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思想政治教育总结范文

思想政治教育总结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总结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思想政治教育总结

第1篇:思想政治教育总结范文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系统; 思想政治教育系统工程论; 思想政治教育系统论; 思想政治教育生态系统论; 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理论系统论

中图分类号: G4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9749(2011)02-0071-04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从无到有到迈入科学化轨道,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和实践得到空前丰富和发展,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发展的现代表征。特别是近年来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研究逐渐得到关注,就此进行回顾与省思,并对未来的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研究与发展进行思考,对于丰富和发展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具有重要意义。

一、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的研究现状概观

从中国期刊网以“思想政治教育系统”和“德育系统”为题名索引数据分析来看,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研究文献计量概观存在一个最直观的特征:关于系统论的研究成果比较丰富,以系统科学、教育系统、社会系统为研究对象的著作、论文等研究成果较多,为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理论启示和借鉴作用,而相对于德育系统、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的研究资料则较少。总体看来,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的研究还有待加强。从笔者目前所掌握的资料分析,对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的研究主要有以下几种代表性观点:

1.思想政治教育系统工程论

田曼琦、白凯(1989)主要围绕思想教育系统、思想教育主体系统、思想教育客体系统、思想教育环境系统、思想教育内容系统、思想教育原则系统、思想教育方法系统、思想教育信息系统、思想教育决策系统、思想教育评价系统展开论述。[1]鲁勇(1989)对大学生思想教育系统设计、大学生思想教育系统工程、大学生思想教育体系进行论述。[2]潘树章(2001)从德育大系统的角度,提出高校德育系统分为主体、目标、理论、方法、激励、辅助、信息反馈、评价及惩戒等八个子系统。[3]陈中建(2008)以系统工程的思维观念和方法对德育系统进行结构梳理和内容剖析,将目标系统、组织管理系统、内容系统、环境系统作为研究框架,对高校德育系统中的队伍建设、学生德育实践体系、德育环境和德育评价及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了研究。[4]上述研究运用系统方法从系统工程对思想政治教育系统或德育系统进行研究,为展开对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研究提供重要启示,特别是系统工程研究方法中对结构和运行的剖析值得借鉴,但仍然停留在系统工程学范式框架内,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的研究。

2.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系统论

吴倬(2001)从当前高校德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出发,提出了建立结构合理、功能互补的高校德育系统的思想,认为德育领导小组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处于核心地位并发挥主渠道作用,人文社会科学课程起重要补充,理工类课程教学是重要环节,以党团组织、辅导员、班主任队伍为主要承担者的课外教育是对学生进行课外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环节。[5]韩小香(2006)等认为,高校新型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的构建应确定一个指导思想、两条教育线路、三大教育理念,以“隐性教育”为辅,营造浓郁的教育氛围;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为指导,构建全员育人格局;以自我教育为主体,构建立体思想政治教育网络。[6]陈坚良(2006)认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由科学控管系统、组织实施系统、信息反馈系统、评价激励系统、保障系统等构成。[7]孙其昂(2007)认为高校理论教育是系统存在,该系统大体包括理念、课程、制度、设施、环境、主体、活动等要素,由这些要素组成高校理论教育的系统整体。[8]可以看出,上述观点主要是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运行和工作实务层次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系统进行探讨,已开始关注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的研究,是对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的实践层次进行的反思和探讨,对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的总体性研究提供实践基础和实证检验。

3.思想政治教育生态系统论

宣仕钱(2006)认为,“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依存于自身特有的生态系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应该与开放的社会信息系统、社会实践生态系统、社会发展的群体需求相协调,与营造自我发展的绿色空间相协调。[9]戴锐(2007)认为,思想政治教育生态可分为宏观圈层(社会大环境及区域性生态等)与微观圈层(组织内部生态)两方面,两个圈层均由意识圈层、制度圈层和物质圈层三大部分构成,其中意识圈层由心理、观念、意见和学术成果等构成,制度圈层由社会制度、思想政治教育管理规章等构成,物质圈层由设备设施、场地场所、经费支持等构成。[10]邱柏生(2008)认为,从微观角度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本身是一个生态系统,这种生态主要由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宣传思想教育与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几个子系统构成;从中观角度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又是高等教育生态中的一个子系统,会受到高等教育体制、理念、教育制度变化的制约;从宏观角度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更处于社会环境大生态中。[11]卢岚(2010)围绕思想政治教育社会生态的结构、特征及结构创新三个方面,提出通过将以政府、学校、城市为中心的思想政治教育和以社会、农村为主阵地的草根性思想政治教育有机的融合,达到结构创新,功能升级,以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全面提升。[12]可见,学界对思想政治教育生态系统的关注已开始由“环境”向“生态”范式跃迁展开对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的生态展开研究,虽然并未直接论述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的要素与结构,但作为一种从事实层面展开对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生态进行的基础性分析,对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的研究提供重要启示意义。

4.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理论系统论

陈秉公(2006)认为,在学科基本理论的实践基础、理论基础、学科理论研究规范和相关学科的理论前沿发生重要变化的情况下,学术研究主体对整个学科基本理论进行的系统整合,是学术研究主体自觉的学科理论整体建构行为。[13]关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理论体系,张耀灿(2007)认为,学科理论体系包括以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和方法、思想政治教育史、比较思想政治教育为主干学科和基本研究与应用的分支学科。[14]孙其昂(2010)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是思想政治教育学术共同体,它是以思想政治教育学知识为基础,由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成员、价值观、科学研究、科学技术服务、学科规范(方法)等组成的学术性社会共同体。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同时又是社会学术共同体,也是一个系统,具有系统的特征,要正确处理要素把握与系统把握、自然阶段与自觉阶段、历史传统与现展的关系,积极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系统发展。[15]可见,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作为系统存在的认识也成为学界的主流观点,虽然尚未对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系统与思想政治教育系统二者作出区分,但已为二者的关系分析提供了基础和启示。

5.思想政治教育社会系统研究

孙其昂(2001)运用社会学原理从宏观视角对思想政治工作进行探讨,以系统方法论为指导,特别是运用系统性观点分析思想政治工作,阐述了思想政治工作的系统性,思想政治教育系统不是一个孤立的系统,是与其他系统相联系的系统,并对社会系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社会变迁对思想政治教育影响等,从社会学意义对思想政治教育进行系统分析。[16]另外,孙其昂(2007,2009)从历史与社会的角度,对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系统、思想政治教育现代转型等主题做了持续的探讨,为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的研究提供重要借鉴和启示。[17-18]

