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教学能力的核心范文

教学能力的核心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教学能力的核心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教学能力的核心

第1篇:教学能力的核心范文

关键词 教学设计;地理学科;核心能力

新课程改革以来,广大地理教师改变了课改前的传统做法,课前备课变写教案为教学设计,课间变教教材为用教材教、变教师的讲授为主为先学后教,以学定教,多学少教,课后进行反思改进等等,呈现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有效地推动着地理教师教学理念的更新,改变了师生的教学方式,切实提高了地理课堂教学的实效。当然,随着课改向纵深方向推进,难免会出现新的困惑:高中地理课堂高效教学模式如何建构与推广实施?如何精准地评价一堂地理课?地理课堂到底要培养学生什么核心能力?如何培养?以上问题引发着广大地理教师的深度思考。

一、问题的提出

困惑聚焦在新课程实施的关键环节――教学设计过程中,据笔者的观察归类,目前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过于追求课堂间学生的活动形式而弱化了地理学科的逻辑性和系统性

不少地理教师在公开课或比赛活动中,为了体现新课程师生互动、合作探究等新理念,精心设计情境导入,内容呈现生动活泼,小组合作探究风生水起。笔者在参加青年地理教师教学能手大赛中担任评委时,遇到如下情形:上课内容为人教版必修1第四章第一节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 ,各位选手都能创设生动逼真的教学情境,如有些以导游的形式带着学生欣赏各种地貌,有些则用谷歌地球软件展示,有些老师精心制作亲历的旅游电子像册配上动听的音乐等等,课堂气氛活跃,师生互动性强。但课后反思:大部分老师缺失地质作用概念的介绍、内力作用与外力作用的性质对比、板块构造学说的讲解与应用这三大块内容,我们不禁要叩问:这节课究竟培养了学生什么地理素养?学生的什么地理核心能力得到提高?

又如,高二“区域地理”教学时,某教师把“中亚”“西亚”合并,按“地形、气候、水文、土壤与植被”四块内容进行分组讨论,尽管气氛活跃,师生互动,学生自主、小组合作探究的模式得以充分地展现,但是它在本质上割裂了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违背了它们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渗透的整体性原理,因而是一堂不可取的地理课。

2.过于追求生动震撼的直观动画视频情境而忽略了地理问题情境的精心创设

新课改倡导改变知识的呈现方式,充分利用现代多媒体教学手段辅助课堂教学。就其本质而言,现代多媒体只是一种辅助教学的手段,而提升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是内容,是目的。形式必须为内容服务,否则徒有其形,不见其神,这样的形式就有作秀之嫌,甚至过多花哨的形式反过来会冲淡主题,影响教学目标的达成。如过于追求景观图艺术照片漫画等媒体呈现而冲淡了地图、统计图表、示意图、逻辑框图的应用与深度解读;穿插过多过久的富有感染力的视频和动画,反而干扰了学生对核心问题的关注与思考。

3.过于追求现代教学媒体的应用而疏忽了传统的地理“三板”基本功的训练与应用

不少地理教师尤其是年轻教师在上课时遇到突然停电或电脑发生故障的情形下,出现无法顺利地继续开展教学工作,或照本宣科,草草行事,勉强拖到下课的现象。还有些老师运用现代媒体如行云流水,得心应手,而在黑板上竟然没有一个粉笔字、一幅板图或板画,听课老师提出中肯建议,上课老师却说既然投影屏幕上已经出现了,何必多此一举。

诚然,现代教学媒体为当今课堂教学提供了强有力的手段与技术,加大了课堂教学的密度,加强了师生、生生间的交互性,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地理课堂变得更加丰富多彩、赏心悦目;但也带来了视角疲劳、浮光掠影、不易用笔记录、难于铭记在心等负面影响。而在多媒体出现之前,曾经支撑传统地理课堂教学的“三板”(板书、板图、板画)基本功的训练与应用,虽然一度被遗忘和忽略,现又重受关注和宠爱。“三板”的应用和传统媒体与现代媒体各有千秋,优势互补,应用起来相得益彰,不可偏废,必须有机结合,促进地理课堂效益最优化。

4.过于追求预设中教学目标的达成度而压抑了课堂中的动态生成

目前中国基础教育的主要问题之一,偏重学生收敛性思维的训练而疏忽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培养,长此以往会导致一个民族的创新意识及创造能力不足。

不少教师在教学设计中,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媒体选择、教学过程中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等每个环节都精心斟酌,一丝不苟,偏偏忽略了课堂中最能闪现意外的思维火花、最富于创意的动态生成这一重要环节。

预设与生成是一对矛盾,它们之间的关系是对立统一的关系。科学、合理的预设不仅不会压抑生成,反而能够充分考虑营造宽松和谐的氛围、精心挑选或设计有利于激活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开放性问题、创疑激趣、循循善诱,更有利于课堂教学中师生的深度互动和动态生成。

5.过于依赖典型案例的剖析而忽视了选择非典型案例进行分析提升迁移

案例教学法是新课程改革中倡导的一种新型教学方法。不少老师未深刻理解案例教学法的本质内涵,误把案例当成举例;把教材中的典型案例分析方法当成是解决同类地理案例问题的“灵丹妙药”,缺乏举一反三、灵活迁移的能力。

二、原因分析

当然,地理教学设计中的问题是多种多样的,以上五种现象无法完全涵盖问题的全部。它们有一个共同特征:重视新课改理念之形,忽视了新课改理念之神;重视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合作探究、多媒体辅助教学、目标达成、案例教学等教学方式之形式,忽视了所有教学形式都必须服从和服务于学生地理学科素养的培养与核心能力的提升这一内容和目的。重新认识内容和形式的有机统一关系,有利于澄清纷繁芜杂的地理课堂表象,探寻高效地理课堂的本真,防止在内容与形式两者关系处理过程之中有失偏颇,有利于高中地理课堂高效教学模式的建构和实施。

三、改进策略

地理素养分为地理科学素养、地理人文素养和地理信息技术素养三个部分。实际上,这三个部分也是相互包含的。地理学科核心能力是指赋予地理学科特色的、有别于跟其它学科共有的普通能力的特殊能力。如:综合性与地域性是地理科学的两大基本特性。综合性反映在中学地理学科之中就表现为整体性;地域性反映在中学地理学科之中就表现为区域差异性或案例的典型性及非典型性。因而中学地理学科核心能力即整体性及区域差异性的理解与应用能力。课程改革再怎么改,高中地理课程的终极目标和本真依然是学生地理学科核心能力的培养与提升,其主要策略为:倡导地理课堂自始至终都必须贯穿“问题驱动”,实现知识问题化、问题情境化(案例化)、思维图示化(各类地理图像DD也包含“概念图、思维导图等等”),通常称之为“三化”。在“问题驱动”的课堂结构中,必须设置一连串的问题构成问题链,要注意各问题之间的梯度与逻辑关联,总体上遵循先易后难、先典型后非典型、先具体后抽象再回归到新的具体问题的设置原则。以下主要探讨如何从整体性与案例的典型性及非典型性两个方面入手改进地理课堂教学设计。

