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论文摘要:国际经济发展经验表明,服务业发展加速一般发生在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由低收入水平向中等收入水平的转变时期。本文依据全球经济结构已经出现由工业经济向服务业经济转变的趋势,而我国服务业发展水平相对滞后的现状,对发展服务业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进行了探讨。
自20世纪60年代初起,服务业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不断提升,到了20世纪90年代,随着物质生产的发展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以及全球经济服务化趋势的不断加剧,其就业人数和在国民收入中所占的比重不断上升,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关系到满足人们不断提高的物质和精神方面的多样化需要,同时也是关系到工业部门、农业部门乃至影响整个国民经济进一步发展的重要力量。
1服务业的发达程度是一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基本标志。
服务业的兴旺发达是科技发展和社会进步的结果,越是经济发达的国家,服务业越发达,人均GDP较高的国家,其服务业的产出与就业比重也相对较高,也基本代表了一国经济社会的发展水平。目前,在世界总量中,服务业产值已超过了60%,其中一些发达国家的服务业产值已占国内生产总值的70%,个别国家接近80%,而服务业的就业比重,发达国家已高达70%左右,中等收入国家为50%-60%之间。同时,世界服务贸易占到贸易总额的1/4;服务消费占到所有消费的1/2左右。因此,可以说世界经济实际上以服务商品的生产为主,己经步入了“服务经济”时代。然而我国服务业增加值占比重,到2004年仅为31.18%,我国服务业就业劳动力占就业人口比重为30%,与国外相比,显然比重过低,整体水平滞后,明显不利于国民经济的协调发展。
2发展服务业有利于优化产业结构。
大力发展服务业,提高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实现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逐步提高服务业在GDP中的比重,促进第
一、二产业的优化升级,这应是我国调整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基本方向。我国经济结构长期依赖传统工业的发展道路,但一些重要的资源如石油、天然气、铁、铜等国内自给率日益下降,资源短缺已经影响到我国的经济发展问题,而同工业相比,服务业具有污染少、资源消耗低等一系列优势,并且科技的迅猛发展,使得高新技术的应用从生产领域扩展到服务业领域,产生了许多新的职业和岗位,如信息技术含金量较高的现代金融、通讯等服务行业。这些行业的发展将提高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而且可以优化服务业的内部结构和就业结构。我国要实现现代化,在本世纪中叶达到世界上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就必须在继续积极发展具有竞争优势和劳动力密集型的制造业的同时,加快发展服务业,使其与经济整体发展相协调。3发展服务业有利于促进工业化的细分及深化。
服务业的迅速发展会不断提出各种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往往有赖于工业技术上的进一步发展和提高,从而对工业提出新的要求,比如医疗领域中不断出现的各种疑难杂症,在检测和治疗上的新突破要求有更高的生物化学技术、信息技术等,从而推动工业相关行业的发展。并且服务业中的许多行业具有社会基础性质,有利于市场的进一步深化。如商业和交通运输业可以促进生产者与消费者的结合,解决生产与消费在时间上和空间上的矛盾,从而保证工业生产的顺利进行,提高市场交易效率,降低交易成本;金融业是投资的载体,而投资是工业增长的关键因素之一,因而金融业也就在国民经济运行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行业作用,它的运营状况直接制约着工业经济的健康和持续发展。因此以商业、交通运输业和金融业等为代表的现代商流、物流和信息流的交织、持续运行在促进工业的进一步发展、深化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4发展服务业有利于缓解就业压力。
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的历程表明,随着经济的发展,劳动力由农业向
二、三产业的转移是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我国已处于工业化中期,工业大规模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能力开始减弱,随着工业化、城市化水平的提高,服务业将成为吸纳就业的主渠道。我国未来几年,甚至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就业压力十分巨大。据中国社科院和国家信息中心预测显示,“十一五”期间每年城镇新增劳动力在500万到550万之间。如果农村每年的城市化水平提高1%,就要转移1000万劳动力,加上往年失业的人口,“十一五”期间可能有四五千万劳动力需要就业。而服务业在吸纳就业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服务业门类众多,各种类型的行业并存,就业形式灵活多样,能够容纳不同层次的就业群体,加快发展服务业有利于缓解日益严峻的就业压力。wwW.XchEn.cOm.cN
5发展服务业有利于推进城市化进程。
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中国经济相继面临产业结构升级缓慢、消费市场长期低迷等问题,城市经济的重要性和城市化对产业结构升级的推动作用受到经济学家的日益重视,这带动了对城市化功能和发展规律的深入研究。郭克莎等对世界主要国家城市化发展历程的分析表明,工业在城市化中前期具有直接和较大的带动作用,工业发展所具有的聚集效应带动了城市的兴起和繁荣。而“当工业化演进到较高阶段、人均收入达到较高水平以后,对城市化进程的主导作用逐步由工业转变为整个非农产业…”,“非农产业就业比重的上升明显快于生产比重的上升,而这主要不是工业而是服务业的就业增长带动的”。这一研究结果揭示了城市化与服务业发展的关系,表明两者之间最直接的联系是服务业对城市就业具有较强的吸纳作用,服务业所提供的大量就业岗位是保证城乡人口顺利转移和城市化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
总之,发展服务业在我国社会现代化建设中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加快发展服务业将有利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减少我国经济发展对资源的依赖,降低对环境破坏的程度;加快发展服务业必将推动我国市场化、产业化、城市化进程,在促进就业、拉动消费、扩大对外贸易、提高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水平等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华而诚.论服务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战略地位.经济研究,2001(12).
[2]李江帆.中国第三产业的战略地位与发展方向.财贸经济,2004(1).
[3]程大中.论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的“黏合剂”作用.财贸经济,2004(2).