二、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的研究特点

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思想政治教育系统性逐渐得到学界关注,已注意强调思想政治教育的整体性,开始展开对思想政治教育系统作了多方面的阐释和剖析,经验总结范式和理论建构范式在不断发展中已形成了一些较成熟的结论,构建了一个历时态和共时态的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场域,呈现出鲜明特点:

1.系统性研究进入研究者视野

学界对思想政治教育系统性关注即一方面主要是在经验工作总结范式中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系统展开论述,另一方面主要是从理论建构范式对思想政治教育系统进行理论建构与反思,提出许多非常有价值的观点和理论,如生态系统论、学科系统论、社会系统论等等。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研究已注意把思想政治教育当作一个多维度、点线面的立体结构来剖析,运用系统的思维方法进行理论分析与实践考察。

2.多学科交叉研究成为显著特征

思想政治教育系统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对于复杂性和综合性的思想政治教育现象和活动,如果仅凭运用单一的视角、片面的方法对思想政治教育进行理论研究和考察解释,本身就是不科学的,不能让人信服,也不适应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和实践发展的需要。可喜的是,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研究已开始关注研究视角的多样化、多层次性和交叉性,并有不少成果出现,如从系统科学、生态学、社会学等视角对思想政治教育系统展开初步探索,交叉学科研究范式初露端倪。

3.研究主题呈现多样化特征

从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研究现有文献资料分析来看,从经验总结范式中运用系统研究方法围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系统而展开的研究较多,如大学生思想教育系统工程、大学生思想教育体系、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系统、高校理论教育系统、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研究等;从理论建构范式角度来看,运用系统研究方法围绕思想政治教育系统进行理论研究的主题也呈多元化发展,如思想政治教育生态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理论系统、社会大系统范式研究等。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研究的主题多样多元,既对思想政治教育经验总结和理论建构具有重要意义,又有利于丰富和拓展对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的研究深度和广度。

4.经验总结范式和理论建构范式并存发展

综观现在研究成果主要是在经典教育学范式语境中围绕思想政治教育展开研究,存在经验总结范式和理论建构范式两个维度。从研究内容来看,由于历史原因和学科建设滞后等因素影响,经验总结性研究占了很大比重,但学术话语和学科意识虽有所增强,并逐步呈现出经验总结和理论探索并存的态势,经验总结和学术话语同在,且逐渐从经验总结上升到理论建构层次,特别是强调把思想政治教育当作一个系统研究逐渐受到关注,如生态系统范式研究和社会大系统范式研究,为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研究提供重要理论借鉴和启示作用。

三、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研究的反思

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的研究呈现出系统性、体系化关注,研究主题、内容和方法呈现多样多元特征,反映了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研究的一些新范式和新趋势。但从总体上关照,已然的研究虽然涉及到了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的多方面,但其研究的理论基础和学术思维还比较薄弱,对思想政治教育系统把握和认知还处于经验、零散的把握阶段,没有真正把握住思想政治教育系统整体,存在“致命内伤”和研究不足:一方面,不管是经验总结范式和理论建构范式研究中都对“思想政治教育系统是什么”这个前提性追问尚未作出回答,对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的要素、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的结构与功能、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的发展动力和方向、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的优化、系统科学方法对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的启示等问题的研究都必须进一步深化与拓展,缺乏对思想政治教育系统所涉及的广泛领域和研究内容进行系统性、整体性探索与研究;另一方面,由于缺乏对社会现实的关照,缺乏时代性,使得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发展时代需要脱节、思想政治教育时代要求与思想政治教育系统发展割裂开来,因而存在理论研究的不足。思想政治教育系统如何在一个社会转型与结构调整的时代与时俱进的发展?如何重新认识思想政治教育系统与环境变迁之间的交互关系?如何进一步全方位认识和拓展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的功能和价值?如何构造思想政治教育系统运行机制及评价?如何进一步实现其科学化发展等等问题亟需进行系统深入地研究。因此,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研究面临新的发展要求,除了上述亟需突破的问题,其未来发展还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历史与逻辑分析统一

运用历史与逻辑分析统一是探寻与揭示系统思想和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的历史发展演变与内在结构的应然逻辑,这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研究一项重要而艰巨的任务。按照历史与逻辑统一的方法论要求,将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研究放在历史发展和现实社会视野中,注重强化思想政治教育系统性关注,运用哲学思辨的眼光去审视与评判思想政治教育系统发展历史和发展轨迹,又要注重逻辑思维在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运行中的广泛运用并发挥作用,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科学发展和思想政治教育价值更好地实现。

2.理论与实证研究并重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范式分殊与研究角度相异导致了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研究中理论与实践相脱离的现实,思想政治教育学术研究者与思想政治工作者间的鸿沟凸显,经验总结范式中思想政治教育系统来源于社会实践活动而具有活力,针对性和应用性较强,但缺乏理论思辨性和长效性,而理论建构范式中形成的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理论具有深厚的理论性和说服力,但由于概念化和抽象化,容易与现实脱离开来,缺乏应用性,因而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理论研究中不能在强调系统思维展开研究的同时,自身研究中却犯了如此错误。因此,在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的研究中,既要具有自主意识和本土关怀,处理好传统与现代的关系,又要具有问题意识和世界视野,处理好民族与世界的关系,把经验总结与理论建构、学术研究与现实关照结合起来,凸显思想政治教育系统和系统研究的时代性。

3.多学科与多范式研究共用

现代科学发展趋势是高度分化与高度综合,政治学、管理学、社会学、行为科学等日益成为思想政治教育学重要资源,各学科取长补短、相互借鉴是进行科学研究的内在要求。但要注意避免简单移植和经验总结,正如有学者敏锐且不乏远见地提出:“借鉴型成果形成不了自己的特色,经验型成果已经走到了尽头,政策型成果显得理论‘底气’不足,比较型成果缺乏系统研究和应用,功能泛化型成果得不到社会的认可”[19],因此,要“通过现有范式融合、经由交叉学科的范式创新、经由研究方法变革的范式改良路径”[20],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研究的多学科聚焦和多学科方法交融。一方面,借鉴历史学、社会学、经济学、哲学、政治学等社会科学发展的理论成果,“提倡批判性借鉴,明确研究目标,把握立足点,注重学科借鉴的自主创新,把借鉴与自创有机结合”[21];另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研究更需要有自主的学科意识,应对“多学科理论与方法的吸纳与运用,应当走出简单的‘概念移植’、‘方法套用’、‘体系嫁接’等误区,进入新的层面和新的境界,不断地运用多学科思维方法和交叉学科研究范式展开”[22],并且应在现有基础上进一步改良和拓展,利用多学科知识的关联性、相融性和互补性,借鉴系统论理论和方法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研究。

