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儿童科学教育探究范文

儿童科学教育探究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儿童科学教育探究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儿童科学教育探究

第1篇:儿童科学教育探究范文

关键词:学前教育;儿童文学;教学课外延展模式

一、研究背景

儿童文学是高等师范院校学前教育本科专业的必修课程之一,儿童文学的素养直接关系着学生教学水平与科研水平。但是,现有的儿童文学教学体系都是沿袭中文专业体系而来,而忽视了作为学前教育专业的儿童文学的美学特质和学前教育专业的专业特色。目前儿童文学教学存在着两个突出的问题:一是重理论研究,轻教学研究;二是重学科理论,轻专业特色。而且任何一种文学素养的形成都不是一日之功,故而为提升学前教育本科专业学生的儿童文学素养,强化儿童文学教学科研能力,我们在日常课程教学之外,开设了丰富多彩的课外延展教学,形成了“导引兴趣——指导方法——夯实技能——展示成果”的教学课外延展模式,从而形成了从学生主体出发,自主学习,自动训练,自我展示的训练模式,从知识到技能,从学习到运用,从学院到幼儿园的完整教学体系。

这一模式是充分考察当下学前教育所需人才情况、学前教育专业本科生的儿童文学修养现状,以及参照王昆建教授(云南师范大学儿童文学博士生导师)的“两个统一”和“两个侧重”儿童文学教学方法而构建而成的。其“两个统一”,即教学方法上的创新性与继承性相统一,教学形式的开放性与传统性相统一;所谓“两个侧重”,即在理论学习中侧重学生的专业理论素养和学习能力的培养,在教学实践中侧重于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1](P. 21-22)此模式即符合学前教育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又是日常儿童文学课程教学有益补充,可有效巩固常规课程教学的效果,又多效度地提升了学生的儿童文学素养、教学能力。

二、研究内容

(一)多元社团,导引兴趣

儿童文学在幼儿教育的五大领域中不仅关乎语言教育,在其他四大领域也多用儿童文学形式展现。同时各大高校和学生对儿童文学的重视程度却不容乐观,很多高师院校或是将《儿童文学》课程作为可有可无的选修课程,亦或根本没有开设《儿童文学》课程。究其原因无外乎两者:儿童文学的边缘学科属性的不被重视或没有专业的人员承担教学科研。而导致的直接后果是,师范生对儿童文学不感兴趣。

兴趣,表现为人们对某件事物、某项活动的选择性态度和积极的情绪反应。它在人的实践活动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可以使人集中注意,产生愉快紧张的心理状态。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就是说一个人一旦对某事物有了浓厚的兴趣,就会主动去求知、去探索、去实践,并在求知、探索、实践中产生愉快的情绪和体验,所以古今中外的教育家无不重视兴趣在智力开发中的作用。正所谓“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在学习儿童文学课程以前,多数学生认为儿童文学不过是小儿科的东西,学习和掌握它应该是很简单的事情。但当他们真正学习后才发现,知其一更要知其二,儿童文学其实是融合文学、儿童心理学、儿童生理学、儿童教育学、儿童游戏学等诸多门类为一体的综合性文学,单从儿童文学的催生来讲,也是一种复杂的文化现象,其中包括启蒙运动、中产阶级的兴起、人文主义思潮、妇女解放运动、工业革命等等。由此,参加儿童文学社团,是以自我主体兴趣为导引,从学生自我主体出发,使学生在自我兴趣的导引下,形成活动主体,并且可以生生交流,生生指导,相互促进,组织多元的儿童文学相关社团,也在学生内部形成主动地定期地开展主题活动。

我们形成的活动社团有:结合作家作品教学的“儿童文学作品推介”推广活动社团,结合儿歌、儿童诗的“儿童诗”活动社团,结合童话、儿童故事的“讲故事”活动社团,结合图画书教学的“幼儿图画书阅读指导和制作”制作活动社团,结合儿童戏剧的“童话剧编演”编演活动社团,结合名家名作赏析的“小小配音员”配音活动社团,结合各体裁创作与改编的“我的儿童文学作品集”编辑活动社团,结合儿童文学基础理论教学的“自主合作学习与教学”活动社团等等。这些社团从作品赏析推广,到各种文体深入研究,到学生自我制作、创编,再到儿童文学的教学研究等,涉及儿童文学的诸多方面,不但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而且使学生在耳熟能详的的影视等等对儿童文学兴趣盎然,由而自觉进入到儿童文学的深入研究与学习中。

(二)多维课程,指导方法

兴趣有了,如何使兴趣成为永久的动力,就需要再予以学生正确的方法,有效地提升其自我能力,由此我们开设了选修课、第二课堂和主题讲座,作为日常课堂的教学延展。

我们教师每学年都会开一次儿童文学选修课,如:《中外儿童文学作品赏析》、《外国儿童文学发展史》、《童话研究》、《儿童小说研究》、《图画书阅读指导和制作》等,使学生在多个方向得到更为深入地学习。并开设第二课堂《儿童文学创作》、《儿童戏剧表演》等,充分发挥学生自我独特性和创作性,把所学知识予以应用,把儿童文学的学习所得创作性地反映出来。

同时我们在常规的课程之外,教师还会做各种儿童文学专题讲座或报告,如关于儿童作家论、作品论的,儿童文学与幼儿园语言教学等等。

对知识的消化能力,我们还给他们开列了些参考书目,如浙江大《儿童文学教程》、广西人民出版社的《中国现代儿童文学文论选》、重庆出版社的《现代中国儿童文学主潮》、安徽教育出版社的《儿童文学原理》、江苏少儿出版社的《现代儿童文学本体论》、少年儿童出版社的《儿童文学的三大母题》、少年儿童出版社的《你只年轻两回——儿童文学与电影》和《理解儿童文学》、安徽少年儿童出版社的《冲破魔法符咒:探索民间故事和童话故事中的激进理论》和《儿童文学中人物修辞》等等,让学有余力的学生能更为深入地研究儿童文学,并为其继续深入学习奠基深厚的基础。

(三)多项训练,夯实技能

“师范院校儿童文学课程义不容辞地承担着双重的教学任务:既要提高学生儿童文学综合素质,又要培养学生对文学学习的转化运用能力。”[1](P.20)我们坚持把职业技能夯实,把职业技能的训练落到实处,进入人才培养方案之中。

学前教育本科专业学生《儿童文学》实践教学技能纳入学分,进入人才培养方案的考核内容,其学分为0.5+0.5=1学分,要求每位学生至少参加2个儿童文学课外社团活动小组,必须能熟练背诵朗诵儿歌、儿童诗50首,生动讲述儿童故事50个,创编并表演儿童剧1-2部。并汇编了《学前教育本科专业学生职业技能训练手册》,明确了训练的具体内容及篇目、方法、考核方式,采用学业导师制和职业技能训练部监督制。

每学期对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进行儿童文学职业技能(读、讲、写;演、教、研)的考核,各学期教师都进行定期全体指导和分散个体指导,学业导师和学生职业技能部进行监督,学生可根据自我情况在规定的几个学期范围内自行申报考核,已经得到规定级别奖项者可直接免修,考核优秀者方为过关,直接计入学分,后面的学期可不再进行此类训练;未过关者下学期继续考核,直至通过,最终未通过者无此学分。有了明确的职业训练内容方法,严格的考核制度,学生的职业技能训练都得以落到实处,学生的能力有了显著提升,使其教学科研更为得心应手。

(四)多彩活动,展示成果

为了更好地激励学生自觉主动地进行儿童文学学习,给学生一个竞争、展示的平台,形成良好的生生互动、生生互学的氛围,我们已初步建立儿童文学的立体化学习、展示体系。

我们不定期地组织学生进行全员选拔、全面展现、全院嘉奖的比赛和活动。教师指导,学生部门负责不定期地开展儿童文学课外活动,如儿童文学创作竞赛、讲故事比赛、儿歌儿童诗朗诵比赛、名著配音、儿童剧表演、儿童文学教学比赛等等,使学生在学习体悟后以自我的解读来展示他们的创编、编演。如我们的话剧《卖火柴的小女孩》得到了全校师生的好评,那个卖火柴的小女孩、凶恶的厨师等都成为校内谈论很长时间的话题,诸多的学生也因此受到关注。

