐的感染力,就得在学生的生活经验中“做文章”。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尝试以小视频、小采访、小话题等形式,导入一些更具表现力的生活镜头,以生动的、亲切的生活花絮,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这样的音乐教学会更加接地气,学生能够更加轻松地表现自己,他们的歌声会更加甜美自然。
例如,在教学《春天来了》这首歌谣时,学生对于“春天”这个话题是非常熟悉的,因为在语文课中他们就学了不少相关的课文,对于《春天在哪里》这样主题歌谣也是朗朗上口,所以这个话题的展开并不难。但如何导入才能一击制胜,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呢?在教学中,我以“找春天”为话题,通过录制小视频,为学生呈现老师找到的春天,如操场上开始冒出点点嫩芽、小水沟旁边的零星小草等。通过这个小视频,将“找春天”这个话题带入课堂,在学生自由讨论时,我趁机播放背景音乐《春天来了》。这样的教学导入,将生活现象与歌谣巧妙地结合在一起,既自然又流畅,彰显了春日里的勃勃生机。
三、情境体验,让表现更具个性
体验是联系音乐与生活之间的纽带,能够消除音乐与我们实际生活之间的距离,让学生感受到更加立体化、生动化的音乐作品。因此,在音乐课堂中,教师要重视学生的音乐体验,积极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讨论、模仿、扮演、创造的过程中,以多种感官触碰音乐,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
传统的中国教育一向注重阅读教学,很难想象,没有了从小“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的启蒙阅读,鲁迅等一批国学大师将何以诞生;没有了“故书不厌百回读,熟读精思子自知”式的阅读传统,中国灿烂悠久的文化将何以繁荣兴盛。但我们也看到,随着社会的发展,中国的传统阅读也在日渐浮华功利的风气中被忽视。尤其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传统的阅读教学——注重诵读、注重阅读本身而非方法技巧的阅读正在丧失其应有的地位。学生们重视英语的程度远远大于对中国古典名著的阅读兴趣,这给我们小学教师的工作也带来了一定的阻力,如何提高学生的阅读量,如何实现学生的个性化阅读能力是摆在我们教育者面前非常重要的任务。
为此,我们在上级领导的带领下,确定了《学生个性化解读能力的培养》这一子课题,着重对学生阅读能力进行研究。
1.加强课题实验研究工作
课题研究的准备工作。
1.1 建立领导机制,确立实验班级。
在校级领导的亲自指导下,学校成立由校长、教务主任、教研组长、部分骨干教师组成的课题核心小组,负责实验工作的管理、指导及实施工作,并确立了实验班级和实验老师。
1.2 加强师资培训,转变教育观念。
准备工作的重点是对教师进行学习培训,转变更新教育观念,学习科研知识,提高教师科研能力。为使参与研究的老师明确实验的目标和任务,对教师相关的教科研理论的学习、培训采用三种形式:
一是专家引领,由课题组总负责人王淑杰校长、邵艳菲主任每月进行一次培训,教师们认真学习、领会,效果很好。
二是同伴合作,由教研组长组织相关的老师定期或不定期的进行学习研究,集体备课,互相评课,取长补短,共同进步。
三是校本培训,我们利用各种形式组织课题组教师进行了以下学习:一是新课程改革理论学习,学习了课改《纲要》、《新课程标准》、《新课程改革理念下的说课》、《新课程推进中的问题与案例分析》等书籍和文章;二是有效教学理论学习,学习了弗赖登塔尔关于“数学化”的理论、《有效教学的理念与策略》等书籍和文章;三是有关有效教学的优秀课例学习。观摩了小学数学优质课《分一分(一)》、《买文具》、《观察物体》、《可能性》等课例。通过开展以上的学习,在管理上做到定计划、定时间、定地点、定内容、定主讲老师。让课题组成员深刻理解了《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策略的研究》课题中研究项目的主要内容和意义,进一步增强科研能力,建立科研信心。
2.课题研究的实施过程
2.1 调查研究学生状况。
实验初期我们针对学生的学习成绩、学习动机、学习状态、学习能力、个性特点等五个方面进行调查,并做出了分析。发现在教学中学生欠缺主体性、独立性和创造性,不够大胆质疑问难,不够大胆标新立异。我们感到必须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教学中应以学生的主动参与为主,让学生读出自己的独特感受,通过教师的合理评价树立学习语文阅读的信心。
2.2 大力开展有效教学研究课,进行有效教学策略的研究。在课题实施的第一阶段里,我们课题组全体成员对小学语文教材内容进行了分析,确定授课的实际内容,恰当选择课型,大力开展有效教学研讨课。其中,为了保证开展课题研讨课的质量,我们规定每次的教研活动都要做到“四个要”:一要集体备课,二要全员听课,三要说课反思,四要重视评课。每节研讨课都采用各人构思——交流讨论——达成共识——形成教学设计的备课方式。教学设计要体现新课程理念,做到:“一个突出”(突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两个关注”(关注有效策略的渗透,关注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三个必须”(必须是有效的课堂,要唤醒学生的情商和学习欲望;必须是能动的课堂,要学生主动参与,自主提问,师生互动,共同探讨;必须是开放的课堂,课外收集信息,课内人人都说、人人都做)。同时,我们还在本学期开展了赛课活动,人人参与,人人受益。
