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旅游资源的垄断性范文

旅游资源的垄断性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旅游资源的垄断性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旅游资源的垄断性

第1篇:旅游资源的垄断性范文

[关键词] 门票价格 旅游资源保护

一、引言

稀有旅游资源可依托其不可替代性来制定垄断价格。如依托自然资源的景区九寨沟、黄山、张家界;依托历史文化资源的景区故宫、长城、丽江古城等,这些景区因其旅游资源独特,是世界遗产,可制定垄断价格。然而,垄断价格的制定也要适度,不然经营企业往往因资源的垄断性而缺乏有效的竞争,易使垄断价格攀升且难以制约。目前,国内旅游景点价格一直在提升,特别是世界遗产和具有垄断性的旅游资源,不少旅游景区门票价格低则几十元,高则上百元,已占许多地区职工月工资收入的10%左右。而各国旅游发达地区景区门票的共性之一是价格低廉,在国民月收入中所占比例一般不超过1‰。例如:日本各地名胜古迹、博物馆的平均门票占国民人均月收入的1‰;捷克名胜古迹和公益文化设施门票的基础价格一般是月收入的0.5‰;比利时国家所属的名胜古迹统一票价,相当于职工月收入的0.35%,仅仅是象征性地收费。意大利、法国、英国等地亦如此,越是涉及国民素质教育类型的旅游参观点,收费价格愈低廉???。

二、门票价格攀升带来的问题

有关部门公开列出了四大涨价理由:景区管理运营成本上涨的亏损、作为世界遗产的武陵源景区价格较同类偏低、获取国际旅游市场的宣传促销经费及希望运用价格杠杆来控制客流量、减少游客带给世界遗产的破坏。

各景区几乎都把提价的原因集中在控制客流量,保护稀缺的旅游资源,具有垄断性质的旅游景点没有相近的替代品,其旅游价值是不可估量的,其保护的意义是十分重要的。

以价格作为控制客流量的唯一手段的效果分析

Q2:风景名胜区的最佳接待规模

P2:风景名胜区的最佳接待规模对应的价格

Q1:风景名胜区此时的接待量(利润最大化)

P1:风景名胜区此时的接待量(利润最大化)对应的

MR:企业的边际收益

AR:平均收益

MC:每增加一个游客的新增的成本

假定有一个景点,建成开放后,可以精确计算出每一游客给景区带来的成本(不记开发成本),这一成本包括旅游宣传促销成本和游客带来污染和破坏的支出,在宣传促销成本一定时,可以粗略地认为,每个旅游者给旅游经营企业造成的成本是不变的(假定拥挤只给旅游者带来成本),由此可确定企业面对每增加一个游客的新增的成本是固定的,即MC为一水平线 。另外,还可以根据景点的规模和性质确定最佳的旅游者人数,这一旅游人数可以使旅游处于使用与保护的最佳状态,假定风景名胜区的最佳接待规模为Q2,而按照生产理论,企业要实现利润最大化必须使MR=MC,此时,对应的价格为P1,而此时的接待量为Q1。假定此时企业的边际收益和平均收益分别为MR和AR。

最初,景点将价格定价在P1,这时候景点接待量为Q1,企业实现利润最大化,此时的消费者剩余为GCF,随着旅游者的旅行活动的增多,对景点的破坏随之增加,于是景区的管理人员和有关部门,决定提高价格,这时候企业可以把旅游者人数控制在Q1以下的任一数量,减少旅游资源破坏程度,我们假设景区管理人员的保护意识很强烈,以保护旅游资源为首要目的,于是决定把旅游者人数控制在Q2,这时候对应景区价格为P2,毫无疑问,这可以起到控制旅游者人数的作用,这时候的旅游者人数控制到最佳接待量Q2,起到了保护旅游资源的作用,而同时消费者剩余减少到GAP2,生产也未能实现其利润最大化,这时候造成了社会福利的减少 。

可见,靠提高价格控制旅游者数量,虽然在短期内可以起到保护旅游资源的目的,但我们在保护旅游资源的同时,也要考虑到消费者利益和生产者的利益,应使两方面都不受到损害,所以,仅靠提高价格来控制旅游者人数,减少对景区的破坏,并不是明智的。

1.仅靠价格并非能控制客流量

一般来说,价格提高以后,调价在短时期内可以起到控制旅游者数量的目的,然而,具有垄断性的旅游景点其客流主要来自于外地乃至国外,在短期内,其需求是具有弹性的,价格上涨会抑制一些游客,这时候那些对价格敏感的游客转向其他的景区,而长期看,由于缺乏替代物,其需求是极度缺乏弹性的,所以最终的结果是价格并不能起到预期的效果,毕竟门票价格相对一次旅行来说,是很小的一部分支出,并且从以往的调价经验来看,价格杠杆对于客流抑制的作用并不明显。

2.可借鉴的方法

(1)加大投资的力度,将最佳接待规模扩大到Q1,消费者和生产者都会受益,又不会对景区造成破坏,是可以采取的最佳方案。

从世界各地旅游景区门票的定价上,可清晰地显示出门票价格与区域社会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成反比的发展曲线,这一点在那些教育性、公益性强,致力于提高国民基本素质的名胜古迹、博物馆类景点上,表现得尤其鲜明。政府通过低定价、优惠、免费等多种形式鼓励国民进入旅游者行列,使旅游成为国民经常性的社会活动,成为国民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例如,意大利政府为拯救比萨斜塔,维修工程花费了3540亿里拉,但门票仅约5.5个美元,每日还要限制参观的人数。政府将公民缴纳的税收,通过仅占公民月收入1‰左右的门票价格回报给了国民、并使国民从旅游中获取更多,这是一种非常有远见的、明智的作法。在低门票收费的基础上,许多国家旅游景点重视通过多种途径获得经费,以保持景点的运转与维护,例如,国家的经费拨款补贴、各类社会基金的支持、社会的捐助等。与此同时,各旅游景区还重视扩大景区经营收入来源,为企业做广告等方式来增加收入,以维持低廉的门票价格。

应当借鉴国外好的作法,在降低门票价格的同时,广开门路,采取国家补贴、社会企业捐赠、社会基金补充、企业广告收入、发行彩票等多种手段,使投资主体能正常运转。只有全社会转变观念,将之作为一项惠及后代、惠及国民的公益性事业来做,利用全社会的人力、物力支持,旅游景区的低门票价格才有现实的可能。此外,企业的参与赞助、社会基金的投入、政府的拨款补贴几者相结合是必不可少的,旅游景区投资主体应尽量向旅游餐饮、住宿、娱乐、购物、交通等投资项目上发展,做到多元化的投资,获得多元化的收益,主动改变单一性投资获取单一性门票收入的现状

(2)实施差别定价,利用价格歧视,以更灵活的定价来吸引更多不同消费水平的旅游者,在增加旅游收入的同时也给旅游者带来益处。我国旅游景区门票定价总体而言是不够灵活的,虽然黄山、庐山、井冈山等于些景区也实行了淡、旺季门票价格调整,但更多的景区在季节段、游览时间段上没有价格变化;门票形式的多样化和不同游客群体的差异化更为少见。

