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教育的艺术范文

教育的艺术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教育的艺术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教育的艺术

第1篇:教育的艺术范文

中、小学里的美术教育称为“辅课”,这个名称,尽管显示了教学体制制定者对艺术的无知和鄙视,毕竟也还体现了与“主课”的关系。然而到了高等教育领域,这种联系被完全切断了,艺术教育被完全地孤立了,彻底的离开了它的原生寄养体─文学,成为了插在花瓶中的花卉。

本来,艺术教育的精神并不是技巧的培训,而是审美意识的培养和审美范畴的认知。而对艺术精神的解读,艺术本身是无能为力的。对艺术精神的界说,对艺术灵魂的透析,只能靠文学。离开了文学,就不会有画家,离开了文学,就不会有音乐家,离开了文学,也不会有书法家。称之为“家”的人,并不是只掌握一些技法的人,而应该是能够将相邻学科、相近门类统摄综合、融会贯通的人,要想做到这一点,就必须有丰厚的文学功底。文学,是可以和任何学科、任何门类沟通的,因此被称为“万科之宗”。

当下的艺术教育,尤其高等领域里的艺术教育,居然剥离了文学。课程的配置,对文学根本不予考虑,把艺术教育弄成了媚俗的技术教育。这严重摧残了传统艺术教育中的一些优秀的文化元素。长此以往,我们这个时代将必然是一个“不会产生大师的时代”。

本来,艺术家应该是文化精英,应该是最优秀的读书人。那么,准备培养成艺术家的人,就应该是最优秀的学生;就应该是最具有创新思维意识和最具有综合贯通能力的学生。没有厚实的文化基础,没有博览群书的潜势,是不可能培养出艺术家来的。而我们眼下的选拔制度和教育制度,却是反其道而行之。要想培养学生贯通不同学科的综合能力,就必须引导学生学会到自己的专业门类以外的领域里去寻找、发现能与专业学科的契合点,用以补充和激活自身的学识修养及灵感悟性。这原本是艺术教育中极为重要的内容,却被全部。看来艺术教育体制的决策层和管理层压根儿就没有打算培养出艺术家来。不然的话,何以对艺术学科的学生的综合素质视而不见呢?

没有大师的原因则在于我们的艺术教育不培养大师,培养不出大师的原因则在于泛政治化的干扰和决策层官本位意识的根深蒂固.只需要官员,不需要大师!只要有领导,只要有主管部门,众多的专家,教授,这个家,那个家还是源源不断地批量生产出来,这种虚势的文化繁荣,长时期地掩盖了没有大师所造成的苍白和空虚.

艺术,总是以自身固有的形式表现着多元的人文情怀,这种情怀,无非是生命过程中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表现为阳刚之气时,则为壮美;表现为阴柔之态,则为优美。如果失去文学的观照和哲学的透视,艺术的创作规律及艺术的鉴赏准则都将无所附着而自生自灭。

艺术,是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著名学者、北大教授金开诚先生在《文化古今谈》一书中有这样一句话:“不懂阴阳五行学说,就不懂中国传统文化。”我们的艺术教育中,可曾有过这样的内容?那些不懂阴阳五行、不懂传统文化的人,还不是照样被冠以大家的称号。艺术教育,除了能给学生发放毕业证之外,再也没有什么能够令人神往的东西了。艺术的魅力,早就当然无存了。

官办的艺术教育,垄断了艺术评判的话语权,表现为极度的排他,决不承认自学成才的人。启功假如不是遇到了陈垣,他只能是个书法爱好者。齐白石假如不是遇到了徐悲鸿,也只能是个会画几笔的乡村木匠。许多散见于社会各个角落的自学成才的艺术爱好者,只能被冠之以“农民画家”、“农民书法家”、“农民诗人”等带有侮辱性的称谓而自生自灭。艺术家的物质待遇及社会地位,并不取决于其本人的艺术造诣和真才实学,而是取决于学历、文凭、职称、头衔等这些与艺术风马牛不相及的东西,并美其名曰“硬件”。这种“任人唯证”的体制,就不仅仅是艺术的堕落了,而是整个教育的悲哀,更是民族的不幸。古往今来,对人力资源的浪费和摧残,莫甚于今。曹操用人,尚且“唯才是举”,今天,我们的现代教育,能做到吗?

第2篇:教育的艺术范文

【关键词】 新课改 高中生物 教学方式

【中图分类号】 G633.9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72(2014)01-003-01

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曾说过:“教学是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类的全部艺术”。教学是一门科学,同时更是艺术。创新是教学艺术的灵魂,是教师带领学生实现精神世界升华的不竭动力。新教师要敢于创新,敢于创新就是要敢于把时间交给学生,敢于重构课堂,开发更利于学生全面发展的新的教学方式。走上工作岗位后,我更加体会到了敢于创新的重要性,现以课堂教学中的几个实例来进行分析和说明。

1. 敢于创新就要敢于把时间交给学生

陶行知先生一直主张教师“要交给学生开发文化宝库的钥匙。”所以我们要敢于把时间交给学生,要敢于打破“传道、授业、解惑”的传统教育模式,打破单向的传承形式,打破教师压抑学生学习天性的话语霸权。我们要敢于变教师“传道”为学生获取知识的引路人;敢于变“解惑”为学生发现问题的启发者;敢于变“授业”为学生自主建构新知识的参与人。

《细胞的能量通货——ATP 》是高中生物(新课标人教版)必修I《分子与细胞》第5章《细胞的能量供应和利用》中第2小节的内容。本节主要有ATP的分子组成和结构特点,ATP与ADP的相互转化以及ATP在细胞生命活动中的作用3个方面的内容,需要学生能综合理解与应用。实际上,学生很难直观的理解ATP的结构特点以及ATP与ADP之间的转化过程,于是在课前,我准备了一些不同颜色的硬纸以及不同颜色的回形针,将硬纸分别剪成不同的形状,用以代表腺嘌呤、五碳糖和磷酸基团。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我将事先准备好的材料分发给每个同学,引导他们根据书本上的信息和周围同学讨论,尝试着将ATP的结构模型组装出来。随后请代表向其他同学展示自己的成果,并引导学生发现ATP殊的化学键——高能磷酸键。通过对ATP(三磷酸腺苷)的结构分析,引导学生理解ADP(二磷酸腺苷)的由来,同时引导学生找出ATP与ADP之间的区别,进而推测出ATP与ADP的转化过程。

