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高一生物教学心得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中图分类号:G633.91
引言
以核心概念为中心的教学理念有助于厘清众多的教学概念、知识、案例等之间的联系,有助于学生把握学习的重难点,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在高中生物教学中,教师通过融入以核心概念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强化对核心知识的讲授,帮助学生找准重难点,以点带面,全面打通生物知识脉络体系。
一、高中生物教学中以核心概念为中心的教学的含义
美国著名学者赫德教授认为,组成科学课程中的概念能够展现当代学科图景,是学科结构的主干部分的概念被称为核心概念。高中生物核心概念是能够客观、提纲挈领地诠释高中生物学科的知识核心体系,能够统领和囊括生物学基本
概念和事实的概括性知识。从某种角度来说,高中生物核心概念构成了高中生物学科的基本骨架,其他的生物知识都是依附于基本骨架之上的。
二、高中生物教学中以核心概念为中心教学案例
以高中生物教学中的“种群”的核心概念为例进行探讨。
(一)“种群”基础核心概念梳理
对于“种群”来说,其核心概念的外延是种群的特征,为了便于学生对于“种群”相关知识的理解,可以通过核心概念图建立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对于种群来说,其主要外在表现形式是种群的数量,而种群的密度则是衡量种群数量最基本的生物学指标。影响种群密度的因素非常多,包括物种的出生率、死亡率、迁入率、迁出率等。而种群的性别比例影响种群的出生率,种群的年龄阶层分布可以预测种群的出生率以及死亡率。通过梳理以上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可以建立2-1关于“种群”的核心概念图,有助于学生对于“种群”的理解。
图2-1关于“种群”的核心概念图
(二)种群数量变化的数学模型
种群数量的变化是种群核心概念知识脉络体系的重要外延内容,这部分涉及到的内容较多,属于高中生物教学的重难点,能否厘清这一关系对于掌握种群核心概念具有重要的意义。当前生物教学课本中关于种群数量变化有两种模型,一种是种群数量-时间模型,另一种是种群增长速度-时间模型。在学习这两者模型时候,除了要掌握最基本的知识点意外,还要对曲线表示的内在含义进行分析。以往教学通常是将这两种模型分离开来进行讲解,而在以核心概念为中心的高中生物教学中可以将这两种曲线结合起来进行讲解,这样更有利于学生的理解和掌握。
三、高中生物以核心概念为中心教学的教学策略
(一)领会高中生物课改精神
新n程改革为中小学生命教育提供了契机,也表明生命教育逐渐成为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新课程强调学生德、智、体、美、劳综合素质全面发展的同时,也强调突出学生的个性发展,培养有独立个性的青少年。新课程强调生命教育的现实性与感受性,只有当学生将全部的情感投入到学习中,才能够深刻领会学习的精髓,才会拥有更加深刻的生命价值;新课程强调多样化的评价体系,突出生命的生成性,强调建立平等、个性化的多元评价体系,促进生命的健康发展。新课程强调以高中生物实验探究为研究出发点,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造能力,从生命的自然性出发,将高中生物知识学习与技能培养转变成为学生探索奇妙的高中生物世界的重要方式。让学生有更多的自主探究机会,通过自主的方式去理解生命、认识高中生物在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中的作用。
(二)做好系统的教学设计方案
进行教学设计,从教学目标任务的制定,到教学方法策略的选择以及对实时教学情境的分析判断,都是教师自身的教学能力的体现;教学实施能力是指如何能有效地组织高中生物教学实现教学方案的能力;高中生物教学监控能力是指教师在教学的全程中,不断地对教学活动本身进行计划、检查、评价、反馈,控制和调节的能力,保证高中生物教学能达到预期目标;高中生物教学反思能力主要指高中生物教师对选定的教学目标以及基于此目标制定的教学策略的适用性作出判断的能力,教学反思有效的提升了高中生物教学实践,有利于教师的专业成长。在教学活动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生物能力,坚持测研究理论与实践操作相结合,改善中学生的情感态度,培养他们具备高效的学习方法,提高他们的学习技巧,让高中生也成为学习的主人。
(三)利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进行感官刺激
课程整合,不只是片面地进行多媒体授课,而是通过一定的手段、特别的教学方法、多样的教学特点来激起学生对学习的热爱。同时,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学生要学会通过各种途径、各种方式来了解掌握自己想要学习的知识。独立学习也是整合课程中一个很重要的目的,但是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只有对学习产生兴趣,才能让学习潜能无限地爆发出来。教师制作一些动态或者有趣的课件,在上课过程中积极地调动学生的感官,让学生产生一种原来学习学习是这么有趣的思想。“运用多媒体的多种信息,让学生不仅学习学习知识还要了解这门学科,从而让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保持听课上课的积极性”。教师也可以在教学中运用学习联系到实际的事例,激发学生学习学习的动机。
结语:在进行高中生物核心概念学习知识,要明晰生物核心概念的基础内容,能够准确把握其内在实质以及外延。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各种教学手段,厘清生物学知识之间的联系,运用实例进行核心概念图的构建,帮助学生构建科学的生物核心概念体系,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生物学习素养,从而推动新课改高中生物教学发展。
参考文献
关键词:高中;生物;教学;经验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04-130-01
生物是一个综合性较强的学科,是农业科学、医药科学、环境科学及其它有关科学和技术的基础。在高中阶段引导学生做好生物知识的学习对于他们的当前阶段学习以及日后的发展深造都有重要的意义。教学中需要教师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善于思考、及时复习,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更好的提升学习的有效性。
一、联系生活素材,丰富学生的学习感知
与初中生物相比,高中生物更加注重对于系统性、理论化知识的教育,学习知识点、学习深度都有很大程度上的提升,对于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都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如果学生依然采取死记硬背的方式进行学习,很难收到效果。所以在教学中就需要教师能够注重生活化素材的引入,运用学生常见的案例来进行课本知识的解读,拉近学生与生物知识之间的距离,还能够有效的减轻学生的学习难度,提升教学的有效性。教学中教师要选择贴近书本知识更贴近生产、生活的问题,尽量避免纯知识性题目的立意,这样有利于将死知识活化,引导学生积极思维、逾越思维障碍、跳一跳才能摘到桃,降低知识的理解难度,让学生能够感受到学习的成就感,进而激发他们学习的信心。当前的生物教学必须改变传统的老观念、老方法,应该以发展人的品质和智力为目标,应该将生产、生活中的生物问题融入生物课堂教学中,以增强理论与实际的有机结合,促进学生思维活动的发展。教学不再是封闭的而是开放的,不能以扼杀学生的能力来换取有限的教学成果,应充分利用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从生产和生活中发掘生物学知识来开拓学生的思路和人文精神的培养。例如生物教学中教师就要多引导学生去发现生命现象、生命规律并用生物学知识来解释。例如,生长素可以作为除草剂的原理剖析、无籽果实形成的特点分析等,让学生能够将学习的理论知识运用到解决生活问题上来,让他们将学习的理论知识在生活中找到落脚点,提升学生的学习有效性,丰富学生的学习感知。