四、整体性原理与地理教学设计

不仅自然地理环境存在整体性规律,在人文地理环境、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之间也存在着整体性规律。图1反映了地理环境间普遍存在的整体性规律。

为此,在教学设计中,必须体现整体性思想,切忌孤立地、静止地看待和分析地理问题,教学设计各环节必须渗透和贯穿整体性原理。如分析气候的形成因子除考虑自然方面因素外,也要考虑人类活动;高三复习气候专题除分析气候的形成因子外,还要复习气候对其它自然因素的影响、对自然环境的整体影响、对人文地理各要素的影响乃至对地理环境与人类可持续发展的整体影响。(如图2)自然资源是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的纽带和连接点,具有自然与人文的双重属性。

又如必修2“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一节的教学设计,无论是新课还是复习课,都必须贯穿整体性原则,人文地理内容核心能力要求是“区位”分析,在前面学习人口迁移、城市化、农业、工业等内容时,都离不开“交通运输”这一共同的重要区位因素(影响因素)的分析。实际上,人文地理环境与自然地理环境一样,都存在整体性特征,突出表现为人类活动受制于各种区位因素,同时它本身又构成其他人类活动的区位因素,交通运输亦然。教学设计中,要充分强调交通运输的布局与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这种“互动”关系,结合关联案例引导学生加深对“区位”复杂性、动态性的认识,懂得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五、案例的典型性及非典型性选择与地理教学设计

传统的地理教学高度关注典型性案例,通过对典型案例的深入剖析,建立起一般的思维模式(答题框架),然后把它当成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工具,机械地套用在所有同类问题的解决之中。实际上,地理环境是复杂多变的,具有鲜明的地域差异性。从典型的案例中提炼出来的一般原理只有与实际情境的特殊性与非典型性相结合,才能丰富、调整和完善原有的认知结构,实现知识迁移,才能促成学生螺旋式递进的认知水平和能力的提升, 才能达到举一反三、学以致用的目的。

如:农业地域类型案例分析――以水稻种植业为例

探问:利用地图,先呈现典型区的一般分布规律,再呈现非典型区的特殊分布规律,引导学生分析,非典型区形成的区位影响因素是什么?

师生互动推出:季风水田农业的典型区:亚洲的东部和南部,典型区位于季风气候、热带雨林气候区

转问:水稻种植业都是分布在季风气候或热带雨林气候的平原、盆地地区吗?

师生互动推出:我国伊犁谷地、宁夏平原及南亚印度河流域的水稻产地分布区域图。

追问:从自然条件的角度上判断,季风气候和热带雨林气候区的低地、平地都适宜种植较大面积的水稻吗?试举例说明之。

呈现:金门与厦门、同安遥遥相对,纬度相同,均属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全年降雨多集中于四至八月,台风多生于七、八月,年降水量约为1400mm。请问金门岛上有较大面积的水稻分布吗?为什么?

呈现:韩国的济州岛,旱地小型喷灌的图片、济州岛气候资料图示。

师生互动、归纳推出:温暖湿润气候区的小岛上,水热条件虽然充足,但因蒸发量大,小岛集水面积有限,实际地面径流量较小,灌溉水源紧缺。

教师归纳总结:季风水田农业地域的自然区位本质是什么?

“高温多水,水热充足,水热同季”。

追问:“水”的本质含义是什么? “稳定而充足的灌溉水源”。

追问:多“雨”必然多“水”吗?多“水”必然是多“雨”造成的吗?

“降水”与“水源”是一回事吗? 有何区别?

归纳提升:

六、结论与讨论

第2篇:教学能力的核心范文

1.职业核心能力问题的提出

劳动力市场的必然要求就是提高劳动者的职业核心能力。职业核心能力概念的产生是因为社会生产和人才需求不能相互适应的矛盾。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在劳动力市场上,技术的进步导致知识技能的更新速度越来越快,就业能力结构发展的预测对于人们来说也变得更加困难,因此劳动力知识技能的针对性也变得更小。二是在经济生产上,因为技术进步与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传统的生产方式和相应的劳动组织受到新兴生产方式及扁平式劳动组织的挑战。这样的转变对劳动者素质要求有了很大的变化。在职业人才的培养和人力资源的开发中,职业人才的内涵、培养目标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工具主义的教育观念逐渐改变为以人为本,立足人才的全面发展,加强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

2.对高职生语文能力的认识

高职院校的语文教学是为培养高职生职业核心能力而服务的。从某种意义上来讲,语文能力是职业核心能力的一项重要组成部分。语文能力是从专业活动的特殊的能力,指人可以完成某种语文活动具备的必要条件及心理特征。我国对于高职语能力的认识可分为四种:一是仅把语文能力看作是一种特殊能力,二是把语文能力看作为结构,有二维结构说、三维结构说、多维结构说,三是把语文能力分成很多个层次,每个层次又分为多种因素,四是提出语文能力结构为表达能力、处理信息能力等。高职院校语文教学在解决人文性与工具性如何有效结合的基础上,还应当考虑到高职生职业生涯的需要,把职业核心能力作为重点培养。

二、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高职生语文能力构成有哪些

1.信息处理能力

依据职业的需求,使用多样的技术方式,取得、整理、传输、创新和展现信息资源就是信息处理。其能力用数据、影像、文字等多媒体为主,用文件处理和网络通讯等技术为辅助,用来更好的解决处理工作的任务。信息处理能力有多方面组成:信息的获取能力、信息的加工能力、信息的利用能力和信息的应用能力。高职生在这个计算机网络日益重要的时代获取信息的能力也尤为需要培养,要涵盖的不仅仅是技术能力,还有信息意识的能力即人们对目标信息的捕捉判断和使用能力,的内层能力,主要表现为三要素:感受、观察和关注。

2.与人交流能力

与人交流主要是在交往之中,用言行探讨、讲说、阅读来获取。并且能够表达观点和分享资源的能力。用汉语做载体,在读写的基础上通过对文学的运用,促进人与人之间的工作等目的。交流的含义很广,有:提供建议的能力、提供信息的能力、提供陈诉的能力。在不同人群中建立良好关系的能力。