在教学中,三分之二的课堂时间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自由的探索。将时间还给学生,让学生在过程中乐思、巧思、善思,促进课堂教学预期结果的生成,使学生在自主探索中不仅较好地掌握了知识点,也养成敢说、敢做、敢想的学习品质。

2. 敢于创新就要敢于重构课堂

现代教学论研究指出,从本质上讲,感知不是学习产生的根本原因,产生学习的根本原因是问题。因为没有问题也就难以诱发学生的求知欲;没有问题就会使学生感觉不到问题的存在,学生也就不会去深入思考,那么学习也就只能停留在表面。《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为:“提高生物科学素养,面向全体学生,倡导探究性学习,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新课程理念中倡导探究式学习,而在高中现行的生物教科书中,验证性实验居多,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要敢于重构课堂,在验证性实验中加入探究的元素,敢于去寻找更利于学生个性发展的新的教学形式。

《生物组织中可溶性还原糖、脂肪、蛋白质的鉴定》是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一的一个验证性实验。验证性实验是一个传递接收或者是刺激反应的过程,学生往往处于被动的接收地位,在这种教学中,学生们探究物质世界的本能和兴趣被抑制,容易失去对这个世界存在的好奇心,探究性活动强调以学生的兴趣为起点,激发、培养学生的探究兴趣,能较好地突出学生在教育中的主体地位,为学生提供自由活动的空间。由于探索结果是未知的,学生们的兴趣和积极性都会增强,开展探究性活动能使学生的各方面素质得到和谐发展,特别是能富有个性地发展。所以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我尝试着将验证性实验改为探究性活动。

在教学活动的实施过程中,为了引发学生的兴趣,首先我将实验活动的主题由“生物组织中可溶性还原糖、脂肪、蛋白质的鉴定”改为了“探究常见食物中的化合物成分”,鼓励学生带自己平时喜爱的食物进行检测,提出一些如“根据你的生活经验,你猜测食物中可能有哪些化合物”问题引导学生开展探究活动,通过教师事先准备好的相关试剂帮助学生学会试剂检测的相关方法,并且在过程中督导学生完成实验记录与实验结束后的交流反思。

通过将一个与现实生活相关的验证性实验加入探究的元素,变为探究活动,重构课堂。不仅使学生能更好地掌握知识,还培养了学生的探究性思维以及小组间的合作精神,同时,使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发挥了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也加强了知识与生活的联系,提高了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

3. 总结

第3篇:教育的艺术范文

论文摘要:艺术教育是塑造人全面发展的一项重要的研究性课题。根据时展的特点,为加快完善大中专院校学生的素质教育、道德教育、审美标准教育、人文科学教育等及其他学科的综合性艺术教育,按照其要求,自觉、主动地适应新形势,迎接新挑战,认真、深入地研究,尤其是研究学校艺术教育和发展的一些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去体现其重要性,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地发展。

我国学校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坚持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的方向,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有理想、有道德、有纪律的新新人类,从而提高全民族的素质。艺术教育是学校实施美育的主要内容和途径,也是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潜移默化地提高学生道德水准、陶冶高尚的情操、促进智力身心健康发展的有力手段。艺术教育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其他学科教育所不可替代的特殊作用。

艺术教育之所以能在学校教育中获得一席之地并必须拥有这一席之地,可以说是时展的必然要求。具体说,这是现代人和现代教育试图通过艺术和艺术教育,进一步发展与完善自身的必然结果。

“人需要艺术,人人都是艺术家。”

人需要艺术,因为艺术把人本来看不见的生活的本质和规律用活灵活现的形象表现出来,让人们从中认识到自身生活的价值。艺术不但担负着探索人生意义的使命,而且承担着指导人生道路的责任。它探索人生的美点、捕捉现实的弊端。

人需要艺术,因为艺术把人的心灵深处最隐秘的东西展示出来,让人体验到一种难以名状的审美愉悦,具有一种令人解放的性质。

人需要艺术,因为艺术形式与生命形式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异质同构的关系,艺术无处不是人的标志,从艺术中可以观照人自身。

因此,人需要艺术,归根结底是因为艺术能提高人的生存质量。无论是从人的本性出发还是从社会现实方面去考虑,可以说,人人都需要艺术,人人都应该成为艺术家。他不一定要具有创造艺术作品的能力,但他必须具有欣赏艺术作品的能力,或者说,他必须懂得艺术。

教育需要艺术,至少表现在这样两个方面。其一,教育对象的全面和谐发展需要艺术;其二,教育活动本身的正常进行需要艺术。教育需要艺术,不仅仅表现在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需要艺术这方面,还表现在教育活动本身也同样需要艺术。

艺术与教育有着极为深刻的内在联系,它表现在艺术具有教育性和教育具有艺术性上。

教育是一门艺术,这是一种广义上的表述,我们应该是从教育活动与艺术活动所具有的共同特性上去理解,从我们通常所说的“教育艺术”这一层面上去理解。

艺术的核心概念是创造,而创造也是教育的本质要素,正因为这样,教育才具有艺术性。

教育艺术是一门最复杂、最难把握的综合艺术,与其他形式的艺术相比,它并不是注意艺术技能技巧的掌握,而是注重于对艺术创造性这一本质特征的理解和把握。因此,搞教育的人尽管并不一定要有多高的艺术技能技巧,但他必须具有一定的艺术修养。

提高师生的艺术修养,有着多种途径,甚至包括教育艺术本身。对于教师来说,可以在实施教育艺术的过程中逐渐培养,也可以在工作之余加强自我学习,但最主要的是要在学生时代就接受良好的艺术教育。对学生来说,提高艺术修养的最主要途径显然就是学校艺术教育了。

艺术教育理论需要真正的符合艺术教学本性的艺术教学原则去充实,艺术教育实践呼唤真正的符合艺术教学本性的艺术教学原则来指导。

作为一种尝试。我们在下面提出了两条艺术教学原则。一方面是试图借此在理论上使目前所存在的“艺术教学原则不很集中,艺术学科的本性不很突出,现实指导意义不是很强”的这一状况有所改变;另一方面则是从教学内容的有机联系、教学形式的灵活多样、教学过程与结果的优化等三个不同角度,可以说它们是一种实践性原则。针对具体的教学实践,新的艺术教学原则将会提出,只有这样才能够适应大中专院校艺术教学发展的需要,符合当前艺术教育模式。

