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能力与思维的关系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一、认知语言学视角下的思维能力与词汇学习间的关系
第一,从认知语言学角度来看,认知语言学的哲学基础是经验主义哲学或非客观主义的经验现实主义哲学。其经验主义认知观主要体现在:(1)思维是不能脱离形体的(embodied),即用来连接概念系统的结构来自于亲身经验,并因亲身经验而有意义;(2)思维是想象的(imaginative),因为那些不是直接来源于经验的概念也是在经验基础之上的心理意象的结果;Ungerer和Schmid在一书中认为,当今的认知语言学主要是由经验观、凸显观和注意观三种方法表征的。这里主要讲经验观对思维及词汇学习的影响。经验观认为,语言使用者对事物的描写不只是局限于客观的描写,还会对它们的意义提供更丰富、更自然的描写。例如,对一辆小车的描写,人们不但会说小车的形象,还会联系到其构造,如有车轮、门、窗、方向盘、刹车、座位等;还可能会提到小车跑得快,做起来舒服;有的甚至会将小车与其经历过的车祸联系起来。这就涉及到词汇语言学习与思维能力间的词汇的联想与思维扩展关系。但是,存在于人脑中的客观事物与主观想象是性质不同,形态各异的,要将这些不同系统化,这就涉及到了分类问题。
第二,分类是人类语言的基本特性之一,分类的心理过程通常被称为范畴化(categorization)。科学上的分类比较复杂严谨,而通俗分类(folk taxonomy)表明,我们是从中心接近层级(hierarchy)的,我们所注意的是像“狗、椅子、刀、小车”这样的基本层次范畴(basic level category),而不是较高层次的上位范畴(superordinate category),如:“动物、家具、刀具、交通工具”,也不是较低层的下位范畴(subordinate category),如“苏格兰种狗、波斯猫、扶手椅、敞篷跑车”等。
第三,认知科学研究表明,人类的大部分思维是在基本层次上进行的,四个因素决定了基本层次范畴在认知上的基本性与重要性:(1)感知方面,基本层次范畴生动形象容易被感知;(2)功能方面,人的行为可以感知到的较强的功能性;(3)言语交际方面,简短易于交际理解;(4)知识组织方面,简单层次的词常被使用,如提及对“汽车”的了解,也许会滔滔不绝,但若提及上位概念“交通工具”或下位概念“法拉利跑车”,答案可能就不会很明确清晰。因此,在词汇学习中,引导学生留意并关注生活中随处可见的英文词汇,这样的词汇均属于基本层次范畴,感知性强,贴近生活,便于记忆与理解,长此以往形成用英语思维的习惯。
第四,针对认知语言学角度范畴化理论,在英语词汇学习中引入分级网络模型,可以将学生思维网络范畴化,这样既有利于学生系统的记忆词汇,也有助于思维系统化的提高。
第五,在思维范畴化理论基础上,可以引申出语义场的词汇学习方法,20世纪30年代语言学家发现,人们可以利用英语语言的语义场特征来学习单词。他们认为,英语语言的词汇并不是一系列独立的个体,而是都有着各自归属的领域或范围,他们因拥有某种共同的特征而被组建成一个语义场。根据语义之间的对比、相似及包含等关系,我们可以把单词之间的关系划分为反义词、同义词和上下义词等。这些关系可以在人脑中勾画出来,从而使学习者能更加清楚地掌握它们。
二心理学中思维能力与词汇学习间的关系
第一,心理学中的概念框架表征为:现实表征、心理表征、语言表征。因此,我们认为语言具有主观性,它是将现实表征存于人脑中,并通过一系列的心理表征表现为语言表征。这个心理表征的建构过程同时也是大脑思维运转的过程。心理学中描述的思维能力的类别主要包括:对比分析思维能力、发散思维能力、整合思维能力。
第二,针对对比分析思维能力,可将文化导入法渗透到词汇学习与教学中,将母语与目的语国家的文化做比较分析,找到学生的兴趣点,文化意识的加强能够提高学生记忆词汇的能力,其思维能力与视角也会变得更宽阔。
第三,针对心理学角度发散思维能力,可将扩散的激活模型引入词汇学习和教学中,以此来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和举一反三的思维能力。
第四,依据心理学角度整合思维能力,可引入词块记忆方法来学习词汇,以此来促进词汇学习与思维的整体性发展,以词块为单位来学习语言比孤立的记单词要容易的多。
三、依据学习者思维能力提出的提高词汇学习能力的策略
第一,词汇联想法策略,根据前文总结,我们可以把词汇联想法分为:对比联想法,辐射联想法和归类联想法。联想法是充分利用词汇之间各种各样的联系来进行词汇的学习和识记的方法。用联想法学习英语词汇可以使学习过程生动有趣,提高词汇识记的效率,锻炼学习者的思维能力,从而使学习者记忆更多的单词及单词的确切用法。
第二,思维导图(mind mapping)理论,思维导图是英国心理学家Tony Buzan在20世纪60年明的一种可以帮助学习和思考的思维工具。它要求使用者先写下基本概念,然后再从中辐射出与其相关的想法和思维动向。他通过让使用者用自己的思维方式来关注中心的方法然后再慢慢地找出并与其相关的分支。思维导图实际上是用分割知识框架的方式来帮助我们理解并且记住信息的一种方式。在英语教学中,教师把思维导图和词汇教学结合起来,能够突破传统的英语词汇教学形式,引导学生关注词汇自身的特点及其内部联系,帮助学生构建词汇学习网络,从而提高学生的词汇学习效率和自主学习能力。
四、英语词汇学习与思维能力关系对词汇教学的启示
思维训练对外语教学具有特殊的意义。语言运用能力的获得既是一个“习得”的过程,又是一个“学得”的过程。无论是“习得”或“学得”,都离不开思维。
从以上思维的类型和思维加工方式的角度,得出其对词汇教学的启发:
第一,教学实践中多采用联想策略。在词汇教学中,教师可以以一个词(词组)为中心,要求学生说出与该词(或词组)在音、形、义等方面具有相似或相反特征的词(词组)。这种联想可以包括以下几种不同的方式:以概念为中心的联想,以同根词为中心的联想,词的同义、反义联想,词的音、形、义异同的联想,以用法为中心的联想等。
第二,引导学生进行判断和猜测策略。学生在阅读中遇到生词或词组时,教师应引导他们根据上下文语境去判断和猜测词义。这里所说的猜测是指在对已知信息进行加工的基础上,通过分析、综合、判断等心理加工方式而获取新知识的积极的思维活动。
【关键词】内部审计人员;审计人员能力;三维立体思考能力
一、引言
