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产品设计辅导范文

产品设计辅导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产品设计辅导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产品设计辅导

第1篇:产品设计辅导范文

一、工业产品设计技术技能竞赛试题分析

(一)软件应用分析

通过分析2010年和2011年全国及江苏省职业学校工业产品设计学生技能大赛试题,笔者发现,在三到四个小时之内要完成零件建模、装配及创意设计,时间非常紧张,不少学生来不及完成。如果在软件应用上不能做到非常熟练,是不可能取得好成绩的。从题目涉及的Inventor软件知识点来看,实体建模、曲面造型、特征放置、部件装配、资源中心、工程图、爆炸图、场景渲染等方面都有涉及,因此,对Inventor软件这些功能的掌握必需全面、熟练和精准。

(二)竞赛试题类型分析

工业产品设计技术技能竞赛试题分为三部分:中等难度的机械零件建模及装配、简单的实物仿形设计和中小型的电子消费类产品的创意设计及说明。分值分配为零件建模及装配占25%左右,仿形设计占15%左右,创意设计占60%左右。从试题类型看,不但要求学生具有坚实的软件建模基础,还要有相当的形态及创意设计能力。比如2011年全国工业产品设计技能竞赛题目之一为“识别指纹U盘”,规定了U盘外形尺寸及相关设计要点,如识别指纹的屏幕要凸出U盘外壳1-2mm、要考虑主板与外壳的装配关系、要保证U盘盖打开后,盖子不掉下来等等。这类题目其实已经将软件的使用技巧放在其次,软件只是一个工具,而将利用Inventor进行的创意设计提到了一个新高度。

(三)获奖技巧分析

要在工业产品设计技术技能竞赛中取得好成绩,学生首要的技能就是熟练使用Inventor软件,操作速度及绘图的准确度要极高,要做到一见图纸就能在头脑中产生立体模型,一产生模型就能确定建模方法,这是最基本的能力。要把握好创意题的“分寸”,设计的产品要能用、好用、好看。不能盲目追求造型上的所谓“创意”,而不考虑产品是否适用,造成“设计后遗症”。这是不少学生竞赛时的失误之处。省赛、国赛有继续加大创意部分分值比例的趋势,这就对学生的创意方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创意应以造型创意为主,功能创意为辅,多考虑人和产品之间的关系及产品的美观度,这就要求学生对人机工程学、色彩学有一定的了解。竞赛教练在集训时对这两部分要加以辅导。为了获得良好的外观效果,有些同学对渲染特别在意,从而花费了大量时间,最后造成时间来不及,这在比赛中需注意。

二、工业产品设计技术技能竞赛的学生选拔方案

工业产品设计技术对学生的要求较高,一般在大学本科、专科设置该专业,而在中职、五年制高职专业目录中没有设置该专业。因此,如何在现有中职及五年制高职专业中选拔学生,选拔哪些专业的学生是首先要解决的问题。

(一)基于年级及专业的选拔

根据中职和五年制高职的学制特点,第一学年由于学生还未能完全进入专业角色,特点并不明显,优秀学生尚未“显山露水”,而第三年或第五年又临毕业实习,学生思想不稳定,培养意义不大。因此,第二学期或第三学期是选拔苗子的最佳时机,培养价值较大。具体做法是,在第二学期末、第三学期初开展一次针对性较强的专业技能竞赛活动,选拔范围要大要广,从中选拔出对软件感觉好、速度快、有创意的“苗子”。好的苗子不一定在一次选拔中就能表现突出,因此,这种选拔往往需要进行两到三次,最后一般留下不超过12人,建立一支工业产品设计技能集训校队。工业产品设计技术技能竞赛所选拔的学生可以是各个专业的,如机电、数控类专业、计算机专业,甚至包括文科类专业,这些学生当中,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对软件的掌握较快,但是要花时间弥补制图部分的知识,他们在创意方面往往较有优势。机电类学生的优势最为突出,他们有良好的空间思维能力,而且学过AutoCAD,对于零件建模部分的题目相当拿手,如果在创意上有些灵气,就有可能取得好成绩。因此,这两个专业的学生是主要选拔群体。

(二)基于空间思维的选拔

工业产品设计对学生的要求不仅仅限于某一方面,从看图能力、空间思维能力、软件操作能力到造型设计能力、创意思维能力都有很高的要求,因此,仅仅靠一次选拔很难把综合能力优秀的学生选出来。但是,众多能力当中,空间思维是核心能力。作为教练,应当非常清楚这一点。因此,第一次选拔可以采用目测面试和看图能力作为主要手段,也可以借助相关软件,如利用AutoCAD的三维部分进行选拔,以测试学生的软件感觉。接下来的选拔侧重于产品形态设计、色彩搭配等方面,以测试学生的创意设计能力。

(三)基于创新意识及设计理念的选拔

在第一次选拔之后,可以对学生进行基于创新意识及设计理念的第二次选拔。从色彩搭配、外观造型创意、产品功能创意等方面入手,采用答辩论述的方式进行。两到三次选拔过后,就可以建立一支工业产品设计校队了。当然,这两部分测试的顺序可以调整,关键是要将空间思维好、创意理念好、软件应用好的学生选出来。校队的管理制度,可以采取能上能下的激励方法,确保技能校队的精英质量。如泰州市今年该项目每校中职组3人、高职组3人,那么就可以建立一支8人的校队,其中6人为编内成员,2人为编外成员。编内成员由校技能竞赛的优胜者组成,编外成员由具有一定潜质的学生组成。通过每次模拟竞赛,进行重新排名,只有成绩稳定在各组前两名的队员才有资格作为“种子”选手代表学校参加校外的各级、各类技能大赛,最后一个名额由竞争产生。通过技能校队的训练,激励和带动学生学习技能的热情,达到普遍提高技能水平的目的。

三、工业产品设计技术技能竞赛实训方案

(一)基础知识实训

针对工业产品设计技术技能大赛,学生只掌握Inventor软件的基本知识显然是不够的,但是也没有必要将工业产品设计技能大赛必备的知识点和工业产品设计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等同起来,这不但耗时费力,对技能竞赛的成绩也未必有大的影响。比较有效率的实训应该从软件操作和设计理念两方面开始,采取机械零件实体建模和实物项目同时并进的训练手段,对学生进行启蒙基础培训。在这个阶段里,可以进行部分产品形态设计学及色彩学的渗透,以帮助学生在一开始接触工业产品设计时就能重视产品的形态外观,养成审美习惯,渗透创意理念,避免单一训练机械零件时无形之中产生的刻板、僵化的思维。这一阶段,如果是没有读图基础的学生还要补上读图这一课,而这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有一个较长的过程,如果是机电类的学生,培养起来就比较快了。具体方案见表1。

(二)技能提升实训

在学生已经能够进行简单产品设计之后,针对电话、鼠标、电水壶、应急灯等复杂产品,就必须学习曲面造型、零件装配及渲染。当然,在技能提升阶段,对机械零件的三维建模还要继续训练,并加大难度,这部分的速度和质量是取胜的基础,至始至终都不能松懈。训练时,要将资源中心、零件装配、工程图、表达视图等部分纳入其中,并要求学生以最快的速度完成该部分。产品渲染是这一阶段的另一个难点,学生除了对Inventor2011渲染部分的操作要非常熟练之外,对色彩学、产品形态学、人机工程学等理论还要有一定的了解,并能灵活运用于自己的设计当中。这也是教练需要进行自我提升的方面,因为大部分教练并不是工业产品设计专业出身,对这一部分的内容甚至完全不了解,从而成为不少选手失分的原因。这一阶段要求教练还要继续渗透创意理念。具体方案见表2。

(三)综合实训

第2篇:产品设计辅导范文

产品设计课程教学是工业设计人才培养和教学改革最重要的阵地。产品设计课程教学改革的目标是让学生学以致用,学有所成。根据专业特点及专业教学计划,结合当前社会行业发展需要,在课程教学的时候突出社会行业的应用性,岗位针对性的特色,实施有效教学。产品设计课程教学改革以教学成果为重要参考依据,提升产品设计课程的教学效果,达到产品设计课程教学成效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

产品设计;教学改革;教学实效;教学成效

工业设计教育界越来越重视产品设计课程的质量问题以及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产品设计课程是工业设计专业的核心课程,对培养工业设计专业学生的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对整个工业设计行业的发展也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加强“产品设计课”的教学实效将成为工业设计教学研究的重点,提升教学成效将成为工业设计课程教学研究的核心。工业设计专业作为日益兴起的交叉性学科,实践性非常强,面对不断变化的社会需求,应结合本专业的特点,更新传统教学观念,深化课程教学改革,提升产品设计课程的双效性教学,是工业设计教育界的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产品设计课程教学的困境