从艺术和艺术教育自身的价值出发去评价艺术教育,是我们首先在进行艺术教育评价必须把握的基本点。艺术的价值主要表现在其审美的价值,而非求真、求善的价值。

所以,我们在评价艺术教育时,应抓住艺术教育的着眼点,把一个人作为全面发展的人,而不仅当作一个艺术匠或艺术家来培养。因此,在艺术教育中,要把教育的范围大大扩展,要使儿童从小就有社会学、哲学、历史学等方面的知识。从伦理、道德角度来看,人要成为一个有道德的有个性的人;从为社会进步做贡献的角度看,人要成为一个有创造能力的人,从人的幸福与愉悦的角度看,人要成为一个有艺术欣赏价值和艺术创作的并且会审美的人。

艺术教育需要人们不断地去研究与探索,更需要教育研究者的创造与完善,为进一步发展艺术教育体系做出贡献。

第4篇:教育的艺术范文

关键词:艺术教育;管理;艺术;管理制度

中图分类号:C36

人类的艺术文明发展到今天为止,已经有各种各样的艺术形式充斥着人们的艺术文化生活,艺术的发展已经落入到人类文化发展的每个角落,艺术教育的价值在于为我国培养优秀的艺术家,为我国的艺术文化的发展作出了极大的贡献,在艺术家散播艺术的同时,提升了我国国民的艺术修养和审美能力。但是,实施艺术教育,要做到有制可循,不能没有条例的胡乱发展,这就要求在管理艺术教育的时候,制作出一套完善的管理制度。最早期的艺术管理制度来源于英国和美国,主要包括艺术行政、艺术市场和艺术法三方面。

一、 当代艺术教育的发展

如今,随着社会日新月异的的高速发展,人们的享受范畴已经不仅仅旨在于物质方面的享受,渐渐的,人们开始更加注重于精神层次上的享受,所以,在人们的的精神领域不断上升的今天,艺术教育也就开始慢慢的渗入到人们的精神世界。但是,与此同时,人们对于艺术教育也存在着认识上的误区,艺术教育不仅仅只是人们粗浅领悟到的音乐或者是舞蹈,亦或者是乐器方面的演奏,更多的是把这种物质化的演绎形式,转化成为一种精神食量,以此来满足人们对于艺术的追求和享受。

因此,艺术教育发展到今天,给与人们的不是培养出多么多伟大的艺术家,更多的是培养出这些艺术家的同时,这些艺术家们也在用他们自己蕴育出来的艺术形式来给与人们美的享受,升华人们的艺术修养,培养人们的的艺术情操。虽然事实上,在当今艺术管理制度的实施下,培养出来的所有艺术家并不是都为人所知晓,更多的都是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默默的为艺术奉献出自己的的生命,艺术,是一个共同体,最后所努力出来的成果都只表现在个人或者是一个小团体的身上。但是,人们对于艺术的追求是永远不会停下脚步的。

二、 当前艺术教育的管理制度

人们对艺术的追求是永无止境的,为了能让艺术教育文明,稳健的在我国发展下去,

严密的教育管理制度当然就是必不可少的,每一个学校都需要遵循国家制定的关于教育的管理条例,就当前艺术教育的发展的成果来看,我国教育部主要制定了以下几点管理制度:

1. 严格执行我国的教育方针,实施严格的政策法规,坚决把艺术教育的工作落实到实处。

2. 每个实行艺术教育的学校,不管是幼稚园,小学,初中,高中,或者是大学,都要由教导处一名行政分管,由艺术科组长与其他艺术教师为艺术教育的主要的负责人。

3. 按照上级教育部的相关规定按照课时上足有关艺术的艺术课程,坚决按照每个学期的规划来进行教学。

4. 每个学期的伊始,学科组与学科计划,学期中要做好学科工作的检查,期末要写好关于这个学期的课程总结,和累计下来的有关这学期的教育经验。

5. 每个课程的艺术教师必须积极参加有关艺术的学期培训,以升华自己的艺术修养和文化知识的累计,以此来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积极开展并参与教研教改活动,并做出自己的特色,行成自身学校的艺术文化活动。

6. 积极开展校内外的艺术教育活动,让学校时刻存在于良好的艺术教育的氛围内,让学生们在一个良好的艺术氛围内愉快的学习艺术。

三、 艺术教育和管理制度的结合

我们不难看出,当前的艺术教育之所以可以稳定的发展下去,和完善的艺术教育制度的实施是密不可分的,如果只是一味的追求艺术教育,胡乱的教育学生,而没有制度的框制的话,教育出来的学生,不可能将美的艺术传播给人们,也不可能将艺术教育转化成为精神食量来供人们的享受。当然,管理制度也不能完全按照制度来实行,要知道,艺术最终会是上升到精神层面来供人们享受的,有时候,灵光一现的想法会让艺术教育发展的更好,会让教师在教育学生的时候,给与学生更好的精神领会,但这不代表,艺术教育可以想怎么样就怎么样,要把精神层面和正当的艺术管理制度完美的结合在一起,以此来达到最完美的境界,这样的境界,培养出来的学生,不仅可以让他们做到物质上的演绎,更可以让他们领悟到艺术教育上的美。

与此同时,教师在教育学生学习艺术的时候,需要去尊重学生,在学生学习艺术的时候,如果遇到瓶颈而产生心理障碍,或是想要放弃的时候,教师也坚决不能放弃他们,这也考验了教师的文化和教育态度的修养,不是每一个学生在接受艺术教育的时候,都不可以达到教师预期的,因此,我们需要在管理学生的同时,注意自己的行为艺术,只有把艺术教育和艺术化的管理制度完美的结合在一起,才能培养出真正适合艺术的学生。

四、 总结

对于中国的艺术教育而言,管理艺术是一门必不可少的研究课题,因为艺术不同于其

他的学科,艺术不仅仅是一种形式,不仅仅旨在教科书上的一些文字描写,更多的要的是艺术上的文化实践,而在实践的同时,需要教师以艺术的形式有效的管理学生们在学习艺术的时候所研究的课题,以及表演艺术的演绎方式。教师在进行艺术教育的时候,要注意自己态度的友善和对学生的引导,每一个学校都需要优化自身的管理,提高自身的艺术教育质量,大到学校,小到教师以及艺术教育的资源,都需要一个从缺失到完善的过程。因为,不管是哪一种教育,最终的目的都是要去实现教学目标的。总而言之,艺术教育是一门综合艺术性很强的工作,作为艺术教育工作者,不仅要在实践中累计工作得经验,和学生们要做到心与心的交流,情与情的融合,为学生之所想,乐学生之所乐,只有这样,才能在进行艺术教育的同时,也可以很好的遵循艺术教育的制度,虽然说管理是一门科学,但同时艺术教育的管理更多的是一门艺术。