扎实的内部审计专业理论知识、丰富的内部审计实践经验以及严谨的职业道德水准是一个优秀的内部审计人员必须具备的基本素养。然而,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与完善,以及现代企业制度的不断发展推进,进一步提升了对优秀内部审计人员的要求,即:他们不仅应熟悉把握内部审计、财务管理、税务处理专业知识,还应学习并掌握人力资源管理、企业管理理论与方法,并能够将所掌握的多角度的知识与自己的本职工作――内部审计有机地结合起来。这就为内部审计人员提出了“三维立体思考能力”的要求,内部审计人员唯有具备了“三维立体思考能力”,并能够熟练运用该能力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才能充分发挥内部审计的职能,真正提高内部审计的质量,并由此促进企业内部管理的改善。本文将在明确内部审计人员“三维立体思考能力”涵义的基础上,探讨培养内部审计人员“三维立体思考能力”的策略,并就内部审计人员如何在执行内部审计工作时发挥“三维立体思考能力”进行一些初步的探讨,以期能为我国企业内部审计人员工作效率的提高与审计质量的改善做出些许贡献。
二、内部审计人员“三维立体思考能力”的涵义
什么是内部审计人员的“三维立体思考能力”?简单而言,就是内部审计人员能够综合运用自身所掌握内部审计专业知识以及其他相关技能,从多角度、多方位对内部审计计划的制定、内部审计的实施过程以及内部审计的结果进行思考、分析与评价的一种综合性能力。值得注意的是,“三维立体思考能力”还涉及到内部审计人员换位思考的能力,即在执行内部审计时不仅能够从企业整体的角度思考问题,还能够站在企业管理人员、股东、普通员工、债权人、政府监管部门等企业利益相关者的立场进行分析,充分考虑到他们不同的利益诉求。
内部审计人员“三维立体思考能力”不仅可以是与同行业中其他企业内部控制建设状况、内部审计执行状况进行横向对比与学习的能力,也可以是与本企业以往内部控制建设状况、内部审计执行状况进行纵向比较与分析的能力,更应当是与企业未来发展过程中内部控制、内部审计应向何处去的思考与权衡能力。为此,内部审计人员在执行内部审计工作时不仅需要分析企业的效益性指标,同时还应分析企业的发展性指标。
三、培养内部审计人员“三维立体思考能力”的策略分析
作为企业组织管理、生产经营活动全过程的监督者,内部审计人员有义务发挥“三维立体思考能力”对企业进行审计分析。但是,如何培养内部审计人员的“三维立体思考能力”?
首先,内部审计人员应在掌握内部审计基本理论知识和熟悉内部审计实务操作技能的基础上,广泛涉猎企业管理知识、市场经济知识、法律法规知识、人力资源管理知识等与企业管理相关的知识,并努力实现与内部审计的有机结合,在不断提升内部审计质量的同时拓宽内部审计的范围。
其次,内部审计人员应加强对本企业组织管理结构与生产经营业务流程的深入了解。在这一过程中,内部审计人员不仅要通过查阅与企业组织构架与生产流程相关的资料文件以掌握企业的历史信息,还要深入到各个职能部门中去进行实地的观察检查,并通过与相关人员的沟通交流,来掌握企业最真实、最及时、最全面的信息。内部审计人员在对企业组织管理结构涉及是否科学合理以及生产经营业务流程是否协调高效进行判定的过程中,“三维立体思考能力”能够得到不断提升。
最后,企业组织内部审计人员开展内部控制制度审计与内部绩效审计,也有助于培养与提高内部审计人员的“三维立体思考能力”。其中,内部控制制度审计是针对内部控制制度设计的有效性与执行的有力性展开的审计分析,由于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至少应包括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内部监督五个方面的内容,因此,为对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实施审计程序,必须具备较为丰富的知识储备,而内部绩效审计是针对企业生产经营业务流程是否高效以及企业的盈利能力、创收能力与发展能力的状况如何进行的审计,在审计分析是过程中,内部审计人员不仅需要充分考虑企业自身的状况,还需要密切结合国家的产业政策与外部的市场大环境,不断拓宽审计分析的范围并。由以上分析可知,不论是执行内部控制制度审计,还是执行内部绩效审计内部审计人员的“三维立体思考能力”均能得到充分的锻炼与提升。
四、内部审计人员如何发挥“三维立体思考能力”
1.加强对本企业组织机构设置的关注。
企业能否在当今激烈的竞争环境下获得生存并不断发展,能否进行高效的管理与生产,均与企业组织机构的设置是否合理、科学密切相关。内部审计人员对本企业组织机构设置的主要关注点包括:各职能部门的设置是否合理、各部门的作用是否得到了充分的发挥;产品结构是否合理,是否属于朝阳产业并具有较大的市场开拓空间;岗位设置是否合理,人员配备是否科学,资源配置是否高效,人力资源与物力资源的潜能是否得到充分开发,是否真正做到了“人尽其才,物尽其用”;采购、生产、销售等各业务流程是否实现了经济效益与社会效果的和谐统一等。内部审计人员通过对本企业组织机构设置信息、资料的观察、搜集与分析,制定出一份完整全面、行之有效的分析报告并提交管理层。在分析报告中,内部审计人员应为企业的机构设置、岗位设置、人员分配、资源配置、业务流程等的改进提供建设性意见,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每个部门、每个员工、每份资源、每个流程的潜能,减少冗员、冗岗,提高企业的生产管理效率与资源配置效率,从而促使企业组织机构的设置更为合理、科学、有效。
2.加强对本企业目标战略的关注。
企业为做大做强,必须制定一套囊括年度计划、短期发展目标与长期发展计划在内的目标体系。目标体系的制定不仅应密切结合本企业的特点、充分利用自身所具备的优势,还必须严格遵循国家相关政策。内部审计人员应依据整个企业的目标体系明确本年的内部审计重点以及内部审计远期方向与目标。对本企业年度内的投资项目、研发计划等风险较高的项目采取严密的事前审计、事中跟踪与事后分析,在全程审计的过程中应注意记录的完整性,以及时完成分析报告并提交管理层与相关责任主体,协助企业管理层科学制定与不断完善发展规划,以此促进企业的健康、持续发展。
3.加强对本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制定与实施的关注。
随着国内外内部控制理论与实践的不断发展,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内涵越来越丰富。应当指出的是,内部控制制度并不在多、不在复杂、不在密而繁的结构,而在精、在实用、在强有力的执行。企业为进行正常的生产经营,保持组织的持续运作,会设置一定的职能部门,如采购部门、生产部门、销售部门等,为确保各部门能够协调高效地执行本职工作、保障资产的完整与增值、促进企业价值的不断增加,企业依据国家政策法规、行业惯例等,并结合自身特点制定的一整套内部管理办法与制度、措施即为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内部审计人员在对本企业的组织管理与生产流程环节有了熟悉的把握之后,应对各职能部门的内部控制制度制定的合理性与执行的有效性展开审计分析。内部审计人员在对本企业各项内部控制制度执行效果进行分析的基础上,还应对内部控制制度是否存在过于繁琐或缺漏等现象实施检查,促进内部控制制度的发展与完善。此外,内部审计人员还应综合运用流程图法、实地调查法等对内部控制制度适用性进行审计分析,在对分析结果进行符合性测试后,将分析结果付诸实施。