另外立体化的儿童文学阅读鉴赏、教学科研、作品创编等的网络平台,使学生可以随时随地地预习、复习学习内容,可以上传自我作品、评价他人作品、撰写小论文,形成了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家校互动、园校互动的立体学习、展示平台,让学生在更为多彩多元的学习和展示中增加对儿童文学的学习。

我们建构的“导引兴趣——指导方法——夯实技能——展示成果”的教学课外延展模式,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以学生对儿童文学的兴趣为导引,以学生的自我学习为基础,以教师的方法讲授为指导,以职业技能训练为落实,以比赛、网络平台为展示;将儿童文学理论学习与创、编、演、教、研实践相结合,将考核与奖励相结合;充分强化、夯实职业技能,以多维多元的角度进行儿童文学学习,多姿多彩的形式展现儿童文学学习,建构了一个立体化的、全方位的课外延伸性学习模式,成为了儿童文学常规课程的有益补充与巩固,由此强化了学前教育本科专业学生儿童文学素养、教学科研实践能力,培养了“有业”、“乐业”的新型人才。

第2篇:儿童科学教育探究范文

【关键词】科学探究;教学活动;科学素养

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其学习是以探究为核心,并向学生提供充分的科学探究机会,使他们在探究的过程中,体验学习科学的乐趣,增长科学探究能力,获取科学知识,善于质疑的科学态度。科学素养包括科学知识、技能、方法与科学能力;科学行为与习惯;科学态度、科学精神与科学的价值观三部分。科学探究已被列为课程目标和内容体系的最关键和最基本的要素。科学探究活动是一种主张儿童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行学习的科学教育形式。在探究教学活动中,儿童在教师的引导下动手做实验,并放开束缚,自主、积极、愉快地参与到科学实验活动中去经历探索自然界奥秘的过程。运用观察、提问、设想、动手实验、记录、表达、交流等活动,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构建基础性的科学知识,获得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通过探究活动对儿童进行科学启蒙教育,不仅具有自身特色,也体现着素质教育的目的和意义。

一、探究是满足儿童求知欲的重要手段

儿童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和探究热情不亚于科学家,我们要给予精心呵护和大力培植,使他们得以保持和发展。譬如:在《制作鸡蛋保护器》的活动中,学生所表现出的科学探究激情高昂,每位学生都能在整个活动过程中获得巨大的满足感、兴奋感和自信心,并焕发出内在的生命活力。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究者。”。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发现要探究的问题以后,老师一定要大胆放手让学生去自行探究,让学生去做科学,而不是去听科学、看科学、读科学。而是让学生就发现问题、现象,猜想产生的原因。

二、探究是学生获得知识的重要途径

探究活动的教学过程有其鲜明、科学、可操作的特色和模式,即呈现问题--猜想假设--实验或收集证据验证自己的假设猜想--交流讨论自己的实验结果--记录结果。问题的呈现激发了儿童的探究兴趣,引导他们选择一个问题的切入点进行探索,可以由教师直接提出或通过设计情境引入,也可以由儿童自身提出。探究活动中允许儿童犯错,通过儿童亲身实验、证明、交流、质疑,用真实的事实来纠正已往的认知错误,同时也是认识的更新与加强过程。教师为他们事先“备课”,对儿童可能的猜想、假设、实验做出判断,事先准备和提供好实验所需的材料。教师要理智地控制教学行为,培养事实、求真、求实的科学精神。当儿童讨论出现值得关注的想法或思路偏离时,教师要以平等的身份参与进来,将这些想法或问题列出来,引起大家的关注,将讲座引向深入。教师为儿童提供记录表,应该让儿童把“我的猜想”、“我的实验”、“我的发现”都记录下来。实验证明,只有通过亲身探究和实践,这些知识才在儿童心中真正获得“深层理解”。

三、探究活动对于儿童科学素养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探究活动的核心是让儿童充分体验科学探究。科学发现的全过程,是提出问题、猜想预测、动手操作、记录信息、表达结论、交流质疑,以发展儿童初步探究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儿童在探究活动中习得的科学过程与方法,对于儿童参与生活中与科学相关的问题解决是个重要的基础。学会科学推理是大大提高孩子的智慧的最有效方法,对于他们的生存与发展,生活质量的提高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四、讨论、交流,自主形成知识

探究过程中需要学生们合作、交流和各种协调一致的尝试,这些合作与交流的实践和经验,可以帮助儿童学习按照一定规则开展讨论,学会准确地与他人交流。兰本达教授说:“集体研讨的力量在于语言和思维的相互作用,使孩子们从学习的‘此岸’达到他们用自己的语言有条理地解释现象的‘彼岸’”。学生自己生成知识,也是一种获得知识的重要途径。

五、活动中教师的角色

第3篇:儿童科学教育探究范文

【关键词】幼儿园 小学 科学教育 课程衔接

幼小衔接是指幼儿园与小学两个教育阶段的平稳连接与过渡,幼小衔接工作搞得好,可以使即将升入一年级的适龄幼儿自然顺利地过渡到紧张的小学学习生活,使他们在小学里健康快乐地成长。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幼小衔接问题便受到世界各国普遍重视,并作为世界教育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2001年,教育部颁布实施《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其总则的第三条明确规定了幼儿园应与小学相互衔接。目前,关于幼小衔接问题已经有了许多研究成果,但是大多从幼儿园角度来探讨,本文拟从小学角度来探讨科学教育中的幼小衔接问题。在科学教育中幼小衔接应注意以下问题:

1 课程目标简易化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科学的目标:(1) 对周围的事物、现象感兴趣,有好奇心和求知欲;(2) 能运用各种感官,动手动脑,探究问题;(3) 能用适当的方式表达、交流探索的过程和结果;(4) 能从生活和游戏中感受事物的数量关系并体验到数学的重要和有趣;”(5) 爱护动植物,关心周围环境,亲近大自然,珍惜自然资源,有初步的环保意识。

小学科学课程的总目标:通过小学科学课程的学习,知道与周围常见的事物有关的浅显的科学知识,并能应用于日常生活,逐渐养成科学的行为习惯和生活习惯。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尝试用于科学探究活动,逐步学会科学地看问题,想问题,保持和发展对周围世界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形成大胆想象,尊重证据,敢于创新的科学态度和爱科学、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亲近自然,欣赏自然,珍爱生命,积极参与资源和环境的保护,关心科技的发展。

可见,幼儿园与小学科学课程衔接的课程目标定位应重点通过丰富有趣的活动培养儿童对科学的兴趣,使他们乐于探索科学现象、获得科学经验,同时使学生学习的内容转化为儿童的兴趣和需要,促进他们各方面能力的发展。在这个特殊的过渡阶段,应考虑学生的年龄特征,把科学课程目标尽量的简易化,以便实现幼儿园向小学阶段更好的过渡。

2 课程内容整合化

开展幼儿科学教育与小学科学教育的衔接,从浩瀚的科学知识宝库中精选出一部分内容,实现从儿童的科学到成人的科学的转变,使孩子对所学内容感兴趣。这就需要将幼儿科学教育与小学科学教育的有效整合。

对于不同发展阶段、不同年龄的孩子们来说,学习目标当然有所不同。在幼儿园向小学过渡阶段,科学学习的内容也随之发生变化,但是,我们要尽量减小这个坡度,让幼儿能够实现顺利过渡。需要强调的是,在幼小衔接教育中要注意选择适合儿童发展水平的教学内容与方法。这是贯穿幼小教育活动的基本原则,也是科学教育成功的保证。

儿童科学教育非常注意对教育内容的整合,因此搞好教学内容的整合,是小学一年级搞好幼小衔接的一项非常重要的内容。把学生的学习看成一个整体,避免学习内容和形式的单一;注意发挥科学课本本身提供的整合条件,注意科学课与其他课、课内与课外之间的联系;注意发挥班主任的优势,沟通学科与学科、学习与活动之间的联系;注意学生的现实生活对科学课程内容的渗透作用,并把课外生活引入课堂,以丰富教学内容。游戏是幼儿园课程内容整合的重要方式,也是幼儿教育的重要方式,重视游戏在小学一年级教学中的重要性。课程内容的选择要遵循儿童身心特点,处理好内容的深度广度,做到难易适度,分量适当。选择的大多是常见的、儿童感兴趣的,且能够亲自进行观察、实验和操作的教学内容,体现了趣味性和实践性,尽量将幼儿科学的内容与小学科学内容整合,以此减少儿童从幼儿园到小学阶段的不适应。