二、尊重学习地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传统教学中,往往是教师监督、强制学生进行课本知识的学习,学生只是简单的跟着教师的教学步骤进行知识点的背诵,一旦没有了教师的监督,学生的学习就会变得漫无目的,学生缺乏学习自主性、学习积极性,导致科目的整体教学效率低下。新课改确定了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主体地位,要求教师更加关注学生的学习体验与学习感知,加强对于学生学习能培养力、思维能力的培养。运用到生物教学中,就需要教师树立“引导”的教学理念,而非“逼迫”式的教学模式,应尽力帮助学生建立图表图解------基础知识之间的思维转换模式,促使学生思维活动、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进一步发展。分析图表、图解的能力包括:观察能力、想象能力、推理能力、表达能力,这种能力的获得往往会转化为学生学习知识的动力。因此,教师不能忽视学生对图表、图解问题的分析能力的培养,但是往往学生对此类题目存在着分析能力较差,从图、表中获取有用的信息能力不足,对题目形成错误的思维定势等不良的审题习惯,对此教学中可以用顺向思维、逆向思维、多向思维的导向来帮助学生学会分析、审题并形成思维迁移能力。例如教师就可以培养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采取“比较”式的学习方式:生物教学中教师必须根据教材的内容,前后知识的联系,学生的知识基础,思维能力等,指导学生进行比较法的学习。例如,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的比较、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的比较、植物吸水和吸收矿质元素离子的比较、育种(杂交育种、诱变育种、单倍体育种、多倍体育种)的比较等,通过相似知识点之间的对比分析,不仅能够让学生更好的进行辨别,还能够让他们在学习某一知识点的时候回顾以往知识,不断的进行新旧知识的融合学习,这样易于理解和掌握知识,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学习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
三、不断学习巩固,做好知识网络的构建
【关键词】 生物;课堂教学;有效性;策略
不少教师课堂中常出现一些低效现象,如平铺直叙多,创设情节少;预设问题多,学生思维少;教师讲得多,学生说得少;低效互动多,学生活动少;关心进度多,关心学生少;重复练习多,分层练习少。
以上各种课堂低效现象,维持了旧课程下教师为主体,以教为中心的教学思想。新课程背景下的有效教学则要强调以学生为中心,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性学习。而有效的教学应关注课前预设策略、课堂教学策略等策略。
1 课堂预设策略
1.1 明确教学目标的有效性。教师在教案撰写过程中,不应使用不明确、不具体、不可行性的语言。新课程标准要求使用的行为动词如:举例、解释、比较等。此类动词是具体的、明确的、可测量的、可评价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策略中,教师应要明确目标中行为动词的主体必须是学生。
1.2 提高备课工作的有效性:①要备教材。真正有效的课堂教学,教师需要对教材有一个全面系统的解读。理清教材中各个知识点的编排体系和内在联系,明确该知识点在教学中的地位。对教材中的插图、小资料、科学前沿等都应精心研读。如教材中有氧呼吸的过程的编排是:有氧呼吸的总反应式过程有氧呼吸图解,但真正在讲课时,内容可以重新编排:有氧呼吸图解各阶段的物质变化、能量变化归纳总反应式,这样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②要备学生。教学活动的主体是学生,了解学生,把握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这些都是我们开展生物有效教学的重要前提。如学生对有氧呼吸已经知道了:发生的场所、消耗氧气、产生二氧化碳能量等,课上要将学生头脑中支离破碎的知识组装,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2 课堂教学策略
课堂是实施教学的主阵地,课堂教学行为是教学效益得以体现的主要形式,所以笔者认为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应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2.1 师生关系。师生中以学生为主体,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有效的高中教学还需要尊重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他们具有强烈的探究动机,他们的分析能力、辩证思维和批判性思维能力明显增强,他们具有较强烈的自主需要和较强的自律能力,同时还具有较强烈的社会交往愿望。根据高中生的心理特点,课堂中教师要多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如提供一些学习资料,构建真实的问题情境,激发他们的自主学习的能力。
2.2 教学方法。教学以学为中心,有效的教学需要有效的教学方法来实现。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突出以学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方法很多,如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等,改变了传统单一的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发挥他们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而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变教给学生知识为指导学生学知识,变教会学生知识为学生学会知识。从中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技能、思维习惯和终生学习意识。
2.2.1 自主学习。激励学生自主学习与自主参与,还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
2.2.2 合作学习。把不同基础的学生安排在一起形成合作小组,使学生之间形成知识思维和能力上的互补,在集体学习中积极主动地与他人合作,在合作中获得新知识,形成合作的理念,提高协作的能力,因而合作学习是一种极其有效的教学策略。
2.2.3 探究性学习。探究性学习是培养学生发现、探究的能力,重视知识的综合能力,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重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上面介绍的以学生为中心的多种教学方式,教师在使用时应整合运用。发挥每一种教学方法的优势,克服劣势,实现教学方法的优化与组合,实现有效的教学。例如“探究酵母菌细胞呼吸的方式”的学习。说到酵母菌,学生们都不陌生,教师针对用酵母菌发面及做酒酿实例:有氧气存在时酵母菌细胞呼吸产生了二氧化碳,做酒酿隔绝空气酵母菌细胞呼吸产生了酒精,提出一些问题:探究实验如何控制有氧和无氧的环境、如何鉴定不同环境下的产物等。采用学生独立看书、多媒体课件等自主学习方式,然后学生交流学习所得,形成共识,完成探究性实验。由于学生认知水平和学习能力的差异,教师应及时引导学生反思,点拨精讲。
2.3 教师言语。许多教师改变了满堂灌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去挖掘教材中的问题,解决问题,当然学生所提问题大多数能在教材中找到标准答案。教师很难真正在课堂上做到少讲、精讲,学生讲解有困难或错误时,教师往往会不自觉地打断他,这样很容易挫伤学生的积极性。教师课上要解决学生易错、常错的知识,将所学知识解决应用型问题:如学生运动时冒汗,学习了有氧呼吸后很多学生认为是有氧呼吸产生的水排出体表;如包扎伤口时需要选用透气的消毒纱布或创可贴,很多学生认为是给伤口细胞提供氧气进行有氧呼吸。教师把生活中的问题放置于课堂讨论,提高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活动的积极性,有助于提高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