4.加强对本企业长期发展方向的关注。
在当前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企业未在保持生存的同时实现发展,就必须有一批眼光长远、专业扎实、知识丰富、责任心强的人员为企业的生存与发展出谋划策,其中,有人负责对政府部门制定的公司法、证券法等法律法规以及国家出台的经济政策、产业政策、其他的相关政策进行研究;有人负责对企业未来的发展方向、目标与战略进行规划;有人负责对产品市场的开拓、市场份额的扩张策略进行制定;有人负责对新产品研发项目进行筛选等等。内部审计人员应运用自身所储备的综合性知识协助企业内部相关人员完成上述任务,并将任务完成的过程和结果与企业的内部审计分析有机的结合起来。
同时,内部审计人员还应在企业进行内部绩效考核时发挥积极的作用,通过实施内部审计程序来对企业制定的发展性指标进行有效的考核。发展性指标集中表现在市场开拓能力、新项目研发储备、人才引进机制等。内部审计人员必须从企业管理者的视角出发,以发展的眼光对发展性指标进行审计分析,从而为管理者决策的做出提供科学、可靠、有效的依据。
5.加强对各部门、各流程团结协作的关注。
每一个成功人士或成功企业的背后均有一个团结的团队为其提供支持,该团队作为坚强后盾为个人与企业的成功发挥着中流砥柱的作用,古今中外,概莫能外。因此,内部审计人员应当充分发挥自身的“三维立体思考能力”、动用丰富全面的知识储备、运用训练有素的业务操作技能,在各职能部门、各生产流程之间发挥积极的组织、沟通与协调作用,促进企业员工形成一个精诚团结、密切协作的组织团队。
五、结语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企业面临的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同时,企业与员工、债权人、顾客等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关系也越来越密切。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企业的每一名内部审计人员,不应还是单纯地仅对涉及企业会计信息质量、财务收支和经济责任进行审计,而应改变工作思路与工作方法,不断拓宽内部审计执行范围,站在企业发展的高度,发挥“三维立体思考能力”,从多方位、多角度执行内部审计工作,辅助管理者做出科学的决策,促进企业又好又快的发展。
・・・・参考文献・・・・・・・・・・
[1]于津,赵竹明.政府审计与政府会计的互动研究――理论基础、现实需求与完善路径[J].商业会计,2014,(11):16-18.
[2]毕秀玲,刘昂.我国内部审计人员职业胜任能力框架设计――基于问卷调查分析[J].南京审计学院学报,2013,(16):96-103.
[3]毕秀玲,刘昂.内部审计人员职业胜任能力框架研究――基于国有大型企业人员层次结构的分析[J].财会通讯,2013,(16):44-46.
[4]张庆龙.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关于公共部门内部审计能力模型的研究与启示究[J].审计研究,2011,(2):45-52.
关键词: 发散思维 发散点 高中数学教学 数量关系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发散思维是具有多个思维指向、多种思维角度并能发现多种解答或结果的思维方式.在数学学习中,发散思维表现为依据定义、定理、公式和已知条件,思维朝着各种可能的方向扩散前进,不局限于既定模式,从不同的角度寻找解决问题的各种可能途径.
传统的教学模式注重传授知识,忽略了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单调、陈旧的教学方法局限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导致学生思考问题片面,解决问题手法单一,产生思维的惰性和封闭性,缺乏创新意识.教师应努力把课堂变成训练学生发散思维,培养其思维能力的场所.
恩格斯指出:“数学是数量的科学.”数学的对象主要是客观世界的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数量关系贯穿于数学问题始终.要学好数学必须掌握数学中大量的数量关系,因此可以以数量关系为发散点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
一、以函数数量关系为发散点,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人们运用函数来描述客观世界中普遍存在的某一数量关系,函数关系表现的是变量间严格的确定性的数量关系,我们可以函数数量关系为发散点,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例:已知a,b≥0且a+b=1,求a■+b■的最值.
分析:对于二元或多元函数的最值问题,我们常通过换元法化二元或多元为一元函数解决.本题我们把a■+b■转化为一元二次式,以二次函数数量关系为发散点探求a■+b■的取值范围,根据二次函数的图像与性质易知二次函数的最值.
解法一和解法二,都是以函数数量关系为发散点求最值,只是选用的函数数量关系不同而已,教师通过引导、启发学生主动思考、运用函数数量关系为发散点,合理联想,有效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二、以隐含在优美对称中的数量关系为发散点,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完成解法二后,我们再次回归题目,很多同学直觉感受到了题目的对称美.对称性是数学美的最重要的特征,充分发掘题目的对称美,让学生发现隐含在优美对称中的数量关系,以此为发散点得到解法三.
从隐含在优美对称中的数量关系入手,将换元结果进行了简化,从而得到一种简洁优美的解法.在教学中,更要注意引导学生利用对称美解决问题,进行数学创新,增强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三、以不等式的数量关系为发散点,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由条件a、b≥0且a+b=1,有同学联想到基本不等式,含有两个变量的最值问题,有时候可以用基本不等式解决,于是尝试从不等式的数量关系入手,解决本题.
以上解题过程中,挖掘题目中隐含的多种数量关系,以数量关系为发散点,从不同角度探究多种途径解决问题,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参考文献:
[1]陈致宇,陈世权.认知思维的模糊性问题[J].模糊系统与数学,2002,16(1):1-6.
