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初中生物的课堂教学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初中生物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艺术是需要教师不断探索的。教师要不断地创新教学方法和手段,对教学环节进行完善与创新,最大限度地提升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d趣,提高生物教学的有效性。为此,笔者结合自己多年教学实践谈谈体会。
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兴趣的培养是提高教学效果的关键。教师要因势利导,并搜集生物学的最新信息,让学生掌握和教学内容相关的最新动态,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学生对生物知识的理解,增强学生战胜自然的信心。利用实验教学法,可以使难以理解、抽象的知识变得直观形象,有助于学生对技能的把握、知识的掌握,增强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提高了学生思维能力、观察能力、获取新知能力及解决问题能力,利于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培养。教师布置了实验的主要内容后,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辅助,精心组织学生,找到学生的乐趣所在。让学生自己亲手参与,实验过程认真观察,自主的探究,学生也可以提出建议,创新性的设计问题,培养了学生的发展性思维能力。学生体会到实验成功的喜悦,将转换成学习生物的重要动力,因此,能形成一种良好的学习氛围,将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激发出来,同时也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协调发展。有了兴趣,学生的学习就有了动力,实现课堂高效也就有了保障。在生物教学中,直观性教学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例如,使用模型教学,在上“消化和吸收”这一节课时,我用人体模型让学生认识消化系统的各个器官。学生不仅直观的认识人体消化器官位置和形态,而且对各种消化腺开口在什么地方一眼就可以认清。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动力一下子因为模型的出现而达到最高点。教师还可以利用身边的事激发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让学生感受到学以致用。例如,在讲“动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时,上课前,先让学生总结在自己身边的动物对自然界有什么作用。使抽象的问题形象化、具体化,学生学习由浅入深、由外而内、由感性到理性,使学生不断产生兴趣。
二、运用多媒体,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多媒体具有形象具体,动静结合,声色兼备的特点,恰当地加以运用,可以使课堂教学变抽象为直观,调动学生感官作用,解决教师难以讲清,学生难以听懂理解的内容,从而有效地实现精讲,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例如,我在教学初中苏教版《人体的血液循环》时,由于心脏的结构较为复杂,特别是瓣膜的结构和功能比较抽象,学生理解较为困难。因此,为了帮助学生突破重点和难点,在教学过程中,我除了利用挂图和课本的插图之外,还准备了一个心脏结构和功能的视频动画、毛细血管和组织细胞间的物质交换以及肺泡处气体交换的动画,同学们通过观看视频动画,理解了心脏的结构和功能,明白了血液成分发生变化的原理及血液循环的途径。突破了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形成事物发展变化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直观教学是学生获取感性认识的重要途径,是进行思维加工的前提,有较强的吸引力。在生物学教学中,运用多媒体特有的感染力和表现力,生动形象地导入新课,无疑会收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课堂进行中,清晰的、可操纵的画面播放,使教学重、难点深入浅出,轻松突破;教学结束时,教学内容的提炼总结,有助于学生理清思路,圆满完成教学目标。多媒体优化组合,视听感官多重刺激,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在讲解“植物细胞和动物细胞的结构”时,如何让学生记住这个重要的考试内容,我把这个内容设计成“闯关大挑战”的游戏,知识点变成一个个关卡,只有答对相应的内容,才能进到下一个关卡。通过游戏过关的方式,让学生在电脑上选择相应的细胞结构。例如,第一关,选出植物细胞的结构后按确定,如果全对的,就允许你通过,继续下一关;顺利完成的,最后电脑上出示胜利画面,我就做出评分,然后及时奖励;不对的游戏到此结束,背熟后重来。学生具有爱玩、好胜的天性,自我表现欲望强烈,想向老师证明自己的实力,通过这个方式的鼓励,学生很快就把动植物细胞的全部结构记得清清楚楚了。这样的多媒体游戏教学活动目的性强、挑战刺激,学生参与面很广,既活跃课堂气氛,又活跃学生思维。