2.4 课堂练习。课堂练习是学生巩固与运用知识的学习环节,也是学生理解所学内容,运用新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习能力与解决问题能力的有效途径。一方面增减练习的数量。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理解掌握新知识的情况与练习时间的长短,增减练习的数量。有时还可以布置一些选择性练习,来控制课堂练习的量,满足不同学生发展的需要,增强学生学习的信心。另一方面调整练习的要求。在练习时,可根据课堂教学状况灵活调控练习的要求,由于学生知识结构水平、理解水平是不一样的,在课堂练习上要分层训练,基础题可以增强大部分学生的信心,拓展题可以培养一部分学生战胜困难的决心。
在新课标要求下,生物教学要关注学生的主体意识,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自己去活动、体验乃至创造,使学生享受探究的乐趣,教师只有发挥引导和指导的作用,才能使学生从被动获取知识向主动探索知识转变;才能从以教师教为主向以学生学为主转变;才能使单一的、被动的学习方式向自主、探索与合作的学习方式转变,成为学习的主人。
关键词:高中物理;创新能力;培养
物理是一门综合性强的自然科学,它的特点决定了在中学物理教学中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精神。作为一名高中物理教师在教给学生书本知识的同时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这个阶段的学生已经有自己的思想和判断事物的对与错。当今我们的教育已经由以前的应试教育转变成素质教育,因此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极为重要。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
一、良好的学习兴趣,是学生创造力激发的基础
俗话说:“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学生具备良好的高中物理学习兴趣,就会拥有更好的学习心态,这是学生创造力激发的基础。要想让学生对高中物理感兴趣,教师就必须从自身的教学习惯找问题,有的教学习惯是保守的、落后的,比如填鸭式的教学方式。在这种灌输式的教学模式中,教师才是教学的主体,而实质上只有学生才是需要被尊重的主体。在这种模式下,教师对各个高中物理知识点进行板书教学,学生被动的接收知识,课堂上不能留出足够的时间让学生自己独立思考,学生不能成为教学的主体,这必然影响学生的学习体验。况且灌输式教学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反而阻碍学生的自主思考。这种刻板的教学模式,让学生没有足够的兴趣深入学习,不能深入的学习物理知识,就容易导致学习效果的下降。解决上述问题的最好方法是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问题情景假设法是兴趣培养体系中的关键部分。这种教学方法,旨在为学生创造一个合理的问题情景,引导学生进行所提出问题的多方面分析,以此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锻炼学生的逻辑思考能力,让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从而在探究过程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以此促进学生创新素质的培养。比如在人教版高中物理“离心运动”教学中,教师可以从实际生活问题入手,解析生活中的离心现象。比如洗衣机脱水桶内衣服上的水滴,脱水桶开始工作时,水滴所需要的向心力受什么因素影响,在什么条件下,水滴会被甩出。这种问题假设与学生实际生活密切相关,经常使用这种模式,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必然会得到提升,也就必然具备良好的学习兴趣。
二、高中物理教学中应提高学生的物理实验能力
在这里专门提到了实验的效果,高中物理的教学重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实验,是我们广大学生都感兴趣的活动。做实验不是一件简单的动手能力活动,而是要求我们学生要结合课本中的知识,把课本知识用实验的方式表达出来。很多创造发明都是在反复实验和精心制作以后成功的。物理学的形成是以实验为基础的,而设计探索性实验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他们在积极、活泼和兴奋状态中积极思考,是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
例如,高一学生在学习了摩擦力之后,教师可布置一个探索性实验,只给一把刻度尺、一块长木板、一个小滑块,请学生粗略测量长木板与小滑块之间的动摩擦因素。这样的实验过程不仅可以加固课本知识还可以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动手能力。在课堂上教师也可以演示一些实验,让所有的同学都参加进来。通过实验的过程让同学们仔细观察得出结论。
三、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
发散性思维是一种不依常规,寻求变异,从多方面探求答案的思维形式,也就是一个问题可能有多种答案。以这个问题为中心,从不同角度、不同途径去寻求各种答案。美国心理学家吉尔福认为:“创造力作为一种心理活动,来源于发散思维。”发散性思维是一种高层次的思维方式,是创造性思维的主要形式。其形式并非一朝一夕可以完成,它既需要一个熟到巧的过程,又要教师的不断培养。因此,在教学中,在已形成的定势思维的基础上,注意培养学生的新奇感,多来几个假设,多问几个为什么,提供一题多解,一题多变,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之境界。如物理实验中测“金属电阻率”,要测金属导线的横截面积,除了书中方法之外可启发学生还有哪些方法可测。如电路的设计、黑盒子问题的处理等等。像这样利用开放题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是一种行之有效的途径。有些老师怕麻烦,往往避而远之。实际上利用开放题,可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因为发散性思维是“创新”思维的一个分支。
四、教师自己要有“创新”意识,“创新”实践
要培养有“创新”能力的学生,教师自身首先要有创造力,才能进行创造性教学,即“言传声教”。教师在课外应参阅各种资料,博览群书,丰富自身知识,积累资料,建立自己的题库、书库、课件库。即“给学生一杯水,自己应有一桶水”。教师课余应多钻研教材,运用电教、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手段,探索积极主动的教学方法。如在气体性质一章中,有关水银柱移动问题,学生错误较多,为方便学生理解记忆,在等温倾斜中,我把它想象为:倾斜时,水银柱竖直压力减小,因此水银柱上浮。又如在交流电一章中,矩形线圈在匀强磁场中匀速转动产生感应电流、感应电动势有两个重要结论:①线圈平垂直磁场线,磁通量最大,感应电动势为零,过此位置感应电流方向变一次; ②线圈平面平行磁场线,磁通量为零,感应电动势最大,过此位置一次感应电流方向不变。把这两个结论推广到电磁感应一章,许多难题就迎刃而解。因此,学生学得轻松,教师教得轻松。
总之,在培养学生的过程中,教师必须不断研究学生,务实工作,并根据学生的需要改进教法,这样才能真正有利于学生的发展、素质教育的广泛展开,这样更有利于我们用多样式的教学方式去培养学生。真正培养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
参考文献:
[1]李小恩.浅谈如何在高中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J].中学物理,2015(01):23-24.
