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文物出入库管理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可移动;博物馆;藏品;文物普查;保管工作
藏品是博物馆珍贵的文化财富,做好博物馆藏品保管工作,这就要求工作人员不仅要有过硬的专业技术,还需要有一个对文化历史的敬畏之心,在2012年,国务院就正式启动了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的藏品保管工作的开展,由此可知,开展博物馆藏品保护工作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做好博物馆藏品保护工作探讨
藏品保护是一门自然科学,不仅是研究人类文化遗产、自然遗存的质量变化规律,也是研究自然力对藏品的破坏,在博物馆藏品中,保护藏品是保管人员的天职。下面则对博物馆藏品保护策略进行探讨:
在每项管理工作中,如文物藏品的接收、鉴选、入库、统计等环节中,都应严格规范管理,对于保管员来说,每一项工作流程是保管员比较熟练掌握的。因此,在文物藏品保管中,为了加强藏品的管理,应做到以下几点:
1. 制定文物安全保管制度。分析藏品在出库、入库搬运过程中可能会遇到的一些问题,从原则上来讲,藏品出入库的搬运一般由保管人员来做,但是,在举办展览活动中,由于藏品的入库数量较大,藏品的搬运仅仅依靠保管员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这就要求需要招聘临时搬运工,因此,在搬运过程中,保管员不仅要详细告知搬运工在搬运过程中应注意的事项,还需要强调对藏品合理的包装。
2. 保管员应对藏品的保管引起高度重视。藏品在输入库搬运中,保管员应负起相应的责任,抓好临时性报装的藏品的保管,明确搬运人员的职责,在文物提取时,应及时向搬运工提示应注意的细节问题。例如陶瓷器的取放,应轻拿轻放,第一,在提携文物过程中,由于器体大的瓶、罐体积较大,也具有一定的重量,因此,在提携过程中,应双手捧持,一手拿脖子,一手拿托底,由于有的瓶、罐有双耳,在取放过程中不能提双耳,避免被折断和损坏;第三,对于大盘、大碗的瓷器来说,其具有一定的重量,在移动过程中,应采用双手捧的方式,一只手扣住瓷器边缘,另一只手托底,禁止采用单手拿盘,若需要移动特大件的陶瓷器,在移动过程中应轻轻扶倒,将陶瓷器的部分底部靠着地旋转,一手伸入陶瓷基腹内,一手托底,以防止损坏;第三,对于带座、带盖的瓶器,在取放时不应连盖带座一起端,应单拿单放,以防止脱落打碎。
(二)完善藏品建档、存档管理
藏品档案是博物馆的一项重要工作,通过藏品档案管理,不仅可以帮助人们全面深入了解藏品的历史和文化,当藏品出现丢失的情况,也可以为藏品丢失侦查提供参考依据。因此,在入库前,应将藏品的名称、历史来源、时代等信息记录在册,确保每件文物都记录在册。在藏品征集过程中,由于所获得的材料都是藏品的初始档案,若仅仅依靠初始档案进行藏品的研究,则是远远不够的。随着时间的推移,藏品在物理和化学上都会发生相应的变化,这就要求人们需要不断对其进行研究,将研究的成果记录入档,为今后藏品的研究提供参考依据。同理,对于保管员来说,在藏品入库中,应注重点点滴滴的积累,及时补充新的信息,将藏品的展览活动作为藏品档案的补充信息,通过报纸、杂志等渠道进行信息跟踪,以完善藏品档案。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为了实现统一的规范管理,保管人员应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规范登记,利用高端的摄影设备进行拍照存档,建立动态的数据信息库,从而提高藏品的管理水平。
二、加强文物标准化、规范化的管理
由于文物藏品保管既是一项技术研究性工作,本身也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因此,为了做好藏品保管工作,则必须提高保管人员的业务素质和思想道德水平。首先,在思想道德素质上,保管人员应踏踏实实做好相关工作,严格按照相关规定履行自己的职责,即使藏品保管工作再辛苦,再繁琐,保管人员都应坚守自己的岗位,例如藏品在出入库登记和验收工作中,无论有多繁忙,保管人员都应办好每个环节的手续,以保证保管工作执行到位;其次,在专业素质上,保管人员不仅要充分了解工作规范程序之外,还需要熟练掌握专业的技能,例如安排在职岗位人员定期参加一些出外学习的机会,开展技术培训班等,加强保管人员对藏品的认识,提高保管人员的专业素质,进而做好藏品保护工作;第三,法律意识,为了提高保管人员的法律意识,应通过反面教材来提高保管人员的法律意识,例如贪污受贿受到的制裁等反面教材,使保管人员在任何情况下不会假公济私、公正言顺,不参与任何违法犯罪的经营活动,提高保管人员的职业道德意识,从而做好藏品保管工作。
由于藏品保管工作是博物馆业务活动的物质基础,只有做好博物馆保管工作,才能进行博物馆其他业务活动的开展,而保管人员是藏品的主要管理者,因此,提高保管人员的职业道德水平和专业素质是非常重要的,只有保管人员将藏品保管工作落到实处,才能确保藏品保管工作走上规范化、科学化的道路。
三、结语
博物馆藏品保管工作是一项技术性较强的工作,其工作量也比较大、繁琐,因此,为了做好藏品保管工作,应以保管人员为切入点,提高保管人员的专业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保管人员应将藏品保管工作作为重要工作内容,全身心投入到藏品保管工作中,从而体现藏品保管的自身价值。
参考文献
[1] 李文琪.对藏品及藏品保管工作的再思考[J].中国博物馆,2013(01).