2.3 为使教师能更好的指导学生阅读,11月份我们开展了教师的美文朗诵大赛,各位教师都能精心地准备,取得了较好地效果,特别是我校的申明健老师、程英溢老师、黄秀梅老师地朗读还得到教育学院白老师的好评。经过评选,我们共选出3名一等奖,7名二等奖,通过比赛,大大调动的教师们的朗读热情,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有着直接地作用。
2.4 坚持要求学生写语文日记、办语文手抄报。为考核学生的阅读能力,还开展了1-5年级的阅读测试,通过分析教师们找到了学生阅读能力的欠缺点,为今后工作确立了目标。
3.课题研究的阶段性成果
3.1 教师教的方式变了。
现在的课堂改变了传统的“一支粉笔、一张嘴,教师从头讲到尾”的教学方式。变成了教师引导点拨,运用“讨论”,“探究”,“自我解读”,“自主”,“发现”等方法促使学生自主学习。在备课、课堂教学、课后反思三个方面都有较大变化。
课堂教学从过去的以传授知识为核心转到以培养创新精神和阅读能力为重点。由过去的“教师为中心”转移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再也不是权威的知识传授者,而是组织、引导、激励、点拨学生学习的亲密朋友,能认真倾听学生的发言,学生的个性化解读能力大大增强,提高了课堂教学的实效。
3.2 学生学习方式变了。学生由被动的学习变为自主学习,由死读书,读死书的已有知识的存储器变为积极、活泼、创新的探究者,在学习的过程中,他们积极主动,兴致勃勃,课堂变成了他们研究讨论问题,获取知识,开发智力,探究创新,个性表现的乐园。课前他们可以预习要学习的内容,可以写预习提纲,列出不懂或要研究的问题,可以到互联网或生产生活实践中收集信息。课堂上,他们是学习的主人,在老师的组织指导下,积极发言讨论,提问质疑,批驳不同观点,特别是他们对句子或段落不同于其他同学的理解而获得老师的认可时脸上洋溢的笑容使实验教师获得巨大的满足感。
一、召集学生现场“听”,让学生了解墙面文化内容
校园墙面空间的布置是学校文明、文化建设的窗口。设计合理,布置科学,丰富多彩的校园墙面文化既是一本无声的、多彩的“教科书”,又是一个有声的、丰富的德育阵地。学校要让墙面文化说话,首先要让学生了解、懂得墙面所布置的内容、含义,如果学生不懂其内容的意思,就会成为一种校园装饰,墙面就会成为“哑巴”。在一些学校里存在重形式布置,轻解读、赏析的现象,大部分学生对校园墙面所布置的内容是“似懂非懂”,难怪有一位三年级的小学生告诉笔者,在他们教室门口悬挂的几位名人画像,“那些人都死了很久很久”。学生对浅显直白的画像都无法认识,更不用说那些含义深刻,内蕴复杂的名言格句。这些都不能怪小学生的无知,都是学校教育者忽略组织学生去解读惹的“错”。让学生了解墙面文化内容,关键在学校,学校要重视,有导向、有氛围;关键在教师,在教师自身对墙面文化的认识和理解,教师要认识到发挥墙面文化的德育作用是自己的职业责任,用墙面文化教育学生,是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民族的未来和学生的未来负责。要让学生了解墙面文化内容,学校要做到“三定”:一是定计划。学校要把组织学生熟识、赏析、掌握墙面文化工作列入学校德育工作计划中,做到“五有”:一是有活动组织机构,有活动时间安排,有落实活动措施,有效果评价机制,有宣传总结提高。二是定人员。学校要明确这项工作,以班主任、德育课老师为主,列入班主任或德育课教师教学工作内容,其它学科教师配合,渗透在学科教学中,要求教师明确职责,并根据学生理解、接受能力,认真备好“课”,上好每一面墙的解读课,做到认识高、内容懂、认真讲。三是定时间。开展校园墙面文化解读活动是教学计划之外的德育任务,学校任“课”老师要充分利用班会课、地方课程、课外活动时间,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本班学生到校园内的每一处墙面内容前或用录像制作成光盘播放,给学生解读,帮学生赏析,使学生懂得其基本内容,让学生初步感知墙面文化的思想内涵。
二、要求学生课余“找”,让学生挖掘墙面文化内涵
学生随着老师对墙面文化的解读,对校园墙面布置内容有了初步的、粗线条的感性认识和了解,要对具体的某一幅画或标语、格言进行深层次的认识和理解,还需要一个收集、吸收、消化的过程,需要经过理性的加工。为了不让学生停留在感性、直观层面,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去发掘更多墙面所布置内容以外的渊源、故事和人物轶事等,激发学生主动地去学习,去吸收更多的墙面文化信息,这就要鼓励、指导学生去“找”。为此,教师要做到三抓:一是抓指导学生去选择“找”的重点内容。要根据学生年龄特点,知识层次,指导学生有重点、有意识、有步骤、有目标地去寻找墙面所布置更深层次的、更系统的内容,如某一名人的生平掌故、轶事等,通过重点“找”,使学生更深层地、更全面地了解他(她)的事迹。从中得到启迪和教育。二是抓指导学生去选用“找”的形式途径。现在是信息时代,信息技术课程已进入校园,许多学校校园网已建立,教师要充分利用校园网的平台,指导学生上网寻找,也可以引导学生到书本、刊物上寻找,向家长、邻居寻找,通过各种寻找的形式和途径,让学生在寻找中得到社会实践,在寻找中不断增长知识,在寻找中全面提高能力,在寻找中再次受到教育。三是抓指导学生去开展“找”的信息交流。学生根据选定的重点墙面对象,通过各种形式寻找到的有关信息资料,毕竟是有限的,这时,教师要引导、组织他们进行信息交流,通过班队主题活动、课余时间,组织学生开展互换互通、互帮互学活动,让他们交换获取信息的方法,交流获取信息的内容,分享获取信息的快乐,共享获取信息的资源,共同感知墙面文化深层次的内涵魅力。