三、自主合作探究,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在初中生物教学中,教师不是简单提供探究的机会,而应积极指导学生整个探究过程的思路,让学生能顺利完成探究活动。教师应让学生充分地进行实践,增强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减少对教师的依赖。倡导动手实验的学习方式应突出学生的主动学习,强调围绕一定的主题进行,并使学生有足够的时间进行操作和思考。生物学习应是学生主动地应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研究、探索新问题的过程,应是学生从生物角度发现并解决问题、完成认知构建、发展探索与创新意识的过程。优化自主探索的学习方式:在操作上应注意选材呈现实践性、应用性和发展性;过程要突出自主性、建构性和独创性;结论要体现多元性、开放性和创造性。教师要有开放、宽容的态度,以期待、信任的眼光引导学生投入到充满探索性和挑战性的学习活动中去。以合作交流为主要内涵的互动学习是促进学生社会化进程和实现持续发展的重要学习方式。学生客观存在的差异性,要求生物学习的过程必须让学生尽可能地经历合作与交流。通过互动体验,感受生物学思想与法,认识生物学知识与经验,培养人与人合作的意识和态度,获得自我反思和纠正的机会与体验,实现资源共享、差异互补、协同发展。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有独立思考,在合作交流时有角色分工,在合作交流后有动态生成。这样,学生在民主平等的自由空间里表述和倾听,在争辩与讨论的动态过程中感悟和体验,在思维的碰撞中创新,在思想的交流中扬弃,在情感的沟通中融合,在智.慧的展示中互相启迪,使合作交流的互性学习成为学生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柱。在生物教学中可以利用生物实验有意识地加强师生互动性学习的教学形式,这种互动方式中教师通常采用“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学生设计方案―学生分组探讨”的教学方法。例如,“探究生长激素的功能”,教师在学生已经具备了“新陈代谢”和“神经调节”知识的基础上,介绍有关的背景材料,设置一定的情境:用含有生长激素的饲料来饲养动物,其结果有什么不同;受青少年欢迎的我国蓝球运动员姚明的身高之理由;侏儒症、巨人症、肢端肥大症的挂图和病症介绍等。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被激发,这就是主体意识的激发,产生疑问:这些病症是不是与生长激素分泌异常有关?生长激素与生长发育有何关系?巨人姚明是巨人症还是正常的发育所致,这其中的原因何在?……然后,要求学生根据相关资料进行讨论、分析、类比、归纳出生长激素的功能。最后,通过侏儒症、巨人症、等生长激素分泌失调的病症来验证结论,澄清疑问。
关键词:初中生物;课堂教学;效率
教学方法在初中生物课堂教学过程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提高教学方法,可以提高初中生物教学的质量,有效激发初中学生学习生物知识的兴趣。本文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对初中生物课堂教学方法进行了探讨了,以供参考。
一、联系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生物大千世界美丽多姿,是初中学生观察与研究生物对象重要背景,笔者认为,将生物世界中的这一大的自然环境融入到初中生物教学的课堂中,可以有效激发出学生学习生物知识的浓厚兴趣。一旦初中学生具有学习生物的浓厚兴趣,则可以自觉地去观察、探索、思考初中生物这门学科中的各个知识点,并积极探讨自然界生物的奥秘与本质,并容易在学习与探究生物活动中领略到生物界中的无限风光以及享受到学习的乐趣与获得成功的愉悦之情。
比如,笔者在传授《有机物的制造――光合作用》这节教学单元时,就将教学的注意力定格在生物事实与生物现象这个结合点上――“在阳光下每一片绿叶都在进行生命活动”。笔者对同学们说:“在阳光下每一片绿叶都在进行生命活动,绿叶的生命活动在盛夏时节最为活跃,如果无这些复杂的生命活动,树木就难以生存。此些复杂的生命活动一方面可以决定自然界中植物的生存与死亡,另一方面跟我们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世界上很多科学家运用各种实验方法不断探究这种奥秘,并且收获颇丰,但是运用上述生命活动应用于农业生产的工厂化尚处于初级阶段。我们可以站在科学家的肩膀上,认真仔细分析,上述生命活动是如何依靠土壤与空气中的各种物质来制造有机物质的呢?上述生命活动又是如何影响人类居住环境与人类日常生活的呢?”同学们听后,纷纷放开思维的翅膀,积极探索生物界中的奥秘。
二、精心设疑,激发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
精心设疑有益于引导初中学生学会在自己熟悉的日常生活中寻找和发现一些有科学研究价值的现象与问题,也有益于激发初中学生产生比较强烈的求知欲。比如,笔者在传授“茎的疏导作用”这节教学单元时,首先在课堂上向学生演示一个与本节知识相关的小实验,取试管2支分别命名a、b,向这2支试管内加入等量的并稀释相同倍数的红钢笔水。在a试管中插入1株正置的芹菜,在b试管中插入1株倒置的芹菜.对于b试管中倒置的芹菜则剪掉其尾部的叶片,将茎露出,芹菜的根部向上置入试管中。静置若干分钟以后,将2株芹菜茎分别纵切与横切,可以观察到,在a试管正置的芹菜茎变为红色,并且正运输试管里的红钢笔水;置入b试管里的芹菜仅有与红钢笔水接触的底部的薄薄一层变为红色。同学们看到这个现象后非常惊讶:a、b2支试管里均是芹菜,放置的方向不一样,为何会产生两种不一样的的现象?这可以说明什么问题呢?这些问题自然而然地激发学生产生比较强烈的求知欲与好奇心,学习也由被动变为主动,从而也为笔者传授“茎的疏导作用及茎的结构、水分的运输方向”这些实验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联系实际,让生物贴近学生的生活
生物无处不在,生物与我们生活、生物与生物之间均存在密切的联系,将初中生物教学内容与学生日常生活有机结合起来,可以大大提高初中生物课堂教学的效率。比如,笔者在传授“蛋白质代谢途径”这节教学内容时,首先向同学们讲述一件日常生活中的小事: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人们的生活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改善与提高,许多同学都习惯在早晨喝一杯牛奶,可是大部分同学是空腹喝牛奶的,这种习惯是不科学的,会浪费牛奶的营养,先吃点东西,如面包之类,然后喝牛奶,才是科学的饮食方法。这个故事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热情,也在回顾分析自己平时的喝牛奶的习惯,他们也在自问:为什么空腹喝牛奶是不对的做法呢?接着,笔者引导同学们从生物教材中介绍的蛋白质代谢的这个角度去思考、分析问题。如果空腹喝牛奶,则牛奶所含的氨基酸等各种营养成分会作为能源物质被机体分解,为机体生命活动提供各种所需的能量,这也是蛋白质代谢的一条途径。假如先吃点东西,比如面包之类,又会发生怎样的情况呢?此时,机体活动所需要的能量就可以由面包之类物质(糖类)氧化分解提供,牛奶所含的氨基酸等营养成分则可用来合成机体所需的组织蛋白、酶或者利用氨基转换的作用进一步形成新的氨基酸,从而被机体利用,这属于蛋白质代谢的另外2条途径。经过笔者耐心的解释,同学们恍然大悟,一方面学到了日常生活的常识,另一方面理解了蛋白质代谢的3条途径,同时让生物知识教学贴近了学生的日常生活。
