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青春期青少年叛逆心理范文

青春期青少年叛逆心理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青春期青少年叛逆心理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青春期青少年叛逆心理

第1篇:青春期青少年叛逆心理范文

叛逆期是在12—17岁,这段时间最辛苦的就是老师和爸爸妈妈。叛逆期有叛逆的心理,所以懂事以后一定要用好的成绩来回报爸爸妈妈和老师。

假期里,不少家长反映,自己上初中的孩子经常上网上到三更半夜,不听父母的话,很难跟青春期的孩子沟通,亲子冲突格外明显。其实青春期孩子,在很大程度上存在着叛逆现象,家长发现这种问题,不必觉得如狼似虎般可怕,而要试着去了解这个时期孩子的特点、心态,与孩子共同面对青春期。

“虽然放暑假成天在家,儿子跟我之间每天的交流时间竟不到半个小时!”“女儿每天除了上辅导班就是自己上网跟同学聊天、打电话,根本不理睬父母,说多了还嫌烦!”眼下暑期过了大半,记者从一些家长口中得知,暑期里由于孩子与父母在一起相处的时间多了,各种亲子冲突格外明显,孩子在青春期的叛逆行为越发明显,父母子女间的情感危机似乎因为暑假的到来大大激化。

笔者认为青春期孩子的叛逆心理现象是青少年成长过程中的一种心理状态,在14至18岁的青少年中表现得尤其明显,这个时期的青少年对家长和其他教育工作者心存对抗,他们内心也明白按照大人的意愿行为做事的合理性,但他们却有意违抗父母的意志,只在乎和父母对抗时的,看见父母生气、伤心自己反倒高兴,家长遇到这种情况往往心中忧虑,甚至束手无策。

第2篇:青春期青少年叛逆心理范文

关键词:青少年、叛逆心理、青春期

叛逆心理是指人们为了维护自尊,而对对方的要求采取相反的态度和言行的一种心理状态,通常表现为情感的对立、抗衡和情绪上的嫌恶、不满。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家长和教师会发现孩子不再像以前那么乖巧,对于长辈的教导和劝告不像以前那样听话,甚至会产生抵触、反抗的情绪,人们把这种现象称为青少年的逆反心理。从某种意义上说, 叛逆是人类自身的一种潜在本能。同时, 它也是个体成长史中一个不可逾越的主题。个体的成长就是不断反叛旧我、创造新我的过程,个体就是在不停的反叛中成长起来的。叛逆心理是青少年成长过程中经常会出现的一种心理状态,是该年龄阶段青少年的一个鲜明的心理特点和年龄特征。

青少年叛逆心理形成的主要原因如下:

青春期独立意识和自我意识的表现。步入青春期的青少年正处于心理的“过渡期”,其智慧和思想在不断的发展,独立意识和自我意识也日益增强。处于这一时期的青少年会迫切希望摆脱成人的监护,确立自我的意识。他们反对成人把自己当“小孩”,希望得到承认的理解和尊敬。他们在看待事物和问题容易形成片面的、偏激的、固执的,甚至是极端化的情绪。然而,在大多数情况下,他们的自尊心是难以满足的,因为成人和社会在较多场合忽视了青少年的这一极为敏感的心理需要。在这种自尊心受到挫折的情况下,青少年为了表现自己的“非凡”,就对任何事物都倾向于持批判态度。在这些独立和“反抗”的行为活动中,青少年的自尊心和成人感得到了变相的满足;成人对其行为的斥责或批评,反而使他们感到自己像一个成年人那样影响着别人了。正是由于他们感到或担心外界忽视了自己的独立存在,才使他们做出异乎寻常的举动,以期引起别人的注意,显示自己独立的个性。

2.家庭教育过严。有些父母对孩子总是提出过多、过细的要求,而且常以不满和消极的方式提出过多的责问和批评,这些都无形地在孩子的心里造成一种压力。当这种压力不断积蓄沉淀而又找不到适当的方式排解时,便使得他们产生了对家长的不满和反抗。

家庭是青少年生长的基本环境,是人生中最先接受教育的地方,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家长因为疼爱自己的孩子,通常以过来人的身份,把自己过去所受过的经验教训告诉给孩子,为青少年指出一条没有弯曲、高效、便捷的人生道路。大部分的家长在对孩子教育时,都会有这样的心理:我一定要让孩子超越别人。这种想法无可非议,但我们的家长常常把孩子作为实现我们自己理想的工具,把自己的意愿强加给孩子,自作主张地为孩子安排生活。然而对于生命的成长来说, 珍贵的不是经验, 而是经历。青少年由于个体意识的慢慢觉醒,开始改变依赖父母的天性,不再喜欢由别人带着走,而要自己走。青少年渴望独立与家长不恰当的好意关心,造成了两代人思想上的冲突与矛盾。当青少年与家长无法敞开心灵平等相待时,他们会反感家长的做法,进而产生了叛逆的心理。

学校教育的片面。学校是青少年成长和社会化的主要环境, 学校不良因素的作用也是青少年逆反心理形成的重要因素。在学校教育里,教师片面地评价青少年的优缺点,对他们的能力、成绩无法做出客观全面的评价,而往往只是用分数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许多教师都是注重升学率,注重学生的成绩,不断地施加一些学习上的压力给青少年,使得青少年心理负担日益加重,以至他们的不满情绪和叛逆心不断的积累。

