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教育小孩子的方法和经验范文

教育小孩子的方法和经验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教育小孩子的方法和经验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教育小孩子的方法和经验

第1篇:教育小孩子的方法和经验范文

    傅雷夫妇作为中国父母的典范,一生苦心孤诣,呕心沥血培养两个孩子成才。长子傅聪成为著名钢琴大师、次子傅敏现为英语特级教师。

    傅雷的家中时常高朋满座,来客大都是社会名流贤达,有高尚的人品素养和深厚的文化修养,他们聚在一起论人生哲理、谈文学艺术。那时,傅雷的两个儿子傅聪和傅敏还年幼,傅雷认为小孩子不懂事,不让他们在家里打扰大人谈话,更不允许他们随便插嘴。但是两个小孩天性好奇,总想在大人中间好好表现自己。父母越是不让听,小孩就越是想听。有一次,傅雷邀请画家刘海粟到家里作客,客人与傅雷在书房内鉴赏藏画,两位艺术家一番高谈阔论很是热闹。谈话告一段落,傅雷起身去外间取东西,一打开门居然看到傅聪带着傅敏正偷听得人神。为此,他严肃地训斥了两个儿子一顿。但是,孩子的好奇心却让傅雷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他思虑再三,意识到,让孩子参与大人谈话,利大于弊。因为,让小孩听大人论事,可以让孩子早一点接触人生,促使孩子早慧。于是,等孩子们年岁稍长一点,傅雷就允许他们旁听大人的谈话了。傅聪从其孩提时代的旁听中,学到了许多在书本上学不到的东西。

    傅聪刚开始并非学音乐的,而是遵父命学习美术。傅雷让傅聪学美术自然有他的考虑。他认为自己精通美术理论,又有许多朋友是中国画坛巨匠,傅聪若能拜他们为师,博采百家之长,必定会在绘画上有所作为。谁知傅聪却丝毫没有美术天赋,他在学画时心不在焉,乱笔涂鸦,应付了事。傅雷虽然对儿子没有美术天赋很失望,但随即他发现每当家里那架手摇留声机放音乐唱片时,儿子总是依靠在它旁边一动不动地静静地听,小男孩那固有的调皮好动的天性也在此时一扫而光。于是傅雷果断地让傅聪放弃学画而改学钢琴,启蒙老师雷垣教授通过对傅聪的教导也肯定他有一对音乐的耳朵,之后,傅雷最终认定,自己确实发现了傅聪的音乐天赋。

第2篇:教育小孩子的方法和经验范文

说到绅士,人们自然会想起英国。想起那些头戴礼帽、手拿雨伞、西装合体、皮鞋干净的英国男人。他们性格温和,语言幽默,在公共场合总是遵守女士优先的原则,细心体贴。确实,绅士是英国的特产。但没有任何一个男孩子生下来就能成为一名绅士,绅士是教育的产物。

英国的绅士教育历史悠久,但对绅士教育的目标、原则和方法进行全面论述的,是英国唯物主义哲学家约翰·洛克。

约翰·洛克是17世纪英国著名的哲学家和思想家,1632年出生于英格兰萨默塞特郡一个有清教背景的律师家庭。早年就读于威斯敏斯特公学及牛津大学,毕业后留校任古典学科教师。但他对医学、自然科学及实验科学也有精深的造诣。1666年,洛克结识了英国自由主义政治家沙夫茨伯里伯爵,担任他的私人医生及其儿子的家庭教师达8年之久。1675年,洛克在旅居法国期间,又担任了富商约翰·班克斯爵士儿子的家庭教师达两年之久。这些经历使洛克积累了较为丰富的教育经验,为日后写作《教育漫话》奠定了基础。

1684年,正在荷兰流亡的洛克应他的亲戚、英国乡绅爱德华·克拉克的请求,指导及教育他的孩子,从而与爱德华书信往来。当时洛克正值知天命之年,思想成熟,世事洞明,人文及科学理论功底深厚,又追随沙夫茨伯里伯爵参与过英国的政治生活,对于英国社会的改革及发展有自己的思考。于是,洛克结合自己的教育经验与社会理想,向克拉克全面传授、交流了自己的教育心得。洛克在书信中表达的教育观点让克拉克和其他有幸读到这些书信的人赞赏不已。他们一致要求洛克将书信整理出版,以便让更多人受益。洛克接受了朋友们的建议,将这些书信整理后命名为《教育漫话》,于1693年正式出版。

洛克非常重视教育的作用,他认为,“人们的言谈举止、能力之所以千差万别,较之任何其他事物,教育所起的作用乃是最大的”“要格外重视儿童精神的形成,而且须及早形成,这足以影响他们今后一生的生活”。因为“一个小孩子就像一张白纸或者一块蜡,可以随心所欲地描画或铸造成时髦的式样”;但是,由什么样的教师教育以及如何教育是至关重要的。

《教育漫话》由“健康教育”“道德教育”和“知识与技能教育”三部分组成。在这三部分中,重点是“道德教育”。洛克认为,绅士应该具备四种品质:德行、智慧、教养和学问。而德行是首要的,有了良好的德行,智慧、教养和学问,包括知识和技能的获得便是水到渠成的事情。

洛克认为“健康的精神寓于健康的身体”,因此,他非常强调健康的重要性,认为一个人健康体魄的获得要从小培养。他认为孩子“无论冬夏,都不可以穿得过暖”,主张儿童用冷水洗脚或者洗澡,多到野外活动,多呼吸新鲜空气,衣服要宽松,饮食要清淡,不喝烈性饮料,主张儿童睡硬板床,早睡早起。他还认为儿童尤其需要掌握游泳的技能,因为这种技能既能在关键时刻救命,又可以让儿童经常亲近冷水,有益于身心健康。

道德教育是《教育漫话》中最重要的内容。洛克说:“一位绅士应具备的各种品性之中,我将德行放在首位,视之为最必需品。”他要求儿童在具备健康体魄的基础上,必须有健康的精神发展,而这集中表现为具有完美的德行。身体强健主要表现在能吃苦耐劳,精神强健主要表现在能抗拒自己的欲望,服从理性的指导。因此,在培养儿童的理性方面,洛克提出了许多方法。比如,父亲要在孩子的面前树立权威;要利用儿童天生的荣誉感,对其行为进行引导与规范,对孩子做得好的方面,要当着客人的面表扬,但要尊重儿童的自尊心,不能当着别人的面批评孩子。

虽然儿童喜欢玩具,但洛克认为不能给儿童过多的玩具,他主张儿童应该自己制作玩具。自己制作玩具的好处是“使他们习惯于依靠自己的努力去获取自己所需要的事物,他们就可以学到克制、专心、勤奋、思考、策划和节俭等品质”。而且他认为儿童从一开始就应该多通过实践,而少依靠规则去学习有关德行的知识,要尽早养成以爱好名誉去取代满足私欲的习惯。

智慧是“一个人在世上处理其个人事务时精明强干并富于远见。这是善良天性、心智专一和经验结合的产物”。智慧离不开经验,所以它非儿童所及,但在儿童期需要尽力让孩子心地善良,品性纯正,远离狡猾,“狡猾仿效智慧,却与智慧相离最远”。因此要让儿童把心智放在伟大的有价值的思想上,让儿童远离坏朋友。

洛克认为,一个人要具有良好的教养,必须做两件事:“第一,持有一种不愿冒犯他人的性情;第二,要有表现那种性情的最受人欢迎与最令人愉悦的方式。人具有了前者就叫有礼貌;具备了后都就叫作得体。”要避免不良的行为举止,必须恪守一条规则:即“不可轻视自己,也不要藐视他人。”培养儿童礼貌得体的行为举止的最好方法是让他们结交各种朋友,尤其要“多与地位较高者往来”,并且要尽量避免粗暴、轻蔑、挑刺找碴和刁难等不良行为。

在知识和技能的学习中,洛克认为要顺应孩子的天性,鼓励孩子的好奇心,保持他们求知的热望,因此,决不能把看书学习当作孩子的工作,当作他们必须完成的一项任务。教师应该想方设法巧妙地将烦闷重复的学习变成孩子喜欢的娱乐与游戏,让儿童主动学习,乐于学习,把求学当成另外一种游戏或娱乐去追求,这样才能收到真正的学习效果。

《教育漫话》原是从书信整理而成的,因此,内容比较零散,系统性不强,但充满了真知灼见,从17世纪出版以来一直被教育工作者奉为教育的“”,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

洛克认为儿童的天性各不相同,“我们很难找到两个能用完全相同的方法去进行教导的儿童”,因此,他认为学校的班级化教学方法并不适宜儿童的教育,那些僵化的、需要死记硬背的知识和课程对于儿童也并无多少裨益。洛克主张有条件的家庭最好是请家庭教师对孩子进行教育,但对于家庭教师的选择却要慎之又慎,要像为孩子选择未来的配偶一样精心挑选。这样的教师并不需要有多么高深的学问,“德者或智者远比一个大学者更为可贵”。“学问固然不可少,但应居于第二位,只能作为辅助更重要的品质之用。你应寻找一个知道如何去小心地形成他(孩子)的风度的人;务必将孩子交到这样的人的手上,他能尽量保持令郎的纯真,珍惜并培养其优点,温和地改正与消除其任何不良倾向,使之养成良好习惯。这才是问题的肯綮所在,只要作如此安排,我想学问不仅可以追求,而且可用我们能够想到的办法去获取,且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第3篇:教育小孩子的方法和经验范文

《母子健康》的编辑们,带着征集来的、最受家长关注的问题,分别来到北京4所不同特色的幼儿园。公立、私立;双语、低幼……让我们来体验一次幼儿园小朋友们的日常生活,并把你想了解的告诉你!

冶金部幼儿园 健康是第一位的

10:00户外活动――身心健康的儿童“乐园”

户外活动的项目安排和特色

“桐桐,接着………”“小宾,我来了……”“看车,我是警察……”早上10点整,幼儿园里所有的孩子都会在老师的带领下来到操场,每到这个时候,幼儿园就成了一个儿童“乐园”,孩子们毫无拘束地在操场上尽情玩耍,在每天的集体操后,就是给孩子们充分玩耍的时间。偌大一个操场,到处都有的可玩,可以说没有一点浪费。

值得一提的是,这里的很多游戏都是“体育游戏”,即是老师们根据教学需要设计的,每个游戏的后面都有着科学依据。体育游戏既有平面的宽度,也有纵向的高度,多种环境下促进孩子的活动机会。一边踩小平衡板,一边接抛球,同时锻炼孩子的平衡能力与上下肢运动的协调性,没经过训练的大人都很难做好,可在这里即使最小的孩子也能做得很好!

健康教育与其他教育是相结合的。长廊里悬挂着可以击打的物牌上写的是英文单词;院中地上画的小间隔跳,跳的地面上也是有趣的字母和数字。更值得一提的是,老师们给孩子设计的很多体育游戏都带有生活情景。堡垒和小自行车,模拟了交通路况,让孩子们学会遵守交通规则,避闪车辆,锻炼灵活性,让孩子们在游戏中学会通过人行横道。小推车和麻袋重物(孩子们绝对拿得动),则模拟了实际生活中的搬运工作,锻炼提拉扛的运动作协调性,让孩子们在游戏中理解劳动的辛苦。这样的游戏不仅受到家长们的普遍欢迎,而且也大大提升了孩子们的运动兴趣。

观察与疑虑解答:

无论大小孩子,都不分班地在一起玩,有什么好处宁在孩子游戏时,老师也参与其中,但都是看哪里需要就去哪里,这样会不会有照顾不周的时候?孩子们总在校园里玩,会不会也有玩腻的时候?

