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红酒的历史文化起源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清心品淡茶,仿佛年龄越沉,越能喝出深味来。日影更迭,岁月流转,也许人在经历了生活的酸甜苦辣之后,再回到一杯清茶中,会更能体会这份清淡中的隽永和悠长吧!
无论何时何地,与一盏茶相遇,静心与月团相随,看它们在杯中开谢,依如重历生命的轮回。那么多徘徊的日子,内心沉寂而又万马奔腾,总想在这喧嚣的尘世找个依托,寻个安放灵魂之所。于心气浮躁之时,品一品自己喜欢的花花草草,总似一种缘定,总能如归远古山林,感受那无边的清风浩荡,给自己生命执守一份清静,给灵魂披上一缕清明。
人心辗转了那么久,终于明白:有茶的日子,总是一段不错的时光!
刘伟
喝茶的四套方案
1.每一个时间段对于茶的感受都不一样,追求的东西也不一样。刚开始时看重滋味,后来看重器具,到现在我觉得这些东西都不太重要了,最重要的是展示茶性,想更多的了解它,了解它的来龙去脉,历史文化。
2.茶有利也有弊,长期喝茶对身体是有危害的。虽然我喜欢茶,但是平时都喝白开水,也不是每天都喝茶,虽然喜欢,但也要理性公正对待。
3.茶不解渴,反而越喝越渴,所以会有人醉茶。通常都说茶能解渴,但是在实际履行过程中并非如此,这就是实践出真知
4.喜欢茶,喜欢一些小器物,与其说是文化、收藏,我更愿意说这只是自己的爱好。
5.同一件事情在不同时候不能用一种观念去看待。在精神层面上的愉悦可能会抵消掉其他的不好因素。
6.在我眼里,只有壶的好坏,没有作者的名家。我认同的是作品,而不是人,应该是作品让作者有名,而不是作者有名,作品就一定好。
7.咖啡,红酒,烟斗,这些我都有,但是我还是选择茶,选择最适合自己的生活方式,那些可以尝试,但是不能接受。
8.茶的好坏具有主观性,没有绝对。
9.日本茶道起源于中国,这是继承,然而时代在进步,中国是发扬。
10.生命有多长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过程精彩,就算不是长命百岁,只有五六十年,只要过程精彩就行了。虽然我不一定做得到,但那是生命的方向。
绿茶
洋桶型瓷器显得非常清爽,桶身较大,这是最适合喝绿茶的。绿茶内质丰富,70:1冲泡为宜,选上等绿茶,干净无杂质,无需滤网等工具,仅此简单两样足矣。
铁观音
标准的30ml品茗杯聚集茶香,容积较大的紫砂壶有利于球形茶叶舒展开来,提升茶性 ,此乃喝铁观音最佳器具
凤凰单枞茶
这是地道广东潮汕人的喝法,泥炉煮水,简单的三口杯,无论多少人也绝不增加,以示是“自己人”,清洗茶具直接用手进行,因此无需其他辅助工具。
一些空泛的概念或被一些具象的事物弄得如坠云里雾里,不知其可。定位失准,就无法让企业文化发挥其自身的作用。
那么,酒类企业如何精准定位企业文化呢?为此,本报记者专门采访了有着多年企业文化研究经验的我国企业策划专家马千里。马千里说:“企业文化不是企业的根,而是企业成长的土壤。”
“我们没有找到酒文化的真正核心”
华夏酒报:企业应该是一种什么样的社会组织?
马千里:我常常把企业看作一个有生命的物种,就像养花种草一样管理企业。如果你是一颗草,再努力也不可能长成参天大树。但你有另外的发展方式,你可以把每颗草都做茁壮,让它成为草坪,它带来的生态影响不亚于一棵大树。企业必须寻找适合自己成长的土壤,企业的土壤是什么呢?就是企业文化。一个企业倡导什么样的企业文化,就是选择什么样的土壤。
企业其实更像人,企业文化就是人的思想、观念、道德水平,这些根本因素决定了这个人的行为方式,实际上也决定了他的人生方向和人生价值。
华夏酒报:看来一个企业选择和培育什么样的企业文化确实是个大问题。我们的读者多是酒类企业,酒文化博大精深,酒企业在塑造企业文化上是不是更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呢?
