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加强科技创新的措施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加强组织领导。加强对科技创新工作的组织领导和顶层设计,成立重庆市创新驱动战略实施领导小组,建立长效工作协调机制,分解任务,明确责任,形成部门分工协作,区县、园区联动的推进机制;各级党委、政府要进一步加强对科技工作的领导,尽快制订完善相关配套政策,进一步营造促进科技创新的法制环境;加强监督检查,确保各项决策措施落到实处;充分发挥重庆市科技顾问团专家的作用,对我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战略、重大科技项目立项、重大科技成果评价、科技资源配置提供咨询、论证和建议。
保障科技经费投入。健全和完善财政科技投入稳定增长机制,确保市级和区县财政科技经费支出比例实现法定增长要求,并根据财政增收状况保持持续增长。市、区县本级财政科技投入占公共财政支出比例不得低于1.5%和1%。各级政府要将科技基础设施建设纳入基本建设投资计划,并安排专项资金,用于有关科研平台、基地等基础设施的建设、改造和维护。创新财政科技投入方式,综合运用贷款贴息、股权投入、风险补偿等多种手段,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充分发挥财政资金导向和杠杆作用。
深化项目管理机制改革。完善科技项目评价机制,建立评价专家责任制度和信息公开制度。进一步规范全市科技计划项目管理,开发科技计划项目管理系统平台,实现科技计划项目储备、指南、申报、立项、验收一体化、规范化管理。试行科技计划项目后补助制度,加大项目审计和监督机制,确保财政科技投入专款专用。加强项目、资金等关键环节监管,实行科研项目资金信息公开制度,市级科研项目资金均应在专项资金管理平台公开管理办法、申报指南、审批程序等。建立财务审计验收、绩效评价和责任追究制度。建立科技报告制度,财政性资金支持的科研项目应按规定提交科技报告并作为对项目承担者后续支持的重要依据。
建立健全考核评价制度。进一步完善各级党政领导科技进步目标责任制,加大对区县、园区科技考核在实绩考核指标中的权重,把实施科技创新工作业绩作为党政领导班子和主要领导干部考核、评估、使用的重要依据,形成目标明确、责任到人、措施具体、考核有力的工作体系。进一步完善科技创新统计指标体系及统计制度。各区县要把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作为重要任务,成立科技创新工作领导小组,制订政策措施,加强统筹协调,研究解决突出问题。对科技创新工作绩效考核成绩优秀的区县、部门、园区,市委、市政府给予通报表彰和奖励。
【关键词】 电力行业 科技创新 困境 措施
当前,电力行业已经逐渐成为了各个国家国民经济中的基础与命脉,电力行业的发展情况对国家市场经济的发展有着直接的影响作用。我国的电力行业在发展过程中保持着突飞猛进的速度,尤其是在改革开发之后,其发展速度得到了进一步提升,对我国长期存在的资源严重短缺的情况进行了有效缓解,是我国国内电力供需逐渐趋向基本平衡。电力行业属于技术密集型产业,其发展状况与科技水平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本位对我国电力行业当前存在的困境进行了分析,针对这些困境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
1 电力科技创新的困境
1.1 技术创新管理分散
当前,我国的电力类型主要包括水电、火电、核电,不同类型电力资源的管理及控制等都处于各自为战的状态中,造成整体的电力行业缺乏一个核心部门来专门对电力科技创新进行总体的管理、协调和规划工作。在这种情况之下,要实现先进电力技术攻关并形成一定的产业规模具有较大的难度,导致我国的电力行业在国外先进技术引进、电力技术行业的国产化与产业化等方面的实现过程中都存在较大的困难。在电力行业中涉及到多种类型的企业,而其中的发电企业、制造企业等与电网经营企业在本质上是相互独立的。当前,我国的电网经营企业拥有较为雄厚的实力,但是由于经营企业与发电、制造等企业之间存在的相互独立的特性,导致电网经营企业不愿意支持发电、制造等企业的新技术研发以及设备制造工作,以致不惜花钱来购买国外的先进设备,最终造成国内引用国外设备来执行国产技术操作恶性循环的不良局面。
1.2 国家对电力技术投入不足
通过调查可知,我国当前在电力行业科技创新方面的投入是非常低的,甚至还没有达到企业年销售额的1%。虽然部分创新科技开发市场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但是一些重大项目的科技创新中往往需要巨大的投资,由于缺少甚至没有资金投入。科技创新投资已经存在着严重的不足,部分的投资费用还被分配在设计、科研、制造、等其他专业和部门,这无疑给本来已经捉襟见肘的电力行业造成雪上加霜的困境。
1.3 电力行业企业体系制约
当前,我国电力行业企业缺乏有力的竞争机制,电力行业企业所采用的电价制定体系严重影响了我国国内电力技术开发以及电力行业相关的设备制造企业的顺利发展。为了能够更好地鼓励地方办电的积极性,我国在电力行业的发展过程中始终采用的都是“还本付息”的电价政策,将当地的经济情况作为依据,可以实行“每厂一价”的制度。通过这种做法为各地新建的电厂解除了后顾之忧,可以不用为了投资成本而投入较多的注意力,同时还能够鼓励新建电厂积极引进国外的先进设备,之后再将高电价以高成本的方式转嫁到电力用户的身上。
2 解决电力科技创新的困境的相应措施
2.1 充分认识加强科技创新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当前,全球的科学技术都处于高速发展的过程中,并且已经取得了非常瞩目的成就,科技已经成为第一生产力。在国家实现社会发展的过程中,科技与创新能力已经成为了主要的动力。在电力企业中,企业领导肩负着组织、决策与指导科技创新的重任,对电力企业科技创新的成功与否有着决定性的作用。因此,电力企业的领导应该充分认识到加强科技创新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从电力企业的长远利益着眼,从根本上实现对科技创新工作的重视,实现创新意识的树立与创新战略的规划,积极落实各级别科技进步责任制,真正意义上推动电力企业的科技进步和科技创新。
2.2 明确目标, 实施科技创新战略
高新技术是电力行业发展的动力所在,能够让传统的电力产业焕发新的生机,增强同行的竞争能力。电气企业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其重点的发展方向为发电、输电和配电设备,在对其进行发展的过程中必须遵循可靠性、安全性、经济性平稳性、环保性的基本原则,坚持走科技创新和引进国外先进技术、设备消化吸收相结合的路线,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在对国外的先进技术与设备进行引进的过程中,要对其进行要领进行全面的把握,在引进的基础上对其进行较为深入的研究与开发,实现引进技术与设备的再次更新与二次开发,实现对引进技术与设备利用效率最大化。同时,要对多种引进技术进行相互融合,从而形成全新的技术,真正做到自主创新,从而获得高水平科技创新成果。
2.3 加大科技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力度
在促进电力企业进行创新的过程中,国家可以通过制定相关政策的方式将电力企业设置成为科技创新的主要力量。同时,国家还要通过相应的措施鼓励电力企业与大学进行合作,在科技创新方面取得进一步的发展。当前,传统的大学教育体制不利于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应该对其进行改革,将科技创新素质作为培养、考核人才的最主要衡量的标准。电力企业也应定期组织员工进行专业技能的有关培训,让员工能够实时地掌握最新的电力科技创新技术,使其努力适应高新技术快速发展的局势。
3 结语
科学发展观要求合理使用能源资源,而科技创新正是能够实现这一要求的唯一有力工具。必须要尽力克服困境,寻找出路,让科技创新为我国电力行业的迅速、平稳发展而做出更多的贡献。
参考文献:
[1]袁博,刘文兴,张鹏程.知识产权保护能力对重大科研项目技术创新影响的权变模型[J].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14,11:2965-2973.
