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文化旅游的科学性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字:县市旅游规划艺术性科学性
旅游规划按照空间尺度,从大到小分为三类:区域旅游规划、县市旅游规划、景区景点规划。区域旅游规划属于宏观尺度,侧重于旅游业的布局分工;景区景点的规划属于微观尺度,侧重于景区的开发,包括景观的配置、道路等基础设施和旅游服务设施的建设等。而县市旅游规划是属于中观尺度的规划,虽然县市有大有小,但是,规划内容大同小异,既要有宏观上的定位,又要有微观上的建设规划,因而是一种旅游综合规划。
县市旅游规划作为县市规划的一个专项规划而存在。虽然与县市规划一样,具有很强的操作性和法律性,但其内容单一,主要成果是旅游景区(点)在县市中的布局(有的规划还包括了部分旅游接待服务设施的规划内容),以及旅游线路的组织等。显然,这是一个县市的游览或观光规划,而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旅游规划。由于这种背景下的县市旅游规划主要依托在县市规划之中,它的完成单位基本上是城建规划设计单位,而这些单位的技术人员多为城市规划出身,鉴于其学科背景,对旅游产业和文化的理解存在着较大的局限性;同时,规划人员依照城市四大功能(即居住、交通、生产、游憩)来进行空间布局,而游憩不完全等同于旅游,范围比较小,因此,把县市旅游规划做成“游览规划”是合乎常理的。
不过,作为具有法律效应的县市规划,如果县市旅游规划包括过多的不可预测的旅游经济内容,在一定程度上就降低了县市规划的可操作性和权威性。这也是事过其需。
科学性和艺术性相统一,是好的县市旅游规划应当贯穿的一个基本原则。
科学性是一名规划人员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规划科学”也是要掌握的第一要务。但是,作为甲方的县市政府和作为乙方的规划编制单位虽然在大的目标上总体是一致的,但在具体的措施和行动上往往产生矛盾,特别是在环境、资源、土地、文物等的保护与开发方面往往有很深的“鸿沟”。这个时候,规划编制单位就必须在对资源的分析评价与对它的提升处理的基础上坚持本源价值,通过广泛而深入的“沟通”来消除认识上的差距,力图从长远发展的角度去说服甲方,坚持科学,避免损失。另外,我们经常谈到的规划的“前瞻性”应当包含在“科学性”这一范围之内。
科学性是一名规划人员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那艺术性则是来自规划人员通过对当地悠久的文化传统和富有民族文化的本色了解后在设计过程中的思想体现。艺术性在县市旅游规划中主要体现在对县域旅游景点、景区的开发与整体布局上。整体布局大到对景点、景区的分类组合并分区;小到对观景点,游客接待中心的选址定位。如今有些地区的旅游规划盲目开发景点,决然不顾景点是否有旅价值,强行开发“无中生有”。这种做法显是不可取的。
一、县市旅游规划的基本内容
1、目的地规划。县市作为旅游目的地而不是作为客源地进行的规划。这其中有两层基本含义,第一,县市作为旅游目的地,是要满足游客到这座县市之后的旅游需求而进行的规划;因此不必涉及这座县市作为客源地满足市民出游需要的规划。第二,旅游目的地规划决不仅仅是旅游线路和旅游景区的问题,它要涉及到旅游者的游、行、吃、住、购、娱等多个旅游要素,即县市旅游规划的综合属性。
2、目的性规划。县市旅游发展的目的、方向、指导思想、需要解决的主要矛盾等是县市旅游规划的重要内容。例如,阿克陶县旅游发展规划近期的主要目的是:在最近两年内,在一级客源市场完成阿克陶“三山四水一核心”最佳休闲旅游板块形象的建立。形成阿克陶旅游差异化、互补化发展局面,形成“四大片区、点、线、面”的有序发展、竞争优势明显的旅游空间格局。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改善阿克陶整体发展形象,加快阿克陶经济建设的步伐。
3、目标性规划。县市旅游规划作为一个产业规划门类,不可能不涉及旅游业发展目标和指标问题。虽然诸多县市旅游规划大都进行了指标的测算,但往往是太教条,不具备现实意义,与规划措施也不匹配。当一个县的旅游资源达到其最高承受力时,由于游人过多,游客将会对旅游景点产生厌烦感。这是没有考虑现实中存在着“自疏”效应的结果。所以旅游发展目标既要有战略上的,即县市旅游发展的定位,又要有战术的,即设定发展的指标,但是,这个指标要合理―既要与规划举措相适应(光有目标没有投入,指标的完成是无源之水);又要与县市的承载力相适应。对中国县市的调查显示,住宿等配套设施往往会成为这个县市接待规模扩张的最后的瓶颈要素。
总而言之,县市旅游规划是以特定的经济区域的县市作为对象而编制的,有关旅游及其相关产业发展的规划。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在县市这一特定区域内的细化和落实,是旅游业战略性、空间性和有约束力的规划。规划工作作为政府的一项重要职能,是对旅游经济工作进行有效管理和调节的重要手段。
二、县市旅游规划需解决的问题
县市旅游规划把县市作为规划对象,县市的旅游发展对区域产生极大的带动和辐射作用,县市越来越成为区域旅游的主导,因此,县市旅游规划要考虑这个县市的个性化需要,在以下方面进行研究和规划:
1、随着城市居民周末度假、观光游赏需求的增加,城乡结合部和郊区旅游逐步兴起,近远郊旅游可能成为城市旅游的重要补充和新的旅游经济增长点。为保证县市旅游的健康发展,必须把城市近郊区的旅游功能定位列入县市旅游规划的范围。至于郊区的范围有多大,要视需要而定。
2、县市旅游基础设施的落实越来越成为县市旅游的重要内容,特别是一些有特色的娱乐活动,成为一个县市品味的关键因素和吸引游客逗留的核心竞争力,因此,不可忽视这些传统上不算是县市旅游要素的规划。
3、要注重县市公共产品转化为旅游产品。一般认为,县市越来越成为一个不可替代的旅游产品,县市本身就是旅游产品。但是,县市要成为旅游产品,措施之一就是在诸多公共项目上进行更新和再创造,在不影响原先功能的基础上,把公共产品直接转化为旅游产品。例如,中学城、特色街、标志性建筑景观、桥梁、海港等。把县市景观建筑、广场、中心和分中心、县市标志性地段、县市雕塑、县市绿化等公建设施转化为旅游资源,既共享了资源,节约了资金,建设新的旅游景点的投入要远比利用原先建筑要节省费用和土地;而且可以提升县市的品味,增加游客的逗留时间。
4、要对县市的风貌和格局提出建设性意见。县市需要灵魂,这个灵魂就是文化,而文化是地域性的、个性化的,建筑、道路等是县市风格的主要载体,建筑是县市文化的标签。要从县市作为旅游目的地的原则出发,对县市的风格做出界定。例如,特克斯作为一个历史文化名城,就要从文化的角度去界定这个县市的建筑风貌,体现寺观园林之美的风韵,布局疏朗、尺度合宜、色彩淡雅,以白墙灰瓦为基本色调。而浙江湖州提出的“亲山、望水、见塔、知城”理念,也是提升县市魅力的重要途径。县市旅游规划对县市风貌和格局的忽视,显然也是不应该的。另外,县市旅游设施既要体现这个县市的文化个性,以展现和表征县市的活性。例如饭店的大堂和外立面,饮食、娱乐等场所的建筑和装修,都要渗透这个县市的文脉,既互为背景,又各有千秋。县市旅游规划不可忽视这些背景要素。
三、结束语