3 课程实施弹性化

在幼小衔接阶段课程的实施上,教师要敏感地把科学教育融于儿童一日生活中,并与其他领域的教育有机结合。也就是说,教师要有随机教育的意识,能随时随地激发儿童的科学兴趣,并保护儿童的好奇心。

(1) 尊重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

尊重学生个体间的差异,承认和保持学生个体的丰富性和多样性,力求从生成、反思、转变的角度来看待学生。学生原有知识经验可能制约学生的发展,如果学生原有科学知识贫乏,学生可能对教师所讲的知识感兴趣,如果学生在幼儿教育阶段接受过相关的科学知识,或许就有厌学倾向,所以老师在实施课程的时候要注意弹性化的处理。注意有区别的对待,尊重学生原来的知识经验。

(2) 教学方式的探究化

科学教学以探究为核心。这一点在世界各地的取向是一致的,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也是科学学习的方式。在科学探究过程中,学生的收获是多方面的,他既可以获取科学知识体验到学习科学的乐趣,也可以增长科学探究的能力,甚至可能养成尊重事实、善于质疑的科学态度,所以,探究这种学习方式在现行的科学教学中间一直在提倡。

幼儿的年龄特点决定了幼儿有着与生俱来的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幼儿通过好奇、好问、好探索,并大胆实践、尝试,由此获得直接经验来认识、了解事物。而贫乏的知识经验和粗浅的认知水平,又决定了幼儿不能客观地解释自然事物和现象及其关系。因此,小学教师要注重科学方法、行为、习惯的引导,让儿童正确获取各种科学知识,鼓励儿童通过亲身体验来获得正确的科学知识,在实践中感悟科学知识的乐趣,利用小组讨论的形式,引导幼儿进行积极、自觉的探究活动。

(3) 让学生在游戏活动中学习

中国近代学前儿童教育理论和实践的开创者陈鹤琴先生从事幼稚园教育实践时就曾提出,儿童生活是整个的,在学前和小学阶段,他们未形成学科概念,尽量以活动单元的形式进行教学。他的"活教育"课程即能体现儿童生活整体性和连贯性的"五指活动"形式:儿童健康活动,儿童社会活动,儿童科学活动,儿童艺术活动,儿童文学活动。

如果我们仔细观察不难发现,儿童每天都会接触到科学现象,每天都在自发地从事科学探索,都在不知不觉中进行着科学学习。只不过他们的科学学习与成人的科学学习在内容和形式上有所不同,具有儿童的特点而已。游戏是儿童极为喜欢的一种活动形式,恰当地把这种活动形式运用到小学科学课教学过程中,可以大大调动儿童的学习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增强教学效果。如果在小学低年级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适当、适时地采用游戏方式进行教学,无论从生理还是从心理方面都有利于帮助儿童顺利渡过幼小衔接的过渡期,使儿童更加健康地成长。在教学中,只要条件允许,教师应采取学生习惯的比较自由的游戏活动方式进行教学。在科学教学中,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方法,缩小幼小衔接的跨度,培养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

4 课程评价多元化

以儿童的全面发展和持续发展为导向,关注幼小衔接时期儿童的评价问题。在评价主体、内容、方式上都应强调多元化。

(1) 强调评价主体的多元。多元主体指不仅教师,而且幼儿及其家长也参与幼儿科学教育的评价。应改变儿童在评价中的被动地位,注重儿童参与自我评价,使评价成为儿童认识自我、发展自我、管理自我、激励自我的一种手段。

(2) 强调评价内容的多元。评价内容不仅包括儿童的知识与技能方面,而且包括情感、态度、价值观、解决问题的策略。现代儿童科学教育不能只以传授科学知识,记忆科学概念为目标,而是要让幼儿在科学活动中探索科学现象、获得科学经验,培养科学的态度和情感;教师应鼓励儿童参与活动,使幼儿获得科学经验,在科学现象中去感知概念原理。

(3) 强调动态的过程评价。课程评价关注的不是静止的目标,而是关注儿童发展的过程。这个过程是儿童学习变化和成长的历程,是持续的过程。动态的评价体系要求在真实的情景下而不是人为的情景下进行评价。也就是说,要在儿童真实的生活、学习经验和情景中对儿童科学教育进行中评价。动态的、真实情景下的科学教育评价就避免了把单纯的科学知识、科学技能的获得作为评价的唯一标准,而同时把幼儿学习兴趣、情感体验、沟通能力、个性特点、学习方式等等都纳入评价体系,这就兼顾了儿童在其他领域的发展,这样的评价还避免了仅仅关注儿童目前的发展情况,对过去的分析以及对未来的预期也成了评价的参考内容。

综上所述,在科学教育中幼儿园与小学的相互衔接应注意科学课程目标简易化、课程内容整合化、课程实施弹性化、课程评价多元化。关注这一时期儿童的特殊需要,有效而科学地帮助他们平稳顺利过渡。

参考文献

〔1〕 刘东.对幼小衔接教育的再思考〔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6.1

〔2〕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J〕异步教学研究,2006.4(26-27)

〔3〕〔4〕 刘勋祥.解读小学科学课程标准〔J〕教学与管理,2002.10

〔5〕 吴秋菊.幼儿科学教育的几点思考〔J〕甘肃教育,2006.9

〔6〕 孙培青.中国教育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6

〔7〕 唐文中、郭道明、李定仁.小学游戏教学论〔M〕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96.1

第4篇:儿童科学教育探究范文

关键词:大班儿童;科技启蒙教育;实践经验

一、问题的提出

科技意识是指人对科学技术这一客观现实的反映。加强全民的科技意识,提高全民科学素质,是当务之急,尤其要从幼儿抓起。

二、学前儿童科技启蒙教育现状分析

根据调查、分析,当下学前儿童科技启蒙教育存在以下几个主要问题:一是现有的幼儿科技启蒙教育内容缺乏时代感,离孩子们生活中的科技较远;二是幼儿科技启蒙教育中教学方法单一;三是科技启蒙教育中的现代化教学技术运用不够,不能真正体现科技启蒙教育的高效直观性。针对上述原因,笔者所在的幼儿园从“大班儿童科技启蒙教育”入手开展实践研究,选择具有时代感,贴近孩子生活的科技教育内容,让孩子们在快乐的氛围中获得对科学技术的直接体验,让他们感到“科技并不遥远,科技就在身边”。

三、实践与探索

1.科技启蒙教育选材要源于儿童生活,引发儿童的探究兴趣科学,就在幼儿身边,就在幼儿经常接触到的周围物质世界之中。幼教实践表明,包括自然界和渗透于社会生活中的科学技术产品,都是幼儿乐意学习的。笔者所在幼儿园大班开展了《秀秀我家的科技小产品》系列活动。这个活动隔周进行一次,让他们将家里的科技产品带入幼儿园,专门开设了一段时间让他们相互交换、相互交流、相互学习,每次让5—6个孩子在集体面前介绍一下他了解的科技产品。同时还围绕系列活动开展了“报告新发现”、“小新闻”、“小发明”等活动,布置每周的“小小记者招待会”,为幼儿创设科技发现的环境,促使幼儿主动观察,发现新科技、新信息,对电子产品产生浓厚的兴趣,萌发出创造的欲望。