世界各地许多国家的旅游景区门票价格表现方式灵活多样,其一,针对不同社会群体,制定不同门票价格,如免费群体、优惠群体等。除了青少年学生这个最大的受惠群体外,不少国家对记者群体予以照顾,凭记者证即可自由参观。其次,不同季节、不同时间段、景点不同游览段分别制定差异化的收费标准。例如自然景观淡季、旺季有不同的门票价格,巴黎罗浮宫每天下午3点一过,门票减半,游览艾菲尔铁塔使用不同上升交通工具、到达各层平台均有不同的门票价格。其三,单人票、家庭套票、团体票、周期票供游客多重自由选择。英国伦敦动物园门票成人10英镑、学生8.5英镑、儿童7英镑,另有一种适合家庭的“节俭票”,30英镑一张,可含2个成人和2个儿童,或1个成人和3个儿童,而且各地往往一张门票一天之内可以在景区多次进出使用。法国巴黎花45欧元购一张5天期的“博物馆通行卡”,可参观巴黎全部博物馆。

参考国外旅游景区门票价格管理体系的灵活多样,中国旅游景区门票价格管理亦应做出灵活的价格反应,对不同时间段、季节段、不同的游客群体,在明确规范的基础上,做出不同的规定。同时,个人票、团体票、家庭票、套票等多种门票形式均可参考运用。部分景区内的园中园、景点重复收费现象,应朝着取缔的方向发展。

(3)在“十一”和“五一”黄金周,面对客流井喷,为了保护旅游资源,最有效的方法就是控制客流量,如澳大利亚悉尼歌剧院有4个重要的演出厅,但座位票却要提前一年预定。白天可供游客参观的演出厅,门票18澳元,进人剧场内不准拍照,每批游客只给20分钟。非洲肯尼亚的国家公园是世界著名的野生动物自然保护区,公园湿季不开放,在旱季部分时间向游客开放,公园内基本不作旅游开发,保持一种原始古朴、自然的风貌,游客要经过预约批准,自己在野外露营住宿,品尝艰苦旅游的味道。

三、结论

景区利用提高价格来应对客流的井喷现象,并不能起到预期的效果,解决问题的根本途径就是加大投资力度,采取多方位融资,扩大旅游承载力,淡化门票收入意识,广开门路,形成全社会公益性办旅游的良好氛围,同时建立一套灵活科学的旅游景区门票价格体系,并且在旅游高峰期,限制其旅游者人数,从根本上解决我国景区面临的问题。

参考文献:

[1]胡 敏:风景名胜区旅游价格的经济学分析[J].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3:57~59

[2]田 勇:国外旅游景区门票价格特征及其启迪[J].价格月刊,2003:38~40

第2篇:旅游资源的垄断性范文

关键词:红色旅游;资源稀缺性;第三产业;经济发展

中图分类号:F59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7-0-01

一、贵州红色旅游的现状

近年来我国旅游业持续高速增长,根据《贵州统计年鉴2011》的数据,贵州的国内旅游人数由2001年的 2100万人次上升到2010年的12863万人次,入境旅游人数由2001年的20.55万人次增长到2010年的50.01万人次。而据贵州省旅游局统计数据表明,2005-2010年贵州红色旅游景区共接待游客4380.71万人次。其中接待入境游客9.03万人次,红色旅游综合收入223.13亿元,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全省红色旅游呈强势发展势头。

二、红色旅游对贵州省经济发展的影响

红色旅游资源的稀缺性主要表现在:

(1)红色旅游资源的不可再生性。如同煤炭、石油等不可再生资源一样,中国革命的历史遗存也是不可再生的资源,红色旅游资源只有全国的部分省份的部分地区拥有少量,而且由于其的脆弱性使得红色旅游资源因为受到自然或人为的破坏而越来越少。

(2)红色旅游资源的脆弱性。红色旅游资源主要包括革命纪念地、标志物及其所承载的基本历史、革命事迹和革命精神等,其中的记录相关历史的书籍、报刊,有纪念意义和革命精神的衣物等物品由于时间的流逝而很容易受到自然或人为的破坏,而建筑等也容易因为自然灾害或人为的原因遭到破坏。

(3)红色旅游资源的独特性和垄断性。每一种红色旅游资源都有着自己独特的历史意义和所代表的精神传承,在中国革命的历史上都是不可或缺的,而其不可再生性,使得不可能再出现具有相同意义的历史遗存出现。特别是以中国革命历史上的重大事件所形成的红色文化遗存,更具有垄断性。

三、贵州省红色旅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地理位置不佳。贵州省位于我国西南边陲,云贵高原之上,地形相对复杂。贵州省内部交通网络建设由于地形因素而相对落后,使得很多红色旅游景点的交通不便,可进入性较差,这也给红色旅游的线路发展带来了困难。交通设施建设已成为制约贵州红色旅游发展的主要因素。

2.经济水平偏低。贵州属于经济欠发达地区,省内生产总值和人均收入偏低,而经济总量不高使得针对旅游的投资额较少,导致红色旅游景区内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环境亟待改善;而人均收入偏低,使得省内居民的旅游需求不足,难以对红色旅游的发展产生带动作用。

3.旅游经济发展的观念相对滞后、体制的创新性不足。如何在市场经济的背景下拉动贵州省旅游经济的快速提升,实现贵州省旅游业的跨越式发展,首先要转变贵州省旅游经济发展的观念,进行体质的创新。而贵州在面对日益开放、多元化竞争愈演愈烈的市场环境下,仍然没有完全地摈弃陈旧的发展观念和模式,对旅游市场的培育未形成足够的认识和创新。

4.管理和经营体制陈旧, 旅游管理者素质较低。目前贵州的红色旅游资源仍属多个部门共同管理,管理体制比较混乱,导致红色旅游产品的开发受到多重制约,缺乏统一性和整体性。而管理者的严重疏忽,让很多不法经营者违法经营,擅自提价、变相涨价,使得景区强买强卖的现象十分严重,严重地影响了红色旅游景区的形象,降低了游客的“回头率”。

5.红色文化挖掘程度不深,旅游资源整合力度不够。红色旅游是一种新型的主题旅游形式,而大多数的红色景区在开发时并没有或很少融入贵州独特的地域文化。而对红色文化的挖掘程度也相对浅显,部分景点的建设形式与展示内容雷同。贵州的红色旅游基本上是以分散的单个的参观点为主,未能很好地与贵州当地自然资源、风土人情相结合,严重的削弱了红色旅游资源自身的经济利用价值。

四、对于存在的问题的对策和建议

1.改变落后观念,实施政府主导型发展战略。贵州想要通过大力发展旅游业来带动经济的发展,只有改变落后的观念,积极创新体制,充分认识到旅游业对社会经济的重要性,将旅游业纳入全省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中,切实从市场的角度出发,实施政府主导型发展战略,树立全社会共同发展大旅游的共识。

2.加快红色旅游发展规划、进行综合旅游开发。发展旅游业, 首先要有系统、完善、可行的旅游规划。贵州省红红色旅游规划的滞后性、非科学性还是非常的显著。所以,我们发展贵州省红色旅游的首要任务就是建立科学可行的旅游规划。

3.加大资金投入,完善相关基础设施。2005-2010年国家对贵州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建设投入8616万元,地方财政投入3000万元,引入民间资金11276万元,有力地促进了红色旅游的强势发展。通过完善交通网络,进一步改善旅游交通条件,形成便捷、快速的交通网络,来提高旅游景点的可进入性。依托于景区景点及城市相关接待设施的完善,改善供水、供电、安全、卫生等条件,为游客提供良好的旅游环境。