无论大小孩子,都不分班地在一起玩,有什么好处?

这是老师们的特别设计,目的是让孩子们在活动中受教育,其中包括“勇敢教育”,因为一旦孩子们上了学,其实在操场上也都是大小不分地在一起玩的。区域活动时打破了班级界限可以提供孩子对自身适应能力的超越考验,在一起玩,有很多好处,大孩子可以在游戏中学习如何对小孩子礼貌谦让与热心帮助;小孩子对大孩子的模仿,可以成就大孩子对小孩子传帮带的积极影响作用。这也是摆脱令人无奈的被动式教育的一种尝试,小幼衔接,让孩子从心理上逐渐过渡,有学前意识。

会不会因为照顾不周,而引发安全问题?

不会。老师在设计这些体育游戏之前首先会考虑到该游戏的安全性问题,很多游戏教具都是老师们亲自选材、亲手制作的,材料多是柔软而无污染、无伤害的。比如,自己制作的布手榴弹,打在脸上一点都不痛,即使这样,也还是开辟了专门的投掷区。而且,所有游戏都不是为了训练而训练,而是首先教会孩子们用头脑和智慧去做游戏。这里面非常重要的知识就是如何自我保护。老师们对所有孩子的体能情况都很熟悉,她们知道该在哪里,适当地去辅助哪些孩子。

11:00午餐胃口好,吃得好,身体棒

就餐气氛,食物质量,孩子们的食用感受。

室外活动后,孩子们在老师的带领下整齐有序地进了教室。有专门的老师负责协助组织孩子们盥洗,然后开始餐前教育:“吃饭前检查一下,我们的小手是否都洗干净了?”午餐前,照例是要做眼保健操的,孩子们做得可认真了!有专门的老师在给小餐桌进行桌面消毒后,饭菜上桌了。今天的菜是清蒸鱼、韭菜炒鸡蛋和紫菜汤,主食是米饭。

观察与疑虑解答:

饭菜是否卫生、可是孩子们不爱吃饭怎么办?

饭菜是否卫生、可口?

这里是东城区卫生保健示范园。园长办公室有监控器,对各方面情况都可以很好地监控。厨师都是经过专门培训的,每顿正餐都保证两菜一汤,所有的菜谱都是经过儿童营养学考证的。每天上午9:25~10:00要给孩子们喝牛奶,下午14:15~14:50午睡起床后还要给孩子们补充水果,保证营养供给。

孩子们不爱吃饭怎么办?

“好吃吗?”我问一个小朋友。“好吃!”看着孩子们个个吃得专心,没有常见的边吃边玩或者厌食现象,心里正感觉奇怪,赵园长一句话点破天机:“这里的孩子们运动量都比较大,所以食欲特别好,吃饭也香!”

英才幼儿园美丽园分部浸入双语的快乐童年

08:00“骑”入校园

早晨的入园和园风园貌

“太阳当空照,花儿对我笑,小鸟说早早早,你为什么背上小书包……”早上7点45分,在优美的《上学歌》中,英才美丽园的小朋友们纷纷来到幼儿园,准备开始一天的集体生活。而他们来幼儿园的方式非常特别,几乎都是骑着儿童自行车,就像一个个快乐的小骑士。

和老师了解情况后知道,在这里上学的孩子家都住得很近,80%都是美丽园小区的,有的大班的孩子就自己来,或是一位家长送几个孩子。因此在这里,你感觉不到像一些幼儿园每到上学或放学时候的大张旗鼓和车水马龙,反而还原了“学校”本来的恬静和氛围。

观察与疑虑解答:

孩子和家长说Bye―Bye;会不会哭闹宁老师如何对待处理?

在当天近20分钟的入园观察中,几乎没有孩子因为要和家长分离而哭闹的。

上幼儿园的孩子会不会因为分离忧虑而大哭大闹?

哭闹肯定是有的,这是一个必经过程,但这主要集中在刚刚入园的阶段,现在已经上了多半个学期,孩子们基本上都适应了,也就不会哭闹了。

那么入园初期,孩子因为不适应的哭闹要多长时间才会好转呢?

时间有长有短,这和每个孩子的性格以及家长的处理方法都有关系,但总体来说,2~6岁的孩子有2~3个月就能基本适应了。

据我观察,当天也有一些小班的孩子闹情绪,而老师会将他抱在怀里,给他讲故事,并鼓励他是一个小男子汉,要给其他的小朋友作榜样。很有耐心和经验哦!

09:10

户外活动活力宝贝

街舞健身操、响铃操、竹筷操穿插式户外活动

上午9点10分,小朋友们最喜欢的户外活动开始了!这里的中、大班,以及小班的孩子们会在老师的带领下穿行课外活动。前半个小时是各班的游戏时间,之后是按年级进行的健身操课,有响铃操、彩球操和竹筷操,都是这里老师的原创。而最精彩的,就是所有在园孩子为我们表

演的街舞健身操,方阵式的排列、强劲热烈地节奏和动作,他们的投入和自信,感染着在场的每一个人。

观察与疑虑解答:

不同年龄孩子的活动内容;在游戏中摔倒怎么办?他会哭闹吗?同学和老师会不会嘲笑或批评他。

孩子在游戏中摔倒或是没完成动作怎么办?

在跳轮胎运动中,有的孩子会因为控制不好平衡而摔倒,有的则会提前“下场”。但这丝毫不影响孩子的热情,他们会像勇敢的小战士,积极投入到下一轮“战斗”中去!

失败了,会不会受到批评和嘲笑

这个完全不用担心啦!这一点点失误算什么呢?是不会受到任何人的批评和嘲笑的,在一旁保护同学的老师也会鼓励他下次要小心,要再加油。

10:30

英语学习零负担

什么是浸入式双语教学;学习内容和课堂气氛

10点20分,这可是我一直期待的浸入式双语课堂时间,英才幼儿园的特色课程。但什么是浸入式英语,和其他幼儿园的英语课程到底有何不同,是否有传说中的那样神奇?这可都吊足了我的胃口。

孩子们陆陆续续进入教室了,我发现每个角落都布满的英文字母和词句,让英语就在孩子的身边,这样他们就能轻松地适应和接受了。因为英语要和母语几乎在同一个级别,无处不在才能深入人心嘛。这可是浸入式英语教学的一大特点。老师很是自豪地向我介绍。

“Hello everbody! Let's beggingour"English class!”开始上课了,孩子们呈半圆形围坐在老师面前,老师将手中的河马玩偶举在胸前,用手指着说道。“Ok,let US begening tall about theweather。Are you ready?”从始至终,老师都是在用英语和孩子进行开放式的交流,没有课本,只有道具,而教材就是老--师的思维。我们所能听到的,是近乎100%的英语,因为没有要重新学习一种语言的压力,也就没有了厌烦情绪,相反的,孩子们都很轻松,很开心。

观察与疑虑解答:

双语教学孩子能接受吗?会不会很吃力?孩子会因为学了英语忘了中文吗(会干扰中文学习吗)?

什么是浸入式英语教学?

浸入式是指用第二语言(英语)作为教学语言的教学模式。即儿童在园的全部或一半时间内被“浸泡”在第二语言的环境中,教师只用第二语言面对学生和讲授部分课程。

双语教学孩子能接受吗?新入园的孩子会不会吃力?

2~6岁孩子的语言模仿是能力非常强的,而且幼儿学习英语的最佳方式就是直接学习,不需要母语做翻译。我们让孩子在学习、游戏以及日常生活中逐渐接触英语,孩子接受起来就相对轻松很多,没有负担。

对于新入园的孩子,在初期中文辅导老师会适当地给他一些帮助,但在这种几乎全英语的环境中,孩子是会很快适应的。

金色摇篮幼儿园那个属于幼童的梦幻摇篮

08:30言语课

无处不渗透的教学生活

一进婴中班的教室,你就会立即被天花板上吊着的各种卡片所吸引。那些卡片,一面是形象的图画,另一面是汉字:比如,一面画着老牛,背面就写着“老牛大”;一面画着小兔子,另一面就写着“兔子小”……

8点半,言语课开始了。小朋友们每个人都搬着一把小椅子围成一个半圆,咦?怎么有小宝宝站在前面不知所措?原来是她找不到自己的椅子了。仔细看,在这个班级里,所有的小椅子上都贴着写着姓名的纸条,不仅椅子上,茶杯上也有!每人都用自己的椅子和杯子,不要拿错哦!

观察与疑虑解答:

给年龄极低的小宝宝上言语课。究竟有多大的实际意义?

不要苛求孩子在每时每刻都能注意力集中,有统计数据表明,大多数小宝宝在一堂课上注意力集中的时间,只有5分钟左右。所以,除了开设的认知课,几乎每一分钟孩子都能感受到对他的语言刺激,宝宝可以在吃饭的时候听儿歌,听故事。教育,就这样渗透到了生活中了。

09:10课间调整

让给身体补充水分也成为一种游戏

若是给宝宝有滋味的大枣水或是萝卜水,宝宝自然喝起来没够,但是,最有营养宝宝最需要的,可是白水哦……

这边,一个刚过完周岁生日的女孩不肯喝下没有滋味的白开水,老师抱起宝宝,然后用做游戏的语气说:“你看,是不是小鱼跑到杯子里去了?你来找找吧有没有?”小丫头于是好奇地将杯里的水喝了下去。

观察与疑虑解答:

每次让小宝宝喝水难道都需要这么“高难度”的技巧吗?

一般来说,更应该鼓励孩子自己喝水,只有那些方法行不通的时候,才会使用“高难度的技巧”。要多表扬孩子,让他对能自己喝水产生一种自豪感,要多说:“宝宝你真棒1”

09:40户外运动

适合小童的简单协调运动

现在是给身体放假的时间!唱着儿歌行进吧!边走边做操。摔倒了,没关系,我们都是勇敢的好宝宝!注意不要踩到小树苗和小草,它们会疼会生气的。

观察与疑虑解答:

在游戏的过程中,如果有一个孩子“欺负”另一个孩子怎么办?

其实在两三岁的孩子中间,并没有“欺负”这个概念,他们不会表达自己的意思,就采取了推和抢的方式,这就需要成人去引导。老师会问他们需要什么,再告诉他们需要的时候该怎么做。比如,告诉他们:“不要抢,你可以和他商量:我玩一会儿可以吗?”

11:30午餐和午睡

给小宝宝多点“溺爱”

吃饭时间,老师拉出餐桌,小宝宝们分坐在桌前。老师很认真地对一个漂亮女孩说:“沐子田这么漂亮,如果吃饭了就更漂亮了!”小女孩果真认真地拿起了勺子。不过,还有几个死活也不肯“就范”,老师就只好亲自喂他们。谁让他们这么小呢,对这么小的宝宝,有的时候就该娇宠溺爱些哦!

观察与疑虑解答:

小宝宝的饮食最让人放心不下,宝宝在这里能吃得跟在家里一样舒服吗?