关键词:企业;科技;创新
中图分类号:C9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08)06-0155-01
企业要想依靠科技创新促进企业经济持续发展,首先必须加强科技创新能力建设,重点加强自主创新包括原始性创新,努力获得更多的新发现和技术发明,并加强各种相关技术的综合效力,形成具有市场竞争力的原创性产品;在引进和借鉴国内外先进技术的同时,积极进行再创新。
为加强企业科技创新能力,中小企业自身必须采取和加强以下三个方面的相应措施:
(1)加强硬件改造和资金投入:投入适当的资金,实现设备、设施和环境改造,以满足生产要求和顾客需要。
(2)新技术、新工艺不断创新:充分发挥企业技术工艺优势,结合实际,不断创新,使不断创新的新技术、新工艺与设备、设施和环境改造创新融为一体, 从而实现科技创新促进企业经济持续发展。
(3)持续地和不断地提高企业现代化创新管理水准:从现代化企业管理理念出发,坚持以人为本的企业管理方针,不断完善管理制度,建立健全企业创新的激励机制,促进人才增值,培养创新型人才队伍,建设学习创新型企业,持续有力地保证企业科技创新和经济发展。
宁波东盛集成电路元件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公司”)领导集体认为,加强科技创新的关键是如何保障科技创新的环境和持续性。硬件改造投入和技术工艺创新是实现科技创新的必要资源,而创新型的高素质人才则是科技创新的根本资源。所以高效的现代化企业管理系统的有效运行应是企业科技创新和经济发展基础条件。
党的十七大报告号召: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勇于变革,勇于创新,永不僵化,永不停滞,不为任何风险所惧,不被任何干扰所惑。公司要发展,就要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不断探索,追求公司行为与客观的发展规律相吻合;企业员工队伍应具有勇于变革,勇于创新的精神和能力,才能从实现出发,持续改进,不断创新。公司的管理制度营造了鼓励创新的平台,引导、支持员工从本职、本岗位工作着眼,敢于冲破旧的习惯,面对新情况、新问题,深化认识、勇于探索,实现提高质量、提高效率,改善环境、改进设备、改进工艺,降低能耗、降低成本的多方位创新。激励创新已经形成一种运行机制,员工从创新中获得成就感,实现能力和素质的提高,实现人才的升值,企业的创新文化迅速发展,为加强科技创新创造良好条件。
建立企业工程技术中心,是加强科技创新的技术基础,并定向给予公司年GDP总额的3%以上的资金投入,是公司依靠科技创新促进经济持续发展的战略之一。公司的企业工程技术中心是企业实现科技创新的组织者和实施者,发挥着科技创新的核心作用。依据公司中长期发展规划和市场发展规律,开展新工艺、新技术、新产品的研究和开发,既保障公司的持续发展后劲,又适应市场经济的需求。工程技术中心集中了科技投入力度大、研发人员技术素质高的优势,建立了完善的研发管理制度、人员培训制度、研发成果鉴定制度和各类创新激励制度,不但充分调动研发人员的积极性,而且大大促进科技创新的开展,实现了研发成果周期短、技术水平高、成果转化率高,有效地增加企业技术含量。公司每年获得新产品产业化达成的利润占总利润的10%,促进了企业经济持续发展。
公司重视企业科技创新的外部环境建设。外部环境包括宏观环境和市场环境。我国具有良好的促进企业科技创新的政策法规,为企业发展搭建了良好的宏观环境平台。对每一个企业来说,都同在一个起跑线上,共同享有科技创新的极其优越的条件和动力。
市场环境已经形成企业科技创新的最直接的动力。这充分体现在市场供求关系中的需求拉动。每个企业的机遇是平等的,但企业把握机遇的能力,决定企业市场核心竞争力的强弱。企业必须适应市场环境的需求,提高技术创新能力,增强把握机遇的能力,从而提高市场核心竞争力。
为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2*0年)》和《关于充分发挥高等学校科技创新作用的若干意见》(国科发政字[20*]2*号)精神,推进区域创新体系建设,提高地方高校科技创新能力和人才培养质量,充分发挥地方高校科技创新作用,加强对地方高校科技创新工作的指导,特如下意见:
一、从战略高度充分认识加强地方高校科技创新工作的重要性
1.加强地方高校科技创新工作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区域创新体系建设,推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措施。地方高校是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区域内知识积累、创造与传播的主体,是原始性创新、技术转移和成果转化的重要载体与平台,是科学精神、科学道德以及精神文明和文化建设的重要力量,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进程中担负着光荣而艰巨的使命。
2.加强地方高校科技创新工作对于提高地方高等教育的质量和水平,实现快速、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意义。科技创新既是高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自身发展的主要动力和源泉;也是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和学术水平的主要手段。加强地方高校科技创新工作,提高地方高校创新能力和综合实力,不仅是推动地方高校持续、稳定、协调发展的重要举措,而且是促进区域内高校和谐发展,推进全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必然选择。
二、加强地方高校科技创新工作的指导思想和原则
3.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统筹地方各类高校的协调发展;科学定位,培养特色;推进科学研究、科技服务与人才培养紧密结合,加强创新体系建设,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带动地方高校结构、效益和办学质量的提高。引导不同类型高校根据自身实际,面向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提供科技支撑和服务。
4.整体规划,分类指导。地方重点建设的211高校、省部共建高校和具有博士学位授予权的高校要通过建设体现区域特色优势的创新平台和基地,培养和汇聚优秀人才和创新团队,积极承担各类科研项目,进一步加强创新能力建设。以教学为主的高校,科技工作要突出重点,突出特色,结合科技服务工作培养各类专门人才。高职高专类学校要积极与企业结合,开展科技服务,以市场为导向,分类培养高技能人才。
三、深化改革,加大投入,务实地方高校科技创新工作的基础
5.加大对地方高校科技创新工作的统筹力度。各地要根据《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2*0年)》,结合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现实需求和长远目标,研究制定高校科技发展中长期规划,加强对地方高校科技创新工作的指导和支持。通过地方主管部门主动调整、合作各方自主选择等方式,改变地方重点高校与科研院所彼此分割的格局,鼓励地方重点高校与科研机构紧密结合,增强高校科研力量,优化科技资源配置,提高区域自主创新能力。
6.多渠道增加地方高校科技创新工作的投入。国家通过平台建设、人才培养、科技项目等多种方式加大对地方高校科技创新工作的投入。地方教育、科技行政部门要多渠道筹措经费设立创新基金,支持高校进行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逐步加大对高校科研基地建设的支持力度,设立专项经费用于高校人才队伍建设。地方高校每年要从学校自筹经费中划出专款培育科技创新能力。
7.地方高校要加强学校发展战略研究,明确办学理念,注重培养特色。要深化内部科研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改革,加强制度建设,创新科研管理与组织模式,建立有利于创新、开放和共享的运行机制,鼓励前沿、交叉和边缘学科的发展,适应现代科学发展的趋势。制定相应政策措施,支持鼓励教师积极申请承担各种科研任务,营造有利于人尽其才、优秀人才辈出的体制和机制环境。
四、加强地方高校教师队伍建设,实施人才强校战略