4.加强区域合作,实现客源共享。要发展好贵州的红色旅游,区域合作是必不可少的,可以从省内和国内两方面来进行合作。一是加强省内各个红色旅游地之间的合作,建立一个红色旅游区,并创立一个旅游品牌,二是要加强国内各个红色旅游大省之间的合作,打造红色旅游精品线路,实施客源共享。

5.挖掘红色旅游资源,结合生态资源,走有贵州特色的旅游发展道路。贵州除了比较有名的会址、黎平会议会址、四渡赤水、强渡乌江等红色旅游胜地以外,还有娄山关、猴场会议等不为众人所熟知的红色旅游景区。只有深入挖掘贵州的红色旅游资源,将贵州省内的红色旅游资源结合起来,创建自己的品牌形象,结合贵州所特有的生态资源,走一条有贵州特色的旅游发展道路,才能更好地发展贵州的红色旅游业。

参考文献:

[1]胥思省,龙茂兴.贵州省红色旅游发展的SWOT分析及对策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0.

第3篇:旅游资源的垄断性范文

[论文摘要]度假旅游是旅游的一种高级形态,是适应现代旅游者寻求松弛身心、调节生活节奏、欢度周末和假期的一种情趣性康体休闲活动。本论文对目前我国度假旅游开发的五种模式进行了阐述,并同时指出在开发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以期能为我国度假旅游的开发提供参考。

1 我国度假旅游的开发模式

(1)整体租赁经营模式。是指在一个旅游度假景区内,将景区的所有权与经营权分开,由政府统一规划,授权一家企业较长时间地控制和管理,组织一方或多方投资,成片租赁开发,垄断性建设、经营、管理该旅游度假区,并按约定比例由景区所有者和出资经营者共同分享经营收益。这是一种由政府出资源,企业出资金,政企共同受益的旅游度假区治理模式,是一种市场化经营公共度假旅游资源的模式,体现公共性资源、企业化经营、专业化管理、市场化发展的特点。

(2)股份制企业经营模式。是指旅游度假景区为了筹集开发建设资金,对景区经营企业实行股份制改造,并由政府委托股份制企业独家经营旅游度假区,或者在景区经营企业的基础上新组建一家股份制公司,政府授权其独家经营景区资格的方式。这种模式构造了景区经营强大的市场融资能力,广泛吸纳了社会资本的注入,同时借助股份制企业的先进机制,依靠对旅游度假区的垄断经营,以投入高额资本、创造优质旅游产品、追求高额投资回报为目标。

(3)上市公司经营模式。是指旅游度假景区经营企业经过股份制上市以后,受景区管理机构的委托,经营包括景区门票在内的一切旅游业务,成为景区内唯一负责旅游经营的机构,对旅游度假区实行垄断性经营的方式。采用这种模式进行经营的旅游度假区,其所有权归属于景区管理机构,其经营权由景区管理机构委托给了上市公司;景区上市公司统一负责景区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而资源的保护工作由景区管理机构承担。这一模式是典型的景区管理权与经营权、开发权与保护权“四权”完全分离的度假旅游景区经营模式。

(4)整合开发经营模式。是指对于依托公共文物资源的旅游度假区,在保证国家完全拥有文物资源所有权和有效保护的前提下,由政府统一安排,对文物旅游度假区的文物类公共性资产和非文物类经营性资产进行统一整合,按照政企分开、事企分开、所有权主体与经营权主体分离的原则,将文物景区的文物事业发展职能和旅游市场经营职能分开,事业部分统一归文物部门,按照事业规律管理,企业部分组建经营开发实体,统一划归政府直属国有独资的旅游集团企业统一管理,科学开发,市场化经营。

(5)网络复合治理模式。是指一个度假旅游景区设立拥有政府管理权限的景区管理机构,同时行使同级旅游行政管理部门的职权,对旅游度假区实施一体化(只有一个管理主体)、封闭式、全方位管理的方式。景区的所有权与经营权都属于作为政府的景区管理机构,但景区经营由景区管理机构的独资企业采取部分直接经营,部分由与社会资本共同组建规范的股份公司经营的方式进行,景区的旅游业务开拓紧密依托旅游部门的市场网络开展,在这个模式中,旅游度假区的经营权绝大部分控制在景区所有者——景区管理机构手中,少部分控制在合资公司中;景区旅游资源的保护权主要在景区管理机构手中,景区经营企业主要负责旅游资源开发,但同时在开发过程中有保护资源的绝对责任,是一个所有权与经营权、开发权与保护权部分分离的度假旅游景区治理模式。

2 我国度假旅游开发存在的问题

长期以来,由于旅游景区体制复杂、政出多门的宏观管理格局,加之普遍存在的区位制约、交通等基础设施薄弱、资金投入不足和人才匮乏,使得国内度假旅游景区在经营发展中存在很多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六个方面:

(1)多头管理,多重目标。目前,我国度假旅游景区的宏观管理格局是政出多门,体制混乱。现行的管理体制的主要问题是多重目标与企业经营之间的矛盾,而随处可见的多重管理加剧了这种矛盾。

(2)秩序混乱,服务较差。度假旅游景区安全隐患较为严重,旅游者的权益得不到切实保证。这几年发生的大的旅游安全事故,相当一部分就是因此引起的。急功近利,内部机制不合理,不科学,管理混乱。有的景区层层转包,各行其是,秩序混乱。

(3)资源破坏,环境污染。我国度假旅游景区资源与环境保护的问题,表现在景区破坏性建设严重,自然景区城市化突出。有些素质不高的企业胡乱开发度假旅游资源,如酒店、别墅、停车场等,使景区建设庸俗化,对自然资源的破坏很大。许多度假旅游景区出现资源退化,不仅有客流量大造成的自然退化,更主要的是保护不力。景区的环境污染问题也很严重,由于生活垃圾处理不好,环保技术不过关,造成景区卫生不好,由此而引起污染问题普遍存在。

(4)条块分割,名实不符。在我国的度假旅游景区内,往往出现建设、文物、林业、水利、旅游等多个部门插手管理。在条块分割、各据一方的情况下,在地方、部门、单位、个人利益的驱动下,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貌似建设、实为破坏,名为保护、实为垄断的现象极为常见。

第4篇:旅游资源的垄断性范文

    我国西部地区旅游资源较为丰富,除各地区富有地域特色的自然风光外,区内独特的民族风情,具有深厚文化积淀的人文景观十分,游不尽的丝绸路,看不厌的九寨沟,神秘的莫高窟,还有黄龙、天山、昆仑、峨眉、雅鲁藏布大峡谷等等,仅中国30处世界遗产内,西部12省区就有9处,其中文化遗产5处,文化与自然遗产1处,自然遗产占3处。中国科学院研究显示,在西部六百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共有100多种垄断性旅游资源,其中已开发的只占总量l/7。无论是地形地貌、气候环境等自然旅游资源,还是文物古迹、民风民俗等人文旅游资源,都有着巨大的挖掘潜力。 