参考文献:

[1]琼.杰弗瑞.美国艺术管理教育的历史回顾[M],美术研究,2004

第5篇:教育的艺术范文

一.美国艺术教育现状分析

美国艺术教育具有如下特征:首先,重视在全民中普及艺术教育。美国强调艺术不是少数精英、中产阶级和社会上流阶层的特权,艺术需要面向大众,向人们证明艺术鉴赏力并非先天固有,人人都能够学会欣赏艺术,艺术不是少数“拥有艺术天赋”人的专利。在这种理念的指导下,美国大部分综合性大学都开办了艺术系,不仅如此,还设立了专门的组织机构在各个地区开展艺术教育,甚至将艺术教育深入到社区中,将其与学校艺术教育有效结合,让公民有更多的机会直接参与艺术活动,以此来培养公民对艺术体验的需求,促进艺术教育的普及,并从根本上推动艺术教育的发展。提倡社区艺术教育的个人和团体认为,通过在全民中普及艺术教育能够间接甚至是直接地影响艺术教育政策的制定,使艺术教育真正得以重视,因为只有当全体公民都意识到艺术教育的重要性时,有关艺术教育的政策才会相应地调整和转变。试想如果家长和孩子在生活中接触到某种艺术体验时,他们可能会期望在学校课程中能够再次获得这种体验,也会乐于去了解艺术,这样将艺术课程的成绩纳入学生升学的必修学分,将有关艺术知识考核的试题列入标准化的考试范畴,以及将与艺术有关的职业看作高校就业推荐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等构想也有望实现。此外,学校也能够充分利用社会上的资源(包括人力资源和物力资源)来促进学校艺术教育的发展,从而向学生提供最佳的教育方案。

其次,美国在艺术教育中开始强调视觉艺术的文化属性。它不局限于从形式和技能上来发展艺术教育,而是从一个更宏观的层面,从人类学、社会学等新的视角来重新审视艺术学科,认为艺术是人类行为的一种现象,艺术的形式、线条、色彩是人类用来进行交流的符号。在艺术教育中,注重教学活动与整个社会的关联,对教育的内容、学科的角色,以及教学的模式进行了重新定位。美国的许多艺术教育理论家认为艺术能够促进道德的发展,借助合理有效艺术教育,能够让人积极地转变自我,并进而改变社会以及人类生存的世界。他们意识到艺术教育与人类社会,以及人类文明的重要联系,也认识到艺术对于培养有思维能力的、创造性的公民的重要性,于是提出艺术教育不应该仅仅局限于艺术作品的创造,单纯地关注技能的学习与材料的运用,而是要让学生通过学习更深刻地理解艺术的社会力量,要将教学的重心转移到一些与社会和人类密切相关的主题上来,通过艺术教育引导学生从社会的角度来看待艺术实践活动,并将具体的教学内容同当前社会及文化的现状,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相联系。教师在课堂上为每一位学生搭建一个交流观点的平台,这种交流以艺术创造与艺术表现的形式进行,学生以一种或多种艺术形式作为媒介,表达自己对于当前社会及文化问题的看法与认识。教师则在课堂教学活动中,一方面从艺术的角度指导学生创造有意味的形式,另一方面从思想的层面帮助学生认识身边的社会文化现象,启发学生设想未来的生活方式,并将自己的设想以视觉的形式加以描绘。

再者,美国艺术教育注重发展跨学科的、以研究为基础的课程。俄亥俄州立大学艺术教育学院提倡通过发展跨学科的、以研究为基础的艺术课程来对俄亥俄州五所公立学校进行教学改革。学院认为以研究为基础的教学模式能够让教师和学生同时参与教学活动之中,从而让学生从课堂上真正有所收获。学院倡议教师设计涵盖多门学科的课程方案,在课堂上以师生共同探讨的形式完成知识的传授过程。事实证明,这种以讨论为主要载体的研究型教学模式能够促使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积极思考,踊跃提问,也有助于教师更深入地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并在此基础之上制定下一步的教学计划。此外,学院强调艺术教学应该多样化,这种多样化应在形式、内容和观点上都能够得以体现,要将教学的重点放在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之上,艺术教学要能够开拓学生的思维,启发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并培养学生用多种可能的方案去解决问题的能力。学院提倡在艺术教育中,通过与美学相关的研究,通过与艺术批评相关的探讨,以及与艺术创造相联系的创作实践来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学院认为艺术教育对学生和社会的主要贡献是在向学生传授技能和概念的同时,为他们创造一个研究与表达个人体验的机会,为他们提供一个开感和智力的机会,帮助他们建构对自我的认识,同时也将美学与文化的内容融入其中,让学生学会分析与思考,学习从艺术作品中美学的、社会的和历史的复杂背景中解读作品的意味,学习关注周围的世界,并积极地塑造周围的世界。

二.对中国当前艺术教育的启示

艺术教育与个人和社会发展密切相关:从狭义的范畴来看,艺术教育能够培养和促进学生的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从而构建一个全面发展的人;从广义的范畴来看,艺术教育能够促进文化的发展、繁荣人类的文化,从而和全面的人共同构建一个文明的社会。因此,我们有必要对全体公民开展艺术教育。然而,艺术教育目前尚停留在一个边缘学科的位置,有待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也有待艺术教育自身与时俱进地做出调整和改革来改变这一尴尬局面,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从学科的范畴来看,21世纪的艺术教育应该涵盖技术、理论和文化的广泛领域。艺术是一个开放的概念,艺术是在不断发展和演变的。同样地,艺术教育领域也在不断地扩展和变化。将技能训练和美学原理作为基本范畴的艺术教育反映了一个特定时代的标准和理念,但并非普遍的、永恒的定律。艺术教育工作者应敏锐地感知当前学生的实际需要,考虑将艺术教育与新的艺术实践以及当前的一些重要的相关学科(如:社会学、人类学、心理学等)相结合,重新定位艺术教育的范畴。

2.从艺术教育的目的来看,艺术教育不应该将其目标继续锁定在技能的培养的狭义理解之上。艺术教育应将重点放在了解艺术家和艺术行为的职责,了解艺术反映并谱写着历史的事实,将这些原本局限于对形式特征、技术分析或工艺媒介进行探讨的目的导入到一个更广泛、更深刻的议题,从广义的范围上去真正地理解艺术。