老龄化、休假时间延长、生活价值观与生活方式的现代化、自驾车增多、城市化、国际化等将是未来影响中国旅游发展的主要动力因素。30年来中国旅游研究领域的全方位拓展为旅游规划水平和旅游规划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乡位于**县南部,辖*个行政村,总面积**平方公里,总人口**余人,是个以苗族聚居为主的烟叶产业大乡。距**国道*公里,交通十分便利,该乡文化旅游资源丰富,苗族风情浓郁,苗族原生态文化节目保存完好。**年*月该县苗族赶秋节在这里隆重集会,原生态民族文化得到充分展现,受到省内外专家的瞩目与好评,xx乡境内峰峦层叠,林郁丛丛,谷幽涧静,溪河纵横,溶洞暗河相连,奇峰突兀,怪石林立,古树参天,野藤蔓延,云海连连, **年共接待省里外游客前来观光旅游人数达**人,当地旅游收入达**万余元。
二、旅游开发存在的问题
1、缺乏规划,旅游规模小。全乡乡村旅游发展前景虽然看好,但总体上还处于自发性发展阶段,旅游开发存在一定的盲目性和随意性,个别景区处于自由观光状态。一是缺乏整体规划。xx乡村旅游规划的编制只停留在全乡旅游的总体规划上,详细的乡村旅游规划尚未进入议事日程,总体规划只对景点(区)分布情况,单个景区(点)定性定位作粗线条的安排,对整体布局、旅游主题定位、目标市场等关键要素,简单仿效,粗放经营,只体现资源的价值。二是特色不明显。所推出的乡村旅游项目,大多停留在观光上,尚未深入挖掘农业旅游资源和民俗文化内涵,当地的民风民俗、农业土特产得不到充分体现,拿不出具有较强代表性的品牌,品牌层次较低,形式较落后,缺乏科学化,推不出经典精品观光点。
2、粗放经营,管理滞后。全乡乡村旅游目前还处于浅层次开发,多数村民对旅游产业意识淡薄,许多旅游资源尚未挖掘与开发,在开发经营管理上明显滞后,开发民间工艺品和地方特色饮食,推出特色文艺表演节目等方面力度不够,观赏内容单薄,苗寨风情游活动,由乡村组织安排外,其它景点从引导上缺位,处于自由观光的状态性。
3、基础工作有待加强。主要突出表现在旅游景点配套设施不完善,交通设施相对滞后,吃、住、玩、购、乐等方面尚不能满足游客的需求,基础设施和旅游项目明显滞后,旅游队伍建设落后等方面。
三、对开发xx乡村旅游的建议
1、找准产业定位,突出文化旅游产业的主导地位。
xx乡文化旅游资源十分丰富,美在原始,贵在自然。民族民俗文化底蕴深厚。发展文化旅游业潜力很大,前景广阔、势己逼人,因此,乡村两级要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抢抓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和扶贫攻坚试点的大好时机制定规划,争资上项加强对接,主动作为。通过35年的努力把文化旅游产业真正成为排乡富民强乡的重要产业,并有效地带动农业、工业、饮食、服务等各项各业的发展。
2、强化宣传,大力推介我乡旅游文化产业。
发展旅游宣传,推介至关重要。只有我们推出去,游客才会走进来。一是做好形象包装,向社会广泛征集宣传口号,拍摄我乡的专题宣传片,对xx乡旅游的区位优势、资源优势、文化优势、政策环境优势进行深度包装,强力宣传推介,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增强外界对xx乡旅游资源的知名度。
3、搞好科学规划,打造乡村旅游品牌。
对xx乡村旅游的开发建设,要做出成效,关键要整合乡村旅游资源,做好规划,突出特色,增强科学性,满足市场需求。首先,要注意处理好三种关系:注意处理好生态保护与开发相结合的关系,注意处理好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结合的关系,注意处理好生态旅游与文化旅游相结合的关系。其次,要科学规划xx乡村旅游特色产业带。打造以金龙村为中心的自然景观系列,贯穿保靖夯沙乡风景区,着力开发芷耳村,加快与德夯风景区的攘接。围绕xx、金龙、桃花、让烈深厚的民俗风情,打造民族风情观光带。以公路沿线村,打造生态农业观光带。组织有关专家根据观光带的区域布局,做好科学规划,明确乡村旅游今后的建设重点和发展目标,确保规划的科学性、前瞻性和可操作性,让乡村旅游展现出它的魅力。
4、注重科学管理,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一是加强组织领导。领导是关键,乡人民政府要把发展乡村旅游纳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体部署,进一步加强组织领导。要成立以主要领导牵头的开发领导小组,形成强有力的工作班子,定期研究解决乡村游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二是加强科学监管。相关职能部门要多下基层,全力支持,突出在经营活动、生态安全、食品安全三方面加强管理。三是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政府必须加大对乡村旅游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计划、交通、旅游等部门要积极向上申报,力争把进入乡村旅游景区的公路列入上级计划项目笼子,尽快改造好进入景区的公路。
5、突出民族特色,加快旅游商品开发。
要大力开发与参性强、个性突出的文化旅游产品。抓好苗家刺绣、蜡染、花带、苗族织锦等为代表的民族服饰产品开发,打出苗家腊肉、苗家酸鱼、干山野菜、葛蕨薯粉等绿色食品品牌。构筑旅游商品发展平台,建立我乡土特产旅游定点购物点。让游客购买到我乡的土特产。
一、发展生态旅游农业是打破资源型城市农业基础束缚的有效途径
受资源开采理念和技术手段限制,资源型城市开发往往会对当地生态环境造成巨大破坏,对耕地、草原、植被的破坏尤为严重,这些因素决定了资源型城市农业经济不可能走常规发展道路,必须在精细化、集约化发展上谋求新的突破。生态旅游农业将农业景观、生态景观、田园景观的深层次开发与旅游业延伸交叉,寓休闲娱乐、科普教育等功能于一体,可有效提高农业科技普惠率和农副产品商品率,且其所创造的良好环境、农村特有的民俗文化等无形产品转化成比较可观的旅游经济收入,可有效提高农业经济效益,在有限的土地资源上最大化地创造财富。
二、发展生态旅游农业是发挥资源型城市农业比较优势的理智选择
依托资源开发和产业集聚,资源型城市往往成为区域的中心城市或副中心城市,经济实力较为雄厚,市民人均收入较高,消费拉动力较强,这为发展生态旅游农业提供了较为稳定的市场空间和充足的社会开发资金。同时,资源型城市农业属于城郊型农业,大多具备一定的产业基础和科技水平,交通、水电等配套设施较为完备,这也为生态旅游农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条件。
三、发展生态旅游农业是改善资源型城市生态环境的重要手段
生态旅游农业是生态农业与旅游业的交叉渗透,不仅可衍生出丰富的农产品,而且具备休闲娱乐、文化教育、医疗保健及美化环境等综合效用。由于产业本身倡导绿色化、环保化,使其在农业生产上可以采取有效措施,避免由于过分施用化肥、农药所带来的生态破坏,充分发挥其维持生态平衡、净化空气、涵养水源、调节气候等协调人与自然体系的功能,实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
四、发展生态旅游农业是推进资源型城市城乡一体化建设的可行方式
生态旅游农业能够促进农村商业、服务业、交通运输业、加工业、建筑业等相应产业发展,可以吸纳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推动农村经济结构转型,加速农村城市化进程。生态旅游农业强调生产性、科学性、知识性、艺术性和商品性的融合,在生态旅游农业推广过程中,先进科学技术成果的应用,不仅可以使农业生产要素配置得到改善,大幅度增加产品附加值,而且通过示范培训,能够普遍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水平和生产技能,培养造就具有一定科技水平、能基本运用现代技术、了解社会信息的新型农民,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人才技术支撑。