中图分类号:G26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博物馆还存在着管理意识薄弱,管理手段落后,管理水平还较低。博物馆对藏品负有科学管理、科学保护、整理研究、公开展出和提供使用(对社会主要是提供藏品资料、研究成果)的责任。博物馆要在市场经济形势下立于不败之地,不断发展壮大事业,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贡献力量。笔者认为就必须继续深化改革,根据自身特点实行管理创新。而藏品管理工作就是重中之重。
一、坚持规范的基本操作流程是藏品管理工作的根本 博物馆的主要活动是藏品的保护管理、科学研究、陈列展示以及宜教服务。其中藏品的保护管理是博物馆工作的基础,也是博物馆的首要功能,其基本操作流程也就十分重要了:
1.藏品来源。藏品来源的信息资料应该尽量详细。
2.移交入馆。填写文物移交清单,附详细的背景资料,清单只要记载这些文物的不可变特征即可。
3.馆内清理。主要有下列步骤: (1)分类。根据博物馆现行采用的分类方法进行分类。(2)定名鉴定。根据每件文物的具体情况和现行定名方法给文物定名,对文物进行鉴定并填写鉴定意见表。(3)技术处理及实测。进行必要的技术处理,如除尘除垢、防锈、薰蒸、简易修复等。同时对文物进行实测,记录其尺寸、重量、成色、完残情况等。(4)记录图像资料。可采用拍照、摄像、绘图等。 (5)填制入库凭证。前阶段工作所取得的资料应充分进入入库凭证中成为其若干要素。(6)数据处理。在建立了计算机管理系统的博物馆,应将前阶段工作的资料录入数据库进行处理,自动生成总登记账、分类账、卡片、文字、图像档案及各种报表;未建该系统的应将这些资料之一份提供建立总登记账和有关藏品档案。
4.入库。完成以上工作后,由相关人员一起进行核查清点,正式办理入库手续。
5.库内整理。编制藏品分类账和卡片、整理资料建立藏品档案、设计制作藏品包装、排定藏品存放柜架、编制修复年度计划、收集与藏品有关的信息、对藏品进行研究等,同时应即时将有关信息交计算机中心录入藏品管理数据库,以便处理、保存。 有规矩则成方圆,对事物只要依据一定规则办理都会提高效率,变难为易,藏品管理工作也是如此。
二、动态化管理是藏品管理工作的重点 过去我国藏品管理相对简单,在一般的状况下,藏品仅会存在于库房和展厅两个空间,少有变动,因此只需为每件藏品建立相应的档、账、卡,并做好相关的保护和保管即可。随着时代进步和社会价值观念的巨大改变,各博物馆利用馆藏文物频繁组织对外展览、临时展览,编辑有关展览、藏品的出版物,举办各类知识讲座等等,藏品进出库房成为常态。处在移动状态下的藏品,遭到损坏的可能性也最大,藏品动态化管理于是就成为博物馆管理中重要的一环。
1.必须制定一个严格的藏品提用制度。在这个制度中需要重点考虑的问题是:藏品提用中的安全要素、提借藏品的审批手续、藏品提用凭证的填写要求、发现问题后的应对办法等。这些细碎但却具有实效的条例是藏品在进出库房的动态过程中的安全保障。
2.明确藏品在博物馆中只有一个进出关口。所有相关事宜都应集中在保管部门由专人办理。
3.严格办理、填写相关的藏品进出库房凭证,如提借日期和原因、藏品的名称、总登记号、完残情况等,相关领导和经手的工作人员要分别签字,如此才形成了了一份完整而具有法律效应的藏品进出库房凭证。
4.各种进出凭证要妥善保管,使每一件进出藏品都有账可查,有理可据。
5.藏品进出库房是为了使用,做好动态藏品的年终统计,可以准确反映出各类藏品的利用率和它在宣传教育、科学研究中发挥的作用,进而有计划、有目的地运用藏品为社会文化事业服务。 通过上述工作,就形成了一个比较合理的藏品管理工作体系,也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动态藏品管理的秩序井然。
三、数字化是藏品管理工作的有效手段 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衡量博物馆的主要标志变成以宜教服务和对社会的影响来衡量。藏品的数字化管理能使博物馆这些功用大大增强。
1.藏品数字化管理主要是建立藏品信息的数据化管理系统。利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把馆藏文物的文字资料、图形、图像资料、音频、视频资料等信息,系统、准确、多角度地进行存储备份,提供准确高效的查询、修改、统计、复制、输出等功能。同时也是博物馆实现办公自动化、管理现代化、工作高效率、工作人员高素质建设的重要步骤,是博物馆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重要途径和必然选择。
2.数字化管理系统中植入藏品出入库管理模块。内容应包括核对藏品出库时的审查口令;提供藏品的现状、数量和存放架位;记录藏品的出库时间、理由和去向;藏品归库时的现状、数量等。有了这一功能,可以使工作人员很轻松地从电脑中检索到藏品的方位。并且使得馆藏文物除展出、保养外,一般无须提取文物本身,减少了文物的流通次数,降低损坏的风险。
3.数字化管理系统提高了博物馆科技含量,促进了科学研究事业的发展。借助计算机强大的统计功能,可在数秒之内完成过去整个部门几天才能完成的查询统计、资料的修改补充工作。使得学术研究能够更加深入、更为方便。藏品展览可以利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甚至虚拟环境技术结合起来,使展场变得丰富多彩、开放生动。
4.以馆藏文物数字化管理为基础,可以将博物馆的自动化控制防盗、防火等安全报警系统连接起来,形成一套完整的管理控制体系。可以将博物馆的信息资源连接到Internet网上,建成数字博物馆。藏品实现数字化管理不仅能更好地满足博物馆藏品实物库房管理的需要,还可以为博物馆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不尽的资源。
博物馆发挥着保护和展示文化与自然遗产,开展社会教育,提供休闲娱乐的功能,现已成为人民群精神文化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只有从根本工作抓起,努力提高藏品动态化和数字化管理水平,才能在新形势下推动整个博物馆事业的大发展。才能把我国每一座博物馆都建设成为宣传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课堂,都建设成为展示当代中国先进文化及其前进的方向的坚强阵地。
参考文献:
[1]《国际博物馆协会章程》第二章.1989.
[2]《博物馆藏品管理办法》总则,第三条.
[3] 陶洁,李春晓.博物馆的数字化建设方案.南方文物,2003,(3).
[4] 王建平.论藏品信息管理.中原文物,2003,(4).