四、重视实验,锻炼学生实践动手的能力
实验在生物教学过程中占有重要的地位,通过实验,可以帮助学生掌握一定的实验技能,培养学生动手实践的能力。实验教学也可以激发同学们热爱生物、喜欢学习生物,也帮助同学们建立生物学概念,从而掌握生物知识与生物实验技能。比如,笔者在指导学生进行“观察植物细胞”和“观察人的口腔上皮细胞”实验时,由于初中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不是很强,因此,笔者对这2个实验采用逐步演示的方法,并认真指导学生进行实验。
初中生物属于一门实验性很强的学科,探究实验在初中生物教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如何发挥探究实验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作用,是我们初中生物教师需要认真研究的一项教育课题。
参考文献:
那么,生物课堂教学如何实施?实践中应注意那些问题?以下是笔者所做的尝试与思考。
一、探究式课堂教学的含义
所谓探究式课堂教学,就是以探究为主的教学。具体地说,它是指教学过程是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以学生独立自主学习和合作讨论为前提,以现行教材为基本探究内容,以学生周围世界和生活实际为参照对象,为学生提供充分表达,质疑和自由讨论问题的机会,让学生个体,小组,班集体等多种解难释疑尝试活动共存,将自己所学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教学形式。教师在课堂教学改革中须大胆创新,勇于探究,敢于实践,根据课标和教学目标要求,让学生有针对性地收集教材以外的学习资源,从而增强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创造力。
二、探究式课堂教学如何提出问题
问题是学生进入探究状态的“导火索”。问题从那里来?问题是学生在学习中自主发现的。那么在生物教学中,怎样引发学生产生问题呢?
1.捕捉新奇的问题
生物学领域中有许多知识对学生来说是新奇的,如“基因工程”“细胞工程”“试管婴儿”“克隆技术”“非典”“禽流感”等。这些在高中生物才能学到的知识初中学生也非常感兴趣,初次接触克隆羊多莉的报道,很容易产生诸如“能不能用同样的方法克隆人?”“能不能克隆其它动物?”“能不能克隆器官”“克隆技术有何用途?”等问题,以这样的问题为切入点展开讨论,能够不断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摄取新信息的能力。
2.创设问题情境
学生的学习愿望可以在一定的情境中触发。探究情境的创设不仅能激发学生的探究动机,唤起学生的探究意识,还能对学生的积极参与起到启发、引导和定向的作用。例如,“光和颜色”“味觉的形成过程”“植物的无性和有性生殖”“染色体、DNA和基因”“生物进化的原因”“种子萌发的条件”“细菌的形态结构和生殖方式”“光合作用的条件”“影响生物生存的环境“等是教学过程中的一些重点和难点,在这些重点和难点知识的学习过程中怎样设计问题,创造解决问题的情境,是教学的关键,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学目的。
3.由浅入深提出问题
例如,在学习“植物的呼吸”一节时,可设置如下问题:⑴收获了的植物种子或果实是否还进行呼吸作用?为什么种子堆放久了会发热?⑵为什么在温度偏高的室内储存的菜烂得快?土豆为什么早早出芽?⑶)用黄豆产豆芽,怎样浸泡黄豆?能否把黄豆完全浸没在水中?通过以上问题,不仅让学生加深了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而且也培养了学生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思维方法。
三、探究式课堂教学要及时点拨,激励评价
教师的信任和鼓励是学生进步的巨大动力,根据教材要求和学生探究情况,教师要及时点拨,归纳。概括探究要点,梳理知识,构建网络,并要求学生运用探究获得的知识解决相关问题。同时,对学生积极参与探究要给予充分肯定,学生可以自评和互评,也可以大家总结,教师补充。当学生在探究活动中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或者取得一定进展时,即使这种进展微不足道,教师也要以敏锐的洞察力,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
四、生物课堂探究实施中存在的问题
1.不是所有的内容都适合探究性教学
探究式课堂教学要从知识的特点出发,充分考虑探究性教学的必要性和可能性,要把学生的探究学习与其他学习方式结合起来。所有的科学知识都靠学生主动探究和自我构建是不现实的,我们强调课堂教学要给学生提供充分探讨的机会,并不是要否定知识传授的独特作用。
2.探究活动的盲目性
探究活动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解决学生学习时产生的困惑和问题,对于一些学生能自行解决的浅显问题,是无须“兴师动众”组织探究活动的。在教学中,部分教师缺乏教学的目的性和针对性,一味滥用探究活动,营造表面“热热闹闹”的学习氛围,为探究而“探究”。这种看似活跃的课堂教学实则是学生有限学习时间的浪费,使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3.探究活动的无序性