工业设计专业的产品设计课程教学在中国起步较晚。在新的教育时期,面对国内外工业设计的新局面,国内的产品设计课程教学应怎样发展?相应的工业设计教育应该朝什么方向发展?产品设计课程教学的变革与创新应如何进行?是摆在国内产品设计课程亟需解决的问题。当前,工业设计专业的产品设计课程教学并不成熟,产生了流于形式,无法真正地和实践生产有机结合的情况,停留在表面的课堂教学研究。[1]我国的产品设计课程教学从改革开放至今,已经迈过了30年,在这30年当中取得过一系列的成绩,也遇到了现有的问题和困惑,针对这些问题,笔者提出了一些思考。

(一)如何增强产品设计课程实效化的课堂教学效率

产品设计课程的“实效化”是指该课程教学目标的实现程度和实际效果,如:工业设计学生实际技能和知识的应用、设计表达和交流能力的提升、个性与设计创造力的发展等方面。在产品设计课程改革的过程中,有很多教学模式,如:项目与课程教学的结合、竞赛与课程的结合、设计工作坊等,但也产生了较多的现实问题:如何使新的产品设计课程教学理念与实际做到融会贯通,形成特有的教学理念?如何针对学校特点、专业特点的实际情况,开展合适的课程教学?产品设计课程的教学真正有效果吗?在授课过程中,存在哪些不合理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措施?什么样的产品设计课程教学是有效的教学?如何增强产品设计课程教学的实效性?据此,结合实际教学改革工作,着眼于促进课程教学和学生各项能力的发展,促进工业设计专业学生学习能力和学习方式的转变,探究如何完善产品设计课程教学的理念,从而提高产品设计课程教学的效率。

(二)如何提升产品设计课程多元化的课程教学能力

实践教学是培养和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目标宗旨。[2]产品设计课程教学与其它专业的课程教学有很大的不同,学生不仅要具有领悟能力、自学能力、实践能力,而且应该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表现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管控能力、沟通能力、领导能力、分析解读能力,同时具备各项能力才能使学生成为合格的设计师,因此,产品设计课程是综合性、多元化的能力教学。在教学改革中,应该更多地关注学生能力的进步或发展,教师在提升个人能力的同时,应具备多元化的课程教学能力,并对课程教学具备反思的意识。[3]

(三)如何优化产品设计课程兴趣化的学生自学能力

兴趣是有意义学习的前提,学生对产品设计课程教学的兴趣是有意义学习的关键,学生主动把所学知识运用到工业设计中解决问题是教学的根本。在产品设计课程中,确立学生在课程的主体地位,树立为学生发展的思想,能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产生兴趣,并能做到学以致用,把学习与生活的设计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促使学生通过自学,解决产品设计中的困难,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学能力。

(四)如何改进产品设计课程成效化的教学成果理念

产品设计课程教学成效的目的是要努力实现学生从“被动教学”到“动机激发”,从“主动求知”到“自我实现”的转变,让学生有学习的荣誉感,从而实现学生积极学习的目标,进一步获得更多的设计成果,达到产品设计课程的良好周期化的教学效果。在改革过程中,贯彻落实产品设计课程教学成效的新理念,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优化教学过程,才能有效提升产品设计课程的教学成效。

二、产品设计课程双效性教学改革的措施

产品设计作为学科专业的核心课程,课程目的是为后续产品开发设计课程和毕业设计打下基础,培养学生设计产品的综合能力,主要侧重于产品造型设计。产品设计课程表现为课时量较大,课程内容安排较为繁复。产品设计课程双效性教学改革理念提倡为学生构建设计实践的平台,课堂活动应当是一个相互交流、积极主动和富有个性发展的过程。本课程教学的“双效”是指课程的教学实效和教学成效,两者相辅相成,在整个产品设计课程教学中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教学改革涉及到能力教学和兴趣教学等相关的研究内容,在产品设计课程教学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产品设计课程教学改革依托产学研中心的平台,发挥产品设计的专业优势,从课程资源体系、课程教学反馈、课程教学成果三个方面入手,改革当前的课程教学,确立产品设计课程的课程教学目标,实施有效的教学改革措施。

(一)优化课程资源体系

1.合理整合教师资源,优化课程教学内容

由于教师教育背景和个体能力的差异,教师的教学技能和专业能力各不相同,根据产品设计课程的目标以及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教材的内容进行选择、重组和再创造。在充分了解教师特长的情况下,课程教学内容分为兴趣设计、实践项目 设计和竞赛设计等类别,分别由擅长各个课题类别的教师授课,使学生掌握不同设计课题的设计特点。在课程教学中,合理运用不同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开阔学生的设计视野。通过整合教学资源和教学内容的方式,让学生在产品设计课程学习中有清晰的思路。[4]

2.灵活设置教学单元,学生自主选择内容

在程教学中,课程资源的每个部分即为一个相对独立的教学单元,教师可以灵活对教学单元的先后次序进行调整,学生也可以优先选择感兴趣的教学内容,改变传统“讲什么就听什么”的教学机制和教学方式,增强学生的对知识渴求的主动性,使学生成为课程真正的主角。

(二)强化课程学习实效

1.结合课程教学游戏,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教师授课时,进行课堂游戏教学,制定课程游戏规则,并将学生答题分数计入平时成绩。采用头脑风暴、快速抢答、互评答辩、答题接力等课堂游戏,寓教于乐,增强课堂互动气氛,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有机地将情感、态度、价值观渗透于其中。整个教学过程对学生而言,也是丰富的人生体验和积极的情感体验。[5]

2.重视设计修改过程,切实提高设计品质

专业学习中的学习态度在对设计作品后期的完善程度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6]教学过程中,调整学生课题设计的时间,缩短作业时间,增加修改时间,结合小组成员互评设计作品的方式,进行集体点评,依靠网络软件平台,实时平时成绩,激励学生,促进学习进步程度。引进3D打印机,在模型制作和修改过程中,让学生对材料有更清楚的认识和感受,从而对产品有更深入的了解,在降低作品成本的同时,也可以做出比较精确的模型。此外,定期举办学生设计作品展,邀请企业设计师和其他高校师生参观,与学生共同探讨设计作品产业化的可能性。

3.采用多重评价机制,注重学生个体特长

由于各个学生的能力不尽相同,采取传统的分数评价机制势必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因此,在学生学习考核评价改革中,采用技能考核和综合素质考核相结合,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相结合的考核方式。成绩评定除设计作品、学习态度、课程纪律和考勤等作为基本依据外,将学生的进步程度、表达能力、团队组织、协作能力等其它方面的能力也作为评定学生课程成绩的重要指标,教学过程中重视学生个体,充分发挥学生特长。

(三)落实课程实践成效

1.进行项目分类筛选,全面落实能力培养

针对实践项目类别的课题,提前制定并落实项目计划,对年度实践项目进行分类筛选,根据学生专业学习情况和课程基本要求,选择适合的项目,并列入到设计课题计划中,避免“优秀学生才能做设计”的现象,让每个学生都能够参与到设计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利用实践基地平台,深化学生实践能力

根据专业特色,与本地企业建立产品设计创新实践基地。针对学生动手能力薄弱的情况,考察学生的设计思路、设计过程和设计成品,举办设计成果展和设计研讨会,借助企业提供给学生的实战平台,努力提高学生的设计水平和实际运用能力。授课期间,结合课程内容,利用实践基础平台,与合作单位开展设计训练营,通过设计经验丰富的设计师担任学生小组的设计总监,对每个设计小组进行职业化的设计辅导和设计管理,增强学生的设计实践能力。

3.注重教学知识转化,孵化作业设计成果

为了避免传统产品设计课程作业的形式化,将学生的设计作品筛选分类,选择合适的设计作品进行完善,学生优秀课题设计可申报国家专利,同时参加各级各类设计竞赛,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不仅让学生学以致用,同时让学生学有所成,为实习、就业、创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产品设计课程改革的成效与意义

(一)产品设计课程教学改革的成效

产品设计课程教学改革措施按照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基础水平实行分级教学、兴趣教学,使学生真正地学到自己该学和能学的知识,将教学实效和教学成效有机的结合起来,而不是局限于其中一个方面,并且能在设计实践中有效地运用教学措施,确保课程教学“双效”的良好作用:

1.通过产品设计课程双效性教学研究的改革实践,切实达到了有效学习的教学成效,在教学上取得了较大的进步,获得了较多成果,举办了多次作品展览,获得了社会的良好评价。

2.学生的实践能力有所提高,使原本枯燥无味的教学内容变得生动,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自由发挥并具有自信,使学生由消极被动接受转向主动学习,提升了教学效果,达到课程教学改革和实践协调一致。

3.针对当前该专业就业压力大,特别是大多数学生有学历、无能力的情况,产品设计课程教学改革措施通过工作室的实践平台,从课程理论与设计实践相结合出发,使每个学生既能学习到理论知识,又能学习到实践技能,有机地将两者结合了起来。

(二)现实意义

工业设计专业在国家战略中处于非常重要位置,工业设计专业人才的培养是使中国由“制造”走向“创造”的关键,会极大地提升“中国制造”的世界形象,推动中国制造企业的自主创造力和产业竞争力,加快我国经济结构的全面转型。产品设计作为工业设计专业的核心课程,在其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深化产品设计课程双效性教学的改革实践,对工业设计专业教学和人才的培养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一是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自我效能感,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二是有利于新课程改革的顺利实施,促进产品设计课程教学改革;三是有利于提高工业设计专业学生的非智力因素的能力;四是有利于促进教师的教学技能和专业化水平;五是有利于工业设计专业教学改革的全面落实。

四、结语

在产品设计课程教学双效性改革研究的过程中,将有效性的教学理念与课程教学实践相结合,把教学的“双效”理念落实到课程,形成对教学“双效”的具体策略和关键策略,构建学习实效和学习成效的课程教学新模式,促进工业设计专业学生全面素养的整体提高。

作者:刘立园 单位:宁波大学科学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赵中建.论艺术设计教学的有效评价[J].艺术研究,2012(4):112-114.