[2]杜家栋,张玲丽.论数学的本质[J].中学数学研究,2004(1).
一、总体把握与具体分析的关系
关于总体把握,首先是抓纲的问题。作为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当然要心中有纲, 而且要通过教学,让学生心中有纲,做到总体把握。只有总体把握,才能具体分析, 纲举才能目张。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的纲有多层次性,有总纲,也有分纲。总纲就是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具体一点,就是党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基本纲领,它包括经济、政治、文化三个方面。其中政治纲领主要落实到政治常识部分,经济纲领落实到经济常识部分,而哲学常识中三个方面的纲都要落实进去,而且这三者并不是绝对的可以分开,比如经济建设中就有体现政治纲领的内容,而政治常识中也有体现经济纲领的内容。第二层次的纲就是经济常识、政治常识和哲学常识的总体,如经济常识的纲就是社会主义的本质,即经济建设这个中心,而哲学常识的纲就是贯穿于全部内容的两条主线,即主观与客观相统一,个人与社会相统一,政治常识的总体是由政治的内涵引出的三个关系,即政治与经济,政治与阶级,政治与国家政权的关系,落实到现实中就是要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第三层次的纲可以说是某一单元或某一课的总体,如哲学常识可分为四个部分,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和人生观各有自己的纲。
无论是总纲还是具体一些的纲,都是相互联结在一起的,总纲是高层次的纲,而较低层次的纲就是总纲的目。为了要让学生能从总体上把握,可以通过构建知识图表法,采用结构式教学方法,如中心放射式、扇形式等方法,具体要看知识内容而定。
其次就是让学生能从整体上把握知识要素之间的内在联系,这实际上是纲与目、目与目的关系的具体化。我们知道,整个世界是一个充满联系的有机整体,政治课教学也是这样,它肯定是由各个要素构成的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不仅是每章、每节的知识点之间有内在联系,即使是相对独立的经济常识、政治常识、哲学常识三部分内容也有密切的联系,特别是当我们要分析一个现实问题时,更要从各方面联系起来才能认识清楚。比如人生观中讲的贡献与索取的关系问题,本身是一对矛盾的两个方面,要说明它们的关系,就必须从矛盾双方的既对立又统一的相互关系中才能把握,贡献与索取又是一对义务与权利的关系,这又是政治常识中所要阐明的基本问题。
所谓具体分析就是指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用哲学语言表示就是具体分析矛盾的特点,找出解决特殊矛盾的方法,它是的活的灵魂,也是我们教师教好政治课、学生学好政治课的灵魂,不仅在学哲学时要把握具体分析,学经济常识、政治常识也要掌握具体分析。这几年的高考题较多地引用材料分析法,实际上就是在考核我们学生的具体分析能力。如1998年高考卷第38题(题目略),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的哲学常识结合材料,说明怎样才能正确发挥科学理论的指导作用,这首先就要求学生逐一具体分析战士和学生的发言,才能答好这一题,假如不具体分析,按思维定势生搬硬套,将所学的哲学知识要点统统搬出,再将所给材料照抄一遍,形成相互脱离的两张皮,就得不到什么分数了。
当然,具体分析与总体把握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总体把握是前提,没有总体把握,具体分析无从谈起,而总体把握是贯穿于具体分析过程之中的。如1998年高考第39题,如果我们不清楚企业资产规模与生产规模、单位成本、经济效益的内在联系, 对题中图1、图2的分析就无从谈起,只能是瞎子摸象,而离开了对题中图1、图2的具体分析,那也只能是空谈国有企业改革的“抓大放小”“三改一加强”,是空对空。可以这样讲,总体把握与具体分析体现了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统一,也体现了理论与实践的统一。
二、辨与辩的关系
所谓辨,就是把若干命题或内容放在一起,引导学生进行分析、比较、辨别异同和正误,以提高学生求同思维和求异思维的能力。区分不同概念,就要用此法。如区分价值、使用价值、交换价值、价格等就要辨,区分世界观、历史观、人生观,就要辨,区分享乐、乐观主义、享乐主义就要辨,区分政治团体、政党、执政党、政党制度也要辨。考试、练习中经常运用的选择题就是要我们辨,近年来常见的材料分析题首先就是要我们学会辨,所谓分析,就是一个辨的过程。对于辨的思维能力的考核,突出地体现在辨析题中。
所谓辩,就是引导学生充分运用联系、发展、矛盾的观点去看问题,努力提高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近几年的辨析题实际上是在考核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比如“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就要学生运用全面的观点去把握,“国家大幅度下调银行存贷款利率,有利于搞活企业,但会影响居民储蓄存款的实际收益”,就要学生运用一分为二的观点、联系的观点甚至是发展的观点才能辨得清楚。
如果说,辨是一个分析的过程,那么辩就是一个总体把握的过程。辨与辩是相辅相成的,高考的导向作用非常明显,特别是辨析题,往往在辨别分析中有辩证分析的要求,通过辩证分析增强学生的辨别分析的能力。就拿前面所提的关于国家下调银行利率一题,首先这句话有正确的内容, 即下调存贷款利率,有利于降低企业成本,当然有利于搞活企业,但不一定会影响居民存款的实际收益,这是全面的观点,是第一层次的辩与辨的结合,其次分析这个“不一定”,则要把存款利率与通货膨胀联系起来,这是联系观点,当存款利率高于通货膨胀时,居民存款的实际收益仍然存在,甚至可能增加,当低于通货膨胀时,存款者的实际收益才不复存在,这是第二层次的辩与辨的结合。
三、“左”与“右”的关系
人的大脑分为左右两个半脑,科学研究发现,人的左脑具有抽象思维(即逻辑思维)功能,右脑具有形象思维的功能,而一个人的创造性思维能力主要来源于人的右脑的功能。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处理好两者的关系,充分运用两者的功能, 努力提高抽象思维、形象思维和创新思维能力。
关于左脑的开发,也许我们非常重视, 前面讲的两个关系侧重于讲逻辑思维能力(也不全是逻辑思维),高考也侧重于逻辑思维能力的考核,如近几年推崇的演绎和归纳思维能力就是明显的例证。但是在当今的社会主义现代化过程中,社会更需要的是具有创新思维能力的人。因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开发左脑功能的同时,应重视右脑的开发,努力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特别是创新思维能力。