对待小宝宝,要采用少食多餐的方法。其实幼儿园里1岁以上的小宝宝的食物从本质上是和其他孩子一样的,只是含奶量多;还有,别人吃的是块儿、片儿、丁儿,他们吃的却是泥。泥就已经很烂了。这样还不放心,就还要放到微波炉里做一下。

北京师范大学实验幼儿园尊重个性,培养兴趣

08:00自主早餐时间和饭后的主动刷牙

孩子的进餐情况,和饭后刷牙习惯的养成

早上入园后,孩子们开始准备吃早饭。印象中幼儿园的餐点都是由老师统一分配的,但是在跟随的中班里,早餐时间却充满了自主精神,孩子们可以自由选择早餐主食的品种和数量。粥、汤一类的稀饭,老师会将它们盛放在大碗中,分放在每张小桌子上,让孩子们自己盛取。饭后,

孩子们将自己的餐具交到指定地点后,去盥洗室刷牙。

观察与疑虑解答:

让孩子自己选择早餐的品种,会不会造成营养不均衡、偏食的情况?自己选择的餐点吃不完怎么办?

每日早餐的主食都会有两种左右,即使只吃其中一种,也可以满足孩子日常的营养需求。让孩子自己选择主食的品种,一是尊重孩子的个体需要,二是锻炼孩子的自主生活能力。老师在孩子选择主食的时候也会结合孩子的实际情况给予食物种类和数量上的、建议。先拿最基本的份额,吃完再拿,这样:不会出现浪费粮食的情况。如果孩子实在吃。不完,老师也不会强迫孩子必须吃完食物,会以尊重孩子的个体需要为前提。但是从侧面给孩子一些鼓励,比如“只把碗里的粥喝完好么?”

如何让孩子养成饭后刷牙的好习惯?

幼儿园阶段是孩子习惯养成的重要阶段,孩子最初的生活习惯、卫生习惯、行为习惯、学习习惯等等都会在幼儿园阶段初具雏形。在这一系列养成好习惯的过程中,幼儿园会给孩子创造一个“会说话的环境”,通过细节的营造,来给孩子潜移默化的积极影响。比如洗室墙壁上的刷牙儿歌,小朋友标准姿势的刷牙照片、整齐排列的牙刷水杯等等,这些都营造了一个会说话的环境,仿佛在和小朋友说“快来刷牙吧”!所以,主动刷牙习惯是靠老师的引导、环境的配合和尊重孩子的自共同完成的。

09:00

主题活动――大超市分组主题活动,手工、读书、拼插、积木、地理等一应俱全。

分组主题活动是这次体验中觉得比较新鲜的一个环节,整个班分成不同的区域,孩子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自由选择参加哪一组的主题活动。丰富多彩的主题活动,就好像超市上充满诱惑力的商品,让每天的生活绝对生动有趣。

观察与疑虑解答:

孩子们对于主题活动的选择,没有出现我想象中的“混乱”情况,孩子们好像对于自己要选择的主题活动早已经心中有数。有条不紊的相互分享着自己的经验和兴趣。

面对丰富多彩的主题活动孩子该如何选择?

师大实验幼儿园倡导在尊重每个孩子个性的前提下,让孩子能够身心健康的全面发展。在选择的过程中,老师会引导孩子的个性发展,但是会尊重孩子的自主选择。例如,老师带领的手工主题活动,一周会持续做同一个手工作品,孩子在一周中至少要参加一次手工主题活动,具体哪一天参加,可以由孩子自己安排。

孩子如果不被同组的其他孩子接受,“抢”不到自己有兴趣的主题活动该怎么办?

这个问题要了解孩子遇到这种情况,自身感受具体是什么样子后,再作分析:有些孩子属于很容易站在别人的角度考虑问题的类型,如果他想玩拼图,和小朋友商量不成的话,就转去玩积木并且乐在其中了,不用过分担心他,因为他会转移自己的注意力,自己寻找并享受快乐。如果孩子因为没有选择到自己感兴趣地主题活动,而非常在意的嚎啕大哭,老师则会耐心地引导,通过其他有趣的事物分散孩子的注意力,教给孩子更多寻找乐趣的方法,并给予孩子乐观积极的心态。

神秘的面试

报名时的神秘面试

相信这是很多家长最关心的内容,北师大实验幼儿园的面试在坊间流传着多个版本,因为他们不但要面试孩子,还要面试家长!很多家长坦然承认自己高考都没这么紧张过,因为实在不知道幼儿园的老师会问什么问题,更有些家长会强方百计的打听上一届的面试都问了什么问题。观察与疑虑解答:

第4篇:教育小孩子的方法和经验范文

请跟随我们的目光,看看孩子们值得表扬的一面吧。父母们很容易记得昨晚上小家伙乱发脾气,搅了整个下午的好心情。不过你是否想起来早上他亲手用手指为爸爸做的画?

现在请坐下来轻松一会儿,让我给你说说为什么孩子会表现出各种各样的“过分”举动?为什么他们是这个世界上最可爱的小生灵?

孩子的世界,永远新鲜

或许,对你来说,去趟公园是一件普通得让你丝毫提不起兴趣的事情,可对你的孩子来说,就有着完全不同的意义。想想看,当小家伙身处他从未到过的绿地中,激动地望着一丛丛小花,或者两眼放光地盯着一只向他走来的小狗,他会不会兴奋到“发疯”?

“我永远也不会忘记当我带两岁大的儿子第一次坐公共汽车时,他拼命地朝车外路过的人们招手,并且一听到汽车的‘滴、滴’声就高兴得呵呵笑!”28岁的年轻母亲明这样说,“这可比我和他爸爸以前自驾车出去玩儿有趣多了!”

类似这样的小发现往往能促进孩子和父母,以及其他人的交流,而这种伴随交流得到的经验往往能更快地被孩子掌握并应用。因此,下次你和孩子一同沿街散步时,如果孩子指着一辆顶着彩色灯的车(警车)“呜嘎,呜嘎”叫个不停时,不妨花点时间,尽你最大的可能,用有趣的语言告诉他那是辆什么车,能做什么用等等,孩子会非常高兴能从你那里分享知识和经验。

学习的快乐,无与伦比

“今天,我女儿小雨(22个月)从幼儿园回来时,绘声绘色地向我诉说她今天学到的一个新词――这种因为学到了新东西,而发自内心的欢乐深深打动了我!”33岁的妈妈兴奋地诉说她的经历。

的确,这个年龄的小孩子每天都会有新的变化,每天都会学到新的东西。有些时候变化发生的太快了,有些时候新东西学到的太多了,父母很容易就会忽略,而这却是孩子们内心最重视的快乐。所以,父母一定要注意观察,尽可能地对孩子微小而频繁的进步给予热烈的表扬。

学习新的东西总是会让孩子感到有趣,而你的表扬会让他们感到自豪。对妈妈来说,既然孩子已经掌握了这个,那么或许教给他更多的东西才是当务之急。然而,千万不要忘记,妈妈们还有更迫切要做的事――那就是赶快为现在的进步好好表扬一下小家伙吧。有时候,他们或许自己都还没有意识到把积木堆成一个直列是多么重大的进步,这就需要你通过表扬和肯定来告诉他们。

温暖拥抱,成长的关键

很多事情只有妈妈才能体会得到。这些事情中,有些会很让人头疼,比如只有妈妈才能让淘气的儿子从超市的入口栏杆上跳下来;但更多的时候,这些事情会让妈妈和孩子感觉到深深的温暖。

“我15个月大的女儿那时正在打盹,她紧紧地依偎在我的胸前,就在那一刻,我感到从未有过的满足和骄傲,感觉从来没有和女儿如此接近过。”

当孩子深深地依偎着你时,在妈妈感到满足和骄傲的时候,孩子是否会感到幸福和温暖呢?这样的情形经常会发生在他们生病、疲乏或是想要个拥抱的时候。“孩子希望得到这样的保证,当他遇到解决不了的困难时,能够躲到母亲的怀抱里。”

有一种病症叫做“皮肤肌渴症”,就是孩子从小没有得到足够多的拥抱。当父母拥抱孩子的时候,你与孩子之间的情感交流会给双方都带来巨大的益处。所以,父母们一定不要吝啬你们的拥抱,即使有一天,你的儿子都快比你高了,他们仍然需要妈妈的温暖。

当然,当孩子从你怀中挣脱时,妈妈们也千万不要有挫折感,那或许因为他想看看电视罢了。

没有错误,只有爱

尽管你的宝贝在你眼里是最棒的、最漂亮的、最好玩的天使,你无比爱他,但是仍然会有那么一些时候,他会把你逼得抓狂。不过,说出来你可能都不相信:他做出的那些烦人举动实际上都是好事儿。

“发脾气,缠着你不放,搞些小破坏――这些问题虽然会让妈妈很烦,但却是孩子们成长中必须经历的自然过程”,教育学家如此说,“如果你的孩子没有经过这一阶段,你反而应该有些担心了,担心他们在这一阶段,没有学会如何释放自己的情绪。”

总有一天,孩子们会走过这一阶段,同时,妈妈们会很高兴地发现:他们终于可以用语言来表达他们的真实想法了,而不是用那些恼人的举动。

简单的满足感

小孩子对于生活的认知是天真的,这一点对于成人来说弥足珍贵。这种天真有时会让我们觉得不可捉摸,在我们看来味如嚼蜡的事情,在他们的眼中却或许充满了乐趣。

一个小家伙坐在地上大哭大叫,拒绝那些价值几百块钱的最新款娃娃,只为了换回她的那只压在箱底,马上就要被处理掉的小布熊。这是不是有些奇怪呢?孩子们从不考虑玩具的质地和价值,一件由毛线和棉布手工制作的小熊和一件昂贵的最新款芭比娃娃能够带来相同的欢乐。

“一次我带着两岁大的儿子去看一个邮票展,我本以为那会是一个不错的展览,可让人失望的是,来到博物馆的展厅,我看到的只是稀稀落落的展板和几部正在播放的录像。但是,让我惊讶的是:儿子被一只为配合邮票上的鸟而设计的标本深深迷住了,直到现在他还时常谈起那个标本。一件我本以为会让儿子失望的事情却有了意外的收获!”妈妈俐告诉我们――的确,对于这个年龄的小家伙来说,一些小东西,一点小细节就足以打动他们了――这一点,妈妈们一定要好好珍惜,好好利用,因为,等孩子们长大了,这种简单而满足的生活就会慢慢离我们而去。

永不放弃的勇气

“我的小女儿用了1个月的时间,试图自己爬上最高的1阶楼梯。虽然,在那1个月里,我每次都很不耐烦地想帮助她爬上去,但最终,当我看到她终于依靠自己的力量爬上去的时候,我太骄傲了。我当时就想:如果她永远这样努力,等她长大后,为什么不能征服珠穆朗玛呢?”

32岁的曾妍有一个漂亮的女儿,她对我们说:“或许每个母亲都会有这样的想法吧。而且,我很清楚地记得那次之后,我的小宝贝足足兴奋了好几天,手舞足蹈地试图告诉每一个人她有多棒。”

有很多在我们大人看来稀松平常的事情,比如穿好内衣,系紧鞋带等,对你的孩子来说却都是了不起的成就。孩子在学习掌握这些技能时,往往表现为反反复复的练习尝试,他们绝对不会对重复性的尝试产生厌烦,那么父母当然就更加不应该不耐烦了,不是吗?

反复尝试的方法非常典型并且有效,“重复能够增强孩子的信心,通常他们会非常乐意向你展示他们的每一次进步,告诉爸爸妈妈他们做得有多好。”这种时候,孩子的表现就像是做了一件轰轰烈烈的大事――从孩子的角度说,他们的确做到了!父母所要做的就是好好鼓励他们,给孩子与他们取得的“成就”相配的表扬。

TIPS

我们最常见的错怪孩子的情况――其实,他们真的没有那么过分啊!