[2]汪鑫.产品设计教学与实践创新研究[J].继续教育研究,2010(11):137-138.

[3]崔允漷.有效教学理念与策略[J].人民教育,2001(6):46-47.

[4]李银兴.浅析在课堂教学中如何提升产品设计专业学生的创新能力[J].学苑教育,2014(20):91-92.

第3篇:产品设计辅导范文

(一)基础课与专业课的矛盾

在很多院校的课程设置中,基础课所占的比例过多,尤其是大一期间,不同专业的学生所学的课程都一样,而且有些基础课也没有针对专业因材施教,所以导致基础课与专业课脱节,没有促进,反而影响。例如构成系列课程,强调理性与感性的融合,以及充满灵性的个性创造,但是,目前国内的三大构成课程却成为教条化的典范,有学生甚至认为,构成就是在纸上画格子填色或是折纸,无趣且浪费时间。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没有与专业设计结合起来,历年学生的作业都似曾相识,没有任何创新可言。经过课程对比发现,很多课程其实已经把构成的概念涵盖其中,而且形式与方法更为灵活,这是值得我们思考的地方。

(二)理论课与技法课的矛盾

相关的一些理论课程,课程内容教条、形式单调,学生普遍没有兴趣,教师上课没有激情,因此很多院校都有重实践轻理论的现象。但一个好的产品设计人才,不仅需具备一定的表达能力,更主要的是一种感受力与创造力。对一件产品是非优劣的鉴赏绝不是通过一些素描、构成等课程就能够实现的,培养专业性的人才,最主要的是培养创新意识、系统设计方法以及开阔的设计思维,这属于设计的理念层面,而理念对于设计乃至文化都有着深远的影响,可谓是人才培养的重中之重。被称为鬼才设计师的菲利普•斯塔克曾说:“我花大量的时间睡觉和做梦,我的很多设计实际上在潜意识里就早已完成了。”在一次新闻会上,菲利普•斯塔克说:“我在飞机上的这十几个小时里,除了睡觉之外,还花了15分钟完成了一组17个产品的设计。”成熟的设计理念形成之后,设计表现则是轻而易举的事情。

二、产品设计课程教学新模式探索

(一)课程模块化模式

在课程体系的构建上,必须强调以产品设计为核心,开展一系列围绕产品设计的支撑学科作为储备,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培养对设计方式以及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这样就提出了产品设计课程模块化建设,将产品设计专业的课程分为设计基础模块、专业基础模块、专业拓展模块、综合实践模块这四个部分,四个模块环环相扣,以一种循序渐进并相互融合的模式展开(见图1)。设计基础模块包含在开展产品设计教学之前的一些基础课程之内,包括结构素描、设计色彩、设计基础等一些基础应用类课程,也包括设计学概论等以理论为主的课程,使学生能够从美术思路转向设计,培养一定的设计观与设计思维。

专业基础模块包括以产品快速表现、计算机辅助设计、工程制图、人机工程学、模型制作等为主的技能类课程,以产品形态设计、产品结构设计、产品系统设计、产品程序与方法、产品材料与工艺、产品界面设计、产品创新与改良等为主的应用类课程,和以工业设计史、产品设计鉴赏、产品设计心理学、产品设计创造学、产品设计分析、设计管理等为主的理论类课程。这三部分课程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是相辅相成互相融合的关系。专业拓展模块主要是将专业基础强化,旨在强调其应用性,课程设置针对家具、公共设施、数码电子、交通工具、专题设计等课题展开,使学生运用专业基础知识深入课题,进行综合训练。综合实践模块针对低年级学生展开专业考察、课程设计等设计应用类课程,以及针对高年级的学生参与到企业的一些项目或者课题,进行综合的设计实践,这样对学生毕业后能够快速适应工作状态和了解工作流程做了充分的准备。

(二)多师教学模式

传统的产品设计课程教学,一门课程都是由单独的教师来完成,这样虽然操作简单,教学比较好管理,但是单独教师只管自己课程的情况,而不注意和前后对应课程的联系与融合;另外,单个教师的教学经验、知识储备以及设计能力有限,或理论知识有所欠缺,或设计经验不足,而课程所要求的是一种综合的设计能力。所以可以在一些课程中尝试多师教学的模式,例如像专题设计之类的专业拓展课,由几位教师参与,作为一个课程组,参与课程组的老师在理论、实践及表现等方面进行一定的配比,在完成课题的各个阶段,不同的老师参与其中,给课程注入活力,学生有新鲜感,教师之间有沟通,课程前后有衔接,教学效果可想而知。这种方法同样适用于专业基础课,例如产品设计鉴赏这样以理论为主的课程,可以将课程转变成类似讲座的形式,将所有老师与学生集中在一起,以座谈的形式对这门课进行总结,这样学生对理论课不会觉得枯燥无味,也调动起老师的积极性,在轻松的氛围下会事半功倍。

(三)多空间教学模式

目前,很多院校的产品设计专业的教学都是在单一的空间里面完成的,或者机房、或者教室、或者课外。这种单一空间很难满足多方面教学的需求。一门课程通常由理论、练习、实践等内容构成,都统一在单一空间中,这些内容的特性就发挥不出来。例如在机房里面上课,虽然满足了学生在练习或实践过程中对电脑的使用需求,但对理论教学、手绘、模型制作而言就不太合适。所以在一门课程的教学中,采用多空间的教学模式,根据课程实际的需求,不同阶段在不同空间中进行,增加了教学的灵活性,也适合于艺术设计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新教学模式,充分利用了课堂内的有效时间及空间,调动起教师与学生的积极性,对于课程教学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三、从产品设计课程体系建设到创新人才培养

培养创新型人才已经成为我国高校教育创新的一项基本任务。在党的十会议中,总书记提出:“教育是民族振兴与社会进步的基石。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着力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在目前的课程体系建设与改革的驱动下,应根据产品设计专业的特点,培养产品设计专业性的创新人才。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主要通过创新型的课程平台来完成,主要表现在以下两点。

(一)基础课模块创新建设

1.教学方法创新

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曾提出,知识不是被动吸收的,而是由认知主体主动建构的。很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已经意识到这样的问题,高校教学不再是以教师为本,而转向以学生为本,强调学生的自主性学习,引导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能够主动完成知识的积累,并在此基础上形成自我理解和应用,举一反三,完成知识结构体系的延伸。另外,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注重与学生的交流互动。交流可以根据内容的难易程度展开,通过交流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加深对问题的认识,并使教师了解学生关于设计的想法。

2.教学内容创新

提倡教师不要以教材作为教学内容的主要来源,尤其是在产品设计的教学中,设计内容更新换代非常快,有些教材已经跟不上科技与产品的进步,或者是有些课程没有合适的教材。所以,教师要及时更新自己的知识储备,多查阅资料,在教学内容上体现出新颖性与创新性,这样学生对新鲜的知识会更加感兴趣,学习起来也有动力。

3.作业形式创新

过于死板的设计作业对学生的创造力没有促进作用,反而会引起学生对这门课程与作业的反感。创新的作业形式就是能够结合课堂的内容,引发学生的思考,教师不要限制与规定明确的题目与形式,而是要让学生自己组织完成,这样可以激发学生多方面的创造力,也活跃了学生的设计思维。