右脑思维与左脑思维不同,就在于只从较少材料的基础上要求思维者从各种可能、各种角度进行思考,它当然有求异性、创造性的特点,联想方法的运用就是一个例证,实践中可要求学生从一个命题或一段材料出发,设想出一些情境,开阔视野。如对拜金主义的危害,可引导学生设定这一条件:假如我们大家都推崇拜金主义, 把金钱作为我们一切行为的准则,那又怎样呢?再比如,自由与纪律的关系,假如把两者割裂开来,又会造成怎样的后果呢?从联想出发,正确把握命题的内涵,可以达到单纯的说教所达不到的效果。
右脑的一个突出的功能在于创造性思维。创造性思维要求人们立足现实,敢于打破常规,求得新的思维结论,它突出地表现在进行逆向思维上面。实践中,我们必须多引导学生进行这方面的思考,特别是面对一些已经约定俗成的命题、观点,如果同学提出不同观点,应鼓励而不是消极甚至于粗暴地对待。曾有同学对“我为人人,人人为我”,这一命题提出疑虑,一般的讲,“我为人人,人人为我”,是公认的行为准则,但该同学认为假如一个人“为人人”,是为了“人人为我”,显然是不怀好意,这很有道理。再如“春蚕到死丝方尽”,这一命题实际上也不准确,因为春蚕实际上还没有死,它只不过是经过了幼虫阶段,还要变成蛹,变成蛾,还要繁育后代,这很科学,也很值得我们赞许。
当然,注重右脑功能开发也不能把它与左脑功能开发对立起来。实际上,人的大脑是一个整体,两个半脑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它们的功能当然是相互渗透的。素质教育的目标是提高人的整体素质,思维能力的培养也应是人的整体思维能力的培养。实际上,一个概念、一个原理的理解需要应用归纳、演绎思维与比喻、设想等形象思维相结合才能说明,学生也只有把这两种思维方法结合起来才能理解把握。思维的深刻性在于逻辑思维,思维的独创性在于创新思维。如关于自然界是客观存在的这一命题的把握,就必须引导学生用归纳法进行思索,但我们可以进一步引导学生打破常规,不是到此为止,而是思索:既然自然界是客观存在的,人们利用自然改造自然都要以自然物的存在及其属性为前提,那么人与自然的关系是怎样的?人到底是不是自然界的主人?人能否随心所欲地对待自然?如果我们能经常引导学生进行这样的思考,那他们的思维能力的提高是不言而喻的。
关键词: 初中数学 逻辑思维 培养能力
引言
数学作为一门自然科学学科,在初等数学学习中主要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及运算能力。初中数学教学应在不影响正常教学进度的前提下,考虑到每个学生对数学的基础、兴趣、接受能力,对部分学生给予个性化辅导,让学生具备逻辑思维意识,从而积极主动地提高自身逻辑思维能力。所以怎样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将是本文主要探讨的。
一、逻辑思维能力与分析思维能力
逻辑思维能力指正确、合理思考的能力,即对事物进行观察、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判断、推理的能力,采用科学逻辑方法,准确而有条理地表达自己思维过程的能力。与形象思维能力截然不同。
分析思维指形式逻辑的思维形式,是最基本的逻辑思维过程,要求学生在掌握推理的形式与方法上,分清命题条件与结论,推论时要有理有据,符合因果关系,掌握基本论证方法等。
概念是思维的基础,是构成判断和推理至关重要的要素,没有概念就不能进行思维,没有概念就无法构成判断,也没法进行推理参照。概念教学的基础是要求学生正确了解和掌握内涵和外延。其中适用于概念的所有对象的范围,叫这个概念的外延;适用于概念的所有对象共同本质属性叫做概念的内涵。如果一个概念的外延越大,内涵越小,反之亦然,此种关系对从属关系的概念有效。教师在教学中应注意这种有先决条件的反相关关系,避免造成学生概念混淆及以偏概全的逻辑混乱状况发生。
二、如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一)如何在现实生活中激发学生的逻辑思维兴趣
哲学中,人与动物本质上的区别是制造和实用工具,并且在劳动过程中产生人类特有的意识,随着意识逐步强化,渐渐出现思维。人类一切重要活动都是在思维指导下进行的。逻辑思维已经跟随数学这一自然科学渗透到社会各处,在各行各业都发挥着重要作用。数学教师应善于发现实际生活中涉及的逻辑思维现象、事件,并以此让学生自行推断,激发学生思维兴趣,并在课堂上提出一些贴近现实生活、学生感兴趣并且具备逻辑思维问题的问题。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个人只有对一件事情感兴趣,才能积极投入事情中,让学生更好地投入其中,进而锻炼和提高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
(二)如何在教学内容中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首先教师应认识到初中数学知识教学不是填鸭式地一股脑把知识倒给学生,必须有意识、有目的地培养学生的初步逻辑思维能力。只有在基础知识清晰明确后,才能从初步逻辑思维能力开始,有目的地挖掘教学内容中存在的逻辑关系,让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逐步提高,但要注意的是,需要结合初中数学知识教学,同时明确数学不只是逻辑,结合初中数学教材培养学生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做到二者有机结合、自然渗透、融会贯通。
(三)如何在思维基本训练中培养逻辑思维能力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就是让学生在不断思考中学会和掌握思考方式,对事物进行观察、比较、分析、概括、判断、推理等。需要数学教师在教学中有计划地穿插对学生的逻辑思维训练。其中数学大多数概念都需要理解、想象,是构成判断推理的主要因素,是最基本的思维形式。其次,选择判断能力反映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往往先有直觉判定,并获取信息、对信息进行筛选、判断之后才有策略。所以需要教师培养学生正确获取信息的能力,这是判断能力的关键。
结语
良好的思维品质、逻辑思维能力是学生取得好成绩的必要条件,也是今后作为一个个体必须具备的最基础素质。素质教育观下的素质教育应以育人为本,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应始终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兴趣,开发想象力,强化学生的创造意识,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取得优异成绩。
参考文献:
[1]王晟.初中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J].学周刊,2012,05:89.