三、组织学生活动“讲”,让学生交流墙面文化故事
为了使墙面文化在学生中更具教育功效,学校要定期组织举行校园墙面文化故事演讲会,让学生把看到的、听到的、找到的、感悟到的,与自己的学识结合起来,变为自己的知识,通过演讲会形式,让学生用生动的语言,精彩的故事讲述墙面内容深层的含义,阐述深刻的道理。开展墙面文化故事会,既可以检阅学生对墙面文化的理解和吸收,又可以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既可以让演讲者得到锻炼,又可以让全体学生受到深刻的教育。为了让学生“讲”得有内容,讲得有教育意义,学校要具体做好三件事。一是精心制定活动方案。预先公布活动时间、地点和要求,让广大学生从早做好参赛准备。二是做好活动准备。各班根据学校的活动方案要求。指导学生收集、选定,提炼墙面文化故事,利用班会课在班级进行预选赛,推荐最优秀的学生参加学校讲演比赛。三是组织活动竞赛。召开全校师生大会进行演讲赛,公平、公正评选出最佳演讲者,给予表扬鼓励。通过竞赛让学生再次接受墙面文化的熏陶和教育,再次用健康、有益、向上的墙面文化故事陶冶学生情操,启迪学生心智,提升学生品德。
四、指导学生课堂“写”,让学生内化墙面文化精髓
学校是培养人的阵地,校园墙面文化是育人的重要组成部分。检验墙面文化教育内容是否为学生所理解和接受,是否真正走进学生的心灵,融入学生的生活,除了学生平时言行之外,还要看学生的内心表白。学校可以开展三项活动:一是开展“我喜爱的墙面文化”征文活动。让学生把所想、所感、所悟、所行写成文章,让学生人人动笔,用文章表达自己受教育的真实情感。二是开展自办墙面文化专题小报评比活动,让学生动手自写、自编、自排手抄小报,交流学习墙面文化的心得体会。三是开展建设校园墙面文化建言献策活动,让学生共同参与校园墙面文化建设,体现受教育者的主体作用,使校园墙面文化建设更加贴近学生,贴近生活,满足学生的需求。
五、发动学生回家“传”,让学生提升墙面文化功效
一、环境建设――突出育人功能
“环境文化”是学校最直观、最基础的显性文化。学校努力发掘和利用既有的环境资源,在做好净化、硬化、绿化、美化的基础上,注重细节打造与品位提升。学校大门“书香厚德恪勤育桃李,玉华砺志韬奋展宏图”的楹联,以及“润璞”主题景观,时时刻刻启迪着全校师生。办公楼以“静下心来教书,潜下心来育人”的鎏金大字激励老师。教学主楼铝板镶嵌学校“弘雅、尚德、笃学、敏行”的办学理念。教学楼的廊道文化主题鲜明,各楼层分别以“荟璞”“沁璞”“砺璞”“馨璞”为主题,连在一起传递出校训的精神内涵。
二、目标激励――强化自我管理
1.搭建教研平台――客观认识自己。学校以教研为平台,以共同目标为导向,深入教师心灵,引领教师迈出自我管理的第一步:审视自我,认识自我。
2.建立教师成长档案――科学规划自己。教师自我目标的确立正如发现了璞石深处的美玉之后需要找准方向雕琢一样,科学地规划自己就是在_定雕琢毛石的路线。每一位教师都建立了《教师成长档案》,档案中既有远期目标又有近期目标,还有实现目标的方法途径等。
3.设立教师讲坛――自我打造提升。学校设立了“教师讲坛”,就是为了让教师看到身边的榜样,超越自我,达到强化自我管理的目的。教师在各项活动的引领下,在明晰的保障制度、推进制度和激励制度的支撑中自主规划,自主发展,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天地。
三、丰富活动载体――凸显文化特色
1.创新活动形式。活动本身就是文化。丰富多彩的活动更是提升学生素质、激发办学活力、凝聚学校精神的重要载体和途径。学校在师生中广泛开展羽毛球、乒乓球、篮球、足球、拔河、两人三足等比赛,国庆演讲赛、广播操比赛、庆元旦联欢、才艺展演、经典诵读比赛及书法、绘画比赛等。系列活动为孩子们提供了一个又一个展示平台,绝大多数学生都获得登台的机会,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2.建设班级“书香”文化。打造“书香”班级,调动师生共同参与,兼顾共性与个性,形成独特的人文氛围。孩子们每天到校,一抬头就能欣赏到书法作品,品味到励志警句名言。一个个宣传栏轮流展示着学生自己的作品,而其作者都是自己身边亲切可爱的同学,这样耳濡目染的人文熏陶,正是班级文化建设的魅力所在。
3.研发校本课程,丰富社团活动。我校先后研发《润璞成华》《城区二中文化解读》《新起点阅读丛书》等校本教材,精心组织机器人工作室、书法课、乒乓球队、健美操队、合唱团以及美术、书法、乒乓球、篮球、足球、象棋、戏曲、科技等兴趣小组,每门课程均保证有专任教师、专用教室、专一时间。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自由选择喜爱的课程,兴趣得以培养,能力得到提升,综合素质得到全面发展。