(二)实践课模块创新建设

如果说基础课和技法课是产品设计专业课程中的地基,那么实践课就是这块地基上盖起的摩天大楼,地基打得好,楼房才能盖得高盖得稳。从另一个角度说,创新的实践课程,要求能够将理论与基础的部分结合到实际的运用中,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鼓励学生个性化的发展,因材施教,采用循序渐进的教学模式,考虑每个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个别辅导,使学生的潜力得到发挥与运用,能够选择自己的发展方向。另外,要加强学生在实践过程中的创造性思维的训练和培养,从不同的角度与方向提出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并在设计课题中采用引导、互动、头脑风暴、案例教学等方法进行教学。课题可以结合企业课题或者设计竞赛展开,在完成设计课题的同时,既巩固了基础知识,掌握了综合运用各种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了解了企业的运作形式,以及团队协作的能力,学生的设计思维也得到了锻炼。

第4篇:产品设计辅导范文

现有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首先,目前工业设计的课程设置存在前松后紧的问题,学生在一、二年级专业课程安排较少,存在对专业较为迷茫,不感兴趣的问题。三、四年级设计类课程安排密集,学生天天忙于做作业,由于时间紧、作业多,完成的设计质量较差;其次,计算机课程安排较晚,学生不能很好的借助计算机来完成设计,在好多设计专题的训练上形成了“低年级学生想做设计却能力不足,高年级学生能做设计却没有时间”的困境。

竞赛专题较薄弱,实践环节力度不够工业设计是一个实践性较强的专业,国内外各大机构为工业设计专业提供了大量的高层次的设计竞赛,为学生的设计实践提供了平台。我校工业设计在培养方案中也涉猎此类课程,但由于课程设置的不合理性和时间安排不当,导致成效甚微。

课程群的建设意识缺乏,不能形成相应的课程平台工业设计专业的课程体系划分较为明显,主要分为造型基础部分、设计表达部分、工程基础部分、计算机与多媒体部分、专业方向部分和理论课程部分。目前我们已经建立了造型基础课程群,而其他课程群还有待进一步进行规划和建设。

教师授课方式较为传统,不能满足专业培养的目标目前工业设计专业的授课方式任沿用教师“满堂灌”的模式,而工业设计专业课程注重实践训练,通过不断的设计训练来提高学生的设计能力,这就需要专业教师专门的辅导,而目前针对设计课程1个专业教师为全班学生授课、指导,远远达不到培养目标的要求。

专业定位国家对工业设计专业定位的描述出发点是希望培养一专多能的学生。但当时恰逢国内专业整合的大潮流,在专业内涵尚未明了的情况下,盲目扩展专业外延,使其几乎包含了设计艺术学的全部门类,造成了毕业生对什么设计都懂点,什么都不专的现象。因此,工业设计教育必须明确以产品设计为中心,强调与机械、电子等制造业学科的紧密结合,培养学生扎实的专业基础,其他技能作为专业的辅助部分,以培养学生的适应性。

教学内容的设置思路与实施方案设置思路包括:增加培养学生设计思维、创意能力的课程,以使培养的工业设计人才能与社会需求相适应,重在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研究本专业每门课程的性质、内容、授课目标和先后关系,合理安排课程的次序;及时了解工业设计专业方面的设计竞赛要求和时间,设置与设计竞赛同步的专题实践课程。教学内容的具体实施方案:其一,在各学年的课程安排上形成前两年半课程紧密,后一年半课程较松的模式,主要的目的是让学生在前两年半将专业需要掌握的基本技能学扎实,后一年半主要集中精力进行设计实践和其他学习,在相关设计课的安排上,将设计课划分到不同的学期,以缓解学生作业压力大的问题。其二,在培养方案中增加设计思维、设计创意等方面的课程,重在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其三,将计算机课程提前,如将photoshop等平面设计软件安排在第二学期、rhino和3dmax等三维设计软件安排在第三学期、pro/e等工程类三维软件安排在第四学期,这些设计软件学习的提前,可使学生在一年级、二年级专业课程不多的情况下集中精力学习和巩固设计软件,达到熟练应用,为三年级、四年级开设专业设计课打下良好的基础,保证设计方案无表现障碍。其三,依据社会需求和信息化时代的要求,将工业设计专业划分为产品设计、交通工具造型设计、信息交互设计三个专业方向,在专业方向的建设上,拟定专门人员进行专业方向建设。其四,将设计项目、设计竞赛专题作为课程实践的重要环节,以此来提高学生的设计能力和水平。依据每年的设计项目、专业设计竞赛的时间制定与之相适应的专题设计实践环节,并设定专门人员统一负责,各专业教师按人数分别指导的模式进行。

课程群的建设针对工业设计各类课程的关系,将相关环节以课程群进行统一规划,并指定专人负责课程群的总体建设。依据开设课程的特征拟建立6个课程群,主要为造型基础群、设计表达群、工程基础群、计算机与多媒体群、专业方向群和理论课程群。造型基础群所含课程为设计素描、设计色彩和造型基础;设计表达群所含课程为产品速写、产品效果图表现技法和产品模型制作;工程基础群所含课程为工业设计机械基础、产品结构设计和人机工程学;计算机与多媒体群所含课程为photoshop、rhino、3dmax、pro/e等;专业方向群按照教学内容建设中的专业方向设定执行。理论课程群所含课程为工业设计概论、工业设计史、工业设计方法学和产品设计心理学。

第5篇:产品设计辅导范文

由于设计类专业有高收费、高就业率、低投入的优势,近年来许多高校普遍开设设计专业,经济发达地区高校办此类专业有资讯发达、就业岗位多的独特优势,普通地方本科院校,地处偏僻西部,近年来,学生就业率和就业质量普遍下降,在没有地域优势的前提下,要努力提高毕业生质量,就必须在教学培养模式进行一定的改革。毕业生实际动手能力差,主要存在三个原因。

(一)教学理念落后,教学形式单一

传统的教学模式局限于课堂理论的灌输,教师作为主体讲述的吃力费劲,学生听理论讲解也觉得乏味无趣,这种教学方式学生作为观众没有参与感,效果较差。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思维方式和能力没有得到提高,教学体系亟待改善,学生在校所学知识有所欠缺,在就业时便显露出来,知识结构不适应社会的需求。

(二)重视理论知识讲解,轻视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完全依照课本,照本宣科,缺乏实践环节的知识实践与巩固,设计教育与企业需要的专业技能存在着脱节;学生循规蹈矩,设计实践较少,学生缺乏创新意识,设计能力低下,实践能力较差。现有的教学模式落后,培养的学生无法适应社会经济需求,就业中处处碰壁,惨遭淘汰修改本科教育模式,压缩教学课时,适当增加实践课时,培养学生广泛适应能力,并偏向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模式。

二、国外实践教学模式启示

国外院校普遍重视采用工作室教学,强调项目式教学和设计研究的综合性。具体分为三种形式。专业工作室形式,专业教师为主体,专业教授随机进行参观指导,多以欧美和日本的院校为主。综合性跨学科的工作室形式,大多是指研究性质的工作室,在卡内基梅隆大学和俄亥俄州立大学开设较好,跨学科学生参与组成设计团队,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工艺工作室形式,以瑞典皇家艺术学院、赫尔辛基艺术与设计大学为代表,聘请专业技术人员负责学生的技术课程,根据所需设备、材料和工艺特点在实际操作中解决学生的设计表现和技术实现的问题[1]。

三、课程体系构建基本思路

以提高教学质量为目标,构建多种教学方法交互使用的课堂教学模式。以提高专业技能为重点,完成创新为主导,综合素质培养的专业设计人才培养体制。以提高就业竞争力为目的,搭建创新设计能力可持续发展的多元化职业素质平台是产品设计专业创新实践能力培养的目标,具体如下。

(一)创建特征鲜明符合我院实际的产品设计专业课程教学模式

产品设计专业课程体系的划分,分为专业基础和专业设计两大类别。专业基础课主要包括美学理论基础、艺术造型基础。专业设计课程包括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结合地域特色开设的课程,主要包括设计心理学、概念产品设计、周秦文化元素产品设计、旅游产品设计等。

(二)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构建课程教学平台,鼓励学生自我创新学习

1.案例、范例教学法在案例教学中教师扮演着设计者和激励者的角色,在学生理解理论知识的基础上,通过典型案例展开讲解,对案例涉及到的知识点加强学生的理解记忆,再通过布置范例,让学生通过范例的演练达到讨论,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目的。范例选择要具有典型性,难以程度在易于掌握又能独立完成之间。2.竞赛、项目驱动式教学鼓励学生参加专业相关的设计竞赛和老师的项目,通过竞赛和项目来检验学习的差距,刚开始会觉得竞赛很难,激发学习的兴趣,在逐渐参与的过程中缩小差距,找到自信。参与项目会开阔学生的视野,引导学生以生产方的角度来进行设计,实践性也更强。3.WORKSHOP教学WORKSHOP教学法是一种以专题研讨会、师生讨论会为主的教学方法,它的最大特点是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教师启发学生自主学习。该方法在产品设计方案的发赛期效果明显,利于形成差异性的创新想法,利于创新能力的开发。4.暗示教学法采用间接的暗示手段影响学习心理,提高学习效率的教学法,在产品设计教学中应用主要在学习的过程中,通过综合运用暗示、联想与想象、智力活动、练习、音乐等方法,精心设计教学环境,巧妙地利用无意识的心理活动来影响学生,充分挖掘其心理潜力,使学生在轻松平和愉悦的环境下学习,通过潜意识和显意识的调动搭配发挥学生的积极能动作用从而提升学习效果教学法[2]。