2.制订科学启蒙教育内容和目标要适宜,挖掘教育价值实践中,笔者探索认为,一节优秀的科学课,其教学目标应从科学探究、情感态度、价值观、科学知识等多维度去入手。在科技教育活动内容的选择上有几点建议:一是选择有利于儿童亲历科学学习过程的内容;二是从儿童原有经验出发,选择儿童便于体验、能够理解的内容;三是选择最必要的基础科学知识、基本技能;四是选择有利于培养儿童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内容;五是选择具有时代感和社会普遍关注的有关内容;六是选择具有综合性、关联性的内容。实践中,我们在科学活动的选择与设计上均遵循了上述要求。例如大班的《数码照相机》这节活动,选材具有以下特点:一是顺应时展,每家每户拥有一台数码相机已是再平常不过的了;二是孩子们在日常旅游生活中经常接触和使用数码相机,他们对此有探索的兴趣;三是家庭和幼儿园有支持教学活动的硬件条件,取材方便。内容选定后,接着要做的工作就是有效引导孩子们学习科技知识和技能。我们查阅了有关数码相机的资料,内容过多且深奥。如何缩小范围,选择适合大班年龄段的内容呢?我们设计了调查表,内容大致为:你用过数码相机吗?你会用数码相机照相吗?你看到的相机是什么样的?上面有些什么?你想了解相机的哪些秘密?通过调查统计,我们将知识技能目标锁定为:了解数码相机主要部件的名称(开关按纽、快门按纽、闪关灯、调焦按纽、模式转盘、多重选择器)及功能,学习用数码相机进行拍照;而考虑到数码产品的精密性,我们又将“能小心使用数码照相机”列入儿童科学素养的养成目标;另在探索活动中,所涉及的细致观察力、表达交流及成就感等也被列入了教学目标之中。本节教学活动经过教师精心设计,目标及内容的选定适宜,活动有效地促进了儿童科学素养的养成。

3.教育手段在科技启蒙教育活动中的运用要合理,提高教学活动的效率每一次科学活动必须要揭示一个科学原理或阐明一个科学道理。但要把不同的科学概念转化成幼儿能理解的科学知识。例如科学活动《生活中的小杠杆》。在活动中,教师为幼儿提供了生活中常见的小工具,有剪刀、钳子、核桃夹、镊子、食品夹等让幼儿使用,在使用过程中探索这些工具都是如何工作的?因其造型各异且较小,我们用硬纸板放大了一个模型,让幼儿了解这些工具的共同结构,它们都有一个支点、有杠杆,在工作中有动力和阻力的存在。再如《声音的传播》中,我们借助气球皮、空瓶、吸管来制作一个模型,让幼儿吹一吹感受声音是靠振动发出的。在这两个活动中,通过模型的使用,幼儿们初步认识了不易观察到的科学概念。

4.科技启蒙教育活动策略要符合儿童认知特点,有助幼儿亲历探究解决问题的过程一般说来,以培养幼儿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教育,强调以幼儿参与的丰富多彩的活动为主要教学形式,这些活动应当是孩子们熟悉的、能直接引起他们学习兴趣的、精心选择和设计的。活动在形式上因目标、内容、资源的不同可采取各种各样的模式,给幼儿创设多种亲历探究解决问题的机会。例如《数码照相机》活动,我们不仅给幼儿提供一台相机,还给他们提供了操作的机会,现场为其选择了毛绒玩具和教师、同伴作为他们拍照的对象,给他们创设了丰富的学习情境,让他们通过观察、操作、讨论、总结的学习策略了解数码相机,感受相机的功能,解决取景、对焦等学习中的问题;《方便的自行车》除准备一辆大的自行车作为模型以外,还提供了小型的自行车让他们在了解构造的情况下,试着骑一骑,感受骑车与走路的不同。教师再骑大自行车轮流带着孩子们,让幼儿从不同的角度体验自行车的省力。这些教学策略的使用符合儿童的认知特点,让幼儿亲身体验科学发现、科学探究和创造的过程,发展了幼儿实际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研究结论

第5篇:儿童科学教育探究范文

关键词:活教育;陈鹤琴;幼儿园科学教育课程

一、幼儿园科学教育课程目标

活教育的目标是“做人、做中国人、做现代中国人”。在当代社会,做人,要有科学精神;做中国人,要做一个具有科学素养的中国人;做现代中国人,更是要做能够适应当代社会生活方式的中国人,同时还要做能够促进社会进步、未来发展的世界人。幼儿是国家的未来,幼儿园科学教育是培养具备科学素养人才的开端教育。《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幼儿园教育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地实施素质教育,为幼儿一生的发展打好基础”[1]。这与活教育主张的真正适合中国人的、适合中国孩子发展的、科学的幼儿教育是一致的。因此,幼儿园科学教育课程可以从以下角度确定课程目标:首先是利用幼儿的好奇心,培养幼儿对自然科学的亲近之情;其次通过亲身感知、直观体验引起幼儿的科学探究欲望;再次是在教师的引导下,使幼儿在实践过程中掌握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同时活动过程中分享当前的科学讯息、科技成果,营造良好的科学氛围。幼儿园科学教育课程的核心是要培养幼儿科学素养,使他们养成好奇、好问、好探究的科学思维,启迪幼儿的创造能力。

二、幼儿园科学教育课程内容

对课程内容的选择,活教育提倡使用“活教材”,大自然、大社会都是教师知识的宝库,强调幼儿园课程要走进自然,要与幼儿的实际生活相结合。自然是科学之种,现实是科学之壤,未来是科学之生长方向。热爱自然、亲近自然是儿童的天然本性。今天的幼儿因为生态环境、社会环境等种种原因而远离了自然,这是十分可惜的。幼儿园科学教育应努力创造条件,让幼儿尽可能多地了解自然,使幼儿产生对科学的兴趣,为其科学学习埋下启蒙的种子。同时,幼儿园教育应基于儿童现实的生活经验,从幼儿的生活实践出发,发现和了解与自己切身相关的科学,让启蒙的种子发芽。科学教育更要放眼未来,适时地让幼儿了解科学的前沿,感知未来科学的发展方向。因此,幼儿园科学教育课程内容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设计:

1.自然中的科学

“爱自然是儿童的天性,透过天性可以培养儿童爱科学”。幼儿园科学教育课程可以充分利用自然资源,带孩子们走进自然中的科学,增加感性经验,培养幼儿对自然科学的兴趣和爱好自然科学的态度,用自然界中丰富的、生动的资源对幼儿进行活教育。例如设计“林间探险”,在真实的环境中积累自然经验,学习自然科学知识;又如结合中国的节气设计“认识节气”活动,用观察、思考、记录、讨论等多个过程培养幼儿的科学品质。在充满乐趣的体验中,幼儿萌发了对自然科学的兴趣,培养了幼儿爱好自然科学的态度。

2.现实生活中的科学

幼儿园科学教育应落脚于儿童的现实生活,通过科学教育使幼儿发现身边的科学,认识身边的科学,从而更好地适应社会生活。课程设计可以围绕幼儿的生活圈进行安排。例如为园区的动植物做长期观察记录,了解动植物生长的习性与变化特征;分享日常生活所用到的科技产品,感受科技发展给生活带来的影响;走进社区附近的科技园,近距离参观产品的生产等等。通过一系列活动达到丰富幼儿知识、增进幼儿经验,同时扩展幼儿生活和学习空间的目的。

3.未来社会的科学

未来在儿童身上。在幼儿园科学教育课程的实践中,教师要注意抓住教育契机,帮助幼儿捕捉科技新信息,感知科学发展的动向,例如组织幼儿观看火箭发射、太空探索、人工智能等影像资料。同时幼儿园科学教育还可以通过开展环保主题活动,使幼儿了解我们当前面临的生态环境问题,了解良好自然环境的重要性,使其具备一定的环保意识,纠正不良的行为习惯。例如进行节水节电、濒危生物等相关主题活动,在活动中,幼儿可以发现人与生态的紧密联系,形成尊重自然、爱护自然的良好意识,从而使幼儿的科学素养得到进一步的升华。

三、幼儿园科学教育课程实施

活教育强调将知识整个地教给儿童,同时根据儿童的形象思维特点和以游戏为主要活动的特性,提出了“整个教学法”、教学游戏化、教学故事化等课程实施方法。当前幼儿园科学教育实施过程中存在忽视幼儿理解能力的现象,将科学知识孤立化、单调化、灌输式教给幼儿。这是不以儿童为中心的教学方式,不是我们所提倡的好方式。因此,为了激发幼儿对科学的兴趣,培养幼儿的科学创造能力,拥有完整的科学素养,幼儿园科学教育课程实施可以采用以下几种形式:

1.科学活动主题化

科学活动主题化是不分区域的,结合幼儿实际生活,围绕某个特定主题进行科学教育活动,是把幼儿需要学的知识整个地、系统地教给他们的教育方式。科学活动主题化是解决将科学领域与其他领域孤立开来的问题。陈鹤琴提出了应该以整个的、系统的方式把儿童所要学习的东西教给儿童,即“整个教学法”,主张把原有各科功课打成一片,以故事或者社会或自然为中心进行展开,从而提高儿童对事物的整体把握[2]。因此,在幼儿园科学教育课程的实践过程中,教师可以幼儿的生活为中心,采用主题活动的形式开展科学教育活动,帮助儿童获得鲜活的、完整的知识和经验。如结合安全教育开展“消防日”的主题活动,即包括主导性的科教活动“认识消防车”“消防知识须知”等,以及辅的科教活动“设计消防车”“设计消防口号”等。