笔者认为,资源型城市发展生态旅游农业应主要做好以下五方面工作:
一是突出科学规划,优化生态旅游农业布局。要坚持高起点规划,按照“旅游开发、规划先行”的工作思路,遵循“统一规划、分步实施、合理开发、体现特色、有效利用、科学保护”的原则,因地制宜地编制生态旅游农业发展规划,科学合理地确定生态农业功能区。要突出规划的科学性,规划的制定和实施,必须符合资源型城市本地可持续发展综合规划的基本框架。要突出规划的整体性和长效性,严格按规划建设。同时,要坚持开发与保护并重,以优化生态资源为开发前提,尽量保持原生态,避免对生态环境的二次破坏。
二是突出生态功能,彰显生态旅游农业特色。特色是生态旅游农业的魅力所在,没有特色就没有吸引力、竞争力。要遵循“差异产生效益”的发展原则,树立“民俗文化就是资源、特色品牌就是客源”的理念,坚持以“农业为基础、农民为主体、农村为特色”,利用当地特有的农业资源优势、特殊的农业文化底蕴、特别的农业产业景观,精心做好“吃、住、行、游、娱、购”六篇文章,走生态农业、观光农业、体验农业的综合配套开发之路。要注重体现休闲性和参与性,重点发展集疗养度假、观光赏鱼、采摘垂钓等为一体的观光农业,建立乡村休闲民俗农庄,让游人住农家屋、品农家菜、干农家活、采农家果,充分享受乡村风情和民俗文化。
三是突出科技含量,打造生态旅游农业精品。生态旅游农业不同于一般农业,它要求经营者要富有科学文化知识,精通农业技能,善于经营和创新。在实际工作中,要强化科技引导牵动作用,加大与科研院校合作开发力度,实现农业与科技双向拉动。要以“立足城市自然资源、汇聚现代农林科技、展示未来自然田园”为主题,着力打造一批高科技精品观光农业园区,使农业科技与休闲观光有机结合起来,为科研工作提供农业高科技研究场所,充分展示农业科技新成果,满足游客休闲娱乐、开阔眼界、学习参观的需求,满足农业启蒙教育、科学知识普及、亲体农耕活动的需求。
一、贵州发展科技旅游的优势
(一)可开发的科技旅游产品十分丰富
贵州因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独特的地貌特征,形成了独特的自然旅游资源,加上独特的文化旅游资源,可用于开发科技旅游的资源十分丰富。主要可以开发以下科技旅游产品:
1、科普教育科技旅游产品
贵州省可依托现有的科学技术馆、科研基地、研究所等,全面拓展科普教育旅游产品的升级、创新。除此之外,贵州的许多大型风景名胜区,如荔波樟江、马岭河、万峰林等都是发育在喀斯特地区,三叠系地质遗迹景观十分独特,这些喀斯特地貌景区和三叠纪地质遗迹具有独特的科普教育意义,主要的可建设产品有平塘大射电望远镜、三叠纪世界地质公园、喀斯特地质公园、赤水丹霞地质公园和安顺航天科普教育基地等。
2、观光体验科技旅游产品
贵州一直以来的旅游产品都以观光型为主,可结合贵州现有观光旅游产品,在观光旅游中融入高科技服务,支持观光旅游深度发展,进一步提升大众旅游者满意度。主要可建设产品有3D虚拟观光体验旅游产品、旅游景区自助导航科技产品和旅游景点讲解服务产品等。
3、生态科技旅游产品
由于地理条件的影响,贵州是全国唯一一个没有平原支撑的内陆省份,主要的农业类型是山地农业,可以利用贵州原生自然生态环境,依托生态农业、特色农作物、观赏花卉等重要资源,结合生物化学、遗传基因等科学技术的应用,全面推广生态科技旅游产品。主要可建设产品有贵州原生农业示范区、农业博物馆、休闲植物园等。
4、养生科技旅游产品
充分利用高科技生物技术手段、生物工程技术、生命科学等,开发具有养生、保健,满足人们对于生命健康要求的旅游产品、购物品。主要可建设产品有养生保健旅游产品、健康食品等药用保健产品、森林温泉旅游度假区产品。
5、体育科技旅游产品
依托贵州特有山地环境,打造体育科技旅游产品体系。主要可建设产品有小型飞机旅游产品、热气球旅游产品、户外体育旅游产品和体育旅游装备展览产品等。
(二)政府重视,旅游业成为贵州的经济支柱产业
2012年的国发2号文件明确提出要把贵州省建成文化旅游发展创新区,说明国家对贵州旅游业的发展十分重视。贵州省省长赵克志在第七届全省旅游产业发展大会上说到,经过贵州全省上下的不懈努力,旅游业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 “十一五”期间,全省旅游业总收入由2005年的251.14亿元增加到2010年的1061.23亿元,旅游接待人数由3127万人次增加到12913万人次,年均增速分别达到34.3%和32.8%。与2007年相比,2010年全省旅游业增加值占GDP和服务业增加值的比重,分别提高了1.4个百分点和2.5个百分点,达到6.6%和14%。旅游业已经成为贵州省国民经济支柱产业。
二、贵州科技旅游发展现状
虽然贵州可开发科技旅游的资源极其丰富,但由于科技旅游作为一种新兴的旅游产品类型,在开发中仍存在着诸多问题与不足。
(一)开发力度不够,与市场需求脱节
科技旅游作为一种新的旅游形式,其所具有的经济与社会效益还没有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以至于贵州至今都还有没一部关于科技旅游方面的规划,从而还没有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由于开发力度不够,导致科技资源浪费与闲置的现象出现。贵州的许多科技场馆、科技园区、工农业园区、科研院所、以及自然景观等没有得到应有的开发利用;游客对科技旅游需求越来越多,许多游客、特别是中小学生对科技旅游有着强烈的需求,而贵州的科技旅游产品目前还无法满足其需求。
(二)科技含量较低、吸引力有待加强
日前,与其他行业相比,贵州旅游的科技水平还较低,致使旅游业发展质量不高,可持续发展能力不强,缺乏科学性、系统性、完整性。主要表现在科技旅游产品的简单模仿,科学设备的展示和陈列方式单一,科技成果、科学原理、科学知识的说明和解释不到位,自然景观类产品和人文产品比例失调,即运用多种高科技手段综合开发设计的新产品为数稀少,高科技特色不突出,科技成分少,真正称得上科技旅游的景点屈指可数。总之,科技旅游科技含量的缺乏,使贵州旅游业的吸引力不强。
(三)从业人员素质较低,解说体系有待完善
科技旅游作为一种新型的旅游形式,需要大量的掌握一定科技知识和旅游专
业背景的综合素质人才,以适应科技旅游的要求。一方面,由于高素质的从业人员严重不足,直接影响科技旅游资源和产品的开发以及经营管理的成效,成为制约其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另一方面,贵州绝大多数的科技旅游景区都还处于初级阶段,对科技内涵的挖掘不够重视,基本解说系统不完善。游客在旅游时,更想知道人们创造这一科技成果的原始启发、创造过程和基本原理。
三、贵州科技旅游开发的策略
(一)规划引领,项目带动
规划编制在旅游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贵州需要做一些与科技旅游相关的规划,如《科技支撑促进贵州旅游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规划》等,可以邀请相关机构和专家参与,成立由专家小组和编制团队,对规划进行指导和编制。在规划编制过程中,可以吸收和借鉴发达地区规划的先进成果,深入挖掘国家和省内外的政策资源,在搞好与国家有关政策制度和贵州省相关规划衔接的同时,与相关部门和人员加强交流与沟通,征求多方意见,提高规划的指导性、科学性和可操作性,不要让规划停留在“规划规划,墙上挂挂”的阶段。
(二)政府重视,投入财力,培养专业人才