4.社会的影响。当今社会的舆论是倾向于张扬个性、宣传自我的,在这种情况下,青少年便容易形成支持“叛逆有理”的认知体系,从而发展成逆反心理。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和大众传媒的发展,学生接受教育的途径多元化。由于青少年辨别是非能力不够强,一些带有负面影响的信息随之会被他们所接受。比如一些影视作品,极为美化叛逆者的个人行为,夸大叛逆者的能力,鼓吹个人主义。许多高中生十分欣赏电视、卡通片中描写的“叛逆英雄”。这些不良的价值观想和行为倾向对青少年的心理产生不良的影响,加上自身心理的不稳定性和模仿性,使他们在潜移默化中容易形成逆反心理。

5.同辈人之间的影响。在青少年群体中,他们有着共同的心理感受和需要,相近的兴趣爱好及行为倾向,相互之间容易认同。所以一些不良的英雄观、出风头、唱反调、打架斗殴等行为和习惯很容易相互感染和模仿。

虽然,青少年的叛逆心理有一定的正面效应,如自我意识较强、勇敢、坚强、能求异、能创新,还可以防止一系列不良品质的形成,如在不顺心、受压抑的时候,敢于发泄,不会有畏缩心理,也不会保守、逆来顺受。但是,如果逆反心理在一个人身上经常性地表现出来,成为其稳定的心理特征,那么它就会带有一定的性,如漠视、破坏、故意对抗社会行为规范,视他人的痛苦为快乐。当这种心理发展到严重程度时,就会既有害于社会,又不利于青少年的成长和进步。若没有得到正确的引导,就有可能导致青少年的偏执、冷漠、不合群等性格,严重者会出现激烈的行为,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第3篇:青春期青少年叛逆心理范文

许多华人父母都是为了让孩子接受较好的教育而选择住在美国,移民生涯充满了失落与彷徨,不少人就把希望寄托在下一代身上;可是,青春期的孩子难以管教沟通,亲子关系的矛盾与紧张,在移民家庭里面经常显得分外突出而刺眼。

将心比心 两代互相体谅

教育和社会工作者提醒华人父母,亲子之间因为价值观不同而产生冲突时,家长可以试着站在孩子的角度来思考问题,想想他们必须处在两种文化、两套标准之下,长期在夹缝中生活,其实日子并不好过。这样一想,作父母的就会不忍心过分苛责孩子;而当父母对孩子多了一分体谅,孩子也会相应做出良性的反应与回报,如此一来,彼此心里都会好过得多。

青春期的孩子身心都处于剧烈变化的阶段,从孩子转为大人的过程,让他们内外冲撞、彷徨挣扎,而华人青少年往往会面临更难的处境,孩子和大人都备感辛苦,亲子间的矛盾摩擦也更频繁。

纽约儿童辅导中心心理咨询社工孟郭玉成说:“做父母的应该理解青春期孩子的身心变化,对他们而言,此时同侪认同的重要性,凌驾在一切之上。”她表示,“父母千万不要误以为孩子是有意和父母疏远,只是在现阶段,他们必定更在乎同侪间的互动,父母在此时需要忍耐,也应该懂得尊重孩子的隐私。”

注重外表 父母适当鼓励

正因为特别需要同侪的认同肯定,青少年在这段期间很可能会变得非常在意外表和衣着打扮,孟郭玉成认为,在家庭经济能力可以负担的范围内,父母应鼓励孩子适度修饰外表,让他们在外面与同学朋友相处时更有自信,“不要为了仪表或是其它小事情,和孩子搞得关系紧张,以免妨碍了亲子间的信任与理解。”

青少年最在乎的是自己够不够“酷”,父母如果在此时能够采取理解的态度,孩子一定会感到受到父母对他们的尊重与支持,也比较不容易走上偏差的道路。

孟郭玉成建议华人父母,与孩子相处时,采取把握大方向的原则,只要大方向正确,不需要紧盯着小问题不放,以免因小失大,丧失了孩子对父母的信任感。

包容信任 亲密从小培养

此外,她表示,父母也要学习容许孩子有些犯错的空间,如果做父母的愿意包容孩子的小过错,不要不停唠叨或怪罪,孩子会明白父母对他们的理解与包容,受到尊重的孩子反而比较不容易一直犯同样的错误。

此外,孟郭玉成建议,亲密的亲子关系需要从孩子很小的时候就开始培养,有了彼此信任和良性互动,孩子愿意对父母讲真心话,等到他们进入叛逆的青春期,因为已有长期的互信,比较不容易陷入无法沟通的困境。

“孩子叛逆,父母也需要自我反省!”纽约市皇后区一所儿童学校的负责人叶杜亚威语重心长地说:“多数特别叛逆的孩子,都是因从小时候开始,他的感受没有受到应有的尊重,他的需要没有被人重视,所以长大以后,他往往也比较不懂得尊重别人。”

弥补裂痕 亲情绝处逢生

第4篇:青春期青少年叛逆心理范文

关键词: 青春期 逆反心理 教育方法

青春期指人从童年向成年转变的人生过渡时期。孩子到了青春期,往往是最令父母揪心和闹心的。孩子开始有了自己的秘密,不像小时候透明得如同一块玻璃,让你对他的情况了如指掌。孩子开始有了独立性,做事有了自己的主意,不像幼年时总对你言听计从。孩子有了强烈的自尊心,对任何带有否定意味的言论都特别敏感,不像小时候你说轻说重都没多大关系。孩子有了逆反心理,很多事爱和你对着干了,当你和他有矛盾冲突时,他会用冷战、争吵甚至更激烈的方式和你对抗。为什么青春期的孩子会有这些表现哪?