4.借助教研平台,带动教师成长。学校围绕“1235学本式”高效课堂教学模式,开展研修培训、总结推广,打造学习型、研究型单位。老教师的传帮带,青年教师自发自觉、勤奋向上的学习精神,激发了每一位教师的潜能,为学校发展注入了强劲的正能量。
5.丰富展室文化,激励创新实践。学校确立了“乐中求知、自主发展、健体益智、愉悦身心”的教育理念,设立艺术成果展室,带动了体育、艺术、科技等活动的开展,注重学生的创新实践和素质技能培养,借助得天独厚的地域优势,让根雕艺术和奇石加工艺术走进校园,使之成为独特的活动载体,让学生在探索发现、实践创新中得到艺术的感染和美的熏陶。
四、制度建设――为校园文化建设保驾护航
大一军训刚结束,一女生找到辅导员诉说对同宿舍某同学的不满,之后不定期地向辅导员哭诉宿舍关系紧张,因为宿舍关系不能安心学习,心理压力过大时曾请假回家。针对此情况,辅导员积极进行安抚调节,联系家长。适逢学校宿舍调整,进入新宿舍后,该女生状态较好。过一段时间后,未曾想又和新宿舍某一同学起冲突,同宿舍好友关系也紧张,该生思想压力很大,不能正常上课、生活,甚至有退学念头,家长过来陪读一段时期状态稳定。
另一女生第一学期中旬找到辅导员,宿舍其他成员排挤她,经调查研究该生不善于与人交往,睡觉打呼等生活习惯影响到其他宿舍成员,经辅导员谈话沟通调解后,该生与宿舍同学关系有很大改善。下学期该生又和宿舍成员起冲突,辅导员及时沟通介入,联系家长,并上报领导。
经了解两位女生上大学前均未住过集体宿舍,没有集体生活经验,几乎从未遇到与同学发生冲突之类的事情,也不知如何应对。而大部分学生在高中或初中集体住宿,生活中曾出现过类似的矛盾,应有一定的应对方法。
二、事件反思和启示
女大学生大部分课余时间在宿舍度过,宿舍生活成为女大学生们大学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与男大学生相比,女大学生心理特征较为敏感,她们的人际关系冲突对象主要为舍友,能否及时、妥当地处理大学生宿舍人际冲突,将对女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和心理健康影响长远。良好的宿舍人际关系不仅能给女大学生们心理的满足感、安全感,而且能提高她们的学习兴趣和生活热情,同时大学时期是女大学生们个体社会化的过渡时期。在这个时期通过良好的人际关系,她们能够学习社会技能和规范,不断矫正自己的行为,以便将来更好地适应社会。而不良的宿舍人际关系将加剧她们的心理问题,如抑郁、狂躁甚至精神分裂,同时也给学校管理带来问题。大一是新生大学生活适应过渡时期,也是宿舍冲突最多的时期。笔者认为要改善女大学新生的宿舍人际关系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1.加强挫折教育,培养女大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从上面两位女大学生的例子可以看到,她们承受挫折的能力较差,面对问题时不知如何解决。第一位女生非常敏感,要求全宿舍关系要和谐,只要有一位同学和自己关系不好,就不知道如何正常生活,凡事靠家长处理,只要和同学有矛盾就求助于家长,家长参与到舍友间的交往中,更恶化了同学关系。第二位女生从小家长教育只和学习好的学生玩,不会和其他类型的同学交往沟通。现代社会是一个充满挑战的社会,学生如果没有遭受过挫折,没有正确对待挫折的思想和意识,没有掌握应对挫折的方法,是不可能很好地适应社会的。家长和学校应循序渐进地通过培养学生的信任感、生活自理能力、心理独立性和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等来培养学生承受挫折的能力。
2.积极引导女大学新生人际交往,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和人际交往技能。
开设心理健康讲座和课程,帮助女大学生更好地认识自我、提高心理素质,培养优良的个性和心理品质。针对女大学生进行宿舍人际关系专题讲座,使女大学生们学习宿舍人际交往的艺术,了解宿舍人际交往冲突的原因及应对策略等知识,提高她们的交际能力,尽快融入宿舍集体生活。
3.完善宿舍管理制度,人性化管理。
学校应制定并完善宿舍管理和规章制度,并使学生充分认识并理解制度的意义和目的,班级学生宿舍内部制定相应的制度约束协调同学们的行为,学校和老师应多关注学生宿舍生活实际需要,实行人性化管理,避免简单粗暴的管理方式,为她们创造出良好的宿舍氛围,同时通过丰富多彩的宿舍文化活动,营造健康向上的宿舍文化,增强宿舍的凝聚力,强化宿舍文化的育人作用。
4.建立大学生宿舍矛盾干预机制,及时并妥善处理宿舍人际冲突。
首先积极发挥学生干部和宿舍长的作用,使她们能够及时发现宿舍成员矛盾并上报辅导员,并通过自己的努力积极化解。其次对于宿舍内部不能调节的人际冲突,辅导员应及时调查调解,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必要的心理疏导和教育,必要时要借助学校方面的力量妥善处理宿舍冲突。最后,建立完善学校心理咨询机构,对于学生的心理问题所引起的冲突,要及时地进行心理咨询和治疗。
参考文献:
[1]陈芳.当代女大学生宿舍不良人际关系解读[J].滁州学院学报,2011.(2).