4.学术的系统研究范式和行动的系统思维方式同行

运用系统论分析和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系统,进行“系统性思维方式的框架性转换”[23],在思想政治教育学术共同体内逐渐形成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研究范式,促进和提升对思想政治教育现代转型、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思想政治教育发展、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等主题的探讨,这是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研究的重要任务和旨归。一方面要运用系统研究范式,根据思想政治教育系统要素、结构、功能、特征等来认识思想政治教育系统,深化与拓展对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的结构与功能、输入与输出、系统发展动力和系统优化等问题的研究,另一方面,要在学术系统研究范式指导下,运用系统思维方式指导和外化为全面辩证的行为活动,“在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4],把思想政治教育学术的系统研究范式和思想政治教育行动的系统思维结合起来,对思想政治教育系统进行“总体性”认识和把握,摒弃和反省狭隘、短浅的观念偏差,运用全面、系统的思维方式促进和提升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在全社会更全面深入、富有成效地发挥其功能和价值。

参考文献

[1]田曼琦,白凯.思想教育系统工程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9.

[2]鲁勇.大学生思想教育系统工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

[3]潘树章.高校德育系统工程简论[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4):92-96.

[4]陈中建.高校德育系统工程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08.

[5]吴悼.建立结构合理功能互补的高校德育系统[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1(2):123-128.

[6]韩小香等.我国高校新型思想政治教育体系构建研究[J].河南社会科学,2009(3):189-191.

[7]陈坚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系统分析[J].思想理论教育,2006(12):60-63.

[8]孙其昂.高校理论教育体系构建研究[J].思想理论教育,2007(3):63-67.

[9]宣仕钱.思想政治教育生态系统的互动与耦和[J].求实,2006(5):81-82.

[10]戴锐.思想政治教育生态论[J].理论与改革,2007(2):150-153.

[11]邱柏生.充分认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生态关系[J].思想理论教育,2008(15):28-44.

[12]卢岚.断裂处的光缆――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社会生态论[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10:22.

[13]参见陈秉公.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基本理论的再系统化[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6(8):43.

[14]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理论体系发展创新探析[J].思想教育研究,2007(4):11.

[15]孙其昂.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系统建构[J].思想教育研究,2010(3):21-25.

[16]孙其昂.社会学视野中的思想政治工作[M].北京:中国物价出版社,2001:16.

[17]孙其昂.论思想政治教育的现代转型[J].思想教育研究,2007(8):5-9.

[18]孙其昂.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现代转型与历史精神[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09(2):47-49.

[19]余仰涛.思想政治工作研究方法论[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4-6.

[20]戴锐.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范式的回顾与前瞻[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9(3):20.

[21]刘五景.学科借鉴之思与学科借鉴之路[J].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2):13.

[22]沈壮海.论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的新范式与新形态[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7(2):40-46.

第2篇:思想政治教育总结范文

本文针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科学化进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科学化发展的路径。要紧抓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理论提升,整体推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学科化发展,善于借鉴国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有益经验为我所用。

【关键词】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科学化;发展路径

2010年教育部社科中心组织召开的“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化水平”理论研讨会指出,要进一步推进方法创新,以科学的方法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科学化发展是切实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和科学性的重要环节。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科学化进程中存在的问题

综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发展历程,我国在理论和实践的探索上均取得了较大的成绩。但不可否认的是,大学生思想多变性和社会信息化、科技化发展已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创新和科学化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也恰恰是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科学化发展进程中应予以反思的问题。

1、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规律的把握不深入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规划全面规定了教育目标、内容、方法、对象等各方面的内涵和相互关系,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科学化发展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就目前情况来看,我国高校对思想政治教育规律的研究更多停留在学术层面上,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缺乏必要的统领,对于如何处理好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教育者和被教育者的关系等与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科学化发展相关的问题方面研究较为薄弱。

2、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缺乏必要的理论研究

2010年召开的全国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座谈会上强调了传统方法与现代手段紧密结合,要求我们要根据新形势和新情况研究新问题。但长期以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由于缺乏一定的理论指导,在一定程度上脱离了内在规律而沦为经验谈。对于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研究主要是在实践经验总结上深入,在方法的理论提升方面较为欠缺。

3、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现代体系尚未完善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科学化发展必然要求有一套科学的方法体系与之相配套。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是否得当,是否符合大学生思想和心理特点,是否体现现代气息,是否真正做到继承创新,都直接影响着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和预期目标的实现。综观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体系,在体系架构方面从多学科角度都有涉及但在体系的内容上深度还不够。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科学化发展路径分析

要牢牢把握“科学”与“创新”两大主题,在继承优良传统基础上积极构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现代体系,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科学化发展中应予以把握的重要内容。

1、紧抓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理论提升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科学化与否,最关键是要看方法是否只停留在经验层面,是否有理论的支撑,是否形成了科学的体系。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经验和传统进行科学总结,并将其上升至理论形态加以研究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科学化的必由之路。

在现代高校中,强调思想灌输的理论教育法、注重践履笃行的实践教育法、强调外在激励的榜样教育法、立足于科学知识的心理咨询法、网络教育法等,在继承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优良传统的基础上迎合了不同条件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开展的需求。对这些方法进行全面总结和理论提升,并不是简单的全盘继承和一成不变,而应从以下两方面着手:一方面是去粗取精,结合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进行创新;另一方面把有益经验上升至理论形态用于指导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从而探索出更多更好的方法模式,实现理论与实践的良性互动,这才是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科学化发展路径的真谛。若我们只简单满足于原始方法而不加以理论研究,缺乏科学指导的实践必然是没有生命力的。

近年来,关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论文和专著不断增加,方法论的研究不断深入。广大学者在总结高校经验的同时,从各学科领域切入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研究之中,探索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发展的规律。不仅如此,工作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第一线的教师、管理人员等也在积极的构建和试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新经验、新思路、新模式,给予理论研究以强有力的实践支撑,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科学化发展注入了新鲜血液。对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从理论基础、功能特点、体系建构、历史发展、优良传统、改革创新等多方面理论研究的深化,是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科学化发展的重要标志。