一、高中生物启发式教学的实施原则,高中生物启发式教学的实施可遵循四个基本原则:
1.自主性原则。在教学中经常会出现教师唱独角戏的情景,使教师对教学失去信心,学生对学习也失去信心。这其中有一部分原因是因为教师把学生当成了知识的被动接受者,使教学过程完全变成知识的传授过程,缺少对学生思维的引导以及学生参与的机会。因此,在进行生物启发式教学时,教师要善于营造一种学生渴望学习的氛围,这样才能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然后再去引导学生的思维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
2.独立思考原则。知识如果不经过深入的思考而直接灌输到脑中,就不能发展为智能。因此在进行生物启发式教学时,教师要充分利用生物生命现象丰富多彩的学科特点来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探索问题、解决问题,促进学生去勤于思考、善于思考,运用各种启发手段,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3.情感性原则。启发式教学强调互动教学,这就要求教师要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创造活跃和谐的课堂气氛,让学生能够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想法,教师要认真倾听,尊重学生,不要因为学生的错误想法而取笑学生,通过这样一种相互沟通与交流,不断地将知识引向深入。
4.适时适度原则。适时是指教师要在适当的时候对学生进行启发,教师要善于让学生达到一种渴望学习的心理状态,在这种状态下学生的积极主动性最高,思维也处于高度的活跃状态,在这种时候,教师再在关键地方对学生进行稍微的引导点拨,启发的效果就会很好。适度是指教师的启发的内容要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不能太难也不能太过简单,要遵循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二、高中生物实施启发式教学的方式
生物教师在实施启发式教学时,可利用生物学科的独特优势,采取多种方式进行。比如:第一,提问启发。这是教师运用最多的一种启发式教学方式,提问的依据是教学目标和重难点以及学生的认知水平,问题不能太难也不能太过简单,并且要在关键处提问,不能任何时候都丢给学生一堆问题。此外,问题要一环套一环,环环相扣,问题之间要有联系,这样才有利于对学生的启发。第二,直观启发。这种方式是将现代化教学手段运用到启发式教学中来,包括Flash、多媒体课件、录像、幻灯、挂图、模型等,化抽象为具体,化微观为直观。第三,比喻启发。比喻既能启发学生的想象力,活跃课堂气氛,又能加深学生对生物概念及规律的理解。在运用比喻启发的时候,要注意比喻恰当得体,通俗易懂。第四,比较启发。在生物课教学中,将某些有共同特性的知识以及容易混淆的知识归类进行比较,启发学生找出异同,加深学生对这些知识的掌握,培养学生归纳比较以及鉴别问题的能力。
三、高中生物启发式教学的应用策略
1.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教学情境贯穿于整堂课中,可以是讲课的开始,也可以是讲课的中间或末尾,教师可根据教学的内容,综合利用多种手段为学生创造一种学习气氛,使学生能够在这种气氛中产生一定的情感反应,使其能够积极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2.利用直观手段和实验,启发学生自主性。生物是一门实验性很强的课程,教师在实施启发式教学的时候,可充分发挥实验的作用,让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实验现象去启迪思维,从而达到发展学生思维能力和认知水平的目的。比如,在讲到“内环境稳态”的时候,可在课堂上演示如下实验:取两支干净的试管,分别加入适量的血浆和蒸馏水,然后用pH试纸检测各自的pH值;再向两支试管中分别加入等量的几滴盐酸或者氢氧化钠,摇匀后再用pH试纸检测pH值。让学生分析实验结果,得出结论,从而掌握内环境稳态的概念。因此,教师要善于运用实验或教具去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观察和思维。
3.语言生动形象,化深奥为浅显。在实施启发式教学中,教师要在对知识的处理上,恰当地运用生动、活泼的语言,能够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对于一些抽象的概念可以用一些比喻的语言加以描述讲解,使知识形象化,这样学生就能较快地理解掌握了,可以启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发散思维。例如在讲到“反馈调节”这个概念时,教师就可以将这个概念比拟为:工厂生产某种产品时需要靠市场来进行调节,当这种产品市场供不应求时,信息反馈在决策部门,决策部门就会发出指令要求车间加强对该产品的生产,反之,如果这种产品供过于求时,就要要求压缩对该产品的生产。像这样,在一个系统中,系统本身工作的效果,反过来又作为信息调节该系统的工作,这种调节方式叫做反馈调节。
一、生物教学中加强可持续发展观点的教育,教师是关键
为此,生物课教师要认真钻研教学大纲,认真分析和领会教材的编写意图。近年来,我国积极贯彻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的形势发展很快,生物课教师要努力学习有关的理论知识,认真收集有关资料,努力改进教学方法,使高中生物课加强可持续发展观点的教育落到实处。
二、了解环境现状,加强环保使命感在人类利用环境的过程中
因为认识的片面性,对自然界进行了掠夺性的滥用,打破了自然界的生态平衡,人类生存环境严重恶化,甚至威胁了人类的生存。通过生物课程教育,使学生了解到,就是人类自身造成了如今的悲剧,让学生明白,人类不能为了自身的生存和发展,向自然疯狂掠夺,必须要按客观规律办事,才能不致于造成更加恶劣的后果。