3.从具体的教学内容来看,要多样化且与学生生活相结合。事实证明,为学生所熟悉的、与日常生活相关的主题最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生活中的各个方面去获取信息来充实课堂教学的内容,启发学生将艺术的创造性思维与生活中的具体问题相联系,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将教学的重点放在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之上。通过对日常生活中的视觉文化批判性的研究,让学生学会关注生活、感知社会,将艺术与更广泛的社会和文化问题相结合,这是艺术教育的本质意义所在。

4.从授课的模式来看,要转变教师和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对立角色。教师不再是一个在课堂上唱独角戏的授课者,而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学习氛围的制造者,教学研究的推动者。让学生参与教学设计、课程讲授和作业评估活动,从被动的教与学的模式转向主动的、互动的、以研究协作为基础的课堂学习模式。

第6篇:教育的艺术范文

在教育学史上,持“教育学是一门科学”观点的人亦不在少数。赫尔巴特否定了教育学是应用科学,强调教育学应揭示教育的目的,探究教育的事实与方法的普遍理论,在框架的结构性、原理的普遍形式等方面作了突破。另外,赫尔巴特还致力于使教育学科学化,他批评了以往教育学依赖于哲学或满足于经验描述的状态,要求把教育学当作事实来研究,主张采用实验和系统的方法去认识学生和学校。此外,他强调要使教育学成为一个独立的学科,尽管要有别的学科作基础,但不能成为其他学科的领地,“像偏僻的、被占领的区域一样受到外人治理”,为此,他致力于教育学与哲学、心理学的区别,寻找教育学自身独立的核心概念和原理。[5]可见,赫尔巴特应是科学论的代表。马卡连柯在长期从事流浪儿童的教育工作中得出这样一个信念:教育学是最复杂、最灵活的一种科学,也是最复杂、最多样化的一种科学。[6]皮亚杰在探讨教育学本身的性质时指出:人们没有意识到教育问题的复杂性,并不知道,教育学是一门可与其他科学相比较的科学,而且由于它涉及各种因素的复杂性,这门科学大致是十分困难的科学。[7]黄济先生也基本持科学论。他指出:由于教育现象的复杂性,教育活动的随机性较大,如何从特殊性中找出一般性的规律来,是需要从事长期的实验和艰巨的研究工作,通过不断的实践、理论、再实践、再理论来提高教育学的理论水平,提高教育学的科学性,巩固教育学的科学地位。[8]

(一)中介论

中介论,是指关于教育学学科性质的认识,部分学者主张教育学介于科学与艺术之间。涂尔干认为,教育学不是“科学”或“教育科学”。后者描述和解释“是”或“曾是”,取向是现在或过去;前者确定“应是”,取向是未来,其任务在于制定行动的准则。那么,教育学是艺术吗?涂尔干认为,把与科学相对的东西都归结为“艺术”,是对“艺术”的泛化;若采用实践意义上的“艺术”概念,即“一种做事方式的体系”,则教育学也不在“艺术”之列。在他看来,教育学具有一种混合的特征:一方面,教育学是教育观念的结合,且采用了理论的形式,但又不是像科学那样去说明和解释教育的行动过程,而是对这一过程本身的价值进行反思和评价;另一方面,教育学是一种关于教育行动的方案,但又非教育行动本身。因此,教育学介乎科学与艺术之间,属于一种“实践的理论(practicaltheory)”。值得注意的是,涂尔干所用的“教育学”属于“一般教育学”,重在系统阐述柏拉图、蒙田、卢梭等人的教育思想,因而带有教育哲学的性质。显然,这与通常所谓的“教育学”有所不同。涂尔干放弃了教育知识单一性的幻想,试图在原有的思辨或哲学性质的“教育学”之外,为实证的“教育科学”另辟一片专事教育事实研究的疆域。就此而言,他与维尔曼(Willmann)和洛赫纳(R.Lochner)等人一样,突破了“教育学是科学还是艺术”的追问。[9]

(二)结合论

结合论,是指关于教育学学科性质的认识,部分学者主张教育学是自由运用科学的艺术。杜威是讨论“教育学是科学还是艺术”问题的又一巨擘。他认为教育学是自由运用科学的艺术。他在《教育科学的资源》一书中,将“作为一门科学的教育学”与“作为一门艺术的教育学”并举。他认为,如果依严格的标准,甚至连物理学、化学都难以称得上是科学,更不用说生物科学和社会科学了。为此,有必要从宽泛的意义上理解科学,以囊括通常认为科学的一切学科。在杜威看来,科学是指一种系统的探究方法;凡运用这种方法处理事实或题材的学科,便可谓之科学。据此,我们也可以把运用这种方法探究教育事实或问题的教育学,称为“教育科学”。然而,杜威又提醒人们,在从事教育之类的活动中,要谦虚而谨慎地使用“科学”一词,因为“没有什么自称是严格符合科学的学科,会比教育学更可能遭到假冒科学的损害;要建立起一种僵硬的正统观念、一整套标准化的为大家所接受的信条的学科,再没有什么比教育学更为危险。”也许是由于这种“谦虚”和“谨慎”,杜威更倾向于认为,就实际运用而言,教育学像工程学一样,是一门艺术,是“人类艺术中最困难和最重要的那种艺术”。但这并不意味着教育学要放弃各种“科学”的资源,恰恰相反,教育学是一门自由运用那些与教育有关的科学的艺术,因为“科学”与“艺术”之间并不是截然对立、不可调和的,一门学科之所以成为“艺术”,乃是“因为其中含有科学的题材,以引导实际的运用”。这种观点不仅体现了杜威消解教育中“二元论”思维方式的哲学努力,而且折射出杜威在知行关系上的实验主义立场。[10]