(一)自我的强大使孩子具备了抗衡的资本。进入青春期的孩子生理上发生了巨大变化,身高、体重迅速增长,身体各脏器功能、内分泌系统、生殖系统发育成熟。青少年突然感到自己已经长大了,有一种强烈的成人感和独立感。他们也确实可以独立应对生活中的许多事情,比如他们可以独立应对复杂学业问题,这些问题对有些家长来说是无能为力的。自身的强大使他们开始割断与父母亲之间的心理联结,形成所谓的“心理断乳期”。在学习与生活上要求独立、要求自由,不愿再受限制和约束。

(二)自我的觉醒激发了孩子被尊重的需求。青春期的孩子开始关注自己,在意自己的形象,珍重自己的荣誉,自尊的要求迫切,他们细心地关注和搜集那些有助于保持良好自我形象的信息,但他们不善于接受与自我愿望不一致的信息,当他们意识到某种威胁自尊心的因素存在时,就会产生强烈的不安、焦虑和恐惧,当自尊心受到伤害时,就会生气、愤怒,常常神经过敏、多疑。青春期的孩子自我表现欲望强;希望展现自己的才能,希望得到别人的肯定和认可,做任何事都喜欢独树一帜、标新立异,通过叛逆证明自己的存在,在反抗父母的过程中见证自己的成长。

(三)自我的成长使孩子有了自己的小秘密。青春期的孩子由于对自我的积极关注,其心理活动更多地指向自己的内心世界,产生更多的自我内心体验。加之独立性和自尊心的发展,他们不愿意向别人袒露自己内心的秘密,好像有了很多心事,变得不再外露、直爽,出现了心理上的闭锁性,渴望有自己单独的空间,内心世界不愿被别人打扰。闭锁心理的出现,说明自我思考开始变得深入、持久,是一种积极的适应环境和进行自我监控的手段。

孩子长大了,相应的,我们教育孩子的方式也要发生变化,否则孩子的叛逆、反抗就不可避免。

(一)叛逆、反抗是一种独立,是孩子长大的标志,也是不适当家庭教育的结果。成人感是青春期出现的新鲜心理体验,所谓“成人感”是指孩子感到自己已经长大了,渴望参与成人角色,要求独立、得到尊重的心理体验和行为态度。当“成人感”出现的时候,他们初步形成了自己对事物的认识能力和自己的世界观,开始摆脱家长的约束管制,摆脱由这些成年人制定的各种形式的规范,根据自己的意愿和学到的规则对事物做选择与评判。这是一种独立,是孩子长大的标志。当然孩子的经验是有限的,他们的选择与评判带有明显的主观和理想主义色彩,所以不容易被家长支持和理解。许多父母的教育方法不当,他们忽视孩子的个性特征、年龄特征,一味地要求孩子在行为方式、兴趣爱好等方面与他们保持一致。当行为被禁止的时候,孩子就会用语言来顶撞家长的管束,有意违抗家长的意志,或以说谎、反驳、辩解进行反抗。家长强硬的态度、命令式的训诫、无情的指责伤害了孩子的自尊心,最终导致孩子的反抗情绪提升。家长的教养方式妨碍孩子自主性的发展和独立权的追求,所以孩子会把父母的生活照顾、行为指导都视为束缚加以反抗和排斥。可见,逆反是家长与孩子互动的结果。

(二)逆反也有它积极的一面。所谓逆反心理,是人们为了维护自己的尊严,对对方的要求采取相反的态度和言行的一种心理状态。青春期的逆反有的是出自好奇心,是一种渴求认知事物的欲望,是求知的动力。逆反心理往往具有求异和思辨的特点,是孩子智慧的火花,创造的源泉。有时,家长的做法确实是错误的,是不切实际的,敢于向错误提出挑战,体现了青春期孩子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有反抗意识的孩子不是一味顺从的人,而是有主见、有个性、有创新意识的人。青春期是心理断乳期,即孩子开始摆脱成年人在精神上的束缚,走向精神独立。青春期的反抗是精神独立的部分,这是一个质的飞跃,孩子从儿童走向青少年,这是一种成长和发展。

青春期被称为反抗期、闭锁期、风暴期、苦闷期等。在日常生活中,一方面,家长一直抱怨孩子叛逆、不听话、自作主张,另一方面,青春期的孩子却又始终体验着孤独、敏感、脆弱、苦闷等各种情感。在这段时期内,家长到底应该如何关心和照顾孩子,如何教育和引导孩子,如何将普遍存在不和谐的“家庭战争”演变为和睦的“欢乐家庭”?

(一)搞好关系摆在首位。心理学家发现,孩子在10岁之前是对父母的崇拜期,20岁之前是对父母的轻视期。青春期孩子最突出的特点是叛逆,其本质就是要摆脱权威和成人世界对他们的控制,所以这一时期是亲子关系最紧张的时期。进入青春期的孩子会通过挑战向父母证明自己的长大。孩子的许多逆反行为也都是对父母的一种愤怒,是对父母和自己的亲密关系不满意的表现,因此这一时期和孩子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远远比怎样教育孩子更重要,家长和孩子结成融洽、和谐的亲情关系,家长的话孩子听进去了,引导才有可能实现,才容易达到良好的教育效果。换句话说,亲子关系和谐了,教育就会很顺畅;亲子关系失调,使用再多的教育方法、再好的教育理论都会收效甚微。

(二)有效的教育方式大于正确的教育内容。自尊心是青春期孩子自我意识中最敏感、最不容别人亵渎和侵犯的部分。自尊心的膨胀使他们特别希望得到他人和社会的尊重、承认及鼓励,最怕别人看不起自己,尤其是那些与自己关系密切的人。当家长鼓励、表扬、欣赏、夸奖他的时候,他的自我价值上升,有成长动力,就会快乐无比;当批评、打骂、否定、埋怨、数落,自我价值下降,自我价值降到零点,负面的指责反而会激起他的逆反情绪。在这种情况下即使父母的教育是正确的,孩子仍会不买账。方式不对,教育无效。