1、 大哭大闹

叫喊,哭闹,令人情绪紧张,烦恼不已,但是这仅仅只是你的孩子想要告诉你他很不高兴。大哭大闹其实是孩子释放自己情绪最好的方法,妈妈可不能因此而责怪他们啊。

2、 粘人

他们会紧紧地抱着你的腿,死也不肯松手。妈妈可能会觉得真烦人啊,但却应该明白:这表明孩子知道对于他,你是那个最独特的人。不要因此而心烦,要知道,过不了太久,他们就会越来越独立。那时候,妈妈想让他们粘在身边都是件困难的事情了。

3、 爬上爬下

你的沙发可能因此倒了大霉,遭了大殃,但是孩子们却会因此探险了世界,建立起自我意识。

第5篇:教育小孩子的方法和经验范文

思维,就是通常说的“思考”、“想”、“动脑筋”,是人的大脑对客观事物的认识过程。人们对客观事物认识分为两个阶段——感性认识阶段和理性认识阶段。比如,我们认识一个人,先是从知道他的姓名、长相,听他说话、看他做事开始的,以后逐渐对他了解越来越多,直到认识他的性格特点,他的精神境界。这就经历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两个阶段。使我们完成这个认识过程的核心因素就是思维。在感性认识阶段,人们也要“想”,但那是初步的,只有对客观事物获得了大量的感性材料时,人们才能通过分析、综合,认识事物的本质特征,所以,思维主要表现在理性认识阶段。

思维力,就是一个人进行思维的能力。思维水平的高低,反映一个人的智力活动水平高低。它从不同方面表现出来。

独立性:思维力强的人,必定是善于独立思考的人。在学习中遇到疑难,在生活中遇到困难时都能独立思考,寻找答案。即使他请教别人,查阅资料,也是以独立思考为前提。

灵活性与敏捷性:思维力强的人,对总是反应迅速而且灵活,不墨守成规,能比较快地认识、解决问题。

大家都知道曹冲称象的故事:有人让少年曹冲称一头大象的重量,这对一个小孩子是大难题。可是曹冲经过迅速而灵活的思考,很快有了办法。先让大象站在船里,刻上水位记号,然后把大象拉下来,往船上装石块,达到原来水位记号停止。石块的重量就是大象的重量。曹冲的思维力很强,上述几个特点都表现出来了。

逻辑性:思维力强,想问题严密而且科学,不穿凿附会,不支离破碎,得出的结论有充足的理由、证据,前因后果思路清晰。

全面性:思维力强,看问题不片面,能从不同角度整体地看待事物。

创造性:思维力强,对问题能提出创造性见解,别人没想到的,他能够想到。

关系思维,有一门新兴的科学——思维科学,是我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首先提出来的。这方面的书籍出了很多,我们这里很难作全面介绍。有条件的家长可以找这方面的书读一读。

提高孩子的思维能力,家长是能够有所作为的。

(1)培养孩子独立思考的习惯。

年龄小的孩子遇到疑难问题,总希望家长给他答案。有些家长就真的把答案告诉孩子,当时解决了问题,但从长远来说,对发展孩子智力没有好处。因为家长经常这样做,孩子必然依赖家长的答案,而不会自己去寻找答案,不可能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

高明的家长,面对孩子的问题,告诉孩子寻找答的方法。也就是启发孩子,一个问题应该怎样去想、去分析,怎样运用自己学过的知识和经验,怎样看书,怎样查参考资料等。当孩子自己得出答案时,他会充满成就感,思维能力提高而且产生新的动力。

(2)让孩子经常处在问题情景之中。

问题是思维的引子,经常面对问题,大脑就活动积极。当孩子爱提各种各样问题的时候,家长要跟孩子一起讨论、解释这些问题,家长的积极主动对孩子影响很大。特别是家长也弄不懂的问题,通过请教他人、查阅资料、反复思考获得圆满答案,这个过程最能提高孩子的思维能力。孩子大了以后,有的不爱向家长提问题了,家长应该主动提出一些问题进行讨论,包括家庭遇到的一些疑难问题。有时,家长应放下架子,向孩子请教一些自己不懂的问题,这些做法,对发展孩子思维有好处。

(3)跟孩子一起收集动脑筋的故事和资料。

动脑筋的故事和资料很多,有的是真人真事,有的是寓言故事,有的是科普性读物。家长、孩子共同收集,整理好放在书柜的一角。空闲时间,大家可以翻阅这些资料,互相讨论感兴趣的问题。

(4)搞家庭智力竞赛。

利用节假日进行,家长和孩子轮做主持人,谁主持谁准备竞赛题目,设立小奖品或其他奖励措施。为了增强气氛,可以请亲友或其他小伙伴参加。准备过程和竞赛过程都是训练脑力的过程。

(5)讨论、设计解决实际问题的思路,参与解决问题的过程。

第6篇:教育小孩子的方法和经验范文

1、显性的情景化语言环境。既然是情景化的语言教学,就要创设一定的学习情景,我觉得为大班幼儿创设情景应重点将营造的教学环境尽量接近孩子的真实生活,它是现实社会中的真实情景再现,它不同于小孩子的语言化情境,应重点体现出氛围上的情景。这样让孩子在真实地情景中展开学习任务,从而使孩子们体验多种学习情景,保证他们能获得与真实生活相类似的经验,如:辩论会、讲故事大赛、采访、筹划剧目演出等。在自然的生活情景中,儿童往往能较真实地表现自己的语言实际水平,以及对语言表达的态度和行为习惯。根据这一认识,我在语言活动中为幼儿创设的模拟的情景,就是较快地帮助幼儿投入到一种氛围中,要给孩子确立一定的身份,如:小记者、报幕员等,特别是那些个性内向、腼腆、不爱讲话的孩子,在集体中,给她留有一定的任务,自然得和别人交流,渐渐地也就敢说了、爱说了。由此可见,幼儿在自然生活情景中的交往不仅有利于教师了解每个幼儿的语言发展中的真实情况,也有益于教师在日常生活中为幼儿提供更多地运用语言进行交流与表达的机会。

2、隐性的沟通共同体氛围。另外,我认为在情景语言活动中合作也很重要,对大班幼儿来说,合作是重要的学习方式,从他们个人经验来说对外部世界的理解是不同的,也存在着局限性,而通过有意义的共享和协调,则能使理解更加准确、丰富和全面。在情景中孩子运用语言交流合作,在协商中、在运用中语言得到提升,应有效地把握大班幼儿的学习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教师在日常生活和语言活动中应注意观察和倾听幼儿的语言,对幼儿语言发展的有关信息表现出高度的敏感,这不仅是教师创设良好支持性语言教育环境的基础,也是幼儿获得更合适的语言学习条件的重要保证,在具有支持性的语言环境中教师和幼儿构成了愉快学习和相互沟通交流的共同体,在这个共同体中,教师允许幼儿通过各种方式探索如何使用语言,并在幼儿有需求时给予帮助,适当的教师也要在幼儿中营造一个非竞争的学习共同体,如设置一定的障碍或矛盾,这样教师与幼儿、幼儿与幼儿之间便形成了一个相互分享和协作的学习共同体。

二、关注新旧语言经验之间的联系

在日常生活中,孩子与周围生活的接触已在他们的头脑中形成丰富的经验,在以往的学习中,孩子并不是一无所知的感受事物,因此作为教师在进行语言教学前要认真考虑他们的先前的知识和经验的积累,使幼儿在有经验的前提下充分地进行语言交流,只有这样才能引起幼儿有意义的吸收新的经验。让语言教育的内容作为新知的生长点,也就是说让孩子在有经验的前提下成为语言学习的主动者,打破传统的教与学,让孩子在自然流露中感受、接受、内化。和孩子讨论的内容应该是孩子经历过的,有一定印象的,在这个基础上深化幼儿的记忆,帮助幼儿提炼到一个新的高度。如:《新年的压岁钱》这个话题,孩子们本身对压岁钱的概念就是过年了大人给的钱可以买自己想买的东西,成人也没有对幼儿进行指导,所以孩子对此比较模糊,在这里,我先了解幼儿的想法与看法,家长的想法,找出问题的症结,引导幼儿理清概念。另外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把支持幼儿挖掘问题作为活动的刺激物,使语言学习成为自觉自愿的行为,如孩子在进行成语故事表演的语言活动中,孩子们自由结合,自由选材进行一系列的准备表演中遇到对个别成语不理解或找不到合适的代替品的时候,教师及时地出现,没有直接提供答案,而是提供启发、示范和咨询,引导幼儿带着问题去寻找和表演,在小组的反复推敲及协商中找到正确的答案。

三、鼓励幼儿主动反省和思考

我认为在语言教学中教师不应是知识的提供者,而是一个“协助者”帮助幼儿澄清心中的疑惑,因此,教师应适时地提供给幼儿机会,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如在进行辩论赛的时候,辩论题目《该不该买高级文具》孩子自己提出的,在活动过程中让孩子根据自己的想法去组合,在相互的辩驳中去澄清概念,孩子们辩论得很激烈,甚至要吵起来,教师只是在关键的时候引导幼儿的论点要清楚,并且引导幼儿去思考,多问几个“为什么”。在这里教师只是尊重者、支持者,并没有代替孩子去讲,或者把成人的意见强加给孩子,我认为在语言活动中教师的倾听要多于讲话。教师要重视孩子自己对各种现象的理解,倾听孩子的想法,洞察孩子想法的由来,并依此对教学过程做出某些调整,制造一些认知上的冲突,以引起幼儿的反省和思考。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第7篇:教育小孩子的方法和经验范文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因此,教师只有在教学改革中更新教育观念,掌握教学艺术,才能帮助学生达到乐于学习、善于学习的新境界。

1 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是使教学达到“同频共振”的首要前提

良好师生情感关系是建立在师生个性全面交往基础上的情感关系。陶行知先生说:我们必须变成小孩子,才配做小孩子的先生。教师只有怀着一颗童心才能走进学生的心灵世界,去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用微笑来赢得学生的微笑。一个慈爱的眼神,一次轻轻的抚摸。一份小小的礼物,都会使学生如临春风,如沐时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把命令式的、居高临下式的语言转化成平等交流式的语言,把生硬冰冷的语言变成富有感彩的语言。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有话总爱跟老师讲,有事总爱找老师帮”。这也正是学生乐于学习、自主发展的重要标志。

2 创设富有情感的教学氛围。把学生从枯燥乏味的学习中解脱出来

新课改强调“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式。在实践中,我们应该善于创设富有情感的教学氛围,构建气氛民主、便于交流的开放性课堂,改变教师对课堂的垄断地位,让学生围绕目标自主选择教学内容、学习方法,以发现为主、不代替学生,不喂学生。在这样和谐融洽的课堂氛围中,学生的手指灵活了,思维的闸门开启了,迸发出了智慧的浪花,激荡起创新的激情和成功的欢欣,教师的劳动也涌现出了创造的光辉和人性的魅力。

有这样一节课,美国老师进来,1米9几个头的男教师,坐在讲台上,学生继续大玩大闹,老师先饶有兴致地看着学生玩,然后说:你们玩了这么久,你们有没有发现玛丽的影子?没有。玛丽的影子到哪里去啦?大家到处找,满教室找玛丽的影子。后来一个学生说:玛丽的影子掉在教室外面了。老师说:“这个学生回答得非常好!我们到外头去找玛丽的影子好吗?”他们就到外头到处找。哎,找到了玛丽的影子了,就在太阳光底下。那么,老师说,大家想不想知道课本上是怎么说的?想――!而这节课课文的题目就是“shadow”――《影子》。这样,他就把影子、光线、光源的关系讲清楚了。整节课就在这样嘻嘻哈哈玩玩闹闹中完成了,孩子们对《影子》意犹未尽。1米9几的老师和孩子们玩在一起,相处得挺好。