关键词:博物馆;人性;管理工作;态度
众所周知,在这个知识经济时代,人们对于文化享受有着迫切的需要。所以当代博物馆不应当只是一个单纯的国民文化补习、怀古思今的地方,更重要的,它应该成为市民文化休闲的重要文化场所之一,获得知识、接受熏陶、收获启迪当然不可或缺的,享受幽雅、体验静谧的文化氛围也是必不可少。如何高度重视和全力搞好博物馆管理,就成为博物馆一切工作的重中之重。而文物藏品是博物馆各项业务活动的物质基础,藏品保管是博物馆一项经常性的工作,其作用之关键,更是直接影响到博物馆工作的开展是否顺利、业务效益是否明显,也作用于是否能为其相关学科的研究最大限度地提供利用方面。
一、对于藏品科研保管
1.藏品来源。藏品来源的信息资料应该尽量详细。
2.移交入馆。填写文物移交清单,附详细的背景资料,清单只要记载这些文物的不可变特征即可。
3.馆内清理。主要有下列步骤:
(1)分类。根据博物馆现行采用的分类方法进行分类。(2)定名鉴定。根据每件文物的具体情况和现行定名方法给文物定名,对文物进行鉴定并填写鉴定意见表。(3)技术处理及实测。进行必要的技术处理,如除尘除垢、防锈、薰蒸、简易修复等。同时对文物进行实测,记录其尺寸、重量、成色、完残情况等。(4)记录图像资料。可采用拍照、摄像、绘图等。(5)填制入库凭证。前阶段工作所取得的资料应充分进入入库凭证中成为其若干要素。(6)数据处理。在建立了计算机管理系统的博物馆,应将前阶段工作的资料录入数据库进行处理,自动生成总登记账、分类账、卡片、文字、图像档案及各种报表;未建该系统的应将这些资料之一份提供建立总登记账和有关藏品档案。
4.入库。完成以上工作后,由相关人员一起进行核查清点,正式办理入库手续。
5.库内整理。编制藏品分类账和卡片、整理资料建立藏品档案、设计制作藏品包装、排定藏品存放柜架、编制修复年度计划、收集与藏品有关的信息、对藏品进行研究等,同时应即时将有关信息交计算机中心录入藏品管理数据库,以便处理、保存。
有规矩则成方圆,对事物只要依据一定规则办理都会提高效率,变难为易,藏品管理工作也是如此。
二、对于保管人员要求
1. 具有高度的思想觉悟、端正的工作态度、高尚的职业操守。
2. 明确执行保管法规,履行保管手续,坚持保管原则。
3. 熟练掌握电脑操作,可适应推进博物馆数据化建设。
文物藏品都是经由文物部门的工作人员及其他社会各界人士共同努力通过征集、发掘、采集等途径获得的珍贵文化遗产。以资源而论,藏品是不可再生资源,藏品保管员首当其冲要担负起保护此“资源”不被灭绝的责任。国家和地方为发挥文物藏品潜在价值出台了系列文物政策、法规、条例和管理办法,对藏品管理作了严格的规定和要求。藏品管理人员应遵纪守法,模范执行有关政策和制度,树立正确的工作态度,热爱本职工作,不利用业务之便谋求私利,不参与文物营利活动,不收藏文物。这不仅有利于藏品保管员集中精力工作,也利于提高自己工作的透明度。同时自身也应当具备识辨真伪的技能,明确职能。
健全的规章制度,是藏品科学规范管理的依据和准则,也是藏品有秩序地得到完善保护和使用的保证。当然这种规章制度产生于实践基础之上,并不断地被完善、被修改、被补充。目前,博物馆藏品管理与整个社会其他产业相比规范化程度并不高,原因之一是有法不依。因此迫在眉睫、函待解决的问题是掌握科学规范的管理方法,严格按照“鉴定明确,账目清楚,编目详明,保管妥善,制度健全,查用方便”二十四字方针,遵从《博物馆藏品管理办法》中的规定,并结合实际情况发挥主观能动性处理日常工作,以达到“妥善保管、提用方便”的要求。
为进一步强化文物保护,保管员要加强保护技术的学习。保管员应明确藏品的损坏不仅受制作材料的影响,还跟不适宜的温湿度、光辐射、虫霉等客观环境因素有关,要相应地采取一定的措施实现藏品的科学保护。
藏品保管是一项复杂而又繁琐的工作,大量的各类账册、卡片、档案、表格都需要人工填写,数据量大且处理时间长,甚至凭个人有限的知识、资料不能解决问题。利用电脑处理藏品保管中的许多工作,不仅可以迅速提高工作效率,减轻保管人员繁杂的事务,而且也能准确快捷地收集大量的、各种各样的信息,为解决疑难问题提供多种途径。要运用电脑管理藏品,逐步实现博物馆业务活动自动化。首先,保管员要规范地做好人力保管藏品的工作。藏品的定名、分类、计量计件、登记账册、填表制卡都要求规范化。运用国家文物局从全国各博物馆、纪念馆筛选出来的科学而适用的方法进行藏品管理,实现数据规范化,这是藏品数据库管理的前提准备工作。其次,保管员要掌握电脑操作技术,对藏品进行检索、统计、出人库调控、藏品存量、藏品档案贮存的有效管理。这避免了直接核对藏品,动手翻找浩如烟海的资料,可以随机查询有关信息。运用微机进行保管环境的自动调控,使库房成为适于藏品存放的环境。利用电脑报警系统做好库房、陈列室的安全防治工作。藏品管理电脑化对于惯用笔墨工作的保管员是不小的困难。形势的发展,要求藏品保管员要活到老学到老,把握时代脉搏,迈出时代步伐。
三、对于管理工作
1. 动态化管理是藏品管理工作的重点。
必须制定一个严格的藏品提用制度。藏品进出库房是为了使用,做好动态藏品的年终统计,可以准确反映出各类藏品的利用率和它在宣传教育、科学研究中发挥的作用,进而有计划、有目的地运用藏品为社会文化事业服务。严格办理、填写相关的藏品进出库房凭证,如提借日期和原因、藏品的名称、总登记号、完残情况等,相关领导和经手的工作人员要分别签字,如此才形成了了一份完整而具有法律效应的藏品进出库房凭证。各种进出凭证要妥善保管,使每一件进出藏品都有账可查,有理可据。明确藏品在博物馆中只有一个进出关口。
2. 数字化是藏品管理工作的有效手段。
藏品数字化管理主要是建立藏品信息的数据化管理系统。利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把馆藏文物的文字资料、图形、图像资料、音频、视频资料等信息,系统、准确、多角度地进行存储备份,提供准确高效的查询、修改、统计、复制、输出等功能。同时也是博物馆实现办公自动化、管理现代化、工作高效率、工作人员高素质建设的重要步骤,是博物馆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重要途径和必然选择。
数字化管理系统中植入藏品出入库管理模块。内容应包括核对藏品出库时的审查口令;提供藏品的现状、数量和存放架位;记录藏品的出库时间、理由和去向;藏品归库时的现状、数量等。有了这一功能,可以使工作人员很轻松地从电脑中检索到藏品的方位。并且使得馆藏文物除展出、保养外,一般无须提取文物本身,减少了文物的流通次数,降低损坏的风险。
1准新善本的整理与收集
准新善本无论如何都是一个较新的概念,认识和理解都有一定的过程,所以在整理收集过程中要把握好标准、确定好方向、明确好方式。
1.1明确准新善本的收藏标准参照善本和准善本的概念,准新善本标准的制定,应该遵循5个“价值”原则。
1.1.1有一定的史料价值对近现当代政治、经济、历史、文化、社会、环境记录丰富,对未来文献研究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1.1.2有较高的艺术价值从印刷、装帧、材料等形式,到选题、策划、编撰之内容,都能够体现近、现、当代高超技术水平和高超艺术完美标准。