2、整体推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学科化发展

第3篇:思想政治教育总结范文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问题;教育

改革开放之后,中国的教育体制也发生了一部分的改革,关于思想教育方面也改进了很多。中国是一个具有五千年优秀传统的文明古国,被称为礼仪大邦,所以在国民的素质和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面非常重视,而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中,党和国家提出了始终坚持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的两大战略,把国家的教育事业放在了发展的首位,始终坚持的教育观念,并加强中国文化的创新和发展。

同学们是社会未来的栋梁,祖国未来的顶梁柱,因此思想政治教育是十分重要的。随着思想政治教育的学者逐渐增多,而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也是不断地完善,我国目前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效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进入了改革和发展时期。各个学校都在贯彻党的指导方针,在思想政治教育上面下足功夫,完善理论方面,为我国关于思想政治教育尽一份力量。

但是就算是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已经小有成绩,其中还是存在众多的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使得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果受到了阻碍。笔者结合我们国家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和众多的对这一问题的研究学者的成果,总结出以下思想政治教育的问题。

一、思想政治教育受到环境因素的影响

国家在转型时期社会环境的变化对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开创了良好的社会条件和环境,但是因为社会变革涉及的程度和范围的广泛性、深刻性和复杂性等不可避免的问题,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带来了众多的问题。

1.社会价值观多元化充斥全国社会主义的主导价值观

全球化和信息化已经深入人心,而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我们的社会存在众多的不稳定因素。社会环境十分不稳定,在信息化的社会中,一切的事情瞬息万变,这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存在很大问题。而思想政治教育的教科书总是要根据时代的变化而改变,处于不断的修改之中。如今社会主体思想存在多元化的特点。而社会则具有不定型性,不成熟性,不稳定性的特点。

2.消极的社会现象和思想影响中学生的思想

社会的不稳定和不成熟性造就了市场经济的不稳定性,而市场经济又影响到了政治,文化,生活等多个方面。这众多的方面都受到了消极的影响。社会衍生出了各种腐败和消极现象。社会中的消极现象比如说是极端的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价值观等对中学生的个人价值观都有影响。这加深了思想政治教育上面的难度。拜金主义和极端的个人崇主义的存在使得众多学生的思想受到了侵蚀,极易产生拜金主义和个人主义的倾向,使他们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都得到改变,变的“自私,自我”,受到“金钱”的扭曲变的“功利化和势力化”等等。所有的这些都在不停地的侵蚀学生的思想,使得国家在思想政治教育上面存在重大问题。

二、思想政治教育制度不完善,教育之中欠缺人文关怀

思想政治教育应该以人为本,注重人文关怀。思想政治教育要以疏导人的思想,转变学生的思想观念,塑造出健全的灵魂为主。在思想教育中,教育者应该做到鼓励学生,尊重学生,关心学生,激励学生,完善学生的思想。教育的作用在于让学生能够分辨是非,做一个健全的、人格完善的人。而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从本质上来说是一种人文关怀,这其中包含了人文精神。但是现在在中国思想政治教育中体现不到这众多的内容。由于现在中国的思想政治教育制度十分不健全,而教育中又过于的强调社会本位,集体本位等事情,所以忽视了对学生的个人思想动机的尊重和精神需求的满足。从而缺乏人文关怀。

1.教育目标定位失误

我国当前的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忽视学生的个性差异,教育目标企图用统一的模式去塑造所有的学生,对学生来说,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某些词语或是话语太过专业,使得众多的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缺乏兴趣。这些过于高深或是抽象的政治术语或德育要求让学生们云里雾里,根本完全是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很多的学生根本没有理解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目的和对他们的期望,而迫于考试的压力,他们总是要进行胡编乱造,甚至养成了很多的说空话和假话的习惯。

很多教育者自身对于思想政治教育也没有透彻地理解,只是照本宣科,自身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在学生中存在的教育地位并不是很理解,而在实际的教学中也并没有将思想政治教育的首要作用带给学生,而是只追逐试题的答案,答题的方式,完全忽视学生的个性发展,只追求高分,这都是思想政治教育中存在的弊端。而这个弊端使得思想政治教育的意义沦为空话。

2.教育内容编排不合理

当前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十分抽象,让学生难以理解。思想政治教育涉及的内容是,哲学,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观等等。这些内容虽然是千百年来具有思想的人们总结出来的各种宝贵的真理或是大道理,但是这些高深的道理缺乏具体化和真实的案例,使得同学们在理解中存在众多的问题,因此学生在学习中只能够靠着死记硬背,完全不能够理解,其中到底是在说什么内容,因为不明白,同样也就缺乏学习兴趣和动机。理论与实际相脱轨,这也就使得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十分缓慢。

3.教育方式缺乏互动性,学生上课没兴趣

第4篇:思想政治教育总结范文

关键词:思想预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4)05-0233-03

增随着信息在大学生生活中占据越来越多的空间,逐渐在学生的生活、学习中具有主导和支配的地位。思想预测在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作为一种获取学生当前还没有出现为未来可能出现的思想信息的获取方式,正不断发挥其自身的优势。充分使用现代化的信息传播手段进行思想预测,对于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大学生思想预测的含义

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就是要通过教育者的启发和教育,引导学生实践的观点和方法,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分辨和排除各种错误思想的入侵和影响,激发学生刻苦学习的热情、磨炼他们综合素质的耐力,努力培养成为社会主义的接班人。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的过程,就是受教育者在教育者施加教育影响的过程,也是受教育者习得教育影响并转化为个人意识,又把个人意识转化为行为习惯的过程。

现代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带来科技讯息向大学生的不断传递,就带进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巨大变革和快速进步。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正不断吸收相关学科的最新理论成果,应用现代的科学技术提供的先进手段和技术,由此也就更能突显思想预测的重要作用。思想预测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密切相关,当前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实现需要在内容、方法、操作、机制等多个方面满足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需要,这就要求思想预测进行相应的转变、革新、更新。要切实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强化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科学性与规范性满足时代的需要,就需要思想预测的发展作为推动其发展的前提之一。思想预测是指教育者或思想政治教育人员根据以往的和调查所得知的思想预测数据资料,选择科学、适用的预测方法,对人们的思想发展大致趋势和可能出现问题的倾向作出判断,并将判断结果在预防教育中予以运用的思想信息方法。①对大学生进行思想预测也就是要事先对其思想信息进行搜集、整理和分析,对学生未来一段时间内的思想走向和发展动态作出符合实际和规律的判断和预判,目的在于指导教育者的工作实际。