自主探究可以让学生亲历知识的探索过程,实现知识的自我构建和自我理解,培养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但对自主探究活动的组织却存在较多误区。教师不能科学和有效地发挥自己在活动中的引导作用,把握不好活动的节奏和时间。例如,有的教师在一堂课上安排好几项活动,结果每一项活动都不到位;还有的教师安排活动时间较长,活动形式单一,容易造成学生对活动失去兴趣;还有的教师不能把握好自主探究的“度”;或者是仍然采取教师包办代替设计方案,让学生按步骤机械操作;或者采取彻底放手,完全交给学生,结果是学生盲目探究。
4.探究活动的被动性
探究活动中多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活动,小组讨论时,有的学生抢着发言,有的学生却一言不发;有时一个学生发言,其他学生不认真倾听,而是各说各的,以自我为中心。彼此之间的合作不是在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的前提下进行的。
另外,教师总是习惯于让学生在探究活动中得出预先设计好的某一个科学结论。而为了让学生能尽快获得结论,教师想方设法把学生的思维向教师所需要的一面引导,至于学生在探究中提出的一些其他问题,教师常常采取回避的态度。在这种课堂教学中,学生缺乏实质性的参与,探究活动和合作学习的价值没有真正体现出来。
【关键词】初中生物;导入;策略
人们都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生物教学也是如此。教学导入的好坏,关系到整堂生物课的成败。导入,是教学过程中的第一个环节,它就像一首歌的前奏,又像是一部电影的序幕,能够为生物课堂创设一个良好的教学环境。而且,一个好的导入,能够在短时间内帮助学生们平复课下的杂乱心情,让他们的注意力以最快的速度集中到课堂之中,从而为一堂课打下良好的基础,提高生物教学的教学效果。下面,我就结合教学实际谈一下初中生物课堂的导入艺术。
一、利用音像图片导入,可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现在的生物课堂,已经开始摆脱传统的教学模式,逐步适应了新课改的要求。在新的教学模式下,多媒体的使用教师一定不要忽略,它有很多传统教学模式不可比拟的优点。它的视频、图片等方式都可以给学生带来直观的感受,充实他们的视觉与听觉。这样不仅可以吸引学生们的注意力,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还可以让抽象的知识变得形象化,学生们学起来更容易。
比如《动物的行为》这一内容,因为动物行为的概念这个知识点比较抽象,学生们难以理解,尤其是动物的状态变化这个地方。所以我就充分利用了多媒体教学进行导入,在授课之前,我为学生们播放了一段视频,里面有各种动物的不同行为:如雄鹰捕捉野兔的场面,现实生活中公鸡争斗情景,蛇的觅食方法,鸟儿筑巢等精彩情节,都通过视频展示出来。学生们看得津津有味,这些画面展示,不仅引起了学生的高度注意,还帮助学生们理解了动物行为的概念,为后续内容的讲授奠定了基础,可谓是一举两得。
我们生活的世界是丰富多彩的,在课堂上我们也要尽量为学生展示生命的活力,而多媒体教学,就是一种很好的教学方式。它可以为生物课堂创设一种良好的氛围,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主动性,还可以让学生们的印象非常深刻,让他们享受到美的熏陶。所以,教师要巧妙地运用多媒体功能,这对我们的生物教学是有好处的。
二、利用教学实验导入,可以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
实验是生物教学的基础,在生物课堂上,教学实验是离不开的。而新课标的要求中,也是要求把教学实验提到重要的位置,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而在课前做一些简单的小实验,可以为学生创造一个愉悦的学习气氛,激发他们的学习欲望,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不仅如此,教学实验还可以把复杂的知识变得简单,帮助学生认识事物,掌握知识,从而提高生物课堂的教学效果。
比如《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这部分知识比较抽象、难懂,它又是生物教学中重要的内容,所以一定要把知识点讲透。我在课前准备了叶子、酒精灯、烧杯等实验用具,并提出了问题:我们平时吃的马铃薯里的营养物质,是光合作用产生的吗?学生们答案不统一,然后我让学生们带着问题看这个实验,在做实验的过程中,我也会适当地问几个问题。当实验做完以后,学生们对光合作用的理解也差不多了,我再稍加点拨,这堂课的教学内容轻而易举就完成了,而且学生们的印象还很深刻。
生物教学离不开实验,学生的思维能力、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都能在实验过程中得到提高。尤其是运用实验导入新课,更会为生物课堂增添一丝新颖,能够抓住学生们的注意力,从而主动去学,去思考。所以,教师们一定要重视实验的作用,巧妙地运用实验导入新课,一定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三、利用诗歌谚语导入,可以活跃课堂的学习氛围
因为生物是一门科学性极强的学科,所以很多人认为,那些优美的诗句与生物教学不沾边。其实这种想法是错误的,学生们学过诗歌,也都懂得一些谚语。教师如果用一些诗句或者是谚语导入新课,不仅可以活跃课堂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陶冶学生们的情操,启发学生们的智慧。学生们在活跃欢快的氛围中学习,对提高教学效果一定有帮助。
比如在讲食物链的时候,我就为学生们准备很多关于春天的诗句:如蜂蝶纷纷过墙去,却疑春色在邻家。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千里莺啼绿映江,水村山郭酒旗风。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等。学生们的面前呈现了一片生机盎然、鸟语花香、春色满园的景象。当学生们的思维沉浸在美景中时,我提出了一个问题:同学们,你们知道吗?在这春意盎然的百花园中,却存在着残酷的现象,那就是吃与被吃……然后我再一步步地讲解食物链的有关知识。学生们听了我的问题后,都急于知道原因,所以他们听得很认真,这样的课堂效果能不好吗?