1.1.3有特殊的版本价值近现当代同选题图书很多,不同的出版单位、不同的编撰者,不同的表达形式构成不同的版本。收藏时以手稿、初印、原创、精美的好版本作为重点。
1.1.4有一定的文物价值近、现、当代,书籍如汗牛充栋、浩如烟海。但一些好的出版物、好的重大选题,印数极少。收藏时要考虑纸质的优劣、墨迹的好坏、印刷的质量、装帧的风格,以在未来具有文物考古价值为重点。
1.1.5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学术著作一般印数不多,名家的著述、精校的版本并有独到见解的版本更为少见。这类的写本、稿本、过录本、批校本等学术价值一般较高,要特别关注。
1.2把握准新善本的收集方向当前,新善本还是一个没被广泛认知的概念,准新善本的提出则可能更显超前。所以我们在收集整理准新善本的时候,更应该明确范围,把握方向,否则,可能无所遵从。
1.2.1以突出地域性为主吉林省作为州国曾经的“国都”,东北抗联的主要活动区域,应该有大量的具有文物史料价值的图书和文献资料,而且还有很强的地域性,应该作为收集整理的重点。这方面辽宁已走在我们的前面,2007年,辽宁省图书馆进行了一次古籍整理,10万余册古籍中,有图书馆原藏的,没经过整理的,也有原来整理完的复本;还有一部分是接收来的,其中一大部分是接收了长春洲国皇宫、长春伪中央银行等的藏书[2]。善本文献得到保护值得庆幸,但对于吉林省文物、图书保护管理部门,着实是一件憾事。
1.2.2把建国前的出版物作为重点根据吉林省博物院的藏书情况,我们应该重新制定新善本的入藏标准,在着重收集整理民国版本的同时,也应该把建国前的出版物如著名科学家、文学家的早期著作版本、早期报刊及各种初印本、其他重要版本纳入其中。
1.2.3严格挑选新书采购的版本当代社会,新闻出版业发展迅猛,出版物产量很大,各种门类、各种版本、各种装帧设计、各种印刷介质、各种印刷方式,让人眼花缭乱、无从选择。所以在购买当代图书时,要选择好的版本、好的出版社,在保证内容质量的同时,也应该保证版本的质量。
2准新善本的保护和利用
准新善本不易引起人们的认可,保护工作存在许多问题和挑战,不及早入手可能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笔者以为,准新善本的保护时间越早越好,标准越高越好。
2.1保护和修复
2.1.1纳入古籍保护范围对院资料室的图书报刊摸清家底,进行全面清理、重新编著目录,并将准新善本纳入古籍保护范围,如有必要,一些新善本可以纳入文物库房保管。
2.1.2改善图书存放的环境纸质图书对存放环境要求相对较高。博物院即将迁入新馆舍,在图书库房环境卫生的要求上对此要有考虑。必要的恒温恒湿装置,必要的除尘设备,必要的防光防虫手段,必要的箱、柜、袋等密封或多层密封装具,是古籍善本保护基本的保障。
2.1.3做些可逆性的修复书刊损坏后要本着“抢救为主、治病为辅和整旧如旧”的原则及时进行修补,装订线断了应立即重新装订,封面脱落的应修补增添副页,加盖封面等并保持原状过程可逆。
2.1.4完善库房管理和人员出入库制度为了方便使用,图书资料室一直是一个开放的空间,其管理一直遵循图书室的管理办法。准新善本分类管理后,应该制定如文物库房一样的管理制度和人员出入库以及严格的借阅制度,确保准新善本万无一失。此外,在院应急方案的基础上,制订善本库房应急办法。
2.2准新善本的再生和利用整理、保护、研究和开发利用是文物博物部门的主要工作职责,整理保护是为社会文明的延续,科学研究是对本民族过去总结,而开发和利用则是对民族文化的发扬和光大。文献和古籍善本除却本身文物价值外,更多的价值应该通过阅读和使用得以实现。
2.2.1适度开放,服务特殊对象和研究“古籍是我国五千年文明的载体,要弘扬民族精神、促进文化传承,势必要到古籍中挖掘材料,因此,古籍的利用才是归宿。”[3]据了解,我国博物院善本旧籍对外开放及借阅是很平常的业务。此举对于海内外中国版本目录学术研究之提升帮助极大。国立故宫博物院于1960年成立了图书馆,目的之一,就是作为各界人士申请借阅院藏善本旧籍的场所。目前,虽已不再开放提阅,但读者因研究考证,必须参阅原件时,仍可提出申请,其提借手续非常简便。上海博物馆建立的馆内敏求图书馆,将清末、民国,甚至宋元明时期的古籍图书对本馆科研人员开放,对外也只有简便的手续就可借阅,方便大家进行学术研究。这都非常值得我们借鉴。
2.2.2立项影印,整理再版,扩大馆藏影响基于文物保护考虑,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对有实用价值的善本可以通过影印出版、微缩重制、数字化处理等方式,让古籍善本、新善本、准新善本以及有价值的古旧文献再生,既是一种现代化的保护手段,也扩展了博物馆的功能,扩大了馆藏的影响。
随着社会的发展,博物馆主要功能已逐渐转变为宜教服务以扩大其社会影响。博物馆藏品采用数字化管理,便于人们随时随地查寻藏品,浏览欣赏。藏品数字化管理的具体需求如下:
1)采用多媒体技术,将馆藏文物的图片、文字、视频、音频等各种资料存储在数据库中,便于管理人员对藏品进行添加、修改、查询、删除等操作。
2)藏品出入库管理是藏品数字化管理系统中的核心功能,主要包括:
①藏品出库时必须提供有效的审查口令;②查询藏品的数量、当前状况及其存放位置;③对藏品的具体出库时间、出库理由及其去向,都有详细的记录;④藏品归还入库时,藏品的现状及数量也有详细的记录。博物馆的管理人员便于从本系统中及时了解藏品的情况。
3)数字化管理系统的统计功能,便于工作人员根据各种不同的条件,对博物馆藏品的各种信息进行统计。
4)通过多媒体技术和虚拟环境技术相互结合,能够开展数字化的藏品展览,使展厅变的丰富多彩。
数字博物馆管理系统必须确保藏品影像符合要求,存储符合规范。通过以下过程控制,完成在藏品影像整个工作:安全检查采集对象题库填写藏品声像采集表数字影像采集影像编号存储影像质量审核导入系统数据库。
2系统功能设计
经过分析,深圳数字博物馆馆藏品影像管理系统可以分为二个部分:藏品影像管理用户子系统、系统管理员用户子系统,分别面向藏品影像管理人员、系统管理员用户。系统管理员用户子系统主要负责为管理员提供一个管理藏品影像过程中各种信息的一个平台,包括用户部门管理、日志管理、藏品类别管理、数据库维护等功能。藏品影像管理用户子系统为藏品影像管理人员管理博物馆藏品影像资料提供维护功能,包括影像录入,影像维护,影像查看,影像导入功能等。
3数据库设计
通过对数字博物馆影像管理系统的具体分析,本系统主要设计了Vod_Catalog、Vod_Chatlog、Vod_Class、Vod_File、Vod_Image、Vod_Log、Vod_User、MS_IB_Multimedi-a、MS_IB_Range等数据表。
4系统实现
本系统基于B/S模式,采用MVC模式、J2EE框架、Ajax技术、Struts2技术和Oracle10g数据库,客户端通过浏览器完成整个操作过程,现以影像录入模块为例进行说明,其它功能模块类似。影像录入模块主要负责添加新的影像,录入影像时,用户需要输入媒体名称、选择媒体类型、选择需上传的媒体文件和媒体说明信息等资料,点击“确定”后,将新的媒体资料保存到数据库中。