1.契约式的教育。中国传统的家庭教育具有很强的权威意识。父母是教育者,孩子是受教育者,强调孩子单方面的服从和尊重,家长和孩子的关系也带有很强的专制性。这种带有专制性的所谓“家法”,执行起来容易引起孩子的不服气和消极抵抗。契约教育是指孩子家长共同协商后签订对双方都具有约束力的契约(如家长不得随意违反有关规定,随意指责、打骂、惩罚孩子,必须做到……孩子不得随意违反有关规定,必须做到不逃学……),契约明文规定对双方的行为要求及对违反契约和符合契约的奖惩方法。由于契约是双方自愿,经过平等、民主协商后共同确认的,因此能满足孩子被尊重的需求;契约明文规定了孩子的行为要求,使孩子明确了自己的行为边界,促使其自我约束,有利于培养孩子的自制能力和行动的自觉性,促使孩子履行自己的承诺成为有责任感的人;契约明文规定奖惩办法,可防止家长因自己心情的原因而随意奖惩孩子的现象,减少教育的随意性对孩子造成的不良影响。所以契约教育是减少亲子冲突的良策。

2.放风筝式的教育。孩子在儿童时期,和父母之间是保护与被保护的关系,到了青少年时期,和父母形成了既依赖又反抗的关系。对处在青春期的孩子,如果家长还用以前保护的方式对待他们,肯定就会引起他们的反抗。所以教育青春期的孩子要像放风筝一样。放风筝的绳子必须有一定的长度,风筝才可以在一定的限度内自由飘动,风筝才会飞得高。然而,放风筝的人绝不可以大撒手,一旦撒手,失去控制,风筝就会随风飘去,最后必将跌落下来,摔个粉身碎骨。要使风筝飞得高又稳,放风筝的手要随时感觉风的方向、强度。放手,给孩子一定的自由,让其充分独立,自己把握生活;收手,在某种程度上对孩子进行一定的约束,严格要求,掌握方向。家长正确牵引,孩子才能乘着风势,越飞越高。

第5篇:青春期青少年叛逆心理范文

儿童以上,成人未满,身高快速成长,激素剧烈波动,而大脑的“自制区”前额叶还没有发育完善……每个成年人都曾度过这样的中二期,满怀着“我是与众不同的”、“没有人理解我”、“是世界错了,不是我错”的信念在世上横冲直撞,认为自己心底受过很深的伤并因此莫名悲愤,坚持做着被周遭人视为但自认帅气的事情――“那天夕阳下的奔跑,是我逝去的青春”。

2014年的江苏高考作文材料是关于“青春与不朽”,那么从科学的角度,我们又该怎么看待这一段“不朽的青春”呢?

青春期的奇葩大脑

青春期的大脑热爱冒险。成年大脑对“损失”更敏感,但对于青春期大脑来说,最能打动他们的是“没准会有超出预期的收益”,此时的大脑中,“快乐中枢”腹侧纹状体有着较大的面积和密集的灰质,令少年们对能带来奖赏的多巴胺尤其敏感。这或许能解释为何许多人从青春期开始沉迷于最能激活多巴胺系统的上瘾物――烟草、酒精、赌博、上网、游戏……德国研究者曾找来一群每周平均玩21小时游戏的14岁少年,要求他们迅速按下正确的按键,成功就会得到奖金,有趣的是,即使失败,这群少年的快乐中枢仍然活跃。正常大脑会“厌恶损失”,上瘾的青春期大脑反而可能“追逐损失”。父母眼中,这叫“专干蠢事”。

同时,青春期的大脑过度乐观。这时候的青少年认为自己是“世界的主角”,刀枪不入,气运所钟,风险只会发生在其他“愚蠢的人身上”,而自己做什么都不会有意外状况。心理学上,这叫“个人神话”,父母眼中,这叫“无脑”。

而且,青春期的大脑还没完全学会“共情”。 所谓“将心比心、设身处地”的能力,人类从5岁开始才逐渐习得,一般到30岁左右才会完全掌握。伦敦大学研究者就曾发现,成年人在行动前,会更多地思考“我的行动会如何影响他人”,同时激活克制冲动的前额叶皮层;而青少年在行动前,大脑里活跃的是负责简单行动的颞上沟,“会不会给别人添麻烦”这种念头压根就没出现在他们脑中。他们难以理解父母的担忧,为了摆脱“控制”,会做出许多毫不体谅的行动。在父母眼中,这叫“无情”。

青春期的大脑到底学会了啥呢?学会了独立自主,学会了逻辑推理和抽象思维。父母期待青少年先学会像成人一样负责,但青少年首先学会的是要求像成人一样得到平等自由的权力。通过推理归纳,他们能观察到父母教导中的言行不一,能指出父母要求里的自相矛盾。父母们痛苦地发现,“我说啥你做啥”的好日子一去不返,青少年天天顶嘴,满口歪理,分分钟都在“无理取闹”。

总而言之,在父母眼中,青少年就是一个无脑无情无理取闹还专干蠢事的奇葩存在。难怪统计显示,有青少年的家庭中平均3天就会发生一次冲突,每次争吵平均11分钟。而青春期充满愤怒或充满压力的男孩占了60%。

怎样科学地度过青春期

好消息是,随着青少年长到十八九岁,父母让渡出足够的自后,这类的冲突频率通常会逐渐下降。另一个好消息是,有25%的男孩能够稳定而自信地度过动荡青春,他们和父母依然互相关怀,但减少单向依赖。要做到这样,关键在于3点:一要亲近,让青少年安全依恋。二要给予心理自主,尊重隐私,允许部分决定自由。三要适当约束,出现争执时,用沟通协商来解决。