科技旅游作为一种新的有潜力的产业,政府应给予高度的重视,在积极引进项目的同时,要加大对科技旅游的财政投入。并在税收、金融等各个方而给予优惠政策。此外,在人才培养方面,需要建立健全人才体制机制,创造有利于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的条件和氛围;相关的旅游院校要不断完善与旅游发展相适应的人才培养体系,注重对学生进行科技与旅游相关的教育和培训;积极引进一批旅游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整体提升旅游人才素质。
(三)科技与旅游有机结合
新信息技术与功能系统的运行和实施将会引起人们旅游出行方式的变化,并将带来旅游业的重大变革。利用信息技术和科技成果,提升贵州旅游业的信息化程度和科技支撑能力。大力实施智慧旅游计划,包括智慧旅游城市、智慧旅游景区两个方面的建设。通过推动贵州智慧旅游的建设,充分发挥科学技术、信息技术等对贵州旅游业发展促进作用,提高信息技术在贵州旅游业应用的广度和深度。通过实现智慧旅游改善贵州省整体旅游环境,更好的保障旅游安全和旅游品质,提升游客全程旅游体验。
【关键词】品牌塑造;旅游文化;功能
随着旅游业的快速发展,旅游从单一的观光行为发展成了文化品质的提升,旅游文化成为一种备受青睐与向往的旅游形式得到广大旅游者的喜爱。旅游文化从某种意义上说具有一定的“产品”属性,在生产与消费的过程中,希望得到旅游者赞赏与认可,对消费者的心里产生某种与众不同的影响力。旅游文化作为产品和普通产品一样,需要品牌的包装设计与形象塑造,即旅游文化的品牌塑造[1]。
一、旅游文化的意义
旅游文化不仅仅是旅游与文化的简单结合,而是将当地的历史文化通过旅游途径的一种表现形式,所以说旅游与文化是相辅相成的,二者缺一不可。旅游文化的出现,丰富了旅游的内涵,使旅游更具有品位性与趣味性,深深地吸引着旅游者的追求与向往。此外,旅游者还可以通过旅游,学习与了解当地的历史文化与民族风情,同时也可以将自己本地区的文化与旅游当地的居民,进行文化的传播与交流。旅游文化不是实物可以看得见摸得着,它是一种获得精神愉悦与精神财富的重要载体,是旅游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旅游文化可以满足旅游者对当地历史文化的了解与学习,促使旅游者热爱大自然、亲近大自然、升华旅游者的人生境界与生活品味,增强旅游者的社会责任感与历史责任感[2]。
二、旅游文化的功能
旅游文化依赖于社会文化的发展,满足旅游者文化的需求,丰富旅游内容,使旅游更加具有趣味性、历史性与文化性,发挥出现代旅游业最大效益功能。
2.1旅游文化指导着旅游资源的开发。当地旅游资源的开发要以旅游文化为指导,不仅要了解市场发展的方向,还要满足旅游者的消费需求。旅游文化指导的旅游开发,丰富了旅游景点的内涵,提升了旅游景点的品位与格调,满足现代旅游业发展的需求,避免了旅游资源开发庸俗化的趋势,使旅游景点具有一定的历史文化特色。
2.2旅游文化是吸引旅游者的源泉。旅游文化是旅游者行为驱使的结果。现代的旅游不在是单纯的观光行业,而是一种高层次的精神享受与审美需求。随着文化旅游、教育旅游、农业旅游等各种旅游形式的兴起,充分体现了旅游者对文化享受的不断追求[3]。
2.3旅游文化推动着国际文化的交流。由于旅游者来自不同的国家与地区,所接触的文化背景也不尽相同,但对于传统文化的理解与欣赏并不受到影响。虽然每一个旅游者的欣赏水平与理解能力都有一定的差别,但对于中国古典园林与欧洲哥特式教堂建筑的欣赏与理解,建筑作为一种语言得到世界旅游者的认可,而且不受旅游者的国家、文化背景、欣赏水平与理解能力等各方面的影响。对于有形旅游文化的欣赏可以使旅游者了解异国文化,促进国际文化的交流。
2.4旅游文化规范与制约着旅游活动。旅游文化作为文化的一种,有着规范与制约旅游行为和旅游活动的作用。主要体现在旅游文化的法律条文以及各种规章制度中,对旅游经营者与旅游从业人员的行为规范,目的是保证旅游活动质量与旅游行业的规范性,强化旅游经营者与旅游从业人员的责任意识,保护与合理开发旅游资源,促进旅游行业的发展。
2.5旅游文化强化了地方文化的保护与族群的认同。旅游文化的实质就是旅游者对于自己所向往的文化的想像。对于一些古老的地方,由于地方特有的建筑、音乐、舞蹈或者戏剧等原因受到旅游者的喜欢,一些濒临灭绝与濒临坍塌戏剧、建筑等得到修缮和保护,成为独特的历史文化资源传承下来,得到当地居民与政府的保护。这些历史文化资源随着旅游资源的开发与发展重新获得生命与灵魂,成为独树一帜的旅游文化资源,吸引着旅游者的向往,对民族文化的传承起到了积极的作用。随着旅游资源的开发,旅游文化成为一个可供市场与族流的方式。如少数民族文化表演活动,强调了传统文化的认同感,有利于他们走向族群部落。旅游文化的发展将历史文化与民族文化相结合,重新塑造了族群文化,强化了族群的文化意识。
2.6旅游文化的经济功能。我们都知道物以稀为贵,越是少而不易得到的东西越是珍贵,旅游文化也是如此,越是濒临消亡与灭绝的东西,越是吸引旅游者的目光。旅游文化将现代商品机制融入其中,打破了传统封闭的商品意识与市场意识,解决了地区文化封闭、滞后的问题,促进了地区现代化旅游文化的发展[4]。
三、旅游文化的品牌塑造
旅游品牌形象的塑造可以与消费者进行心理沟通与认同,提升旅游当地的市场竞争力,旅游文化品牌的塑造是旅游形象的一种表现形式,是现代消费者依赖与认可的标记。
3.1旅游景点文化内涵的挖掘。旅游景点文化品牌的塑造注重景点的特色挖掘,展现出旅游景点的与众不同。旅游业是一个既有典型的经济性,又有很强的文化性的一个行业。旅游景点特色的挖掘,表现出旅游景点独特的文化内涵与价值,也是打响旅游品牌的重要战略。从旅游的角度来说,旅游品牌向旅游者传递了旅游地的文化、形象等。如山东的旅游特色泰山与孔庙,北京的旅游特色长城与故宫等。在突出旅游特色的同时,还要把握好产品的质量,不要滥竽充数以次充好,影响整体的形象,也不能吸引旅游者的注意力,所以旅游景点的特色要做到独一无二,而不是大众化。
3.2建立宣传平台,注重品牌传播。宣传平台的建立是旅游品牌宣传的过程,也是旅游整体形象塑造的过程。旅游景点的品牌需要经过宣传平台的宣传,获得广泛旅游者的认同。在现实中,宣传平台不仅起宣传的作用,也要注重品牌文化特色的创意、制作与推广。宣传平台主要有网络媒体、电视媒体等,通过不同途径的宣传发挥出旅游品牌的作用。此外,宣传平台还可以采取文学作品、旅游活动、政府宣传、明星代言等方式。既可以起到旅游文化宣传的作用,又可以发展当地的旅游经济。
3.3总结凝练旅游景点承载的科学精神。在对旅游景点文化品牌塑造的同时,注重凝聚当地文化传承的精神特质。犹如佛家点化人,文化的作用就是化人,让人与人之间能够和谐相处。旅游景点的科学文化价值是当地历史文化遗留下来的精髓,对于培养与教育人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这也是旅游文化最主要的特征。因此,我们在塑造旅游品牌的同时注重总结凝聚旅游景点所承载的科学精神,对科学知识的普及与传播具有重要的意义。旅游文化品牌塑造过程中注重科学性,运用科学的手段还原历史,使旅游者在旅游的过程中获得高质量的精神食粮,对旅游景点文化精神的传承与科学的普及都具有重要的价值作用。
总 结
旅游文化品牌塑造是旅游景点文化内涵的挖掘,是一个长期而又漫长的过程,也是旅游文化发展的最高阶段。旅游文化品牌的塑造是未来旅游发展的灵魂,不仅体现了旅游景点的文化风采与形象,更多的是体现出一个城市的综合素质与整体形象[5]。
【参考文献】
[1]郭胜.旅游文化的功能及其品牌塑造[J].社会科学家,2009(6):116-119.
[2]冯志,鲜乔蓥.旅游文化功能转换与旅游城市公共艺术景观转型[J].视觉艺术,2009(11):165-168.
[3]颜澄,梁雪松.旅游企业文化品牌塑造及文化营销战略[J].营销策略,2013(11):027-028.