2.科学活动游戏化

科学活动游戏化是寓科学于游戏,把幼儿所要学习的科学知识以游戏的方式教给幼儿,在玩中学。陈鹤琴认为,儿童是以游戏为生活的。幼儿园课程应当游戏化,也是容易游戏化的[2]。教师要认识到,要使幼儿专注于活动,最有效的方法就是使活动过程游戏化。用主动代替被动,用启蒙代替灌输,使幼儿自发地、主动地学习,支持幼儿的探究和发现。如进行“认识影子”的科学活动,玩“踩影子,藏影子”的游戏,使幼儿在奔跑玩耍中感受光与影的魅力[3]。

3.科学活动故事化

幼儿是爱好故事的,喜欢听故事、讲故事、演故事。故事可以丰富儿童的情感体验、发挥幼儿的想象力。同时,故事组织的完整性符合儿童的学习心理[4]。通过故事的形式,可以使幼儿专注于学习。科学活动故事化可以解决科学教育过程单向灌输、启发性不充分的问题。科学活动故事化包含两个方面,科学知识的故事化和科学活动的故事化,即用故事的体裁来编排科学知识和用说故事、表演故事的形式进行科学活动。例如结合绘本《小种子》,运用绘本中的故事进行科学活动,使用生动活泼的语言和环环相扣的故事情节增加幼儿的自然科学知识,引发幼儿的想象,激起幼儿的种植兴趣。还可以进一步开展种植活动,强化幼儿的学习,培养幼儿良好的性情。

四、幼儿园科学教育课程评价

科学发现重结果,科学探究重过程,而幼儿园科学教育应既重过程又不忽视结果,这里的结果指的是幼儿在探究过程中的阶段性结果。在“活教育”课程中,教学过程可以分为四个步骤:实验、参考、发表、检讨[4],在活动结束后,教师会举行检讨会,对实验参考和发表的三种记录和作品进行仔细的批评考核[4]。“活教育”的评价是基于过程的评价。幼儿园科学教育更应关注幼儿的探究过程,这要求教师在对幼儿园科学教育课程进行评价时应当采用基于过程的评价。

1.基于过程的课程评价———以幼儿为中心的评价法

幼儿园科学教育是启蒙性的教育,是要激发幼儿认识科学的兴趣和进行科学探究的欲望。在科学活动过程中,幼儿如何表现自己的兴趣和探究的欲望,这是科学教育关注的重点。科学教育能否实现其目标,过程是决定性的。但需要明确的一点是,幼儿的科学学习应该是以幼儿主动探究为主的,这要求教师在幼儿进行科学活动的过程中应尽可能地保证其探究过程的完整性。而在对幼儿园科学教育进行评价时,过程评价是需要关注的重点。因为只有在聚焦幼儿探究过程的基础上,评价才是“鲜活”的,才是以幼儿为中心的。通过基于过程的课程评价,教师得以发现幼儿园科学教育课程存在的问题,使课程评价真正发挥其纠偏改进的作用。

第6篇:儿童科学教育探究范文

我园体现科学活动的形式有很多种,有探索操作的科学教育活动,有培养科学兴趣的亲子小实验,还有锻炼观察记录的植物角,等等。而这些科学活动中教师扮演着一个什么样的角色,又起到什么样的作用呢?

一、科学活动中教师的角色目标

《纲要》中有这样一段表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幼儿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幼儿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幼儿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幼儿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地、个性化地学习。教师应尊重幼儿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幼儿的发展需要,创造能引导幼儿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幼儿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幼儿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幼儿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这段表述对于教师课程实践中的角色定位提出了更新的要求。信息时代是一个开放的时代,传统的教师“传授”知识这种教育方式,如今已被教师“引导”幼儿自主学习,自己发现知识所取代,教师也由“知识的输出者”转变为给儿童提供舞台,指出方向,关键时刻给予儿童指导和支持的“导师”。幼儿对周围的一切都充满了强烈的好奇心,他们对知识的渴求无比强烈与迫切。如果教师还是一味扮演“知识的输出者”的角色,就会抹杀幼儿认识世界的兴趣与积极性。禁锢幼儿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发展,剥夺幼儿自己探索世界、认识事物的权利与机会。因此教师要成为孩子的倾听者、观察者,教师要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同时教师还要成为学习者、研究者、创造者。要在幼儿园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幼儿教师就要不断学习贯彻新《规程》的精神,在尊重儿童、了解儿童、信任儿童的前提下,在适当的场合、恰当的时机扮演儿童的领导、儿童学习环境的构筑者、儿童的向导、儿童的倾听者、儿童的玩伴、儿童学习的观察者和研究者等多种不同的角色。幼儿科学活动要顺应儿童的需要,全面发展儿童各方面的素质,走出幼儿科学教育小学化、知识化的误区。

二、科学活动中教师的角色定位

1.科学教育活动的引导者

新《纲要》科学领域的内容与要求中有这样的表述:“引导幼儿身边常见事物和现象的特点,变化规律产生兴趣和探究欲望,通过引导幼儿积极参加小组讨论、探究等方式,培养幼儿合作学习的意识和能力……”突出了教师在幼儿探索活动中的主导地位,幼儿学科学应从传统的接受学习转变为探究学习,教师的职能也应从科学知识的讲解员转变为科学探究活动的启发和引导者。

在一次科学教育活动《工具用处大》中,教师为了让孩子们知道“生活中有了工具会非常方便”这个道理,一步一步地进行引导。首先引导幼儿进行谈话活动:“没有工具坏椅子能修好吗?”幼儿在与教师的谈话中发现“没有工具坏椅子修不好”。为此幼儿知道了需要利用工具。接着,幼儿在两两合作的环节中进行了探索操作活动:“选择工具修椅子”。在操作中,教师也一直是以引导者的身份在旁进行指导,引导幼儿进行不同工具的尝试操作。在这节科学教育活动中教师一直是以引导者的身份,让孩子们自主去学习,体验探究的乐趣。

2.科学亲子小实验的倾听者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强调幼儿科学学习的核心是激发探究兴趣,体验探究过程,发展初步的探究能力。老师要善于发现和保护幼儿的好奇心,充分利用自然和实际生活机会,引导幼儿通过观察、比较、操作、实验等方法,学习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帮助幼儿不断积累经验,并运用于新的学习活动,形成受益终身的学习态度和能力。我园也充分发掘家庭资源,通过科学亲子小实验激发幼儿对科学的探究兴趣。

例如亲子小实验《水流偏了》,我们在小实验中这样写道:“亲爱的小朋友们:当你打开水龙头,你会发现什么?一般情况下,你会看见一股水柱直直地流下来?你见过流偏的水吗?动手试一试,你会有不一样的发现哦!”这样一段话能直接激起幼儿探索的兴趣。在亲子实验中我们也会讲述实验的材料和实验步骤来方便幼儿和家长的操作。当幼儿实验成功后,他们会迫不及待地把在家的实验过程与伙伴和老师交流。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就成为了耐心的倾听者,倾听幼儿的活动过程,倾听幼儿的兴趣,倾听幼儿的喜悦,等等。

3.建设自然角的参与者

自然角是幼儿园班级环境创设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是幼儿园班级教室中专门辟作饲养小动物、栽培植物、陈列实验用品之用的角落,它是对幼儿进行自然教育,培养科学素养的一个重要场地。《课程指南》指出:我们的教育目标是使幼儿成为健康活泼、好奇探究、文明乐群、亲近自然、爱护环境、勇敢自信、有初步责任感的儿童。自然角起到了较大的作用。

第7篇:儿童科学教育探究范文

学校的科学课程不仅需要重视儿童的生活世界,也需要注重科学课程的开放性。只有这样才能为儿童提供发现和创新的空间,以便进行生活化的科学教育。因此,开展基于儿童生活世界的科学课程开放性研究具有其现实意义。