通过学习,让学生清楚我国在环保工作方面的客观状况:国民素质普遍低下,生产力水平偏低,我们所处的环境日益恶化,自然资源日益紧张,恶劣的环境正在威胁着人类的安全,进而使学生产生强烈的保护环境的使命感。此外,通过学习,学生认识到自然价值理论,即生物圈的一切存在物都有其内在价值,一切存在物都是平等的,人并不是自然界的主宰,尽量少影响其他的生物界和非生物界。在未来,自然资源越发紧缺,维护环境安全迫在眉睫,通过教学内容的传授,使高中学生了解到人类正面临越来越严重的资源短缺难题,通过教育,以进一步强化学生参予保护环境的使命感。
三、学习课本内容,增强环保意识
通过高中课程的学习,并经教师的正确引导,使得高中学生对环境保护形成初步的观点,在高中二年级的课本中,就有许多知识点或直接或间接地涉及到环保这个话题。如“遗传与变异”这一章节,就阐述了环境因素也是产生变异的条件之一,还有,“观察二氧化硫对植物的影响”这一试验,也强调了环境意识。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教学进度,提出问题,让学生展开讨论,引发思考,使高中学生能更加深入地了解自然环境的某些自然特性,明白人类对于自然环境的干预,不能超过一定的限度,以确保自然环境本身所具备的有限的自我恢复功能。
四、注重培养学生的环保兴趣
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因此,培养认识到生物教学中涉及的环保内容,提高学生对环保行为的兴趣,有利于学生培养参与环境保护的好习惯。
首先,教师在课堂中应培养学生积极思考的能力,就某些与环境相关的内容让学生参与讨论,在讨论的过程中逐渐培养学生的兴趣。例如在讲解“生物与环境”这一章时,让学生认识到生物与环境是相互依赖的,二者相互制约、相互影响。同时让学生拓展认识到,若随意捕捉、残杀野生动物,会对环境造成严重威胁。在课堂上,教师可以向学生提问“你们身边有没有随意捕捉、猎杀野生动物的行为”,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积极思考,有的同学回答宠物市场有贩卖野生鸟类的商贩,有的同学说餐馆中有蛇出售,或者在市场中有野生蜥蜴以及乌龟等野生动物。在学生全部投入到积极思考、积极发言的课堂状态时,除了在教科书中涉及的几种动物与植物外,教师还可为学生播放一些稀有动物的幻灯片,让学生增加对动植物的热爱,激发其保护动植物的兴趣,或者组织学生观看如《可可西里》等与环境相关的电影,通过真实的语言及视觉效果让学生体验保护动植物的迫切性。让学生触景生情,并通过积极讨论认识到,动物是人类的好朋友,因此保护野生动物也是保护人类自己,捕杀野生动物行为通常满足的仅是人类的眼前利益,违背可持续发展战略。通过学习生物与环境是一个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让学生意识到阻止残害动物行为的重要性。
在讲解生物的多样性面临威胁这一知识点时,可利用课本上的内容向学生讲解生存环境的改变与破坏,介绍当前水污染对人类造成的威胁。让学生意识到水对人的身体与生活都是及其重要的,假如没有水,人类将无法生存,而当前世界人均水资源的占有量和我国目前的人均用水的形势已经相当严峻,通过这些数据,让学生意识到水资源已成为一种稀缺的资源,因此应在日常生活中做到节约用水,如及时关闭水龙头、洗澡时尽量选择淋浴的方式、浇花用淘米水、冲洗厕所用擦地的水等,加强水资源的重复利用。通过这种方式,既能让学生充分认识到当前我国水资源匮乏的现状,又能树立学生节约用水的意识。
通过以上各种课堂教学方式,以真实的数据说服学生,让学生认识到当前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在以身作则的同时,规劝身边人不要因眼前利益而违背自然规律,造成环境的眼中破坏,最终只能害了人类自身。
五、通过现代科技教育观增强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
生态环境教育中,不能只给学生讲环境污染、自然资源的破坏等,使学生产生悲观、消极的情绪。教师在教学中要把当今在环境保护、资源保护上科学家们的研究增加到教学中去,如让学生了解利用基因工程,可创育出高效杀虫和防病的工程菌,既解决害虫对农药的抗药性,又不污染环境;利用生物科技能生产可再生能源,如将植物纤维素转化为酒精等清洁液体燃料,利用秸秆生产沼气和氢气能源;利用生物技术解决某些环境污染问题,如建构超级细菌,高效吸收和有效分解工业废水的有机废物和毒物,实现排污过程的生物净化;还可利用生物技术生产可生物降解的塑料,解决白色污染等。
六、开展各种课外实践活动,将环境保护意识渗透到整个社会中去
【关键词】教学管理;教务工作;启示
一、新加坡高校教学管理概述
新加坡高校大多采用英式教育管理体制,教学管理的主要部门是校务理事会。校务理事会主要管理校级事务,各二级学院独立性较强,有较大的自,课务安排、师生日常教学、教材征订等具体事宜都由各二级学院教学委员会负责。学分和学位设置方面也多元化,对修双学位的学生规定学习年限。新加坡高校的本科为四年制,一年级不分专业,统一学习基础文化课,在二年级后才根据学生的学习意愿和特长划分到不同的学院进行学习。
二、新加坡与云南省艺术类高校教学管理之比较
(一)管理方式
新加坡高校是“二级管理模式”,二级学院教务相对独立,没有设置专门的教务管理行政机构。云南省艺术类高校大多设立教务处,二级学院的教务管理大多根据教务处发出的各类指令开展。
(二)教学档案
新加坡高校教师必须在学期开始对开课计划作详尽的安排,教师必须自行制定完整的教学档案,记录与教学有关的活动文件、材料等。云南省艺术类高校教学档案的管理形式一般为:学期末提交学期教案,教案格式按教务处指定格式填写,填写内容一致。
(三)学位设置
新加坡高校学位设置多元化,可操作性强,学生可根据自身的学习能力和意愿获取单学位或多学位,学位论文不强行要求。云南省大部分艺术类高校目前学位设置较为单一,学生必须撰写学位论文。
(四)考试事务
新加坡高校是由各二级学院根据自身情况安排考试,时间相对错开,补考100%新题,重修必须完全跟班上课,补考、重修都有限定的考试机会,超过规定考试次数则不可再考试。云南省艺术类高校大多由教务处统一组织考试,补考题目一般比较容易,课程重修在课堂管理和考试环节上“形式化”。
三、云南省艺术类高校教学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管理模式
设立教务处,强调“步调一致”,二级学院的教务工作按照教务处的“口令”开展,这种管理模式也许有利于完成部分工作,但忽略了二级学院管理的实际需要。如教师教案,各个学院都是同样的范本,不能根据各专业的特点来设计,不能给教师自由发挥的空间。