关键词:中国;韩国;服务业;服务贸易
中图分类号:F063.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25-000-02
服务业作为国家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其发展水平正成为衡量一个经济体产业结构层次与经济发展水平以及现代化程度的重要标志。目前,美国,英国,法国,澳大利亚等国家中服务业在占GDP和就业率的比重超过70%。服务业的快速增长,依赖于人口的高龄化和国家福利的增加以及保健、医疗以及对私人服务需求的增加。同时企业的生产过程中,外包业务不断增加,从而使得服务越来越走向专业化,并且伴随信息通信技术的发展,企业的交易费用日益减少。
自1978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服务业发展迅速,其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日益提高,2014年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达到48.1%,高于第二产业和第一产业。韩国做为初步进入发达国家行列的国家,2014年服务业在GDP中所占的比重更达到59.6%,特别在就业方面,2014年韩国的73.6%的人员从事在服务业。
在中国和韩国服务业飞速发展的背景下,进入21世纪中韩服务贸易也达到快速发展。2014年中韩服务贸易总额更达到361.6亿美元,比起2000年的46.1亿美元相比扩大约7.8倍规模,中韩服务贸易实现了飞跃性增长。今后,借助2015年6月1日签订的中韩FTA两国服务贸易和服务业合作将面临更加广阔的发展机遇。
一、中国和韩国的服务业发展
1.中国的服务业发展
自1978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服务业发展迅速,其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日益提高。1978年服务业在GDP中所占的比重只有23.9%,低于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的比重,但2014年经过强劲增长已经达到48.1%,高于第二产业和第一产业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相反,农业等第一产业在GDP中所占的比重由1978年的28.2%,2014年下降为9.2%,制造业等第二产业在GDP中所占的比重由1978年的47.9%,2014年下降为42.7%。
从就业人口来看,自1978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服务业就业人口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也日益明显。1978年服务业就业人口在全社会就业中所占的比重只有12.2%,但2014年已经达到40.6%,高于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成为吸收就业人口的主导力量。相反,农业等第一产业就业人口在全社会就业中所占的比重由1978年的70.5%,2014年下降为29.5%,制造业等第二产业就业人口在全社会就业中所占的比重由1978年的17.3%,2014年下降为29.9%。
2.韩国的服务业发展
自1962年的“经济开发5年计划”为标志,韩国在政府主导的出口导向型工业化政策下逐步摆脱狭小的国内市场和贫乏的自然资源,把出口贸易作为突破口,迅速步入了经济起飞和迅猛发展的新轨道。由此韩国的服务业发展比中国起步早,1978年服务业在GDP中所占的比重就已达到44.3%,并且1988年以来一直占据50%以上的份额,2014年服务业在GDP中所占的比重更达到59.6%,超过第二产业38.1%和第一产业2.3%之和,说明服务业正引领着韩国的经济发展(参见表3)。特别在吸收就业方面,2014年韩国的73.6%的就业人员从事在服务业,比起中国的40.6%相比高出很多(参见表4)。这与韩国已经步入发达国家行列,而中国还处于发展中国家的阶段相关。
二、中韩服务贸易的发展
中国和韩国服务业飞速发展的背景下,进入21世纪中韩服务贸易也达到快速发展。2000年中韩服务贸易总额达到46.1亿美元,但此后2004年中韩服务贸易就超过了100亿美元,2008年又超过了200亿美元,2014年中韩服务贸易总额更达到361.6亿美元,比起2000年的46.1亿美元相比扩大约7.8倍规模,中韩服务贸易实现了飞跃性增长。
具体来看,2000年的中国对韩服务贸易出口只有26.45亿美元,但2014年达到了143.2亿美元,是2000年的5.4倍,实现了19.7%的平均增速。2000年中国对韩服务贸易进口则只有19.66美元,而2014年达到218.4亿美元,是2000年的11.1倍,实现了高达28.2%的平均增速(参见表5)。2014年中韩服务贸易中占据主要地位的是旅游业占总贸易额的33.5%,其次为运输业占据29.4%,第三位的是服务外包业占16.5%,第四位的是商务服务业占11.4%,上述四个部门交易占据中韩服务贸易的90.6%。
三、中韩服务业合作的未来前景
2004年中国成为韩国第一贸易伙伴国,2008年中韩两国建立了战略伙伴关系,2015年6月1日中韩两国正式签署FTA协定,随后12月20日FTA协定正式生效且首次降税同时启动,并且2016年1月1月第二步降税也已实施。中韩FTA,对中国来说是迄今为止最具影响力的自贸协定,同时是以中国为核心的未来东亚经济共同体的重要组成部分。
总的来看,中韩两国在世贸组织多哈回合谈判的基础上,在服务贸易领域达成了更高的自由化水平,并得到了彼此重点关注的开放领域的让步。韩国主要在速递和建筑服务领域向中国做出了超出其已签其他国家FTA协定的承诺,中国也在合作拍摄电影、电视剧纪录片动画片共同制作、建筑、法律、环境、体育、证券等领域作出了更加开放的承诺。同时,中韩两国宣布FTA生效后在服务贸易领域开启第二阶段谈判,营造更加开放和宽松的服务贸易环境。今后,中韩FTA将使两国企业获得前所未有的机遇,获得更低的关税和更大的共同市场,两国间商业活动和经贸往来将更加自由、便利和规范,从而推动中韩服务贸易和服务业合作实现更高层次飞跃发展。
参考文献:
[1]崔文.顺应中韩FTA开创长吉图地区服务业发展新路径,延边大学学报社科版[J].2016(1).
[2]江小涓,李辉.服务业与中国经济:相关性和加快增长的潜力[J].经济研究,2004(1).
[3]崔文.吉林省应对中韩自由贸易协定的策略,吉林日报[N],2015年8月25日。
关键词 投入产出 信息产业 经济效应 产业波及
分类号 F49
近年来,我国信息产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信息产业年均产值增长率持续多年保持在25%以上。2007年,我国信息产业实现工业总产值4.9万亿元,主营业务收入5.6万亿元,信息产业已成为国民经济的基础性、先导性和支柱性产业。现阶段我国十分重视信息产业的发展,在推动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的同时,也强调保持传统工业与信息产业之间的平衡。本文利用2007年中国投入产出数据,对信息产业的产业关联以及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进行实证分析,以展示和剖析信息产业对国民经济的积极效应,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1 信息产业的概念及分类
关于信息产业,国内外产业界和学术界没有统一的定义和分类,今天信息产业的概念,是在知识产业研究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的。1962年美国经济学家弗里兹・马克卢普教授提出“知识产业”的概念,尽管没有明确使用信息产业一词,但基本反映了信息产业的主要特征。随后1977年,美国斯坦福大学博士马克-波拉特出版了《信息经济:定义与测算》的报告,把知识产业引申为信息产业,并首创了四分法,把社会经济划分为农业、工业、服务业和信息业四大类。目前国际上有关信息产业范畴的界定有很多:1997年,美国、加拿大、墨西哥三国在《北美产业分类体系》(NAICS)中首次将“信息业”纳入分类体系;1998年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通过了“信息与通讯技术”分类。以上两种界定从不同侧面描述和定义了信息技术活动,受到各国广泛重视。2002年,联合国统计委员会在《全部经济活动的国际标准产业分类》中,以NAICS和OECD分类为基础,制定了“信息业”和“信息与通讯技术”两个概念和分类,为世界各国确定自己的信息产业分类并进行国际比较提供了依据。此外,美国信息产业协会、欧洲信息提供者协会、日本科学技术与经济协会等都有对信息产业的不同界定;我国学者如乌家培、曲维枝等也从不同角度对信息产业进行了定义和界定。
信息产业作为新兴产业部门,其内涵和外延会随着该产业的变化而扩大与变动。但综合来说,信息产业是指从事信息技术的研究、开发与应用、信息设备与器件的制造以及为经济发展和公共社会需求提供信息服务的综合性生产活动的产业群体。信息产业属于技术密集型、知识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产业。我国国家统计局制定了国家行业分类标准(GB/T 4754-2002),将信息产业基本分为“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信息制造业)和“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信息服务业)两类。我国对信息产业的一般统计是按照国家统计局分类进行的,而投入产出表中的信息产业分类较为粗略,如表1所示:
2 投入产出分析及数据处理
投入产出分析,最早是由美国经济学家瓦・里昂捷夫在20世纪30年代提出的,它主要通过编制投入产出表及建立相应数学模型,反映经济系统中各产品部门(产业间)复杂的依存关系、比例关系及相互联系。投入产出表由四个象限构成:第1象限是其核心,反映各部门间相互提供、相互消耗产品的技术经济联系;第Ⅱ象限是最终使用象限,反映最终产品的规模和结构;第Ⅲ象限是增加值或最初投入构成,包括劳动者报酬、固定资产折旧等;第Ⅳ象限空白,可在国民核算矩阵中适当开发。投入产出表的基本平衡关系有三种:①产品平衡方程(各行的平衡):即“中间产品+最终产品=总产出”;②价值平衡方程(各列的平衡):即“中间投入+最初投入=总投入”;③各行列的对应平衡:即“各部门总产出=各部门总投入”。
国内外许多学者将投入产出分析应用于信息经济理论中,美国、日本等国家还编制了信息产业投入产出表。我国于1973年开始编制第一张全国投入产出表,1987年规定每五年编制一次,目前刚编制完成2007年全国投入产出表。由于投入产出分析是产业关联及地位分析的主要技术手段,在产业结构和经济效应研究方面,具有比其他方法“得天独厚”的优势,因此这里我们以2007年全国投入产出表为工具,分析我国信息产业的产业关联和经济效应。我们以国家行业分类标准为参照,对2007年投入产出表的信息产业门类进行合并(见表1)。
2007年全国投入产出表中有135个部门,将信息产业合并后,共有127个部门。我们以127个部门的投入产出为基础,利用Excel和Mmlab软件进行计算和分析。
3 信息产业的投入产出分析
3,1产业关联分析
产业关联通常分为产业的后向关联和前向关联。后向关联是指一个产业对那些向其供应产品或服务的产业的影响,产业的后向关联效应可用直接消耗系数分析。直接消耗系数是指生产单位产品对某一产业产品的直接消耗量,其计算是用投入产出表中j部门的总投入Xi去除该部门直接消耗的第i部门的产品或服务数量xij,公式如下:
直接消耗系数越大,说明信息产业对其他产品部门直接需求越多,直接关联效应和依存度越高;直接分配系数越大,说明该产业对其他产业的直接供给越大,直接供给推动作用越明显。从表2可以看出:信息产业对制造业和服务业有较强的依存程度,说明目前我国制造业和服务业的信息化有了一定进步,尤其建筑业、商务服务业对信息产业的需求程度较高,这符合我国近几年房地产和服务业快速发展并加强信息技术应用的趋势;但由于产业关联系数的绝对值并不高,表明制造业和服务业在信息化方面仍有很多路要走。而农业对信息产业的直接消耗系数非常低,排名100位之后,说明我国农业的信息化程度较低,需要更多努力。根据产业的前后关联分析,可以描绘出以信息产业为中心的产业链图,如图1所示:
3,2产业性质分析
中间投入率和中间需求率通常可以衡量一个产业是更多属于中间产品还是最终产品。中间投入率是指在部门j的总投人中,其他部门(包括部门j)投入的中间产品所占的比重,公式如下:
根据2007年全国投入产出表计算信息产业中间投入率和中间需求率,如表3所示:
中间投入率较高表明该部门消耗其他部门原材料较多,而自身附加值较低;反之则该部门附加值较高。信息产业中间投入率为0.702,即需要从其他部门购进的原材料占70.2%,反映了信息产业的高投入特性,同时表明产业附加价值较低,技术水平有待提高。
中间需求率反应各部门的产品中有多少作为中间产品为其他部门所用。中间需求率越高的产业越带有中间产品的性质;反之越带有最终产品的性质。信息产业的中间需求率为0.512,说明既需要其他产业的投入,也向其他产业提品和服务,对国民经济的拉动和推动作用同样重要。
综合中间投入率和中间需求率联合分析,可以判断一个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以中间投入率为横坐标、中间需求率为纵坐标,以0.5为分界线,划分为四个象限,如图2所示:
如图2,第1类产业为中间投入型基础产业群,广泛为其他产业提品或服务;第Ⅱ类为中间投入型产业群,需要大量的原材料投入,同时又广泛被各产业所需求;第Ⅲ类为最终需求型产业,一般处于产业链的下游;第Ⅳ类为最终需求型基础产业,需要其他产业的投入较低,且其产品或服务大部分用于最终消费。信息产业的中间投入率较高,中间需求率适中,位于第二象限,位居产业链中游,既需要大量产业的投入,其产品又为其他产业所需求,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关键性产业。
3,3产业波及效果分析
产业波及效果通常用影响力系数和感应度系数衡量。影响力系数反映了某部门增加一个最终使用单位时,对国民经济各部门产生的生产需求波及程度,计算公式如下:
推动力系数越大,表示该部门的推动作用越大。Ej>1表示该部门的推动作用高于社会平均水平;Ej=1表示该部门的推动作用等于社会平均水平;Ej
从表4可以看出,信息产业的影响力系数为10.07,在各部门中居第1位,远远高出社会平均水平。这表明信息产业在国民经济中发挥着很强的影响作用,而且随着信息化水平的提高,这种势头还将逐渐加强。信息产业的推动力系数为2.35,位于第7位,表明信息产业对国民经济的推动作用也远远大于社会平均水平,对其他产业的波及影响程度较大,而其他部门对信息产业依赖性较强。
还可对影响力系数和推动力系数进行交叉关联分析。以推动力系数为横坐标、影响力系数为纵坐标,以1为分界线,划分为四个象限,将各产业分为四类(即赫希曼判别标准),如图3所示:
如图3,第1类产业以中间制品部门为主;第Ⅱ类产业以最终制品的生产部门为主;第Ⅲ类产业以中间初级产品的生产为主;第Ⅳ类产业以最终初级产品生产为主。信息产业的影响力系数和推动力系数都大于1,位于第1象限,表明该部门具有强辐射性和强制约性双重性质,对供需双方都有较大影响,是对经济增长最敏感的部门,发展信息产业不仅本身可以创造巨大的社会财富,而且可以渗透到其他产业中,推动生产率提高,产生二次经济效益,成为带动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的最重要力量。
4 基本结论与建议
4,1信息产业具有较强的产业关联性,发展信息产业将加快我国工业化进程
根据产业关联和中间投入性质分析显示,信息产业不仅需要其他产业提供中间产品,同时也向其他产业提品和服务,对其他产业依赖性较强。在与其他产业的关联关系中,信息产业对制造业的直接依存程度最高,其次是服务业,而对农业的依存程度较低。因此,在我国由工业化中期向后期过渡的现阶段,大力发展信息产业,尤其在通信设备、应用电子、信息服务等领域不断提高信息技术水平,将进一步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的融合,并且提高农业的信息化水平,这会加快我国新型工业化道路的进程,增强产业发展后劲。
4,2信息产业有利于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应继续提高其创新能力
信息产业具有连接工业和服务业的特点,不仅可以带动相关工业,而且对服务业也有很强的带动作用,有利于实现工业稳定增长和服务业加快发展的结构调整目标。一方面,信息产业属于技术密集型制造业,具有巨大的产业关联效应,可以带动半导体、芯片等产业的发展,从而带动产业结构升级;另一方面,信息产业在消费过程中促进了软件服务、电子商务的发展,同时推动了汽车设计、医疗服务、批发零售等服务业的发展,从而提升了产业结构。但是根据投入产出分析,目前我国信息产业的中间投入率为0.702,表明产业附加价值较低,技术创新能力不强,在产业链高端领域缺乏竞争力,因此需要加快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制造、研发和品牌服务等环节的发展,提升产业链水平。
4,3信息产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和瓶颈产业,要做大做强
信息产业的影响力系数和推动力系数均高出社会平均水平,说明信息产业与国民经济很多部门联系密切,不但具有很强的拉动作用,而且具有很强的推动作用。信息产业不但属于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增加最终使用,将有效引起各部门需求量的增加;同时也属于国民经济的瓶颈产业,如果该部门供给不足,将对经济产生较大制约作用。因此,信息产业具有较高的对国民经济发展不可缺少的程度,需要重点扶持和发展,同时加强供给。通过做强做大信息产业,有效推动社会各部门的发展,拉动国民经济增长。
【关键词】河南省;服务业;现状
中图分类号:F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78(2015)06-023-02
近年来河南省服务业规模持续扩大,结构和质量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取得了长足发展。但从总体看,服务业仍然是河南省国民经济的薄弱环节,从全国范围来看,河南省服务业发展的总体水平还比较滞后。而对世界经济由“工业型经济”向“服务型经济”转型的大趋势,河南必须大力推动服务业发展,认清目前河南服务业发展的客观形势,找到主要的制约因素,以实现河南服务业跨越式发展。
一、河南省服务业发展取得的成就
目前,服务业在河南省国民经济总产值中所占比重和吸纳就业人口所占比重日益增大,已经在河南省的国民经济结构中占据了主导地位,通过近年来的发展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主要表现有:
1.从河南省服务业发展历程来看,我省服务业总值不断增加。1978年,河南省服务业生产总值仅为28.61亿元,2008年突破五千亿大关,为5271.06亿元,到了2012年,达到9157.57亿元。1978-2012年的35年间,服务业生产总值年均增加260.83亿元,年均增长速度为17.92%,整体呈不断提高态势。1995年以前,河南省服务业处于缓慢积累阶段,服务业总值较低,1995年仅为830.4亿元;从1996年开始,河南省服务业总值呈稳步上升趋势,由1996年的1004.56亿元,增加到2005年的3181.27亿元,平均每年总值增加217.67亿元;2006年前后,服务业迎来了一个发展,其总量快速增加,由2006年的3721.44亿元增加到2012年的9157.57亿元,年均增加值为776.59亿元。
2.服务业在河南省的经济地位不断攀升。改革开放以来,河南省第一产业在地区生产总值中的比重不断下降,第二产业和第二产业的比重不断上升,产业格局不断变化。1992年前产业格局不是很稳定,“二、一、二”格局和“一、二、二”的格局不断交替,这段时期,农业和工业比重较高,服务业比重处于较低水平。1992年以后,基本呈现“二、二、一”的格局,即工业比重不断增加,在地区生产总值中所占比重较大;服务业比较稳步上升,逐渐超过农业成为第二大占比产业,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从1978年的仅17.56%提高到2012年的30.94%。同时,服务业与第二产业的差距在不断减小,在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两者差距一度减小到5.86个百分点。随着经济的蓬勃发展和城市化的不断提高,两者的差距将进一步缩小。
二、河南省服务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河南服务业发展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河南省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的发展现状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还不相适应,服务业发展与河南经济大省的地位不相称,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而:
(一)服务业增加值增速较快,但总量占比较低,发展呈现滞后性
近年来,河南服务业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率持续提升。服务业增加值连续几年保持较快增长,增速维持在9%左右,2013年全省服务业增加值突破1万亿元,增长9.5%。但通过横向比较,无论是从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还是人均服务业增加值看,河南与东部省份存在较大差距,2013年河南省二次产业比例12.6:55.4:32.0,而上海第二产业占GDP的比例已经达到62.2%.全国二次产业比例为10:43.9:46.1,河南省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比上海低30.2个百分点,比全国平均水平低14.1个百分点,在全国属于偏下的水平。目前,全球服务业在整体经济中比重己达65%,低收入国家的比重也达到42%,由此可见,河南省的服务业总量占GDP比重较低,发展总体上较为滞后。
(二)服务业结构不合理
1.从河南服务业内部构成看,传统服务业比重较大,现代和新兴服务业发展不足。2013年河南的住宿与餐饮、批发与零售、交通运输、商贸、仓储这五大传统服务业增加值占服务业总量的比重为46.3%。而现代服务业中的金融、保险业的比重占全省服务业的11%,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占3.8%,房地产业占11.3%,文化、体育和娱乐业占1.1%。可见河南现代服务业比重偏低,发展空间较大,特别是具有比较优势代表产业发展方向的金融服务、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旅游会展、现代物流、科教文化等现代新兴服务业发展不足,产业层级有待提高。
2.从区域结构看,中心城市对服务业发展的带动作用不强。2013年,郑州市服务业占全省比重为25.1%,低于合肥的29.3%、长沙的29.5%、西安的45.5%、武汉的45.9%、成都的48.8%等中西部省会城市。
(三)地区发展不平衡
1.河南省18个地区服务业发展比较
从我省各地区服务业产值比重分析,郑州市服务业一枝独秀,单极作用明显。本课题选取服务业产值比重,即各地区服务业产值/全省服务业产值作为衡量指标,并截取了河南省2005年、2010年、2013年二个代表性年份的18个地区的服务业产值比重数据(图1)。横向比较来看,2013年郑州市的服务业产值占全省服务业产值的四分之一,其余地区除了洛阳市服务业产值占全省的十分之一外,其他各地市服务业产值比重都在8%以下。二组截而数据纵向比较可以看出,郑州市作为省会中心城市,其服务业产值比重单级作用明显,郑州地区的服务业产值比重始终在20%以上,明显高于其他地区。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明,河南省服务业发达的地区主要集中在郑州,而其他地区服务业发展水平比较低;此外,18个地区中,只有郑州的服务业产值比重有较明显增加的发展变化,其余各地区服务业产值比重反而有小幅下降的趋势,说明省会中心城市服务业的单极作用进一步增强,而其他副中心城市功能还未充分发挥作用。
从全省18个地区服务业产值比重数据的横向比较来看,我省各地市之间服务业发展很不平衡。
数据来源:《河南省统计年鉴2014》《河南省统计年鉴2010》《河南省统计年鉴2005》。
2河南省服务业发展与其他省市的比较
(1)服务业总值居全国前列
本课题将2012年全国31个省、直辖市的服务业生产总值进行统计整理发现,河南省服务业的发展态势与经济发展态势基本吻合。2012年,河南省地区生产总值排名在广东、江苏、山东、浙江之后,位居全国第五位。同年,河南省服务业总值9157.57亿元,位居广东、江苏、山东等省市之后,位列第九位。同时,河南省服务业与排名靠前的省份存在一定的差距。河南省服务业总值与排名前四的广东、江苏、山东、浙江省相比,分别相差17362.12亿元,14360.41亿元,10838.24亿元和6523.56亿元。服务业总值分别占广东、江苏、山东、浙江四省的34.53%,38.93%,45.80%和58.40%,这与人口占比差距不相匹配。
(2)服务业占GDP比重在全国排名靠后服务业占GDP比重是衡量某国或某地区服务业发展状况的重要指标,它在一定程度上代表这个国家或地区服务业的发展程度,从侧而反映其经济发展阶段。本课题将2012年全国31个省、直辖市服务业产值占GDP比重的数据进行统计汇总发现,2012年,河南省服务业占GDP比重仅为30.92%,居全国末位。服务业总值占GDP比重排名前十的北京、上海、天津、广东等省市,有着经济、政治、区位和历史等多方而的优势,服务业比重相对较高;、贵州、海南等省经济规模较小,工业化水平低,因此,其服务业比重较高。与河南情况较为接近的湖南、湖北、江西、山西、安徽等中部其他五省,服务业产值占GDP比重总体较低,但仍高于经济总量在中部六省排名第一的河南省。河南服务业比重比六省中排名较为靠前的湖南省低8.08%。
(3)从业人员结构不优
从河南服务业内部就业结构看,河南省的高学历、高技能人员过于集中在教育卫生、科技研发、信息技术、机关团体、金融运作等部门,多数现代服务行业是专门人才稀缺。据河南省人才状况调查结果表明:因市场经济应运而生、极具市场活力和发展潜力的非公有制服务行业中,大学本科以上学历占从业人员的比重除科研技术及地质勘察业有二成以上外,其他非公有制现代服务行业中的比重普遍较低,见表1所示。这与河南产业结构升级以及加快社会管理创新的迫切要求还有很大距离,这对我省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是极为不利的
(4)服务竞争力优势不明显
我省服务业核心竞争力不强。企业“小、散、弱”现象突出,缺少实力雄厚、业态先进、竞争力、带动力强的领军企业和知名品牌。2013年,全国服务业100强中我省仅占2家,全省100强企业中服务业企业仅占13家。中国人民大学竞争力与评价研究中心所做的《中国31省市服务业竞争力评价报告》对全国31个省市区的服务业竞争力状况进行综合评价,定量描述各省市区服务业在全国的位置和优劣势。从各省市服务业竞争力综合实力比较,河南为全国第十七位。从5个指标中的结构竞争力方而比较。河南得分仅26.42分,为全国最后一名,成长竞争力排名第24位,管理竞争力第19位,创新竞争力第17位,规模竞争力第10位。可见,河南省与全国一些省市的服务业竞争力水平之间存在明显的差异。这种差距是全而而非局部的差距.是发展规模上的差距,更是经济效益上的差距。
关键词:辽宁;服务业;经济增长
中图分类号:F127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08)05-0147-02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全球产业结构呈现出由“工业型经济”向“服务型经济”转变的趋势。在优化产业结构的同时,许多省、市纷纷把服务业作为重要产业来发展,辽宁省更应该抓住这一契机,加快服务业的发展以促进经济的快速增长。
一、服务业的内涵及发展服务业的意义