一、科学教育应回归儿童生活世界

1、科学教育的基点是儿童的生活世界

生活世界是科学的根基与源泉,科学的有效性与意义最终要回溯到生活世界。教育生活世界同教育科学世界相比具有优先性。它把生活世界的一部分抽取出来加以形式化和片面化。因此,科学教育的基点是儿童的生活世界。

2、科学课程设计的理念应体现出生活教育

美国,萨玛?沃泽曼?乔治?伊芙妮编著的《新小学科学教育》一书提出:对于每个学习任务,每个儿童都带来了他或者她的一套生活经验。因此,生活经验丰富的儿童需要一个内容丰富的课程以便保持并挑战他们的兴趣。生活经验匮乏和有限的儿童更需要一个完整丰富的课程以便补偿这些缺陷。科学教育注重以儿童的科学概念和科学经验为基础,构建适宜儿童发展的科学活动。我国以往的科学教育多是以活动为中心,儿童围绕教师预设的活动进行探究,由于教师缺乏了解儿童科学概念发展的特点,在设计活动时常常无法体现一个主题下各科学概念与经验的关注。因此,科学课程的开放性应建立在学生的生活经验之上。

二、科学课程开放性的特征

1、教学内容的开放性2、教学形式的开放性3、教学时间的开放性4、教学空间的开放性

三、当下科学课程开放性的弱化特征及其弊端

当前科学课程不具开放性的特征与弊端表现为:1.教学内容(教材)脱离儿童生活;2. 教学形式单一导致学生学习效率低下;3.教学实践活动欠缺致使教学目标难以达成

四、构建开放性的科学课程之策略

1、让科学课程扎根校园生活,开发科学学习资源

学校科学课程资源开发主要包括实验室、科学教室、图书馆、走廊的环境布置、花草树木、生物角、科技景点等。学校要利用在科技方面有特长的教师,挖掘地方和学校的科学教育资源,积极开发科学校本课程。学校应定期举办科技节,展示师生的科技作品,开展评比竞赛,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低年级开展科学游戏,如踩影子游戏、手影游戏、玩磁铁游戏等。中高年级学生可以开展小制作、小发明、小考察等活动。

2、让科学课程走进家庭生活,帮助学生实践科学知识

教育离不开家庭,家庭是儿童生活中的科学课堂,而父母就是儿童最好的老师。因此,在新课改背景下学校要充分利用家庭这一重要的课程资源。如丰富家庭的科普读物,关注科学资讯信息;鼓励家长和儿童一起对家庭饲养与植物种植的进行一些简单的科学探究活动。

3、让科学课程走进社区生活,拓展学生的科学视野

社区生活丰富多彩,社区科学资源也非常广博。社区的科学课程资源主要包括科技工作者、工厂、农场、田园、科技实验基地、植物园、动物园、大专院校、科研院所科技场馆等。因此,教师要引领学生走进社区生活,围绕某一科学专题,开展实践活动,拓展学生的科学视野。

4、让科学课程走进自然生活,使学生体验科学乐趣

科学教育应重视引导学生了解科学探究过程和方法,而大自然是最好的科学课堂。教师要引导学生了解自然,学会观察,学会思考,发现自然的奥秘,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比如,引导学生探究青蛙的生长发育,蚯蚓、蚂蚁的生活习性,采集树叶制作叶脉书签、植物标本、树叶画等。

5、让科学课程走进网络世界,支持学生搜集科学信息

当今世界是一个网络飞速发展的信息时代。互联网上存在大量的科学方面的信息,还有一些互动性的科学学习项目。本研究认为,科学的学习要充分实现资源共享,引导学生走进网络世界,支持学生搜集科学信息,学习科学知识。搜集科学信息资料是学生学会自主学习,拓展知识,进行判断、推理和论证的必不可少的学习过程和方式。

第8篇:儿童科学教育探究范文

关键词:服务学习;科学教育;科学探究活动

中图分类号:G6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3)11-0133-03

服务学习是美国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兴起的教育方法,十几年来发展迅速,广泛运用于小学、中学及大学教育的各门学科。目前,美国、加拿大、日本、新加坡等国以及我国香港和台湾地区都不同程度地实施了服务学习。服务学习指的是一种通过学校和社会的合作、将提供给社会的服务与课程联系起来的方法。学生参与到有组织的服务行动中,以满足社会需求,并培养社会责任感,同时在其中学习以获得知识和技能,提高与同伴和其他社会成员合作分析评价及解决问题的能力。[1]服务学习是一种教与学的理念与实践方法,将社会服务融入课程中,让学生通过筹划、执行、反思和评估促进自身的发展,并且满足社区的需要。对学生而言,这种以学生为中心、将社会服务和知识学习相结合的方式,使他们在真实的生活情境中运用知识。同时,学生在关注社会和关心他人的过程中,成长为一个富有责任感并有能力服务于社会的人。[2]

受服务学习思想的影响,湛江师范学院(以下简称“我院”)与湛江师范学院附属幼儿园进行紧密合作,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科学教育团队师生和幼儿园教师合作研究幼儿科学探究活动设计,以及幼儿科技活动设计。本研究中的科学教育本科大学生将所学到的科学实验、科学探究活动、科技活动知识,与幼儿园教师合作,设计成适合幼儿认知心理的科学探究活动,探索儿童科学探究活动设计的教学效果以及评价方式。笔者作为教师教育工作者,非常重视这一教研合作的过程,在过程中始终注重引导大学生与儿童交流,在学生实践过程中培养他们的观察力、创造力、建设性的想象力、逻辑思维能力,促进个体的成长与发展。本文集中讨论其中两个具有代表性的幼儿科学探究活动设计——纸杯咯咯叫探究活动和踩鸡蛋探究活动。

一、理论基础

教育家杜威的“做中学”论述中认为,学生的经验是教育的核心,学生不仅直接从课程中学习,而且也从所参与的活动中学习。经验活动不仅使学生学到了很多在课堂上没有的知识和技能,还为学生提供了把课堂上所学的知识应用于实际、并将各学科知识有机地联系在一起的机会。杜威认为“教育即生长”,也就是说,教育目的是由个人自己在经验中获得,目的本身具有连贯性。教师不应只是注意教材本身,而应注意教材和学生当前的需要和能力之间的相互作用。杜威的教学设计观点在于教材资料居于次要地位,而最重要的是学生能在教学活动中自发产生的兴趣,能在情景中激发求知欲。而学生只有在与日常生活有联系的学习中产生求知的欲望,从而主动学习。因此,教学设计的主要任务是要使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如何亲自动手工作,在工作中获得与生活密切相关的知识。杜威同时认为,学校本身必须是一种社会生活,校内学习必须与校外学习联系起来,并自由地相互影响,最终使儿童将校外日常生活中获得的经验带回校内,同时将校内学到的东西应用于校外日常生活。[3]在杜威看来,教育应该使学生在掌握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学会运用它们,使学生在学校内学到的知识和技能能够真正帮助他们适应社会生活,学会生存。

关于幼儿怎样学习,建构主义者认为儿童应通过动态的、互动的过程而建构知识。根据建构主义的观点,儿童科学教育要以儿童为中心,要基于对儿童如何学习科学的过程与规律的认识,所以引导幼儿进行科学探索,一定要遵循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发展规律,提供符合他们最近发展区的科学探究活动。建构主义教学模式鼓励把操作视为儿童建构知识的主要方法。在操作中,儿童亲自进行,直接参与,与物体和材料发生互动,儿童在动手操作中,手眼协调运用自己的感官来获取新的知识。儿童是科学家,他们真正积极地进行实验操作,进行观察来建构他们有关世界以及世界运转的日渐复杂的理论。[4]皮亚杰曾经说过:“知识来源于动作,而非来源于物体。”科学活动中提倡幼儿“做中学”,让幼儿在做做、玩玩中学习科学。[5]

基于以上理论基础,设计以下两个幼儿科学探究活动,科学教育本科大学生结合服务学习思想,在幼儿园教师指导下进行实践。

二、活动设计实施与初步讨论

如前所述,我院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科学教育团队师生和我院附属幼儿园合作,进行一系列幼儿科学探究活动设计研究,本文选择其中两个具代表性的幼儿科学活动设计来进行分析。

