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呼吸系统疾病病案分析范文

呼吸系统疾病病案分析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呼吸系统疾病病案分析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呼吸系统疾病病案分析

第1篇:呼吸系统疾病病案分析范文

【关键词】 布地奈德; 氨溴索; 儿童急性喉炎

小儿急性喉炎是儿科常见的急危重症,主要见于婴幼儿,多发于冬春季节,该病起病急,进展快,处理不及时需气管切开,严重时可危及患儿生命[1]。近年来,布地奈德混悬液雾化吸入治疗急性喉炎的研究多有报道[2]。本院近期对儿童急性喉炎并发呼吸困难采用雾化吸入布地奈德联合氨溴索来治疗,现将研究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90例均为急性喉炎并发呼吸困难的患儿,诊断均符合《诸福棠实用儿科学》(7版)的诊断标准。采用机械抽样的方法,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45例,男26例,女19例,年龄8个月~5岁,平均(24±10)个月;对照组45例,男25例,女20例,年龄8个月~5岁,平均(23±11)个月。两组一般资料及病情对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3 讨论

小儿发生急性喉炎的原因是由于感染病毒或细菌,进而引起的一种急性咽喉部疾病,是目前临床上比较常见的疾病,是引起小儿急性喉梗阻的常见疾病。急性喉炎的喉头水肿现象的进展速度非常快,凶险性比较大,是导致出现上呼吸道梗阻出现呼吸困难的主要原因。由于患儿年龄小,使用空气压缩泵雾化吸入给药方法是一种比较理想的措施,它对患儿的口咽部的刺激相对较小,药物被雾化成微粒后可以直接在患儿的病灶局部进行沉积,起效速度快,使用起来也比较方便,费用相对较低,患儿及家长都比较容易接受,所以雾化吸入方法也已经普遍用于临床。就雾化的药物,目前多采用雾化吸入布地奈德进行治疗处理,布地奈德是较强的新型糖皮质激素,在基因水平上可以抑制炎症反应,从而达到抗炎和控制症状的作用[3-7]。盐酸氨溴索具有显著的松弛气道平滑肌及增加药物浓度、祛痰等作用,且与抗生素合用时,由于降低了痰液的黏稠度,使抗生素易于渗入,从而可增加抗生素在肺组织的浓度,增加抗感染能力,加强巨噬细胞的吞噬和杀灭细菌的能力[8-10]。而两者联用,既可以发挥新型糖皮质激素的强大抗炎功效又结合了盐酸氨溴索松弛平滑肌的效果,布地奈德和氨溴索联合吸入后,还可以共同地增加抗生素在肺组织的药物浓度,又兼良好的祛痰功效,可以增加和迅速恢复肺泡功能,改善肺功能,从而减轻临床症状,促进疾病恢复。所以布地奈德和氨溴索联合吸入对于儿童急性喉炎并发呼吸困难的患者是非常有效的治疗,经本院采用雾化吸入布地奈德联合氨溴索治疗儿童急性喉炎并发呼吸困难收效显著,实验组45例患儿,44例患儿症状减轻,总有效率达97.8%,且实验组患儿呼吸症状、声音嘶哑、犬吠样咳及吸气喉鸣消失时间均少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故两种药物的联合应用可以提高疗效,给急性喉炎并发呼吸困难的带来福音。

综上所述,雾化吸入布地奈德联合氨溴索治疗儿童急性喉炎并发呼吸困难疗效显著,安全性好,综合评价高,适合临床长期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陈磊.布地奈德雾化吸入治疗小儿急性喉炎的疗效观察[J].中国医药指南,2011,9(32):82-83.

[2]张兆瑞.布地奈德雾化吸入治疗小儿急性喉炎的临床效果观察[J].吉林医学,2012,33(9) :1869.

[3]罗厚江,王静,谢怀珍,等.布地奈德联合氨溴索雾化吸入治疗新生儿吸入性肺炎疗效观察[J].蚌埠医学院学报,2012,37(1):48-50.

[4]赵明德. 布地奈德雾化吸入治疗小儿轻度急性感染性喉炎的临床疗效观察[J]. 儿科药学杂志, 2012, 18(7):26-28.

[5]叶素芬, 苏国法. 布地奈德雾化吸入治疗小儿肺炎 51 例[J]. 中国药业, 2012, 21(7):69-70.

[6]李争荣. 布地奈德雾化吸入治疗小儿急性喉炎临床疗效对比研究[J]. 中国医药导报, 2012, 9(7):64-68.

[7]张小安. 布地奈德雾化吸入治疗小儿急性喉炎64例疗效观察[J]. 中国医药指南, 2012, 10(14):199-200.

[8]王玲.盐酸氨溴索治疗小儿肺炎的疗效观察[J].当代医学,2012,18(266):143.

[9]杨冰心, 吴明法, 肖东霞. 盐酸氨溴索雾化吸入在小儿支气管肺炎治疗中的应用[J]. 中外医疗, 2012, 31(21):9-10.

第2篇:呼吸系统疾病病案分析范文

【关键词】 死亡病 疾病谱 病死率 顺位

我院是一家拥有1400张床位的三级甲等综合医院,集医疗、教学与科研为一体。2000年至2005年6年间共收治住院病人178387例,其中出院病人176241例,病死人数2146例。现将死亡病例资料统计分析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 来源于我院2000年1月1日~2005年12月31日6年《卫生部门医院住院病人疾病分类报表》及死亡病案。

1.2 方法

以病案首页为依据,疾病诊断、损伤与中毒外部原因分类均按《国际疾病分类》ICD-10标准进行。死亡疾病均按主要疾病即第一诊断统计,并发症和伴发疾病未统计在内。

1.3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12.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

2 结果

2.1 病死率

表1显示,住院病人病死率呈逐年下降趋势。表1 2000~2005年出院人次、住院病人病死率(略)

2.3 死亡年龄分布

由表2可以看出,20岁以内各年龄段病死率较低。而40~、50~、60~岁三个年龄组病死率逐渐增高,60岁~年龄组病死率高达23.11%,详见表2。表2 各年龄段死亡人数及构成(略)

2.4 住院病人死因顺位 死因居首位的是恶性肿瘤,第二位是循环系统,第三位是损伤及中毒,第四位是消化系统,第五位呼吸系统,第六位传染病和寄生虫,第七位泌尿系统,第八位神经系统,第九位内分泌系统,第十位血液系统。

3 讨论

3.1 分析结果显示各年病死率呈逐年下降趋势,与姜月宜等报道的结果相近[1];2003年病死率相对较高,可能与当年SARS的流行有关。表明随着临床诊疗技术的提高,使伤病者受益。

