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农业机械动力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农业经济 碳排放 山东省 控制对策
中图分类号:X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6)10(a)-0069-02
全球气候变化已经严重危及到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碳排放量控制成为各国各领域的重要问题。农业作为国家重要的生产领域,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农业机械化程度越来越高,其所导致的碳排放量大幅度增加,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文章以山东省为例,分析农业经济发展的农业机械化结构特征及区域农业碳排放差异,研究农业碳排放控制对策,以期为农业碳排放控制提供有益支撑。
1 山东省农业经济发展现状及机械化特征分析
近年来,山东省农业经济快速发展,2014年全省农林牧渔业总产值为9 198.3亿元,其中农业产值为4 765.8亿元、林业产值为131.5亿元、牧业产值为2 418.3亿元、渔业产值为1 481.7亿元、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为400.9亿元,农业占比最大为51.81%,牧业次之为26.29%,渔业占比为16.11%。山东省的17个市中,潍坊市的农业产值占比,占全省的10.69%;其次为济宁市,占全省的10.62%;其他市的农业产值均低于10%,依次为聊城市(8.57%)、临沂市(8.41%)、烟台市(8.29%)、济南市(6.99%)、德州市(6.96%)、菏泽市(6.35%)、青岛市(6.29%)、泰安市(5.53%)、I州市(6.35%)、枣庄市(4.09%)、淄博市(3.53%)、日照市(2.40%)、威海市(2.39%)、东营市(2.09%)、莱芜市(1.30%)。统计数据显示,沿海城市和经济较为发达地区的农业产值占比较小,但总体来看,各市农业产值分布较为均匀。
随着农业经济的不断发展,山东省农业机械总动力也在逐年增加,2014年山东省农业机械总动力达到1.31亿kW,比2013年增加了3.15%。各市农业机械拥有量和农业机械动力分布差异显著,结构特征较为明显。拖拉机方面,2014年德州市的拖拉机最多,为442.39万辆,占山东省农业机械拖拉机总量的12.52%;其次为临沂市,拖拉机数量为419.98万辆,占山东省农业机械拖拉机总量的11.89%;其他地区的拖拉机数量均低于400万辆,占比均不足10%。联合收割机方面,2014年德州市、菏泽市、潍坊市和聊城市的联合收割较多,分别为146.51万台、130.80万台、112.33万台、104.32万台,占比分别为14.67%、13.10%、11.25%和10.45%;其他市的联合收割机数量均低于100万台,占比不足10%。农业机械总动力方面,与拖拉机数量和联合收割机数量相关,2014年德州市的农业机械总动力最大,为1 522.89万kW,占全省农业机械总动力的11.62%;其次为菏泽市,农业机械总动力为1 495.83万kW,占全省农业机械总动力的11.42%;第三为潍坊市,农业机械总动力为1 371.35万kW,占全省农业机械总动力的10.47%;其他地区的农业机械总动力均低于1 300万kW,占比均低于10%。(见图1)
2 山东省农业能源消费碳排放特征分析
2014年山东省农用柴油量为168.26万t,农用用电量为480.04亿kW・h。各市农用柴油用量中威海市和青岛市的农用柴油用量超过20万t,其中威海市为27.84万t、青岛市为21.20万t,除此之外,日照市、烟台市、潍坊市的农用柴油用量在10~20万t之间,其他市的农用柴油量均低于10万t,其中莱芜市的农用柴油用量最新奥,仅为1.04万t;统计数据显示滨海城市比内陆城市的农用柴油使用量明显偏高。农用用电方面,烟台市用电量最高,为93.9亿kW・h,明显高于其他城市;潍坊市的用电量次之,为62.亿kW・h,其他城市均低于50亿kW・h,东营市的用电量最低,为4.85亿kW・h。
2014年农用柴油消费产生的二氧化碳为520.25万t、用电产生的二氧化碳为4 785.98万t,农用电消费产生的二氧化碳明显高于柴油消费产生的二氧化碳(文中,用电消费产生的二氧化碳是从火力发电视角,核算没产生1度电燃烧煤炭产生的二氧化碳量计)。各市农用柴油和用电消费产生的二氧化碳量存在较大差异,统计数据显示,烟台市农用二氧化碳排放量最大,占全省碳排放量的19%;其次为潍坊市,农用二氧化碳排放量,占全省碳排放量的13%,两个市的碳排放量超过了全省的30%;此外,淄博市和菏泽市的农业碳排放量分别占全省碳排放量的9%,枣庄和临沂市各占6%,即,烟台、潍坊、淄博、菏泽、枣庄和临沂6个市的农用碳排放量超过了整个省的60%,如图2所示,这与各市农业机械用油和用电紧密相关。
数据分析显示,农业机械拥有量较多的市其农业机械动力相对较高。结合农业用油和用电产生的二氧化碳来分析,农业机械动力高的地区其农用能源消耗产生的二氧化碳不一定大,这与农业用油和用电效率紧密相关。各市中,烟台市的用电量较高,其用电消费带来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最大,其碳排放强度较高。
3 山东省农业碳排放控制对策
3.1 提高农业机械效率
农业碳排放主要源自农业机械使用的用油和用电,提高农业机械效率,促进单位农业用油和单位用电产生的农业产值的提高,降低单位农业产值的农业机械动力,从而降低农业用油和农业用电,进而减少农业机械使用过程中的二氧化碳排放。
3.2 提高农业用电中清洁能源发电比例
火力发电消耗了大量的煤炭,产生大量二氧化碳,山东省应加大可再生能源发电比例,降低火力发电比例,促使农业用电中的清洁能源发电比例增加,进而在提供相同电量的情况下,碳排放量明显降低。
3.3 发展低碳农业
山东省各市农业机械化特征明显,部分地区农业机械化效率较低,消耗了大量的柴油和电,导致大气污染和二氧化碳的大量排放,正在走高碳农业的道路。山东省政府应该针对不同区域特色,发展生物多样性农业,打造农业经济系统和生态系统耦合,从依靠化石能源向依靠太阳能等方向转变,追求低耗能、低排放、高产出的低碳农业,促进山东省农业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参考文献
一、农机化发展的现状
截至20__年底,__县农业机械总动力达10341万瓦特。有耕作机械动力为4375万瓦特,在耕作机械中有手拖413台,配套旋耕机201台,犁15台,手拖配套比为1:1.5,有大中型拖拉机2034台,配套牵引犁39台、牵引耙39台,配套比为1:1.04;有联合收割机1台,动力为1.57万瓦特;有化肥深施枪2112支;有排灌机械动力为31万瓦特,配套农用水泵49台;有脱粒机械动力120.5万瓦特,配套脱粒机892台;有植保机械动力38.7万瓦特,配套植保机械108台;有畜牧、农产品加工机械动力598万瓦特,配套饲料、饲草碾米机、磨面机、榨油机、茶叶机械等各类农业初制加工机械8122台;有运输机械动力为1260万瓦特,配套大中小型拖拉机2034台。
全县农机装备总的现状是:有一定的机械动力实力,但与之适应的配套机具少,配套比低,联合收割机械只有零的突破,多功能微型耕作机械、高附加值农副产品加工机械等还处于空白。