1.纸杯咯咯叫科学探究活动

教学对象是幼儿园大班18名学生。这个活动计划是由科学教育专业3位本科生(“准教师”)主导设计并实施,幼儿园教师从旁提供意见和教学支援。该活动的目标旨在促使幼儿通过动手实验,培养动手操作的能力。同时,通过观察趣味科学实验现象,感受物体发声的现象。该活动中的主要科学小实验,是将用牙签将纸杯底中心捅穿一个棉线可以穿过的小孔,将棉线从纸杯底穿过,然后再系一小节牙签,使得外面拉棉线卡在小孔处。用手沾一点水,轻轻往下摩擦棉线,就可以听到很大声的类似母鸡咯咯叫的声音。往纸杯里装一点点水,再轻轻往下摩擦棉线,除了听到类似母鸡咯咯的叫声外,还可以看到水花从纸杯中溅出来。该活动为每一位学生准备一次性纸杯1个、棉线一小段、牙签一根及一些水。学生分成四个小组,每个小组4~5个人。

开展这一科学探究活动,先以准教师提问学生有没有听过母鸡叫,然后可以让听过的学生模仿母鸡咯咯的叫声。接着,准教师拿出已经准备的纸杯,跟学生说,现在手里有纸杯也可以发出母鸡咯咯的叫声。同时,当场制作并演示纸杯咯咯叫的现象。由于该实验现象非常明显而且趣味性很强,学生马上被吸引住。这时,可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纸杯可以发出声音,并给他们思考和回答的时间。这段导入时间为5分钟。接下来,是准教师交给学生自己动手制作一个纸杯咯咯叫。给学生发放已经准备好的材料,让学生跟着教师一起制作。教师详细地介绍纸杯咯咯叫制作的每一个步骤,并强调注意事项。然后,另外两位准教师分别加入到各小组中,指导学生制作纸杯咯咯叫。在学生制作好纸杯咯咯叫后,让他们轮流在大家面前展示自己的作品。教师要对学生的展示给予指导和适当的鼓励。这部分的时间为20分钟。然后,教学回到一开始就是为什么纸杯会发出声音这个问题,准教师对这个问题不要从深奥的科学理论去解释,只是当场给学生演示:往纸杯里装一些水,接着摩擦棉线,可以听到纸杯发出咯咯的声音,同时看到水从纸杯中不断地溅出来,让学生感受到纸杯发出声音和手不断摩擦棉线以及纸杯的水溅出来等现象有一定的联系,感受到物体发出声音和振动的有关系的这种表象认识。

幼儿园教师在课后交流中提到,纸杯咯咯叫科学探究活动的教学目标适合幼儿的认知心理,该科学探究活动趣味性强,容易吸引学生兴趣。还有,就是该科学小实验比较容易制作,适合幼儿进行科学制作。此外,该科学探究活动涉及的各种材料都较易获得,教师较易操作。准教师在一个班中实施该活动之后,幼儿园的教师接着在其它的班别也进行了纸杯咯咯叫科学探究活动。

2.鸡蛋大力士科学探究活动

教学对象是幼儿园大班18名学生,这个活动计划是由科学教育专业3位本科生(“准教师”)主导设计并实施,幼儿园教师从旁提供意见和教学支援。该活动的目标旨在幼儿通过亲身体验,经历科学探究,感受拱形结构物体受力现象以及在生活中的应用。活动中主要的科学小实验是:用手握住一个鸡蛋,使劲挤压,鸡蛋怎么都不破。还有一个实验是一块泡沫板,在泡沫板中挖四个和鸡蛋大小差不多的洞,接着将4个鸡蛋放在四个洞中,然后人站在鸡蛋上面,鸡蛋不破。该活动准备泡沫板一块,鸡蛋几个,同时为每个小组准备鸡蛋1个。学生分成四个小组,每个小组4~5个人。

这一科学探究活动,以准教师跟学生讲述在家里不小心碰到鸡蛋,鸡蛋是不是很容易就破碎的事例,大部分学生都回答有这样的经历。得到学生的肯定后,准教师就提出了与学生认知相冲突的一个观点:“其实鸡蛋是个大力士,不信老师跟鸡蛋比力气给大家看。”接着,准教师现场演示握鸡蛋实验。学生很惊奇地看到,鸡蛋怎么都握不破。同时,让学生思考:鸡蛋为什么握不碎,鸡蛋的力气真地很大吗?这段导入时间为5分钟。接下来3位准教师指导每个小组的学生进行跟鸡蛋比力气的握鸡蛋实验,同时让学生谈谈与鸡蛋比力气的经验,以及为什么鸡蛋握不破的一些想法。接着,准教师在总结学生经验之后,提出再次感受鸡蛋大力士的实验。准教师站在放在泡沫板中的鸡蛋上面现场演示,鸡蛋还是完好无缺。接着让几个学生体验这种站在鸡蛋上而鸡蛋却毫无受损的现象,整个时间为20分钟。

然后,让学生思考并回答,为什么鸡蛋的力气这么大。准教师当场演示:一张纸平放在两个木块上面,往上面放重物,很快就塌下来。将纸变成拱形,靠着两个木块,再往上面放重物,可以放很多重物才塌下来。然后,将切开成两半的鸡蛋空壳给学生看,让他们感受鸡蛋壳和拱形纸形状的相似性,感受到鸡蛋这种拱形结构与它受力的现象。最后,跟学生讲述妈妈一般是将鸡蛋放在什么样的装置上将鸡蛋运回家的,让他们感受到拱形结构物体力在生活中的应用。

幼儿园教师在课后交流中提到,基于做中学的理念,利用鸡蛋这种生活中常见的物体,设计成形式比较有趣味性的科学探究活动,实验的现象对幼儿已有认知冲突挺大。也许,有些知识点无法向学生解释,但是,通过与鸡蛋比力气、站在鸡蛋上面鸡蛋不破的这些体验,可给幼儿留下很深的现象,让他们对拱形物体以及它的受力有一个表象的认识。

三、总结

幼儿园教师从这上述案例的实践交流总结指出,大学生到幼儿园进行这种服务学习是非常值得欢迎的。他们认为,大学生的这种服务学习对幼儿的科学教育起到很大的支持作用。幼儿教师必须具有一定的幼儿的认知心理,但由于科学资源相对缺乏,导致“准教师”实施幼儿科学探究活动还有一定的难度。如果科学教育专业大学生能将专业课程和幼儿科学教育结合起来,无疑会丰富幼儿科学教育。

服务学习是一种教与学的理念与实践方法,将所学的课程服务于社会中,并通过筹划、执行、反思,促进学生的发展。对于科学教育专业的大学生实践后的交流总结中得知,他们从这种服务学习中对专业技能锻炼的效果很明显。科学教育专业的大学生所学的专业课程如《科学探究》、《科学实验研究》、《科技制作》等课程,使得他们具备很丰富的科学探究资源,但是他们缺乏在幼儿教育中的理念和实践经历。在幼儿园中的服务学习,实际就是让他们向具有丰富经验的幼儿教师学习,在实践中获取与幼儿交流的经验,并从这种交流中获得职业的认同以及自信。

上述两个个案的实践表明,科学教育本科大学生利用所学的课程内容,和幼儿园教师一起合作开发设计,以低成本、高教育价值的幼儿科学探究活动进行服务学习,不管是对大学生的科学教育还是幼儿的科学教育,都有着现实与积极的意义。笔者希望本文能对大学生服务学习思想和幼儿科学教育的实践有一些启示作用。

参考文献:

[1]赵希斌,邹泓.美国服务学习实践及研究综述[J].外比较教育研究,2001,(8).

[2]周加仙.美国服务学习理论概述[J].外国教育研究,2004,(4).

[3]杜威,(赵祥麟,王承绪译).杜威教育论著选[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1.

[4]克里斯汀·夏洛.劳拉·布里坦,(庞丽娟编).儿童像科学家一样[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5]刘燕平.谈幼儿科学教育中操作能力的培养[J].小学科学(教师),2012,(04).