    但就旅游业目前的总体发展状况来看,水平比较低,总量规模不大,仍然处于初级阶段,且地区间旅游业的发展也不平衡,实际属于低投入低产出,与资源丰富程度不相符,存在“守着金饭碗没饭吃”的情况。尽管西部各地区的旅游外汇收入也在逐年增加,但仅2001年、2002年和2003年三年期间北京市的旅游外收入是西部12省区旅游外汇收入的1.7倍和1.5倍,广东省的旅游收入是西部12省旅游收入的2.6倍和3.5倍。由于西部有效开发利用的旅游资源数量较少,进而形成了西部旅游资源的“丰富区”,旅游开发“低谷区”和旅游经济“贫困区”的现状。另外,地区之间发展不平衡,市场结构也不平衡,入境旅游比例较小,是目前西部欠发达地区旅游业存在的普遍问题,是制约西部旅游业发展的“瓶颈”所在。 

    (一)观念滞后。 

    旅游开发需要突出西部的地方特色。西部旅游业目前高成本低效率的开发模式与陈旧的旅游业发展观密切相连。目前西部地区旅游业发展仍在走与东部地区旅游业发展走过的老路,依照东部经验,并没有开发西部特色,走新路子。西部旅游业观念之所以滞后,其主要原因在于西部经济的落后。 

    (二)旅游产品结构单一,尚未形成特色互补效应。 

    在东部地区,旅游业已形成了观光旅游、度假旅游产品和特种旅游产品并存的多元化产品供给结构。但西部地区对旅游资源开发利用显得不足,旅游产品仍以观光旅游为主。即使在观光旅游产品中也仍存在着大量的重复现象,以相互简单模仿为基本特征的“塑像热”、“造庙热”、“仿古一条街热”、“人造景观热”轮番出现,致使旅游产品间的特色无法形成互补效应,产品的市场吸引力在相互抵消中下降。 

    (三)投资主体单一,基础设施建设落后,不能对旅游业的发展提供良好的物质基础。 

    良好的旅游基础设施是旅游产业发展的物质基础,因为旅游景观的吸力不仅来自于其本身的旅游美学价值,也来自于其可进入性。改革开放以后,西部地区落后的基础设施状况有了明显的改善,但与旅游产业蓬勃发展的要求相比差距仍然很大。西部地区交通设施较为落后,铁路营业里程和公路里程与东部地区相比都有较大差异,西部地区国土面积占全国国土面积的56%,公路的通车里程里占了全国的55%,通车密度比较低,尤其是代表现代化交通的高速公路,近年来所有大的发展,但总里程数仍然较低,无法满足西部旅游经济发展的需要。例如,甘肃敦煌这一世界知名的景点就因交通不便而对其旅游收益造成一定程度的影响。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的主要原因在于西部目前尚未建立多元化的旅游基础设施投资渠道,投资严重依赖政府。 

    (四)产权不明晰、责权不明确、管理体制落后。 

    落后的旅游产业观、管理体制加上急功近利的利益驱动最终难免会促成难以扼制的破坏性的资源开发行为。西部地区旅游开发经营中的体制问题,主要是政企不分、责权不明。计划经济体制下,我国旅游景区普遍实行公益型管理模式,这种模式的主要特点是“低投入、低产出;低开发、低保护”。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传统的公益型管理普遍地为经营型管理所代替,资源开发投入大幅度增加,促进了旅游业的发展。但是,我们必须认识到,政企不分的经营型管理并非一定能够达到“高收益、高保护”的目标,反而束缚了许多旅游景区的发展,也造成了许多因非理性决策而导致的资源滥用现象。旅游景区经营权和所有权的分离,可以解决旅游开发及保护过程中的政企不分问题及资金不足问题,从而促进资源开发与保护的良性互动。 

    二、欠发达地区旅游经济发展的条件 

    西部旅游资源的丰富性、原始性、独特性、垄断性和地区分布的差异性,构成了世界级的旅游资源,是西部发展的优势所在。西部大开发为西部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良好的历史机遇。

    (一)政府导向功能进一步加强。 

    西部要发展,就必须培育出能够带动经济发展的先导产业,而投入少、效益高、关联性强的旅游业显然是一个理想的选择,所以政府在战略上倡导“大力发展旅游业,把旅游业培育成为西部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目前,已有多数地方政府将旅游业列为地方经济发展的先导产业和支柱产业。 

    (二)交通状况明显改善。 

    西部开发公路建设总体计划目标是打通西部地区与中部、东部地区、西南地区与西北地区、通江达海连接周边国家的通道,完成西部地区国道主干线五纵七横等项目的建设。“十五”期间,交通部投入西部交通建设的资金将不少于493亿元,占交通部用于公路建设投资总量的52%;加大对西部地区乡村通达工程的投入,投资比例将占到通达工程投资总量的70%;预计用于西部地区交通建设的科研开发资金达到10亿元。另外,国家鼓励包括外资在内的各种形式的资金,投入到西部地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上来。 

    (三)旅游设施更为齐全。 

    伴随西部大开发的“号角”,西部地区旅游设施较以往也大为改观,各地都建立了设施齐全的星级宾馆、饭店,旅游景区、景点建设更为科学,管理更加规范。以新疆冬季旅游为例,它起步比东北晚,近年来,新疆用于冬季旅游设施的投资达3亿多元,是前50年的总和。目前全疆己有大大小小近百处滑雪场,其中天山国际滑雪场的一条天然滑雪道就长达6000米,这在国内首屈一指。 

    (四)旅游商品更加丰富。 

    随着旅游业的深入发展,积极开发旅游商品,完善旅游服务体系的观念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开发具有以民族特色、地域特色、文化特色的旅游工艺品、纪念品为主旅游商品是现代旅游经营者为之奋斗目标之一。很多地区均以不同的方式展示自己地方的独特的旅游商品,制造品牌效应,不断的推陈出新,观光节、香包节、文化庙会、旅游交易会等都是旅游商品展示自己魅力的舞台。 

第5篇:旅游资源的垄断性范文

[关键词]旅游 价格 制定

一. 旅游市场的概念

市场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哪里有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哪里就有市场。早期的旅游活动并不是以商品形式出现的,而是一种社会现象。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社会分工的深化,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得到了发展,旅游活动逐渐商品化了。因为一方面社会中出现了旅游活动的购买者;另一方面形成了专门为旅游者提供服务的行业,于是出现了以旅游者为一方的旅游需求和以旅游经营者为另一方的旅游供给,两者间的经济联系就构成了旅游商品交换,随着旅游商品交换的发展,旅游市场也随之产生并扩大。

旅游市场的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旅游市场是指在旅游产品交换过程中反映的各种经济行为和经济关系的总和。在现代旅游经济中,旅游市场反映了旅游需求者与供给者之间、旅游需求者之间、旅游供给者之间的关系,集中反映了旅游产品实现过程中的各种经济关系和经济行为。狭义的旅游市场是指在一定时间、一定地点对某种旅游产品具有支付能力的购买者,从这个意义上说,旅游市场就是旅游需求市场或旅游客源市场。

二. 旅游价格的特点

(1)综合性

旅游价格的综合性是由旅游产品的综合性决定的。旅游产品是个综合性的概念,这种综合性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它是由多种资源、设施和服务构成的组合型产品;另一方面,旅游产品供应方是由涉及食、住、行、游、购、娱等方面的众多部门和行业组成的综合体。产品的综合性必然使得价格也带有综合件的特点、旅游价格必然要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或者是旅游活动中食、行、游、购、娱价格的综合表现.或者是这些单项价格的总体显示。