利用诗歌导入,不仅帮助学生们建立了学科之间的联系,还增加了学生们对生物的兴趣,它不再是枯燥无味的讲解,也融入了优美的元素。其实,除了诗歌之外,教师还可以利用谚语、成语、俗语等导入新课。这些学生们都很熟悉的短语之中,包含着很多生物学科的知识,都是前人总结出来的生活经验与尝试,对于学生掌握科学的生物知识,有很大的帮助。
关键词:高效;生物课堂;问题设计;教学方式
新课程改革要求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就是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帮助每一个学生高效地学习,使每一位学生的知识和能力得到充分发展。而教师教法的优劣,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的学习效果,所以说,教学方法就是效率、质量。课堂教学是教学的基本形式,是学生获取信息、培养多种能力的主渠道,然而课堂教学的时间是有限的,怎样用最少的时间使学生获得最大的进步与发展,实现生物课堂教学的高效呢?下面,以本人几年来的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
一、实现教学高效性的必要条件――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习的内趋力,对学生兴趣的培养应渗透于整个教学过程。怎样才能激发和增强学生的兴趣,促进学生的学呢?
1.精心导入。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教师对每堂课的导入应该精心设计,力图开场即能激起学生求知欲。如:《生殖器官的生长》在学习过程中,先简略介绍百花种种、果实繁多,然后设问:“为什么一朵桃花能变成一个又大又甜的桃子?”为什么果实都结在开花的部位?”“这些问题能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并促使他们开动脑筋思索、积极发言,使他们很快进入学习状态。
2.紧贴生活。教师可以将相关的课外材料引入课堂,使现有的课本与课外的材料相互补充,使我们的课堂更加有血有肉,更加形象生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同时,教材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有时为了更好地实施教学,我们需要科学重组教学内容,大胆的改造教材,让教材“为我所用,为生所用”。
3.联系热点。热点问题最富吸引力,联系社会热点,利于开拓学生视野,活跃学生思维。如:在学习《人体的营养》这章时,可以给学生观看三聚氰胺事件的短片,使学生了解该事件中孩子的受害情况,使学生认识到关注食品安全的必要性,激起学生探究的欲望,明确在日常生活中如何关注食品安全问题。
二、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方式――优化课堂问题设计
《生物新课程》指出:“教师是生物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课堂教学的核心是调动全体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的全过程,使学生自主的学习、探究。怎样恰当引导学生探究、交流怎样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变被动的课堂教学为主动的师生互动教学,彼此形成一种真正的“学习共同体”这些问题要求我们要优化课堂问题设计模式。课堂教学是学生自主学习的主要场所。教师要进行开放式教学,在问题设计时,应做到:问题让学生提,疑问让学生解,方法让学生悟,思路让学生讲,错误让学生析。这样,才能真正意义上的“解放”课堂,让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教师将教学的内容还原成知识生成的过程,转换为学生易于接受并能解答的问题或者问题串,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所设计的问题要注重回答问题的过程。例如,学习“食物保存”这部分内容时,我设计如下的问题:①在夏天,饭菜或其他食品放久了就会变质,你能否设计一个实验探究一下这些食品变质的原因②你设计的实验有说服力吗?你的实验怎样设计,才能体现出较强的说服力?③能否根据食物变质的原因,设计几种保存食品的方案?从上面的三个问题的设置来看,体现了知识的生成过程,学生解决了这三个问题,就掌握了“食物保存”的全部知识点的内容。这三个问题的设置注重知识的生成过程,强调学生必须积极主动参与,才能顺利完成教师的教学任务,同时提高了学生的思维。
三、实现教学高效性的关键――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式
有些教师常抱怨学生上生物课没兴趣,不积极。教师是否也应该反思一下,教学是否存在“千课一律”的现象?是否应该在教学方式的多样化上下功夫?课堂是师生互动、心灵对话的舞台,课堂是探究知识的场所,是通过对话探寻真理的地方。因此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关注学生的主体意识,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自己去活动、体验乃至创造,使学生享受探究的乐趣;教师要发挥引导和指导的作用,使学生从被动地获取知识向主动探索知识转变;以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为基础,引导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使学生从单一的、被动的学习方式转变为自主、探索与合作的学习方式,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使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如:在《人类的食物》的教学中,我设计了“医生与病人”的游戏活动,当教师提出某种营养物质缺乏的疾病名称,“病人”说出该病的主要症状,请“医生”诊断,并提出合理建议。这样的课堂气氛非常好,同学们踊跃参加。通过医生与病人的扮演活动,变抽象为具体,寓知识于游戏中,极大激发学生兴趣和参与欲望,充分调动每位学生学习主动性,促进人人动手、个个动脑,个个动起来。从而轻松、愉快地掌握了所学知识。只有这样,让每个学习者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得到充分发挥,在45分钟的课堂里真正学到东西,真正获得益处,才能真正实现课堂教学的高效性,从而取得优质、高效的课堂教学效果。
总之,高效课堂要以学生终身发展的教学理念为指导;要以扎实的教学内容为载体;要以多元的学习方式为中介;要以积极的课堂气氛为依托;要以减轻学生课业负担为导向。让尽可能多的学生参与,让尽可能多的学生学会,让学生尽可能多的学知识。少做无用功。从而实现初中生物课堂教学的高效性!