学习是师生之间每时每刻都在进行心灵的接触。我们认为,教师应该和学生共同营造一种欢快、愉悦的学习氛围,使教师乐教、学生乐学。这样的学习状态呈现在我们面前将是:教师亦师亦友、课堂如诗如画、学生将实现求知欲的满足和精神上愉悦的双丰收。

3 善于设置问题情景,激发学生乐于探究的强烈欲望

著名教育家尼尔,波斯特曼说:孩子们入学时像个“问号”,毕业时却像个“句号”,那只能是学校教育的失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质疑问难,促进学生思维活动的积极化。今天,放手让学生质疑解惑的教学思路强有力的占据了语文课堂,对文章整体的感知质疑,对部分的感知质疑,及对疑惑的解答,全由学生自主解答或小组班内合作解答,学生把握课堂的权利大了,对学习的积极性也提高了。这样的课堂,老师轻松了,效率提高了,学生思维也活跃了,一个人的潜能往往易于在这种状态下迸发出璀璨绚丽的火花。

4 鼓励性评价

第8篇:教育小孩子的方法和经验范文

理由一:历史与文化传统的传承。祖辈们有丰富的人生经历,是孩子们百听不厌的故事题材。孩子们可从中得知许多新奇或不寻常的资讯:家谱、历史、地理、风俗、标准、时间、距离、外国文物、人生故事等等,也使得历史和文化传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继承。

理由二:正确道德观和处世智慧。祖辈家长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社会阅历和人生感悟,是促进儿童社会性发展和有效处理孩子教育问题的有利条件。老年人较慢的生活步调,也更适合孩子以自己的节奏学习并分享过程。尤其在道德价值观和处世的智慧上,有历练丰富的长辈以身作则,往往比书本教育更深入人心。

理由三:长时间和孩子在一起。祖辈家长有充裕的时间和精力,而且愿意花时间与孩子在一起生活,祖父母对孙辈的疼爱,时常会弥补上班父母因繁忙而忽略的爱的表达。他们不仅照顾孩子的生活,提供学习的条件,进行适当的指导,而且能够耐心地倾听孩子的叙述。一般来说,祖辈与孙辈之间容易建立融洽、和谐的关系,有时更能无话不谈。因此祖辈成为孩子被爱、舒适感和安全感的另一个主要来源。得到祖父母爱的孩子们,将更经得起不友善世界中的风暴。

理由四:学习技艺。孩子与有学问、有才能的老人家在一起,能自然而然地学到知识、技艺,树立远大理想,在祖辈的启发和教导下,刺激大脑思维,达到很好的启蒙教育效果。

每个带孩子的老人都希望小宝贝聪明健康,又乖巧懂事,不过,有时却事与愿违。“隔代教育”带来的种种问题也越多越多地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孩子娇纵,依赖性强,与父母感情疏离,而更多的矛盾冲突集中在祖辈和父辈两代人的教育理念。隔代教育,到底要还是不要?如何教育才能培养出一个大家都喜欢的小宝宝?

【爸爸妈妈如是说】

父母是我们的大后方

刘妈妈

我和丈夫工作都很忙,孩子出生后请过几个保姆,不是文化程度特别低就是为人不可靠,很多事情我们只能亲力亲为,经济状况又不允许我做“全职妈妈”,真有点焦头烂额的感觉。刚好我母亲从小学教师的岗位上退休,我就请她来带孩子。有了她的帮助我安心很多,她抚养和教育孩子的经验都很丰富,孩子讲卫生、懂礼貌之类的好习惯都是她教的。她还经常给孩子讲故事,陪孩子读书,回答孩子稀奇古怪的问题。现在,孩子的求知欲很强,知识面也挺广,说话做事有条理,比很多同龄人显得成熟。

“让姥爷去做吧”

思思妈妈 br>

我在外企工作,每天特别忙。女儿思思快4岁了,是和我们住在一起的父亲母亲带大的。晚上我回到家,一天没见面的思思就会飞奔过来,紧紧地抱住我,在我身上缠来缠去。

要吃晚饭了,姥姥把做好的饭菜往桌上端,我要去厨房洗手帮忙,思思就会立刻反对:“妈妈,你歇会儿,让姥爷去做吧!”每每这样,姥爷就会呵呵笑着说:“小坏蛋,还挺会心疼妈妈的,好吧,我去端饭,让妈妈歇会儿。”

洗碗时,思思会说:“让姥爷去洗吧,妈妈给我讲个故事。”无论是下楼拿牛奶,还是上街买菜,思思总会首先推举姥爷,她的建议总是屡试不爽,姥爷总是很爽快地听从外孙女的“吩咐”,让他做什么就做什么。

当我分配思思帮忙拿东西时,思思也是转身就去叫姥爷:“姥爷,帮我拿一下……”我问她:“思思,你的嘴巴怎么变成摇控器了,什么事情都让姥爷做,你的手闲着干什么?”思思反驳道:“姥爷说他最爱帮助我,我的事就是他的事,不相信你去问姥爷……”我批评思思,她会很不服气,总是搬出姥爷这个挡箭牌。而父亲也不赞成我的观点,认为对小孩子宠爱一些不是问题,长大后她自然会明辨是非。父亲对思思的过分宠爱和迁就,让我的教育很难进行。

为我们的教育拾遗补缺

黄爸爸

暑假时我把上一年级的儿子放到乡下老家,假期结束后发现他以前浪费的坏习惯没有了,不再是果汁喝一半就倒掉,米饭吃两口就不要。我感叹孩子懂事了,儿子却说是跟爷爷学的。我们现在工作压力大,又要交际应酬,回家后真没什么精力和孩子“周旋”,对他的一些坏习惯,常常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上一代人很多纯朴的个性,在现在这个浮躁的社会非常难得,让孩子多跟老人接触,确实能让他学到一些良好的品性。我觉得适当的隔代教育对孩子的成长是有好处的。

相互尊重是前提

晓宁爸爸

我们一直和晓宁的奶奶生活在一起,老人和孩子在一起也有很多快乐。比如晓宁喜欢和奶奶一起看烹饪节目,他会要求奶奶做给他吃,有时他看了能记住做的方法和步骤,还给奶奶讲呢。教育孩子的事情主要还是我和晓宁的妈妈,但是老人生活阅历比我们丰富,考虑问题也比我们周到细致,能想到我们前面,所以我们都很尊重她,也乐于听取她的意见。有时她也有点宠爱孩子,对我们的教育方法有不同意见,但是她基本上不干涉,也从不当着孩子的面和我们争执,过后我们会沟通。说实话,老人和年轻父母对于孩子的问题,大方向上都是一致的,都是为了孩子好,只不过是有些观念和方法不太一样,只要彼此尊重理解,就不会有太大的冲突。

坚持原则,理解宽容

付雁

在孩子的教育问题上,如果我父母与我的观点或做法不一致,我会很直接地对他们说:“你们想想我们小时候,你们不是也很严厉吗?为什么现在就舍不得了?”老年人的身体心理和情感等各个方面都和年轻时不一样了,年轻父母要多理解,多宽容,只要自己是对的,就要坚持;当然,如果老人的做法是对的,年轻父母也要虚心接受。

【爷爷奶奶如是说】

孩子还是应该和父母生活在一起

思伦爷爷

我们老两口和孩子们住在一个楼里,相互照应非常方便。我每天负责小孙子的接送,晚上思伦的爸爸妈妈就接他回自己家睡觉。我们照看孙子是心甘情愿的,小家伙给我的退休生活带来了很多乐趣。同时,我也希望他的父母能够安心工作,事业有成,因此就力所能及地帮他们解决后顾之忧。但是我现在发现了几个问题:1.孩子再过一年就要升小学了,孩子的学习需要家长的监督和辅导,我毕竟精力、能力有限,所以他的父母就应该多承担。可是他们每天下班回来太晚,也很累,顾不上。2.年轻人有依赖性,知道有我们帮忙,自己就很少操心,有时他们完全可以做到可还要依赖我们。年轻人不细心,只要孩子跟他们周末出去玩,回来肯定闹病,吃得不合适,玩得太累等等。年轻人也没耐心,孩子出个错,他们就急躁,教育方法有时简单粗暴。3.孩子本身是非常愿意和爸爸妈妈在一起的,他经常问我:爸爸怎么还不回来呀?休息日他们一家三口出去滑冰、游泳,孩子玩得很开心。我们年纪大了,没有年轻人的活力,生活圈子比较窄,这些都不利于孩子的成长。所以,我认为,我们带孙子也只是暂时的,孩子主要还是和自己的父母生活在一起,但是怎样把小孙子完全交给他的父母,我还真是没有想好。

老人带孩子,有利也有弊

周奶奶

梓涵上幼儿园以后就完全是由我来带他,他只是周末和他的父母在一起。我认为老人带孩子有利也有弊。比如说我们老年人艰苦朴素的传统观念根深蒂固,在我的影响下,梓涵也很朴素,对吃、穿、玩具等等都没有太多要求,不像有些孩子很爱攀比。我们老年人很注意身体健康,所以我对梓涵的身体状况也很细心,考虑得很周到,吃饭、睡觉都比较有规律,而年轻人就很马虎,孩子只要一跟他们,总生病。当然,老年人也有不足的地方,比如太安静,太沉稳,缺少活力,体育锻炼少,思想观念滞后等等。梓涵的父母工作很辛苦,我理解他们,心甘情愿地帮助他们。我也常常告诉梓涵,让他理解爸爸妈妈很忙,爸爸妈妈也很爱他。孩子迟早是要交给他的父母的,但是我实在不放心,年轻人考虑问题简单粗心,照顾孩子不细致。

【孩子如是说】

外公教我搭积木

明明

幼儿园的小朋友都说我搭积木特别漂亮,老师也说我以后肯定能做建筑师,其实这都是外公教的。我外公是在英国留过学的建筑设计师,城里许多高楼都是他设计的。外公退休以后经常陪着我,除了搭积木,他还教我下国际象棋,现在我是小“棋士”,能下赢许多大孩子。外公还经常和我练习英语会话,教会我好多单词和句子,上个月就辅导我在市里的儿童英语演讲比赛中得了奖。好多小朋友都羡慕我能跟外公一起住呢。

祖父祖母是生活的表率

蔡向荣

祖父祖母每天都很早起床,大多在早上三、四点钟,就去田里工作,因为他们要管的事情很多,有农作物,后院还有菜,还要照顾鹅鸭鸡,因此常让我体会到赚钱不容易。过年时还慷慨地包给我们大红包,这些红包都是他们辛苦赚来的钱。每次我们回老家看他们时,回程还会送菜给我们,而我们尽量也都到田里去帮忙,他们从来不要求我们回报他们,只希望子子孙孙都能够平安地长大。我觉得我是个幸运的小孩,能感受到祖父母的爱,从中体会到老年人的智慧和慈爱,我们应该感谢先人帮我们铺好的路,以及学父母大公无私“燃烧自己,照亮别人”的精神,做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老师如是说】

让第一代独生子女成长为父母

付雁

在与老年家长接触时,我发现老年家长关心更多的是孩子的衣食等生活细节。在谈到孩子的行为习惯等方面的培养时,老年家长往往都爱以“树大自然直”的观念回避配合。而且老年家长都爱听夸孩子的话,对于孩子的问题,老年家长常常袒护。如今第一代独生子女也正在成为父母,他们的父母如果仍然包办代替,那么这些为人父母的独生子女什么时候才能长大呢?