3.革新创新能力

革新创新能力是用以创新的方法来改进或革新方案的能力,要勇于挑战,并且不断调整修改的毅力。得以为陈旧的信息注入活力与价值,他是各个职业中非常关键的能力。语文是实践性的课程,在实践中学生之间需要相互合作才能完成任务,因此学生需要熟悉清楚合作计划,理解合作目标,发展良好的合作关系。语文是综合的学习、是实践活动,是锻炼学生与人合作能力的一个平台。语文教育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有一定的作用。语文不仅能够直接培养创新思维等品质,也渗透在其他学科中。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在语文教学中培养高职生的创新能力,提高语文教育创新程度,已经与创新人才质量有直接关系。

三、结语

第3篇:教学能力的核心范文

【关键词】初中语文 培养 自学能力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7.08.028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指出:“教是为了不教。”教会学生学习已成为教学改革的重要趋势。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出版的埃德加?富尔所著的《学会生存》一文中指出:“未来的文盲,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现代教育对受教育者的要求已经不是“学到什么”,更重要的是“学会怎样学习”,这是时代的需要。因此指导学生学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是当前教改的重要课题。要真正做到这一点,就要把着眼点放在对学生学法的指导上,使他们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同时获得终身受益的学习方法,提高自学能力,从而学会自己打开知识的大门。

一、明确自学能力训练的目标及层次

根据农村学生实际情况,依据大纲和教材降低难度、由易到难、逐步培养的思想,我确定了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三个层次。

首先,在第一学期要求学生:能借助工具书和课文注释解决生字、新词的音、形、义的问题;能借助参考书和自读提示初步了解文章写作时间、背景和作者的有关问题;能借助参考书和自读提示初步读懂文章大意,划分段落层次,在老师的下概括段落大意;能说出中心思想;对课文有一些思想,能提出一些问题;能复述课文。

其次,在第一层次的基础上,第二、三、四学期要求学生:比较准确地了解文章大意,把握较浅显的文章的结构层次;能写出反映文章主要内容的内容提要或故事梗概;能有根据地说明教材特点;能提出一些有意义的问题;能出题互测。

最后,在达到第一、二层次目标及要求的基础上让学生在第五、六学期能够:初步把握文章的脉络、思路,画出结构提纲;有自己的见解,通过比较初识文章的特点。借助参考书自译文言文;提出有一定深度的问题;联系现实生活谈出自己的感想。

二、教给学习的方法

埃德加・富尔所著的《学会生存》一文中指出;“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可见,培养学生的能力,教会学生学会学习,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比传授知识更为重要,教师要善于“授之以渔”,引导学生学会“织网”“捕鱼”的方法,让他在知识的海洋里获取无穷无尽的知识之“鱼”,能掌握一些学习的基本方法,在获取新知识的过程中,知道运用已有的条件去寻找解决问题、认识新事物、产生积极联想的途径,这是他们一个发展受用的财富。一堂好的语文课,不是看教师教了多少,而是看学生学了多少,学会多少;教师能指点一条路,学生可循此去探索思考;教师能给予一点启示,学生可以有的放矢去拓展知识;教师能引导学生归纳一些方法,学生可以举一反三去实践运用。比如:字词学习的方法,写字的方法、造句的方法或联系上下文意思理解文章内容;或用肢体动作演示理解;或查字典等等,学生积累了这些字词学习的方法,才能在实践中灵活运用,主动识字学词,不断扩大词汇量。对课文学习,可以先总体泛读,然后择其重点段精读,品词析句领悟审美;可以从审题入手,通过设疑直奔中心,有的可读后存疑,通过查找资料,上网获取信息,阅读课外书来提高语文素养;引导学生多阅读课外书籍包括《读者》、《故事会》、《演讲与口才》、《语文报》等鲜活的报刊,在阅读时指导学生写读后感和随笔等等。学生掌握的方法越多、越细,自主学习的能力就越强,就可以去广泛地自学,把课内的学习主动迁移到课外去,并将所学的知识技能用来解决新问题,加以创造性的发挥。

三、培养学生良好的自学习惯

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关键。学生掌握任何知识,都要经过特定的、合理的学习过程,而“学会学习”是当代一种全新的教育观念。怎样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呢?一位教育家曾说过:“自学能力是一个具有不同层次的、立体的范畴,它不是属于一般的能力,并且是较复杂的特殊能力,这就不能幻想通过几次自学行动的过程,就指望学生完全打败自学的敌人,从而具备自学的能力。只有坚持不懈,养成学生的自学习惯,这种能力才可望最终完成。”可见培养良好的自学习惯是培养自学能力的关键,因此,我常跟学生讲培养良好自学习惯的好处,并从以下几方面着手:让学生养成预习和复习的习惯;独立完成作业和认真检查作业的习惯;读书时认真思考、勇于提出问题的习惯;课外读书的习惯;经常练笔的习惯;反复修改文章的习惯。对学生进行严格训练,细心培养,并持之以恒,直到学生养成良好的自学习惯。

四、拓展延伸,感受别样的世界,完成自主学习的最后升华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九年课外阅读总量达到400万字以上,阅读材料包括适合学生阅读的各类图书和报刊”语文教师不仅要求学生课前预习,课堂学习,还要加强学生课外阅读的指导,培养学生的良好的读书习惯,从中吸取营养,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提升自己的思想境界。教师要有计划、有目的的指导学生的课外阅读,把语文学习延伸到课外、校外。

第4篇:教学能力的核心范文

在教学中,精心设计“情境+问题”的呈现方式,孩子通过联系实际的问题串,理解情境、解决问题。

例如,教学“认位置”,以学生眼前的教室为情境,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观察生活中人与人、人与物、物与物之间位置关系的场景,让学生在从指定观察到自由观察、换位观察的过程中不断加深对知识的认识和理解,使他们不光会表述物体间的位置关系,还能感受到物体间位置关系的相对性,从而使学习变成一种主动探索的过程。在教学东西南北这一课时,按照教科书的要求,要带学生去操场,在操场上,孩子们一定会非常开心,非常兴奋,当老师指着太阳,告诉他们,早上太阳从东方升起,所以现在太阳升起的方向就是东,比起刻板的告诉他们,太阳升起的方向是东,他们一定会更加印象深刻,也一定会觉得数学课真有趣!