参考文献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属于人的非智力因素,它对认知活动起着指导、调节和强化的作用,是学习过程顺利而有效进行的心理条件。只有激发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才能使学生在观察、思考生物现象、认识现象本质及人与自然相互关系的过程中感到兴奋和激动,使之体会到学习生物知识的乐趣和成功的愉快,从而以兴趣激发起学生对生物学的热爱之情。这是生物学教学立于不败之地的关键。
二、积极诱导学生参与教学
以往的“一刀切”、“齐步走”等陈旧的教学组织形式,造成了课堂教学的少、慢、差、费的现象。如,教师满堂地讲,学生毫无兴趣的听;教学内容封闭;教学信息缺少双向的交流,学生没有参与的机会;教学效果较差,优秀学生吃不饱、后进生消化不了等。课堂教学是师生的双边活动,双方必须共同参与、相互配合才能获得成功。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应该为“学”服务。学生只有全身心地参与到教学中,才能使课堂中的问题成为学生自身的问题,学生才会学得积极主动、生动活泼。正因为学生在课堂上得到的任何知识、解决的任何问题,是他们自己获得的,所以就比通过其他途径得来的更彻底地属于他们自己。
三、注重教学信息的反馈调节
以学生为主体,并不意味着忽略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是辩证统一的关系,教师的主导作用发挥得越充分,学生的主体地位就越巩固。教师的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教学信息的获得、反馈和调节上。教学过程是一个结构复杂、影响因素众多且处于动态变化之中的系统。在课堂上教师应不断地从学生学习中取得反馈信息,了解教学情况,并相应调节教学的内容、难易、进度、方向,使学生忙而有序、忙有所获。虽然教师退居二线成为课堂教学的旁观者,但是对教师驾驭课堂的能力要求更高。如在讲述生物进化历程时,笔者引导学生比较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哺乳类的心脏结构,有位同学却标新立异把蚯蚓的心脏拿来比较,并得出动物的心脏是由无到有,由多到少,由简单到复杂的结论,这是学生创新思维的火花!笔者捕捉到这一信息,鼓励这位学生向全班同学阐明自己的观点。该同学的观点引起全班的一次大讨论。这是一次探索求知方法的大讨论,这次讨论加深了学生对生物进化论的理解,有助于学生生物进化思想的形成与发展。成功的反馈是激励学生学习的强有力手段,它能够使学生体验到学习的乐趣,激起追求更大成功的欲望与信心。成功反馈一方面要及时,另一方面教师要采用鼓励性评价,扩大反馈范围和内容,争取“东边不亮西边亮”的效果。在引导学生积极探索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思维的闪光点,并及时给予鼓励,这种做法能够使学生的创新意识得到培养,创新潜能得到激发。当学生独立思考遇到困难时,教师应及时给以提示、点拨;当学生对某一个问题争论不休时,教师应及时引导或转移学生讨论的主题。
四、加强学法指导
影响学生学习质量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学习方法不够科学、有效。因此生物教学中应注重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帮助学生学会学习。学法指导就是要求教师不仅要教会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会学知识,具有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终身受益。“教师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而在教会学生学习。”(陶行知语)“一个优等教师教学生自己去发现真理。”(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语)等都说明学法指导的重要。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以学法定教法,使教法符合学生学习的特点,适应学生的学习要求,帮助学生树立起自主学习的观念。学生只有掌握了好的学习方法,会观察、会思考、会自学、会应用,才能学会学习。
关键词:初中生物;课堂教学;有效性;实践
提高初中生物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实践,其核心就在于教学的有效性,也就是教师要慎重地思考教学实践,可以有效地指导学生,让学生接受到正确的生物知识,正确地理解生物,以自己最佳的学习状态学习生物,保证学习的有效性,这样也能够促进教师教学有效性的提高。在不断的学习过程中,学生慢慢地会知道生物学习的重要性,从而更努力地学习生物。教师也要更深层次地去了解自己所教授的科目,做好课前的各种工作,使生物的教学课堂尽可能地让学生感到亲切,致使学生改变自己的学习态度,愿意主动地去学习生物知识,进而提高初中生物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一、提高初中生物课堂教学有效性就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初中生物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慎重地思考一个问题,那就是,学生是否对自己所讲内容感兴趣,是否能够根据所学知识愿意主动地去学习?因此,教师应该多和学生聊聊天,多了解一下学生的生活情况,多听听学生反馈给自己的教学意见,给学生准备更有效的教学方案,让学生感受到教师所讲的内容很有趣,很符合自己的学习状况,从而愿意去学习,提高学习生物的效率。例如,教师在讲授“消化和吸收”时,教师可以先问学生早饭吃了什么,喜欢吃什么,饭后多久又饿了呢?教师利用这样贴近生活的问题,引发学生的思考,提高学习的积极性,愿意去注意教师教授的每一个内容,从而把学生带到消化与吸收的生物教学的课堂中去,使学生和教师一起去探讨,一起去学习消化与吸收这一生物知识。
二、提高初中生物课堂教学有效性就要使教学内容更贴近生活
在初中生物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客观地调整一下自身的教学方式,把一些更贴近生活的教学资料巧妙地整合到生物课堂教学中,给学生一个既亲切又有动力的生物教学课堂。其实,初中生物的教材内容里有很大一部分是来自生活,是与生活密切联系,不可分割的。因此,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就要尽可能地到生活中去收集教学资料,让学生更真切地感受生物,学习生物,积累生活的常识。而且,初中生在性格上,还有心理上,都还不够稳重,对一些未知的知识有着无限的求知欲望。这样一来,教师就要注意自己的教学方式,不能一味地反复用一种教学模式,要不然学生就会慢慢地对生物知识失去求知欲,致使生物教学没法进一步的深入,当然,教学的有效性也就没法提高。
三、提高初中生物课堂教学有效性就要让生物教学更直观
在初中生物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更简单、明了地让学生学习生物教学内容,尽可能地释放自身的学习潜能,自由自在地在生物课堂上展现自我,提高自我。因此,教师不能再念念不忘传统的教学模式,多发散一下自己的思维,在生物课堂教学中,应适当地利用一些合理的教学手段,像开展一些生物教学实践活动或者是借助多媒体帮助生物教学的方式,使生物课堂的教学内容更丰富、更充实。学生也能跟着教师的授课更加深入地了解生物知识,更加有兴趣去探讨生物与生活的各种联系,使其生物的学习生活更加精彩。
总之,要想更好地提高初中生物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教师首先就要从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入手,提高学生学习生物的积极性,然后要严格要求自己的教学方式,保证给学生一个高质量的生物课堂,从而保证生物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刘洋.对提高生物课堂教学有效性思考[J].才智,2010(12).