8.在科技创新实践中培养杰出人才和优秀创新团队。教育部“高层次创造性人才计划”继续向地方高校开放。地方教育行政部门要根据本地实际情况设立相应的创新人才支持计划,落实支持经费,加强所属高校教师队伍建设。地方科技行政部门在组织实施科技计划时要把培养、稳定优秀科技人才作为考核高校承担科技项目绩效的重要指标。
9.地方高校要制定培养和引进优秀人才和创新团队的支持计划,吸引国内外优秀学术带头人到校工作或讲学,带动学科水平的提升。要把培养和造就一批优秀的中青年学术带头人和科研团队作为科技创新工作的重要任务之一,开创人尽其才、才尽其用、人才辈出的新局面。
五、加强地方高校科技创新平台体系建设,提升科研基础条件
10.加强研究与开发平台建设。国家进一步加大和地方政府共建重点实验室的力度,对各级重点实验室实行分类指导、规范管理。有条件的地方高校要根据优势学科和特色研究领域,依托现有各类实验室,整合和新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和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地方科技行政部门要加大投入,加强地方重点实验室建设。地方新建公共研究开发平台应充分发挥地方高校的作用,推动地方高校与企业、科研机构联合共建,切实落实开放共享措施,提高投入效益。
11.进一步加强工程化与成果转化平台建设。根据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整合和建设一批工程中心,提高工程化和产业化的能力和水平,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技术支撑。教育部、科技部支持有条件的地方高校建设大学科技园,申报军工科研生产基地。
12.加强科技基础性工作,整合高校的数据资源形成主题数据库或科学数据中心(网)并实现共享。地方高校要加强动植物种质资源库、微生物和人类遗传资源库、标本库等资源平台建设。对于社会有需求、已具备开放共享条件的高校科技资源平台,地方科技部门应予立项支持。
13.加强战略研究基地建设,为各级政府提供政策建议和决策咨询。充分发挥高校人才和学科优势,建设软科学研究机构和战略研究基地,围绕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开展战略研究,积聚战略研究人才。教育部择优支持一批软科学研究基地。
六、大力加强产学研合作,推动成果转化和产业化
14.推动地方高校和企业在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方面的合作。地方高校承担的国家科技计划项目,企业参与联合投入的,允许企业优先获得成果转化权和使用权。地方高校要积极申请和承担政府及企业的科技项目,特别是重大关键共性技术的研究开发和推广应用,强化社会服务功能。鼓励地方高校与企业共建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研究开发联盟等研究机构,鼓励地方高校的教师和学生参与企业的科技创新活动,加速科技成果在企业中的推广和应用。
15.进一步完善技术转让、技术转移机制。地方高校要加强科技创新与地方经济发展相结合,充分利用大学科技园等科技成果转化平台,推动技术转让与转移及产业化工作,形成地方高校科技创新的特色与优势。按照地方相关政策规定,自主制订有关鼓励技术发明、转让的规定,调动师生从事科技创新的积极性。
七、积极推动地方高校扩大国内外科技合作与交流
16.地方高校和教育部直属高校之间要加强大型科学仪器设备、基础性科技数据库和资源库的开放和共享。支持地方高校与教育部直属高校合作申请国家科技计划项目。鼓励地方高校和其他高校联合建立科技创新基地,合作培养高层次人才,共同承担科技计划项目。提倡教育部直属高校采取多种方式帮助地方高校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提高地方高校科技人员的学术水平和创新能力。
17.鼓励地方高校与国外大学、科研机构和企业开展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合作,有条件的可以共同建立科研机构。支持地方高校参与全球或区域性的双边、多边科技合作计划和人员交流。制定支持计划,鼓励地方高校教师在国际学术、技术组织中任(兼)职。
八、加强对地方高校科技创新工作的组织和领导
18.进一步加强对地方高校科技创新工作的宏观指导。国家通过有关项目、人才计划进行支持和引导。支持有条件的地方高校申报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及国家大学科技园。
在这春意盎然、播撒希望的美好日子里,我们在这里召开会议,隆重表彰*市首届青少年科技创新市长奖获得者。首先,我代表市委、市政府,向荣获*市第一届青少年科技创新市长奖的各位同学表示热烈的祝贺!向呕心沥血、辛勤工作在青少年科技教育战线的广大教育工作者、科普工作者,表示亲切的慰问和衷心的感谢!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青少年科技教育工作,把普及青少年科技知识、激发青少年创新热情,作为全民科学素质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取得了明显成效。开展青少年科技创新市长奖评选活动,是市委、市政府关心青少年健康成长、提升青少年综合素质的一项重要举措,为广大青少年参加科技创新构建了新的载体,提供了新的舞台。从今天受到表彰的十位同学身上,从三维获奖代表感人至深的发言中,集中体现了当代青少年勤奋学习、善于思考、大胆实践、勇于创新的良好精神风貌,是我们深刻感受到*这座英雄城市蕴藏着无限活力和创新潜能,使我们对*的未来更加充满信心。
在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经济全球化和世界经济一体化飞速发展的今天,科技创新已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的竞争实力核心在于科技的实力、人才的实力。当前,*已进入大发展、大跨越的关键时期,全市上下正在以科学发展示范区建设为总揽,全力实施*湾“四点一带”开发、城市“四大功能区”建设、打造产业链经济等一系列战略重点,着力推进资源型城市转型,加快建设科学发展示范区和人民群众幸福之都。建设科学发展示范区必须依靠科技创新和人才智力作支撑。十年树木、百年树人,青少年朝气蓬勃、思想活跃,创造性、可塑性强,提高科技创新和人才支撑能力必须从青少年抓起。我们一定要充分认识加强青少年科技创新工作的重大意义,牢固树立“三个理念”。一要牢固树立提升青少年科技创新能力,就是夯实长远发展基础的理念。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青少年科技教育是公民科学素质建设的基础性工程。抓好青少年科技教育工作,培养青少年科学素质和创新精神,必将对我市经济社会长远发展、科学发展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我们要从践行科学发展观的战略高度,进一步增强提高青少年科技创新能力重要性、紧迫感的认识,牢固树立战略思维和长远意识,切实肩负起教育、引导、服务青少年科技创新的职责,不断把全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工作引向深入。二要牢固树立抓好青少年科技创新,就是加快创新型城市建设的理念。建设创新型城市,是建设科学发展示范区的一项重要任务。目前,我市有50多万青少年学生。他们完成学业以后,绝大部分将回到*工作和发展,他们的综合素质特别是科学素质,将直接决定着*创新型城市建设的步伐,直接关系着科学发展示范区建设的进程。全市上下要高度重视青少年科技创新工作,让更多的青少年在科技创新的环境中成长为创新型人才,确保我市科技创新事业后继有人,永葆繁荣。三要牢固树立加强青少年科技教育,就是推进学校素质教育的理念。总书记指出:“要注重从青少年入手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积极改革教育体制和改进教育方法,大力推进素质教育。”开展青少年科技创新活动,正是推进素质教育的切入点和突破口,可以培养学生运用科学的能力和素养,实现从“读科学、记科学”向“懂科学、用科学”的转变;可以培养他们的科学兴趣和求知欲望,增强青少年学习科技知识、参与创新实践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可以拓展他们的视野、陶冶他们的情操,使学生逐步形成坚忍不拔的意志、吃苦耐劳的精神、实事求是的态度、严谨细致的作风,培养出更多适应我市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人才。