马千里:中国最有文化的产品就是白酒,但现在的白酒却被做得最没文化!
中国酒文化到底是什么呢?搞技术的会从白酒工艺的特点和沿革来理解,搞文学的会谈“李白斗酒诗百篇”,搞权术的会说“杯酒释兵权”……但这些只是酒文化的外延甚至是派生,而不是酒文化的核心。我们看到的更多的是酒的俗文化,比如请客送礼、聚饮酗酒,酒沦落成打通关节的必需品,酒文化成为低层次的“酒桌文化”,李白挥毫的潇洒、文君当垆的浪漫、贵妃醉酒的雅致都哪里去了?当然,这些并不全是酒企业的责任,但在研究和维护中国酒文化方面,酒企业确实可以发挥更大的作用。
华夏酒报:我可以感觉到您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特殊情结,我对您所讲的“酒文化低俗化”的观点也有同感。但企业毕竟不是文化机构,是很实际的,更关注、倡导健康的酒文化对企业效益的影响,您能谈谈这方面的看法吗?
马千里:如果你去一个有情调的酒吧,我相信你会点一杯葡萄酒。因为只有葡萄酒才符合浪漫的情调;世界杯期间,酒吧里的啤酒卖疯,因为只有啤酒才能反应和升华球迷的激情;西方贵族聚会,白兰地是必备的酒品,因为它代表着高贵。当一种产品的文化给消费者规定了消费场景的时候,这种文化就会变成一种力量,那就是我们企业追求的“销售力”。世界杯期间,国内的酒类电视广告只有四特一种白酒,但不用调查也知道,四特不会因为这支广告在当时提升任何销量。
这些有着鲜明文化特征的酒都是外来酒,我们最有文化的白酒恰恰缺乏的就是这种产生销售力的文化。有人说,即便是现在,也有“无白不成席”的说法,但我们更应该看到,在更多的场合,白酒正被其他酒品所替代,可怕的是白酒并不能在这个时候向消费者提供强有力的选择白酒的理由!别的不说,我们那个时代的人结婚的时候喝的交杯酒还是白酒,现在的交杯酒就是在农村也必须是红酒了。不是我们的白酒不浪漫,而是我们现在把白酒做得不浪漫了。现在白酒概念的多元化是市场活跃的表现,但同时也是对主流白酒文化的干扰。任何文化的发展都不是一帆风顺的,但主要的是我们的主流白酒文化多年的不作为,正是酒文化低俗化加速的主要原因。
华夏酒报:如果酒企业认识到文化是销售力的话,就会有维护酒文化的动力。
马千里:确实是这样。现在成功的酒企业恰恰是在发挥酒文化的销售力。比如店小二酒,正是那种诙谐、和气的小平民形象给它赢得了市场;酒鬼酒桀骜不逊、追求个性的文人气质,捕获了一个大的消费群体。这些成功其实都是文化作为销售力的印证。
目前,大品牌白酒也在发挥着酒文化的销售力。茅台、五粮液、剑南春这些大品牌尽管有各自的文化诉求,但根子上还是追求高贵。但这种追求其实是对中国酒文化的无意识延续,而不是有意识地强化,至少不是从中国酒文化角度有意识地强化。为什么这样说呢?我们可以看市场实际表现,如果这些大品牌酒真的代表了高贵,那么为什么还能够在国宴上被红酒轻易替代呢?再进一步讲,为什么不能进入西方国家那些需要体现高贵的场合呢?
中国白酒具有白兰地的高贵品质,也具有葡萄酒的浪漫情怀,还具有啤酒的激情个性,但正是因为它什么都能够代表,反而什么也代表得不那么完整。而我们的酒企业又没有在这方面下足够的功夫,这正是我说“现在的中国酒最没文化”的原因。这不能怪我们的酒企业,因为关于中国酒文化的研究、提炼工作并不深入,一直围绕着酒文化的外延和派生打转,进入不了实质,怎么可能真正利用酒文化产生销售力呢?