第6篇:青春期青少年叛逆心理范文

关键词:青春期;家庭教育

家是每一个人成长的地方,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永远的背景和底色。青春期的孩子心理变化错综复杂,处于从幼稚到成熟的过渡阶段,极易出现各种心理问题。因此,有效地开展青春期家庭教育,有利于孩子顺利度过这一阶段。

一、目前青春期家庭教育的现状

(一)过度干涉保护孩子,忽视孩子的心理需求

进入青春期的青少年有着强烈的要求独立的愿望,试图摆脱对父母的依赖,反对父母的各种干涉、指导和控制。并随着独立性的发展,开始产生成人感,渴望被成人平等而尊重的对待。现实生活中,在父母的心目中,一般习惯于把自己的孩子看得比他们的实际年龄还要小些,还需要保护。同时,由于现在的初高中生大多是独生子女,在家里被视若珍宝,在父母长辈眼里是永远的孩子。并且,在目前的教育环境下,中国大多数家长对孩子的成绩极为重视。因此,很多家庭出现过度溺爱和保护的家庭教育方式。父母过多的干涉和控制青春期孩子的学习和生活,导致孩子产生种种不满情绪,逆反心理严重,与父母关系紧张。

(二)家族传承的不良教育方式

虽然我国的家庭教育思想有着长远的历史和发展。但在中国的大多数家庭,特别是农村家庭,仍然存在着诸如“棍棒教育”“父母专制”等通过唠叨、埋怨、指责、或者打骂来达到教育目的简单粗暴的教育方式。很多家长会不知不觉受到从父辈、祖辈那里所接受的思想观点、行为习惯等的影响。会依照自身原生家庭的教育管理方式来对自己的孩子进行教育和管理,从而忽略了孩子个体本身的特殊性和时代的发展性。

(三)父母不在位和隔代教育

父母不在位有三种情况。第一种是父母外出打工之后的留守儿童。由于父母常年缺位,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存在缺失,从而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第二种是离异家庭。单亲家庭子女的家庭教育问题,也是需要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第三种则是父母在家庭中并没有处在父母状态。比如说,有一位初三的家长,因为和女儿在生活事件中的几句口角,一连几个月和孩子之间彼此不理不睬,直到孩子中考前的最后一次关于志愿的家长会前一个小时,母亲还在犹豫要不要去参加女儿的家长会,她觉得如果自己主动去了,在女儿面前就输了。从中,我们不难看出,这一对母女的关系就类似于两个孩子。这种情况就属于父母不在父母状态。父母缺位或不在位,就容易出现隔代教育。隔代教育是指祖辈对孙辈的一种抚养教育方式。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隔代教育存在着较多弊端。

二、青春期家庭教育之浅见

(一)创造良好的家庭氛围,身教重于言教

德国著名教育家卡尔•威特曾经说过“孩子是父母的翻版”。我国近代朱庆澜将军在他的《家庭教育》一书中曾经提出过家庭教育的原则,其中一个就是父母要给孩子“做个样子”。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孩子在家庭中成长,父母的言传身教随时可见,父母的言行举止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的思想行为,这种影响虽然是零散的,但却是大量的和随时随地的,并且是不断持续的。良好的家庭氛围是在孩子成长过程中通过潜移默化和熏陶而发挥作用的潜在教育因素。家庭氛围融洽的孩子在家里感到有安全感,情绪稳定,生活乐观,能很好地适应青春期的各种变化。反之则容易紧张和焦虑、容易发生情绪问题。青春期孩子的情绪本身不稳定,容易波动。因此,对于青春期的孩子而言,营造温馨和谐的家庭氛围极为重要。

(二)以了解和尊重为基础,加强引导

青春期存在着独立性和依赖性的矛盾。进入青春期的青少年一方面希望摆脱成人的约束,要求自主和独立。另一方面,青少年从心灵深处并不能完全摆脱对父母及其他成人的依赖,只是依赖的方式和程度与小学阶段相比有所改变,更为需要的是父母的关心、尊重、理解和信任。他们更希望从父母那里获得生活经验、情感支持和心灵沟通。与学龄前和小学阶段相比,家长“养育者”和“玩伴”的角色逐渐淡化,而“心灵陪伴者”和“方向引领者”的角色需要则逐渐凸显。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人都有一种积极向上的内在趋向,强调受教育者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和主体性。青春期孩子的家庭教育也是如此。他们更需要的是父母作为方向引导者来肯定他们的做法,指出他们的不足,促进他们的思考。青春期的家庭教育应该是父母在了解孩子的基础上对孩子进行针对性的引导,而不是生硬的说教。

(三)加强沟通,注重良好亲子关系的培养

青春期的青少年在心理发展上存在着闭锁性和开放性的矛盾。他们一方面不愿意向父母敞开心扉,让父母看到自己的“秘密”,另一方面却又感到孤独,希望被人理解。作为父母,在这种情况下,更需要加强和孩子之间沟通,构建良好的亲子关系。好的关系胜过一切,好的关系胜过许多教育。亲子关系是人生社会关系的起点,中学生通过与父母建立起良好的亲子关系获得成功愉悦的体验,将会对其面对其他社会关系建立信心以及积极的影响。要与孩子建立良好的关系,首先要学会与孩子沟通。父母通过倾听、理解、接纳、鼓励、尊重和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当孩子感觉被父母所理解,自然就会向父母敞开心扉。父母的指导、建议和帮助也更容易被孩子所接受。结语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是孩子接触社会和认识社会的起点。青春期孩子的家庭教育,需要父母及时了解孩子的心理发展特点。对孩子进行科学的引导;提升父母自身的素质,创设良好的家庭氛围;与孩子进行良好的沟通,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在尊重和理解的基础上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从而保证青春期孩子的心理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杜丁,孔悦.家长与子女为何频发“战争”[J].中学生阅读(初中版),2016(06):2.