一、走进心灵的德育,应该是贴近式德育
什么是贴近式德育?贴近式德育是在“最近发展区”着力的德育,是让学生跳一跳就能够得着的德育,而不是对着小学生进行宏大叙事、真理式的德育。从小学到大学德育目标倒挂的现象,教育界早就有过相关的讨论,但是我们的校园里还是不时充斥着概念化、口号式的德育范式。比如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只是简单地将相关印刷品张贴一下就算完成了任务,有多少学校思考过如何站在小学生的角度对12个关键词进行儿童化解读?小学生,特别是低年级学生,他们很难理解成人化的“爱国”、“和谐”、“民主”这些高度抽象的词。学校只是向他们灌输这些概念,毫无实效。姜堰区城南小学做了一件非常有心的事情,他们用“师说”、“童话”的方式,对核心价值观进行了个性化的解读。比如“民主”,学生的解读就是“我可以向老师提建议”,“班干部应该是我选出来的”等。
贴近式德育要求我们把真理式的德育目标,用学生听得懂的话进行解读,把一些抽象的东西变得更加具体化。比如小学生守则中有很多抽象的表述,有不少学校用生师公约的方式进行了具体化,让守则“官方语言”变成了“儿童语境”。
贴近式德育,就是要贴近学生生活,从生活中来,又能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生活;贴近学生认知规律,用学生能够接受、乐意接受的方法;贴近学生心理,营造易于被学生接受、认可的教育氛围。
二、走进心灵的德育,应该是体验式德育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学校德育仅仅靠空洞的说教,无济于事,必须营造各种德育体验场,让学生身临其境。“道理”即使再正确,也需要贴近生活、注重感悟才能被学生接受,真正入耳、入脑、入心。当前在中小学校应该扎实抓好以下几个主题德育体验活动。
一是“八礼四仪”体验教育。 有人说,礼与德是一对孪生兄弟。古人说,道德仁义,非礼不成。有时德很抽象,不好把握。有了礼,就可以落实到具体行为上,就有了可以实际检验的具体标准。同时,礼不只是使德得到落实,它反过来也起着培养仁德的作用。通过礼的熏陶,可以提升人们的精神境界。只有德礼兼备,文质彬彬,才是有德君子。 “八礼四仪”教育自实施以来,不少学校组织了诸如演讲、办手抄报等活动,也收到了一定的成效,但仍有很多学校满足于“告诉”这个层次。仪式感的培养,是德育内容之一。浙江海宁中学校长周彬说,他所在的学校一定会让学生在校期间穿一次正装。
二是“少年传承中华传统美德”体验教育。“小小百家讲坛”重在动嘴,“墨香书法校园”重在动手,“寻访红色足迹”重在动腿。“小小百家讲坛”坚持“班级为主,人人上台,包罗万象”的原则,让每个学生讲旅游见闻、百科知识、成长足迹、好书推荐、生活智慧、阅读分享、安全文明等,当然学校也在国旗下讲话、红领巾电视台、校园广播等给学生辟出演讲空间,让特别出色的选手亮相。“墨香书法校园”活动重在把“书法进课堂”抓实的同时,还组织书法名家、名品进校园,为有书法专长的孩子设立展示平台。“寻访红色足迹”活动,在小学阶段远行肯定不适宜,近距离的参观访问完全可行。还可以通过看红、介绍红色基地,达到“虽不能至,心向往之”的目的。
三是“100个好习惯”体验教育。品德实际上是习惯的合成。“习惯就仿佛一条绳索,我们每天为它添上一股新索,很快它就会变得牢不可破。”好习惯的形成,离不开实践体验。从2013年起,我们强势推进“100个好习惯”进校园活动,为体验式德育找到了很好的抓手。好习惯的养成,需要持之以恒,久久为功。好习惯的养成,需要调动家庭的力量,学校可以定期给家长布置“家庭作业”,让他们担负起培养学生良好习惯的责任。
四是“大阅读工程”体验教育。现在说起阅读,很多人都在说“得语文者得高考、得阅读者得语文”。我认为“大阅读工程”的启动,是做好走向心灵德育的基础工程。高尔基说:“读一本好书,就是与许多高尚的人交谈。”也有人说,喜欢读书的人,再坏也坏不到哪里去;不喜欢读书的人,再好也好不到哪里去。读书,能够让人知美丑,辨善恶。为了让“大阅读工程”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学校应当组织好学生“阅读明星”评选、教师“阅读形象大使”评选、“五有书香家庭”评选、优秀文学社团评选、优秀图书馆等级认证、“我家的读书故事”征文评比、“书香伴成长”优秀读书笔记评比、“书香伴成长”主题演讲比赛、阅读欣赏指导课大赛、各类读书知识竞赛,让读书活动风生水起。
三、走进心灵的德育,应该是自主式德育
自主式德育,就是让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发展,做到生活自主、学习自主、管理自主、社交自主、文化建设自主、文娱活动自主、社团组织自主、成长发展自主。成长是无人可以替代的,必须由成长者亲身经历。贾平凹就剖腹产这件事说道:“做了剖腹产的孩子,性情古怪暴戾,人是胎生的,人出世就要走‘人门’,不走‘人门’,上帝是不管后果的。”现在学校里由教师替学校包办的事太多。在管理制度的严格约束下,为防止出现漏洞,值勤人员和班主任不得不加倍付出,亲历亲为地跟靠全天。这种管理方式确有成效,但长此以往,管理者倦怠,教师苦不堪言。
有时懒教师可以带出勤学生。有一本书叫《“懒”教师手册》,其中有这样一段话:“教师讲授,学生的记住率仅有可怜的5%,而实际上,教师采用讲授方式授课的却占令人瞠目的95%。学生讨论、学生实践、学生互教三种方式学生的记住率均在50%以上,而我们教师的采用却依次递减,尤其是学生互教这种方式,学生记住率高达95%,而采用过这种方式的老师仅有区区的5%。”