华夏酒报:其实这涉及到白酒和洋酒竞争话题,您觉得白酒是不是应该从酒文化角度和洋酒进行竞争呢?
马千里:葡萄酒、白兰地、啤酒已经对白酒产生了很大冲击,这个冲击的实质就是文化上的冲击,也就是说,酒类竞争已经上升到文化竞争的层面了。与外来酒种相比,中国白酒所拥有的文化显得特别深厚,这么深厚的酒文化更应该成为中国白酒无可比拟的市场销售力,这一点也是无可争议的。
也正因为中国酒文化的博大精深,也使得酒文化的研究、提炼成了一个不大不小的难题,如果我们找不到中国酒文化的核心,中国酒文化的销售力就不可能发挥出来。我们可以看到,白酒也在进军国际市场,但再大的品牌在做这件事的时候都显得反常的低调,为什么呢?我觉得其实还是对自己是不是把握住了中国酒文化的核心缺乏信心。
“中国酒文化的实质是儒家文化”
华夏酒报:您说的“白酒被做得最没文化”,其实是说白酒还没有能够真正发挥酒文化的优势。而要发挥中国酒文化的优势就应该先进行酒文化核心的提炼,我现在非常想知道您对这个问题的研究成果。
马千里:谈不上研究,我愿意谈谈我的一点心得。我觉得在酒文化核心的判别标准上首先要有个明确的认识,否则我们将无法判断到底哪些因素是中国酒文化的核心。企业文化并不是务虚,就是因为企业文化可以对企业行为、员工行为产生无形的引导和约束,使得企业向着企业文化倡导的方向前进,这是一种最高境界的“管理”。那么酒文化也应该有这个特征,具备这个特征的酒文化因素才可能是酒文化的核心。
那些听起来很精彩的酒故事、酒传说,还有酒工艺、酒具等都是酒文化的内容,但这些并不具备指导人的思维和行为的作用,也不具备多大的销售力,所以不是酒文化的核心。我觉得中国酒文化核心最大的一个要素就是“礼”和“德”。
酒礼突出体现在古代酒宴上,其中一些礼仪、礼节延续至今。如,中国大部分地区还保留“三巡”的习惯,无论待客还是朋友小聚,首先是要通喝三杯,然后再来些别的花样,这是一种不成文但力量强大的礼仪;还有敬酒,晚辈或下级在碰杯的时候,酒杯要低于对方,以示尊敬;与饮酒相关联的,比如酒桌新上的每一道菜都要首先转到主位等等,这些其实都体现了酒文化的礼仪要素。而这些要素的重复、强化最终会对人在生活中的思维和行为产生影响。酒桌的长幼有序、以敬为礼既是中国文化的体现,反过来也是对中国文化的强化。
当然,其他酒种比如红酒也很讲究礼仪,但白酒在中国人心目中“礼”的地位和作用是异常牢固和强大的,比如,我们搞祭孔大典,是绝对不可能替代为啤酒、葡萄酒的。就是在日常生活中,招待客人也是要向客人推荐白酒,以表示尊重。但现在这已经成为一种套话,往往主客双方在稍微交流后就很容易替代为其他的酒种了。这从另一方面也说明,白酒并没有很好地延续和强化“酒礼”这个文化核心要素。
中国文化历史悠久注定了中国“礼”的特殊性,中国的礼其实已经成为不成文的道德规范,是一个具有国家管理功能的体系,并表现在社会的各个方面。中国古代主管国子监或太学的教育行政长官就叫“祭酒”,可见古人对酒和文化、教育的关系的理解。“祭酒”所传播的不是单纯的礼,而是通过礼来传播“德”———这就是中国酒文化核心中的核心。中国酒文化既是“德”的完整体现,也同时起到对“德”的强大传播作用。这个“德”我们可以暂时简单理解为中华民族所有优秀的品德。有了这层意思,我们就可以看出来,中国酒所承载的社会功能以及中国酒文化的核心是什么了。从某种意义上讲,中国酒其实已经成为中国人道德、思想、文化独一无二的综合载体,世界上恐怕再也找不出这么强大文化功能的产品了。
华夏酒报:中国酒文化是以“德”为核心的,“礼”是酒对“德”的体现,可以这么理解吗?