二、农机化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全县目前使用的大中型拖拉机,主要是20马力以上的后传动变型拖拉机,台数达1995台,占拖拉机总数的81.5%,这类机型根本没有配套田间作业的相关机具,配套比是1:1,除后传动的大中型拖拉机外,其它的大中型拖拉机有39台,配套有犁耙及拖斗,配套比达1:3;20马力以下的小型拖拉机就有413台,配套犁耙及拖斗的有629台,配套比为1:1.5;配有水泵或碾米、磨面、饲料碎粉机及其它农产品加工机械的拖拉机有122台,配套比达1:3.2。以总体而论,配套比达1:2.1,并且部分机具已经老化,使用年限(除后传动外)达15年以上的属于淘汰的大中型拖拉机有24台,占大中型拖拉机(除后传动外)拥有量的61.5%,使用15年以上的农机具有148台套,占现有农机具的51.2%。由于经济原因而不能及时更新,技术状态不好的老机具,只有带病作业,作业质量差,生产成本高,安全性能不好,给农机发展造成影响。
近年,由于石油、钢材涨价的原因,导致农机产品价格上涨过快,农民在现有经济收入状况下难以承受。经营大中型拖拉机,如果以田间作业为主,回收期要在10年至15年,农机价格高,农机户负担重,这样就无法调动投资者进行田间作业的积极性。
上世纪70年代后,国家投入大量资金和设备,建设农机修造行业和供应企业,县级相继建立了农机厂、拖拉机修理厂、农机供应公司三家企业,引进了有关的专业技术人员,具有了一定的修理营销能力和生产规模。由于80年代两次机构改革,原县农业机械管理局及所属的县拖拉机修理厂和县农机供应公司也一起并入县工交局,县农机厂划归县乡镇企业局。89年县拖拉机修理厂因无法经营拖拉机修理而转厂,改名为县天然食品总厂划归县供销合作社管理,为了企业生存,变卖了原有的农机设备,经营与农机无关的果品饮料。县农机厂在20__年由于资不抵债,也拍卖了有关的机械设备和厂地。县农机公司在20__年改制后,更名为县商贸经营有限责任公司,从事与农机无关的商贸经营,现有农机企业主要是个体私营企业,由于资金困难,供应、修理等难以适应建设新农村形势的需要。
目前,农机推广组织遇到极大的困难,资金短缺,人头经费削减,项目选择难以找准,科技人员闲置,只一部分人被抽出做与本专业无关的其它工作,农机推广基本无法开展,县乡两级都具有同感,县级尤为突出,乡级还因机构合并为农业中心,人员主要以乡镇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为主,时常抽为工作队员,蹲村蹲社,驻村入户,常年抓主要产业,已无心力做农机推广工作;农机技术培训,目前工作内容单一,只有拖拉机驾驶员培训。农机安全监理工作,在《交通安全法》实施后,对拖拉机的静态管理已进入正常运作轨道。
三、解决农机化发展的基本对策
投入问题,特别是资金问题,是制约我县农机化发展的主要因素,所以,要采取主动的方式,积极的措施,认真加以解决。首先,当地政府应认真贯彻落实《农业机械化促进法》,把农机化工作纳入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中,并通过财政预算,形成农机购置补贴机制;二是积极主动争取农机项目上报,以得到上级部门对我县的农机专项资金的支持;三是扩大粮发资金、农业综合开发资金中用于农机部分的比例;四是增加对农机服务组织办公条件的改善,做到有地点、有设施、有人员、有经费;五是提高对农机队伍人员的智力投入,形成培训新机制,提升农机队伍人员的素质。
要认真贯彻落实《农业法》和《农业技术推广法》,进一步建立健全人员培训、技能考核、岗位规范、职称评定、技术等级晋升等规章制度,稳定农机队伍;积极吸收农机专业人员,特别是大中专
农业发展离不开农业技术进步,农业对技术的依赖程度随现代农业科学技术的发展愈来愈高。单就农业机械动力和农用化肥的使用来看,1992~2002年,农业机械总动力和化肥使用量增长十分迅速,分别增长86.25%和48.10%。与此同时,其他农业技术的运用也有很大幅度的增长,农用大中型拖拉机和小型拖拉机使用台数分别增长了20.13%和78.42%。1992~2002年,全国各省(市、区)的农业机械总动力和农用化肥使用量基本上都呈递增趋势,但增长幅度存在很大差异。这期间,农业机械总动力增长最快的是河南省,增幅达170.10%,增幅超过100%的还有山东、河北、安徽、云南和新疆等省(市、区)。同时,北京、上海两市的农业机械总动力却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下降。在农用化肥使用量方面,增幅前两位的是天津和内蒙古,分别增长了104.65%和102.44%,只有浙江的化肥使用量出现了略微的下降。我国各省(市、区)在农业技术类型选择上存在着较为显著的差异。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了上述差异呢?各省(市、区)选择偏向何种农业技术类型的依据是什么?本文运用技术选择偏向系数,利用2002年全国31个省(市、区)的相关数据进行了实证分析,试求这个问题的答案,并分析影响农业技术选择的因素。
二、理论背景
农业技术选择的激励主要来自通过技术的采用可以消除或部分消除由经济体中相对稀缺的生产要素对农业发展的制约。采用适宜农业技术消除相对稀缺要素对农业发展的制约,主要通过两个途径来实现①:一是劳动力节约型技术,这类技术能够消除或部分消除劳动力的相对稀缺对农业发展的制约,此类技术的采用可以扩大单位劳动力的耕作面积或减少单位土地面积上劳动力的投入;二是土地节约型技术,这类技术可以消除或部分消除土地资源的相对稀缺对农业发展的制约,通过技术的采用达到增加单位土地面积产出量的目的。假设一个经济体中只有两种生产要素,即只有劳动力和土地。如果经济体中劳动力是相对稀缺的,那么,生产决策者倾向于用资本来替代劳动力,而这种替代最初是通过机械化来实现的(速水佑次郎、弗农•拉坦,2000)。在本文中,机械化设备被视为一种劳动力节约型技术而被决策者采用,在一定程度上起着替代劳动力的作用。农业机械化告诉人们这样一个事实:农业生产机械化水平的提高,或扩大了单位农业劳动力的耕作面积,或减少了单位土地面积上劳动力的投入,从而解放了部分农业劳动人口。如果经济体中土地资源相对稀缺,农业生产决策者倾向于使用生物化学技术来替代土地,生物化学技术被视为一种土地节约型技术而被采用,并提高单位土地面积的产出水平。农业生产发展至今,农药、化肥的使用提高了土地的肥力和产出率,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了土地资源稀缺对农业发展的制约。
三、研究方法
要素禀赋系数。在分析要素禀赋状况时,一般采用资源禀赋系数。资源禀赋系数是国际上常用的一种能够比较准确地反映一个国家某种资源相对丰富程度的计算指标。本文借鉴这一系数来研究我国各省(市、区)的农业生产要素禀赋(主要包括耕地面积和农业劳动力)状况。
四、实证分析
(一)数据来源的说明
本文所采用的数据主要来自《中国农业年鉴》(2003年)、《中国统计年鉴》(2003年)和《中国农村统计年鉴》(2002年和2003年)。其中,农民受教育年限的计算主要依据的是《中国农村统计年鉴》(2002年)关于农民家庭受教育程度统计指标中的文化程度状况统计值②。耕地资源用各省(市、区)耕地面积表示;劳动力资源采用第一产业从业人员表示;各省(市、区)农业机械总动力和农用化肥使用量分别表示机械技术和化学技术③的使用。
(二)2002年全国各省(市、区)要素禀赋与技术选择基本情况
本文采用2002全国各省(市、区)的数据,计算出要素禀赋系数和技术选择偏向指数。
(三)技术选择影响农业生产的实证分析