二、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

通过学生动手实践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在实际生活中应用,进而使学生?@得对数学理解,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全方位发展。

例如,理解“对称”较为抽象,教师可以先向学生展示准备好的剪纸(对称图形:花边、五角星……)让学生发现这些剪纸的美丽和奇特,猜测老师怎么会剪出来的,跃跃欲试的学生可以自己尝试着剪,允许他们率性而为,允许他们失败,甚至允许他们犯错误,教师尽量多给他们动手操作的机会。学生通过动手实践,合作交流,理解“对称”的意义,并不断尝试着得出对称花纹的正确剪法。通过观察这些图形的共同特征,理解折痕就是“对称轴”,然后出示一组平面图形: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一般的和等腰的)、平行四边形、圆等,判断它们的对称性和对称轴。学生可以讨论,可以求助,也可以自己想办法解决。通过了上面的动手操作之后,大部分学生还是喜欢自己动手,剪一剪、折一折,可以得到验证,并及时反馈,让学生动手操作,有效地促进了学生对数学问题的感受、领悟和欣赏,促进学生认识的整体性发展。

三、培养学生数学习惯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也要注意孩子数学习惯的培养。习惯形成性格,性格决定命运。可知良好习惯的养成对人一生之影响的重大。小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的养成,直接影响着学生数学学习的学习过程、学习质量与效益,对学生今后的学习、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小学数学的竖式计算教学就是培养数学习惯的一个良好的契机。竖式的书写格式要求,数位要对齐,不要忘记进位点,画横线要用直尺等。另外,在计算后要进行验算。在培养数学习惯的同时,锻炼了学生认真、严谨的做事态度。

四、培养学生探索精神

在培养孩子数学素养的过程中,教师要时刻谨记,要培养的学生的探索能力,质疑能力,千万不要让学生变成一个“有样学样”的小书呆子。在教学过程中,要鼓励孩子自己去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例如在教学长方体、正方体特征时可以这样设计情境:观察现实生活中的物体形状,出示一幢高楼模型,从不同的侧面观察,学生看到的形状是各不相同的。让学生联系实际说说自己家的左邻右舍是什么样的,然后把学生事先准备好的长方体纸盒让学生观察,然后拆开平铺再观察,在老师不作任何提示的情况下,让学生自己主动去探究、去发现长方体的特征,并让他们尽情表达自己的发现,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通过学生的动手、直观演示,模型可能是一致的,但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观察,思维上却是千变万化的,得到的结论也就不是一成不变的了。这是提供学生发展思维的极好机会,即使失败也是一种经验所得。

五、培养学生乐于总结的好习惯

学过一段知识后,要注意培养学生的总结习惯。特别是对解题出错的地方进行反思总结。这一部分,可以借助整理与复习,也可以自己组织学生总结。这一段时间,你学到了哪些知识,在哪些知识点上你出现的错误最多,和同桌讨论交流后,全班进行交流等。这样能够促进学生的自我总结和自我反省。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这样做也培养了学生自省的好品质。

六、教师自身的榜样力量

小学生有很强的向老师性。如果在日常教学中,教师给学生展示的是有条理的,那么学生将会是有条理的,教师给学生展示的是对数学和生活的热爱,那么学生感受到的、学到的,也将会是对数学和生活的热爱。

比如,淘气的作息时间这一节课,教师就可以把自己的作息表展示到白板上,一定会吸引孩子的目光,让孩子更亲近于生活,更亲近于他们的老师,也更亲近于数学。

七、在课堂教学中掌握好信息技术的应用

第5篇:教学能力的核心范文

当今社会对人才的需求除专业技能外,对职业素养也有较高的要求,而这往往是学生步入职场后较为缺乏的职业核心能力。职业核心能力是成功就业和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能力”,是当今世界发达国家、地区职业教育和人力资源开发的热点。职业核心能力是从事任何职业活动都需要的,能适应岗位不断变换和技术飞速发展的综合能力或基本能力。近些年来,我校计算机专业课程教学团队强化对学生核心职业能力的培养,使得学生的团队合作、沟通自我管理等能力得到有效提升。为此,笔者谈谈职业核心能力对本学科教学的教学方法、教学设计、教学手段等方面的一些启示。

二、与人交流能力

在与人交往的活动中,通过交谈讨论,当众讲演、阅读并获取信息,以及书面表达等方式,来表达观点、获取和分享信息资源的能力,是日常生活以及从事各种职业必备的社会和方法能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放弃长久以来的传统模式教学,即教师在台上的理论讲授占大部分时间,甚至全部课时,而应该采用分组教学模式,每堂课在教学设计时应充分考虑到学生分组讨论交流的内容和时间,可以在创设情境时采用个别交流,全班交流的方式;可以在分发课常任务或项目教学的项目的分析问题阶段进行组内交流讨论,在完成任务或项目时的总结评价组内交流、组间交流等。当然,若有机会也可以带学生到企业单位进行参观交流。

三、信息处理能力

根据职业活动的需要,运用各种方式和技术,收集、开发和展示信息资源的能力,是日常生活以及从事各种职业必备的方法能力。信息处理能力以文字、数据和音像等多种媒体为基础,以文件处理、计算机、网络通讯等技术为手段,以适应工作任务的需要和实际问题的解决为目的。如果学生能在多媒体网络环境下学习,学生既开阔了视野,又丰富了知识。不仅可以有选择的阅读大量的信息资料,还能进行实践操作训练,这种方式加大了学生的信息处理能力和去伪存真的能力要求,因此,我们应当注意培养学生的信息处理能力。

四、与人合作能力

根据工作活动的需要,协商合作目标,相互配合工作,并调整合作方式不断改善合作关系的能力,它是从事各种职业必备的社会能力。与人合作能力是在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群体的条件下,通过与人交流的方式,并结合其他有关方式或手段,以促进工作任务的完成和实际问题的解决为目的。人与人之间明显冷淡的关系,必然导致人产生消极的劳动态度,给共同的事业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因此与人合作的能力,已经成为当今世界人才的重要素质之一。上面提到的分组教学模式不仅可“培养学生与人交流能力同样也可以培养学生与人合作的能力,不管采用的是任务驱动法还是项目教学法,每个小组都有着共同的目的,教师应引导每小组组内团结协作,组间相互竞争,引导学生甚至可以跟教师合作,特别是采用项目教学法时,组内的同学可以协商合作目标,相互配合工作共同完成一个大的项目,培养学生与他人交往、与他人一起工作的能力和显示团体取向的行为能力。

五、解决问题能力

能够准确地把握事物的本质,有效地利用资源,通过提出解决问题的意见,制定并实施解决问题的方案并适时地进行调整和改进,使问题得到解决的能力。它是从事各种职业活动都需要的一种社会能力。解决问题能力所采用的技术和方法没有特别的限定,以最终解决实际每个人现实生活其实就是不断遇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从上面所做的教学设计中,把任务或项目抛给学生就是一个完整的让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由学生分析确定问题,提出问题解决方案并付诸实施,检验其实际效果,在设计任务或项目时教学应注意是否能激发学生的自主探究的兴趣,这将直接关系到整堂课的实际效果。精心设计任务,给学生设置任务的情境,提出挑战性的任务,提供让学生能够通过观察、分析、综合、归纳、比较、想象、概括研究学习过程,在实践中发现、提出、分析和解决问题。一个好的任务,可以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掌握知识,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六、自我学习能力