马千里:可以。“礼”是最重要的一个方面,中国酒所承载的文化是很丰富的。对中国人而言,白酒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载体,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我们同时会发现,中国酒文化中的“德”和“礼”正是儒家哲学的核心要素,也就是说,白酒其实一直承担着儒家哲学的载体的作用。中国白酒是儒家思想的忠实传播者,中国酒文化的实质就是儒家文化。这绝不是历史的巧合。
可能有人会反驳我的观点,说儒家创始人是孔子,而中国酒的产生却远在孔子之前。其实,我们并不能够说因为儒家创始人是孔子,那么儒家思想就起源于孔子。早在孔子之前的周朝就已经有了儒家思想,或者称为朴素的儒家思想,孔子是一个完善者和推行者。自从朴素的儒家思想产生的那一刻起,酒就被选为“形象代言人”了。从此,德和礼等中国政治、文化思想就开始反映在酒文化上,成为酒德和酒礼。自然万物的运行规则为“道”,人类社会的运行规则为“德”,而孔子把“德”的推行又具体化为“礼”,这是一脉相承的中国哲学,也是中国酒文化的“基因组”。当代,中国酒文化正在走向多元化,新的白酒品牌更加丰富了中国酒文化的内涵,这是酒文化发展到今天体现出来的新特征。但其实质是不会改变的,除非中国人彻底放弃了儒家思想。而实际上,儒家思想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要用儒家文化打造中国酒”
华夏酒报:白酒的确是一种具有深厚文化内涵的产品,但怎么做才能把中国酒文化转换成销售力呢?
马千里:其实,目前很多酒企在对企业文化的认识上,还处于对企业文化外延部分的认识,仅仅停留在企业文娱活动、企业内刊、几条标语和视觉形象设计上,并没有抓住企业文化的精髓。要把中国酒文化转化成销售力,首要前提有两个,一是对中国酒文化的认识;二是企业对企业文化的作用的理解,以及对企业文化建设的操作能力。
往往在具体企业中,企业文化和产品文化并不是一个概念。比如麦当劳的产品文化是激情、自由,但他们的企业文化却是精细、严谨。因为企业文化影响的重心是企业内部,重在企业管理,产生的是企业核心竞争力;产品文化影响的重心是市场,重在企业经营,产生的是产品销售力。对象不一样,诉求内容就不一样。在实际操作中,企业文化和产品文化未必能够达成相互的作用。对企业而言,最理想的状态就是,在实际操作中实现企业文化和产品文化的高度一致,而中国白酒正有这样的先天条件。
中国白酒企业,可以提炼、塑造自己的企业文化,形成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理念的企业文化。同时也可以顺应中国酒本身的儒家文化的特点,来塑造产品文化。另外,白酒的风味其实在很大程度上也与儒家倡导的人生境界相吻合,都讲究温和敦厚。儒家思想的国际影响日益增加,这个大环境也是中国酒走向世界的契机。
而白酒的文化,必然是中国文化。谁最能代表中国文化,无论大家如何争议,目前最好的选择只有儒家文化。不仅在国内儒家文化是几千年的积淀,是中国人的文化基因,国际角度认同中国的,也是儒家文化最为鲜明。所以,用儒家文化来打造中国酒企业,用儒家文化来打造中国酒,对内对外都是最理想的选择。
华夏酒报:中国酒确实有很多与儒家文化想对应的方面,白酒文化以儒家文化为核心具有可操作性,也具有可预见的市场力度。但要把儒家文化作为企业文化该怎样操作,又会有什么样的效果呢?