我认为,衡量一个学校是不是在实施自主式德育,主要有四条标准:一是看有没有“放手”意识,是站在成人角度思考问题,还是站在儿童立场整体考量;二是看是不是有自主管理的岗位,班级有没有实行“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班级人人当干部,班级干部人人当”,让每个学生都有担任班干部的工作体验;三是看有没有学生自主活动的阵地,比如红领巾广播站、电视台、礼仪值日岗;四是看是不是实行自主式的多元评价。
当然,倡导自主式德育并不是完全否定老师的作用,不是完全放任自流。有的学校、班主任总是把“自主德育”粗浅地理解为让学生管理学生,或者让学生监督学生,这是很大的误解。自主式德育管理模式中,成人的角色已经由保姆、警察转变成了教练、导演,角色定位就应该放在三个方面:一是价值引领,告诉学生做每件事应该达成的目标意义;二是方法指点,像球场教练那样在比分落后的情况下适时暂停,和队员一起讨论策略;三是总结评价,做一个坐在路边鼓掌的人。
四、走进心灵的德育,应该是欣赏型德育
现在相当多的学校德育是问题德育,即发现问题,然后用制度、条文来管束。这样造成了教师倦怠,学生失去了自信。
李希贵说:“当一个孩子感受到来自成人世界的充分尊重的时候,也就是他的自我教育、自我完善开始的时候,也就是一个人心智自觉开启的时候。”威廉・詹姆士说:“人性里最深的原理是受欣赏的渴望!” 一个在欣赏中成长的老师,必然会有一帮在欣赏中成长的学生。不是好孩子需要欣赏,而是欣赏使他们变得越来越好;不是坏孩子需要抱怨,而是抱怨使他们越来越坏。有时,面对别人的过错,微笑比责备更有力量。当然,对“不是”的欣赏不等同于以爱的名义对他们的错误让步,只是换一种方法让对方知道“我错了”而已。因此,我们一直在思考,能不能让德育成为最人道的事业,成为一道最美丽的风景。
北京师范大学的檀传宝教授特别提出了“欣赏型德育”理念。他认为:“德育的内容和形式如果可以处理成一幅美丽的画或者一首动听的歌,那么与这幅画、这首歌相遇的人就会在欣赏中自觉接纳这首歌、这幅画及其内涵的价值,让道德学习在欣赏中完成。欣赏型德育的核心是欣赏,欣赏自己、欣赏他人、欣赏一切道德美!”
(一)中职语文教学实施国学经典教育的几种形式
1.在语文课程中设置国学经典诵读模块
现行中职语文教材采用模块结构的设计体现了中职语文课程规定性和灵活性相结合的原则,较好地适应了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和办学模式变革提出的要求。根据职业教育培养的需要,按照语文运用能力听说读写的内涵,我们将课程设置为信息阅读、口语交际、应用写作、规范书写以及国学经典诵读五大模块,从而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掌握日常生活和职业岗位需要的现代文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这种课程结构使各学校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选择和安排教学,针对职业素养对语文运用能力的要求开展语文教学,培养语文运用能力的指向更明显,职业特色更显著。在武汉现行的中职语文教学中,国学经典诵读作为专门的模块开展教学,各学校可根据专业培养目标和就业需要选择模块开展教学,并根据不同阶段的学生能力水平的不同,安排国学经典诵读模块的教学。这不仅体现出该市中职语文教学对国学经典诵读的重视,也彰显出国学经典教育在中职教育中展现出独有的特点。国学经典教育有其自身的特性,学生对国学的接受和理解呈现出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规律,随着对专业、对社会、对职业理解的不断加深,学生思维能力的不断完善,国学经典教育不断深化,篇目难度不断提高,对经典的解读不断深入,学生的视野也不断得到开拓,思维逐渐复杂深邃,审美情趣得到逐步提升。
2.在语文教材中安排国学经典篇目
除了课程结构中专门设置国学经典诵读模块以外,在教科院主编的《职场信息阅读》或倪文锦主编教材的“阅读与欣赏”模块中都安排了国学经典篇目,这体现出对国学经典阅读与欣赏能力的重视,对传统文化解读和理解的重视,即使是在职业导向越来越明显的新大纲的指导下,现行的语文教材仍然安排有国学经典篇目。中职语文大纲职业模块对“阅读与欣赏”部分,明确提出了“阅读中提高搜集相关职业信息的能力,从阅读中了解社会、了解职业,培养职业意识。”阅读能力既是信息搜集和整理分析的能力,也是人文素养培养的能力基础。虽然新大纲对文言文教学内容做了大幅调减,但新大纲基础模块仍将教学要求确定为“诵读教材中的古代诗文,大体理解内容、背诵或默写其中的名句、名段、名篇”,“重在增加积累”。如此看来,古代汉语的阅读能力依然是不能忽视的语文运用能力的一个方面。
(二)对目前中职学校国学经典教育实践的反思
1.将国学经典诵读与学生道德情感价值观教育挂钩,开展多种形式的国学经典实践活动。