二、强化思想预测对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意义

古人云:“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这是对预测必要性的的一种经验式总结。在新时期改革开放进一步深化的时代背景下,社会结构的调整、经济形态的转变,必然引起人们的思想方式、生活方式、价值观念、行为模式等相应的改变。因此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加强对学生思想信息的预测是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的一项重要工作。

(一)思想预测是作为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一种手段

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源于其主动性和预防性,符合实际的思想预测不仅能提供给教育者一个未来的发展趋势,更是为教育者赢得占据思想政治教育主动权、强化预防教育的时机。实效性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直接目的和最终目的,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没有实效性,一切思想政治教育都会没有任何意义。②在实践中,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没能够正确预测学生的现实需求, 教与学不协调,效果不显著。加上近年来高校扩招和收费制度改革,社会上的贫富分化现象对大学生的影响也不断突出,这必然对一些贫困学生的学习、生活、交友等产生影响较大,极少数学生也容易产生悲观厌世、报复社会的心理。因此,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强化超前性,强化思想预测,在不同层次、不同对象、不同内容上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的着力点,进行预防教育。

(二)思想预测可以增强思想政治教育主动性

“兵来将挡,水来土掩”式的思想政治教育已经不能满足其对实效性的要求。部分思想政治工作者对大学生已经出现的倾向性问题发现和掌握不及时,更不能形成有效的预防和引导机制,再加上方法手段与大学生脱节,仅仅在问题出现和激化爆发后再去解决。这样,思想政治教育只发挥了事后的惩治和疏导作用。高等教育的发展需要进行有效的思想预测,正确的预测则是为了在预见的前景的后果面前,采取正确的决策和合理的措施,一句话,就是要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化。③重视思想预测,对大学生思想的发展态势进行认真分析研究,找出可能导致意外出现的可预见部分,积极采取预防措施, 使思想政治教育做到高瞻远瞩,改变被动局面,保证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化发展。

(三)思想预测可以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应用新技术水平

要帮助思想政治教育管理者和教育者们在方法和手段上进行自我提高,就需要以切合实际的思想预测向他们展示教育对象及教育环境的发展趋势。现代科学的发展为思想预测提供了技术支持。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的预测可采用当代科学的新成果、新方法,以提高预测的可靠性和准确性。例如:社会学和心理学方法,可以给我们提供认识思想观念产生、变化、发展的社会机制和心理机制理论,认识在社会环境变化中学生思想发展的方向、深度、层次和广度,从而掌握思想信息预测的内外规律。要做好思想预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自觉并善于运用现代科学所提供的手段和方法,以提高其对思想政治教育的管理水平。

三、强化思想预测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实效性的途径

思想预测是具有复杂性的预测活动,进行有效的思想预测首先要针对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同时,要使思想决策具有你针对性,进行思想预测时还要关注思想和行为产生的影响因素。思想预测的科学性也体现在它是一个多方面的系统工作,要运用科学有效的思想预测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必须作好以下几点:

(一)以人为本是强化思想预测的出发点和归宿

对学生思想进行预测,首先要掌握事物发展的连续性,更要进一步注意事物自身具有的否定因素,才能真正预测思想的未来发展。“以人为本”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指导思想的重要内容,是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法宝。要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坚实的基础,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该以预设的教育目标和学生发展的需要为基础,来估测实现目标过程学生可能出现的各种思想倾向。具体说,在学生刚刚入学时,就应根据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和党教育方针的要求,向他们提出毕业时政治思想应达到的具体要求,并对可能产生的错误倾向进行提示和预防。在选择思想预测内容时,要树立以学生为本的观念,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从学生实际心理和思想状况出发,以学生为本,并坚持从实际出发,将思想预测的主动性、科学性和创新性结合起来。

思想政治教育者要对大学生进行思想预测就必须树立“以人为本”、德育为先的观念,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长期目标,将更多的人性管理和人文关怀给予学生,这样才能开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局面,真正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培养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努力提高思想政治教育者的自身素质

思想政治教育者要达到较高的理论政策水平,并能精准、及时狄对党的方针政策进行宣传,在进行科学预测的基础上化解学生在思想上的文体和疑问。还应该具有强烈的政治使命感和责任感,关心学生的个人成长,主动进行工作方法和学生思想未来发展趋势的研究工作。要真正做到提高自身素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将唯物辩证法的思维运用到观察和思考问题之中,抓住问题的核心,提高自身的政治理论修养,学习运用现代科技、社会学、心理学、逻辑学等相关知识。在日常的工作生活中作个有心人,更加敏锐的观察和发现学生思想外显行为的特征,勤于思考,善于研究,进行有效的思想预测。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该对学生思想或行为上的问题有高度的职业敏感性,具有超前探索的能力,当问题尚处于萌芽阶段,就能及时发现,准确推测,积极主动地开展工作。只有这样,才能培养自己科学的思维方法,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针对可能出现的新变化和新问题,做出正确的思想预测。

(三)重视网络获取信息方法为思想预测提供前提条件

思想信息获取是思想预测得以实现的前提条件。当代大学生大都出生于20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期,成长于我国互联网的大发展大繁荣时期。一方面,大学生在身体上基本成熟,心理上处于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期,其身心特点决定了他们最易于接受新鲜事物,掌握先进技术;而另一方面,互联网的发展则正处于初具规模技术逐步成熟阶段,最易于被人所接受,为人所掌握。这两方面原因都使得大学生与互联网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良好结合,在客观上推动其思想信息表达方式的网络化。

当前大学生思想预测应该顺应并利用这一规律,加快网络技术的发展应用,从而不断拓展网上获取大学生思想信息的网络工具。马克思明确指出:“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④思想预测在网络技术上具有很大的发展空间,思想政治教育思想预测的理论研究应该抓住机遇,加大科研力度,主动建立和完善思想信息网络获取方法,为思想预测提供信息支持。同时,对大学生思想信息网络获取方法在理论上的探索必须与实践相结合,推动网络获取方法在实践中发展。

(四)善于将把握规律与总结经验相结合

对大学生进行思想预测,首先要从思想政治教育自身经验的总结,还要关注受教者自身思想的变化规律。高校扩招以来,我们已经在大学生思想变化的规律上获得一些新经验,也就是一些具有规律性的总结。比如:当社会发生重大变迁时,大学生更容易产生信任、信念、信心、信仰的危机;当社会生活发生重大变化时,容易产生危机感、怀疑感和实用功利倾向;当外来文化盛行时,特别是与我国传统文化相冲突时,容易产生民族虚无主义;当腐败现象频频发生时,容易产生政府信任危机,同时波及学生降低行为要求。