【关键词】物理;抽象思维;培养
一、从物理事实出发,进行抽象概括
在新课程改革中,物理课程的基本理念是要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因此,培养物理抽象思维能力就要从生活、从物理事实着手培养,从物理事实出发,建立概念,这是一个抽象概括过程,物理学上的所有概念几乎都是这样形成的。例如,力的概念就是在大量物体间相互作用的事实的分析基础上形成的。马拉车,车由静止开始运动;磁铁吸引铁钉,铁钉由静止开始运动;手压弹簧,弹簧被压缩;大球碰小球,小球开始运动,其中所谓“拉”、“吸”、“压”“碰”都是物体间的作用方式,这些被作用的物体包括车、铁钉、弹簧和小球,它们或者发生运动状态的改变,或者发生形变。可见,力是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的作用,作用的结果使被作用的物体发生运动状态改变(即产生加速度)或发生形变。力的概念就这样从大量物理事实基础上抽象而建立起来的。
物理模型也是通过抽象概括而建立的。例如,质点是一个具有质量的几何点,由于很多力学问题中物体的大小和形状的影响可以不计,为了突出物体的质量这个主要因素,经过物理抽象而建立了质点模型。
二、加强抽象概括能力的培养
抽象就是在思想上把一事物的本质属性或特征和非本质属性或特征分开来,从而舍弃非本质属性或特征,并抽取出本质属性或特征的过程。经过抽象过程,事物的本质属性和非本质属性的界限清楚了,认识便上升到了理性阶段。概括是在思想上将许多具有某些共同特征的事物,或将某种事物已分出来的一般的、共同的属性、特征结合起来的过程。概括的过程,就是把个别事物的本质属性,上升到同类事物的本质属性,这也是思维由个别通向一般的过程。
物理抽象思维最显著的特点是抽象性与概括性的统一。物理抽象思维之所以能揭示物理事物的本质特征和内在规律性,主要来自抽象和概括的过程。同时,抽象和概括在思维的发展和培养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第一,抽象和概括是人们形成和掌握物理概念的前提。学生对物理概念的掌握情况,是直接受他们的抽象和概括水平制约的。物理概念是物理事物的本质属性和共同特征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是物理事物的抽象,没有抽象和概括能力,是不可能深入理解物理概念的。第二,概括是思维的速度、灵活迁移程度、广度和深度、创造程度等智力品质或思维品质的基础。没有概括,就没有迁移,就不可能有思维的灵活性和创造性;没有概括,就没有“缩减”的形式,就不可能有思维的敏捷性。由此可见,抽象和概括在物理抽象乃至整个物理思维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如果中学生的物理抽象和概括能力很差,就会严重限制物理抽象思维能力的发展。
三、建立合理的教学内容的逻辑结构
物理学科是以基本概念为基石,以基本原理为骨架,以基本方法为纽带所构成的逻辑体系。物理学科的知能结构图应包括实验基础、理论体系(物理概念、物理定律、物理定理、物理理论及其相互关系)、数学表达、物理方法、延伸与应用等内容。这些内容之间存在着紧密的逻辑关系。因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应抓住这种关系,精心设计教学内容,使之具有合理的逻辑结构。
首先,课堂教学中应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逻辑主线展开教学内容,做到提出疑问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分析疑问以启发学生积极思考和正确推理,以培养学生思维的逻辑性和严密性,结论建联以培养学生抽象和概括能力并便于学生牢固记忆。
其次,系统物理知识,形成知识结构。形成合理的物理知识的结构,不仅有利于学生对物理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而且有利于学生物理抽象思维能力的发展。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不断进行总结,将所学知识系统化。这不仅可以使学生搞清各部分之间的逻辑关系,明确各知识点在知识结构中所处的地位、各个概念及规律之间的联系与区别,而且可以培养学生的归纳和概括能力。
四、使学生掌握抽象思维的基本方法
物理学科中抽象思维的方法主要有分析与综合的方法、抽象与概括的方法、归纳与演绎的方法、比较与分类的方法、物理推理的方法等。要在知识教学、问题解决、科技活动中,让学生通过亲自探究,掌握这些方法。自然物理的研究对象和研究过程,大都是经过分析、综合之后,把最本质的、最基本的抽象出来,以建立理想模型和理想过程。在教学过程中,要说明引入理想模型和理性过程的必要性、可能性和合理性,使学生认识到把复杂的问题简化既有必要性又有意义,同时,使学生掌握如何将实际问题转化为物理问题,如何简化物理对象和过程,从而培养学生研究和处理问题的理想化的思维方法。例如,类比是根据两个(或两类)对象在某些属性上相似而推出它们在另外一些属性上也可能相似的一种推理形式。类比的方法在自然科学研究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应用之一就是提出物理模型,如:分子结构、原子结构、原子核结构、DNA双螺旋结构等。因此,在这些模型教学中,引导学生掌握类比思维的基本方法,有利于提高他们的物理抽象思维能力。
五、加强物理教学中的因果分析
因果关系是客观世界的一种普遍的、本质的关系。在物理教学中,深入揭示物理事物、物理概念、物理规律及物理问题中的因果关系,既有助于学生牢固掌握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灵活的运用它们解决实际问题,也有利于学生抽象思维能力的培养。比如分清因果关系的举例,比值定义法是物理学中定义物理量常用的一种方法,如密度、速度、比热、电阻、电场强度、磁感应强度等都应用了这一方法,在这些定义式中,物理量之间并非都是互为比例关系的。但学生在理解这些物理量时,常常分不清哪些量之间有因果关系,哪些量之间没有因果关系。
关键词: 数学思维
创造能力
培养
随着人们对数学作用的研究,数学的作用己呈现多元化。数学对于创造能力培养具有重要作用:由于数学的研究对象并不一定具有明显的直观背景,而是各种可能的量化模式,这也就为人们创造性才能的充分发挥提供了最为理想的场所。
一、数学思维在培养创造力中的功能