传统的服务业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第三产业,是指除第一产业、第二产业以外的其他15个产业部门,即: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金融业,房地产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察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教育,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文化、体育和娱乐业,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国际组织。
辽宁省作为老工业基地,在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同时,必须要有服务业作为支撑;要充分认识服务业在辽宁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并使其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
首先,发展服务业有利于促进经济增长。1978年辽宁省第三产业增加值为33.9亿元,至2006年达到3 545.3亿元,新增3 511.4亿元,而1978―2006年GDP新增值为9 022亿元,第三产业新增增加值对新增GDP的贡献率为38.92%,可以说服务业是带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其次,发展服务业有利于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内部产业结构。近年来,辽宁省在优化产业结构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然而,事实表明:第三产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仍落后于第一二产业,大力发展服务业有助于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最后,发展服务业是缓解就业压力的重要渠道。1978年辽宁省第三产业从业人员为225.4万人,至2006年发展为821.7万人,新增596.3万人,而同期从业人员新增874万人,新增第三产业从业人员对同期新增从业人员的贡献率为68.23%,因而第三产业是三次产业中对新增从业人员贡献率最大的一个产业,是吸纳辽宁省劳动力就业的主要渠道。
二、辽宁省服务业的发展现状
服务业对辽宁省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显著提高。1978―2006年,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增长了23.5个百分点。在此期间,2004年服务业所占比重为42.15%,与工业所占比重几乎持平,首次形成第二三产业共同推动经济增长的新局面。
服务业吸纳劳动力就业的程度不容乐观。纵观世界发达国家,服务业是劳动力就业的主体,就业率在各产业中的比重最高。如日本达到63.1%、美国达到74.3%、法国达到70.7%。然而就辽宁省目前的情况来看,服务业虽然是劳动力就业的重要渠道,但其作用依然有限。以2006年为例,服务业吸纳就业人数为821.7万人,占总就业人数的28.6%。既便如此,也主要集中在传统服务业中,以旅游、会展、金融等为主的现代服务业所占比重却很低。
服务业投资额占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比重很大。2006年,全省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为5 689.64亿元,其中,服务业投资额为2 889.69亿元,服务业投资额占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比重为50.79%。即2006年全省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中有一半以上投资于服务业。
三、服务业带动经济增长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服务业在辽宁经济中的地位正日益凸显。现阶段大力发展服务业成为推动辽宁经济增长的重要手段,也是发展市场经济的必然要求。因而,对辽宁省服务业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分析就迫在眉睫。
本文利用辽宁省1978―2006年二十年的样本数据进行分析,在服务业发展指标的选择上,选取服务业增加值来度量其发展水平;在经济增长指标的选择上,选取了国内生产总值来反映经济增长情况。所有数据均来源于《辽宁统计年鉴》。
利用相关数据进行分析,初步绘制散点图。发现随着第三产业增加值的增加,国内生产总值增加,而且,所有样本点基本在一条直线周围,故认定以上数据满足直线关系,可以建立一元线性回归方程的理论模型:
用普通最小二乘法估计模型中的未知参数,得到回归方程如下:
在回归方程的拟合优度方面,相关系数R为0.998,查相关系数检验表,α=0.05(n-2=27)相应的值小于0.998。因此,说明X与Y之间存在十分显著的线性关系。由相关系数可以看出服务业增加值与国内生产总值高度相关,这完全符合经济意义;同时,可决系数R=0.997,说明Y值与其均值的离差平方和中99.7%可以通过服务业X来解释,这也说明了Y与X之间的高度线性相关关系。进行方程的显著性检验,F值为8 848.68,在显著性水平为0.05的情况下通过了检验。即回归方程显著,这与上述可决系数的检验效果相同。由此可以认为该回归方程具有极高的拟合优度。同时,β0的95%的置信区间为(130.98,284.17),β1的95%的置信区间为(2.38,2.48)。当所建模型通过了所有检验之后,可以结合上述问题进行实证分析。该回归方程表明:第三产业增加值与辽宁省国内生产总值呈正相关关系,且第三产业增加值每增加1万元时将会带动国内生产总值增加2万元以上。
辽宁省作为重工业基地,重工业对于辽宁乃至全国的经济增长做出了不可磨灭的重大贡献。但是,对于正处在产业结构快速变动时期的辽宁省来说,服务业的发展对于经济增长的作用正日益凸显。从上述的定量分析中我们也可以得出如下结论,在努力打造传统产业优势的同时,大力发展服务业对于经济的快速增长是非常必要的。
四、辽宁省发展服务业的对策
(一)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考虑,重视服务业与制造业的协同发展
作为重工业基地,制造业在辽宁省的地位非同一般,是经济的重要支撑力量。而制造业的发展离不开服务业的支撑,其发展也为服务业提供了巨大的市场空间。制造业生产过程的形成,就是进行产品研发、运输与储存、广告、保险、会计、法律服务等服务业的市场开发过程,这一过程的每一环节都伴生服务需求。制造业越发达,相关服务业就越发达;制造业越落后,相关服务业也越落后。同时,服务业的发展对于提升工业的竞争力、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有着重要的意义。因而要重视服务业与制造业协同发展。
(二)加强生产业的发展
美国经济学家H.Greenfield(1966)最早提出生产业,其理论内涵是指市场化的中间投入服务,是为生产活动提供服务而非直接面向单个消费者。目前,各个国家和地区对生产业的行业范围有着不同的划分标准,本文所指的生产业包括:农林牧渔服务业、地质勘探水利管理业、交通运输仓储及邮电通讯业、批发零售贸易餐饮业、金融保险业、房地产业、科学研究和综合技术服务业。
根据《辽宁统计年鉴》有关数据计算,生产业占GDP的比重最大,约为70%左右,即生产业对国内生产总值的贡献率最大。以2003年为例:批发零售业占生产业的47.14%,为所有行业之首;交通运输业所占比例为29.10%;房地产业所占比例为11.06%;金融保险业所占比例为8.5%;其余各行业所占比例之和为4.2%。大力发展生产业可以推动服务业增长,进而间接带动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
鉴于以上分析,结合沈阳的区位枢纽优势,应该大力促进交通运输业的发展。沈阳作为东北的交通枢纽城市,拥有东北地区最大的民用航空港、最大的铁路枢纽和完备的水运网络。沈阳桃仙国际机场目前已形成了连接各主要城市的42条国内航线及日本、韩国、香港等国家和地区的11条国际航线;沈阳铁路局是目前国内最大的铁路局之一,年旅客发送量约占全国铁路的1/6;此外,与世界140多个国家和地区通航的大连港、营口港、丹东港、锦州港、葫芦岛港等五个港口为促进运输业的发展提供了天然的港口优势。沈阳优越的地理位置、完备的运输网络,是其成为东北地区交通运输集散地的重要前提条件。
(三)重视培养和引进高素质的人才队伍
服务业的发展离不开高素质的人力资本,包括专业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一方面依托高等院校、科研机构以及各种职业培训机构,有针对性地培养服务业发展需要的专门人才;另一方面建立相应的激励制度,吸引海外相关人才合理流动,进一步引进发达国家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
参考文献:
[1]辽宁统计年鉴[K].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1978-2007:98.