3.2 性别与病死原因的关系 住院死亡病例中,男性占总病死人数的69.11%,高于女性2倍之多,与袁健萍等报道一致[2],可能是由于男性在社会、家庭中担任的角色与责任所造成的精神和心理压力比女性大;工作的风险性、社交活动及不良生活行为(吸烟、嗜酒、违章驾驶等)等都会加大伤亡机会。另外男性对疾病的防范意识差,预防观念薄弱,就医不及时也是不容忽视的原因。因此,合理调整男性公民的社会、心理压力和家庭负担,树立科学的生活、饮食观,参加适宜的运动,提高自我保健意识,可防止和减少某些伤害或疾病的发生。

3.3 不同年龄段病死情况 各个年龄段均有死亡发生。但1~20岁人群因病死亡人数较低,与这个年龄段多处在家庭、学校的安全环境中有关。死亡高发年龄段为40~69岁,占总死亡人数的55.55%;该年龄段又以恶性肿瘤、循环系统为主要死因,说明这两种疾病已经成为中老年人健康的主要危险因素,较袁健萍等报道的死亡高峰年龄提前10岁[2]。本组资料显示80岁以上老年人病死率最低,为3.89%,主要死亡疾病依次为恶性肿瘤、循环系统、呼吸系统和泌尿系统疾病。符合老年人生理病理特征。

3.4 疾病谱及死因顺位结果表明,2000~2005年的住院死亡病人疾病谱与上世纪末相比有明显不同[3]。住院病人死因顺位前五位依次为恶性肿瘤、循环系统、损伤与中毒、消化系统和呼吸系统疾病,与杜春花报道基本相同[4],说明地域差异对死因顺位基本无影响。各个年龄段均有恶性肿瘤死亡病例,31岁年龄段开始渐进入高峰。小于10岁年龄段有6例因恶性肿瘤死亡,最小年龄仅5岁7个月,恶性肿瘤死亡年龄趋向低龄化,可能与空气、水、土壤的污染有关,尤其是城市住宅装修、日用品、食物的污染与肿瘤发病率升高有直接关系。居第二位的是循环系统疾病,中、老年人为高发年龄,对中老年人要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合理的饮食,适量的运动等以预防心血管疾病的发生。损伤与中毒跃居第三位,并集中在21-51岁年龄段,主要是这年龄段的人群因工作和生活的关系,与外界接触机会多,交通事故、生产安全事故和社会暴力等伤害的发生几率高有关。本组资料分析显示,孕妇、围产期、新生儿及先天畸形病死率较低,反映了我市医疗单位在医疗水平提高的同时,重视妇幼保健工作,人们对优生优育知识的认知及重视程度均有极大提高。

参考文献

[1]姜月宜,唐赛贞,周继云.1998~2004年住院病人死因分析[J].中国病案,2005,6(10):41-43.

[2]袁健萍,黄明霞,易强英.1995~2004年住院病人死亡病例统计分析[J].中国病案,2005,6(9):41.

第3篇:呼吸系统疾病病案分析范文

【关键词】 军队;住院疾病谱;分析

部队疾病谱研究对于调查医疗资源配置,提高卫勤保障水平具有重要意义[1]。本研究 将近年来驻昆部队团以下干部(含团职干部)住院疾病谱进行分析研究,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采用回顾性调查的方式,从某驻昆部队医疗机构“军字1号”系统抽调 2006年10月~2007年9月部队团以下干部住院病历资料。调查内容包括:病案号、性别、 年龄、民族、入院日期、入院诊断、出院日期、出院诊断、治疗结果、住院天数、治疗费用等项目。所有数据经核查,筛选,其得有效数据672条。

疾病诊断分类按照ICD-9,共分为20大类,分别是:传染病和寄生虫病、肿瘤、内分泌、营养和代谢疾病及免疫疾患、血液及造血器官的疾病、精神疾患、神经系统疾病和感觉器官疾病、循环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泌尿生殖系统疾病、妊娠、分娩和产褥期并发症、皮肤和皮下组织疾病、肌肉骨骼系统和结缔组织疾病、先天异常、 起因于围生期的若干情况、症状,体征和某些不明确情况、损伤和中毒、损伤和中毒外因 的补充分类、肿瘤的形念学编码、影响健康状态和与保健机构接触的某因素的增补分类。

统计方法:采用SPSS13.0统计分析软件,统计方法:x2检验。

2 结 果

2.1 年龄分布 所有672人次住院部队团以下干部中,男性487例,女性185例,男∶女 =2.63∶1,平均年龄35.76±10.45。具体见表1。表1 部队团以下干部住院年龄按性别构成

2.2 疾病诊断分类 疾病诊断分类按照ICD-9,共分为20大类。其中,男性病人疾病构成比居前5位的依次是:消化系统疾病(19.92%)、呼吸系统疾病(12.11%)、肿瘤(9.45%)、 循环系统疾病(8.83%)、症状,体征和某些不明确情况(8.83%);女性病人疾病构成比居前5位的依次是:妊娠,分娩和产褥期并发症(43.24%)、呼吸系统疾病(11.35%)、影响健康状态和与保健机构接触的某些因素的增补分类(8.65%)、泌尿生殖系统疾病(7.57%)消化系统疾病(4.86%)。

2.3 住院科室 军队团以下干部住院科室分布广,除小儿科、地干病房、综合科、脊髓损伤治疗科而外,其余22个临床科室均有住院病人。其中,男性病人住院科室频数构成比居前5的依次是:泌尿外科(11.29%)、普通外科(9.86%)、耳鼻喉科(9.03%)、肝胆外科(7.19%)、骨科(6.98%);女性病人住院科室频数构成比居前5的依次是:妇产科(15.77%)、泌尿外科(8.33%)、普通外科(7.89%)、耳鼻喉科(7.89。%)、中医科(5.80%)。

2.4 出院情况 672例住院部队团以下干部疾病治愈531例,好转97例,未治7例,死亡7例,其他30例。其中平均治愈好转率达93.45%[(53l+97)/672]。男性病人和女性病人相比,治愈好转率差异有显著性意义(x2=48.21,P

3 讨 论

部队团以下干部是我军中坚力量,对其疾病与健康的研究对提高我军战斗力,增强军队医疗机构卫勤保障水平具有较大现实意义。本次调查显示,军队团以下干部住院年龄多集中在20~40岁之间,与军队团以下干部本身年龄构成相关。由于女性团以下干部多数处于婚育高峰期,受怀孕分娩影响,其住院年龄多集中在20~30岁之间,而男性团以下干部则更多集中在30~40岁之间。