(2)季节性

旅游产品与―般商品不同,它不存在独立的生产过程,也不生产有形的物品,因而无法运输,也无法贮存。旅游产品的这种特殊性,决定了旅游价格不可避免地带有季节性的特点。旅游活动是具有季节性的,在旅游淡季.游客的数量减少,为使不能贮存的旅游产品销售出去,减少损失,必须实行季节差价,即淡季降低价格销售,甚至有时以低于成本的价格销售,旺季时则又需要适当提价以控制无法满足的需求量,因而旅游价格具有明显的季节性。

(3)垄断性

旅游产品的基础是旅游资源,而独特性是旅游资源开发建设的核心,这就决定了旅游价格具有一定的垄断性。它表现为在特定时间和特定空间范围内旅游产品的价格远远高于其价值,高于凝结于其中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旅游产品中的自然旅游资源虽然不包含人类劳动的因素,但它是旅游产品中不可缺少的自然资源,其惟一性和不可替代性,也具有价格,而且还是垄断性的价格。旅游产品中的文物、古迹等的价值很难用劳动量的大小来衡量.它们不同于一般商品,不仅不会因为磨损而丧失其价值,相反,随着时间的流逝其价值反而越来越高。这是因为创造这种价值的古代劳动不可能再生,而且这种历史价值也不可能再弥补,因而在价格上也表现为一种垄断。所以旅游产品由于独特的历史、社会、自然因素而使其价格具有垄断性的特点。

三. 旅游价格的制定方法和策略

(1)按质论价,优质优价

旅游产品质量的高低以旅游消费者的感受为标准,即以旅游的满意程度来衡量旅游产品的质量。因为旅游产品的效用大量体现在旅游服务上,通过周到热情的服务使旅游消费者得到享受。旅游产品的价格并非越低越好,旅游消费者也并非在任何情况下都不愿出高价.关键是要尊重消费者的利益,制定出高价格后,必须能够提供与高价值相吻合的高质量的旅游产品。

(2)适应市场需求

旅游产品定价要适应国际、国内各地区同类旅游产品的行情与动向,结合自身产品的特色与条件制定出在国际国内市场上具有吸引力与竞争力的旅游产品价格。

(3)稳定性与灵活性相结合

旅游产品价格应保持相对的稳定性。频繁的价格波动会结经营者的形象带来不良影响,消炎者也会因等待降价而停止消费。另外,旅游产品具有季节性、易变性、可替代性等待征,这种矛盾可以利用灵活的旅游差价和优惠价来解决。

(4)合理安排比价

旅游产品的比价是指不同旅游产品价格的比较关系,其形成的基础是不同旅游产品的价值量的比例。旅游产品比价安排得合理,有利于旅游产品的生产与流通,从而有利于旅游市场的供求平衡。如果旅游产品的开发结构不合理,如饭店过剩、景点不足或景点没有待包,则旅游产品比价就表现为饭店价格高、景点价格低或者饭店价格低、景点价格高,从而使旅游产品比价不合理,其结果必然影响产品的生产与流通,影响旅游市场的供求平衡。此外,合理的旅游产品的比价还能使各类旅游产品的生产者都能得到社会平均利润,有助于调动生产者的积极性,促进旅游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曾正坤.对深化旅游价格改革的思考.广西市场与价格,2007;8

[2]刘辉飞.科学制定旅游价格 促进旅游事业的发展.广西市场与价格,2009;8

[3]周开发.加强旅游价格管理 促进旅游产业发展.广西市场与价格,2000;6

第6篇:旅游资源的垄断性范文

一、民族旅游资源及产品

民族旅游首先是一种经济社会活动与现象,是对某一国家或地区的特定少数民族而言的,在游客和少数民族之间,通过旅游产品实现各自的需求。游客通过观察、体验其独特文化风俗和社会生活方式,从而达到对其古代文化遗产和当代活化社会文化形态的认知和了解。民族旅游不同于自然旅游和文化旅游,有着较强的参与性、民族性与文化性,同时还应尊重少数民族的信仰和禁忌。民族旅游资源有着区域性、稀少性、综合性、易逝性、及审美性的特点,能够激发游客的进行民族旅游消费,进而产生社会文化与经济效益。民族旅游产品不仅包括了民族旅游资源和设施,还包含了游客在旅游过程中,所需要的物质产品和服务产品的总和。旅游者通过购买和消费旅游产品,以获得心理和精神上的满足。

二、新疆民族旅游产品开发的基础

新疆的地理形势被形象地称之为“三山夹两盆”,属于典型的干旱、半干旱大陆性气候,有着丰富多样的气候类型。新疆还有着数量众多的河流,以及面积较多的湖泊,形成了独特的绿洲与湖区景色。自古以来,新疆就是一个多民族的地区,不同民族的文化相互交融,为新疆民族旅游产品的开发,提供了充实的文脉基础。随着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以及2010年中央新疆工作会议的召开,新疆的综合经济实力有了显著的提高,呈现出经济加速发展的态势。丰富的特色资源与产品,加上独特的绿洲经济形态、沙漠经济形态、草原经济形态,坚实的民族经济基础极大的促进了新疆旅游业的发展。

新疆民族旅游资源的丰度较高,占全国分类系统类型总数的90%以上,自然类景观包括了地文景观、水域景观、气候生物景观,人文类景观则涵盖了人文古迹、民族风情、以及休闲求知与度假等类别。旅游资源的级别很高,一、二级资源比重大,有着较大的开发价值。新疆有着众多的自然保护区,珍禽异兽、奇花异木不胜枚举,且有着浓郁的西域民族风情与边疆特色,吸引着国内外游客的到来。随着经济的发展与人们生活品质的提升,旅游市场消费需求旺盛,新疆旅游的客源市场持续攀升。在来疆游客群体中,大多是职业收入较高且较稳定的城市居民,为新疆民族旅游产品的开发提供了充足的客源基础。

三、优势与劣势分析

新疆地处亚欧大陆腹地的核心位置,古代丝绸之路横贯全区。民族旅游有着得天独厚的地缘优势,不仅边界线长,且与多个国家接壤、对外口岸多。旅游资源异常丰富,能够形成互补的优势,便于多样化旅游产品的开发。新疆地大物博,有着诸多的稀缺旅游资源,可以号称中国之最、世界之最,为垄断性产品的开发、民族旅游产品竞争力的提高增加了优势,发展潜力大、市场前景好。和平与发展的世界主题、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以及居民旅游需求的持续增长,更为民族旅游产品的开发提供了难得的机遇。

然而,资源优势并不等同于产品优势、产业优势,消费者数量是决定民族旅游产品的第一要素。对于国内外旅游者来说,新疆不仅空间距离遥远,且区域面积过大。加上交通基础设施的不完善,增加了游客的时间与经济成本,客观上限制了消费者数量的增长。新疆的旅游有着十分明显的季节性特征,淡旺季的差别过于明显,不利于民族旅游产品的开发。现有的民族旅游人才,不仅整体素质偏低,更存在着严重的外流现象。此外,在旅游目的地的知名度、民族旅游产品的开发观念等方面,都存在着一定的劣势。