第7篇:青春期青少年叛逆心理范文

2011704103 林薇

在《中学生自我表露的发展》报告中,初二到高一是孩子自我表述变化最为剧烈的时期。在这一时期当中学生们表露的内容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这种变化是由于成长而引起的。青春期的青少年需要自我表露,需要与人沟通,需要得到倾听。

每个人都经历过青春期,这是一个多变的时期。夸张的说便是人生的转折点,在这一时期人进行着从“听话”到“自我”的转变过程。这一时期以前,孩子们通常是以听话的状态生活的,听家长的,听老师的,听同学的,多以接受外界的信息来生活。但是青春期时青少们开始形成自己的观点,看法,开始了形成自己独立的人格。在这样一个由输入到输出的过渡时期,青少年需要表露,需要倾听。

这一时期青少年会自热的产生许多的困惑,可能来自生理也可能是心理。我们都有这样的经历,自己正处在什么困惑的时候,往往希望与他人诉说,得到他人的回应,就算得不到相应的回应,有个人在一旁倾听自己的困扰烦恼也是好的。倾听是人类的美德。善于倾听不仅能得到他人的信任,得到朋友,对于表露者来说得到倾听就是最好的安慰与鼓励。面对处于纷繁困惑时期的的青少年我们需要的是更多的真诚的倾听与引导。

这样的倾听主要来自三方面。朋友,家庭,社会。三个重要倾听的主体对表露者有着重要的意义。

首先是朋友。研究报告中指出,友谊在中学生中起了非常大的作用。这一时期的友谊在青少年心中的比重越来越重要。由于相处时间多,年龄相近,学习生活中交流较多,心理上便产生的接近感。

同学朋友往往是中学生表露的主要对象,很多对父母老师等长辈不好开口的问题在与相同境况的朋友朋友面前反而更好交流。表露者与倾听者也更好的产生共鸣。这就是为什么青春期的孩子更愿意和与自己同年龄的人表露的原因。但是由于年龄相近,经历趋同,同样没有经验的朋友在倾听中往往难以给出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见方案。因此作为朋友的倾听者常常只能起到一个“听听”的作用。可这个作用绝对是不能忽视的。

其次是家庭。家人的倾听除了能给予表露者以安慰外,常常还能给出解决青少年困惑的方法。但是由于这一时期的青少年的叛逆心理,他们往往不愿意与父母家人进行沟通交流。这时候,家人能做的是表明自己愿意倾听的态度,告诉孩子,只要他们愿意说,家长就愿意听。但是光这样是不够的,很多时候家长在与孩子沟通的时候常常摆出一副“过来人,什么都懂”的姿态。对于孩子的表露常常以大人的角度来指点江山。“你该这样,你不该那样。”从倾听者变成了指挥者。这样不仅仅会挫伤表露者的积极性,更会破坏亲子关系,不利于青少年的发展。因此家人的倾听,应该以放低姿态的引导为主。尝试与孩子平等的交流。

第8篇:青春期青少年叛逆心理范文

目的探索青春期性健康教育内容、形式、方法、途径及效果评价。方法青春期性健康教育干预前后用同一试卷对同一对象进行测试,比较干预前后的测试成绩。结果干预前测试对象的成绩为(23.19±2.13)分,干预后为(45.78±1.56)分,差异具有显著性(P<0.01)。结论学校有针对性的性健康教育能够全面提高学生性健康知识知晓水平,是促进青少年性健康行为形成的基础。

关键词:

青春期;性健康教育;性健康知识

卫校学生大多15~20岁,正处于青春期。随着生理机能的成熟,性心理被唤醒,他们渴望与异往,试图探究异性的心理,进入异性的生活。但卫校护理专业以女生为主,特殊环境使得其愿望在校园内很难实现。部分学生因为自我控制能力较差,加之心理上处于叛逆期,性相关危险因素大大增加。笔者认为,青少年性健康知识知晓状况直接影响其性健康行为。本研究探索了卫生学校开展性健康教育的途径、效果评价、意义等,对于全面提高青少年性健康水平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1对象

2013级普通护理专业二年级618名女生,年龄13~21岁,平均年龄(17.16±1.53)岁。

2方法

2.1试卷编写试卷全部为单选题,包括青春期身体变化、男性生殖器官解剖、女性生殖器官解剖、月经知识、遗精知识、受精及胚胎发育、优生优育、经期护理、保健、青春期心理变化、性意识、异往、早恋及影响、、婚前及后果、婚姻与性道德、犯的防范和保护、、避孕原理、避孕方法、流产知识、性传播疾病的表现、性传播疾病的预防、艾滋病的发展和流行概况25个方面,每方面2道题,共50题。

2.2干预方法性健康教育以讲座形式进行,讲座共3次,分别讲解性生理和性卫生知识、性心理和性道德知识及性安全知识。每次讲座结束时向学生发放相关内容的健康教育处方。

2.3测试两次测试内容完全相同,分别在性健康教育前后以班级为单位进行。试卷为现场匿名填写,要求学生在30分钟内独立完成。填写完成后统一回收。

2.4资料分析用Excel建立数据库,将录入的数据用统计软件SPSS16.0进行统计分析。统计方法是两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采用x±s进行描述。

3结果

性健康教育前学生性健康相关知识测试成绩为(23.19±2.13)分,性健康教育后测试成绩为(45.18±1.56)分,差异具有显著性(P<0.01)。

4讨论

4.1学生性健康知识匮乏学生性健康知识知晓水平普遍较低。这首先与我国的社会环境有关。受几千年封建思想和传统观念影响,性教育在我国一直被视为“”,人们认为性低级、下流、污秽、,不是正经人谈的[1]。其次,家长对性健康教育缺乏正确的认识,对性教育不重视或自身对性健康知识知之甚少,无法给孩子提供性相关知识。另外,学校没有开设性健康相关课程或所教授的性健康知识不完整,性健康教育相关的教师没有得到应有的培训,教师在与学生谈论性相关话题时觉得尴尬,不能坦然讨论。