一、藏品档案的重要性
藏品档案是围绕着藏品而建立的,是藏品在征集、鉴定、登记、管理、保护、研究、使用等一系列活动中的真实记录,从而揭示出藏品的历史、科学和艺术价值,它是藏品研究成果的具体体现,也是其他有关学科进行研究的依据[1]。
1.文物是不可再生的文化资源。文物具有不可再生性,一旦损坏就会造成不可弥补的损失,而藏品档案就是对藏品的安全提供备查的证据资料,能起到凭证的作用,避免造成重大损失,而且可以减少提取藏品的次数。
2.藏品档案可以为博物馆各项工作提供依据。作为真实历史记录集中保管起来的文件材料,它提供了原始凭证、科学依据和完备真实的信息,因此它是博物馆一切工作的立足点。科学地利用藏品档案可以为陈列展览、科学研究、社会咨询、对外交流等服务,从而提高文物藏品的利用价值[2]。
3.藏品档案对保护文物安全、复原文物、发挥文物的潜能有着重要作用。当文物因为某种原因损坏或丢失时,我们可以根据藏品档案对其进行修复或作为追缴藏品的凭证。平时保管、养护时,藏品档案也为我们提供了一些基础信息。
二、藏品档案的组卷内容
为了完成藏品的建档工作,首先要完成藏品档案的收集工作。有关藏品的信息资料收集越详细,其档案内容编写也就越完美,这就会大大提高该藏品的使用价值和研究价值。藏品档案能够组卷的内容很广泛,应收录入档的材料,可概括为藏品的历史材料、鉴定记录、研究与著录资料、保护措施记录、提供使用记录、形象资料等诸多方面[3]。
1.藏品的历史资料。如有关藏品的来源、流传经过的原始记录或采访记录;铭记题跋、鉴藏印记;藏品的发掘、采集记录和报告;书画及工艺的作者小传、制作时间及方法等等。
2.藏品的鉴定资料。包括藏品的征集过程、藏品的鉴定意见和定级记录,以及运用现代化科学方法、仪器对文物藏品进行鉴定的各项检测、化验、分析报告等。鉴定记录是专家学者对藏品的真伪、时代、作者等做出的鉴定意见。
3.藏品的研究与著录资料。即指专家学者通过对藏品进行科学研究发表的各种论文、专著、丛书目录索引、铭刻拓片、研究文摘、图录等。
4.藏品的保护资料。包括藏品历次所进行的消毒、灭菌、防虫、防腐、除锈等措施的时间,使用药物、方法及其使用后的效果等情况的详细记录和有关数据;藏品的现状记录、出入库登记;对藏品进行的修复、揭裱和复制的时间、单位、承制者的姓名;所使用的材料、工艺流程、藏品修复的部位等记录。
5.藏品提供使用情况的资料。是指藏品在为社会各方面提供利用服务中所发挥作用等方面的记录。
6.藏品的特征记述资料。包括藏品的名称、时代、质地、色泽、产地、用途、制作时间、数最、尺寸、重最、完残情况、特征描述等详细的文字记述,以及藏品的照片、拓片、器物绘图、纹饰等形象资料和有关的录音、录像、幻灯片等。
7.藏品的其它资料。主要指意外事故对藏品的损毁等情况的报告和有关领导的批示、处理意见,均应原文、原件和复印件收录入档。因为这是作为藏品销号或改变藏品原始记录的依据,是重要的档案资料。
三、藏品档案建设过程中要注意的问题
1.文物的名称、时代。名称一般要以专家组成的鉴定组确定的名称为主,同时要保留与原始记录相同的名称。文物本身可以确定绝对年代的写绝对年代,否则写相对年代。
2.文物的质地、色泽。质地是指该物质基本构成成分,一般情况下指主体成分。色泽是指该物质本身表面基本色调。
3.文物的附属物、附件。附属物是指该物质共同组成的有机整体的非主体物。如曲刃短剑的附属物有柄、枕状器。附件是指与该物质之间没有内在必然联系,可以区别两种不同作用的个体。
护工作的一些见解。
关键词:基层文物;保护管理
中图分类号: K8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一、太原文物保护的现状
在上级文物部门对太原文物工作的大力支持和太原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太原的文物工作在近几年得到了长足的发展,文物保护的基础性工作取得了很大的成就,文物保护单位的整体状况、环境治理和管理体制都有了明显的改观。但还有很多不足之处,不过,随着人们文物保护意识的提高,大家普遍认为,保护周围文化遗存就是在保护自己的生存环境。
二、基层文物保护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
1、文物干部队伍结构不合理
基层的文物工作队伍,人员结构复杂,文化程度参差不齐,业务素质存在着差别,这使得基层物工作者对自己所肩负的历史使命的认识和判断事物的能力存在着极大差别。加之专业不对口,缺乏必要的文物专业培训、学习和深造,造成目前难以适应日益发展的文物保护和管理工作的新形势。
2、工作环境不够完善
许多基层文物管理机构的办公条件简陋,没有必要的经费保证,没有畅通的通讯工具和交通工具,甚至没有相对安全的库藏条件和安全预防设施。文物安全隐患无法及时排除,工作难以正常开展。
3、机构不健全和体制不顺
由于各地区的整体经济实力不同和领导的重视程度不同,致使基层的文物管理机构所肩负的任务繁多,绝大多数肩负着“一揽子挑”的任务。
4、经费短缺
由于管理体制的制约,基层文物管理工作的经费一般由地方政府财政投入,文物保护经费仅仅能够保证工作人员的工资,一些经济条件落后的地区甚至连工作人员的基本工资都难以保证。由于经费的短缺,许多文物保护单位不能进行有效管理、保护措施不能落实,有的只能任其损坏,失去管理。由于经费的短缺,许多建立起来的业余保护组织的人员经费难以落实,挫伤了业余保护人员的积极性,业余保护组织形同虚设,不利于文物的有效保护。
5、宣传力度与重视程度不够
基层文物管理单位由于经费的严重短缺,往往导致在《文物保护法》等法律法规的宣传方面力度欠佳。正是由于宣传力度不够,一是难以得到当地政府的高度重视和支持;二是难以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重视,难以形成群防群治的网络。
三、数字化管理工作的有效手段
衡量博物馆的主要标志变成以宜教服务和对社会的影响来衡量。藏品的数字化管理能使博物馆这些功用大大增强。
1、藏品数字化管理主要是建立藏品信息的数据化管理系统。利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把馆藏文物的文字资料、图形、图像资料、音频、视频资料等信息,系统、准确、多角度地进行存储备份,提供准确高效的查询、修改、统计、复制、输出等功能。同时也是博物馆实现办公自动化、管理现代化、工作高效率、工作人员高素质建设的重要步骤,是博物馆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重要途径和必然选择。
2、数字化管理系统中植入藏品出入库管理模块。内容应包括核对藏品出库时的审查口令;提供藏品的现状、数量和存放架位;记录藏品的出库时间、理由和去向;藏品归库时的现状、数量等。有了这一功能,可以使工作人员很轻松地从电脑中检索到藏品的方位。并且使得馆藏文物除展出、保养外,一般无须提取文物本身,减少了文物的流通次数,降低损坏的风险。