[3]李庆杨.沈阳发展现代服务业的重要性及对策[J].商场现代化,2006,(9).
[关键词]中心城区中介服务业发展思路对策研究
伴随全市持续快速发展的国民经济和快速演进的城市化进程,服务业正逐步成为全市先进制造业的有力支撑,市域经济增长的新引擎。上虞市不仅是杭州湾南翼重要的制造业城市、全国百强县之一,也是浙江省重要的人文山水旅游带和南部现代化生态居住区。本文在深入分析上虞市服务业发展现状与存在问题的基础上,系统阐述了跨杭州湾时代上虞市服务业发展的指导思想和发展思路,并对其服务业发展体系提出了若干战略建议,以期能为“十一五”期间上虞市和其他杭州湾县域城市服务业的发展提供决策参考。
一、上虞市服务业的现实基础分析
1.服务业产业规模持续扩大,对国民经济的贡献日益增加
近年来上虞市服务业发展迅猛,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不断提高。服务业增加值从2001年的43.08亿元,增加到2005年的68.02亿元,增长了1.58倍,年平均增长率达12.05%;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也从“九五”末的26.6%上升到2005年的29.6%。在服务业总量不断扩大的同时,服务业的税收效应和就业效应也日益突出,全市服务业就业人员8.85万人,占全市从业人员的比重达到17.85%,行业实现税收总收入2.54亿元,占全市税收总额的43.2%。同时,服务业集约化和品牌化趋势日趋显著。2005年末拥有各类商品交易市场62个,其中成交额超亿元的市场7个,实现成交额60.6亿元,并涌现了一批以国际大酒店、上虞宾馆和舜杰大酒店为龙头的酒店宾馆业龙头,以及以上虞一百、大通商城为代表的商贸服务业龙头。
2.服务业内部结构持续优化,新兴服务业不断发展壮大
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金融保险业、房地产业、科教文化产业、休闲旅游业及中介服务业等新兴服务业保持持续快速增长的势头,在国民经济体系中的地位显著上升。2005年,房地产业产值比上年增长25%,科技服务业业务增长幅度14.7%,从事教育、文化艺术及广播电影电视业的单位数量有165个,房地产物业管理企业17家、房地产中介服务企业21家。同年,全市实现国内旅游收入8.5亿元,同比增长达到38.7%。
3.服务业基础资源日趋丰富,产业支撑效应显著增强
一是人文、生态休闲观光旅游资源类型丰富,汇集了诸如虞舜文化、青瓷文化、宗教文化、梁祝文化、“孝”文化、名人文化等众多史迹;二是加快公路、水路、铁路的基础设施建设,不断优化上虞的区位优势,以绍嘉高速、杭甬高速复线、杭甬运河、萧甬铁路电气化改造等重大项目的建设为契机,加快建设杭甬运河上虞段、适时启动建设杭州湾新区配套运河和上虞新港,形成更加便捷的交通网络;三是适应城市化进程,通过重点建设城区商贸流通设施、城区商业街道的整治和一系列大型商业地产项目的开发,如小越汽车市场、中国伞城广场、城北新区329国道(迎宾大道)全面整治、国际时代广场、上虞一百购物中心、国际大酒店二期等,为上虞市服务业跨越式发展提供了大量的服务业发展载体。
4.市域经济规模总量有限,服务业增长面临需求挑战
由于行政区划、地理位置、经济总量等主客观原因,上虞受到绍兴、杭州、宁波和上海等大中城市的服务产业辐射,在一定程度上分流上虞市的服务业消费能力,市域服务业总量增长进一步受到限制。同时,绍嘉跨海大桥等交通网络的不断完善,在使杭州湾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加快的同时,也使得上虞市服务业发展面临周边城市日益激烈的竞争。包括嘉善、平湖等杭州湾区域的中小城市都相继出台了促进服务业发展的地方政策,杭州湾区域城市间争夺区域服务业高地的竞争已经开始。
二、上虞市服务业的战略定位与发展思路
1.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统揽服务业发展全局,主动接轨杭州湾区域中心城市,抓住绍嘉跨海大桥建设与贯通、上虞市城市化进程加快所带来的巨大机遇,围绕服务于“建设以先进制造业基地为依托的滨江生态型现代化和谐城市”的目标定位,以市场化、产业化、社会化和国际化为方向,以“加快发展、扩大总量、优化结构”为主线,构筑以“商贸流通业、现代物流业、休闲旅游业、房地产业”为重点的服务业新体系,全面提升服务业质量和水平,增强上虞市服务业的区域聚集和辐射功能,将上虞市打造成为立足上虞、服务区域、辐射温台闽的“区域性现代商贸流通中心、多式联运型中转物流中心和文化休闲生态旅游高地”。
2.发展思路
关键词: 服务行业 英语应用 现状及对策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各项事业的迅猛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第三产业尤其是服务行业有了很大的发展,已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之一。而在这个世界经济已经进入全球化的时代,各个国家的经济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因此,以沟通交流作为纽带的服务行业需要发生新一轮的变革。如果不懂外语,经济发展的交流与互动则将成为一句空话。因此,服务行业从业人员的英语能力的大力培养已经迫在眉睫,并将为服务业的国际化进程扫清障碍。
一、服务业的含义及地位
1.服务业的含义
对于服务业的概念一直存在些许的争议,但基本概括起来就是以服务于社会、服务于公民的行业,而服务于社会是指凭借一定技术、设备、工具、信息等来对人们的生活进行各种服务的。
按照联合国和世界贸易组织的分类方法,服务业主要包括11大类:商务服务(其中又分为专业服务、计算机服务、干租服务等类别);通讯服务(其中又分为邮政服务、速递服务、电信服务、视听服务等类别);建筑和相关工程服务;分销服务(其中又分为佣金服务、批发服务、零售服务、特许经营服务等类别);教育服务;环境服务;金融服务(其中又分为保险和保险相关服务、银行和其他金融服务、证券服务等类别);与健康相关的服务和社会服务;旅游和与旅行相关的服务;娱乐、文化和体育服务;运输服务(其中又分为海运服务、内河运输服务、航空运输服务、航天运输服务、铁路运输服务、公路运输服务、管道运输服务、运输辅助服务等类型)。
服务业与其他产业部门的基本区别是,服务业生产的是服务产品,服务产品具有非实物性、不可储存性和生产与消费同时性等特征。
2.服务业的地位
改革开放的步伐越来越快,我国的产业结构也发生着巨大的改变,经过几十年的调整与完善,经济发展迅猛,但各个产业的发展变化仍旧出现不平衡现象,尤其是第三产业的服务行业。我国服务业在国民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重仅仅占40%,而美国却占80%,其差距显然。衡量一个国家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准之一就是服务业的发达与否。因此大力发展服务业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因此,服务行业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性显而易见。
1)服务业能增加就业机会,其经营范围广,能容纳大量的劳动力。因此,发展服务业是解决和扩大劳动就业的重要途径。
2)服务业紧密联系生产与消费,能使产品顺利快捷地经过流通到达消费领域,并且能帮助消费者更好地利用产品,引导消费,加速循环再生产过程。同时,还能传递信息,促进生产者和消费者相互之间的了解。因此,服务业是国民经济各个部门之间的沟通纽带。
3)随着服务产品的增多,社会的物质财富得以不断增加,最终提高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和质量。
二、服务行业从业人员英语能力的现状
