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脑血管意外的急救护理措施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急性脑血管意外;院前急救;护理
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脑血管意外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且发病急、病情重,是人类致残、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发病后能否得到及时有效的医疗救护直接关系到患者的抢救成功率及其预后效果。院前急救包括院前出诊准备、现场救护、转运及途中监护救治三部分,这三部分紧密衔接,构成院前急救的工作程序,快速有效的院前急救是挽救患者生命、降低死亡率及伤残率的基本保障。
1 临床资料
2007年1月至2009年6月,我院急救中心接诊急性脑血管意外患者108例,年龄32至91岁,男65例,女43例,神志清楚29例,嗜睡21例,昏迷58例。
2 院前抢救措施
2.1 快速反应急救中心接到120指挥调度电话通知后,值班人员3分钟内出车,在途中根据120调度电话所述情况对患者病情做出初步预测,合理安排现场救护措施。
2.2 迅速准确评估病情医护人员到达现场后简单询问家属或知情人患者的发病情况和病史,同时进行体格检查,根据患者的神志、瞳孔、呼吸、血压、面色、肢体活动情况对病情做出迅速判断,立即实施有效救护。
2.3 实施有效的救护措施
2.3.1 保持呼吸道通畅对于昏迷患者将其至去枕平卧位,头偏向一侧,便于口腔粘液或呕吐物流出[1]。如果出现窒息,立即给以畅通气道,清除口鼻咽部分泌物,如有假牙应取出,松解患者衣领裤带。舌后坠经改变头部位置仍不能解除者,放置口咽通气道,必要时给以气管插管,简易呼吸气囊辅助呼吸。
2.3.2 密切观察神志、瞳孔、血压、及头痛、呕吐等病情变化 如双侧瞳孔不等大、对光反射迟钝或消失提示脑疝形成,双侧瞳孔针尖样大小、眼球固定提示脑桥出血。如出现头痛、呕吐应及时清理呕吐物避免误吸。如意识障碍加深、血压升高、脉搏缓慢,呼吸深慢且不规则,提示病情加重。应立即采取抢救措施。
2.3.3 迅速建立有效静脉通路使用静脉留置针建立静脉通路,输入抢救药物提高生命支持。脑血管意外患者一般颅内压增高,应快速输入脱水剂,降低颅内压,减轻水肿。
2.3.4对症处理给予氧气吸入,改善脑缺氧。有高血压危象者应用利尿剂;发生应激性溃疡出血时应用止血药,并补充血容量;有心律失常给予纠正,出现室颤立即除颤,心搏骤停者给予胸外心脏按压,同时应用肾上腺素、呼吸兴奋剂,必要时给予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2]。
2.3.5 中性治疗鉴于脑血管意外病情复杂,现场不能行头颅CT检查,一时无法判断是出血性还是梗塞性,可进行中性治疗,包括进行脱水降颅压、保持血压稳定、暂时不用止血或溶栓药物。密切观察病情,急送医院明确诊断后再进行对症治疗。
2.3.6重视搬运技术采用安全轻巧的搬运技术,迅速安全的将患者运送至医院,并在搬运途中尽可能减少因搬运给患者带来的痛苦,避免并发症的发生。搬运时动作轻柔迅速,头部抬高15~30°,一人固定头颈部,与身体轴线保持一致,其余人将双手平放于患者肩、胸、腰、臀、膝部,将患者平移放置担架车上。
2.3.7 注意运输安全救护车运行时尽量选择路程近、路况好的路线,尽快将患者安全迅速地送到医院。特别是阴、雨、雾、雪天气,尤其要注意安全,避免突然刹车,防止车辆剧烈颠簸。在救护车内应根据患者病情将其放置所需,避免并发症的发生。