近年来,我国旅游市场的亲子游产品方兴未艾。据于中国报告大厅网站的易观知库调研报告《中国在线亲子游市场专题研究报告2015》、宇博智业调研报告《2015-2020年中国在线亲子游行业分析与发展趋势预测报告》以及艾瑞咨询的《2015中国在线亲子游市场研究报告》等成果揭示,这种以满足儿童需求为优先考虑,由家长和亲子共同出游的方式,越来越受到中国社会的重视,并被赋予一种积极的生活方式和教育途径加以倡导。调查表明,有超过八成的中国家庭认为亲子游是必须的开支,消费意愿强烈,因而中国亲子游市场处于稳步增长和日趋繁荣的关键阶段。
一、杭州国学亲子教育旅游产品的现状与问题
伴随全国性的国学热潮,少年儿童的传统童蒙教育日益受到重视与回归,其中少儿国学班的出现标志儿童国学教育问题已经引起全社会的关注。然而,学校国学教育的实践凸显了从方式、内容到师资等诸多方面的陷入困境,如何从儿童的天性出发,解决国学教育中存在的枯燥乏味、僵硬死板之弊端,创造一套行之有效的国学教育之策,竟然成了一个公认的难题。
我们课题组成员,首先通过走访杭州市部分中小学、杭州市商贸旅游集团及部分旅行社、杭州宋城集团、杭州运河集团、杭州小河直街历史文化街区、杭州东方文化园景等大中型旅游企业和从业人员,并结合文献资料和网络资源,对杭州市教育机构的国学教育与旅游市场的国学亲子游产品的现状和问题作了调研、分析。
(一)少儿国学教育存在的问题
1.国学教育内容陈旧,精华与糟粕并存。据了解,现在通行的国学教育中,大部分教育机构采用的国学教学内容仍以“四书五经”为基础,并且要求学生大段朗读或背诵古文经典。其中国学启蒙教育多以《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等为教材。然而,在这些教材中,很多教育内容已经与时代脱节,甚至有些陈腐,如在二十四孝故事仍保留“卧冰求鲤”、“郭巨埋儿”等等不适于现代儿童学习的内容。很多故事所体现的价值观也与当代社会的主流观念不符。因此国学教育要在现代社会得到更长远的发展,必须对国学教育的内容进行甄别、筛选,努力挖掘适合现代教育理念的国学精华。
2.国学教育方法陈旧,现代教学设备利用率不高。古代的教育方法主要讲究以师为中心,并没有将学习的关注点主要放在学生身上。而且讲求学生对老师的绝对服从,极度压迫学生的主动性。调查发现,某些国学教育机构,为了一味追求国学教育中的传统色彩,仍然保留着很多古代的教学方法,例如大段落地背诵经典,教师仅讲解句读,而对经典内容不加细讲精解。少数教育机构甚至还存在师道尊严、体罚学生的陋习。
在国学的教学方式上,某些国学教育机构竟然为了复古古代的教学方法,只强调读书、背诵、默写,即便使用投影仪放映PPT,也仅仅起到了黑板的作用,没有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进行双向交流、互动式教学方法,现代化的教学设备使用率严重不足,导致教学效率低下.
(二)国学亲子游市场面临的主要问题
众所周知,亲子游产品的开发及运营具有相当的难度。杭州旅游企业,经过多年努力,开发出了一批适合杭州市民的多钟亲子游旅游项目,例如杭州宋城集团在其旗下的各个景区都推出了不少亲子游活动项目,个别项目如“烂苹果乐园”中的高科技亲子游项目还取得了很好口碑和经济效益,但是杭州国学亲子游产品的开发和营运仍然存在诸多困难和问题:
1.亲子游产品开发人才缺乏,运营组织能力不足。一个成功的亲子游产品,不仅需要有好的创意和策划,而且还需要强有力的组织营运和管理能力。如亲子游产品在实施过程中往往需要用活动来串联,而不是以往传统的游览形式。过去传统的游览方式主要是以欣赏静态的景点为主,而旅游活动形式主要是参观,欣赏。导游员的工作主要内容也就是讲解、引导。这样的工作流程较为简单。
但是在亲子游活动中,游览过程会对导游员的工作提出更高的要求,一是由于团体中儿童数量多,因而团队情绪较为不稳定,时刻都有可能会有意料外的事情发生,因此,导游员需要更加擅长随机应变。二是,儿童游客对活动更加感兴趣,对于静态的事物容易感到厌烦。因此更加需要产品开发者具有独特的创意策划能力,需要旅游组织者更加精心的安排游览活动。
2.亲子游产品对于硬件条件要求高,旅游设施的技术含量要求高。由于亲子游产品通常具有更多的参与性活动,因此对于活动地点、场所会有很多的要求。我们不可能让团队在文化旅游景点内部嬉笑打闹,也不可能让我们的团队在一无所有的广场上面进行活动。因此亲子活动选址就非常重要,同时针对少儿的性格特征,旅游设备的安全维护系数要求很高。例如在滨江的一些旅游景区(烂苹果乐园、浪浪浪水上乐园等等),在场地和设施上都有大的投入。而且在不同时期,应对家长和儿童不同需求的游客,园区相应的设施也需要随时修改应对,这对于景区运营管理来说便会造成一定的压力。
三、国学亲子教育旅游产品策划和创新的思路探讨
国学亲子教育旅游产品的创新开发中应该主要集中在二个方面:一是产品的国学教育内核凝练;二是国学教育的形式创新。前者主要是对国学教育中所体现的价值观进行提炼,使之适应我们现代人才培养的需要。后者主要是对国学教育方式上进行创意创新,使接受国学教育的学生能够更好地学习和接受国学知识,理解国学的基本内涵。
(一)国学亲子游产品的内核提炼
国学教育内核的提炼是我们国学亲子游产品策划项目的核心。我们认为需要把握三个原则:第一,如何去更好的发扬国学教育对人精神内涵的塑造;第二,如何开发国学教育对人生活情趣的改进;第三,如何避开传统文化的糟粕。因此,我们将紧抓这三个方面来展开对于国学内核提炼的探讨,特别体现在要突出国学教育的科学性和文化性。
1.国学亲子游产品开发的科学性。科学性主要是指教育内容上要针对传统国学进行一定的筛选,并进行重组架构。比如以前的国学教育启蒙是从三字经千字文开始的,着重突出了对学童认字识字的教育。但是在我们的国学亲子旅游的过程我们不可能从如此基础的部分开始对儿童的教育,这将花费巨大的时间代价才有可能得到成果。
因此我们在新型的国学教育模式中,必须要做到,德育为主,文化为辅。我们首要的任务,是要让我们参与国学教育活动的儿童能够感受到国学的“仁”、“义”的精神,学习正确的道德规范,做到“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其次是用中国的传统文化来打动儿童,让其对我们的中国文化产生强烈的认同感。这就是我理解的教育内容上的科学性。
2.国学亲子游产品开发的文化性。国学亲子教育旅游产品开发中的文化性问题,主要是指要在旅游活动中着重体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扩展儿童的视野,增长其见识。进一步地去唤起儿童对于中国文化的认同,引导有兴趣的儿童去学习、继承中华传统文化。
(二)国学亲子游产品的形式创新
国学形式上的创新是我们开展国学教学活动的重要条件,也是我们开展国学亲子游活动的重要条件。
在杭州拱墅区大运河边,小河直街上有一家浙派徐门琴馆,其渊源可追溯自徐元白、马一浮、张宗祥、徐映璞、张大千等艺术家所创建的“西湖月会”,至今已逾半个世纪。经调查,现在琴馆每天的人流数约在20人左右,在小河直街这样较为繁忙的旅游街道上这样的数字并不能算是很多。截止2016年3月20日,注册在馆学习的学员人数是145人。但是每周固定来上课的只有12人。为了吸引更多年轻学生,琴馆特别为学生和家长开设了免费体验课程,通过数字的方式教学生弹古琴,使每一位来访者都能在短时间内弹出《沧海一声笑》的曲调, 让父母去教孩子弹琴。数字古琴教学法,在亲子游产品开发领域,是一个非常巧妙的发明。
在国学教育形式创新方面,我们必须要做到以下几点,才能把握国学亲子游教育的重点:①注重“德育为先,体美并举”;②注重国学教育要从具象到抽象,由浅入深地进行国学教育。着重体现国学教育的文化性,在文化教育中让学生认识国学,体会国学,理解国学。