(二)管理理念
高校教务管理的宗旨是服务师生,创造通畅的教与学的环境,尽可能为师生的课堂教学提供便利条件。目前云南省艺术类高校学籍管理、毕业审核、考务工作都由教务处统一管理,学生毕业审核时不同的专业参照的实践分数、文化课学分等都是同样的标准,每个学生必须撰写学位论文,不够灵活。
(三)教杖嗽币滴袼平
高校教务人员仅仅停留在事务性和经验主义上是不行的,教务人员也需要加强管理理论的学习,对档案归档、计算机运用、相关学科专业知识等熟练掌握,能及时回答老师和学生提出的相关问题,只有发展“专业型”“专家型”的教务人员,才能有高质量的教学管理水平。
四、建议
(一)更新观念,增强服务意识,实现人性化管理
管理部门不应把注意力过多放在如何“考核”下一级的工作上,而应该充分发挥统筹协调的作用,放权给二级学院,更充分地实现“二级管理”。
(二)学分学位设计多元化
设置不同的学分要求,对不同专业的学生,毕业审核实践环节和文化课程的审核标准有所区别,毕业论文不作强制要求,可用作品或选修课程替换学分,学位设计多元化,学分越高的学生,获得学位的等级越高。
(三)畅通教务系统,转变意识,提高教务人员素质
对教务人员不再限制教务系统使用权限,教务人员不再停留于事务性和经验主义,打造“专业性”“专家型”的教学管理队伍,多开展各类交流、外出学习和培训活动,不断提高教务管理人员的素质。
(四)完善教师考核体系,注重过程管理,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教师考核既要注重教学的成果,也要注重过程管理,教师需自行建立完善的教学档案,包括教学过程、教学反思以及教学过程中出现的困惑等,每学期至少分两个阶段统计学生对教师教学情况的反馈,并针对反馈出台相应的后续应对政策。
参考文献:
[1]黄一顺. 新加坡国立大学本科教育教
学管理及启示[J].高等理科教育,2013年(1)79-84.
[2] 吴如漪.新加坡高等教育人才的培养
模式及教学管理 [J].中国成人教育,2001年(4)50-51.
[3]任俊颖.基于新加坡教学管理探究中
生物学是一门与生产和生活联系非常紧密的科学。我们在学习生物学知识时,应该注意理解科学技术和社会(STS)之间的相互关系,理解所学知识的社会价值,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如何整理高一生物复习笔记,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如何整理高一生物复习笔记一、阅读笔记。使学到的东西长期储存、随时提取、应用自如,就要在读书时,随时作读书笔记。阅读笔记主要有以下几种。
①抄写笔记,又分为全抄和摘抄,做这种笔记应注意抄后校对,避免漏误,然后标明出处,以备日后查考。
②卡片笔记,卡片内容不限,因人而定,但一般应具有资料类别、编号、出处、著者姓名,正文等内容。需要注意的是,每张卡片写一个内容,并及时进行分类归档或装订成册。
③批语笔记,即在书页空白处随手记下对原文的个人意见和心得体会等。
④符号笔记,即在原文之间标注符号以对原文加深理解。常用符号有黑点、圆圈、直线、曲线、双线、虚线、箭头、方框、三角、惊叹号、问号等。作符号笔记应注意两点:一是符号意义必须明确,并且要贯彻始终;二是符号不能过多过密,否则重点难以突出。
⑤概要笔记,即对某本书或某篇文章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写出其重点内容。
二、听讲笔记。课堂听课的笔记,做这种笔记的突出矛盾是记的速度赶不上讲的速度。
为此要做到“三记三不记”即重点问题、疑难之处,书上没有的记;次要问题、易懂之点、书上有的不记。
三、要学会总结。对比观察有利于迅速抓住事物的共性和个性,从而把握住事物的本质。
如观察线粒体和叶绿体的结构时,就要先异中求同:它们都有双层膜,都含有基粒、基质、酶、少量的DNA和RNA。然后再同中求异:线粒体的内膜折叠成崎,叶绿体的内膜不向内折叠;线粒体有与呼吸作用有关的酶,且酶分布在内膜、基粒、基质中;而叶绿体内有与光合作用有关的酶,而酶分布在基粒层和基质中;叶绿体中有叶绿素,而线粒体中没有。
在生物学学习中,有很多相近的名词易混淆、难记忆。对于这样的内容,可运用对比法记忆。对比法即将有关的名词单列出来,然后从范围、内涵、外延,乃至文字等方面进行比较,存同求异,找出不同点。这样反差鲜明,容易记忆。例如同化作用与异化作用、有氧呼吸与无氧呼吸、激素调节与神经调节、物质循环与能量流动等等。
高一生物学习方法辅导1、养成预习的习惯,在浏览教材的总体内容后再细读,充分发挥自己的自学能力,理清哪些内容已经了解,哪些内容有疑问或是看不明白(即找重点、难点)分别标出并记下来。
这样既提高了自学能力,又为听课“铺”平了道路,形成期待老师解析的心理定势;这种需求心理定势必将调动起我们的学习热情和高度集中的注意力。
2、听老师讲课是获取知识的最佳捷径,老师传授的是经过历史验证的真理;
是老师长期学习和教学实践的精华。因为提高课堂效率是尤为重要的,那么课堂效率如何提高呢?做好课前准备。精神上的准备十分重要。保持课内精力旺盛,头脑清醒,是学好知识的前提条件。
3、集中注意力。
注意力的集中、控制与分配直接影响着课堂学习效率。注意力可以通过练习《精英特全脑速读记忆》软件中的:静心调息、视野扩展、舒尔特表、焦点移动等来提高注意力,克服走神。这一练习属于右脑开发的练习,对孩子的注意力、记忆力、阅读能力、思维等都有很好的帮助,你可以去参考练习一下,帮助还是比较大的。
4、抓住老师讲课的重点。
有的同学在听课,往往忽视老师讲课的开头和结尾,这是错误的,开头,往往寥寥数语.但却是全堂讲课的纲。只要抓住这个纲去听课,下面的内容才会眉目清楚。结尾的话虽也不多,但却是对一节课精要的提炼和复习提示。同时还要注意老师反复强调的部分。
5、基本知识的归纳。
就是把书本上的所有知识点有条理的罗列出来,解释各个术语的含义,列出它包含的的种类或分支的方向,并清晰地标明各个知识点之间的联系,这种知识归纳能帮助你准确的理解并牢固的掌握课本的知识。做这个归纳的时候可以适当的参考一些参考书上的归纳,像优化设计上的归纳就很不错,大家可以以之为基本框架,再把更具体的东西,尤其是书上的例子补充进去。做这种归纳的最重要意义是什么呢?最重要的意义是帮助你读透课本。这种基本知识归纳只不过是把书上的要点和例子抄在一起,但这个过程你要翻书,几本书一起翻,就可以对同一个知识点不同的表述做比较,这可以帮助你更透彻的了解这个知识点;而想做一个比较完整、美观的知识归纳,就必须知道什么知识点放什么位置,这就要弄清楚各个知识点之间的关系,这个过程又帮助你更好的掌握这些知识点,理清思路。最后再抄写一次,印象就很深刻了。所以做知识归纳最大的用处是在做的过程中帮助你熟悉课本、掌握知识点,其次才是做好了以后看。课本是最最最根本的,大家一定要三本课本读的滚瓜烂熟。