1.对模型一回归结果的分析。本文使用计量软件Eviews3.1对模型一进行了回归。由于农民平均受教育年限(Ei)和农民家庭平均纯收入(Ii)对技术选择影响不显著,且影响模型的整体拟合度,将这两个变量剔除后重新进行回归。从回归结果来看,模型整体拟合效果不是很理想,但考虑到影响因素除地区虚拟变量外只有一个要素禀赋相对系数变量,因此,R2还是在可以接受的范围之内。而且F检验值在1%水平上达到显著,说明模型的整体线性关系是显著的。由于农业机械和化肥这两项技术的使用对农民的文化程度要求不是很高,农民受教育年限对技术选择影响不显著与实际情况是相符合的。要素禀赋相对系数变量对技术选择的影响在5%水平上是显著的,且参数符号为正。斜率参数的值为0.23,说明如果其他变量保持不变,要素禀赋相对系数(Wi)增加1,技术选择偏向系数(TCi)将会相应地增加0.23①。
假如某省要素禀赋结构发生了改变,劳动力要素禀赋系数与土地要素禀赋相对系数的比值比原来的比值增加了1,那么,该省农业机械总动力投入占全国总投入的比重与该省化肥投入占全国总投入的比重的比值将比原来的比值增加0.23。当某种要素相对增加时,农业技术选择为什么会倾向于相对地增加替代该种要素的农业技术类型呢?笔者认为,主要有三个方面原因:第一,农业机械化水平是现代农业区别于传统农业的主要特征。长期以来,我国对农用机械实行优惠政策,政府对农民、农民组织购买农业机械是有补贴的,这就人为地降低了农业生产成本,对农民购买农业机械产生了刺激作用。第二,农业机械化水平是衡量地方政府政绩的主要内容之一,某些地方政府为了自身的利益,片面强调农业机械化水平,甚至为了得到国家的补贴不顾当地农业生产的现实条件而过度使用农业机械技术。第三,农业机械工具能够减轻农民的劳动强度,提高劳动生产效率,增加产出,并使农民有更多的闲暇时间或增加他们从事其他非农行业的机会(例如外出打工、进厂上班等),从而增加收入。从这一点出发,农民也会倾向于增加使用农业机械技术。在地区虚拟变量中,只有D1和D2未通过显著性检验,说明华北和东北与西北地区相比在技术选择上没有显著的区别,这有可能与它们的耕作方式、气候条件等相似有关,而华东、华中、华南和西南等地区与西北地区在技术选择上存在显著的差异。
2.对模型二回归结果的分析。由于农民受教育年限(Ei)和单位耕地面积机械动力(m—i)未通过显著性检验且影响模型的整体效果,故对模型进行了修正,只保留单位耕地面积劳动力投入量、单位耕地面积化肥使用量和技术选择偏向系数三个变量,并进行了回归分析。从最终的回归结果来看,模型二的整体拟合效果比较理想,其中,R2=0.753962,说明自变量对因变量具有较好的解释效果。F值=27.57972,说明整体模型的拟合性在1%水平上达到显著。DW值=2.048501,说明变量之间不存在自相关关系。
第一,虽然单位耕地面积劳动力投入量的系数为正,表明它对单位耕地面积农业总产值的贡献为正,但未能通过显著性检验,这与我国的现实是相符的。我国的实际情况是农业劳动力供给相对丰富,农村劳动力严重过剩,因此,劳动力的投入对农业生产没有显著的影响。
第二,单位耕地面积化肥使用量的弹性系数为0.9659,而且通过1%水平的显著性检验。这说明,增加单位耕地面积农用化肥使用量可以相应地提高农业总产值,如果其他投入保持不变,单位耕地面积化肥投入量增加1%,那么,单位耕地面积农业总产值相应地增加0.9659%。由于土地供给缺乏弹性,农业增产主要通过提高单位土地的产出率来实现,所以,农用化肥的使用起到了增加耕地单产和替代稀缺资源———土地的作用。但是,对化肥的使用必须要一分为二地看。化肥使用在提高土地产出率的同时有可能破坏土地将来的生产能力。不可否认,在某些地区,化肥使用已经过量,破坏了土地的结构和农业生态环境。这种追求短期利益的行为是以损失土地的长期生产能力为代价的。
第三,技术选择偏向系数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在5%水平上通过显著性检验,且系数为正。这说明,农业技术选择对农业生产具有显著的影响,并且提高农业机械的相对使用量,对农业生产具有正效应。因此,相对增加农业机械投入对农业生产是有利的,这与前面的分析是一致的。农业机械化是农业现代化的根本出路,但是,农业机械化要因地制宜,不能盲目,必须充分考虑到不同地区农业生产的现实情况。
五、小结
根据上述实证分析,本文得出如下结论:
第一,农业生产要素禀赋对农业技术类型的选择具有显著的影响。农业技术选择主体主要根据自身拥有要素的实际情况并以自身利益最大化为根本出发点决定采用劳动力节约型技术还是土地节约型技术。
第二,农业技术选择偏向系数这一变量对农业生产具有显著的影响,而且系数为正,说明相对增加农业机械投入对农业生产具有正效应。
1数据来源及处理说明
由于建省初期许多农业数据统计不全,因此本文选取的相关数据以1991年为起始点,所用到的相关数据均来源于历年的《海南统计年鉴》和《海南年鉴》,数据涵盖了海南省1991~2009年18个市县的农林牧渔业生产总值、第一产业产值、固定资产投资额、农业从业人口、耕地面积、农业机械总动力及生产总值等,利用这些数据构建面板数据(PanelData)对影响海南省农业经济增长的因素进行估测。为了使数据具有可比性,本文把各时期的数据用对应的居民消费价格指数(1991=100)进行平减。另外,由于本文所采用的数据时间跨度较大(1991~2009),海南省统计局和海南统计年鉴的某些年份数据统计口径又不一致,这样本文对有些数据做了适当的调整。对于年鉴中缺失的某年数据,同时在海南省统计局也获查不到的数据,本文采用了线性插值法进行计算插入,将数据进行了较合理的平滑处理。此外,本文为了更全面透彻分析海南农业经济增长的影响因素,还选取了2个哑变量:时间哑变量和地区哑变量。由于农业经济的发展,离不开长期的农业资本积累、科技的进步、产业结构的优化、资金的投入、政策的支持和农业部门管理理念的革新。因此把时间看作一项因素变量,并将其作为哑变量纳入分析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在农业经济发展过程中,海南省于2001年创办了农业科技110,这是一个特殊的时点,可能将成为海南农业转型的关键,因此本文以此为截点将其量化,将1991~2000年取“0”,之后取“1”,目的在于分析农业科技110与农业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剖析农业科技110对农业经济发展的实质影响。另外,选取地区哑变量的原因是由于海南是一个旅游大省,旅游业是带动农业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而且旅游业发达的地区农产品市场相对活跃,农产品市场化程度也相对较高。因此将这些地区单独挑选出来,取值为“1”,其余欠发达的中部和西部地区取值为“0”。其中,海口市、文昌市、琼海市、万宁市、乐东县、陵水县和三亚市取“1”,其余地区选取“0”。
2构建模型与实证分析
2.1建立模型