(三)综合论

综合论,是指关于教育学学科性质的认识,部分学者主张教育学属于两种及其以上学科领域的综合,代表性的观点有:两综合论,即教育学既是科学也是艺术;四综合论,即教育学是科学,又是哲学,是技术,又是艺术,是四者的综合。1.两综合论教育学既是科学又是艺术。德国的拉伊在《实验教育学》(1908)中提到,教育学同医学一样,“不仅是一门通过实践经验得来的艺术……而且是一门科学。”他认为,教育学家通常需要“丰富的一般见识”、“教育学的机智”和“经验”。[11]桑戴克和盖茨(A.1.Gates)则旗帜鲜明地主张,教育学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他们认为,“科学”和“艺术”直接或间接地与世界的种种变化相关。“科学”追求的是系统的知识,其目的在于增进人们对这些变化的了解和控制;“艺术”追求的是如何利用这些变化,形成某种结果。教育学研究“人类与其环境的一般关系及使人类本性能更适当地适应其的改变”,因而兼具“科学”和“艺术”两种功能。作为“科学”的教育学,旨在发现个体对于环境的最佳适应状态;作为“艺术”的教育学,则以改变人类本性、形成新的适应为己任。[12]我国学者曹孚也提出“教育学既是科学又是艺术”的观点。他认为,教育学之所以是科学,主要是因为:(1)教育学是社会科学的一门;(2)教育学是以科学的马列主义、思想为指导的;(3)一切事物都是有规律的,教育、教学工作也不例外。教育学之所以是艺术,主要是因为:(1)教育学研究的材料大都属于方法和技术;(2)教育学必须回答为谁服务的问题;(3)教育学要反映广大群众的利益。[13]2.四综合论西北师范大学胡德海教授认为,“教育学是科学,又是哲学,是技术,又是艺术,是四者的综合。”在肯定教育学是科学的同时,并不影响肯定教育学又是哲学,即肯定教育学曾孕育于哲学家、思想家的哲学思想之中。在许多哲学家、思想家的哲学著作中,包括了一些教育方面带有根本性问题的主张。可以说,教育学从一开始就与哲学发生着密不可分的血缘关系。在肯定教育学既是科学,又是哲学的同时,还应肯定教育学既是技术,又是艺术,因为教育学体系中的应用教育学部分,有很大部分是属于方法、技术的。所以,在应用教育学部分,其中不仅有属于科学规律的东西,尤有方法、技术的东西,并必然有达到炉火纯青地步的技术即艺术的出现。然而,艺术不离技术,技术不离规律,特殊的规律又不离一般的规律。由于教育学理论层次的不同和其实践特殊性的存在,说教育学既是科学、又是哲学,既是技术,又是艺术,并说是这四者的综合,虽也表现了其不同的着眼点和看到其中的某一侧面的特点,但仔细分析起来,是有其客观事实上的依据的。[14]

二、教育学是研究教育艺术的科学

综上所述,关于教育学学科性质问题的争论,既有对“科学”和“艺术”概念的理解问题,也有对教育学学科任务的认识问题,还有对教育学学科研究对象的认识问题。对“科学”和“艺术”概念的理解不同就会有不同的观点,若是对科学持广义的理解,就会把教育学划入科学范畴,反之,则会划入艺术范畴。对教育学学科任务认识不同,也会有不同观点,若是认为教育学主要是实践学科,则会将教育学划入艺术范畴,若是认为教育学主要是理论学科,则会将其划入科学范畴。若是对上述的理解兼而有之,可能就会持结合论或综合论。讨论某学科的学科性质问题,应该看该学科的根本属性。从根本上看,某学科只能归为一个领域,哪怕它是交叉学科,也应有侧重于某个学科领域的问题,否则就会变成大杂烩。比如说教育学既是科学,也是艺术,就是个问题。科学与艺术,本身就是两个不同的判断标准,又如何并列呢?但说教育学是科学,具有艺术性,或者说教育学是艺术,具有科学性,是可以的。并列就意味着没有主次、平分秋色,这样看似理想,但既不真实,更不理性,也于实践无益。讨论某学科的性质,与该学科的任务是密不可分的。教育学的任务很多,但其主要任务是什么?这个主要任务将会决定它的性质。教育学最根本,最主要的任务应是指向教育实践,立足于解决现实教育问题,并有明确未来指向的教育实践。教育理论若不能回到教育实践,指向教育实践,要么是虚假的,要么是多余的,是正确的废话。因此,教育学所有有关理论的研究,有关教育基本问题的研究,都应该能够转化为指导教育实践活动的行动方案,不断提升教育实践活动的质量,更好地实现教育传承文化,培育全人的目标。正如梁漱溟先生指出的“教育应当是着眼一个人的全生活而领着他去走人生大路,于身体的活泼、心理的活泼两点,实为根本重要,至于知识的讲习,原自重要,然固后于此”。[15]讨论某学科的性质,还与该学科的研究对象紧密相连。尽管对于教育学的研究对象问题,存有不同见解。但是,较为抽象地说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研究教育这种特殊的人类社会实践活动还是基本被认同的。教育学与教育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虽然两者关系相当密切。教育学是一门学科,是一门研究教育这种社会实践活动的学科。总体上说,教育学属于理论范畴。虽然教育学作为一个学科群,其内部应有基本理论研究与应用研究的区别。而教育这种特殊的人类社会实践活动则属于实践范畴。所以,教育学的学科性质就与教育这种特殊的社会实践活动紧密相关。教育主要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实践活动,是促进人的潜能不断充分发展。然而,每一个人都会拥有不同的禀赋和个性特征;每个人的发展在来源上有先天、后天之别,在出现程序上有初始、后继之别,在阶段上有共性、个性之别,在内容性质上有自然与社会之别,在载体上有身体、心理之别等。每个人都是复杂唯一的个体。儿童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是确定性与模糊性的辩证统一,确定性决定了儿童青少年发展中的可教性和科学性,模糊性决定了儿童青少年发展中教育的有限性和艺术性。人的潜能从结构上看,具有多元性,从发展上看具有无限性,是多元与无限的结合,表现出多元无限性。因此,教育活动的对象———人,其本身具有复杂性、其发展规律具有确定性与模糊性、其潜能的发展具有多元无限性。[16]因此,教育活动对象的复杂性决定了教育活动的复杂性,教育活动的复杂性也就决定了教育活动的艺术性。教育这种培养人的特殊的人类社会实践活动,极具有艺术性。教育学就是研究这种极具艺术性的教育活动的学科。鉴于以上认识,教育学的学科性质应是研究教育艺术的科学。它是研究如何有效开展教育实践活动,提升教育活动人才培养质量的科学。它是为教育活动艺术性的开展,提供一种带有模糊性(其实质就是艺术性)的确定性教育科学理论。