(三)以问题的解决为导向,搭建工作室为主的教学平台

1.建立专业工作室分专业各自建立工作室,如产品设计工作室,工作室有专业老师负责指导,不限定年级和专业,如艺术设计和环境设计专业学生有兴趣业可进入产品设计工作室学习和实践。工作室可承接外来的设计任务,通过这种方式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所做课题也和生产衔接,产品设计流程可延展至市场环节。2.建立导师工作室按照教师的科研方向设立工作室,学生根据兴趣选择加入,根据老师的科研任务进行延展性学习,可从事产品设计或其他设计研究。将学生按组在不同教师的工作室进行一对一的针对性辅导教学,如参加设计竞赛等,指导老师全程指导设计,有针对性,效果比较好。

(四)在科研单位、设计企业中建立实习实践基地,创建可持续发展的多元化学习平台

第6篇:产品设计辅导范文

【关键词】技能大赛 教学改革 计算机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7)02B-0015-02

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我国制造业面临升级转型,在“中国制造 2025”的政策下,我国工业产品设计紧跟世界步伐,创新型人才的需求大幅增加。要让中国制造变为中国创造,必须加快创新的步伐,培养高技能复合型创新人才,提高我国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这对职业人才的培养要求提出了新高度。计算机辅助设计(工业产品 CAD)简称CAD,是利用计算机及其图形设备帮助设计人员进行设计工作。中职学校的计算机教学主要是让学生掌握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为将来在企业岗位上从事工艺的编程、担任产品的设计和新产品的开发打下良好的基础。举办工业产品 CAD 技能大赛的目的是将辅导技能竞赛学习到的教学方法和经验有效地运用于日常的教学改革中,达到以赛促教、以赛促学,培养出更多的创新型、应用型人才。

一、中职计算机教学现状

(一)计算机软硬件落后。目前,由于受到国家财政投入经费的制约,许多中职学校的实验室条件不达标,计算机硬件配置比较低,跟不上当前主流计算机的硬件设施配置,导致许多新型的软件无法安装运行。而计算机软件和硬件更新换代较快,如不能更新安装就无法保障教学顺利进行,从而导致学生学不到实用的技能。由于人员配备不足,许多计算机缺乏维护,出现故障的计算机和被损坏的计算机日渐增多,致使学生可用的计算机数量不断减少,从而无法保证一人一机,最终导致学生无法正常有序地学习。

(二)教学内容陈旧落后。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企业的生产技术也不断更新,而中职学校的计算机教材和计算机教学内容,仍停留在多年前的基础上,从而导致课堂教学内容与实际生产需求相脱节。教师对教材内容不做深层次挖掘,课堂实验内容让学生随意去做。中职学校计算机专业缺乏实验指导用书,没有一套能与社会实际需要相结合的、有利于学生就业的实践教学内容体系。

(三)学生素质整体偏低。中职学校的生源大部分是来自农村、城镇及城市的学习成绩不好的初中毕业生,这些学生各方面素质比较低,文化水平也较低,学习态度不端正,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他们没有学习目标,都是抱着在学校混文凭混日子的想法,在生活和学习上都形成了许多不良的习惯,学生素质明显偏低。此外大部分中职学生从小是留守儿童,因为家庭教育缺失,没有形成正确的人生观,自控力较差,加上互联网的普及,网吧的兴起,许多学生沉迷在虚拟的网络世界,以为计算机课就是玩游戏、网购、聊天,对学习系统的计算机专业知识有抵触情绪,因此慢慢放弃了学习。

(四)师资力量薄弱。由于国家对职业教育的重视程度不高,对职业教育投入的经费不足,导致教师待遇降低,造成大量教师人才流失,教师的数量不断减少,特别是专业课教师严重缺乏。另外,投入经费不足,使教师无法参加培训学习新知识新技术,进而造成教学内容与生产实践相脱节,使学生在学习上学不到有效的知识,导致教学质量和效果下降。

(五)教学方法落后。目前许多中职学校仍是采用传统的以教师为主的讲授方法,学生被动接受知识,教学过程中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没有引导学生自主建构知识,导致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厌学情绪大,学不到实用的操作技能。这种传统的教学方法单一落后,缺乏创新和活力,不能与时俱进。应该结合企业生产的实际对授课内容进行改良,对教学方法进行调整,以提升教学质量。

二、举办计算机技能大赛的目的

举办计算机技能大赛的目的是通过以赛促教、以赛促学,促进职业教育的发展,改变职业教育落后的现状,完善教学管理和人才培养结构。以全区计算机辅助设计(工业产品 CAD)技术比赛为平台,促进中等职业学校工业产品设计、计算机应用和机械设计等相关专业的教育教学创新,促进实践教学的内容、手段和方法的改革,提升中职学校相关专业学生的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

(一)技能大赛提高实践教学质量。通过参加技能大赛,了解技能大赛的内容、考核方式和技能要求,狠抓常规教学管理,加强教学质量监控和教学评价。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学校严格把关教学质量,根据企业行业发展状况及时调整教学内容,把企业行业技术标准融入课堂实践教学之中,又在实践教学过程中融入专业知识、实践操作以及职业素养,加强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确保实践教学质量的提升。

(二)技能大赛提升教师实践能力。在技能大赛开始前,教师都要阅读和比赛项目有关的书籍和资料,根据比赛的相关内容,拟定模拟题进行拓展训练,从而扩大自我的见识与视野。通过参加和指导学生备战比赛,教师对行业前沿技术、发展趋势更加了解。教师因此会结合行业实际情况,努力学习,提高自己的专业技能和教学水平,\用有效的教学方法指导学生,实现师生共同进步,使教师的实践能力以及职业技能水平在大赛中得到逐步提高。

(三)技能大赛提升学生的职业素质。通过职业技能大赛,团队间分工协作,默契配合,努力完成比赛任务,进而培养了沟通交流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创新精神,而这些都体现了职业素养的要求。可见,技能大赛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推动了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了学生的职业素质。

(四)技能大赛提升学生的就业能力。参加技能大赛的学生,在备战过程中培养了认真学习的精神。高强度的题海训练,使学生形成了顽强的拼搏精神和竞争意识。通过训练和比赛,学生无论是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动手能力、心理素质等都得到提高。参赛获奖的学生,由于各方面的素质都比未参赛的学生强,在就业时更容易受到企业的欢迎,进而提升了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五)技能大赛推动校企合作。举办技能大赛,获得了企业和社会的广泛支持和参与,企业为了宣传自身的企业文化、企业品牌、企业形象等,大力赞助技能比赛所需要的比赛设备以及资金,并希望在比赛中发现企业所需的高技术高素质的人才。企业参与技能大赛,一来提升了企业在社会上的知名度,二来拉近了学校与企业的距离,加强了校企合作的力度。

三、计算机技能大赛促进教学改革

为进一步深化全区职业院校教育教学改革,加强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不断提高职业院校教学质量,自治区每年都举办区级中职学校学生职业技能大赛,而“工业产品 CAD”技能大赛是赛项之一,通过竞赛,促进计算机专业教学改革,提升计算机教学质量。

(一)推进教学内容改革。根据技能大赛考核内容和技能考核标准,对课堂教学内容进行改革,把大赛考核内容和考核标准融入到常规教学中,以大赛考核内容为项目载体,在教学中实施项目教学,强化实践能力教学。以前没有举办技能大赛,大部分中职学校采用的是传统的教学方法,教师照本宣科地讲授理论知识,学生被动地接受教师灌输的知识,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厌学情绪严重,学习没有积极性,也缺乏热情,导致教学效果不明显,教学质量无法被保障。以项目为载体对参赛选手进行考核评分,实施理实一体化教学,产学结合,在实施项目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这些变化过程推动了教学内容改革。

(二)促进教学方法改革。教师在辅导学生参赛的过程中,积极利用网络搜索与大赛有关的历年试题和各种学习资源,总结大赛成败的经验,改善教学方法,将辅导技能竞赛的教学方法运用于日常的教学改革中,强化技能教学,促进职业教育理念的更新。采用先进的项目教学法、案例教学法、分层教学法等,对学生提出任务,帮学生分析、设计任务,让学生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来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问题。这不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挖掘了学生的创新潜能,而且还让学生的独立能力和创造性思维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三)提高教师专业技能水平。教师在辅导学生参赛的过程中,要熟悉比赛的考核内容和技能要求。为保证比赛获得好成绩,教师必须刻苦钻研有关比赛的专业技能,大量地强化技能训练,从而提高了自己的实践操作能力和技能水平,提高教学业务水平。教师还要关注企业的新技术新动态,把新知识传递给学生,学生通过大赛提升自身的创新素质,而学生的创新素质正是教师创新素质的传递,因此大赛也提高了教师的创新素质。通过技能竞赛,教师的各方面素质得以提高,而且体现了教师较高的实训能力。