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是目前被应用于分析农业经济增长和技术进步最广泛的工具之一。其一般表达形式为:Y=AKαLβ其中,Y代表产出,A为技术进步系数,K为资本投入,L劳动力投入,α、β为参数,其中0<α<1,0<β<1。α为劳动所得在总量中所占的份额,β为资本所得在总量中所占的份额。本文把影响海南农业经济增长的因素基本估设为资本投入、农业从业人口、农业机械动力投入、耕地面积、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时间与区域等,运用扩展的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对这些影响因素进行深入剖析,希望通过定量研究分析,可以得知各因素是如何影响海南省农业经济增长的,影响程度又究竟如何。代入上面的影响因素最终得到的函数形式为:!!!!!!!(1)(1)式中:Y代表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单位:万元),x1为农业资本存量(单位:万元),x2为农业从业人口(单位:人),x3为农业机械动力投入(单位:千瓦),x4为耕地面积(单位:亩),x5为农业产业结构(第一产业占生产总值的比例),β1~β5为各要素的产出弹性,即各要素对农业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另外,T为时间哑变量,D为地区哑变量。关于模型中的农业资本存量由于官方没有公布任何资料和信息,这样度量农业资本存量就显得非常困难,相关数据难以收集。通过查阅大量文献资料,发现大多数研究人员采取不同方式计量农业资本投入存量。本文采用Yao和Zhang的观点[1],通过下列等式界定农业资本存量:Kit=(1-δ)Kit-1+λIi!!!!!!!!!!t(2)其中,δ指农业资本存量的折旧率,假定为8%;λ指固定资产投资的资本形成率,假定为90%,即在资本形成过程中存在10%的损耗率。根据Yao和Zhang的观点,最初的农业资本存量在样本期的第一年(即1991年)是实际农林牧渔业总产出的2倍,这就意味着1991年的资本弹性系数为0.5。如果在长期中农业投入资本存量的初始价值相对较小,则对最初农业资本投入水平的任何合理的估计都不会对回归结果产生显著影响[2]。对(1)式2边取对数后得到回归模型:InY=InA+δ1T+δ2D+β1Inx1+β2Inx2+β3Inx3+β4Inx4+β5Inx5+μ!!!!!!!!!!!!!!!(3)令InA=β0,则β0~β5为回归系数,μ为残差项。
2.2模型回归结果
借助计量经济学软件Eviews6.0,将对经过平减和取对数处理后的面板数据进行分析,通过多次回归、修正后其结果见表1。由表1可知该模型的拟合优度非常好,调整后的达到了0.998,总体显著性水平较好,D-W=1.34,不存自相关现象。因此,该模型具有很好的现实意义。
2.3回归结果分析
通过对回归结果(表1)的分析,可以得出影响海南农业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有农业资本存量、农业机械总动力和耕地面积,而农业从业人口、农业产业结构及假设的2个哑变量都没通过检验,因此可以认为其对海南农业增长的影响不显著。
(1)农业资本存量方面:一个地区农业要想实现更好的发展,资本投入同样必不可少。在上述回归分析中可以看出农业资本投入对海南农业经济增长的影响是显著的,并且贡献为正,说明二者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其原因在于海南发展的是热带农业,也是资本密集型农业,所以农业资本的投入对农业总产值的影响是显著的;但农业资本存量对海南农业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却不高,仅为0.061,究其原因,一方面可能是海南省相对于其他省份而言资本投入相对不足,还未达到饱和;另外方面或许由于海南农业资本投入的利用效率低、效果差,存在重复投入现象,从而导致其对农业增长贡献不大。
(2)农业从业人口方面:劳动力是农业生产中最敏感、最有力的因素。但在回归分析中对农业增长的影响却不显著。其原因一方面可能是由于所选用指标较为笼统,不能准确反映农业生产过程中的劳动力实际投入量;另一方面,截止2009年,海南有539.31万的农业人口,约占海南总人口的60%,说明农业从业人数已经饱和甚至过剩,增加农业从业人数不仅对农业总产出没有促进作用,反而会因劳动力的边际报酬递减而导致农业总产出下降[3]。
(3)农业机械总动力方面:衡量农业技术进步的方式有很多,纵观国内外研究农业经济增长的文献,描述农业技术进步一般有如下3个方面:一是通过化学农药、化肥等来替代土地,使土地的单位产量增加;二是通过机械动力来替代劳动力,这样可提高单位劳动力上农业产出的提高;三是通过改善农业基础建设设施来提高农业产量[4]。在此利用农业机械总动力这一指标旨在衡量海南省农业技术进步情况。从回归结果看出,农业机械总动力投入对海南农业的产出弹性为0.091。说明农业机械总动力对农业总产出的贡献不是很明显,结合海南省的实际情况分析,其原因一是在于海南农业机械总动力的配置不合理,其东部各市县的农业机械总动力情况明显优于中西部地区;二是由于现有农业机械落后,缺乏高科技的农业机械,从而导致其对农业产出的贡献不明显;三是由于海南农田水利基础设施落后等,使得一些大型机械无法有效利用。
(4)耕地面积方面:一般来讲,土地是不可再生资源,具有有限供给的性质。海南又是中国陆地面积最小的省,随着非农产业的快速发展及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步伐的加快,虽然各市县的耕地面积基本保持不变,但总量有所减少。回归结果显示,海南农业总产出与耕地面积存在微小的显著负相关关系,原因可能在于现存耕地未得到有效利用,越来越多的土地被闲置荒废,并且很多土地的种植没有经济意图,不能带来农业总产值的增长,从而导致耕地与农业产出呈现负相关关系。
(5)其他方面:海南虽然是发展热带特色高效农业的黄金宝地,但目前海南并不是我国的农业强省。从分析结果中可以得知,农业产业结构对总产出的影响是不显著的,说明在海南农业发展过程中农业产业结构对产出的作用不明显,有关部门应加快优化产业结构,力争调整到有利促进农业产出的产业结构。另外,本文引入的2个哑变量,从结果看其对总产出的影响都不显著,说明海南实施农业科技110和发展比较好的东部地区对农业发展的带动作用并不明显。其原因一方面也许是农业科技信息服务体系作用于农业经济增长需要更长的时间才能体现;另一方面,虽然海南东部市县在交通、信息、农业机械化程度、农民的受教育程度等方面都优于中西部地区,但其并没有发挥比较优势来带动海南整体农业的发展。
3加快海南农业经济增长的对策建议
3.1加大财政支农资金投入,加强农业科技研究开发
农业属弱质产业,本身具有生产规模小、周期长、风险大等特征,这就决定了资本投资中流向农业的比例将很小,一般投资者不愿将农业作为投资的首选目标,因此,财政支农资金在扶持农业生产中的作用可想而知。海南省政府应抓住建设国际旅游岛的有利契机,充分利用本岛的优势条件,贯彻落实国家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决策部署,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制定切实可行的财政预算方案以确保充足的资金满足农业生产需求。另外,在适度增加财政支农资金的基础上,加快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实用技术的推广,加大生态农业科研的专项资金投入,加强对农业科研机构、农业院校以及农业企业进行技术创新与改革,加强科研机构的研发能力。不断完善农技“110”服务体制,建立起以农业服务带动市场,以市场促进服务的农业科技服务“110”创新服务模式。
3.2继续加大农业投入,完善农业基本建设
海南的农业投入相对于其他省市和其他领域都还相对不足,因此,海南农业投入的边际效益作用还不明显,应该加大农业投入,加大惠农力度,多渠道、多层次增加海南的农业投入,才能更有效的推动海南农业经济增长。加快农业基本建设,推动农业经济发展。具体措施如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加大农机具购置补贴力度等。结合实际情况,大力发展新型实用农业机械,引进农机化新技术,对发展农机大户、农机合作社和农机专业服务公司给予更多政策性的鼓励,积极创建省级农业机械化示范区域和农机社会化组织示范点,使得农业综合机械化水平得到更好的提高。
3.3注重培训和转移农业从业人员