科技创新是一个长期而艰苦的过程,只有坚持不懈、埋头苦干、精益求精,才能摘取科技创新的果实。在今后的学习实践中,希望广大青少年持之以恒、锐意探索,不断提高自身科学素质和创新能力,在科技创新的海洋中不断有所发现、有所创造、有所进步。借此机会,给广大同学提几点希望:第一,要着力夯实知识基础。就青少年科技创新而言,知识就是基础,执着是动力。只有掌握了丰富的知识,才有参与创新的底气和勇气;只有确立了执着的意志,才有科技创新成功的可能。广大学生一定要把加强学习放在第一位,以锲而不舍得精神、水滴石穿的毅力努力学习,为今后的发展奠定坚实的知识基础。在学习的过程中,要根据自身特点,培养健康有益的个人爱好,不断开阔知识视野,培育创新思维,提高创新能力。第二,要着力培养创新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创新也不例外。一个人如果对某种事物发生兴趣,就可以持久地集中注意力,激发丰富的创造灵感,就会有所发明和创造。广大教育工作者,包括整个社会,要顺应青少年成长规律,对青少年的兴趣爱好要加以发掘、鼓励和保护,让孩子树立敢闯敢试意识,敢于提出疑问,敢于独立思考,敢于动手创造,在攻克难关中寻求创新的乐趣,在创新中体会知识的重要,从而在全市青少年中激发更加强烈的科技创新热情。第三,要着力强化进取意识。不懈的追求是引导事业走向成功的重要力量。有创新就会有失败,创新之路不可能一帆风顺,也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我们锲而不舍,执着追求。希望你们从小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从小树立志向远大的人生追求,把执着作为一种生活态度、一种品性修养,培养不骄傲自满、不轻言放弃的进取精神,力练百折不挠、一往无前的性格品质,为今后成长、成才、成功注入不竭的精神动力。第四,要着力在实践中汲取营养。创新离不开社会实践,实践是检验创新成果的根本标准。只有立足于实践,在实践中发现,在实践中探索,创新才有生命力。希望同学们多接触社会,多了解社会,不迷信权威,不墨守成规,善于在社会生活的细节中发现创新课题,捕捉创新机会,依靠自己学到的知识和掌握的技能,勤思考、多实践,积极开展各类科技发明创造活动,并力争形成自己的创新成果。第五,要着力发扬团队精神。在求知、探索、创新的道路上,个人的力量是相当有限的。一个缺乏合作精神的人,即使他再聪明,也很难在科技创新的道路上有所作为,在一生的事业上有大的建树。从一定意义上讲,每一位发明家无不是善于同他人合作的楷模。每一个重大发现无不是集体智慧和力量的结晶。希望同学们牢固树立合作意识,增强团队精神,互相支持,互相借鉴,互相帮助,把创新的火花汇聚成创新的火焰,共同攻克科技创新的难题。
青少年科技教育是付出在今天、收获在明天的基础性工程。全市各级各单位要站在建设创新型国家和建设科学发展示范区的战略高度,把青少年科技创新教育摆在重要位置,以开展青少年科技创新市长奖评选活动为载体,进一步加强领导,强化措施,狠抓落实,为青少年科技创新工作提供坚强保证。要确保组织领导到位。各级教育部门要把科技教育纳入学校教育范畴,深入实施青少年科学素质教育工程,通过设立科学课、举办科技讲座、组织开展课外科技竞赛和科技创新活动等多种形式,不断丰富青少年的科技知识,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各级科协组织作为科普工作的主要社会力量,要发挥科普组织的网络优势,突出重点,努力探索青少年科技创新工作的新途径、新方法,不断提高科技创新活动的质量。科技、共青团等相关部门要立足职能特点,发挥各自优势,积极参与、主动介入、全力配合,将青少年科技创新工作融入到日常工作中,形成全社会关心、支持青少年科技创新工作的良好局面。要确保工作举措到位。把青少年科技创新市长奖评选活动与全民科学素质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努力把青少年科技创新市长奖大造成反映我市青少年综合素质的一项品牌活动,成为培育和造就青少年优秀科技创新人才的“摇篮工程”,要加快科技教育基础设施建设,形成以市青少年实践基地为重点、科技特色学校为主体、社区科普示范园为补充的科技教育网络体系。要集中力量抓好青少年科技辅导员队伍的建设,把热爱青少年科技创新工作、有一技之长的社会各界人士吸引到队伍中来,尽快建立一支由教师和科技工作者组成的科技辅导员队伍。要确保保障机制到位。进一步加大中小学科技教育的投入力度,积极争取社会捐赠和资助,形成多渠道、多元化的投入格局,为青少年开展科技创新活动提供必要的物质条件。要进一步建立健全评奖机制,严格按照有关程序公开、公正、公正开展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市长奖评审工作。要探索建立有利于活动持续开展、有利于青少年施展科技才华、有利于激发青少年创新激情的长效机制,努力使我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市长奖在参选项目范围、参选作品数量、获奖项目档次上有新的突破,力争在全省乃至全国青少年科技竞赛中取得更好成绩。
【关键词】大学生,科技创新,分析
大学生科技创新实践活动就是坚持创新精神,依托高校,在老师的正确指导下,利用课余时间,主动地开展创新学习、创新研讨、创新实践等活动,其目的是为了促进高校人才的全面、激发青少年创作的热情、营造一个良好的高校学术氛围,具体内涵包括经济内涵、文化内涵、教育内涵、社会内涵。就经济内涵而言,大学生科技创新产生的科技成果可以直接用于生产中,并产生经济利益,例如1999年在重庆举办的第六届“挑战杯”,仅协议转让金额就达到一亿人民币,因此在知识经济的时代,经济内涵会越发凸显出它的重要性。文化内涵,科技创新活动属于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我国高校大学生科技创新的现状
创新活动是一项复杂的实践活动,因此必然经历一个知识学习、提出想法、创新实践的过程。虽然大学生的学习有了自主性,科技创新需要遵循科学的一般规律,严格要求自己,符合学术活动规范,但因人而异也需尊重学生的个人想法。学生可以深入发掘自己的潜力,展现出自己的创新特质,这种展现方式具有丰富性。
高校科技创新是一个复杂的开放的系统,是国家科技创新系统的一个分支。这样的系统必然要求高校与国家的互动性、学校管理者与学生的互动性。高校是社会的一份子,为社会输入优秀的人才,因此高校的科技创新必然切合我国的实际状况,具有合理性、科学性、易操作性。
高校科技创新最终的目的是为了拉动经济的新增长点,增大社会的收益,因此此项活动必须立足于当地经济的发展,与当地的经济保持一致性。区域经济的发展源于理论和科技实践的创新,而高校就是创新的基地,它代表了当地的文化氛围和科技创新的人文修养,始终贯穿于当地经济创新中。当代经济的发展不竭动力在于创新,以及对劳动力和资金等的投入,高校一方面为当地的经济发展提供高精尖的人才,也为当地的经济注入崭新的科技力量,这样就实现了政府、高校、企业的一体化和联动化,带动了大学的学科建设,提高了大学的科研水平,同时也立足于本地促进了整个城市的经济发展。
二、高校学生科技创新存在的问题
1.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参与率低
当今大学校园中,校园活动丰富多彩,学生参与活动的选择余地日益宽泛,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对科技创新活动的参与度。学生参加科技创新活动的主动性较差,学生参加活动的课题一般为老师的现有课题,按照老师原有的思维创作,影响了学生自主创作的积极性。另外,广大教师特别是文科学院教师关注热情不高,参与指导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积极性不2. 科技创新活动长效机制缺乏
目前,在学校的日益重视下,学生参加课外科技活动的人数呈现逐年上升趋势。但受资金、时间、比赛性质及科技创新活动短期不易出成果等诸多原因的影响,研究课题大都浅尝辄止,缺乏有效的接力,最终导致研究浮于表面,难出精品。首先存在资金问题,学校针对学生的科技创新活动并未出整的资金奖励制度,许多学生鉴于自筹资金的困难,不得不只停留在兴趣层面。
3. 大学生科技创新知识储备不足
创新思维、创新实践的能力及创新知识的储备直接影响着大学生其参与科技创新活动的积极性和可行性。大学扩招后,生源学习水平下降,部分学生基础知识不扎实。科技创新活动不仅需要扎实的基础还需要高端的专业技术,许多学生进入大学后仅有兴趣,但缺乏学习专业技术的时间和能力,主动性也比较差。
三.加强学生科技创新管理工作的措施
高校中应开设创新教育课程或创新项目课题,有针对性的引导学生的观念,同时加强教师的引导作用,课题申报,项目申报等多种方式积极开展科技创新工作,并创造条件,这也加强了学生们去创新探索的主动性。