(四)促进实训基地建设。要想在比赛中获得好成绩,学校必须给参赛选手提供较好的实训环境,这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更新了实训实验设备。为了满足技能比赛的要求,学校这几年与技术先进、实力雄厚的企业合作,购置了新式电脑,配置了多媒体电脑室、广告工作室、网络实验室等,强化了校内外实训基地的建设。除此以外,学校还优化实训环境,在机房安装相关软件进行企业仿真环境模拟,实现教学与企业生产岗位的无缝对接。

中职学校计算机专业技能大赛的举办,实现了以赛促教、以赛促学,体现了职业学校的教学成果和教学质量,强化了职业学校的实训练习,使理实一体化教学得以实现,进一步促进了职业学校教学改革和发展。此外,技能大赛提高了教师技能水平,加快学校“双师型”教师的培养,促进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技能大赛还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挖掘了学生的创造潜能。随着我国职业教育的深入发展,职业技能大赛将进一步推动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改革,为社会经济建设提供更多的技能型人才。

【参考文献】

[1]王 姬.技能竞赛推动工业产品设计课程建设的启发与思考[J].教育教学论坛,2013(28)

[2] 滟.基于Inventor的工业产品设计技术技能竞赛实训方案初探[J].职教通讯,2012(3)

[3]廖晨君.以职业技能竞赛为支点构建教学改革发展平台[J].中国教育报,2009(7)

【基金项目】2015年度广西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立项项目(桂教职成[2015]22号);二级项目《中职计算机专业实训课项目化实践操作的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之一。

第7篇:产品设计辅导范文

在提倡“以人为本”的当代社会,人对医疗产品设计需求的满足重点从生理上逐步转移到了心理上。为了提升医疗产品在市场中的生存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医疗产品造型设计中有关情感因素研究就变得十分重要。对医疗产品情感设计进行研究和探索,是力求把医疗产品造型与人的生理、心理、情感等因素巧妙平衡,努力解决“物”(产品)与使用者“人”(医生)、(病人)相关的各种功能的最优化,创造共处的和谐环境,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健康舒适、安全高效,有助于提升医疗产品竞争力。

医疗产品使用者心理学分析

进行医疗产品的情感化设计首先从用户需求与价值分析入手,包括用户的心理特征和病人的心理活动。

1.用户心理特征

在医院这一特殊环境中,医护人员每时每刻都有可能遇上紧急情况,在这种状况下,医护人员就有可能发生人为失误,造成不可弥补的后果,甚至是人命。所以我们在医疗产品的情感化设计不仅便于操作,界面清晰外,还希望其给人的感受良好,使用较长时间不易疲劳和厌倦,并且激发人舒畅愉快的工作状态。

另外一个用户是患者,从生理学和心理学角度来分析,病人属于弱势群体,他们一旦知道自己患了病,在心理上必然有反应,概括起来,病人易于产生如下各种心理活动:抑郁、焦虑、怀疑、孤独感、被动依赖、否认等。病人在患病期间的心理相对来说是非常脆弱的,除了医护人员的心理辅导之外,我们在为病人治疗的医疗设备的设计上也应该尽量进行人性化设计,在最大程度上缓解病人的心理压力,以便病人早日康复"。

产品造型设计

人与产品之间的沟通是通过产品的功能以及外形来传达的。设计师在设计某一种产品时,不仅赋予了它的功能,也赋予了它一定的外观形态。我们在使用该产品的过程中,会获得种种信息,也会引起不同的感觉,这是我们对产品产生的直观认识。除了产品要实现的功能之外,产品一般能够通过外观向人传递两种信息,一种是理性的信息,如材料、工艺、结构等;另一种是感性信息,如产品的形态、色彩、使用方式等。一个产品是否受欢迎,首先取决于其外观形态和色彩,其次才是功能等。因此,根据产品外观设计知识,充分利用要表达的理性信息,研究人的生理及心理的感性需求,创造具有人性化的产品,消除人与机器之间的隔膜,对提高人的工作效率、改善工作心情具有重要意义。产品设计不仅要满足人们物理层次的需要(舒适感),还要满足心理层次的需要(亲和感),让人们愿意使用这件产品,并且在使用中得到满足感和成就感,给操作者带来方便。

产品的形态实际上就是一系列视觉符号的传达,产品形态设计的实质也就是综合产品的形态、色彩、肌理等视觉要素,表达产品的实际功能,说明产品的特征。

1.医疗产品造型设计

医疗产品的造型设计除了要符合一般产品造型的美学法则、结构设计法则等因素,还要考虑医疗产品的安全性和人性化。一个最重要的因素,那就是医疗产品的造型设计必须考虑人的心理影响,医疗产品造型设计的好坏对医护人员和病人的心理影响很大,不正确的造型形态会增加医护人员和病人的不安和恐惧。对医疗产品设计来说,要想从造型上完全消除医护人员和病人对产品的恐惧和厌恶相对较难,但是对大部分医护人员和病人而言,只要在设计中注意有关的心理作用,必然能够获得缓解不良反应的结果。本文提出一些克服医疗产品所造成心理影响的方法,如下:

(1)在造型设计中可以考虑仿生形态,使产品显得柔和,具有亲切感,会给医护人员和病人的心理上产生安全感。当今的信息时代,人们对产品设计的要求不同于过去,不只注意功能的优异领先,还要追求清新、淳朴,注重返朴归真和探讨个性的自律。在医疗产品造型设计中我们也提倡仿生设计,让设计回归自然,赋予设计形态以生命的象征,是人类对精神需求所达到的共识。

(2)在医疗产品的设计中,要尽可能地把机械部件予以隐藏,没办法隐藏的部件可通过造型或色彩使之能够给医护人员和病人产生兴趣或安全感。例如,外科手术室,由于没有把设备、光纤、工作服及周围的一切有必要隐藏起来的手术区域的机械部件予以隐藏而产生的恐惧,我们可以将这些地方加以隐藏。而对于手术中必须使用的部件或零件则可以通过造型或色彩的设计进行解决。

(3)造型要与整体环境相融合,造型与环境之间的融合也可以缓解医护人员和病人的心理压力。例如儿童病房,我们就需要相应地设计一些具有卡通趣味形态的医疗产品,需要其带来的轻松与幽默来缓解精神压力。

概括而言,医疗产品的造型设计中我们可以遵循以下几个原则:第一,整体效果协调统一的原则。第二,宜人性的原则。第三,形态风格独特协调统一的原则。第四,色泽协调的原则。第五,外露配套件与主机的协调统一原则。第六,涂装合理协调原则。第七,经济性原则。

医疗产品色彩心理与影响因素

研究人员发现,色彩对使用者产生的影响非常大,浅蓝色的色调对发高烧的患者有良好作用,可以帮助退烧。蓝色意味着平静,和谐和满足,它经常被用来放松肌肉、松弛神经及改善血液循环。紫色有益于孕妇,能够对他们起镇静作用。紫色代表柔和、退让和沉思,给人以宁静、镇定的感觉,可以治疗大脑疾病及精神紊乱。绿色可以降低眼内压力,减轻视觉疲劳,绿色是希望的象征,给人宁静的感觉,安定情绪,使人呼吸变缓,心脏负担减轻,血压降低。黄色是色谱中最令人愉快的颜色,它可以刺激神经系统和改善大脑功能,激发人的朝气,令人思维敏捷。橙红色令人感到温暖、活泼和热烈,它能增强食欲,激发消化功能。因此,进行色彩设计时一定要考虑这些因素。

1.医疗产品色彩设计情感化探究

医疗产品功能专业性强且相对固定,造型变动需服从功能有一定的局限性。所以,在情感化的设计过程中,色彩设计最可行,成本也最低。因此,在医疗产品的色彩设计上,我们可以尝试在相同的医疗产品上,根据不同性质的区域采用不一样的色彩设计与搭配,并且制出相应的色彩坐标,提出三色配色的代表性实例。

(1)医疗产品基调色探究:

3.1.1 象牙色(ivory)

这个颜色有代表自由自在的,舒适的,大方的,简朴的,和平的,温顺的,柔美的,柔软的,温和的等形象。它自然、舒畅、有亲和感,因此在日常生活当中能够经常见到。它不像白色那么冷,也不像粉红那样暖,给人以和平、安祥的感觉。