基于宏观视角,合理的经济结构已成为现代农业发展的基础,其衡量指标为农业劳动力对GDP的相对贡献率。从海南目前的情况看,农业GDP的份额在持续下降,2009年第一产业约占总GDP的28%,而海南现拥有60%左右的农业人口,这将突显出农业劳动力存在过剩问题,且对农业GDP的贡献率不大。相关部门应进一步加强农业实用技术、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阳光工程”的培训,启动农村中专生培养计划,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完善培训机制,把培训工作下到基层,设立乡镇农民技术培训基地和网络,提高培训质量和效率。此外,通过完善人才交流市场,通畅就业渠道,千方百计增加就业岗位,大力扶持农民工回乡创业,以创业带动就业。
内容摘要:本文利用超效率分析,计算出1995-2007年河北省各年的农业生产效率值,以此研究河北省农业生产效率的历史变化状况。然后利用纵向研究计算所得的农业生产效率值,与农业生产投入指标做相关分析,找出影响农业生产效率的主要因素,为提高河北省农业生产效率提供有益参考。
关键词:DEA 农业生产效率 超效率分析 相关分析 影响因素
河北省是农业大省,为全国粮油集中产区之一,常用耕地面积约600多万公顷,居全国第四位。近几年河北省的农业总产值(按当年价格计算)呈递增趋势。为了对河北省农业生产效率作出正确判断,有必要对河北省农业生产效率进行深入分析,以期进一步挖掘农业资源利用的潜力,促使河北省农业更快更好的发展。因此,从实际出发研究河北省农业生产效率及其影响因素,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文所研究的农业生产效率指将自然因素和劳动力、经济和技术等要素作为投入量,把农业总产值作为产出量,通过数据包络分析计算出要素投入的效率值。投入指标主要有:乡村从业人员、耕地面积、农业机械总动力、有效灌溉面积、化肥使用量折算成纯量、农村用电量、农业总支出。产出指标为:农业总产值。
超效率分析
(一)DEA及超效率分析方法介绍
本文中河北省农业生产效率模型是在数据包络分析基础上构建的。
所谓数据包络分析(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简称DEA)是评价同类部门或单位间的相对有效性的决策方法,该方法可用于各行各业。该方法的原理主要是通过保持决策单元(Decision Making Units,DMU)的输入或者输出不变,借助于数学规划方法确定相对有效的生产前沿面,将各个决策单元投影到DEA的生产前沿面上,并通过比较决策单元偏离DEA前沿面的程度来评价它们的相对有效性。
DEA的CCR模型将决策单元分为两类:有效和无效,对于多个同时有效的决策单元则无法做出进一步的评价,而超效率DEA则弥补了这一缺陷,使有效的决策单元之间也能进行比较,并且能够做进一步分析。按此模型计算出来的效率值可大于1,基本上能实现对所有决策单元的排序。
(二)以河北省各年为研究对象的超效率分析
以河北省各年为研究对象对农业生产效率进行纵向比较时,需要进行数据转换,即把相应的指标折算成按某一年价格计算的数据,本文将农业总产值指标和农业投入两个指标,利用农业总产值环比指数,均折算成1995年的价格进行计算。调整前后的数据见表1。
利用EMS超效率分析软件,以河北省各年份作为前沿面,计算出从1995-2007年河北省各年农业生产效率,效率值分布见表2。
以河北省1995-2007年各年的农业投入产出因素为研究对象,计算所得的农业生产效率,达到效率水平的年份有:1995-1997年、2004-2007年,而1998-2003年这6个中间年份均未达到效率水平。如图1所示,从1995到2003年河北省农业生产效率呈递减趋势变化,2003年河北省农业生产效率值最低,即从1995到2007年河北省农业生产效率经历了先降低后提高的变化趋势。
河北省农业各投入要素生产率与生产效率的相关分析
通过相关分析计算出农业生产效率与其他指标间的相关系数,以此判定其相互关系的密切程度和变化规律,进一步找出影响农业生产效率的因素。
由表3可以发现,单位机械动力产值、单位灌溉面积产值、单位化肥施用量产值与农业生产效率存在显著相关性(P0.05)。
农村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以来,农户家庭经营变成了农业生产活动的主体,对以集体劳动方式修建的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只使用不维护的现象比较普遍,基本设施年久失修,疏于管理,破坏严重,积累的问题较多,致使灌溉效果较差,从而影响了农业生产效率,近几年,河北省农业基础设施有所改善,这也促进了农业生产效率的提高。由于农民学习新知识的意识比较薄弱,因此在合理使用机械动力、合理施肥等方面存在问题,致使效率提高较慢。研究显示,劳动生产率、单位耕地面积产值、单位用电量产值与农业生产效率不存在显著相关性,主要由于这里的劳动生产率不是有效的劳动生产率,是农村从业人员的生产率,而河北省耕地面积近几年数值没有更新与农村用电量非全部用于农业生产,致使这三个指标与农业生产效率的相关性不显著。整体而言各要素的生产率提高有利于农业生产效率的提高。
转贴于
结论
综上所述,本文利用纵向研究得出的河北省农业生产效率值与农业相关指标的相关分析结果如下:
单位机械动力产值、单位灌溉面积产值、单位化肥施用量产值与农业生产效率存在显著正相关(P
抓好农村节能工作,是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是发展循环农业的有效途径。农村节能,就应该以节肥、节药、节水、节地、节能技术推广为重点,构建农村节约型生产和生活方式。推进农业机械节能,更新淘汰部分老旧农业机械、高能耗老旧渔船和装备,提高农业机械生产性能等。
参考文献:
1.AFRIAT,S.N.Efficiency of Production Functions[J]. International Economic Review,1973
2.José R. Vicente Economic Efficiency of AgriculturalProduction In Brazil RER[J], Rio de Janeiro,vol. 42,no 02 abr/jun 2004 -Impressa em junho,2004
3.托马斯.G.罗斯基.经济效益与经济效率[J].经济研究,1993(6)
4.冯静静,余玲.河北省农业生产效率的实证分析[J].法制与经济,2008(1)
5.高立金.我国农业生产投入要素的效率分析[J].中国农村观察,1998(2)
加快发展农业机械化,迫切需要与之相适应的农业机械服务组织形式,培育和发展新型的农机组织形式,是实现农业机械化的重要保障。实践证明,在当前多种农业机械服务组织形式中,农机专业合作社比个体农机户,企业农机队、农机专业服务队、农机作业专业公司、农机专业大户都更有生命力和优越性,更能适应农业生产全程机械化的需要,将逐步成为发展农业机械化的主导力量和主要组织形式。
1 农机合作社是优化农机结构的载体
由于经济实力和田间作业需求等因素的制约,他们很难、也没有必要同时拥有各种功能不同的农机,大多数农民都是以单机作业。这就意味着机械生产只是其中生产的某个环节,更多需要机械化作业的环节却仍然花费大量的人工劳动去完成。农业机械的不配套,直接影响了农业生产全程机械化的实现,影响了劳动生产率和经济效益的提高。农机合作社可以把各种不同功能的单机和大中小型的农机有机组合起来,实现统一管理、统一安排,有效开展农机耕、种、收全程机械化的服务。更为重要的是,专业合作社能够实现农业机械化增长方式的转变。即:由过去主要侧重于农业机械保有量的增长转变为“量”和“质”的双重提高;由侧重于生产环节机械化转变为主要农产品生产过程机械化;由侧重于农业机械动力增长转变为农业机具、配套农具的增长。