2009年,教育部颁布了《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大纲》,大纲在课程教学目标中明确提出:中等职业学校语文课程要在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上。然而当前中职学生实际语文水平是否真的达到了九年义务教育大纲的要求了呢?据调查,在某学校随机抽取的两个班级学生中,95%的学生写不出一张完整的请假条,70%的学生不会做简单地自我介绍,50%的学生普通话不标准,近乎100%的学生不同程度地写错别字,70%的学生书写歪歪扭扭难以识别。与文化基础薄弱,学习能力不强关联的,中职学生的自我约束力不强,情感价值观体系尚未完全形成。这造成许多中职学生目标不清晰,发展方向不明确,学习发展动力不足,从而出现许多心理、情感和管理问题。在尝试了许多发放后,虽然取得了一定效果,但未根本解决。近年来,在国家的提倡下,众多文化学者纷纷呼吁重视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提出从经典中找寻民族精神之源,从而解决现代社会的诸多问题。而中职学生的许多行为习惯都与社会现状有关,塑造他们的道德素养和人格修养也必须从传统文化中寻找有效途径。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徐梓教授认为“国学经典教育是通识教育、博雅教育和素质教育”。
现在在武汉市的许多中职学校都结合国学经典的学习诵读开展多种形式的德育活动,试图让学生通过学习诵读经典篇目,理解传统文化中关于道德品质和人格修养的内容。比如,结合诵读《弟子规》开展“孝亲尊师”的感恩教育、开办解读《周易》讲座宣传“自强不息”的拼搏精神、读《论语》、《道德经》理解和谐相处的团队精神,同时结合经典诵读开展“明礼义,知廉耻”的礼仪教育和美德教育活动。通过学习国学经典,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文素养,形成完善的道德价值观,塑造良好的人格修养。
2.课堂教学设计在品读理解文本的同时增加职业拓展教学模块,将经典篇目中输出的中华民族的核心价值观与学生的职业生涯实际接轨,将传统文化精神与现代职业素养挂钩。
3.坚持国学经典诵读,积累文化底蕴,提升人文素养,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除了由教师精心安排教学和实践活动,让学生了解经典并从中获得职业感悟以外,同时也指导学生诵读经典原著,通过大量反复吟诵,声情并茂地朗读佳韵美文,感受经典的音韵美和古典哲趣,在浓厚的文化氛围的熏陶下,培养对祖国语言文化的兴趣,从而感悟传统文化的精髓,,“修身、齐家、治天下”的理想、“责人之心责己,恕己之心恕人”的胸怀、“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意志、“见贤思齐”的人生态度、“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处世哲学等等。
二、在中职学校继续深化国学经典教育的意义和建议
(一)在中职学校深化国学经典教育的意义
中职学校现在已经广泛开展各种形式的国学经典教育,这不仅是弘扬民族传统文化、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外在需要,更是提高中职学生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的内在要求。中职教育倡导“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以学生为主体,以德树人”的职业教育改革精神。职教改革形势下的中职语文教学应当认识到学生语文运用能力的培养与其文化底蕴和审美情趣之间的联系,从而深化中职语文教学改革,重视国学经典教育在新形势下与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的联系,真正做到为提升学生综合素养,培养高素质劳动者服务。
(二)在中职学校深化国学经典教育的几条建议
1.深化国学经典教育应从博雅教育着手,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为提高学生的语文运用能力服务,从而提升学生的综合职业素养。
国学经典教育要符合中职教育的最?K目标,即为培养高素质的劳动者服务。语文运用能力是学生职业能力的重要方面,是学生综合职业素养的基础。而国学经典教育是中职语文教育的一个模块,课程内容为国学经典篇目,教学着眼于学生文化素养的养成,语文思维能力的塑造,审美情趣的培养,是一种博雅教育。与口语交际、写作等课程不同,它在培养学生语文运用能力上的作用和过程不是直接的,对于学生职业素养的形成也是潜移默化的。但美育在学生职业素养的形成中具有重要地位,对语言的审美、对文本内容的审美关乎思维的深邃复杂特征和良好语言表达习惯的形成,因此国学经典教育不能忽视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而应将这种博雅教育与职业素养结合形成具有中职特色的国学经典教育。
语文幸福课堂整体模式建构:自主探究――交流展示――精讲点拨――迁移运用。
一、自主探究
倡导先学后教,学生围绕学习目标和具体的导学问题,使用课本、图片、微视频等进行自主学习,基本解决相关问题,完成或部分完成基础练习,并提出学习疑问,发现问题潜能,落实学生自主学习,师生共同选择具有探究价值的问题,在引领下不断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