随着我国与世界各国人民的交往日益频繁,加之奥运会、世博会和亚运会的成功举办,为我国的服务业,特别是旅游行业,带来了又一个春天。而在频繁接待入境旅游者的过程中,行业规范英语的运用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在旅游业中,以酒店行业为例,它的影响尤为突出,涉外酒店的迅猛发展,随之而来的就是对人才,特别是懂外语的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在酒店业日趋国际化的背景下,英语水平的高低几乎成为酒店业从业人员职业发展的“胜负手”。《饭店服务英语》是高等职业院校酒店管理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必修课,是一门对英语口语、听力水平有较高要求,同时强调专业技能学习的课程。高职院校的学生毕业后直接投入到实际工作中,这就对高职院校的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让学生掌握丰富的语言知识,而且要具备实际操作的技能。
英语教育在我国广泛普及,已经形成一定的模式和系统。但是,我们也应看到,这些英语教育也存在着很多问题,尤其是对英语应用而言,应试教育远远超过了语言本身的功能。因此,教育者对广泛用于社会生活的语言应用没有足够的重视,对语言应用的研究没有更新的突破,这就犹如隔靴搔痒,缺乏针对性和有效性。
近年来,我国的就业情况不胜理想,大学生的就业率越来越低,而大学生失业的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为我国的服务业不够发达。因为大学生受过高等教育,具有较高的文化素质和英语应用能力,然而我国服务业发展的不平衡迫使大学生无法施展其真正的才华,也最终导致服务行业平均的能力素质等多方面水平的偏低,特别是酒店、餐饮、旅游等服务行业的从业人员大多数学历低,没受过高等教育,英语基础薄弱,服务英语的学习能力和运用能力都比较低下。因此,从整体上说,服务业的发展还要经历较长的一条路,需要提高从业人员的基本个人素质,而外语方面沟通的需求则是服务过程中所必须具备的基本能力。
职业院校的学生要进入人才市场,英语是一项十分必要的技能。但是,作为技能型应用人才,用人单位需要的是他们能以英语为工具进行与工作有关的日常和业务交流。各项调查研究表明,行业英语的社会需求及职业英语教学质量保证的迫切性得到可靠的证实。其中,用人单位对求职者英语应用能力的期望也无处不体现了其行业特征。
1.听说能力:能流畅进行涉外事务谈判的交流,能就一般性业务话题与同事客户等进行较为流畅的交流,能流利地进行日常交流。
2.读译能力:能基本读懂或借助工具书基本读懂与本行业相关的应用文体材料与行业文体材料。
3.写作能力:能撰写简单应用信函、简单行业报告、填写简单行业表单;能借助工具书撰写行业相关文件及邮件往来等。
针对现在服务行业涉及的内容越来越广,市场上已经源源不断地出现了各种针对于比如旅游、酒店餐饮、公交乘务、公务商务等一系列的服务英语丛书。我们可以自行或是委托权威的培训机构找到合适规范的英语教材进行培训,甚至可以采用“拿来主义”,直接借鉴,统一到全国可使用的培训教程。有些也可普及为自学教材,例如,“饭店英语900句”、“旅游英语900句”、“商务英语900句”等。
三、解决服务业从业人员英语能力的对策
通过以上对服务业重要性的分析及从业人员英语能力的现状,不难看出,提高从业人员英语水平迫在眉睫。为了使我国的服务业与国际接轨,需要从业者的良好的英语能力才能够实现服务行业的交流与合作,否则服务业的国际化发展将是一句空话。此外,我们还必须学习国外发展服务业的经验,借以来发展我们自己,而这也必须借助于英语才能克服语言障碍。解决这一问题可从以下几方面考虑。
1.普及服务业从业人员对自身行业和工作职能的知识,使服务人员清醒地认识到服务行业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作用。更要从自身的发展和能力出发,积极地学习外语,将这一交流工具顺其自然地运用到服务工作当中,加强自身的自信心,警觉个人岗位在整个行业中的重要性。
2.系统地制定从业人员的英语培训计划,制定商业服务业英语考核等级制,借以提高他们的英语能力。寻找专业的培训机构或是高校外语中心等能使服务人员更便捷、更系统地接受英语各方面的知识,而企业中的统一培训,则能使服务人员更好、更快地融入企业文化,以企业的视觉,运用英语能力服务他人。所有计划的实施需要有条不紊,以阶段式培训逐渐提高从业人员由浅入深的英语表达和书写能力。
3.在高等教育的背景下,为大学生提供适当的工作岗位,开辟高素质的服务行业,同时鼓励大学生积极投入服务行业,消除对普通服务行业的偏见,给其更好的平台发挥自身能力,也能将服务业从业人员英语能力提高,而这也进一步提高了服务业整体的发展水平。
4.国家加快产业结构调整的步伐,为服务业的发展提供更好的经济环境,而服务业得到良好的发展,所产生的需求必定是对从业人员英语能力要求,这也将有利于为服务业从业人员学习英语提供动力,让其更积极主动地提高自身的英语能力。
四、结语
通过上文的分析论述,我们更明确了服务业从业人员的英语能力对整个行业乃至国际间的交流和发展都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对于日渐发展的服务业,培养从业人员的英语听、说、读、写等多重能力,能快速促进服务业的发展,是一举两得的制胜法宝。
参考文献:
[1]王莹.以就业为导向提高饭店管理专业学生英语水平[J].辽宁高职学报,2009,(12).
摘 要 当前世界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特征是经济服务化,服务经济是世界经济发展的未来走向。服务经济的发展水平成为一国竞争力评价的重要指标,因此对服务经济的测度的重要性也越来越凸显。现有的测度服务经济的两个占比指标不足以科学地测度服务经济的发展状况,本文从科学合理性出发,在原有指标上进行扩展并构建了一个以源头指标、中心指标、演进指标、最终指标四个一级指标,一级指标下设有七个二级指标,二级指标下设有14个三级指标,这些指标共同构成了服务服务经济发展评价指标体系。
关键词 服务经济 服务 指标
一、引言
当前世界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特征是经济服务化,服务业在各国国民经济中的重要性不断提高,制造业与服务业的界限因为相互融合发展而日益模糊。服务业的快速发展及在国民经济中不断提升的地位催生了对服务经济学研究的热潮。服务经济是近几十年来兴起的一种概念,学术界对它也没有统一的定义。从规模上来说,服务业产值在GDP中的相对比重超过50%且服务业就业人数在整个国民经济就业人数中的相对比重超过50%的一种经济态势可以看作是服务经济。当今的发达国家已经形成以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发展中国家正在形成以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经济理论体系中对服务业的解释很少,所以对服务经济的测度和正确认识可以帮助公共权威机构和公司对经济发展或自身发展现状进行评估和规划以及制定正确的政策。对服务经济的测度指标有助于我们准确了解当今经济服务化发展的广度和深度,能够直观地反映出服务经济国际化的程度以及各国之间经济联系的强度。现有文献对服务经济的测度主要集中在服务业创造的增加值占比与服务业提供的就业占比两个占比指标,服务业GDP占比50%以上且服务业就业占比50%以上的经济形态为服务经济,显然,两个占比指标是不足以全面衡量服务经济的发展水平的。本文从科学角度出发,结合各文献的结论并抓住主要指标,从整体上把握并构建服务经济的指标的体系。
二、两个占比指标不足及其原因
两个占比指标是指服务业创造的增加值占GDP的比重、服务业提供的就业占总就业的比重,本文将这两个指标简称为两个占比。用两个占比指标衡量服务经济的发展水平不足是因为只用这两个指标去测度服务经济,不能准确和科学地反映服务经济的发展水平。不准确表现在两个占比太过单一,有些贫穷国家没有工业,如非洲一些国家,牙买加和印度等只有农业和服务业,通过两个占比测算出来的值很高且超过50%,但是这些国家并没有进入服务经济。而且服务经济不止是服务业,只是服务业相对发达,因此对其它产业的测度也要体现出来。科学合理的服务经济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具有度量、比较、预警等功能,指标选择需要符合:(1)科学性与可行性;(2)完备性;(3)动态性与静态性结合;(4)区域性与可比性等原则。这样才能够全面以及深刻地衡量出测度对象的水平。现有的测度服务经济的两个占比明显不符合指标体系的科学合理性也没有形成一个科学的体系。