第9篇:儿童科学教育探究范文

一、儿童科普读物

儿童科普读物隐含众多开展科学教育的有利因素。从功能上来说,儿童科普图书最重要的作用是能够给科学概念的学习提供一个有意义的情景。科学概念通常比较抽象,而儿童科普图书通过将抽象的科学概念与生动的故事情节结合起来,增加科学的可理解性与可阅读性,把科学融于一定的故事内容中更好地吸引孩子们的注意力,从而激发他们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奇妙的数王国》将许多数字,如分数、小数等拟人化、形象化,数与数之间的关系多采用引人入胜的故事说明,这些特殊的处理方式会减少儿童对科学的畏惧,增加他们进一步了解数学的可能性。

从形式上来说,儿童科普图书通常都是图文并茂,书中包含的图片与注解能减少儿童的困惑,帮助儿童理解复杂的科学知识。美国“神奇校车”系列丛书是将科学融入到故事中的典型代表,实现图画与文字的有机结合。另外,它还借助侧边栏、对话框等把某些科学故事以附加内容的形式表现出来,这些都是教师可以灵活运用的教育元素。而且,儿童科普读物的呈现形式较为生动直观,与儿童形象思维的认知方式不谋而合。以法国“第一次发现”科普丛书为例,该丛书将高精度的图画与神奇的胶片材质相结合,借助手电筒、放大镜等工具将一个个直观、逼真、生动的世界展示给读者。

从语言方面来说,儿童科普读物的语言特点在于它的浅显易懂,既能表达复杂的科学观点,又兼具趣味性与讲述性。基于语言方面的特性,国外许多科学教师都会借助儿童科普读物开展“大声朗读(Readˉaloud)”课程,许多家长也会选择儿童科普读物作为科学课堂以外的重要科普阅读材料。除以上典型案例的剖析外,一些研究表明,儿童科普读物与科学教材相比,和现实生活的相关程度更高,能更好地帮助儿童理解科学就是生活的一部分,科学就在我们身边[1]。儿童科普读物含有丰富多样的科学主题,阅读多种类型的儿童科普图书能够帮助孩子更好地认识内容、主题之间的联系。儿童科普图书与其他培养儿童科学素养的措施(如修建科技场馆、建立科普基地、培训科学教师)相比,是最简便、成本最低、覆盖性更高的科普资源[2]。因此,便捷可得性也是儿童科普读物运用于科学教育的有利元素。

二、儿童科普读物在科学教育中的作用

面对儿童需求的多元化,中国出现了科普漫画、科普童话、科普绘本等形式多样的儿童科普读物。基于对儿童科普读物的分析,我们不难发现儿童科普读物在科学教育中能够扮演重要的角色,发挥重要的作用。

第一,帮助读者开阔视野,体验和感受不同的科学文化。科普读物内容涉及世界的方方面面,儿童透过它能够进入一个精彩纷呈的科学世界。由于地域文化存在差异,不同国别的儿童科普读物蕴含不同的科学文化。以“可怕的科学”(英国)、“第一次发现”(法国)、“美国国家地理(少儿版)”为代表的西方儿童科普读物强调科学本身的直观性与客观性,特别关注儿童的观察体验以及实际动手操作能力;以“十万个为什么(儿童版)”(中国)、“小牛顿爱探索”(韩国)、“从小爱科学”(韩国)为代表的东方儿童科普读物则更注重科学知识的传递,采用“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向读者娓娓道来,散发浓厚的人文气息。通过阅读这些读物,孩子能感受到不同的科学世界与科学文化,拓宽眼界。

第二,为小读者提供一种易于接受的探究科学的方式。科学给人们的感觉往往是生硬、难以理解的,但儿童科普读物却是生动的、易于接受的。以“可怕的科学”系列科普图书为例,它的内容风格是“寓学于乐”型的,是学习与娱乐的有效结合体,书中蕴含的科学知识含量较大,但作者却能通过轻松幽默的笔调把小读者的注意力抓得牢牢的。此外,书中穿插许多好玩又简单的实验,小读者只需要借助白纸、土豆、面粉等生活常见材料就能完成,动手实验的过程就是经历和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相比教材而言,儿童科普图书能够更好地激励他们思考与感受科学探究,而教材通常会将科学概念或科学实验步骤等科学内容直接呈现给孩子,并且儿童科普读物设定的一定问题与情景会激励他们主动进行思考探索而非直接接受知识。2001年,国际基础科学理事会建议将图画书、小说、诗歌、散文等不同类型的科普图书平衡地整合到科学课程中,因为每种类型的图书为学生提供不同性质的建构知识的机会[3]。科学家传记能够增加小读者对科学家、科学生活的了解,帮助他们认识到他们将来也可能成为一名科学家;科学发明发现类书籍能够帮助小读者了解科学方法及其运用;科学小说更能使小读者形成对科学的兴趣,从而参与科学探究;其他类型的科普图书能够帮助学生深入了解课堂中未涵盖的科学内容,激发学生对某个科学领域产生兴趣。

第三,为儿童科学学习提供广泛的题材与多样化的视角。以介绍科学知识为主的百科类儿童科普图书,如《十万个为什么》与《DK儿童百科全书》等书籍包含天文、地理、生物、化学等众多学科的科学知识。这类图书涵盖的科学内容丰富而广泛,科学教师在科学课堂中可以借助这些百科全书对所学科学主题做相应的拓展。例如,教师要讲授“动物的蛋”这一主题时,可以提前安排学生查阅与“蛋”有关的科普类百科全书,让学生在课堂上对该主题做资源共享或相关方面的讨论,丰富他们对这一特定主题的认识。《101个有趣的实验》与《让孩子着迷的77×2个经典科学游戏》等操作探究类儿童科普图书主要以介绍科学实验、方法为主,科学教师可根据课堂需要选择适合学生的科学实验,帮助学生掌握科学探究的方法,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科学技术史少年读本》属于介绍科学发展的科学文化类儿童科普读物,精选大量有代表性的科学人物与事件,以时间和逻辑顺序介绍科学技术演进的历史,借助该图书可以帮助学生了解科学发展历程与科学文化。《科学家工作大揭秘》、《影响孩子一生的大科学家》等儿童科普类图书以介绍科学职业为主,科学教师可以借助这些图书帮助学生了解科学职业、了解科学家具备的种种特质。科学教师还可根据科学学习单元与主题的不同去寻找内容相关的科普读物,丰富科学课堂,拓展科学学习资源。

结合对儿童科普读物在科学教育中的角色分析,在实际的科学课堂中,科学教师可以借鉴如下做法。第一,通过给学生列书单的形式鼓励学生阅读科普读物,从而激发他们的科学学习兴趣,把儿童科普读物合并到科学课堂之中,鼓励学生阅读更多的课外材料。陈列书单应包含学生乐于学习的一般话题,如对某一领域做出贡献的科学家、与某个科学领域相关的职业等等,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对科学学习的兴趣。例如,在课堂中,教师可以让学生阅读一些与当前学习单元相关或学生非常感兴趣的信息,阅读包含科学事实热点的报刊等,通过这种方式让学生理解科学对现实世界的重大意义。第二,教师可以让学生自由阅读各种各样的儿童科普读物,没有严格的时间限制与报告要求,建立自由阅读中心,提供各种科学期刊、图书,学生可自行分组阅读,每组阅读完后,交流其中提到的概念,或每位成员选择一本与阅读话题相关的书进行研究,然后将汇总内容分享给大家。第三,教师可以选择含有现有研究话题的书,把书分为若干部分,然后给不同学生分配不同的章节,最后请每位学生复述分享章节中的重要概念或组织大家讨论。分配的规则是将较长、较复杂的章节分配给能力强的学生,短而简单的章节分配给能力较弱的学生,这样既能满足不同学生的阅读需求,又能保证所有同学在同一时间段完成阅读任务。上述做法仅仅是将儿童科普读物融入科学教育的部分路径,还有待课堂实践的检验。

中国关于儿童科普读物在课堂中应用的实例并不多,因此,如何将儿童科普读物更好地应用到科学教育中还有很大的探究空间,需各位研究者与一线教育工作者的共同努力,期待儿童科普读物能够更有效地发挥其在科学教育中的作用。

注:本文所指的儿童科普读物主要是儿童科普图书,也包含儿童科普报刊、绘本等。科普图书相当于英文中的“science book”、“science trade book”、“popular science book”等。

参考文献:

[1]Saville, K.Understanding Science Concepts through Trade Books[D].Master’s thesis.University of North Carolina.Retrieved from http://facstaff.unca.edu/jmcglinn/Karthe_whole_paperrev.doc,2005.

[2]张秋林.论科普出版与儿童成长[N].中国新闻出版报,2011-07-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