3、数字化管理系统提高了博物馆科技含量,促进了科学研究事业的发展。借助计算机强大的统计功能,可在数秒之内完成过去整个部门几天才能完成的查询统计、资料的修改补充工作。使得学术研究能够更加深入、更为方便。藏品展览可以利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甚至虚拟环境技术结合起来,使展场变得丰富多彩、开放生动。
4、以馆藏文物数字化管理为基础,可以将博物馆的自动化控制防盗、防火等安全报警系统连接起来,形成一套完整的管理控制体系。可以将博物馆的信息资源连接到Internet网上,建成数字博物馆。藏品实现数字化管理不仅能更好地满足博物馆藏品实物库房管理的需要,还可以为博物馆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不尽的资源。
四、对基层文物保护管理工作的几点思考
针对当前基层文物保护管理工作中所面临和存在的诸多问题,作为文物工作者更应加强使命感,认真分析、冷静思考。在贯彻执行“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文物工作方针和原则的基础上,应做好以下几点:
1、加强领导,提高认识
一是提高广大人民群众对文物及其重要性的认识,这是搞好基层文物保护管理工作的基础;二是提高领导干部对文物工作的认识水平,领导文物保护意识水平的提高是搞好基层文物管理工作的关键;三是加强对文物工作者自身业务水平和素质的提高,增强责任感,培养敬业精神,这是做好基层文物管理工作的保证。同时,文物部门还应抱着守土有责的态度,面对复杂多变的形势,基层文物工作者要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投更大的热情将文物保护单位的有效管理与经济建设的合理开发利用和社会发展更好地结合起来,在矛盾中找到共同点,使之能互相促进,和谐发展。
2、加强管理,强化管理职能
基层文物管理职能主要表现在行政执法管理和业务监督管理上。为此,一方面,要根据本地区的实际情况,以《文物保护法》为依据,制订相应的具有可操作性的法规或管理办法。在此基础上,针对不同的情况,采取相应的措施,树立《文物保护法》的权威性,解决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的问题;另一方面,基层文物管理部门要加强业务管理,认真履行保护职责及有关管理措施,将文物保护单位纳入科学、正规的管理体制,使业务管理、监督真正落到实处。
3、正确处理好开发与保护的问题
对文物保护单位进行纯粹的保护是没有意义的,但片面地进行开发也是有危害性的。所以仍需坚持“有效保护,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原则进行开发利用。但针对一个地区来说,众多的文物保护单位,全面开发利用也不现实,而要结合实际,二者兼得,走出适合当地发展要求的路。因此,开发利用应有主次,要贯彻“重点开发,全面保护”的原则,先以一个或几个点为突破口,不断探索经验,循序渐进,促进整个文物保护单位工作的开展。
4、拓展文物经费来源渠道
文物保护是需要大量投入的公益性事业,所以完全依靠财政的投入不太现实。但政府可以通过依靠财税、开发等优惠政策的激励作用,吸引民间和社会资金参与文物保护工作。
5、认真落实文物工作“四纳入”的要求
(1)把文物工作纳入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 在制订社会发展计划时,把文物保护列为当地政府工作计划的重要内容。不管是编制长期发展规划,还是制订年度工作计划,都体现了对文物管理、保护、维修等工作内容,并要有关职能部门切实执行,认真实施。
(2)把文物工作纳入城乡建设规划 在编制城市建设规划和新农村建设规划中,都把文物保护列为重要项目。如规划部门制订了历史文化名村——的保护规划;在制订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中,规划部门应划定重点保护范围。
(3)把文物工作纳入财政预算 在财政困难的情况下,努力争取为文物保护提供财政支持,将文物工作纳入财政预算,及时定额下拨文物部门的财政经费,并在政策上支持文物保护单位以集资的方式修理受损文物。
6、加强文物队伍建设
尽快建立起一支既有专业知识、理论水平,又能吃苦耐劳团结协作的高素质基层文物工作专业队伍。同时要加强业余文保员队伍建设,调整人员,加强培训,提高业余文保员素质,进一步动员全社会力量共同参与文物保护工作。
[关键词]藏品库房;管理;方法;建议
博物馆藏品是国家宝贵的文化遗产,是人类历史的见证物,对人们认识自然、认识历史、提高民族自信心和发展现代科学具有重要的意义。藏品也是博物馆各项业务活动重要的物质基础。一座博物馆拥有与其定位相符的丰富而精美的藏品,既可提升博物馆的地位,又可最大限度地实现藏品的自身价值。随着时间的推移,文物的不断增加,给库房管理工作带来越来越重的负担。在当前突飞猛进的新形势下,藏品库房几十年来传统的管理模式已难以适应现代管理工作的需要。那么,采用现代管理的新方法取代传统的管理模式就显得十分必要。
一、传统管理模式的弊端
不可否认,传统的管理方法在过去的库房工作中曾起过重要的作用,即使在科学技术高度发达的将来,有些传统的管理手段也不可能全部丢弃。因为,原来大量的基础工作都是用传统的工作方法建立起来的。如果没有以前的基础工作就谈不上今天的发展,更谈不上开拓创新,库房管理就无法与时俱进。
在工作实践中,笔者感到传统的管理方法存在不少弊端。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工作效率低下
从博物馆的性质和任务看,博物馆是文物和标本的主要收藏机构,宣传教育机构和科学研究的机构,是我国社会主义科学文化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收藏角度看,博物馆收藏着大量的人类历史文化遗物及自然标本,收藏管理好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使它不致遭受破坏和散失,是国家赋予博物馆工作人员的职责。因此,作为文物管理的工作人员,肩负着光荣而艰巨的任务。到目前为止,从文物标本的保管、展出等运作过程基本都是手工操作的过程。在完成这个工作的过程中,必然耗费大量的时间和人力,造成工作效率低下。
(二)人力资源浪费
由于藏品种类、数量繁多,在管理过程中,采用的是传统的手工操作方法,由于人的脑力和劳动强度有限,因此,必须安排足够的人员从事管理工作,否则,就有可能影响如查找资料、搬运展品等整个工作的动作。若要保证工作的正常开展就必然造成机构增编,达不到减员增效的目的,造成人力资源的浪费。
(三)支出费用增加
费用支出增加至少体现在以下两方面:一是人员编制过多工资负担必然大;二是差旅费的开支也增多。
(四)科研发展受限