以往的职业教育或企业培训过于注重专业能力的培养而对学会学习的能力关注不够,这种倾向必须及时有效地加以改变。比如:如今的信息技术基础课堂,再也不能由教师把课堂任务分步骤操作,从头到尾演示一遍,然后再由学生练习一遍。这样去做课堂效果表面好像学生都会做了,但实际上学生只是学会了模仿操作、不知道去质疑,不知道去反思,更不知道知识的迁移。为了培养学生学会学习的能力,教师应该把课常任务划分成若干个步骤,然后把任务交给学生,由学生自主探究进行学习,教师仅起到引导和帮助作用,在学生自主探究的过程中促使学生养成交流观察,分析和质疑的习惯,同时也促进了学生反思能力的发展,通过对学习的反思和对实践的反思,有利于知识的迁移,方便学生掌握超出表层的知识,从而形成和扩充自己的知识库,长久坚持下来,也意味着学生独立学习能力的发展,久而久之,可以培养学生学习的能力,从而使学生适应当代社会劳动者的要求。

七、革新创新能力

现代教育的核心是培养人的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获取知识不是目的,运用知识只是一般效用,知识的创新和生产才是创造财富,创造性是一种十分复杂的心理现象,创造性人人皆有,至少创造性潜能人皆有之;创造性没有等级,任何创造性产品的结构都是新颖而又独特的。在学习过程中应多给予肯定和鼓励,使他们树立信心。每个人都具有先天性的创造潜能,但都被隐藏在每个人的心灵深处,如果没有适当的条件去激发,它就不可能释放和表现出来。因此在教学中,要努力弘扬主体,帮助他们找回自信,不仅要提供给学生创造性的空间,使求知的过程成为不断改造的过程,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获得“创造力”;使学生学会建构知识,学会创造知识,学会生产知识,丰富情感世界,服务于人类社会。

八、结语

第6篇:教学能力的核心范文

关键词:职业;核心能力;计算机课程;课堂教学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16-0205-02

一、引言

当今社会对人才的需求除专业技能外,对职业素养也有较高的要求,而这往往是学生步入职场后较为缺乏的职业核心能力。所谓职业核心能力是人们职业生涯中除岗位专业能力之外的基本能力,它适用于各种职业,适应岗位的不断变换,是伴随人终身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德国、澳大利亚、新加坡称之为“关键能力”;在我国大陆和台湾地区,也有人称它为“关键能力”;美国称之为“基本能力”,在全美测评协会的技能测评体系中被称为“软技能”;香港称之为“基础技能”、“共同能力”等。职业核心能力是成功就业和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能力”,是当今世界发达国家、地区职业教育和人力资源开发的热点。职业核心能力是从事任何职业活动都需要的,能适应岗位不断变换和技术飞速发展的综合能力或基本能力。我国职业核心能力以陈宇提出八项法划分。职业核心能力包括与人交流、数字应用、信息处理、与人合作、解决问题、自我学习、革新创新、外语应用等八项内容。近些年来,我校计算机专业课程教学团队强化对学生核心职业能力的培养,使得学生的团队合作、沟通、自我管理等能力得到有效提升。为此,笔者谈谈职业核心能力对本学科教学的教学方法、教学设计、教学手段等方面的一些启示。

二、与人交流能力

在与人交往的活动中,通过交谈讨论,当众讲演、阅读并获取信息,以及书面表达等方式,来表达观点、获取和分享信息资源的能力,是日常生活以及从事各种职业必备的社会和方法能力。与人交流能力是以汉语为媒体,在听、说、读、写技能的基础上,通过对语言文字的运用,以促进与人合作和完成工作任务为目的。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放弃长久以来的传统模式教学,即教师在台上的理论讲授占大部分时间,甚至全部课时,而应该采用分组教学模式,每堂课在教学设计时应充分考虑到学生分组讨论交流的内容和时间,可以在创设情境时采用个别交流,全班交流的方式;可以在分发课堂任务或项目教学的项目的分析问题阶段进行组内交流讨论,在完成任务或项目时的总结评价组内交流、组间交流等。尽量引导学生以不同的角色,不同的方式,不同的手段,进行全方位的讨论交流问题,长期坚持分组教学模式可以培养学生口头陈述的能力,提供信息的能力,提供建议的能力,建立公式关系的能力。当然,若有机会也可以带学生到企业单位进行参观交流。

三、信息处理能力

根据职业活动的需要,运用各种方式和技术,收集、开发和展示信息资源的能力,是日常生活以及从事各种职业必备的方法能力。信息处理能力以文字、数据和音像等多种媒体为基础,以文件处理、计算机、网络通讯等技术为手段,以适应工作任务的需要和实际问题的解决为目的。计算机的课程的教育活动,绝大部分是在多媒体教室或计算机房中进行,教师也大多使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教育,学生在学习本课程一开始就接触计算机网络,教师在教学中使用的多媒体课件中也具有信息量大、知识面广、技术手段多样等特点,这些特点能够使学生在操作中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学生在多媒体网络环境下学习,使学生既开阔了视野,又丰富了知识。不仅可以有选择的阅读大量的信息资料,还能进行实践操作训练,这种方式加大了学生的信息处理能力和去伪存真的能力要求,因此,我们应当注意培养学生的信息处理能力。

四、与人合作能力

根据工作活动的需要,协商合作目标,相互配合工作,并调整合作方式不断改善合作关系的能力,它是从事各种职业必备的社会能力。与人合作能力是在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群体的条件下,通过与人交流的方式,并结合其他有关方式或手段,以促进工作任务的完成和实际问题的解决为目的。人与人之间明显冷淡的关系,必然导致人产生消极的劳动态度,给共同的事业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因此与人合作的能力,已经成为当今世界人才的重要素质之一。上面提到的分组教学模式不仅可以培养学生与人交流能力同样也可以培养学生与人合作的能力,不管采用的是任务驱动法还是项目教学法,每个小组都有着共同的目的,教师应引导每小组组内团结协作,组间相互竞争,引导学生甚至可以跟教师合作,特别是采用项目教学法时,组内的同学可以协商合作目标,相互配合工作,共同完成一个大的项目,培养学生与他人交往、与他人一起工作的能力和显示团体取向的行为能力。