马千里:企业文化建设是一个企业管理体系,我不赞成所有中国企业都导入儒家思想的企业文化,但在中国这个大氛围里,企业文化必然不能与儒家文化相违背。实际上,在有所成就的企业中,都能从“仁、义、礼、智、信”五个字中找到对应的成功要素。无论中外企业,违背了这五个字很难说有成功的机会。像国外企业的瑕疵产品召回政策,就显示出极大的企业诚信。可以说,失败的企业各有各的原因,但成功都是相似的。
企业文化不是万能的,甚至单独的企业文化是不具备直接的销售影响的。企业文化只有成为指导行为的准则,形成企业文化指导下的企业管理经营模式,通过员工认同、企业制度、所有企业行为才能发挥其作用。并且,企业文化作用的发挥,最终将使得企业成为一部具有高速独立运转能力的机器,既具有自身的发展能动性,又具有强大的自我复制性。不仅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企业文化如此,任何优秀的企业文化都具备这样的功能。
“鲁酒完全可以凭文化代表中国酒”
华夏酒报:中国白酒文化的核心是儒家文化,儒家思想的发祥地在齐鲁大地,所以,鲁酒就具备了一种得天独厚的文化优势。可是,鲁酒近年来的发展为什么一直不景气呢?
马千里:山东有很多名酒,兰陵、孔府家、景芝景阳春、扳倒井等等组成了很有特色的鲁酒群体。我们还会发现鲁酒的一个特点,就是特别善于挖掘历史文化的概念,但鲁酒对历史文化的挖掘仅仅局限在名字上,而没有真正发挥这些文化的真正作用。比如孔府家,本来是很好的品牌题材,但在品牌塑造上恰恰偏离甚至放弃了自己的文化优势。“孔府家酒,叫人想家”,这样的诉求重点其实并没有太多的特色,也没有和齐鲁大地的文化相结合,名为“孔府”,却对这个概念表现出漠视,这是一种极大的资源浪费。这一现象不是孔府家所独有,“兰陵酒好喝不上头”、“难舍最后一滴,景芝景阳春”、“饮不尽的豪爽———扳倒井”,都是放弃文化优势的做法。
当然,品牌概念可以有无限的选择,但都必须有根有据。如果把这个概念定位成追求目标,那就必须有相应的手段。否则,这些概念就成为空中楼阁,与自己的产品实际上是缺乏足够关联。
我们可以做个测试,把不同品牌的“广告词”互相换位,看是什么效果。比如“难舍最后一滴,孔府家酒”、“饮不尽的豪爽———景芝景阳春”,有什么不同吗?也就是说,强加给自己的所谓“特色”其实并不存在。而我们看川酒的品牌概念,“唐时宫廷酒,盛世剑南春”、“滴滴岁月酒,悠悠沱牌情”,反而在切实地挖掘自己独有的历史文化,这些概念就成为其他品牌不可替代的了。
这一总体现象反映出鲁酒自身的深层次问题,说不客气一点,鲁酒其实还徘徊在低层次的经营上。鲁酒的振兴在于发掘鲁酒的历史文化,而鲁酒在这方面有着比川酒更为实在的、深厚的文化底蕴。
华夏酒报:如果鲁酒能够按您的文化战略来管理经营,会是一种什么样的前景呢?