四、民族旅游产品开发的空间模式

构建新疆民族旅游圈,在空间结构上要依据资源察赋、空间交通、地理位置、以及产品市场的状况,按照由点到线再到面的空间模式。在充分利用资源密集性的基础上,确保区域内旅游资源的一致性与同质性,从而对游客产生吸引力。充分考虑交通的可达性,既要满足区域内居民“一日游”、“二日游”的需求,又要兼顾外地游客的长假游。对于地理地貌相似、互相接近的景区,应当考虑纳入同一旅游空间。在空间模式的构建上,依据产品消费市场的情况,合理确定其在民族旅游产品开发中的地位。以首府乌鲁木齐、历史悠久的喀什、南疆交通枢纽库尔勒、伊犁河谷的伊宁、民族旅游知名的哈密与吐鲁番等为点,以兰新铁路、南疆铁路为一级发展轴,构建北疆、南疆、东疆旅、亚心四大旅游区。

五、民族旅游形象与专项产品的开发

第7篇:旅游资源的垄断性范文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这极大地促进了旅游业的发展。在一些国家或地区,旅游业甚至成为了经济收入的支柱产业,因为它具有明显的关联带动效应。如今的旅游业不仅能够刺激消费者的消费,还能相应的扩大第一、第二产业市场,为其他行业带动商机,促进它们的发展。四川作为旅游资源大省,它的发展优势是明显的,它拥有具有垄断性的、不可替代的、开发价值高的旅游资源。主要体现为丰富的自然资源,悠久的历史文化以及多姿多彩的民族风情。面对目前我国消费结构的转变,四川应调整旅游产业机制,大力开发旅游资源,使旅游业成为当地新的经济增长点。

一、四川旅游业存在的问题

(一)旅游业总体发展水平低且差异较大

在我国政策的鼓励下,四川旅游业得到了快速的发展。过去的旅游景点已远远不能满足当下的旅游需求了。生产力的发展水平的高低往往制约着旅游业的发展。四川一些地区旅游资源开发较早,且发挥的也很快,逐步成为了带动地方经济的增长点。而对于一些经济相对落后,交通不便的地区,旅游业起步的较晚,规模也较小,无法形成以旅游业带动经济的发展模式。

(二)旅游资源的非持续利用

四川的旅游资源是非常丰富,但资源的利用水平却没有达到可持续发展要求。一些地方过度的追求经济效益而忽视了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他们在开发条件不成熟、旅游设施不完善以及没有进行科学论证的情况下,为了图利,就直接向公众开放,这样一来,游客蜂拥而至,给当地当来了交通压力并且使得旅游资源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这种盲目的开发无法保证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三)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差

我们都知道,目前四川对全省公路以及铁路进行了较大规模地改造,但对于旅游景点的交通基础设施来说,还是比较滞后的。它主要表现为旅游区基础设施总体规模小,公路技术等级较低等,这些导致无法形成系统的交通网络。除此之外,一些旅游基本设施建设也不完善,例如通讯不发达,水、电不到位,建筑装饰落后等,这样一来,不能有效地满足国内外游客的需求,长此以往,就会制约四川旅游业的发展。

(四)旅游管理体制不健全

目前,四川旅游管理机关由省、市、县三级构成,旅游资源项目会下放到不同的主管部门,各部门间为了自身的利益,各自为政。为了提高收益,各部门甚至会出现恶性低价竞争的方式,扰乱了市场的秩序,这直接导致游客不满程度的增加,长期以往,四川旅游业的形象也会大打折扣。因此,各部门之间由于缺乏统一宏观规划与协作,从而无法有效实施旅游营销战略,形成四川旅游业的整体优势。

(五)没有形成富有地方特色的专题旅游

四川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以及多姿多彩的民族风情,许多游客都是因为四川也有的地方特色才来的,然而许多地方旅景区,旅游的供给内容比较单一,表现形式也比较呆板,许多景区的旅游纪念品是从外地引进的,是很大众化的,

二、四川旅游资源开发策略

(一)鼓励多方投资,重点开发

很明显,四川的旅游资源已经成为形成四川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为了加快开发旅游资源,应加大投资力度。为此,地方政府要重视市场的作用,以市场为基础,遵循市场的经济规律,坚持“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使得企业成为旅游开发的主体。在开发时,要进行全面的规划,使得旅游点的数量和质量能够满足社会的旅游需求。同时,也可以集中资金,重点开发。选择一些交通方便、投资小、见效快的旅游线路进行重点开发,随后在进行其他地区进行建设,逐渐带动起整体的旅游资源开发。

(二)改善旅游基础设施

旅游基础设施是旅游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为此,政府应进行多方面地考虑,首先要加大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比如进行科学的线路规划,提高公务养护级别,扩大停车场站等,从而能够提高旅游景点交通的便捷性以及接待能力。其次,要加强食、宿、通讯方面的基础设施建设,为游客提供良好的服务,从而打造一个良好的城市形象。吸引更多的国内外游客,促进旅游业的发展。

(三)加强旅游资源的保护,健全管理体制

旅游资源是四川进行旅游开发的基础,只有加强对旅游资源的保护才能实现四川旅游业的跨越式发展。为此,地方政府一定要进行科学的论证,坚决执行国家相关的政策法令,不能为了追求经济效益而盲目的进行开发,这样才能实现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同时各部门间要加强统一的规划与协作,实施有效地旅游营销战略,最终发挥四川旅游业的整体优势。

(四)开展专题旅游,形成“川味特色”

四川在旅游资源开发时,要充分发挥特有的地方文化的优势。为此,各个部门应充分挖掘旅游资源,显现出地方特色。例如在设计旅游商品时,可以利用一些普通的材料开发出具有地方特色的旅游产品,避免出现旅游商品的大众化、低俗化,真正的将四川特有的历史文化和民族文化融入到产品中,从而达到吸引国内外游客的目的。

三、结束语

第8篇:旅游资源的垄断性范文

关键词:阆中古城;旅游经济;着力点

中图分类号:F5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11-0-01

随着全球化经济的发展,旅游市场的全球化为旅游业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契机,古城镇旅游作为一种永不衰老的旅游方式推向广大游客。四川阆中古城在四川旅游业中占有重要位置,对阆中古城旅游经济在新形势下的着力点进行分析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旅游资源其具体的划分

旅游价值的体现源于旅游资源,依据旅游资源本身的基本属性,可以借助对旅游资源的分类来选择旅游经济发展模式,旅游资源可以分为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两大类。自然资源包括:地文景观、水域风光、大气与太空景观等。人文旅游资源包括:文物古迹、古典园林、文学艺术、宗教文化等。

二、阆中旅游资源的组合情况

阆中古城山围四面,水绕三方,天造地设,风景优美素有“阆苑仙境”、“巴国蜀国要冲”之誉。“秦砖汉瓦魂,唐宋格局明清貌;京院苏园韵,渝川灵性巴阆风。”这幅对联完整地概括了阆中古城的特点和历史风韵。

阆中旅游资源丰富,这里除了有张飞庙、永安寺、五龙庙、滕王阁佛塔等人文名胜古迹外,这里的风水景观独特、基础设施完善。这些都说明阆中旅游资源集群状况好,旅游景点集中程度高,组合状况良好,环境承载量大。