2.3.8 转运途中密切观察患者病情变化(1)用安全带将患者固定在担架车上,避免因躁动发生意外。(2)给昏迷患者戴冰帽,以降低代谢、保护脑细胞、减轻脑水肿。(3)保持呼吸道通畅,如有痰液及时吸出,避免误吸。(4)给予心电、血压、血氧饱和度监测,密切观察病情变化,为医生提供病情变化的动态信息。(5)保持吸氧管、输液管、尿管等管道通畅,避免扭曲,影响治疗。(6)若途中病情加中、恶化,救护车上不能处置时,应紧急联系并送往就近医疗机构救治。
2.3.9 迅速与医院急救中心联系,预报病情,通知CT室和相关科室做好抢救准备工作,开辟生命绿色通道。
2.4 做好抢救记录院前急救的抢救记录非常重要,是护理程序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由于院前急救时抢救患者时医生都是下口头医嘱,护士要特别注意执行医嘱时要复述一遍,得到医生认可后再执行,并保留药物空瓶以便查对。用药后及时、准确、详细记录抢救用药和时间,并详细记录病情发展过程和采取的措施。完整的护理记录会给临床医生下一步抢救治疗提供参考依据。
3 体 会
院前急救不同与医院急诊室抢救,其特点是病情紧急,现场急救条件差,设备场地受限,故实施抢救以生命器官维持与对症治疗为主,及时正确的抢救措施能在最大程度上挽救患者的生命、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因此院前急救是医疗急救体系的重要的前沿阵地。
【参考文献】
脑血管意外,可分为出血性和缺血性两类。
脑出血多发生在白天活动时,如情绪激动,大量饮酒,过度劳累等。发病前部分病人可有头晕、头痛、恶心、呕吐、鼻出血等先兆症状,病人会突然晕倒,迅速出现昏迷。面色潮红,口眼歪斜,言语不利,两眼凝视,偏瘫,大小便失禁等症状,部分病人还出现喷射状呕吐。脑缺血包括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脑血栓形成和脑栓塞三种类型。一般多在睡眠和安静的状态下发病,病人常有头痛、头晕、肢体麻木,沉重感或有不同程度的瘫痪,发病后几天内常有症状加重的过程。由于脑血管意外大多数起病急、病情重、发展快。可在工厂、机关、学校、农村、街道、酒店及家庭等场合发生,且以家庭居多。因此,遇此情况,应立即进行院前现场急救,这对提高治愈率,减少伤残率,降低死亡率至关重要。
护理体会
脑血管意外院前急救主要三方面:护理体检:首先应迅速而果断地处理直接威胁病人生命的症状,同时迅速对病人进行体检,体检时原则上尽量不移动病人,尤其是脑出血,移动会加重病情。体检包括六大体征:意识、瞳孔、呼吸、血压、脉搏、体温。
意识:检查病人是否清醒,是嗜睡、昏迷、还是浅昏迷、深昏迷。①脑血栓的病人:通常意识清晰,少数患者可有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②脑栓塞的病人:是脑血管意外中发病最急者,症状在数秒或数分钟即达高峰,常有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严重者可突然出现昏迷,但比脑出血持续时间要短。③脑出血的病人:如外侧型内囊出血,意识障碍较轻。而内侧型内囊出血,病情十分凶险,一旦发病,立即进入昏迷,很快死亡。
瞳孔:观察瞳孔的大小及对光反射是否存在,瞳孔是否等大,等圆。由于脑出血部位不同,瞳孔的大小变化也不同。①内囊出血:常有双侧瞳孔不等大,一般为出血侧瞳孔扩大,部分病例两眼向出血侧凝视(也称两眼看病灶)。②脑桥出血:双侧瞳孔极度缩小,呈“针尖样”改变,病情较重。③小脑幕切迹疝:一侧瞳孔进行性散大,对光反射消失。④急性枕骨大孔疝:一侧瞳孔可先缩小(交感神经受压迫),以后散大。