马千里:鲁酒完全可以成为“中国酒”的代表,成为走向世界并被世界所认可的“中国酒”。企业之间的竞争最终是企业文化的竞争,产品的竞争最终也是产品文化的竞争。鲁酒的文化环境和文化底蕴却是其他地方的白酒所无法比拟的,也就是说,一旦中国酒的竞争态势上升到文化竞争的阶段,鲁酒的文化优势将产生爆炸式的市场效果,国内市场是这样,国际市场更是这样。
喜好喝酒的韩民族造就了世界闻名的酒文化,据联合国卫生组织的资料显示:韩国人均年饮酒精14.4公升,仅次于斯洛文尼亚,高居全球第二。而说起韩国人的酒,就不得不提及一个在韩国乃至世界市场驰骋数十年,并占据韩国烧酒市场寡头地位的名酒――真露(JINRO)。
2001年,韩国真露酒悄悄进入北京老字号饭庄东来顺,两年之后,真露已成为东来顺酒类销量前三名中惟一的洋酒。如今,北京人提起东来顺言必及真露。 突如其来的品牌危机
就在北京人将“吃东来顺,喝真露酒”当成一种习惯时,就在真露正欲在中国市场大展拳脚之际,一场突袭而来的危机给了真露闷头一棍。
2003年05月16日,中国新闻网一则题为《难偿海外巨债:韩国最大烧酒企业真露被法庭接管》的消息披露,据韩国中央日报报道,汉城地方法庭破产部14日核准了由真露海外最大债权人美国高盛提出的要求,将该公司交由法庭指派的管理层接管,尽管此前真露管理层和韩国本土的债权人,以“将破坏公司为争取海外资金注入所作的努力”为由极力反对这么做。
其时,为拯救公司脱离困境,真露已向法庭提交向瑞士信贷第一波士顿银行贷款8亿8000万美元的计划,但被法庭判定为“缺乏说服力”。不过,法庭也强调,被接管后,真露公司并不会因此落入海外债权人的手中。截至判决为止,真露的总债务为14亿3000万美元,其中所欠高盛的债务为870亿韩元(1美元约合1200.27韩元)。
真露自己也承认今后不能偿还债务,因此,这一事件很可能触发一系列连锁反应,其中一项就是导致中国市场真露酒缺货。
目前北京市场上销售的最便宜的真露售价大约在20多元,与众多洋酒比起来,真露算是便宜到家了,像法国酒最便宜的也需400元以上(225毫升),真露的存在,使大多数中国人有能力赶一回“喝洋酒”的时髦。
5月25日,就在真露将退出北京市场的流言满城乱飞时,真露北京公司出面辟谣:真露酒不会退出中国市场,更不会上涨价格。
北京公司称:在现代商业竞争中,债权转移很正常,这些都应该不会影响真露在中国的发展。真露进入北京酒吧市场的计划将继续执行,而且其在龙潭湖开设3000平方米韩国餐饮的投资计划也已经得到韩国总部的批准。
还是真露公司一位员工的话堪称保票:由于韩国独特的本土文化,让本土酒类第一大品牌真露产权外流的可能性极小,即使由外资接管,相信谁也不愿放弃中国这个赚大钱的市场。
尽管由于真露的过度扩张,导致债务危机,但是对于已是世界名酒的真露品牌来说,其创建品牌之路以及成功进入竞争激烈的中国酒类市场的策略,仍然是值得业内人士借鉴的。 极具韩国特色的品牌历史
具有80年历史真露,在韩国烧酒业的地位可以和茅台酒在中国的地位媲美,这种酒精度数为22度的烧酒,占据着韩国烧酒市场54%的份额,年均营业利润达到1000亿韩元。
如若追根溯源,真露正宗的身份应该是起源于中国元代的烧酎,一般认为是在公元1300年高丽后期传入朝鲜半岛的。烧酎即烧酒,“酎”的本意是指粮食经过三次蒸馏,如同接露水一样得成的酒,因此也叫“露酒”。烧酎在韩国历史上长期被列为奢侈的高级酒,民间禁止制造,甚至被朝鲜皇室引为药方。
直到日本占领时期,烧酎才开始大众化。1916年,韩国全国已经有28404个烧酎酿造场。
1924年,张学烨先生在平南龙冈创立真泉酿造商会,并正式创立真露公司.1953年迁至汉城。
80年来,在当时设立的生产企业中,直到现在,始终如一保证着最高的口位和最高权威、并且连续保持了30年韩国国内市场第一位记录的只有真露, 真露因此被韩国人誉为正统国民酒的代表。