三、古城镇旅游市场概况和需求影响因素

1.古城镇旅游市场概况。陈逸飞先生一幅《故乡的回忆》使得苏州周庄享誉海内外,不仅成功树立了江南水乡的品牌,更使周庄成为中国古城镇旅游发展的开拓者。继周庄之后,许多具有古城镇文化气息的城镇纷纷开始开展旅游事业。在周庄的示范效应下,江浙一带的古城镇相继走上“旅游兴镇”之路。与此同时,西部的丽江大研古镇因其独特的民俗文化逐渐为游客所关注,1997年申遗的成功更使其名声大噪,并迅速跻身古镇旅游开发的前列。近年来,我国古城镇旅游进入迅猛发展的时期。古城镇旅游随之成为旅游业中的新特色路线,此后古城镇旅游就作为一种全新的旅游方式推向了广大的游客。

2.古城镇旅游市场的市场需求影响因素

四、对阆中古城旅游经济在新形势下的着力点探析

阆中古城其特殊的区位优势、 资源特色对周边以及国内外旅游市场具有较大的吸引力,因此我们更需要明确旅游资源特色,树立特色开发模式,避免资源雷同而造成的无序竞争,探析阆中古城旅游经济的着力点势在必行。本文就此而做了以下探究:

1.古城风水文化凸显唯一性、独有性。阆中古城的风水文化资源,具有中国旅游资源中的唯一独特性,是一种可以进行深度挖掘的旅游精品,通过对古城风水文化资源的开发,以及对阆中古城旅游形象和旅游产品等的重新包装设计,发挥其独有性和垄断性资源的优势,精心策划打造中国风水古城。其得天独厚的风水文化资源独特性具体表现在:(1)古城的山、水、城的完美结合最简单最完全最精确最形象地体现了风水理论龙、穴、砂、水、向意象;(2)古城显现的浓厚传统风水文化特色,如:唐朝的风水大师袁天罡、李淳风对阆中风水宝地的青睐;(3)自汉代以来,阆中一直作为民间天文学的研究中心,天文学和风水学的结合使阆中的风水文化有着浓厚的民间研究基础,如:春节老人落下闳的《太初历》和“落下闳浑仪”。(4)古城风水文化与风水产品的完美结合,使古城本身所具有的风水文化意蕴从视觉上展示和谐的风水人居环境和文化氛围,民俗文化特色浓郁等。

2.古城多元化文化的集结。以古城为中心形成了多元文化区,其具有典型代表的有伏羲本源文化、民间艺术奇葩的巴渝文化、蜀汉三国文化、状元科举文化、春节文化、民俗和饮食文化、古玩文化等,突出了地方特色文化,其浓郁的文化氛围为历代文人墨客所称赞。张飞巡城、秀才赶考、生态民歌、川北皮影、巴象鼓舞、舞草龙、老观灯戏等节目,让游人流连忘返,为阆中古城揭开了神秘面纱,为游客们重现历史之美。

3.发展旅游商品,旅游纪念品助推旅游发展。旅游商品和旅游纪念工艺品已成为旅游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它们的开发可以在创造经济的同时也将起到对古城阆中的广告宣传作用,旅游工艺纪念品所承载的相关文化信息可以传递给更广泛的人群,将会吸引更多的人了解古城阆中。把阆中的银河地毯、保宁醋、阆州醋、张飞牛肉等知名旅游商品做大做强;开发灯笼、镇宅之宝、丝绸服饰等特色纪念品,创立品牌;宣传古玩文化吸引古玩爱好者和收藏家,搭建古玩文化交流平台等,形成以地方文化为特色的旅游纪念品体系,发展千佛泡菜、野菜种植和野菜餐饮,开发绿色历史文化名餐。

4.重视古城镇文化的宣传和保护。着力建设“嘉陵第一江山”为品牌的水上环线旅游,加强围绕构溪河湿地保护区的“一河六区”的原生态旅游精品区,完善古城旅游配套设施,加强旅游资源的保护。加强城市形象整体对外推介活动,树立良好的视觉形象和行为形象。改进宣传手段和方式,突出宣传主题,形成独有的特色个性。

五、结语

近年来,我国旅游业开发主要经历了资源导向、 市场导向、 产品导向、 形象导向等四个阶段或者说四种不同定位的旅游开发模式。不同区域旅游业的开发必须在综合分析区域旅游资源、 旅游市场、 旅游产品以及旅游形象等诸项特征的基础上,因地制宜地采取不同的开发模式。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我们要把握发展趋势,抓住发展机遇,推进旅游资源的利用,立足现实基础,发挥资源优势,寻找阆中古城旅游经济发展的着力点,紧紧围绕“建设中国西部最具吸引力旅游城市”这一奋斗目标,“立足川陕渝,辐射全国,拓展海外”发挥自身优势,力争成为川东北的一颗旅游明珠。

参考文献:

[1]古城阆中天下稀[A].南充历史文化旅游丛书[C].2000.

第9篇:旅游资源的垄断性范文

关键词:旅游类上市公司;非财务性投资价值;测度

中图分类号:F59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4161(2012)02—0124—03

随着社会的发展,旅游业已经成为全球经济发展中势头最强劲和规模最大的产业之一。由于旅游业具有改善国民经济结构,增进国民福利,提升区域形象等战略性作用,且在区域发展中的产业地位、经济作用正逐步增强,旅游产业对区域经济的拉动性、社会就业的带动性以及对文化与环境的促进作用也日益显现,因此,在国内,旅游业也日益受到重视。上市公司投资价值指上市公司的内在价值,反映了公司未来获利能力的大小,是上市公司未来的现金流入现值之和。目前旅游上市公司投资价值的研究文献大多数都是利用上市公司在证券市场上公开公布的各种数据,并选取财务指标对公司的经营业绩、资本结构等进行分析,而涉及旅游上市公司的战略管理、品牌文化、资源区域价值等问题并进行深入研究的文献相对较少,如金雪军运用经济地理学理论,研究了不同层次市场域中的经济发展水平、人口数量对7家景点资源类上市公司业绩的影响。许成以黄山旅游为例构建了一个含少量非财务指标的景区类上市公司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总之,旅游类上市公司投资价值的全面评价对加强旅游类公司的管理,提高旅游产业的核心竞争力以及增强旅游类上市公司对社会资本的融资能力等方面都可以起到十分重要的借鉴作用,本文尝试通过分析其非财务性能力构建旅游类上市公司的非财务性评价指标体系,对22家A股类旅游类公司进行评价研究。

一、旅游类上市公司投资价值特征

与传统制造业相比,旅游产业具有公共资源的依赖性、旅游产品的多元性、旅游市场的可变性和旅游产业链的互动性、旅游经济的外部性等特征,因此,旅游类上市公司不仅具备上市公司投资价值的一般性特征,而且与旅游产业的特征密不可分。

(一)旅游资源价值的垄断性

旅游类上市公司是以旅游资源为发展基础,旅游资源禀赋直接决定着旅游产品的质量,并且旅游产业对资源的依赖很难由技术来替代,尤其是景区类上市公司,其资源价值在投资价值的构成比例中更为突出。对于酒店、旅行社等服务类公司来说,则依托其所在地的景区资源,获得稳定的顾客流。因此,资源价值是旅游类上市公司投资价值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资源的垄断性价值则构成了旅游类上市公司投资价值的垄断性特征。

(二)旅游品牌价值的文化性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文化自然是旅游类上市公司创品牌、提升竞争力的关键因素。在旅游消费活动中,游客精神文化层面的需求占据着很大比例,且影响着全局,它是一种高级并且复杂的需求。品牌价值是旅游类上市公司可持续发展的文化资源和垄断优势。