按照疾病诊断分类,军队男性团以下干部住院疾病主要是消化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肿瘤、循环系统疾病、以及一些症状、体征和某些不明确情况。而女性干部住院疾病主要是妊娠分娩、呼吸系统疾病、泌尿生殖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肿瘤、肌肉骨骼系统和结缔组织疾病等。分析显示军队团以下干部疾病谱分布有以下特点:(1)女性妊娠分娩是最主要的入院原因;(2)感染性疾病无论是男性还是女性都占有主要地位,其中包括 消化、呼吸、泌尿、循环等各大系统的感染。(3)精神疾患、血液及造血器官的疾病、先天异常、皮肤和皮下组织疾病、传染病和寄生虫病在我军住院团以下干部疾病谱构成中比例较小。(4)一些慢性心身疾病在军队团以下干部群体中有一定发病,如肿瘤、心血管疾病、内分泌和代谢疾病、以及骨骼肌肉的慢性损伤性疾病等。以上特点提示军队卫勤保障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针对适龄部队团以下女性干部应做好平时计划生育工作,重视孕期医疗保健,入院后应严格掌握剖宫产适应征,做到优生优育。(2)进一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做好防病知识宣传,避免感染性疾病的发生和传播。(3)加强军队团以下干部心理教育和训练,使其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生活方式,避免一些慢性心身疾病的产生。 通过对住院科室的调查显示,军队团以下干部住院科室分布面广,其中,男性病人多集中在泌尿外科、普通外科、耳鼻喉科、肝胆外科、骨科、消化内科、中医科、肿瘤科等科室,而女性病人多集中在妇产科、泌尿外科、耳鼻喉科、普通外科、中医科、骨科、肝胆外科、消化内科等科室,提示以上科室是军队医院为兵服务的重点科室。军队医院随时应牢记“姓军为兵”的服务宗旨,从预防、医疗、护理、管理等多个层面加强医疗卫生服务,对于为兵服务的重点科室在政策上应予以扶持和帮助。

对出院情况的调查显示,军队团以下干部住院治愈好转率男性达97.54%,女性82.70%,表面看来男性远远高于女性,但分析其实质是本组有29名女性疾病人均为正常分娩或未产出院者,故出院情况填写为“其他”[2],从而导致治愈好转率在统计上低于男性。由此提示,由于生育分娩是婚育期女性军队病人的一项重要入院原因,因此在对此类人群的出院情况进行评价时,治愈好转率应结合其它指标进行综合评价。

参考文献

第4篇:呼吸系统疾病病案分析范文

    【论文摘要】目的了解某院住院病人疾病构成及变化趋势,为医院合理地配置卫生资源,完善医院管理方式,满足人民群众防病治病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对比分析2006-2008年某院住院病人疾病构成及顺位变化。结果前l0位疾病占住院疾病的90%左右,分别为:损伤和中毒、呼吸系统疾病、妊娠、分娩和产褥期疾病、循环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肿瘤、影响健康状态和与保健机构接触的因素、泌尿生殖系统疾病、肌肉骨骼系统和结缔组织疾病、眼和附器疾病,其中呼吸系统疾病位次逐年上升。结论根据某院疾病构成情况,加强重点科室建设,提高医院医疗诊断、治疗、服务水平,提高医院竟争力。

    了解某院的住院病人疾病构成状况及变化,有针对性的合理安排科室床位、人员、设备,加强科室引进新技术、新项目,吸引患者来院就诊,增强医院竞争力,为医院管理和决策提供科学依据,现对某院2006-2008年住院病人疾病构成进行统计分析。

1资料与方法

    资料来源于某院2006-2008年住院病人分类报表,分类按国际疾病分类法(icd-10 ) ,3年数据都是通过电子病案自动收集、汇总,资料完整,准确可靠。

2结果与分析

    3年来,该院住院病人前10位疾病构成与顺位见表to

2.1疾病构成比

    从表1可见,2006-2008年该院出院人数逐年增加,依次为14 230人次,16 653人次和17 672人次。3年共计48 455人次,其中前10位疾病43 604例,占出院病人数的90%。关注这些疾病的诊断、治疗、护理,应成为民院峡疗卫生工作的重点。

2.2住院疾病顺位

    从3年共计顺位看:损伤和中毒排在第1位、呼吸系统疾病第2位、妊娠、分娩和产褥期疾病第3位,3年中顺位有变化,但3病种不变,其中,呼吸系统疾病顺位的变化应引起高度重视。

3讨论

3.1损伤和中毒处于疾病首位。其中又以骨折、颅脑损伤占大多数。其主要原因:一是私家车增多、驾驶员素质低、交通管理水平滞后等引起交通事故频发。二是意外跌伤。三是由于生存压力大,心理不平衡造成的自杀、自伤、他杀、他伤。四是社会暴力增多。医院管理者应加大对骨科、神经外科的投人,合理安排医疗、护理人员及床位,防止人员过度疲劳,床位超负荷运转。相关部门应加强各种车辆的管理和培训考核驾驶员,对驾驶员进行急救知识、技术的培训,宜传心理健康教育、法律法规知识教育,提高他们的自我防范保护意识。

3.2呼吸系统疾病顺位由2006年的第3位升至2008年第1位,这引起我们高度重视,究其原因:一方面2006年万户居民搬人经济适用房,家庭豪华装修造成家庭空气污染。另一方面我市经济发展,外来人口增多,污染企业增多,私家车增多,致使我市空气质量下降。为此应采取措施减少空气污染。一是装修材料要使用合格的名牌产品,晾晒一段时间后,有环境专业机构检测家庭空气质量,达标后才人住。二是加强环境综合治理工作,关停污染企业,减少私家车驾驶天数,增强居民环保意识。三是注重体育锻炼,增强抵抗力。

3. 3妊娠、分娩和产褥期并发症排第3位。该院坐落在黄河三角洲新生土地上,年轻人较多,生育率高。同时,医院宽敞明亮的新病房,温馨热情的医疗服务,先进的医疗技术,吸引了患者来院就诊。管理者也应在软件、硬件上支持妇产科。

3.4循环系统疾病呈增长趋势。其中以脑血管病、缺血性心脏病为多。近几年,医院领导敢视人才建设,引进心血管博士并成为学科带头人,开展了心脏体外搭桥等新技术、新项目,诊断、治疗水平大大提高,方便患者治疗疾病,使医院工作量年年增加。

3. 5消化系统疾病顺位由第5位降至第6位。可见,随着我市经济的发展,人们的健康意识增强了,重视科学的饮食方式,不良的生活习惯有所改变。

第5篇:呼吸系统疾病病案分析范文

关键词: 院前急救 猝死 无缝隙连接

本文依照叶任高主编的第七版《内科学》诊断标准,临床死亡判定标准依照陈主初主编《病理生理学》诊断标准,对赤峰市1035院前死亡病例进行了分析。

1.资料和方法

对2007年12月至2010年12月赤峰市急救中心在院前急救中确诊死亡的病例,通过呼救信息系统和病例资料统计,将所有病例按死亡原因、不同季节、日时段、分为青年、中年、老年和大于80岁以上四个年龄组八个病种,比较分析死亡相关因素,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软件P×C卡方进行检验。