科技创新工作的重点在于创新,大学生根据自身的兴趣爱好,主动与导师沟通交流自己的想法。其次,可以让学生在导师处寻求帮助的同时,积极发挥导师的引领作用,形成导师带领学生共同完成一些项目,从而达到科技创新在高校中的实用价值。
科技创新工作的开展,也需要好的校园文化氛围,针对各个年级的特点,可以开展形式多样的组队合作形式,让老生带领新生,导师带领学生,从而形成一个个团队。对于提高科技创新中的团队精神,分享精神起到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杨振德等.大学生科技创新障碍分析.高教论坛,2006.
[2]宋之帅.探索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的有效途径.合肥工业大学学报,2010.
1 引言
培养大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是高等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在当前知识经济与信息高速发展的时代,无论是对国家、民族、还是对大学生自身的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中国汽车人才发展战略研究》指出,汽车产业人才需求在2015年将达到500万人,到2020年会突破776.23万人。上海市国际汽车城需要汽车贸易、研发设计以及科技博览为一体的人才以万计,具体数据如表1所示。
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汽车产业进入快速发展时期。汽车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也日益突出,汽车社会正在快步向我们走来,对汽车服务业的需求也因此猛增。在这样的背景下,社会对汽车科技创新人才数量和质量都提出了更高要求,高素质科技创新人才供不应求的局面已持续多年[1]。基于此背景,本文通过对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现状及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提出相应的措施,为汽车类创新人才的培养提供一定的借鉴。
2 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
2.1 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现状
我国大学生的科技创新活动相对于国外来说起步较晚,成效并不显著,到目前为止,还处于摸索发展的阶段,没有一个完善的体系。总体就是我国大学生科技创新人才培养起步较晚,仍未得到普及,同时也未形成相应的制度;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在人才培养计划中未得到足够的重视,大多数高校既没有列入大学生教育的日常环节,也未普遍开展,只有部分高校将大学生科技创新列入了人才培养计划,但是也不是作为主要模块,仅是增设相应的基础课,比如“创新教育”课程,或者列入选修模块,参与相应的科技创新获得相应的学分,但是学生有其他更便捷的途径获取选修学分,就会不考虑科技创新方向,因此,大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培养体系急需构建[2]。
2.2 影响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因素
(1)学生对科技创新认识较浅显,不能体现活动主体性
目前,在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中,很少有体现学生的主体性的。一方面,当一个科技创新赛事出来的时候,大多数都是由老师组队,给学生命题,然后学生完成相应的任务;另一方面,还有很多学生参与的科技活动是以指导老师的科研项目为基础的,他们只需按照老师的要求做项目即可,这严重地影响了他们的想象力与创造力,同时也减弱了他们对科技创新活动的兴趣。大学生科技创新的整体素质不高,并不主要是由于他们缺少相应的科技创新能力知识,而是由于他们对科技创新的认识不够深入,没有发挥他们的活动主体性,缺乏独立的创造过程,没有真实的体验,只有将自身的创新素质运用到实质性的问题上,才能提高自己。
(2)缺乏相应的制度、资金和激励
由于我国大学生科技创新教育起步较晚,本身还处于摸索发展阶段,没有形成完善的体系,大多数高校对于科技创新缺少相应的明文规定,具体的实施细则或激励制度,使得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难以持续,难以形成体系。据不完全统计,目前仅有不到1/3的高校有对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活动及项目进行资助,而汽车类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许多项目科技创新作品是需要做出实物的,都是需要大量资金作为后盾的,例如本田节能大赛,飞思卡尔等,需要做出相应的赛车,那么就需要资金投入,如果没有学校的资金扶持,是能难进展下去或出好成绩的。同时,如果学校的不资助不扶持,也间接使学生认为学校不够重视创新项目,严重的影响学生的积极性。另外,在校内没有构建相应的制度,缺少宣传,没有激励,学生往往不知道科技创新的时间节点,也没有动力去完成。
(3)注重职业资格证件,轻视科技创造
应试教育的存在使得升学考试是我国评判学生的唯一标准。目前,在很多高校出现了“双证”,即学生毕业后都有相应的职业资格证,学生为了使自己在毕业后更有竞争力,能适应岗位需求,因此在大学期间会花时间精力去考虑相应的资格证书,比如“二手车鉴定评估师”、“汽车修理工”、“汽车营销师”等,且这类资格证书比科技创新更容易,而且同样可以获得相应的选修或课外学分,因此学生会毫不犹豫的选择去考证而不是去进行科技创新。
3 提高汽车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措施
3.1 营造良好的创新氛围
对于高校科技创新各级管理部门,特别是系部和学生辅导员、老师要大力做好相关宣传工作,让更多的师生参与进来,逐渐形成一个良好的科技创新氛围,并且传承。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要注重相应的科技创新氛围,大宣传,对历届科技创新的成功案例或获奖作品进行展示,需要的科技创新能力要求进行说明。目前许多高校已经开始重视科技创新氛围培养,并选择主要科技创新项目作为特色、重点去培养,然后逐渐扩大科技创新范围。比如有的高校,汽车类学生以“机械创新大赛”、“全国数字化创新大赛”为汽车系的传承赛事,专人专项进行负责,成立科技创新小组,逐渐又发展到“节能减排”、“挑战杯”等影响力较大的科技创新项目中。
3.2 重视课内外结合
仅限于课外活动是无法使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得到良好运用,一定要与课内结合才能起到较好的效果。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做:首先要学生有相应的汽车科技前沿知识,那么必须改革教学内容,在课堂上引入最新的汽车科研进展,同时改革教学方法,以学生为主,培养学生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注重创新意识的培养;其次,要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汽车类科技创新很多需要做出实物,需要进行相应的程序编写,那么就需要加大实践教学比例;最后要做到课内与课外有机结合,课内学习理论知识,课外将理论知识灵活有效的运用,构建课内外结合的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体系[3]。
3.3 加强科技创新实践环境建设
大学生科技创新需要一个良好的平台,就需要不断去优化科技创新环境,这对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有良好的促进作用。首先应在资源上给予更大力度支持,比如提供专项实验室,满足相应的创新活动的场地和仪器设备,汽车类科技创新很多赛事需要相应的跑道,就必须有相应的场地和环境,这样学生有了创新环境,也能够全身心去投入。其次是引进科技创新指导老师,目前许多老师没有相应的科技创新经历,虽然理论知识丰富,但是很难将学生带入最高赛项,那么就需要学校引入企业技术人才。同时,学校相关管理部门应积极运作,为高校创新项目和企业牵线搭桥,联合各汽车制造厂、修理厂、4S店,建立校企合作基地,为学生创建一个与企业一线技术人员交流的平台,激发学生的创新灵感。