还要注意借鉴国外的相关经验教训。例如,西方国家在现代化的进程中也出现过个人利益至上的极端思想,促使极端个人主义、拜金主义和功利主义泛滥。这些问题的出现不仅影响现代化进程同时需要花费更多的精力和时间解决。我国的现代化总体上还处于初级阶段,但上述的某些现象却在重演,前车之覆,后车之鉴,只有善于将把握规律与总结经验相结合,才能在出现类似情况时驾轻就熟,做出科学的思想预测。

说过:者不是算命先生未来的发展和变化只应该也只能说出个大的方向, 不应该也不可能机械地规定时日。⑤这就说明,思想预测就是充当一个相对的动态的预测。对未来将会发生的事情或者是有可能出现的情况的预测时,会受到主客观条件的多方影响不能做出精确的预判,预测结果只能在一定的条件下是相对准确的。但是我们也应该认识到,我们的思想预测不能因为情况多变发杂为停止,同时在预测时不能无视不断变化的实际情况。只有这样,才能做到既不以预测为行动指南夸大其作用,又不因为各种的不确定因素而放弃预测。

注 释:

①刘新庚.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②张耀灿,郑永廷,等.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③教育部社会科学研究与思想政治工作司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④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⑤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参考文献:

〔1〕祖嘉合.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教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2〕郑永廷.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3〕沈壮海.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研究[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8.

〔4〕娄淑华,杨勇.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M].吉林人民出版社,2013.

第5篇:思想政治教育总结范文

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是在改革开放中建立和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学科。随着广大学者的深入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体系建立起来并逐渐成熟,但在思想政治教育基础理论研究现有成果中,对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研究相对薄弱。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体现着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质,蕴含着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目标和任务,规定着思想政治教育涉及的范围,制约着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选择,是教育主体与教育客体互动的中介,是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重要条件。武汉大学学院熊建生教授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结构论》,有效地填补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结构这一研究空场。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结构研究,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基础理论中极为关键的课题,涉及的问题繁多,研究难度很大,作者凭借自身坚实的理论功底、扎实的知识基础、踏实的研究态度,将这一极富挑战性的课题转化成理论成果,选题前沿、思想新颖、结构精巧、可读性强,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应用价值,算得上是迄今为止我国系统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结构的拓荒之作。这一研究拓宽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理论视野,深化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前沿问题意识,提升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科科学含量,完善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整体理论体系。

第一,选题前沿。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是以理论为指导,建立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经验基础之上,综合运用多门学科的理论研究成果,专门研究人的思想政治品德形成发展和实施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具有综合性、科学性、政治性、实践性等特征的一门应用学科。从理论的角度而言,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门系统的科学;从实践的角度而言,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理论界和实际工作者已达成了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法制教育和心理教育的共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结构研究是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核心问题或者说是核心价值之所在,但理论界对此少有涉及。无论是从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体系的完整性出发,还是从思想政治教育实践需要的迫切性来看,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研究都显得相对薄弱,只有深入探究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之间的内在逻辑联系,才可能认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规律和本质特征,并做出对思想政治教育具有正能量效应的决策。任何理论研究都应该站在当代科学发展的前沿,进而以理论的前沿性开启创新性。因此,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结构具有基础理论性和理论前沿性意义。比较系统和深入地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结构及其优化,把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生成和发展的规律,对于推进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体系的全面建设,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科学化水平,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论著继承、借鉴、消化、吸收现有的研究成果,坚持文献研究与经验总结相结合、宏观研究与微观研究相关联、分析与综合相统一、历史与逻辑相一致、实时分析与价值分析相交融,运用系统分析、比较分析、矛盾分析、辩证分析、要素构建、结构优化等方法,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结构展开了系统而又深刻的理论探讨。

第二,思想新颖。创新是学术发展的本质要求,是学术生命力的源泉。研究成果具有创新性才具有吸引力和征服力。作者在这本著作中展示了一系列新颖的思想观点和独到的学术见解。论著在立足当前对于包括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法制教育、心理教育等在内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普遍性认同的基础上,从“结构论”的视角,自觉而又自信地运用结构思维方法,系统阐释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充分显示着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研究可以从多个角度入手,而不必局限于条条框框的内容本身,从而使得我们对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认识和实践更富于理性,也更接近科学和艺术。这种新的研究视角与范式,对于我们深入探究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之间的内在逻辑联系,正确认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规律和本质特征,制定有益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决策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鉴性和引导性。这本著作思想新颖,贵在说理,既有高远立意,从整体着眼,又从细处入手,深入浅出,把研究的重点难点落到实处,自圆其说,杜绝说大话空话套话的现象,敢于说真话实话新话,注入新的时代元素,建构新的话语体系,使之富于时代感和吸引力。

第三,结构精巧。论著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纳入结构思维的视阈之中,在自序的基础之上,用七章展开正文,依次解读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结构研究的价值,追寻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建构依据,揭示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建构原则,建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结构体系,厘清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结构关系,探究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结构优化,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有效接受,形成了一个富有内在联系的有机体系。而其中每一个方面又有着各自特定的范围和客观内容,构建了十分完善的子系统,它们彼此关联,不仅从特定的角度凸显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结构理论的层次性、关联性、复杂性,而且在论述中展示出了历史必然性与逻辑应然性的统一,在相关理论的展开过程中,在各章知识点的安排上,层层递进、衔接紧密,内容多而不乱,使读者能顺畅地理解其所包含的专业知识之间的脉络。最后以结语作结,对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结构研究的价值目标、学理要求、内生动力、应然品性、检验标准进行探讨,形成了内在联系紧密的完整体系。论著所构建的框架、所提出的观点、所得出的结论,有着严密的逻辑性和很强的说服力。

第四,可读性强。这部著作是在作者同名博士论文的基础上充实、修改、润色、完善而成的,是一部深思凝练,逐渐深化、不断成熟的作品,由此可见作者非常注重作品质量,即作品的可读性。论著脉络清晰、文笔流畅,语言形象生动、简练易懂,将灰色的理论演绎得色彩缤纷,既注重专业性,又不失生活性,避免落入一般理论文体呆板枯燥的窠臼,给人以真理的力量和美的享受,极大地增加了学术著作的趣味性和可读性。书中还穿插了20多幅结构图表,如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结构体系图、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形态的特质及其作用机制图、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形态结构图等,把体系众多、内容庞杂、分支繁复的内容通过图表显示,使文意表达得更加清晰直观、简洁明了,让读者更易理解和接受。