1.1一般资料:本组1035例,男性687例,女性348例;男:女=1.974:1;年龄2~98岁,平均年龄69±2.035岁。

1.2死亡病因:见表一。

2.结果

2.1死因顺位:院前急救前4位死因依次为心脑血管疾病,呼吸系统疾病,猝死和急性创伤、肿瘤、内分泌营养和代谢性疾病,损伤和中毒。

2.2不同年龄死因情况:青年组的死因主要为急性创伤,中年组主要为心脑血管疾病,老年组主要为心脑血管疾病和呼吸系统疾病。

2.3原发病:本组死亡病例中病史明确的患者:高血压158例,冠心病109例,心梗(AMI)13例,肺心病合并慢性心功不全28例,脑出血后遗症41例,哮喘17例,糖尿病49例,风心病7例,先心病3例。

表一 死亡原因分析表

(其他包括电击伤7例,自缢5例,死因不明4例,溺水2例。疾病终末期指消化、内分泌、癌症等疾病的弥留期。)

2.4死亡与季节变化:猝死、心脑血管疾病、呼吸系统疾病均与季节性相关,10~12月份死亡263例(25.41%),1~2月份死亡341例(32.95%)。明显高于其他月份。

2.5死亡与日时段变化:猝死、心脑血管疾病院前的死亡病例496例,有明显死亡高峰时段,晨5点至9点为最高峰(225例);次高峰为晚餐后19点至23点(166例);低峰时段为23点至次晨5点(36例)。呼吸系统疾病死亡高峰时段为晚20点至24点(108例)。

3.讨论

3.1死因顺位:从表1可以看出,院前急救中死亡者的前4位死因依次为心脑血管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猝死和急性损伤,心脑血管疾病致病主要因素与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吸烟缺少运动有关。近几年我国心脑血管疾病发病率和死亡率逐年上升,是危害健康和生命的主要疾病,死因中以有循环、呼吸系统疾病基础的突然死亡为主,有统计显示,心源性猝死占全部猝死的80%[1],旁观者现场尽早给予CPR可以明显提高患者的生存率[2],因此,应普及民众急救知识和技术,强化民众参与现场急救的意识。所以,应大力提倡对高危人群及家属普及防治知识及现场急救知识,掌握现场心肺复苏技能,一旦病人发生心脏骤停,10分钟内抢救为最佳时机,称为抢救的“白金十分钟”[3],现场人员应尽早给予CPR可明显提高患者生存率[4]。急性损伤和中毒也是不容忽视的死因,交通事故,建筑和高空作业意外跌伤、斗殴及凶器伤等是造成意外伤害的主要原因[5],因此,加强交通管理,改进工作条件,强化社会治安增强全民素质也是降低院前死亡的必要措施。

3.2年龄性别构成:死亡1035例,男性687例,女性348例,男∶女=1.974:1;男性死亡人数明显高于女性,这与男性从事的行业、来自各方面的生活压力较大、生活习惯不健康等有很大关系。因此,关注男性健康,改善工作环境,倡导良好的生活习惯,积极调节心理压力等有助于降低男性病死率。表二显示,从41岁开始,随着年龄的增长,死亡人数逐渐增多,男性与女性相比死亡年龄提前。重视中老年人身体健康,做好老年人的卫生保健,加强老年病防治研究是社会发展的需求。

表二 性别构成:男性死亡年龄比女性提前

3.3季节,日时段与死亡相关分析:院前死亡季节高峰在1~2月份,时间为晨5~9时,这与赤峰地区冬季气候寒冷有关,呼吸系统疾病和心脑血管病冬季高发。

目前急诊医学得到迅猛发展,已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它对挽救病人生命、降低死亡率、延长人类寿命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急诊医学包括3个环节,即院前、院内急救及ICU,其中院前急救是急诊医学首要的一环,亦是降低急诊死亡率之关键。快速而准确的病情判断是抢救成功的前提和关键,病情的估计与抢救应同时进行。因患者存活与死亡之间的宽限度极小,极易失去抢救时机,故急救原则是从根本上阻断威胁生命保障系统的病理生理过程[6]。在5min内得到基础生命支持(BLS),8~10min或更短时间内得到进一步生命支持(ACLS)。绝大多数死亡患者在我们医护人员赶到现场时呼吸及心跳已停止10min以上,这是复苏失败的主要原因。虽然部分患者在我们到达之前得到抢救和治疗,但多数抢救措施不规范,如只有胸外按压而没有人工呼吸,患者放置姿势不正确,止血、包扎方法不正规等原因以致错过最佳抢救时间。我们呼吁应加快普及公民的急救知识,增强急救意识,提高心、肺、脑复苏的成功率;同时尽快建立基层与城市之间的急救网络,缩小急救半径,争取最佳抢救时机。提高各种急危重症抢救水平,树立“大急救”的概念,尽可能降低院前死亡率。加强高危人群及家属医学知识教育,在发病前后做到“早预防,早发现,早治疗,早呼救”,并保持院前院内的“无缝隙”连接,使院前急救的成果得以延伸和维持,在呼吸心搏骤停复苏成功的病例中,无缝隙连接效果显而易见,从而使EMSS真正体现并发挥重大作用,院前急救的环境和条件差,病情复杂,医生以所面对的几乎覆盖了所有专科化的急危重症患者,这就要求急救工作者具有集医护技于一体的全面技能,保持良好的心态,反应敏捷,应变能力强,不但要熟练掌握各种便携式急救设备的性能和使用方法,还要掌握各种急救技能(胸外按压,气管插管,除颤术,气管切开术,各种穿刺技术,ECG阅读,呼吸机使用等技术),做到准确无误,确保急救效果。

院前死亡的发生有明显的性别、年龄、季节、时间等分布差异,这就要求:院前急救、急诊科、ICU等危重症急救部门,针对不同季节、时间合理配置各种急救资源,确保急危重症患者的全方位抢救。

随着交通运输的发展,社会流动性的增加,急性创伤导致死亡率上升,创伤病人死亡原因多为颅脑损伤、胸或腹内血管或实质性脏器破裂、严重多发伤、严重骨折等引起的大量失血。危重多发伤后第一个小时称为“黄金1小时”这一小时的头10分钟又是决定性的时间,此被称为“白金10分钟”,比黄金更贵重,这段时间内如果出血被控制,不发生窒息,即可避免很多创伤病人死亡。[7]“白金10分钟”内及时止血,妥善包扎,有效固定,休克的防治等院前急救是否及时有效正确对于挽救患者生命具有决定性意义。呼吁全社会加强公民交通安全意识,遵守交通法规,强化法制意识也是降低急性创伤死亡率的有效手段。

参考文献:

[1]李志敏.院外猝死93例临床分析[J].内科急重症杂志,2001,7(2):84.