(三)国学亲子游产品的营销策略
1.导游员和景区服务人员的素质是影响国学亲子游产品质量的重要条件。我们需要提高导游员的活动组织水平和景区服务人员的专业素养,提高他们对儿童心理把握的水平,并且加强他们国学素养方面的培训,使之可以适应覆盖面较广而且较为浅显的国学知识讲解。
2.努力开发稳定的客源,着重开发散客市场,注重与自驾游相结合。
3.注重设计适合散客的小型旅游活动以及适应本地游客的周末度假游项目,着重开发以一日游为主的短期亲子游项目。
4.注重开发“旅游活动”的经济价值,引导游客改变游览式的旅游方式,鼓励游客多参加活动,在活动中寻求乐趣。
另外在亲子游活动项目中,还要注重融合不同的活动形式,将旅游演艺、亲子互动、挑战项目等相结合,开发出新型的旅游产品。
四、国学亲子教育旅游产品的策划实践
杭州东方文化园作为我校旅游管理专业的实践教育基地,拥有非常好的硬件条件和软件实力,他们在园中的儒道文化景区内原本就已经开设了以国学教育为特色的“孔子学堂”,前几年的孔子学堂就曾开设过30多次讲座,培训人次达5000多人,可见人们对国学教育旅游产品的热情之高涨。
杭州东方文化园是以开发中国传统儒佛道文化资源为特色的国家4A级景区,近几年一直致力于文化旅游产品的开发和创新,如杭州市“老百姓游戏节”、 “东方杯”健康老人重阳大会、国际婚俗文化节等活动,并且已经形成的了一支素质良好、能力突出的组织运营管理队伍。通过实践教育基地这个平台,我们旅游管理专业的大学生获得了深入企业第一线,考察体验并参与策划创意旅游产品的实践机会。以下是我们参与东方文化园国学亲子游产品创意策划的思路和一日游活动方案:
首先对于国学亲子一日游旅客,我们需尽快安排其进入景区文化活动,由于是儒道景区,在实地考察后根据景区导览图制作了一个旅游路线和行程安排。首先,道家景区,在道家人物群雕设置的位置是一片空地,地表相对简单空旷,这是游客进入景区的第一接触点,需要让游客感受到道家独特的文化气息。要求:诵经与太极拳表演有时间段限制,其余时刻则安排国学亲子游学子草地教育。
随后是太极坛,组织太极剑表演,坛上一人诵太极剑理,下圈安排人员舞太极剑。同上,有表演时间限制,其余时间为教师教授学子太极剑和太极剑理。游客由下设小道通过。(剑为木剑,控制人员之间距离防止误伤)
道家区活动结束后,我们安排游客过文化长廊通往儒家区,文化长廊的建设非常重要。采用珠帘式竹简挂画装饰在两柱之间,竹简上刻或贴字画与儒释道文化有关,不同景区用不同文化作题材,这样一方面宣传了各家文化,一方面增加了长廊的文学艺术气息,能够使游客在此停留更久,更加感受到各家的文化知识。
然后是儒家景区,因孔子是万世之师,这一块主要以教育为主。先过论语碑和孔子铜像,这两处无变动,只需在合适的时候将合适的活动与之匹配。学子通过孔子铜像处需行拜师礼,后齐在杏坛前孔子铜像后的广场处诵论语。之后进入杏坛进行修课,教学内容可以是儒家经典,也可以是参考国外孔子学院的课程设置一些外文教授。论语碑前的过道可作为六艺户外练习场地,分布散开,不影响过道功能。
后面的圣贤阁设置为任务场所和考核场所,家长和孩子可以在此领取每日任务和时段任务,每个任务对应相应的积分,就是前文提到的积分计划。家长和孩子完成任务后可以在此交付任务,从而获得任务完成盖章和积分(这里需要一个盖章本)。任务内容和形式多种多样,主要用于课外时段,需要家长陪同孩子完成。这样设置的原因在于,可以让家长也加入与孩子与景区的互动中来。由此,附近的树林廊道湖泊等地方都可以设置任务,比如在树林里的某棵树上挂个牌子,根据任务的提示找到这块牌子;在廊道上的图文中找一个字或一幅画,用手机拍摄照片带回任务处算完成任务;在湖泊里圈一块区域作为钓鱼点,钓上鱼拍照后再放回算完成任务;打扫教室卫生算任务,练字习作算任务等等。
孝心馆,考虑到地形因素和安全因素,并不将其作为一个日常的活动设置点,对于散客和国学亲子一日游的游客,这里主要作为观光地和结业点。所有来儒家区的游客都可以在孝心馆写卡片祝愿自己的父母长辈,卡片将被保留在孝心馆的前方设置的竹架上。并且游客可以凭借积分在此换取礼物作为送给父母长辈的礼品。
对于散客和国学亲子一日游的游客,活动安排如上,主要是将观光和活动结合起来。那么,对于国学多日游或夏令营的游客,在一日游的基础上进行加工和拓展。
对于道家区,太极拳太极剑的体验变为学成,学子需每日在活动地进行该类活动以便学会。玉皇阁和天宫则隔日展开教授活动,主要内容为道家经典和哲科活动。玉皇阁可随时兑换积分物品,并定期积分奖励和学员福利。文化长廊可以作为写生练字场所,也可以定期开展游园会。对于儒家区,每日诵儒家经典和习课是必要的,同时可按时段设置蹴鞠,玩竹蜻蜓,踢毽子,投壶,舞台剧等游戏活动。各类活动都可以依学员们的完成度分配积分。
案例:杭州东方文化园国学亲子一日游活动策划。上午9:00到达东方文化园门口 将游客进项沿途讲解带至天宫(将天宫进行一个改造,变成一个游客集散中心,一日游游客在此休息寄放包裹等等)。沿途大致观光游览东方文化园景色(东方文化园大部分为静止景色多以参观活动为主,这既是一个缺陷也是一个优势,所以觉得可以将其加入活动过程中)。
上午9:45试穿汉服,孩子穿上为孩子尺码定做的汉服(此活动可在天宫内进行)。
上午10:00在东方文化园太极坛举行开班仪式 可领导讲话,欣赏太极表演,古琴笛箫表演,汉服表演等。二十余对家长孩子以中间太极图为心围圈而坐,中间作为表演场地(这样太极坛的祭坛的特点就发挥了出来,场地也不是很大,较适合古琴笛箫等表演艺术发挥,圆圈状的观众席使观众观看更有感觉,桌椅使用孔子学堂古风桌椅为好。)
上午11:00包饺子或包粽子活动,或者打制年糕(总之参与一些与中华传统饮食相关的参与性活动,让孩子体会自己制作传统食物时的感觉)。
中午12:00吃午餐,景区提供的主食辅之以孩子自己动手做的饺子粽子等(这个还需要具体讨论,具体操作较繁琐,比如烹调活动应由工作人员完成)。
下午13:00古琴教学培训。请浙派徐门琴馆专业古琴教学老师来对家长孩子进行古琴教学,主要讲解古琴文化,并用数字教学的形式教来访者现场弹奏《沧海一声笑》主旋律。
下午14:30进行景区寻宝活动(形式类似于最近很火的综艺节目running man。在景区各地设置很多个游戏点,家长和孩子一起完成任务,任务设置为一些中华传统活动,比如猜灯谜,射箭,算术,投壶,背诵三字经等等)最后终点设在景区太极坛,大家休息参观祭天仪式或成人礼。全天活动结束。
旅游纪念品:寻宝小奖品、孩子量身定制的汉服一套。
小结:在本项目一期成果完成后,将继续在东方文化园推出“国学亲子多日游”及“国学亲子夏令营”活动,整个产品体系构建成功后,将以此为案例,提取有关文化旅游产品开发思路和经验。
五、结语
在“国学热”浪潮下,同时面对各种外来文化冲击,如何将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与旅游产品的开发结合起来,创造出一种以娱乐体验方式获得文化感知和熏陶的新型文化旅游产品,无疑是旅游业转型升级中值得尝试的有意义的新路径。
关键词:乡村旅游;问题;对策;荔波。
20 世纪80 年代,我国乡村旅游开始起步以来,经历了30 多年的发展历程。发展乡村旅游已成为解决农村民生问题的有效途径,以其参与形式的多样性、参与主体的广泛性、旅游效益的综合性,尤其是能促进城乡文化交流和统筹城乡发展而受到各地政府和百姓的普遍欢迎。它是在观光旅游和度假旅游等常规旅游基础上的提高,是对传统常规旅游形式的一种发展和深化,是将乡村生产、生活和生态环境三者合为一体进行开发的一种旅游类型。乡村旅游因其广阔的市场前景,良好的经济、社会、生态效益,已经成为推动城乡和谐建设、贫困地区农民增收和促进农业现代化的有效途径[1-3]。