五、解决问题能力

能够准确地把握事物的本质,有效地利用资源,通过提出解决问题的意见,制定并实施解决问题的方案并适时地进行调整和改进,使问题得到解决的能力。它是从事各种职业活动都需要的一种社会能力。解决问题能力所采用的技术和方法没有特别的限定,以最终解决实际每个人现实生活其实就是不断遇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从上面所做的教学设计中,把任务或项目抛给学生就是一个完整的让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由学生分析确定问题,提出问题解决方案并付诸实施,检验其实际效果,在设计任务或项目时教学应注意是否能激发学生的自主探究的兴趣,这将直接关系到整堂课的实际效果。精心设计任务,给学生设置任务的情境,提出挑战性的任务,提供让学生能够通过观察、分析、综合、归纳、比较、想象、概括研究学习过程,在实践中发现、提出、分析和解决问题。一个好的任务,可以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掌握知识,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7篇:教学能力的核心范文

关键词:技工教育;职业能力;就业

中图分类号:G712

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企业在新的经济环境下越来越重视市场营销活动。行业的快速发展使得市场营销专业人才的需求一直保持着旺盛的态势。作为技工学校市场营销专业,其培养目标是为企业输送一线市场营销开发与管理专业人才。在当前社会条件下,企业希望技校学生毕业后能立即为我所用。为适应企业的需求,让技校市场营销专业学生实现“零距离上岗”,学校需充分认识市场营销专业的特殊性,着力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和职业核心能力,最大限度的满足企业对市场营销人才的需求。

一、职业核心能力的内涵

所谓职业核心能力,是人们职业生涯中除岗位专业能力之外的基本能力,它适用于各种职业,能适应岗位不断变换,是伴随终身的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可分为职业方法能力(如“自我学习”、“信息处理”、“数字应用”)和职业社会能力(如“与人交流”、“与人合作”、“解决问题”)。

二、培养技校市场营销专业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必要性

目前,我校的职业核心能力课程没有覆盖到全校所有专业和班级,只针对部分一体化教学班级开展了职业核心能力课程训练。市场营销专业班级仍实行传统的学分制,学校对本专业开设了《德育》课程作为职业核心能力课程的替代,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在课程体系中未得到应有体现,且《德育》课中传统的教学方法一直主宰着课堂教学,学生对课程兴趣不浓,课程实施的有效性有待检验。

为了培养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在2+1培养模式下(即前两年在校进行理论学习,第三年到企业顶岗实习),我校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分学期开设了计算机操作技能实训、市场调研实训、网络营销实训、市场营销综合实训、创业技能实训等实训课程,以上实训主要依托软件在机房进行,学生的数字和信息处理能力有大幅度的飞跃,团队合作能力、解决问题能力也会有所提升,对企业总体运营及营销管理有大致的了解和体会,但机房实训缺乏情境性与连续性。

根据对与我系长期进行校企合作的单位统计,企业在招聘时对市场营销专业学生提出的能力要求顺序是:敬业精神和责任心、吃苦耐劳、语言表达能力、沟通协调能力、团队协作能力,他们对这些能力的看重甚至都超过专业能力。然而,从我校近几年营销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状况来看,企业反馈毕业生普遍在人际沟通能力、团队协作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吃苦耐劳精神等一些核心的职业能力方面比较缺失,部分三年级学生在顶岗实习中,面对一线销售工作的灵活性、复杂性、挑战性难以适应。不少毕业生频繁地跳槽,面对新工作和新环境感到无所适从,就业处于不稳定的状态。

可以看出,营销工作社会性和人际化的特殊性,要求加强对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增强学生的与人交流、沟通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提高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使学生与未来职场之间实现无缝对接。目前,我校市场营销理论专业课课时占据了总课时的八成以上,在当前无法开设职业核心能力课程的条件下,将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渗透到专业课的教学中显得十分迫切和必要。

三、在专业课教学中强化培养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

市场营销学科是实践性强、应用很灵活的一门学科,其工作对象是人。为了在专业课中强化对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在教学中要着力为学生创设情景,通过体验式教学让学生在亲历的过程中理解并建构知识、发展能力、产生情感。学生在亲身体验后的获得是深刻的、具有持久性的,而且这种能力可以进行迁移,帮助学生在顶岗实习或正式工作中解决相关问题。

(一)使用案例教学法提升学生的表达能力、与人交流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及解决问题能力

案例教学法是把营销实践中的典型案例进行处理后引入课堂,让学生根据案例提供的背景资料分析案例、讨论案例,寻求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案。

例如我校营销专业学生在中技时就开设了《市场营销案例分析》课程,教师在学期初将学生进行分组后,每一个案例的学习均由预习、分组讨论、发表意见、学生互评和教师点评等环节组成。经过系统的案例教学,学生们不仅获得了理论上的提高,更重要的是具备了较强的表达自我、与人交流的能力,在讨论中增强了团队意识。同时,案例使学生仿若身临其境营销实践中的真实问题,培养了学生的反应能力和综合运用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案例教学要求教师不仅具有深厚的市场营销理论知识,还要具备丰富的营销实践经验。在实施案例教学的过程中,要求教师扮演好指路人和引导者的角色,整个过程中需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成为主导。此外,教师在选择案例时应充分结合实际,并保证案例的时效性。

(二)使用情境教学法提升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境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生动具体的场景,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使学生的心理机能得到发展的教学方法,其核心在于激发学生的情感,是市场营销教学中最适用的教学方法之一。

例如在《人员推销》或《商务谈判》课程中,学生可以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中通过角色扮演进行模拟实践,以当事人的身份去思考问题,解决问题。这种类似游戏般的体验,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为学生提供良好的暗示和启迪,提高了针对某一现实情境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临场应变能力,能够全面提升学生专业和职业素养,可以说是一种寓教于乐的最好方式。

在情境教学的实施过程中,应尽量让全体同学参与其中,教师应起管理、监督、激励和指导的作用。

(三)使用项目教学法提升学生的自我学习、信息处理、团队协作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项目教学法指在教师的指导下,将一个相对独立的项目交由学生自己处理。信息的收集、方案的设计、项目的实施及最终评价都由学生自己负责。在项目教学中,学习过程成为一个人人参与的创造实践活动,注重的不是最终的结果,而是完成项目的过程。

例如,为扩展学生视野,拓展知识面,我校在市场营销高技班开设了《品牌认识》课程,该课程部分内容可实施项目教学法。按照项目教学的OPTAE(即目标、准备、任务、活动和评估)五步教学法,所在班级学生自由组成几个小组,每组人数5-6人,并选定小组长。让每个小组在实地调查的基础上,完成一个类别商品的介绍,要求介绍20个品牌及以上,制作成PPT并由小组成员上台讲解。教师在布置任务后,给出两周准备时间,然后分次在课堂上进行小组展示,同时也是小组间的竞赛,教师在每次课每一小组讲解完后,就讲解中出现的问题及未涉及的知识点进行补充,对小组进行点评和打分,该小组同时接受其他小组的评价,表现最好的小组将得到适当的奖励。