3.4 充分发挥大学生的科技创新主体
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主体是学生。因此,在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中,应该在教师把关,学生自主实施,包括,自主选题、自主设计实验、自主开展科学研究等。而目前,很多高校提倡大学生科技创新,甚至在年终考核中加入科技创新的指导情况,因此,很多都是老师找学生组队,老师筛选题目,指导学生完成相应的项目,学生缺乏创新的过程,从长远来讲,是不利于学生科技创新氛围和能力培养的。其次,学生过多依赖指导老师,遇到问题不是独立解决而是寻求老师帮助。
目前很多高校的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多半是指导老师的研究项目,有限的创新能力使得大学生参与科学研究项目主要是做一些基础性的工作,基本按教师的计划或方案开展研究,很少有自己的创意想法。虽然这在一定程度上对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也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但从长远和大学生高层次的科技创新能力培养来讲,这可能是学生过多依赖指导老师,自己的创新意能力也得不到较大的提升,所以必须鼓励部分原创性的项目,充分未能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4]。因此,必须重视这一现象,加强学生的创新教育,充分发挥学生的科技创新主体[5]。
4 总结
由于汽车专业对实践要求高,提高汽车类大学生创新能力,首先必须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同时学校要有完善的科技创新规章制度,使科技创新活动形成一套完整的体系,给予支持与激励,其次要校内外科技创新环境,校内基地,校外实践平台,最后要注重学生的科技创新教育,加强学生科技创新的引导与培养,发挥学生科技创新的主体性。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院校;科技创新;能力培养
一、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的意义
创新的英文“innovate”其注解为“makechange”(改革),即突破旧的思维定式和常规戒律,发现某种独特的、新颖的、有价值的新兴事物及新的思想活动。总理在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就提出“打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号召,激发广大民众创业精神和创新基因来建设创新型国家。金陵科技学院树立“需求导向,能力为本,知行合一,重在创新”的人才培养理念,有效地加强了大学生科技创新指导工作,提升了我校高级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质量。电子信息类专业包括计算机、通信、电子、光电等一系列热门专业,是21世纪及未来世界各国重点发展的热门学科之一,和人们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电子信息类专业的知识发展和更新速度很快,在应用型本科院校对学生培养过程中,需要在培养过程别注重对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才有可能使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和未来的工作中大胆进行科技技术创新,担当起未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的历史重任。金陵科技学院积极响应国家的“引导一批普通本科高等学校向应用技术类型高等学校转型”决定的一项重大决策,以人为本;立足于南京软件名城的需求视野,为积极响应江苏省培养软件类卓越工程师及南京市建设“国际软件名城”的重大需求,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创造能力的应用型技术人才,力争把学校建设成以南京软件人才培养为特色的地方性应用型本科院校。
二、电子信息类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内容
2016年,学校关于本科专业的人才能力培养修订工作以国家和江苏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和国务院办公厅颁发的《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等为指导,提出并强调要大力发展创新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再次加强了对教学环节中实践环节的重视程度,要求把实践环节体现在教学方案的实施过程中,加强校企联合和校企共建实验室,树立牢固的终身教育、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的教育理念。电子信息类作为一门实践性要求很高的专业,如何加强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是电子信息类专业人才培养时需要面临的棘手问题。根据国家科技创新的思想和应用型大学发展方向和电子信息类专业特点,学校花费了大量时间加强了电子信息类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主要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建设一支具有高素质和创新型的教师队伍。应用型本科院校科技创新的第一步是要建设一支具有高素质的创新型教师队伍。教师是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任务的承担者,教师的科研水平和创新能力,直接决定着所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在这方面,金陵科技学院鼓励教师积极参与到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过程中,在教学和科研过程中实现教学与科研相结合。一方面,教师的科研项目团队加入了学生的新兴的血液,可以加强科研团队的建设,而且新思想的加入,可以碰撞产生很多新的火花。一部分学生加入科研项目,并在项目中提出独特的创新见解;另外一方面,学生可以直接或间接地参与到老师的科研项目活动,动手能力和科研兴趣都得以提升,促进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此外,学校还一直开展大学生导师指导制,每年经过严格的选拨工作,选拔出一定数量的优秀科技创新导师加入学生的科技创新工作队伍中。根据大学生人数配置一定比例的科技创新导师,指导学生完善知识结构,提高实践创新能力,提高理解力、想象力与创新思维能力,取得了很好的效果。2.通过科技讲座培养学生兴趣。大学生是现代科技创新的承担着,大学生的兴趣爱好是科技创新的动力,所以我们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性,注重开发学生的潜能,培养大学生科技创新兴趣也是教育环节中非常重要的环节。随着《政府工作报告》“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提出,我校发展思路中进一步明确了办应用型大学的目标,鼓励学生开拓创新,充分发挥专业特长,积极投身到学校的事业发展中去。学校每年一定数量的科普宣传、教授面对面、专业认知实习、科技创新讲座等一系列的活动,活跃校内创新文化氛围,搭建良好的学术交流平台,提高学生的科学研究兴趣和科技创新能力。同时,要求本科生每学期参与2次以上的科技创新讲座,本项目结合实例讲解或者分享大学生的科技创新活动,分享科技创新的经验和成果,对项目开展、论文写作和专利申请等内容进行指导。在讲座举行后,对科技创新感兴趣的学生可以和老师或者项目负责人继续保持联系并交流,在大学生以后的学习过程中进行大胆的科技创新工作,取得了很好的成果。3.鼓励学生参与竞赛和。组成由以指导老师和学生的团队,参加电子信息类科技创新比赛和技能竞赛。每年学校组成都有一定数目的学生获得有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省级指导项目资助,在大学生创新创意大赛、互联网+创新创意大赛、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和中美创客比赛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在竞赛和学习过程中,学校还大力注重把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转换为创业能力的培养。在项目开展进行过程中,进行论文指导和专利讲座,指导学生、申报专利(含软件著作权),在国家级期刊,申请发明专利和实用新型专利。让学生更多地了解创业,了解学生学习与创业之间的关系,明确自己的学习方向。