2 农机合作社是整合农机资源的基地
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民收入的增加,中央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的落实,农民购置农机的积极性不断高涨,拥有各种农机的农民越来越多。农民拥有单机数量增多虽然提高了机械化程度,但也出现了农机闲置不用,造成农机具的利用率和经济效益不高,反过来又影响农民购机的积极性。而农机专业合作社可以整合农机资源,提高农机利用率和经济效益。这是因为,专业合作社可以根据农作物成熟的先后,统筹安排,机动灵活,有组织的进行连片作业,提高农机具的作业效率;可以组织开展跨区作业,从而拉长作业链条,延长作业时间,增加使用农机具的收益;还可以扩展服务领域,组织农机开展运输、维修、兴修水利、乡村道路建设等作业,拓宽合作社创收渠道,确保了农业机械“买得起、用得好、有效益”。
3 农机专业合作社是农业机械化资金投入的主体
资金投入是发展农业机械化的重要保障。在农业机械化的资金投入机制中,有中央、自治区、市、县四级财政的购机补贴投入和企业资金投入、银行信贷投入、社会资金投入、个体农民的投入、农机大户投入以及农机专业合作社的投入等。在各种投入渠道中,中央等各级财政的投入是一种补贴,带有引导和奖励的性质,即使以后补贴额增加,补贴范围扩大,也不可能成为投资的主体;企业的投入受企业盈利目的制约,投入的数量有限,范围更是狭小;银行信贷的投入仅仅是起到一种补充的作用;而个体农民现有的收入水平决定他们的投入能力十分有限。所以,,在农业机械化的资金投入体系中,农机专业合作社是投入的主体。
3.1 农机合作社本来就是由农机大户和一般农户组成,它整合了农民的资金,将分散的资金集中使用,使得农民购买大型农机成为可能。合作社整合机械资源、优化装备机构,拓展服务领域,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又为合作社的不断发展壮大,不断增加先进适用的农机具提供了充分的资金保障。
3.2 专业合作社还可以利用他们的示范作用和影响力,带动更多的农民对农机的投入,从而进一步拓宽农业机械化资金投入的渠道;同时,合作社强大的经济实力和不断扩大的投入趋势,又可以利用更多的中央等各级财政的补贴资金,有利于逐步建立长效的资金投入机制。可以说,随着农机专业合作社的不断发展壮大,农机专业合作社在农业机械化资金投入机制中的主体地位将会越来越明显。对农业机械化发展的促进作用也将越来越重要。
4 农机合作社是推广应用新机具
新机具和新技术的推广和应用,既是农业机械化发展的内在要求,又是实现农业机械化的重要保障。而新机具和新技术的推广和应用,主要取决于农民对新机具和新技术的认可和掌握程度。在这方面,农机专业合作社可以发挥学校和实验基地的作用。
4.1 专业合作社可以利用县乡农业和农机培训机构、农机推广部门及农机生产企业的技术人员,分期分批对社员和其他农机户开展新机具操作技术培训。
关键词:河南省;农业投入;时空格局;响应程度
中图分类号:DF413.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引言:
粮食安全问题已经成为全国关注的一个热点。合理的农业投入是实现粮食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的重要条件,对粮食生产发展的规模和速度有重要的影响。研究农业投入时间和空间变化规律,尤其对我国主要粮食产区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如河南、山东等粮食主产区。本研究借助GIS和SPSS统计软件对河南省的2000-2009年的农业物质投入进行了研究,从时间和空间分布角度分析了农业投入的变化特征,找出了影响粮食产量的重要农业物质投入因素和河南省十年来农业投入强度的空间分布情况。
1.研究区概况及研究方法
1.1研究区域概况
河南省位于我国中部的黄河中下游地区,全省面积约16.5万km2,占全国总土地面积的1.73%。全省共有17个省辖市、1个省直管市,2009年底全省总人口9967万人,其中从事农林牧渔的人口为2754万人,占总人口的27.63%。河南属暖温带-亚热带、湿润-半湿润季风气候,全省年平均气温一般在12-16℃之间,气温年较差、日较差均较大。全年无霜期从北往南为180-240天,年平均降水量约为500-900毫米,南部及西部山地较多,大别山区可达1100毫米以上。河南省地势西高东低,北、西、南三面由太行山、伏牛山、桐柏山、大别山沿省界成半环形分布;中东部为黄淮海冲积平原;西南部为南阳盆地。平原和盆地、山地、丘陵分别占总面积的55.7%、26.6%、17.7%。
1.2研究数据
本研究所用的数据来源于2000-2009河南省统计年鉴。
经初步统计分析,河南省在2000-2009 年间,农业投入各个因素均发生较大的变化(如表1),尤其是农药、农业用电量和农业机械总动力变化较大,十年间极大值和极小值之差占与均值的比例均在50%以上,而粮食产量的浮动幅度仅占均值的44.90%。
表1 河南省农业投入要素变化幅度
2.数据处理方法
数据处理所采用的方法主要包括数据的初步标准化处理方法和数据的相关性统计分析,对于农业投入的空间分布数据则用arcgis软件进行分析处理。
数据的标准化方法是采用的Z值标准化方法,具体应用SPSS软件的Analyze模块对原始数据进行准化处理。
数据标准化原理如下:
公式:Zkj=(Xkj-Xj)/Sj
其中,Xkj:第j个 变量在对象k中的观察值;
Xj:第j个变量在所有对象中观察值的平均值;
Sj:第j个变量的标准差;
Zkj:第j个变量在对象k中的标准化的观察值[9-10]。
数据的相关性分析是基于标准化数据矩阵,用Correlate模块进行数据处理,得到相关系数矩阵。相关分析的主要原理是:
其中,xk1:变量1在对象k中的水平;
:变量1在所有对象k中的水平的平均值;
xk2:变量2在对象k中的水平;
:变量2在所有对象k中的水平的平均值。
最后,用ARCGIS的属性和分类显示模块,将农业投入信息输入并且与矢量化图相结合得到全省各市的农业投入分布图。
3.研究结果与分析
3.1农业投入因素与粮食产量的相关性
利用SPSS 16.0软件对河南省的农业从业人员、农业机械动力、化肥施用量、农药用量、地膜用量六大农业投入因子和粮食单产数据进行了相关处理,结果见表2。
表2 河南省农业投入因素相关系数矩阵
由表2可以看出农业投入因子对粮食单产的相关程度依次排序为:r农业用电量>r农业机械>r地膜>r化肥>r农药>r农业从业人员。在所有农业投入因子中,对河南省粮食产量影响最大的投入因子是农业用电量,其关联度为0.906。说明农业用电量对粮食产量具有显著的影响。其次是农业机械动力与粮食产量的关系较密切,地膜、化肥、农药的使用量依次排序为3、4、5,农业从业人员对河南粮食产量的影响最小。尤其是农业从业人员因子与粮食产量呈现负相关,由于数据收集和处理的原因,这里农业从业人员只是人员数量上的表现。而影响农业从业人员因素的还包括从业人员的素质和人口年龄结构、受教育程度、性别结构等。
3.2农业总投入的时间变化特征
河南省2000-2009年间农业总投入的变化趋势总体是逐年增加的(如图1),2000-2004年间农业总投入的年际增幅约为1个单位/年,增幅大致相等。2005、2006两年农业总投入的增加速度明显高于其他的年份,约为3个单位/年。2007-2009年农业投入的增速又减缓。 2005、2006两年农业总投入增速突高的主要因素是农药和地膜的投入量明显高于其他年份。
图1河南省农业总投入的变化趋势
3.3农业投入的空间分布变化特征