真露从1968年第一次出口越南后,如今,已销往80多个国家,其中,在日本烧酒市场上,连续四年销售量排名第一。真露烧酒也以其优良的信誉及品质保证,为人类的饮酒文化作着不懈的努力,受到世界人们的广泛青睐,连续三年在酒类杂志 DRINK INTERNATIONAL中被选为世界蒸馏酒界销量最大的酒。
究其真露品牌历史的成功之处,笔者归纳为以下三点:
第一,是几乎无可挑剔的品质。自公司创立以来,一直瞄准最先进的生产技术,通过技术的保证,不断提高产品质量,从而降低成本。目前真露在韩国乃至世界的烧酒生产技术都是领先的,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真露的生产速度可达到每分钟1000瓶。
第二,是极富经验的经营管理。从1924年至今,真露经历了诸多的艰难困苦,在不同的经济时期,真露管理层多次审时度势地修正经营策略,数十年发展,积累了一套高效且行之有效的经营管理经验。无论在韩国落后的过去,还是经济发达的今天,真露酒始终都没有离开过韩国人的餐桌。
第三、是紧密依附韩国文化的根。在韩国,真露的宣传几十年来围绕着“真露和国民在一起”这个主题展开,持续一致的文化传播效果显著,全球韩国人都视真露为韩国的国民酒、韩国酒的灵魂。当韩国经济危机爆发的时候,真露又打出了“同甘共苦”的情感主题,更是深深打动并凝聚了韩国人的心。 进军中国市场的策略
真露于2001年10月在北京设立了分社,同年12月,为进一步扩展华南市场,在深圳设立其产品总。真露正式在中国推出后,在北京、上海等大城市开展了多方面的促销活动,“试饮会”、“有奖销售”等有声有色。2002年上半年真露对中国的出口量就达到了4.5万箱。 而这些成绩是与真露针对中国市场得当的品牌策略密不可分的。
第一、搭乘“韩流”之东风
其实早在1996年,真露就跟随来到中国的韩国人进入了中国,出现在韩国人开的饭馆里。其后随着韩流现象在中国的兴起,真露巧妙得借得这一“天时”,开始积极进军中国酒类市场,当时,国内有媒体就这样报道“中国酒业注意了:白酒‘韩流’将至!”,来引起业界的关注。
在韩国,60%的人喝真露酒,人们觉得真露是一种代表韩国、代表韩国历史文化的酒,身在海外的韩国人,更是将思乡之情寄托于真露,想家的时候就会品一品真露。随着进入中国求学、工作的韩国人的急剧增多,再加上韩剧的大量渲染,真露本身也渐渐成为一种流行。
借助“自然渗透”打下的良好基础,真露也马不停蹄地展开了韩流广告的强大攻势。
一是在2002年3月,与韩国顶尖巨星安在旭签定了10亿韩币(约合人民币600万)的高额广告合同。伴随着安在旭微笑的面孔,就如同其本人在中国极具人气的魅力一样,真露那散发着淡淡红薯的味儿顿时飘香中国。
二是将真露的广告模特儿换成金贞恩,成为真露第四代模特新宠的金贞恩,是近年来在韩国电视剧、电影和广告等曝光率相当高的艺人,由其担纲的新广告,更是一改过去韩国闲静式的风格,展现模特儿特有的活泼韵律,加强与消费者的亲密感。
第二、差异化的市场策略
日本市场对外国产品是十分排斥的,但是真露不仅成功吃到了这块大蛋糕,而且还一举成为日本烧酒市场的老大,其原因一是靠真露特有的纯净品质,其次便是在产品开发上注意了与日本原有产品的差异性,比如,真露可以调制鸡尾酒的独到之处就得到很多日本年轻人的青睐。
这一招对于真露而言似乎屡试不爽,其打入中国市场的手法几与上述一致。
根据真露的先期调查分析:中国白酒市场的总产量、酒类产品的酒精含量将会进一步下降,目前市场上的酒类有三大类,40度左右的白酒、12度左右的红酒、3度左右的啤酒。白酒和红酒之间的度数相差很大,而这对于22度的真露是一个很有商机的市场空白。
据韩国株式会社真露中国首席代表崔海雄先生所言,真露正是从此处入手打开中国市场大门。市场调查还令真露发现,目前的中青年有抵制传统高度酒的倾向,对保健酒的需求更加强烈,真露已做好两条腿走路的准备,一是以真露烧酒主攻低度酒市场,二是以真露人参酒成为保健酒市场的一支劲旅。