第6篇:思想政治教育总结范文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手段;原则

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是一个系统工程,包括多个要素和多个环节,要保证思想教育过程的顺利实施,就必须在思想政治教育整个过程中借助一些具体细致的手段,从而达到良好的教育效果。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活动中还必须遵循的一定的原则,并坚持把这些原则贯穿于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整个过程,才能更好地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预期目标。

一、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的手段

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是一种开发与整合思想政治教育整个过程的活动,就必然要借助一些具体细致的手段,使实际结果与预期目标相符合。

1、计划手段

思想政治教育管理通过计划手段,指导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系统循序渐进地去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思想政治教育未来的行动或活动以及未来资源供给与使用的筹划就是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的计划,包括预测未来和拟定一个行动计划。思想政治教育的各级领导部门和管理机构的计划,分别属于不同的类别和层次,构成一定范围内的思想政治教育计划体系。其中基层单位和管理者的工作计划则为近期的具体计划,职能计划与部门工作计划则是中层的操作性较强的计划,而决策性的战略计划是最高层次的和总的长远计划。

2、组织手段

计划的制定与实施都离不开具体的机构和人员,因此思想政治教育的管理组织,必须建立相应的机构,配备精干的人员,并为该机构提供必要的物质条件。在思想政治教育管理中,通过组织手段的运用,可以将思想政治教育所涉及的各种人财物资源按照一定的原则及程序要求,有序地进行配置,降低具体工作中的不确定性因素,为思想政治教育计划的实施提供有效的保障。

3、指挥手段

在思想政治教育管理中运用指挥手段,可以优化工作系统,营造良好氛围,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系统良性运行,确保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和任务的实现。因此,指挥手段在管理活动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第一,它可以有效地协调组织内的人际关系,使组织内有一个良好的工作氛围;第二,它可以调动组织成员的积极性,激励他们奋发努力;第三,可以及时根据外界环境的变化,调动组织所有成员与资源配合去适应环境,并采取适当的行为。

4、协调手段

协调是指将所有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和工作结合起来,包括将资源按照规则和配比进行安排,将分工负责实施的各项工作和活动进行有序整合,使之统一和谐。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非常有必要在工作体系内部进行专业化分工。然而将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任务分配给不同部门和不同人员承担后,相互间的配合就显得至关重要。如果配合得好,工作就容易取得成效,配合不好则可能使总体效率下降。

二、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的原则

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活动中所必须遵循的原则贯穿于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整个过程,并且指导和约束着整个思想政治教育具体管理工作的准则与规范。

1、民主性原则

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的民主性原则要求我们必须始终坚持发扬民主精神和民主作风,要尊重受教育者的人格和权利,关心他们的学习、生活和工作,平等沟通,在法制教育和纪律教育的基础上不断改进工作。人类都具有主观能动性,认为人的主观能动性在实践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可以促进实践朝着既定的目标发展。人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中决不会消极地接受教育,这要求在思想政治教育管理中坚持平等的原则,必须平等地对待主体的能动性。

2、人性化原则

人性化原则是指在思想政治教育管理中坚持尊重人、关心人、发展人的管理理念并贯彻到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的各个环节中,始终把广大人民群众的物质和精神需要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的基本立足点与归宿。这就要求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只有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观念,才能使思想政治教育有效进行。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要求在思想政治教育管理中把管理与人们的正当利益有机结合起来,关注和重视人们的正当利益,贴近人们的生活实际,将思想政治教育与具体的经济工作及业务工作有机结合起来,以使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得到明显增强。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要求在思想政治教育管理过程中使人们认清自己在思想政治教育管理中的主体地位,增强人们的主体意识,高度重视被管理者的个性发展,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将社会的发展和人的发展有机结合起来,最大限度地培养人的创新能力。

3、实效性原则

坚持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的实效性原则,就是强调要重视思想政治教育的评价管理,对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及其效果作出准确的评价与判断,以便全面了解思想政治教育决策的执行情况。要求管理者从客观实际出发,对决策方案和教育计划进行可行性研究,在教育过程中通过一系列措施和方法对教育活动进行监督与调控,科学总结思想政治教育成效,建立和完善信息反馈机制与评价机制,使管理者获得准确的信息,便于进行科学分析和正确评价。是否具有实效性是检测和评估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成功与否的重要尺度,同时也是思想政治教育预期目标能否达到的关键。

三、结语

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包括教育主体、对象、教育内容和方法等多个基本因素,还包括确定教育目标、制定教育计划、选择教育机制、指导受教育者践行社会要求等一系列基本环节。因此是思想政治教育管理中,要借助一些具体细致的手段,要遵循一定的原则,这些手段和原则在思想政治教育管理中具有重要意义,它有利于保证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顺利实施,保证管理决策得到正确贯彻执行,而且能够使整个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的运行协调发展,从而得到思想政治教育的最佳效果,最终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健康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周运诗,罗志峰等.新理念下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研究与管理创新[M].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2001.

第7篇:思想政治教育总结范文

【关键词】高职院校 思想政治教育 实效性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30-0042-01

一 当前制约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效性的因素

第一,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队伍素质不高。目前,我国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师队伍建设不健全,极大地降低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集中表现在:不少思想政治教师本身就对思想政治课不感兴趣,对国内外新形势、社会热点不关注,课堂上仅讲授书本知识,使得思想政治课堂沉闷乏味;部分思想政治教师长期忽视自身学习,知识结构老化,对互联网、经济、科技知识知之甚少,采取“一刀切”的教学模式,不少学生在课堂上睡觉或聊天;思想政治教育者自身作风不正,热衷于巴结校领导,对家庭背景好的学生给予照顾,教师的定位日渐迷失,进而引发了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作用的怀疑。

第二,学生的核心地位尚未得到确立。目前,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政治教育尚未确立以学生为核心的教学模式。传统的思想教育模式是以教师为核心,忽视了学生的真正需求,造成了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产生了抵触心理。不少思想政治工作者采用“灌输式”的教学方法,忽视了对学生创新思维的启迪,降低了学生学习思想政治课的积极性、创造性。加之部分思想政治教师讲课枯燥乏味,不利于学生理解和接受,使学生对思想教育的兴趣不高。