关键词:初中生物 课堂教学 差异化 迁移与拓展
初中生物课程的设置是培养初中生生物综合素质的重要渠道,对初中生的生物知识体系构建、人格完善起到积极促进作用。但是,传统观念的下的初中生物教学,大多采用强迫记忆的方式,使得初中生对生物课程的认知仍停留在一个抽象、枯燥,很难接受的状态。在这种方式下进行教学,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认知程度便可想而知了。如何提高学生学习生物的积极性,实现学生全面均衡发展,已成为我们广大初中生物学科教育工作者必须面对和关注的重要研究课题。我从初中生物课程的特点出发,提出了初中生差异化培养的目标,论述了回归生活和加强实践对生物教学的重要性。
一、在差异性教学方法中提高初中生学习生物的积极性
在传统的初中生物课程教学中,我们衡量学生是否优秀的标志是它们对生物知识的识记程度,也正是我们这种对生物课程知识性的定位,使得学生对生物课程的学习陷入了单一的死记硬背之中,也就出现了传统观念下的“灌输式、填鸭式”教学的方法。我们必须意识到,这种教学方法的运用,不但忽视了学生创新思维和探索能力的培养,而且制约了初中生物课堂教学的改革,成为我们课堂教学改革与优化的瓶颈。
差异性教学方法的本质就是以新课标中因材施教作为理论基础,突破性地把学生进行科学“分类”,“分类”的重要目的在于对它们进行分层次的组织教学。也就是说,为不同层次的学生制定不同的学习内容和学习方法,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在对生物知识学习的基础之上获得新的提升和进步,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在他们的“提高区”感受自己的成长,进而提高每一个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例如,我在讲《传染病》一节时,首先明确了课堂的教学目标,通过学生对传染病的有效了解,让他们养成良好的疾病预防习惯,通过知识联系实际,培养学生归纳与分析问题的能力。教学目标明确后,我根据学生不同理解能力,制定出相应的学习方法。我们还可以采用故事的形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用哲理的形式感染学生,应用感性和理性的有机结合深化学生对该课堂知识掌握程度。不管我们采用哪一种教学方法,最终的教学目标只有一个,那就是使学生掌握对知识的获得方式。
初中生物课程差异化的教学方式的基础是学生的自主学习,自主学习体现的是学生的“主角”位置,以及我们从“填鸭型”到“自由型”角色的转变。自主学习提倡的是把有效的学习时间留给学生,把更多的支配权还给学生的教学的理念。例如,我讲《人类活动对生物圈的影响》等开放性章节时,如果只是用抽象的文字一味去讲,那么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肯定无形中增加了约束性。初中生物教师一定要意识到,生物知识只是学生学习的基础素材,有效、实用的学习方法才是学生受益终生的关键所在。所以,我们让学生自己来支配时间,让每一个学生的不同的理解能力和思维方式都能得到有效提高。最后,让学生自己表达对生物知识的认识。这样一来,不但改变了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状态,而且还展示了学生对课堂的驾驭能力,进而让他们在自主、主动学习中,体会到了成功的快乐,为调动学生学习生物的积极性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此外,学生自主学习的结果,也给我们下一步的教学目标的确立提供重要资料。
二、回归生活,让初中生物理论及时得到实践。
初中生物知识学习的重要意义在于对初中生综合素质、个人修养、价值观念的培养。初中阶段,学生正处在人生发展的黄金时期,对他们人生的发展定位尚处在“规划期”,因此,如何让生物知识发挥其特有的导向作用,将对学生的成长产生重大的影响。因此,在我们课堂教学中,要巧设生活情景,用生活化的思路去叩开学生自主学习的闸门,进而培养学生对初中生物知识的创新性思维。
众所周知,每一个生物观点都是在事实中总结归纳出来的。如果我们只是从知识的角度去开展教学,将会使学生对生物知识的理解变得片面、抽象;反之,我们用生活中的事实去论证观点,那么这个生物观点将会变得形象、生动,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也会更加深刻。例如,我在讲《人类活动对生物圈的影响》一节时,我先把课堂变成一次综合性的拓展活动,然后提出一些具有生物观点的题目,让学生用自己生活学习的例子进行回答,最后我对学生的回答加以评论。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不但学到了生物知识,而且还对他们生活中的表现做了比较准确地定位。可见通过课堂教学中生活情景的引入,增加了与课堂的粘合力,使课堂氛围一直处在活跃的状态,提高了课堂教学的实效。
三、初中生物知识点的迁移、拓展教学法
众所周知,初中生物知识是初中生参加社会实践的重要知识支柱,也是开展其他学科学习的重要基础。生物知识的迁移与拓展是以生物知识的网络构建为基础,所以作为教师,我们首先要帮助学生构建一个系统和全面的知识结构框架,让学生具备知识点的迁移与拓展能力。然后采用创新性思维的方式重新编排教学内容,从学生认知的发展模式出发,提出知识拓展的教学方法,以达到课堂教学的高效性。
关键词:初中生物;基本观点;创设情境
“生物圈”Ⅱ号的失败用事实告诉人们,迄今为止,地球仍是所有生物的唯一家园。但同时越来越多的事实又正破坏着我们的唯一家园。近几十年来,以环境为主题的研究日益深入,揭示了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的关系,学校也开始关注环境教育。