[2]王佩燕.关注非心源性猝死.世界急危重病医学杂志,2006,3(6):1568-1569.

[3]何忠杰.白金10分钟――急救新概念的定义和意义[J].中国乡村医药杂志,2005,12(3):3-5.

[4]蒲朝煜.心若在,梦就在――浅谈心源性猝死的救与防[J].公众理解科学杂志,2007,2(4):254-256.

[5]柏金喜,普洁雁.2219例住院死亡病例死因分析.中国病案,2005;6:42.

第6篇:呼吸系统疾病病案分析范文

关键词:护理学;病理学;实验课;学生;学习兴趣

中图分类号:G642.4 文献标识码:A

病理学是医学领域的一门重要基础课程,就我校所开设的医学本科专业,护理学学生由于部分是文科生生源,相比较于其他临床相关专业的学生而言,普遍感到病理学的内容比较抽象枯燥,学习起来难度较大,因此学习兴趣不高。我校2010~2012级的护理学学生的期末考试成绩统计结果显示,病理学期末不及格率可达到28%,足以见得该专业学生的病理学学习效果不理想。因为我校课程设置注重学生的应用能力,病理实验课学时也达到了病理学总学时的1/3。病理教研室任课教师经过充分教学研讨后,认为可以从实验课着手[1,2],进行教学方法的改革,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最终起到以实验课加深理论课知识的理解的作用。虽然已有不少学者致力于病理学学习的教改研究[3,4],我们结合护理专业学生的特点,将几种现实可行的实验方法交叉融合,形成了自身的一套教学方法,现将具体方法报道如下。

1 实验课准备

1.1师资配备 每次实验课教师为2名主讲教师+1名实验辅导教师,均为硕士及以上学历,讲师及以上职称。

1.2资源配备 数码显微互动实验室4间(每间可容纳24名同学),病理学思维导图1套,组织学切片1套,病理学切片整套。

1.3病案准备 分别在各论的实验内容里面,每次课准备一例典型病案。内容包括心血管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泌尿系统疾病。

2 实验课教学过程

2.1授课对象 2013级四年制护理学专业学生,79人。

2.2授课地点 荆楚理工学院医学院形态楼数码显微互动室。

2.3分组教学 20人为一组,每组学生一间实验室。进行阅片和病案讨论时,2人为一单位进行。

2.3教学环节

2.3.1巩固本次实验课对应的理论课内容 采用本教研室自制的思维导图,每次实验课进行5min的内容梳理和强化。巩固的内容主要为本章节理论课涉及知识点,在此环节中可引入图片。

2.3.2采用结合组织学切片对比较进行阅片的示教 每张切片讲解过程中,先利用组织学切片讲解正常组织结构,截图。然后再对应讲解病理学的病理变化。例如讲解肝细胞脂肪变性和水肿的内容之前,就先介绍正常肝脏组织的镜下结构特点。然后将正常的图片与异常的病变进行对比较学习。每次实验课阅片示教2~3张,这个过程大约30~40min。

2.3.3各论内容引入病案分析 我校护理学专业的病理学实验共计8次,前面4次为总论部分实验,后面4次为各论部分实验(心血管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泌尿系统疾病)。对于各论的学习,我们在前面的教学过程基础之上,还引入病案分析。每次实验课引入一例典型病案,病案讨论的方式是先分散讨论,讨论的过程仍然分4大组进行。该过程要求每组确定一位组长,每组由组织提交讨论意见。病案讨论中需要学生回答的讨论问题主要包括疾病的诊断,诊断的依据,病理变化特点。然后集中讨论,集中讨论的问题主要针对上述三个问题,以及学生持不同意见和看法的解决。整个讨论过程大约40min。

2.3.4课后的网络辅导 课堂的时间是有限的,我们设置了课后网络辅导。课后网络辅导我们一方面利用实验课观察到的病变图像,再进一步结合理论知识来讲解,学生知其然的同时还知其所以然;另一方面对于实验课同学们在病案讨论环节仍有疑问的可以继续延伸,并且我们还可以引导学生通过网络的数据库查阅资料来解惑。课后的网络辅导次数为4次,总论部分2次(炎症、肿瘤),各论部分2次(心血管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除此之外,我们通过网络辅导,可以引导学生关注新进展,或者激发学生对科研探索的欲望,为学生的继续深造打下基础。

3 教学效果

病理实验课经过上述方法的革新以后,我们通过对学生的课堂知识吸收率的检测,反映出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更加牢固,同时经过课后满意度的调查,学生普遍感到学习兴趣浓厚,对于所学知识的理解也更为透彻。学生尤其是对于课堂的病案讨论和课后的网络辅导两个环节,认同度和参与度高。经过半年的学习后,这一届的护理学学生的期末考试成绩也显著上升,不及格率降至20%。

首先,我们在实验内容讲授之前引入思维导图将理论课内容进行梳理,学生能够高效地、有条理地对知识点进行回顾,便于对实验课内容进行铺垫。同时也是理论课的有益的一次精华强调。

其次,我们将组织学的部分内容与病理学的有机融合,第一能够进一步对正常人体组织结构的理解和掌握,同时将正常组织与病变组织对比较观察一目了然,学生便于理解病变特点,自己在显微镜下也能较快找到病变。通过这种方法能够教会学生自己去辩证地发现问题、分析问题。

再次,我们在各论的实验中引入了以病案讨论为主的PBL教学方法,充分将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体,让他们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基于已经完成的总论部分实验课的学习内容,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片能力,理论知识也得到了巩固,在各论的病案讨论中,学生明显表现出浓厚的参与情绪。在这个环节中,学生一方面对自己所学知识的掌握可获得成就感,另一方面还能激发自己对即将接触的临床学科充满好奇,这对学生学习兴趣的提高非常有利。

最后,我们将网络辅导也引入到实验课的课后辅导环节,通过这个环节一方面能深入对学生进行解惑,另一方面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资料的查阅,除了有助于学生的病理学知识的学习外,还能有助于今后继续深造的同学培养一定的科研素养。学生普遍反映非常喜欢这个环节,收获也不少。

虽然护理学专业的学生今后极少从事临床病理工作,但在整个课程的体系中,病理学对于他们来说是极其重要的桥梁学科[5]。学好病理学,也是为今后的专业课程打下坚实基础。通过上述方法的实施,护理学的学生能够通过学习兴趣的提升来促进学习效果的改善,对于薄弱学科的学习是可行有效的学习方法。今后我们还将结合其他专业如口腔医学,康复医学等,进行病理学教学改革的探索。

参考文献:

[1]王小莉.临床医学专业医学形态学实验教学改革的探索[J].基础医学教育,2013,6:581-582.

[2]李佳凌,杨晓红.如何改进地方医学院校形态学实验课交叉融合教学[J].学园,2015,2:29-30.