老年家长要学会放手,让孩子的父母学会自己带孩子。不要怕年轻人粗心、没耐心,他们越依赖就越粗心越没耐心。心疼孙子,人之常情,但是考虑到孩子日后的发展,就暂时狠狠心吧!不要过于溺爱和袒护孩子,积极与老师沟通配合,并将孩子的表现转达给孩子的父母,争取他们的最大参与。老年家长,同样要与时俱进。

与老年家长沟通不够有效

赵小静

在与老年家长沟通时,我们的表达要婉转含蓄得多。一来,有些老人比较固执,不接受意见;二来,有些老人表面上听取建议,行动上却照旧,毫无效果。而且很多老人只管接送自己的孩子,问他们吃的好不好,都不大关注教室外面的“家长园地”和“温馨提示”,常常对我们的通知理解不够,回到家后不能准确有效地把信息传递给孩子的爸爸妈妈,导致有些活动受到影响。

【宝贝故事】

培养小书虫

轶文

我是教书匠,一辈子和书打交道,买书、读书、教书、编书、藏书,和书结下了不解之缘。为此,同事和亲友们送给我一个绰号:老书虫。所以,有了小孙子后,我的最大心愿就是把他培养成小书虫。

也许是巧合,小孙子抓周时,抓到的就是一本书,当时我的心里乐开了花。小孙子爱摆弄书,更坚定了我把他培养成小书虫的决心。为此,我精心为小孙子创造良好的阅读环境,尽可能多地和他一起阅读,激发他的阅读兴趣,培养他的阅读习惯。

首先,我投其所好。孩子都喜欢听故事,小孙子也是如此,他尤其喜欢听“天线宝宝”的故事,我就每天给他讲“天线宝宝”的故事,并把故事书《天线宝宝》放到他的手上,让他一边听故事,一边翻看。孩子对喜欢的事情都爱重复,听故事也是如此,他们往往喜欢一个故事听许多遍。因此,大人要顺应孩子的这个特点,要有耐心,千万不可挫伤孩子阅读的积极性。

其次,我让孩子边阅读边表演。培养孩子的阅读兴趣从讲故事开始,然后可逐步过渡到边阅读边表演。为了表演,我特地给小孙子买了“天线宝宝”的服,每当我绘声绘色朗读故事书《天线宝宝》时,小孙子就会穿上不同的“天线宝宝”的衣服,一会儿当“迪西”,一会儿当“拉拉”,随着书中的情节表演着,别提有多高兴啦。

再有,就是阅读和识字相结合。从小孙子一岁半开始,我就结合故事中的文字教他认字。如今,小孙子四岁了,通过我给他讲故事书,他已经认识了六七百个字,像《天线宝宝》、《启蒙》、《幼儿画报》等书刊,在我的指导下,他基本上能自己阅读了。能自己阅读,小孙子的积极性就更高了。我看在眼里,喜在心头。

另外,我认为,小孩子读书的姿势不能像大人那样正襟危坐,随意自然就可,或站、或卧、或蹲,怎么舒服怎么来。小孙子这些读书的姿势中,我最喜欢看的是卧读,他静静地趴在床上看书的样子,就像一条春蚕,一条贪吃桑叶的蚕……

小孙子从小就与书为伴,在阅读中快乐健康地成长,这是他的福,也是我的福。

楼梯上的教育故事

陈应俊

今年五岁的外孙辰辰主要是跟着我和老伴长大的。自他出生起,我们就注意对他进行各种教育,这里仅说说我们在楼梯上对他进行的教育吧!

辰辰周岁起独立行走,待他走得稍稳点的时候,我们就让他学习攀爬楼梯。他常常摔些小跟头,有时还哭几声,我们按他学步时的方法做,不去拉他扶他,总鼓励他自己站起来,做坚强勇敢的宝宝。尽管这时候他还不懂什么是坚强勇敢,但这种性格倒是慢慢练出来了。直到现在,一般困难他是不找人帮忙的。

六楼到七楼的两段楼梯各有9级台阶,因为有先前帮他洗脸时数1~5的基础,我们就引导他数每段楼梯的台阶,长时间的练习,不仅使他对数1~9的认识有了深化,而且培养了他注意观察的好习惯。楼梯共有108级台阶,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也逐步提高了对他数数的要求。现在,他数的概念已经比较明确了。

楼梯是个大家庭,上下十几户住着数十人,大家伙儿常常在楼道碰面。辰辰会说话后,我们就主动向孩子介绍各位邻居,教他主动热情叫人,让孩子走出家门就学习交际。

楼层较高,连大人上下也觉得困难,但是辰辰两周岁后,我们就不再抱他上下楼了。让他自己上下,这不仅锻炼了身体,而且磨练了意志。3岁后,我们还跟他爬楼比赛,看谁第一名,他总是不甘落后,抢在我们前面,渐渐地又培养了他的上进心。

爬楼梯锻炼了辰辰的腿力和勇敢的性格。他大概从3岁起就喜欢跳楼梯,我们也不加阻拦,只是提醒他要小心,注意安全。他从跳一级起,到后来两级、三级,现在已经能跳五级了,一般大人也未必敢这么玩。将来上学考体育,跳高跳远没问题了,说不定,跳还能成为他的特长呢!

楼梯是距离人们最近的公共场所,文明的程度在这里可见一斑。我们没忘记在上下楼梯时给孩子做表率:自己不在楼道吐痰、扔垃圾,看到好捡的垃圾拾起来带走,经常抽空打扫拖洗楼道。当然,我们看到楼道不卫生、不文明的情况也要谴责几句,如:“到处丢垃圾,不讲卫生”、“随地吐痰,真不文明”,让孩子边学语言,边学做人。耳濡目染,使辰辰也渐渐地参与了进来。他下楼抢着拎垃圾袋,看到可捡的垃圾抢着拾,也有时要说说,这不文明,那不卫生。

一个周末我和老伴儿带辰辰去买蜂蜜。店主很客气,拿了几块糖果给他。我们与店主谈买蜂蜜的事,倒没怎么在意他,过了一会儿,他手里拿着糖纸问主人:“你家垃圾桶在哪儿?”店主甚为诧异,这么小的孩子就能这么讲卫生,把他好好地夸了一番。

“隔代教育”离不开年轻父母的支持

向风

我和妻子工作十分忙碌,岳父岳母心疼我们夫妻俩既忙事业又忙家庭,退休之后就来我们家帮着带女儿,操持家务。我和妻子顿时轻松了许多,正以为可以做甩手掌柜时,女儿跟外公外婆的相处却出了问题。典型表现就是女儿不听外公外婆的话,对他们说话凶声凶气。

一个周末下午,妻子加班去了,而我则去钓鱼。正当我兴趣盎然时,岳父打电话来说,女儿睡醒后一个劲地哭闹,非要等爸爸回来才肯穿衣起床。我又气又急,匆忙赶回家里,二话没说,打了女儿的屁股两巴掌,她才止住哭声,乖乖起床。

打过女儿后,我心疼、内疚了好久。但一想到女儿如此不听外公外婆的话,不狠狠教训她一下怎么行?“棍棒底下出孝子”嘛!我以为这样就能解决问题了,但没想到同样的事情不久又发生了。这一次我没打女儿,而是在深思:女儿为什么一点都不肯听外公外婆的话呢?

为此,我专门咨询了一个育儿专家。专家一听说我打了女儿,便狠狠地批评了我一顿,对我说:女儿的言行出了问题,其根源一定是在父母身上。当时,我还有点不服气,觉得女儿整天由外公外婆带着,怎么问题出来,根源却在父母身上?要怪也只能怪外公外婆对女儿过于娇惯嘛。

但埋怨是解决不了问题的。我反复地思考着育儿专家的话,试着从我们夫妻俩身上找原因,最后还真找到了:我们俩工作较忙,一回到家,都像大老爷一样,看电视、上网……从不主动做家务;此外,还常常对岳父岳母提出各种要求,今天想吃什么,明天要做什么,岳父岳母对我们也总是言听计从;至于对女儿的教育,他们更是全听我们俩的意见……女儿虽然才3岁,却是个鬼机灵,一定是看出外公外婆在我们家里没什么“权力”,以为可以不听他们的话。

找到了问题的根源,我和妻子从此便十分注意对老人的言行,家里的事情在做出决定之前,都先跟老人商量一下,让女儿看到外公外婆在家里是有权威的人。并且专门让岳父岳母对女儿的每一天表现进行评价:吃饭快不快,睡觉好不好,有没有哭……然后根据女儿的表现,评定她今天能不能得到红五角星,得几颗,最后由岳父在每天的日历上画上相应个数的红五角星。

不要小看这些“权力”,从此,女儿对外公外婆另眼相看,一改往日不尊重之态,听话了很多。分权给长辈的背后,让我深刻体会到,家长的言传身教对孩子的影响极其深远。

【专家看点】

隔代教育有弊端

陈秋燕(泉州教育学院教育学硕士)

老人们拥有丰富的社会阅历和人生感悟,这对于孩子的教育成长无疑是有益的。然而,他们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知识结构、教育方式与现代社会或多或少会有差别,另外,老人们在生理与心理上必然也带有老年人的特点,因此,隔代教育对幼儿的个性发展难免会有一些负面的影响。

首先,现在每个家庭的小孩不多,老人们更是将他们视为宝贝,格外疼爱,总让孩子处于说一不二的核心位置,事事依着孩子,处处围着孩子。这样就容易陷入无原则的溺爱、迁就和过分的保护之中,也就容易使孩子产生“自我中心”意识,形成自私、任性等不良个性,也在某种程度上扼制了孩子的独立能力和自信心的发展,反而增加了孩子的依赖性,容易使孩子变得更加娇气,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老人对孙辈的溺爱和护短,也会造成孩子很难接受其父母的严格要求和批评,还容易形成感情隔阂和情绪对立,使正常和必要的教育难以进行。

另外,一般老人们的观念相对滞后,不太容易改变几十年来形成的思维模式和生活方式,不能很快跟上社会发展和观念更新的步伐。尤其是在农村,大多数老人所受的教育程度不高,甚至还有文盲。所以在与孩子相处时,不善于运用科学的、有创造性的方式引导孩子,也会影响孩子创新个性的形成。比如,当孩子正兴致勃勃地“破坏”一辆玩具汽车时,老人们总会加以阻止和批评。因为,在他们的观念中,一辆完美的玩具车不可以被“破坏”,并且认为孩子的“破坏”行为是一种不良行为,其实这恰恰是他们探究事物特点的创新行为。

隔代教育作为一种客观存在的家庭教育方式,对孩子的个性发展有着极大的影响。所以,我们应该清楚地认识到隔代教育的利与弊,在发挥其教育优势的同时,认真克服种种负面影响,使孩子现有的家庭教育状况得以改进,让他们快乐、健康地成长。

分工合作,平息隔代教育“战火”

王云(上海优迦教育机构)

祖辈的教育误区往往是对第三代管得太多,甚至“抢”走孩子父母的教育权。隔代家长首先应了解孩子的需求,明白现在的孩子和上一代孩子的差异。其次,不要大包大揽,要舍得把权利放给孩子父母,让父母承担主要教育责任。当育儿理念出现偏差时,两代人应积极沟通,一方当“生活老师”,一方当“德育老师”,不断调整孩子的教育计划,若是一味吵架或各行其是,对孩子的成长很不利。相对于祖辈,许多年轻家长责任心不强,对孩子缺乏耐心。比如接孩子放学的家长中,提早到达的以祖辈为主,迟到的总是做父母的,他们的理由也总是一样:“工作太忙,实在走不开”。为此,在以隔代教育为主的家庭中,年轻父母应多找时间与孩子相处,不要因工作忙碌、回家太劳累就忽略做父母的责任,应见缝插针地与孩子培养感情、对他们进行教育,让孩子在两代人的共同呵护下健康成长。