三、教育学学科性质呼唤教育科学理论

第7篇:教育的艺术范文

“艺术让人成为人”的内涵

“艺术让人成为人”的概念,源自于哈佛大学教授理查德・加纳罗与迈阿密大学教授特尔玛・阿特休勒合著的人文学通识读本:《艺术:让人成为人》。它是现代教育最终的追求。上海市华东师范大学附属枫泾艺术中学树立“艺术让人成为人,八美并进,全面发展”的办学理念,并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艺术让人成为懂得审美的人 海德格尔认为,人的生命只有诗化了,才能使栖居成为现实。现在,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认为,在现代条件下,学生即使将来不从事艺术创造活动,也需要具有高度的审美艺术修养。因为要发现真理,要揭示现象的规律性联系,需要做到美感和思维的统一。

艺术让人成为完整人格的人 近年来,人们对审美心理的探究已经初步揭示出,审美将会使人的各项心理能力处于一种极其自由和谐的状态,使每一种能力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同时又能兼顾整体,而并不损坏整体的有机统一。所以,艺术对于完整人格的形成,起到极其重要的作用。

艺术让人成为充满智慧的人 据研究,艺术中的形象思维可以促进科学思维中的形象组合,有助于科学概念和科学关系的形成,有助于扩展思维的领域,有助于推进自由与创造的能力。因此,艺术和智慧也是相通的。

艺术让人成为富于情感的人 艺术教育的本质是情感教育,是一种美的情感体验,是以情感、想象、创新为特征的把握世界的特殊的方式。通过美的情感体验能让学校教育成为一门艺术。“艺术让人成为人”的内核永远还是“美的情感体验”。抓住了这一核心,也就抓住了培养高素质、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新人的教育切入点。

“八美并进、全面发展”的具体体现

本校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通过“以艺术为基、以科学为实,以人文为魂”等途径,将学生培养成为“八美并进、全面发展”的人。即要求他们学会“欣赏他人的美,创建自己的美;感受自然的美,营造人文的美;体验艺术的美,塑造人格的美;探索科学的美,成就人生的美”。

“八美并进、全面发展”是“艺术让人成为人”的具体化体现,揭示了“八美”诸要素间的相互联系,内涵具体反映在美的对象、美的发展水平、美的内容三个纬度上。其中,人文美、人格美、人生美是学校“八美”教育的核心。从实践论的角度看,“八美”的起点是学生自我个体,以个体美的实践――“欣赏他人的美”为基本出发点,最终又回归到自我个体――“创建自己的美”。实践的方式也遵循了由近及远、由他人到自身、由具体到抽象、由简单到复杂的认识规律。

以情感体验为主线,统领学校工作

“艺术让人成为人”,在操作层面上包含两层意思:一是借美(艺术)育人。二是创美(艺术)育人。学校教育,实质上就是“借美育人”与“创美育人”的统一,即在各类教育活动中强调情感德育与情感教学的渗透。

降低学生学习障碍,提升教师教学效益 一是推动以美的情感体验为主线的课堂教学。第一,提炼以美的情感体验为主线的课堂教学五大特征:目标设计美、教学流程美、师生合作美、方法运用美、教学辅导美;第二,挖掘各学科知识体系中的“美育”素材,关注课堂教学中“美”的渗透;第三,完善“设计――实践――再设计――再实践”的教学流程,发挥“以美启智”的教学功能。二是构建以“情智相长、问题跟踪”为主要抓手的自然分材教学模式。三是实施课堂教学改进计划,积极开展课堂教学流程、结构和策略的改革。四是以美为主线,整合“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研究型课程”三大课程与“学校课程”的关系。

提升学生道德情能,推进有效德育全面开展 一是实施“借美育人、创美育人”的欣赏性德育模式。“借美育人”是不断挖掘新的艺术形式,将艺术节活动项目与德育教育相结合育人;到华师大举办学生美术作品展;举办“枫泾,我为你自豪”艺术作品展评。“创美育人”一方面体现为“自由与创造”,开展了多种活动;另一方面,体现为“交往、对话与体验”。在师生中确立“教师爱学生是职业的承诺、教师引导学生爱老师是永恒的追求”的新颖的师生关系观,举办“我心目中的好老师”的评选。二是加强行为规范的训练。学校加强学生行为规范养成教育及训练,加强新生入学教育和行为规范认知,评选行为规范示范员。三是开展“八美并进、全面发展”活动。第一,人文美。举办演讲比赛等活动。第二,人格美。组织编制各年级分阶段德育要求,通过学生品德自评与优秀学生的评选来激励学生。第三,人生美。邀请专家、名人来校演讲,并与学生互动对话,开拓学生眼界,提高学生素养。第四,通过举办秋季田径运动会、评选各级优秀学等活动,让学生“欣赏他人的美,创建自己的美”。

第8篇:教育的艺术范文

一、美术艺术熏陶式教学

美术作品能陶冶孩子的性情,多多的参与美术活动能使孩子去发现美,并能够利用自己的能力去创造美,也能推动身心的健康发展。孩子参加美术活动,不仅仅是一个学画的过程,也是在参与一项实践的活动。因为这个年龄阶段是孩子行为能力和学习能力发展最快的一个阶段,在这个阶段,老师应该注重培养幼儿的创作能力。美术活动正是为孩子们提供了一个参与社会活动的广阔的空间。当然孩子的年龄还很小,所谓的美术,无非就是涂鸦。老师可以根据孩子的实际情况,设定相应的教学活动中,例如可以让孩子们画一画自己心目中的鸟,让孩子们充分的发挥自己的想象。此时,老师可以放上几张简单的小鸟的图片作为引导,老师也可以提问“你们都看见过哪些鸟啊?”“、你最想成为什么鸟啊?”、“如果你是鸟,你最喜欢什么花啊?这样诸如此类的问题,这时孩子们的思维从鸟的色彩和特征等方面不断创新,从而产生创作的欲望。这时,就可以给孩子们留下自由画画的时间,让他们画出自己心中的小鸟。在这个过程中,充分体现了幼儿对小鸟、对生活美好向往。在孩子画画的过程中,老师可以同时播放音乐,比如《春天在哪里》这种欢乐又适合情境的歌曲,让孩子们在一个自由无拘束的氛围中创作。一般学龄前儿童作画都是涂鸦,老师就要通过适当的引导把孩子们的带有想象力的涂鸦变成写实的作品,根据幼儿的不同特点,老师可以根据命题来设计活动,这样对孩子们的掌握也更有成效。例如:小班的色彩训练,先让他们知道什么事物应该是什么颜色,比如,太阳应该是红色或者是黄色,不能是绿色黑色。中班可以画简单的事物,画苹果画鸭梨,也可以画一些身边的事物,黑板书桌小花小草等等,大班可以更加有难度,可以画自己,可以画自己的爸爸妈妈。让孩子们在画画的之后,老师把画作贴到班级的墙上,可以让孩子们时时刻刻的欣赏自己作品。