[3]封玉林,陈杰.探索PBL、CPC与LBL在《病理学》教学实践中的应用[J].重庆医学,2015,44(9):1284-1286.

第7篇:呼吸系统疾病病案分析范文

儿童群体患病看似突然,无规律可循,但是长时间的数据对比发现,疾病是发病率与季节变化紧密相连的。根据对住院儿童患者进行病情统计分析,发现占据儿童发病率最高的疾病是呼吸道疾病,其次是传染性疾病和寄生虫病,最后为消化系统疾病。妇幼保健院不仅要治疗患者,更应该强化其保健作用,加强宣传以预防为主。

[关键词]

平南县;妇幼保健院;儿童住院患者;季节性;变化分析

人类所患疾病看似突然,无规律可循,但是长时间的数据对比发现,疾病是发病率与季节变化紧密相连的。特别是儿童群体的特殊性更加印证了季节性发病的情况。平南县地处桂东南,全县辖21个乡镇,284个行政村,是一个拥有近150万人的人口大县。以从事农业及外出务工人员为主,农业人口占比重大。2015年全院门急诊合计216471人次,其中儿科门诊和妇产科门诊业务量最高,占了全院门急诊业务的94.52%,2015年全院出院10580人次,其中妇产科7173人次,儿科3407人次。

1季节性儿童疾病的种类

儿童由于身体发育不充分,对病毒、细菌的抵抗力不如成年人,因此儿童疾病的发病频率与季节气候紧密相关。天气暖和的时候,儿童的身体状况和精神状况也比较好,抵抗力也相对较强,此期间住院的儿童患者就比较少,但是如果气候变冷,孩子的抵抗力则变弱,也就成了疾病频发的时段。对于成年人而言天气变化在身上体现的也许并不是很明显,然而对于小孩子而言却很是敏感,特别是温度的变化会对儿童的身体带来很大的差异。春季时期温度开始回升,由于寒冷的退却使得病毒的传播速度大大地增加,在这个时间对于小孩而言是麻疹、风疹、水痘等疾病的高发时间段;夏季时期由于天气较热加上儿童的外出活动量增加,致使夏季感冒、手足口病、痢疾、乙型脑炎、日射病等较易发生;秋天时节天气开始变冷,空气多变得干燥,此时期的小孩要多加注意哮喘;冬天最为常见,也最易发生的就是感冒,有些孩童因为耽误或延误治疗由感冒逐渐发展为支气管炎、肺炎,甚至出现病毒性腹泻并发症。

2住院儿童患者疾病谱分析

根据对近5年来的住院儿童疾病构成统计分析,结果显示发病率最高的疾病是呼吸道疾病。由于小孩呼吸道自身抵抗力较弱,气候不好或环境质量不高时易感染呼吸道。呼吸道疾病对儿童的身体健康具有严重的威胁,且呼吸道疾病中肺炎的发病率远远高于哮喘等其他呼吸道疾病,同时肺炎也是幼年患儿致死的常见疾病。据称全世界每年有400万儿童死于肺炎,在我国每年也有高达30万儿童由于受到肺炎的威胁而死去,因此无论是家长还是医院对肺炎患儿的诊治都要高度的重视。在住院儿童发病统计中排名第二的是消化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发病率高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由于儿童处于成长发育阶段,日常所需的营养物质也比较多,所以家长在孩子的营食方面也比较注重,但是却常常忽略了消化系统能否承受的客观实际,导致因功能紊乱而引起肠道不适等疾病,此类疾病属非感染性疾病;二是由于小孩子的身体处于发育期,各项机能并不完善,由于抵抗力弱等情况而感染病毒、细菌及真菌等引起消化道疾病,此类属于感染性疾病。儿童消化系统疾病较为普遍,其出现病患多与饮食有关系,无论是感染性疾病还是非感染性疾病,虽然有时发病迅速,但只要处理措施得当,并及时的就诊,治愈率非常高,且耗时较短,也不会引留有后遗症。

3住院儿童患者数量及时间分析

(1)患者数量分析。通过分析2011—2015年的儿童患者住院记录数据统计,发现儿童患者的入院情况与季节有很明显的关系,从人数统计上来看第一季度和第二季度的入院患者数量明显要比第三季度和第四季度患者多。而且从全年数据统计分析中发现第二季度是患者入院率最高的时段。第二季度以后患者数量明显减少,而且近5年发展趋势都是如此。从年份患者的数据比对上发现从2011—2015年同期患者数量呈现出递增的趋势。

(2)儿童患者疾病年份、季节分布情况分析。从疾病统计表上可以反映出患病儿童数量明显的有季节性变化。平南县属南亚热带季风气候,全年温度比较暖和,但平南县的春季和夏季气候温热、潮湿,在这种自然环境条件下病毒、细菌易繁殖和传播,因此第一季度和第二季度患儿呼吸道疾病和消化道疾病发病率相对较高。而第三季度在季节划分上属于秋天,相对而言气候条件对细菌的滋生和传播起了一起的阻碍作用,因此下半年的患者总量总体较上半年少。以同期年份相比较发现无论是呼吸道疾病还是消化道疾病都是在不断地增加,引起患者数量增加的原因主要是由气候和生存环境的恶化有关系,特别是近年来经济发展的同时,虽然我们的生活方便了不少,但是环境条件却在不断的恶化,现如今空气中的PM2.5数量较往年增多,极大地危害着人们的身体健康,特别是对于呼吸系统尚未发育完全的儿童危害更大。

4儿童患者季节性变化对医院的改进措施

(1)合理安排确保人力、物力、财力。面对儿童患者的季节数量变化情况,医院需要根据患者门诊及入院治疗情况合理地调配相应的资源。1~6月患儿数量较多,医院需要制定相应的实施方案,配备足够的医疗人员和设备,确保患者及时就诊或入院治疗,避免出现耽误时间而引发更为严重的后果。从近5年的数据分析上来看7~12月的患者数量相对较少,且每个月数量较稳定,因此这时医院可以安排相应的医护人员休假,只要确保日常正常的运行资源即可。

(2)建立健全制度提高办事效率。任何机构都离不开完善的制度,对于医院而言也是如此,尤其是妇幼保健院所面对的患者群体是比较特殊的。因此医院在当前医患关系紧张的情势下,应建章立制对各科室,各环节的人员加强制度约束,并定期进行培训,不断地提高工作效率。有时患儿所患疾病并非单一的一种疾病,如果涉及不同的科室诊疗时就需要加强科室之间的配合,由于儿童的心灵比较脆弱,需要医生更为细致耐心地照顾。特别是面对患儿就诊高峰时期更应该提高医院的运营效率,缩短患者在办理挂号、入院、缴费等流程的时间,确保患者在疾病还较轻时便得到及时的治疗。