博物馆的任务不仅是对文物和标本的搜集、收藏、展示,面向社会进行宣传、教育,而且还肩负着科学研究的重任。要研究搜集文物的范围、方法和藏品构成,研究文物陈列的内容和陈列需求,研究宣传教育内容和群众教育工作等。但由于传统管理方法的效率低,大量基础工作占用的人力太多,无法抽出更多的人员从事科研工作,这是科研工作发展受制约之一;由于大量经费用在员工工资及差旅费等开支上,无法抽出更多的资金投入到科研项目和购置研究用的仪器设备上,这是受制约之二;又因受基础工作的拖累,工作人员只能忙于应付日常的常规工作,而没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从事科学研究工作,这是受约制的第三方面。可见,传统的管理方式,使科研的发展受到多方的限制。
(五)基础工作薄弱
由于对保管工作的重视不够,加上思想认识不足,意识淡薄,对库房管理的资金投入较少,造成基础薄弱,设施落伍,配套设施不完善,有些原有的设备已陈旧落后甚至丧失功能也无法更换,严重制约了保管工作效率的提高。
二、实行现代管理的方法
21世纪是信息时代,也是高科技发展的时代。库房保管中的传统管理模式存在的种种弊端,不符合高科技发展的时代要求,利用现代管理方式替代传统管理方法已势在必行。当然,实行现代管理不可能一下子起步太高,就目前情况看,以下方法应该是可行的:
(一)建立资料信息库
库存的文物和标本成千上万,单就目录、标签看起来就够眼花缭乱,加上各种文物和标本的内容就够繁了。这些资料靠人工去翻阅查找,既费时费力又费脑,造成人力物力的极大浪费。这些资料如果使用电脑软件保存起来,查阅起来就方便多了。只要在电脑键盘上轻轻叩击,点击鼠标,所需的资料就可查到。这样查阅既省时、省力又轻松快捷。电脑内如果储存有每件藏品的形状描述等各种信息,还能为科研和陈列提供第一手资料。
(二)建立信息共享网络
博物馆建立信息共享网络后,要同时建立相关的制度。因为博物馆虽然肩负着向社会进行宣传教育的任务,但博物馆的工作也有其保密性的一面,不可能向社会毫无遮掩地敞开。博物馆系统内部建立起信息共享网络后,即可实现零距离互通信息,查找资料时,用不着在部门之间来回走动,只要通过电脑鼠标点击,就可查阅到所需的资料。特别是对市、县工作人员来访,可免除来回奔波、费时费力的差旅劳累之苦。又达到保密、快捷获取资料的目的。
(三)与相关部门建立信息互通机制
博物馆应与图书馆、档案馆等相关部门建立一定等级的信息互通及资源共享机制,形成跨部门、跨行业、跨地区的馆际合作,这样,既可提高工作效率,又可节约成本。互联网的建立,为博物馆提供了广阔的活动空间和多种技术手段,可以把那些深藏库内难以陈列的藏品展现在公众面前,而增加一种新型的收藏研究手段。博物馆的工作人员,可以直接通过互联网查询其他博物馆的藏品和文物信息,与同行及有关专家在网上进行学术交流。如果馆内各部门安装了联网,做到文物信息资源共享,不仅方便馆内业务、科研工作的开展,还可为博物馆之友、文物爱好者提供文物知识,引起社会对文博事业的关注。对节约经费、提高库房管理效率和工作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三、实行现代管理的几点建议
实行现代管理讲起来容易,但具体实行起来困难较多。
(一)争取资金,改善库房的条件
对从库房来说,短期内需增加资金投入,用于购置软硬件,如专业软件系统、服务器、扫描仪等。作为一个省级博物馆,与其他省级博物馆相比,我们的藏品数量显得相对较少,造成藏品数量少的原因主要是经费不足影响了藏品的征集。因此,要增加藏品的数量必须从经费入手,加大征集文物经费的投入。从藏品研究方面看,资金也很有限,加上一些管理人员专业水平偏低,无法深入研究藏品的文化内涵,使许多藏品搁置在库房内无人研究,产生一种馆里无藏品可研究的错觉,造成藏品资源人为的浪费。从保存环境看,由于经费不足,除一级藏品外,许多文物的保存环境还达不到要求。首先是文物库房的面积不足,与国际通行的惯例每平方米保存10件(套)文物的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其次是库房设施陈旧,缺乏应有的恒温、恒湿和通风条件,就连必要的除湿设备也没有。比如青铜器会产生有害锈;书画和纺织品易生虫、脆化、褪色、霉变;漆木器出现干裂以至变形等现象。所以,要实行现代管理,就必须争取资金,彻底改善库房条件,增加设施,否则现代管理就无从谈起。
(二)培养高素质的专业管理人才
博物馆除了重视藏品的保护、藏品资料系统的建立和维护外,还要重视人才的培养。高素质的藏品管理人才,包括文化水平、专业技术水平、开拓创新意识、工作责任心等各个方面。目前在职的工作人员,文化程度不等,使用现代管理设备的能力和技术水平参差不齐,特别是年龄偏大的员工文化素质一般偏低,接受新事物的能力也较慢。因此,对这部分员工要进行培训。对于文化水平较高、接受能力强的工作人员,由于他们年纪较轻,参加工作的时间相对较短,受社会的教育少,工作责任心爱岗敬业方面比起年纪偏大的职工来相对偏弱,藏品管理的经验方面也略显不足。因此,对于这部分人除了在爱岗敬业和工作责任心方面加强教育外,还要提高他们对新增的信息网络系统的操作技术和维护管理的能力,保证网络系统和各种现代设备的安全维护及正常运行。
(三)改进藏品的管理方法
藏品的现代管理,主要是运用现代管理手段,重点搞好藏品信息的整理、储存、传输和开发利用。把传统的藏品管理改为现代信息管理后,可以大大提高库房的管理效率。一方面能方便快捷查阅、检索藏品资料;另一方面又大大降低藏品的直接使用率,减少藏品的消耗。在提供利用藏品方面还可以把重点放在开辟新方法、新途径上,广泛开展向社会输送藏品信息的活动(1)。另外,充分发挥电脑在藏品管理中的作用后,还可以使工作人员轻松地从电脑中检索到藏品方位、保存现状、数量、出入库房的时间等等,工作效率大大提高,管理人员可以从繁琐的日常工作中摆脱出来,有更多的时间去从事藏品研究工作。另外,实行现代管理后,馆际间的交流与合作将大大加强,对提高藏品的管理水平、促进博物馆事业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 高校图书馆;古籍;管理;开发;数据库
中图分类号:G25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2)05-0221-02
0引言
古籍,它就是我国古代的书籍,主要是指书写或着印刷于1911年以前的刻本、写本、稿本、拓本等、能反映出我国古代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等,并且具有古典装订形式的书籍。现在对于古籍线装书的界定说法不定,但是绝大多数专家认为,1911年以前的书籍被称为古籍,而1949年之前的书称为解放前旧书。在实际工作中把民国时期影印、排印的线装书籍如《四部备要》、《四部丛刊》等也列为古籍[1]。目前大多数的高校图书馆都收藏有一定数量的线装古籍,这些线装古籍的保护与利用工作就成为重中之重。
1高校高校图书馆古籍管理制度不健全,保护条件差