呼吸:脑血管意外对脑结构不同平面的损害,可产生不同类型的呼吸节律改变。如:①大脑广泛损害:为潮氏呼吸。②中脑被盖部损害:为中枢神经原性过度呼吸。③脑桥首端被盖部损害:为长吸气式呼吸。(充分吸气后呼吸暂停)④脑桥尾端被盖部损害:为丛集式呼吸。(四、五次呼吸后呼吸暂停)⑤在发生钩回疝时:可见到上述一系列从神经轴首端到尾端的呼吸节律的变化。⑥最典型的是内囊出血的鼾声呼吸。④血压:脑血管意外病人,多数有高血压病史,发病时血压常在180/90mmHg上下,有的更高,高压可达200mmHg以上。但小脑幕切迹疝,严重时血压忽高忽低,这时病人将面临死亡。⑤脉搏:测量脉搏的强弱和脉率。脑出血病人脉搏洪大而有力。颅内压增高和昏迷期的病人,脉搏比较缓慢和微弱。⑥体温:现场急救,不必要用体温计测试,用手触摸病人肢体的末梢循环,有无皮肤湿冷,发热等。
脑栓塞的病人:如果栓子是来源于长骨骨折的脂肪栓塞,患者皮肤和黏膜可见阏斑,多有高热。
小脑幕切迹疝的病人:重症时体温可高达41℃以上,也可低至35℃以下而不上升。③脑桥出血:为持续高热。
急救护理措施的实施
根据病人的症状和体征,以及详细的护理体检,我们应迅速准确作出判断,立即对病人进行抢救。院前救治原则是稳定病情,适当的对症处理,立即转送医院。
首先将患者保持合适的,立即让病人绝对安静卧床。脑出血的病人头部稍垫起15°~30°,有利于脑静脉回流,减轻脑水肿。脑缺血的病人,应立即平卧,头向后仰,以保证脑血流的灌注。避免颈部弯曲和扭转,头扭转时,颅内静脉回流受限。避免屏气,咳嗽。保持呼吸通畅,给予氧气吸入。脑血管意外的病人常有意识障碍和呼吸改变,应立即解开领口,松解腰带,开放气道,及时清除口腔和鼻腔的分泌物和呕吐物,昏迷病人头偏向一侧,以防误吸。
建立静脉通道:这是对重症病人进行急救的主要护理措施,原则上越早越好。特别是有颅内高压的病人,以便快速滴入甘露醇或其他药物(如速尿、地塞米松等)。
控制血压:脑血管意外的病人,可能出现反应性高血压,由于院前的条件有限,时间短暂,不应使用降压药物。但血压过高或过低时,可适当选用缓和的升压药和降压药。使血压维持在160/90mmHg上下。
如病人出现呼吸、心跳停止,应立即进行人工心肺复苏,以挽救病人生命和保障病人不出意外为首要。
尽快将病人转送到医院。
家住北京市崇文区景泰东里76岁的孙老太太无儿无女,老伴早逝,一人独居。前不久的某天中午11点,她在晾衣服时,不慎摔倒在阳台上,怎么也爬不起来,喊人又没人应。最后送到医院,诊断为小腿骨折。
住在包头胡同9号楼的王桂醇老人,其惟一的儿子在南方工作并成了家,一年当中只有春节那几天能见上一面,平时只有老人独居一室,料理生活。一次突发脑血栓形成,不省人事,幸亏遇上房管所查暖气,才被发现,送进医院救助,否则后果不堪设想。
据调查,很多“空巢老人”都有过类似的经历。平时生活尚能自理,一旦生病,生活中的诸多不便和精神上的寂寞孤独就让老人备受痛苦。而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到来,“空巢老人”也逐渐增多。北京市老龄协会常务副会长白恩良说,北京已经步入了老龄化社会。目前,该市共有老年人口170.2万人,占全市总人口的12.5%,其中有10多万人需要照料。在今年进行的对“空巢老人”调查结果显示,北京市有“空巢老人”近30万,有近11000人生活不能自理。这些老年人大部分还是以家庭养老为主,需要就医、购物、陪伴、交流及各种应急服务的竟达到90%。
因此,老年人的家庭自救与急救将逐渐成为一个社会问题。
为什么要重视老年疾病的家庭自救与急救