(3)强化医院保健效果。现阶段平南县妇幼保健院绝大多数情况都只是出于被动的治疗病人,即患儿在有病时才来医治,在事发前却对相关的注意事项一无所知。既然医院被定了妇幼保健院就应该在治疗患者的基础上强化保健作用。因此医院应加强对县区内的居民进行基本的医疗知识宣传,提高人员的医疗常识,对于常见的儿童类疾病能够有效地预防。疾病虽然来势汹汹,但是对于个人而言良好的生活习惯加上基础医疗知识对于大部分常见的疾病还是足以应对,至少在面对孩子发病时不至于慌乱,可以先采取简单有效的措施,为孩子的治疗赢得宝贵的时间。

5结论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对于普通民众而言生活确实变得快捷、方便,足不出户便可以知天下,然而在方便的背后却是我们经常提起的生存环境的问题。每个人都或多或少的受到环境的影响,进而影响机体器官的健康。儿童是家庭的希望,也是祖国的希望,现如今在辐射、PM2.5等各种污染充满的生存空间里,疾病的变异也在加速,许多孩子还未学会说话走路便得上了白血病等重疾。因此妇幼保健院更应大力宣传,使得医疗知识进千家,并倡导人们以低碳绿色的生活习惯去保护环境,这样才能为大家营造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

参考文献:

[1]马华,季节性变动测定在医院管理中的应用[J].中国医院统计,2000,7(3):156.

[2]严丽萍.用移动平均趋势剔除法把握门诊季节变动规律[J].中国医院统计,2004(11):43-44.

[3]范少真.某儿童医院住院患儿疾病谱及死因分析[J].中国病案,2010(10):28-30.

[4]何小丹.2006年综合性医院急诊病人统计分析[J].中国病案,2007(9):40-41.

[5]杨仁霞.某院门诊诊次的季节趋势预测[J].中国病案,2010,11(12):57.

第8篇:呼吸系统疾病病案分析范文

[关键词] 精神病;猝死;原因

[中图分类号] R749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2095-0616(2013)12-179-02

精神病是指各种有害因素所致的大脑功能紊乱,导致认识、情感、行为和意志等精神活动不同程度障碍的疾病的总称。由于心理活动障碍,致使患者歪曲地反映客观现实,丧失社会适应能力,或伤害自身和扰乱社会秩序,对患者及其家人、社会造成了极大的困扰。大多数精神疾病患者病程迁延、病情波动易复发,这也意味着精神病患者需长期住院治疗,然而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在住院治疗期间常易发生猝死。猝死是指自然发生、出乎意料的突然死亡,也叫急死,即看来貌似健康的人或病情经治疗后已稳定或正在好转的患者,在很短时间发生意想不到的非创伤性死亡。世界卫生组织(WHO)规定:发病后6 h内死亡者为猝死,多数学者主张为1 h。精神病住院患者发生猝死往往也易造成医患纠纷。本研究旨在探讨精神病患者猝死的相关因素,预防和减少精神科住院患者猝死的发生和医患纠纷,现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依照医院病案室死亡登记,选取40例2011年1月~2012年12月精神科住院患者。所有患者均符合中国精神障碍的分类与诊断标准(第3版),同时符合关于猝死的诊断标准。其中男20例,女20例,年龄20~67岁,平均龄(39.8±7.6)岁,病程2 d~2年,平均(9.4±3.6)个月,住院时间1 d~562 d,平均(215.1±11.6)d。

1.2 方法

自行设计调查表,对40例猝死精神病患者的家属进行回顾性分析。调查表内容包括一般情况(姓名、性别、年龄、体重、病程、住院天数),治疗用药,心电图、躯体症状、胃肠道反应及不适。以患者死亡时间为基准,应用调查量表对患者死亡前3 d的一般情况、躯体症状,胃肠道反应及相关不适进行记录,统计影响精神病患者猝死的可能原因。

1.3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16.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的形式表示,采用t检验,而多组之间比较则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两两比较则采用SNK-q检验;计数资料用x2检验,P

2 结果

2.1 抗精神病药物使用情况(表1)

2.2 心电图改变

所有患者均进行过心电图检查,正常者17例,异常者23例。心电图异常包括(窦性心动过速,心肌缺血,完全/不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左室高电压/低电压,房早、房颤、Q-T间期延长、肺型P波、窦性心动过缓,其中以Q-T间期延长,ST-T改变,心肌供血不足较多。

2.3 猝死发生的时间

所有发生猝死者发生的时间在夜晚和白天均有,且在夜晚和白天猝死分别为21例(52.5%)、19例(47.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76,P

2.4 躯体症状

有躯体疾病者23例(57.5%),其中高血压9例,冠心病史6例,糖尿病史5例,肺结核3例,其余无躯体疾病。22例(55%)患者死亡前1~3 d分别出现过呕吐、腹泻、步态不稳跌倒、胸闷、烦躁等症状。

3 讨论

猝死是由于体内某种潜在性疾病或机能障碍而引起的,属因病变所致的非暴力死亡,可发生于任何年龄阶段[1]。猝死本不涉及法律诉讼问题,但由于死亡发生得太突然、太迅速,在事前没有任何征兆,突如其来,让人感到非常意外,也因此易造成医患误解。能够引起猝死发生的潜在性疾病是很多的,较常见的有心血管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中枢神经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等。精神病人由于受各种综合因素的影响,发生猝死率更高[2-4]。资料报道,精神病猝死发生率为0.022%~1.07%。经本研究临床分析,患者的猝死与用药的情况、躯体变化、心电图改变、死亡时间等均有内在关系[5]。

3.1 用药情况

抗精神病药物具有很强的神经阻滞作用和镇静作用,可以抑制呼吸中枢,多数病人往往同时服用其他镇静催眠药物,从而进一步加强了对呼吸中枢的抑制,诱发猝死。联合用药会增大药物的毒副作用。因此,治疗初期剂量不宜过大,加量不宜过快,尽量减少多种药物合用[6]。

3.2 心电图变化

本研究有93例心电图异常,抗精神病药物对心脏的毒副作用可以引起血钾降低,使病人心肌兴奋性增强,容易发生室性心率失常,乃至突发室颤而猝死。故用药后应注意观察患者的脉率、血压情况,及时做心电图。

3.3 躯体状况

伴有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及其他疾病的精神病患者是发生猝死的高危人群。本研究中有躯体疾病者23例(57.5%),其中高血压9例,冠心病史6例,糖尿病史5例,肺结核3例。精神病伴发躯体其他疾患的患者,心血管及肝、肺的功能已处于受损状态,对抗精神病药的副作用耐受性降低,而多种治疗用药的交互作用,容易引发患者猝死的发生[7]。

3.4 猝死时间

本研究猝死发生时间为白天19例(47.5%),夜间21例(52.5%)。夜间因迷走神经兴奋,心脏兴奋性、传导性、自律性降低,心跳、呼吸变慢,血流缓慢,血液黏滞性增加,发生心脑血管疾病的机会增加,易出现心脑血管栓塞及夜间心源性猝死,故应加强夜间巡视,警惕患者发生猝死[8]。

研究结果提示,在今后住院精神病患者的猝死预防时,要充分考虑其发生猝死的相关因素。注意临床用药的安全性,全面评估,个体化用药,对伴有心血管疾病、糖尿病及其他躯体疾病的精神病患者,尽量避免多种抗精神病药联用,以单药治疗为宜;同时定期监测心电图,必要时减少药量、换用对心血管毒副作用小的药物甚至停药,从而尽可能地降低住院精神病患者发生猝死的危险。

[参考文献]

[1] 陈素卿,高镇松,林素英,等.不同年代精神科住院患者死亡原因及死亡率分析[J].临床心身疾病杂志,2006,12(3):177-179.