1.荔波乡村旅游发展基本情况。
乡村旅游以自然生态、农耕景象、农民生活、农家习俗、民族特色吸引于人。荔波在发展乡村旅游中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自然生态资源丰富,民族文化资源底蕴深厚,交通较便利,政府政策良好。近几年来,特别是县委县政府大力推进荔波旅游以来,我县依托绚丽多姿的自然生态和少数民族文化,发展以“品农家菜、住农家屋、游农家景”为主要内容的乡村旅游,初步形成了自然生态游、水上娱乐游和文化休闲游。据旅游部门统计,目前全县农家乐有100 多家,床位800 多张,直接从业人员1000 多人,间接从业者1 万余人。
2.乡村旅游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2.1缺乏整体规划。
在荔波开展乡村旅游的地方,基本上是自发组织,规划意识淡薄,各自为阵,盲目开发,重复建设现象严重,降低了对游客的吸引力。
2.2 基础设施及环境建设较差。
乡村卫生观念落后,饮水和厕所的卫生条件都比较差[4];对乡村旅游突发事件的安全应急系统保障还不够完善, 缺少必要的消防设施和医疗设施。
2.3娱乐模式缺少特色。
大多数都是简单的吃喝形式,比如几间房子、几张桌子、喝喝茶、打打牌、钓钓鱼、吃吃饭,项目较为单调,缺乏新意,民族娱乐文化不完善。
2.4 各种管理人才落后。
乡村旅游景点设施基本上都是村民自己建设管理,缺乏专业的策划、管理经营、营销、规划设计等方面的人才,管理水平和从业人员素质较低,管理不规范。
2.5 宣传力度滞后。
在乡村旅游产品的宣传力度上不够,宣传策略缺乏重点突出,宣传手段没能充分发挥广播电视、报刊杂志和互联网等现代传媒。
3.发展对策。
3.1 政府主导,政策支持。
乡村旅游的发展,当地政府应该要起主导作用,要有明确的思路和具体设施,有利于乡村旅游发展的软硬环境需要加强建设。把发展乡村旅游纳入解决农村问题,推动农村持续全面进步的战略范畴[5]。
3.2 找准发展定位,围绕市场发展需求。
应利用自己的资源打造具有荔波特色的模式,发展一些游客感兴趣的观光果园、茶园、花园、植物园、森林游乐园、渔场、采摘、垂钓、民族特色文化等旅游产品。
3.3 科学合理制定规划。
乡村旅游必须要进行科学规划和精心指导[6]。既要鼓励发展、又要控制总量,既要有前瞻性、又要有科学性,要全面分析当地的特色、优势和不足,综合环境承载能力,科学制定规划,明确各区域的发展目标和方向,实施规范化、标准化管理。
3.4 加强人才的培训。
政府应组织相关管理者到外地学习成功的经验,引进专业的人才,提高经营管理水平[7]。加强对服务人员的旅游知识服务、本地风俗文化和风土人情等培训,提高服务水平和服务意识,促进农村旅游人才的培养。
3.5 强化宣传推广。
要进一步加强旅游宣传力度, 建立政府部门和企业共同参与的联合宣传机制。通过制定合作优惠政策,实现与旅行社的联姻,促进旅游景区和企业之间的交流,针对性地拓展客源市场,实现游客结构的合理化。
3.7 建立农户参与机制[8]。
乡村旅游的主体是农民,动力在农民。只有充分尊重农民的意愿,依靠农民的智慧,发挥农民的积极性,才能是乡村旅游真正发展起来,这是乡村旅游健康发展的根本基础。
参考文献:
[1] 赵国文。关于乡村旅游发展之思考[j].内蒙古水利,2011(4)179-180[2] 高优仙,刘文静,唐玲娣等。对农家乐的理性分析[j].金卡工程(经济与法),2010,(9):302.
[3] 肖亚波。景区旅游安全问题的思考[j].商品与质量:理论研究,2010,(7):13.
[4] 张瑞,杨涟,何磊等。云南省宾川县寺前村农家乐发展研究[j].商品与质量:理论研究,2010,(7):17.
[5] 杜兴翠。茂兰保护区生态旅游在农村经济发展中的意义[j].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5):15483-18485.
[6] 于艳萍,王西峰,麻应大。牛背梁自然保护区及周边地区森林旅游活动反思[j].杨凌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9(4):16-18.
积极发掘我国传统文化中的茶文化部分、并与茶园经济相链接而发展起来的茶园观光旅游业作为旅游业中的新兴分支,随着旅游业的不断发展而逐渐得到发展与完善。为更好地发掘茶园观光旅游的潜力、创造更佳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相关部门与茶园运营方应积极加强对茶园观光旅游业方面的文化产业管理。
一、茶园观光旅游业在文化产业管理方面的问题
目前茶园观光旅游在文化产业管理方面依旧存在一定问题,具体表现在茶园景观安排与设计不尽合理,影响游客的观光体验;茶园相关的资源配置不合理、?a业体系建设不够健全,经营产业化程度较低,基础设施的建设亦不尽到位,从而限制了旅游观光业的进一步发展。同时,相应的行业监管工作不到位、相关规范建设力度不足、业内整顿力度不足等问题,也导致业内不规范经营现象与侵害游客权益的事件频发,严重影响了茶园观光旅游业的社会声誉,从而对旅游业的发展造成了不良影响。
二、加强茶园观光旅游文化产业管理的措施
为解决茶园观光旅游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系列问题,进一步加强茶园观光旅游文化产业管理,相关部门和茶园运营方应积极加强合作、采取相关措施,对茶园景观进行合理的规划与设计,并积极完善茶园的整体产业体系,同时加强业内监管与规范,保护游客合法权益,从而进一步促进茶园观光旅游业的发展。具体将在下文详述。
(一)对茶园景观进行合理的规划与设计
茶园景观的建设使茶园观光旅游的基础,因此在发展出茶园观光旅游的过程中,应积极重视茶园的规划、设计与建设,积极提升茶园建设的质量。在规划、设计与建设茶园的过程中,应立足于实际情况,根据当地的地形条件、气候状况、土壤状况,选取合适的茶叶进行种植,积极借鉴历史经验,有选择地选取合适的茶叶品种进行种植。在加强茶园整体景观的建设的同时,也应积极提升茶农与茶园运营、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加强对于工作人员的有效考核,从而保证茶叶种植过程的科学性与合理性,保证、并提升茶叶的整体质量。在进行茶园建设的过程中,应始终坚持建设措施的科学性,保证景观整体的自然与美感[1]。
(二)完善茶园的整体产业体系
发展茶园观光旅游业的实质是将茶叶种植业和市场经济相结合,这要求进行茶园建设的过程中,必须要充分考虑各类建设措施可带来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目前茶园建设的现状已难以有效满足社会各界人士的各类需要,在此背景下,为保证茶园观光旅游的健康、持续发展,茶园更应以出色的茶叶质量、基础设施建设、细致周到的服务、和丰富的文化积淀,为游客提供美感体验和优秀的旅游体验。
对此,在设计、规划、建设茶园的过程中,运营者应充分考虑到不同客户群体的实际需求与期望,满足不同年龄段、文化背景与层次、以及社会背景的游客群体的消费需求,从而充分发掘茶园的经济价值。此外,运营方也应积极注重茶园旅游相关的产业链开发,完善茶园的整体产业体系,将茶园发展与相关设施、产业的建设与发展有机结合,统一进行规划、设计与开发,有效形成集聚效应,从而进一步推动茶园观光旅游业的发展。