由于老年人神经功能衰退,反应不灵敏,视力减退,记忆力减退,对新事物接受能力相对较差,对家用电器、煤气灶的性能不了解,使用别易发生外伤、烫伤、触电、燃气泄露、煤气中毒、化学品损伤及误服药品等。尤其是患有老年性痴呆的病人,独自在家更易发生意外。老年人跌倒时易引起骨折、脱臼。老年人常有心、脑血管病变,易发生心绞痛、心肌梗死、心律失常及中风等,甚至可能猝死。老年人吞咽反射差,牙齿松动、脱落,咀嚼能力差,吞咽时易发生噎、呛,阻塞气道导致窒息…… 这些都应进行及时的急救和自救,绝不能坐等救护车和医生的到来而丧失最佳救治时机。据统计,有90%的猝死病例发生在医院以外,也就是“救星”尚未到达现场的空白时间段。在我国,从拨打急救电话到急救车到达现场,平均需要20分钟左右的时间。这段时间对于一个猝死急需救助的病人来说,是一段难熬的“漫漫长夜”。而现场的黄金抢救时间只有短短的4分钟,这就是急救中常说的“黄金4分钟”。每耽误一分钟,病人的生存机会就会急速下降,死亡率就会直线上升。
另外,强调老年人必须重视疾病的家庭自救与急救,这也是与其生理功能的特殊性相适应的。因为在老年阶段,疾病的发病率高,患病后致残和致死率高,患病后早期症状不明显,常常是发现症状的时候,疾病已经变得非常凶险。
所以,老年朋友及家人应该重视疾病的预防和懂得一些早期救治的知识,特别是对突发疾病和意外,应学会自救和急救,为救护人员赢得宝贵的时间。这也就是我们经常说的院前急救、院前预防和自救。
常见病症的自救与急救
老年人在家突然发生意外时,如果无他人在场,神志清醒者应首先自救,然后采取各种措施呼救。如果有亲属在场,亲属不要惊慌失措、手忙脚乱,应根据情况作出判断,进行必要的抢救,然后再送就近医院。
让更多的老人及其家人了解现代急救知识,掌握基本的急救和自救方法,是当务之急。
晕厥
表现:晕厥表现为人突然晕倒,短暂失去知觉,很快恢复意识。晕厥与眩晕、昏迷、休克不同。眩晕为自身或周围物体旋转感,无意识丧失;昏迷与意识丧失则有较长病程,不会很快恢复;休克为血压明显下降,初期意识多数是清楚的。
发病诱因:最为常见的晕厥为血管神经性晕厥,由血管舒张与收缩发生一过所引起。因剧烈疼痛、恐惧、空气闷热、针灸、注射时引起,称之为普通晕厥;也可因咳嗽、喷嚏时引起,称为咳嗽晕厥;可因排尿而引起,称为排尿晕厥;可在久坐、久卧后突然起立时,因性低血压引起,称为性晕厥;也可因穿硬质高领衣服、剃须、刺激颈动脉窦引起晕厥;心脏病病人,可因严重心律失常而发生心源性晕厥,出现两眼上翻,口唇发紫,双手握拳,抽搐。
急救措施:
应立即将病人平放,或抬高下肢,促进下肢静脉血液回流心脏,帮助脑正常供血。
解开病人衣领、裤带,妇女应松开胸罩,使其呼吸顺畅;
有假牙者,应取出。
刚恢复知觉的病人不要立即起立,防止再次晕厥。
对心源性晕厥(一般有心脏病史),应立即用拳捶击心前区进行复苏,如心跳未恢复还应进行胸外心脏按摩和人工呼吸。缓解后,尽快送就近医院抢救。
中风
表现:剧烈头疼、流口水、吐字不清,有时可能没有明显头疼,只是说话别扭、半边脸及手脚发麻,这时候可能已有脑血栓形成。
发病诱因:病人大多有高血压及动脉粥样硬化病史,在情绪出现较大波动,或者因饮酒、长时间打牌、上网等,都可能使血压升高,诱发脑血管意外。
急救措施:
有条件时可先给病人量血压。脑出血时血压要比平时高,随着病情的加剧血压还会升高。
解开病人的领扣。
取出假牙。
让病人将备用降压药立刻吃下去,如已不能吞服可把药化成水服下。
不要盲目搬动病人,病人头位也不宜过高,可不用枕头让病人平卧在床上,头偏向一侧。
用冰袋或冷毛巾敷在病人额头上,以减少出血和降低颅内压。
呼吸、心跳骤停
某些原因,患者呼吸突然丧失,抽搐或昏迷;颈动脉、股动脉无搏动,胸廓无运动;以及瞳孔散大,对光线刺激无反应。这就是医生所称的死亡三大特征。
1.呼吸骤停的急救方法:
迅速解开衣服,清除口内分泌物、假牙等,舌后缩时用舌钳将舌拉出。
患者需仰卧位,头尽量后仰。
立即进行口对口人工呼吸。方法是:患者仰卧,护理人一手托起患者下颌,使其头部后仰,以解除舌下坠所致的呼吸道梗阻,保持呼吸道通畅;另一手捏紧患者鼻孔,以防吹入的气体从鼻逸出。然后护理人深吸一口气,对准患者口用力吹人,直至胸部略有膨起。之后,护理人头稍侧转,并立即放松捏鼻孔的手,靠患者胸部正压自行呼气,如此反复进行。成人每分钟吸气12-16次,吹气时间宜短,约占一次呼吸时间的1/3。吹气若无反应,则需检查呼吸道是否通畅,吹气是否得当。如果患者牙关紧闭,护理人可改用口对鼻吹气。其方法与口对口人工呼吸基本相同。
2.心跳骤停的急救方法
对心跳骤停在1分钟左右者,可用拳小鱼际部位捶击其胸骨中段一次,并马上进行不间断的胸外心脏挤压。胸外心脏挤压的方法是:
患者应仰卧在硬板上,如系软床应加垫木板。
护理人用一手掌根部放于患者胸骨下三分之二处,另一手重叠压在上面,两臂伸直,依靠护理人身体重力向患者脊柱方向作垂直而有节律的挤压。挤压用力须适度,略带冲击性;使胸骨下陷4厘米后,随即放松,使胸骨复原,以利心脏舒张。按压次数成人每分钟60~80次,直至心跳恢复。按压时必须用手掌根部加压于胸骨下半段,垂直向下挤压;不应将手掌平放,不应压心前区;按压与放松时间应大致相等。心脏按压时应同时施行有效的人工呼吸。
心血管意外
表现:心前区剧烈疼痛有濒死感或窒息感,有时血压会偏低或高,嘴唇发紫,严重时心跳呼吸停止。
发病诱因:过度兴奋、激动,都会刺激交感神经末梢和肾上腺素分泌,导致血压升高,心率加快,诱发心律紊乱、心绞痛或心肌梗死,也可造成心跳骤停或猝死。平时无心脏病史的人也可能因过度兴奋而突发心血管意外。
急救措施:
对突发心血管意外者,在急救车未到前,不要轻易搬动和摇晃病人,可在其心前区用力叩击3~5下,如心跳、呼吸还不能恢复,可按照上一条的做法做胸部按压及人工呼吸。
冠心病患者如出现心绞痛,要绝对卧床,以减少心肌耗氧量,同时舌下含服硝酸甘油等扩张血管的药物。然后送医院抢救。
突然失明
表现:眼前突然一片漆黑,什么也看不见。这叫做一过性失明。持续几十秒钟、几分钟,长者达十几分钟后又恢复原来视力。
发病诱因:本病常在有高血压、糖尿病、动脉硬化、肾炎、动脉内膜炎等疾病的老人中发生;精神过度紧张或遭受精神创伤时也有可能发生。
急救措施:
在发生先兆症状时,如果缓解很慢,应立即从常备急救盒中取出亚硝酸异戊酯吸入,可很快使症状消失。
发作时先从急救盒内取出亚硝酸异戊酯药一瓶,放在手帕中击碎放出气体连续吸入,直至气味消失为止;再取出硝酸甘油片(0.6毫克)含在舌下。同时可对患眼进行重复、间歇的按摩,促使血管扩张。
突发意外的自救与急救
跌倒
表现:如果臀部着地,易发生髋部股骨颈骨折。这时可局部剧烈疼痛。因为有些老人痛
觉不敏感,如果骨折两端成角相嵌,甚至还可起立行走,但出现跛行;跌倒时如向前扑到,常可引起股骨骨干、髌骨及上肢前臂骨折,局部疼痛,明显肿胀,甚至出现创口。颅内损伤可当场出现神志变化、剧烈呕吐、耳鼻出血,有的虽然当时清醒,但过一段时间可再出现剧烈头痛、呕吐、抽搐、昏迷。
急救措施:
如果跌得较重,不要急于挪动身体,先看看哪个地方痛。
应先将其置于硬木板上,仰卧位。一时找不到硬木板时,可先就地平躺。
如果腰后部疼痛怀疑有腰椎骨折,应在该处用枕或卷折好的毛巾垫好,使脊柱避免屈曲压迫脊髓。
如果怀疑有股骨颈骨折,应用木板固定骨折部位。木板长度相当于腋下到足跟处,在腋下及木板端,包好衬垫物,在胸廓部及骨盆部作环形包扎。其他部位骨折,可用两条木板夹住骨折部位,上、中、下三部位用绷带固定。
有创口者,应用洁净毛巾、布单把创口包好,再用夹板固定。