[2] 刘学梅,徐卫卫.15例住院精神病患者死亡原因分析[J].精神医学杂志,2009,22(4):307.

[3] 陈筱章,凌四香,杨颖,等.浅议精神科住院病人猝死原因分析及预防措施[J].中国卫生产业,2012,10(22):109.

[4] 祝喜福,甘明远,汪毅,等.32例精神科住院精神疾病患者死因分析[J].中国医药导刊,2010,12(11):1859-1860.

[5] 张燕.21例精神科老年病人猝死的现况及原因分析[J].现代预防医学,2011,38(15):3081-3082.

[6] 杨,王燕.精神科老年住院患者猝死7例临床分析[J].临床心身疾病杂志,2010,16(5):448-449.

[7] 刘宗凤,于相芬.29例住院精神病人死亡原因分析毒[J].西南军医,2008,10(1):32-33.

第9篇:呼吸系统疾病病案分析范文

【关键词】 ICU;医院感染;对策

ICU是医院危重患者监护及治疗的特殊区域,由于这些患者通常病情危重、免疫功能低下、大量使用抗菌药物,且常留置了多项侵入性检查与治疗装置(如导尿管、气管切开、留置针和呼吸治疗装置等),极容易发生医院感染[1]。这些感染可以导致患者抢救的最终失败,也使医疗费用进一步增加。因此,ICU医院感染的防控十分重要。现对我院2010年1月―2011年6月ICU54例医院感染患者进行了分析,以探讨降低ICU医院感染发生率的防控措施,现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资料为2010年1月―2011年6月本院ICU病房的54例医院感染患者,其中男性44例,女性10例;年龄28―79岁,平均年龄53.5岁,60岁以上的患者10例。所有患者的医院感染诊断是根据2001年卫生部颁布的《医院感染诊断标准》(试行)

1.2 方法 所有资料均采用目标性监测的方法,收集ICU所有患者的病案资料进行汇总、分析。主要内容包括病种、入住ICU时病情危重程度、入住ICU天数、侵入性操作、抗菌药物使用情况等。

2 结果

2.1 医院感染发生率 54例发生医院感染患者占同期ICU住院病人286例的18.8%,其中60岁以下44例占总数的81.5%;60岁以上10例占总数的18.5%。54例医院感染患者中下呼吸道感染23例占42.5%;泌尿道15例占27.7%;血流相关性感染6例占11.1%;其他感染10例占18.5%。

2.2 医院感染疾病的分布 54例医院感染患者中,脑损伤性疾病30例,恶性肿瘤10例,呼吸系统疾病5例,脑血管疾病5例,其它4例。

2.3 医院感染的致病菌情况 54例医院感染患者中单一菌感染40例,混合菌感染14例,从分离的病源菌中,主要以革兰氏阴性杆菌为多见,主要是铜绿假单胞菌,大肠埃希菌、肠杆菌、肺炎克雷伯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

2.4 医院感染相关因素分析 54例医院感染患者中,50例大剂量使用多种抗菌药物,29例使用激素,39例行气管切开,10例行呼吸机治疗,54例留置尿管,40例行深静脉置管。本调查研究发现医院感染与患者性别、入住ICU病因无关,而与病情危重、侵入性操作有关。

3 对策

3.1 加强ICU管理 首先ICU要严格限制人员的出入,可降低医院感染病源体的传播,循证医学证实严格更衣、换鞋制度不能降低医院感染的发生率[2],其次要严格执行医院消毒隔离制度,要保持室内通风、干燥,同时做好空气、物表、地面的消毒工作。

3.2 严格无菌操作 在实施各种操作(吸痰、导尿及静脉置管)时要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和无菌操作原则,吸痰时应戴无菌手套,使用一次性吸痰管,口腔、鼻咽与气管切开的吸痰管、无菌生理盐水要分别使用,另外正确吸痰,以免损伤呼吸道粘膜导致细菌侵入[2]。

3.3 严格手卫生 手卫生是预防医院感染发生的最重要的措施之一。手卫生能极大的减少医院感染并降低医院感染的危险性[3]。操作前后正确洗手或用速干手消毒液消毒双手。

3.4 合理使用抗菌药物 抗菌药物的广泛应用和不合理的使用是引起细菌耐药的主要因素。广谱或超广谱抗菌药物的应用使多重耐药菌产生增多,给重症感染的治疗带来了困难。因此,医院应成立合理使用抗菌药物专家委员会和监测系统,制定抗菌药物使用的规范,做到定时了解ICU患者抗菌药物使用情况,严格掌握抗菌药物使用原则,要尽量减少抗菌药物的使用,正确选择抗菌药物,合理给药包括剂量、时间、途径、速度、连续给药、药物相互作用等,必要时联合用药,合理配伍药物,并观察抗菌药物的不良反应。不恰当的大量使用抗菌药物,不仅给患者带来经济负担,还会导致患者菌群失调,明显降低致病菌对抗菌药物的敏感性,从而造成耐菌大量繁殖,增加感染机会。

3.5 加强呼吸道的处理 本组资料显示,下呼吸道感染是发生医院感染最多的部位之一,病死率居高不下,治疗困难,所以应加强危重病人的基础护理,做好口腔护理,可以减少致病菌在口腔、咽部的寄生繁殖与预防细菌下行引起下呼吸道感染,积极设法促进患者排痰,保持其呼吸道通畅,防止呕吐物、引流物及呼吸道分泌物附入气管造成感染,喂养过程中要尽量减少误吸危险因素的发生。要定期更换使用中的呼吸机管路,呼吸机管道上的冷凝水要定期倾倒,管路上雾化、湿化用水要使用无菌液体,要加强气管切开、气管插管患者的护理。

参考文献

[1]张莉莉、左改珍.重症监护室医院感染目标性监测分析与对策[J].中国感染控制杂志.2008.7(2).103―105