项目教学以学生完成规定的“任务”为教学目标,强调学生“做”而不是教师“讲”。其本质上是通过“任务”来诱发、加强和维持学习者的成就动机,以小组团队的方式承接这一“任务”,并通过集思广益、群策群力共同解决问题。在项目实践过程中,因为竞争机制的引入,同学们变得积极主动,他们通过去商场实地调查搜集到一手资料,并对这些资料进行加工整理,共同制作出高水平的PPT,并为上台演讲认真练习,在演讲时表现出了良好的风范。他们对课程要求和知识技能的把握,自我学习和信息处理的能力,以及在项目完成过程中展现出来的团队合作精神,超出了教师的预期。

总之,职业核心能力对促进学生职业生涯发展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为适应激烈的市场竞争,在目前办学条件有限的情况下,将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渗透到市场营销专业课程教学中,按照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形成规律和机制,切实提高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真正实现“就业导向”、“零距离上岗”,培养出满足社会需求的技能型人才。

参考文献

[1]邓承忠.论中职学校市场营销专业能力培养目标与专业核心课程体系的构建[J].现代经济信息,2012,(9):317-318

[2]余球.适应企业需求,强化职业核心能力培养――高职院校市场营销专业教育教学改革探索之一[J].大学教育,2012,(6):79-80

[3]吴芳芳.职业核心能力在市场营销教学中的渗透尝试[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2,(10):256-257

第8篇:教学能力的核心范文

【关键词】职业能力,电能计量,教学改革设计

《电能计量》课程是供用电技术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按照高等职业教育的课程改革方向,结合“电能计量”课程特点,本院供用电教研室“电能计量”课程建设组尝试打破原有的学科型的课程教学体系,开发以工作过程为基础的新的课程体系,将学科型的课程教学方法改变为以学生为中心的行动教学方法。在课程的开发和建设中,以电能计量装置检修工、装表接电工高级工及技师应具备的职业能力为核心,始终坚持“校企深度融合、共同建设课程”的特色,采用在校内融教、学、做一体的教室或实训室开展、在校外专业顶岗实习基地进行补充和完善的教学模式,全面体现课程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的课程改革设计理念。

一、课程改革理念

现代职业教育课程的改革理念:以综合职业能力发展为目标、将完成有教育价值的典型工作任务作为基本教学内容、强调理论实践一体化和工作过程系统化的教学。电能计量课程实践性和理论性均很强,该课程强调对计量装置的安装工艺和对伏安相位表等测试仪器的动手操作能力,同时要具备利用相量图对测量数据计算、分析的能力,判断错误接线,求出正确电量,实现电费追退,从而处理好供电公司与用户之间的电费纠纷,使计量科学、公正、准确。通过调研,我们进行了电能计量的岗位分析,与电能计量直接相关的工种有六项:装表接电工,电测仪表工,电能表修校工,抄表核算收费员,用电检查员,负荷控制员,由此辐射近20 个工作岗位。本课程以电能计量工作职业标准为依据,根据确定岗位所需的职业能力,“电能计量”课程改革从分析专业岗位入手,确定岗位典型工作任务,制定培养岗位工作所需要的职业能力的教学体系。

二、教学模式的设计

以培养学生从事供用电方面的工作应具备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为教学的主要目的,电能计量课程教学模式的设计为理论教学、技能训练和校外顶岗实习三方面的结合。电能计量课程理论教学,培养学生掌握电能计量基本概念以及电能计量装置(互感器、感应式、电子式多功能电能表)的结构原理、接线检查技术等理论知识。课程技能训练以电能计量工作职业标准为依据,电能计量职业标准包括:电能计量装置技术管理规程、电能计量装置安装接线规则(DL/T825-2002)、机电式交流电能表检定规程(JJG307-2006)、电业安全工作规程。结合一周的技能训练,使学生具备电能计量各种接线技能(包括接线方式、安装工艺、错误接线检查)、电能表计校验技能以及集中抄表和电量退补计算技能。校外专业顶岗实习使学生养成电能计量工作人员基本职业素质、安全责任意识。

三、课程改革的主要特色

1、以就业为导向,突出职业能力的培养。根据岗位及职业能力培养的要求,整合优化教学内容,将课程分解为若干个学习单元,每个学习单元由相关的知识部分和技能部分组成,知识部分主要为技能学习提供理论支撑,理论以“必需够用”为原则,技能部分围绕本课程覆盖的典型工作任务展开,淘汰了不符合现场实际的知识内容,如机电式电能表和电子式电能表工作原理的详细公式推导、用功率表检查电能表错误接线的六角图法、抽象的误差公式推导等。增加了实用的相量图法、计量故障处理等新知识和新技能。按任务驱动模式将课程涵盖的典型工作任务模块化,在此基础上整合相关知识和技能,建立突出职业能力和素质培养的任务驱动型课程标准,建设工学结合的特色教材和配套知识技能题库,开发能及时反映行业最新发展方向和要求的技能考核标准,建设配套共享性多媒体教学资源库,全面推进任务驱动教学法和项目教学法的运用,制定具体教学实施方案等。

2、 教、学、做结合,教学方法多样化。课程教学主要在校内“一体化”教室和实训基地完成,根据工作任务要求,教师采用“教、学、做”一体的教学模式,缩短教学与生产现场的距离,建立以工作任务为牵引的课程教学内容体系。改革旧授课习惯,技能训练单元的教学过程可以连续实施以强化学习效果,并将参观、岗位认知实习等实践性环节整合到相应技能训练单元中。项目驱动式教学,以具体任务作为教学的目标,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围绕任务的解决而展开。例如,在错误接线检查这个模块的教学中,由教师预设错误接线,要求学生明确任务标准,进行接线检查,分析判断后给出错误接线结论。此外,还利用专业技术讲座、实际操作比赛等活动拓展学生技能水平。通过新技术交流与讨论,丰富学生的课外学习。

3、工学结合,校企互动,强化实训。与企业共建了校外实训基地,校企结合,工学交替,学校教师与企业技术人员共同评价实践教学效果,有力地保障了学生知识的应用和技能训练,同时也培养了一支具有丰富教学经验和工程实践经验的教师团队。实现“依托行业、工学结合、突出应用、强化能力”的课程教学目标。

四、结束语

电能计量课程改革,建立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以具体工作任务作为教学的目标,把学习任务置于电能计量岗位工作技能培养的教学体系。通过教学实践,改革后教学目标明确,项目驱动设计能够给予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自,变学生为教学任务的中心,校外专业顶岗实习培养了学生装表接电、检查错误的岗位职业技能,使学生能够更快地适应毕业后的职业岗位工作。