数学思维是人们在数学活动中的思想或心理的过程与表现。它是通过对数学问题的提出、分析、解决、应用和推广等一系列工作,以获得对数学对象的本质和规律性的认识过程。数学思维与数学知识具有密不可分互为依赖的关系。数学思维是一种内隐的心智活动,而数学知识是这种活动的外显结果。平时提到的数学意识、观念以及数学的精神、思想、方法等则是数学思维活动的结晶,是数学思维的宏观概括。
今日的数学兼有科学和技术的品质。因此,在本文中谈数学、数学思维的功能,自然包括数学知识与思维方式、方法本身的直接功能,同时也具有数学、数学思维活动所产生的迁移功能,这种功能应是以下几个方面:
(1)计算机和科技应用功能。
(2)数学思想方法功能。这是指数学思维活动给人们带来的较高层次的数学意识与数学观念,或者说形成一个数学头脑、掌握某些数学思维的方式与方法,形成数学思维的能力。
(3)文化教育功能。这种功能是指己经超越了数学与数学思维活动木身的范围,进一步深入到数学思维活动升华的更高层次,数学思维品质己经迁移到文化道德、思想修养、智育美育等人文素质范畴。
(4)数学教学能力。重视数学思维的训练与开发,是数学的基木功能之一。数学教学的目标之一,也就是形成的数学思维。
二、数学思维对创造能力的影响
创造能力主要包括创造意识、创造品质、创造技法。因此本文将逐一论述数学思维对创造意识、创造品质、创造技法的影响。
1、数学思维对创造意识的影响
创造意识就是创造个体产生创造行为的心理动机。没有创造意识的人是不可能从事创造的,创造意识不强的人也很难进行重要的创造发明。创造意识与创造的关系就如人的理想与成才的关系。所以,对创造能力开发而言,重视创造意识的形成是极为重要的。
创造意识来自于良好的心理品质、来自于强烈的事业心、强烈的兴趣爱好,也有人说来自于美感。而这些,数学恰好能做到:数学能给人以乐趣,陈景润说:“我有我的天地,读书和演算才是我极大的乐趣,我认为并不是每一个人都能享受到这种乐趣的”;数学给人以美感:对称美,简洁美,和谐美,奇异美,甚至还能从数学的观念与方法中发现美。数学给人以毅力、勇气,笛卡儿为解析几何的创立而思索了19年;哈密顿为四元数的诞生思索了15年,陈景润为“1+l”奋斗了三十多年等等。所以说数学能给人以创造意识。
2、数学思维对创造品质的影响
创造品质指人适应、改造环境的认识能力和实践能力的总和,其高级表现就是人类特有的创造能力。
创造品质是人脑高级心理机能的表现,它的形成和发展都受到人脑的生长发育水平及活动特点的影响。数学思维对创造品质的影响主要是通过对大脑的影响来实现的。
数学是左右脑共同的产物,数学教育对人的左右脑开发都起着重要作用。左脑主要是语言的,分析的,数理的,以及逻辑推理的功能,其运行是因果式的思考方式,循序渐进,以线性方式处理信息。数学的符号化、形式化正需要运用左脑,这种符号化、形式化的要求正是数学促进左脑发展的因素之一。右脑具有形象性、非逻辑性,它能处理尚未用语言符号正式表达的问题。顿悟、灵感、直觉的产生正是右脑在发挥作用。数学思维的归纳、类比、联想等是对右脑的训练和刺激。左右脑都有突出优点,又都有各自的局限,数学思维过程同时开发左右脑,使人的智能得到很好的提升。因而,数学思维也对形成创造品质有益。
3、数学思维对创造技法的影响
关于创造技法,数学思维的作用就更加明了。所谓创造技法,就是进行创造时的技巧和思维方法。国内外备受普遍欢迎的技法分为两类:一类普通的(如:智力激励法、移植综合法,聚焦发明法、头脑风暴法等)与数学思维有潜在联系;一类是与数学思维有明显联系的(如:参数分析法、检单提问法、因果分析法、卡片乱配法、矩阵思考法、等值变换法等)具有数学的思想、方法乃至精神。
4、数学思维对创造技巧、创造思维的影响
创造技巧是指导人们克服思维定势,促进各种思维能力的发展,形成具有较强的创新特点的操作。其本质是思维在发挥作用。创造思维是指能够产生前所未有的新结果,达到新的认识水平的思维。创造思维是创造能力的核心。
数学在创造思维处发挥巨大的作用。“数学是思维的体操”、“数学是思维运行的点火装置”、“数学使人精密、深刻、聪慧,是思维的放大器”等,这些著名提法表明,在很早以前人们已认识了数学对思维开发的巨大作用。数学是“思维学校”:一方面在数学教学中,我们向那些正在学习数学的人展示数学与清晰的、合乎逻辑的思维有关;另一方面在数学教学中要求的思维对那些有困难的人说,总有些茫然和不自然,他们需要以特有的方式来理解,因此这些人无法直接进行数学活动。从此意义上说,正因为数学能给创造能力开发中以关键性的、核心的东西,所以“数学思维”对促进创造能力的开发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三、利用数学思维方式 提高创造能力
1、应用符号思考缩减思维劳动,加速思维进程,从而获得创造能力
符号思维方式是数学思维的基本方式之一,通过设计符号,运用符号进行分析、思考和推理论证,从而实现数学的创造、发明。这种思维方式能够明化数学问题,简化数学推理,触发人们的创造能力。人的思维过程实际是一个对信息的处理、加工的过程,进入大脑信息量的大小往往会影响人的思维质量,而符号是高度浓缩信息的物质携带者,应用符号思考常能缩减思维劳动,加速思维进程,从而易于获得创造能力随着符号的形式化发展,通过思维构思出某些新概念,常成为新发现的有利工具。由于符号常以直观、鲜明的形式将抽象的概念早现在人们的眼前,符号思维往往具有简洁、明了、易为心灵接受的特点和优点,从而触发了创造能力。
2、应用事物的对偶性进行数量关系的分析,探索未知定理,是引发创造能力的一种渠道。
数学中的正负数、共扼复数、互逆运算、互逆变换等都是由事物的对偶性引出的研究课题。对偶思维方式是数学思维中不可少的。数学中某些对偶的事物虽本身意义不同,但其抽象的规律或性质,不仅可一一对应,而且可能完全一致。这样,就有可能使具有这种性质的两个对偶对象,建立起结构关系体系在该体系中对某一对象成立的命题,对其对偶对象同样也成立,也就是说该体系实现了结构关系的对偶化,它们间建立了对偶原理。应用事物的对偶性可进行数量关系的分析,探索未知定理,作为引发创造能力的一种渠道。
3、在构造性思维和反例思维中进行创造
数学中,所谓的构造性方法,是指概念和方法按固定的方式在有限步骤内进行定义或得以实现的方法。其基本特征是:描述的直观性和实现的具体性,这是一种重要的创造能力方法,它的作用突出地表现在它的创造价值和应用价值上。因为,要获得种种结果的构造绝非易事,它本身就是一种创造,而反例与证明是一个问题的两个侧面,通过反例可发现原有理论的局限性和不足,推动理论的发展。反例对理解和深化概念有重要意义,一个正确的认识往往要经过正反两方面的比较和鉴别才能确立,而构造反例是一种从无到有的创造,它对人们的思维素质的锤炼和创造能力的培养有重要帮助。
4、通过公理化思维和函数思维方式,考察事物之间的逻辑关系,发现或提出问题,有所突破。