6、做好课堂笔记。
笔记记忆法,是强化记忆的最佳方法之一。笔记,一份永恒的?a href='//xuexila.com/fanwen/shiji/' target='_blank'>事迹梢钥朔?a href='//xuexila.com/naoli/' target='_blank'>大脑记忆方面的限制。俗语说,好记忆不如烂笔头,因此为了充分理解和消化,必须记笔记。同时做笔记充分调动耳、眼、手、心等器官协同工作可帮助学习。
7、习题归纳。
就是把做过的错题、好题、经典的题目归在一起,然后写出每道题目的关键,如某个知识点或某种方法或技巧。如果是错题则写出出错的原因,尤其是要写明是哪个知识点的缺漏造成的。如果时间比较充裕,可以把题目抄在本子上,但如果觉得自己没那么多时间,可以在那道题目旁边做个记号,并写上我刚刚提到的“题目的关键”。考试前认真察看就可以了。
8、学习过程中难免会做错题目,不管你是粗心或者就是不会,都要习惯性的把这些错题收集起来,每个科目都建立一个独立的错题集,当我们进行考前复习的时候,它们是重点复习对象,因此你既然错过一次,保不准会错第二次,只有这样你才不会在同样的问题上再次失分。
9、特殊知识点的归纳。
把基本知识中一些自己掌握不好的、易忘的、易混淆的、难懂的、有代表性的和特殊的知识点或例子另外抄写来,还有把习题归纳中常错的、易错的、常考的、特殊的知识点也一起抄下来,这样就组成了特殊知识点归纳。平时在听完课,做完习题后应该着重做基本知识点归纳和习题归纳,而在准备考试的时候,应该先看一边书本,再看一遍知识归纳,一边看一边把重点要点写下了——也就是做特殊知识归纳,最后就只看这本特殊知识归纳。如果时间允许,边看边把记不住的打上记号,到了最后的最后就只看有记号的。这样就可以把所有知识点过一遍了。懂的看一眼就行了,因为这些知识本来就烂熟于心了;而不太有把握的,经过这样抄一遍,看几遍也都攻下来了,所以上考场的时候就可以信心百倍了。
怎样能够快速学好高中生物1、学习生物学知识要重在理解、勤于思考
生物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规律,是在大量研究的基础上总结和概括出来的,具有严密的逻辑性,课本中各章节内容之间,也具有密切联系,因此,我们在学习这些知识的过程中,不能满足于单纯的记忆,而是要深入理解,融会贯通。
2、要重视理解科学研究的过程,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
生物科学的内容不仅包括大量的科学知识,还包括科学研究的过程和方法。因此,我们不仅要重视生物学知识的学习,还要重视学生生物科学研究的过程,并且从中领会生物科学的研究方法。
3、要重视观察和实验,生物学是一门实验科学
没有观察和实验,生物学也就不可能取得如此辉煌的成就。同样,不重视观察和实验,也不可能真正学好生物课。在日常生活中也要注意观察生命现象,培养自己的观察能力。
4、要重视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
关键词:学校体育;终身体育;体育意识;体育教育;社区体育;家庭体育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伴随着体育教育事业的改革与发展,许多新的教育理念与教育思想开始涌现出来,终身体育这一概念就是这时候被提出,而且逐渐受到重视的。终身体育,从字面来看即终身参加体育活动。严格从概念来解释终身体育的含义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指人从生命开始至生命结束中学习与参加身体锻炼,使终身有明确的目的性,使体育成为人一生生活中始终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二是在终身体育思想的指导下,以体育的体系化、整体化为目标,为人在不同时期、不同生活领域中提供参加体育活动机会的实践过程。“终身体育”一词发端于由继续教育学家朗格朗提出的“终身教育”。自20世纪80年代起,“终身体育”伴随着我国的改革与发展其内涵逐步延伸与拓展。大学,是人的身体发展的关键时期,同时大学也是学校体育教学的最后一个阶段,只有这一个阶段做好了,才能使学生将学校体育与社会体育完美的衔接,因此可以说,大学体育是实施终身体育的重要环节,大学体育是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体育意识,发展身体机能的重要时期。只有这一个阶段,使学生得到了应有的锻炼,才能保证现有阶段旺盛的学习精力。在发展心理学中有一个重要的概念,即“关键期”,如果某一方面的发展错过了关键期,再进行培养,虽然仍有效果,但往往是事倍功半,而大学体育正是终身体育的关键期。用发展的眼光来看,从现在起,为终身体育打好基础,也为将来参与到祖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中做好准备。由此可见,学校体育在终身体育中有着重要作用。
1学校体育与终身体育
在大学体育课程的教学目标中很明确地列出了一条,即:使学生能够“积极参与各种体育活动,并基本形成自觉锻炼的习惯,基本形成终身体育的意识,能够制定可行的个人锻炼计划,具有一定的体育文化欣赏能力”。想要这一课程目标能够良好的实现,就必须明确终身体育意识的内涵以及怎样才能使学生树立良好的终身体育意识。终身体育是指人们从认知、习惯和能力3个方面对终身体育锻炼所树立的意识,主要包括健康意识、体育知识和体育技能。(1)健康意识。世界卫生组织在其中明确指出:“健康不仅仅是没有疾病或不虚弱,而是身体的、精神的健康和社会适应性良好的总称”。有积极参与各种体育活动的兴趣与爱好,并能通过多种多样的体育活动,确立适合自己锻炼身体的项目,形成自觉锻炼身体的习惯。(2)体育知识包括生理卫生常识、体育人文知识、体育锻炼常识3个方面。(3)体育技能是指学生应在学会多种基本运动技能的基础上,熟练掌握两种以上健身运动的基本方法和技能,能科学地进行体育锻炼,提高自身体育能力。由此可见,高校体育教学目标中尤为重要的一个目的就是树立学生终身体育的观念。那么树立终身体育观念的意义是什么呢?