参考文献:

第9篇:教学能力的核心范文

关键词:护理专科;护生;核心能力;专业实践;

作者简介:师艳萍(1977-),女,甘肃张掖人,本科,副教授,研究方向:临床护理及护理教育。

护士技能是护士职能的核心,包括护士为满足患者及其健康人群需要实施的所有护理技术服务[1]。当前传统生物医学模式正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变,护理模式也发生了变革,护士核心能力越来越丰富。对于护理专科护生而言,因教育层次上天然的劣势,重视自身核心能力、实践能力培养,是提升自身职业竞争能力的关键[2]。为进一步提高护理专业护士核心能力培养质量,2016年医院尝试构建“基于培养核心能力”的实践教学体系,陆续制定了多项制度策略,取得一定的效果。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专科每年接收15个班,每班40~50人,选取其中2015年45人,2016年46人。

1.2方法

1.2.1核心技能的确认

专业队伍、教学部,在根据现有的资源以及当前护士教学发展现状,制定了专业核心护理技术体系:(1)基础护理技能,包括出入院护理、个人卫生护理、卧位更换与搬运、协助活动、基本安全照料、医院感染防控、无菌护理、职业防护、症状观察与病情监护、疼痛护理、饮食与营养管理、排泄护理、静脉输血、静脉输液、口服用药指导、途径给药、气道管理、压疮预防与管理、文书书写;(2)专科护理技能,治疗配合技术、辅助检查配合、引流管管理、伤口造口管理、围术期护理、康复训练、妇产科与儿科护理;(3)基本重症、急救护理技能,气管切开、静脉开放、临时外固定、心肺复苏、基本重症监护等;(4)中医护理技能,推拿、按摩。

1.2.2体系构建

(1)积极拓展实践的资源:(1)统筹管理,一方面需要加强资金投入,增加20%的资金投入,增加实践基地训练设施、备齐材料,提高资金利用率;(2)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奖励发明创造,积极发展可重复利用的实践资源,如高仿真模拟人,充分利用有限的条件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等实践项目;(3)积极加强与其他学校、医疗机构的合作,以创造更多的实践、交流培养机会;(4)要求学生开动脑筋,利用网络信息技术,学习训练的小窍门,观看实践视频。

(2)加强师资队伍建设:(1)首先,提出明确的教师标准,尽量采用自愿原则;(2)积极从其他机构返聘人员,如有推拿、按摩经验的社会人员、名老医师,加强人才的引入;(3)做好人员的配备;(4)做好教师的培训,综合评估教师的能力水平,针对性培养补强,重视提高教师的实践教学水平、专业态度、组织协调能力、师德;(5)建立奖惩机制,严惩有违教师形象的行为。

(3)改进教学的方法:(1)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2)尝试组织教学学习掌握开放式提问、翻转课堂、问题教学法等教学方法;(3)建立标准案例教学库;(4)加强实践环节质量控制,教务部门做好督导,及时解决实践教学过程中问题,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3];(5)重视学生个人能力培养,对于那些好学、积极上进的学生,给予适当的资源倾斜,如安排交流生、教师带领教学等,根据确认的核心技能,有选择性地进行划分培养方向,加强兴趣的引导,根据现有的实践教学资源,合理的安排学生学习,开设细化专业小课程。如对于中医护理针灸推拿课程,第2学期便开设实训课程,直至第8个学期完成,增加社区实践课程,精简中医类理论教学,按照阶段、分层次安排早晨学生精神状态相对较少的时间段集中训练,注重晨间的身体素质训练,增加知识强化背诵环节,使学生尽快熟悉中医诊断的基本技能、辩证思路,第3个学期便可尝试接触实例。

(4)加强实践教学质量评价与反馈:更重视实践测试、课堂考核,重视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评,控制期末测试的成绩比重。做好评价的反馈,发现实践教学过程中的问题,指导教学质量管理[4]。

1.3观察指标

2015、2016年,专科护生完成实践课程课节数,完成临床实践案例数,护生对实践课程评价数目与满意率,实践测试数与达标率。

1.4统计方法

采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学计算,计量资料对比用(均数±标准差)的形式表示,行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例或率符号[n(%)]表示,采用χ2检验进行组间比较,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比较2015、2016年护理专科护生实践教学部分质量指标

2016年,实践课程评价满意率、实践测试达标率高于2015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8.2062、3.8830,P<0.05),2016年专科护生完成实践课程课节数、完成临床实践案例数、实践课程评价数目、实践测试数总计均明显上升。见表1。

2.2对比2015、2016年护理专科护生护理技能操作成绩分析

对比2015年和2016年护理专科护生的专业护理技能操作成绩发现,2016年显著优于2015年,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内容详见表2。

3讨论

核心能力是护士开展护理工作的基础,对于专科护生而言亦是如此。学校在深入分析了当前护理教学的现状、发展方向后,制定了专业核心护理技术体系,包括极拓展实践的资源等扎实有效的工作,实践教学质量明显提高。

培养专科护生的核心能力需要创建科学、有效的核心知识框架,依托临床实践,结合社会需求,对专科护生进行全方位的培养。在课程设定上,应该突破传统教学模块的束缚,有效调整教学课程等结构,结合社会发展增加社会科学、人文、心理等方面的知识内容,突出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充分体现学生的教学主体地位。在教学的过程中,树立核心能力培养的教学主导观念,拓展护生的沟通能力、领导能力和教育咨询能力。

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及时调整教学方法,使专科护生可以完善自身的护理能力、操作能力、开拓精神以及学习能力。教师应该为专科护生制定有效的学习目标,促进专科护生的全方位发展。教师应该为专科护生树立良好的世界观、学习观,并通过立体化的教学模式对专科护生进行有针对性的知识讲解,依据临床实际需求制定有效的学习计划。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充分体现素质教学的核心重要性,利用现代化的技术手段和网络数据平台丰富教学内容,改变传统教学的单一性,使核心能力教学更具多样性,同时使学生有效展现出自身的学习能力,从而通过全方位、多元化的教学模式将核心护理知识、护理综合素养以及护理能力进行汇总。另外,教师可以利用模拟角色扮演、案例分析等方式向学生展现临床护理的核心能力。使护生的专业技能、学习能力等都得到有效提升。

为强化专科学校护生的核心技能和专业素养,学校应该积极与临床医院联系,为护生实践提供机会和途径。在教学培养的过程中,专科学校和临床医院协助护生平稳过渡到实际的工作岗位中,同时利用实习提高护生的核心操作技能,使其操作水平逐步提升,并得到规范化、专业化的发展。学校通过与医院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有效提高了教师的专业技能,同时促使专科学校为临床医院培养更多的专业护理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