三、经验和不足
在近年的大学生科技创新指导过程中,我们也得到了一定的经验,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一定要结合大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兴趣爱好,因材施教地布置不同的任务。比如大一的学生重在积累和科研创新工作的启蒙,大二学生重在专业知识的积累和提高和科研创新工作练习,大三和大四学生可以结合专业兴趣开展一定的比赛来锻炼自己,大四学生可以面向实习单位和就业单位培养一定的职业技能训练。在尊重学生兴趣爱好的前提下,要给学生自由发挥的空间,在关键技术方面进行重点指导和技术把关。当然,在具体的工作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着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主要表现为:一是观念的问题,现在高校和老师甚至是学生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做得还不够重视,总感觉学生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不是主动去学习。二是现在的大学生比较忙,大二大三学业学习时间比较多,没办法持续投入科技创新工作的时间和精力,部分学生转到卓越班学习后,抽不出时间进行工作,耽误项目的进展。大四学生要实习、考研和找工作,也抽不出时间来进行科技创新工作。三是应用型本科院校相对科研类高校,实验设施相对缺乏,学生的动手能力锻炼不足,希望未来可以有大学生科技创新的实验室和科技孵化园。
四、结语
本文阐述了应用型本科院校在当前“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社会历史发展背景下,开展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性,结合我校电子信息类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的几项重要措施,总结了学校在电子信息类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工作中总结出来的经验和对未来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的建议。
参考文献:
[1]岳晓东.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之我见[J].高等教育研究,2004,(1):84-91.
[2]陈小虎,雍海龙,黄洋.新兴大学与转型发展[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6,(2):136-142.
[3]刘德才.论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J].中国成人教育,2016,(1):81-83.
[4]王强,高婷婷,曹永成.应用技术大学信息工程类科技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时代教育,2016,(5):21.
[5]包永强,梁瑞宇.电子信息类应用型本科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研究[J].大学教育,2016,(4):163-164.
[6]黄景飞,刘忠.应用型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探讨[J].教育教学论坛,2016,(20):51-52.
一、全市科技工作的指导思想和奋斗目标
深入贯彻党的*、市九次党代会和市委九届五次全会精神,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抓住科技发展进入重要跃升期的有利机遇,遵循“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科技发展方针,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的中心工作,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全市科技工作的首要任务,把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作为全市科技工作的重中之重,发挥优势,突出重点和特色,大力实施“四个三”创新驱动工程,即:加强三个支撑,构建三个平台,完善三个机制,强化三个保障,引领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由资源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为建设创新型*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年内新建市级工程技术中心3—5家,省级工程技术中心1家,市级重点实验室2家;新认定省高新技术企业5家,新增省高新技术产品8种;农业高新技术的研究应用和研究实验基地建设取得新的进展,新培育出经省级以上审定并推广的动植物新品种8—10个;获省科技成果奖励数量有明显增加;发明专利申请和拥有量增长20%以上;民营科技园区迅速发展;郑汴一体化科技资源整合共享研究取得突破。努力提升科技进步水平和科技创新能力,切实为实现*复兴做出贡献。
二、全市科技工作的主要任务
(一)组织实施三大科技计划,努力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科技支撑
1.实施工业创新科技计划,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为结构调整提供科技支撑。一是在电子信息、生物技术、新材料和先进制造技术等领域,突出抓好一批重大高新技术项目,培育新的增长点,壮大产业规模,优化产业结构,努力实现优势领域的重大突破,重点抓好大型空分设备、优质耐火材料及制品等项目的实施;二是结合我市产业基础和优势,加快高新技术与传统产业的融合,运用信息技术和节能降耗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力争通过技术改造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在传统产业中提升一批高新技术企业和产品,促进传统产业高新化;三是根据不同领域高新技术企业的发展趋势,加强政策引导,培育壮大具有核心竞争力的高新技术企业,积极培育具有自主创新能力的高新技术企业和企业集团,努力实现创新能力和高新技术产业规模的同步提升,加快形成以科技进步和创新为基础的新竞争优势;四是加快民营科技园区建设,进一步优化民营科技园区发展规划布局。启动市民营科技企业认定工作,加快省科技企业培育,新培育认定省市民营科技企业14家。充分利用优惠扶持政策,加速园区产业聚集,着力增强园区综合实力、发展活力和自主创新能力,鼓励园区大力发展高新技术。年内全市新认定省高新技术企业5家,新增省高新技术产品8种。