第三,理论与实际联系不密切。目前,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着理论和实践脱节的问题。集中体现在:部分思想政治工作者教学理念落后,采用的仍是传统的教学方法,不能把理论与社会现实结合起来,使学生逐渐抵触思想政治教育;一些思想政治工作者逃避社会矛盾,只讲授正面的东西,使学生产生了思想政治教育脱离社会现实的疑问,从而认为思想政治教育无用。

二 切实提升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效性的基本思路

第一,着力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素质,是切实提升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效性的保证。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素质的优劣,决定着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高低。倘若忽视思想政治课教师的素质建设,势必会对学生人格、道德、信念教育带来严重损害。这就要求我们着眼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综合素质的提升,为其提供继续进修、培训的机会,与相关企业建立合作机制,鼓励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进入企业挂职锻炼,拓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视野和思路。加快建立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交流制度,健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轮岗制度,通过交流和轮岗切实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实践能力。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自我学习能力,敦促其在业余时间多读与本职工作相关的书籍,不断获得新知识和增长解决思想政治教育中新问题的本领。

第二,改革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是提升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效性的关键。要侧重于对学生骨干进行专门培训,在培训的规范化、制度化上下工夫,发挥其在学生中的示范作用,促进学生骨干担任思想政治教育辅导员制度的不断完善,促使其引领周边同学学习思想政治课。要发挥校园文化在推进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首要作用,促进两者有机结合、相互交融,大力拓展思想政治的教育方式,通过活动促进同学间的友谊不断增强,形成团结互助、爱岗敬业的意识。

第三,促进思想政治教育“接地气”,是提升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效性的重点。思想政治教育是中国革命、建设、发展的经验总结,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实践结晶,其最显著的特点就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广泛在校园内举办相关活动,突破学生厌倦思想政治教育的思维束缚,调动学生学习思想政治课的积极性、创造性,使其更好地接受思想政治教育。要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课程比例,充分发挥红色教育基地、公益活动、社区服务等优势,帮助学生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加深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认识、获得新知识和增长新本领。教会学生用的立场、方法解决学习、生活和思想中遇到的困难,让学生从内心认同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促使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显著提升。

三 结束语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关系学生成长成才、学校的改革发展全局。进一步提升高职院校的教育工作的实效性,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实现高职院校繁荣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参考文献

第8篇:思想政治教育总结范文

>> 网络流行语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的实践性探索 网络流行语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 网络流行语影响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初探 网络流行语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研究 浅谈流行文化与高职思想政治教育 浅谈流行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高职院校学生就业教育中思想政治教育作用的探索 活动体验式与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方法的探索与实践 关于高职院校创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深度融合的探索 网络环境对高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与路径探索 同志青年教育思想与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论析 基于“校企文化融合”的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探索 完善高职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路径探索 高职院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机制探索 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化途径探索 新媒体形势下的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探索 民办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探索 浅谈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刍议 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浅论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2014-12-17 .

[2]刘佰龙,李林波,王玉洁,等.网络流行语影响下的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探析[J].中国冶金教育,2012(4).

[3]吴晓波.网络流行语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J].学园,2013(31).

[4]吴喜涛.网络流行语对大学生思想教育的影响[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14(5).

[5]袁琦,杨安翔.《咬文嚼字》2013年十大流行语的修辞评析[J].现代语文,2014(12).

第9篇:思想政治教育总结范文

关键词:微时代;大学;思想政治

1.“微时代”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载体

第一,移动终端载体。移动终端是大学生了解社会信息的重要渠道。社会进步的今天,大学生的生活与学习节奏也明显加快,信息时代的到来让大学生沉浸在信息的海洋中。他们没有耐心去阅读大篇幅的文章,更加倾向于快速阅读,通过简短的阅读得到自己想了解的信息。所以,大学生获取信息的方式是碎片化的,许多学生乐于在手机这种移动终端上阅读新闻,了解社会热点事件。第二,微博载体。微博自出现以来,受到许多大学生的追捧。微博中所应用的书写方式较为简单,容易整理与编辑,方便读者阅读。到目前为止,微博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应用较为普遍的一个创新载体。一些高校不仅应用微博,还开创了学校的微博,在微博平台上进行思想政治教育。

2.“微时代”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现状

第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权威地位动摇。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是我国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思想政治教育的质量,关系着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去占领大学生的思想阵地,传递正确的世界观与价值观。但是微时代背景下,不良信息会通过微平台走到学生面前,如果大学生的思想观念不坚定,就会为其所动,影响思想政治教育成果稳定性。第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反馈水准下降。信息反馈水准,是衡量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质量的重要指标。在传统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教育工作者会通过传统的方式将思想政治观点直接传授给学生,让学生在理解与实践中将其转化。但是微时代下,学生可以通过更多的渠道去表达自己的个人观点。

3.“微时代”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策略

(1)积极构建思想政治教育微平台。目前,许多高校开通了自己的官方微博,也吸引了大量的学生粉丝。但是,学生对于学校官方微博的关注,只是对学校各项事务十分好奇,满足自己的好奇心。部分高校没有利用微博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积极构建思想政治教育的微平台,是让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得以创新发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重视微平台的趣味性,利用大学生关注娱乐事件去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微博,了解大学生的兴趣点,将学生的兴趣与思想政治教学联系起来。(2)奋力缩小思想政治教育微距离。拉小微距离,主要内容在于接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学生思想水平之间的距离,缩小高校官方微博与学生微空间的距离。努力缩小微距离,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形式与内容进行改革,会让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有更强的时代性。教师应当利用微平台处理好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让学生说出自己的真实想法,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3)及时科学有效的微信息。在微时代创新思想政治教育,不只是建立高校官方平台那么简单。在构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微平台之后,教师还应当在微平台上及时思想政治教育的相关信息,在平等的师生关系上开展高效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讲究微信息的及时性,主要表现在速度及内容的及时两方面,提高思想政治微平台的亲和力。除此之外,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重视内容的创新性,在信息爆炸的时代,选择能够引起学生注意力的社会热点事件,有利于引起学生重视。

4.总结

利用微时代的创新元素,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进行创新,利用学生喜爱的形式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利于学生思想政治学习积极性的提高。关注学生的思想政治学习感受,肯定学生的主体地位,满足学生的需求,有利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质量的提高。

参考文献:

[1]胡琦,沈涛,杨艳琼.基于网络环境的高校红色德育载体建设研究[J].高等建筑教育,20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