头颅损伤有耳鼻出血者,不要用纱布,棉花、手帕去堵塞,否则可导致颅内压升高,引起继发感染。
头部或臀部着地,出现头痛、呕吐时,是颅内出血的征兆,不可轻视。
食物中毒
有些老人习惯吃剩饭剩菜,这很容易导致食物中毒。
表现:有明确的吃不洁食物史。中毒者一般多在食后6~24小时内发病,突然出现恶心、呕吐、腹痛、腹泻,呕吐腹泻严重者可造成脱水。
急救措施:一旦发现食物中毒,应尽快送病重者到医院救治。现场急救措施:
尽快催吐。(1)用筷子或手指轻碰患者咽壁,促使呕吐。(2)可取食盐20克,加开水2000毫升,让患者喝下。(3)肉类食品中毒,则可服用十滴水促使呕吐。
药物导泻。食物中毒时间超过2小时,精神较好者,则可服用大黄30克,一次煎服;老年体质较好者,可采用番泻叶15克,一次煎服或用开水冲服。
如果中毒者已发生昏迷,则禁止对其催吐。
煤气中毒
表现:开始时头痛、头晕、乏力、恶心、呕吐,之后出现晕倒、昏睡、昏迷、大小便失禁、呼吸困难等现象,严重者会因缺氧呼吸循环衰竭而死亡。
急救措施:
立即开门窗通风。吸入新鲜空气。
将老人移置温暖、通风好的房间内。
解开衣服、裤带,注意保温。
能饮水者,可喝热糖茶水。
必要时针刺人中穴。
呼吸困难或停止时,立即做人工呼吸,同时进行胸外心脏挤压。
严重者应及时送医院抢救。
噎食
食物团块完全堵塞声门或气管引起的窒息,俗称“噎食”,是老年人猝死的常见原因之一。美国每年约有4000多人因噎食猝死,占猝死病因第六位。阻塞气管的食物常见的有肉类、蛋黄和蛋糕、年糕、粽子、元宵、地瓜、包子等。
表现:发生噎食时,患者会突然不能说话和呼吸,常用手指向咽喉部,或窒息倒地。噎食者往往来不及送医院抢救。
急救措施:一旦发生噎食,在呼叫急救中心的同时,应争分夺秒地进行现场急救操作。要点是:噎食者取坐位或站立位,急救者站在其身后,双臂抱其腰,用双手重叠放在病人上腹部剑突下的位置,向上向后快速加压,利用冲压胸部时肺内的气流将食物驱出。若噎食者不能坐或站立,应立即使其仰卧,头后仰,急救者用双手置于病人剑突下,从下向上并稍向后给予猛烈冲击,使堵塞的食物被冲出。
老年疾病家庭急救和自救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在急救过程中,有些情况应该引起注意。
一戒惊惶失措。如有人触电,一定要用绝缘体使伤者迅速脱离电源,方可进行救治。
二戒草率从事。急救时要沉着冷静,如果手忙脚乱,不但容易忙中出错,而且有可能为以后的救治工作埋下隐患。
三戒随意搬动。对严重的心脑血管意外病人和跌倒后怀疑有脊柱或下肢骨折者,随意搬动可能导致不良后果。
四戒乱用药物。否则会掩盖病情,延误诊断或加重病情。待检查确诊后再作处理。如备有家庭药箱,要了解其中的药品是否适用及用量用法。
[关键词]老年糖尿病;低血糖;观察与护理
老年性糖尿病(DM)是老年人内分泌代谢疾病中最常见的病种,其中老年DM绝大多数是2型,占90%-95%[1]。低血糖是本病的常见主要并发症。有时与脑血管意外的临床表现十分像似,给临床诊断带来一定的困难[2]。对36例老年性糖尿病低血糖反应患者的临床及护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不断提高对本病的临床表现观察与鉴别能力,和实施应急处理能力。为以后更好的为本病患者服务。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组36例患者年龄均大于或等于60岁,符合2008年国际老年人学术年会规定的年龄。其中,男27例,女9例。36例患者均为2型糖尿病,病程5~20年。主要并发症:高血压23例,占63.88%;冠心病15例,占41.67%;肠胃功能紊乱9例,占25%;肾病11例,占30.56%;神经末梢病变及糖尿病足6例,占16.67%。