但孩子们的环境保护意识究竟怎样呢?近日,笔者对我校初一、初二学生作了相关问卷调查,总分100分,80分以上的仅占12%,60~70占43%,50分以下的占到45%,初一低于初二。教师应该认识到环境教育不但是全球的要求,也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是《新课程教学法》和《义务教育生物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基于此,我认真疏理了教材中环保教育的思路,并努力提高自身理论水平和教育水平,从以下几个方面做了努力。
一、把握第一课,引导学生形成环保的基本观点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关键。作为“见面礼”,我们要抓住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创造条件,带领学生开展各种活动,认识趣味盎然的生物界,并通过探究活动,感受生物与环境之间互相影响、互相依存的关系,初步形成“生物圈是人类与其他生物的共同家园”的基本观点以及爱护生物,保护生物圈的意识和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观念。
二、紧抓主要环节,多形式强化渗透
在两年的初中生物教学中,知识的把握只是途径和要求,促使学生在过程中增强环保意识才是真正目的。教师要充分利用资源,积极启发学生,通过各种教学模式强化其环保意识。
1.讲授渲染气氛,激发学生情感
讲授可以使教师有较充分的主动性,易于控制所传递的内容,另外,再配以表情、手势、音乐、图片、板书和具体数字,会有更佳效果。如:在教学“动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时,我先给学生朗诵有关自然风光的文字,并配上明快跳跃的音乐和田园内生机盎然的视频,学生听得入神之时,已产生了对大自然的无限热爱;然后,我突然关掉音乐,改变画面,语调深沉地朗读:“从那时起,一个奇怪的阴影遮盖了这个地区……成群的小鸡、牛羊病倒和死亡,孩子和成人突然倒下,并在几小时内死亡,一种奇怪的寂静笼罩了这个地方……”这时,学生的表情开始充满疑惑和忧伤,当他们情感上形成极大冲突时,我平静而意味深长地介绍,这是美国女科普作家蕾切尔・卡逊作了杀虫剂破坏生态的大量调查后,于1962年顶着来自各方面的围攻和乳腺癌的病痛而出版的《寂静的春天》一书中的文字,书中描述了人类可能面临一个没有鸟、没有蜜蜂和蝴蝶的世界,学生内心不但被寂静震动,更被蕾切尔・卡逊的环保精神震动,自然达到了相应效果。
2.多媒体创设情境,震撼学生心灵
作为直观教学手段,多媒体起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比如,图片和视频可以让学生在获得感性认识的同时,内心受到震动,情感得到疏理,学生看到郁郁葱葱的树林被现代化的机器变成荒凉树桩,滚滚沙尘暴袭向首都北京;看到成千上万只鲜活的海洋鱼类被一网网倒入船内,而泛着白沫的工业废水排入江海河流又引发赤潮之时,孩子们都惊呆了;而当全体师生起立,听着迈克尔・杰克逊的另一种《震撼》,听着可可西里索南达杰《走近藏羚羊》的深情,孩子们感动了,看到以鸟以菌以病毒治虫的生物防治原理动态展示,看到可以回收的口香糖、垃圾箱的发明和各地环保创意作品展示时,学生都拍手叫好,并对环保小发明跃跃欲试。这时,环保的种子已经在他们心中发芽,并一定会茁壮成长。
当然,如能把收集整理和表达各种信息资料的任务交给学生,他们一定会对环境现状有更深刻认识,心灵会受到更大冲击,对形成环境保护意识更有利。
3.引导拓展讨论,激发学生思想火花
教材中有些地方并未直接涉及环保内容,但只要稍加引导,便可进行拓展。如:由动物的适应性特点到水域环境的保护,由视觉、听觉形成到沙尘暴,噪音污染,这不仅仅是知识的拓展,更是对学生意识的拓展,从而使他们认识到环保是无处不在的。
思想的火花都是在碰撞中形成的。这正如澳大利亚教育家亚瑟・卢卡斯认为的:环境教育是关于环境的教育,是在环境中的教育和为了环境的教育。针对广西崇左县山区白头叶猴保护和目前重庆正计划修建的小南海发电站可否正常进行,可以让学生展开讨论,并学会时刻关注身边大事。
三、做好阶段结语,让环保意识深入学生之心
我国大部分地区初中生物到初三已不再开设,所以,为了使我们前两年的环保教育深入人心,并长期有效地影响孩子们,八年级下册的结语课一定要设计有关内容,如:总结性地播放视频,讲述环保故事,学生自由畅谈日后的环保理想,并将此形成文字甚至作品保存。
环保教育在初中生物课堂教学中的真正渗透并深入人心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作,它的具体落实还有赖于社会、家庭、学校以及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协作。作为初中生物教师,面对不中考的现实,我们应该把尴尬转变为优势,用自身素养和学科魅力去影响孩子,并不断思索和追求,将这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环境教育渗透到底。
参考文献:
[1]于秀娟.十万个为什么?科技与环境[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11(2):226-238.
[2]张行涛,周卫勇.新课程教学法.初中生物卷[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0(3):5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