数学的公理化方法是从尽可能少的基本概念和公理出发,应用严格的逻辑推演,把数学的某分支组织成为演绎系统的一种方法。它对其它学科有重要的作用。使用公理化方法,通过探索事物发展的逻辑规律,考察他们之间的逻辑联系,易于从逻辑上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而这往往是理论创新的关键点。函数思维是对数学概念及关系的变化性、相互联系和转化等性质规范的认识,其特点在于对数学对象与其性质之间一般的和个别的相互关系的动态认识,这种认识和辩证思维完全统一。
总之,培养的创造能力是一项复杂艰巨的工程,同时又是一条有规律可循的必攀之路。在数学学习中,只有当数学思维的材料是丰富的、广泛的、可变的;方向是明确的、清晰的、相对稳定的;内客是系统有序的、开放的、综合的;结构是有规律的、辩证的、有层次的,才能发展思维的整体性和创造性,才有利于培养创造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吴开朗等,论弗赖登塔尔的数学教育观,数学教育学报,1995年第8期。
2. 郑毓信,数学教育的现展,江苏教育出版社,1999年。
3. 严士健主编,面向21世纪的中国数学教育,江苏教育出版社,1994年。
一、创设情境氛围,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
语文教学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好途径。教学中,为了激发学生积极思考,我尽力为学生创设富有创造性思维训练的环境。课前我多读教科书,翻阅资料,吃透教材,采用有效的教学方法来激发学生的思维兴趣,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独创性。比如,我在教学《太阳》一课时,学完第一大段后,我采用拟人的方法,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积极思维。我请一位学生上讲台当太阳,让他介绍太阳的三个特点:“我叫太阳,我离地球很远,我很大,我的温度很高很高。”接着,我提问大家:“这位同学这样介绍行不行?”很多学生回答说:“这不行。”有的说:“这样讲不具体、准确。”有的说:“他没有把太阳的三个特点讲清楚。”然后我说:“谁能上讲台当太阳,作一番比较详细的自我介绍?”这一情境的创设,课堂气氛顿时活跃起来,学生思维兴趣充分调动起来,大家纷纷举手要上讲台介绍太阳。上台发言的学生不仅把太阳的三个特点介绍得具体详细,而且很有情感表达,这不仅巩固了所学知识,而且使学生在吸收课文语言的基础上,进行了一定程度的再创作,这就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二、质疑答难,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
一、复原思维历程,洞察审题病因
学生在审题过程中出来的问题都能在其思维过程中留下痕迹,教师可以通过观察学生的解题思路、倾听学生的思维陈述、访谈学生的思维立场等形式,复原学生在审题过程中的思维路径,以洞察学生形成思维的原因,以便能够有的放矢地进行指导。
例如:一件商品原价100元,现降价到90元,降了百分之几?很多学生都会直接用90除以100得出降价90%的结果。我通过与学生沟通,让他们阐述自己的思路才发现原来学生是将“降价到”理解成了“降价了”,从而导致最终的认知的偏差。
洞察了这一结果后,我引导学生仔细品味应用题中语言所表达的含义,在复原学生本身的思维的基础上,让学生对思维的病因了然于胸,以便做到面对病情对症下药,从而达到让学生历练思维、优化思维的目的。
二、依托方法指导,实现对症下药
(1)在阅读中明晰题意。很多教师在学生来询问题目时都要求学生能将题目背诵出来,其实就是考验学生是否已经将题目读进自己的心里去了。认真读题是学生实施解题的第一基础要务,教师可要求学生用手或者铅笔指题认读,做到读通顺、读理解、读透彻。在这样不断深入阅读的基础上,学生理解了题意,厘清了已知条件和最终问题的关系,为学生的成功阶梯奠定了基础。
(2)在思考中厘清关系。学生在读题的过程中要与思考相结合,这里的思考并不是知道了最后一问才进行的,而是在题目中铺陈出各种数量关系时,就能在将思考介入其中,将各种数量关系彼此之间的交融联系蕴藏在自己思考之中。
例如:二年级有26人去电影院电影,每6人坐一辆车,共需要几辆车?这道题目并不是直到最后的问题出现才引发学生的思考,而是在基本的条件出现时,真正的思考就应该开始:26人去,6人一辆,是平均分的问题应该使用除法,但是除不尽会有余数,则需要在原有基础上再增加一辆车。直到最后一问的出现,事实上学生的思路已经行进至此,问题也随着学生的思考过程迎刃而解。
(3)在复述中整理思绪。能够简要准确地复述题意,既是对朗读题目的考核,也是对学生读题过程中的思考进行验证。学生在数学题目的复述与语文的复述课文不同,其侧重点应该更倾向于题目中的各种复杂的数量关系。这种陈述的过程其实就是学生厘清数量关系的过程,也是恒定题目要点的过程,更是对题目中呈现出来的表象进行加工、归纳与整理的过程。
以一道最简单的题目为例:共有气球16只,其中红气球11只,蓝气球多少只?学生凭借经验可以直接说出得数,但这却不是依据于题目中的数量关系。所以在陈述时,列出这样的数量关系:气球由两部分组成,一是红色的,二是蓝的,已经知道了总共的个数和红色的个数,可用整体减去,即可得到蓝色的个数。这样,能帮助学生建立整体与部分之间的联系。
三、树立长久意识,坚持根治症结
(1)让教师示范成为学生思考过程的榜样。小学生最善于模仿,因此教师是学生提高审题能力最好的榜样。这同样要求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尤其是解读题目的数量关系时,应该把审题能力作为解答题目的核心要素进行教学,用充分在学生面前展现清晰的思维路径、精确的语言表述、缜密的思维能力,将学生的思维关注点聚焦在具有价值信息的数量关系点上,并在例题的解答过程中不断强化解题时的思路与过程,让学生潜移默化中掌握审题的步骤与方法,从而提升审题能力。
(2)让长期训练成为学生提升能力的途径。审题能力的养成与审题习惯的并非一蹴而就的事,需要教师在长期的实践引导学生不断探索与训练才能得以形成。因而在练习时,教师除了自身的示范之外,应该开辟更多的空间,留出更多的时间,让学生在时空两维因素的确保下实现对题目中已知条件的解读,从中体会获取的信息,并对题目中出现的数量关系进行必要的理解与整合。长期训练,还体现在教师讲授之后,对自己出现的审题思路进行的反思上,让学生通过对自身问题的原因查找,与教师解题方法与思路的对比,不断强化学生的审题意识,养成细心读题、勤于思考的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