先学,可以在开课后,教师提出教学目标,辅之以“导学单”“预习题”等方式,让学生课中“先学”;也可将预习活动移到课前,与过去的部分作业时间进行置换,实行“一探二学三生疑”的预习指导策略。为学生小组合作设计探究方案,进行探究、交流做好准备。课堂的主人是儿童,要有“儿童味”。这一环节基本适用于第一课时:导入新课,形成学习期待――检测预习,一切基于孩子的视角和观点,不可因成人的解读或定论而屏蔽孩子的发现和疑惑。如《祖父的园子》一课初读后,孩子会提出这样的质疑:萧红在园子里真是“自由”“快乐”,为什么偌大的院子里只有爷孙俩?为什么她没有小伙伴?这是孩子站在自己的立场和角度,推己及人,从固有的生活经验来检验文本。培养预习能力――整体感知,培养概括能力――品读课文,整体概要能力是儿童智力飞跃质的表现,也是掌握语文学习的重要方法和路径,是培养语感、思维批判、价值认同、自性成长的阶石。得意得言――指导写字,如在教学《月光启蒙》一课,指导儿童立体识字“蒙”,就是指导不单单知道这个汉字怎样写,怎样读,怎样用,更重要的是打通汉字音形义之间的意义链接:引入了甲骨文“蒙”,形象感知“蒙”是鸟儿的双眼被东西遮蔽起来,结合“启”为打开、开启之意,而“启蒙”即为除去遮蔽,引导学生了解“蒙”的渊源,溯源而上。对汉字有了这样的认识,就不单纯是一个汉字符号,而是一个有独特生命意义的存在,这个汉字就能够融入孩子的生命之中。唯有这些充满智慧的汉字深深烙印在他们的生命中,他们的生命因此吮吸了最纯正的母语文化的乳汁,这样孩子从汉字中得到的不仅仅是知识和工具。
以下三个环节适用于第二课时:复习回顾,再理思路――生成话题,自主探究――组内交流,同伴互助――班级交流,精讲点拨――读写结合,言意共生。
二、交流展示
教师组织学生互教互学,目的是释放学生发现、表现和展示潜能,落实互教互学,反馈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设置合宜的任务驱动情景,让学生充分展示预习的成果,通过提问、补充、质疑、辩论等形式,使得自主探究与小组合作、同伴交流等多种互助学习形式得以互配实施.有目标、有动力、有准备、有方法,就会使得合作学习变得扎实而高效。语文教材系统的整合与发掘要立足于培养儿童的语文观,凸显“学科味”,扎扎实实进行创造性思维训练,训练语言文字和技能。教学《我和祖父的园子》,在让学生充分品味小萧红的“自由快乐”之后,让孩子找出与“自由”不同调子的词句,结合作家卡片、作家生平,做出批注,引导发现文本“细微处的声响”,文本发出的细微声响,就是作者思想跳动的脉搏和灵魂的轻叹,结合作者的人生轨迹、精神发展史,就能走进人物的心灵深处,破解生命密符。聆听“自由”背后的“凄婉”。多样细腻的“沉潜”和“涵泳”,孩子品尝到文字背后不一样的“生活味”,个体生命窥探生活与生命的无限可能与丰富。
另外语文单元综合的编排充分体现了编者新锐的思想、深厚的功底和独具的匠心,通过智慧的组合、建构、协调,将语文与生活、工具性与人文性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让儿童的语文学习变成了有情有趣、探究与迁移。
三、精讲点拨
学生的预习、个体与组际间的合作,并不能取代教师的教学,与传统教学的不同在于,幸福课堂是以学定教的。是针对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进行精讲点拨,突出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和思维过程,注重培养学生能力。教师改变传统的面面俱到式的授课方法,以学定教,在正确诊断学情的基础上,删繁就简,合理用力,实施与学生需求相匹配的针对性教学。语文课要结合教材,全面深度整合发掘教育资源所体现的文化,对学生的文化价值的形成具有重要影响。选材力求体现多元文化理念,在展示体现生命文化、外国文化、阶层文化、平民文化、当代农村文化、城市文化、建筑文化和特殊群体文化方面均有涉猎,循序渗透,补充调节,注重以文化选择化解文化情结,以文化眼光撷取文化意象,以文化底蕴进行文化探源。如在教学民间传说《牛郎织女》过程中,在结合学生的质疑“为什么男女主人公是牛郎、织女而不是其他”,教师推出农耕文化及中国文化中关于“好“的生命期许;在《木兰从军》中需要关注的是儒家文化中的“家国文化”“游牧文化”;在教学李白《静夜思》需要普及的是“乡愁文化”“月文化”这些中华民族的共同文化思绪、普适情结。
四、迁移运用
是深化模块,目的是释放学生自信潜能、自我实现潜能,落实举一反三能力培养,使所学联系实际,活学活用。让语文教育外延与生活相等,与生活结合的语文教育才具备现实的教育价值,写作与阅读两个角度是语文课堂贴近儿童的生活化内容。自然生活与科技生活,直接贴近孩子的家庭生活和校园生活,植根于文本的写作反映孩子的真实生活世界。如在教学《夹竹桃》时,孩子仿写“影子的幻想”,通过灵性的抒写张扬,让孩子通过文字的真实流淌,引发想象许多可能的生命故事。学习了《只拣儿童多出行》和《早》两篇文章,比较中在文本里又走了个来回,对于“怎么写”有了更加清晰的观照:练笔《我眼中的春天》,重视春天景物的写实描摹,更强调对春天的“敏锐感觉”,重视写实,更强调写虚,这样的文字能够“立”起来,“多彩”起来,就有了生命的抚触与温度。学习《水》之后,写一份节约用水、珍惜水资源的倡议书。《望月》的学习后,放飞想象,描绘一下自己心中意象融融的月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