古籍管理工作是高校图书馆基础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要跟上高校图书馆事业现代化改革的脚步。古籍管理工作发展得好坏直接关系着高校教学和科研水平的提高、高校图书馆事业的发展进程,甚至对于我国传统文化的传承有深远的影响。然而目前许多高校图书馆中,古籍工作并没有受到该有的重视,这些带有广泛性的问题使得高校图书馆古籍文献一直不能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1.1 目前高校图书馆古籍保护现状令人堪忧,主要来缘于空气、温度等方面的因素,如窗户不密封,导致灰尘大量地侵入直接对古籍造成损害,温度、湿度不恒定没有达到适合保存古籍的湿度保持在45-50之间和室温18-20度的要求。
1.2 古籍开发与利用经费的不足基本上是绝大多数高校图书馆所面临的问题,但是古籍资源的开发利用,特别是在使用数据库开发古籍文献资源的时候,更需要大量的经费作为支持。
1.3 现在大多数高校图书馆管理制度不健全,图书馆都在努力加强完善各项规章管理制度,但是对于古籍的管理大多却处于启动阶段。在面对信息时代的到来时,大多数高校图书馆的着眼点都加大投入资金到网络数字信息文献资源建设上,加大于文献数字化建设上,对于古籍没有一定的编目、索引、著录以及数字化的管理或让读者借阅只是限制于收藏而已。
1.4 高校图书馆古籍管理工作人才结构失衡、适用的人才严重缺乏、人才结构也有待完善。有的高校图书馆古籍工作人员配置相对来说比较完善,有的高校图书馆古籍管理则没有人员配置,古籍管理人员出现了断层,年老的工作人员退休后就无人接替只是为了读者的阅览服务而象征性地设置一两个工作人员。可以预见在古籍管理日常工作中, 人才结构的不完整、适用人才的缺乏也成为了制约古籍工作发展的瓶颈。
2加强古籍资源开发利用的主要措施
在新形势下古籍的开发与利用工作已经是高校图书馆不可以回避的课题。古籍的开发与利用,也就是高校图书馆古籍部门通过对馆藏古籍文献的深次加工与整理,将蕴藏有价值的知识及信息挖掘出来,提供给本校广大读者的一种文献服务方式[2]。高校图书馆古籍部门多年来对古籍所进行的各项检索工具和编制目录工作,也就是比较基础的开发工作,在面对网络信息环境下这种服务理念严重滞后,作为努力寻求出一条切实可行的古籍开发与利用新途径的从事古籍工作人员就应该重视,这样才能够使高校图书馆的古籍资源得到应有的发挥作用。
2.1 高校图书馆应加强管理措施。对于高校图书馆的领导,应当要从效率出发,采取分级管理措施,有所区分地对待各类古籍文献。有关专家应当仔细鉴别对于一些极其珍贵的孤本、善本、珍本等作为重点保护的对象专门开设出书库;而对于复本较多的普通古籍,就只需要投入一定的精力即可,在做好古籍的著录、分类、编目工作中,古籍的开发与利用是一项繁琐而且专业性很强的工作,既需要工作人员具备高度责任心和较强的专业知识,又要求其有足够的敬业精神。与普通的到库书籍相同,古籍的开发与利用工作应该尽可能的遵守统一的标准。完备古籍保管条件,完善安全措施,保障古籍的安全。笔者认为如何能做好古籍的开发与利用工作应该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事情:善本书要封闭保存或着放入封闭的铁柜中、或着放入木制的盒子中;给没有函套的古籍加装函套;对于拓片或者卷轴装的书画加装筒状的盒子并做好防虫、防水工作,在有就是要对顶棚和暖气管道加强管理。高校图书馆要制定出古籍的标准化修复、古籍库房的管理和古籍善本出入库登记制度,对于可能会出现的各种情况做好准备,发现问题及时做到妥善处理。切实防止遗失现象、拯救性损伤及人为灾害的发生。
2.2 注重解决借阅中存在的藏与用问题。利用高校图书馆是每一个读者的权利、也能弘扬中华文化遗产,更是对于每个古籍工作人员不能推脱的责任。高校图书馆工作的重中之重是读者服务工作。古籍阅览室应针对读者层次较高、读者少的特点,应该建立起一套可行的藏借阅机制,如建立开架书库、购置一些价格低的影印或复印的常用古籍,来减少对一些常用古籍的磨损、适当地减少和放宽对善本书的使用限制,以便吸引更多的古籍读者;对一些文物级的善本使用时因事先复制,要让读者通过阅览古籍复制品,来实现古籍的再生与利用;适当降低对校外读者的收费标准,从而在社会上大大提高高校古籍的利用率。还要做好古籍的宣传和评价工作,增加学生对古籍的兴趣,帮助读者了解并选读古籍,从而扩大古籍在社会上的效益。
2.3 加快历史文献数据库建设。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为我们更好地开发研究、保存利用古籍提供了十分先进的技术手段,如电脑扫描技术、缩微技术、复印技术、数码拍照技术等,都是为人们更好地保护和利用古籍提供良好的技术支持[3]。特别是数据库建设,现在已经成为了我国古籍开发与利用的最佳选择。经过了数字化处理的古籍,以图片或文本的方法储存起来并且最终形成内容丰富、图文并茂的古籍数据库,只有这样才能使历史文献更好地以文物地形式永久地得到保护。同时,也可以使古籍得到最大限度的利用。
2.4 高校图书馆加快古籍资源人才建设。高校图书馆的古籍相对于公共高校图书馆来说,无论是从利用率还是数量等方面都无法相比,所以高校图书馆的古籍人员都非常的少,读者古籍服务、古籍书库日常管理、古籍数据库建库、古籍文献的开发都一个人全权负责,所以很难开展工作。古籍图书它区分于一般的图书,要求古籍工作人员必须要掌握丰富的经验,对古籍的开发人员不仅要求其懂得目录学、文献学、版本学还必须掌握一定的古籍相关知识,这也就要求专门培训出人员来学习版本学、目录学、文献学的知识,以便更好地开发利用古籍。而对于书库管理则需求工作人员必须科学地保护好古籍的方法和措施及掌握古籍的修复技能等。但是在读者服务方面就必须要具有牢靠的工具书知识、娴熟的文献检索技能,宽广的学科知识面,并且具有主动咨询的意愿,通过与读者互动后能为读者解答疑难并准确地判断出读者需要什么样的信息,从而提供有用的咨询服务。要想把古籍管理工作做好,就要分工明确职责到位,从而提高高校图书馆古籍保护水平和为读者服务的水平。
但是近年来通过有关部门的努力,我国古籍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技术已经有了很大的提高,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使得古籍文献资源的存储与检索更为方便。从最初的古籍书目数据库到全文数据库,用户的检索实现了网络化,古籍资源减小很小的破坏。光盘存储技术不但利用其图文并茂的特点,将古籍原件的样式设置下来,而且存储在光盘当中以增强阅读的真实感节并且约了存储空间。现代网络技术的发展使古籍文献资源的传递与共享达成了时空的传越,在需要时间和效率的今天,读者只需要利用网络查找所需的古籍文献资源。现在高校图书馆为最大限度地满足读者需要也可以通过网络共享的方式补充馆藏。
参考文献:
[1]张志清.试述图书馆古籍保护的历史机遇.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0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