基调色研究主要是为了在医疗产品的设计中有一个大的准则以及相对安全有效的配色方案。“象牙色”非常适合作为医疗产品的色彩基调,它们能够很好地安抚病人内心的同时提高医疗工作者的工作效率。

(2)肉色(婴儿粉)

肉色(婴儿粉)具有女性气质的区域采用的产品配色(产房、妇科、整形科等),正如色名体现的那样,这类色彩具有轻柔、简朴、自然、单纯等特点的色彩体现了宁静,安逸,沉着与祥和,能够与医院的整体环境相融合,属于中性色,可以作为医疗产品的主体色彩。

(3)淡褐色

这类色彩具有庄重、坚强、大胆等特点,色彩具有强烈的冲击,对比较为鲜明,能够体现温暖,炽热,热情洋溢和激动,可以用来作为男性医疗产品的辅助色,减少医疗产品色彩的单一感。

结 语

第8篇:产品设计辅导范文

美国经济学家曾经研究过:每逢经济危机的时候,你在华尔街上会看到更多的女性穿长裙。这种说法未必精确,但它的确反映出顾客的消费态度部分地趋于保守。

而现在,顾客的行为正在悄悄改变,中高端人群消费倾向“在冲动中融入理性,在炫耀中追求实用”。因此,专业价值升级型(SVP,即Specialized Value Plus)的零售项目就更值得关注。我们以雪莲羊绒的零售品牌项目为例来说明这一点。

你必须关注的SVP项目特征

专业价值升级型的零售项目的基本特征即在于:源于历史积累和技术积累的专业性,以及给予顾客外在的观赏体验和内在的心理体验两方面的价值感。

这两点是该类项目的顾客忠诚度和稳定的高利润率的来源。

例如,我们都知道羊绒是服装原料中的“软黄金”,羊绒服装是商场品类中的“常销品”。如果能有一个品牌在羊绒服饰基本特性之上,加入系统品牌运作和时尚要素,则其赢利保险点相对就高。

为清晰显示如果以“专业”和“价值”作为两个轴线,可以形成如图1的分类:

――专业价值型品牌:服装因为其实用功能而被发明,又因其时尚元素而被传播。对于真正的中高端消费者而言,衣料及工艺形成的档次、功能与款型色彩设计形成的时尚性是同等重要的。但由于大部分品牌不能两全,因此很少有能从普通专业价值型品牌跃升到专业价值升级型品牌的。专业价值型品牌一般都拥有数十年以上的发展历史,才能积累相应的技术和工艺。

――时尚价值型品牌:当今流行的快时尚品牌都属于这个范围内,但它们给予顾客的基本感受是款型等非常时尚,但是基本的质料、功能方面则层次较低。真正的高端人士是很难接受快时尚品牌的,因为那些服装的质料会降低其品位。所以时尚价值型品牌中最成功的是那些追求低价格、高口岸的业态模式,但因为零售端的低价模式和高昂开店成本,导致它们无法给外部渠道商分得更多的利益,只能自营。

――专业技术型品牌:这些企业拥有很好的衣料选择水准和制作工艺水准,但由于无法把握广泛的时尚潮流和相适配的零售技术,它们只能局限于服务小众,或继续选择为海外代

――低质低值品牌:这是大多数品牌的现状,无须赘述。

选好了投入方向,就要看具体项目的条件体系。

项目案例解析

我们知道在羊绒界目前是没有快时尚产品的,基本上以传统型的“技术流”居多,再就是数量众多的甚至做“假羊绒”服装的企业。那么,我们就审视一下,雪莲羊绒如何从产品和零售两个角度提供一个专业价值升级型项目的。

品质源动力

就基本品质层来说,雪莲羊绒产品几乎无可挑剔,毕竟,目前市场上多个著名羊绒品牌当年都是靠雪莲的技术支持才得以发展。45年的发展历史,让该品牌积累了深厚的技术底蕴,并曾创立无数个第一。如生产中国第一件羊绒衫;第一个打破国际垄断成功研制了关键的羊绒分梳技术;首创全国第一件无虚线提花时装;首创全国双根进纱无虚线羊绒提花衫;首创全国丝绒双面羊绒衫;首创全国水钻烫贴羊绒时装等等。

以往我们说,传统企业有传统的桎梏;但应该说,理顺了投资关系和管理体制之后,只有这种长久历史型的品质企业才会更加关注品牌的战略发展和长远回报。

品牌拉动力

自去年签约明星李冰冰开始,舆论就认为这是一场最珠联璧合的代言。因为雪莲与冰山相连,李冰冰形象也符合雪莲产品的年轻化导向。这种代言人的选择成功,实际上是雪莲品牌战略成功确定和实施的一个表现。

在顾客角度看来,雪莲品牌内核已经远远超越以往的传统形象,例如当前雪莲高层对其品牌使命的理解,早已不是提品或羊绒产品,而是帮顾客实现一种生活方式。这种思路的转变,已经进入了顾客价值营销的轨道,可以帮助顾客产生更多的价值需求。

在零售品牌的设计与打造方面,虽然出自雪莲整体品牌战略,但是却设计得更为巧妙和实效――其目前设计了三大零售模式和相应的品牌:雪莲羊绒、雪莲天然饰坊以及莲裳天然生活便装。这种设计其实大大提高了投资者的资源适配度和零售业绩提升的空间。例如,如果以雪莲羊绒去进行渠道推广,商场招商部一般会把你安排在针织区,这个区的顾客年纪就偏大,时尚购物者就较少;而如果是莲裳天然生活便装,则会安排在时尚热层。这种天然质料的服装,无论从概念还是功能上都会成为同层其他氨纶、涤纶服装的差异互补产品。

产品静销力

在品牌战略清晰后,具体的产品设计就成为服饰品牌价值增加的关键,由熟悉中国市场的中方设计师和熟悉国际潮流的外方设计师组成的团队就显现威力。雪莲的设计团队中,包含曾获蒙妮莎杯职业女装设计邀请赛金奖、日本棉纺协会特别奖的刘晋,及曾为PRADA、LV设计服装和店面的意大利著名设计师、蕾拜尔时尚设计机构总裁Francesco Scianni等人联手,以季节时间的变化为主线,以产品系列的组合为框架,提供了一整套的产品方案。

在产品设计方面所能达到的档次,将决定品牌价值升级的层次。当然,对于羊绒消费者来说,有些产品的时尚感不能跨得太远,以保有那些富有消费力的忠诚顾客。

开店辅导与支持

这是一个系统工程。雪莲对新开业经销商的帮扶,主要就集中体现在对其零售店铺的辅导,比如开店费用、开店补贴、装修支持、视觉陈列、特殊市场售点广告的补贴和支持等等。

在这方面企业所考虑,应不仅仅是让经销商卖得更好,还应该帮助经销商在成本方面降到更低。做羊绒前期投入比较大,一般要在30万元以上,这对经销商的资金要求比较高。为完成品牌形象在顾客面前的整体呈现,雪莲新店铺的陈列和装修风格更加简约、温暖、体现羊绒天然的质感。这方面如果完全让经销商承担,则成本过高,因此雪莲在陈列用具等装修项目方面,几乎是无需经销商花钱的。

第9篇:产品设计辅导范文

服装设计与工程是一门艺术与技术兼具、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交叉、理论知识与产业实践紧密结合,既强调时尚创意,又注重实际操作的学科,它以服装为主体,开展服装设计、生产和营销等专业活动,极具应用性和实践性。该专业人才不仅需要了解服装设计的基本原理、方法和表达技能,掌握服装材料应用、服装构成原理、服装推板技术及服装生产技术与管理方法,还需要很强的实践动手能力、产业适应能力及创新、创业能力。实验教学具有直观性、实践性、综合性、探索性和启发性等特点[1],符合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的认知规律与特征,是本专业的重要教学环节,它在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创新思维和能力、实践应用能力和创业精神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2-4]。

1重组实验教学内容,构建多层次、模块化实验教学体系

我校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本着以培养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具有扎实理论基础和良好专业素养,既能适应服装行业发展,熟悉服装设计、服装材料、服装生产、服装商品企划等整个服装产业链中各个关键环节,又在服装设计开发、应用研究、运行管理、服装贸易与服装市场推广等领域具有较强工作适应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服装高级专业人才为目标,制定了2008版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依托该人才培养方案,系统分析专业各知识领域,优化、重组实验内容,对实验教学体系进行了改革和完善,构建了与创新能力培养目标相适应的多层次、模块化实验教学新体系[5]。