由于自然条件的地区差异,河南省各市的农业投入分布也表现出空间差异性。本研究利用GIS技术得到河南省2000-2009年的农业投入空间分布图(图2 )。
图2河南省农业投入分布格局
从图2中可以看出,河南省的农业投入可以大致分为高、中、低、极低四个梯度。农业投入水平最低的是沿太行山分布的三门峡、济源、鹤壁以及位于中部的漯河市。受山地地形的影响,三门峡、济源、鹤壁三市土壤的保肥保水能力相对较差,加之灌溉设施不近完善,使得实际灌溉面积低于保收需求的机电灌溉面积。漯河市则主要是受到灌溉条件的限制,实际灌溉面积小于保收机电灌溉面积,农业投入水平一直很低。
南阳、驻马店、周口、商丘四个市的农业投入水平较高。主要是因为它们位于面积大的平原区,土壤保水保肥的能力好,基础农业设施建设完善,机械化水平较高,在农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实施的重要区域,一直受政策关注。
沿黄河两岸的郑州新乡等市以及洛阳信阳等地的农业投入水平基本处于中等投入水平,也是十年来变化最多的地区。安阳和信阳两市以03年为转折点,农业投入水平有所提升,其变化的主要推动力是农业结构调整政策和科技投入。洛阳市的农业投入水平在04-06年增高,07年又开始降低,这主要是受到退耕还林和西部大开发政策的影响,耕地面积大量减少,农业从业人员的大量减少。
十年来河南省农业投入水平总体趋势以上升为主,但是变化范围还是局限在中等农业投入水平以内,按其空间位置来看发生变化的区域是豫西、豫北和南部的信阳市。河南省中北部地区在农业投入水平方面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4.结论
本研究以河南省2000-2009年的由农林牧渔从业人员、农业机械动力、化肥、农业用电量、地膜六大农业因子组成农业投入为研究数据,以河南全省农业总投入的变化以、粮食相关性和全省农业投入的分布及十年来变化规律为主要内容,得出如下结论:
(1)农业总投入在研究时段内呈增长趋势,农业投入的增速在2000年到2004年较缓慢,2005、2006两年增速突增,2007年以后增速又变平缓。
(2)影响粮食产量的农业投入的主要因子是农业用电量和农业机械动力,农药、农业从业人员对粮食增产的作用最小。
[关键词] 农业机械管理 问题 对策
一、农机发展现状
随着农村经济的不断繁荣发展,在农机作业领域,围绕耕地作业、收获作业、播种作业,由人畜力田间耕作方式向保护性耕作等机械化作业方向迈进,农副产品加工逐步向精细化的方向发展。在农业机械动力方面,机械由低功率逐渐转变为大功率。随着经济水平和生产力的增长,群众对新型的农业机械的购买量也随之增加,机械的种类相较于之前也有很大的丰富。
二、农业机械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农机服务组织化程度较低
农业机械服务水平较低,无法满足农机服务产业化发展的要求。现在我县农机化作业服务专业户数量不少,但缺乏一支集机耕、机收、机插、机防服务于一体的农机专业服务队,更别提农机专业协会,农机专业户的服务范围大多被限制在本地区,尚不能进行跨地、跨乡镇、跨县、跨市农机作业服务,无法使农业机械的效能最大化。
2.农机布局结构不合理
主要体现在过分重视经济条件和地理条件,对农业机械在农村的高效发展没有予以充分的重视,常常忽视那些经济条件落后、生产条件差的村镇,错失了很多发展机会。而且由于缺乏科学的规划和指导,即使在经济条件较好的乡镇也没能很好的发展农业机械。像这样的不利因素严重阻碍了现有农业机械作用。
3.政策扶持上还不够完善
如目前实行的农机具购置补贴政策没有家电补贴政策完善、手续简化,还不是普惠性政策。农民购置的农机具只能在购置目录上,而农民需要的其它农机具不能享受到补贴政策优惠,它不仅挫伤了发展农机化积极性,而且也没有体现党的惠农政策的真正落实。同时,由于我县补贴机具多为小型机具,农民往返于路途的费用过多的抵消补贴差价。
4.农机科研和推广工作严重滞后
90年代后,农机管理机关并没有合理的吸纳专业院校毕业生,出现了专业人员的进不来,进来的却是不专业的,农机管理机关原本的专业工作人员年龄偏大,专业人员数量严重不足。目前我县仅为1:9,而且忽视了机构建设的重要性,缺乏一个健全机构。设施不全,资金不足,技术落后等因素阻碍了,农机科研课题的进行,即使简单的农机科普知识,应用到农业生产过程中还是有一定难度。
5.农机维修服务有待加强
农机的跟踪服务难度加大。随着农机的猛增,其售后服务、机械维修等方面的工作必须得到加强。正如门河镇新河村农机大户彭秀庆讲,“小的农业机械售后跟综报务水平太低,根本就没有什么报务,他只管农机买出去,根本不管农机的使用情况。但象大型的农机福田牌联合收割机他们的售后服务水平非常高,我们的机手把机械放到那里生产,他们的服务人员就跟综报务到那里,这个厂里的售后服务相当高,今后要买农机就要买大厂生产的机械。
三、应对农业机械管理中存在问题的相应对策
1.建立健全农机安全管理服务组织网络
从国家到县级都专门设立了农机监理机构,调动专业人员,到农村中切实有效的进行农机管理工作的安全检查。加快农机安全管理机构的建立,充分认识到农业机械安全管理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在人员、设备和工作经费上大力支持,建立一支专业的农机安全管理队伍,并配备高素质的农机管理人员。对农业机械的安全作业生产情况进行有效的监控,从而以健全的农机安全管理服务组织网络来保障农机安全作业生产
2.加强农业机械使用管理工作
农业机械管理机构要对本地区的农业机械使用情况要有充分的认识,在此前提下认真规划,结合本地实际,对农业机械的型号数量进行合理的搭配,避免重复购置、农业机械用户购买时要购买那些有许可证、有质量保障的农业机械产品,而且一定要登记入户。农业机械管理机构在用户购买农业机械产品后,可以开展免费的培训,为用户提供技术指导,要求农户驾驶农机、操作农机、维修和作业质量都有一个很好的保障。
3.大力发展资源节约型农机
按照建设节约型社会的要求,注重农机化发展的生态效益,推进资源节约利用。一是推进农业废弃物机械化综合利用,重点支持秸秆还田机械、生产沼气和畜禽粪便处理与加工机械的发展,积极开发推广新型秸秆气化设备,采取多种措施,推动机械化秸秆还田技术的广泛应用;二是积极推广农机节水技术和机具;三是大力推广化肥定位深施技术和机具,加快发展与耕整地、播种等相结合的复式作业机械
4.加大宣传力度
通过宣传,加深人们对农业机械管理的认识,意识到完善农业机械服务体系建设重要性。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中已经包含了农机服务体系,农机服务体系是振兴农业、加快农业发展的保障,支持者农业产业化,促进着农业经济的发展,影响着农业机械化健康发展。为此,大力宣传农业生产中农业机械的作用十分有必要,农业现代化与农业机械化发展是无法脱离开来的,农业机械工作在农业现代化建设有着十分重要的位置。
5.对农机的安全、质量与使用寿命进行筛查。
在行业内调用习业人员,下乡对农民正在使用中的农机产品进行筛查,对其安全、万量和使用寿命等情况进行调查,对于那些状况不佳、存在安全隐患的机械,要提醒农民及时进行更换,对于那些有一定问题的机械要要告知农民送检,而且送检地点最好是政府扶持获得相应资质的维修站点,以便促进站点的运营,形成良性循环。
四、小结
科学技术被越来越多的应用到人们的工作生活中去,我们不仅要适应这种农业机械化的趋势,还要改变传统观念,完善农业机械化管理,只有这样,才能保障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柳卫波. 农业机械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策略[J]. 湖南农机,2011,09:19+26.