4.2学校开展性健康教育能够全面提高学生性健康知识知晓水平学校教育是青少年性知识的主要来源[2,3]。摩洛哥和埃及的研究证实,没有参加学校性健康教育课程的女生发生早婚和早孕的风险较高[4];在黎巴嫩对学生的研究证实,青少年构建性健康知识过程中学校和社区的影响比父母的影响更大[5]。实践表明,科学的性教育来自学校[6]。学校给学生提供系统的专门的性教育,使其对性健康知识有一个完整的、全面的、正确的认识,会大大降低青少年危险因素,有效促进其成年后的生殖健康。

4.3卫生学校开展性健康教育的途径卫生学校可以根据学生课业负担相对较轻、思维活跃、行动积极等特点,将性健康教育与校学生会、校团委等组织的活动相结合,在三八妇女节、世界艾滋病日等特殊节日开展相关主题活动,要求学生以班级为单位策划手抄报、黑板报、宣传栏等,也可借助学校广播、电视、校报等媒体扩大宣传,这样既丰富了校园文化生活,又加强了性健康知识宣传力度,有助于提高性健康教育效果。另外,学校可开展性知识咨询服务和个别心理辅导,使有心理或行为问题的学生在遇到相关问题时能够得到有针对性的帮助,及时找到正确答案,解除困惑,并对自身行为做出正确的判断。学校实施性健康教育亦可与媒体合作,利用媒体的资源,创建一个教育平台让学生能够免费获得正确的性知识,这样可以帮助青少年避开网络不良信息。学校还可以向学生推荐青春期性健康教育读本及有关书刊。1975年日本就已有多种有关性教育的书籍供儿童、少年、青年、父母、教师等不同年龄和不同对象的人阅读[7]。通过这一途径,学生不仅懂得了性科学知识,还懂得友爱的重要及生命的珍贵。

4.4卫生学校开展性健康教育的意义受传统观念、知识结构、教育条件等的制约,我国性教育中家长、学校和社会的职能定位不明,角色功能发挥不良,使得青少年对性健康知识和危险因素认识不足。正确的性健康知识对于青少年非常重要,如果不在合适的年龄对他们进行适当的引导,他们易于受到各种负面行为的影响[8]。卫校学生普遍存有知识欠缺、社会经验不足、思想单纯、辨别是非和自我控制能力较差、对不良诱惑的警惕意识与抵制能力差等问题,行为失常比例及艾滋病发病率不断增高。在卫生学校开展科学、系统的性健康教育,帮助学生获得性健康知识,提高保健水平,正确处理恋爱与婚姻的关系,增强防范意外伤害的能力,有效降低学生婚前和人工流产发生率。

青春期是青少年价值观、世界观和人生观逐渐形成的关键时期,也是积累知识和社会生活经验、提升自身综合素质、形成和发展专业素质的重要时期。学校有针对性地、适时适度地开展青春期性健康教育,对青少年在成长发育过程中出现的生理、心理、社会适应和道德方面的健康问题给予必要的解答和引导,帮助学生健全自我意识,理智认识并正确对待自我。同时,通过性健康教育,全面提高学生性知识知晓水平,使其能恰当处理两性关系,树立正确的恋爱观和人生观[9]。

参考文献:

[1]徐哲懿,魏晓敏.1107名上海大学生性健康知识和性观念的调查分析[J].中国健康教育,2013,28(10):822-826.

[2]NealS,MatthewsZ,FrostM,etal.Childbearinginadolescentsaged12–15yearsinlowresourcecountries:aneglectedissue.Newestimatesfromdemographicandhouseholdsurveysin42countries[J].ActaObstetriciaEt-gynecologicaScandinavica,2012,91(9):1114-1118.

[3]KirbyD.SexEducation:Accessandimpactonsexualbehaviourofyoungpeople[M].NewYork:DepartmentofEconomicandSocialAffairs,UnitedNationsSecretariat,2011.

[4]佟永忠.论中学生青春期性教育的必要性及措施[J].时代教育,2014(2):23-24.

[5]AlBahoA.Globalschool-basedhealthsurvey[R].2010.

[6]王羽.浅谈我国学校青春期性教育[J].信息科技,2008(21):508-509.

[7]刘铁芳.试论对话性道德教育模式的建构[J].高等师范教育研究,2003,15(5):25.

[8]古晓.探索建立有中国特色的青春期性健康教育体系[J].中国性科学,2006,15(4):32-35.

第9篇:青春期青少年叛逆心理范文

关键词:叛逆 反抗 班主任 青少年青春期是叛逆心理的多发季节,是孩子们从幼稚走向成熟的过渡时期,这一时期依赖性和独立织在一起,一方面他们想摆脱父母,自作主张,另一方面又必须依赖家庭。这时如对孩子的教育不当,往往会导致其逆反心理和行为,不接受教育者的正确教育,给青少年的成长带来不利。作为新时期的班主任就需要针对特殊时期的青少年心理生理特点对其进行因材施教,引导学生顺利走过“叛逆期”。

一、小学教育中叛逆的含义

(一)叛逆

对于“叛逆”的定义,教育学、心理学不同的学科词典、文献都给出了各自的定义,笔者摘录了对“叛逆”的解释如下几种:

所谓“叛逆”,顾名思义,就是反叛的思想、行为……忤逆正常的规律,与现实相反,违背他人的本意,常常做出一些出乎意料之外的事。叛逆是一种强烈的自我表现欲,在思维形式上属于“求异思维”,是标新立异,希望引起别人注意的表现。