1.1实验项目多层次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按照“以学生为本、因材施教”的原则,遵循“由浅入深、由低级到高级、循序渐进”的认识规律,积极引入科研成果,紧密联系产业实践,调整实验教学内容,建立与课程体系和培养目标相对应的多层次实验教学体系,以满足不同年级、不同层次学生的教学需求。实验教学体系包含基础型、综合设计型、研究创新型3个层次的实验项目。基础型实验是以加深学生对基本理论的理解、培养学生的基本实验技能为目的,要求学生按步骤进行实验、记录、处理数据和分析结果,如缝型认知与实践实验、女裤缝制实验等。综合设计型实验是以培养学生的独立实验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为目的,一般由教师给出实验题目、提出实验要求,对学生的实验过程进行监督、检查和指导;学生选择实验题目后,自主确定实验方案、选择仪器,自拟实验步骤,完成实验任务,如工业立体裁剪实验、成衣产品设计实验等。而研究创新型实验是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为目的,使学生毕业后能够迅速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属个性化培养,要求学生确立研究项目后,自主查阅资料、设计实验方案,调试实验设备、开展实验研究,分析实验结果、撰写研究论文,通常是以学生参与教师科研、毕业设计、新苗计划等形式的实验项目,如基于FAST织物风格仪的服装造型评测实验、青年女大学生体型测量与分析实验等。目前,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实验项目总数为110个,其中综合设计型、研究创新型实验项目数为72个,比例已达到65.4%。

1.2实验内容模块化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从内容上将实验分为认知实践、工程技术、产品设计、创新创业四大模块。认知实践模块包括基础技术认知、艺术基础认知等内容,以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为目的,是做到艺术与工程相结合的基石,属于专业基础模块;工程技术模块包括服装构成技术、成衣工艺技术等内容,主要使学生能够掌握服装工程技术的专业知识及专业技能,具备综合应用专业知识解决技术问题的能力;产品设计模块包括成衣产品设计及制作、针织毛衫产品设计及制作等内容,主要通过艺术设计与工程技术相结合实现创意,使学生具备以“画”表达创意、以“做”实现创意的能力;创新、创业模块包括个性化开放创新实验、品牌策划及营销模拟实验等内容,课内外相结合,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自主创业能力。在此基础上,构建多模块实验教学体系,见图1。从教学组织上看,该体系可划分为课内和课外两大模块。其中,课内模块包括依附理论课程而开设的实验项目和独立开设的实验课程(共14门),是必做和选做实验;课外模块包括开放创新实验、挑战杯和新苗计划等内容,为选做和自主设计实验。该实验教学体系从建立学生对服装产业的感性认识入手,从服装设计、服装材料、服装结构到服装生产以及服装品牌策划与营销,与服装产业链环节完有扎实理论基础和良好专业素养,又具有较强工作适应能力和创新能力的人才培养目标,同时还实现了课内实验教学与课外实践活动相结合,符合学校先进的教学理念,能够适应现阶段服装产业对人才规格的要求。

2改革实验教学方法,形成任务驱动、项目式实验教学模式

传统实验教学多采用验证式、灌输式的教学模式。通常,先由指导教师讲解实验原理、实验目的、实验仪器和注意事项等,再由学生按照教师或教材中所讲的实验步骤,按部就班地一步步做下来,最后完成实验报告。这种教学模式采用统一的学习进度、统一的实验内容、固定的实验步骤、固定的时间和地点进行实验教学,由于过多地限制,制约了学生认识过程中的主观能动性,逐步削弱学生对实验的兴趣和创新激情,不利于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6]。为了更有效地发挥实验教学在培养学生实践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中的作用,在充分考虑本专业课程特点的基础上,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实验教学逐渐形成了以任务驱动教学法和项目式教学法为主的实验教学模式。

2.1任务驱动教学法任务驱动教学法是指教师将教学内容设计成一个或多个具体的任务,力求以任务驱动、以某个实例为先导,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让学生通过学和做掌握教学内容,达到教学目标,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它是一种以学生主动学习与教师加以引导相结合的教学方法,既符合探究式的学习模式,又符合教学的层次性和实用性。它可以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形成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独立探索的学习精神和与人合作的精神[7-9]。例如,在“计算机辅助时装设计”和“计算机辅助工业样板设计”课程中,采用了任务驱动教学法进行实验教学。“计算机辅助时装设计”围绕服装款式设计主题展开,利用计算机完成服装效果图、服装平面结构图、服装面料纹理与图案设计等内容及表达,而“计算机辅助工业样板设计”以将时装效果图转化为直接用于服装生产的工业样板为主题,因此,在教学中将服装款式设计与服装工业样板设计分别分解成几个任务,具体任务见表1。教师预先告知学生各项任务并要求完成,从而促使学生带着任务“学”,通过“做”掌握课程内容。通过几次的教学实践,发现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效率,还锻炼了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产业适应性和创新精神。

2.2项目教学法项目教学法是师生通过共同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而进行的教学活动。将一个相对独立的项目(产品教学法)交由学生自己处理,包括信息的收集、方案的设计、项目的实施及最终的评价。学生通过项目的进行,了解并把握整个过程及每一环节中的基本要求,原则上项目结束后应有一件可以看得到的产品[10-12]。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在“服装生产管理实践”课程中采用了项目式教学法。项目的内容与要求是:通过模拟企业实际运作,即模拟一个工厂从服装产品设计、制版、面料采购到流水线生产、营销的整个过程,要求学生完成某服装产品成品制作及相关的所有技术文件报告,最后组织课堂进行总结汇报、讨论并加以评价。首先,将通常30人左右一个班的学生分成两大组,分别成立服装公司,模拟公司形式,设置组织机构,如设计、生产、采购、业务等各职能部门,每位学生都各自进入相应部门并承担其职责;接着由设计部门通过市场调研,提出产品方案,由生产部门完成生产计划的编制、技术准备、样衣制作、工序工艺分析;然后由采购部门进行物料采购,由生产部门进行工业样板的制作、排料、流水线的编制以及流水线生产,最后进行成本核算与服装销售。2009年6月2日《钱江晚报》的《大学生自制学士服———汉服版》以及《今日早报》的《别样学士服》,就是05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学生的实验教学项目产品。通过这样的模拟生产项目的教学,给学生提供一个真实的环境,综合应用设计、结构、工艺、设备、管理及营销的知识与技能,加深了解服装生产运作全过程,熟悉智能服装生产流水线相关设备及服装CAD、ERP等相关软件的使用方法,掌握流水线编程的原理和技巧,使学生能对服装生产的各个重要环节有一个融会贯通的理解,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实践动手能力、产业适应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

3改变实验教学手段,建立助学型、网络化实验教学平台

传统的实验教学手段多采取学生预习、教师集中讲解原理、分组实验演示与个别辅导相结合、学生操作完成实验的形式,这种形式存在由于学生人数多不得不分组而导致实验演示效率低、教学效果差等问题。好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在教学中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还能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因此,现阶段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在实验教学中多采用多媒体课件、教学录像、生产实践录像、实验演示、历届优秀作品展示等方法配合讲解实验内容、实验任务及实验目标等,将讲课、演示和实验结合起来,实现了实验教学的三位一体;同时,依托我校国家级服装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网络化实验教学平台,上传仪器设备性能说明、实验项目介绍、教学课件、实验案例等,便于学生在课外进行观摩、预习与复习,以及通过在线答疑辅助学生学习。另外还实现了网上预约实验,配合实验室的门禁系统,学生刷卡进入实验室开展实验。为了给学生提供一个自主学习的平台与环境,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还建成了“服装工艺基础”自主学习触摸屏多媒体系统。该系统具有丰富的自主学习资源,如教学计划表、电子教案、教学课件、实验操作演示及历年学生毕业设计作品等,目前用于服装工艺基础、女装工艺、西装工艺等专业基础实验课程的辅助教与学。它是服装实验教学的有力补充,实现了课外自主适时辅导与自主学习,这种教学手段符合服装工艺实验课程的“教-实践-再教-再实践”的学习规律,对学习效率的提高与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具有深刻的作用,深受教师和学生的欢迎。

4完善实验考核方式,由以结果评价为主向结果与过程结合转变

传统的实验考核方法主要采用实验报告检查、笔试、操作考核的某一种或某几种方式进行评价。若采用实验报告检查或笔试的评价方式,则会弱化实践操作环节,无法真正反映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若采用操作考核的评价方式,则仅能考核某一个必做实验项目,不能全面考查学生对实验的掌握程度[13-15]。可见,只注重结果评价的考核方式是无法考查到学生实验学习的过程与实践的。为了全面评价学生的实验学习与掌握情况,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采用了将过程评定与结果评定相结合的评价方式。过程评定是在实验课程的学习过程中,对学生的实验方案设计、实验操作过程、课堂提问讨论、实验总结展示以及口头表述等表现进行评价,侧重考查学生参与课程的积极性、实验操作能力、综合运用实验技能的能力;结果评定是在课程学习结束时,通过笔试、实验操作考核、作品质量评价来评定学生的实验能力。过程评定与结果评定的权重比例根据实验课程要求和特点来确定。这种考核方式不仅能较全面地反映学生的实验过程与学习结果,还能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提高学生实验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