(三)服务价值和顾客价值的趋异性

针对不同游客的个性化需求,旅游类上市公司需要提供更细心体贴的差异化、细节化、人性化的旅游服务产品。因此,不同的旅游上市公司所创造的服务价值是不同的,即具有趋异性。同样,旅游类上市公司要应对顾客需求的多样化,把每一个顾客看做是相对独立的需求个体,把经营关注点从顾客的整体价值向不同层次、不同需求顾客的个体价值转移,突破笼统的一视同仁、物有所值的经营理念,根据顾客需求体现顾客价值的差异化。

(四)沉淀价值的规模性

一般来说,旅游类上市公司都要在前期的基础设施建设中投入大量资金,而这一部分前期大规模投入的资金构成了其沉淀成本,相应的,其价值也构成了旅游类上市公司投资价值中的沉淀价值。因此,旅游类上市公司的投资价值具有规模性特征。

(五)旅游经济的外部性

旅游类上市公司,尤其是景区资源类公司的投资行为呈现出明显的外部性,它包括外部不经济性和外部经济性。旅游类上市公司的外部经济性主要表现为旅游者的消费不仅可以给旅游所在地带来收益,而且当地居民和企业也都可以从中获利。另外,旅游地整体形象的推广提高了当地的知名度,从而大大促进了当地的旅游业发展,并且使旅游目的地的企业在形象推广中获取收益。旅游类上市公司的外部不经济性主要表现为资源开发过程中的生态和环境问题。首先,旅游业的发展消耗了当地的水资源、能源等有限资源,同时还制造了大量的生活垃圾,而且严重污染了当地环境,直接或间接地破坏了旅游景观。其次,游客大量涌入引发了外来文化与本地文化的矛盾与冲击。

二、投资价值的非财务能力分析

根据旅游类上市公司投资价值的特征分析,旅游类上市公司的非财务价值主要包括公司内部经营价值、区域价值以及环境价值等方面。

(一)公司内部经营能力

旅游类上市公司核心竞争力不仅要创造更多的顾客价值,同时又具有自己独特的行业内容和特点。旅游类上市公司拥有特殊的产品,其核心竞争力不等于核心技术,除了旅游公司所拥有的地理资源之外,更多的是公司文化、营销和服务等方面特有的优势,旅游类公司的经营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的三个方面。首先,资源价值是旅游类上市公司投资价值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旅游资源进行经营、开发的旅游上市公司,随着资源价值的提升,公司在发展过程中将拥有更强的竞争能力,从而获得更好的发展空间、更高的利润水平,为股东带来更好的业绩回报。掌握资产能力越强的公司,其垄断地位越强,则可获得稳定的丰厚的回报。其次,旅游是人们追求精神健康和娱乐生活的高品质生活的一部分。旅游者不但需要旅游产品提供的功能性效用,如交通、住宿等,而且更需要旅游产品提供的情感性效用,如旅游者的高品质体验等,而著名的品牌就提供了这样的效用,因此,品牌建设对旅游产品就更加重要。第三,旅游信息化建设已经成为旅游类上市公司重要的发展手段,也是与国际接轨、参与国际竞争的需要。其中,酒店可提供互联网的接入服务,网上销售已逐步成为酒店的重要销售渠道;大中型的旅行社可采用信息管理系统和业务管理系统,并通过互联网进行宣传和服务;旅游景区则采用景区实时监控系统和其他信息技术,景区营销也可开展网络宣传促销活动等。因此,信息化程度也是评价旅游类上市公司投资价值的正向指标之一。

(二)区域价值

旅游公司所在的区域环境,包括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地理位置以及地方政府的支持政策等对其成长性的影响也很大。首先,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制约着当地旅游类公司的发展,主要包括配套基础设施的完善程度,社会经济、消费水平以及人均可支配收入等因素。区域经济发展不仅决定当地的旅游供给水平,经济发展本身也会对游客产生强大的吸引力。区域经济发展水平越高,对入境游客的吸引力就越大。其次,地理位置的重要性,旅游公司所处的地理位置,旅游地的经济价值大小并不一定与旅游地的资源价值成正比,而是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旅游地与旅游地的消费市场。如果旅游资源的交通闭塞、进出不便,则既增加游客的心理顾虑,又使其往来路程耗时花费过多。第三,地方政府的支持政策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旅游公司的发展。

(三)环境价值

旅游类公司的环境价值可以从环境容量、环境监测和保护的投入以及环境的恢复等方面进行评估。环境容量指某一环境在自然生态结构和正常功能不受损害、人类生存环境质量不下降的前提下,能够容纳污染物的最大负载量。当游客活动超过环境的最大容纳量时,这一地区环境的生态平衡和正常功能就会遭到破坏。环境监测在环境保护中也比较关键。开展景区环境监测,能够及时治理旅游区的环境问题,保护自然环境不遭到破坏。环境监测和保护的投入,不仅合理地开发和保护了旅游资源和环境,而且促进了旅游类公司的可持续发展。为实现景区自然环境的良性循环和公司的可持续发展,旅游类公司必具备一定的环境恢复能力,即重建已损害或退化的生态系统,恢复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和功能的过程。

三、非财务性投资价值测度研究

(一)评价体系构建

依据非财务价值分析,利用AHP方法确定旅游上市公司投资价值的非财务评价指标的权重,建立起旅游上市公司非财务性投资价值评价体系。

(二)实证研究

由于旅游类上市公司大多实行多元化经营管理,一些公司的主营业务发生了较大变化,因此,本文选择旅游收入占其主营业务收入40%以上的A股上市公司作为研究对象。另外,ST股的财务数据发生过异常变化,不具有可比性与代表性,并且存在较大的投资风险,因此,本文又剔除了ST股。根据以上标准选出22家旅游类公司。研究样本的数据主要来源于清华金融研究数据库和公司年报。依据旅游类上市公司的主营业务构成不同,将选出的22家旅游类上市公司划分为酒店餐饮、景区资源和旅游服务三大类别进行评价。

景区资源类公司非财务性投资价值分值偏高,旅游服务类公司两极分化现象比较明显,酒店餐饮类公司的得分除锦江股份外则普遍偏低。从公司层面来看,华侨城、黄山旅游、峨眉山、中国国旅、中青旅、锦江股份等品牌价值较高的公司,其得分相对较高。对结果进行分析可知,景区资源类公司非财务价值分值偏高主要是在资源的垄断价值方面占据优势,在资源的垄断价值中,观赏游憩价值权重最高为0.2967,在这一项得分上景区类公司的得分普遍较高,黄山旅游得分为95.05分,分值最高。这是因为各景区所在地不同,其拥有的自然资源具有不可复制性,因此其垄断价值比较高。在品牌价值上,景区的知名度和形象策划方面做得较好,因此其得分相对较高。在网络推广方面,无论是景区类公司本身,还是旅行社,甚至是酒店的网站宣传方面都离不开对所在地景区资源的宣传和推广,因此景区资源类公司的影响力比较大,其次,旅游服务类公司非财务性投资价值差异较大,主要表现为地域上的差异,这是由其所依赖的资源价值、地域价值不同所决定的。最后,酒店餐饮类公司的非财务价值主要与景区资源的价值、距离以及所在地的经济发展程度相关。

四、结束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