2终身体育的意义
一轮又一轮的技术革命席卷全球,机器的使用逐渐代替了人力劳动,当人们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时,生活方式必然会发生改变,生活品质不论是在物质方面还是文化需求方面,都需要提高。因此人们需要借助包括体育在内的不同手段,促使自身智能和体能的发展,使人体的机能水平不断改善进步,适应社会发展需求。早在1995年,我国就推出了《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其中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培养人民终身体育的兴趣,习惯推动全民健身向深层次发展。而后在2002年所颁布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中强调在传统的生物体学观指导下的体育课程逐步转变为生物—心理—社会三维体系的体育观念。由此可见,体育在教育中的认识已经逐渐进步,体育不再单单是学生强身健体的一门课程,而是在社会适应、心理素质提高等方面都承担着重要责任的一门学科。
3影响终身体育的因素
家庭体育、学校体育和社区体育这三者之间既是相互独立有本质区别的,又有紧密的联系。在三者的紧密配合下实现了体育在整个时空上的衔接。不论哪一个环节的缺失都会使得各种体育途径无法有机地衔接起来,这3个方面共同组成了终身体育。在我国的体育中,家庭体育是起点,作为其他二者的基础,它在人们形成一个端正的体育态度,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社会改革日益深入,我国的家庭体育也开始飞速发展,但由于起步晚,意识薄弱,相比其他二者,仍然处于一个较为落后的阶段。社区体育是在我国社会转型逐步明确社区概念后才开始兴起发展的,其理论研究刚刚开始,在普通大众之间概念较为模糊,甚至将街道系统内的体育和老年体育与社区体育等同起来。学校体育作为桥梁连接着家庭体育和社区体育,是我国体育战略发展的重要部分。而在这三者中,学校体育最为重要,因为学校体育正是掌握基础知识,树立体育观念的阶段。由此可见,学校体育是终身体育的关键,大学体育作为学校体育的最后阶段,是学校体育与社会体育的重要衔接点,高校体育教学不仅仅是课堂技术教学,更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使其适应变化的社会,拥有较强的体育能力,不再是完成必修课程就结束体育学习,而将其当作一种终生技能与习惯。因此,可以说高校是实施终身体育的重要环节,更是学生进一步完善自身体质,增强体能,形成良好认知的关键阶段。
4如何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
首先,我们必须重视理论教育。大学生对于体育基础技能的掌握已经在小学和中学实现,但大多数学生关于体育的认识仍然是繁重学业下的一种放松,或者为了能够顺利毕业而必须拿到的学分,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所以我们必须注重理论教育,培养学生正确的体育观念,使得体育运动在合理有效的手段下得到广泛传播。而这些的基础就是掌握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制定合理的教学计划和教学目标。其次,要注培养大学生体育兴趣和技能。社会心理学家研究表明,被人认为愉快的事情更容易被接收,也更容易在同等刺激下回忆起来,所以只有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才能使其更快更好地树立正确的体育观念,学生才能够积极主动的学习体育技能,使得教学过程形成良性循环。在高校体育教育中可以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并行的方法,吸引学生参加体育运动,在潜移默化中养成体育锻炼的意识与习惯。体育在素质教育中以掌握基础知识为手段,把能力提高作为重点,使增强体质、树立意识成为最终目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主动地掌握技术技能,并愿意运用于日常生活的体育锻炼当中。再次,正确的教学指导思想也很重要。体育贯穿于人的整个生命过程中,从出生爬行直至死亡我们都离不开体育理论的指导,这就意味着掌握正确的体育知识和观念是提高一个人生命质量的重要保证,而学校正是培养学生健康意识和体育能力的场所,因此教师作为引导者,必须有正确的教学思想,才能使学生获得合理的知识建构,并运用于将来的生活当中。高校体育教育的重点不仅是取得了多少竞技类体育的成绩,学生身体素质进步了多少,更重要的目的是让学生可以树立良好的健康意识,有自主体育锻炼的能力。最后,我们还可以利用高校特有的社团文化,营造良好的体育氛围。目前,大多数高校当中都有为数不少的体育类社团,如排球协会、篮球协会等,学校通过给予这些社团支持,开展活动,让学生可以有展示自己喜爱的和擅长的体育项目的平台,使学生的自尊心得到保护,自信心得到肯定。
5结语
终身体育的目的是使人的生命质量得到提高,为社会发展提供高素质的人力资源支持,在培养人的生命价值观方面做出贡献,体现生命的价值与意义。学生是社会发展的最重要力量,只有学校重视学生的终身体育教育,才能为终身体育教育的发展乃至社会的发展承担应有的责任。所以体育工作必须在学校时使学生打好体育基础,让他们懂得锻炼的原理和方法,受益终身。
作者:赵一斌 郭忠 单位:甘肃省兰州市西北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