其次,真露还要源用在日本的经验,充分利用真露可调制的特点,让可调制成为真露的重要卖点。
这样,真露就成功避开了同目前市场上传统白酒的残酷竞争,确保了这款韩国名酒的市场竞争力。
第三、借势老字号的品牌效应
选择东来顺作为打开中国市场的渠道之一,也是真露的一项重要策略。借助东来顺老字号的名气,让更多的人都知道,连老字号里都能买到韩国洋酒,这无疑是一个非常不错的口碑传播平台。
作为中韩品牌联袂的成功案例,真露借树开花的手段可谓高明。尤为重要的是,像东来顺这样的火锅城,正是真露在中国一直针对的目标市场,真露的目标就是要占据北京更多的火锅餐厅,让北京人养成一种“吃火锅,喝真露”的习惯,“野心”着实不小。 玩转体育营销
目前,真露品牌在中国已经享有一定的知名度,除了应对中国市场恰当的策略之外,其娴熟的体育营销推广,同样功不可没。
韩日世界杯
正如当年成功开拓日本市场时,真露充分利用1988年汉城奥运会,进行集中宣传攻势,最终打开局面一样,真露同样很好地抓住了韩日世界杯的契机。
体育比赛往往会吸引消费者的目光,对于真露而言,球迷正是其主要的目标消费者——男性、中青年、注重健康等。
真露深知,中国人因为2002韩日世界杯而万分高涨的情绪,从而引发的对韩国的一系列关注,对于自己来说是一个多么巨大的商机。特别是作为韩国象征的代表品牌之一,在这种情况下真露烧酒必将得到很好的市场反响,也正因为此,才有了本文前面已阐述过的花巨资请安在旭拍广告一事。
有关世界杯的其他公关活动,还包括“喝韩国第一名酒真露送世界杯门票”,即凡一次性购买真露酒10箱,送世界杯小组赛中国VS土耳其A类球票一张,价值USD165美元,多买多送;世界杯期间在中华世纪坛搞“饮真露看世界杯”的活动;赞助中国球迷赴韩国参加拉拉队的活动;以及特别与旅行社合作,约请去韩国的中国旅客,参观真露酒厂,并向这些游客赠送真露酒作为礼品,等等。
“真露杯”围棋赛
实际上,早在韩日世界杯之前,真正帮助真露走向世界的,还有其赞助的“真露三国围棋赛”。
真露杯的前身是1991年创办的SBS杯世界围棋擂台赛,当时,世界级别的擂台赛还没有,韩国SBS广播公司首开先河创办了三国擂台赛,第二年韩国棋院就把这项赛事的赞助权交给真露集团。在真露集团的资助下,三国擂台赛共举办了五届,直到1998年因为经济危机,真露集团才停办。
围棋在中国很火爆,接连几届取得三国擂台赛的赞助权,已使真露随着李昌镐、曹薰铉等棋坛大宛的名气而获得了意想不到的宣传效果,甚至可以说,为真露今后在中国的声名远播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008年奥运会,相信真露又将大打体育牌,中国的酒类品牌准备好了吗? 本土品牌的之鉴
真露的品牌经营之道,从整体上来看对中国本土酒类企业是有借鉴的。
第一,中国酒类市场空间很大、发展很快,但是处于混乱无序的竞争之中。中国的白酒品牌、产品包装甚至口味动辄更换,这肯定无益于品牌形象的树立。从世界其他酒类品牌的发展看来,品牌的持续一致性是为各大品牌所十分看重的。这也是保持消费者较高忠诚度的重要手段。
第二,各国都有自己独特的饮食文化,酒是饮食文化中一个重要的方面,要立足他国市场,就应该适应当地的饮食文化,产品太具特色,可能很难被当地大众所认可。真露纯净的口味,以及针对日本和中国的可调制、保健等特性,就是本土化的卖点之一。比如我国国酒茅台,世界闻名,在国外很多人购买,但往往只作为馈赠的礼品,而不是日常饮用。
第三,本土酒类品牌的竞争危机意识不够。本土白酒行业缺乏敏锐的市场洞察力,替代品正逐渐侵蚀白酒的目标消费群,比如:啤酒、葡萄酒、饮料等,真露酒打出的杀手锏就是钻市场空白的“非传统意义的白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