【海外链接】

英国祖父:不当保姆当参谋

张彻

我的好朋友沃克医生已经退休了,夫妻俩住在苏格兰格拉斯哥城南别墅。他有6个子女,除了刚结婚的小儿子与他住在同一座城市外,其他5个都不在身边。离得最近的是小女儿林妲,但也住在离格拉斯哥50英里的爱丁堡。她有一个两岁的女儿,且现在又已怀孕。因与丈夫有事外出,特地打电话请沃克为她们照顾小女儿凯茜。

那天正好是周末,我便随沃克夫妇一起驱车到爱丁堡。凯茜见到外公外婆,高兴地迎过来。沃克抱起小孙女,向她介绍说:“这位是从很远的中国来的马克叔叔。”“嗨,凯茜。”凯茜腼腆地说:“嗨,马克。中国在哪里?”“在很远很远的东方,你的外公和外婆在那里教过书。”林妲夫妇走后,我便向沃克夫妇问起教育孩子的情况。沃克医生坦诚地告诉我:“我们很知趣,不要去抢夺孩子的母爱和父爱。我们也不做保姆,只能算个育儿参谋。我们这样做,是为了孩子更健康地成长。”

老人不是孩子的保姆

沃克夫妇虽已退休,但他们不做孙儿孙女的保姆。他们主张做父母的必须自己带孩子。这就是为什么英国女人结婚之后,一般都要辞去工作,在家做全职母亲,直到孩子们都超过12岁后才重新工作。沃克夫人原是中学教师,结婚后,就放弃了工作,等6个孩子都长大后才重返校园。那么老人退休后,为何不帮儿女带孩子呢?在她看来:1.老人不是保姆,他们应享受晚年的快乐;2.老人的教育观不一定符合现代年轻人的要求;3.老人不要剥夺孩子的母爱,让他们有更多时间与自己的父母在一起,世间没有任何东西能替代母爱和父爱。

过段日子去看看孩子

是不是老人不与孙儿孙女在一起住就是不爱他们,不关心他们?事实绝不是这样!虽然老人不与孙儿孙女住在一起,但对他们的成长非常重视,有时打电话给他们询问他们的生活和学习情况,过节日或孩子生日就寄送礼物给他们,路近的过些日子就去看望他们。英国的祖父母的想法是,喜欢孩子并不一定要整天与孩子泡在一起,其实每隔段时间见次面,孩子有一种特别亲切的感觉,让他在平凡的生活中感受一些惊喜。

带孩子亲近大自然

带孩子外出的时间一般会选在周末或节假日,有时开车带孩子一起去山地,看山川河流、茂密树林和飞禽走兽;有时开车去海岛,看大海、汹涌波涛和热闹海港。这种方式既加深了老人与孩子的感情,又让孩子在自然环境中学到很多的知识。孩子的好奇心强,看见什么都想知道其中的奥妙,于是他们问什么,老人就答什么,可以诱导孩子对自然科学产生兴趣。可中国老人往往不这么想,他们认为孩子小,外出万一出什么事,自己无法向孩子的父母交代,而关在家里则是最安全的。

培养孩子的独立性

孩子不与老人生活在一起的一个重要因素是为了从小就培养孩子的独立生活能力。父母有时忙碌起来顾不上孩子,孩子必须学会处理自己的日常生活。没有了对老人的依赖,孩子就得迫使自己记住大人的做法,训练自己面对问题。这样的孩子长大后独立处事能力比较强。

当年轻爸爸妈妈的参谋

当孩子出生之后,年轻的父母缺乏养育孩子的知识和经验,老人便成了他们的育儿参谋,不但教给他们具体的细节,还要做示范。在孩子成长不同阶段,提醒年轻父母要注意对孩子进行哪些方面的教育。例如在生理、心理、智力和孩子的兴趣爱好等方面帮助指导幼儿健康发展。另外建议年轻的父母:家里有了孩子不要养宠物。西方人视猫狗为宠物,如同人一样珍贵,一般人家里都养猫养狗。但是为了小孩子,年轻父母还是要忍痛割爱,必须把心爱的宠物送走,我在林妲家里就没有发现猫狗之类的小宠物。

【贴士】

隔代家长的成功要素

1.身体健康,精力较好,心态年轻,乐于养育孙子女。

2.心理健康,情绪稳定,没有精神障碍或人格偏差。

3.家庭和个人卫生习惯良好,没有吸烟、酗酒等不良嗜好。

4.了解儿童的饮食营养和生活护理等常识。

5.性格开朗,人际交往能力强,不固执偏颇,对孩子有耐心。

6.喜欢户外活动,常带孩子外出,去认识周围的世界。

7.有一定的文化基础,能对儿童进行启蒙教育。

8.待孩子慈爱宽容,但不纵容、不溺爱,善于引导教育。

第9篇:教育小孩子的方法和经验范文

关键词:素质教育;家庭;儿童的经验;孩子的需要

中国历来有高度重视家庭教育的传统。随着独生子女政策的实施以及我国人口严重过剩带来的竞争压力,家长更是对子女的教育倾注了全部的热情和智慧。重早期教育,开发孩子的智力,使孩子学习成绩优秀,升入一流的学校,拿到更高的文凭,进入“上流”社会,给家庭带来荣誉,是中国城市家庭教育共同的追求与目标,也是中国城市家庭教育的基本特征。

为了深入了解我国的家庭教育,从1999年4月到2002年11月、我们进行了大量的现场调研。我们先后给四川省六地市26所中小学家长学校的3.4万名家长作了各种形式的家庭教育专题报告,也在此基础上作了部分问卷抽样调查。其中,对小学生家长进行的问卷调查有436份,对初中生家长的调查问卷有467份,对高中生家长的调查问卷有275份。同时对31名中小学教师作了有关家庭教育问题的调查。通过我们的调查研究,我们发现我国的家庭教育有以下一些主要特点。

一、家长对孩子教育的重视程度高。在城市中87%的家长非常重视孩子的教育,67%的家长表示除住房外,孩子的教育是他们未来最大的投资,他们为此在所不惜。57%的家长表示自己未来生活的意义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孩子的发展。这种命运共同体的理念与西方国家那种培养独立的人,亲子之间非依附而独立生存的理念是根本不同的。达也决定了中国的父母会付出更多。

二、在中国,父母普遍存在重学习轻个性的倾向。在调查中56%的小学生家长和61%的中学生家长承认他们主要关注孩子的健康和学习,较少关注孩子的心理、情感、个性和人际交往。而在随机的面对面的交流中,我们发现76%的小学生家长和81%的中学生家长都存在这个问题。(这也提示我们,在问卷调查中,选“好答案”的倾向会使数据失真)。

三、在对孩子学习的重视上、87%的家长重视的是孩子的学习成绩,孩子在班上的名次,而非重视孩子的学习过程。重学习结果,轻视学习过程,注重名次和分数,轻视对孩子学习活动的指导,忽视导致结果的过程性原因是中国家庭教育的普遍特点,这就导致家庭教育的简单化倾向。

四、在促进孩子学习的方法上。84%的中小学生家长认为,孩子的智商是差不多的,学习好坏取决于孩子的努力程度,而努力程度主要取决于学习压力以及父母是否“抓紧”孩子的学习。多数中国父母坚信孩子的天性是好玩,真正意义上的学习没有快乐可言,要使其努力学习必须不断施加压力。这一教育理念导致普遍的教育高压,导致对孩子心理需要的普遍忽视,学习过程成了一个“苦其心智”的过程。

五、中国的家长十分看重孩子书本知识的学习。96%的家长都认为学习主要就是学好教材上的知识。多数家长认为孩子看电视、玩游戏、从事自己喜欢的活动都是玩乐而不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学习。同时,68%的小学生家长和57%的中学生家长都肯定“灌输”在学习中的重要作用。在他们看来“接受式学习”是最好的学习方式。

六、在孩子的道德教育上,45%的家长承认存在忽视孩子德育的现象,而事实上考虑到家长的保护性心理反应,忽视孩子道德教育的现象还要严重得多。在道德教育上,多数家长主要是教育孩子对父母要有孝心,对人有礼貌,为人处事做到“不吃亏”。但在诚信、友爱、尊重、平等、社会使命感等方面的教育严重不足。

我国家庭教育的这些特征及作法带来的好处是;家长重视教育投入,可以使大量的家庭资金进入投资不足的教育领域;家长成为孩子教育的积极参与者;孩子能够较好地掌握书本知识,应试技能强。所带来的问题:一是孩子发展片面。除了书本知识的掌握,应试技能的提高,孩子的体育、美育、人格发展、道德素养以及社会技能等发展不足。二是孩子知识掌握较多,但独立掌握知识、运用知识的能力不强,这就减弱了孩子未来可持续发展的可能性。三是孩子的学习方式落后。中国的家长比较习惯于灌输式教育,孩子基本是在接受式学习模式下掌握知识。同时,孩子以掌握书本符号知识为主,知识的学习严重脱离孩子的生活,脱离孩子的个体经验,孩子在学习的过程中难以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加上饺重的学习负担,容易使孩子过早出现厌学情绪。四是中国的家庭教育有强烈的应试教育倾向。大多数学习活动都围绕着考试和升学而展开,学习的价值取决于它促进考试的程度。孩子不是“为掌握而学”而是“为考试而学”,这已经成为中国家庭教育的价值取向,这就模糊了学习的真正价值。显然,中国家庭教育的基本模式是背离素质教育目标的。

素质教育是以人的素质的提高和发展为己任,从心理学的视野来看,凡是能够使人的活动效能得到提高的所有心理品质都叫素质。素质的发展就意味着人的“一般本领”得到增强,人的心理加工机能得到提高,人能够进行更复杂的信息加工,能够表现出更有效的行为方式。家庭中的素质教育理念与传统的家庭教育理念是不同的,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素质教育注重人的成长与发展。它不满足于习得知识,对付考试。它强调知识和经验的掌握要导致人的心理活动方式产生积极的“质变”,这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发展。2.素质教育关注家庭小孩子全部潜能的开发。它与传统家庭教育那种只重知识掌握,只重智力开发的教育模式是不同的,它要关注孩子人格的发展,要积极促进孩子的身心健康,要关心孩子优良品德的形成以及社会交往和人与人之间合作能力的形成。因此,家庭中的素质教育一定是真正意义上的全面发展的教育。3.素质教育注重孩子操作实践能力的不断增强。孩子不但知道,而且会操作;不但会说,而且会做;有理解问题的能力,也有动手解决问题的能力。中国的家庭教育恰好是重前者,轻后者,这实际上是降低了孩子的行为活动的有效性。4.素质教育重视孩子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它不满足于学习上的继承与模仿,它要重视在此基础上的创新和发展;它不仅重视一般性,还重视差异性;不仅重视保持一致,还重视标新立异。创新教育意味着人的最本质的潜能得到开发、意味着人类文明的一种深层次的推动。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最高境界。