在建设产业链和产业体系的同时,各地在进行茶园建设的过程中,应充分注意各自发展的差异性与各地茶文化的独特性,重视茶文化的地域特色。我国茶文化作为统称,概括了相关文化内容的整体框架与主要内容,然而由于地域因素的影响,各地的茶文化在具备共性的同时,也保有了各自的地域特色,表现出具有地域特点的差异。因此,茶园观光旅游业也应当充分发掘当地的文化特色,积极将茶园文化与当地特色文化有机结合,从而树立、推动、发展具备当地特色的茶园观光旅游品牌,将茶叶经济与观光旅游相结合,积极推动二者的协同发展,有效实现二者的互利与共赢,将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最大化,尽可能地创造其应有的价值。
(三)加强业内监管与规范,保护游客合法权益
在积极对茶园景观进行合理的规划与设计、完善茶园整体产业体系的同时,茶园运营方和相关部门也应积极加强加强业内监管与规范,对侵害游客权益的行为进行坚决打击,从而有效保护游客的合法权益。这需要当地政府积极出台相关的法规与制度,对茶园旅游与茶园经济进行有效规范,也需要茶园运营者对自身的行为进行规范,对游客的权益进行有效保护[2]。
关键词:旅游资源;开发;宗教资源
宗教文化一直作为人类独有的人文旅游资源,目前,已成为旅游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并日益凸显其重要性。自古以来,宗教旅游以求法、朝拜等为目的,属于一种特定层次的旅游活动存在。某些宗教圣地已不再仅仅属于宗教活动的场所,其历史文化价值更是给人生活习俗以及思想意识带去了深刻的影响,同时其博大精深的文化以及丰富多姿的文物古迹以及宗教的景观建筑也在深深地吸引着各个层次的游客。因此,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宗教资源的开发、利用不仅能促进当地宗教旅游事业的发展,更能促进其他旅游形式的快速发展。目前,宗教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受到国家和地区的越来越多的重视和关注,开发的过程中越来越多的问题被显现出来,要想科学合理的对宗教旅游资源进行开发,除了在保护原有的宗教文化资源的基础上,必须对宗教的旅游资源有更深一步的了解。
一、宗教旅游资源的概况
宗教教义中经常会有一些规律性的活动仪式,这一形式无不给人们带去一种新奇感和神秘感,从而引起人们对其的观赏欲望,为旅游界所利用,由此产生的各种社会效益、经济效益促成旅游业务的开展。宗教旅游资源作为威化旅游资源的重要分支,用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旅游者。且具有以下特征:
(一)从宗教旅游资源本身来看
宗教本身具有神秘玄奇、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的特征:(1)神秘、玄奇的境界。这是宗教旅游资源最为突出的特点,同时也是区别于其他旅游资源的根本。宗教的源于对超人间、超自然、超现实力量的信仰与膜拜。从宗教的仪式、活动、设施以及哪些丰富多彩的神话传说等,都富有超现实的神秘感。(2)历史文化底蕴深厚。宗教一直是人类历史上古老而普遍的文化现象。具有很高的历史文化价值以及丰富的内涵。宗教旅游资源的形成是结合当时政治、社会文化、经济等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相互影响而形成的结果,长久的积淀才有得以形成现存的具有文化底蕴的宗教旅游资源。因此,说它们不但具有宗教内涵,更具有有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一) 从宗教旅游价值来看
宗教旅游资源本身的特征决定了它的旅游价值:(1)宗教价值。宗教旅游圣地对于信徒而言,是朝圣、朝拜的神圣地界。时至目前,宗教场所的依旧正常的开展宗活动,这实质上是对信徒的一种强有力的吸引。对于普通游客而言,其价值主要体现在其浓厚的宗教氛围以及教义的哲理性上,它包含着一些人们乐于接受的积极向上的内容,如自我约束、积极行善等为人处事的哲理。(2)社会历史文化价值。宗教的文化主要靠具有深厚历史文化价值的宗教旅游资源来体现,宗教文化同样也是我国传统文化极为重要的一部分。人们把这种宗教的教旅游资源当作是宗教的产物来看,并把她们当作一种具有重要历史文物价值的人文景观来欣赏。(3)景观审美价值。宗教旅游场所一直因其建筑、环境以及宗教艺术品等艺术魅力来吸引着游客,无论是对信徒还是一般游客都具有很高的景观审美价值。
二、宗教旅游资源开发原则
由于宗教旅游资源多方面的旅游价值以及鲜明的特色,在旅游业的发展中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但宗教旅游资源作为人类独具的人文旅游资源,除了鲜明的宗教特征以外,还具有历史文物资源的所有特征。加之宗教问题一般都具有群众性、长期性、民族性以及国际性等特点,因此其开发过程尤其复杂,必须遵循以下原则:
(一)科学性原则:也即是要以科学的态度对待现实中的宗教问题及宗教现象,对于所有涉及宗教的问题都要坚持以科学的态度对待;切实以国家相关宗教法律法规为原则,正确贯彻宗教政策方针,尊重宗教信徒以及宗教组织的宗教感情,在保护他们应有的合权益的同时,还要防止一些伪宗教、非法宗教等因素借宗教旅游资源的开发之名参与进来;用科学的方式方法进行综合论证、分析,不能盲目更不能想当然的去操作。
(二)历史性和效益性原则:宗教旅游资源大多具有丰厚的文化财富和历史文化遗产,因此,在开发过程中必须先就该资源具有的宗教影响范围以及信仰地位高低进行综合判定;对宗教旅游资源场所尽量以提升文化品味为目标,并尽量保持原有形态、风格、结构等历史特征。宗教旅游资源不但要求保持原有的历史文化特征,对经济效益以及环境效益的追求是宗教旅游资源开发的主要经济程序。
(三)综合原则:综合性主要针对宗教旅游资源内容的开发方面,应保持旅游资源内容、方式的多层次性以及丰富性,满足各层次、各类旅游者的不同需求,但切记无中生有。综合考虑的问题还很多,因此一定要把旅游资源当作一项复杂的工程来认真对待。
三、宗教旅游资源开发的几条建议
结合我国目前宗教旅游资源的现状以及开发原则,给宗教旅游资源开发以下几条建议:(1)充分评价、认识宗教旅游资源,开发能够体现出宗教特色的旅游产品.(2)加强管理,避免宗教文化的迷信化,同时要充分挖掘宗教文化的内涵(3)管理部门除了考虑旅游自身带来收入以外,更应考虑其长久可持续的发展,切忌过于商业化。(4)保护与开发并举,也即是通过一些重建或修缮尽量保持原有历史文化的原貌,同时在此基础上加以创新景点的开发,适应现代旅游者的需求。不仅保护了宗教文化的原有资源,而且又发展了新的旅游业。
总而言之,在开发宗教旅游时,必须注重旅游资源特色的挖掘,加强与宗教部门之间的合作,使旅游业与宗教之间实现完美结合。
参考文献:
[1] 范斌,郑贺.足球边路进攻战术的探讨[J].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2006,27(2).
[2] 罗福源.我国宗教旅游资源及开发研究[J].社会科学家,2004(1).
[3] 沈祖祥.《旅游宗教文化》[M],旅游教育出版社,2000年.
[4] 王德刚.《旅游开发学》[M],山东大学出版社,1998年.
[5] 候冲.宗教生态旅游与21世纪人类文明[J].思想战线,2000(5).
[6] 李萌.论宗教旅游资源的特征及开发原则[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