心理学认为,叛逆是一种“长大了”的感觉,希望通过自己的“标新立异”甚至是“唱反调”,来引起别人注意。叛逆心理是指人们为了维护自尊,而对对方采取相反的态度和言行的一种心理状态。

(二)青少年的叛逆

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经常会出现的一种心理状态,是该年龄阶段青少年的一个突出的心理特点。因为青少年正处于心里的“过渡期”,其独立意识和自我意识日益增强,迫切希望摆脱成人的监护。叛逆心理虽然说不上是一种非健康的心理,但是当它反映强烈时却是一种反常的心理。

(三)小学教育中的叛逆

小学班主任或者其他教育工作者在管理小学生的过程中,发现孩子到了一定的年龄段,就会产生与老师对抗的行为,甚至产生厌恶的情绪,这些行为愈演愈烈,产生逆反的心理,这些现象就是小学教育中所涉及的叛逆。

二、小学生在班级生活中叛逆行为的表现及产生原因

(一)小学生在班级生活中叛逆行为的表现

1.对榜样及先进人物的无端否定

在教育过程中,许多班主任和家长都希望通过先进人物的感人事迹来教育感染青少年,唤起他们的热情,以期达到激励后进的目的。但结果却往往适得其反。一些先进人物被说成是沽名钓誉的“投机家”或“傻子”,无端怀疑这些先进人物的动机,进而否定他们的先进事迹。对于身边的榜样,则冠以“拍马屁”给予排斥和嘲笑。

2.对不良倾向产生情感认同

在一些青少年当中,打架斗殴被看做是有胆量;与老师、领导公开对抗被视为有本事;哥们儿义气等不良行为倾向却得到了很多人的认同。而对于乐于助人、爱护集体、爱护公务、遵守校规校纪的青少年则被肆意讽刺、挖苦,造成集体氛围里好人好事无人夸,不良倾向有市场,“正不压邪”的局面。

3.认为自己“长大了”

这一时期的孩子反对成人再把自己当成“小孩儿”来看待,要求以成人的身份出现。在许多事情的处理上,不大愿意跟父母商量,而是自己决定;一旦决定某件事,不管别人怎样劝阻也不会改变主意,更不想和老师沟通等等。

(二)小学生在班级生活中叛逆行为产生的原因

1.自身生理和心理原因

小学高年级学生正处于成长发育期,他们正由儿童迈进少年的行列,这是极为特殊的时期。调查显示,自升入高年级以来,将近38%的学生在生理上有变化,开始出现第二性征。比生理发育更为显著的是心理,将近有75%的学生有了成人感,独立意识、自主意识明显增强。

2.家庭教育影响

家庭是孩子成长的基本环境,它是人一生中最先接受教化的地方。家庭中不同的教育方式会培养出不同心理品质和个性的孩子。家长适当的教育方法,往往在孩子心理上造成一种无形的压力,学生又找不到适当的排解途径时,便在情感上对我们所进行的一系列教育、指导、规劝产生抵触,在情绪上不满,进而产生叛逆心理。

3.学校教育因素的影响

学校是学生成长和社会化的主要环境,学校不良因素的作用也是学生叛逆心理形成的又一因素,而且是主要因素。在教学中,有些老师不认真钻研教材、研究教法、探索教学的有效途径和最佳方法,填“鸭”式、牧“羊”式,使我们的教育教学从内容到形式都僵化老化,枯燥乏味,学生很可能产生反感或心理上的叛逆;也有些老师因为个人的好恶,不能一视同仁;对学生评价不客观的现象比比皆是。这些片面的评价往往使学生认为老师对自己失去信心,在情感上与老师对立甚至反其道而行之。

三、班主任对学生叛逆行为的教育策略

(一)班主任对叛逆行为形成正确认识

1.正确看待,走出认识的误区

班主任对学生叛逆行为的认识的转变必将带动态度和处理方法的转变,这些都将为正确引导、转化孩子的叛逆行为起到积极的作用。

2.正确调节班主任对学生叛逆现象的偏见

其实,叛逆心理是人脑对一部分客观事物的正常反应,是任何一个正常的社会人都可能产生的。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讲,小学高年级学生产生、形成叛逆心理的这一时期被称为“心理断乳期”,“心理断乳期”是学生从幼稚走向成熟的转折时期。当老师的要珍视学生的这一时期,正确看待这一时期,采取欢迎的态度。

(二)班主任对叛逆行为的教育策略

1.结合学生生理、心理特点,设身处地与学生沟通

老师需要从学生的思维角度出发,结合叛逆期孩子生理和心理特点,去了解这一时期学生叛逆行为背后真实的原因。要想消除这些分歧,达成共识,沟通是必不可少的。

2.勇于“屈尊”,尊重、鼓励学生

这一时期的孩子渴望被认同、渴望被尊重,作为新时期的班主任,应学会善于打破师生之间阶级对立的模式和“老师至高无上”的态度,试着“弯下腰”、站在和孩子一样高度的视野去读懂学生。

3.重视“家校联合”的教育

家庭是人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基础和重要补充。如果学校和家庭能相互支持和配合,那么学生的身心就能得到更健康的发展。

四、结语

综上所述,在对小学高年级学生的施教中,面对学生出现的叛逆心理,并非无计可施。只要我们能正确全面认识其实质,真诚关爱学生,注重与学生的交流沟通,根据实际情况适时疏导调试,相信定能伴随着孩子,一起走过叛逆,迎来和风日丽的明媚坦途。(作者单位:沈阳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

[1]甘剑梅.青少年叛逆及其教育关怀[J].思想理论教育,2005(5):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