1.2临床表现:36例患者共性的临床表现为早期症状以植物神经尤其是交感神经兴奋为主,表现为心悸、乏力、出汗、饥饿感、面色苍白、震颤、恶心呕吐等,较严重的低血糖常有中枢神经系统缺糖的表现,如意识模糊、精神失常、肢体瘫痪,大小便失禁、昏睡、昏迷等。也有个别患者表现为癫痫样抽搐、胡言乱语、精神错乱或行为失常,不识家人。1例患者在心悸、乏力的同时突发性语言不清、流口水、一侧上肢无力。
1.3观察与应急处理: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病结合既往病史都及时进行血糖检测,结果均低于2.8mmol/L。并进行对症治疗,先用50%葡萄糖注射液40~100ml静脉推注,根据情况需要可重复应用,然后静脉滴注20%葡萄糖,调节滴速使血糖水平维持在6~12mmol/L,直到低血糖的临床症状消失[3]。其中1例患者在治疗过程中临床症状没有因治疗而减轻。立即行头颅CT扫描,CT诊断为右侧基底节区见1cm×1cm×2cm的出血灶,临床立即在纠正低血糖的基础上,再进行减低颅内压和止血治疗。
2结果
36例患者均得到及时的治疗,单纯糖尿病低血糖患者多在12~48h内出院,未出现任何并发症,低血糖合并中风患者住院37d出院,仅仅是右侧上肢活动不灵活。余未出现严重的并发症。
3护理
3.1密切观察患者的意识、行为的变化,提高识别能力:低血糖患者发病常有一个短暂的进展变化过程。如患者先出现饥饿感、面色苍白,然后出现虚脱、出汗等表现,再出现震颤、意识模糊、乃至昏迷等现象。护理人员如发现上述一些征象应结合患者的既往病史,想到低血糖的可能性。可建议患者进一些缓冲饮食。
3.2严格执行急救护理操作常规,做到忙而有序:对于低血糖昏迷的患者,应保持患者的呼吸道通畅、持续低流量吸氧、静脉通路的建立、心电监护等有效的护理措施要立即运用。
3.3做好患者及家属的宣教工作,让患者消除恐惧心理,积极配合治疗:向家属做好病变的发生、发展及最终转归情况的常识,使家属能保持情绪上稳定,配合医生、护理人员的工作。同时让患者家属学会如何照顾好患者出院后的生活。使家属能够对患者起到监督作用,监督其用药的方式、方法,帮助其提高药物的依从性。避免生活上的一些不良习惯,忌爆饮爆食,忌饮酒[4]。教会患者自我监测能力,对血糖有波动应及时与医生取得联系。以便及时对药物的调整。
4讨论
低血糖症是一组多种原因引起的以血浆葡萄浓度过低,致交感神经兴奋和脑细胞缺糖为主要特点的综合症。一般以血浆葡萄糖浓度低于2.8mmol/L作为低血糖症的标准[1]。糖尿病低血糖是2型糖尿病患者常见并发症,严重低血糖时可导致组织损伤,其危害程度不亚于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及高渗性非酮症糖尿病[5-6]。护理人员必须具备强烈的责任心和事业心,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把低血糖反应消灭在萌芽状态。
5参考文献
[1]周丽芬.老年糖尿病患者低血糖反应的观察与护理[J].医学理论与实践,2009,22(10):1250.
[2]陆再英,钟南山.内科学[M].第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794.
[3]刘志梅.老年糖尿病患者的低血糖症[J].实用老年医学,2003,17(1):102.
[4]毕美仙,刘红.糖尿病低血糖反应的原因及护理[J].全科医学,2009,7(3):6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