二、朗读中的艺术熏陶教学

朗读,是语言教学的一种重要的教学方式。在学前教育中,更是尤为的重要。在传统的语文教育观念中,朗读教学是倍受推崇的。虽然,在学前幼儿认识的字不多,但是也不能够忽视朗读的重要性。因为这不仅仅是培养孩子的朗诵能力,也锻炼孩子的勇气。老师在平时上课的时候,就应该多多的给孩子念课文,读故事,并且是带有感情的朗读,让孩子们知道朗读的正确的方式。老师也可以给孩子布置朗读的任务,回家给父母带有感情的朗诵一首儿歌或者讲一个小故事,这样不仅能锻炼孩子的朗诵能力,还能增进孩子与父母之间的感情。老师也可以组织一个朗诵儿歌的比赛,然后在家长会的时候,让孩子上台表演朗诵。表现好的可以给适当的奖励,这样又能极大的激发孩子的积极性和表演的欲望。由此可见,艺术熏陶教育的重要性,我们不见得非得强迫孩子要多多的学习,只要在不知不觉中,让孩子们在欢乐的气氛中感受学习,这样才能激发孩子的学习热情,让孩子们在快乐中学习知识。

作者:戴维维单位:淮安市青少年宫

第9篇:教育的艺术范文

目前,我国中学的美育课程设置普遍只有音乐和美术,这是由于中国整个教育体制还存在着诸多问题,而且由于一些世俗的偏见都给中学开设舞蹈课造成了一定的困难。但这些困难并非不可逾越,随着人们对应试教育的不满和对现代教育的探索,大部分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在学业有成之余能学习一点艺术,提高修养,增强创造力与想像力,同时大部分学校的领导和教师也开始考虑加强课余活动的质量。在这种情况下,普及舞蹈教育,让舞蹈真正走进中小学课堂,既是素质教育的客观要求,也是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

二、课题研究的目标和内容

1、研究目标:通过在中学开设舞蹈课,在增强体质的同时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感受到美,让学生学会如何欣赏舞蹈美、体验舞蹈美,并启发提高学生的创造力。

2、研究内容:中学舞蹈教材的编写、课堂教学、学校舞蹈队的训练、进行对比实验。

三、 课题的研究方法

问卷调查法、对比实验法。

四、 课题的实施过程

实验班级的选定:根据学校课程设置进行调整,初一年级6个班作为实验班级,每周开设一堂舞蹈课,初二年级6个班为对比班级。

1、编写适应于初中生的校本舞蹈教材。初中舞蹈课程不同于专业学校的舞蹈课程:专业舞蹈学校的舞蹈教学主要是培养舞蹈表演、编导、教育专门的从业人员,要求精通各种舞蹈技能;而对于普通中学的舞蹈课程主要是培养审美情趣,掌握美化自身形体的舞蹈方法和学会正确欣赏中外不同舞蹈作品,进而提高自身艺术修养的能力。因此,用专业舞蹈学校的训练体系、教学方法和教材来对普通中学生进行舞蹈教育是不合适的。

2、课堂教学。初中舞蹈课的教学内容以形体训练为主,以民族民间舞、中外舞蹈名作赏析为辅。根据上面的教材原则,可以增加现代舞、街舞、踢踏舞等节奏强烈、深受当代中学生们喜爱的流行舞蹈。这样可以加强学生对身体的支配力,提高学生学习舞蹈的兴趣,尽情展现中学生的活力,着重对学生进行协调创造力及表现力方面的训练与提高,增强其自信心。

在具备了一定舞蹈体验的前提下,可增加舞蹈名作赏析的内容,向学生介绍中外优秀舞蹈、舞剧作品,让学生了解每一种舞蹈形成的历史条件和社会背景,了解每一种舞蹈的风格、特点及评判标准,接受作品中表现的真善美的教育,提高其艺术修养和审美品位。

3、适当举办集体舞蹈比赛和文艺演出。艺术具有参与原则,课外活动中学生是主角,组织各项文艺比赛和演出可以调动学生的兴趣,培养激发学生的创造力,提高学生的活动能力,使他们获得艺术审美的愉悦体验。这不仅对学生进行了美育教育,而且还丰富了学生的校园生活。

4、学校舞蹈队的训练。初中舞蹈教育应走普及与提高相结合的路子。学校舞蹈队的组建、教学与训练对舞蹈教育的提高有着重要意义。学校舞蹈队的训练时间应放在课余时间。笔者在学校舞蹈队的训练中增加了舞蹈表演的软、开度和技巧,并且排练了一些节目在校内或校外的一些活动上表演。这不仅让舞蹈队的学生得到了提高,而且还能带动更多学生对舞蹈、对艺术的求知与感受。

五、结论

根据上述研究,笔者认为在中学开设舞蹈教育可以实现的美育功效有:

1、实施美育,学会审美。首先是审美认识的提高。从问卷中我们可以看出,接受过舞蹈教育的学生对各种舞蹈种类有一定认识,大大扩展了初中学生的视野,提高了审美认识,对他们进一步认识社会、历史、人生和探索未来都有深刻的影响。其次是审美教育的作用。通过舞蹈的课堂教学,接受教育的年级在掌握美化自身形体的舞蹈方法和学会正确欣赏中外不同舞蹈作品后,提高了艺术鉴赏水平,提高了自身的艺术修养。再次,中学生的舞蹈还具有审美娱乐作用。在参与表演与欣赏的过程中,学生能获得精神享受和审美愉悦,赏心悦目,畅神益智,使身心得到愉快和休息。

2、开发智能,学会学习。舞蹈训练从手、眼、身、步、韵等方面着手,对于学生的注意、观察、想象、记忆、模仿、思维等能力的发展,都有全面推进的作用。

3、锻炼体能,学会健体。舞蹈的本体是肢体运动,因此初中生的舞蹈是学生们通过娱乐达到健身的最佳方式。教师应运用科学的舞蹈基本功训练,使经过训练的学生肌肉呈条形生长;以柔美的身体韵律训练,使身体曲线优美舒展;以欢快的动律训练和轻松的舞步,使骨骼、韧带、关节在灵活性和柔韧性等方面都得到运动和发展,并通过舞蹈矫正不良的形体,改善过于肥胖、瘦弱的形体,从而促进初中生在生长发育的关键时期生理素质得到全面的锻炼和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