根据以上原则,本文确定了评价体系的一级指标为源头指标、中心指标、演进指标、最终指标。一级指标下有7个二级指标,二级指标下有14个三级指标,这四个一级指标所包含的14个三级指标共同构成了服务服务经济发展评价指标体系。
三、服务经济评价指标体系
根据上述原则和各指标的功能内涵,在此进行归类,构建了一个包含四个一级指标、七个二级指标和十四个三级指标的衡量服务经济发展状况的评价体系框架如表1所示。
中心指标中除了原有的两个占比,新增了服务业创造的增加值和服务业提供的就业机会的部门贡献。源头指标和演进指标以及消费指标都是新增的指标,它们共同构成了指标体系。
【关键词】服务贸易 比较优势 发展趋势
一、服务业的发展及其重要性
目前我国服务业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其在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也日益突出。
首先表现在服务业规模扩大、比重提高,对国民经济增长贡献率逐步提高上。2007年,我国服务业实现增加值9.6万亿元,比上年增长11.4%,按照当年价格计算比1978年的872.5亿元,增长了100倍还多。按可比价格计算,年均增速达到10.8%。服务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也从1979年的23.9%提高到2006年的39.4%,提高15.5个百分点。随着中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产业结构不断升级,服务业取得了较快的增长。
其次,服务业已成为吸纳就业的主要渠道。我国服务业从业人员从1978年的4890万人猛增到2006年底的24614万人,净增加从业人数19724万人,大大高于同期第二产业平均每年增加439万个就业岗位的水平,充分体现了服务业就业弹性高的特点。1978-2006年,农业从业人员占全部就业人员比重下降近28个百分点,工业和建筑业上涨近8个百分点,而同期服务业就业比重则上升20个百分点,达到32.2%。服务业已经成为吸纳社会劳动就业的主渠道,在就业方面发挥着第一、第二产业难以替代的重要作用。
二、中国服务贸易的比较优势
中国是人口大国,有丰富的人力资源,但并未形成人力资本。中国服务业的产业内部结构是以劳动密集型服务业为主,这是中国的比较优势所在。在经济全球化、区域经济一体化,以及科技进步等多重力量的推动下,国际服务贸易的发展对高新技术的应用能力、研究与开发能力以及人力资源的开发管理水平的要求越来越高,国际服务贸易结构也在不断调整、升级,像金融、保险、房地产、商务服务等知识密集型服务贸易发展十分迅速,在服务贸易进出口中的比重大大提高。
从长远来看,如果我国服务企业不注重高新技术的开发与应用,不注重提高劳动生产率及服务人员的整体素质,现有的“比较优势”将随着我国经济逐步国际化而丧失殆尽,甚至转变为“比较劣势”。因此,要合理规划和安排服务业发展的总量目标和结构目标,在充分发挥中国劳动力密集型服务业竞争优势的同时,分阶段有重点地发展高层次的技术知识密集型服务业,使服务业产业内部结构逐步优化,趋于合理,使服务业的发展真正建立在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基础上。
三、中国服务贸易的发展趋势
1.服务贸易发展的自由化趋势
商务部世贸司司长张向晨为2006年4月15日举行的第99届中国出口商品交易会(广交会)撰文时指出,加入世贸组织四年多来,中国认真履行了各项加入世贸组织的承诺,中国在包括银行、保险、证券、电信、建筑、分销、法律、旅游、交通等在内的众多服务部门,对外国服务提供者的市场准入水平大幅提高。在WTO分类的160多个服务贸易部门中,中国已经开放了100多个,占62.5%,服务贸易部门开放程度已接近发达国家水平。预计随着世界贸易自由化趋势的发展和中国对加入世贸组织的承诺的进一步履行,中国服务贸易自由化程度会进一步加大,中国服务业面临着巨大挑战,这同时也给了中国服务业一个学习和进步的机会。从现阶段来看,中国不可能无条件开放国内服务市场,适度保护国内服务市场是必要的。服务贸易自由化的目标,只能是在“逐步自由化”的原则下来实现。
2.服务贸易发展的加速化趋势
自从加入WTO以来,由于中国政府逐步放宽了对服务贸易的限制,国际服务贸易得到了迅速发展。从1982年到2005年,中国服务贸易出口增长近二十九倍,年均增长近16%,为全球平均增长水平的两倍,出口世界排名从第二十八位上升到第八位,进口世界排名由第四十位上升到第七位。服务贸易增长速度不仅高于同期GDP的平均增长率,而且高于同期商品贸易出口额的年平均增长率。服务贸易的增长不但快,而且还有不断加速的趋势。我国在“十一五”规划中提出:“到2010年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达到四千亿美元”的发展目标。
3.服务贸易发展的非平衡化趋势
中国服务贸易发展的不平衡性,主要体现在结构方面。一些传统服务产业所占比重过大,而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新兴服务业所占比例则很低。从1996—2005年,我国服务出口总额中旅游一直居于首位,到2005年,我国实现旅游出口293亿美元,占我国服务贸易出口比重近40%。而金融服务、计算机和信息服务为基础的一些新兴服务业则明显较弱。2005年,我国金融服务出口额1.5亿美元,保险服务出口额5.5亿美元,计算机和信息服务出口18.4亿美元,一共占整个服务贸易出口的3.5%。在我国服务贸易中,传统服务业占据主导地位,而新兴服务业才刚刚开始发展,比重较小。由于历史积累和知识技术等因素影响,我国服务贸易结构很难在短时间内改变,并预计在相当一段时间内服务贸易结构都将不平衡。
4.服务贸易发展的高科技化趋势
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的不断推进以及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中国服务贸易也在全球化的过程中呈现出知识化和高科技化特征。在过去十年中,许多新兴服务行业从制造业分离出来,形成独立的服务经营行业,其中技术、信息、知识密集型服务行业发展最快。其他如金融、运输、管理、咨询等服务行业,由于运用了先进的技术手段,也很快在全世界范围内扩大。高新科技的发展,不仅使得中国服务业的发展不断地高科技化,而且也使很多传统的产业和传统的服务都被高科技手段所武装,金融的电子化、商务活动的电子化、电信业务的数字化都体现了世界服务贸易的高科技化趋势。
5.服务贸易壁垒的隐蔽化趋势
由于WTO的《服务贸易总协定》的要求,各成员国必须加快服务贸易的自由化进程。于是,为了保护本国的服务业,中国对需要保护的行业和部门必须采取非关税壁垒措施,比如制定一些不利于外国竞争者的行业标准;政府在安排服务支出的时候,优先考虑本国企业;对本国服务出口实行隐蔽性补贴、减免税等,这些做法都体现了服务贸易壁垒的隐蔽化趋势。
参考文献
[1]陈宪,程大中.国际服务贸易:原理.政策.产业.立信会计出版社,2003.
[2]邓世荣.比较优势理论在国际服务贸易中的应用.全国商情,2005,(12):61-62.
[3]谢光亚,谢兰兰,孙海燕.中国服务贸易发展的发展战略研究.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5,(11):57-61.
[4]杨亚梅.我国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的探讨.现代经济探讨,2005,(9):14-17.
[5]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07年.中国统计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