畜牧业机械化是农业机械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用机械装备畜牧业,以机械动力替代人力操作的过程,是推动畜牧业生产发展实现产业化、集约化、标准化、设施化的必经之路[1]。桐乡市地处杭嘉湖平原中部,水陆交通便捷,著名的京杭大运河横穿全境,素有“鱼米之乡、丝绸之府、百花地面”之美誉。近些年,随着国家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的实施,补贴资金投入力度逐渐加大,畜牧生产机械设备不断增加,机械装备结构不断优化,农机与畜牧融合不断深化,桐乡市畜牧业机械化水平得到了显著提升。
关键词:
机械化;畜牧业;转型
1桐乡市畜牧机械化发展现状
与水稻等种植普遍推广实现了全程机械化相比,桐乡市生猪等传统养殖业中机械自动化进程比较慢,许多地方的养殖管理仍停留在传统的人工劳作阶段,劳动效率低,劳动强度大,养殖效益也难以提高,与新形势下的规模化、集约化要求不相适应。特别是近年来政府提出“三改一拆”和“五水共治”等重点工作后,实现传统畜牧养殖业的转型升级发展的需求变得日益迫切。在过去畜牧机械装备主要以定位栏、分娩床、保育床等普通机械产品为主,通过政策引导向自动喂料系统、散装饲料配送系统、畜禽室温度湿度监测、排泄物处理设备、固液分离机等先进畜牧农机发展,机械设备机构不断优化。
2主要措施
2.1完善政策引导,加大资金投入
政府十分重视畜牧业机械化的发展,通过完善政策加大扶持,不断助推畜牧产业转型升级发展[1-2]。浙江省《关于调整部分农机购置补贴分档的通知》明确了畜牧业机械的重要性,进一步加大了对畜牧机械和畜牧养殖业废弃物综合利用机械的补贴力度;《嘉兴市“十二五”农机化发展规划》和《嘉兴市“十二五”畜牧业发展规划》将农业机械发展列入现代畜牧业发展的重要行列,畜牧业机械化发展列入重点内容;桐乡市机购置补贴政策将先进适用的畜牧农业机械列入补贴范围。2011~2015年,桐乡市在畜牧机械共计实施补贴资金190.8万。在政策大力扶持下,桐乡市积极推进新型畜牧业装备体系建设,利用农机补贴等政策措施,引导养殖主体加快推广自动喂料系统、节约饮水、畜禽排泄物青云、畜禽环境监测自动化等机械装备,以机械化提升畜牧生产现代化,畜牧业产业发展水平不断提高。
2.2引进先进技术,实施“机器换人”
2011年以来,在全市各级各部门的共同努力下,通过农机购置补贴、农机化促进工程等项目设施,全市新增畜牧业机械1196台套,新增畜牧业全程机械化示范点2个。2011年新增风机、湿帘等温控设备59套,集降温、换气、防尘、除味于一身,大大改善猪舍环境。2013年在洲泉、崇福、凤鸣、屠甸等地推广自动化喂料系统50条,每条喂料系统可节约3个劳动力,在今年连续的高温天气中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大大减轻了劳动强度;同时在洲泉华腾和崇福五丰两家农业企业引进了二个饲料搬运机器人,一个机器人可替代4个青壮年劳动力,以“机器换人”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和规范化操作程度,更提升了企业形象。2014年在梧桐、濮院两地推广猪粪综合利用生物有机肥料处理中心两座,引进自动化猪粪翻混、铲运、粉碎、制粒、包装等机械,经二次生物有氧发酵生产有机肥,可实现两处生猪养殖园区内年出栏近2.5万头生猪的安全清洁生产,既解决了生猪养殖业污染问题,又实现了养殖废弃物综合循环利用。2015年引进畜禽排泄物处理设备线2条,有效解决生猪养殖排泄物治理难题,免除养殖户的后顾之忧。
2.3发挥互联网优势,提升产业档次
2014年来,桐乡市乌镇连续召开了两届世界互联网大会,互联网基因嫁接到农业生产,充分发挥世界互联网大会及“一业一网”发展优势,引导畜禽养殖、畜产品加工和饲料兽药企业实施“互联网+畜牧”,实现产业上下游直接对接。如崇福农发养猪合作社首次引进物联网系统,通过智能化操作终端实现全程监控、科学管理和即时服务,实现生猪养殖的自动化、精准化、清洁化、智能化,切实降低劳动力成本,提高生猪产量和品质,将农业生产科技水平提高到一个新的起点。
3发展思路
桐乡市自2012年被确定为浙江省省级农机化示范县建设单位以来,围绕“立足大农业,发展大农机,服务新农村”的工作思路,以发展农业生产全程机械化和强化农机社会化服务为重点,不断探索实践,全面提升农业机械化水平[3]。浙江省畜牧机械化促进大会暨农机牧艺融合现场会召开以来,畜牧机械化发展和农机牧艺融合的步伐不断加快,一大批规模化设施化的养殖组织大量引进先进的畜牧机械设施,有效提升了畜牧产业的机械化水平。桐乡市总结在水稻机械化栽植技术推广中农机农艺融合的成功经验,深化农机畜牧融合机制体制创新,多部门联合全面推进畜牧养殖规模化、标准化、自动化及生态化[4]。
4结束语
生猪产业等畜牧养殖业转型发展,离不开政策支持,资金投入,更需要依靠科技进步,依靠机械化水平的提高,引进应用国内外先进技术和发展理念,以机械化促进产业化,促进产业的升级转型,构建畜牧业机械化发展的新格局。未来,我市将打造创新型智慧畜牧业,创建一批畜牧业物联网示范基地,进一步提高畜牧业的机械化、自动化和智能化水平。
作者:曹杰 单位:桐乡市农业机械化技术开发推广站
参考文献:
[1]杨丽,金会芝.浅谈机械化在畜牧业发展中的作用[J].农村牧区机械化,2007(3):6-7.
[2]杨敏丽.新常态下中国农业机械化发展问题探讨(续)[J].南方农机,2015,46(2):14-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