2.实施现代农业发展科技计划,为新农村建设提供科技支撑。一是继续强化优质、高产、广适农业新品种的选育、引进、示范工作,加大新品种选育和推广力度,加强农业高新技术的研究和应用,提高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和优势特色农产品优良品种研发水平。新培育出经省级以上审定并推广的动植物新品种8—10个,推广优质高产小麦、玉米、棉花、花生、果蔬等优良品种1000万亩,全市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达到90%以上;二是加大农业新技术推广力度,研究推广农作物高产栽培配套技术、畜牧业规范化规模化养殖技术,年内推广应用新的农业科技成果3—5项。实施科技富民工程、粮食丰产工程等,促进新技术、新农业设施的引进示范应用和推广,进一步提升粮食产量和质量,增强我市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三是以实施农业科技传播工程为突破口,从村、乡(镇)、县(区)三个层次开展新农村科技示范(试点)建设,培育一批具有带动作用的新农村建设科技典型。切实做好农村科技培训工作,巩固扩大国家、省级农业科技培训基地建设,年内培训农村科技人才5万人次,大力提高区域科技创新能力和技术推广转化服务能力。
3.实施社会发展科技计划,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供科技支撑。一是继续围绕能源、资源和环境领域的关键技术问题,进一步加大对资源节约和降耗关键技术的攻关力度,加快节能降耗技术的开发与转化应用,为加快构建我市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提供科技支撑;二是加强现代服务业关键共性技术研究开发,健全科技中介服务体系,培育现代服务业龙头企业,依靠科技进步大力促进贸易、金融、保险、通讯、旅游等现代服务业发展;三是重点加强人口、医药、卫生等社会事业领域的科技创新工作,创造更加和谐、安康的社会环境,在依靠科技进步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方面取得更大成效。
(二)加强三大平台建设,提高我市科技创新水平
1.围绕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加强应用基础性研发平台建设。充分发挥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大型骨干企业在应用基础性研究中的重要作用,进一步抓好市级重点实验室建设。对于已经建立的市级重点实验室,要继续加大培育力度,加强管理,规范建设,使其上规模、上水平,力争2年内实现省级重点实验室“零”的突破。要通过资金和政策引导,依托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和部分具备条件的企业发挥其学科、专业、人才和实验条件等方面的优势,按照机构相对独立、人才自由流动、科技资源共享的模式,新建2家市级重点实验室。要联合国内外优势科技资源,积极探索共建重点实验室的新模式,鼓励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和企业联合共建实验室,与省外、国外研究开发机构合作建设实验室。真正把实验室建成我市开展应用基础性研究的平台、培养人才的基地和对外科技交流合作的窗口,为提高我市科技创新水平、增强我市经济发展后劲发挥积极作用。
2.围绕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加强工程中心平台建设。充分发挥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作用,支持引导企业、科研机构整合资源,组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行业技术中心,充分发挥其在工程化开发和产业化项目实施中的整合资源、组织协调和联合攻关功能,使其逐步成为项目的直接承担者、组织者,为高新技术成果的工程化和产业化提供平台支撑和服务。年内新建3—5家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力争认定1家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争取用2—3年的时间,培育出1家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提升重点行业和骨干企业技术创新能力。
3.围绕国际科技资源利用,加强国际科技合作平台建设。积极拓展国际科技合作领域,创新合作方式,提升合作质量,注重“项目—人才—基地”相结合,重点扶持建设一批国际科技合作高水平研发平台,切实抓好“国家超级小麦遗传育种国际合作研究基地”、“河南省英康医药生物工程实验室”和“河南省瑞比科视光生物医药研究国际合作实验基地”的建设。进一步开展广泛深入的国际科技合作,组织召开第三届超级小麦遗传育种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引智成果示范推广会,新建8个国际科技交流渠道,引进经济、技术和管理专家15—20人,增强和提升我市自主创新能力和科研水平,提高国际科技合作的水平和效益。
(三)完善三大创新机制,形成科技创新的整体合力
1.完善产学研合作创新机制。推动企业真正成为研究开发投入的主体、技术创新活动的主体和创新成果应用的主体,积极探索产学研共建研究开发基地、共同培养人才和共同组织实施重大科技计划的机制。加强引导,按照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要求,由企业牵头,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参加,以项目为纽带,以科技创新平台为支撑,探索和推进重大科技项目实施的有效途径。鼓励和推动产学研各有关单位按照平等自愿的原则,依托各自的产业、技术、人才等资源优势,建立多种形式的风险共担、利益共享、权责明确、合作紧密的技术创新机制,推动科技成果产业化,促进我市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
2.完善科技管理和服务机制。一是继续完善科技计划管理,提高项目实施效率,推动科技计划管理由重立项向立项实施和管理服务并重方向转变。强化效能监察机制,加强对科技计划项目的实施情况和科技经费使用情况的检查,进一步规范科技计划立项、资金安排等工作的管理,使其效能最大化;二是积极完善科技奖励制度,修订科学技术奖励办法,年内全市取得科技成果50项,获省科技成果奖励数量有明显增加。进一步提高科技成果的转化率和应用水平,重点抓好5项科技成果推广计划项目,加速成果转化和产业化进程;三是进一步加强知识产权管理与保护工作。提高专利申请量,年内发明专利申请和拥有量增长20%以上。继续开展专利试点企业和知识产权示范县、区创建工作,充分发挥科技创新活动中知识产权的政策导向作用。组织开展保护知识产权和打击专利诈骗的行动,进一步加大执法力度,引导全社会重视知识产权的保护和利用;四是进一步加强软科学研究工作,以省、市重点软科学研究项目为依托,以管理创新为主要措施,提高软科学研究工作的整体水平和影响力。
3.探索建立市厅会商机制。积极推动市政府与省科技厅建立推进我市自主创新建设会商机制,围绕我市重点发展的行业和领域、急需解决的重大关键技术和难题,加强我市与省科技厅的合作,做好重大科技专项的争取和实施,进一步提升我市相关领域的技术创新水平。
三、做好全市科技工作的主要措施
(一)强化政策保障。一是认真贯彻落实《关于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的决定》,充分发挥政策的导向和激励作用,推动全市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二是依据新修订的《科学技术进步法》,结合工作实际,准确把握主要内容,做到依法行政,营造鼓励创新的良好政策环境和制度环境;三是紧紧围绕省委、省政府“郑汴一体化”区域发展战略,积极探索郑汴一体化科技资源整合共享的新机制,科学规划我市区域科技发展布局,完善政策措施。
(二)强化科技投入保障。一是用好财政性投入。认真落实《国家科技计划和专项经费监督管理暂行办法》,选好项目,用好资金,配合财政和审计部门加强监管,提高资金使用效益。积极参与国家、省科技计划的实施,力争在争取项目和资金数量上继续有较大幅度的增长;二是用好资本性投入。加强与金融机构的合作,引导金融资本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项目优先给予信贷支持。进一步推动高新技术风险投资机制的建立,支持和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三是用好政策性投入。进一步落实好加强自主创新、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新技术产品开发、科研机构改革等方面的财税优惠政策,充分发挥财税政策的间接投入功能,通过落实政策为科技创新提供资金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