在实践模式上,家庭中的素质教育思想与传统的家庭教育相比有以下一些主要特征。

在认知发展方面。第一,它应该是基于孩子活动与经验的学习。在建构主义学习观看来,儿童的内部智力活动起源于儿童外部的实践操作活动。孩子只能根据自己的活动与经验来建构知识。从心理机制上讲,知识是不能“传授”的,更不可能被“灌输”。一切灌输与传授的知识都是苍白的、相对无效的。由于经验的缺乏,儿童的年龄越小,他们的学习就越是离不开他们自身的活动以及活动过程中习得的经验,这是建构知识最基本的素材,也是最重要的学习活动。中国的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一个通病就是孩子的学习远离他们的个体活动,远离他们的生活实践。在成年人看来,“正规”的学习就是掌握成年人给他们设计好的书本知识,学习成了掌握符号系统的认知活动。由于脱离孩子的个体经验,孩子只好死记硬背那些成年人灌输给他们的知识。这是导致儿童知识巩固性差和容易厌倦学习的一个重要原因。家庭中的素质教育实践就意味着这种传统学习方式的变革。

第二,学习不仅是满足成年人的需要,还必须满足孩子的需要。这意味着学习要满足孩子的认知乐趣,激发孩子的认知积极性,把学习变成一个积极的情感体验过程。这也意味着在家庭教育中父母要更多的理解孩子的心理,必须更多地尊重孩子在学习过程中的心理反应。我国现在的家庭教育是在满足成年人的心理需要,是在按成人的“意图”设计孩子的学习,学习在很大程度上变成了成人强制儿童的过程。同西方国家的孩子相比,中国的孩子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内部学习动机、对知识的内在求知欲明显不足,但应付情境需要的外部动机又较强。

第三,学习必须顺应孩子的年龄心理特征,必须尊重孩子的个别心理差异。孩子在不同的年龄阶段有不同的认知活动方式,有不同的行为特征。学龄前儿童最适合的学习方式就是游戏,就是各种有组织的活动,就是观看动画节目,那种所谓超常的识字教育,运算学习对多数儿童来讲是不适当的,在这个问题上西方国家的家庭教育比我们要冷静得多。即使是小学生,中学生我们也不能低估了他们认知的经验化程度、而过分地强调书本抽象知识的学习。儿童的认知活动既有一般规律,有存在明显的个别差异。事实上家庭教育有了个别针对性,大多数孩子都能得到更好的发展。在我国的家庭教育中,家长有很强的从众模仿倾向,人家的孩子学英语,自己的孩子也要学英语,人家的孩子上奥校,自己的孩子也要上奥校,人家的孩子练钢琴‘自己的孩子也跟着练钢琴而全然不顾孩子自身的特点。学校教育在充分考虑学生的个别差异上有相当大的难度,但家庭教育完全可以在这个问题上作得好一些。家庭有更多的空间和时间考虑孩子的个别差异,家庭也有更多个别化的教育情景来实施有针对性的教育。这方面家长需要得到更多的教育指导。

第四,家庭教育要树立起“大学习观”。从内容上看,学习不仅是书本知识的习得,还包括品德的形成,人格的发展以及行为习惯的养成。从方式上看,不仅有接受式学习,还有研究式学习,发现式学习;不仅有通过符号的学习,还有通过自身活动的学习;不仅有认知式的学习,还有情感体验式的学习。总之,凡是通过经验的习得而导致孩子行为持久变化的现象都叫学习,这就是所谓的大学习观。中国的家庭教育过分执着于和考试有关的课本知识的学习,这是狭隘的学习观念,这恰好是在强化学校教育本身具有的先天缺陷。如果说中国的学校教育由于应试教育的特征而难以避免过分以书本知识为主的特征,那么家庭教育有条件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学校教育的不足。孩子回到家里后做一些自己喜欢的活动,多阅读一些他们发自内心感兴趣的课外知识,都是对学校教育缺陷的重要弥补,有助于孩子自身素质的提高。

第五,建立家庭创新教育观。中国的家庭教育历来具有浓厚的权威主义色彩,父母不仅是知识的化身,也是真理的化身。在父母看来孩子是不懂事的,孩子的天性是逃避学习的,他们的行为是不合成人规范的,父母乐意用强制的态度实施教育。这种方式导致中国的孩子及成人缺乏创造性。家庭中的创新教育要求家长尊重孩子的意见,在教育过程中充分考虑他们的想法,允许他们表达不同于父母的观点和意见,给予他们自由探索的机会,尊重他们通过犯错误习得的经验,给他们留下展现自身想象力的空间。这是促进孩子创新精神和发展孩子创新能力所必须的文化心理氛围。做到这一点不需要家长有过多的专业训练,难是难在文化心理状态的改变。其实,中国的学校实施创新教育是很难的。应试教育的体制与创新教育的模式是不相容的。而家庭教育在自身微观环境中能够较好地做到这一点。

在人格发展方面,促进孩子健康人格是形成是家庭教育中十分重要的内容。但中国的家庭教育一直有重认知、轻人格倾向,改革开放以来这一问题表现得尤为突出。近年来独生子女的心理健康与人格发展问题已经引起了全社会的关注,但家庭教育在这方面却收效甚微。作为体现素质教育的家庭教育必须重视孩子健康人格的形成,这些健康的人格品质包括:对自我的悦纳,对生活目标的热爱与执着,良好的行为自律性与独立性,坚强、坦然面对挫折,善于调控自己的情绪,行为反应适度等等。在家庭教育中,促进健康人格形成的素质教育观应体现在这样几个方面。

第一,满足孩子的自我价值感。一个有自我价值感的孩子才有可能成为人格健康的孩子。这意味着家长要看到孩子的长处,立足于孩子的优点来教育孩子,这样才能确立孩子的基本自信心以及对自己生命的接纳和热爱。一个悦纳自己的人才有可能热爱生活,喜欢学习,也才有不断完善自己的动力。但中国的家长更喜欢立足于孩子的缺点来教育孩子,不断地指出孩子的过失,用别的孩子的优点来比较自己孩子的缺点,让孩子产生无能感以促进孩子进步。多数中国的家长相信只有当孩子看到自己的不足,只有当他们感到自己不行时,他们才有进步的动力。这是对孩子天性的严重误解。其实,这恰好是很多孩子骨子里缺乏自信,上进心不强,最后安于现状的深层次原因。

第二,合理的学习负担。学习负担是否合适,是否适应孩子的身心承受能力,直接关系到孩子的人格健康程度。我国中小学生心理问题突出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学生学习负担过重,心理压力太大。他们不仅学习时间长,孩子学习时间一般都超过父母的工作时间,而且他们实际享受的节假日休息时间也远没有他们的父母多。更重要的是他们所承受的来自各方面的心理压力往往超出了一个孩子所能接受的程度。他们的心理压力主要来自考试和升学,从学前教育一直到高中,他们都要长时间地、高强度地承受这种压力。在这一过程中孩子不断地体验到紧张、焦虑、烦恼、抑郁、失望,这使他们长期处在负面情绪的困扰中,持久负面情绪所形成的不良心境是导致心理病态以及人格扭曲的重要原因。父母适当地调控孩子的心理压力,孩子学习负担适当,这就有利于孩子的身心健康,这是家庭中人格教育最基础性的工作。

第三,满足孩子的多种心理需要。从人本主义心理观来看,需要是人的行为的基本动力,人的一切行为都围绕着需要而展开,一个人的需要满足越充分,越多样化,他的潜能发挥就越充分,人格就越健康。中国的家庭教育注重孩子认知需要的满足而严重忽视孩子其他心理需要的满足。事实上,孩子除了认知需要以外,他们还有交往的需要、归属和友爱的需要、展现自我特长的需要、得到认同和尊重的需要、活动和探究的需要以及创造的需要等。孩子任何需要的满足都有利于他们的心理健康,都促进着他们的人格发展。由于我国的家庭教育存在严重忽视孩子多种心理需要满足的问题,这就明显不利于他们人格的健康成长。

第四,理性的挫折教育。围绕孩子人格的健康成长,人们往往热衷于谈论挫折教育。多数人认为中国的独生子女缺乏挫折教育,是他们人格不健全的重要原因。这是一种是似而非的观点。事实上中国的孩子承受着极其病态的挫折教育,在城市家庭中,一方面孩子在生活上很少有挫沂体验,他们生活的“无忧无虑”,没有物质匮乏的困扰,甚至基本上不做家务事,在这方面挫折教育严重不足。而另一方面,在学习上,在心理上,他们太缺乏成就体验、他们饱受着来自学习,来自升名牌学校,来自成人各种要求所带来的各种挫折感,以致于孩子过多体验到焦虑、紧张与无助,甚至产生对整个人生的厌倦。在这方面他们承受了一个孩子不该承受的挫折。

中国的孩子一点不缺乏挫折教育,他们缺乏的是理性的挫沂教育。我们提倡在家庭教育中应增加孩子在生活方面的挫折教育,而在学习上应该更多地让孩子体验到成功教育的喜悦,这才是有利于孩子心理发展的挫折教育。

在品德教育方面,家庭中的素质教育理念也与传统的家庭教育不同。近二十多年来,我国的家庭教育明显存在忽视孩子品德教育的倾向,只重学习而不重做人是我国家庭教育的通病。就是在苍白的品德教育中也存在教育者居高临下,强制武断的特征。体现素质教育的理念,家庭中的德育应该有那些特征呢?

第一,道德的习得与知识的习得不同,它不能简单地用学习知识的方式来学习道德,它是一个更加重视行为实践的活动过程。从小事做起,从做中学、应该是道德学习更加鲜明的特征。在做的过程中,才能完成从道德行为向道德知识的转变,从而变成一种真正意义上的道德素质。在道德学习的过程中,我国的家庭教育更重视讲道理,更重视口头行为规范的传授,这对道德行为规范的习得是有限的。

第二,道德学习不仅是一种认知活动,它还应该是一个深刻的情感体验的过程。没有情感体验的纯认知性的道德是一种苍白的缺乏实践意义的道德。孩子在道德情景中产生感动、悲伤、同情、喜悦、激动、庄严、神圣等情感体验时,才能有效地形成道德行为。一次刻骨铭心的情感体验活动就是一次最好的道德教育。当一个孩子庄严地站在国旗前参加升旗仪式时所体验到的那种激动,神圣的情感实际上就是最深刻的道德教育,它甚至不需要语言的参与,仅仅是一种道德情景中的观看和体验就可以表现出全部道德教育的深刻内涵。

第三,家长的行为示范是重要的道德学习形式。模仿学习,榜样学习是人的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通过观察;通过观察过程中的“替代强化”可以促进人的道德行为的形成。孩子年龄越小,模仿学习的作用就越大。在家庭中,父母做山良好的行为示范是促进孩子优良品德形成的有效手段。在我们的家庭教育中,往往父母说的是高尚的道理,却做出平庸的甚至是低级的行为示范,事实上孩子更看重的是行为“榜样“,他们对“道理”是比较健忘的,当道理和榜样不一致是,孩子会更多受到实际行为的影响。因此,家庭中的道德教育应从父母的行为示范开始。通过榜样的作用来促进孩子道德品质的发展。

总之,在家庭教育中,素质教育的理念与实践思路在各个方面都与传统家庭教育不同,实施素质教育的思想一定是一个全面反省和批判传统家庭教育的过程。

素质教育是发展性的教育,它注重人稳定的、能提高人的活动效能的心理品质的形成,这种心理品质的形成能提高人的全部活动的有效性。素质教育也是全面性的教育,它决不仅仅只关注人的某一个方面的发展,而是关注人的全部潜能的开发。同时素质教育一定是真正关心人的教育,是真诚关心孩子内心世界的教育,它尊重孩子的心理特征,关注孩子的个性差异,满足孩子的心理需要,是一种真正充满人文精神的教育。中国的家庭教育在迈向素质教育的目标方面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